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4954B - 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44954B CN102444954B CN201110294855.6A CN201110294855A CN102444954B CN 102444954 B CN102444954 B CN 102444954B CN 201110294855 A CN201110294855 A CN 201110294855A CN 102444954 B CN102444954 B CN 1024449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fan
- heat exchange
- heat
- exchange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具备:主体壳体,其在侧面具有内气口、排气口、外气口及供气口,且在上表面或下表面具有开口部;排气用风扇及供气用风扇;换热元件单元,其中,将排气用风扇和供气用风扇形成为一体而得到风扇单元,从开口部取出换热元件单元和风扇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换热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06-349223号公报所公开的图13~图14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以往的换热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图14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13及图14所示,换热装置的主体100在下表面具有检修罩101,在一个侧面具有室内吸入口102和室内吹出口103,以及在另一侧面具有屋外吸入口104和屋外吹出口105。而且,在主体100的中央部分设置安装于电动机108的排气用叶片106和供气用叶片107。而且在排气用叶片106的外侧设置排气用风扇外壳109而构成排气用的鼓风风扇,在供气用叶片107的外侧设置供气用风扇外壳110而构成供气用的鼓风风扇。
并且,将具有L字的风路的板体层叠多张而得到的多个换热元件111配置在排气用风扇外壳109及供气用风扇外壳110的外周部。供气风路114是从屋外吸入口104将供气用风路结构板112、换热元件111、供气用叶片107、吹出管113及室内吹出口103连通的风路。排气风路116是从室内吸入口102将排气用风路结构板115、换热元件111、排气用叶片106、吹出管113及屋外吹出口105连通的风路。
在该结构中,在进行电动机108、排气用叶片106及供气用叶片107的维护时,取下检修罩101而使主体100的内部露出。并且,在取下了供气用风路结构板112和多个换热元件111之后,需要按照排气用叶片106、排气用风扇外壳109、电动机108、供气用叶片107、供气用风扇外壳110的顺序将它们分别取下。
在此种现有的换热装置中,需要将安装于换热装置主体的供气用的鼓风风扇和排气用的鼓风风扇分别分割而取下,从而存在安装工时多,结构变得复杂,维护作业困难这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此种现有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维护作业的换热装置。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装置,其具备:主体壳体,其在侧面具有内气口、排气口、外气口及供气口,且在上表面或下表面具有开口部;设置在主体壳体内的排气用风扇及供气用风扇,该排气用风扇将室内空气从内气口吸入并从排气口排出,该供气用风扇将外气从外气口吸入并从供气口向室内供给;具有换热元件的换热元件单元,该换热元件在主体壳体内将多个板体分别隔开规定间隔层叠而成,在板体与板体之间交替地使室内空气和外气通过而进行室内空气与外气的换热,其中,将排气用风扇和供气用风扇形成为一体而得到风扇单元,从开口部取出换热元件单元和风扇单元。
其结果是,排气用风扇及供气用风扇无需分别进行分割而取出,因此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换热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换热元件单元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换热元件单元的主视立体图。
图6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不同的换热元件单元的主视立体图。
图7A是该换热装置的排气喷出部的详细图。
图7B是该换热装置的供气喷出部的详细图。
图8A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风扇单元固定部的固定前的详细情况的主视剖视图。
图8B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风扇单元固定部的固定后的详细情况的主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该换热装置具备元件单元保持部时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元件单元保持部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不同的元件单元保持部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该换热装置具备元件单元保持部时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换热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在主体壳体1的侧面1a具有内气口2、排气口3、外气口4及供气口5。在此,从内气口2经由通道等(未图示)将室内产生的污染空气吸入。从排气口3将该吸入的污染空气向外部排出。从外气口4吸入外气。从供气口5将该吸入的外气向室内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四个侧面1a中的内部侧面1c设有内气口2、供气口5,在与内部侧面1c对置的面设有排气口3、外气口4。而且,在图2所示的主体壳体1的上表面1d或下表面1e的至少一面具备图1所示的开口部1f。并且,检修罩1b覆盖开口部1f。
