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5583B - 制动器改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动器改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5583B
CN102485583B CN201010572020.8A CN201010572020A CN102485583B CN 102485583 B CN102485583 B CN 102485583B CN 201010572020 A CN201010572020 A CN 201010572020A CN 102485583 B CN102485583 B CN 1024855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rake
hawser
stay cord
jack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720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5583A (zh
Inventor
曾东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57202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855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85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5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5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55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以一或一以上的穿接部穿接二板片上的穿接孔,再透过缆绳及拉绳穿设于该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及拉绳穿孔,以达到能对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后轮煞车装置先一步于前轮煞车装置进行煞车,亦即发挥先煞后轮再煞前轮的效果,再者,藉由改变该缆绳穿设的缆绳穿孔所距离该穿接部的位置不同,调整前后轮煞车的时间差,进者,透过装设该扣合结构,以达到更加紧固该制动器改良装置的功效。本发明相对于现有产品制作成本更低,且制作工序更加简单。

Description

制动器改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尤指一种以改变于板片上缆绳位置,达到对于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先煞后轮再煞前轮效果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脚踏车、摩托车或其它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对于煞车系统的设计,大都采取一个煞车控制器针对一个轮胎煞车,例如,位于龙头左边的煞车控制器对车辆后轮进行煞车;位于龙头右侧的煞车控制器对于车辆前轮进行煞车。而脚踏车、摩托车或其它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不管是以人力或用引擎带动,最后的动力皆输出至后轮,前轮则是被动地被带动,或是用以配合龙头的转向做为车辆的导向。故,于通常使用上,都是先对后轮进行煞车,再煞住前轮,以避免因为先煞住前轮后,后轮仍有动力持续输出,而造成滑胎或车辆不稳,甚至导致车辆翻覆等情事。然而,在紧急的情形之下,车辆的使用者往往因反应不及或受到惊吓乱了方寸,忘却此基本注意事项,而先煞前轮,进而发生意外事件。
本发明人因此而有了前案(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数096102925)的设计,如图1及图2所示,为一制动器S,具有两片枢接的弧形杆10及20,其中间为枢接点30。在弧形杆10及20一侧端连接了刹车控制器的拉绳93,此为前阶机制;而相对枢接点30的另一侧端则分别各设置二沟状轮a及b,此为后阶动力传输机制。该二沟状轮a绕接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52,而另二沟状轮b则绕接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51。如图所示,当连接刹车控制器的拉绳93未被拉动时,两沟状轮a中心相对距离为L5,两沟状轮b中心相对距离为L6。当使用者拉动刹车控制器而使拉绳93如图2上的箭头G1所示方向拉动时,会产生一刹车制动力量,则弧形杆10及20构成的前阶机制移动,由前阶机制将刹车制动力量移转到后阶动力传输机制,使弧形杆10及20另一侧L5及L6的中心距离会相对增加成L7及L8,同时沟状轮a上的后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52及沟状轮b上的前轮刹车装置的导缆951皆会产生一拉动力(如图中箭头G2及G3所示),即后阶动力传输机制将刹车制动力转移到前、后轮刹车装置,使后轮刹车装置会先将后轮刹车,然后使前轮刹车装置对前轮刹车。本实施例的沟状轮a轴心至枢接点30的距离D1大于沟状轮b轴心至枢接点30的距离D2,根据三角函数的正弦定律可得知:
2 D 1 * SIN q 1 2 = L 5 2 D 2 * SIN q 1 2 = L 6
所以,当θ1拉大成θ2后,其沟状轮a及b的距离L7与L8分别为:
2 D 1 * SIN q 2 2 = L 7 2 D 2 * SIN q 2 2 = L 8
其沟状轮a及b所增加的距离分别为:
L 7 - L 5 = 2 D 1 * ( SIN q 2 2 - SIN q 1 2 )
L 8 - L 6 = 2 D 2 * ( SIN q 2 2 - SIN q 1 2 )
因此,当D1大于D2时,则两沟状轮a所增加的距离就会大于两沟状轮b所增加的距离;换言之,导缆952的长度改变量即大于导缆951的长度改变量,故使用者于同一时间的按压,会使得后轮刹车先行动作。
然而,此种设计,需倚靠沟状轮a及b的带动,始得运作,因此在制造成本上不易降低;且透过沟状轮a及b,该导缆951及952需再进行绕设的动作,增加工序,造成制作上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且制作程序减少的制动器改良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一穿接部穿设该穿接孔,以结合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一侧端分别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从而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穿接孔的另一侧端分别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穿接孔排列设置,较靠近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该前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较远离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以连接该二板片。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为: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二穿接部分别穿设该二板片上的穿接孔;一固定件设于该二穿接部的一端;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一侧端分别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以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分别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该穿接孔排列设置,较靠近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以该前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较远离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以连接该二板片。