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16422A -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 Google Patents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16422A
CN102516422A CN2011103793336A CN201110379333A CN102516422A CN 102516422 A CN102516422 A CN 102516422A CN 2011103793336 A CN2011103793336 A CN 2011103793336A CN 201110379333 A CN201110379333 A CN 201110379333A CN 102516422 A CN102516422 A CN 1025164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nt
catalyzer
active ingredient
hydrogenation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793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16422B (zh
Inventor
曹贵平
韩凯悦
孟晨
朱振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11037933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1642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16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16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16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164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剂,其包含纳米碳管和加氢主活性组分;该催化剂中,以纳米碳管为催化剂载体,负载加氢主活性组分;其中,所述的加氢主活性组分为加氢反应领域常规的用于催化加氢反应的金属催化剂。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一种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中,通过选择特别的催化剂,可在一定条件下对聚苯乙烯或苯乙烯共聚物的高分子溶液进行加氢,从而得到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

Description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的涉及一种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背景技术
新型高性能聚合物的合成和制备一直以来是科研人员和生产厂家的重要攻关方向。氢化改性是一种合成新型聚合物的重要方法。其中,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及共聚物是一类可通过氢化改性制备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高性能新型聚合物。
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聚环己烷基乙烯(PCHE)具有透光率高、质轻、玻璃化温度高、吸水性低、光学性能好、强度高、易成型等优点。与现在广泛应用的聚碳酸酯(PC)材料相比具有明显优点,如表1所示,PCHE的玻璃化温度与PC接近,密度比PC低21%,透光率高于PC,且受热不会像PC一样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双酚A。PCHE的应力光学系数绝对值与PC的应力光学系数相近,吸水性比PC低84%。应力光学系数是控制光学材料的双折射性质的重要特征值,适合于用作光盘材料和光学材料。吸水性低可以防止材料吸水变形。PCHE的抗弯模量高于PC,拉伸强度与PC相近。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密度小、透光率低使PCHE具备了作为优良透光部件的基本性质。低吸水性和低应力光学系数使PCHE具备了作为光学信息材料的基本性质。高强度与模量使PCHE具备了作为优良的工程塑料的性质。环己烷基乙烯共聚物是结合了聚环己烷基乙烯和其他单体聚合物的优良性质的新型聚合物。所以,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及共聚物在日常生活、光学仪器、交通运输工具制造、光电信息、航空航天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及共聚物的制备具有重要的实用和经济价值。
表1PCHE与PC的物理性能
 物理性能   PCHE   PC
 玻璃化温度Tg(DSC),℃   147   149
 密度(23℃),g/cm3   0.947   1.2
 折射率   1.506   1.586
 透光率   0.91   0.86-0.89
 应力光学系数,10-12Pa-1   -200   160
 吸水性(23℃,24h),%   0.025   0.16
 热膨胀系数(<Tg),10-5μm/m·℃   6.4   6.5
  抗弯模量(25℃),GPa   2.8   2.34
  拉伸强度,MPa   >60   >60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和共聚物的制备方法采用聚苯乙烯及苯乙烯共聚物的非均相催化加氢制备得到。目前,一般采用负载型粉末状催化剂,将聚苯乙烯或聚苯乙烯共聚物溶解在聚合物溶液中,加入非均相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一定氢压下进行反应,大分子链上的不饱和键被加氢饱和。Taylor等(Polymer Letters,1968,6(10))中采用Raney-Ni为催化剂,在250℃,26.5MPa氢压下,对PS溶液进行加氢,加氢度90%,但因催化剂体系的缺陷,反应后高分子断链严重。Gehlsen等(Polymer Physics,1995,33(10))采用5%Pd/CaCO3为催化剂,在140℃,3.5MPa氢压下,对PS溶液进行加氢,反应后高分子链有部分断裂。DE1131885中公开了一种75%Ni/硅藻土催化剂,在165℃,20.2MPa氢压下,对PS溶液进行加氢,反应后高分子链有部分断裂。US5654253中公开了一种负载型Pt/SiO2催化剂用于芳香族聚合物加氢,在160℃,10.3MPa下对PS溶液进行加氢,加氢度大于90%。然而Pt金属价格昂贵,且催化剂有效比表面积小,催化剂活性仍有待提高。
由于聚合物加氢反应与常规小分子化合物加氢反应特点不同,聚合物分子尺寸远大于小分子化合物,导致聚合物溶液粘度要远高于小分子化合物溶液,使得反应物的扩散传递十分困难。常规的小分子化合物加氢反应的条件与催化剂均不能完全适用于聚合物加氢领域。现有聚合物非均相催化剂存在着有效比表面积低、分离困难、催化剂用量大、加氢速度慢、加氢条件苛刻等缺点亟待解决。
纳米碳管是近年来发现并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碳材料,纳米碳管径向尺度很小,由sp2杂化的C=C共价键组成,所以具有特殊的结构、力学和导电性质,如高强度、低密度、高比表面积、高热稳定性,且表面有大量的未成对电子等,在微电子装置和强化材料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的通过催化加氢制备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方法中,有效比表面积低、分离困难、催化剂用量大、加氢速度慢、加氢条件苛刻等缺陷,而提供了一种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中,通过选择特别的催化剂,可在一定条件下对聚苯乙烯或苯乙烯共聚物的高分子溶液进行加氢,从而得到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
本发明人经过艰苦研发,发现了一种利用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催化氢化苯乙烯均聚物或苯乙烯与其他单体共聚物的新方法。纳米碳管催化剂具有外表面积大,活性组分分布均匀,外扩散阻力小以及产生活性组分-碳纳米管载体强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氢化反应等特点,与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相比传统粉末状非均相催化反应具有催化剂有效表面积高、加氢速度快、反应条件温和、聚合物溶液浓度高、催化剂用量小的特点。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非均相加氢中存在的问题,将带来聚合物催化氢化的新发展、可以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催化氢化技术,并拓展获得新型高性能聚合物的新途径。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剂,其包含纳米碳管和加氢主活性组分;该催化剂中,以纳米碳管为催化剂载体,负载加氢主活性组分;其中,所述的加氢主活性组分为加氢反应领域常规的用于催化加氢反应的金属催化剂。
