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2501A - 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及其辨识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及其辨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2501A
CN102592501A CN2011100063990A CN201110006399A CN102592501A CN 102592501 A CN102592501 A CN 102592501A CN 2011100063990 A CN2011100063990 A CN 2011100063990A CN 201110006399 A CN201110006399 A CN 201110006399A CN 102592501 A CN102592501 A CN 1025925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micron order
thin layer
antifalsification label
orde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063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善渊
陈勇吉
陈金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O SHUNMING
Original Assignee
ZHUO SHUNM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O SHUNMING filed Critical ZHUO SHUNMING
Priority to CN2011100063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92501A/zh
Publication of CN102592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25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及其辨识方法,该防伪标签包含一层基材层,及一层结合在该基材层上的辨识薄膜层。该辨识薄膜层由透光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制成,并包括一个上表面,及多个相间隔地自该上表面向下凹设的微米级孔洞,在该上表面区别出一个预定图案区及一个环绕该预定图案区的背景区,所述微米级孔洞是形成在该预定图案区与该背景区其中之一。借由在透光高分子聚合物材质的薄膜层形成孔径仅为微米尺寸的所述孔洞,再利用光线绕射的特性,只需使用几滴液体就使所述孔洞所配合界定形成的图形明显呈现或消失,使本发明具有容易辨识且不易仿造的特性与优点。

Description

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及其辨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伪标签,特别是涉及一种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及其辨识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抵制仿冒、保护真品及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与真品业者的利益,用于辅助辨别真伪的防伪技术与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具有特殊设计的防伪标签是目前市面上业者普遍采用的防伪措施。然而,达到有效的防伪效果,防伪标签通常要兼具容易识别及不易仿制的高技术门坎技术的两大特色。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防伪标签在辨识时,通常需要使用额外的检测设备来辨识真伪,仅有少数几种不需检测设备即可辨识真伪,如:雷射全像卷标等,但此种标签由于技术门坎不高,而有容易被复制的缺点。
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I317321号专利案所公开的防伪技术,主要是使用精密电铸模造成型方法在一成品本体表面形成一由微细孔洞构成的图案层,由于该图案层主要是借由光线绕射所产生的独特视觉观感作为防伪的办识特征,因此,所述微细孔洞的直径须设计成接近光波波长的大小,并将其设定为小于1μm,但是此种技术所要求的精密度极高,而具有加工成本过高,及不易连续式大量生产的缺失。