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三种技术方案为: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其中一板片延伸出一平板;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其中延伸有平板的板片,其穿接孔设于该平板上;一穿接部穿设该二穿接孔,以结合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穿接孔的一侧端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以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分别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该穿接孔排列设置,较靠近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该前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较远离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以连接该二板片。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四种技术方案为: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一穿接部穿设二板片上的穿接孔,以结合该二板片;该板片上于该穿接孔一侧端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以连接该二板片;该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分别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穿接孔排列设置;一扣合结构,其包括:
二活动板片,分别以一枢接杆枢设于该二板片设有该缆绳穿孔的一端;
二弹性件,分别装设于该二板片与该二活动板片的枢接处,同时连结该二板片及该二活动板片;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缆绳穿孔,穿设于该二活动板片;及
二余隙活动间隔,形成于该二活动板片及该二板片的枢接处,且该二余隙活动间隔由该枢接处向外扩张;
藉由上述结构,将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将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二活动板片上的缆绳穿孔。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五种技术方案为: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二穿接部分别穿设该二板片上的穿接孔;一固定件设于该二穿接部的一端;该二板片上于穿接孔一侧端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以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该穿接孔排列设置;一扣合结构包括:
二活动板片,分别以一枢接杆枢设于该二板片设有缆绳穿孔的一端;
二弹性件,分别装设于该二板片与该二活动板片的枢接处,同时连结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缆绳穿孔,穿设于活动板片;及
二余隙活动间隔,形成于该二活动板片及该二板片的枢接处,且该二余隙活动间隔由枢接处向外扩张;
藉由上述结构,将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将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二活动板片上的缆绳穿孔。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六种技术方案为: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其中一板片延伸出一平板;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其中该延伸有该平板的板片的穿接孔设于该平板上;一穿接部穿设穿接孔,以结合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一侧端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以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穿接孔排列设置;一扣合结构包括:
一活动板片,以一枢接杆枢设于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上设有缆绳穿孔的一端;
一弹性件,分别装设于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及该活动板片的枢接处,同时连结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及该活动板片;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缆绳穿孔,穿设于该活动板片;及
一余隙活动间隔,形成于该活动板片与及该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枢接处,且该余隙活动间隔由该枢接处向外扩张;
藉由上述结构,将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将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活动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及该有一平板的板片上较远离穿接孔的缆绳穿孔。
上述各技术方案中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为脚踏车或摩托车。
当本发明使用时,本发明第一种技术方案利用两个板片上的穿接孔,以一穿接部穿设以结合该二板片,而该板片位于该穿接孔一侧端,设有一拉绳结合部,且该拉绳结合部上开设有二拉绳穿孔,以该二拉绳分别穿设位于该拉绳结合部的拉绳穿孔;又该板片位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且该缆绳穿孔是垂直于该穿接孔排列设置;该二拉绳又分别连结左及右煞车控制器,而该较靠近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较远离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藉由本发明,不论使用者启动左煞车控制器或右煞车控制器,皆透过该拉绳带动位于该板片上的拉绳结合部,使得该二板片间的拉绳结合部的距离缩短,又,由于该二板片被该穿接部穿设而结合,造成该拉绳结合部的距离缩短的同时,位于该穿接孔另一侧端(即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一端)的距离将因此增加,进而拉紧穿设于该缆绳穿孔的缆绳,并对后轮及前轮煞车装置分别产生煞车的效果,再进一步说明,因该较远离该穿接孔的缆绳,其被带动而拉伸的长度大于较靠近该穿接孔的该缆绳长度,故藉此装置,使用者于启动左煞车控制器或右煞车控制器后,必会得到先煞后轮再煞前轮的效果。
本发明第二种技术方案透过加装一穿接部及一固定件而一样达到如上所述的先对后轮煞车再对前轮煞车的效果。即系以二穿接部分别穿设位于该二板片上的穿接孔,再将该固定件连接在该二穿接部的一端,因此,不论使用者启动左煞车控制器或右煞车控制器,皆透过该拉绳带动位于该板片上的拉绳结合部,使得该二板片间的拉绳结合部的距离缩短,又,由于该二板片分别被该二穿接部穿设,且该穿设部的一端部连接在一固定件上,造成该拉绳结合部的距离缩短的同时,位于该穿接孔另一侧端(即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一端)的距离将因此增加,进而拉紧穿设于该缆绳穿孔的缆绳,并对后轮及前轮煞车装置分别产生煞车的效果,再进一步说明,因该较远离该穿接孔的缆绳,其被带动而拉伸的长度,大于较靠近该穿接孔的该缆绳长度,可得知,藉此装置,使用者于启动左煞车控制器或右煞车控制器后,必会得到先煞后轮再煞前轮的效果。与前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前一实施方式的两个板片,以一穿接部透过相重叠的穿接孔而连接该二板片;此实施方式则以两个穿接部分别穿设该二板片的穿接孔,并以一固定件为连结。