本发明中,所述的纳米碳管可为化学领域常规的纳米碳管,一般是指微观结构上由单层或多层碳石墨片层卷曲而成的无缝中空碳笼管,即单壁纳米碳管和/或多壁纳米碳管。
本发明中,所述的纳米碳管可以为单壁纳米碳管和/或多壁纳米碳管,由于组成纳米碳管的层数可从单层至多层,所以纳米碳管的直径可为0.4~950nm,较佳的为0.4~100nm,更佳的为0.4~50nm。纳米碳管的比表面积为5~500m2/g。纳米碳管长度为几微米到数毫米。
本发明中,所述的纳米碳管的纯度可为60~100%,较佳的为90~100%,最佳的为95~100%。
本发明中,所述的纳米碳管可为普通的纳米碳管,优选表面经过处理,连接表面功能化基团,有利于活性组分在纳米碳管表面的分散和固定,表面功能化基团可选用-OH、-COOH、-COOR(其中,R=-H,-CH3,-CH2CH3,-CH2CH2CH3或-CH(CH3)2等)、-NH3、-NO3和-SO3H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功能化的纳米碳管。其中,较佳的为带有-OH、-COOH、-COOR(其中,R=-H,-CH3,-CH2CH3,-CH2CH2CH3或-CH(CH3)2等)、-NO3等表面功能化基团,更佳的是带有-OH、-COOH、-NO3表面功能化基团。表面功能化基团相对于纳米碳管的重量比例一般为0~10wt%,较佳的为0~5wt%,最佳的为0~2wt%。
本发明中,所述的加氢主活性组分可为Fe、Co、Ni、Cu、Pd、Pt、Ru、Rh和Au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催化剂中,所述的加氢主活性组分的含量可为常规催化所需用量,其与纳米碳管的用量比例可为重量比0.1~45%,较佳的为重量比0.5~20%,更佳的为重量比1.0~15%。
本发明中,所述的催化剂还可包含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其中,所述的第二活性组分为本领域常规的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并可调节主活性组分的活性的物质。所述助催化剂为本领域常规的在催化剂中加入的另一些本身不具活性或活性很小的物质,但能改变催化剂的部分性质,如化学组成、离子价态、酸碱性、表面结构、晶粒大小等,从而使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抗毒性或稳定性得以改善。其中,所述的第二活性组分可为Cr、Zn、V、Hg、Pb、Mn、Ti、Ag和Mo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较佳的为Zn、V、Ti、Ag和Mo中的一种或多种,最佳的为Zn、Ti、Ag和V中的一种或多种。助催化剂可为La、Ce和Re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较佳的为La和/或Ce。所述的第二活性组分与主活性组分的摩尔比为0.001~1,较佳的为0.05~0.5,更佳的为0.1~0.25。所述的助催化剂与主活性组分的摩尔比为0.001~1,较佳的为0.05~0.5,更佳的为0.1~0.25。
本发明中,所述的加氢主活性组分的负载总量,或者加氢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催化剂活性组分的负载总量一般为纳米碳管载体质量的0.1~50%,较佳的为2~25%,更佳的为3~15%。所述的助催化剂组分与主活性组分的摩尔比为0.001~0.8,较佳的为0.025~0.25,更佳的为0.05~0.1。
本发明中,所述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如下:
1、碳纳米管的分散:将纳米碳管加入水/或者乙醇中,也可加入表面活性组分,超声分散0.2~5h。
2、浸渍: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硫酸盐或者盐酸盐的水/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0.2~5h。
3、还原: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还原剂进行还原,得到纳米碳管催化剂。或直接在浸渍纳米碳管的溶液中加入还原剂进行还原,还原后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纳米碳管催化剂。
所述表面活性组分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磷酸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还原剂可为H2、甲醇、甲醛、乙醇、NaBH4、C2H12BNO和C4H14BN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得纳米碳管催化剂表面的活性金属的分散度可通过还原剂的种类、活性金属前驱体负载量进行调节。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和/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骤:溶剂中,在上述催化剂的作用下,将苯乙烯均聚物和/或苯乙烯共聚物和氢气进行催化加氢反应,即可。
其中,所述的催化加氢反应的方法和条件均可为本领域常规气液固反应中的常规方法和条件。本发明特别优选下述条件:在苯乙烯均聚物和/或苯乙烯共聚物和溶剂形成的溶液中,在上述催化剂的作用下,将苯乙烯均聚物和/或苯乙烯共聚物和氢气进行催化加氢反应,即可。
其中,所述的溶剂可为环己烷、正己烷、丙酮、正丁酮、异丁酮、正戊酮、异戊酮、正己酮、2-庚酮、4-庚酮、环庚酮、十氢萘和四氢呋喃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聚合物的加氢反应,与常规的小分子加氢反应完全不同。因此针对聚合物加氢反应,以及本发明发现的催化剂,本发明人进一步特别筛选出苯乙烯均聚物和/或苯乙烯共聚物在其与溶剂形成的溶液中的质量浓度范围,即较佳的为0.1~50%。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传统非均相粉末状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活性低,聚合物浓度一般只有1~5%,而本发明由于所提供的催化剂活性高,因此反应时适用的聚合物浓度范围广,且聚合物浓度提高可以减少溶剂用量,减少回收溶剂能耗,经济环保。苯乙烯均聚物和/或苯乙烯共聚物在其与溶剂形成的溶液中的质量浓度范围更佳的浓度范围为1~25%,最佳的浓度范围为2~20%。
针对本发明涉及的上述聚合物加氢反应,本发明人对于催化剂的用量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即催化剂的用量较佳的为苯乙烯均聚物或苯乙烯共聚物的质量的0.5~200%。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传统的非均相粉末状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活性低,所需催化剂用量大,一般为聚合物质量的100%-500%,这就使得成本增加。而本专利催化剂活性高,催化剂用量小,可以降低成本。所述的催化剂的用量更佳的为苯乙烯均聚物或苯乙烯共聚物的质量的5~100%,最佳的为10~60%。
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传统非均相粉末状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活性低,反应压力高、温度高,条件苛刻。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所以适用的压力和温度范围更广。
因此,针对本发明涉及的上述聚合物加氢反应,本发明人对于氢气的分压范围以及温度范围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即氢气的分压范围较佳的为0.01~30MPa,更佳的为0.1~20MPa,最佳的为0.5~10MPa。
所述的反应的温度较佳的为50~250℃,更佳的为110~210℃,最佳的为130~180℃。
所述的催化加氢反应中,加氢达到氢压不再下降时,即可以停止反应。反应的时间一般为0.1~20h,较佳的为0.2~15h,更佳的为0.5~10h。反应停止后,产物可经过常规的后处理步骤,如甲醇沉析、过滤分离、干燥等,即可得到产物,或采用脱挥方法脱除溶剂即可得到产物。
