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1047A - 中继链路harq操作 - Google Patents

中继链路harq操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1047A
CN102461047A CN2010800282262A CN201080028226A CN102461047A CN 102461047 A CN102461047 A CN 102461047A CN 2010800282262 A CN2010800282262 A CN 2010800282262A CN 201080028226 A CN201080028226 A CN 201080028226A CN 102461047 A CN102461047 A CN 102461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a node
node
nack
subframe
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82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1047B (zh
Inventor
余奕
蔡志军
詹姆斯·沃马克
安德鲁·马克·厄恩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lackBer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 Mo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 Motion Ltd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 Motio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61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1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10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10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fungichromin
    • A61K31/34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fungichromin having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one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isosorbide
    • A61K31/343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fungichromin having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one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isosorbide condensed with a carbocyclic ring, e.g. coumaran, bufuralol, befunolol, clobenfurol, amiodar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20Support for services
    • H04L49/201Multicast operation; Broadcast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41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H04W74/0858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collision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Non-Reversible Transmitting Devices (AREA)
  • Supplying Of Containers To The Packaging Station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于避免中继节点丢失来自接入节点的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当针对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使用十毫秒周期时,将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与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之间的时间设置为等于十毫秒。该方法还包括:当针对MBSFN子帧使用四十毫秒周期时,在丢失了数据分组时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异步授权,并且当中继节点接收到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授权时,中继节点重传丢失的数据分组。

Description

中继链路HARQ操作
背景技术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用户代理”和“UA”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指移动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手持或膝上计算机以及具有通信能力的类似设备。这种UA可以包括设备及其相关联的可移除式存储模块,例如但不限于通用集成电路卡(UICC),UICC包括订户标识模块(SIM)应用、通用订户标识模块(USIM)应用、或可移除式用户标识模块(R-UIM)应用。可替换地,UA可以包括不具有这种模块的设备本身。在其它情况下,术语“UA”还可以指具有类似能力但不可携带的设备,如台式计算机、机顶盒、或网络设备。术语“UA”还可以指可以为用户终止通信会话的任何硬件或软件组件。此处,术语“用户代理”、“UA”、“用户设备”、“UE”以及“用户节点”还可以同义使用。
随着通信技术演进,已经引入了更先进的网络接入设备,这种设备可以提供先前不能提供的服务。这种网络接入设备可以包括:作为传统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等效设备的改进的其他系统和设备。这种先进的或下一代设备可以被包括在演进无线通信标准(如,长期演进LTE)之中。例如,LTE系统可以包括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网络(E-UTRAN)节点B(eNB)、无线接入点、或类似的组件而不是传统的基站。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接入节点”指无线通信系统的任何组件,如传统基站、无线接入点、或LTEeNB,这种组件创建了发送和接收覆盖的地理区域,允许UA或中继节点接入系统中的其它组件。接入节点可以包括多个硬件以及软件。
术语“接入节点”不是指“中继节点”,所述中继节点是无线网络中的被配置为扩展或增强由接入节点或另一中继节点所创建的覆盖的组件。接入节点以及中继节点都是可以存在于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无线组件,以及术语“组件”和“网络节点”可以指接入节点或中继节点。应当理解的是,依赖于其配置以及布置,组件可以作为接入节点或中继节点工作。然而,组件仅仅在需要接入节点或其它中继节点的无线覆盖来接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其它组件时才被称为“中继节点”。此外,可以顺序使用两个或多个中继节点来扩展或增强由接入节点所创建的覆盖。
在UA、中继节点以及接入节点之间运送数据的信号可以具有频率、时间以及编码参数以及可以由网络节点指定的其它特征。这些元件中任意元件之间的、具有此类特征的特定集合的连接可以被称为资源。此处,术语“资源”、“通信连接”、“信道”、“通信链路”在这里可以同义使用。网络节点通常为每个UA或在任何特定时刻与之进行通信的其它网络节点建立不同的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公开,现在参考以下结合附图以及详细说明的简要说明,其中,类似的参考数字表示类似的部分。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括中继节点在内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图。
图2是来自和去往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的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来自和去往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的图;
图4是来自和去往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的备选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备选实施例的、来自和去往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的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备选实施例的、来自和去往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的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MBSFN子帧和对应ACK/NACK子帧的映射的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智能”NACK的使用的多个时间线的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避免来自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和来自UA的上行链路传输之间的冲突的技术的多个时间线的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来自和去往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的图;
图11示出了适于实施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的处理器以及相关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首先,虽然以下提供了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示例实施,然而可以使用任意数目的当前已知或存在的技术来实施所公开的系统和/或方法。本公开决不限于以下所述的包括本文所示意和所描述的示例设计以及实施在内的示意实施、附图、以及技术,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以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等效的全部范围内进行修改。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包括中继节点102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的图。无线通信系统100的示例包括LTE或高级LTE(LTE-A)网络,并且所公开和要求保护的全部实施例都可以在LTE-A网络中实施。中继节点102可以放大或转发从UA 110接收到的信号,并使修改后的信号在接入节点106处被接收到。在中继节点102的某些实施中,中继节点102接收具有来自UA 110的数据的信号,并产生新的信号用于向接入节点106发送数据。中继节点102还可以从接入节点106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UA 110。
中继节点102可以被布置在小区边缘附近,从而UA 110可以与中继节点102进行通信,而不是与该小区的接入节点106直接进行通信。在无线系统中,小区是接收和发送覆盖的地理区域。小区可以彼此重叠。在典型示例中,对于每个小区,存在与其相关联的一个接入点。小区的大小由诸如频段、功率电平、以及信道条件等因素来确定。中继节点(如中继节点102)可以被用于增强小区内部的覆盖或扩展小区的覆盖尺寸。此外,使用中继节点102可以增强小区内的信号吞吐量,这是因为与UA 110同该小区的接入节点106直接进行通信时可以使用的数据速率相比,UA 110可以以更高的数据速率接入中继节点102,从而产生更高的频谱效率使用中继节点102还可以通过允许UA 110以更低的功率来进行传输,降低UA的电池使用。
中继节点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层一中继节点、层二中继节点、以及层三中继节点。层一中继节点本质上是转发器,转发器可以对传输进行重传,除了放大和轻微的延迟之外,不进行任何其他修改。层二中继节点可以对接收到的传输进行解码,将解码的结果重新编码,接着发送重新编码后的数据。层三中继节点可以具有完全的无线资源控制能力并且能够以类似于接入节点的方式工作。由中继节点所使用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可以与由接入节点所使用的协议相同,并且中继节点可以具有通常被接入节点所使用的唯一的小区标识。示意实施例主要关心层二或层三中继节点。因此,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中继节点”将不指代层一中继节点,除非特别说明。
当UA 110经由中继节点102与接入节点106通信时,可以认为允许无线通信的链路为三种不同的类型。UA 110和中继节点102之间的通信链路被称为发生在接入链路108上。中继节点102和接入节点106之间的通信被称为发生在中继链路104上。无需经过中继节点102而在UA 110和接入节点106之间直接传递的通信被称为发生在直接链路112上。
在接入节点106、中继节点102和UA 110之间以一系列子帧来传输数据,每个子帧典型地具有1毫秒(ms)的持续时间。十个连续子帧构成一个无线帧。每个子帧包括相对较短的控制区域,后面跟着相对较长的数据区域。控制区域或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典型地包括一至四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数据区域或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可以相当长。
一些子帧在PDCCH区域中包含单播控制数据并且在PDSCH区域中包括组播/广播数据,以便支持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MBMS)。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子帧已知为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在单播系统中,如果将子帧配置为MBSFN子帧,则该子帧仅在PDCCH区域包含数据,在PDSCH区域没有数据。在非MBSFN子帧中,典型地在子帧的整个持续时间上传输数据。在MBSFN子帧中,中继节点102仅在PDCCH区域的持续时间内传输下行链路数据。中继节点102然后在子帧的剩余部分内禁用其下行链路发送机,并启用其下行链路接收机。由于各种技术和费用原因,中继节点102典型地无法在相同时间在相同的频段内发送和接收数据。因此,中继节点102典型地可以仅在中继节点102已经完成了PDCCH数据的传输、禁用了其下行链路发送机、并且启用了其下行链路接收机之后,在MBSFN子帧中从接入节点106接收数据。