本发明第三种技术方案藉由一穿接部穿设该二板片,但其中一板片延伸有一平板在其侧,而该板片的穿接孔设置于该平板上,另一无设有平板的板片,即透过该穿接部及穿接孔,结合于该平板上,又,不论使用者启动左煞车控制器或右煞车控制器,皆透过该拉绳带动位于该板片上的拉绳结合部,使得该二板片间的拉绳结合部的距离缩短,又,不同于上述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仅有一板片的拉绳结合部会被带动,被该收缩的拉绳,造成该拉绳结合部的距离缩短的同时,位于该穿接孔另一侧端(即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一端)的距离将因此增加,进而拉紧穿设于该缆绳穿孔的缆绳,并对后轮及前轮煞车装置分别产生煞车的效果,再进一步说明,因该较远离该穿接孔的缆绳,其被带动而压缩的长度大于较靠近该穿接孔的该缆绳长度,可得知,藉此装置,使用者于启动左煞车控制器或右煞车控制器后,必会得到先煞后轮再煞前轮的效果。
本发明第四、五、六种技术方案都是通过分别在第一、二、三种技术方案基础上增加一扣合结构,该扣合结构是在该板片设有该缆绳穿孔的一端,以一枢接杆枢设一活动板片,且在该活动板片及该板片间连接有一弹性件,并于该活动板片及该板片的枢接处向外扩张形成一余隙活动间隔,另,在该活动板片上,亦开设有缆绳穿孔,藉此,将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将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活动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如是,在使用者启动该左煞车控制器或该右煞车控制器以带动该制动器改良装置时,皆透过该拉绳带动位于该板片上的拉绳结合部,使得该二板片间的拉绳结合部的距离缩短,又,由于该二板片被该穿接部穿设而结合,造成该拉绳结合部的距离缩短的同时,位于该穿接孔另一侧端(即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的一端)的距离将因此增加,进而拉紧穿设于该缆绳穿孔的缆绳,并对后轮及前轮煞车装置分别产生煞车的效果,再进一步说明,该穿设位于该活动板片上的缆绳穿孔的缆绳被拉紧后(即煞住该后轮煞车装置),该穿设于该板片上的缆绳穿孔的缆绳亦被拉紧(即该前轮煞车装置被动作),此时,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藉由余隙活动间隔进一步被拉进而彼此紧靠,亦即该余隙活动间隔被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填补,造成该穿设于该板片上的缆绳穿孔的缆绳再被拉紧,进而使该前轮煞车装置得以更加紧固,从而加强行车安全。
第四、五、六种技术方案中的弹性件,亦有不同型式的运用:
该弹性件为一长形弹性体,穿设该活动板片及该板片,并包绕该枢接杆。
该弹性件为一长板型弹性体,其两端分别固设于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并于该长板型弹性体之中间形成一弧形状凹折,以对应于该枢接杆。
该弹性件包括一长条型弹性体及二支杆,该二支杆分别固设于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而该长条型弹性体之两端部则分别勾绕于该支杆,并再分别固设于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减免以往所使用的沟状轮等构件,并将该缆绳直接固定在该板片上,因而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亦节省了制作上的工序,且同样可达到先煞后轮再煞前轮的效果。
为使贵审查委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以下将配合各图式,加以叙述本发明的详细内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制动器示意图,
图2为现有制动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制动器改良装置使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图8为图6示意的动作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示意图,
图10为图9示意的动作图,
图11为图6的再一实施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装设该扣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扣合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2的动作图,
图15为图14的动作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所装设的另一态样的扣合结构,
图1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装设图16的扣合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动作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所装设的再一态样的扣合结构,
图20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装设图19的扣合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动作图,
图2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的示意图,
图23为图22的侧视图,
图24为图22的动作图,
图2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装设该扣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26为图25的动作图,
图2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的示意图,
图28为图27中的部分组件分解图,
图29为图27的侧视图,
图30为图27的动作图,
图31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所装设的扣合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3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所装设的扣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33为图32的动作图。
标号说明:
制动器改良装置…1;
板片…10、11;
穿接孔…100、110;
拉绳结合部…101、111;
拉绳穿孔…1011、1111;
锁固件…1012、1112;
缆绳穿孔…102、112;
穿接部…12;
穿接杆…120;
垫片…121;
衬套…122;
螺帽…123;
固定件…13;
扣孔…130;
定位杆…131;
扣合结构…2;
活动板片…20、21;
枢接杆…22;
弹性件…23;
弧形状凹折…231;
长条型弹性体…232;
支杆…233;
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9;
把手…91;
左及右煞车控制器…92;
拉绳…93;
前轮煞车装置…941;
后轮煞车装置…942;
缆绳…951、952;
弹簧…S;
弧形杆…10、20;
枢接点…30;
拉绳…93;
导览…951、952;
龙头…96;
沟状轮…a、b;
制动器…S。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1,其装设于脚踏车、摩托车或其它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9,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92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941、942)的轻型车辆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1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92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941、942)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92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1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942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941对前轮煞车,而该制动器改良装置1可装设于该龙头96上。
