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5483B - 人行道侧渗流带 - Google Patents
人行道侧渗流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65483B CN102465483B CN 201010532307 CN201010532307A CN102465483B CN 102465483 B CN102465483 B CN 102465483B CN 201010532307 CN201010532307 CN 201010532307 CN 201010532307 A CN201010532307 A CN 201010532307A CN 102465483 B CN102465483 B CN 1024654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seepage flow
- ditch
- runoff
- pa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路面径流处理系统。由渗滤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土壤层,碎石粉层,瓜米石层,无纺布层和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8-15cm。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工植草。渗滤区由浅洼地和深洼地组成,其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碎石粉层,瓜米石层,无纺布层和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15cm。渗流沟位于系统的前端,旁通道位于系统的中部,渗滤区位于系统的末端。渗流沟与旁通道连通,旁通道与渗滤区连通,路面产生的径流先进渗流沟,再进入旁通道分流分别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和浅洼地。本发明可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达到面源治理和景观绿化的双重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人行道侧渗流带的设计与应用。本发明的渗流带采用土壤改良增强渗透性,并填充渗滤基质加强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过滤作用,可用于城市行车道、人行道等小面积汇水区域产生的地表径流治理。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点源治理在不断深入,面源污染对水体的贡献率则在逐渐加大。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也越来越大,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也开始越发显著。城市下垫面分为透水性下垫面和不透水性下垫面两种,不透水下垫面产生的地表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不透水下垫面主要有路面、屋顶、硬化地表停车场等。我国的人行道多为不透水砖拼接而成,多数也属于不透水下垫面。目前,城市面源的治理多侧重于路面径流和屋顶径流的治理,对于人行道径流重视不多。但人行道上有大量泥土、尘埃积累,降雨时人行道径流中的泥沙含量远高于行车道,污染严重,应该加以治理。
目前,我国的城市行车道径流多经雨水管道流入受纳水体。人行道径流也多与行车道径流相混合,一起进入水体,成为污染源。城市人行道旁多设置有绿化带,这为路面径流的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在不改变原有人行道的前提下,对绿化带进行适当改造,就可以达到治理路面径流的效果,从而为控制城市面源作出贡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路面径流控制的技术,为路面径流的处理及利用提供一个高效方式。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小面积城市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主要是由渗流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所述的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为土壤层,第2层为碎石粉层,第3层为瓜米石层(直径为5mm-10mm),第4层是无纺布层,第5层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8-15cm,所述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工植草;所述的渗滤区由浅洼地和深洼地组成,其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第2层为碎石粉层,第3层为瓜米石层(直径为5mm-10mm),第4层是无纺布层,第5层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15cm;所述的渗流沟位于系统的前端,所述的旁通道位于系统的中部,渗滤区位于系统的末端;所述的渗流沟与旁通道连通,旁通道与渗滤区连通,路面产生的径流首先进渗流沟,再进入旁通道,经旁通道分流再分别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和浅洼地。渗流沟下层埋设导流管以加强沟的水力传输。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和方法是沿人行道边设置一条渗流沟,路面径流先经渗流沟入渗减量后,再流入渗滤区作进一步处理。其中,沟内土壤及基质经过了改造,加强了土壤的渗透性。小雨情况下,渗流沟可将流入的地表径流全部入渗。中雨时,一部分径流入渗,另一部分径流在土壤饱和后,流入基质层中的穿孔管,经地下流向渗滤区。暴雨时,过多的径流可由渗流沟直接从地表经旁通道排入渗滤区。渗滤区作用主要是储存径流,并将径流进一步入渗,暴雨量过大时,经初步沉降后的径流可由渗滤区的溢流口排出。
渗流沟可接纳人行道径流和小面积行车道径流的两部分路面径流。仅接入人行道径流时,渗流沟底部略低于人行道即可,人行道径流以漫流形式直接流入沟中。小面积的行车道,如单行车道或双行车道的径流,则先进入雨水口,再由暗管流入渗流沟。如需接入行车道径流,渗流沟的底部高度必须低于行车道,便于行车道径流自行流入沟中。沟的表面种植草皮,形成浅草沟渠。为防止堵塞,在下层滤料上设置了透水材料,防止了上层土壤颗粒或泥沙进入下层滤料产生堵塞。
渗滤区根据径流大小,可设置为深洼地和浅洼地两个区域。污染较重的初期径流可经旁通道全部流入深洼地储存。中后期洁净径流则经旁通道分流进入浅洼地,降雨较多时再由溢流口排出。旁通道入口,放置碎石堆以拦截径流中的碎石、落叶,避免渗滤区堵塞。
本发明适用于较小的汇水面积,如城市道路人行道、单行车道、双行车道、居民区人行道等区域。运用时应与城市绿化相结合,使面源控制工程与景观自然融合,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渗流沟不仅具有传输径流的作用,还可以入渗部分径流,减少下游洪峰流量和下游构筑物的处理压力。
2、渗流沟的下层滤料顶端辅设透水材料,防止了下层滤料发生堵塞。
3、渗滤区设立旁通道,避免初期径流和中后期径流相混合。
4、渗滤区设置了深洼地和浅洼地,对初期径流和中后期径流进行分类处理,增强了径流整体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渗流沟剖面图。
图3.本发明的渗滤区剖面图。
附图标记如下:1、渗流沟;2、碎石堆;3、旁通道;4、深洼地;5、浅洼地;6、溢流口;7、渗流沟一层;8、渗流沟二层;9、渗流沟三层;10、渗流沟四层;11、渗流沟五层;12、穿孔管;13、渗滤区一层;14、渗滤区二层;15、渗滤区三层;16、渗滤区四层;17、渗滤区五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由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由渗流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7)为土壤层,第2层(8)为碎石粉层,第3层(9)为瓜米石(直径为5mm-10mm)层,第4层(10)是无纺布层,透水的同时防止上层沙砾和土壤下移,堵塞碎石层,第5层(11)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cm。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工植草,渗滤区包括浅洼地和深洼地。浅洼地和深洼地均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13)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第2层(14)为碎石粉层,第3层(15)为瓜米石(直径为5mm-10mm)层,第4层(16)是无纺布层,第5层(17)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15cm。路面产生的径流首先进渗流沟,再进入旁通道,经旁通道前的碎石堆初步拦截后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深洼地蓄满水后经旁通道溢流后进入渗滤区的浅洼地。渗流沟下层埋设导流管以加强沟的水力传输。
