CN102612327B - 锁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锁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2327B
CN102612327B CN201080050565.0A CN201080050565A CN102612327B CN 102612327 B CN102612327 B CN 102612327B CN 201080050565 A CN201080050565 A CN 201080050565A CN 102612327 B CN102612327 B CN 1026123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sure
operating element
blocking element
lock uin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05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12327A (zh
Inventor
约阿希姆·菲德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e Was Locke Co Ltd
Fidlock GmbH
Original Assignee
Fee Was Lock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e Was Lock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ee Was Lock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12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3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12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3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27/00Leads or collars, e.g. for dogs
    • A01K27/005Quick-couplings, safety-couplings or shock-absorbing devices between leash and colla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10Arrangement of faste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3/00Details; Accessories
    • A45C13/10Arrangement of fasteners
    • A45C13/12Arrangement of fasteners of press-button or turn-button fasten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4Clasp, clip, support-clamp,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44034Dissociable gripping memb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Hooks, Suction Cups, And Attachment By Adhesive Means (AREA)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合装置,其具有:第一锁合件;第二锁合件,所述第二锁合件可在紧固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锁合件上,并且在闭合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锁合件连接;操纵元件,所述第二锁合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操纵元件上。在所述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二锁合件通过所述操纵元件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并且所述第二锁合件与所述操纵元件配合,使得在负载状态下在相对于第一锁合件沿着紧固方向在第二锁合件上作用力时,操纵元件与第一锁合件固定地连接,并且第二锁合件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反之,在卸载状态下,第二锁合件能够通过操纵所述操纵元件从第一锁合件中松开。附加地提出,所述操纵元件(4)在闭合状态下通过至少部分有弹性的部段(40、400)摩擦配合或以闭锁的方式保持在第一锁合件(3)上。以这种方式提供一种锁合装置,所述锁合装置一方面能够以简单的和触感舒适的方式操纵,并且同时提供了两个锁合件的固定的、在负载状态下不可松开的连接。

Description

锁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合装置。
背景技术
这样的锁合装置包括:
–第一锁合件;
–第二锁合件,所述第二锁合件能够沿紧固方向设置在第一锁合件上,并且在闭合状态下与第一锁合件连接;和
–操纵元件,所述第二锁合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操纵元件上。
这样的锁合装置特别是可以使用在两个部件应可松开地相互连接的各个地方。这样的锁合装置例如适于作为用于手提袋或其他容器的锁合件、作为保持装置或者作为用于连接两个受到拉负载的元件,例如两个牵引绳或皮带的连接装置。在具体的应用中,这样的锁合装置例如可用于耦联用于宠物的具有颈圈的皮带。
也可设想的是使用在压力负载的元件中。
在锁合装置中,在闭合状态下,第二锁合件通过操纵元件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为此,第二锁合件与操纵元件配合为,使得在负载状态下,在相对于第一锁合件沿着紧固方向在第二锁合件上作用力时,操纵元件与第一锁合件固定地连接,并且第二锁合件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换句话说,第二锁合件不直接固定在第一锁合件上,而是通过操纵元件间接地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如果第二锁合件受到拉负载,那么第二锁合件作用到操纵元件上,并且锁住操纵元件,使得所述操纵元件不能容易地从第一锁合件松开,并且因此,所述锁合装置被锁住。在负载状态下,第一锁合件和第二锁合件以这种方式通过操纵元件固定地相互连接。
相反,在卸载状态下,——在所述状态下没有或仅有小的力相对于第一锁合件作用在第二锁合件上——,锁合装置不被锁住,并且第二锁合件可通过操纵所述操纵元件从第二锁合件中松开。
例如为了耦联狗带和狗颈圈,传统上使用设置在狗带上并且接合到在狗带上的固定卡箍中的铁锁。这样的铁锁也用于连接两个牵引绳,并且基本上能够传递大的拉力。特别是在使用在狗带上时,传统的铁锁能够是困难地并且可能不便于使用地操纵。
在从DE 20 2004 011 353 U1中已知的用于连接皮带和颈圈的锁合装置中设有集成在颈圈中的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与设置在皮带上的固定元件上的配对元件配合,以构成可松开的快速耦联。在此,配对元件由两个可弹性变形的半壳形成,所述半壳共同构成球,并且能够以闭锁的方式插入在颈圈上的球形容纳部中。然后,通过移动用作操纵元件的套筒,半球弹性地变形,使得具有球形容纳部的锁定装置松开,并且将配对元件从颈圈中取出,并且能够以这种方式将皮带从颈圈中松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锁合装置,所述锁合装置能够以简单和触感舒适的方式操纵,并且同时提供两个锁合件的固定的、在负载状态下不可无意地松开的连接。
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本发明的锁合装置得以实现,所述锁合装置具有:第一锁合件;第二锁合件,所述第二锁合件可在紧固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锁合件上,并且在闭合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锁合件连接;操纵元件,所述第二锁合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操纵元件上。在所述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二锁合件通过所述操纵元件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并且所述第二锁合件与所述操纵元件配合,使得在负载状态下在相对于第一锁合件沿着紧固方向在第二锁合件上作用力时,操纵元件与第一锁合件固定地连接,并且第二锁合件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反之,在卸载状态下,第二锁合件能够通过操纵所述操纵元件从第一锁合件中松开。附加地提出,所述操纵元件在闭合状态下通过至少部分有弹性的部段摩擦配合或以闭锁的方式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其中所述操纵元件在所述闭合状态下且在所述负载状态下通过静摩擦摩擦配合地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合件上或者具有至少一个闭锁元件,所述闭锁元件在所述闭合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锁合件的闭锁段形状接合地接合。
