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5486B - 喷墨单元组 - Google Patents

喷墨单元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5486B
CN102485486B CN201010588458.5A CN201010588458A CN102485486B CN 102485486 B CN102485486 B CN 102485486B CN 201010588458 A CN201010588458 A CN 201010588458A CN 102485486 B CN102485486 B CN 1024854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element
matrix
grid
drain electrode
ink j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884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5486A (zh
Inventor
廖文雄
余荣侯
张正明
戴贤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58845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854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85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5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5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5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喷墨单元组,至少包括第一喷墨单元及第二喷墨单元。第一喷墨单元接收一电压信号、多个地址信号以及一选择信号;以及第二喷墨单元接收该电压信号以及该多个地址信号;其中,当选择信号致能时,第一喷墨单元因应电压信号及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选择信号禁能时,第二喷墨单元因应电压信号及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Description

喷墨单元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喷墨单元组,尤指一种适用于喷墨头控制电路的喷墨单元组。
背景技术
目前于喷墨打印的技术发展中,最佳及最有效提高打印解析度及打印速度的方法,即是直接增加加热元件的数量,而在传统加热元件的控制上,主要是透过单一个控制接点来控制单一个对应的加热元件。
请参阅图1,其为传统控制加热元件加热的电路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加热元件10连接于驱动控制端11及开关元件12之间,并由驱动控制端11接收一电压信号P,而开关元件12连接于控制接点13及接地端14之间,且控制接点13接收一地址信号A,用以控制开关元件12的导通与截止。举例而言,当控制接点13所接收的地址信号A为相对逻辑高电位(High)时,开关元件12导通,此时,电压信号P提供电能予加热元件10,以使流经加热元件10上的墨水由对应的喷孔(未图示)喷涂至打印载体上。反之,当控制接点13所接收的地址信号A为相对逻辑低电位(Low)时,开关元件12截止,此时,电压信号P会中断对加热元件10提供电能,使加热元件10停止加热,因而无法进行喷墨的工作。
然而,使用上述控制加热元件加热的方法,若要增加加热元件的数量以提高打印解析度及打印速度时,势必需要对应增加控制接点的数目,以分别控制各个加热元件,因此导致喷墨芯片(未图示)的整体面积增大且其生产成本也必须提高。
另外,为了达到减少控制接点的目的,利用N-MOS元件来设计加热元件运作的控制方法便因应而生,但若要再进一步增加加热元件时,仍须增加对应的控制接点。故,目前更提出使用C-MOS元件的控制方式,来解决当控制接点增加时喷墨芯片面积增大的问题,但C-MOS元件的制造成本较N-MOS元件的制造成本高出许多,因此仍无法广为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喷墨单元组,其可于需要增加加热元件以提高打印解析度及打印速度时,减少地址信号(即控制接点)的数目,进而达到缩小喷墨芯片的整体面积以及降低喷墨芯片的生产成本的目的。另外,本发明利用N-MOS及P-MOS开关元件的电路设计,以选择性地控制喷墨的动作,亦可达到降低制造N-MOS开关元件成本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喷墨单元组,至少包括第一喷墨单元及第二喷墨单元。第一喷墨单元接收一电压信号、多个地址信号以及一选择信号;以及第二喷墨单元接收该电压信号以及该多个地址信号;其中,当选择信号致能时,第一喷墨单元因应电压信号及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选择信号禁能时,第二喷墨单元因应电压信号及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控制加热元件加热的电路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喷墨单元组方块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图2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内部电路架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顺向时序示意图。
图3C:为图3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逆向时序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图2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另一内部电路架构示意图。
图4B:为图4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顺向时序示意图。
图4C:为图4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逆向时序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喷墨阵列方块示意图。
图5B:为图3A的延伸电路架构示意图。
图5C:为图4A的延伸电路架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打印方向地址信号时序图。
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打印方向地址信号时序图。
10:加热元件
11:驱动控制端
12:开关元件
13:控制接点
14:接地端
2、3:喷墨单元组
21、31、4a1~4m1:第一喷墨单元
22、32、4a2~4m2:第二喷墨单元
23、33:接地端
211:第一共接点
212:第二共接点
221:第三共接点
311:第四共接点
312:第五共接点
321:第六共接点
4:喷墨阵列
4a~4m:第一喷墨单元组~第十三喷墨单元组
n:时序
A:地址信号
A(1)~A(13):第一地址信号~第十三地址信号
A(n):目前地址信号
A(n-1):前一个地址信号
A(n+1):后一个地址信号
C(1):选择信号
H1~H4:第一加热元件~第四加热元件
M1~M26:第一开关元件~第二十六开关元件
P、P(1):电压信号
T1、T2:时间
V(A(1))~V(A(3)):第一地址信号的逻辑电位~第三地址信号的逻辑电位
V(Ka)~V(Kf):第一共接点的逻辑电位~第六共接点的逻辑电位
V(P(1)):电压信号的逻辑电位