MBSFN子帧可以出现在无线帧的第1、2、3、6、7或8子帧中(索引从0开始),而不必出现在所有子帧中。接入节点106规定哪些子帧是MBSFN子帧,并向中继节点和UA发信号通知该信息。这可以通过更高层控制信令来实现。接入节点106仅在MBSFN子帧中向中继节点102发送数据,因此,从中继节点102的角度而言,MBSFN子帧可以被认为是接收子帧。从中继节点102至UA 110的下行链路传输必须出现在无线帧的第0、4、5和9子帧中,并且可以出现在剩余的子帧中。因此,从中继节点102的角度而言,子帧0、4、5和9可以被认为是强制发送子帧。
中继节点102可以在MBSFN子帧中从接入节点106接收的数据包括向中继节点102通知中继节点102可以用来向接入节点106发送数据的上行链路授权。当中继节点102希望向接入节点106发送数据时,中继节点102可以向接入节点106发送资源请求。接入节点106然后在至中继节点102的下行链路传输中向中继节点102分配中继节点102可以用来向接入节点106发送数据的资源。也就是说,在MBSFN子帧中,接入节点106可以利用在至接入节点106的上行链路上中继节点102可以使用的特定频率参数集合以及其他特性,来授权中继节点102使用通信信道。按照类似的方式,中继节点102可以向UA 110授权UA 110可以用来向中继节点102发送数据的上行链路资源。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是在接入节点106、中继节点102和UA110之间的数据传输中可能用到的错误控制方法。在HARQ中,向数据传输添加附加的错误检测和纠正比特。如果传输的接收方能够成功地解码所传输的数据,则接收方接受与编码比特有关的数据块。如果接收方无法解码所传输的数据,则接收方可能请求重传。例如,在从接入节点106接收到下行链路传输时,中继节点102可能尝试对错误检测比特进行解码。如果解码成功,则中继节点102接受与数据传输有关的数据分组,并向接入节点106发送肯定应答(ACK)消息。如果解码不成功,则中继节点102将与数据传输有关的数据分组放置于缓冲器中,并向接入节点106发送否定应答(NACK)消息。下面,将ACK消息或NACK消息称为ACK/NACK。
当接入节点106赋予中继节点102上行链路授权时,或者当中继节点102赋予UA 110上行链路授权时,接收到授权的组件典型地在4ms之后在上行链路上进行发送。发送所针对的组件(即,提供授权的组件)典型地在发送之后的4ms处向进行发送的组件返回ACK/NACK。因此,从上行链路授权至ACK/NACK的典型往返时间是8ms。
MBSFN子帧可以具有10ms或40ms的周期,这取决于MBSFN子帧的模式的重复频率。当每个无线帧中相同的子帧是MBSFN子帧时,周期是10ms。例如,如果一系列无线帧中每个无线帧中的子帧1和7是MBSFN子帧,则MBSFN周期可以是10ms。可选地,一系列无线帧中MBSFN子帧的模式可以每隔40ms重复一次。例如,第一无线帧中子帧1和7可以是MBSFN子帧,第二无线帧中子帧2和8可以是MBSFN子帧,第三无线帧中子帧3是MBSFN子帧,第四无线帧中子帧6可以是MBSFN子帧。从第五无线帧开始重复MBSFN子帧的这种模式。在这种情况下,MBSFN子帧的周期是40ms。
中继节点102可以在对于中继节点102而言是接收子帧的前几个符号中向UA 110发送参考信号、ACK/NACK和上行链路授权。在发送了这些信息之后,中继节点102切换到接收模式,以从接入节点106接收数据。
可能出现一些与HARQ有关的问题,涉及在接入链路108和中继链路104上出现的传输之间的冲突。一些问题可能与中继节点102丢失来自接入节点106的传输有关,一些问题与中继节点102丢失来自UA 110的传输有关,还有一些问题可能与多个ACK/NACK的传输有关。
如果中继节点恰好被调度为在中继节点从接入节点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之后的8ms处在下行链路上向UA进行发送,则在中继节点至UA的传输与中继节点从接入节点接收ACK/NACK之间出现干扰。更具体地,在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之后的4ms处,中继节点在上行链路上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在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4ms处,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如果中继节点已经被调度为在该时刻(例如,在子帧0、4、5、9中)在下行链路上向UA进行发送,则中继节点需要在下行链路上从接入节点接收ACK/NACK,同时在下行链路上向UA进行发送。由于中继节点无法在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频带上进行接收和发送,因此,中继节点可能无法从接入节点接收到ACK/NACK。
图2示出了该问题,其中示出了中继节点进行的来自接入节点的下行链路接收的时间线和从中继节点至UA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在该示例中,子帧1和7是MBSFN子帧。也即,中继节点可以在子帧1和7中在下行链路上从接入节点接收数据。在子帧中在下行链路上进行接收的能力由该子帧中的字母“RX”表示。在其他示例中,其他子帧可以是MBSFN子帧。此外,在该示例中示出了10ms的MBSFN子帧。也就是说,在每个无线帧中,子帧1和7是MBSFN子帧。如上所述,从中继节点至UA的下行链路传输必须出现在子帧0、4、5和9处。在子帧中在下行链路上发送完整子帧的要求由该子帧中的字母“TX”表示。其他子帧也可以用于从中继节点至UA的下行链路传输。
在该示例中,中继节点在子帧1处从接入节点接收上行链路授权。在4ms之后,在子帧5处,中继节点在上行链路上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在该图中仅示出了去往和来自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的一部分)。在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之后的4ms处,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也即,接入节点在子帧9处发送ACK/NACK。然而,从中继节点至UA的下行链路传输已经被调度为在子帧9处出现(即,MBSFN子帧配置无法在无线帧中的子帧0、4、5、9中)。中继节点无法同时接收ACK/NACK并且向UA进行发送,因此中继节点丢失接入节点在子帧9处发送的ACK/NACK。
在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多模式HARQ传输方案来解决中继节点丢失来自接入节点的ACK/NACK的问题。也即,该解决方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解决MBSFN子帧周期为10ms的情况,另一个解决MBSFN子帧周期为40ms的情况。
当MBSFN子帧周期为10ms时,使用同步重传。在同步重传中,组件在从另一个组件接收到NACK之后的特定时间处重传数据分组,该另一个组件是该组件向其发送数据分组的组件。在实施例中,修改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HARQ传输的时刻,使得接入节点在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6ms处(而不是标准的4ms处)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而中继节点始终在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之后的4ms处向接入节点发送数据。在另一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在子帧k中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并且中继节点在子帧k+m处向接入节点发送数据,而接入节点在子帧k+10处(这里,m小于10)中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按照这种方式,从上行链路授权的时间至ACK/NACK的时间的往返时间是10ms。按照这种方式改变ACK/NACK的时间确保了:在周期为10ms时,接入节点不会在中继节点正在尝试在下行链路上进行发送时发送ACK/NACK。ACK/NACK总是在中继节点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之后的10ms处发送,并且上行链路授权的接收总是在MBSFN子帧中出现。由于周期为10ms,因而在上行链路授权之后的10ms处出现的子帧也是MBSFN子帧,并且在该MBSFN子帧中接收到ACK/NACK。
图3示出了该部分解决方案的示例,图3示出了具有与图2相同的MBSFN子帧模式和周期的中继节点下行链路时间线。中继节点同样在子帧1处从接入节点接收上行链路授权,并且在4ms之后,在子帧5处在上行链路上进行发送(同样,仅示出了针对中继节点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的一部分)。在该实施例中,接入节点在中继节点在上行链路上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之后的6ms处,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也即,由于当前往返时间是10ms,接入节点在提供上行链路授权之后的10ms处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这将ACK/NACK放置在下一无线帧的子帧1处。由于第二无线帧的子帧1(与第一无线帧中的子帧1类似)是MBSFN子帧,所以中继节点可以接收到ACK/NACK。
当周期为40ms时该部分解决方案可能不太合适。在该情况下,四个连续无线帧的组中的每个无线帧可能具有不同的MBSFN子帧模式。如果将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ACK/NACK设置为总是出现在每个无线帧的相同子帧中,则ACK/NACK可能出现在一个子帧中的“接收”子帧中,而在该组四个无线帧的其他三个无线帧中的一个或多个中出现在“发送”子帧中。因此,可能发生上述干扰问题。
例如,子帧1在四个连续无线帧中的第一无线帧中可能是MBSFN子帧,并且中继节点可能在该子帧中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如果如上所述,往返时间被设置为10ms,则接入节点将在下一无线帧的子帧1处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然而,下一无线帧可能具有不同的MBSFN子帧模式,并且该无线帧的子帧1可能是中继节点被调度为在下行链路上进行发送的子帧。中继节点无法同时在下行链路上接收ACK/NACK并且进行发送,因此将丢失ACK/NACK。
因此,在实施例中,当MBSFN子帧周期为40ms时,使用异步重传。在异步重传中,可以命令组件在原始的数据分组传输之后的任意的(而不是固定的)时间处重传数据分组。更具体地,在解决方案的该部分中,在该实施例中,接入节点并不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取而代之,在需要重传时,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授权,并且在并不需要重传时,不发送授权。当中继节点接收到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授权时,中继节点将该授权当作针对重传的请求,并且在对应的被调度的上行链路“发送”子帧中重传丢失的数据分组。由于在该情况下接入节点不会发送ACK/NACK,所以消除了中继节点丢失ACK/NACK的问题。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完整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多模式HARQ传输,其中针对两个可能的MBSFN周期中的每一个使用不同的模式。当MBSFN周期为10ms时,使用同步重传和10ms的往返时间。当MBSFN周期为40ms时,使用异步重传,并且接入节点通过发送上行链路授权而不是NACK,向中继节点通知针对重传的需求。在另一实施例中,异步重传同时应用于10ms和40ms的MBSFN周期。也即,无论使用10ms的周期还是40ms的周期,在丢失了数据分组时,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异步授权,并且在中继节点接收到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授权时,中继节点重传丢失的数据分组。
在备选实施例中,以不同的方式解决在向接入节点发送上行链路传输之后中继节点丢失来自接入节点的ACK/NACK的问题。在该情况下,接入节点并不在从中继节点接收到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4ms处发送ACK/NACK,如在当前过程中可能进行的一样。取而代之,接入节点在第一MBSFN子帧中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第一MBSFN子帧在来自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至少4ms处。
例如,如果无线帧中的子帧1和7是MBSFN子帧,并且接入节点在子帧1处向中继节点发送上行链路授权,则中继节点将在4ms处(即在子帧5处),在上行链路上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接入节点将在大于4ms之后的下一MBSFN子帧处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该MBSFN子帧可以是下一无线帧中的子帧1。由于总是在MBSFN子帧中发送ACK/NACK,所以不再出现由中继节点尝试在中继节点被调度为进行发送的子帧中接收ACK/NACK所引起的冲突。
中继节点可能在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的下一机会之前向接入节点发送多个上行链路传输。接入节点需要针对每个上行链路传输发送ACK/NACK,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在相同的子帧中发送ACK/NACK。图4示出了一个示例,其中子帧1和2是向中继节点提供上行链路授权的MBSFN子帧。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出现在4ms之后,在子帧5和6处。在上行链路传输后的至少4ms处的下一MBSFN子帧在下一无线帧的子帧1处,因此在初步解决方案中,针对在子帧5和6处出现的上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出现在子帧1处。然而,在当前过程中,两个ACK/NACK无法出现在相同的子帧中。
可以以两种不同方式之一来解决这种情况。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针对第二上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延迟到并不具有调度的ACK/NACK的下一MBSFN子帧。图5示出了这种情况,其中,针对在子帧5处出现的上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出现在下一无线帧的子帧1处,并且针对在子帧6处出现的上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出现在下一无线帧的子帧7处。该实施例可以在ACK/NACK的返回中添加延迟,但是并不需要对ACK/NACK编码的当前过程进行修改。
在备选实施例中,可以将多个ACK/NACK聚合为单个ACK/NACK传输。图6示出了该情况,其中将针对在子帧5和6处出现的上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聚合为在子帧1处出现的单个ACK/NACK传输。该实施例避免了ACK/NACK的返回的延迟,但是需要改变针对ACK/NACK编码的当前过程。
