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9490A - 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79490A CN102579490A CN2012100410632A CN201210041063A CN102579490A CN 102579490 A CN102579490 A CN 102579490A CN 2012100410632 A CN2012100410632 A CN 2012100410632A CN 201210041063 A CN201210041063 A CN 201210041063A CN 102579490 A CN102579490 A CN 1025794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ution
- nanometer silver
- silver
- virus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及其制作方法,溶液中含有200~500μg/ml金属银粒子、200~500μg/ml鞣酸、40~100μg/ml碳酸钠,其中金属银粒子的粒径平均为10nm。本发明分布均匀,稳定性好,抗病毒能力强,尤其对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并无副作用,安全性好,含有负电性胶态纳米银粒子及鞣酸和稳定剂的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制作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纳米银金属银粒子及鞣酸的抗病毒溶液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没有正式的药物用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局部治疗,只有如更昔洛韦,阿糖腺苷,病毒唑,西多福韦等药物用流感的治疗和预防。通过临床试验证实,这些药物疗效有限,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积极研发一种新的抗呼吸道病毒药物势在必行。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型高效无机抗菌剂,在生物医学、药理学、临床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纳米银制备方法有很多,发表的发明专利中多以硫酸肼等为还原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等聚合物等作为稳定剂,这些非生物相容性等有机物在体内难以除去,对人体造成潜在的毒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粒度为10~25nm纳米银颗粒的溶液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纳米银溶液具有抵抗多种呼吸道病毒的作用。
本发明溶液中含有200~500μg/ml金属银粒子、200~500μg/ml鞣酸、40~100μg/ml碳酸钠,余量为水。其中的金属银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nm。
本发明所提供的纳米银抗病毒溶液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容器高压灭菌,121℃,20min。然后60℃干燥箱干燥;
2)将双蒸水高压灭菌,121℃,20min;
3)在无菌操作间内,分别配出三种标准储备溶液:17mg/ml硝酸银溶液,10mg/ml鞣酸溶液,10mg/ml碳酸钠,三种溶液用无菌滤器抽滤;
4)分别吸取三种标准储备溶液加入容器中,定容,使溶液中含有200~500μg/ml金属银粒子、200~500μg/ml鞣酸、40~100μg/ml碳酸钠,充分混合。
溶液配制的温度为10~30℃,混合时间为0.5~2h。
本发明应用化学还原法制得纳米抗病毒液,颗粒平均粒径约为5~20nm,室温保存12个月无沉积现象发生。本发明采用鞣酸作为还原剂,使溶液显负电性胶态银。可与病毒结构中阳离子型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的库仑引力,分子能物理吸附进而化学吸附在纳米银上,从而获得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破坏病毒的结构,发挥杀灭病毒的作用。而碳酸钠在溶液中发挥稳定剂作用,同时它在人体内可水解成碳酸氢钠,参与人体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碳酸-碳酸氢钠缓冲对成分,参与代谢,它和鞣酸及纳米银等无机物可随人体代谢产物排除体外。
本产品通过喉头喷雾,及涂抹的方式给药,进入体内,发挥杀灭呼吸道表面的病毒及细菌的作用,并随体内代谢物自动排出体外,不会残留在生物体内,既安全又有效。通过实验证实,本产品具有广谱杀灭呼吸道多种病毒的作用,对呼吸道病毒,诸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提示纳米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机体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对皮肤和粘膜无刺激性作用。
在此基础上,采用细胞培养方法、免疫荧光方法,对该纳米银溶液体外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纳米银在体外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纳米银破坏病毒粒子及其表面蛋白和病毒的核酸有关。
通过对昆明小鼠、BALB/C小鼠和狗肾细胞(MDCK)的毒性实验,评价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为研制安全的纳米银药物提供的实验依据。实验结果提示纳米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机体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对皮肤和粘膜无刺激性作用。
