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11957A - 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1957A
CN102611957A CN2012100678627A CN201210067862A CN102611957A CN 102611957 A CN102611957 A CN 102611957A CN 2012100678627 A CN2012100678627 A CN 2012100678627A CN 201210067862 A CN201210067862 A CN 201210067862A CN 102611957 A CN102611957 A CN 102611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ckup
transmitter
detection part
osteoacusis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678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超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0678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11957A/zh
Publication of CN102611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19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移动电话和无线对讲机配置使用的通讯耳机。现有佩戴在使用者的耳甲腔中的非入耳式通讯耳机由于具有体积小巧、佩戴简便和佩戴舒适的优点而成为移动电话主要配置的通讯耳机,但因为其不具备抗环境噪声干扰的功能而导致其不适宜在喧闹的环境下使用和存在佩戴不够稳定的缺点,以及现有骨传导拾音耳机虽然能够很好地抗拒环境噪声的干扰,但存在佩戴不舒服和拾音保真度稍有不足的缺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以及佩戴稳定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在保持现有非入耳式通讯耳机的良好的佩戴舒适感、佩戴简便、不会产生听诊器效应和拾音保真度好优点的同时,还具有抗环境噪声干扰的骨传导拾音功能和依据使用环境切换到最佳拾音模式的功能,并且佩戴更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电话和无线对讲机等电子设备配置使用的耳机,特指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 
背景技术
移动电话广泛配置有通讯耳机,使用通讯耳机既能够提高通讯质量并还可以在闲暇时间供使用者聆听高质量的立体声音乐,其中将内置受话器(注:俗称喇叭)的耳朵佩戴组件(注:以下简称为耳戴组件)佩戴在使用者的耳甲腔部位的通讯耳机,由于具有体积小巧和携带方便的显著优点,已成为移动电话主要配置的附属装置。在该类型的通讯耳机中,分为带入耳密封耳套的通讯耳机(注:以下简称为入耳式通讯耳机),和不带入耳密封耳套的通讯耳机(注:以下简称为非入耳式通讯耳机)两种类型,其中入耳式通讯耳机在佩戴状态下需要将入耳密封耳套插入到使用者的耳道中,其明显的优点为能够有效降低外界噪声干扰。但完全堵塞耳道后容易产生听诊器效应,即当使用者在行走或运动的过程中,因身体振动,或者,耳机电缆动或与衣服摩擦等,通过耳机电缆的传导作用,便会在耳道中产生令人不舒服的共鸣噪音。其次是利用入耳密封耳套挤胀直径窄小的耳道实现稳定佩戴的方式,还会降低佩戴的舒适感。 
而非入耳式通讯耳机中的耳戴组件为嵌入使用者的耳甲腔中,并呈现为悬挂固定的佩戴状态,因而不会对耳甲腔产生令人不舒服的挤压力,同时耳戴组件与耳甲腔的接触面积也相对较大,因此,非入耳式通讯耳机较入耳式通讯耳机有着更好的佩戴舒适感,并且不会产生听诊器效应,基于这些优点,非入耳式通讯耳机是目前移动电话中配置使用得最多的通讯耳机。 
以下结合图1A、图1B和图1C进一步说明人体耳朵的结构和特点,以及上述描述的非入耳式通讯耳机中的耳戴组件的佩戴原理。 
在图1A中,耳朵2中的耳甲腔4具有分别由耳屏6、耳屏间切迹7、对耳屏8和耳轮脚9共同环绕包裹构成的具有一个开口端面,并包含耳道5在内的凹陷形状的安置空腔4a,而且,安置空腔4a中还包含有如虚线部分所示的由耳屏6覆盖区域构成的耳屏凹槽6a,和由耳屏间切迹7覆盖区域构成的耳屏间切迹凹槽7a,以及由对耳屏8覆盖区域构成的对耳屏凹槽8a。此外,耳朵2中另还包含有对耳轮脚10和耳垂11等部位。 
在图1B中,上述描述的非入耳式通讯耳机中的耳戴组件20,由具有内空腔的主体部件20a和手柄20b以及电缆21共同组成,其中主体部件20a被定形为适合嵌入安置在耳甲腔4中的由耳屏6、耳屏间切迹7、对耳屏8和耳轮 脚9环绕包裹的安置空腔4a中的结构形状,并在佩戴状态下主体部件20a的部分壳体被分别嵌入到耳屏凹槽6a、耳屏间切迹凹槽7a和对耳屏凹槽8a中,因此分别受到耳屏6、耳屏间切迹7、对耳屏8、耳轮脚9的包裹和抵触并呈现为嵌入悬挂固定的佩戴状态。这样一来,主体部件20a无需过度挤压耳甲腔4也能够实现固定佩戴而使得其佩戴方式具有良好的佩戴舒适感。此外,在主体部件20a的背面,设置有与未图示的内部空腔联通的通气孔20c,并在佩戴状态下使得外界大气,经通气孔20c和未图示的内空腔以及未图示的耳道5(注:图示参见图1A)相互联通,从而有效减少听诊器效应。再有,与主体部件20a固定为一体并且中心穿越有电缆21的手柄20b,被定型为在佩戴状态下跨越耳屏间切迹7的外部区域并延伸至耳垂11的边缘附近位置的结构形状,以方便使用者握住手柄20b来将主体部件20a扣入耳甲腔4中,实现快速佩戴。 
根据图1C能够更清楚地说明佩戴状态下,主体部件20a的壳体底端20d嵌入在耳屏间切迹凹槽7a中的嵌入佩戴状态,和主体部件20a的壳体顶端20e与耳轮脚9相抵触的接触形态,并从中可以看出,由于耳轮脚9与壳体顶端20e的接触形态不能如耳屏间切迹凹槽7a一样,有效卡住壳体底端20d而使得其无法可靠地防止主体部件20a向上方向移动,特别当主体部件20a的外形尺寸与未图示的安置空腔4a(注:图示参见图1B)的尺寸不匹配时,耳轮脚9对壳体顶端20e的抵触作用将更加不可靠。 
尽管非入耳式通讯耳机因具有上述描述的显著优点而成为移动电话主要配置使用的通讯耳机,但在喧闹的环境下使用该通讯耳机进行通讯的时候,则往往通讯效果不好和需要实施额外的帮助操作动作才能改善通讯效果,其原因在于,通讯耳机中的受话器(注:俗称麦克风)不具备抗拒环境噪声干扰的功能,导致使用者在通讯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相应的辅助动作来帮助减低环境噪声的影响,以下依据图2对该问题作进一步说明。 
图2示出了现有非入耳式通讯耳机在佩戴状态下各部件在使用者身上的分布情况,其中包含未图示的受话器的耳戴组件20安置在使用者的头部1中的耳朵2中的耳甲腔4中,并经第一电缆21与控制盒22相联接,和控制盒22的另一端与第二电缆24的一个末端相联接,以及第二电缆24的另一个末端联接到未图示的移动电话;其中安置在控制盒22中的送话器23被配置用于拾取使用者的嘴巴13说话的声音,并将其转换为拾音电信号后经第二电缆24传送到未图示的移动电话;其中与第二电缆24相联接的线夹25被配置用于将控制盒22固定在使用者的胸前的预定位置,足使内置的送话器23靠近使用者的嘴巴13,目的是尽量拾取到足够大的语音信号(语音声压)来抵御外界噪声的干 扰并提高拾音质量。但由于控制盒22与嘴巴13之间始终保持有较大的距离D(注:D通常为20cm左右),这样一来,由嘴巴13发出的声音声压经大气传送到送话器23时已被较大幅度地衰减(注:通常声音在大气中传播为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降低四倍左右),从而导致在喧闹的环境下送话器23的拾音质量(即拾音电信号的信噪比)明显下降,严重时,使用者的声音将被环境噪声淹没而影响通讯。 
在喧闹的环境下使用上述描述的非入耳式通讯耳机通讯的时候,仍然可以通过调整加大受话器输出的音量使其高于环境噪声,进而让使用者听清楚通讯对象说话的声音,但在送话方面,使用者只能用手将控制盒22移动到嘴巴13边上进行通话,以此提高拾音电信号的信噪比,这些被迫增加的操作动作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特别是使用者的双手没有空闲机会的情况下。 
选择具有定向拾音功能的定向送话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噪声对拾音过程的影响,但使用定向送话器需要将送话器固定在预定位置并使其中的拾音端口面向使用者的嘴巴方向,而上述描述的非入耳式通讯耳机中包含送话器的控制盒由柔软的电缆联接和位置固定,因此无法将送话器的拾音口端固定指向预定的方向。 
骨传导拾音(技术)能够在喧闹的环境下保持拾音质量稳定,并免除使用者用手操作的麻烦,其原因在于,骨传导拾音是从使用者的预定骨骼中拾取其说话的声音,而大气中传导的声音不容易进入到人体的骨骼中,因而骨传导拾音的送话器无需经过使用者的嘴巴也能够拾取其语音信号,并且其拾音质量不受使用环境的影响。而如今,从人体的耳甲腔中或耳道中拾取其骨传导的语音信号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已在军事和警务等特殊通讯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存在佩戴不舒服和其拾音保真度比大气传导拾音的拾音保真度稍逊一筹等因素的影响而在民用移动通讯方面尚未得到普及应用。以下结合图3进一步说明人体声带产生的语音振动信号向耳朵部位的骨传导原理和传导特点。 
