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4428B - 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4428B
CN102414428B CN2010800185173A CN201080018517A CN102414428B CN 102414428 B CN102414428 B CN 102414428B CN 2010800185173 A CN2010800185173 A CN 2010800185173A CN 201080018517 A CN201080018517 A CN 201080018517A CN 102414428 B CN102414428 B CN 1024144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ntrol valve
pressure oil
flow path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85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14428A (zh
Inventor
北川毅英
川岛康邦
堀秀司
小塚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14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4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144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44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52Systems for actuating EG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22Control of the pumps by varying cross-section of exhaust passages or air passages, e.g. by throttling turbine inlets or outlets or by varying effective number of guide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24Control of the pumps by using pumps or turbines with adjustable guide 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12Closed-circuit lubricating system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1M1/02 - F01M1/10
    • F01M2001/123Closed-circuit lubricating system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1M1/02 - F01M1/10 using two or mor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9/00Lubrication means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7/00
    • F01M9/10Lubrication of valve gear or auxilia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1)设置有:可变涡轮增压机(10);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EGR阀装置)(20);驱动可变涡轮增压机(10)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驱动EGR阀装置(20)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向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供给先导压力油的电磁比例控制阀(EPC阀)(51);向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供给先导压力油的电磁比例控制阀(EPC阀)(52);这两个EPC阀(51、52)都安装在EGR阀装置(20)上。

Description

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搭载于柴油发动机的涡轮增压机,公知一种可变涡轮增压机,其能够调整喷出排出气体的喷嘴部的开度。因此,提出以下技术方案:将喷嘴部的开度调整机构装入该可变涡轮增压机,通过液压致动器驱动所述开度调整机构(例如,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对柴油发动机而言,存在进行排气再循环(以下,称为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的情况,即、通过将排出气体的一部分返回进气侧使燃烧温度降低,从而抑制NOx的排出量。作为用于进行EGR的结构一般具备:连通排气管及进气管的EGR管道及设置于EGR管道中的EGR阀装置,还提出了通过液压致动器进行EGR阀装置的开闭动作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2)。 
对用于可变涡轮增压机或用于EGR装置的液压致动器而言,通过由电磁比例控制阀(以下,称为EPC阀:Electronic Proportionl Control)生成的先导压力,将先导滑阀移动到与产生反力用的弹簧平衡的位置,并且利用来自主泵的泵压力油使液压活塞随着先导滑阀移动,从而驱动可变涡轮增压机的开度调整机构与该液压活塞连动,使EGR装置运转。即,通过调整流向EPC阀的电流,能够对利用对应于电流的先导压力而移动的滑阀的停止位置进行调整,如果是可变涡轮增压机,则可以控制液压活塞的移动量进而通过开度调整机构控制喷嘴部的开度,如果是EGR装置,则可以控制排出气体通过部分的提升阀的开度。 
