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91469B - 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91469B CN102491469B CN 201110413938 CN201110413938A CN102491469B CN 102491469 B CN102491469 B CN 102491469B CN 201110413938 CN201110413938 CN 201110413938 CN 201110413938 A CN201110413938 A CN 201110413938A CN 102491469 B CN102491469 B CN 1024914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nnel
- settling region
- reaction zone
- header
- rea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包括内设反应区和沉淀区的反应器,沉淀区内设漏斗,漏斗大口朝下,漏斗的侧面和底端与内壁之间均设有间隙,漏斗的顶端连接集水管,集水管连接泵后再与反应区连通。本发明是一种可使废水与污泥接触充分的、废水中有机物能很好被降解的、不易产生短流及沟流、并提高处理效能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化工等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废水处理和有关化工单元操作过程中,反应器的沉淀、集泥与回流装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工艺过程。反应器内污泥或者其它物质从水或废水中除去的过程称为固液分离过程。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过程都是固液分离,有沉降、过滤、膜法、压滤、离心机分离等方法。水处理中有重力沉淀、微滤、澄清和深床过滤等方法。从废水中除去固体一般采用过滤或沉淀方法。污泥处理中采用的分离方法有污泥重力浓缩、污泥的浮选或污泥的机械脱水。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固液分离机是利用离心力,分离液体中固体颗粒物和絮状物的机械。
实现固液分离的污泥或其它待分离物质需要收集并进行回流,保证反应器内有足够的污泥量或其它待分离物质,回流混合液进入反应器内的搅动作用也可以促进反应器内各相的均匀混合,以实现反应器的正常运行。
目前在污废水处理技术中,污泥的沉积使得废水与污泥接触不充分,废水中的有机物不能很好的被降解,易产生短流及沟流,从而导致处理效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废水与污泥接触充分的、废水中有机物能很好被降解的、不易产生短流及沟流、并提高处理效能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包括内设反应区和沉淀区的反应器,沉淀区内设漏斗,漏斗大口朝下,漏斗的侧面和底端与沉淀区内壁之间均设有间隙,漏斗的顶端连接集水管,集水管连接泵后再与反应区连通,反应区与沉淀区连通。
反应器内的反应区与沉淀区为一体式或分体式。
所述反应区与沉淀区为分体式,内设漏斗的沉淀区为多个,相邻沉淀区依次连通,反应区为多个,相邻反应区连通,至少有一个反应区与沉淀区连通;各个连接于漏斗顶端的集水管为并联设置且均连接到一根总集水管,总集水管与泵连接后接入反应区。
所述内设漏斗的沉淀区为从左至右成排设置,反应区为从左至右成排设置,沉淀区形成的排列位于反应区形成排列的侧边;所述最左端的沉淀区与最左端的反应区连通,总集水管与泵连接后接入最右端的反应区。
所述漏斗顶端与泵之间的集水管上设有调节阀。
所述漏斗为锥形,其斜面与水平方向的角度为5°-90°之间。
漏斗的斜面与水平方向的角度为45°-60°之间。
所述漏斗的底端口的边沿与沉淀区侧壁之间的间隙长度为0.1米-1米之间,漏斗的底端口与沉淀区的底面之间的间隙高度为0.1米-1米之间。
所述反应器为壳体状,漏斗为圆锥形漏斗或者椭圆锥形漏斗或者多边形漏斗,漏斗的材质为金属或者工程塑料,所述集水管为橡胶软管或者金属管或者PVC管。
反应器内设有左右延伸的横板,横板的一侧间隔设置纵向的折流板,相邻的折流板之间形成沉淀区;横板的另一侧也间隔设置纵向的折流板,相邻的折流板之间形成反应区。
本发明所述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通过一倒扣漏斗、泵和集水管形成一个回路,本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具有耐冲击负荷,混合功能强的优点,形成了良好的微生物、污水反应体系,处理效能高,占地少,设备少,投资省,运行管理方便。