中国台湾专利公开号第200730370号专利案所公开的防伪技术,则是将原本用于金属加工的雷射应用于纸类薄膜加工,并借由雷射在纸张形成直径为0.05mm~0.15mm的微孔,达到不需使用辅助工具能直接检视的辨识效果,但因为是使用高功率雷射,无法使用在高分子材质上,使该技术只能在有价证券等纸类材质的物品上实施,而有应用范围较有限的缺失。另外,中国台湾专利公开号第200935373号专利案则公开了在一个微雕片形成微米级或微米级以下的辨识用图案,再将该微雕片进一步制成防伪标签的技术,但该专利的防伪标签在鉴别时需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等辅助工具才能判定真伪,而具有不易辨识的缺点。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已发展出数种防伪标签制作技术,但各种防伪技术仍存有可再改善的空间而未臻完善,为了获得较有效的防伪效果,目前仍有持续开发兼具容易辨识与不易仿造的防伪标签及其制作技术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在提供一种不需借助仪器就能辨识真伪,且制造技术门坎较高而不易被仿造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
于是,本发明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包含一层基材层,及一层结合在该基材层上且由透光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所制成的辨识薄膜层。
该辨识薄膜层包括一个与该基材层相结合的下表面、一个与该下表面反向的上表面,及多个相间隔地自该上表面向下凹设的微米级孔洞,在该上表面区别出一个预定图案区及一个环绕该预定图案区的背景区,所述微米级孔洞是形成在该预定图案区与该背景区其中之一。
优选地,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孔径为2μm~30μm。
优选地,该辨识薄膜层是由一选自下列群组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所制成: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聚碳酸酯及定向聚丙烯。
优选地,该辨识薄膜层的厚度为3μm~50μm。
优选地,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分布密度为20,000个/cm2~100,000个/cm2
优选地,该辨识薄膜层的所述微米级孔洞为自该上表面向下凹设延伸至一个不贯穿该下表面的深度而呈盲孔形式。且所述微米级孔洞优选是呈孔径渐缩的圆锥柱孔形式,并各具有一个形成在该上表面的大孔径部、一个邻近该下表面的小孔径部,及一个连接在该大孔径部与该小孔径部间的缩径段。
优选地,该辨识薄膜层的所述微米级孔洞也可以是自该上表面向下凹设延伸至贯穿该下表面而呈穿孔形式。且所述微米级孔洞优选是呈孔径渐缩的圆锥柱孔形式,并各具有一形成在该上表面的大孔径部、一形成在该下表面的小孔径部,及一连接在该大孔径部与该小孔径部间的缩径段。
优选地,该辨识薄膜层上的所述微米级孔洞是使用雷射加工与微机电加工的其中一种方式制作而成。
优选地,该辨识薄膜层上的所述微米级孔洞是使用功率7W的紫外光雷射加工制作而成。
本发明易辨识的防伪标签的有益效果在于:以透光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制成该薄膜层,并于其上形成孔径仅为微米尺寸的微米级孔洞,就能利用光线绕射的特性,只要使用液体就使所述孔洞所配合界定形成的图形产生明显呈现或消失的效果,与原本由所述微米级孔洞所界定出的半透明图形产生的视觉效果形成明显对比,而能作为防伪判断依据,使本发明的防伪标签容易进行辨识与不易仿造而相对能达到有效的防伪效果,应用于高单价产品上时能直接辨识产品真伪,显示真品的价值。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搭配前述防伪标签执行,且不需要借助仪器就能达到辨识效果的防伪标签的辨识方法。
于是,本发明防伪辨识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一、制备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标签,且该辨识薄膜层上的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孔径为2μm~30μm;及
二、在该辨识薄膜层涂抹一液体,以使所述微米级孔洞被该液体所填满,并通过该辨识薄膜层在涂抹该液体前、后所呈现的对比视觉效果进行防伪辨识。
优选地,在步骤二所用的液体为有色墨水,并于该液体填满所述微米级孔洞后,使该辨识薄膜层中分布有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区域由半透明状态变成明显显现的状态。
优选地,在步骤二所用的液体为透明溶剂,并于该液体填满所述微米级孔洞后,使该辨识薄膜层中原本以半透明状态呈现出来的图案消失,且等待该液体干涸后,消失的图案会再次显现。
优选地,该液体为一选自下列群组中的透明溶剂:水、乙醇、异丙醇,及丙酮。
本发明防伪辨识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只要提供由高分子聚合物材质制成的薄膜且在该薄膜的预定区域设置有微米级孔洞的防伪标签,再以液体涂抹在该防伪标签的薄膜层上,就能利用液体搭配光学绕射的特性,使所述微米级孔洞所配合界定形成的图形在涂抹液体前、后呈现容易辨识的对比视觉效果,由于不需通过特别仪器,只要使用容易取得的液体就能进行防伪辨识,使本发明具有容易施行的实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立体示意图,说明说明本发明易辨识的防伪标签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图2是一个剖视示意图,说明该优选实施例的一层辨识薄膜层上的多个微米级孔洞为未贯穿该薄膜层的盲孔;