相应地,在开始所述类型的锁合装置中提出,操纵元件在闭合状态下通过至少部分有弹性的部段摩擦配合地或以闭锁的方式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
在此优选的是,在操纵元件和第一锁合件之间的摩擦配合的连接或闭锁连接在第二锁合件的负载状态下被锁住,反之,在第二锁合件的卸载状态下可松开。
在锁合装置中,第二锁合件在闭合状态下通过操纵元件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并且因此形成第一锁合件和第二锁合件之间的连接。在操纵元件和第一锁合件之间的连接能够通过至少部分有弹性的部段摩擦配合地或以闭锁的方式构成,即摩擦配合的连接或闭锁连接,在所述闭锁连接期间,操纵元件摩擦配合地或形状接合地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在此,可移动地设置在操纵元件上的第二锁合件与操纵元件配合,使得在负载的情况下,即在力作用在第二锁合件上时,操纵元件与第一锁合件的摩擦配合的或形状接合的连接被锁住,并且不能松开。因此,在负载状态下,所述连接不能松开,以至于在第一锁合件和第二锁合件之间的大的力也能够通过锁合装置安全地吸收,并且排除了无意的松开。
反之,在卸载状态下,——在所述状态下没有或仅有小的力作用在第二锁合件上——,锁合装置不被锁住。换句话说,虽然原则上在卸载状态下继续存在操纵元件与第一锁合件的摩擦配合的连接或闭锁连接,但是该闭锁连接能够被松开,以便将第一锁合件与第二锁合件分开,并且打开锁合装置。因此,在卸载状态下,锁合装置可松开,在操纵元件和第一锁合件之间的摩擦配合的连接或闭锁连接能够被取消,并且能够将所述操纵元件与第二锁合件一起从第一锁合件中取出。
由于摩擦配合的或形状接合的连接通过操纵元件的至少部分有弹性的部段形成,所以在闭合状态下获得借助摩擦配合或力配合的特别固定的连接,所述摩擦配合或力配合也适用于吸收大的力,但是同时能够以容易的和触感舒适的方式再次松开。
所述操纵元件能够与第二锁合件一起例如沿紧固方向插入第一锁合件的凹部(例如穿孔)中,以用于形成闭合状态,并且可反向于紧固方向从凹部中取出,以用于松开。为了闭合锁合装置,操纵元件与第二锁合件一起沿紧固方向插入第一锁合件的凹部中,并且与第一锁合件连接。然后,为了松开所述锁合装置,操纵元件能够反向于紧固方向从凹部中取出,其中为此,在操纵元件和第一锁合件之间的摩擦配合的连接或闭锁连接在第二锁合件的卸载状态下松开。
第二锁合件例如能够沿着紧固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操纵元件上。为此,第二锁合件例如能够通过至少一个导向孔可移动地安装在操纵元件上,其中,在第二锁合件负载的情况下,第二锁合件能够相对于操纵元件移动至少一个短的距离,以便锁住操纵元件与第一锁合件的摩擦配合的连接或闭锁连接。
在锁合装置的一个实施形式中,在闭合状态下且在负载状态下,所述操纵元件通过静摩擦摩擦配合地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那么在负载状态下,第二锁合件作用在操纵元件上,使得所述操纵元件与第一锁合件达到摩擦配合,并且不能容易地从第一锁合件中松开。为此,第二锁合件例如能够具有带有至少一个碰撞斜面的止动段,所述碰撞斜面在相对于第一锁合件沿着紧固方向在第二锁合件上作用拉力或压力时碰撞到操纵元件的部段上的碰撞斜面上,以至于止动段使操纵元件的部段按照自动联锁的方式与第一锁合件摩擦配合地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形式中,第二锁合件也可以具有止动段,所述止动段特别是使第二锁合件和操纵元件一体式地相互连接,使得在第二锁合件上作用力时,止动段作用在操纵元件的部段上,以至于止动段使操纵元件的部段与第一锁合件摩擦配合地连接。
在所述实施形式中,锁合件和操纵元件例如直接一体式地或通过杠杆铰接地相互连接,其中,通过止动段和操纵元件的部段至少部分弹性地构成,操纵元件和锁合件可至少彼此相向移动短的距离,其中止动段作用在所述操纵元件的部段上。如果力反向于紧固方向作用在第二锁合件上,那么,连接第二锁合件与操纵元件的止动段将操纵元件挤压成与第一锁合件形成摩擦配合的接触,以至于所述操纵元件按照自动联锁的方式摩擦配合地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
在所述实施形式中,在卸载状态下,操纵元件也通过静摩擦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以至于在卸载状态下,操纵元件也不能容易地从第一锁合件中滑出。虽然如此,但是通过将所述操纵元件从第一锁合件中拉出,在卸载状态下,锁合装置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打开,其中为此,必须克服作用在第一锁合件和操纵元件之间的静摩擦,并且附加地克服磁性吸力。
如果操纵元件在闭合状态下以闭锁的方式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那么为了形成闭锁连接,所述操纵元件具有至少一个闭锁元件,所述闭锁元件在闭合状态下与在第一锁合件上的例如闭锁孔的闭锁段形状接合。因此,操纵元件与第一锁合件的闭锁连接是形状接合的,并且通过适宜的闭锁元件形成,所述闭锁元件将作用在第二锁合件上的力通过操纵元件导入第一锁合件中,并且形成第二锁合件与第一锁合件的连接。
第二锁合件能够有利地具有止动段,所述止动段在负载状态下在第二锁合件上作用力时与操纵元件的至少一个闭锁元件配合,以锁住操纵元件与第一锁合件的闭锁连接。
这样的止动段的不同的实施形式是可设想的,并且是有利的。
在第一变形方案中,止动段具有至少一个碰撞斜面,所述碰撞斜面在第二锁合件上作用力时碰撞到闭锁元件上,使得至少一个闭锁元件不能从闭锁段中松开。在此,至少一个闭锁元件同样能够具有碰撞斜面。通过止动段碰撞到闭锁元件上,闭锁元件被挤压成与闭锁段形成接合,以至于将闭锁元件从闭锁段,即例如从闭锁开口中移除是不可能的。因此,止动段阻碍闭锁元件从闭锁段中松开。
止动段例如构成锥形,并且设置在操纵元件的锥形的凹部中,其中,止动段的锥形的侧表面碰撞到一个或多个闭锁元件的相应地倾斜的碰撞斜面上,以便锁住在操纵元件和第一锁合件之间的闭锁连接。
在第二变形方案中,止动段在第二锁合件上作用力时与至少一个闭锁元件的容纳段接合,使得至少一个闭锁元件不能从闭锁段中松开。在所述第二变形方案中不使用碰撞斜面,而是将止动段作为成型件接合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的相应地形成的容纳段中。为此,止动段能够构成为例如圆柱形,其中,在将止动段接合到闭锁元件上的容纳段中时闭锁元件被锁住,使得所述闭锁元件不与闭锁段脱离接合。因此,止动段用作止动件,所述止动件阻碍闭锁元件离开闭锁段的运动。
具有碰撞斜面的实施形式的优点在于,在止动段碰撞到操纵元件的至少一个闭锁元件上时产生的挤压压力能够用于阻止操纵元件的另一运动,特别是通过操纵元件由于挤压压力的作用与第一锁合件摩擦配合地或形状接合地配合为,使得阻止了与紧固方向相切的或横向于紧固方向的运动。
不具有碰撞斜面的实施形式的优点在于,第二锁合件从解锁到已锁住的状态所经过的路径可以是非常短的。
在第三变形方案中,止动段特别是能够使第二锁合件和操纵元件一体式地相互连接,使得在第二锁合件上作用力时止动段作用在操纵元件的部段上,使得至少一个闭锁元件不能从闭锁段中松开。因此,操纵元件和第二锁合件直接相互连接,但是在此,可至少彼此相对移动短的距离,其中,在力反向于紧固方向作用在第二锁合件上的情况下,闭锁元件通过至少部分弹性地构成的止动段的作用被挤压成与闭锁段形成接合,以至于闭锁元件不能从闭锁段中松开。
在卸载状态下,——在所述卸载状态下力不作用在第二锁合件上——,在操纵元件和第一锁合件之间的闭锁连接可松开。为了松开在操纵元件的至少一个闭锁元件和第一锁合件的闭锁段之间的形状接合的闭锁连接,可提出,通过在闭锁元件上施加至少一个压力和从闭锁段中移除至少一个闭锁元件,可松开所述连接。压力例如能够沿垂直于紧固方向的方向作用在闭锁元件上,并且闭锁元件被挤压成与闭锁段脱离接合,使得操纵元件与第二锁合件一起能够反向于紧固方向从第一锁合件的凹部中拉出。
可替代地,也可提出,在卸载状态下能够通过反向于紧固方向施加在操纵元件上的拉力松开在操纵元件的至少一个闭锁元件和第一锁合件的闭锁段之间的形状接合的连接。然后,在卸载状态下,能够通过在操纵元件上的拉伸将操纵元件以简单的方式从第一锁合件的凹部中拉出,而不必以特殊的方式操纵所述闭锁元件。为此,至少一个闭锁元件或闭锁段例如能够具有斜面或圆形部,所述斜面或圆形部构成为,使得在反向于紧固方向在操纵元件上作用拉力时所述斜面碰撞到闭锁段上,并且因此,所述闭锁元件与闭锁段脱离接合,以松开形状接合的连接。
由于闭锁元件具有反向于紧固方向定向的斜面或圆形部,所述斜面或圆形部在操纵元件上拉伸时碰撞到闭锁段上,例如碰撞到闭锁开口的边缘上,因此在操纵元件上拉伸时,使闭锁元件挤压成与闭锁段脱离接合,并且因此,所述连接松开。这是可能的,因为在卸载状态下,即,当没有力作用在第二锁合件上时,闭锁元件没有被锁住,并且能够与闭锁段脱离接合。当在负载状态下闭锁元件形状接合地保持在闭锁段上时,闭锁元件的斜面能够在卸载状态下碰撞到闭锁段上,并且因此闭锁元件被挤压成与闭锁段脱离接合,以至于在操纵元件和第一锁合件之间的闭锁连接得以松开,并且能够从第一锁合件中将第二锁合件与操纵元件一起取出。
又可替代地,还可能的是,在卸载状态下,可通过操纵元件围绕紧固方向相对于第一锁合件的转动或者通过操纵元件横向于紧固方向的移动而松开在操纵元件的至少一个闭锁元件和第一锁合件的闭锁段之间的形状接合的连接。这基于的思想是,闭锁元件在负载状态下通过第二锁合件的作用固定地保持在闭锁段上,但是,在卸载状态下能够相对于闭锁段转动或移动,使得闭锁元件不反向于紧固方向与闭锁段脱离接合,而是以另一种途径,即横向于紧固方向与闭锁段脱离接合。
