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1162B - 噴墨單元組 - Google Patents
噴墨單元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01162B TWI401162B TW99141880A TW99141880A TWI401162B TW I401162 B TWI401162 B TW I401162B TW 99141880 A TW99141880 A TW 99141880A TW 99141880 A TW99141880 A TW 99141880A TW I401162 B TWI401162 B TW I40116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ing element
- gate
- source
- drain
- bas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Description
本案係關於一種噴墨單元組,尤指一種適用於噴墨頭控制電路之噴墨單元組。
目前於噴墨列印的技術發展中,最佳及最有效提高列印解析度及列印速度之方法,即是直接增加加熱元件的數量,而在傳統加熱元件的控制上,主要是透過單一個控制接點來控制單一個對應的加熱元件。
請參閱第一圖,其係為傳統控制加熱元件加熱之電路架構示意圖。如第一圖所示,加熱元件10連接於驅動控制端11及開關元件12之間,並由驅動控制端11接收一電壓信號P,而開關元件12連接於控制接點13及接地端14之間,且控制接點13接收一位址信號A,用以控制開關元件12之導通與截止。舉例而言,當控制接點13所接收之位址信號A為相對邏輯高電位(High)時,開關元件12導通,此時,電壓信號P提供電能予加熱元件10,以使流經加熱元件10上之墨水由對應的噴孔(未圖示)噴塗至列印載體上。反之,當控制接點13所接收之位址信號A為相對邏輯低電位(Low)時,開關元件12截止,此時,電壓信號P會中斷對加熱元件10提供電能,使加熱元件10停止加熱,因而無法進行噴墨的工作。
然而,使用上述控制加熱元件加熱的方法,若要增加加熱元件的數量以提高列印解析度及列印速度時,勢必需要對應增加控制接點的數目,以分別控制各個加熱元件,因此導致噴墨晶片(未圖示)的整體面積增大且其生產成本也必須提高。
另外,為了達到減少控制接點的目的,利用N-MOS元件來設計加熱元件運作之控制方法便因應而生,但若要再進一步增加加熱元件時,仍須增加對應的控制接點。故,目前更提出使用C-MOS元件的控制方式,來解決當控制接點增加時噴墨晶片面積增大的問題,但C-MOS元件的製造成本較N-MOS元件的製造成本高出許多,因此仍無法廣為應用。
本案之目的為提供一種噴墨單元組,其可於需要增加加熱元件以提高列印解析度及列印速度時,減少位址信號(即控制接點)的數目,進而達到縮小噴墨晶片的整體面積以及降低噴墨晶片之生產成本的目的。另外,本案係利用N-MOS及P-MOS開關元件之電路設計,以選擇性地控制噴墨之作動,亦可達到降低製造N-MOS開關元件成本的目的。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噴墨單元組,至少包括第一噴墨單元及第二噴墨單元。第一噴墨單元接收一電壓信號、複數個位址信號以及一選擇信號;以及第二噴墨單元接收該電壓信號以及該複數個位址信號;其中,當選擇信號致能時,第一噴墨單元因應電壓信號及複數個位址信號,以產生加熱之作動,而當選擇信號禁能時,第二噴墨單元因應電壓信號及複數個位址信號,以產生加熱之作動。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然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二圖,其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噴墨單元組方塊示意圖。如第二圖所示,本案噴墨單元組2至少包括第一噴墨單元21及第二噴墨單元22,其中第一噴墨單元21係接收一電壓信號P(1)、複數個位址信號A(n-1)、A(n)與A(n+1),例如當n=2時,即位址信號A(1)、A(2)與A(3),以及一選擇信號C(1)。第二噴墨單元22係接收該電壓信號P(1)以及該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與A(3)。當選擇信號C(1)致能時,例如為相對邏輯高電位(High)之狀態,第一噴墨單元21係因應電壓信號P(1)及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與A(3),以產生加熱之作動,而當選擇信號C(1)禁能時,例如為相對邏輯低電位(Low)之狀態,第二噴墨單元22係因應電壓信號P(1)及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與A(3),以產生加熱之作動。
請參閱第三圖A,其係為本案第二圖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內部電路架構示意圖。如第三圖A所示,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噴墨單元21包括第一開關元件M1
~第八開關元件M8
及第一加熱元件H1
,其中第一開關元件M1
~第三開關元件M3
及第五開關元件M5
~第八開關元件M8
較佳為N-MOS開關元件,而第四開關元件M4
較佳為P-MOS開關元件。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開關元件M1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一接地端23,且第一開關元件M1
之閘極(G)接收複數個位址信號之第一位址信號A(1)。第二開關元件M2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23,且第二開關元件M2
之閘極(G)接收複數個位址信號之第三位址信號A(3)。第三開關元件M3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23。第四開關元件M4
之基體(B)與其汲極(D)彼此連接並接收複數個位址信號之第二位址信號A(2),且第四開關元件M4
之閘極(G)接收電壓信號P(1)。第五開關元件M5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23,第五開關元件M5
之閘極(G)接收電壓信號P(1),以及第五開關元件M5
之汲極(D)與第四開關元件M4
之源極(S)共同連接於一第一共接點211,且第一共接點211連接於第三開關元件M3
之閘極(G)。
於本實施例中,第四開關元件M4
與第五開關元件M5
係共同組合成一反向元件,例如反向器,其作動方式為,當反向元件之輸入端,即第四開關元件M4
之閘極(G)與第五開關元件M5
之閘極(G)的連接端,所接收之電壓信號P(1)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時,即V(P(1))=1,第四開關元件M4
會截止且第五開關元件M5
會導通,此時由於第五開關元件M5
之源極(S)連接於接地端23,因此反向元件之輸出端,即第一共接點211,其電能V(Ka
)將會降至相對邏輯低電位,即V(Ka
)=0。
相反地,當反向元件之輸入端所接收之電壓信號P(1)為相對邏輯低電位時,即V(P(1))=0,第四開關元件M4
將因應其汲極(D)所接收之第二位址信號A(2)導通或截止,也就是說,若第二位址信號A(2)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時,即V(A(2))=1,第四開關元件M4
導通,此時第五開關元件M5
截止,因此反向元件之輸出端,即第一共接點211,其電能V(Ka
)將會升至相對邏輯高電位,即V(Ka
)=1。由上述可知,當反向元件之輸入端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時,其輸出端為相對邏輯低電位,反之,當反向元件之輸入端為相對邏輯低電位時,其輸出端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此即為反向元件之動作原理。於本實施例中,反向元件之輸出電能係用以控制第七開關元件M7
之導通或截止。
第六開關元件M6
之基體(B)連接於第三開關元件M3
之基體(B),且第六開關元件M6
之閘極(G)與其汲極(D)分別接收電壓信號P(1)與第二位址信號A(2)。第七開關元件M7
之基體(B)亦連接於第三開關元件M3
之基體(B),第七開關元件M7
之汲極(D)連接於第六開關元件M6