在图3中,人体的声带14说话时产生的语音振动信号V将会引起下颌骨15同步振动,并按照虚线箭头A所示方向和路径传送到髁状突16的部位,因此,在耳甲腔4中或/和耳道5中透过覆盖于髁状突16的传导皮肤17,便能够检测语音振动信号V,并由于大气中传播的环境噪声不容易窜入到下颌骨15中,因此,经传导皮肤17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V中将不容易受到环境噪声的干扰,而且还有利于将骨传导拾音技术与传统的非入耳式通讯耳机中的耳戴组件整合为体积小巧的骨传导拾音耳机。 
从耳甲腔4中或/和耳道5透过传导皮肤17虽然能够方便检测由髁状 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V,但因髁状突16在传导语音振动信号V的过程中,会伴随下颌骨15的张闭口动作产生如虚线箭头d1-d2所示方向的往复移位运动,即当下颌骨15处在L1的位置(注:呈现为人体的闭口状态)时,髁状突16与耳道5之间形成一个较小的距离D1,而当下颌骨15处在L2的位置(注:呈现为人体的张口状态)时,髁状突16与耳道5之间形成一个随张口幅度大小变化并大于距离D1的距离D2,于是距离D1和距离D2之间便形成距离差D,并由于距离差D的存在而容易影响到骨传导拾音的稳定性,和导致拾音质量下降(注:降低拾音电信号的清晰度或引起其它拾音噪声)。因此,现有从耳甲腔4或/和耳道5中拾音的骨传导拾音耳机,都设置有用于消除髁状突16移位运动影响拾音质量的技术措施。以下结合图4、图5、图6和图7分别说明现有骨传导拾音耳机的佩戴原理和用于保持拾音稳定的技术措施。 
图4示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的耳戴组件的佩戴方法和保持拾音稳定的技术措施:具备骨传导拾音功能的耳戴组件30中的主体部件31与固定器33固定联接,并在佩戴状态下嵌入耳甲腔4中实现稳定佩戴,其中由柔软和具有良好弹性的塑胶材料构成的固定器33被嵌入耳甲腔4中的对耳轮凹槽18a中。此外,在主体部件31的前端部位设置有凸出形状的检测部件32,和检测部件32被配置用于与覆盖于髁状突16的传导皮肤17接触以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并将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传送到安置在主体部件31中未图示的送话器。这样一来,主体部件31和固定器33便会共同挤胀耳甲腔4,并使其变形产生弹性收缩力来推动检测部件32与传导皮肤17紧密接触,即便髁状突16在随说话的过程中产生如虚线箭头d1-d2所示方向的往复移位的情况下,通过挤压耳甲腔4所产生的收缩力也能推动检测部件32与传导皮肤17保持紧密的接触状态,进而使其稳定地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然后将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传送到安置在主体部件31中未图示的送话器,并由其换为拾音电信号后经电缆34传送到未图示和与之建立通讯链接的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 
以下依据图5的剖视图将能够更清楚地说明图4所示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的耳戴组件在使用者的耳甲腔中的佩戴状态和造成佩戴不舒服的原因:其中耳戴组件30中的主体部件31与固定器33固定联接并被定形为适合安置在耳甲腔4中,在佩戴状态下,籍助主体部件31与固定器33共同挤胀耳甲腔4所产生的收缩力,使得其中的检测部件32与复覆盖于髁状突16的传导皮肤17处于紧密的接触状态,继而稳定地将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传送到主体部件31中未图示的送话器。此外,安置在主体部件31中未图示的受话器产生的 声音,将按照虚线箭头B所示的方向经耳道5传送到耳膜12处。 
尽管通过挤胀耳甲腔4的佩戴方式,使得耳戴组件30中的检测部件32能够与传导皮肤17保持紧密的接触状态,进而有效消除髁状突16移位运动对拾音质量的影响,但从图5中可看出,固定器33与耳廓3的接触位置(注:对耳轮凹槽18a的位置)与人体的头部1之间存有较大的距离C,而且由软骨和皮肤构成的耳廓3本身较为柔软,为使耳轮凹槽18a能够产生足够的推动力来迫使检测部件32与传导皮肤16保持紧密的接触状态,就必须要求耳戴组件30过度挤胀耳甲腔4,这样一来,便会降低佩戴的舒适感。 
图6示出了另外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的耳戴组件的佩戴方法和保持拾音稳定的技术措施:具备骨传导拾音功能的耳戴组件40中的锥柱形状的主体部件41的前端部位,在佩戴状态下被插入耳道5中,其中在主体部件41的前端部位侧面的预定位置,设置有凸出于主体部件41的外表面的检测部件42,其中主体部件41的后端部位与由空心管构成并弯曲成预定义的线条形状的固定器43的一个末端相联接,和固定器43的其余部分在佩戴状态下环绕包裹耳廓3的背面的未图示的根部部位(注:耳廓3与未图示的人体头部的交汇部位),并依靠耳廓3的支撑作用,产生将主体部件41推向耳道5深处方向的推动力。此外,包裹在固定器43的外表面的管套45被配置用于增大与耳廓3未图示的根部部位的接触面积,以帮助增加佩戴的稳定性。因此,在固定器43和管套45环绕包裹耳廓3联合产生的定向推动力的作用下,检测部件42便能够与覆盖于髁状突16的传导皮肤17实现紧密接触,即便髁状突16在随说话的过程中产生如虚线箭头d1-d2所示方向的往复移位的情况下,固定器43和管套45也能够有效推动检测部件42与传导皮肤17保持紧密的接触状态,并稳定地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然后将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传送到安置在主体部件41中的未图示的送话器,并由其换为拾音电信号后经穿过空心管状的固定器43中的电缆44传送到未图示和与之建立通讯链接的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 
以下依据图7的剖视图将能够更清楚地说明图6所示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的耳戴组件在使用者的耳道中的佩戴状态和造成佩戴不舒服的原因:耳戴组件40中的主体部件41被定形为适合插入耳道5中,并在佩戴状态下检测部件42能够与覆盖于髁状突16的传导皮肤17接触。此外,一个末端与主体部件41的后端部位固定相联和其它部分在佩戴状态下环绕耳廓3与头部1交汇部位的固定器43,以及用于增加固定器43的佩戴稳定性的管套45,将共同产生如箭头F所示方向的挤压力,使得检测部件42与传导皮肤17处于紧密的接触状 态,并稳定地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然后将所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传送到主体部件41中未图示的受话器。 
虽然图7所示的主体部件41在固定器43和管套45的联合产生的推动力F的作用下,使得检测部件42与传导皮肤17保持紧密的接触状态,并进而有效消除髁状突16移位运动对拾音质量的影响,但由于耳道5既窄小而耳道中的皮肤又敏感,在外力推动下的主体部件41便容易过度刺激耳道5,并因此带来佩戴不舒服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以上描述的非入耳式通讯耳机由于具有体积小巧、佩戴简便和佩戴舒适的优点而成为移动电话主要配置的通讯耳机,但因为不具备抗环境噪声干扰的功能而导致其不适宜在喧闹的环境下使用和存在佩戴不够稳定的缺点,以及现有骨传导拾音耳机虽然能够很好地抗拒环境噪声的干扰,但存在佩戴不舒服和拾音保真度稍有不足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以及佩戴稳定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在保持现有非入耳式通讯耳机的良好的佩戴舒适感、佩戴简便、不会产生听诊器效应和拾音保真度好的优点的同时,还具有抗环境噪声干扰的骨传导拾音功能和依据使用环境切换到最佳拾音模式的功能,并且佩戴更稳定。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包括:检测部件,所述检测部件由软质的塑胶材料构成并被定形为预定义的曲面外形和具有均匀壁面的结构形状;主体部件,所述主体部件被定形为具有预定义外形和内空腔的结构形状;主体组件,所述主体组件由所述检测部件和所述主体部件共同组合构成,其中所述主体组件被定形为至少包括适合嵌入安置在使用者的耳甲腔中由耳屏、耳屏间切迹、对耳屏和耳轮脚环绕包裹的空腔中并包含所述检测部件在内的结构部件的预定义形状,其中所述主体组件在佩戴状态下所述检测部件与耳甲腔中覆盖于髁状突部位的皮肤接触并检测由所述髁状突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送话器,所述送话器包含一个声电转换器并安置在所述检测部件中或安置在所述主体部件中,其中所述送话器被配置为将所述检测部件检测的所述语音振动信号转换为拾音电信号;拾音通道,所述拾音通道被构建为始端为所述检测部件与所述皮肤接触部位的内表面和末端为所述送话器的声电转换器的声音通道,其中所述拾音通道为内封闭和隔离外界声音的声音通道,其中所述拾音通道被配置为将所述检测部件检测的所述语音振动信号传送到所述声电转换器;以及传输器,所述传输器被配置为与外部电子设备建立通讯链接并将所述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所述电子设备, 其中所述传输器为无线传输器或有线传输器和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为音频扩音机。