闭锁元件例如能够通过操纵元件的转动或移动从闭锁段的区域中移除,以至于取消闭锁元件与闭锁段的形状接合的接合。同样可能的是,当转动或移动操纵元件时,闭锁元件通过在闭锁元件上和/或在闭锁段的区域中的适宜的斜面挤压成与闭锁段脱离接合,以至于以这种方式取消闭锁元件与闭锁段的形状接合的连接。此外还可能的是,闭锁段构成为螺纹,所述螺纹与至少一个闭锁元件配合,使得操纵元件通过转动从第一锁合件中旋出。
在这种情况下,转动和移动分别沿垂直于紧固方向的方向进行,并且导致在操纵元件的闭锁元件和在第一锁合件上的闭锁段之间的相对运动,由于所述相对运动,闭锁元件和闭锁段脱离接合,并且与所述操纵元件在闭合时锁定不同,操纵元件与第二锁合件一起能够以其它方式和方法从第一锁合件中松开。
在所有上述实施形式中,复位机构能够设置用于将第二锁合件转入在卸载状态下相对于操纵元件已解锁的位置中。在此,所述复位机构例如能够通过弹簧机械地或磁性地构成,并且作用在第二锁合件上,使得所述第二锁合件在卸载状态下自动回到所述第二锁合件以不锁住的方式作用在操纵元件上的位置上。复位机构例如能够提供在第二锁合件和操纵元件之间的机械的或磁性的预紧。可替代地,第二锁合件也能够相对于第一锁合件预紧。
在锁合装置的另一变形方案中,复位机构能够使止动元件优选回到已锁住的位置上。那么为了打开,第二锁合件必须首先被带到解锁位置上,以便能够操纵所述操纵元件。这能够在防止不经意的打开的安全相关的应用中提供附加的安全性。
在另一变形方案中,第二锁合件能够借助于在第二锁合件和操纵元件之间的辅助闭锁装置在解锁位置和锁住位置之间以闭锁的方式来回移动。
在另一变形方案中,在第一锁合件上设有多个彼此轴向错位的闭锁段,以至于操纵元件能够在多个不同的闭合状态下,——例如为了再拉紧皮带或将头盔搭扣调节到不同的长度——,设置在第一锁合件上。所有闭合状态能够根据第二锁合件的负载联锁或解锁。
附图说明
下面将借助于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详细阐述基于本发明的思想。附图中示出:
图1A示出锁合装置的一个实施形式的视图;
图1B示出沿着根据图1A的线A-A穿过锁合装置的横截面视图;
图2A-2D示出在已负载的状态下在本发明的意义上的锁合装置的一个实施形式的视图;
图3A-3D示出根据图2A-2D的、但是在卸载状态下的实施形式的视图;
图4A-4D示出在已负载的状态下在本发明的意义上的锁合装置的另一实施形式的视图;
图5A-5D示出根据图4A-4D的、但是在卸载状态下的锁合装置的视图;
图6示出在负载状态下锁合装置的一个改型的实施形式的横截面视图;
图7示出根据图6的、但是在卸载状态下的锁合装置的横截面视图;
图8示出锁合装置的另一实施形式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9A示出在负载状态下锁合装置的沿着根据图8的线A-A的剖视图;
图9B示出在卸载状态下锁合装置的沿着根据图8的线A-A的剖视图;
图10A示出在闭合时锁合装置的沿着根据图8的线A-A的剖视图;
图10B示出在闭合时锁合装置的沿着根据图8的线A-A的剖视图;
图10C示出在打开时锁合装置的沿着根据图8的线A-A的剖视图;
图11A、11B示出锁合装置的另一实施形式的分解视图;
图12A-12D示出在闭合时和在已闭合的状态下且在卸载状态以及负载状态下锁合装置的沿着根据图11A的线A-A的剖视图;
图13A-13C示出锁合装置的另一实施形式的视图,其中闭锁段构成螺纹形;并且
图14A-14D示出具有多个闭合状态的锁合装置的另一实施形式的视图;
图15A-15E示出在不同的状态下的锁合装置的另一实施形式的视图,其中第二锁合件和操纵元件通过止动段一体式地相互连接;并且
图16A-16I示出在不同的状态下的锁合装置的另一实施形式的视图,其中第二锁合件和操纵元件通过止动段一体式地相互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和1B示出锁合装置1’的一个实施形式,其中,第二锁合件2通过操纵元件4设置在第一锁合件3上。在此,图1A和1B示出锁合装置1’的闭合状态,在所述闭合状态下,第二锁合件2通过操纵元件4与第一锁合件3连接。
在图1A和1B中示出的锁合装置1’能够用于连接两个受到拉负载的元件,其中,一个元件与第一锁合件3耦联,并且另一元件与第二锁合件2耦联。在此,在闭合状态下,当拉力FB作用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上时,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相互固定地连接,以至于锁合装置1’能够吸收所作用的拉力FB。
锁合装置1’例如能够用于连接绳或皮带,或者也用作用于手提包、背包或其它储存容器的闭合装置,或者将构件可松开地相互连接的各个地方。
在图1A和1B中示出的锁合装置1’中,在所示出的示例中至少部分地构成杆形并且相应地具有杆形段21的第二锁合件2可移动地设置在操纵元件4上,并且为此穿过操纵元件4的导向孔41。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操纵元件4能够在第二锁合件2上设置成,使得所述操纵元件不会从第二锁合件2中滑出。
第二锁合件2在它的朝向第一锁合件3的端部上具有构成锥形的止动段22,所述止动段构成为借助它的锥形侧表面与在操纵元件4的导向孔41的端部区域中同样形成锥形的碰撞斜面配合。
为了形成第二锁合件2与第一锁合件1的连接,通过操纵元件4的例如圆柱形的部段40插入在第一锁合件3上的相应地形成的凹部31中,第二锁合件2与操纵元件4一起沿紧固方向E安置在第一锁合件3上。在部段40和凹部31之间存在静摩擦,所述静摩擦由于部段40的和/或凹部31的相应的表面性质能够适配于所述静摩擦的特性,并且将操纵元件4保持在第一锁合件3上。因此,第二锁合件2通过操纵元件4与第一锁合件3连接。
在锁合装置1’的负载状态下,拉力FB作用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上,所述拉力使所述锁合装置1’受到拉负载。如果拉力FB作用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之间,那么第二锁合件2反向于紧固方向E相对于操纵元件4至少移动短的距离,在此,所述操纵元件4通过静摩擦保持在第一锁合件3上。因此,止动段22的通过其锥形外侧表面形成的碰撞斜面220碰撞到在导向孔41的端部上的碰撞斜面42上,并且因此扩宽部段40,使得所述部段40压靠凹部31的内壁,并且操纵元件4摩擦配合地保持在凹部31中。因此,在负载状态下,锁合装置1’被锁住,以至于也能够吸收大的拉力FB
为了能够实现部段40的扩宽,部段40能够至少部分弹性地构成,例如通过在部段40上构成有弹性的臂。
反之,在卸载状态下,没有或仅有小的拉力FB作用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之间。在所述状态下,所述锁合装置1’没有被锁住,以至于通过操纵所述操纵元件4,第一锁合件3与第二锁合件2的连接能够得以松开。为此,操纵元件4通过反向于紧固方向E施加拉力FA从凹部31中拉出,这毫无问题是可能的,因为止动段22不挤压地作用在操纵元件4上。仅必须克服磁性吸力FM以及在部段40和凹部31之间的、在止动段22不产生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静摩擦。
图2到7以根据图1A和1B的锁合装置1’的改进形式示出锁合装置1的实现本发明的实施形式,其中,操纵元件4在闭合状态下以闭锁的方式保持在第一锁合件3上,其中,在操纵元件4和第一锁合件3之间的闭锁连接在第二锁合件2的负载状态下被锁住,反之,可在第二锁合件的卸载状态下松开。在此,只要符合目的,相同功能的构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根据图2A到2D和3A到3D的锁合装置1的第一实施形式中,第二锁合件2通过操纵元件4在闭合状态下与第一锁合件3以闭锁的方式连接。在此,图2B和2C示出锁合装置1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图2A示出沿着根据图2B的线B-B的剖视图,并且图2D示出沿着根据图2C的线A-A的剖视图。图2A到2D示出在负载状态下的锁合装置1,而在图3A到3D中示出在卸载状态下的锁合装置1的相应的视图。
在根据图2A到2D和3A到3D的锁合装置1中,当在闭合状态下第二锁合件2通过操纵元件4与第一锁合件3连接时,操纵元件4的具有闭锁臂的形式的至少部分弹性地构成的部段40设置在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在部段40上构成有闭锁元件400,所述闭锁元件在所述闭合状态下与构成闭锁段的闭锁开口32以形状接合的方式接合。因此,在闭合状态下,操纵元件4和第一锁合件3形状接合地相互连接。
在闭合状态下,锁合装置1也能够吸收大的拉力FB,所述拉力通过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上的、用于固定例如绳或皮带的连接卡箍23、33施加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上。在负载状态下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之间作用有拉力FB时,锁合装置1处于锁住状态下,在所述锁住状态下,在操纵元件4和第一锁合件3之间的闭锁连接不能够被松开,并且第二锁合件2不能够从第一锁合件3中移除。
第二锁合件2可移动地支承在操纵元件4上,并且为此借助杆形段21在中央的导向孔41中引导和借助具有保持卡箍23的形式的端部段在操纵元件4的导向孔43中引导。在此,第二锁合件3能够相对于操纵元件4移动预定的距离,但是不能从操纵元件4取出。
在负载状态下,在根据图2A到2D的视图中示出,第二锁合件2由于拉力FB而在操纵元件4上移动,并且借助止动段22与闭锁元件400接触。构成为横向于杆形段2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如顶部类型的端部段的止动段22具有碰撞斜面220,所述碰撞斜面在拉力FB作用在第二锁合件2上时碰撞到构成在闭锁元件400的背侧上的碰撞斜面42上,使得闭锁元件400形状接合地压入第一锁合件3的闭锁开口32中。在此,随着在第二锁合件2上作用的拉力FB的增大,挤压增强,以至于在锁合装置1的负载的情况下,闭锁元件400不能够从闭锁开口32中移除,并且锁合装置1被锁住。因此,通过操纵元件4,第二锁合件2与第一锁合件3安全地且(在负载状态下)不可松开地连接。