但是,对同时搭载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可变涡轮增压机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EGR阀装置的发动机而言,现在,来自主泵的压力油一旦流入液压集成块,通过该液压集成块向可变涡轮增压机侧和EGR阀侧分配压力油。 
这里,因为可变涡轮增压机变得温度非常高,所以相对于将可变涡轮增 压机用的液压致动器安装于该可变涡轮增压机,不将容易受到热影响的EPC阀安装在可变涡轮增压机或液压致动器上,而将其安装在液压集成块上,该液压集成块位于不受可变涡轮增压机的热影响的位置。对应于此,EGR阀装置的电磁比例致动器为了使由EGR冷却器冷却的排出气体通过EGR阀装置内并且不变得如此高温,因此作为EGR阀装置的一部分进行安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8/053771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05/095834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液压集成块是金属制造,尽管具有很重的重量,但是因为可变涡轮增压机、EGR阀安装在发动机的上部,所以同样地,液压集成块也位于发动机的比较上部的位置,固定在汽缸盖等上。因此,存在相应提高了发动机的重心位置,在发动机振动得很大或随着车体摇动的情况下,很难停止振动和摇动,存在不稳定的问题。 
另外,为了使液压集成块与来自主泵的管道、通向可变涡轮增压机的管道、通向EGR阀的管道、其他排放用的管道等连接,在安装管道、管接头类时消耗工时,并且容易产生管道安装错误,在组装性上存在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其能够减轻汽缸盖侧重量从而能够提高稳定性,并且也能够使组装性良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特征在于,至少设置有:可变涡轮增压机、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分别驱动所述可变涡轮增压机、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的第一、第二液压致动器;产生所述第一、第二液压致动器用的先导压力的第一、第二控制阀,在所述可变涡轮增压机、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中的任意一个装置上同时安装有所述第一、第二控制阀,所述一个装置配置在与该发动机的排气歧管侧不同的位置。 
这里,对在一个装置上安装有第一、第二控制阀的状态而言,除了在该一个装置上直接安装第一、第二控制阀的状态以外,也包括经由液压致动器 将第一、第二控制阀间接地安装在一个装置上的情况。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具备:泵压力油用内部流路,其使泵压力油向所述第二液压致动器流动;泵压力油用内部分支流路,其从所述泵压力油用内部流路分支并使所述泵压力油向所述第一液压致动器侧流动;一对先导压力生成用内部分支流路,其从所述泵压力油用内部流路分支并使所述泵压力油向所述第一、第二控制阀流动。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液压致动器上设置有所述泵压力油的排放口,所述排放口与所述可变涡轮增压机连通。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特征在于,使用发动机润滑油作为流向所述第一、第二液压致动器的压力油。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发动机润滑油路,其润滑该发动机;压力油供给油路,其从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分支并向所述第一、第二液压致动器供给所述发动机润滑油;液压泵,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内并使所述发动机润滑油流向该发动机润滑油路;升压泵,其设置于所述压力油供给油路内并对来自于所述液压泵的发动机润滑油进行升压使其流向该压力油供给油路。 
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因为使第一液压致动器用的第一控制阀、第二液压致动器用的第二控制阀同时安装在同一装置(可变涡轮增压机或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中的任意一个)上,所以向安装了这些部件的装置直接供给泵压力油,能够从这些装置向第一、第二控制阀分配并供给先导压力生成用的原始压力,或从该装置向第一、第二液压致动器供给泵压力油,能够省略现有的泵压分配用的液压集成块。因此,对发动机而言,能够减少重的部件的数量,能够容易地停止振动和摇动而提高稳定性。另外,因为省略了现有的液压集成块,所以也能够省略安装于现有的液压集成块的管接头类、管道的组装作业,能够提高组装性。 
以上,如果将安装有第一、第二控制阀的装置配置在很难处于高温的、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侧不同的位置,则能够难以受到来自发动机的热影响,显著地提高可靠性。 
通常,由于可变涡轮增压机、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通常安装在靠近发动机的汽缸盖的高处,因此也能够在高处省略与这些装置一起使用的液压集成块,从而能够可靠地降低发动机的重心,能够更加提高稳定性。 
同样地,由于在EGR阀装置内设置各种内部流路及内部分流流路,因此能够省略外部管道等,并且能够更加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 
这时,通过将设置于可变涡轮增压机的第一液压致动器的排放口与可变涡轮增压机连通,能够经由可变涡轮增压机排放压力油,由于利用原来设置在可变涡轮增压机的排放管道,因此能够省略长管道的组装作业。 
特别是,通过将第一液压致动器与可变涡轮增压机紧密连接并安装,能够在不使用排放管道的情况下实现第一液压致动器和可变涡轮增压机的连通,能够减少管道的数量。 
在使用发动机润滑油作为流向第一、第二液压致动器的压力油的情况下,除发动机润滑油路以外,不需要设置完全独立的压力油供给油路就能够实现小型的发动机,并且因为不需要在润滑油之外再另外准备压力油,所以也使维护性良好。 