在另一备选实施例中,以另一方式解决在向接入节点发送上行链路传输之后中继节点丢失来自接入节点的ACK/NACK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授权上行链路资源的每个MBSFN子帧,针对中继节点在授权的资源上向接入节点发送的上行链路传输,分配中继节点可以从接入节点接收ACK/NACK的对应MBSFN子帧。上行链路授权MBSFN子帧和ACK/NACK子帧之间的映射可以在MBSFN配置期间从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显式地发信号通知,或者按照某些规则隐式地定义。
图7示出了MBSFN子帧之间的这种映射的示例。在该示例中,MBSFN子帧2被指定为可以出现上行链路授权的子帧,子帧13被指定为可以针对在子帧2中授权的上行链路上的传输返回ACK/NACK的子帧。类似地,子帧13、22和33被指定为上行链路授权子帧,并且子帧22、33和2分别被指定为对应的ACK/NACK子帧。在其他示例中,可以使用MBSFN子帧和对应的ACK/NACK子帧之间的其他映射。该映射可以是半静态的,并且用于从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映射的信令可以是更高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控制单元。
尽管上述实施例被呈现为用于处理在向接入节点发送上行链路传输之后中继节点丢失来自接入节点的ACK/NACK的问题的独立解决方案,但是应该理解,这些解决方案可以以各种组合方式来组合。
当在UA正在尝试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的同时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时,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在一些情况下,中继节点可以在从接入节点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之后在上行链路上向接入节点发送数据,而在其他情况下,中继节点可以在下行链路上从接入节点接收到数据之后在上行链路上向接入节点发送ACK/NACK。在任何情况下,如果UA尝试在中继节点正在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的相同子帧中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则中继节点将丢失来自UA的传输。
这可能是如上所述由于中继节点在针对中继节点而言可能为接收子帧的前几个符号中向UA发送控制信息而引起的。在发送了控制信息之后,中继节点可以在剩余的子帧中从接入节点接收数据。如果中继节点向UA提供上行链路授权,则UA典型地在4ms之后出现的子帧中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如果中继节点从接入节点接收到数据或上行链路授权,则中继节点将在4ms之后出现的子帧中向接入节点发送ACK/NACK或数据。因此,如果中继节点在中继节点向UA提供上行链路授权的相同子帧中从接入节点接收到数据或上行链路授权,则中继节点将在UA正在尝试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的相同子帧中尝试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在这种冲突出现时,中继节点将丢失来自UA的传输。
在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当中继节点知晓其已经丢失了来自UA的传输时中继节点向UA发送“智能”NACK来解决该情况。中继节点知晓,当其向UA提供上行链路授权时,UA将在4ms之后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中继节点还知晓,当其从接入节点接收到传输时,中继节点将在4ms之后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因此,中继节点知晓,当其在相同的子帧中向UA提供上行链路授权并且从接入节点接收到传输时,将在4ms之后发生冲突,并且中继节点将丢失来自UA的传输。在实施例中,当中继节点知晓其由于该原因而已经丢失了来自UA的传输时,中继节点向UA发送智能NACK消息。智能NACK消息可以在引起的干扰之后的4ms或者四个子帧处发送。UA则可以在4ms或四个子帧之后向中继节点重传所丢失的数据分组。由于NACK基于中继节点知晓由于冲突而丢失来自UA的传输的,所以NACK可以被称为“智能”的。
从UA发送至中继节点的数据分组典型地使用特定的冗余版本。如果需要重传数据分组,则重传可以使用与在初始传输中使用的版本不同的冗余版本。可以组合具有不同冗余版本的两个分组,以提高可以正确地解码数据的概率。当使用自适应重传时,中继节点显式地发信号通知UA用于重传的冗余版本。当使用非自适应重传时,通过冗余版本的周期性循环来确定用于重传的冗余版本。例如,如果使用0-2-1-3的循环,则在初始传输中使用冗余版本0,在第一次重传中使用冗余版本2,在第二次重传中使用冗余版本1,以及在第三次重传中使用冗余版本3。与用于解码目的的其他冗余版本相比,冗余版本0典型地包括更多且更优的信息,因此,典型地在初始传输中使用冗余版本0。在第三代伙伴计划(3GPP)技术规范(TS)36.212中可以找到与冗余版本有关的附加信息,其通过引用合并于此以用于所有目的。
当从UA发送至中继节点的数据分组由于上述原因而被丢失并且在之后被重传时,已知并未接收到最初的数据分组,因此其无法与重传的数据分组组合。也即,重传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中继节点无法解码初始数据分组,而是中继节点根本没有接收到初始数据分组。
在实施例中,当中继节点由于上述原因丢失数据分组并且向UA发送智能NACK时,UA使用在初始传输中使用的相同冗余版本来重传数据分组。更具体地,由于典型地在初始传输中使用冗余版本0并且冗余版本0典型地提供更好的性能,所以在UA接收到智能NACK之后UA重传数据分组时可以使用冗余版本0。备选地,UA可以使用在前一次传输中使用的冗余版本来重传数据分组。例如,如果UA使用冗余版本0来发送数据分组,但是中继节点无法解码该分组,则UA使用冗余版本2来重传。如果中继节点无法接收到重传的分组(例如,由于上行链路冲突),则UA再次使用冗余版本2来重传。在与利用冗余版本0发送的数据分组重新组合之后,这将提供更大的分集。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冗余版本0来重传将不会给HARQ组合提供奇偶校验比特分集。
在实施例中,当中继节点向UA发送智能NACK时,中继节点可能包括向UA通知NACK是智能NACK的指示符。在接收到该指示符时,UA知晓要利用适当的冗余版本来重传。例如,UA可以被配置为在接收到该指示符时利用初始冗余版本、前一冗余版本或冗余版本0来重传。备选地,该指示符可以显式地命令UA利用初始冗余版本、前一冗余版本或冗余版本0来重传。
图8示出了这些实施例。在子帧1处,中继节点从接入节点接收到下行链路传输。在一些情况下,下行链路传输可以是来自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在其他情况下,下行链路传输可以是来自接入节点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在子帧1中,中继节点向UA提供上行链路授权。在4ms之后,在子帧5处,UA尝试在上行链路上使用中继节点在子帧1中提供的上行链路授权来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此外,在子帧5中,中继节点尝试在上行链路上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在子帧1处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输是上行链路授权的情况下,在子帧5处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传输是数据传输。在子帧1处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输是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在子帧5处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传输是ACK/NACK。
中继节点知晓,在子帧5处,在中继节点正在尝试在上行链路上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的同时,UA正在尝试在上行链路上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并且来自UA的传输将会丢失。因此,在来自UA的传输之后的4ms处,在子帧9处,中继节点在下行链路上向UA发送智能NACK,以向UA通知丢失了在子帧5处的传输。由于NACK基于中继节点知晓在子帧5处出现冲突,因此该NACK可以被称为“智能”的。在接收到智能NACK之后的4ms处,在下一无线帧的子帧3处,UA重传之前在子帧5处发送的数据,并且中继节点接收该重传。
在备选实施例中,使用另一技术来解决UA在中继节点正在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的相同子帧中尝试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时中继节点丢失来自UA的传输的问题。在该技术中,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以规则间隔固定出现,例如每隔8ms。从UA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则被禁止在这些时间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和从UA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决不会出现在相同的时间处。
为了使得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可能需要修改在来自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与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之间的典型的4ms间隔。在实施例中,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出现在MBSFN子帧中,该MBSFN子帧在来自中继节点的固定上行链路传输之前尽可能短的时间处,但是在固定的上行链路传输之前不少于4ms之处。例如,如果固定上行链路传输被调度为在子帧7中出现,并且如果MBSFN子帧出现在子帧3处,则针对固定上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授权出现在子帧3处的MBSFN子帧中。如果固定上行链路传输被调度为在子帧7中出现,并且如果MBSFN子帧并不出现在子帧3处,而是出现在子帧2处,则针对固定上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授权出现在子帧2处的MBSFN子帧处,如此等等。如果固定上行链路传输被调度为在子帧9中出现,并且如果MBSFN子帧出现在子帧6、7、或8处,则针对固定上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授权并不出现在这些MBSFN子帧的任何一个中,因为这些子帧在固定上行链路传输之前少于4ms之处。
此外,为了确保禁止从UA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出现在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所出现的固定子帧中,需要修改中继节点向UA发送数据和上行链路授权的过程。更具体地,中继节点不应该在UA被禁止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的子帧之前的4ms处向UA发送数据或上行链路授权,这是因为在该子帧中向UA发送数据或上行链路授权将使得UA在被禁止的子帧中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或数据。此外,可能存在一些子帧,在这些子帧中,因为这些子帧是MBSFN子帧,中继节点不向UA发送数据,但是在这些子帧中中继节点可以向UA提供上行链路授权,因为UA被禁止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的子帧不会出现在4ms之后。
图9示出了该实施例的一个示例,其中,中继节点进行的来自接入节点的下行链路接收和从中继节点至UA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被标为R-DL,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被标为R-UL,从中继节点至UA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被标为A-DL,并且从UA至中继节点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时间线被标为A-UL。
在该示例中,中继节点以规则的8ms间隔在上行链路上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这在R-UL时间线中标有字母C。为了避免这些固定的中继节点上行链路传输之间的冲突,禁止UA在这些子帧中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UA被禁止进行发送的子帧在A-UL时间线中标有字母G。在A-UL时间线中还示出了与这些子帧相关联的UA的上行链路HARQ过程号码。由于UA不能够在“G”子帧中进行发送,所以这些子帧中的上行链路HARQ过程是不可用的。在该示例中,由于“G”子帧与HARQ过程0相关联,所以HARQ过程0将丢失。由于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并且UA被禁止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的“C”子帧与HARQ过程的一个周期一样以相同的8ms的间隔出现,所以将在HARQ过程的每个周期中丢失相同的HARQ过程。
为了中继节点在规则间隔的“C”子帧处在上行链路上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可能需要如上所述来规定用于向中继节点提供针对上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授权的子帧。上行链路授权出现在MBSFN子帧中,这些子帧在R-DL时间线中标有字母B。中继节点必须在下行链路上向UA进行发送的子帧在R-DL时间线中标有字母A。
在图9的示例中,“C”子帧出现在子帧0、8、16、24和32处。对于出现在子帧8处的“C”子帧,中继节点在子帧3处从接入节点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与子帧8最接近但是在子帧8之前4ms或更多的子帧是子帧4。这是必须进行至UA的下行链路传输的“A”子帧,因此子帧4不可能是MBSFN子帧。下一个最接近但是在子帧8之前4ms或更多的子帧是子帧3。该子帧不是“A”子帧,因此该子帧被指定为MBSFN子帧,并且在子帧3中进行针对子帧8处的上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授权。
对于在子帧16处出现的“C”子帧,中继节点在子帧12处从接入节点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尽管子帧13很接近子帧16并且不是必须进行至UA的下行链路传输的“A”子帧,但是由于该子帧在子帧16处的“C”子帧之前少于4ms处,所以在该示例中子帧13无法用作MBSFN子帧。