反之,在卸载状态下,没有或仅有小的拉力FB作用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上。在所述卸载状态下,在图3A到3D中示出,止动段22不对闭锁元件400产生止动作用,以至于操纵元件4的闭锁元件400与第一锁合件3的闭锁开口32的闭锁连接通过在闭锁元件400上施加压力FD而松开,并且闭锁元件400能够从闭锁开口32中压出。如果在闭锁元件400和闭锁开口32之间的闭锁连接松开,那么能够反向于紧固方向E将操纵元件4与第二锁合件2一起从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取出。
因此,在卸载状态下,以简单的方式打开所述锁合装置1是可能的,以至于第二锁合件2与第一锁合件3分开,并且锁合装置1能够被打开。
锁合装置1的一个主要优点在于,在负载状态下,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之间的连接可松开,并且因此在负载状态下(无意地)打开锁合装置1是不可能的。反之,在卸载状态下,锁合装置1能够以简单和舒适的方式被打开。
为了使第二锁合件2在根据图3A到3D的卸载状态下到达闭锁元件400不被锁住(如在图3A中示出的)的位置上,第二锁合件2能够相对于操纵元件4预紧,使得例如通过使用机械弹簧或通过适宜的磁性机构将第二锁合件2在卸载状态下压入在图3A中示出的位置中。
也可设想的是,第二锁合件2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机械地或磁性地预紧,以至于在已卸载的状态下,第二锁合件2朝着第一锁合件3被拉到在图3A中示出的已解锁的位置上。
但是,在图2A到2D和图3A到3D中示出的实施形式中,这样的预紧不是必须的,因为在卸载状态下在将压力FD施加到闭锁元件400上时,第二锁合件2由于碰撞斜面42、220的作用被压入已解锁的位置中,并且因此在卸载状态下第二锁合件2不阻碍闭锁连接的打开。
但是也可以提出,复位机构使第二锁合件回到已锁住的位置上。那么,锁合装置1虽然更难地、但是也更安全地闭锁,并且当在施加载荷的情况下第二锁合件2转入已锁住的位置上时,第二锁合件2必须完全不运动或者仅运动短的距离。
在图4A到4D中示出在负载状态下锁合装置1的改型的实施形式,并且图5A到5D示出在卸载状态下锁合装置1的改型的实施形式。在此,锁合装置1的作用方式基本上与根据图2A到2D和3A到3D的锁合装置1的作用方式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止动段22’的构成,在图4A到4D和5A到5D中示出的实施形式中,所述止动段构成直角,并且不具有碰撞斜面。
在负载状态下,在图4A中示出,止动段22’在闭锁元件400背侧形状接合地插入容纳段42’中,并且因此锁住闭锁元件400,使得所述闭锁元件不能够向内从闭锁开口32中压出。因此,在根据图4A到4D和图5A到5D中的实施形式中,止动段22’在负载时不碰撞到闭锁元件400上,而是形状接合地位于在闭锁元件401上的容纳段42’中,并且以这种方式锁住所述锁合装置1。
在卸载状态下,在图5A到5D中示出,止动段22’从闭锁元件400的容纳段42’中被移除,以至于所述闭锁元件400能够通过施加压力FD从闭锁开口32中压出,并且因此,在操纵元件4和第一锁合件3之间的闭锁连接能够被松开。
为了在卸载状态下,使第二锁合件2到达相对于操纵元件4的已解锁的位置上(见图5A),适宜的是,在第二锁合件2和操纵元件4之间以机械的或磁性的方式提供附加的预紧,使得在卸载状态下,第二锁合件2被带到图5A中示出的已解锁的位置上,止动段22’与闭锁元件400的容纳段42’脱离接合,并且闭锁连接能够被打开。
同样可能的是,第二锁合件2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通过使用弹簧机械地或通过使用磁体衔铁结构(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上分别具有磁体,或者一方面具有磁体,并且另一方面具有由铁磁材料制成的衔铁)磁性地预紧,以至于在已卸载的状态下第二锁合件2被拉到在图5A中示出的已解锁的位置上。
以类似的方式可以提出,使第二锁合件2通过适宜的复位机构在已锁住的位置上预紧。
在图6和7中示出锁合装置1的一个改型的实施形式,所述实施形式与根据图2A到2D和图3A到3D中示出的实施形式的区别仅在于,在闭锁元件400上且在朝向闭锁开口32的闭锁段320的侧上设有斜面401,所述斜面导致在改型的锁合装置1中在卸载状态下通过反向于紧固方向E施加拉力FA能够将操纵元件4以简单的方式从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拉出,并且因此,第二锁合件2能够从第一锁合件3中松开。横向于紧固方向E将压力FD施加到闭锁元件400上不是必需的,以至于用于打开锁合装置1的操作得以进一步简化。
在这里,图6示出在负载状态下的锁合装置1,在所述负载状态下,锁合装置1通过第二锁合件2的止动段22与操纵元件4的闭锁元件400的配合锁住锁合装置1。在所述状态下,闭锁元件400不能从闭锁开口32中移除,因为闭锁元件400的向内的运动通过第二锁合件2的止动段22阻止。
反之,在在图7中示出的卸载状态下,闭锁元件400没有被锁住,以至于在操纵元件4上施加拉力FA时,闭锁元件400的斜面401碰撞到闭锁开口32的在图7中位于下部的边缘段320上,并且所述闭锁元件以这种方式从闭锁开口32中压出。因此,通过施加拉力FA,操纵元件4并且第二锁合件2连同操纵元件4一起从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被拉出。
不言而喻,在根据图4A到4D和图5A到5D的实施形式中也能够提出这样的改型,即通过在闭锁元件400上模制斜面401。
代替斜面401,闭锁元件也能够被倒圆,以至于所述闭锁元件400通过拉力FA的作用碰撞到闭锁开口32的边缘段320上。在这里重要的是,在卸载状态下,在反向于紧固方向E在操纵元件4上作用拉伸时,闭锁元件400不再完全形状接合地保持在第一锁合件上的闭锁开口32中,而是仅还部分地形状接合。
图15A到15E示出锁合装置1的另一实施例,所述锁合装置与根据图6和7的锁合装置1相比特别是如下改变,即,在根据图15A到15E的锁合装置1中,第二锁合件2通过止动段22”与操纵元件4一体式地连接,并且因此与操纵元件4例如一体式地构成为塑料成型件。
图15A到15E示出在不同状态下的锁合装置1。因此,图15A示出在已打开的状态下的锁合装置1的立体视图,图15B示出在已关闭的状态下的锁合装置1的侧视图,图15C示出在已关闭的状态下锁合装置1的沿着根据图15B的线A-A的剖视图,图15D示出在打开时锁合装置的侧视图,并且图15E示出在打开时锁合装置1的沿着根据图15D的线A-A的横截面视图。
在图15A到15E中的实施例中,只要符合目的,相同的功能的构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根据图15A到15E的实施例中,第二锁合件2通过杆形段21和至少部分柔性的止动段22”与操纵元件4的同样至少部分柔性的部段40连接,并且在此可移动地在操纵元件4上的导向孔41中引导(例如见图15C)。闭锁元件400设置在操纵元件4的部段40上,所述闭锁元件构成为在闭合状态下接合到第一锁合件3的闭锁开口32中。
在图15B和15C中示出的闭合状态下,第二锁合件2与操纵元件4一起设置在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其中,闭锁元件400与闭锁开口32形状接合地接合(特别是见根据图15C的横截面视图)。
如果在图15C中示出的闭合状态下,拉力FB(例如通过作用在第二锁合件2的连接卡箍23和第一锁合件3的连接卡箍33上的绳或皮带)作用在第二锁合件2和第一锁合件3上,使得第二锁合件2反向于紧固方向E(见图15A)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负载,那么第二锁合件2通过止动段22”作用在操纵元件4的闭锁元件400上,以至于闭锁元件400沿在图15C中标明的箭头方向向外挤压并且因此挤压成与闭锁开口32形成接合。因此,锁合装置1被锁住:在负载状态下,第二锁合件2不能够从第一锁合件3中移除。
反之,如果在锁合装置1的卸载状态下(其中没有或仅有小的拉力FB作用在第一锁合件3和第二锁合件2之间),拉力FA,如在图15E中示出的,反向于紧固方向E施加在操纵元件4上,那么闭锁元件400沿在图15E标明的箭头方向通过操纵元件4的至少部分弹性的部段40被向内加载并且因此在第一锁合件3的闭锁开口32的松开方向上被加载,以至于操纵元件4并且第二锁合件2连同操纵元件4一起能够从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取出,并且因此能够松开所述锁合装置1。
如从图15E中可见,闭锁元件400反向于紧固方向E倾斜,以至于所述闭锁元件在操纵所述操纵元件4时能够通过反向于紧固方向E施加的拉力FA以简单的方式从闭锁开口32中滑出,并且因此锁合装置1能够被松开。
在锁合装置1的相对于根据图15A到15E的实施例改变的实施例中,在图16A到16I中示出在不同的状态下在操纵元件4上不设有闭锁元件400,并且在第一锁合件3上不设有闭锁开口32,而是第二锁合件2与操纵元件4一起在负载状态下通过摩擦配合被保持在第一锁合件3上。否则,结构和功能如上述用于根据图15A到15E的实施例一样说明。
图16A到16C示出在打开状态下锁合装置1的不同视图,图16D到16F示出在闭合状态下锁合装置1的不同视图,并且图16G到16I示出在打开时锁合装置1的不同视图。在此,图16F和16I分别示出沿着根据图16E或根据图16H的线A-A的横截面视图。
在闭合状态下,例如在图16F中示出的,如果第二锁合件2和操纵元件4通过部段40摩擦配合地紧贴在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的内壁上,其中,由于摩擦配合,第二锁合件2和操纵元件4不能够容易地从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滑出。