本发明的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和/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即聚环己烷基乙烯,其数均分子量范围可为1,000~2,500,000,在实际产品中,聚环己烷基乙烯的分子量范围根据实际应用需要或原料的分子量而定,加氢过程不受其分子量的影响。所述的环己烷基乙烯共聚物中,高分子链中除环己烷基乙烯单体单元之外,还可含有乙烯单体单元、丙烯单体单元、丁二烯单体单元、丁烯单体单元(
Figure BSA00000621173400072
)、异戊二烯单体单元、丙烯腈单体单元、丙烯酸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单体单元、丙烯酸甲酯、乙酯、丙酯或丁酯单体单元(
Figure BSA00000621173400073
其中R=CH3、C2H5、C3H7或C4H9)、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单元(
Figure BSA00000621173400074
其中R=CH3、C2H5、C3H7或C4H9)。其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范围可为1,000~2,500,000,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本发明的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苯乙烯的均聚物,即聚苯乙烯,其数均分子量范围可为1,000~2,500,000,实际原料的聚苯乙烯的分子量范围视实际需要而定。聚苯乙烯可为无规聚苯乙烯、等规聚苯乙烯或间规聚苯乙烯。所述的苯乙烯的共聚物中,除含有苯乙烯单体外,还可含有乙烯单体单元、丙烯单体单元、丁二烯单体单元、丁烯单体单元(
Figure BSA00000621173400081
Figure BSA00000621173400082
)、异戊二烯单体单元、丙烯腈单体单元、丙烯酸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单体单元、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或丙烯酸丁酯单体单元(
Figure BSA00000621173400083
其中R=CH3、C2H5、C3H7或C4H9)、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单元(
Figure BSA00000621173400084
其中R=CH3、C2H5、C3H7或C4H9)。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范围可为1,000~2,500,000。实际原料共聚物的分子量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均清楚,针对不同的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如何来选择相应的苯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作为原料。
在不违背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所用试剂和原料均市售可得。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1)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制备新材料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及共聚物的方法,催化剂制备方法简便,催化剂外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大分子加氢反应。
(2)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及共聚物的方法适用范围广,可以视不同需要调整原料的分子量,加氢不受分子量的影响。
(3)本发明提供的纳米碳管为载体的负载型加氢催化剂活性远远高于传统粉末状催化剂,具有反应原料聚合物浓度高、溶剂少、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可以降低成本,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前景。
(4)本发明所制备的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及共聚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加氢度高于99%,产品性能良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表2纳米碳管载体结构成分表
Figure BSA00000621173400091
说明:表2中WF,为表面功能化基团相对于纳米碳管的重量比例,wt%
表3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成分表
Figure BSA00000621173400101
说明:表3中WT为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总负载量,wt%;nII∶nI为第二活性组分与主活性组分的摩尔比;nIII∶nI为助催化剂组分与主活性组分的摩尔比;
表4加氢过程参数表
说明:表4中Mn为原料的数均分子量;wpoly为苯乙烯均聚物和/或苯乙烯共聚物在其与溶剂形成的溶液中的质量浓度,wt%;wcat为催化剂的用量相对于苯乙烯均聚物或苯乙烯共聚物的质量百分含量,wt%;pH2为反应过程中氢气分压,MPa;T为反应温度,℃;t为反应时间,h;
以下各实施例中:
聚合物中苯环加氢产物的测定苯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加氢的产物均进行红外光谱测定,本发明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Magna-IR 55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波长范围为4000-400cm-1。本实验中苯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中的苯环在3000~3100cm-1范围内有几条吸收谱带,为苯环上的C-H伸缩振动峰。在1601.2cm-1处的吸收峰为芳环骨架伸缩振动峰。加氢产物在3000~3100cm-1范围内和2000~1660cm-1范围内以及1601.2cm-1处的吸收峰消失,在2926cm-1和2850cm-1处的吸收峰强度更大。2926cm-1和2850cm-1处是环己烷和乙烯基-C-CH2-的伸缩振动,说明本实验中的苯乙烯均聚物和共聚物的苯环在加氢均变成环己烷基,苯环的双键均被打开而变成饱和的-C-C-。由于不存在其他加氢中间产物,故加氢度的测定即为苯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转化率,选择性为100%。且对于高分子物质,分子量高低是影响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故需对产物的分子量进行测定。
苯乙烯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加氢度的测定可以采用氯化碘加成法(韦氏法)与分光光度法相结合的方法。反应物中-C=C-双键的不饱和度使用韦氏法进行测定,由于过量的卤化剂可与烯基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反应完全后,加入碘化钾溶液,与剩余的氯化碘作用析出碘,以淀粉做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值测定过程按GB/T 5532-2008标准进行操作。-C=C-双键加氢度按下式计算:
双键加氢度=[(碘值反应前-碘值反应后)/碘值反应前]×100%
反应物中的苯环加氢度采用分光光度测量,即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由于苯环能够吸收约波长为261.5nm的紫外光波,根据苯环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就能够通过测量的吸光度得出苯环的浓度。
苯环加氢度=[(苯环浓度反应前-苯环浓度反应后)/苯环浓度反应前]×100%
聚合物分子量测试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本发明采用美国怀雅特技术公司(Wyatt Technology Corporation.)生产的Waters515型凝胶渗透色谱仪,溶剂选用四氢呋喃(THF),流速为1.00ml/min,测试温度为35℃,进样量为100μl。凝胶渗透色谱仪也可以采用其他型号,操作条件也可根据不同仪器进行调节,对分子量测定无影响。
实施例1