第一实施例:请一并参看图3-图7,该制动器改良装置1将二板片(10、11)以一穿接部12穿设位于该二板片(10、11)上的穿接孔(100、110),使该二板片(10、11)得以相对移动。位于该二板片(10、11)的穿接孔(100、110)的一侧端上,各设有一拉绳结合部(101、111),该拉绳结合部(101、111)上各包括有设于该板片(10、11)上的二拉绳穿孔(1011、1111),该拉绳穿孔(1011、1111)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92所连结的拉绳93所穿设,并于穿设后固定于该拉绳结合部(101、111)上,该其中一拉绳93先穿设该拉绳穿孔1011,再穿设该拉绳穿孔1111;另一条拉绳93则先穿设该拉绳穿孔1111,再穿设该拉绳穿孔1011。再者,位于该板片(10、11)的穿接孔(100、110)另一侧端,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102(图未明示,但系设于缆绳穿孔112的相对位置,请参阅图6)、112),且该缆绳穿孔(102、112)皆是垂直于该穿接孔(100、110)排列设置,其中,较靠近该穿接孔(100、110)的缆绳穿孔(102、112),以连结该前轮煞车装置941的缆绳951穿设;较远离该穿接孔(100、110)的缆绳穿孔(102、112),以连结该后轮煞车装置942的缆绳952穿设。
藉由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1,请一并配合图6及图8所示,当该拉绳93受力(受力方向如图6中的G1箭头所示)后,即牵动该二板片(10、11)上的拉绳结合部(101、111),使其彼此靠近(如图6中的G2箭头所示),同时,该板片(10、11)设有缆绳穿孔(102、112)的一端,彼此距离将拉长(即如图6中的G3箭头方向),如图所示,待该拉绳93受力后,原本相距D1距离的各拉绳结合部(101、111),其间距缩小为D2,而原为相同距离的L1、L2,则系由于其离该穿接孔(100、110(图未明示))的距离不同,造成被拉长的长度不同,且距该穿接孔(100、110(图未明示))的位置越远,所拉长的长度越多,即L4大于L3,意即该缆绳951的拉长量,较该缆绳952少,如前述,该缆绳951连接该前轮煞车装置941;该缆绳952连接该后轮煞车装置942,由此可得,该后轮煞车装置942将会先对后轮进行煞车,再由该前轮煞车装置941对前轮进行煞车。
使用者若欲自行调整该前轮煞车装置941以及该后轮煞车装置942之间煞车的时间差,即可如图9所示,更改该连接前轮煞车装置941的缆绳951于该缆绳穿孔(102、112)的位置,请同时一并参阅图10,该拉绳结合部(101、111)间的距离被压缩为D3,而该缆绳(951、952)于该板片(10、11)间的距离亦被拉长为(L5、L6),可知,该L5的长度大于L3的长度,亦即该前轮煞车装置941及该后轮煞车装置942间煞车的时间差变短。
再者,如图4至图10所示,该拉绳结合部(101、111)间还可再分别装设一弹簧S,并以该弹簧S包设于该拉绳93外,用以缓冲该拉绳结合部(101、111)间的压缩量。
又,如图4,该穿接部12包括一穿接杆120、一垫片121、一衬套122及一螺帽123,该衬套122穿设该垫片121,该穿接杆120穿设该衬套122及该垫片121,再以该螺帽123锁固于该穿接杆120,夹设于该二板片(10、11)间,使该二板片(10、11)得以连结。
进者,在该穿接杆120的端部,还连接有一固定件13,该固定件13上开设一扣孔130,以藉由该扣孔130,将该制动器改良装置1装设在一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9。
且在该固定件13上还进一步包括二定位杆131,该定位杆131可用以挡止于该二板片(10、11)的两侧,以稳固其运作。
另,图11为图6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该板片(10、11)与该拉绳结合部(101、111)互相连接处的设计不同,图6为一近似螺旋状的外观;图11则是以该板片(10、11)直接连结该拉绳结合部(101、111),并无以螺旋状的外观加以变化。
本发明亦设有一用以紧固该制动器改良装置的扣合结构2,如图12及图13所示,该扣合结构2装设于该制动器改良装置1的态样,该扣合结构2包括:
二活动板片(20、21),分别以一枢接杆22枢设于该二板片(10、11)设有该缆绳穿孔(102、112)的一端;
二弹性件23,分别装设于该板片(10、11)与该活动板片(20、21)枢接处,亦连结该板片(10、11)及该活动板片(20、21);
一或一以上的缆绳穿孔(102、112),穿设于该活动板片(20、21);及
二余隙活动间隔24,形成于该活动板片(20、21)及该板片(10、11)的枢接处,且该余隙活动间隔24由该枢接处向外扩张;
藉由上述结构,将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941的缆绳951,穿设该板片(10、11)上的缆绳穿孔(102、112),将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942的缆绳952,穿设该活动板片(20、21)上的缆绳穿孔(102、112)。
请再一并参阅图14及图15,当使用者拉动该拉绳93,使该拉绳93受力(受力方向如图14中的G1箭头所示)后,即牵动该二板片(10、11)上的拉绳结合部(101、111),使其彼此靠近(如图14中的G2箭头所示),同时,该板片(10、11)设有活动板片(20、21)的一端,彼此距离将拉长(即如图14中的G3箭头方向),如前所述,该缆绳951的拉长量,较该缆绳952少,故该后轮煞车装置942将会先对后轮进行煞车,再由该前轮煞车装置941对前轮进行煞车,此时,该后轮煞车装置942已将后轮煞紧,惟该缆绳951的拉长量,并不足以完全对该前轮进行完全的煞车作用,故,该扣合结构2中的该余隙活动间隔24提供一缓冲的空间,如图15所示,当使用者持续拉动该拉绳93,继续对该制动器改良装置1提供张力,藉由该余隙活动间隔24的设置,该板片(10、11)及该活动板片(20、21)于持续受到张力的状况下,将彼此紧靠,填补该余隙活动间隔24,以加大对该缆绳951的伸展,进而再紧迫该缆绳951,以便进一步提供张力给与该前轮煞车装置941,使该前轮煞车更紧固,让使用者能完整地对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9煞车。
请再参阅图12及图13,其中,该弹性件23为一长形弹性体,穿设该活动板片(21、20)及该板片(11、10),并包绕该枢接杆22(图13仅有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的示意),且该弹性件23的两端分别抵靠于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待该拉绳93受力,该板片(10、11)及该活动板片(20、21)紧靠且填补该余隙活动间隔24时,该弹性件23提供缓冲的效果。
又,该弹性件23亦可如图16及图17所示,为一长板型弹性体,其两端分别固设于该板片11及该活动板片21,并于该长板型弹性体的中间形成一弧形状凹折231,以对应于该枢接杆22(图16仅有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的示意),待该拉绳93受力,该板片(10、11)及该活动板片(20、21)紧靠且填补该余隙活动间隔24时,该弹性件23提供缓冲的效果,又,该弹性件23受张力时的动作示意图,请参考图17及图18。
再者,该弹性件23还可如图19及图20所示,包括一长条型弹性体232及二支杆233,该二支杆233分别固设于该板片(10、11)及该活动板片(20、21),而该长条型弹性体232的两端部则分别勾绕于该支杆233,并再分别固设于该板片(10、11)及该活动板片(20、21)(图19仅有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的示意),待该拉绳93受力,该板片10、11及该活动板片20、21紧靠且填补该余隙活动间隔24时,该弹性件23提供缓冲的效果,又,该弹性件23受张力时的动作示意图,请参考图20及图21。
第二实施例:配合前面各图式,再继续参阅图22至图26所示,系本发明制动器改良装置1另一实施方式,系以二板片(10、11)搭配二穿接部12及一固定件13,该二板片(10、11)各包括一穿接孔(100、110),藉由该穿接部12分别穿设该穿接孔(100、110),再以该穿接部12的端部连接该固定件13。其中该二板片(10、11)于该穿接孔(100、110)一侧端,各设有一拉绳结合部(101、111),包括穿设该二板片(10、11)的拉绳穿孔(1011(图未明示,请参考图4所示)、1111),该拉绳穿孔(1011、1111)系用以让该拉绳93穿设,并固定在该拉绳结合部(101、111)上;而在该板片(10、11)位于该穿接孔(100、110)的另一侧端,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102(图未明示,请参考图4所示)、112),且该缆绳穿孔(102、112)皆垂直于该穿接孔(100、110)排列设置,其中,较靠近该穿接孔(100、110)的缆绳穿孔(102、112),以连结该前轮煞车装置941的缆绳951穿设;较远离该穿接孔(100、110)的缆绳穿孔(102、112),以连结该后轮煞车装置942的缆绳952穿设。