如果第二锁合件2通过拉力FB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反向于紧固方向E负载,那么部段40沿在图16F中标明的箭头方向通过止动段22”的作用向外压,并且因此与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的内壁摩擦配合,以至于第二锁合件2在摩擦配合的作用下自动联锁地保持在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
相反,如果在卸载状态下为了打开锁合装置1,如在图16I中示出的,通过反向于紧固方向E施加拉力FA操纵操纵元件4,那么操纵元件4的部段40沿在图16I中标明的箭头方向向内负载,并且因此与当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的内壁脱离摩擦配合,以至于第二锁合件2能够与操纵元件4一起从第一锁合件2中取出。
根据图15A到15E和16A到16I的实施例的止动段22”是部分柔性的,但是抗压刚性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将第二锁合件2的杆形段21与操纵元件4的同样部分柔性和抗压刚性的部段40连接。在此,如张开臂的类型构成的止动段22”分别设置成与紧固方向E呈小于90°的角并且与操纵元件4的相关联的部段40呈大于90°的角。
在反向于紧固方向E在第二锁合件2上作用载荷的情况下,与紧固方向E的角变大,并且与相关联的部段40的角相应地变小,以至于操纵元件4的相应地相关联的部段40向外压,以便使闭锁元件400挤压成与闭锁开口32形成接合,或者使部段40挤压成与凹部31的内壁形成摩擦配合的接触。
反之,在操纵操纵元件4时,与紧固方向E的角变小,并且与相关联的部段40的角相应地变大,以至于操纵元件4的相应地相关联的部段40向内加载力,以至于闭锁元件400能够与闭锁开口32脱离接合,或者部段40能够与凹部31的内壁脱离摩擦配合。
止动段22”能够与操纵元件4和第二锁合件2例如一体式地构成为塑料成型件。
但是,在本文中也可设想的是,操纵元件4、止动段22”和第二锁合件2多件式地构成。在此,止动段22”例如能够一方面与第二锁合件2的杆形段21铰接地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操纵元件4的相应地相关联的部段40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止动段22”例如能够制成为由金属制成的抗压刚性的元件。
图8到10示出锁合装置1的实施形式,其中,操纵元件4可通过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的转动而松开。在此,图8示出立体的分解视图,图9A示出在闭合状态下负载的锁合装置1,图9B示出在闭合状态下但是不负载的锁合装置,图10A和10B示出在形成闭合状态时的锁合装置,并且图10C示出在打开时的锁合装置。只要符合目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也设有与上述的构件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在根据图8的立体的分解视图中示出的,锁合装置1具有由顶部44和外轮廓为圆柱形的部段40组成的操纵元件4,在所述操纵元件上设置有第二锁合件2,并且所述操纵元件能够沿紧固方向E插入在第一锁合件3上的凹部31中,以用于形成锁合装置1的闭合状态。
闭锁元件400径向于紧固方向E可移动地设置在操纵元件4上,所述闭锁元件在操纵元件4的已安装的状态下位于部段40上的凹部402中。例如从根据图9A的剖视图中可见,闭锁元件400通过弹簧406在径向方向上预紧。
为了安装操纵元件4,顶部44通过螺钉440与部段40连接,其中,为此螺钉440在开口441处穿过顶部44,并且接合到在部段40上的容纳部442中。
例如从根据图9A的剖视图中可见,第二锁合件2的、外轮廓为锥形的止动段22设置在部段40的内部中,所述止动段与具有拉伸机构形式的例如柔性的部段21连接。部段21在导向孔41处穿过操纵元件4的顶部44,并且用于将由止动段22和部段21组成的第二锁合件2与例如绳或皮带的待连接的元件连接。
三个闭锁段32分别以锯齿形式设置在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上,所述三个闭锁段分别在小于60°的角度范围上在凹部31内沿圆周方向延伸,并且构成为分别与操纵元件4的闭锁元件400接合。
图9A示出在闭合状态下负载的锁合装置1,其中,拉力FB作用在第二锁合件2上,并且第二锁合件反向于紧固方向E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受到拉负载。如在根据图9A的视图中可见,闭锁元件400在闭合状态下与第一锁合件3的闭锁段32形状接合地接合,以至于操纵元件4形状接合地保持在第一锁合件3上。同时,第二锁合件2通过止动段22保持在操纵元件4上,以至于第二锁合件2与第一锁合件3连接。
类似于上面关于其他实施形式说明的,在根据图9A的负载状态下,第二锁合件2的止动段22紧贴在三个闭锁元件400上,其中,构成锥形的止动段22的构成碰撞斜面的外侧表面220撞到闭锁元件400的背侧上的碰撞斜面42上,并且将碰撞斜面径向向外压,以至于闭锁元件400不能够与在第一锁合件3上的闭锁段32脱离接合。
在适宜的实施形式中,所述径向向外压能够造成不同的优点:
–能够仅用于固定尽可能轻便的、也就是说借助弱的弹簧406预紧的闭锁元件400;并且
–能够仅通过摩擦配合或形状接合防止操纵元件400的无意的转动。
在根据图9B的卸载状态下,止动段22不与闭锁元件400接触,以至于所述闭锁元件在径向方向上没有被锁住。
图10A和10B示出在形成闭合状态时的锁合装置1。为此,如在图10A中示出的,操纵元件4与第二锁合件2一起沿紧固方向E插入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在形成闭合状态时,第二锁合件的止动段22位于解锁位置上,在所述解锁位置上止动段22不与闭锁元件400接触,以至于所述闭锁元件能够径向于紧固方向E向内运动。为了确保止动件22在形成闭合状态时确实位于解锁位置上,可以提供止动段22的相对于操纵元件4的预紧,其中,所述预紧能够通过使用弹簧机械地实现,或者也能够通过使用磁体磁性地实现。
如在图10A中示出的,在操纵元件4上,即在部段40的朝向凹部31的底部的端侧上设置有两个磁体403、404设置,所述两个磁体与在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的底部上的磁体303、304一起辅助闭合过程。这如下进行,即,磁体303、403或304、404极化为,使得所述磁体分别相互吸引。以这种方式产生磁力,所述磁力沿紧固方向E作用,并且产生作用在操纵元件4上且进入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的吸力FM。
如从图8中可见,磁体303、304、403、404分别构成镰刀形,其中,磁体403、404设置和定位在操纵元件4上的容纳部405中,并且磁体303、304设置和定位在第一锁合件3上的相应的容纳部(在图8中不可见)中。
磁体303、304、403、404一方面具有目的:通过在紧固方向E的方向上产生磁性吸力FM来辅助闭合过程,其中,磁性吸力FM可以比在操纵元件4和第一锁合件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和弹簧406的弹力更大,以至于闭合过程基本上自动进行。
另一方面,磁体303、304、403、404通过它们的布置和极性导致操纵元件4自动地转动到在操纵元件4上的闭锁元件400能够与在第一锁合件3上的闭锁段32形成接合的位置上,以形成闭合状态。这基于的思想是,闭锁段32仅广泛地覆盖凹部31的确定的角度范围,以至于操纵元件4必须在确定的转动位置上被引入凹部31中,以便能够与第一锁合件3形状接合地联锁。通过磁体303、304、403、404的布置和极性确保了,通过磁体303、304、403、404由于作用的磁力使操纵元件4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转动到所要求的位置上,操纵元件4自动地占据所希望的转动位置,以用于形成闭合状态。
如在图10B中示出的,如果操纵元件4在磁体303、304、403、404的辅助下被引入在第一锁合件3上的凹部31中,那么闭锁元件400径向向内运动,并且沿着锯齿形的闭锁段32滑动,直至操纵元件4的部段40完全被引入在第一锁合件3上的凹部31中。在图9A和9B中示出所述闭合状态。
在部段40的底侧设置有点状支座45,所述点状支座在闭合状态下位于凹部31的底部上的相应的支承位置34上,并且导致操纵元件4在闭合状态下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轴向点状地支承。因此,操纵元件4和第一锁合件3在它们的彼此面对的端侧表面上不平坦地相互重合,以至于一方面在磁体303、304并且另一方面在磁体403、404之间保持预定的距离。以这种方式提供轴向的转动支座,所述转动支座可实现操纵元件4在凹部31内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的低摩擦的转动。
为了打开锁合装置1,操纵元件4在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沿转动方向D转动,如在图10C中示出的,以至于闭锁元件400沿圆周方向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的闭锁段32运动,直至所述闭锁元件与闭锁段32脱离接合。这是可能的,因为闭锁元件400和闭锁段32分别覆盖小于60°的角度范围,以至于在大于60°的角度范围中的各个闭锁段32之间广泛地不存在凹部31上的闭锁的元件,并且当闭锁元件400转动到所述范围中时,操纵元件4不再形状接合地保持在凹部31中,并且能够从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取出。