按表2中实施例1中选择直径为0.4nm,比表面积为500m2/g,不含表面功能化基团的单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超声分散0.2h。按表3中第一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盐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0.5h。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NaBH4为还原剂进行还原,100度处理2小时,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2
按表2中实施例2中选择直径为10nm,比表面积为220m2/g,不含表面功能化基团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超声分散0.5h。按表3中第二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盐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2h。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NaBH4为还原剂进行还原,100度处理2小时,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3
按表2中实施例3中选择直径为2nm,比表面积为30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OH的单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超声分散2h。按表3中第三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2h。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甲醛为还原剂进行还原,160度处理4小时,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4
按表2中实施例4中选择直径为5nm,比表面积为28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COOH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超声分散2h。按表3中第四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2h。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甲醛为还原剂进行还原,160度处理4小时,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5
按表2中实施例5中选择直径为0.8nm,比表面积为40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OH的单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超声分散1h。按表3中第五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1h。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甲醛为还原剂进行还原,160度处理4小时,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6
按表2中实施例6中选择直径为15nm,比表面积为23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NO3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超声分散1h。按表3中第六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1h。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甲醛为还原剂进行还原,160度处理4小时,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7
按表2中实施例7中选择直径为20nm,比表面积为20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NH3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超声分散1h。按表3中第七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1h。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甲醛为还原剂进行还原,160度处理4小时,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8
按表2中实施例8中选择直径为30nm,比表面积为11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COOH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超声分散4h。按表3中第八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硫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3h。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甲醇为还原剂进行还原,200度处理6小时,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9
按表2中实施例9中选择直径为50nm,比表面积为6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OH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超声分散4h。按表3中第九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硫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3h。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甲醇为还原剂进行还原,200度处理6小时,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10
按表2中实施例10中选择直径为100nm,比表面积为1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NH3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超声分散4h。按表3中第十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硫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3h。加入甲醇为还原剂,200度还原6小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11
按表2中实施例11中选择直径为40nm,比表面积为9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CH(CH3)2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乙醇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超声分散4h。按表3中第十一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硫酸盐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3h。加入甲醛为还原剂,200度还原3小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12
按表2中实施例12中选择直径为1.2nm,比表面积为35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COOCH3的单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磷酸酯,超声分散5h。按表3中第十二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水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5h。加入甲醛为还原剂,200度还原3小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13