对于在子帧24处出现的“C”子帧,中继节点在子帧18处从接入节点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子帧24的两个最接近但是在子帧24之前4ms或更多的子帧是子帧19和20。这两个子帧都是必须进行至UA的下行链路传输的“A”子帧,因此这些子帧不是MBSFN子帧。下一个最接近且在子帧24之前4ms之前或更多的子帧是子帧18,因此将该子帧指定为MBSFN子帧,并且在子帧18中进行针对子帧24处的上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授权。
对于在子帧32处出现的“C”子帧,中继节点在子帧28处从接入节点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因为子帧28是“C”子帧之前尽可能短的时间处但是在“C”子帧之前不少于4ms处的子帧,并且不是“A”子帧。
类似地,对于在子帧0处出现的“C”子帧,中继节点在前一组四个无线帧中的子帧36处从接入节点接收到上行链路授权,因为该子帧是“C”子帧之前4ms处的子帧,并且不是“A”子帧。
UA被禁止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的A-UL时间线中的“G”子帧被布置为与R-UL时间线中的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的“C”子帧重合。为了确保在这些“G”子帧中不出现从UA至中继节点的传输,需要适当地布置如A-DL时间线所示的从中继节点至UA的下行链路传输。由于中继节点在MBSFN子帧中从接入节点接收传输,并且中继节点无法在中继节点向UA发送数据的相同子帧中从接入节点接收传输,所以从中继节点至UA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不能够出现在MBSFN子帧中。
A-DL时间线中标有D和F的子帧与MBSFN子帧重合,因此在“D”和“F”子帧中不能够在下行链路上从中继节点向UA发送数据。“F”子帧出现在A-UL时间线中的“G”子帧之前的4ms处,因此不应该在“F”子帧中在下行链路上从中继节点向UA发送上行链路授权,以避免UA在“G”子帧中在授权的上行链路上发送数据。也即,在“F”子帧中不应该从中继节点向UA发送数据和上行链路授权。然而,“D”子帧并不出现在“G”子帧之前的4ms处,所以可以在“D”子帧中从中继节点向UA发送上行链路授权,这是因为在授权的上行链路上发送的数据不会与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重合。
A-DL时间线中的“E”子帧是如下的子帧:不是MBSFN子帧,但是出现在A-UL时间线中的“G”子帧之前的4ms处。由于数据传输会使得在“G”子帧中发送ACK/NACK,并且上行链路授权会使得在“G”子帧中发送数据传输,所以在“E”子帧中不应该从中继节点向UA发送数据和上行链路授权。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8、16、24、32等之外的子帧指定为用于至接入节点的中继节点上行链路传输,只要子帧保持规则的8ms间隔。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上行链路HARQ过程会丢失。例如,可以将子帧5、13、21、29等预留用于至接入节点的中继节点传输,并且在这些子帧中禁止至中继节点的UA传输。从图9中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HARQ过程5将丢失。
在实施例中,可以将多个组的子帧指定用于至接入节点的中继节点上行链路传输,只要在每个组中在子帧之间中保持规则的8ms间隔。例如,可以将子帧8、16、24、32等预留用于至接入节点的中继节点传输,并将子帧5、13、21、29等预留用于至接入节点的中继节点传输。可以在所有这些子帧中禁止至中继节点的UA传输。该实施例可以给中继节点提供更多的用于向接入节点进行传输而不会引起冲突的机会,但是在每个HARQ周期中将有多个HARQ过程丢失。在该示例中,HARQ过程0和5是不可用的。
在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针对数据传输的对应ACK/NACK的下一次机会之前,接入节点可能在下行链路上向中继节点发送多个数据传输。中继节点可能需要针对每次下行链路传输向接入节点发送ACK/NACK,但是中继节点可能不能够分离地发送这些ACK/NACK。在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聚合这些ACK/NACK,并在单个子帧中将其发送给中继节点。接入节点可能需要向中继节点通知如何执行聚合,并且在备选实施例中,对于接入节点这么做,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入节点显式地告知中继节点可以将到中继节点的哪些下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聚合,以及中继节点应该使用哪个子帧来向接入节点发送聚合的ACK/NACK。例如,如图10所示,中继节点可以在子帧1、2和3中从接入节点接收数据。接入节点可以显式地或隐式地(例如,按照某些预定规则)向中继节点通知要将针对在这些子帧中发送的数据的ACK/NACK聚合在一起。接入节点还可以显式地或隐式地(例如,按照某些预定规则)向中继节点通知将聚合的ACK/NACK返回接入节点所在的子帧。在该示例中,接入节点规定了:要在子帧7中将聚合的ACK/NACK返回。在其他示例中,接入节点可以规定:应该聚合在其他子帧中发送的数据的ACK/NACK,并且可以将另一子帧规定为要返回聚合的ACK/NACK的子帧。接入节点还可以显式地或隐式地(例如,按照某些预定规则)向中继节点通知用于发送聚合的ACK/NACK的资源。
在备选实施例中,接入节点对至中继节点的每个下行链路传输包括一比特指示符。该指示符指示:可以聚合针对该下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还是应该在下行链路传输之后的通常4ms处发送针对该下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例如,该指示符的一个值可以指示“在4ms之后不发送”。也即,该值可以指示:应该保持针对包括该指示符的下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以与后面的ACK/NACK聚合。该指示符的另一值可以指示“在4ms之后发送”。也即,该值可以指示应该在接收到下行链路传输之后的4ms处发送针对包括该指示符的下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以及被聚合的其它之前的ACK/NACK。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中继节点丢失了指示符,则聚合的ACK/NACK可能失去其同步。例如,如果丢失了“在4ms之后发送”指示符,则中继节点将等待下一个“在4ms之后发送”指示符才发送ACK/NACK,但是接入节点将尝试对它认为在第一个“在4ms之后发送”指示符之后已经发送的ACK/NACK进行解码。为了解决该情况,如果接入节点可以检测到其对ACK/NACK的解码尝试与中继节点的ACK/NACK发送不同步,则接入节点通过发送多个“在4ms之后发送”指示符来进行恢复。可选地,如果eNB周期性地发送“在4ms之后发送”指示符,则可以避免该情况。
在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通知如何执行聚合的技术中,可以在与常规上行链路数据相同的子帧中发送聚合的ACK/NACK。在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情况下,每个传输可以包括两个码字,并且可以以多种不同方式来进行聚合的ACK/NACK与常规数据的码字的复用。例如,可以将子帧1的第一ACK/NACK与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常规数据传输的码字1复用,然后将子帧1的第二ACK/NACK与码字2复用。可以针对子帧2和3的ACK/NACK重复这种模式。在另一示例中,可以将子帧1的第一ACK/NACK、子帧2的第一ACK/NACK以及子帧3的第一ACK/NACK与常规数据传输的码字1复用。可以针对码字2重复该模式。其它复用方法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的UA 110、中继节点102、接入节点106以及其它组件可以包括能够执行与上述动作相关的指令的处理组件。图11示出了系统1300的示例,系统1300包括适合实施本文所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处理组件1310。除了处理器1310(还可以被称为中央处理单元或CPU)之外,系统1300可以包括网络连接设备1320、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30、只读存储器(ROM)1340、辅助存储器1350、以及输入/输出(I/O)设备1360。这些组件可以经由总线1370彼此通信。在一些情况下,这些组件中的一些可能不存在,或者可以在多种组合中互相组合,或者与未示出的其它组件以多种组合结合。这些组件可以位于单个物理实体中或多个物理实体中。本文描述为由处理器1310执行的任何动作可以由处理器1310单独执行,或者由处理器1310与图中示出或未示出的一个或多个组件(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1380)相结合来执行。虽然DSP 1380被示出为单独的组件,但是DSP 1380也可以合并至处理器1310之中。
处理器1310执行其可以从网络连接设备1320、RAM 1330、ROM 1340或辅助存储器1350(可以包括各种基于盘的系统,如硬盘、软盘或光盘)中存取的指令、代码、计算机程序或脚本。尽管仅示出了一个CPU1310,然而也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因此,尽管可以将指令描述为由处理器来执行,但是可以同时地、串行地、或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指令。处理器1310可以被实施为一个或多个CPU芯片。
网络连接设备1320可以采取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组、以太网设备、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设备、串行接口、令牌环设备、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设备、无线局域网(WLAN)设备、无线收发机设备(如码分多址(CDMA)设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无线收发机设备、微波接入的全球可互操作性(WiMAX)设备)、和/或用于连接至网络的其他公知设备的形式。这些网络连接设备1320可以使处理器1310能够与因特网或一个或多个电信网络或处理器1310可以从其接收信息或处理器1310可以向其输出信息的其他网络进行通信。网络连接设备132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收发机组件1325,收发机组件1325能够以无线的方式发送和/或接收数据。
RAM 1330可以用于存储易失性数据,并且可能存储由处理器1310执行的指令。ROM 1340是非易失性存储器设备,典型地具有与辅助存储器1350的存储器容量相比较小的存储器容量。ROM 1340可以用于存储指令,并且可能存储在指令执行期间读取的数据。对RAM 1330和ROM 1340的存取一般比对辅助存储器1350的存取更快。辅助存储器1350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盘驱动器或带驱动器,可以用于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或者在RAM 1330不够大不足以保持所有工作数据的情况下用作溢出数据存储设备。辅助存储器1350可以用于存储在选择程序来执行时加载至RAM 1330中的这些程序。
I/O设备1360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触摸屏显示器、键盘、键区、开关、拨号盘、鼠标、轨迹球、语音识别器、读卡器、纸带读取器、打印机、视频监视器、或其他公知输入/输出设备。此外,收发机1325可以被认为是I/O设备1360的组件,而不是网络连接设备1320的组件,或者除了是网络连接设备1320的组件之外还是I/O设备1360的组件。
在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避免中继节点丢失来自接入节点的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当针对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使用十毫秒周期时,将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与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之间的时间设置为等于十毫秒。该方法还包括:当针对MBSFN子帧使用四十毫秒周期时,在丢失数据分组时,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异步授权,并且在中继节点接收到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授权时,中继节点重传丢失的数据分组。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节点。该接入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当针对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使用十毫秒周期时,将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与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之间的时间设置为等于十毫秒。该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当针对MBSFN子帧使用四十毫秒周期时,在丢失数据分组时向中继节点发送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授权。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当针对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使用十毫秒周期时,从接入节点接收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与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ACK/NACK之间的时间被设置为等于十毫秒。该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当针对MBSFN子帧使用四十毫秒周期时,在丢失数据分组时从接入节点接收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异步授权。该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在中继节点接收到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授权时,重传丢失的数据分组。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避免中继节点丢失来自接入节点的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入节点在第一可用的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中向中继节点发送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第一可用MBSFN子帧在来自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至少4毫秒处。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节点。