由于在压力油供给油路中设置升压泵,因此能够可靠地确保发动机润滑油路的液压泵的液压不会不足。由于同时使用作为发动机润滑用而存在的液压泵,因此不需要从开始就使用专用的大容量的泵使压力油向压力油供给油路流动,能够促进发动机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发动机润滑油路的图。 
图2是表示设置于发动机的液压供给油路的大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用于液压供给油路的装置的左视图。 
图3B是表示用于液压供给油路的装置的主视图。 
图3C是表示用于液压供给油路的装置的右视图。 
图4是表示连接液压供给油路的装置的液压油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首先,根据图1对适用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的发动机润滑油路70进行说明。 
在图1中,润滑油路70形成为通过主液压泵81抽出发动机1的油盘80内的润滑油,并经由油冷却器82及油过滤器83供给到主油路84。来自 该主油路84的润滑油主要润滑曲轴85及凸轮轴86。 
另外,润滑油路70中设置有:喷射装置侧油路71,其分别从主油路84分支并润滑燃料供给泵等燃料喷射装置87内的凸轮驱动部等;传动机构侧油路72,其润滑包含定时齿轮的动力传动机构88;摇臂侧油路73,其润滑摇臂89;增压机侧油路74,其润滑支承可变涡轮增压机10的涡轮轴的轴承部;排放油路75,其用于使润滑油从可变涡轮增压机10及燃料喷射装置87返回油盘8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润滑油路70之外还另外设置有压力油供给油路90,该压力油供给油路90将一部分润滑油作为驱动压力油供给到液压伺服驱动装置(第一液压致动器)30及液压伺服驱动装置(第二液压致动器)40。另外,还设置有用于使来自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排放压力油流向可变涡轮增压机10内的排放流路76。该排放流路76与排放油路75合流。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用于驱动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40的压力油由发动机润滑油的一部分所提供,但是用于供给该压力油的油路是在主油路84之前分支的压力油供给油路90。在压力油供给油路90的基端侧设置有升压泵91,被升压的压力油通过驱动压油路92供给到内装于EGR阀装置20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的泵口42。 
驱动压油路92经由EGR阀装置20的内部,因此分支为:驱动压油路93,其向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泵口31侧供给;先导压力油路94,其向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先导口32供给先导压力油。 
通过安装在EGR阀装置20的外表面的第一控制阀即EPC阀51而生成该先导压力油路94的先导压力。由于向EPC阀51通过规定的电流,因此产生对应于电流的先导压力,并能够使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先导滑阀63(图4)向对应于先导压力的位置移动。因此,能够通过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驱动并调整可变涡轮增压机10的喷嘴开度。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于EGR阀装置20的另一个第二控制阀即EPC阀52生成内装于EGR阀装置20内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的先导压力。即,在EGR阀装置20中共同设置有两个EPC阀51、52。同样地,利用来自EPC阀52的先导压力油,能够使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的先导滑阀49(图4)向对应于先导压力的位置移动。因此,能够通过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驱动EGR阀装置20的提升阀21(图4),并调整阀开度。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可变涡轮增压机10也与冷却水回路连接,并通过在该冷却水回路中流动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另外,在图1中,如图所示虽然排放油路75的返回侧的端部与油盘80相连,但是实际上是与发动机本体相连,并使油经由该发动机本体返回油盘80。 
其次,参照图2、图3A、B、C对发动机1及压力油供给油路90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2中,在发动机1的排气侧(设置有省略图示的排气歧管等的一侧),汽缸盖2的上部位置设置有可变涡轮增压机10。可变涡轮增压机10具备:排气涡轮11、由该排气涡轮11驱动的压缩机12及调整排气涡轮11侧的喷嘴开度的开度调整机构。因为这些具体的结构是已知的,所以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可变涡轮增压机10上安装有用于驱动内装的开度调整机构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另外,发动机1的排气侧配置有EGR冷却器3。 
这里,EGR冷却器3是冷却用于进行EGR的排出气体的热交换器,安装在EGR管道4的比较上游的一侧,即,靠近排气歧管而设置。使用发动机1的冷却水作为EGR冷却器3中使用的冷却水。 
在发动机1的进气侧(设置有省略图示的进气歧管等的一侧),EGR阀装置20仍然设置在汽缸盖2的上部位置。EGR阀装置20安装在EGR冷却器3的下游侧,即,靠近进气歧管而设置。该EGR阀装置20具备:排出气体导入开口24、排出气体流出开口25(图3B)及开闭排出气体导入开口24的提升阀21。 
如图3C所示,在EGR阀装置20的侧面也同时设置有:EPC阀51,其生成向可变涡轮增压机10用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作用的先导压力;EPC阀52,其生成向内装于EGR阀装置20本身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作用的先导压力。 