通过现场试验验证,本发明可有效增强反应器内污泥的收集、回流与均匀混合效果,提高了污废水中有机物水解酸化的效果及污水可生化性能,并可使废水与污泥接触充分、废水中有机物能很好被降解、不易产生短流及沟流、并提高处理效能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设置的漏斗较单一使用的集水管相比,接触面积大,抽吸过程稳定,不易阻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由图1和图2所示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包括内设沉淀区2和反应区7的反应器5,所述反应器5为壳体状,反应器5的壳体内腔下部即为沉淀区2,反应器5的壳体内腔上部即为反应区7,即反应器5内的反应区7与沉淀区2为一体式,且反应区7与沉淀区2连通;反应器5设有废水进口16、出口17和排泥口18,废水进口16、出口17和排泥口18均带有开关阀,沉淀区2内设漏斗3,所述漏斗3为圆锥形,漏斗3的斜面与水平方向的角度α为45°-60°之间。漏斗3大口朝下,漏斗3的侧面和底端与反应器5的沉淀区2内壁之间均设有间隙,所述漏斗3的底端口的边沿与沉淀区2侧壁之间的间隙长度L为0.1米-1米之间,漏斗3的底端口与沉淀区2底面之间的间隙高度H为0.1米-1米之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施间距。漏斗3的顶端连接集水管1,漏斗3的顶端即漏斗3的小口端,集水管1连接泵4后再与反应区7的顶端连通。所述漏斗3顶端与泵4之间的集水管1上设有调节阀6,调节阀6与泵4均位于反应器5外。所述漏斗3的材质为金属或者工程塑料等,所述集水管1为橡胶软管或者金属管或者PVC管等。
当然,本发明不拘泥于上述形式,漏斗3的斜面与水平方向的角度α为5°-90°之间的任意数值均可,最佳适应的角度范围在45°-60°之间。漏斗3也可为椭圆锥形漏斗或者多边形漏斗或者横截面为不规则形的漏斗。
工作时,废水从废水进口16进入反应器,污泥从沉淀区2内漏斗3的大口端吸入,在泵4的作用下,通过集水管1回到反应区7,再流入沉淀区2,处理后的废水从废水出口17排出,剩余污泥从排泥口18排出;沉淀区2、漏斗3、集水管1以及反应区7形成循环回路,污泥与废水反复回流混合,这样可有效增强反应器5内污泥的收集、回流与均匀混合效果,提高了污废水中有机物水解酸化的效果及污水可生化性能,并可使废水与污泥接触充分的、废水中有机物能很好的被降解、不易产生短流。设置的漏斗较单一使用的集水管相比,接触面积大,抽吸过程稳定,不易阻塞;漏斗的斜面起到浅池沉淀的作用,加强了沉淀区的污泥沉淀效果。
实施例2:
由图3和图4所示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包括内设沉淀区2和反应区7的反应器5,所述反应器5为壳体状,反应器5设有废水进口16、出口17和排泥口18,废水进口16、出口17和排泥口18均带有开关阀,反应器5壳体内设竖直的折流板,折流板8一端固设于反应器5壳体内壁上,折流板8另一端与反应器5内壁留有间隔,折流板8一侧的反应器5壳体内腔即为沉淀区2,折流板8另一侧的反应器5壳体内腔即为反应区7,反应区7位于沉淀区2的侧边,反应区7与沉淀区2通过上述折流板8端部与反应器5内壁之间间隔连通,即反应器5内的反应区7与沉淀区2为分体式,沉淀区2内设漏斗3,所述漏斗3为棱锥形,漏斗3的横截面为正四边形,漏斗3的斜面与水平方向的角度α为45°-60°之间。漏斗3大口朝下,漏斗3的侧面和底端与反应器5的沉淀区2内壁之间均设有间隙,所述漏斗3的底端口的边沿与沉淀区2侧壁之间的间隙长度L为0.1米-1米之间,漏斗3的底端口与沉淀区2的底面之间的间隙高度H为0.1米-1米之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施间距。漏斗3的顶端连接集水管1,漏斗3的顶端即漏斗3的小口端,集水管1连接泵4后再与反应区7的顶端连通。所述漏斗3顶端与泵4之间的集水管1上设有调节阀6,调节阀6与泵4均位于反应器5外。所述漏斗3的材质为金属或者工程塑料等,所述集水管1为橡胶软管或者金属管或者PVC管等。
当然,本发明不拘泥于上述形式,漏斗3的斜面与水平方向的角度α为5°-90°之间的任意数值均可,最佳适应的角度范围在45°-60°之间。漏斗3也可为圆锥形漏斗或者椭圆锥形漏斗或者其他多边形漏斗或者横截面为不规则形的漏斗。
工作时, 废水从废水进口16进入反应器5,污泥从沉淀区2内漏斗3的大口端吸入,在泵4的作用下,通过集水管1流入反应区7,再从反应区7回到沉淀区2,处理后的废水从废水出口17排出,剩余污泥从排泥口18排出;沉淀区2、漏斗3、集水管1以及反应区7形成循环回路,污泥与废水反复回流混合,这样可有效增强反应器5内污泥的收集、回流与均匀混合效果,提高了污废水中有机物水解酸化的效果及污水可生化性能,并可使废水与污泥接触充分的、废水中有机物能很好的被降解、不易产生短流及沟流。设置的漏斗较单一使用的集水管相比,接触面积大,抽吸过程稳定,不易阻塞;漏斗的斜面起到浅池沉淀的作用,加强了沉淀区的污泥沉淀效果。
实施例3:
由图5和图6所示的所示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反应器5内设有左右延伸的横板12,横板12的一侧间隔设置纵向的折流板11,相邻的折流板11之间形成沉淀区2,相邻两折流板11中,其中一折流板11一端固设于横板12上、另一端与反应器5内壁留有间隔,另一折流板11一端固设于反应器5内壁上,另一端与横板12之间留有间隙;同理,横板12的另一侧也间隔设置纵向的折流板10,相邻的折流板10之间形成反应区7,并且,相邻两折流板10中,其中一折流板10一端固设于横板12上、另一端与反应器5内壁留有间隔,另一折流板10一端固设于反应器5内壁上,另一端与横板12之间留有间隙。纵向的折流板11、10均与横板12相垂直,本例中,反应器5设有废水进口16、出口17和排泥口18,废水进口16、出口17和排泥口18均带有开关阀;反应器5中共设置有四个沉淀区2,相邻沉淀区2依次连通,纵向折流板11与横板12之间的间隔或者纵向折流板11与反应器5内壁之间的间隔即为相邻沉淀区2之间的连通处;反应区7也为四个,相邻反应区7连通,纵向折流板10与横板12之间的间隔或者纵向折流板10与反应器5内壁之间的间隔即为相邻反应区7之间的连通处,反应器5内的反应区7与沉淀区2为分体式。