该接入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在第一可用的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中向中继节点发送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第一可用MBSFN子帧在来自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至少4毫秒处。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在第一可用的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中从接入节点接收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第一可用MBSFN子帧在来自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至少4毫秒处。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避免中继节点丢失来自接入节点的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对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授权上行链路资源所在的每个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指派接入节点能够针对中继节点在所授权的资源上而向接入节点发送的上行链路传输向中继节点发送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的对应MBSFN子帧。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节点。该接入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针对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的上行链路传输而向中继节点发送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其中,针对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授权上行链路资源所在的每个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指派了接入节点能够发送ACK/NACK的对应MBSFN子帧。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针对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的上行链路传输而从接入节点接收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其中,针对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授权上行链路资源所在的每个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指派了接入节点能够发送ACK/NACK的对应MBSFN子帧。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避免中继节点丢失来自用户代理(UA)的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当UA在与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所在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向中继节点发送数据分组时,中继节点向UA发送否定应答消息(NACK)。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当用户代理(UA)在与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所在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向中继节点发送数据分组时,向UA发送否定应答消息(NACK)。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户代理(UA)。该UA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当UA在与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所在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向中继节点发送数据分组时,从中继节点接收否定应答消息(NACK)。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避免中继节点丢失来自用户代理(UA)的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仅以固定的间隔从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该方法还包括:在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固定传输出现的子帧期间,禁止从UA至中继节点的传输。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仅以固定的间隔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其中,在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固定传输出现的子帧期间,禁止从用户代理(UA)至中继节点的传输。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节点。该接入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传输,其中该传输仅以固定的间隔出现,并且在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固定传输出现的子帧期间,禁止从用户代理(UA)至中继节点的传输。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管理多个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当在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针对数据传输的对应ACK/NACK的下一次机会之前,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多个数据传输时,中继节点将ACK/NACK聚合并在单个子帧中向接入节点发送聚合的ACK/NACK。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当在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针对数据传输的对应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的下一次机会之前,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多个数据传输时,聚合多个ACK/NACK。该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在单个子帧中向接入节点发送聚合的ACK/NACK。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节点。该接入节点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在单个子帧中从中继节点接收聚合的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该聚合的ACK/NACK是当在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针对数据传输的对应ACK/NACK的下一次机会之前,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多个数据传输时,由多个ACK/NACK形成的。
以下通过引用合并于此以用于所有目的: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技术规范(TS)36.212。
虽然在本公开中提供了若干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所公开的系统以及方法可以通过多种其它特定形式体现。所述示例应当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以及本发明不限于本文所述的细节。例如,在另一系统中可以合并或集成多种单元或组件,或者省略某些特征,或不实施某些特征。
此外,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在多种实施例中被描述和说明为分立或单独的技术、系统、子系统以及方法可以与其它系统、模块、技术或方法合并或集成。其它被示出或描述为耦合的或直接耦合或彼此通信的项目可以间接耦合或通过某些无论是电的或机械的或其它的接口、设备或中间组件进行通信。在不偏离本文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确定和做出修改、替换物以及变更的其它示例。

Claims (44)

1.一种用于避免中继节点丢失来自接入节点的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当针对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使用十毫秒周期时,将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与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之间的时间设置为等于十毫秒;以及
当针对MBSFN子帧使用四十毫秒周期时,在丢失数据分组时,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异步授权,并且在中继节点接收到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授权时,中继节点重传丢失的数据分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会丢失的传输是否则将在上行链路授权之后的八毫秒处已经被发送的ACK/NACK。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由于中继节点被调度为在接入节点尝试向中继节点发送该ACK/NACK的同时向一个或多个用户代理进行发送,所以会丢失该ACK/NACK。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与ACK/NACK之间的时间包括:从上行链路授权的时间至从中继节点到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间之间的四毫秒,以及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间到ACK/NACK的时间之间的六毫秒。
5.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节点,包括:
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用于当针对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使用十毫秒周期时,将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与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之间的时间设置为等于十毫秒;该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当针对MBSFN子帧使用四十毫秒周期时,在丢失数据分组时向中继节点发送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授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与ACK/NACK之间的时间包括:从上行链路授权的时间到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间之间的四毫秒,以及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时间到ACK/NACK的时间之间的六毫秒。
7.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当针对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使用十毫秒周期时,从接入节点接收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其中,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授权与从接入节点至中继节点的ACK/NACK之间的时间被设置为等于十毫秒,该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当针对MBSFN子帧使用四十毫秒周期时,在丢失数据分组时从接入节点接收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异步授权,并且该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在中继节点接收到针对上行链路重传的授权时,重传丢失的数据分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由于中继节点被调度为在接入节点尝试向中继节点发送该ACK/NACK的同时向一个或多个用户代理进行发送,所以在其他情况下会丢失该ACK/NACK。
9.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节点,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在第一可用的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中向中继节点发送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第一可用MBSFN子帧在来自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至少4毫秒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由于中继节点被调度为在接入节点尝试向中继节点发送该ACK/NACK的同时向一个或多个用户代理进行发送,所以在其他情况下会丢失该ACK/NACK。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当在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的下一次机会之前,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多个上行链路传输时,将针对多个上行链路传输中的第一个上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放置在第一可用MBSFN子帧中,第一可用MBSFN子帧在来自中继节点的对应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至少4毫秒处,并且将针对所述多个上行链路传输中的第二个上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放置在下一个可用的MBSFN子帧中。