按表2中实施例13中选择直径为1.6nm,比表面积为32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COOH的单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磷酸酯,超声分散4h。按表3中第十三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水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5h。加入C2H12BNO为还原剂,70度还原3小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14
按表2中实施例14中选择直径为80nm,比表面积为3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COOCH2CH3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超声分散4h。按表3中第十四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水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5h。加入C2H12BNO为还原剂,70度还原3小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15
按表2中实施例15中选择直径为500nm,比表面积为6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COOCH3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超声分散4h。按表3中第十五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水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5h。加入C4H14BN为还原剂,50度还原2小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16
按表2中实施例16中选择直径为25nm,比表面积为160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COOCH2CH2CH3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超声分散4h。按表3中第十六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水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5h。加入C4H14BN为还原剂,50度还原2小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17
按表2中实施例17中选择直径为950nm,比表面积为5m2/g,含表面功能化基团-SO3H的多壁纳米碳管为载体,将纳米碳管加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超声分散4h。按表3中第十七组配方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水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5h。加入NaBH4为还原剂,50度还原2小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负载型纳米碳管催化剂。
实施例18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25,000的聚苯乙烯为原料,按表4中第十八组的参数,将100g聚苯乙烯溶解于环己烷中,配置成50wt%的环己烷溶液,加入60wt%的实施例1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30MPa,反应温度250℃,反应时间15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甲醇沉析、过滤分离、干燥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5%,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19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1,000的苯乙烯-乙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十九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乙烯共聚物溶解于正丁酮中,配置成20wt%的正丁酮溶液,加入100wt%的实施例2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10MPa,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10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甲醇沉析、过滤分离、干燥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7%,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20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20,000的苯乙烯-丙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二十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丙烯共聚物溶解于丙酮中,配置成25wt%的丙酮溶液,加入200wt%的实施例3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15MPa,反应温度210℃,反应时间5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甲醇沉析、过滤分离、干燥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3%,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21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2,500,000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二十一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溶解于十氢萘中,配置成2wt%的十氢萘溶液,加入10wt%的实施例4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0.5MPa,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0.5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甲醇沉析、过滤分离、干燥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7%,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22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10,000的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二十二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溶解于四氢呋喃中,配置成1wt%的四氢呋喃溶液,加入0.5wt%的实施例5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0.01MPa,反应温度240℃,反应时间15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脱挥处理脱除溶剂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2%,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23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2,000,000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二十三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溶解于正己烷中,配置成10wt%的正己烷溶液,加入5wt%的实施例6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3MPa,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18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脱挥处理脱除溶剂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