V(C(1)):选择信号的逻辑电位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然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喷墨单元组方块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喷墨单元组2至少包括第一喷墨单元21及第二喷墨单元22,其中第一喷墨单元21接收一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n-1)、A(n)与A(n+1),例如当n=2时,即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一选择信号C(1)。第二喷墨单元22接收该电压信号P(1)以及该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当选择信号C(1)致能时,例如为相对逻辑高电位(High)的状态,第一喷墨单元21因应电压信号P(1)及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选择信号C(1)禁能时,例如为相对逻辑低电位(Low)的状态,第二喷墨单元22因应电压信号P(1)及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请参阅图3A,其为本发明图2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内部电路架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喷墨单元21包括第一开关元件M1~第八开关元件M8及第一加热元件H1,其中第一开关元件M1~第三开关元件M3及第五开关元件M5~第八开关元件M8较佳为N-MOS开关元件,而第四开关元件M4较佳为P-MOS开关元件。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元件M1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一接地端23,且第一开关元件M1的栅极(G)接收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一地址信号A(1)。第二开关元件M2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且第二开关元件M2的栅极(G)接收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三地址信号A(3)。第三开关元件M3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第四开关元件M4的基体(B)与其漏极(D)彼此连接并接收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二地址信号A(2),且第四开关元件M4的栅极(G)接收电压信号P(1)。第五开关元件M5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第五开关元件M5的栅极(G)接收电压信号P(1),以及第五开关元件M5的漏极(D)与第四开关元件M4的源极(S)共同连接于一第一共接点211,且第一共接点211连接于第三开关元件M3的栅极(G)。
于本实施例中,第四开关元件M4与第五开关元件M5共同组合成一反向元件,例如反向器,其动作方式为,当反向元件的输入端,即第四开关元件M4的栅极(G)与第五开关元件M5的栅极(G)的连接端,所接收的电压信号P(1)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即V(P(1))=1,第四开关元件M4会截止且第五开关元件M5会导通,此时由于第五开关元件M5的源极(S)连接于接地端23,因此反向元件的输出端,即第一共接点211,其电能V(Ka)将会降至相对逻辑低电位,即V(Ka)=0。
相反地,当反向元件的输入端所接收的电压信号P(1)为相对逻辑低电位时,即V(P(1))=0,第四开关元件M4将因应其漏极(D)所接收的第二地址信号A(2)导通或截止,也就是说,若第二地址信号A(2)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即V(A(2))=1,第四开关元件M4导通,此时第五开关元件M5截止,因此反向元件的输出端,即第一共接点211,其电能V(Ka)将会升至相对逻辑高电位,即V(Ka)=1。由上述可知,当反向元件的输入端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其输出端为相对逻辑低电位,反之,当反向元件的输入端为相对逻辑低电位时,其输出端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此即为反向元件的动作原理。于本实施例中,反向元件的输出电能用以控制第七开关元件M7的导通或截止。
第六开关元件M6的基体(B)连接于第三开关元件M3的基体(B),且第六开关元件M6的栅极(G)与其漏极(D)分别接收电压信号P(1)与第二地址信号A(2)。第七开关元件M7的基体(B)亦连接于第三开关元件M3的基体(B),第七开关元件M7的漏极(D)连接于第六开关元件M6的源极(S),以及第七开关元件M7的栅极(G)接收选择信号C(1),例如用以驱动N-MOS开关元件的控制信号。第八开关元件M8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并连接于接地端23,而第八开关元件M8的栅极(G)、第一开关元件M1的漏极(D)、第二开关元件M2的漏极(D)、第三开关元件M3的漏极(D)与第七开关元件M7的源极(S)共同连接于一第二共接点212。此外,第一加热元件H1的一端接收电压信号P(1),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第八开关元件M8的漏极(D)。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喷墨单元22包括第九开关元件M9~第十四开关元件M14以及第二加热元件H2,其中第九开关元件M9~第十一开关元件M11及第十三开关元件M13~第十四开关元件M14较佳为N-MOS开关元件,而第十二开关元件M12较佳为P-MOS开关元件。
于本实施例中,第九开关元件M9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且第九开关元件M9的栅极(G)接收第一地址信号A(1)。第十开关元件M10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且第十开关元件M10的栅极(G)接收第三地址信号A(3)。第十一开关元件M11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且第十一开关元件M11的栅极(G)连接于第一喷墨单元21的第二共接点212。
第十二开关元件M12的基体(B)与其漏极(D)彼此连接并接收第二地址信号A(2),且第十二开关元件M12的栅极(G)连接于第一喷墨单元21的第二共接点212。第十三开关元件M13的基体(B)连接于第十一开关元件M11的基体(B),第十三开关元件M13的漏极(D)连接于第十二开关元件M12的源极(S),以及第十三开关元件M13的栅极(G)接收电压信号P(1)。第十四开关元件M14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而第十四开关元件M14的栅极(G)、第九开关元件M9的漏极(D)、第十开关元件M10的漏极(D)、第十一开关元件M11的漏极(D)与第十三开关元件M13的源极(S)共同连接于一第三共接点221。此外,第二加热元件H2的一端接收电压信号P(1),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第十四开关元件M14的漏极(D)。
请参阅图3B并配合图3A,其中图3B为图3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顺向时序示意图。如图3A及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当电压信号P(1)、选择信号C(1)与第二地址信号A(2)同时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情况下,即V(P(1))=1、V(C(1))=1、V(A(2))=1,第六开关元件M6与第七开关元件M7将导通,于此同时,第二共接点212的电能V(Kb)将升至第二地址信号A(2)的电位,且第二地址信号A(2)依序通过第六开关元件M6与第七开关元件M7亦使第八开关元件M8导通,再者,由于第八开关元件M8的源极(S)与接地端23连接,因此使电压信号P(1)选择性地提供电能至第一加热元件H1,以选择性地驱动第一加热元件H1进行加热的动作。举例而言,当电压信号P(1)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即V(P(1))=1,电压信号P(1)会驱动第一加热元件H1加热,并使流经第一加热元件H1的墨水经由对应的喷孔(未图示)喷涂至打印载体,例如纸张,以顺利完成喷墨的动作。
另一方面,由于此时第二共接点212与第二地址信号A(2)皆为相对逻辑高电位,使得第二喷墨单元22的第十二开关元件M12截止,进而使第十四开关元件M14亦为截止,因此电压信号P(1)无法提供电能至第二加热元件H2,而使第二加热元件H2无法被驱动加热。
另外,当选择信号C(1)转变为一相对逻辑低电位时,即V(C(1))=0,第七开关元件M7及第八开关元件M8将截止,此时,由于电压信号P(1)提供至第一加热元件H1的电能无法接地,使得第一加热元件H1将停止进行该加热的动作。