之源極(S),以及第七開關元件M7
之閘極(G)接收選擇信號C(1),例如用以驅動N-MOS開關元件之控制信號。第八開關元件M8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並連接於接地端23,而第八開關元件M8
之閘極(G)、第一開關元件M1
之汲極(D)、第二開關元件M2
之汲極(D)、第三開關元件M3
之汲極(D)與第七開關元件M7
之源極(S)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二共接點212。此外,第一加熱元件H1
之一端接收電壓信號P(1),且其另一端連接於第八開關元件M8
之汲極(D)。
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噴墨單元22包括第九開關元件M9
~第十四開關元件M14
以及第二加熱元件H2
,其中第九開關元件M9
~第十一開關元件M11
及第十三開關元件M13
~第十四開關元件M14
較佳為N-MOS開關元件,而第十二開關元件M12
較佳為P-MOS開關元件。
於本實施例中,第九開關元件M9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23,且第九開關元件M9
之閘極(G)接收第一位址信號A(1)。第十開關元件M10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23,且第十開關元件M10
之閘極(G)接收第三位址信號A(3)。第十一開關元件M11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23,且第十一開關元件M11
之閘極(G)連接於第一噴墨單元21之第二共接點212。
第十二開關元件M12
之基體(B)與其汲極(D)彼此連接並接收第二位址信號A(2),且第十二開關元件M12
之閘極(G)連接於第一噴墨單元21之第二共接點212。第十三開關元件M13
之基體(B)連接於第十一開關元件M11
之基體(B),第十三開關元件M13
之汲極(D)連接於第十二開關元件M12
之源極(S),以及第十三開關元件M13
之閘極(G)接收電壓信號P(1)。第十四開關元件M14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23,而第十四開關元件M14
之閘極(G)、第九開關元件M9
之汲極(D)、第十開關元件M10
之汲極(D)、第十一開關元件M11
之汲極(D)與第十三開關元件M13
之源極(S)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三共接點221。此外,第二加熱元件H2
之一端接收電壓信號P(1),且其另一端連接於第十四開關元件M14
之汲極(D)。
請參閱第三圖B並配合第三圖A,其中第三圖B係為第三圖A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電路作動信號順向時序示意圖。如第三圖A及B所示,根據本案之構想,當電壓信 號P(1)、選擇信號C(1)與第二位址信號A(2)同時為相對邏輯高電位之情況下,即V(P(1))=1、V(C(1))=1、V(A(2))=1,第六開關元件M6
與第七開關元件M7
將導通,於此同時,第二共接點212之電能V(Kb
)將升至第二位址信號A(2)之電位,且第二位址信號A(2)依序通過第六開關元件M6
與第七開關元件M7
亦使第八開關元件M8
導通,再者,由於第八開關元件M8
之源極(S)與接地端23連接,因此使電壓信號P(1)選擇性地提供電能至第一加熱元件H1
,以選擇性地驅動第一加熱元件H1
進行加熱之作動。舉例而言,當電壓信號P(1)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時,即V(P(1))=1,電壓信號P(1)會驅動第一加熱元件H1
加熱,並使流經第一加熱元件H1
之墨水經由對應之噴孔(未圖示)噴塗至列印載體,例如紙張,以順利完成噴墨的動作。
另一方面,由於此時第二共接點212與第二位址信號A(2)皆為相對邏輯高電位,使得第二噴墨單元22之第十二開關元件M12
截止,進而使第十四開關元件M14
亦為截止,因此電壓信號P(1)無法提供電能至第二加熱元件H2
,而使第二加熱元件H2
無法被驅動加熱。
另外,當選擇信號C(1)轉變為一相對邏輯低電位時,即V(C(1))=0,第七開關元件M7
及第八開關元件M8
將截止,此時,由於電壓信號P(1)提供至第一加熱元件H1
之電能無法接地,使得第一加熱元件H1
將停止進行該加熱之作動。
接著,若電壓信號P(1)轉變為一相對邏輯低電位時,即V(P(1))=0,其經過反向元件後將使得第一共接點211之電能V(Ka
)轉變為一相對邏輯高電位,即V(Ka
)=1,或者,當第一位址信號A(1)或第三位址信號A(3)其中之一位址信號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時,即V(A(1))=1或V(A(3))=1,將分別使第一噴墨單元21之第三開關元件M3
、第一開關元件M1
或第二開關元件M2
導通,因此殘留於第二共接點212上之電能V(Kb
)將經由第三開關元件M3
、第一開關元件M1
或第二開關元件M2
其中之一開關元件被導引至接地端23,進而使第二共接點212上之電能V(Kb
)降至0V,且使第八開關元件M8
回復到未動作之初始狀態。
於本實施例中,當電壓信號P(1)再次轉變為相對邏輯高電位及第二位址信號A(2)持續為相對邏輯高電位,且選擇信號C(1)為相對邏輯低電位(即第二共接點212亦為相對邏輯低電位),即V(P(1))=1、V(A(2))=1、V(C(1))=0(即V(Kb
)=0)之情況下,第十二開關元件M12
及第十三開關元件M13
將導通,於此同時,第三共接點221之電能V(Kc
)將升至第二位址信號A(2)之電位,且第二位址信號A(2)可依序通過第十二開關元件M12
及第十三開關元件M13
亦使第十四開關元件M14
導通,再者,由於第十四開關元件M14
之源極(S)與接地端23連接,進而使電壓信號P(1)選擇性地提供電能至第二加熱元件H2
,同理,電壓信號P(1)用以驅動第二加熱元件H2
加熱,並使流經第二加熱元件H2
之墨水經由對應之噴孔噴塗至列印載體上,以順利完成噴墨的動作。
於本實施例中,由於電壓信號P(1)、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及A(3)以及選擇信號C(1)具有週期性輸出之特性,使得電路將週期性地重複上述之運作,並進行噴墨的工作。因此,當第一位址信號A(1)或第三位址信號A(3)再度轉變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時,即V(A(1))=1或V(A(3))=1,將使得第二噴墨單元22之第九開關元件M9
或第十開關元件M10
其中之一開關元件導通,或者,當電壓信號P(1)、選擇信號C(1)及第二位址信號A(2)再度皆轉變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時,第二共接點212之電能V(Kb
)亦為相對邏輯高電位,將使得第二噴墨單元22之第十一開關元件M11
導通,此時,殘留於第三共接點221上之電能V(Kc
)將經由第九開關元件M9
、第十開關元件M10
或第十一開關元件M11
其中之一開關元件被導引至接地端23,進而使第三共接點221上之電能V(Kb
)降至0V,並使第十四開關元件M14
截止,且第二加熱元件H2
無法被驅動加熱,藉此達到確保同一時間內僅有第一噴墨單元21或第二噴墨單元22之任單一個噴墨單元進行加熱動作之目的。
由上述可知,本實施例之噴墨單元組2之第一噴墨單元21係由第一開關元件M1
、第二開關元件M2
或第三開關元件M3
其中之一開關元件來達到放電的目的,以及第二噴墨單元22係由第九開關元件M9
、第十開關元件M10
或第十一開關元件M11
其中之一開關元件來達到放電的目的。另外,本案之噴墨單元組2僅需使用一電壓信號P(1)、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與A(3)以及一選擇信號C(1),便可選擇性地控制第一加熱元件H1
及第二加熱元件H2
加熱,進而達到噴墨的目的。
請參閱第三圖C並配合第三圖A,其中第三圖C係為第三圖A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電路作動信號逆向時序示意圖。如第三圖A及C所示,其中噴墨單元組2之第一噴墨單元21及第二噴墨單元22係分別根據電壓信號P(1)、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A(3)與選擇信號C(1)以選擇性地進行噴墨之作動,且其作動方式與第三圖B相似,於此不再贅述。惟,於本實施例中,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與A(3)以及選擇信號C(1)之時序係與第三圖B之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與A(3)以及選擇信號C(1)之時序相反。