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在保持现有非入耳式通讯耳机的便携性和佩戴方便性以及佩戴舒适性的优点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克服其在高噪声环境下拾音质量下降的缺点,并完全免除使用者用手帮助操作的麻烦,这些优点主要籍助于以下创新特点:由检测部件与主体部件组合为一体的主体组件适合嵌入安置在使用者的耳甲腔中,并与传统的非入耳式通讯耳机的耳戴组件的佩戴方式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骨传导拾音功能,使得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即便在高噪声环境下也能够保持良好的拾音质量,并完全免除使用者用手帮助操作的麻烦。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一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进一步包括:受话器,所述受话器包含一个电声转换器并安置在所述主体部件中,其中所述受话器被配置为将所述传输器输入的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除了具备从使用者的耳甲腔中拾取骨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的功能外,还能够同时向耳道中播放预定声音。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一、第二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进一步包括:固定器,所述固定器与所述主体部件固定相联或固定为一体并被配置为籍助于使用者的头部或耳朵的预定部位的支撑作用来增强所述主体组件的佩戴稳定性。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便能够进一步增强佩戴的稳定性来保持拾音质量稳定。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一、第二、第三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其中所述主体部件进一步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主体部件的预定位置固定相联接或固定为一体,其中所述手柄被定形为在佩戴状态下始于所述主体部件并跨越佩戴耳朵的耳屏间切迹的外部区域延伸至耳垂的底部边缘附近的结构形状。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便具备了传统非入耳式通讯耳机的方便佩戴的优点,使用者只需用手指握住手柄将主体组件往耳甲腔中一扣便可实现快速佩戴,而且取出过程也同样方便。 
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二、第三、第四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其中所述传输器进一步被配置为与移动电话和无线对讲机等电子设备建立通讯链接,其中所述通讯链接为双向信号传输的通讯链接。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除了能够与音频扩音机配置使用 外,还可以供移动电话和无线对讲机配置使用。 
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一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其中所述拾音通道包括由所述检测部件环绕所述主体部件的预定位置的环形边缘的局部边缘或整个边缘的曲线形气道,其中所述曲线形气道由所述检测部件独立构成或由所述检测部件的内表面与所述环形边缘的外表面组合构成。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的耳戴组件便能够进一步增加佩戴的舒适感。 
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是在上述第六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其中所述拾音通道进一步包括由所述曲线形气道延伸至所述送话器的声电转换器的延伸气道,据此,所述检测部件检测的所述语音振动信号经由所述曲线形气道传送到所述延伸气道并最终到达所述声电转换器。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的送话器在主体部件中的安置位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检测部件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便能够经由曲线形气道传送到延伸气道,并经延伸气道最终传送到安置在主体部件中任意位置中的送话器。 
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一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其中所述拾音通道包括由所述检测部件直接耦合到所述送话器的声电转换器或直接耦合到加速度传感器的弹性部件,其中所述弹性部件被配置为将所述检测部件检测的所述语音振动信号直接传送到所述送话器或所述加速度传感器。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在检测骨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方面便具有更多的选择性。除了由包含声电转换器的送话器间接方式将检测部件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转换为拾音电信号外,还可另外选择由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方式将检测部件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转换为拾音电信号。 
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二、第三、第四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进一步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经手动可选择操作输出预定义控制信号传送到所述电子设备并导致所述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被触发改变,其中所述工作状态的改变对应所述手动可选择操作。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便能够实施有选择目的的手动控制操作来产生所需要的控制信号,并实现对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等电子设备的各种工作状态控制。 
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九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经预定义叩齿操作输出预定义控制信号传送到所述电子设备并导致所述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被触发改变,其中所述工作状 态的改变对应所述预定义叩齿操作。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便能够实施预定义的叩齿动作来产生所需要的控制信号,并实现对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等电子设备的各种工作状态控制。 
本发明的第十一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九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进一步包括:第二送话器,所述第二送话器被配置用于拾取大气中传播的声音。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除了具有抗环境噪声干扰的骨传导拾音的功能外,还同时具有拾音保真度更好的大气传导的拾音功能。 
本发明的第十二个方面是在上述第十一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其中所述手动可选择操作进一步包括控制所述送话器和所述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所述传输器的传输状态,据此,所述送话器和所述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向所述电子设备的传输过程受所述手动可选择操作的控制。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在通讯的过程中便能够方便在送话器和第二送话器之间进行手动控制选择。例如,在高噪声环境下人为选择控制由具有抗环境噪声干扰功能的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传输器,和在清静的环境下人为选择控制由拾音保真度更好的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传输器,以及最终将所选择的拾音电信号经传输器传送到与之建立通讯链接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第十三个方面是在上述第十一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依据预先设置的自动可选择操作控制所述送话器和所述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所述传输器的传输状态,据此,所述送话器和所述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向所述电子设备传输的过程受所述自动可选择操作的控制。