接着,若电压信号P(1)转变为一相对逻辑低电位时,即V(P(1))=0,其经过反向元件后将使得第一共接点211的电能V(Ka)转变为一相对逻辑高电位,即V(Ka)=1,或者,当第一地址信号A(1)或第三地址信号A(3)其中的一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即V(A(1))=1或V(A(3))=1,将分别使第一喷墨单元21的第三开关元件M3、第一开关元件M1或第二开关元件M2导通,因此残留于第二共接点212上的电能V(Kb)将经由第三开关元件M3、第一开关元件M1或第二开关元件M2其中的一开关元件被导引至接地端23,进而使第二共接点212上的电能V(Kb)降至0V,且使第八开关元件M8回复到未动作的初始状态。
于本实施例中,当电压信号P(1)再次转变为相对逻辑高电位及第二地址信号A(2)持续为相对逻辑高电位,且选择信号C(1)为相对逻辑低电位(即第二共接点212亦为相对逻辑低电位),即V(P(1))=1、V(A(2))=1、V(C(1))=0(即V(Kb)=0)的情况下,第十二开关元件M12及第十三开关元件M13将导通,于此同时,第三共接点221的电能V(Kc)将升至第二地址信号A(2)的电位,且第二地址信号A(2)可依序通过第十二开关元件M12及第十三开关元件M13亦使第十四开关元件M14导通,再者,由于第十四开关元件M14的源极(S)与接地端23连接,进而使电压信号P(1)选择性地提供电能至第二加热元件H2,同理,电压信号P(1)用以驱动第二加热元件H2加热,并使流经第二加热元件H2的墨水经由对应的喷孔喷涂至打印载体上,以顺利完成喷墨的动作。
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1)、A(2)及A(3)以及选择信号C(1)具有周期性输出的特性,使得电路将周期性地重复上述的运作,并进行喷墨的工作。因此,当第一地址信号A(1)或第三地址信号A(3)再度转变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即V(A(1))=1或V(A(3))=1,将使得第二喷墨单元22的第九开关元件M9或第十开关元件M10其中的一开关元件导通,或者,当电压信号P(1)、选择信号C(1)及第二地址信号A(2)再度皆转变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第二共接点212的电能V(Kb)亦为相对逻辑高电位,将使得第二喷墨单元22的第十一开关元件M11导通,此时,残留于第三共接点221上的电能V(Kc)将经由第九开关元件M9、第十开关元件M10或第十一开关元件M11其中的一开关元件被导引至接地端23,进而使第三共接点221上的电能V(Kb)降至0V,并使第十四开关元件M14截止,且第二加热元件H2无法被驱动加热,借此达到确保同一时间内仅有第一喷墨单元21或第二喷墨单元22的任单一个喷墨单元进行加热动作的目的。
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的喷墨单元组2的第一喷墨单元21由第一开关元件M1、第二开关元件M2或第三开关元件M3其中的一开关元件来达到放电的目的,以及第二喷墨单元22由第九开关元件M9、第十开关元件M10或第十一开关元件M11其中的一开关元件来达到放电的目的。另外,本发明的喷墨单元组2仅需使用一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一选择信号C(1),便可选择性地控制第一加热元件H1及第二加热元件H2加热,进而达到喷墨的目的。
请参阅图3C并配合图3A,其中图3C为图3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逆向时序示意图。如图3A及C所示,其中喷墨单元组2的第一喷墨单元21及第二喷墨单元22分别根据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1)、A(2)、A(3)与选择信号C(1)以选择性地进行喷墨的动作,且其动作方式与图3B相似,于此不再赘述。惟,于本实施例中,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选择信号C(1)的时序与图3B的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选择信号C(1)的时序相反。
也就是说,当喷墨单元组2于顺向打印的状态时,即多个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状态依序由A(1)~A(3)输出,且第三地址信号A(3)输出后再接续第一地址信号A(1),以此周而复始地传输信号,第一喷墨单元21将先进行喷墨的动作,而后第二喷墨单元22再进行喷墨的动作。反之,当喷墨单元组2于逆向打印的状态时,即多个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状态依序由A(3)~A(1)输出,且第一地址信号A(1)输出后再接续第十三地址信号A(3),以此周而复始地传输信号,第二喷墨单元22将先进行喷墨的动作,而后第一喷墨单元21再进行喷墨的动作。
请参阅图4A,其为本发明图2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另一内部电路架构示意图。如图4A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喷墨单元31包括第十五开关元件M15~第二十一开关元件M21及第三加热元件H3,其中第十五开关元件M15~第十七开关元件M17及第十九开关元件M19~第二十一开关元件M21较佳为N-MOS开关元件,而第十八开关元件M18较佳为P-MOS开关元件。
于本实施例中,第十五开关元件M15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一接地端33,且第十五开关元件M15的栅极(G)接收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一地址信号A(1)。第十六开关元件M16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33,且第十六开关元件M16的栅极(G)接收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三地址信号A(3)。第十七开关元件M17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33。第十八开关元件M18的基体(B)与其漏极(D)彼此连接并接收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二地址信号A(2),且第十八开关元件M18的栅极(G)接收电压信号P(1)。第十九开关元件M19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33,第十九开关元件M19的栅极(G)接收电压信号P(1),以及第十九开关元件M19的漏极(D)与第十八开关元件M18的源极(S)共同连接于一第四共接点311,且第四共接点311连接于第十七开关元件M17的栅极(G)。
于本实施例中,第十八开关元件M18与第十九开关元件M19共同组合成一反向元件,例如反向器,其动作方式与图3A中的第四开关元件M4与第五开关元件M5组合成的反向元件相似,于此不再赘述。惟,于本实施例中,反向元件的输出电能用以控制第十七开关元件M17的导通或截止。
第二十开关元件M20的基体(B)连接于第十七开关元件M17的基体(B),且第二十开关元件M20的栅极(G)与其漏极(D)分别接收选择信号C(1)与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二地址信号A(2)。第二十一开关元件M21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并连接于接地端33,而第二十一开关元件M21的栅极(G)、第十五开关元件M15的漏极(D)、第十六开关元件M16的漏极(D)、第十七开关元件M17的漏极(D)与第二十开关元件M20的源极(S)共同连接于一第五共接点312。此外,第三加热元件H3的一端接收电压信号P(1),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十一开关元件M21的漏极(D)。
于本实施例中,第五共接点312于图4B的T1时间与图4C的T2时间的电压值由第十七开关元件M17的内阻与第二十开关元件M20的内阻分压所得,且第十七开关元件M17的内阻为一高阻抗电阻,借此当第十七开关元件M17与第二十开关元件M20同时导通时,第五共接点312的电能V(Ke)将维持在相对逻辑高电位,即V(Ke)=1。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喷墨单元32包括第二十二开关元件M22~第二十六开关元件M26以及第四加热元件H4,其中第二十二开关元件M22~第二十四开关元件M24及第二十六开关元件M26较佳为N-MOS开关元件,而第二十五开关元件M25较佳为P-MOS开关元件。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十二开关元件M22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33,且第二十二开关元件M22的栅极(G)接收第一地址信号A(1)。第二十三开关元件M23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33,且第二十三开关元件M23的栅极(G)接收第三地址信号A(3)。第二十四开关元件M24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33,且第二十四开关元件M24的栅极(G)连接于第一喷墨单元31的第五共接点312。