图3是一个剖视示意图,说明该优选实施例的一层辨识薄膜层上的多个微米级孔洞为贯穿该薄膜层的穿孔;
图4是一个测试示意图,说明在该优选实施例的薄膜层的一个预定图案区在涂抹有色墨水后呈明显显现的情形;
图5是一个测试示意图,说明该优选实施例的薄膜层的预定图案区的图形在涂抹透明溶剂后消失,并在溶剂干涸后重新显现的情形;
图6为一个比对图,说明孔径为10μm的穿孔型微米级孔洞,在不同分布密度下在可透光高分子薄膜上所呈现的视觉效果;
图7为使用雷射加工技术在PET高分子薄膜上所形成的一个微米级孔洞的放大影像图;
图8为一个测试比对图,说明对具体例一所制出的防伪标签涂抹透明溶剂前、后及溶剂干涸后,其预定图案区的视觉效果变化情形;
图9为一个测试比对图,说明对具体例一所制出的防伪标签涂抹有色墨水前、后,其预定图案区的视觉效果变化情形;及
图10为一个比对图,说明孔径为8μm与10μm的盲孔型微米级孔洞,在不同分布密度下在可透光高分子薄膜上所呈现的视觉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与图2,本发明易辨识的防伪标签2的优选实施例可贴设在一特定产品上,以作为辨识该产品真伪的标帜。该防伪标签2包含一层基材层3,及一层结合在该基材层3上且由透光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所制成的辨识薄膜层4。其中,该辨识薄膜层4优选是由透光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制成。在本实施例中,该基材层3与该辨识薄膜层4是借由一黏着层5相结合,但不应以此限制该辨识薄膜层4与该基材层3的结合方式,例如,该辨识薄膜层4也可以借由印刷、淋膜或涂布的方式结合在该基材层3上,再对该辨识薄膜层4进行预定的加工处理。
该辨识薄膜层4包括一个借由该黏着层5与该基材层3相结合的下表面41、一个与该下表面41反向的上表面42,及多个相间隔地自该上表面42向下凹设的微米级孔洞43,在该上表面42区别出一个预定图案区421及一个环绕该预定图案区421的背景区422,所述微米级孔洞43是形成在该预定图案区421内。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是以所述微米级孔洞43形成在该预定图案区421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应以此限制所述微米级孔洞43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使所述微米级孔洞43设置在背景区422,仍能达到预定的办识效果。其中,该预定图案区421的样式不受限,可以配合产品或实际需求设计成符号、文字、商标或各种造型的图样。在本实施例,以文字“P”作为该预定图案区421的样式。
此外,该辨识薄膜层4的材质不应受限,只要是可透光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不管是透明或半透明都能使用,且优选是由一选自下列群组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所制成: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为PE)、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为PP)、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为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为PC),及定向聚丙烯(oriented polypropylene,简称为OPP)。以前述材质制造该辨识薄膜层4,使该辨识薄膜层4能够利用其可透光、易加工且原料成本较低的材质特性,并配合所述微米级孔洞43所形成光学绕射的效果,使该预定图案区421呈现半透明状态,进而提供能够被视觉辨识的效果。其中,该辨识薄膜层4的厚度优选为3μm~50μm,若厚度低于3μm,由于该种厚度规格的薄膜制造难度较高,易增加原料购买成本,若厚度高于50μm则难以显示出防伪特征,且要在厚度较大的薄膜形成所述微米级孔洞43时相对需要提供较多能量,也会导致设备成本偏高。
配合该辨识薄膜层4的材质,所述微米级孔洞43优选是以雷射加工与微机电加工的其中一种方式形成在该辨识薄膜层4上。其中,当使用雷射加工方式形成所述微米级孔洞43时,由于高功率雷射在高分子材质上加工,易产生烧毁现象而无法把所述微米级孔洞43的孔径做到很细小,且若所述孔洞43太大会使光学绕射效果变差,导致防伪能力不够明显。在本实施例中,是采用功率7W的紫外光雷射(UV Laser)形成所述微米级孔洞43。实际制作时,仍可配合该辨识薄膜层4的高分子材质调整该雷射加工的功率值,以制出符合规格与质量要求的微米级孔洞43。由于雷射加工与微机电加工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所述微米级孔洞43可以如图2所示,为自该辨识薄膜层4的上表面42向下凹设延伸至一个不贯穿该下表面41的预定深度而呈盲孔形式,且优选地,所述微米级孔洞是呈孔径渐缩的圆锥柱孔形式,并各具有一个形成在该上表面42的大孔径部431、一个邻近该下表面41的小孔径部432,及一个连接在该大孔径部431与该小孔径部432间的缩径段433。