这里,因为不希望各EPC阀51、52受到热影响,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其设置于EGR阀装置20,该EGR阀装置20配置于进气侧。但是,也可以是配置于进气歧管侧以外的装置,只要是位于与排气歧管侧不同的位置并且很难受到热影响的位置(例如,发动机1的气缸排列方向的前端侧及后端侧)的装置,就可以安装EPC阀51、52。 
在如图2所示的发动机1的进气侧,在汽缸体5的下部侧设置有如图1说明的压力油供给油路90的升压泵91。升压泵91和EGR阀装置20(液压 伺服驱动装置40)的泵口42(也参考图3B)利用供给主泵压力油的驱动压油路92用的管道连接。 
EGR阀装置20中设置有将用于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的压力油排出的排放口43(也参考图3C)。排放口43和汽缸体5的下部侧通过排放油路95用的管道连接。通过排放油路95返回汽缸体5的压力油原封不动地返回到油盘80(图1)内。 
另外,如图3A、B所示,EGR阀装置20的内部设置有从泵口42的流路分支的输出口22。输出口22和可变涡轮增压机10侧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泵口31通过驱动压油路93用的管道连接。另外,EGR阀装置20中设置有来自EPC阀51的先导压力油的输出口23,输出口23和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先导口32通过先导压力油路94用的管道连接。 
图4表示连接压力油供给油路90的EGR阀装置20及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40的更详细的液压油路。根据该图4,对EGR阀装置20及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40进行详细地说明,并且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4中,来自升压泵91的压力油通过驱动压油路92供给到EGR阀装置20的泵口42。在EGR阀装置20的内部,泵口42和构成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的活塞45的压力油流入口46通过第一内部流路(泵压力油用内部流路)101连通。第一内部流路101中设置有过滤器101A。活塞45的排放流出口47和排放口43通过第二内部流路102连通。活塞45的压力油流出口48和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的汽缸压力油室61通过第三内部流路103连通。 
通过EPC阀52的先导压力油驱动活塞45内的先导滑阀49。在先导滑阀49上设置位置传感器49B,通过从位置传感器49B向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反馈位置检测信号,对先导滑阀49的位置进行伺服控制。 
在这样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中,如果利用比弹簧49A的弹簧力更大的先导压力使先导滑阀49向图中的左侧移动,则在移动过程中,第一内部流路101和第三内部流路103经由各口46、48连通,向汽缸压力油室61供给主泵压力油。 
如果向汽缸压力油室61供给压力油,则液压活塞62移动,并驱动与液压活塞62连接的提升阀21打开。这样的液压活塞62构成为随着先导滑阀49移动,事实上设置于液压活塞62的各口46、47、48也同时移动。因此,如果使先导滑阀49停止在作用于先导滑阀49的先导压力和弹簧49A的弹簧力平衡的位置,当液压活塞62赶到该停止位置时,先导滑阀49处于中央位置,阻断主泵压力油并保持液压活塞62,维持提升阀21的开度,在这样的状态下,使期望的排出气体量通过提升阀21。
如果向先导滑阀49供给比弹簧49A的弹簧力小的先导压力油,则先导滑阀49通过该弹簧力返回图中的右侧。因此,阻断第一内部流路101,另一方面使第二内部流路102和第三内部流路103经由各口47、48连通,排放汽缸压力油室61内的压力油。因此,液压活塞62通过另一个弹簧62A的弹簧力随着先导滑阀49返回。 
另外,先导滑阀49的停止位置是作用于先导滑阀49的先导压力与弹簧49A的弹簧力平衡的位置,在该位置时,先导滑阀49处于中央位置,阻断压力油的供给并且使提升阀21维持对应于先导压力的开度,使期望的排出气体量通过提升阀21。 
这里,从第一内部流路101分支出第四内部流路104(先导压力生成用内部分支流路)。第四内部流路104与向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供给先导压力油的EPC阀52内的第五内部流路105连通。第五内部流路105中设置有过滤器105A。第五内部流路105的前端与构成EPC阀52的减压阀53的压力油流入口54连通。设置于减压阀53的先导压力输出口55与第六内部流路106连通,在第六内部流路106中设置过滤器106A。 
另外,第六内部流路106与EGR阀装置20侧的第七内部流路107连通,该第七内部流路107与设置于活塞45的压力油室连通,通过向该压力油室供给先导压力油使先导滑阀49移动。因此,EPC阀52对作为初始油的泵压力油进行减压,并形成先导压力油。 
设置于减压阀53的流出口56与第八内部流路108连通,该第八内部流路108与EGR阀装置20的第九内部流路109连通,第九内部流路109的前端与排放用的第二内部流路102连接。因此,当先导滑阀49向返回侧移动时,返回减压阀53的先导压力油从EGR阀装置20的排放口43通过排放油路95返回。 
另外,在EGR阀装置20的内部,第十内部流路(泵压力油用内部分支流路)110从第一内部流路101分支。第十内部流路110的前端与输出泵压力油的输出口22连通。即,主泵压力油通过第一内部流路101及第十内部流路110从输出口22输出,并从这里通过驱动压油路93向可变涡轮增压机10侧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供给。 
另外,在EGR阀装置20内,第十一内部流路(先导压力生成用内部分支流路)111从第十内部流路110分流。第十一内部流路111与向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供给先导压力油的EPC阀51内的第十二内部流路112连通。第十二内部流路112中设置有过滤器112A。第十二内部流路112的前端与构成EPC阀51的减压阀57的压力油流入口58连通。设置于减压阀57的先导压力输出口59与第十三内部流路113连通,在第十三内部流路113中设置过滤器113A。 