第二十五开关元件M25的基体(B)与其漏极(D)彼此连接并接收第二地址信号A(2),且第二十五开关元件M25的栅极(G)连接于第一喷墨单元21的第五共接点312。第二十六开关元件M26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33,而第二十六开关元件M26的栅极(G)、第二十二开关元件M22的漏极(D)、第二十三开关元件M23的漏极(D)、第二十四开关元件M24的漏极(D)与第二十五开关元件M25的源极(S)共同连接于一第六共接点321。此外,第四加热元件H4的一端接收电压信号P(1),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十六开关元件M26的漏极(D)。
请参阅图4B并配合图4A,其中图4B为图4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顺向时序示意图。如图4A及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当选择信号C(1)与第二地址信号A(2)同时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情况下,即V(C(1))=1、V(A(2))=1,第二十开关元件M20将导通,于此同时,第五共接点312的电能V(Ke)将升至第二地址信号A(2)的电位,且第二地址信号A(2)通过第二十开关元件M20亦使第二十一开关元件M21导通,再者,由于第二十一开关元件M21的源极(S)与接地端33连接,因此使电压信号P(1)选择性地提供电能至第三加热元件H3,以选择性地驱动第三加热元件H3进行加热的动作,并使流经第三加热元件H3的墨水经由对应的喷孔喷涂至打印载体,例如纸张,以顺利完成喷墨的动作。
另一方面,由于此时第五共接点312与第二地址信号A(2)皆为相对逻辑高电位,使得第二喷墨单元32的第二十五开关元件M25截止,进而使第二十六开关元件M26亦为截止,因此电压信号P(1)无法提供电能至第四加热元件H4,而使第四加热元件H4无法被驱动加热。
另外,当选择信号C(1)转变为一相对逻辑低电位时,即V(C(1))=0,第二十开关元件M20及第二十一开关元件M21将截止,此时,由于电压信号P(1)提供至第三加热元件H3的电能无法接地,使得第三加热元件H3将停止进行该加热的动作。
接着,若电压信号P(1)转变为一相对逻辑低电位时,即V(P(1))=0,其经过反向元件后使得第四共接点311的电能V(Kd)转变为一相对逻辑高电位,即V(Ka)=1,或者,当第一地址信号A(1)或第三地址信号A(3)其中的一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即V(A(1))=1或V(A(3))=1,将分别使第一喷墨单元21的第十七开关元件M17、第十五开关元件M15或第十六开关元件M16导通,因此残留于第五共接点312上的电能V(Ke)将经由第十七开关元件M17、第十五开关元件M15或第十六开关元件M16其中的一开关元件被导引至接地端33,进而使第五共接点312上的电能V(Ke)降至0V,且使第二十一开关元件M21回复到未动作的初始状态。
于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地址信号A(2)持续为相对逻辑高电位且选择信号C(1)为相对逻辑低电位(即第五共接点312亦为相对逻辑低电位),即V(A(2))=1、V(C(1))=0(即V(Ke)=0)的情况下,第二十五开关元件M25将导通,于此同时,第六共接点321的电能V(Kf)将升至第二地址信号A(2)的电位,且第二地址信号A(2)可通过第二十五开关元件M25亦使第二十六开关元件M26导通,再者,由于第二十六开关元件M26的源极(S)与接地端33连接,进而使电压信号P(1)选择性地提供电能至第四加热元件H4,同理,电压信号P(1)用以驱动第四加热元件H4加热,并使流经第四加热元件H4的墨水经由对应的喷孔喷涂至打印载体上,以顺利完成喷墨的动作。
相同地,于本实施例中,由于多个地址信号A(1)、A(2)及A(3)以及选择信号C(1)具有周期性输出的特性,使得电路将周期性地重复上述的运作,并进行喷墨的工作。因此,当第一地址信号A(1)或第三地址信号A(3)再度转变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即V(A(1))=1或V(A(3))=1,将使得第二喷墨单元32的第二十二开关元件M22或第二十三开关元件M23其中的一开关元件导通,或者,当选择信号C(1)及第二地址信号A(2)再度皆转变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第五共接点312的电能V(Ke)亦为相对逻辑高电位,将使得第二喷墨单元32的第二十四开关元件M24导通,此时,残留于第六共接点321上的电能V(Kf)将经由第二十二开关元件M22、第二十三开关元件M23或第二十四开关元件M24其中的一开关元件被导引至接地端33,进而使第六共接点321上的电能V(Kf)降至0V,并使第二十六开关元件M26截止,且第四加热元件H4无法被驱动加热,借此达到确保同一时间内仅有第一喷墨单元31或第二喷墨单元32的任单一个喷墨单元进行加热的动作。
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的喷墨单元组3的第一喷墨单元31由第十五开关元件M15~第十七开关元件M17其中的一开关元件来达到放电的目的,以及第二喷墨单元32由第二十二开关元件M22~第二十四开关元件M24其中的一开关元件来达到放电的目的。另外,本发明的喷墨单元组3仅需使用一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一选择信号C(1),即可选择性地控制第三加热元件H3及第四加热元件H4加热,进而达到喷墨的目的。
请参阅图4C并配合图4A,其中图4C为图4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逆向时序示意图。如图4A及C所示,其中喷墨单元组3的第一喷墨单元31及第二喷墨单元32分别根据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选择信号C(1)来进行喷墨的动作,且其动作方式与图4B相似,于此不再赘述。惟,于本实施例中,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选择信号C(1)的时序与图4B的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选择信号C(1)的时序相反,也就是说,当喷墨单元组3于顺向打印的状态时,第一喷墨单元31将先进行喷墨的动作,而后第二喷墨单元32再进行喷墨的动作。反之,当喷墨单元组3于逆向打印的状态时,第二喷墨单元32将先进行喷墨的动作,而后第一喷墨单元31再进行喷墨的动作。
请参阅图5A、B及C,其中图5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喷墨阵列方块示意图;图5B为图3A的延伸电路架构示意图;图5C为图4A的延伸电路架构示意图。如图5A、B及C所示,喷墨阵列4包括多个喷墨单元组,例如第一喷墨单元组4a~第十三喷墨单元组4m,每一该喷墨单元组4a~4m的内部电路架构可为例如图5B或图5C所示的电路架构,但不以此为限,其电路连接方式与运作分别如同图3A或图4A,于此不再赘述。
惟,于本实施例中,每一喷墨单元组4a~4m分别对应接收电压信号P(1)以及第一地址信号A(1)~第十三地址信号A(13),而每一第一喷墨单元4a1~4m1对应接收选择信号C(1),用以分别控制多个喷墨单元组4a~4m加热的动作。于本实施例中,喷墨阵列4架构于设置在一喷墨芯片(未图示)上。于一些实施例中,喷墨芯片上可设置多个喷墨阵列4,用以提高喷墨打印技术中的打印解析度及打印速度。