12.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在第一可用的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中从接入节点接收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第一可用MBSFN子帧在来自中继节点的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至少4毫秒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当在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的下一次机会之前,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多个上行链路传输时,将针对多个上行链路传输中的第一个上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放置在第一可用MBSFN子帧中,第一可用MBSFN子帧在来自中继节点的对应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至少4毫秒处,并且将针对所述多个上行链路传输中的第二个上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放置在下一个可用的MBSFN子帧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当在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ACK/NACK的下一次机会之前,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多个上行链路传输时,将针对所述多个上行链路传输的多个ACK/NACK聚合在单个ACK/NACK传输中,该单个ACK/NACK传输在第一可用MBSFN子帧中被发送给中继节点,第一可用MBSFN子帧在来自中继节点的所述多个上行链路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链路传输之后的至少4毫秒处。
15.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节点,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针对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的上行链路传输向中继节点发送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其中,针对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授权上行链路资源所在的每个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指派了接入节点能够发送ACK/NACK的对应MBSFN子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由于中继节点被调度为在接入节点尝试向中继节点发送该ACK/NACK的同时向一个或多个用户代理进行发送,所以在其他情况下会丢失该ACK/NACK。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在MBSFN配置期间,从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显式地发信号通知上行链路授权MBSFN子帧与ACK/NACK子帧之间的映射。
18.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针对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的上行链路传输从接入节点接收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其中,针对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授权上行链路资源所在的每个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指派了接入节点能够发送ACK/NACK的对应MBSFN子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由于中继节点被调度为在接入节点尝试向中继节点发送该ACK/NACK的同时向一个或多个用户代理进行发送,所以在其他情况下会丢失该ACK/NACK。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在高层信令中发信号通知该映射,所述高层信令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
无线电资源控制信令;以及
媒体接入控制单元。
2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当用户代理‘UA’在与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所在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向中继节点发送数据分组时,向UA发送否定应答消息‘NACK’。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中继节点在中继节点向UA提供上行链路授权并且中继节点接收到来自接入节点的传输所在的子帧之后的八个子帧处,发送NACK。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当中继节点向UA发送NACK时,中继节点包括一指示符,该指示符向UA通知NACK是“智能”NACK。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UA被配置用于在接收到该指示符时使用以下各项之一来重传数据分组:
最初发送数据分组的冗余版本;
之前发送数据分组的冗余版本;以及
冗余版本0。
25.一种用户代理‘UA’,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当UA在与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所在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向中继节点发送数据分组时,从中继节点接收否定应答消息‘NACK’。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UA,其中,在中继节点向UA提供上行链路授权并且中继节点接收到来自接入节点的传输所在的子帧之后的八个子帧处,中继节点发送NACK。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UA,其中,当中继节点向UA发送NACK时,中继节点包括一指示符,该指示符通知UA使用以下各项之一来重传数据分组:
最初发送数据分组的冗余版本;
之前发送数据分组的冗余版本;以及
冗余版本0。
28.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仅以固定的间隔向接入节点进行发送,其中,在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固定传输出现的子帧期间,禁止从用户代理‘UA’至中继节点的传输。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禁止中继节点在MBSFN子帧中向UA发送数据,但是如果MBSFN子帧没有出现在禁止UA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的子帧之前的四毫秒处,则允许中继节点在该MBSFN子帧中向UA提供上行链路授权。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针对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周期性传输,指定多组子帧,并且在每组子帧中的子帧之间保持八毫秒的间隔,并且在周期性传输出现的子帧期间禁止从UA至中继节点的传输。
3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节点,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传输,其中该传输仅以固定的间隔出现,并且在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固定传输出现的子帧期间,禁止从用户代理‘UA’至中继节点的传输。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所述固定的间隔是八毫秒。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针对固定上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授权出现在组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中,该MBSFN子帧是在上行链路授权之前最接近的、但是在固定上行链路传输之前不少于四毫秒的MBSFN子帧。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通过确保中继节点不会在禁止UA向中继节点进行发送所在的子帧之前的四毫秒向UA进行发送,来禁止出现从UA至中继节点的传输。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针对从中继节点至接入节点的周期性传输,指定多组子帧,并且在每组子帧中的子帧之间保持八毫秒的间隔,并且在周期性传输出现的子帧期间禁止从UA至中继节点的传输。
36.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当在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针对数据传输的对应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的下一次机会之前,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多个数据传输时,聚合多个ACK/NACK,该处理器还被配置用于在单个子帧中向接入节点发送聚合的ACK/NACK。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接入节点显式地向中继节点通知到中继节点的哪些下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被允许聚合,并显式地向中继节点通知中继节点用于向接入节点发送聚合的ACK/NACK的子帧。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针对至中继节点的每个下行链路传输,接入节点包括一指示符,该指示符指示是否能够聚合针对该下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当该指示符指示能够聚合ACK/NACK时,保持该ACK/NACK以用于稍后发送,并且当该指示符指示不能聚合ACK/NACK时,将该ACK/NACK和任何保持的ACK/NACK发送至接入节点。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当接入节点检测到其对ACK/NACK的解码尝试与中继节点的ACK/NACK发送不同步时,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多个指示符,指示要将任何保持的ACK/NACK发送至接入节点。
41.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在与其它上行链路数据相同的子帧中发送聚合的ACK/NACK。
42.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节点,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用于:在单个子帧中从中继节点接收聚合的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该聚合的ACK/NACK是当在中继节点向接入节点发送针对数据传输的对应肯定应答/否定应答消息‘ACK/NACK’的下一次机会之前,接入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多个数据传输时,由多个ACK/NACK形成的。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接入节点显式地向中继节点通知到中继节点的哪些下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被允许聚合,并显式地向中继节点通知中继节点用于向接入节点发送聚合的ACK/NACK的子帧。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接入节点,其中,针对至中继节点的每个下行链路传输,接入节点包括一指示符,该指示符指示是否能够聚合针对该下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
CN201080028226.2A 2009-04-24 2010-04-20 中继链路harq操作 Active CN1024610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429,966 US8289895B2 (en) 2009-04-24 2009-04-24 Relay link HARQ operation
US12/429,966 2009-04-24
PCT/US2010/031767 WO2010123914A2 (en) 2009-04-24 2010-04-20 Relay link harq oper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1047A true CN102461047A (zh) 2012-05-16
CN102461047B CN102461047B (zh) 2014-11-05

Family

ID=42542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8226.2A Active CN102461047B (zh) 2009-04-24 2010-04-20 中继链路harq操作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3) US8289895B2 (zh)
EP (5) EP2244402B1 (zh)
JP (1) JP5291246B2 (zh)
KR (1) KR101245013B1 (zh)
CN (1) CN102461047B (zh)
AT (1) ATE550842T1 (zh)
CA (1) CA2759910C (zh)
ES (2) ES2429354T3 (zh)
HK (4) HK1150193A1 (zh)
WO (1) WO2010123914A2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4751A (zh) * 2009-08-05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信号中继方法和信号分配方法
CN107431557A (zh) * 2015-04-09 2017-12-01 英特尔公司 解决在中继用户设备(ue)处的并行通信
CN108370520A (zh) * 2015-12-04 2018-08-0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避免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故意重传
CN108432172A (zh) * 2015-12-18 2018-08-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载波聚合中丢弃上行链路授权以减轻互调干扰的技术