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在通讯的过程中便能够方便在送话器和第二送话器之间进行自动控制选择。例如,在通讯的过程中,控制单元将依据送话器和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来鉴别周围环境的噪声大小,继而按照预先设置的自动控制程序自动选择控制在高噪声环境下将具有抗环境噪声干扰功能的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传输器,和在清静的环境下将自动选择将拾音保真度更好的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传输器,以及最终将所选择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与之建立通讯链接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第十四个方面是在上述第十三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 机中,其中所述自动可选择操作进一步包括依据所述送话器和所述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来调节所述音频电信号的信号强度,据此,所述受话器输出的音量大小受所述自动可选择操作的控制。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在通讯的过程中便能够依据环境噪声来控制受话器输出的声音大小。例如,在通讯的过程中,控制单元将依据送话器和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鉴别周围环境的噪声大小,继而按照预先设置的自动控制程序在高噪声环境下自动提升受话器输出的音量,并以此降低环境噪声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十五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九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进一步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安置在所述检测部件或所述主体部件中,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检测部件传导的下颌骨运动形成的压力变化。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便能够产生更多用于控制目的检测信号。 
本发明的第十六个方面是在上述第十五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经预定义张闭口操作输出预定义控制信号传送到所述电子设备并导致所述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被触发改变,其中所述工作状态的改变对应所述预定义张闭口操作。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便能够实施预定义的张闭口动作来产生所需要的控制信号,并实现对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等电子设备的各种工作状态控制。 
本发明的第十七个方面是在上述第九个方面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输入开关。 
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便可利用输入开关直接输出用于改变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 
附图说明
以下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A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人体耳朵结构部位的外观示意图; 
图1B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现有非入耳式通讯耳机中的耳戴组件在佩戴状态下的外观示意图; 
图1C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图1B按箭头1C所示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现有非入耳式通讯耳机在人体身上的佩戴状 态下各部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3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人体声带产生的语音振动信号向耳朵部位的骨传导原理示意图; 
图4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的耳戴组件在人体的耳朵部位的佩戴状态示意图; 
图5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图4中的剖视图; 
图6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二种具有代表性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中的耳戴组件在人体的耳朵部位的佩戴状态示意图; 
图7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图6中的剖视图; 
图8A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耳戴组件在佩戴状态下的外观示意图; 
图8B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图8A中按照箭头8B所示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耳戴组件在佩戴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0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耳戴组件在佩戴状下的剖视图; 
图11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的耳戴组件在佩戴状态下的外观示意图; 
图12是作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的耳戴组件在佩戴状态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并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当理解详细描述和指示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仅打算用于示例性的目的而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制,同时,为避免模糊本发明的主题,省略了对本技术领域公知的结构或处理的详细描述。 
如图8A所示的实施例一中的耳戴组件100A包括:如图所示的检测部件101、主体部件102、手柄103、电缆104和未图示的固定器105,以及未图示的其它内部器件。其中检测部件101与主体部件102组合为一体,并被定型为适合嵌入耳甲腔4中的由耳屏6、耳屏间切迹7、对耳屏8和耳轮脚9环绕包裹的安置空腔4a中的结构形状,在佩戴状态下,检测部件101被嵌入安置空腔4a中的耳屏凹槽6a中,和主体部件102分别嵌入耳屏间切迹凹槽7a中和对耳屏凹槽8a中,以使得检测部件101和主体部件102分别受耳屏6、耳屏间切 迹7和对耳屏8的包裹而呈现为嵌入悬挂固定的佩戴状态,同时,主体部件102的顶端部位与耳轮脚9相抵触,和未图示的固定器105插入到未图示的耳道5中(注:图示参见图1A),以防止主体部件102向上端方向移位,进而增加了佩戴的稳定性。这样一来,由软质和均匀的壁面的塑胶材料构成,并具有如气囊一样弹性变形属性的检测部件101便能够与传导皮肤17保持紧密的接触状态,即便髁状突16随说话过程按照虚线箭头d1-d2所示方向的往复移位的情况下,检测部件101也能够紧贴传导皮肤17,并稳定地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此外,安置在耳甲腔4中的检测部件101和主体部件102与耳甲腔4的接触面积较大和嵌入悬挂固定的佩戴方式无需过度挤压耳甲腔4也能够实现稳定佩戴,并因此具有良好的佩戴舒适感。此外,设置在主体部件102的背面的通气孔106与未图示的内部空腔联通,并进一步与未图示的耳道5(注:图示参见图1A)形成通气状态,因而能够有效消除听诊器效应。 
一端与主体部件102的背面固定为一体,并被定形为在佩戴状态下延伸跨越耳屏间切迹7的外部区域的手柄103,能够方便使用者用手握住手柄103将检测部件101和主体部件102扣入耳甲腔4中的安置空腔4a中,实现快速佩戴和快速解除佩戴,而且具有较大弹性变形范围的检测部件101能够供各种耳型大小的人员佩戴使用。 
以下,依据图8B能够更清楚地说明耳戴组件100A中的固定器105,和其在佩戴状态下被插入耳道5中与耳道顶部皮肤5a的接触状态,并籍助耳道顶部皮肤5a的阻挡作用,能够有效克服主体部件102的顶端部位与耳轮脚9接触不够稳定的缺点,进而进一步加强了耳戴组件100A的佩戴稳定性和有利于提高拾音质量。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由固定器105插入耳道5中以增强耳戴组件100A的佩戴稳定性的结构方式为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增强耳戴组件100A在安置空腔4a中的佩戴稳定性的其它技术措施。例如,另外设置一个一端与主体部件102的背面相联接,和另一端在佩戴状况下延伸嵌入对耳轮10的对耳轮凹槽10a中的固定器,同样能够增强耳戴组件100A的佩戴稳定性。 