在操纵元件4上和/或在凹部31上能够设有止挡,使得操纵元件4可刚好相对于凹部31转动所要求的角,以便闭锁元件400与闭锁段32脱离接合。
同时,通过操纵元件4的转动,一方面磁体303、304并且另一方面磁体403、404也能够相对转动,以至于彼此相关联的磁体303、403或304、404不再正面吸引地相对置,而是相互转动。通过磁体303、304、403、404的相互转动,作用在磁体303、304、403、404之间的磁性吸力减弱或者甚至逆转为斥力(当在转动后,磁体303、304、403、404至少部分以同名的磁极相对置时,见图10C),以至于为了打开锁合装置1仅必须克服小的磁力或者所述磁力甚至以相斥的方式辅助所述打开过程。
也可设想的是,锁合装置构成为,使得操纵元件4能够通过横向于紧固方向E移动(并且不通过转动)与第一锁合件3脱离接合。
在又一实施形式中还可能的是,在凹部上设有碰撞斜面,使得在横向于紧固方向E转动或移动时,闭锁元件400碰撞到所述碰撞斜面上,并且因此径向向内挤压并且挤压成与闭锁段32脱离接合。
在又一实施形式中,闭锁段32也能够如螺纹的类型构成,其中,通过将操纵元件4转动到凹部31中,闭锁元件400沿着螺纹被引导,并且能够旋拧成与螺纹脱离接合。
在图13A到13C中示出这样的、相对于根据图8到10的实施形式改型的实施形式,其中闭锁段32在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如螺纹的类型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设有三个闭锁段32,所述三个闭锁段在凹部31中广泛地延伸,其中,操纵元件4的各一个闭锁元件400与闭锁段32相关联。闭锁元件400具有适配于螺纹的闭锁段,所述闭锁段在闭合状态下与在凹部31中的闭锁段32形状接合地接合。
类似于根据图8到10的实施形式,在根据图13A到13C的实施形式中,磁体303、304也通过底板305设置在第一锁合件3上,并且磁体403、404通过容纳部405设置在操纵元件4上,所述磁体辅助地形成闭合状态。
如在根据图13B和13C的立体视图中可见,锁合装置1可通过如下方式松开,即,将操纵元件4沿转动方向D相对于第一锁合件3转动,并且因此闭锁元件400沿着螺纹形的闭锁段32运动,并且与闭锁段32脱离接合。由于操纵元件4以这种方式从凹部31中拧出,所以第一锁合件3与第二锁合件2的连接能够得以松开。
在负载时,止动段22与闭锁元件400又处于接触,并且锁合装置1以这种方式通过形成闭锁元件400与第一锁合件3的摩擦配合或形状接合而锁住。
在图11A、11B和图12A到12D中示出锁合装置1的另一实施形式。在此,图11A和11B示出两个不同的分解视图,而图12A至12D示出在形成闭合状态时(图12A、12B)、在没有负载的闭合状态下(图12C)和在具有负载的闭合状态下(图12D)的锁合装置1。
锁合装置1的在图11和12中示出的实施形式在其作用方式上基本上类似于在图6和7中示出的并且在前面已经说明的实施形式。附加地,在根据图11和12的实施形式中,一方面在第二锁合件2上并且另一方面在第一锁合件3上设有磁体25、35,所述磁体以磁性的方式辅助形成闭合状态。
在根据图11和12的实施形式中,第二锁合件2通过止动段22形成,所述止动段通过圆柱形的、杆形段21与顶部24连接。部段21穿过操纵元件4,所述操纵元件由顶部44、圆柱形的部段40和具有部分开口的环的形式的闭锁元件400组成。通过顶部24确保了第二锁合件2不能够从操纵元件4滑出。
为了形成闭合状态,操纵元件4连同设置在其上的第二锁合件2插入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直至闭锁元件400与在凹部31上的相关联的闭锁段32形成接合(见在图12C中的闭合状态)。在此,通过在第二锁合件2上的磁体25和在第一锁合件3上的磁体35之间的沿紧固方向E的磁性吸力FM辅助形成闭合状态。由于吸力FM,第二锁合件2被拉入凹部31中,其中,第二锁合件2携带操纵元件4直至所述操纵元件的闭锁元件400与在第一锁合件3上的闭锁段32形成形状接合的接合。
图12C示出在闭合状态且在卸载状态下的锁合装置1,并且图12D示出在负载状态下的锁合装置1。在负载状态下,拉力FB作用在第二锁合件2上,并且导致止动段22在背侧上接触闭锁元件400,并且因此能够防止闭锁元件400径向向内运动。反之,在卸载状态下,止动段22不与闭锁元件400接合,以至于通过将拉力FA施加到操纵元件4上,所述操纵元件4能够与第二锁合件2一起从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移除,其中,为此克服在磁体25、35之间的磁力FM。
在图14A到14D中示出锁合装置1的另一实施形式,其中,在第一锁合件3上且在凹部31中设有多个彼此轴向错开的闭锁段32,所述闭锁段分别以环形凹进部的形式广泛地围绕凹部31延伸。
图14A示出锁合装置1的分解视图,图14B示出在第一闭合状态下且在负载状态下的锁合装置,图14C示出在第二闭合状态下且在负载状态下的锁合装置,并且图14D示出在第二闭合状态下,但是在卸载状态下的锁合装置。
由于在凹部31中设有多个彼此轴向错开的闭锁段32,所以根据图14A到14D,锁合装置1能够占据多个闭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所述闭合状态的区别在于操纵元件4在凹部31中的轴向位置,其中,在每个闭合状态下在操纵元件4上的闭锁元件400与在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上的闭锁段32锁定。
在负载时,锁合装置1又被锁住,即通过在所述实施形式中构成锥形的止动段32反向于紧固方向E在背侧上碰撞到闭锁元件400上,并且所述闭锁元件在相应的闭合状态下在第一锁合件3上被锁住,使得所述闭锁元件不能够径向向内压,并且因此不能够与相应的闭锁段32脱离接合。
如果锁合装置1已卸载,那么止动段22能够占据已解锁的位置,如在图14D中示出的。在止动段22的所述位置上,闭锁元件400能够径向向内弯曲,以至于通过将拉力FA反向于紧固方向E施加在操纵元件4上,能够将所述操纵元件4从凹部31中拉出。通过闭锁段32和闭锁元件400的倒圆的结构,在卸载状态下,闭锁元件400不形状接合地保持在第一锁合件3上。
根据图14A到14D的实施形式特别适用于同时还应进行长度调节以便例如使两个皮带的纵向位置相互匹配的锁合装置。
在根据图14A到14D的实施形式的变形方案中,也能够以所述方式构成纯粹的长度调节装置,其中,通过操纵元件4在第一锁合件3内的移动,两个部件2、3的轴向位置能够相对彼此匹配。那么在负载的情况下,所述纵向调节装置被锁住,反之,在卸载状态下在纵向位置上可调节所述纵向调节装置。
例如可使用这种类型的装置来调节滑雪杖的长度。那么,滑雪杖的一个半部与第一锁合件3连接,并且第二半部与第二锁合件2连接,其中,在卸载状态下通过操纵元件4在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的移动能够调节滑雪杖的长度。反之,在负载状态下,纵向调节装置通过止动段22在闭锁元件400上的接触而被锁住。
在所述实施形式中有利的是,止动段22在已锁住的状态下预紧,以至于在调节后,纵向调节装置自动锁住,并且滑雪杖不能自动调节。
在前面说明的实施形式中,通过使用双锥体(双锥形)和在闭锁元件400的背侧上的相应的两侧的碰撞斜面也能够实现在锁合装置1受到拉负载和压负载时锁住。其中,在拉负载时,锥体半部中的一个反向于紧固方向碰撞到在闭锁元件400的背侧上的相关联的碰撞斜面上,并且在压负载时另一锥体半部沿紧固方向E碰撞到在闭锁元件400的背侧上的其它碰撞斜面上,并且因此锁住闭锁元件400。
在构成锁合装置时,为了沿紧固方向E吸收压力,在前面的实施形式中的锥体和相关联的碰撞斜面的定向能够简单地反转。
在所有已示出的实施形式中有利的是,锁合装置1的各个部件由塑料,例如作为塑料注塑件制成。
基于本发明的思想不局限于前面已说明的实施例,而是基本上也能够在完全不同类型的实施形式中实现。各个构件,例如第一锁合件、第二锁合件和操纵元件特别是例如也可以完全不同地成型,并且以其它方式彼此设置。
例如由于第二锁合件2在操纵元件4上是可移动的,除了通过已述应用开启,还能够通过多个其它应用开启,例如在解锁、未负载状态下释放时,在锁住、负载状态下在长度调节装置中夹紧皮带。
这里说明的类型的锁合装置能够使用在两个部件应可松开地相互连接的各个地方。这样的锁合装置例如适于作为用于手提袋或其他容器的锁合件、作为保持装置或者作为用于连接两个受到拉负载的元件,例如两个牵引绳或带的连接装置。在具体的应用中,这样的锁合装置例如可用于耦联用于宠物的具有颈圈的皮带。
还可设想和有利的是这样的应用,其中,锁合装置在负载的情况下不能够松开,例如用于婴儿抱袋的带扣、用于救生衣或类似物品的搭扣。
附图标记列表
1、1’ 锁合装置
2      锁合件
21      杆形段
22、22’、22” 止动段
220     碰撞斜面
23      连接卡箍
24      顶部
25      磁体
3       锁合件
303、304   磁体
31      凹部
32      闭锁开口
320     边缘段
33      连接卡箍
34      支承位置
35      磁体
4       操纵元件
40      部段
400     闭锁元件
401     斜面
402     凹部
403、404  磁体
405     容纳部
406     弹簧
41      导向孔
42      碰撞斜面
42’    容纳段
43      导向孔
44      顶部
440     螺钉
441     穿孔
442     容纳部
45      点状支座
46      磁体
D       转动方向
E       紧固方向
FA      拉力
FB      拉力
FD      压力
FM      磁力

Claims (18)

1.锁合装置,具有:
-第一锁合件;
-第二锁合件,所述第二锁合件能够在紧固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锁合件上,并且在闭合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锁合件连接;和