藉由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1,当该缆绳93受力(受力方向如图22中的G1箭头所示)后,即牵动该二板片(10、11)上的拉绳结合部(101、111),使其彼此靠近(如图22中的G2箭头所示),同时,该板片(10、11)设有缆绳穿孔(102、112)之一端,彼此距离将拉长(即如图22中的G3箭头方向),如图24所示,待该缆绳93受力后,原本相距D1距离的各拉绳结合部(101、111),其间距缩小为D4,而原为相同距离的L1、L2,则由于其离该穿接孔(100、110)的距离不同,造成被拉长的长度不同,且距该穿接孔(100、110)的位置越远,所拉长的长度越多,即L8大于L7,意即该缆绳951的拉长量,较该缆绳952少,如前述,该缆绳951连接该前轮煞车装置941;该缆绳952连接该后轮煞车装置942,由此可得,该后轮煞车装置942将会先对后轮进行煞车,再由该前轮煞车装置941对前轮进行煞车。
又,此种态样(图22至图26)的制动器改良装置1,以两板片(10、11),藉由二穿接部12而穿设于一固定件13上,因此当该拉绳93被拉紧,使该二拉绳结合部(101、111)距离缩短时,该板片(10、11)系以不同轴心(即分别穿设的该穿接部12)产生移动。
且该拉绳结合部(101、111)间还可再分别装设一弹簧S,并以该弹簧S包设于该拉绳93外,系用以缓冲该拉绳结合部(101、111)间的压缩量。
参考图4的该穿接部12,该穿接部12包括一穿接杆120、一垫片121、一衬套122及一螺帽123,该衬套122穿设该垫片121,该穿接杆120穿设该衬套122及该垫片121,再以该螺帽123锁固于该穿接杆120,以将该板片(10、11)个别连接于该固定件13上(如图23所示),而该固定件13上开设一扣孔130(如图4),以藉由该扣孔130,将该制动器改良装置1装设在一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9。
另,该固定件13上进一步包括二定位杆131,该定位杆131可用以挡止于该二板片(10、11)两侧,以稳固其动作。
进者,该固定件13上开设一扣孔130,以藉由该扣孔130,将该制动器改良装置1装设在一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9。
使用者若欲自行调整该前轮煞车装置941以及该后轮煞车装置942之间煞车的时间差,即可如前述,改变该缆绳951于该缆绳穿孔(102、112)的位置。
在此种实施例中,亦装设有该用以紧固该制动器改良装置的扣合结构2,请一并搭配图13及图22,该扣合结构2包括:
二活动板片(20、21),分别以一枢接杆22枢设于该二板片(10、11)设有该缆绳穿孔(102、112)的一端;
二弹性件23,分别装设于该板片(10、11)与该活动板片(20、21)枢接处,亦连结该板片(10、11)及该活动板片(20、21);
一或一以上的缆绳穿孔(102、112),穿设于该活动板片(20、21);及
二余隙活动间隔24,形成于该活动板片(20、21)及该板片(10、11)的枢接处,且该余隙活动间隔24由该枢接处向外扩张;
藉由上述结构,将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941的缆绳951,穿设该板片(10、11)上的缆绳穿孔(102、112),将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942的缆绳952,穿设该活动板片(20、21)上的缆绳穿孔(102、112)。
请再一并参阅图25及图26,为该拉绳93受张力后,该制动器改良装置1及该扣合结构2的动作示意图,又,该扣合结构2动作的方式等,如同于第一实施例中所揭示,故不加以赘述。
又,本实施方式中的该弹性件23的结构,亦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容,参阅图12-图13,该弹性件23为一长形弹性体,穿设该活动板片(21、20)及该板片(11、10),并包绕该枢接杆22(图12仅有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的示意),且该弹性件23的两端系分别抵靠于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
或如图16所示,该弹性件23为一长板型弹性体,其两端分别固设于该板片11及该活动板片21,并于该长板型弹性体中间形成一弧形状凹折231,以对应于该枢接杆22(图16仅有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的示意)。
再如图19所示,该弹性件23包括一长条型弹性体232及二支杆233,该二支杆233分别固设于该板片及(10、11)该活动板片(20、21),而该长条型弹性体232的两端部则分别勾绕于该支杆233,并再分别固设于该板片(10、11)及该活动板片(20、21)(图19仅有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的示意)。
该数种弹性件23的结构,皆可装设于本实施方式中,故不再以图式说明之。
第三实施例:配合前面各图式,再继续参阅图27至图28所示,系为本发明制动器改良装置1的再一实施方式,系有二板片(10、11),其中一板片11还延伸一平板113,并于该平板113上开设有一穿接孔110,该板片10上亦开设有一穿接孔100,再以一穿接部12穿接二板片(10、11)上的穿接孔(100、110),以连结该二板片(10、11);位于该二板片(10、11)的穿接孔(100、110)的一侧端上,各设有一拉绳结合部(101、111),该拉绳结合部(101、111)上各包括有设于该板片(10、11)上的二拉绳穿孔(1011(图未明示,但系设于该拉绳穿孔1111的相对侧,可参考图4)、1111),该拉绳穿孔(1011、1111)系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92所连结的拉绳93所穿设,并于穿设后固定于该拉绳结合部(101、111)上,该其中一拉绳93先穿设该拉绳穿孔1011,再穿设该拉绳穿孔1111;另一条拉绳93则先穿设该拉绳穿孔1111,再穿设该拉绳穿孔1011。再者,位于该板片(10、11)的穿接孔(100、110)另一侧端,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102(图未明示,但设于缆绳穿孔112的相对位置,请参阅图17)、112),且该缆绳穿孔(102、112)皆垂直于该穿接孔(100、110)排列设置,其中,较靠近该穿接孔(100、110)的缆绳穿孔(102、112),以连结该前轮煞车装置941的缆绳951穿设;较远离该穿接孔(100、110)的缆绳穿孔(102、112),以连结该后轮煞车装置942的缆绳952穿设。
藉由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1,当该缆绳93受力(受力方向如图27中的G1箭头所示)后,即牵动该板片10上的拉绳结合部101,使该拉绳结合部101被压缩往该拉绳结合部111的方向(即图27中的G2箭头所示),同时,该板片(10、11)设有缆绳穿孔(102、112)之一端,彼此距离将拉长(即如图27中的G3箭头方向),如图30所示,待该缆绳93受力后,原本相距D1距离的各拉绳结合部(101、111),其间距缩小为D5,而原为相同距离的L1、L2,则系由于其离该穿接孔(100、110)的距离不同,造成被拉长的长度不同,且距该穿接孔(100、110)的位置越远,所拉长的长度越多,即L10大于L9,意即该缆绳951的拉长量,较该缆绳952少,如前述,该缆绳951连接该前轮煞车装置941;该缆绳952连接该后轮煞车装置942,由此可得,该后轮煞车装置942将会先对后轮进行煞车,再由该前轮煞车装置941对前轮进行煞车。
此种态样(图27至图30)的制动器改良装置1,系以一延伸有一平板113的板片11,配以另一板片10,再以一穿接部12穿接该板片10及平板113上的穿接孔(100、110),因此当该拉绳93拉紧,使该二拉绳结合部(101、111)距离缩短时,该板片10上的该拉绳结合部101靠近该板片11上的该拉绳结合部111。
且该拉绳结合部(101、111)间还可再分别装设一弹簧S,并以该弹簧S包设于该拉绳93外,用以缓冲该拉绳结合部101、111间的压缩量。
又,该穿接部12亦请参考图4,该穿接部12包括一穿接杆120、一垫片121、一衬套122及一螺帽123,该衬套122穿设该垫片121,该穿接杆120穿设该衬套122及该垫片121,再以该螺帽123锁固于该穿接杆120,夹设于该二板片(10、11)间,使该二板片(10、11)得以连结。
再者,该板片11的背面还装设有一固定件13,且该固定件13上还包括一定位杆131,挡止该无设有该平板113的板片10之侧。
进者,该固定件13上开设一扣孔130,以藉由该扣孔130,将该制动器改良装置1装设在一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9。
使用者若欲自行调整该前轮煞车装置941以及该后轮煞车装置942之间煞车的时间差,即可如前述,改变该缆绳951于该缆绳穿孔(102、112)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制动器改良装置1,亦设有一用以紧固该制动器改良装置的扣合结构2,请参阅图31及图32,该扣合结构2包括:
一活动板片20,以一枢接杆22枢设于该无延伸有一平板113的板片10设有该缆绳穿孔102一端;
一弹性件23,分别装设于该无延伸有一平板113的板片10及该活动板片20的枢接处,亦连结该无延伸有一平板113的板片10及该活动板片20;
一或一以上的缆绳穿孔102,穿设于该活动板片20;及
一余隙活动间隔24,形成于该活动板片20及该无延伸有一平板113的板片10的枢接处,且该余隙活动间隔24由该枢接处向外扩张;
藉由上述结构,将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941的缆绳951,穿设该板片(10、20)上的缆绳穿孔(102、112),将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942的缆绳952,穿设该活动板片20上的缆绳穿孔102及该设有一平板113的板片11上较远离该穿接孔100的缆绳穿孔112。
如图32及图33所示,本实施例中,该扣合结构2仅装设于该板片10,亦可发挥其功效,进者,该弹性件23同样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参阅图13,该弹性件23为一长形弹性体,穿设该活动板片(21、20)及该板片(11、10),并包绕该枢接杆22(图12仅有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的示意),且该弹性件23的两端系分别抵靠于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
或如图16所示,该弹性件23为一长板型弹性体,其两端分别固设于该板片11及该活动板片21,并于该长板型弹性体的中间形成一弧形状凹折231,以对应于该枢接杆22(图16仅有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的示意)。
再如图19所示,该弹性件23包括一长条型弹性体232及二支杆233,该二支杆233分别固设于该板片及(10、11)该活动板片(20、21),而该长条型弹性体232的两端部则分别勾绕于该支杆233,并再分别固设于该板片(10、11)及该活动板片(20、21)(图19仅有该活动板片21及该板片11的示意)。
上述该数种弹性件23的结构所显示图式,虽皆以该板片11及该活动板片21为示意,但亦相同其装设于该板片10及该活动板片20的态样。
上述系本发明制动器改良装置1及用以紧固该制动器改良装置的扣合结构2的不同运用方式。
又,虽图11为图6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然此种态样的设计,亦可运用在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盖其设计相同,故不再以图式示意之。
如上述各实施例制动器改良装置1,其中该拉绳结合部(101、111)还各包括一锁固件(1012、1112(以图4为示意)),该锁固件(1012、1112)穿过该拉绳穿孔(1011、1111)的拉绳93锁固于该拉绳结合部(101、111)。
再如前述,该固定件13亦可不开设扣孔130,而以其它方式装设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9,如以胶合、螺丝锁固等,该固定方式、结构并不仅限于本发明所明示,只要在产生功能上并未超出所揭露精神,系属本发明主张内。

Claims (44)

1.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其特征在于: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一穿接部穿设该穿接孔,以结合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一侧端分别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从而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穿接孔的另一侧端分别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穿接孔排列设置,较靠近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该前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较远离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以连接该二板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拉绳结合部间装设二弹簧,且二弹簧分别围绕于该二拉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接部包括一穿接杆、一衬套、一垫片及一螺帽,该衬套穿设该垫片,该穿接杆穿设该衬套及该垫片,再以该螺帽锁固于该穿接杆,使该二板片得以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接杆的端部还连接有一固定件,该固定件上设有一扣孔,以扣设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上还包括二定位杆,分别挡止于该二板片之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为脚踏车或摩托车。
7.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其特征在于: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二穿接部分别穿设该二板片上的穿接孔;一固定件设于该二穿接部的一端;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一侧端分别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以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分别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该穿接孔排列设置,较靠近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该前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较远离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以连接该二板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拉绳结合部间装设二弹簧,且二弹簧分别围绕于该二拉绳。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接部包括一穿接杆、一衬套、一垫片及一螺帽,该衬套穿设该垫片,该穿接杆穿设该衬套及该垫片,再以该螺帽锁固,使该二板片得以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上还包括二定位杆,分别挡止于该二板片之侧。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上设有一扣孔,以扣设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11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为脚踏车或摩托车。
13.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其特征在于: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其中一板片延伸出一平板;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其中延伸有平板的板片,其穿接孔设于该平板上;一穿接部穿设该二穿接孔,以结合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穿接孔的一侧端分別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以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分别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该穿接孔排列设置,较靠近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该前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较远离该穿接孔的缆绳穿孔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上的缆绳穿设,以连接该二板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拉绳结合部间装设二弹簧,且二弹簧分别围绕于该二拉绳。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接部包括一穿接杆、一衬套、一垫片及一螺帽,该衬套穿设该垫片,该穿接杆穿设该衬套及该垫片,再以该螺帽锁固,使该二板片得以连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的背面装设有一固定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上还包括一定位杆,挡止于所述二板片中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之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为脚踏车或摩托车。