此外,也可以如图3所示,所述微米级孔洞43为自该上表面42向下凹设延伸至贯穿该下表面41而呈穿孔形式,且同样是设计为孔径渐缩的圆锥柱孔形式,并各具有一个形成在该上表面42的大孔径部431、一个形成在该下表面41的小孔径部432,及一个连接在该大孔径部431与该小孔径部432间的缩径段433。其中,不管是穿孔或盲孔都能使该预定图案区421呈现半透明的视觉效果,且能搭配液体形成对比。
为了获得明显的辨识结果,所述微米级孔洞43的孔径范围优选是设定在2μm~30μm,若孔径小于2μm,必须要采用较复杂的处理设备与制程,且不易连续式大量生产,会导致加工成本过高而不符经济效益,若孔径大于30μm,会造成光学绕射效果不佳,在后续进行防伪辨识时,易造成对比视觉效果不够明显。此外,所述微米级孔洞43在预定区域(在此为该预定图案区421)中的分布形式不受限,采随机式或固定排序式都能获得预定的视觉效果,且其优选的分布密度是设定在20,000个/cm2~100,000个/cm2,若所述微米级孔洞43的分布密度低于20,000个/cm2,则因微米级孔洞43间的间距过大,同样会造成光学绕射效果不佳,进而在后续进行防伪辨识时,造成对比视觉效果不够明显,反而增加辨识的难度。若所述微米级孔洞43的分布密度高于100,000个/cm2,则因微米级孔洞43密度过高,反而会相互干扰而使该预定图案区421所呈现的图样或文字失真,而无法使用于防伪辨识。
参阅图1与图4,本发明防伪辨识方法的优选实施例主要是配合前述的防伪标签2进行,并包含下列步骤:
步骤一是制备如前所述的防伪标签2,该防伪卷标2的结构特征,及该辨识薄膜层4的设计与限制,与前述内容所述者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二是在该辨识薄膜层4涂抹一液体10,以使所述微米级孔洞43被该液体10所填满,并借由该辨识薄膜层4在涂抹该液体10前、后所呈现的对比视觉效果进行防伪辨识。
其中,当所用的液体10为如图4所示的有色墨水时,则于该液体10填满所述微米级孔洞43后,会使该辨识薄膜层4中分布有所述微米级孔洞43的预定图案区421由半透明状态变成明显显现的状态,在此为显现出一具有预定颜色的文字“P”,借此,即可利用该预定图案区421在涂抹该液体10前、后由半透明变为明显显现的对比视觉效果,及所呈现的内容,判断与该防伪卷标2结合的产品是否为真品。当以有色墨水进行防伪测试后,该防伪卷标2上的预定图案区421无法回复为原来半透明状态,所以此种测试方式仅能使用一次,称为一次性破坏防伪标签。
参阅图5,当所用的液体10为透明溶剂时,则于该液体10填满所述微米级孔洞43后,由于微孔被溶剂填满,造成光学绕射作用消失,在视觉上会看到该辨识薄膜层4中原本以半透明状态呈现出的该预定图案区421的文字“P”消失,且于所涂布的液体10干涸后,由于再次产生光学绕射作用,原本消失的文字“P”会再次显现出来。借此,消费者也能利用该预定图案区421在涂抹该液体10前、后,及该液体干涸后,先由半透明状态变成消失状态,再变为半透明状态的对比视觉效果,及该预定图案区421所呈现的内容,判断与该防伪卷标2结合的产品的真伪。当以透明溶剂进行防伪测试时,于所涂布的液体10干涸后,该防伪卷标2上的预定图案区421会回复为原来半透明状态,所以可再以透明溶剂重复进行前述的防伪测试,此种测试方式可供多次性检测使用。该液体10可为一选自下列群组中的透明溶剂:水、乙醇、异丙醇,及丙酮。
<具体例一>
取四片尺寸皆为2cm(长)×2cm(宽)×25μm(厚)的可透光PET高分子薄膜,分别编号为a1、b1、c1、d1,并于所述薄膜上分别规画一呈文字“P”的预定图案区,再采雷射加工技术,以功率7W的UV雷射并使孔洞以固定式分布方式在所述薄膜上的预定图案区内形成多个贯穿该高分子薄膜的微米级孔洞,所述孔洞的孔径设定为10μm,且在薄膜a1、b1、c1、d1上的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分布密度分别为20,000个/cm2、50,000个/cm2、100,000个/cm2及1,000,000个/cm2,不同密度的微米级孔洞所界定出的文字“P”的视觉呈现效果如图6的(Ⅰ)、(Ⅱ)、(Ⅲ)、(Ⅳ)所示。接着,将所述薄膜a1、b1、c1、d1分别黏合在贴纸上制成防伪标签a1′、b1′、c1′、d1′。如图7所示,当以显微镜放大观察时,可量测出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孔径大小为10μm。
参阅图6,可看出当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密度为20,000个/cm2时,虽然仍可辨识出文字“P”,但文字“P”较暗淡,且其部分周缘线条相对较模糊淡化,当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密度为1,000,000个/cm2时,虽然也可辨识出文字“P”,但由于孔洞密度高、光线互相干扰,导致文字“P”过于明亮,其周缘线条呈现光线晕染现象,使文字“P”与背景的对比变得较不明显,当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密度为50,000个/cm2与100,000个/cm2时,则呈现周缘线条清晰,且与背景对比极为明显的视觉效果,因此,为了后续进行防伪辨识时,能较容易地察觉出视觉效果的变化,所述微米孔洞的密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且优选为限制在20,000个/cm2~100,000个/cm2的范围内。