5%,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24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1,000,000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二十四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溶解于异戊酮中,配置成15wt%的异戊酮溶液,加入30wt%的实施例7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25MPa,反应温度190℃,反应时间0.1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脱挥处理脱除溶剂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5%,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25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500,000的苯乙烯-丙烯酸丙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二十五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丙烯酸丙酯共聚物溶解于2-庚酮中,配置成45wt%的2-庚酮溶液,加入60wt%的实施例8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5MPa,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0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脱挥处理脱除溶剂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4%,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26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150,000的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二十六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溶解于正己酮中,配置成5wt%的正己酮溶液,加入2wt%的实施例9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0.1MPa,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18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脱挥处理脱除溶剂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4%,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27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50,000的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二十七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溶解于异戊酮中,配置成4wt%的异戊酮溶液,加入150wt%的实施例10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0.01MPa,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19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脱挥处理脱除溶剂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7%,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28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5,000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二十八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溶解于4-庚酮中,配置成35wt%的4-庚酮溶液,加入120wt%的实施例11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0.3MPa,反应温度230℃,反应时间0.5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脱挥处理脱除溶剂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4%,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29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40,000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二十九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溶解于正己烷中,配置成0.1wt%的正己烷溶液,加入1wt%的实施例12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2.5MPa,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脱挥处理脱除溶剂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4%,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30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10,000的苯乙烯-1-丁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三十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1-丁烯共聚物溶解于环庚酮中,配置成0.5wt%的十氢萘溶液,加入2wt%的实施例13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4.5MPa,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4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甲醇沉析、过滤分离、干燥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7%,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31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50,000的苯乙烯-2-丁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三十一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2-丁烯共聚物溶解于四氢呋喃中,配置成30wt%的十氢萘溶液,加入75wt%的实施例14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6MPa,反应温度125℃,反应时间6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甲醇沉析、过滤分离、干燥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7%,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32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2,500,000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三十二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溶解于环己烷中,配置成1.5wt%的环己烷溶液,加入30wt%的实施例15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12MPa,反应温度170℃,反应时间0.4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甲醇沉析、过滤分离、干燥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57%,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33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600,000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丙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三十三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丙酯共聚物溶解于环己烷中,配置成0.2wt%的环己烷溶液,加入3wt%的实施例16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16MPa,反应温度190℃,反应时间0.2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甲醇沉析、过滤分离、干燥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5%,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实施例34