图5B的喷墨单元组为喷墨阵列4的多个喷墨单元组4a~4m的其中的一,例如当时序n=4时,即为第四喷墨单元组4d。该第四喷墨单元组4d包括第一喷墨单元4d1及第二喷墨单元4d2,而第一喷墨单元4d1包括第一开关元件M1~第八开关元件M8及第一加热元件H1,以及第二喷墨单元4d2包括第九开关元件M9~第十四开关元件M14及第二加热元件H2,且其连接方式与运作如同图3A,于此不再赘述。惟,于本实施例中,时序n=4,第一喷墨单元4d1对应接收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n-1)、A(n)与A(n+1),在此即分别为第三地址信号A(3)、第四地址信号A(4)与第五地址信号A(5),以及选择信号C(1)。第二喷墨单元4d2对应接收该电压信号P(1)以及该多个地址信号A(3)、A(4)与A(5)。其中,当选择信号C(1)致能,例如为相对逻辑高电位(High)的状态时,第一喷墨单元4d1因应电压信号P(1)及多个地址信号A(3)、A(4)与A(5),以产生加热的动作,反之,当选择信号C(1)禁能时,例如为相对逻辑低电位(Low)的状态,第二喷墨单元4d2因应电压信号P(1)及多个地址信号A(3)、A(4)与A(5),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同理,图5C的喷墨单元组亦为喷墨阵列4的多个喷墨单元组4a~4m的其中的一,例如当时序n=13时,即为第十三喷墨单元组4m。该第十三喷墨单元组4m包括第一喷墨单元4m1及第二喷墨单元4m2,而第一喷墨单元4m1包括第十五开关元件M15~第二十一开关元件M21及第三加热元件H3,以及第二喷墨单元4m2包括第二十二开关元件M22~第二十六开关元件M26及第四加热元件H4,且其连接方式与运作如同图4A,于此不再赘述。惟,于本实施例中,时序n=13,第一喷墨单元4m1对应接收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n-1)、A(n)与A(n+1),在此即分别为第十二地址信号A(12)、第十三地址信号A(13)与第一地址信号A(1),以及选择信号C(1)。第二喷墨单元4m2对应接收该电压信号P(1)、该多个地址信号A(12)、A(13)与A(1)。其中,当选择信号C(1)致能时,第一喷墨单元4m1因应电压信号P(1)及多个地址信号A(12)、A(13)与A(1),以产生加热的动作,反之,当选择信号C(1)禁能时,第二喷墨单元4m2因应电压信号P(1)及多个地址信号A(12)、A(13)与A(1),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于一些实施例中,喷墨阵列4可接收N个地址信号A,其中N为整数,例如但不限于N=16,也就是说,喷墨阵列4可接收16个地址信号,且时序n=1~16。因此当n=1时,多个地址信号即为A(n-1)=16、A(n)=1与A(n+1)=2,而当n=16时,多个地址信号即为A(n-1)=15、A(n)=16与A(n+1)=1,借此分别控制喷墨阵列4的每一喷墨单元组,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请参阅图6A及B,其中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打印方向地址信号时序图;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打印方向地址信号时序图。如图6A及B所示,其中第一打印方向,例如顺向的打印方向,即多个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状态依序由A(1)~A(13)输出,且第十三地址信号A(13)输出后再接续第一地址信号A(1),以此周而复始地传输信号。相反地,第二打印方向,例如逆向的打印方向,即多个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状态依序由A(13)~A(1)输出,且第一地址信号A(1)输出后再接续第十三地址信号A(13),以此周而复始地传输信号,进而达到使喷墨头(未图示)可进行双向打印的目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构想,该双向打印的机制使用前一个地址信号A(n-1)及后一个地址信号A(n+1)以达到有效放电的目的,并使被驱动的开关元件回复到未动作的初始状态。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单元组,其可于需要增加加热元件以提高打印解析度及打印速度时,减少地址信号(即控制接点)的数目,以达到缩小喷墨芯片的整体面积以及降低喷墨芯片的生产成本的目的。另外,本发明利用N-MOS及P-MOS开关元件的电路设计,以选择性地控制喷墨的动作,亦可达到降低制造N-MOS开关元件成本的目的。
纵使本发明已由上述的实施例详细叙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艺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Claims (10)

1.一种喷墨单元组,至少包括:
一第一喷墨单元,包括一第一加热元件及多个开关元件,并接收一电压信号、一第一、一第二及一第三地址信号以及一选择信号,而该多个开关元件包括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一第四、一第五、一第六、一第七及一第八开关元件,以控制该第一加热元件致动,其中该第一加热元件接收该电压信号,并与该第八开关元件连接而接地,且该第八开关元件受该第一、该第二、该第三开关元件及该第七开关元件连接控制,而该第一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一地址信号,该第二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三地址信号,该第三开关元件受该第四、该第五开关元件连接控制,该第四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二地址信号,且该第四、该第五开关元件接收该电压信号来控制,而该第一、该第二、该第三开关元件及该第五开关元件一端并与该第八开关元件共同连接接地,又该第七开关元件与该第六开关元件相互连接,且该第七开关元件接收该选择信号来控制,该第六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二地址信号,并接收该电压信号来控制,而该第三开关元件、该第七开关元件及该第六开关元件并与该第八开关元件共同连接接地;以及
一第二喷墨单元,包括一第二加热元件及多个开关元件,并接收该电压信号以及第一、该第二及该第三地址信号,而该第二喷墨单元之该多个开关元件包括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及第十四开关元件,以控制该第二加热元件致动,其中该第二加热元件接收该电压信号,并与该第十四开关元件连接而接地,且该第十四开关元件受该第九、该第十、该第十一开关元件及该第十三开关元件连接控制,而该第九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一地址信号,该第十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三地址信号,该第十一开关元件与该第一喷墨单元之该第八开关元件连接而受该第一、该第二、该第三开关元件及该第七开关元件连接控制,以及该第九、该第十及该第十一开关元件一端并与该第十四开关元件共同连接接地,又该第十三开关元件与该第十二开关元件相互连接,该第十三开关元件接收该电压信号来控制,且该第十二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二地址线,并与该第一喷墨单元之该第八开关元件连接而受该第一、该第二、该第三开关元件及该第七开关元件连接控制,而该第十三开关元件并与该第十四开关元件共同连接接地;
其中,当该选择信号致能时,该第一喷墨单元因应该电压信号及第一、该第二及该第三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该选择信号禁能时,该第二喷墨单元因应该电压信号及第一、该第二及该第三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喷墨单元包括多个开关元件,其中
第一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一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一接地端,且该第一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第一地址信号;
第二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二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二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第三地址信号;
第三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
第四开关元件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四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漏极彼此连接并接收第二地址信号,且该第四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电压信号;
第五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五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该第五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电压信号,以及该第五开关元件的漏极与该第四开关元件的源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一共接点,且该第一共接点连接于该第三开关元件的栅极;