将上述薄膜a1、b1、c1分别贴在蓝色贴纸上制成背景为蓝色的防伪标签a1″、b1″、c1″,再分别以透明溶剂(在此是使用水)涂抹使其微米级孔洞被透明溶剂填满,参阅图8,其中(A)、(B)、(C)分别表示标签a1″、b1″、c1″涂抹透明溶剂前,涂抹透明溶剂后,及透明溶剂干涸后所呈现的状态,由图8可看出防伪标签a1″、b1″、c1″上的文字“P”于(B)涂抹透明溶剂后呈现消失状态,待水干涸后,则如图8之(C)所示,所述微米级孔洞所界定形成的文字“P”又会再显现出来。
将上述薄膜a1、b1、c1分别贴在白色贴纸上制成背景为白色的防伪标签a1″′、b1″′、c1″′,再分别以蓝色墨水涂抹使其微米级孔洞被墨水填满,参阅图9,(A)、(B)分别表示标签a1″′、b1″′、c1″′涂抹蓝色墨水前,及涂抹蓝色墨水后所呈现的状态,由图9可看出防伪标签a1″′、b1″′、c1″′上的文字“P”于(B)涂抹蓝色墨水后分别显现出具有明显颜色的文字“P”。
<具体例二>
使用微机电制程技术,在四片尺寸皆为2cm(长)×2cm(宽)×25μm(厚)的可透光PET高分子薄膜上的预定图案区规画出“财政部标志”的图案,在该预定图案区内形成固定式分布但不贯穿该薄膜的微米级孔洞,所述薄膜分别编号为b3、c3、b4、c4,其中,b3与c3的孔洞孔径为8μm,孔深为20μm,b4与c4的孔洞孔径为10μm,孔深为20μm,且在b3、b4上的孔洞的分布密度为50,000个/cm2,在c3、c4的孔洞分布密度为100,000个/cm2,参阅图10,分别为b3、c3、b4、c4薄膜试片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可看出孔径为8μm与10μm的盲孔形式(不贯穿薄膜)孔洞在前述分布密度条件下,都能显现半透明状态的图像,且所呈现的图像周缘线条清晰可辨,据此说明,若将所述微米孔洞的分布密度限制在20,000个/cm2~100,000个/cm2的范围内,应能使所述微米孔洞所界定出的图像清楚呈现。
所述薄膜b3、c3、b4、c4也可分别黏合在贴纸上分别制成防伪标签。若以有色墨水对由薄膜b3、c3、b4、c4所制成的防伪标签进行如具体例一所示的防伪测试时,同样可呈现出与具体例一相同的对比视觉效果,因此,当在所述薄膜上形成盲孔形式的孔洞时,仍能在涂抹液体前、后产生对比的视觉效果,故同样适合结合在特定产品上提供防伪辨识功能。
归纳上述,本发明易辨识的防伪标签2及其辨识方法,可获得下述的功效及优点,故能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利用可透光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设置所述微米级孔洞43的基材,不需要复杂的加工处理程序,直接以低功率雷射加工或微机电技术就能在该薄膜上形成微米尺寸的孔洞43进而制出该辨识薄膜层4,由于所述孔洞43孔径被控制在微米等级而增加仿造的难度,所述微米级孔洞43尺寸虽然极为细小,但借其分布区域的规画仍能相配合界定形成一肉眼可视的图样或文字,再配合该辨识薄膜层4的透光特性,及所述孔洞43所产生的光学绕射现象,使该薄膜层4在被液体10涂抹前后还能产生明显不同的对比视觉效果,以作为防伪辨识的依据,且不需使用特定的辅助仪器,只要使用随手可取得的液体就能获得辨识结果,因此,本发明兼具有易辨识且难以仿造的实用特性,极适合与待保护的高单价产品结合以提供有效的防伪辨识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包含一层基材层,及一层结合在所述基材层上的辨识薄膜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辨识薄膜层由透光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所制成,并包括一个与所述基材层相结合的下表面、一个与所述下表面反向的上表面,及多个相间隔地自所述上表面向下凹设的微米级孔洞,在所述上表面区别出一个预定图案区及一个环绕所述预定图案区的背景区,所述微米级孔洞是形成在所述预定图案区与所述背景区其中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孔径为2μm~30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辨识薄膜层是由一选自下列群组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所制成: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聚碳酸酯及定向聚丙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辨识薄膜层的厚度为3μm~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分布密度为20,000个/cm2~100,000个/cm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辨识薄膜层的所述微米级孔洞为自所述上表面向下凹设延伸至一个不贯穿所述下表面的深度而呈盲孔形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级孔洞是呈孔径渐缩的圆锥柱孔形式,并各具有一个形成在所述上表面的大孔径部、一个邻近所述下表面的小孔径部,及一个连接在所述大孔径部与所述小孔径部间的缩径段。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辨识薄膜层的所述微米级孔洞为自所述上表面向下凹设延伸至贯穿所述下表面而呈穿孔形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级孔洞是呈孔径渐缩的圆锥柱孔形式,并各具有一形成在所述上表面的大孔径部、一形成在所述下表面的小孔径部,及一连接在所述大孔径部与所述小孔径部间的缩径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辨识薄膜层上的所述微米级孔洞是使用雷射加工与微机电加工的其中一种方式制作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辨识薄膜层上的所述微米级孔洞是使用功率7W的紫外光雷射加工制作而成。