在主体壳体1内设有由室内空气用的排气用叶片6a、排气用外壳6b及排气用喷出部6d构成的排气用风扇6。而且,设有由外气用的供气用叶片7a、供气用外壳7b及供气用喷出部7d构成的供气用风扇7。在此,排气用风扇6从内气口2吸入室内空气并从排气口3排出。供气用风扇7从外气口4吸入外气并从供气口5向室内供给。
而且,在主体壳体1内设有与排气用风扇6的喷出面即排气用喷出部6d连通的排气喷出口6e和与供气用风扇7的供气用喷出部7d连通的供气喷出口7e。排气喷出口6e与滑动的排气用喷出部6d连通,并被固定。供气用喷出部7d以在其与供气口5之间形成截面三角形的空间的方式设置。该三角形的成为锐角的角的角度为30°以下。并且,供气侧的供气喷出口7e和供气用喷出部7d平行地进行面接合而被固定。
并且,排气风路6c(在图1及图2中是从内气口2到排气口3的风路)将内气口2、排气用风扇6、排气喷出口6e及排气口3连通而形成。而且,供气风路7c(在图1及图2中是从外气口4到供气口5的风路)将外气口4、供气用风扇7、供气喷出口7e及供气口5连通而形成。排气风路6c和供气风路7c被风路分隔件8和电动机座9a分隔,以免发生混流。即,风路分隔件8将排气风路6c和供气风路7c隔开。而且,在排气风路6c和供气风路7c配置有具备换热元件11的换热元件单元12。
如图1所示,在风路分隔件8形成有风扇单元轨道8a。并且,以夹在风扇单元轨道8a之间的方式设置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的电动机座9a。在电动机座9a固定有电动机9b、排气用外壳6b及供气用外壳7b,该电动机9b对排气用叶片6a及供气用叶片7a进行固定及旋转驱动。
如图2所示,风扇单元13将排气用风扇6、供气用风扇7及对排气用风扇6和供气用风扇7进行分隔的电动机座9a一体形成。其结果是,通过安装风扇单元13而容易地将排气用风扇6侧和供气用风扇7侧分隔。
风扇单元13朝向换热元件单元12沿着水平方向在风扇单元轨道8a上滑动。其结果是,使风扇单元13在从主体壳体1取出换热元件单元12的空间中滑动,从而容易进行风扇单元13的维护作业。
接下来,使用图3~图6,详细地说明换热元件单元12的结构。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换热元件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换热元件11将多个板体10c分别隔开规定间隔例如1~3mm进行层叠而形成。而且,换热元件11在板体10c与板体10c之间交替地使室内空气和外气通过而进行室内空气与外气的换热。板体10c通过L字状的壁10a而形成L字通风路10b,为大致长方形。板体10c由传热板10d和L字状的壁10a构成。并且,通过传热板10d,进行室内空气与外气的潜热及显热的换热。
如此,构成换热元件单元12的换热元件11的风路截面及外形为大致长方形。因此,即使将多个换热元件11排列组合,换热元件单元12的风路也不会变得复杂。换热元件11是排气风路6c及供气风路7c的风路的一部分。并且,换热元件11具有:将室内空气吸入的元件内气吸入口11e;将吸入的室内空气喷出的元件内气喷出口11a;将外气吸入的元件外气吸入口11f;将吸入的外气喷出的元件外气喷出口11b。并且,元件内气喷出口11a和元件外气喷出口11b夹着喷出口边界部11c设置。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换热元件单元的侧视剖视图,图5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换热元件单元的主视立体图。如图4所示,使多个换热元件11与喷出口边界部11c对置,作为一体而形成换热元件单元12。对置的喷出口边界部11c彼此通过风路边界板11d连结。而且,元件内气吸入口11e的端部彼此、元件外气吸入口11f的端部彼此分别在风路扩大部11g处连结。在此,如图5所示,换热元件单元12的与排气用风扇6和供气用风扇7对置的面作为风扇侧外装面12c,该风扇侧外装面12c的相反侧的面作为主体侧面侧外装面12d。
并且,如图2所示,换热元件单元12具有从元件内气喷出口11a到排气用风扇6的内气通风路12a及从元件外气喷出口11b到供气用风扇7的外气通风路12b这两个风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换热元件单元12中使用如上所述的多个换热元件11。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不同的换热元件单元的主视立体图。在图6中,风扇侧外装面12c侧的换热元件11使元件内气喷出口11a和元件外气喷出口11b朝向风扇侧外装面12c侧。即,主体侧面侧外装面12d侧的换热元件11和风扇侧外装面12c侧的换热元件11也可以配置成旋转了90°的方式。
如图5所示,风路扩大部11g是内气通风路12a和外气通风路12b各自的截面积从主体侧面侧外装面12d朝向风扇侧外装面12c扩大的形状。而且,在风扇侧外装面12c和主体侧面侧外装面12d的上下表面带有把手12e。
接下来,使用图7A~图8B,说明风扇单元13的向主体壳体1的固定方法及维护方法。图7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排气喷出部的详细图,图7B是该换热装置的供气喷出部的详细图,图8A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风扇单元固定部的固定前的详细情况的主视剖视图,图8B是表示该换热装置的风扇单元固定部的固定后的详细情况的主视剖视图。
如图7A所示,在排气用喷出部6d形成有按压部6f。当滑动的排气用喷出部6d与图1所示的排气喷出口6e一致时,按压部6f成为排气喷出口6e的一部分,以免从排气用风扇6喷出的空气从它们的接合部漏出。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由于供气用喷出部7d对供气用喷出部7d和供气喷出口7e进行平面接合,因此防止从供气用风扇7喷出的空气从它们的接合部漏出。