1、生物安全性研究:
(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以纳米银抗病毒溶液灌胃8天。经口毒性实验试验组和对照组7天内均无一死亡中毒,小鼠精神状态,行为活动,外观。大小便及颜色,毛色,呼吸等均正常。每日称量体重,结果显示每组平均体重呈上升趋势(22.70~27.56g)初步显示该纳米材料口服对小鼠无明显毒副作用,具体数据见表1。
表1、纳米银灌注后小鼠每组每日体重平均值(-x)(单位:g):
(2)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表2,表3,表4分别为各试验组血常规指标,生物化学指标,血清银含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值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表明该纳米银样品亚急性毒性试验血液学检查指标,生物化学指标无异常。
表2、小鼠2个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血常规测量值(-x±s):
表3、小鼠2个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血液生物化学测量值(-x±s):
表4、小鼠2个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血液银含量测量值(-x±s):
病理学检查:对肝脏、肾脏、阴道等器官的大体解剖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对肝脏、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与纳米银相关的特殊病理改变,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果见图2。
(3)皮肤刺激试验、多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皮肤和局部阴道组织肉眼观察均未见充血、水肿等明显异常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局部阴道组织,试验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证明该纳米银材料对小鼠皮肤和阴道粘膜组织无明显刺激等副作用。
(4)纳米银对MDCK细胞的毒性测定:
由表5可知,纳米银浓度在200μg/ml~6.25μg/ml范围内,纳米银对MDCK细胞的存活率影响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纳米银浓度的降低,MDCK细胞的存活率升高。在纳米银浓度为50μg/ml时,MDCK细胞的存活率接近80%,纳米银对MDCK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为25μg/ml。
表5、各组细胞MTT平均值及细胞存活率:
对照细胞组MTT平均值:1.846。
2、纳米银溶液体外对流感病毒(H3N2-IFV)的抑制作用:
(1)纳米银对流感病毒(H3N2-IFV)的抑制作用和机制:
①纳米银对H3N2-IFV的直接灭活作用:
如图3所示,纳米银浓度在12.5~100μg/ml时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H3N2-IFV活性的作用。12.5~100μg/ml的纳米银溶液分别和H3N2-IFV作用后,细胞的存活率依次为:47.97%、82.40%、96.77%、68.46%,与病毒对照组细胞存活率为29.2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对照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纳米银阻断H3N2-IFV对细胞的吸附和侵入、抑制子代病毒体的生物合成
MTT结果显示,50μg/ml和25μg/ml纳米银溶液在病毒吸附前预处理MDCK细胞,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7.73%和85.39%;纳米银在病毒吸附细胞后再加入细胞中进行治疗,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5.45%和83.28%,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毒对照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表明纳米银不仅对H3N2-IFV感染MDCK细胞具有预防作用,同时还可以抑制子代病毒的增值。
(2)纳米银抑制H3N2-IFV诱导MDCK细胞引起CPE效应:
如图4所示,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正常细胞对照组和溶剂组均未见明显CPE(图4A和图4B),这表明溶剂无明显细胞毒性。病毒对照组可出现明显的CPE现象(图4C),表现为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变圆、肿胀、细胞死亡和裂解,同样的典型CPE可见于溶剂和病毒混合组中(图4D),表明纳米银溶剂无明显抗病毒活性。50μg/ml的纳米银和H3N2-IFV病毒液相互作用2h后感染细胞,未见明显CPE(图4E),表明50μg/ml的纳米银具有抗H3N2-IFV病毒活性。
(3)体内鸡胚培养法检测纳米银对H3N2-IFV的抑制作用:
如图5所示,在活体鸡胚中培养H3N2-IFV,不同样品中的H3N2-IFV血凝滴度具有显著差异,病毒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H3N2-IFV血凝效价均为1∶1024,H3N2-IFV病毒经纳米银作用后再感染鸡胚,尿囊液中病毒液效价均低于1∶2。流感病毒体表面的血凝素抗原主要参与病毒的吸附和膜融合,在纳米银存在下,H3N2-IFV吸附血红蛋白的能力明显减弱。
(4)HA凝集抑制实验和NA抑制实验:
如图6所示,纳米银存在的条件下,H3N2-IFV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的能力减弱或完全被抑制。纯病毒和溶剂对照组病毒的血凝效价为1∶1024,病毒与纳米银相互作用30min,60min,90min和120min后的血凝效价分别为1∶16,1∶8,1∶4和低于1∶2。结果提示,纳米银可能破坏或封闭了H3N2-IFV颗粒表面的血凝素蛋白,从而阻断了H3N2-IFV对红细胞的吸附。
为了进一步探讨纳米银的抗病毒机制,我们进行了NA抑制实验。如图7所示,不同浓度的纳米银(15.625μg/ml,62.5μg/ml和250μg/ml)分别与H3N2-IFV相互作用30min,在孵育10min和20min两种情况下,纳米银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均高于50%(图7A),略低于阳性对照值,震摇1s条件下的数值略高于震摇10s,而纳米银溶剂组的抑制率均低于20%。纳米银和H3N2-IFV体外作用60min后结果与上类似(图7B)。神经氨酸酶糖蛋白的主要功能为协助病毒颗粒穿过呼吸道粘液和促进子代病毒体脱离于感染细胞,以上结果提示,纳米银可以作用在流感病毒NA药物靶点上来阻断病毒对细胞的感染。
(5)免疫荧光法检测纳米银在MDCK细胞内对H3N2-IFV的抑制作用:
如图8所示,正常MDCK细胞中未见特异性绿色荧光(图8A),细胞形态正常;H3N2-IFV对照组和溶剂混合H3N2-IFV组中(图8B和图8C),MDCK细胞(胞浆和胞核)均出现了很强的特异性绿色荧光,细胞肿胀变圆和间隙增大、细胞死亡或脱落;纳米银和H3N2-IFV直接作用组(图8D)、治疗组(先感染H3N2-IFV后与纳米银作用)(图8E)、预防组(先与纳米银作用后感染H3N2-IFV)(图8F)的细胞内特异性荧光均很少见,CPE较轻,有一定回缩,但形态基本正常。此结果表明纳米银抗病毒的一个可能途径为阻断H3N2-IFV对细胞的吸附过程。
(6)TEM负染H3N2-IFV结果:
H3N2-IFV液经电镜负染后,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球形病毒颗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80~120nm(图9A),自外而内可见清晰的包膜和基质,符合流感病毒的形态特征。H3N2-IFV和纳米银相互作用30min,形态未见有明显改变,边缘可见少许纳米银颗粒,如红色箭头所示(图9B);作用60min后,H3N2-IFV外膜可见部分缺损(图9C);H3N2-IFV和纳米银相互作用120min,病毒形态模糊不清,结构完全被破坏(图9D)。结果表明,纳米银颗粒可能通过直接破坏流感病毒的形态和结构,从而影响病毒的功能。
(7)检测纳米银抑制H3N2-IFV诱导MDCK细胞调亡的作用:
正常细胞(图10A)和纳米银处理病毒2h后感染组(图10B)的细胞均可见正常的细胞轮廓,结果提示纳米银可能在体外直接灭活H3N2-IFV后,抑制了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病毒对照组细胞可见明显的凋亡现象,包括核皱缩和染色质聚集,部分细胞中可见凋亡小体(图10C和图10D)。
通过FCM,结果显示,正常细胞和病毒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58±2.20%(图10E)和23.37±2.50%(图10F);50μg/ml纳米银溶液直接作用病毒后感染细胞,细胞凋亡率为9.77±1.59%(图10G);治疗组和预防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4.66±1.80%(图10H)和18.48±0.98%(图10I)。结果提示,纳米银可以降低流感病毒诱导的MDCK细胞凋亡率。
(8)RT-PCR分析纳米银对H3N2-IFV HA基因扩增的干扰:
如图11显示,病毒和溶剂对照组H3N2-IFV HA经RT-PCR扩增后可见片段大小为1700bp,与预计大小相符。2个浓度的纳米银和H3N2-IFV混合液作用组,均未出现明显条带,表明纳米银干扰了H3N2-IFV HA基因的复制,结果显示纳米银可能对病毒的基因复制有抑制作用。
3.体外抗腺病毒作用及机制研究
(1)病毒毒力测定:
采用Reed-Munch法计算ADV3在HeLa细胞中的TCID50为10-2.74/100μL,实验中病毒攻击量为100TCID50/100μL。
(2)纳米银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
纳米银对HeLa细胞的毒性表现为细胞颗粒较多、增殖缓慢、折光性强。纳米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降低而降低。MTT结果表明,纳米银对Hela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TC0)为52.48μg/ml。
(3)纳米银对ADV3病毒粒子的破坏作用:
将纳米银和ADV3病毒液作用不同时间30min,60min,90min,120min后进行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结果如图所示。正常腺病毒颗粒直径约为70-90nm左右,电镜观察呈规则六边形。腺病毒和纳米银作用30min后,衣壳完整,但形态略有改变;在腺病毒和纳米银作用60min后,纳米银已积聚病毒周围,腺病毒衣壳虽完整,但已丧失规则形态;在腺病毒和纳米银作用90min后,腺病毒衣壳已破坏,病毒形态不完整;在两者作用120min后,病毒衣壳已完全破坏;在两者作用150min后,腺病毒整个病毒粒子已破坏,见图12。
(4)不同给药途径对ADV3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先ADV3后纳米银组细胞存活率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说明纳米银能明显抑制腺病毒的复制和子代病毒体的合成;先纳米银后ADV3组与病毒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有差别(P<0.01),说明纳米银对腺病毒侵入细胞有一定的阻断作用;ADV3与纳米银同时作用组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说明纳米银对腺病毒及其表面蛋白有吸附和灭活作用。结果见表6。
表6、纳米银对ADV3的抑制作用:
注:与ADV3组相比,1)P<0.01。