也就是說,當噴墨單元組2於順向列印之狀態時,即複數個位址信號為相對邏輯高電位之狀態依序由A(1)~A(3)輸出,且第三位址信號A(3)輸出後再接續第一位址信號A(1),以此週而復始地傳輸信號,第一噴墨單元21將先進行噴墨之作動,而後第二噴墨單元22再進行噴墨之作動。反之,當噴墨單元組2於逆向列印之狀態時,即複數個位址信號為相對邏輯高電位之狀態係依序由A(3)~A(1)輸出,且第一位址信號A(1)輸出後再接續第十三位址信號A(3),以此週而復始地傳輸信號,第二噴墨單元22將先進行噴墨之作動,而後第一噴墨單元21再進行噴墨之作動。
請參閱第四圖A,其係為本案第二圖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另一內部電路架構示意圖。如第四圖A所示,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噴墨單元31包括第十五開關元件M15
~第二十一開關元件M21
及第三加熱元件H3
,其中第十五開關元件M15
~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及第十九開關元件M19
~第二十一開關元件M21
較佳為N-MOS開關元件,而第十八開關元件M18
較佳為P-MOS開關元件。
於本實施例中,第十五開關元件M15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一接地端33,且第十五開關元件M15
之閘極(G)接收複數個位址信號之第一位址信號A(1)。第十六開關元件M16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33,且第十六開關元件M16
之閘極(G)接收複數個位址信號之第三位址信號A(3)。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33。第十八開關元件M18
之基體(B)與其汲極(D)彼此連接並接收複數個位址信號之第二位址信號A(2),且第十八開關元件M18
之閘極(G)接收電壓信號P(1)。第十九開關元件M19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33,第十九開關元件M19
之閘極(G)接收電壓信號P(1),以及第十九開關元件M19
之汲極(D)與第十八開關元件M18
之源極(S)共同連接於一第四共接點311,且第四共接點311連接於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之閘極(G)。
於本實施例中,第十八開關元件M18
與第十九開關元件M19
係共同組合成一反向元件,例如反向器,其作動方式係與第三圖A中之第四開關元件M4
與第五開關元件M5
組合成之反向元件相似,於此不再贅述。惟,於本實施例中,反向元件之輸出電能係用以控制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之導通或截止。
第二十開關元件M20
之基體(B)連接於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之基體(B),且第二十開關元件M20
之閘極(G)與其汲極(D)分別接收選擇信號C(1)與複數個位址信號之第二位址信號A(2)。第二十一開關元件M21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並連接於接地端33,而第二十一開關元件M21
之閘極(G)、第十五開關元件M15
之汲極(D)、第十六開關元件M16
之汲極(D)、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之汲極(D)與第二十開關元件M20
之源極(S)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五共接點312。此外,第三加熱元件H3
之一端接收電壓信號P(1),且其另一端連接於第二十一開關元件M21
之汲極(D)。
於本實施例中,第五共接點312於第四圖B之T1
時間與第四圖C之T2
時間之電壓值係由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之內阻與第二十開關元件M20
之內阻分壓所得,且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之內阻係為一高阻抗電阻,藉此當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與第二十開關元件M20
同時導通時,第五共接點312之電能V(Ke
)將維持在相對邏輯高電位,即V(Ke
)=1。
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噴墨單元32包括第二十二開關元件M22
~第二十六開關元件M26
以及第四加熱元件H4
,其中第二十二開關元件M22
~第二十四開關元件M24
及第二十六開關元件M26
較佳為N-MOS開關元件,而第二十五開關元件M25
較佳為P-MOS開關元件。
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十二開關元件M22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33,且第二十二開關元件M22
之閘極(G)接收第一位址信號A(1)。第二十三開關元件M23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33,且第二十三開關元件M23
之閘極(G)接收第三位址信號A(3)。第二十四開關元件M24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33,且第二十四開關元件M24
之閘極(G)連接於第一噴墨單元31之第五共接點312。
第二十五開關元件M25
之基體(B)與其汲極(D)彼此連接並接收第二位址信號A(2),且第二十五開關元件M25
之閘極(G)連接於第一噴墨單元21之第五共接點312。第二十六開關元件M26
之基體(B)與其源極(S)彼此連接後再連接於接地端33,而第二十六開關元件M26
之閘極(G)、第二十二開關元件M22
之汲極(D)、第二十三開關元件M23
之汲極(D)、第二十四開關元件M24
之汲極(D)與第二十五開關元件M25
之源極(S)係共同連接於一第六共接點321。此外,第四加熱元件H4
之一端接收電壓信號P(1),且其另一端連接於第二十六開關元件M26
之汲極(D)。
請參閱第四圖B並配合第四圖A,其中第四圖B係為第四圖A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電路作動信號順向時序示意圖。如第四圖A及B所示,根據本案之構想,當選擇信號C(1)與第二位址信號A(2)同時為相對邏輯高電位之情況下,即V(C(1))=1、V(A(2))=1,第二十開關元件M20
將導通,於此同時,第五共接點312之電能V(Ke
)將升至第二位址信號A(2)之電位,且第二位址信號A(2)通過第二十開關元件M20
亦使第二十一開關元件M21
導通,再者,由於第二十一開關元件M21
之源極(S)與接地端33連接,因此使電壓信號P(1)選擇性地提供電能至第三加熱元件H3
,以選擇性地驅動第三加熱元件H3
進行加熱之作動,並使流經第三加熱元件H3
之墨水經由對應之噴孔噴塗至列印載體,例如紙張,以順利完成噴墨的動作。
另一方面,由於此時第五共接點312與第二位址信號A(2)皆為相對邏輯高電位,使得第二噴墨單元32之第二十五開關元件M25
截止,進而使第二十六開關元件M26
亦為截止,因此電壓信號P(1)無法提供電能至第四加熱元件H4
,而使第四加熱元件H4
無法被驅動加熱。
另外,當選擇信號C(1)轉變為一相對邏輯低電位時,即V(C(1))=0,第二十開關元件M20
及第二十一開關元件M21
將截止,此時,由於電壓信號P(1)提供至第三加熱元件H3
之電能無法接地,使得第三加熱元件H3
將停止進行該加熱之作動。
接著,若電壓信號P(1)轉變為一相對邏輯低電位時,即V(P(1))=0,其經過反向元件後使得第四共接點311之電能V(Kd
)轉變為一相對邏輯高電位,即V(Ka
)=1,或者,當第一位址信號A(1)或第三位址信號A(3)其中之一位址信號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時,即V(A(1))=1或V(A(3))=1,將分別使第一噴墨單元21之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第十五開關元件M15