如图8A、图8B所示,在内部侧面1c设有风扇单元固定部13a。在将风扇单元13插入到内部侧面1c时,风扇单元固定部13a未利用螺钉等固定构件而将风扇单元13和内部侧面1c固定,从而能够容易拆装。
另外,风扇单元固定部13a包括:固定于内部侧面1c的固定基座部13b;保持电动机座9a的旋转部13c;与旋转部13c对置设置的承受部13d。
而且,旋转部13c是从正面观察下为V字型的轨道状的配件。V字的弯曲部13f作为轴而固定于固定基座部13b,并进行转动。在电动机座9a的端部处,当施加对旋转部13c的一面向内部侧面1c按压的力时,旋转部13c以弯曲部13f为中心进行旋转,且旋转部13c的另一面沿大致铅垂方向按压并固定电动机座9a。并且,电动机座9a被旋转部13c和承受部13d从两面夹持并保持。其结果是,风扇单元13容易地固定于主体壳体1。在此,大致铅垂方向26是相对于电动机座9a进行滑动的水平方向27具有约90°左右的角度,是电动机座9a被旋转部13c和承受部13d夹持而电动机座9a的滑动被抑制的方向。
接下来,对维护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检修罩1b设置在主体壳体1的上表面1d或下表面1e。取下检修罩1b时,在上表面1d或下表面1e露出图1所示的开口部1f。在开口部1f处,换热元件单元12的把手12e从主体壳体1露出。从主体壳体1内侧朝向开口部1f拉拽换热元件单元12的把手12e时,容易向主体壳体1的外部取出换热元件单元12。
从主体壳体1取出换热元件单元12后,朝向从内部侧面1c侧拔出换热元件单元12的空间的方向拉拽风扇单元13。如此,向风扇单元13的电动机座9a施加的图8B所示的旋转部13c的大致铅垂方向26的力进行旋转而被解除。然后,拉拽风扇单元13时,风扇单元13在图1所示的风扇单元轨道8a上进行滑动,同时,排气用风扇6的排气用喷出部6d和排气喷出口6e进行滑动。然后,供气用风扇7的供气用喷出部7d和供气喷出口7e被从平面接合释放。风扇单元13能够向主体壳体1的配置有换热元件单元12的位置移动,从而容易将风扇单元13从开口部1f向主体壳体1的外部取出。
根据上述结构,换热元件单元12容易比风扇单元13先从主体壳体1取出。风扇单元13被拉出到取出换热元件单元12的空间,从而容易从主体壳体1取出。因此,无需分别对排气用风扇6及供气用风扇7进行分割。
另外,换热元件单元12、风扇单元13从开口部1f按照换热元件单元12、风扇单元13的顺序被取出。通常,风扇单元13比换热元件单元12的维护周期长。如此,通过将风扇单元13配置在比换热元件单元12距开口部1f远的位置,而不取下风扇单元13就能够进行换热元件单元12的维护作业。
另外,在维护风扇单元13时,由于风扇单元13在主体壳体1内滑动,因此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排气用喷出部6d与图1所示的风扇单元的滑动方向13e垂直地配置。其结果是,当风扇单元13沿着风扇单元轨道8a向规定位置移动时,排气用喷出部6d与排气喷出口6e接合。并且,供气用喷出部7d与供气喷出口7e进行面接合,从而容易向主体壳体1安装风扇单元13。
另外,排气用喷出部6d进行滑动。因此,排气用喷出部6d和排气喷出口6e、及供气用喷出部7d和供气喷出口7e容易被密封,能确保密封性且容易进行风扇单元13的维护作业。
另外,在排气用喷出部6d设有与排气喷出口6e密接的按压部6f。因此,排气用喷出部6d和排气喷出口6e在按压部6f的作用下,使接合面滑动,且容易被密封。而且,在风扇单元固定部13a的旋转部13c的作用下,风扇单元13容易与内部侧面1c进行离合。因此,将风扇单元13装入主体壳体1时,确保密封性且容易进行风扇单元13的维护作业。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具备元件单元保持部时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如图9所示,在主体壳体1设有元件单元保持部21,该元件单元保持部21将换热元件单元12固定在主体壳体1的内部。元件单元保持部21设置在换热元件单元12的主体侧面侧外装面12d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元件单元保持部21对换热元件单元12施加向风扇单元13侧按压的力,从而将换热元件单元12固定在主体壳体1内。由此,换热元件单元12与风扇单元13的密接度提高。即,换热元件单元12的内气通风路12a的空气不会与其他风路的空气发生混流,而向风扇单元13的排气风路6c流入。并且,换热元件单元12的外气通风路12b的空气也不会与其他风路的空气发生混流,而向风扇单元13的供气风路7c流入。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元件单元保持部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如图10所示,元件单元保持部21在下端侧呈L字型地设有元件单元支承面21a,该元件单元支承面21a从下侧支承换热元件单元12的载荷。而且,元件单元保持部21在上端部具有单元保持旋转部23,且在下端部具有单元保持固定部22,该单元保持旋转部23沿水平方向具有旋转轴,该单元保持固定部22对元件单元支承面21a进行固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取下检修罩1b之后,当松开对元件单元保持部21进行固定的单元保持固定部22(例如,螺钉等)时,沿水平方向具有旋转轴的单元保持旋转部23能够旋转。然后,将元件单元支承面21a从换热元件单元12取下,从取下了检修罩1b的主体壳体1的开口部1f毫无障碍地容易取出换热元件单元12。
另外,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不同的元件单元保持部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如图11所示,元件单元保持部21具备元件单元支承面21a和对元件单元保持部21进行固定的单元保持固定部22a。而且,元件单元保持部21具备单元保持滑动部24,该单元保持滑动部24使换热元件单元12从换热元件单元12的保持位置向外气口4侧沿着水平方向滑动。即,取下了检修罩1b之后,若松开对元件单元保持部21进行固定的单元保持固定部22a(例如,螺钉等),则单元保持滑动部24使换热元件单元12沿着水平方向滑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元件单元支承面21a从换热元件单元12取下,从取下了检修罩1b的主体壳体1的开口部1f毫无障碍地容易取出换热元件单元12。