(5)免疫荧光法检测纳米银对ADV3的抑制作用:
待Hela细胞在置有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上长满单层,将纳米银和腺病毒作不同处理后封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先ADV3后纳米银组、先纳米银后ADV3组、ADV3和纳米银同时作用组的细胞特异性荧光很少见,细胞病变较轻,有一定回缩,但间隙不大,形态基本正常;溶剂混合ADV3组和ADV3对照组中,Hela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均出现了很强的特异性绿色荧光,出现明显细胞病变,细胞回缩变圆,间隙增大,相互融合成典型的葡萄串状;正常Hela细胞中未见特异性绿色荧光,细胞形态结构正常。结果见图13。
(6)纳米银对ADV3核酸的作用
将400μg/ml、200μg/ml、100μg/ml、50μg/ml纳米银与病毒液混合,2小时后进行DNA提取,按Hexon进行扩增后,1%琼脂糖电泳。试验结果表明,与病毒对照组和溶剂组相比,纳米银作用后的各实验组所扩增的目的条带,其亮度均较低,结果见图14。
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银在体外对腺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直接破坏病毒粒子和DNA核酸,病毒衣壳蛋白如五邻体、六邻体蛋白等有关,亦或直接抑制病毒多聚酶的作用或增加新合成DNA的基因突变等影响病毒复制,从而影响其吸附、胞吞、溶解、释放及核传递等一系列过程。
4、纳米银溶液对副流感病毒PIV3的抑制作用:
(1)纳米银溶液对副流感病毒PIV3血凝作用的影响:
NaAg/PIV3组血凝效价1∶256而副流感病毒PIV3对照组为1∶1024统计学分析<0.01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银溶液对副流感病毒PIV3血凝试验具有一定的影响。
(2)纳米银溶液抑制副流感病毒PIV3的细胞病变效应:
纳米银溶液各浓度和40TCID50副流感病毒PIV3室温充分混合作用后感染MDCK细胞,结果纳米银溶液组(25μg/ml),明显地抑制了副流感病毒PIV3的细胞病变效应,而副流感病毒PIV3对照组细胞病变明显,大量细胞脱落、坏死。
(3)纳米银溶液抑制副流感病毒PIV3在鸡胚中增殖:
实验结果表明NaAg/PIV3组的鸡胚尿囊液血凝效价均为1∶512而副流感病毒PIV3对照组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效价均为1∶1024统计学分析<0.05,本实验结果证实,纳米银溶液对副流感病毒PIV3在鸡胚中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①不含有肼类等有机试剂,以鞣酸作为硝酸银的还原剂,其本身在体内容易代谢。
②鞣酸存在于茶叶等植物中,其本身就有杀菌作用,用于抗病毒溶液,尚未见报道。
③碳酸钠为氧化还原反应稳定剂,鞣酸与硝酸银不发生反应,只有在碳酸钠存在时,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呈棕褐色透明溶液。使溶液显负电性胶态银。可与病毒结构中阳离子型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的库仑引力,分子能物理吸附进而化学吸附在纳米银上,从而获得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破坏病毒的结构,发挥杀灭病毒的作用。
④碳酸钠在人体内可水解成碳酸氢钠,参与人体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碳酸-碳酸氢钠缓冲对成分,参与代谢,在安全无害的前提下发挥杀灭病毒的作用。
⑤溶液颗粒小,无毒,稳定。室温保存12个月无沉积现象发生,满足了长期保存的需要。
⑥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纳米银抗菌报道很多,而本溶液在抗菌基础上,又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尚未见报道。
附图说明
图1、纳米银溶液粒径测试图。
图2、纳米银灌注后小鼠肝脏、肾脏、阴道病理组织切片显微镜观察(10×0.25),其中图2A为生理盐水组肝脏病理组织切片,图2A’为生理盐水组肾脏病理组织切片,图2A”为生理盐水组阴道病理组织切片,图2B为低浓度纳米银组肝脏病理组织切片,图2B’为低浓度纳米银组肾脏病理组织切片,图2B”为低浓度纳米银组阴道病理组织切片,图2C为高浓度纳米银组肝脏病理组织切片,图2C’为高浓度纳米银组肾脏病理组织切片;其中低浓度纳米银组的浓度为200μg/ml,高浓度纳米银组的浓度为400μg/ml。该附图同时为说明书摘要附图。
图3、MTT法检测纳米银对H3N2-IFV直接灭活作用;其中▲P>0.05,*P<0.05,**P<0.01。
图4、CPE观察法检测纳米银对H3N2-IFV的抑制作用;其中图4A为正常细胞对照组,图4B为溶剂组,图4C为病毒对照组,图4D为溶剂和病毒混合组,图4E为50μg/ml的纳米银和H3N2-IFV病毒液相互作用2h后感染细胞组。
图5、鸡胚培养法检测纳米银对H3N2-IFV的血凝效价的影响。
图6、HA凝集抑制实验检测纳米银对H3N2-IFV的血凝效价的影响;图6A显示纯病毒和溶剂对照组病毒的血凝效价为1∶1024,图6B显示病毒与纳米银相互作用30min,60min,90min和120min后的血凝效价分别为1∶16,1∶8,1∶4和低于1∶2。
图7、NA活性抑制实验;其中图7A为不同浓度的纳米银(15.625μg/ml,62.5μg/ml and 250μg/ml)分别与H3N2-IFV相互作用30min,在孵育10min和20min两种情况下,纳米银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图7B为不同浓度的纳米银(15.625μg/ml,62.5μg/ml和250μg/ml)分别与H3N2-IFV相互作用60min,在孵育10min和20min两种情况下,纳米银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