或第十六開關元件M16
導通,因此殘留於第五共接點312上之電能V(Ke
)將經由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第十五開關元件M15
或第十六開關元件M16
其中之一開關元件被導引至接地端33,進而使第五共接點312上之電能V(Ke
)降至0V,且使第二十一開關元件M21
回復到未動作之初始狀態。
於本實施例中,當第二位址信號A(2)持續為相對邏輯高電位且選擇信號C(1)為相對邏輯低電位(即第五共接點312亦為相對邏輯低電位),即V(A(2))=1、V(C(1))=0(即V(Ke
)=0)之情況下,第二十五開關元件M25
將導通,於此同時,第六共接點321之電能V(Kf
)將升至第二位址信號A(2)之電位,且第二位址信號A(2)可通過第二十五開關元件M25
亦使第二十六開關元件M26
導通,再者,由於第二十六開關元件M26
之源極(S)與接地端33連接,進而使電壓信號P(1)選擇性地提供電能至第四加熱元件H4
,同理,電壓信號P(1)用以驅動第四加熱元件H4
加熱,並使流經第四加熱元件H4
之墨水經由對應之噴孔噴塗至列印載體上,以順利完成噴墨的動作。
相同地,於本實施例中,由於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及A(3)以及選擇信號C(1)具有週期性輸出之特性,使得電路將週期性地重複上述之運作,並進行噴墨的工作。因此,當第一位址信號A(1)或第三位址信號A(3) 再度轉變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時,即V(A(1))=1或V(A(3))=1,將使得第二噴墨單元32之第二十二開關元件M22
或第二十三開關元件M23
其中之一開關元件導通,或者,當選擇信號C(1)及第二位址信號A(2)再度皆轉變為相對邏輯高電位時,第五共接點312之電能V(Ke
)亦為相對邏輯高電位,將使得第二噴墨單元32之第二十四開關元件M24
導通,此時,殘留於第六共接點321上之電能V(Kf
)將經由第二十二開關元件M22
、第二十三開關元件M23
或第二十四開關元件M24
其中之一開關元件被導引至接地端33,進而使第六共接點321上之電能V(Kf
)降至0V,並使第二十六開關元件M26
截止,且第四加熱元件H4
無法被驅動加熱,藉此達到確保同一時間內僅有第一噴墨單元31或第二噴墨單元32之任單一個噴墨單元進行加熱之作動。
由上述可知,本實施例之噴墨單元組3之第一噴墨單元31係由第十五開關元件M15
~第十七開關元件M17
其中之一開關元件來達到放電的目的,以及第二噴墨單元32係由第二十二開關元件M22
~第二十四開關元件M24
其中之一開關元件來達到放電的目的。另外,本案之噴墨單元組3僅需使用一電壓信號P(1)、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與A(3)以及一選擇信號C(1),即可選擇性地控制第三加熱元件H3
及第四加熱元件H4
加熱,進而達到噴墨的目的。
請參閱第四圖C並配合第四圖A,其中第四圖C係為第四圖A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電路作動信號逆向時序示意圖。如第四圖A及C所示,其中噴墨單元組3之第一噴墨單元31及第二噴墨單元32係分別根據電壓信號P(1)、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與A(3)以及選擇信號C(1)來進行噴墨之作動,且其作動方式與第四圖B相似,於此不再贅述。惟,於本實施例中,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與A(3)以及選擇信號C(1)之時序係與第四圖B之複數個位址信號A(1)、A(2)與A(3)以及選擇信號C(1)之時序相反,也就是說,當噴墨單元組3於順向列印之狀態時,第一噴墨單元31將先進行噴墨之作動,而後第二噴墨單元32再進行噴墨之作動。反之,當噴墨單元組3於逆向列印之狀態時,第二噴墨單元32將先進行噴墨之作動,而後第一噴墨單元31再進行噴墨之作動。
請參閱第五圖A、B及C,其中第五圖A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噴墨陣列方塊示意圖;第五圖B係為第三圖A之延伸電路架構示意圖;第五圖C係為第四圖A之延伸電路架構示意圖。如第五圖A、B及C所示,噴墨陣列4包括複數個噴墨單元組,例如第一噴墨單元組4a~第十三噴墨單元組4m,每一該噴墨單元組4a~4m之內部電路架構可為例如第五圖B或第五圖C所示之電路架構,但不以此為限,其電路連接方式與運作係分別如同第三圖A或第四圖A,於此不再贅述。
惟,於本實施例中,每一噴墨單元組4a~4m係分別對應接收電壓信號P(1)以及第一位址信號A(1)~第十三位址信號A(13),而每一第一噴墨單元4a1
~4m1
係對應接收選擇信號C(1),用以分別控制複數個噴墨單元組4a~4m加熱之作動。於本實施例中,噴墨陣列4係架構於設置在一噴墨晶片(未圖示)上。於一些實施例中,噴墨晶片上可設置複數個噴墨陣列4,用以提高噴墨列印技術中之列印解析度及列印速度。
第五圖B之噴墨單元組係為噴墨陣列4之複數個噴墨單元組4a~4m的其中之一,例如當時序n=4時,即為第四噴墨單元組4d。該第四噴墨單元組4d包括第一噴墨單元4d1
及第二噴墨單元4d2
,而第一噴墨單元4d1
包括第一開關元件M1
~第八開關元件M8
及第一加熱元件H1
,以及第二噴墨單元4d2
包括第九開關元件M9
~第十四開關元件M14
及第二加熱元件H2
,且其連接方式與運作係如同第三圖A,於此不再贅述。惟,於本實施例中,時序n=4,第一噴墨單元4d1
係對應接收電壓信號P(1)、複數個位址信號A(n-1)、A(n)與A(n+1),在此即分別為第三位址信號A(3)、第四位址信號A(4)與第五位址信號A(5),以及選擇信號C(1)。第二噴墨單元4d2
係對應接收該電壓信號P(1)以及該複數個位址信號A(3)、A(4)與A(5)。其中,當選擇信號C(1)致能,例如為相對邏輯高電位(High)之狀態時,第一噴墨單元4d1
因應電壓信號P(1)及複數個位址信號A(3)、A(4)與A(5),以產生加熱之作動,反之,當選擇信號C(1)禁能時,例如為相對邏輯低電位(Low)之狀態,第二噴墨單元4d2
因應電壓信號P(1)及複數個位址信號A(3)、A(4)與A(5),以產生加熱之作動。
同理,第五圖C之噴墨單元組亦為噴墨陣列4之複數個噴墨單元組4a~4m的其中之一,例如當時序n=13時,即為第十三噴墨單元組4m。該第十三噴墨單元組4m包括第一噴墨單元4m1
及第二噴墨單元4m2
,而第一噴墨單元4m1
包括第十五開關元件M15
~第二十一開關元件M21
及第三加熱元件H3
,以及第二噴墨單元4m2
包括第二十二開關元件M22
~第二十六開關元件M26
及第四加熱元件H4
,且其連接方式與運作係如同第四圖A,於此不再贅述。惟,於本實施例中,時序n=13,第一噴墨單元4m1
係對應接收電壓信號P(1)、複數個位址信號A(n-1)、A(n)與A(n+1),在此即分別為第十二位址信號A(12)、第十三位址信號A(13)與第一位址信號A(1),以及選擇信號C(1)。第二噴墨單元4m2
係對應接收該電壓信號P(1)、該複數個位址信號A(12)、A(13)與A(1)。其中,當選擇信號C(1)致能時,第一噴墨單元4m1
因應電壓信號P(1)及複數個位址信號A(12)、A(13)與A(1),以產生加熱之作動,反之,當選擇信號C(1)禁能時,第二噴墨單元4m2
因應電壓信號P(1)及複數個位址信號A(12)、A(13)與A(1),以產生加熱之作動。
於一些實施例中,噴墨陣列4可接收N個位址信號A,其中N為整數,例如但不限於N=16,也就是說,噴墨陣列4可接收16個位址信號,且時序n=1~16。因此當n=1時,複數個位址信號即為A(n-1)=16、A(n)=1與A(n+1)=2,而當n=16時,複數個位址信號即為A(n-1)=15、A(n)=16與A(n+1)=1,藉此分別控制噴墨陣列4之每一噴墨單元組,以產生加熱之作動。
請參閱第六圖A及B,其中第六圖A係為本案實施例之第一列印方向位址信號時序圖;第六圖B係為本案實施例之第二列印方向位址信號時序圖。如第六圖A及B所示,其中第一列印方向,例如順向之列印方向,即複數個位址信號為相對邏輯高電位之狀態依序由A(1)~A(13)輸出,且第十三位址信號A(13)輸出後再接續第一位址信號A(1),以此週而復始地傳輸信號。相反地,第二列印方向,例如逆向之列印方向,即複數個位址信號為相對邏輯高電位之狀態係依序由A(13)~A(1)輸出,且第一位址信號A(1)輸出後再接續第十三位址信號A(13),以此週而復始地傳輸信號,進而達到使噴墨頭(未圖示)可進行雙向列印之目的。