CN110166188A (zh) * 2012-12-18 2019-08-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针对蜂窝集成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基于终端组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系统和方法
CN110690949A (zh) * 2018-07-05 2020-01-14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CN111654916A (zh) * 2015-01-27 2020-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免授权上行链路传输方案的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14244480A (zh) * 2016-05-13 2022-03-25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操作传输协议的用户装备、基站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01816A1 (ja) * 2008-02-14 2009-08-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中継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527978B1 (ko) * 2008-08-06 2015-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지국과 중계기 사이의 서브프레임을 사용하여 통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1563032B1 (ko) * 2008-08-12 2015-10-23 노오텔 네트웍스 리미티드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의 다운링크 투명 중계를 가능하게 하는 방법
US8848594B2 (en) 2008-12-10 2014-09-30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y of relay nodes
US8402334B2 (en) 2008-12-17 2013-03-19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functionality in a relay node
US8311061B2 (en) 2008-12-17 2012-11-13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ser multiplexing
US8355388B2 (en) * 2008-12-17 2013-01-1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itial access to relays
US8040904B2 (en) * 2008-12-17 2011-10-1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nomous combining
US8265128B2 (en) 2008-12-19 2012-09-1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with relay nodes
US8335466B2 (en) 2008-12-19 2012-12-1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US8446856B2 (en) 2008-12-19 2013-05-2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ay node selection
KR101634177B1 (ko) * 2009-01-15 2016-06-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패킷의 처리 및 전송 방법
US8289895B2 (en) 2009-04-24 2012-10-1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Relay link HARQ operation
US8654661B2 (en) * 2009-05-04 2014-02-18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660609B2 (ja) * 2009-06-22 2011-03-3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リレーノード
JP4749480B2 (ja) * 2009-06-22 2011-08-1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リレーノード
CN101969604B (zh) * 2009-07-28 2015-08-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通知消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02036398B (zh) * 2009-09-29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节点及其传输数据的方法
US9237105B2 (en) * 2009-12-08 2016-01-1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ata communication with compensation for packet loss
US8886755B1 (en) * 2009-12-09 2014-11-1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from multiple stations
KR101742994B1 (ko) * 2010-02-09 2017-06-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랜덤접속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8451769B2 (en) * 2010-02-11 2013-05-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receiving messag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relay process being limited to wireless interface and apparatus of the same
WO2011121936A1 (ja) * 2010-03-31 2011-10-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6028439B (zh) * 2010-04-01 2019-10-01 Lg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方法及其设备
EP2410812B1 (en) * 2010-07-22 2013-06-05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operating a relay node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relay node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12081798A1 (ko) * 2010-12-16 2012-06-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노드가 기지국으로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3460775A (zh) * 2011-02-14 2013-12-1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在中继节点重新配置时的harq处理
CN107104767B (zh) * 2011-03-11 2020-06-2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动态子帧的方法及其设备
GB2494871B (en) * 2011-09-20 2018-04-11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t Ltd Re-transmission of timely data in a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37642B2 (en) * 2013-03-20 2015-09-15 Google Inc. Multi-cast optimized medium access method for wireless network
CN104378183A (zh) * 2013-08-13 2015-02-25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9544097B1 (en) 2013-08-20 2017-01-10 Sprint Spectrum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transmission of MBMS data flow
US10009150B2 (en) * 2013-11-28 2018-06-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user equipment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transmission
US9198078B1 (en) 2013-12-11 2015-11-24 Sprint Spectrum L.P. Managing signaling overhead in a wireless multicast system
US10064164B2 (en) 2014-08-18 2018-08-28 Apple Inc.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with non-continuous and periodic PUSCH transmission
CN106254041A (zh) * 2015-08-20 2016-12-21 北京智谷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CN108028732A (zh) * 2015-09-24 2018-05-1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配置的上行链路准予的lte harq反馈
CN108029110B (zh) * 2015-10-29 2022-08-0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按需广播系统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WO2017093186A1 (en) * 2015-12-01 2017-06-08 Ipcom Gmbh & Co. Kg Ack/nack messaging in a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
HUE054909T2 (hu) * 2016-02-04 2021-10-2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Eljárás és készülék feltöltés irányú kapcsolati információ átvitelére nem engedélyezett vivõn
JP6335205B2 (ja) 2016-03-16 2018-05-30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098138B1 (en) * 2016-12-06 2018-10-09 Sprint Spectrum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a scheduler
US10498868B2 (en) * 2017-02-14 2019-12-03 Alcatel Lucent Multipath transport communications
JP6715204B2 (ja) * 2017-03-22 2020-07-0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201442A1 (en) * 2018-04-19 2019-10-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765723B2 (en) * 2019-10-11 2023-09-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vi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lay
CN113938839B (zh) * 2020-06-29 2023-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53154A1 (en) * 2004-12-29 2006-07-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ata forwarding method for reliable service in sensor networks
CN101330312A (zh) * 2007-06-19 2008-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寻呼信息传输的方法、发送装置、接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29285B1 (en) * 2000-01-04 2003-09-30 Nokia Corporation Data transmission
US6907460B2 (en) * 2001-01-18 2005-06-1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for efficient retransmission timeout estimation in NACK-based protocols
US7069038B2 (en) * 2003-02-13 2006-06-27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uplink signal detection and reduced uplink signal power
JP4130648B2 (ja) 2004-10-19 2008-08-06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KR100711738B1 (ko) 2005-02-15 2007-04-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트맵 기반 자동 재전송 요구 엔진 및 그것의 제어 방법
MX2008001526A (es) * 2005-08-05 2008-02-15 Nokia Corp Activacion periodica de canal de control de enlace ascendente dinamica para aumentar capacidad.