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一中的耳戴组件100A包括:检测部件101、主体部件102、手柄103、电缆104、固定器105、送话器111和受话器112。其中送话器111安置在检测部件101的内空腔中和受话器112安置在主体部件102的内空腔中,其中固定器105的一个末端与主体部件102中的正面壁面102a相联接,和在佩戴状况下,主体部件102的正面壁面102a面向耳甲腔4的底面一侧而让固定器105插入到耳道5中,其中电缆104被配置用于将输入的音频电信号传送到受话器112并由其转换为声音输出,其中受话器112产生的声音经 由出音孔102b和出音气道105a构成的如虚线箭头b所示的放音通道(注:以下简称为放音通道b),传送到耳道5中的耳膜12处。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由插入耳道5中的固定器105中的出音气道105a来将受话器112产生的声音传送到耳道5中的结构方式为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在主体部件102的正面壁面102a上设置另外的出音孔来将受话器112产生的声音传送到耳道5中的结构方式。 
在佩戴状态下检测部件101的前端部位与传导皮肤17接触并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继而将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转换为内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并按照虚线箭头a所示的方向和路径(注:以下简称为拾音通道a)传送到送话器111,并由于送话器111安置在检测部件101的内部密封状态的空腔中而因此能够有效隔离外界噪声的干扰,而且放音通道b中的声音也不会窜入到拾音通道a中,有效避免反馈自激,因此,即便在喧闹的环境下,拾音通道a也能够清晰地将使用者小声音说话的声音传送到送话器111,并由其转换为拾音电信号后经电缆104传送出去。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将送话器111安置在检测部件101的内空腔中实现骨传导拾音的结构方式为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将送话器111安置在主体部件102的预定内空腔并与检测部件101的内空腔联通实现骨传导拾音的结构方式。 
此外,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由检测部件101与传导皮肤17接触并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为例子,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在检测部件101中或主体部件102中安置另外的压力传感器用以检测髁状突16移位运动对检测部件101的内空腔形成的气压变化(如使用者无声张闭口动作形成的气压变化),并通过人为控制的预定义张闭口动作输出预定义的压力信号以及将该压力信号用于其它控制目的。 
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二中的耳戴组件200A包括:检测部件201、主体部件202、手柄203、电缆204、固定器205、送话器211、受话器212和弹性部件201a。其中送话器211包括一个声电转换器211a并安置在检测部件201的内空腔中,其中由软质的塑胶材料构成的弹性部件201a的一个末端与检测部件201的前端部位的内表面相联接,和另一个末端联接到送话器211中的声电转换器211a。这样一来,在佩戴状态下,检测部件201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便经由弹性部件201a直接传送到送话器211的声电转换器211a,继而由其传换为拾音电信号后经电缆204传送出去。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将送话器211安置在检测部件201的内空腔中并经由弹性部件201a直接传送检测部件201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的结构方式为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将送话器211安置在主体部件202 中的预定位置,并由延长的弹性部件201a将检测部件201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直接传送到送话器211的结构方式。此外,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由弹性部件201a将检测部件201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直接传送到送话器211中的声电转换器211a实现骨传导拾音的结构方式为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由弹性部件201a将检测部件201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直接传送到加速度传感器实现骨传导拾音的结构方式。 
再有,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由检测部件201与传导皮肤17接触并经弹性部件201a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为例子,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在检测部件201中或主体部件202中,另外安置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并通过另外设置一个末端与检测部件201的前端部位固定联接和另一个末端联接至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的弹性部件,以此用于检测髁状突16移位运动所形成的压力变化(如使用者无声张闭口动作形成的压力变化),并通过人为控制的预定义张闭口动作产生预定义的压力信号和将该压力信号用于其它控制目的。 
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三中的骨传导拾音耳机300,分别由如图所示的耳戴组件300A和附属组件300B共同组成,其中耳戴组件300A包括:如图所示的检测部件301、主体部件302、第一电缆304a、固定弹簧305a、固定支座305b和未图示的第一送话器311a、受话器312。其中附属组件300B包括:如图所示的控制盒306、输入开关307、第二送话器311b、适配插头308和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其中具有空心管形状并由软质的塑胶材料构成的检测部件301,环绕固定在主体部件302中的圆锥或近似圆锥柱形状的嵌入部件302a中的最大外环的环形边缘上,并与嵌入部件302a共同被定形为适合嵌入耳甲腔4中的由耳屏6、耳屏间切迹7、对耳屏8和耳轮脚9环绕包裹的安置空腔4a中的结构形状。在佩戴状态下,检测部件301中嵌入在耳屏凹槽6a中的部分与覆盖于髁状突16的传导皮肤17处于接触状态,并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继而将语音振动信号转换为在检测部件302的内部密封的空腔中传播的声音,即按照虚线箭头a所示的方向和路径在曲线形气道a1中传播,然后经由主体部件302中未图示的延伸气道传送到安置在主体部件302中的未图示的第一送话器311a,并由其转换为拾音电信号后经电缆304a传送到控制盒306中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 
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由检测部件301整体环绕固定在嵌入部件302a的最大外环的环形边缘的结构方式为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由检测部件301局部固定在嵌入部件302a的最大外环的环形边缘的结构方式。此外,虽然本实施例中列举了由检测部件301独立构成内封闭的空腔来传导语音振动信号 的结构方式为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由检测部件301的内表面与嵌入部件302a的最大外环的环形边缘的外表面,共同组合构成内封闭的空腔来传导语音振动信号的结构方式。 
由可弯曲变形的弹性材料(注:如金属弹簧线)构成的固定弹簧305a的一个末端与主体部件302固定联接,和另外一个末端联接到佩戴状态下固定安置在耳廓3的背面的固定支座305b,其中固定弹簧305a和固定支座305b共同组合并被配置为在佩戴状态下产生将主体部件302挤压向安置空腔4a的底部方向的挤压力,以加强耳戴组件300A的佩戴稳定性,并使得嵌入在耳屏凹槽6a中的检测部件302的部分管体能够与传导皮肤17保持紧密接触,而且具有气囊一样弹性变形属性的检测部件301有着较大的弹性变形范围,即便髁状突16随说话过程中产生如虚线箭头d1-d2所示方向的往复移位的情况下,检测部件301中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也能够始终与传导皮肤17保持紧密的接触状态,继而稳定地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此外,由柔软和具有较大弹性变形范围的检测部件301环绕嵌入部件302a的环形边缘的结构方式,既增强了耳戴组件300A佩戴的舒适感并还能够广泛适用各种耳型大小的人员佩戴和使用。 