另外,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具备元件单元保持部时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如图12所示,元件单元保持部21具备:对换热元件单元12的载荷进行支承的元件单元支承面21a;对元件单元保持部21进行固定的单元保持固定部22a。而且元件单元保持部21具备单元保持旋转部23,该单元保持旋转部23在水平方向的端部沿铅垂方向具有旋转轴。并且,单元保持固定部22a设置在元件单元保持部21的与单元保持旋转部23相反侧的端部。
对这样的结构的换热元件单元12的拆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取下检修罩1b之后,松开对元件单元保持部21进行固定的单元保持固定部22a(例如,螺钉等)。然后,通过沿铅垂方向具有旋转轴的单元保持旋转部23使元件单元保持部21旋转,从换热元件单元12取下元件单元支承面21a。然后,从取下了检修罩1b的主体壳体1的开口部1f毫无障碍地容易取出换热元件单元12。
Claims (13)
1.一种换热装置,其具备:
主体壳体,其在侧面具有内气口、排气口、外气口及供气口,且在上表面或下表面具有开口部;
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内的排气用风扇及供气用风扇,该排气用风扇将室内空气从所述内气口吸入并从所述排气口排出,该供气用风扇将外气从所述外气口吸入并从所述供气口向室内供给;
具有换热元件的换热元件单元,该换热元件在所述主体壳体内将多个板体分别隔开规定间隔层叠而成,在所述板体与所述板体之间交替地使所述室内空气和所述外气通过而进行所述室内空气与所述外气的换热,所述换热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排气用风扇和所述供气用风扇形成为一体而得到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还具备将所述排气用风扇和所述供气用风扇隔开的电动机座,从所述开口部取出所述换热元件单元和所述风扇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单元配置在比所述换热元件单元距所述开口部远的位置,所述换热元件单元和所述风扇单元从所述开口部按照所述换热元件单元、所述风扇单元的顺序被取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风扇单元轨道设置于风路分隔件,该风扇单元轨道使所述风扇单元朝向所述换热元件单元沿着水平方向滑动,该风路分隔件将从所述内气口到所述排气口的排气风路和从所述外气口到所述供气口的供气风路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用风扇的喷出面即排气用喷出部与所述风扇单元的滑动的方向垂直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用喷出部可以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气用喷出部设有按压部,该按压部与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排气喷出口密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风扇单元进行固定的风扇单元固定部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单元固定部由固定基座部和对所述电动机座进行保持的旋转部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气口及所述供气口设置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侧面即内部侧面,所述旋转部是呈V字型形成的轨道状的配件,在所述固定基座部固定成能够以所述V字型的弯曲部为轴进行转动,在所述电动机座的端部处,所述旋转部的一面被向所述内部侧面的一侧按压,所述旋转部的另一面沿着铅垂方向按压并固定所述电动机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具备元件单元保持部,该元件单元保持部将所述换热元件单元向所述风扇单元侧按压并将其保持在所述主体壳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单元保持部具备:对所述换热元件单元的载荷进行支承的元件单元支承面;对所述元件单元支承面进行固定的单元保持固定部;沿着水平方向具有旋转轴的单元保持旋转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单元保持部具备:对所述换热元件单元的载荷进行支承的元件单元支承面;对所述元件单元保持部进行固定的单元保持固定部;沿水平方向滑动的单元保持滑动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单元保持部具备:对所述换热元件单元的载荷进行支承的元件单元支承面;对所述元件单元保持部进行固定的单元保持固定部;沿着铅垂方向具有旋转轴的单元保持旋转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28291 | 2010-10-08 | ||
JP2010228291 | 2010-10-08 | ||
JP2011-012610 | 2011-01-25 | ||
JP2011012610A JP2012098018A (ja) | 2010-10-08 | 2011-01-25 | 熱交換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44954A CN102444954A (zh) | 2012-05-09 |
CN102444954B true CN102444954B (zh) | 2015-01-21 |
Family