此外,根據本案之構想,該雙向列印的機制係使用前一個位址信號A(n-1)及後一個位址信號A(n+1)以達到有效放電的目的,並使被驅動之開關元件回復到未動作之初始狀態。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噴墨單元組,其可於需要增加加熱元件以提高列印解析度及列印速度時,減少位址信號(即控制接點)的數目,以達到縮小噴墨晶片的整體面積以及降低噴墨晶片之生產成本的目的。另外,本案係利用N-MOS及P-MOS開關元件之電路設計,以選擇性地控制噴墨之作動,亦可達到降低製造N-MOS開關元件成本的目的。
縱使本發明已由上述之實施例詳細敘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藝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0‧‧‧加熱元件
11‧‧‧驅動控制端
12‧‧‧開關元件
13‧‧‧控制接點
14‧‧‧接地端
2、3‧‧‧噴墨單元組
21、31、4a1
~4m1
‧‧‧第一噴墨單元
22、32、4a2
~4m2
‧‧‧第二噴墨單元
23、33‧‧‧接地端
211‧‧‧第一共接點
212‧‧‧第二共接點
221‧‧‧第三共接點
311‧‧‧第四共接點
312‧‧‧第五共接點
321‧‧‧第六共接點
4‧‧‧噴墨陣列
4a~4m‧‧‧第一噴墨單元組~第十三噴墨單元組
n‧‧‧時序
A‧‧‧位址信號
A(1)~A(13)‧‧‧第一位址信號~第十三位址信號
A(n)‧‧‧目前位址信號
A(n-1)‧‧‧前一個位址信號
A(n+1)‧‧‧後一個位址信號
C(1)‧‧‧選擇信號
H1
~H4
‧‧‧第一加熱元件~第四加熱元件
M1
~M26
‧‧‧第一開關元件~第二十六開關元件
P、P(1)‧‧‧電壓信號
T1
、T2
‧‧‧時間
V(A(1))~V(A(3))‧‧‧第一位址信號之邏輯電位~第三位址信號之邏輯電位
V(Ka
)~V(Kf
)‧‧‧第一共接點之邏輯電位~第六共接點之邏輯電位
V(P(1))‧‧‧電壓信號之邏輯電位
V(C(1))‧‧‧選擇信號之邏輯電位
第一圖:係為傳統控制加熱元件加熱之電路架構示意圖。
第二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噴墨單元組方塊示意圖。
第三圖A:係為本案第二圖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內部電路架構示意圖。
第三圖B:係為第三圖A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電路作動信號順向時序示意圖。
第三圖C:係為第三圖A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電路作動信號逆向時序示意圖。
第四圖A:係為本案第二圖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另一內部電路架構示意圖。
第四圖B:係為第四圖A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電路作動信號順向時序示意圖。
第四圖C:係為第四圖A所示之噴墨單元組之電路作動信號逆向時序示意圖。
第五圖A: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噴墨陣列方塊示意圖。
第五圖B:係為第三圖A之延伸電路架構示意圖。
第五圖C:係為第四圖A之延伸電路架構示意圖。
第六圖A:係為本案實施例之第一列印方向位址信號時序圖。
第六圖B:係為本案實施例之第二列印方向位址信號時序圖。
2‧‧‧噴墨單元組
21‧‧‧第一噴墨單元
22‧‧‧第二噴墨單元
211‧‧‧第一共接點
212‧‧‧第二共接點
221‧‧‧第三共接點
23‧‧‧接地端
A(1)~A(3)‧‧‧第一位址信號~第三位址信號
C(1)‧‧‧選擇信號
H1
‧‧‧第一加熱元件
H2
‧‧‧第二加熱元件
M1
~M14
‧‧‧第一開關元件~第十四開關元件
P(1)‧‧‧電壓信號
Claims (10)
- 一種噴墨單元組,至少包括:一第一噴墨單元,包括一第一加熱元件及複數個開關元件,並接收一電壓信號、一第一、一第二及一第三位址信號以及一選擇信號,而複數個開關元件包括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一第四、一第五、一第六、一第七及一第八開關元件,以控制該第一加熱元件致動,其中該第一加熱元件接收該電壓信號,並與該第八開關元件連接而接地,且該第八開關元件受該第一、該第二、該第三開關元件及該第七開關元件連接控制,而該第一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一位址信號,該第二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三位址信號,該第三開關元件受該第四、該第五開關元件連接控制,該第四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二位址信號,且該第四、該第五開關元件接收電壓信號來控制,而該第一、該第二、該第三開關元件及該第五開關元件一端並與該第八開關元件共同連接接地,又該第七開關元件與該第六開關元件相互連接,且該第七開關元件接收該選擇信號來控制,該第六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二位址信號,並接收該電壓信號來控制,而該第三開關元件、該第七開關元件及該第六開關元件並與該第八開關元件共同連接接地;以及一第二噴墨單元,包括一第二加熱元件及複數個開關元件,並接收該電壓信號以及該第一、該第二及該第三位址信號,而該第二噴墨單元之該複數個開關元件包括該第九、該第十、該第十一、該第十二、該第十三及該第十四開關元件,以控制該第二加熱元件致動,其中該第二加熱元件接收該電壓信號,並與該第十四開關元件連接而接地,且該第十四開關元件受該第九、該第十、該第十一開關元件及該第十三開關元件連 接控制,而該第九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一位址信號,該第十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三位址信號,該第十一開關元件與該第一噴墨單元之該第八開關元件連接而受該第一、該第二、該第三開關元件及該第七開關元件連接控制,以及該第九、該第十及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一端並與該第十四開關元件共同連接接地,又該第十三開關元件與該第十二開關元件相互連接,該第十三開關元件接收該電壓信號來控制,且該第十二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二位址線,並與該第一噴墨單元之該第八開關元件連接而受該第一、該第二、該第三開關元件及該第七開關元件連接控制,而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並與該第十四開關元件共同連接接地;其中,當該選擇信號致能時,該第一噴墨單元因應該電壓信號及該第一、該第二及該第三位址信號,以產生加熱之作動,而當該選擇信號禁能時,該第二噴墨單元因應該電壓信號及該第一、第二及第三位址信號,以產生加熱之作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墨單元組,其中該第一噴墨單元包括該複數個開關元件,其中:該第一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一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一接地端,且該第一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第一位址信號;該第二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二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二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第三位址信號;該第三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三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該第四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四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汲極彼此連接並接收該第二位址信號,且該第四開關元件 