安置在控制盒306中的至少一个输入开关307被配置用于产生手动操作的操作信号,和将该操作信号传送到安置在控制盒306中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并按照预先设置产生预定义控制信号,继而由适配插头308将预定义控制信号传送到与之建立通讯链接的未图示的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以实现对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的各项工作状态控制。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由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由其依据输入开关307输出的操作信号产生预定义控制信号去触发未图示的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的工作状态的控制方式为例子,除此而外,也可以选择,由输入开关307输出的操作信号直接传送到未图示的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并触发改变其工作状态的控制方式。此外,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手动操作产生预定义控制信号的结构方式为例子,进而还可以选择由送话器301检测预定义的叩齿动作来产生预定义控制信号的结构方式,例如,连续三个快速的叩齿动作便会由送话器301输出三个重复短暂和容易鉴别的拾音电信号(注:上、下颌骨的叩齿动作将产生的较强烈的振动并在检测部件301的内空腔形成包含特定频率特征的振动冲击波而有利于鉴别),并传送到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由其按照预先设置生成预定义为控制移动电话进入通讯状态或关闭通讯状态的控制信号。而且,上述描述的预定义控制信号还可以由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依据另外安置在检测部件301或主体部件302中的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输出的压力信号产生,例如,使用者无声连续快速地实施三个张闭口动作,于是在 检测部件301的内空腔中便会形成三个重复周期的气压变化范围,继而由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并输出相应的三个重复周期变化的压力信号,然后由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依据该压力信号输出预定义为控制移动电话进入通讯状态或关闭通讯状态的控制信号。 
再有,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由适配插头308与未图示的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建立有线通讯链接的传输方式为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由未图示的无线适配器与未图示的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建立无线通讯链接的传输方式。 
安置在控制盒306中的第二送话器311b被配置用于拾取大气中传播的声音,并将产生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安置在控制盒306中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这样一来,使用者便可依据通讯环境的噪声大小来选择由第一送话器311a或由第二送话器311b进行通话。例如,由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依据骨传导拾音的第一送话器311a输入的拾音电信号和大气传导拾音的第二送话器311b输入的拾音电信号共同鉴别环境噪声的大小,然后依据预先设置的程序,自动选择在高噪声环境下,将第一送话器311a输出的拾音电信号经第二电缆304b和适配插头308传送到未图示的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和在清静的环境下,自动选择将第二送话器311b输出的拾音电信号经适配插头308和第二电缆304b传送到未图示的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此外,也可以采用手动操作的控制方式(如通过输入开关307),人为选择控制由第一送话器311a或由第二送话器311b输出的拾音电信号经第二电缆304b和适配插头308传送到未图示的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 
再有,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还可以依据第一送话器311a和第二送话器311b输入的拾音电信号鉴别环境噪声大小,继而依据预先设置自动调节安置在主体部件302中的未图示的受话器312输出的音量大小。例如,在高噪声环境下,自动提升未图示的受话器312的输出的声音音量以抵御外界噪声的干扰,和在清静的环境下自动将未图示的受话器312输出的声音调整到适合的量音。 
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具有骨传导拾音功能或/和包含张闭口动作检测功能(注:包含检测部件301和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的耳戴组件300佩戴在使用者单一耳朵的结构方式为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另外增加包含未图示的受话器或/和包含张闭口动作检测功能的未图示的耳戴组件佩戴在使用者的另一只耳朵,并实现向两只耳朵同时播放声音的结构方式。此外,虽然本实施例列举了将包含第二送话器311b、输入并关307和未图示的控制单元309的 控制盒306安置在使用者的身上的预定位置为结构方式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将控制盒306安置在使用者的耳廓3的背面的结构方式。 
如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三中的耳戴组件300A包括:检测部件301、主体部件302、固定弹簧305a、第一送话器311a和受话器312。其中第一送话器311a安置在主体部件302中的第一空腔302b中,和受话器312安置在主体部件302中的第二空腔302c中,其中由软质塑胶材料构成和空心管形状的检测部件301,环绕固定在主体部件302中的嵌入部件302a的环形边缘302e上,并在佩戴状态下检测部件301中的部分空心管形状体的外表面与耳甲腔4中的覆盖于髁状突16的传导皮肤17处于接触状态,以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继而将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转换为在检测部件301的内部空腔中的曲线形气道a1中传播,继而沿延伸气道a2传送到第一送话器311a,据此,如虚线箭头a所示的拾音通道(注:简称拾音通道a)由曲线形气道a1(注:图示参见图11)和延伸气道a2共同组成,并与第一空腔302b共同组合并构成为气体密封和隔离外界声音的声音通道,即便在高噪声环境下,使用者小声说话时,拾音通道a也能够清晰地将检测部件301检测的语音振动信号传送到第一送话器311a。 
与主体部件302的后端部位固定联接的固定弹簧305a在佩戴状态下将产生如箭头F所示方向的挤压力,以此将主体部件302挤向耳甲腔4的底部位置。这样一来,检测部件301中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便能够与传导皮肤17保持紧密的接触状态,即便髁状突16随说话过程产生如虚线箭头d1-d2方向的往复移位的情况下,具有较大弹性变形属性的检测部件301,也能够透过传导皮肤17稳定地检测由髁状突16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 
虽然以上的实施例列举了与移动电话或无线对讲机配置使用的骨传导拾音耳机为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与音频扩音机配置使用,以有利于隔离外界噪声干扰并减少扩音信号的反馈自激,从而提高扩音效果。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已对本发明的骨传导拾音耳机的实现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但上述实施例的讨论,不应当被理解为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限制为任何特定的实施例或实施例组,通过上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修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更加容易,因此,应当理解在其中进行许多修改和改变并不会背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中所提出的更广泛的应用。 

Claims (17)

1.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部件,所述检测部件由软质的塑胶材料构成并被定形为预定义的曲面外形和具有均匀壁面的结构形状;