ID=46007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94855.6A Active CN102444954B (zh) | 2010-10-08 | 2011-09-28 | 换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44954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07181A (zh) * | 2004-06-09 | 2005-12-14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换气装置 |
CN1969152A (zh) * | 2004-08-04 | 2007-05-23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
CN1987281A (zh) * | 2005-12-20 | 2007-06-27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换气兼用热交换装置 |
WO2008018678A2 (en) * | 2006-08-08 | 2008-02-14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conditioner |
CN101178226A (zh) * | 2006-11-06 | 2008-05-14 | 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JP4507995B2 (ja) * | 2005-06-14 | 2010-07-2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熱交換機器 |
WO2010109652A1 (ja) * | 2009-03-27 | 2010-09-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
2011
- 2011-09-28 CN CN201110294855.6A patent/CN1024449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07181A (zh) * | 2004-06-09 | 2005-12-14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换气装置 |
CN1969152A (zh) * | 2004-08-04 | 2007-05-23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
JP4507995B2 (ja) * | 2005-06-14 | 2010-07-2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熱交換機器 |
CN1987281A (zh) * | 2005-12-20 | 2007-06-27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换气兼用热交换装置 |
WO2008018678A2 (en) * | 2006-08-08 | 2008-02-14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conditioner |
CN101178226A (zh) * | 2006-11-06 | 2008-05-14 | 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WO2010109652A1 (ja) * | 2009-03-27 | 2010-09-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44954A (zh) | 2012-05-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50198342A1 (en) | Ventilation device for ventilation of rooms in buildings | |
CN103163990A (zh) | 机柜式服务器系统 | |
US10082315B2 (en) | Adaptable HVAC unit base | |
CN104081130A (zh) | 换气装置 | |
CN102444954B (zh) | 换热装置 | |
CN107850331A (zh) | 热交换换气装置 | |
CN101493248A (zh) | 吊顶式空调 | |
WO2013180335A1 (ko) | 고효율 열교환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5650798A (zh) | 具有新风功能的换气装置 | |
CN203737008U (zh) | 滑动轨道式抽风净化装置 | |
CN104110860A (zh) | 燃气热水器组件及换热器 | |
CN103097823A (zh) | 热交换装置 | |
TWI546508B (zh) | Heat exchange device | |
CN101691936A (zh) |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用全热交换器 | |
EP3450872B1 (en) | Air supply device | |
CN207214392U (zh) | 便于检修的空调外壳 | |
CN102016436B (zh) | 热交换设备用风道构成板及使用该板的热交换设备 | |
EP2529823A1 (en) | Filter module | |
CN221074741U (zh) | 一种离心风机的防爆壳体结构 | |
CN217108610U (zh) | 一种防泄漏的空气预热器密封装置 | |
CN216095285U (zh) | 一种便于快速清理全身的风淋室 | |
CN104956153A (zh) | 换气装置 | |
CN219300901U (zh) | 空调外机及空调系统 | |
CN214338419U (zh) | 一种便于散热的网络机柜 | |
CN220151602U (zh) | 风机转换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