19.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其特征在于: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一穿接部穿设二板片上的穿接孔,以结合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一侧端分別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以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分别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穿接孔排列设置;一扣合结构,其包括:
二活动板片,分别以一枢接杆枢设于该二板片设有缆绳穿孔的一端;
二弹性件,分别装设于该二板片与该二活动板片的枢接处,同时连结该二板片及该二活动板片;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缆绳穿孔,穿设于该二活动板片;及
二余隙活动间隔,形成于该二活动板片及该二板片的枢接处,且该二余隙活动间隔由该枢接处向外扩张;
藉由上述结构,将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将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二活动板片上的缆绳穿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拉绳结合部间装设二弹簧,且二弹簧分别围绕于该二拉绳。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接部包括一穿接杆、一衬套、一垫片及一螺帽,该衬套穿设该垫片,该穿接杆穿设该衬套及该垫片,再以该螺帽锁固于该穿接杆,使该二板片得以连结。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接杆的端部还连接有一固定件,该固定件上设有一扣孔,以扣设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上还包括二定位杆,分别挡止于该二板片之侧。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结构的弹性件为一长形弹性体,且穿设该二活动板片及该二板片,并包绕二枢接杆。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结构的弹性件为一长板型弹性体,其两端分别固设于该二板片及该二活动板片,并于该长板型弹性体的中间形成一弧形状凹折,以对应于枢接杆。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结构的弹性件包括一长条型弹性体及二支杆,该二支杆分别固设于该二板片及该二活动板片,而该长条型弹性体的两端部则分别勾绕于二支杆,并再分别固设于该二板片及该二活动板片。
27.根据权利要求19或22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为脚踏车或摩托车。
28.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其特征在于: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二穿接部分别穿设该二板片上的穿接孔;一固定件设于该二穿接部的一端;该二板片上于穿接孔一侧端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以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该穿接孔排列设置;一扣合结构包括:
二活动板片,分别以一枢接杆枢设于该二板片设有缆绳穿孔的一端;
二弹性件,分别装设于该二板片与该二活动板片的枢接处,同时连结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缆绳穿孔,穿设于活动板片;及
二余隙活动间隔,形成于该二活动板片及该二板片的枢接处,且该二余隙活动间隔由枢接处向外扩张;
藉由上述结构,将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将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二活动板片上的缆绳穿孔。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接部包括一穿接杆、一衬套、一垫片及一螺帽,该衬套穿设该垫片,该穿接杆穿设该衬套及该垫片,再以该螺帽锁固,使该二板片得以连结。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上还包括二定位杆,分别挡止于该二板片之侧。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上设有一扣孔,以扣设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结构的弹性件为一长形弹性体,穿设该活动板片及该板片,并包绕该枢接杆。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结构的弹性件为一长板型弹性体,其两端分别固设于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并于该长板型弹性体之中间形成一弧形状凹折,以对应于该枢接杆。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结构的弹性件包括一长条型弹性体及二支杆,该二支杆分别固设于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而该长条型弹性体之两端部则分别勾绕于该支杆,并再分别固设于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
35.根据权利要求28或31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为脚踏车或摩托车。
36.一种制动器改良装置,其装设于具有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控制前及后轮煞车装置的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的煞车系统中,上述制动器改良装置设于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及该前及后轮煞车装置之间,当该左或右煞车控制器任一煞车时,该制动器改良装置会控制该后轮煞车装置先对后轮煞车,然后再控制该前轮煞车装置对前轮煞车,其特征在于:该制动器改良装置包括有二板片,其中一板片延伸出一平板;该二板片皆具有一穿接孔,其中该延伸有该平板的板片的穿接孔设于该平板上;一穿接部穿设穿接孔,以结合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一侧端设有一拉绳结合部,每一拉绳结合部包括穿设所对应板片的二拉绳穿孔,供给该左及右煞车控制器所连结的拉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拉绳穿孔并固定,以连接该二板片;该二板片上于该穿接孔的另一侧端设有多数个缆绳穿孔,这些缆绳穿孔垂直于穿接孔排列设置;一扣合结构包括:
一活动板片,以一枢接杆枢设于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上设有缆绳穿孔的一端;
一弹性件,分别装设于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及该活动板片的枢接处,同时连结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及该活动板片;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缆绳穿孔,穿设于该活动板片;及