图8、免疫荧光法检测纳米银抗H3N2-IFV作用;其中图8A为正常MDCK细胞,图8B为H3N2-IFV对照组,图8C为溶剂混合H3N2-IFV组,图8D为纳米银和H3N2-IFV直接作用组、图8E为治疗组(先感染H3N2-IFV后以纳米银治疗)、图8F为预防组(先与纳米银作用后感染H3N2-IFV)。
图9、H3N2-IFV经TEM负染后结果。
图10、纳米银抑制H3N2-IFV对MDCK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其中,图10A为正常细胞,图10B为纳米银处理病毒2h后感染组,图10C和图10D均为病毒对照组细胞,图10E为正常细胞的凋亡率分析图,图10F为病毒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分析图,图10G为50μg/ml纳米银溶液直接作用病毒后感染细胞的凋亡率分析图,图10H为治疗组细胞的凋亡率分析图,图9I为预防组细胞的凋亡率分析图。
图11、RT-PCR分析纳米银对H3N2-IFV HA基因扩增的干扰作用。
图12、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银在不同时间下对ADV3的破坏(200000×),其中图12A为ADV3,图12B为ADV3与400μg/mL纳米银作用30min,图12C为ADV3与400μg/mL纳米银作用60min,图12D为ADV3与400μg/mL纳米银作用90min,图12E为ADV3与400μg/mL纳米银作用120min,图12F为ADV3与400μg/mL纳米银作用150min。
图13、免疫荧光法检测纳米银对ADV3的抑制作用,其中图13A为先感染ADV3后与纳米银作用,图13B为先与纳米银作用后感染ADV3,图13C为ADV3和纳米银同时作用,图13D为溶剂混合ADV3,图13E为腺病毒对照,图13F为正常Hela细胞。
图14、不同浓度纳米银与ADV3作用后PCR结果,其中,图14A为DL2000,图14B为ADV3-hexon,图14C为溶剂作用,图14D为50μg·mL-1纳米银2小时作用,图14E为100μg·mL-1纳米银2小时作用,图14F为200μg·mL-1纳米银2小时作用,图14G为400μg·mL-1纳米银2小时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其中含有500μg/ml金属银粒子、457μg/ml鞣酸、91μg/ml碳酸钠,余量为蒸馏水。
其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容器高压灭菌,121℃,20min。然后60℃干燥箱干燥;
2)将双蒸水高压灭菌,121℃,20min;
3)在30℃条件下,在无菌操作间内,分别配制三种标准储备溶液:17mg/ml硝酸银溶液,10mg/ml鞣酸溶液,10mg/ml碳酸钠,三种溶液用无菌滤器抽滤;
4)分别取三种溶液加入容器中,定容,达到溶液中含有500μg/ml金属银粒子、457μg/ml鞣酸、91μg/ml碳酸钠,充分混合。所得溶液中金属银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nm。
实施例2、在25℃条件下,具体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银抗病毒溶液中含有480μg/ml金属银粒子,438μg/ml鞣酸和88μg/ml碳酸钠,余量为水。溶液中金属银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8nm。
实施例3、在20℃条件下,具体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银抗病毒溶液中含有460μg/ml金属银粒子,420μg/ml鞣酸和84μg/ml碳酸钠,余量为水。溶液中金属银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5nm。
实施例4、在15℃条件下,具体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银抗病毒溶液中含有432μg/ml金属银粒子,400μg/ml鞣酸和80μg/ml碳酸钠,余量为水。溶液中金属银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nm。
实施例5、在10℃条件下,具体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银抗病毒溶液中含有219μg/ml金属银粒子,200μg/ml鞣酸和40μg/ml碳酸钠,余量为水。溶液中金属银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nm。
Claims (6)
1.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其特征在于含有200~500μg/ml金属银粒子、200~500μg/ml鞣酸、40~100μg/ml碳酸钠,余量为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其特征在于溶液中的金属银粒子的粒径为5~20nm,平均粒径10nm。
3.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纳米银抗病毒溶液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容器高压灭菌,121℃,20min。然后60℃干燥箱干燥;
2)将双蒸水高压灭菌,121℃,20min;
3)在无菌操作间内,分别配制三种标准储备溶液:17mg/ml硝酸银溶液,10mg/ml鞣酸溶液,10mg/ml碳酸钠,三种溶液用无菌滤器抽滤;
4)分别吸取三种标准储备溶液加入容器中,定容,使溶液中含有200~500μg/ml金属银粒子、200~500μg/ml鞣酸、40~100μg/ml碳酸钠,充分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书3所述的纳米银抗病毒溶液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溶液配制的温度为10~30℃。