-操纵元件,所述第二锁合件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操纵元件上,
其中,在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二锁合件通过所述操纵元件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合件上,并且为此,所述第二锁合件与所述操纵元件配合,使得在负载状态下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锁合件沿着所述紧固方向在所述第二锁合件上作用力时,所述操纵元件与所述第一锁合件固定地连接,并且所述第二锁合件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合件上,反之,在卸载状态下,所述第二锁合件能够通过操纵所述操纵元件从所述第一锁合件中松开,
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元件(4)在所述闭合状态下通过至少部分有弹性的部段(40、400)摩擦配合地或以闭锁的方式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合件(3)上,其中所述操纵元件(4)
-在所述闭合状态下且在所述负载状态下通过静摩擦摩擦配合地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合件(3)上,或者
-具有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所述闭锁元件在所述闭合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锁合件(3)的闭锁段(32)形状接合地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纵元件(4)和所述第一锁合件(3)之间的摩擦配合连接或闭锁连接在所述第二锁合件(2)的所述负载状态下被锁住,反之,能够在所述第二锁合件(2)的所述卸载状态下松开。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元件(4)能够与所述第二锁合件(2)一起沿所述紧固方向(E)插入所述第一锁合件(3)的凹部(31)中,以用于形成所述闭合状态,并且能够反向于所述紧固方向(E)从所述凹部(31)中取出,以用于松开。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合件(2)能够沿着所述紧固方向(E)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操纵元件(4)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合件(2)通过至少一个导向孔(41、43)能够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操纵元件(4)上。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合件(2)具有带有至少一个碰撞斜面(220)的止动段(22),所述碰撞斜面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锁合件(3)沿着所述紧固方向(E)在所述第二锁合件(2)上作用力(FB)时碰撞到所述操纵元件(4)的部段(40)上的碰撞斜面(42)上,以至于所述止动段(22)将所述操纵元件(4)的所述部段(40)与所述第一锁合件(3)摩擦配合地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合件(2)具有止动段(22”),所述止动段将所述第二锁合件(2)和所述操纵元件(4)相互连接成,使得在所述第二锁合件(2)上作用力(FB)时,所述止动段(22”)作用在所述操纵元件(4)的部段(40)上,以至于所述止动段(22”)将所述操纵元件(4)的所述部段(40)与所述第一锁合件(3)摩擦配合地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卸载状态下,所述操纵元件(4)通过静摩擦保持在所述第一锁合件(3)上。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合件(2)具有止动段(22、22’、22”),所述止动段在所述负载状态下在所述第二锁合件(2)上作用力(FB)时与所述操纵元件(4)的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配合,以用于锁住所述操纵元件(4)与所述第一锁合件(3)的闭锁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段(22、22’)具有至少一个碰撞斜面(220),所述碰撞斜面在所述第二锁合件(2)上作用力(FB)时碰撞到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的碰撞斜面(42)上,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不能从所述闭锁段(32)中松开。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段(22、22’)在所述第二锁合件(2)上作用力(FB)时与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的容纳段(42’)形成接合,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不能够从所述闭锁段(32)中松开。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段(22”)将所述第二锁合件(2)和所述操纵元件(4)相互连接为,使得在所述第二锁合件(2)上在作用力(FB)时,所述止动段(22”)作用在所述操纵元件(4)的部段(40)上,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不能够从所述闭锁段(32)中松开。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卸载状态下,在所述操纵元件(4)的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和所述第一锁合件(3)的所述闭锁段(32)之间的所述形状接合的连接能够通过在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上施加压力(FD)和从所述闭锁段(32)中移除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而松开。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卸载状态下,在所述操纵元件(4)的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和所述第一锁合件(3)的所述闭锁段(32)之间的所述形状接合的连接能够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锁合件(3)在所述操纵元件(4)上施加拉力(FA)而松开。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具有斜面(401),所述斜面构成为,使得在反向于所述紧固方向(E)在所述操纵元件(4)上作用拉力(FA)时,所述斜面(401)碰撞到所述闭锁段(32)上,并且因此松开闭锁元件(400)和闭锁段(32)的所述形状接合的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卸载状态下,在所述操纵元件(4)的所述至少一个闭锁元件(400)和所述第一锁合件(3)的所述闭锁段(32)之间的所述形状接合的连接能够通过所述操纵元件(4)相对于所述第一锁合件(3)围绕所述紧固方向(E)转动或者横向于所述紧固方向(E)移动而松开。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锁合件(2)转入在卸载状态下相对于所述操纵元件(4)已解锁的位置上,或者转入相对于所述操纵元件(4)已锁住的位置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锁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通过弹簧机械地或磁性地构成。
CN201080050565.0A 2009-09-08 2010-09-08 锁合装置 Active CN1026123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9040462 2009-09-08
DE102009040462.7 2009-09-08
PCT/EP2010/005504 WO2011029582A2 (de) 2009-09-08 2010-09-08 Verschlussvor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2327A CN102612327A (zh) 2012-07-25
CN102612327B true CN102612327B (zh) 2015-04-15

Family

ID=43715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0565.0A Active CN102612327B (zh) 2009-09-08 2010-09-08 锁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44071B2 (zh)
EP (1) EP2475279B1 (zh)
CN (1) CN102612327B (zh)