选择数均分子量为25,000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为原料,按表4中第三十四组的参数,将100g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溶解于十氢萘中,配置成15wt%的十氢萘溶液,加入55wt%的实施例17中的纳米碳管催化剂,加氢过程氢气分压为28MPa,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8h。氢压不再下降时停止反应,产物经过甲醇沉析、过滤分离、干燥即可得到产物。产物加氢度为99.7%,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产物分子链不发生断裂。

Claims (10)

1.一种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纳米碳管和加氢主活性组分;该催化剂中,以纳米碳管为催化剂载体,负载加氢主活性组分;其中,所述的加氢主活性组分为加氢反应领域常规的用于催化加氢反应的金属催化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碳管的直径为0.4~950nm;所述的纳米碳管的纯度为60~1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碳管为连接表面功能化基团-OH、-COOH、-COOR、-NH3、-NO3和-SO3H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功能化的纳米碳管;表面功能化基团相对于纳米碳管的重量比例为0~10wt%,但不为0wt%;其中,R=-H,-CH3,-CH2CH3,-CH2CH2CH3或-CH(CH3)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主活性组分为Fe、Co、Ni、Cu、Pd、Pt、Ru、Rh和Au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催化剂中,所述的加氢主活性组分与纳米碳管的用量比例为重量比0.1~45%。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还包含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其中,所述的第二活性组分为Cr、Zn、V、Hg、Pb、Mn、Ti、Ag和Mo中的一种或多种;助催化剂为La、Ce和Re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第二活性组分与主活性组分的摩尔比为0.001~1;所述的助催化剂与主活性组分的摩尔比为0.001~1。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骤:
(1)碳纳米管的分散:将纳米碳管加入水/或者乙醇中,也可加入表面活性组分,超声分散0.2~5h;
(2)浸渍:将含有主活性组分、第二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硝酸盐、硫酸盐或者盐酸盐的水/乙醇溶液加入分散好的纳米碳管的溶液中,继续超声分散0.2~5h;
(3)还原:将浸渍好的纳米碳管过滤、洗涤干燥,加入还原剂进行还原,得到纳米碳管催化剂;或直接在浸渍纳米碳管的溶液中加入还原剂进行还原,还原后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纳米碳管催化剂。
7.一种环己烷基乙烯均聚物和/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溶剂中,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的作用下,将苯乙烯均聚物和/或苯乙烯共聚物和氢气进行催化加氢反应,即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加氢反应包含下列步骤:在苯乙烯均聚物和/或苯乙烯共聚物和溶剂形成的溶液中,在上述催化剂的作用下,将苯乙烯均聚物和/或苯乙烯共聚物和氢气进行催化加氢反应,即可;其中,所述的溶剂为环己烷、正己烷、丙酮、正丁酮、异丁酮、正戊酮、异戊酮、正己酮、2-庚酮、4-庚酮、环庚酮、十氢萘和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多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苯乙烯均聚物和/或苯乙烯共聚物在其与溶剂形成的溶液中的质量浓度为0.1~50%;所述的催化剂的用量为苯乙烯均聚物或苯乙烯共聚物的质量的0.5~200%;所述的氢气的分压范围为0.01~30MPa;所述的反应的温度为50~250℃。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即聚环己烷基乙烯,其数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2,500,000;所述的环己烷基乙烯共聚物中,高分子链中除环己烷基乙烯单体单元之外,还含有乙烯单体单元、丙烯单体单元、丁二烯单体单元、丁烯单体单元、异戊二烯单体单元、丙烯腈单体单元、丙烯酸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单体单元、丙烯酸甲酯、乙酯、丙酯或丁酯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单元;所述的环己烷基乙烯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2,500,000;
所述的苯乙烯的均聚物,即聚苯乙烯,其数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2,500,000;聚苯乙烯为无规聚苯乙烯、等规聚苯乙烯或间规聚苯乙烯;所述的苯乙烯的共聚物中,除含有苯乙烯单体外,还含有乙烯单体单元、丙烯单体单元、丁二烯单体单元、丁烯单体单元、异戊二烯单体单元、丙烯腈单体单元、丙烯酸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单体单元、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或丙烯酸丁酯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单元;所述的苯乙烯的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范围为1,000~2,500,000。
CN201110379333.6A 2011-11-23 2011-11-23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164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79333.6A CN102516422B (zh) 2011-11-23 2011-11-23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79333.6A CN102516422B (zh) 2011-11-23 2011-11-23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16422A true CN102516422A (zh) 2012-06-27
CN102516422B CN102516422B (zh) 2014-06-25

Family