主体部件,所述主体部件被定形为具有预定义外形和内空腔的结构形状;
主体组件,所述主体组件由所述检测部件和所述主体部件共同组合构成,其中所述主体组件被定形为至少包括适合嵌入安置在使用者的耳甲腔中由耳屏、耳屏间切迹、对耳屏和耳轮脚环绕包裹的空腔中并包含所述检测部件在内的结构部件的预定义形状,其中所述主体组件在佩戴状态下所述检测部件与耳甲腔中覆盖于髁状突部位的皮肤接触并检测由所述髁状突传导的语音振动信号;
送话器,所述送话器包含一个声电转换器并安置在所述检测部件中或安置在所述主体部件中,其中所述送话器被配置为将所述检测部件检测的所述语音振动信号转换为拾音电信号;
拾音通道,所述拾音通道被构建为始端为所述检测部件与所述皮肤接触部位的内表面和末端为所述送话器的声电转换器的声音通道,其中所述拾音通道为内封闭和隔离外界声音的声音通道,其中所述拾音通道被配置为将所述检测部件检测的所述语音振动信号传送到所述声电转换器;以及
传输器,所述传输器被配置为与外部电子设备建立通讯链接并将所述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所述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传输器为无线传输器或有线传输器和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为音频扩音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受话器,所述受话器包含一个电声转换器并安置在所述主体部件中,其中所述受话器被配置为将所述传输器输入的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固定器,所述固定器与所述主体部件固定相联或固定为一体并被配置为籍助于使用者的头部或耳朵的预定部位的支撑作用来增强所述主体组件的佩戴稳定性。
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部件进一步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主体部件的预定位置固定相联接或固定为一体,其中所述手柄被定形为在佩戴状态下始于所述主体部件并跨越佩戴耳朵的耳屏间切迹的外部区域延伸至耳垂的底部边缘附近的结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3、4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传输器进一步被配置为与移动电话和无线对讲机等电子设备建立通讯链接,其中所述通讯链接为双向信号传输的通讯链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拾音通道包括由所述检测部件环绕所述主体部件的预定位置的环形边缘的局部边缘或整个边缘的曲线形气道,其中所述曲线形气道由所述检测部件独立构成或由所述检测部件的内表面与所述环形边缘的外表面组合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拾音通道进一步包括由所述曲线形气道延伸至所述送话器的声电转换器的延伸气道,据此,所述检测部件检测的所述语音振动信号经由所述曲线形气道传送到所述延伸气道并最终到达所述声电转换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拾音通道包括由所述检测部件直接耦合到所述送话器的声电转换器或直接耦合到加速度传感器的弹性部件,其中所述弹性部件被配置为将所述检测部件检测的所述语音振动信号直接传送到所述送话器或所述加速度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2、3、4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经手动可选择操作输出预定义控制信号传送到所述电子设备并导致所述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被触发改变,其中所述工作状态的改变对应所述手动可选择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经预定义叩齿操作输出预定义控制信号传送到所述电子设备并导致所述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被触发改变,其中所述工作状态的改变对应所述预定义叩齿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送话器,所述第二送话器被配置用于拾取大气中传播的声音。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手动可选择操作进一步包括控制所述送话器和所述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所述传输器的传输状态,据此,所述送话器和所述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向所述电子设备的传输过程受所述手动可选择操作的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依据预先设置的自动可选择操作控制所述送话器和所述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传送到所述传输器的传输状态,据此,所述送话器和所述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向所述电子设备传输的过程受所述自动可选择操作的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自动可选择操作进一步包括依据所述送话器和所述第二送话器输出的拾音电信号来调节所述音频电信号的信号强度,据此,所述受话器输出的音量大小受所述自动可选择操作的控制。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安置在所述检测部件或所述主体部件中,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检测部件传导的下颌骨运动形成的压力变化。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经预定义张闭口操作输出预定义控制信号传送到所述电子设备并导致所述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被触发改变,其中所述工作状态的改变对应所述预定义张闭口操作。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骨传导拾音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输入开关。
CN2012100678627A 2012-03-15 2012-03-15 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 Pending CN1026119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678627A CN102611957A (zh) 2012-03-15 2012-03-15 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678627A CN102611957A (zh) 2012-03-15 2012-03-15 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1957A true CN102611957A (zh) 2012-07-25

Family

ID=46529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678627A Pending CN102611957A (zh) 2012-03-15 2012-03-15 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11957A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82635A (zh) * 2015-07-27 2016-01-27 郑峻山 一种耳背窝拾音方式
CN107124682A (zh) * 2017-05-23 2017-09-01 孔玉亮 一种隔空无声传音骨传导扬声器
CN107211203A (zh) * 2014-10-30 2017-09-26 史马特意尔有限公司 智能型挠性互动耳塞
EP2690883B1 (en) 2012-07-27 2017-10-11 Freebit AS Sub tragus ear unit
CN109889966A (zh) * 2019-03-07 2019-06-14 钰太芯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基于微机电系统的骨传导传感器
WO2020031024A1 (en) * 2018-08-06 2020-02-13 Cochlear Limited Dynamic fitting for bone conduction device
CN111246336A (zh) * 2020-02-27 2020-06-05 深迪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耳机和电子设备
CN111481229A (zh) * 2020-05-25 2020-08-0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骨传导听诊器