12.一种防伪标签的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辨识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一、制备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标签,且所述辨识薄膜层上的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孔径为2μm~30μm;及
二、在所述辨识薄膜层涂抹一液体,以使所述微米级孔洞被所述液体所填满,并通过所述辨识薄膜层在涂抹所述液体前、后所呈现的对比视觉效果进行防伪辨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伪标签的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所用的液体为有色墨水,并于所述液体填满所述微米级孔洞后,使所述辨识薄膜层中分布有所述微米级孔洞的区域由半透明状态变成明显显现的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伪标签的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所用的液体为透明溶剂,并于所述液体填满所述微米级孔洞后,使所述辨识薄膜层中原本以半透明状态呈现出来的图案消失,且等待所述液体干涸后,消失的图案会再次显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防伪标签的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为一选自下列群组中的透明溶剂:水、乙醇、异丙醇,及丙酮。
CN2011100063990A 2011-01-05 2011-01-05 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及其辨识方法 Pending CN1025925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063990A CN102592501A (zh) 2011-01-05 2011-01-05 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及其辨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063990A CN102592501A (zh) 2011-01-05 2011-01-05 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及其辨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2501A true CN102592501A (zh) 2012-07-18

Family

ID=46481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63990A Pending CN102592501A (zh) 2011-01-05 2011-01-05 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及其辨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9250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6410A (zh) * 2014-07-02 2016-01-06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 一种用于制作安全文件的塑料基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22764A (zh) * 2017-02-15 2018-08-21 中钞特种防伪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防伪元件及光学防伪产品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95252Y (zh) * 1997-02-03 1998-10-21 王京顺 高能微孔防伪标识
CN2591699Y (zh) * 2002-12-31 2003-12-10 北京清华试金石新技术有限公司 重离子微孔滴水消失激光全息复合防伪标识
US6708618B1 (en) * 2000-10-23 2004-03-23 Chialun Tsai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using a security feature which includes plural patterned microscopic makers for authentication and to prevent counterfeiting of objects