第六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六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且该第六开关元件的栅极与漏极分别接收该电压信号与该第二地址信号;
第七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七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漏极连接于该第六开关元件的源极,以及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选择信号;
第八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八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一加热元件另一端连接于该第八开关元件的漏极;以及
该第一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二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三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源极与该第八开关元件的栅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二共接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开关元件与该第五开关元件共同组合成一反向元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喷墨单元包括多个开关元件,其中
第九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九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九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第一地址信号;
第十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十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十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第三地址信号;
第十一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栅极连接于该第二共接点;
第十二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十二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漏极彼此连接并接收该第二地址信号,且该第十二开关元件的栅极连接于该第二共接点;
第十三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基体,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漏极连接于该第十二开关元件的源极,以及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电压信号;
第十四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十四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二加热元件另一端连接于该第十四开关元件的漏极;以及
该第九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十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源极与该第十四开关元件的栅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三共接点。
5.一种喷墨单元组,至少包括:
一第一喷墨单元,包括一第一加热元件及多个开关元件,并接收一电压信号、一第一、一第二及一第三个地址信号以及一选择信号,且该多个开关元件包括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一第四、一第五、一第六及一第七开关元件,以控制该第一加热元件致动,其中该第一加热元件接收该电压信号,并与该第七开关元件连接而接地,且该第七开关元件受该第一、该第二、该第三开关元件及该第六开关元件连接控制,而该第一开关元件接收第一地址信号,该第二开关元件接收第三地址信号,该第三开关元件受该第四、该第五开关元件连接控制,该第四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二地址信号,且该第四、该第五开关元件接收该电压信号来控制,而该第一、该第二、该第三开关元件及该第五开关元件一端并与该第七开关元件共同连接接地,又该第六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二地址信号,并接收该选择信号来控制,而该第三开关元件及该第六开关元件并该与第七开关元件共同连接接地;以及
一第二喷墨单元,包括一第二加热元件及多个开关元件,并接收该电压信号以及该第一、该第二及该第三地址信号,且该第二喷墨单元之该多个开关元件包括一第九、一第十、一第十一、一第十二及一第十三开关元件,以控制该第二加热元件致动,其中该第二加热元件接收该电压信号,并与该第十三开关元件连接而接地,且该第十三开关元件受该第九、该第十、该第十一开关元件及该第十二开关元件连接控制,而该第九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一地址信号,该第十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三地址信号,该第十一开关元件与该第一喷墨单元之该第七开关元件连接而受该第一、该第二、该第三开关元件及该第六开关元件连接控制,以及该第九、该第十及该第十一开关元件一端并与该第十三开关元件共同连接接地,又该第十二开关元件接收接收该第二地址线,并与该第一喷墨单元之该第七开关元件连接而受该第一、该第二、该第三开关元件及该第六开关元件连接控制;
其中,当该选择信号致能时,该第一喷墨单元因应该电压信号及该第一、该第二及该第三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之作动,而当该选择信号禁能时,该第二喷墨单元因应该电压信号及该第一、该第二及该第三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之作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喷墨单元包括多个开关元件,其中:
第一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一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一接地端,且该第一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第一地址信号;
第二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二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二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第三地址信号;
第三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
第四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四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漏极彼此连接并接收该第二地址信号,且该第四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电压信号;
第五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五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该第五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电压信号,以及该第五开关元件的漏极与该第四开关元件的源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一共接点,且该第一共接点连接于该第三开关元件的栅极;
第六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六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且该第六开关元件的栅极与漏极分别接收该选择信号与该第二地址信号;