一余隙活动间隔,形成于该活动板片与及该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枢接处,且该余隙活动间隔由该枢接处向外扩张;
藉由上述结构,将供给该前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二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将供给该后轮煞车装置的缆绳穿设该活动板片上的缆绳穿孔及该有一平板的板片上较远离穿接孔的缆绳穿孔。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拉绳结合部间装设二弹簧,且二弹簧分别围绕于该二拉绳。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接部包括一穿接杆、一衬套、一垫片及一螺帽,该衬套穿设该垫片,该穿接杆穿设该衬套及该垫片,再以该螺帽锁固,使该二板片得以连结。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的背面装设有一固定件。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上还包括一定位杆,挡止于该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之侧。
41.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结构的弹性件为一长形弹性体,且穿设该活动板片及该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并包绕该枢接杆。
42.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结构的弹性件为一长板型弹性体,其两端分别固设于该未延伸有一平板之板片及该活动板片,并于该长板型弹性体的中间形成一弧形状凹折,以对应于该枢接杆。
43.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结构的弹性件包括一长条型弹性体及二支杆,该二支杆分别固设于该未延伸有一平板的板片及该活动板片,而该长条型弹性体的两端部则分别勾绕于该支杆,并再分别固设于该板片及该活动板片。
44.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制动器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轮直线式类型车辆为脚踏车或摩托车。
CN201010572020.8A 2010-12-03 2010-12-03 制动器改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55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72020.8A CN102485583B (zh) 2010-12-03 2010-12-03 制动器改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72020.8A CN102485583B (zh) 2010-12-03 2010-12-03 制动器改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5583A CN102485583A (zh) 2012-06-06
CN102485583B true CN102485583B (zh) 2014-05-14

Family

ID=46151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7202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5583B (zh) 2010-12-03 2010-12-03 制动器改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855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7987B (zh) * 2012-10-09 2015-12-16 张瑞龙 时间差安全煞车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3510A (en) * 1985-05-07 1988-09-27 Masataro Sato Brake system for bicycles
EP1035009A2 (en) * 1999-03-10 2000-09-13 Chih-Chen Juan Balanced braking system for a bicycle
US6273523B1 (en) * 1998-10-26 2001-08-1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rake assembly for a motorcycle
TW200743615A (en) * 2006-05-30 2007-12-01 Dong-Rong Ceng Safety brake
CN101229836A (zh) * 2007-01-26 2008-07-30 曾东荣 安全制动器和刹车系统
TW200831347A (en) * 2007-01-26 2008-08-01 Dong-Rong Ceng Structural improvement of safety brak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2675B2 (en) * 2002-01-30 2003-12-16 Sen-Yung Lee Synchronous brake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3510A (en) * 1985-05-07 1988-09-27 Masataro Sato Brake system for bicycles
US6273523B1 (en) * 1998-10-26 2001-08-1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rake assembly for a motorcycle
EP1035009A2 (en) * 1999-03-10 2000-09-13 Chih-Chen Juan Balanced braking system for a bicycle
TW200743615A (en) * 2006-05-30 2007-12-01 Dong-Rong Ceng Safety brake
CN101229836A (zh) * 2007-01-26 2008-07-30 曾东荣 安全制动器和刹车系统
TW200831347A (en) * 2007-01-26 2008-08-01 Dong-Rong Ceng Structural improvement of safety brak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5583A (zh) 2012-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89358U (zh) 一种机动车辅助刹车装置
CN102485583B (zh) 制动器改良装置
CN202063198U (zh) 履带通用快速拉连一体装置
CN101229836B (zh) 安全制动器
US20090173556A1 (en) Transport Means
CN102837790A (zh) 自行车及电动车安全刹车联动装置
CN203808580U (zh) 一种卷扬驱动钢丝绳起吊固定装置
CN205059915U (zh) 电动车刹车装置
CN201052796Y (zh) 一种电动驱动装置
CN203111391U (zh) 前驱动后转向躺式三轮自行车
CN216102353U (zh) 伸缩方向管柱
CN2913106Y (zh) 便携式机动车辆自救牵引器
CN204750458U (zh) 儿童脚踏滑板车
CN201009971Y (zh) 一种摩托车侧翻货架
CN102303683A (zh) 一种曲柄扭矩感应装置
CN206068019U (zh) 自行车
CN201023629Y (zh) 电动车分体后平叉
CN203078248U (zh) 车用线盘
CN214491693U (zh) 一种履带钢丝压合机
CN218877212U (zh) 一种辅助制动踏板和汽车
CN210618241U (zh) 一种齿轮式制动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车辆
CN201105794Y (zh) 自行车或电动车及其防滑动刹车装置
CN218505846U (zh) 一种具有刹车装置的拖车
CN201128444Y (zh) 履带式行走机构的张紧装置
CN202901695U (zh) 适于山地施工的自行走组合式管道内工程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14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