沉淀区2为从左至右成排设置,反应区7也为从左至右成排设置,沉淀区2形成的排列位于反应区7形成排列的侧边,每个沉淀区2内均设置漏斗3,各个连接于漏斗3顶端的集水管1为并联设置且均连接到一根总集水管9,总集水管9与泵4连接后接入反应区7。所述最左端的沉淀区2与最左端的反应区7连通,总集水管9与泵4连接后接入最右端反应区7。
所述每个漏斗3顶端连接的集水管1上均设有调节阀6,在泵4进口处的总集水管9上设有总调节阀8,调节阀6、总调节阀8和泵4均位于反应器5外。
当然,本发明不拘泥于上述形式,至少有一个沉淀区2与反应区7连通即可达到发明目的,并且反应区7与沉淀区2的布水系统,可以是多种使厌氧水解酸化反应装置反应区7良好布水的型式,如一管一孔式布水方式、一管多孔式布水方式、分枝式布水方式等,而且,沉淀区2与反应区7也可根据情况设置多个。
工作时, 废水从废水进口16进入反应器,污泥从各个沉淀区2内漏斗3的大口端吸入,在泵4的作用下,通过集水管1流入反应区7,再从反应区7回到沉淀区2,处理后的废水从废水出口17排出,剩余污泥从排泥口18排出;沉淀区2、漏斗3、集水管1以及反应区7形成循环回路,污泥与废水反复回流混合,这样可有效增强反应器5内污泥的收集、回流与均匀混合效果,提高了污废水中有机物水解酸化的效果及污水可生化性能,并可使废水与污泥接触充分的、废水中有机物能很好的被降解、不易产生短流及沟流。设置的漏斗较单一使用的集水管相比,接触面积大,抽吸过程稳定,不易阻塞;漏斗的斜面起到浅池沉淀的作用,加强了沉淀区的污泥沉淀效果。
Claims (8)
1.一种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设反应区和沉淀区的反应器,沉淀区内设漏斗,漏斗大口朝下,漏斗的侧面和底端与沉淀区内壁之间均设有间隙,漏斗的顶端连接集水管,集水管连接泵后再与反应区连通,反应区与沉淀区连通,所述反应区与沉淀区为分体式,内设漏斗的沉淀区为多个,相邻沉淀区依次连通,反应区为多个,相邻反应区连通,至少有一个反应区与沉淀区连通;各个连接于漏斗顶端的集水管为并联设置且均连接到一根总集水管,总集水管与泵连接后接入反应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设漏斗的沉淀区为从左至右成排设置,反应区为从左至右成排设置,沉淀区形成的排列位于反应区形成排列的侧边;所述最左端的沉淀区与最左端的反应区连通,总集水管与泵连接后接入最右端的反应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顶端与泵之间的集水管上设有调节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为锥形,其斜面与水平方向的角度为5°-90°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漏斗的斜面与水平方向的角度为45°-60°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的底端口的边沿与沉淀区侧壁之间的间隙长度为0.1米-1米之间,漏斗的底端口与沉淀区的底面之间的间隙高度为0.1米-1米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为壳体状,漏斗为圆锥形漏斗或者椭圆锥形漏斗或者多边形漏斗,漏斗的材质为金属或者工程塑料,所述集水管为橡胶软管或者金属管或者PVC管。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内设有左右延伸的横板,横板的一侧间隔设置纵向的折流板,相邻的折流板之间形成沉淀区;横板的另一侧也间隔设置纵向的折流板,相邻的折流板之间形成反应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413938 CN102491469B (zh) | 2011-12-13 | 2011-12-13 | 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413938 CN102491469B (zh) | 2011-12-13 | 2011-12-13 | 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91469A CN102491469A (zh) | 2012-06-13 |
CN102491469B true CN102491469B (zh) | 2013-04-03 |
Family