第七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七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一加热元件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漏极;以及
该第一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二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三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六开关元件的源极与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栅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二共接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开关元件与该第五开关元件共同组合成一反向元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共接点的电压值由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内阻与该第六开关元件的内阻分压所得,且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内阻为一高阻抗电阻。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喷墨单元包括多个开关元件,其中
第九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九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九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第一地址信号;
第十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十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十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第三地址信号;
第十一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栅极连接于该第二共接点;
第十二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十二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漏极彼此连接并接收该第二地址信号,且该十二开关元件的栅极连接于该第二共接点;
第十三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二加热元件另一端连接于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漏极;以及
该第九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十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十二开关元件的源极与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栅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三共接点。
10.一种喷墨单元组,至少包括:
一第一喷墨单元,接收一电压信号、多个地址信号以及一选择信号,包括: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一开关元件,该第一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一接地端,且该第一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N-1个地址信号,其中N为整数;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二开关元件,该第二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二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N+1个地址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三开关元件,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四开关元件,该第四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漏极彼此连接并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N个地址信号,且该第四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电压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五开关元件,该第五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该第五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电压信号,以及该第五开关元件的漏极与该第四开关元件的源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一共接点,且该第一共接点连接于该第三开关元件的栅极;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六开关元件,该第六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且该第六开关元件的栅极与漏极分别接收该电压信号与该第N个地址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七开关元件,该第七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漏极连接于该第六开关元件的源极,以及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选择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八开关元件,该第八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以及
一第一加热元件,其一端接收该电压信号,且另一端连接于该第八开关元件的漏极;
其中,该第一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二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三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源极与该第八开关元件的栅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二共接点;以及
一第二喷墨单元,接收该电压信号以及该多个地址信号,包括: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九开关元件,该第九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九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第N-1个地址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十开关元件,该第十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十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第N+1个地址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十一开关元件,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栅极连接于该第二共接点;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十二开关元件,该第十二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漏极彼此连接并接收该第N个地址信号,且该第十二开关元件的栅极连接于该第二共接点;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十三开关元件,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基体,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漏极连接于该第十二开关元件的源极,以及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电压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十四开关元件,该第十四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以及