JP2005007618A (ja) * 2003-06-17 2005-01-13 Nihon Micro Coating Co Ltd フィルムシート
TW200935373A (en) * 2008-02-05 2009-08-16 Wayseal Co Ltd Security ta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95252Y (zh) * 1997-02-03 1998-10-21 王京顺 高能微孔防伪标识
US6708618B1 (en) * 2000-10-23 2004-03-23 Chialun Tsai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using a security feature which includes plural patterned microscopic makers for authentication and to prevent counterfeiting of objects
CN2591699Y (zh) * 2002-12-31 2003-12-10 北京清华试金石新技术有限公司 重离子微孔滴水消失激光全息复合防伪标识
JP2005007618A (ja) * 2003-06-17 2005-01-13 Nihon Micro Coating Co Ltd フィルムシート
TW200935373A (en) * 2008-02-05 2009-08-16 Wayseal Co Ltd Security ta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6410A (zh) * 2014-07-02 2016-01-06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 一种用于制作安全文件的塑料基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22764A (zh) * 2017-02-15 2018-08-21 中钞特种防伪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防伪元件及光学防伪产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91770C2 (ru) Защитный элемент с ахроматическими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ми
CN102971154B (zh) 用于在载体上制造微结构的方法
US20170129273A1 (en) Security devices for security substrates
EP1932679A1 (en) An article with micro indicia security enhancement
KR20090028523A (ko) 진품 문서 또는 라벨 단독으로 또는 함께, 정적 이미지 및/또는 그외 다른 투사 이미지와 공간적으로 조화를 이루고 움직이는 마이크로-광학 필름 구조
CN102269927B (zh) 防伪微结构颜料及其制造工艺
JP2020038373A (ja) セキュリティエレメント及び光散乱構造を有するセキュリティエレメント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3963352A (zh) 一种双重防伪微结构膜片的制造方法
AU2016201996A1 (en) Security document
EP3650236A1 (en) Anti-counterfeiting hot-stamping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motor vehicle license plate
JP2009168928A (ja) 表示体及び表示体付き物品
CN102592501A (zh) 易辨识的防伪标签及其辨识方法
CN104700715A (zh) 一种微纳米衍射防伪丝线及其制备方法
CN203449775U (zh) 变色防伪电化铝箔
CN202855191U (zh) 一种珠光变色防伪印刷标签
JP2015217664A (ja) 印刷物
EP2049731B1 (fr) Element de securite de format relativement petit comprenant un trou traversant et feuille les comprenant
CN2295252Y (zh) 高能微孔防伪标识
JP2005325482A (ja) 偽造防止用紙と真贋判別方法
JP5935429B2 (ja) 偽造防止媒体の識別方法
TW201225026A (en) Easily recognizable anti-forgery tag and recognition method hereof
JP4910658B2 (ja) 印刷物
CN202976676U (zh) 一种嵌入式光变防伪印刷元件
CN104978896A (zh) 单层浮雕图形微结构防伪标识
CN216311181U (zh) 一种防伪标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