5.根据权利要求书3所述的纳米银抗病毒溶液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时间为0.5~2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其特征在于可用于抗多种呼吸道病毒,所述的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或腺病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410632A CN102579490A (zh) | 2012-02-22 | 2012-02-22 | 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及其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410632A CN102579490A (zh) | 2012-02-22 | 2012-02-22 | 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及其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79490A true CN102579490A (zh) | 2012-07-18 |
Family
ID=46469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410632A Pending CN102579490A (zh) | 2012-02-22 | 2012-02-22 | 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及其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579490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08733A (zh) * | 2020-04-24 | 2020-07-14 | 安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抗菌抗病毒的纳米银胶体溶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WO2021207178A1 (en) * | 2020-04-06 | 2021-10-14 | Ankit Agarwal |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use in inhibiting and treating coronavirus infection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32767A (zh) * | 2004-12-06 | 2008-02-27 | 新星中心公司 | 金属纳米材料组合物的抗病毒用途 |
CN101147977A (zh) * | 2007-10-17 | 2008-03-26 | 楚雄师范学院 | 高活性与长寿命负电性胶态纳米银制备方法 |
CN101305737A (zh) * | 2008-07-11 | 2008-11-19 | 刘柏生 | 一种纳米银杀菌凝胶的制备方法 |
CN101722313A (zh) * | 2009-12-16 | 2010-06-09 | 蒋伟平 | 一种纳米银溶液及其制造方法及应用 |
CN101731272A (zh) * | 2009-12-24 | 2010-06-16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 一种抗菌纳米银溶胶的制备方法 |
-
2012
- 2012-02-22 CN CN2012100410632A patent/CN10257949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32767A (zh) * | 2004-12-06 | 2008-02-27 | 新星中心公司 | 金属纳米材料组合物的抗病毒用途 |
CN101147977A (zh) * | 2007-10-17 | 2008-03-26 | 楚雄师范学院 | 高活性与长寿命负电性胶态纳米银制备方法 |
CN101305737A (zh) * | 2008-07-11 | 2008-11-19 | 刘柏生 | 一种纳米银杀菌凝胶的制备方法 |
CN101722313A (zh) * | 2009-12-16 | 2010-06-09 | 蒋伟平 | 一种纳米银溶液及其制造方法及应用 |
CN101731272A (zh) * | 2009-12-24 | 2010-06-16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 一种抗菌纳米银溶胶的制备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07178A1 (en) * | 2020-04-06 | 2021-10-14 | Ankit Agarwal |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use in inhibiting and treating coronavirus infection |
CN115551482A (zh) * | 2020-04-06 | 2022-12-30 | 安基特·阿加瓦尔 | 用于抑制和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的银纳米颗粒 |
CN111408733A (zh) * | 2020-04-24 | 2020-07-14 | 安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抗菌抗病毒的纳米银胶体溶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Yu et al. | Biosafety materials: an emerging new research direc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 from the COVID-19 outbreak | |
Dung et al. | Silver nanoparticles as potential antiviral agents against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 |