另外,第十三内部流路113与EGR阀装置20侧的第十四内部流路114连通,该第十四内部流路114与输出先导压力油的输出口23连通。即,使在EPC阀51中利用对泵压力油进行减压而形成的先导压力油通过EGR阀装置20的第十四内部流路114从输出口23输出,并从这里通过先导压力油路94向可变涡轮增压机10侧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供给。 
另外,设置于减压阀57的排放流出口60与第十五内部流路115连通,该第十五内部流路115与EGR阀装置20的第十六内部流路116连通。第十六内部流路116与第九内部流路109连通,但是,当使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先导滑阀63向返回侧移动时,返回减压阀57的先导压力油也从EGR阀装置20的排放口43通过排放油路95返回。 
以下,对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侧的液压油路进行详细地说明。 
从EGR阀装置20通过驱动压油路93向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泵口31供给泵压力油。在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内部,泵口31与构成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活塞64的压力油流入口65通过第十七内部流路117连通。第十七内部流路117中设置有过滤器117A。 
活塞64的排放流出口66和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排放口33通过第十八内部流路118连通。活塞64的第一压力油流出流入口67和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底侧汽缸压力油室34通过第十九内部流路119连通。另外,活塞64的第二压力油流出流入口68和顶侧汽缸压力油室35通过第二十内部流路120连通。 
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先导口32经由第二十一内部流路121与活塞64的先导压力油室连通。第二十一内部流路121中设置有过滤器121A。 
通过EPC阀51的先导压力油驱动活塞64内的先导滑阀63。先导滑阀63上设置有位置传感器63B,并从位置传感器63B向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反馈位置检测信号,由此对先导滑阀63的位置进行伺服控制。 
在这样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中,如果通过比弹簧63A的弹簧力大的先导压力使先导滑阀63向图中的右侧移动,则第十七内部流路117和第二十内部流路120经由各口65、68连通,并向顶侧汽缸压力油室35供给泵压力油。 
如果向顶侧汽缸压力油室35供给压力油,则液压活塞36移动,驱动与液压活塞36连接的可变涡轮增压机10的开度调整机构的杠杆13,扩大喷嘴部的开度。与此相对应,底侧汽缸压力油室34通过第十九内部流路119、各口66、67及第十八内部流路118与排放口33连通,由此,排放与液压活塞36向底侧移动的部分相对应的(与流入顶侧汽缸压力油室35的泵压力油相对应的)泵压力油。 
这样的液压活塞36也构成为随着先导活塞63移动,实际上设置于液压活塞36上的各口65、66、67、68也同时移动。因此,如果先导滑阀63停止在与弹簧63A平衡的位置,则当液压活塞36赶到该停止位置时,先导滑阀63处于中央位置,阻断主泵压力油并保持液压活塞36,维持喷嘴部的开度。 
如果向先导滑阀63供给比弹簧63A的弹簧力小的先导压力油,则先导滑阀63通过该弹簧力返回图中的左侧。由此切换泵压力油的流动,经由第十七内部流路117、各口65、67及第十九内部流路119向底侧汽缸压力油室34供给泵压力油,液压活塞36随着先导滑阀63的移动返回图中的右侧。与此同时,流入顶侧汽缸压力油室35内的泵压力油通过第二十内部流路120、各口66、68及第十八内部流路118从排放口33排放。其结果是,向与刚才相反的方向驱动开度调整机构的杠杆13,闭合喷嘴部。 
在先导滑阀63及液压活塞36处于返回到先导压力和弹簧63A的弹簧力平衡的位置的状态下,先导滑阀63依然处于中央位置,阻断泵压力油的供给并将喷嘴开度维持在闭合侧。 
通过以上的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由于供给主泵压力油的压力油供给油路90在EGR阀装置20内分支为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用油路和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用油路,并且向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40生成先导压力的EPC阀51、52同时安装在EGR阀装置20中,因此能够用EGR阀装置20代替用于分配泵压力油及先导压力油的现有的液压集成块,能够省略这样的液压集成块。 
因此,因为减少了安装于汽缸盖2的重部件的数量,所以能够迅速地停止发动机1的振动和摇动,能够提高稳定性。另外,能够省略现有技术中必须的液压集成块的管接头类的安装作业和管道作业,也能够提高组装性。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侧,通过先导滑阀49构成三位三通的活塞45,在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侧,通过先导滑阀63构成三位四通的活塞64,但是可以在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40中都采用三位三通的活塞,或者都采用三位四通的活塞,使用何种结构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可以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任意决定。