ID=46287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7933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16422B (zh) 2011-11-23 2011-11-23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1642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11335A (zh) * 2015-09-11 2015-12-02 江南大学 一种碳纳米管负载高效异戊二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3908832A (zh) * 2021-11-10 2022-01-11 福州大学 一种氧空位调控的负载型钯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聚苯乙烯加氢中的应用
CN115364876A (zh) * 2021-05-19 2022-11-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和聚苯乙烯的加氢反应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敏等: "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铂的甲苯加氢脱芳催化剂", 《催化学报》 *
廖晓宁: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及其对Ni/CNTs催化苯加氢性能的影响",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11335A (zh) * 2015-09-11 2015-12-02 江南大学 一种碳纳米管负载高效异戊二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5364876A (zh) * 2021-05-19 2022-11-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和聚苯乙烯的加氢反应方法
CN113908832A (zh) * 2021-11-10 2022-01-11 福州大学 一种氧空位调控的负载型钯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聚苯乙烯加氢中的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16422B (zh)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Xu et al. Facile fabric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deposited cellulose microfiber nanocomposites for catalytic application
Mohamed et al.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ose nanocrystal and nanoporous self-assembled CNC membrane derived from Ceiba pentandra
Chen et al. Highly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furfural to furfuryl alcohol over Pt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g-C3N4 nanosheets catalysts in water
Shen et al. High-value utilization of lignin to synthesize Ag nanoparticles with detection capacity for Hg2+
Liu et al. High-efficient catalytic reduction of 4-nitrophenol based on reusable Ag nanoparticles/graphene-loading loofah sponge hybrid
Park et al. Catalytic behavior of graphite nanofiber supported nickel particles. 3. The effect of chemical block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CN101824118B (zh) 一种多孔聚合物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72812B (zh) 大孔型强碱性碳纳米管复合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16422B (zh)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Feng et al. Rice straw cellulose microfiber reinforcing PVA composite film of ultraviolet blocking through pre-cross-linking
Song et al. Metal nanoparticle-embedded bacterial cellulose aerogels via swelling-induced adsorption for nitrophenol reduction
Ayad et al. Polypyrrole-coated cotton fabric decorated with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the catalytic removal of p-nitrophenol from water
Gao et al. Enhanced catalytic activity of nanosilver with lignin/polyacrylamide hydrogel for reducing p-nitrophenol
CN104743609A (zh) 形貌可控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Wang et al. In situ synthesis of Ag–Fe3O4 nanoparticles immobilized on pure cellulose microspheres as recyclable and biodegradable catalysts
Chi et al. Strongly coupled CeO2/Co3O4/poly (3, 4-ethylenedioxythiophene) nanofibers with enhanced nanozyme activity for highly sensitive colorimetric detection
CN102603930B (zh)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Liu et al. Microwave-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biomass charcoal/TiO2 nanocomposites
CN108410024A (zh) 一种纳米纤维素/氧化淀粉生物膜的制备方法
Saeed et al. Preparation, analyses and application of cobalt–manganese oxides/nylon 6, 6 nanocomposites
Xu et al. Synthesis of multiple Ag nanoparticles loaded hollow mesoporous carbon spheres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recyclable catalysis
Huang et al. Waste eggshell with naturally-functionalized sulfonic groups as excellent support for loading Pd and Ag nanoparticles towards enhanced 1, 3-butadiene hydrogenation
Zhao et al. Facile Extraction of cellulose nanofibrils (Cnfs) from wood using acidic ionic liquid-catalyzed organosolv pretreatment followed by ultrasonic processing
CN102513080B (zh) 环己烷基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一种催化剂
CN102372830B (zh) 强碱性碳纳米管复合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Termination date: 201411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