WO2020252676A1 (zh) * 2019-06-19 2020-12-24 厦门市派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112468948A (zh) * 2020-10-20 2021-03-09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测试耳机佩戴舒适度的装置以及测试方法
CN113053371A (zh) * 2019-12-27 2021-06-2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语音控制系统和方法、语音套件、骨传导及语音处理装置
CN113382332A (zh) * 2021-05-14 2021-09-10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5887A (ja) * 1995-03-23 1996-10-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骨伝導マイクおよび骨伝導イヤホンマイク
JPH09331591A (ja) * 1996-06-11 1997-12-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骨伝導型イヤホンマイク
CN1741682A (zh) * 2005-08-05 2006-03-01 陈奚平 一种用耳塞机实现多声道的装置及其方法
US20100246860A1 (en) * 2009-03-27 2010-09-30 Motorola, Inc. Bone conduction assembly for communication headset
CN102123188A (zh) * 2011-03-03 2011-07-13 曾超宁 移动电话耳麦装置
CN102177730A (zh) * 2008-10-09 2011-09-07 峰力公司 用于拾取用户语音的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5887A (ja) * 1995-03-23 1996-10-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骨伝導マイクおよび骨伝導イヤホンマイク
JPH09331591A (ja) * 1996-06-11 1997-12-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骨伝導型イヤホンマイク
CN1741682A (zh) * 2005-08-05 2006-03-01 陈奚平 一种用耳塞机实现多声道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2177730A (zh) * 2008-10-09 2011-09-07 峰力公司 用于拾取用户语音的系统
US20100246860A1 (en) * 2009-03-27 2010-09-30 Motorola, Inc. Bone conduction assembly for communication headset
CN102123188A (zh) * 2011-03-03 2011-07-13 曾超宁 移动电话耳麦装置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90883B1 (en) 2012-07-27 2017-10-11 Freebit AS Sub tragus ear unit
US10602255B2 (en) 2012-07-27 2020-03-24 Freebit As Sub tragic ear unit
CN107211203A (zh) * 2014-10-30 2017-09-26 史马特意尔有限公司 智能型挠性互动耳塞
CN107211203B (zh) * 2014-10-30 2020-01-21 史马特意尔有限公司 智能型挠性互动耳塞
CN105282635A (zh) * 2015-07-27 2016-01-27 郑峻山 一种耳背窝拾音方式
CN107124682A (zh) * 2017-05-23 2017-09-01 孔玉亮 一种隔空无声传音骨传导扬声器
WO2020031024A1 (en) * 2018-08-06 2020-02-13 Cochlear Limited Dynamic fitting for bone conduction device
US11962979B2 (en) 2018-08-06 2024-04-16 Cochlear Limited Dynamic fitting for device worn on recipient's body
US11653160B2 (en) 2018-08-06 2023-05-16 Cochlear Limited Dynamic fitting for device worn on recipient's body
US11330381B2 (en) 2018-08-06 2022-05-10 Cochlear Limited Dynamic fitting for bone conduction device
CN109889966A (zh) * 2019-03-07 2019-06-14 钰太芯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基于微机电系统的骨传导传感器
WO2020252676A1 (zh) * 2019-06-19 2020-12-24 厦门市派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113053371A (zh) * 2019-12-27 2021-06-2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语音控制系统和方法、语音套件、骨传导及语音处理装置
US11632620B1 (en) 2020-02-27 2023-04-18 Senodia Technologies (Shaoxing) Co., Ltd. Headphon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246336A (zh) * 2020-02-27 2020-06-05 深迪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耳机和电子设备
CN111481229B (zh) * 2020-05-25 2021-12-1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骨传导听诊器
CN111481229A (zh) * 2020-05-25 2020-08-0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骨传导听诊器
CN112468948A (zh) * 2020-10-20 2021-03-09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测试耳机佩戴舒适度的装置以及测试方法
CN113382332A (zh) * 2021-05-14 2021-09-10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1957A (zh) 一种方便佩戴和佩戴舒适的骨传导拾音耳机
US7123737B2 (en) Ear clasp headset
US10231048B2 (en) Ergonomic earpiece with attachment mount
US7983433B2 (en) Earset assembly
US6810987B1 (en) Earbud headset
CN102123188A (zh) 移动电话耳麦装置
US8005252B2 (en)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earpiece
JP5155296B2 (ja) ヘッドセットオーディオアクセサリ
KR101899005B1 (ko) 외부 마이크 및 이어커낼 마이크가 내장된 외부 소음환경 적응형 블루투스 이어셋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US20020012441A1 (en) Body set type speaker unit
US20040105566A1 (en) Body set type speaker unit
EP2285134A1 (en) Headset
EP2330829A1 (en) A communication headset with a circumferential microphone slot
CN201197140Y (zh) 无线外放耳机
KR102050580B1 (ko) 헤드셋이 내장된 귀 장신구
JP2005530436A (ja) ヘッドセット
CN102185963A (zh) 耳道控制装置
KR20160135473A (ko) 이어셋
KR100809549B1 (ko) 보청기 겸용 무선 헤드셋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227134B1 (ko) 귀 외부 접점을 가지는 무선 이어버드
KR20210088201A (ko) 블루투스 안테나를 포함한 귀걸이형 무선이어폰 실리콘커버
JP7452948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WO2023007840A1 (ja) 通話装置
CN213186504U (zh) 一种改进主动降噪的骨传导耳机
CN212278442U (zh) 可快速调节夹持力的骨传导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Zeng Chaoning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that Application Deemed to be Withdraw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