之閘極接收該電壓信號;該第五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五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該第五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電壓信號,以及該第五開關元件之汲極與該第四開關元件之源極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一共接點,且該第一共接點連接於該第三開關元件之閘極;該第六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六開關元件之基體連接於該第三開關元件之基體,且該第六開關元件之閘極與汲極分別接收該電壓信號與該第二位址信號;該第七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七開關元件之基體連接於該第三開關元件之基體,該第七開關元件之汲極連接於該第六開關元件之源極,以及該第七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選擇信號;該第八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八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一加熱元件另一端連接於該第八開關元件之汲極;以及該第一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二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三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七開關元件之源極與該第八開關元件之閘極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二共接點。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噴墨單元組,其中該第四開關元件與該第五開關元件係共同組合成一反向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噴墨單元組,其中該第二噴墨單元包括複數個開關元件,其中:該第九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九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九開關元件之閘 極接收該第一位址信號;該第十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十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十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第三位址信號;該第十一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閘極連接於該第二共接點;該第十二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十二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汲極彼此連接並接收該第二位址信號,且該第十二開關元件之閘極連接於該第二共接點;該第十三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之基體連接於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基體,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之汲極連接於該第十二開關元件之源極,以及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電壓信號;該第十四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十四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該第二加熱元件另一端連接於該第十四開關元件之汲極;以及該第九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十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之源極與該第十四開關元件之閘極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三共接點。
- 一種噴墨單元組,至少包括:一第一噴墨單元,包括一第一加熱元件及複數個開關元件,並接收一電壓信號、一第一、一第二及一第三個位址信號以及一選擇信號,且該複數個開關元件包括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一第四、一第五、一第六及一第七開關元件,以控制該第一加熱元件致動,其中該第一加熱元件 接收該電壓信號,並與該第七開關元件連接而接地,且該第七開關元件受該第一、該第二、該第三開關元件及該第六開關元件連接控制,而該第一開關元件接收第一位址信號,該第二開關元件接收第三位址信號,該第三開關元件受該第四、該第五開關元件連接控制,該第四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二位址信號,且該第四、該第五開關元件接收該電壓信號來控制,而該第一、該第二、該第三開關元件及該第五開關元件一端並與該第七開關元件共同連接接地,又該第六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二位址信號,並接收該選擇信號來控制,而該第三開關元件及該第六開關元件並該與第七開關元件共同連接接地;以及一第二噴墨單元,包括一第二加熱元件及複數個開關元件,並接收該電壓信號以及該第一、該第二及該第三位址信號,且該第二噴墨單元之該複數個開關元件包括一第九、一第十、一第十一、一第十二及一第十三開關元件,以控制該第二加熱元件致動,其中該第二加熱元件接收該電壓信號,並與該第十三開關元件連接而接地,且該第十三開關元件受該第九、該第十、該第十一開關元件及該第十二開關元件連接控制,而該第九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一位址信號,該第十開關元件接收該第三位址信號,該第十一開關元件與該第一噴墨單元之該第七開關元件連接而受該第一、該第二、該第三開關元件及該第六開關元件連接控制,以及該第九、該第十及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一端並與該第十三開關元件共同連接接地,又該第十二開關元件接收接收該第二位址線,並與該第一噴墨單元之該第七開關元件連接而受該第一、該第二、該第三開關元件及該第六開關元件連接控制;其中,當該選擇信號致能時,該第一噴墨單元因應該電壓信號及該第一、該第二及該第三位址信號,以產生加熱之作動,而當該選擇信號禁能時,該第二噴墨單元因應該電壓信號及該第一、該第二及該第三位址信 