Claims (2)
1.一种适用于小面积城市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其特征主要是由渗流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所述的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为土壤层,第2层为碎石粉层,第3层为瓜米石层,第4层是无纺布层,第5层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8-15cm;所述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工植草;所述的渗滤区由浅洼地和深洼地组成,其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第2层为碎石粉层,第3层为瓜米石层,第4层是无纺布层,第5层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15cm;所述的渗流沟位于系统的前端,所述的旁通道位于系统的中部,渗滤区位于系统的末端;所述的渗流沟与旁通道连通,旁通道与渗滤区连通,路面产生的径流首先进渗流沟,再进入旁通道,经旁通道分流再分别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和浅洼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瓜米石直径为5mm-1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010532307 CN102465483B (zh) | 2010-11-01 | 2010-11-01 | 人行道侧渗流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010532307 CN102465483B (zh) | 2010-11-01 | 2010-11-01 | 人行道侧渗流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5483A CN102465483A (zh) | 2012-05-23 |
CN102465483B true CN102465483B (zh) | 2013-12-25 |
Family
ID=46069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01053230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65483B (zh) | 2010-11-01 | 2010-11-01 | 人行道侧渗流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6548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94313B (zh) * | 2017-02-06 | 2019-09-20 | 华中农业大学 | 一种截留与净化雨水径流的导渗人行道 |
CN113802428B (zh) * | 2021-09-18 | 2022-09-27 |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 | 一种含隐匿式排水渠的矿山景观道路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353010B1 (ko) * | 1999-12-16 | 2002-09-18 | 삼성에버랜드 주식회사 | 포장도로 측구의 우수침투형 환경블럭 시공방법 |
JP2002275814A (ja) * | 2001-03-19 | 2002-09-25 | Sugawara Doboku Kk | 雑草防止舗装構造 |
DE102004006165B4 (de) * | 2004-02-07 | 2007-01-18 | Terraelast Ag | Wasserdurchlässiger Bodenbela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Bodenbelags |
KR100991856B1 (ko) * | 2008-05-13 | 2010-11-08 | 김동현 | 친환경 토사유출억제와 다양한 질감의 방초매트 구조체 |
CN101649592B (zh) * | 2009-09-07 | 2011-06-15 |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道路排水系统 |
-
2010
- 2010-11-01 CN CN 201010532307 patent/CN10246548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5483A (zh) | 2012-05-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62549B (zh) | 用于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生物净化滞留带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930387A (zh) | 一种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及处理方法 | |
CN109356225A (zh) | 一种多功能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 |
CN103938518B (zh) | 一种道路径流污染控制绿化系统构建方法 | |
CN111255011A (zh) | 海绵城市排渗水结构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3088897A (zh) | 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 |
CN105089142A (zh) | 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调度池及分散式雨水调蓄调度池系统 | |
CN207211336U (zh) | 一种新型雨水滞留渗滤系统 | |
CN203080678U (zh) | 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 |
CN204690903U (zh) | 小区雨水回收系统 | |
CN105544417A (zh) | 一种使路面具有强大储蓄雨水能力并降低雨水流失的方法 | |
CN205502122U (zh) | 用于城市绿化的雨水收集净化系统 | |
CN106193263A (zh) | 海绵城市的生物滞水池系统 | |
CN205398233U (zh) | 一种适合高粘性土壤高地下水位的强化脱氮雨水花园 | |
CN207062672U (zh) | 一种透水铺装结构 | |
CN211447204U (zh) | 用于自动调蓄雨水和净化水质的雨水前置塘 | |
CN206052850U (zh) | 一种道路绿化雨水调蓄系统 | |
CN209338948U (zh) | 一种透水性路面结构 | |
CN111535098A (zh) | 一种城镇道路绿化带、人行道雨水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110145014A (zh) | 一种具有市政分流导水功能的生态路面 | |
CN208121939U (zh) | 用于道路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的装置 | |
CN102465483B (zh) | 人行道侧渗流带 | |
CN103444293A (zh) | 一种滨海盐碱地地区城市行道树地下土壤的改良方法 | |
CN109338839A (zh) | 一种建筑垃圾再利用城市渗蓄系统 | |
CN206245443U (zh) | 一种新型植草沟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 Termination date: 2014110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