ID=46183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41393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1469B (zh) | 2011-12-13 | 2011-12-13 | 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9146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9673A (zh) * | 2017-07-24 | 2017-11-24 | 北京泛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有机物羟值的测定方法及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54594C (fi) * | 1977-09-02 | 1979-01-10 | Asko Upo Oy | Kombination av biologisk torrtoalett och biologisk rengoerinsanlaeggning foer avloppsvatten |
DE3517600A1 (de) * | 1985-05-15 | 1986-11-20 | Water Engineering and Plant Construction GtA reg. Trust, Vaduz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eroben reinigung von abwaessern |
DE3605260A1 (de) * | 1985-08-23 | 1987-02-26 | Goemmer Gmbh | Vorrichtung zur gasinjektion in fluessigkeiten |
JPH0326397A (ja) * | 1989-06-21 | 1991-02-04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 廃水処理装置 |
CN2839248Y (zh) * | 2005-10-24 | 2006-11-22 | 廖进端 | 具过滤隔板的污水槽 |
CN201473388U (zh) * | 2009-05-08 | 2010-05-19 | 王小华 | 防二次上浮的污泥回流装置 |
-
2011
- 2011-12-13 CN CN 201110413938 patent/CN10249146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91469A (zh) | 2012-06-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47349B (zh) | 一种快速水平流高效沉淀分离装置 | |
BR112013016256B1 (pt) | clarificador de líquido e método para clarificação de um líquido | |
KR20130112167A (ko) | 싸이클론 침전장치 | |
CN105036455A (zh) | 一种精制棉废水处理系统 | |
CN207619149U (zh) | 一种造粒澄清脱硫废水处理系统 | |
CN212334700U (zh) | 一种高效澄清分离装置 | |
LT5160B (lt) | Suspensijos atskyrimo būdas, ypač skirtas nutekamųjų vandenų apdorojimui, ir įrenginys jo atlikimui | |
CN102491469B (zh) | 一体式沉淀集泥回流装置 | |
CN102874910B (zh) | 一种混凝-沉淀一体化处理方法及其处理装置 | |
CN203392959U (zh) | 一种烟气脱硫废水中废催化剂的分离装置 | |
CN202876533U (zh) | 煤矿设备废水处理系统 | |
CN210711167U (zh) | 一种物化与生化分离式mbr脱氮除磷处理系统 | |
CN104891639A (zh) | 全混合传质好氧反应器 | |
CN201410314Y (zh) | 一种新型斜管沉淀池 | |
CN208414167U (zh) | 一种基于芬顿流化床处理印染废水超低排放装置 | |
CN202881027U (zh) | 一种稀土萃取废水有机磷去除装置 | |
CN101564608A (zh) | 微涡流高效澄清器 | |
CN202822888U (zh) | 一种快速水平流高效沉淀分离装置 | |
CN216639004U (zh) | 自循环加密颗粒污泥净水装置 | |
CN108675497A (zh) | 一种基于芬顿流化床处理印染废水超低排放装置及其方法 | |
CN104944622A (zh) | 一种高效无反洗过滤澄清池 | |
CN203389374U (zh) | 一种稀硫酸酸泥泥浆罐 | |
CN103641259B (zh) | 一种脱硫废水处理装置 | |
CN114560592A (zh) | 颗粒炭磁混凝沉淀池 | |
CN208429971U (zh) | 一体化净水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03 Termination date: 2013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