WO (1) WO201102958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47408B2 (en) 2012-06-20 2019-07-09 Inelxia Limited Magnetic fixings and connectors
DE102013112386B4 (de) 2013-07-11 2015-03-12 Fidlock Gmbh Verschlussvorrichtung mit Betätigungselement
CA3176905A1 (en) * 2014-06-18 2015-12-23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imited Connector for patient interface with slide locking mechanism
CN104790778A (zh) * 2015-04-27 2015-07-22 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锁合装置
US9750309B2 (en) 2016-01-08 2017-09-05 Nike, Inc. Articles of footwear with an alternate fastening system
US9949532B2 (en) 2015-05-15 2018-04-24 Nike, Inc. Articles of footwear with an alternate fastening system
US10226104B2 (en) 2015-08-19 2019-03-12 Nike, Inc. Cord lock
TWI566717B (zh) * 2015-09-18 2017-01-21 武倢工業有限公司 扣具
CN105476150A (zh) * 2016-01-05 2016-04-13 张明 一种万变头盔拉带的可拆卸结构
DE102016102612A1 (de) * 2016-02-15 2017-08-17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Trägeranordnung zum Tragen eines Elektronikgehäuses
CH714067B1 (de) 2017-08-16 2021-09-30 Curli Ag Verschlussvorrichtung für Halsbänder, Gurte oder Geschirre für Tiere.
CN107448445B (zh) * 2017-09-12 2023-02-21 东莞明冠织带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磁力卡扣及自动扣合方法
CA3026703C (en) 2017-12-07 2021-02-09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Magnetic buckling assembly
AU2019249314A1 (en) 2018-04-05 2020-11-26 Goleygo Gmbh Closing device for releasably connecting a first part to a second part
CN109139647B (zh) * 2018-08-21 2021-05-28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机箱及其塑件免紧固安装结构
US10961760B2 (en) * 2019-02-08 2021-03-30 Schlage Lock Company Llc Door closer with backout prevention
DE102019115093A1 (de) * 2019-06-05 2020-12-10 Lisa Dräxlmaier GmbH Baugrupp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sicherungsteil und sicherungsteil für eine derartige baugruppe
CN112237315B (zh) 2019-07-17 2023-09-29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N117016925A (zh) 2019-07-17 2023-11-10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9679A (en) * 1984-01-18 1985-12-24 Downey Philip L Helmut strap fastener
DE202004011353U1 (de) * 2004-07-21 2004-11-18 M4 Gmbh Halsband für ein Haustier und Befestigungselement zur Anbringung einer Leine am Halsband
CN101119658A (zh) * 2004-12-17 2008-02-06 查尔斯·E·本尼迪克特 非惯性释放的安全约束带卡扣
CN101416805A (zh) * 2007-10-23 2009-04-29 莫悦盈 保安插扣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7768A (en) * 1903-04-02 1903-12-22 Wilhelm Requard Automatically-acting anchor connection for uniting objects of every description.
US7150082B2 (en) * 1999-08-06 2006-12-19 Bianchi International Plastic belt buckle with interlocking prong catches
US7219406B2 (en) * 2005-06-06 2007-05-22 Ming Kei Chui Buckle with safety latch
US7430789B2 (en) * 2006-12-18 2008-10-07 Two Rivers Manufacturing, Llc Quick release strap fastener
US8484814B2 (en) * 2010-03-10 2013-07-1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hree point release buck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9679A (en) * 1984-01-18 1985-12-24 Downey Philip L Helmut strap fastener
DE202004011353U1 (de) * 2004-07-21 2004-11-18 M4 Gmbh Halsband für ein Haustier und Befestigungselement zur Anbringung einer Leine am Halsband
CN101119658A (zh) * 2004-12-17 2008-02-06 查尔斯·E·本尼迪克特 非惯性释放的安全约束带卡扣
CN101416805A (zh) * 2007-10-23 2009-04-29 莫悦盈 保安插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75279B1 (de) 2017-05-03
WO2011029582A3 (de) 2011-05-12
EP2475279A2 (de) 2012-07-18
CN102612327A (zh) 2012-07-25
US9044071B2 (en) 2015-06-02
WO2011029582A2 (de) 2011-03-17
US20120227220A1 (en) 201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2327B (zh) 锁合装置
CN102612326B (zh) 锁合装置
CN104116273B (zh) 具有联锁装置的机械锁合件
US8516665B2 (en) Fastener
CN110381768B (zh) 具有缠绕元件的闭锁装置
US11717062B2 (en) Interlocking zipper pull tabs and fastening system
CN103957739B (zh) 锁紧设备
CN104853636B (zh) 用于可脱离地连接两个部件的闭锁设备
US11589655B2 (en) Buckle
EP2864991B1 (en) Mechanism for connecting and disconnecting two parts
US9635919B2 (en) Closure device
US10499713B2 (en) Zipper slider lock
CN102292006A (zh) 用于连接两个部件的闭锁装置
CN106050014A (zh) 一种双拉链锁
US11089844B2 (en) Buckle-type closing device
US20210131148A1 (en) Lock with Sliding Lock Body Portions
CA3126930A1 (en) Snap fastener receiver techniques
KR101359303B1 (ko) 박스용 록커
CN105090225B (zh) 用于将管状或棒状的元件固定在另一构件上的连接部件
EP4210533A1 (de) Verbindungsvorrichtung
WO2023099265A1 (de) Verbindungsvorrichtung
CN110439369A (zh) 一种防技开的弹子锁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