一第二加热元件,其一端接收该电压信号,且另一端连接于该第十四开关元件的漏极;
其中,该第九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十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十一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十三开关元件的源极与该第十四开关元件的栅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三共接点;
其中,当该选择信号致能时,该第一喷墨单元因应该电压信号及该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该选择信号禁能时,该第二喷墨单元因应该电压信号及该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CN201010588458.5A 2010-12-02 2010-12-02 喷墨单元组 Active CN1024854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88458.5A CN102485486B (zh) 2010-12-02 2010-12-02 喷墨单元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88458.5A CN102485486B (zh) 2010-12-02 2010-12-02 喷墨单元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5486A CN102485486A (zh) 2012-06-06
CN102485486B true CN102485486B (zh) 2014-09-10

Family

ID=46151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88458.5A Active CN102485486B (zh) 2010-12-02 2010-12-02 喷墨单元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8548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7183A (en) * 1996-01-11 1999-02-0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Apparatus for driving multiple ink jet printheads with a single set of drive outputs
US6176569B1 (en) * 1999-08-05 2001-01-2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ransitional ink jet heater addressing
CN1672937A (zh) * 2004-03-24 2005-09-2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打印装置、喷墨头、喷墨头驱动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699059A (zh) * 2004-05-21 2005-11-23 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喷墨印头控制器及喷墨打印机
CN1796123A (zh) * 2004-12-30 2006-07-05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喷墨头及其驱动方法和应用此喷墨头的打印机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7183A (en) * 1996-01-11 1999-02-0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Apparatus for driving multiple ink jet printheads with a single set of drive outputs
US6176569B1 (en) * 1999-08-05 2001-01-2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ransitional ink jet heater addressing
CN1672937A (zh) * 2004-03-24 2005-09-2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打印装置、喷墨头、喷墨头驱动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699059A (zh) * 2004-05-21 2005-11-23 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喷墨印头控制器及喷墨打印机
CN1796123A (zh) * 2004-12-30 2006-07-05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喷墨头及其驱动方法和应用此喷墨头的打印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5486A (zh) 2012-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92221A1 (en) Printhead with reduced connections to a printer
US7850262B2 (en) Head substrate, printhead, head cartridg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TWI430575B (zh) 用於驅動陣列元件之多維資料登記積體電路
US20090284558A1 (en) Inkjet printhead and a method of inkjet printing
CN100548683C (zh) 打印头基板、打印头、头盒和打印设备
US7267429B2 (en) Ink-jet printhead substrate, driving control method, ink-jet printhead and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CN100368206C (zh) 用于喷墨打印头的集成电路和驱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
CN102485486B (zh) 喷墨单元组
CN102463753B (zh) 喷墨单元组
CN102689512B (zh) 喷墨头结构
CN102689513B (zh) 喷墨头结构
CN102442066B (zh) 喷墨单元组
CN101190603B (zh) 三维式喷墨驱动电路及喷墨驱动矩阵电路
US20060279586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TW201238777A (en) Inkjet head structure
TWI401162B (zh) 噴墨單元組
CN100503247C (zh) 喷墨印头控制器及喷墨打印机
TWI432338B (zh) 噴墨單元組及噴墨陣列
KR20100057855A (ko) 잉크 제트 펜들을 제어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0569519C (zh) 一种喷墨驱动电路
TW201238779A (en) Inkjet head structure
CN1332812C (zh) 喷墨打印机的辨识电路及其方法
TWI408056B (zh) 噴墨單元組
US6390581B1 (en) Ink jet printer head
US8322809B2 (en) Recording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recording hea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