Khan et al. | Toxici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fish: a critical review | |
Lin et al. | The inhibition of H1N1 influenza virus-induced apoptosis by silver nanoparticles functionalized with zanamivir | |
Prabhu et al. | Silver nanoparticles: mechanism of antimicrobial action, synthesis, medical applications, and toxicity effects | |
Ge et al. | Nanosilver particles in medical applications: synthesis, performance, and toxicity | |
Aksakal et al. | Impact of copper oxide nanoparticles (CuO NPs) exposure on embryo development and expression of genes related to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of zebrafish (Danio rerio) | |
Ma et al. | The acute liver injury in mice caused by nano-anatase TiO 2 | |
Batista et al. | Natural products isolated from oriental medicinal herbs inactivate Zika virus | |
Juarez-Moreno et al. | Effec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the metabolic rate, hematological response, and survival of juvenile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 |
AU2019391079B2 (en) | Chloroquine g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for | |
Grande et al. | Antimicrobial and antibiofilm activities of new synthesized silver ultra-nanoclusters (SUNCs)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 |
Das et al. | Nanoparticle-induced morphological transition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a novel method to treat silkworm grasserie disease | |
Shao et al. | Chitosan-coated selenium nanoparticles attenuate PRRSV replication and ROS/JNK-mediated apoptosis in vitro | |
CN113440563B (zh) | 一种复方鱼腥草喷雾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Ali et al. | Nano drug (AgNPs capped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ti-COVID-19 and healing the wound infected with S. aureus | |
Yang et al. | EGCG-coated silver nanoparticles self-assemble with selenium nanowires for treatment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s by generating ROS and disrupting biofilms | |
Li et al. | A pH-Sensitive and mitochondria-modulating intelligent multilayered dressing system for a comprehens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of diabetic wounds | |
Li et al. |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ZnO nanomaterials | |
CN102579490A (zh) | 一种纳米银抗病毒溶液及其制作方法 | |
WO2014165968A1 (en) |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treatment of cancer or infections | |
CN105193782A (zh) | 木犀草素的新用途 | |
Dung et al. |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chitosan stabilized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dengue virus and mosquito vectors | |
Jari et al. | Therapeutic effect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albendazole, mebendazole drugs in male albino mice infected with hydatid cysts | |
CN101084991B (zh) | 一种藏药唐古特青兰提取物及其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