號,以產生加熱之作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所述之噴墨單元組,其中該第一噴墨單元包括複數個開關元件,其中:該第一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一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一接地端,且該第一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第一位址信號;該第二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二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二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第三位址信號;該第三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三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該第四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四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汲極彼此連接並接收該第二位址信號,且該第四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電壓信號;該第五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五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該第五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電壓信號,以及該第五開關元件之汲極與該第四開關元件之源極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一共接點,且該第一共接點連接於該第三開關元件之閘極;該第六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六開關元件之基體連接於該第三開關元件之基體,且該第六開關元件之閘極與汲極分別接收該電壓選擇信號與該第二位址信號;該第七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七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一加熱元件另一端連接於該第七開關元件之汲極;以及 其中,該第一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二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三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六開關元件之源極與該第七開關元件之閘極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二共接點。
- 如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噴墨單元組,其中該第四開關元件與該第五開關元件係共同組合成一反向元件。
- 如請專利範圍第6所述之噴墨單元組,其中該第二共接點之電壓值係由該第三開關元件之內阻與該第六開關元件之內阻分壓所得,且該第三開關元件之內阻係為一高阻抗電阻。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所述之噴墨單元組,其中該第二噴墨單元包括複數個開關元件,其中:該第九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九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九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第一位址信號;該第十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十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十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第三位址信號;該第十一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閘極連接於該第二共接點;該第十二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十二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汲極彼此連接並接收該第二位址信號,且該第十二開關元件之閘極連接於該第二共接點;該第十三開關元件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二加熱元件另一端連接於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之汲極;以及 其中,該第九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十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十二開關元件之源極與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之閘極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三共接點。
- 一種噴墨單元組,至少包括:一第一噴墨單元,接收一電壓信號、複數個位址信號以及一選擇信號,包括: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一開關元件,該第一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一接地端,且該第一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複數個位址信號之第N-1個位址信號,其中N為整數;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二開關元件,該第二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二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複數個位址信號之第N+1個位址信號;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三開關元件,該第三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四開關元件,該第四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汲極彼此連接並接收該複數個位址信號之第N個位址信號,且該第四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電壓信號;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五開關元件,該第五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該第五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電壓信號,以及該第五開關元件之汲極與該第四開關元件之源極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一共接點,且該第一共接點連接於該第三開關元件之閘極;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六開關元件,該第六開關元件之基體連接於該第三開關元件之基體,且該第六開關元件之閘極與汲極分別接收該電壓信號與該第N個位址信號; 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七開關元件,該第七開關元件之基體連接於該第三開關元件之基體,該第七開關元件之汲極連接於該第六開關元件之源極,以及該第七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選擇信號;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八開關元件,該第八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以及一第一加熱元件,其一端接收該電壓信號,且另一端連接於該第八開關元件之汲極;其中,該第一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二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三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七開關元件之源極與該第八開關元件之閘極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二共接點;以及一第二噴墨單元,接收該電壓信號以及該複數個位址信號,包括: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九開關元件,該第九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