US7792026B2 (en) * 2006-02-17 2010-09-07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of calculating a time period to wait for missing data packets
KR20090017699A (ko) * 2006-06-20 2009-02-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사용되는 무선통신장치 및 방법
GB2439367A (en) * 2006-06-20 2007-12-27 Nec Corp Separate ACK/NACK channel from a control channel
JP4805751B2 (ja) 2006-08-18 2011-11-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080068979A1 (en) * 2006-09-14 2008-03-20 Motorola, Inc. Adaptive and preemptive scheduling of transmissions
CN101150384B (zh) * 2006-09-20 2010-12-08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GB2443465A (en) * 2006-11-06 2008-05-07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2132896A2 (en) * 2007-03-14 2009-12-16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providing unsolicited harq for system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US8462690B2 (en) 2007-03-30 2013-06-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ynchronous control message transmission for data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405495B1 (ko) 2007-03-30 2014-06-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중계방식을 사용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재전송을위한 비동기식 제어 메시지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US8483116B2 (en) 2007-04-03 2013-07-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message in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158714B1 (en) 2007-05-04 2019-08-2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Aggregated harq report
US8402335B2 (en) * 2007-06-22 2013-03-19 Nokia Corporation Status report messages for multi-layer ARQ protocol
EP2177073B1 (en) 2007-08-03 2023-07-19 Wireless Future Technologies Inc. Mobile station aggregation of acknowledgments and negative acknowledgment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090046649A1 (en) * 2007-08-13 2009-02-19 Nokia Corporation Mapping of uplink ACK in TDD with asymmetric frame structure
WO2009031866A2 (en) 2007-09-08 2009-03-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ime to response of retransmission in a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45605B2 (en) * 2008-02-21 2013-01-0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bundled feedback in wireless networks
US8457549B2 (en) * 2008-02-29 2013-06-04 Lingna Holdings Pte., Llc Multi-user MIMO relay protocol with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KR100905385B1 (ko) * 2008-03-16 2009-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의 효율적인 전송방법
US8250425B2 (en) * 2008-08-15 2012-08-21 Apple Inc. Management of ARQ detection threshold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KR101302250B1 (ko) 2008-09-30 2013-09-02 가와사키 쥬코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로봇용 모니터링 장치
US9294219B2 (en) * 2008-09-30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upporting relay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00110964A1 (en) 2008-11-04 2010-05-06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Relays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0057521A1 (en) 2008-11-18 2010-05-27 Nokia Corporation Relay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2044234A (ja) 2008-12-23 2012-03-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US8879469B2 (en) 2009-02-17 2014-11-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between a relay and a base station
US8289895B2 (en) 2009-04-24 2012-10-1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Relay link HARQ operation
WO2011099926A2 (en) * 2010-02-15 2011-08-1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Harq ack/nack signaling for multi-carrier hsdpa
WO2011121936A1 (ja) * 2010-03-31 2011-10-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53154A1 (en) * 2004-12-29 2006-07-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ata forwarding method for reliable service in sensor networks
CN101330312A (zh) * 2007-06-19 2008-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寻呼信息传输的方法、发送装置、接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Efficient support of relays through MBSFN subframes", 《TSG-RAN WG1 #55》 *
QUALCOMM EUROPE: "Comparing Relay Support with MBSFN and Blank Subframes", 《3GPP TSG RAN WG1 #55 MEETING》 *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4751B (zh) * 2009-08-05 2014-11-12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信号中继方法和信号分配方法
CN102474751A (zh) * 2009-08-05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信号中继方法和信号分配方法
CN110166188A (zh) * 2012-12-18 2019-08-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针对蜂窝集成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基于终端组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系统和方法
CN110166188B (zh) * 2012-12-18 2023-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针对蜂窝集成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基于终端组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系统和方法
CN111654916B (zh) * 2015-01-27 2022-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免授权上行链路传输方案的传输系统和方法
US11864243B2 (en) 2015-01-27 2024-01-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in a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 scheme
CN111654916A (zh) * 2015-01-27 2020-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免授权上行链路传输方案的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07431557A (zh) * 2015-04-09 2017-12-01 英特尔公司 解决在中继用户设备(ue)处的并行通信
CN107431557B (zh) * 2015-04-09 2021-01-12 苹果公司 解决在中继用户设备(ue)处的并行通信
CN108370520A (zh) * 2015-12-04 2018-08-0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避免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故意重传
CN108370520B (zh) * 2015-12-04 2021-02-1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避免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故意重传
CN108432172A (zh) * 2015-12-18 2018-08-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载波聚合中丢弃上行链路授权以减轻互调干扰的技术
CN108432172B (zh) * 2015-12-18 2021-06-1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载波聚合中丢弃上行链路授权的方法和装置
CN114244480A (zh) * 2016-05-13 2022-03-25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操作传输协议的用户装备、基站和方法
CN114244480B (zh) * 2016-05-13 2024-05-03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操作传输协议的用户装备、基站和方法
CN110690949B (zh) * 2018-07-05 2022-04-0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CN110690949A (zh) * 2018-07-05 2020-01-14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34041A1 (en) 2013-02-07
WO2010123914A3 (en) 2011-01-13
US20160365915A1 (en) 2016-12-15
EP2244404A1 (en) 2010-10-27
EP2244402B1 (en) 2012-03-21
KR20120015445A (ko) 2012-02-21
EP2244403B1 (en) 2014-12-03
US20100271999A1 (en) 2010-10-28
ES2384546T3 (es) 2012-07-06
KR101245013B1 (ko) 2013-03-18
EP2469749B1 (en) 2014-12-31
WO2010123914A2 (en) 2010-10-28
HK1150191A1 (en) 2011-11-04
EP2469749A1 (en) 2012-06-27
JP2012525066A (ja) 2012-10-18
EP2244403A1 (en) 2010-10-27
JP5291246B2 (ja) 2013-09-18
HK1171875A1 (zh) 2013-04-05
CA2759910C (en) 2014-12-09
EP2244402A2 (en) 2010-10-27
HK1150193A1 (zh) 2011-11-04
CN102461047B (zh) 2014-11-05
EP2244404B1 (en) 2015-09-09
ES2429354T3 (es) 2013-11-14
US10135517B2 (en) 2018-11-20
HK1150192A1 (zh) 2011-11-04
EP2398178B1 (en) 2013-07-03
EP2398178A1 (en) 2011-12-21
US9439216B2 (en) 2016-09-06
EP2244402A3 (en) 2011-02-23
CA2759910A1 (en) 2010-10-28
ATE550842T1 (de) 2012-04-15
US8289895B2 (en) 2012-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1047B (zh) 中继链路harq操作
CA2747349C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nomous combining in a wireless relay network
US889137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for up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ignaling
US861966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peratively transmitting downlink between base station and relay station
CN102804907A (zh) 用于类型2中继的下行链路传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Voight, Ontario, Canada

Applicant after: Blackberry Ltd.

Address before: Voight, Ontario, Canada

Applicant before: Research In Motion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RESEARCH IN MOTION LTD. TO: BLACKBERRY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