九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第N-1個位址信號;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十開關元件,該第十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十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第N+1個位址信號;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十一開關元件,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閘極連接於該第二共接點;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十二開關元件,該第十二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汲極彼此連接並接收該第N個位址信號,且該第十二開關元件之閘極連接於該第二共接點;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十三開關元件,該 第十三開關元件之基體連接於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基體,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之汲極連接於該第十二開關元件之源極,以及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之閘極接收該電壓信號;一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及一基體之第十四開關元件,該第十四開關元件之基體與源極彼此連接並連接於該接地端;以及一第二加熱元件,其一端接收該電壓信號,且另一端連接於該第十四開關元件之汲極;其中,該第九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十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十一開關元件之汲極、該第十三開關元件之源極與該第十四開關元件之閘極係共同連接於一第三共接點;其中,當該選擇信號致能時,該第一噴墨單元因應該電壓信號及該複數個位址信號,以產生加熱之作動,而當該選擇信號禁能時,該第二噴墨單元因應該電壓信號及該複數個位址信號,以產生加熱之作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9141880A TWI401162B (zh) | 2010-12-02 | 2010-12-02 | 噴墨單元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9141880A TWI401162B (zh) | 2010-12-02 | 2010-12-02 | 噴墨單元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23778A TW201223778A (en) | 2012-06-16 |
TWI401162B true TWI401162B (zh) | 2013-07-11 |
Family
ID=46725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9141880A TWI401162B (zh) | 2010-12-02 | 2010-12-02 | 噴墨單元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01162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14514B (en) * | 2006-11-28 | 2009-09-11 |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 Inkjet control circuit for heating chip and driving voltage control circuit |
TW201000322A (en) * | 2008-05-08 | 2010-01-01 | Canon Kk | Print element substrate, printhead,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
2010
- 2010-12-02 TW TW99141880A patent/TWI40116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14514B (en) * | 2006-11-28 | 2009-09-11 |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 Inkjet control circuit for heating chip and driving voltage control circuit |
TW201000322A (en) * | 2008-05-08 | 2010-01-01 | Canon Kk | Print element substrate, printhead,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23778A (en) | 2012-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30575B (zh) | 用於驅動陣列元件之多維資料登記積體電路 | |
TWI401162B (zh) | 噴墨單元組 | |
US8506030B2 (en) | Element substrate, printhead, and head cartridge | |
US5347300A (en) | Ink-jet printer driver | |
CN108528047B (zh)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电容性负载的驱动电路 | |
TWI225009B (en) | Printing apparatus, ink jetting head, ink jetting head driving control circui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 |
TWI408056B (zh) | 噴墨單元組 | |
TWI432338B (zh) | 噴墨單元組及噴墨陣列 | |
TWI468303B (zh) | 噴墨頭結構 | |
CN102463753B (zh) | 喷墨单元组 | |
JPH1034898A (ja) | 記録ヘッド及びその記録ヘッド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 |
CN107405916B (zh) | 液体喷射装置、驱动器电路和头单元 | |
TWI472438B (zh) | 噴墨頭結構 | |
CN101045378A (zh) | 液滴喷射头的驱动装置和驱动方法、以及液滴喷射装置 | |
TW201238777A (en) | Inkjet head structure | |
CN102485486B (zh) | 喷墨单元组 | |
KR20100057855A (ko) | 잉크 제트 펜들을 제어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 |
TWI472437B (zh) | 噴墨頭結構 | |
US6390581B1 (en) | Ink jet printer head | |
CN102442066B (zh) | 喷墨单元组 | |
CN100503247C (zh) | 喷墨印头控制器及喷墨打印机 | |
CN101190602B (zh) | 适用于加热芯片的喷墨控制电路及其驱动电压控制电路 | |
CN100569519C (zh) | 一种喷墨驱动电路 | |
CN101190603B (zh) | 三维式喷墨驱动电路及喷墨驱动矩阵电路 | |
US20130057609A1 (en) | Recording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recording h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