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EPC阀51、52都安装在EGR阀装置20中,但是本发明也包括都安装在可变涡轮增压机10中的情况。但是,与在高温的可变涡轮增压机10上安装EPC阀51、52的情况相比,希望安装在很难处于高温的EGR阀装置20上,因为这样能够不受到热影响。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EGR阀装置20用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内装于该EGR阀装置20内,但是与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安装在可变涡轮增压机10的外侧相同,液压伺服驱动装置40也可以安装在EGR阀装置20的外侧。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的排放口33通过排放流路76与可变涡轮增压机10连通,使来自排放口33的排放压力油经由可变涡轮增压机排放,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连通排放口33和排放油路95(图1)来进行排放。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作为本发明的液压致动器的液压伺服驱动装置30、40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不通过伺服控制而使先导滑阀移动的非伺服控制型的液压致动器。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生成先导压力的是可变涡轮增压机10及EGR阀装置20用的各EPC阀51、52,但是也可以是用于驱动可变容量型的液压泵的EPC阀,或者是可以变化地构成阀的开闭定时的可变阀定时装置用的 EPC阀等。 
在可变容量型的液压泵中,为了生成驱动斜盘等的液压致动器用的先导压力而使用EPC阀。在可变阀定时装置中,当经由行星减速器将发动机的曲轴的旋转传递到凸轮轴,并通过液压致动器驱动该行星减速器内的行星齿轮机构的一部分,从而使曲轴的旋转和凸轮轴的旋转的相位差变化时等,为了生成这样的液压致动器用的先导压力而使用EPC阀。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虽然设置于EGR阀装置20内的内部流路111从内部流路110分支,并与EPC阀51侧连通,但是也可以使内部流路111直接从内部流路101分支。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两个EPC阀51、52汇集于EGR阀装置20,但是本发明也包括三个以上的EPC阀安装在一个装置上的情况。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适当地用于搭载有利用EPC阀生成的先导压力的多个装置的发动机。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 
10可变涡轮增压机 
20EGR阀装置 
30第一液压致动器即液压伺服驱动装置 
33排放口 
40第二液压致动器即液压伺服驱动装置 
51第一控制阀即EPC阀 
52第二控制阀即EPC阀 
70发动机润滑油路 
81液压泵 
90压力油供给油路 
91升压泵 
101泵压力油用内部流路即第一内部流路 
104先导压力生成用内部分流流路即第四内部流路 
110泵压力油用内部分流流路即第十内部流路 
111先导压力生成用内部分流流路即第十一内部流路 

Claims (5)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至少设置有:
可变涡轮增压机、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
第一、第二液压致动器,其分别驱动所述可变涡轮增压机、所述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
第一、第二控制阀,其产生所述第一、第二液压致动器用的先导压力;
在所述可变涡轮增压机、所述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中的任意一个装置上安装所述第一、第二控制阀这两者,
所述一个装置配置在与该发动机的排气歧管侧不同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再循环用阀装置具备:
泵压力油用内部流路,其使泵压力油向所述第二液压致动器流动;
泵压力油用内部分支流路,其从所述泵压力油用内部流路分支并使所述泵压力油向所述第一液压致动器侧流动;
一对先导压力生成用内部分支流路,其从所述泵压力油用内部流路分支并使所述泵压力油向所述第一、第二控制阀流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液压致动器上设置有所述泵压力油的排放口,
所述排放口与所述可变涡轮增压机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使用发动机润滑油作为流向所述第一、第二液压致动器的压力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润滑油路,其润滑该发动机;
压力油供给油路,其从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分支并向所述第一、第二液压致动器供给所述发动机润滑油;
液压泵,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内并使所述发动机润滑油流向该发动机润滑油路;
升压泵,其设置于所述压力油供给油路内并对来自所述液压泵的发动机润滑油进行升压使其流向该压力油供给油路。
CN2010800185173A 2009-03-26 2010-03-23 发动机 Active CN1024144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7249 2009-03-26
JP2009-077249 2009-03-26
PCT/JP2010/054933 WO2010110243A1 (ja) 2009-03-26 2010-03-23 エンジ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4428A CN102414428A (zh) 2012-04-11
CN102414428B true CN102414428B (zh) 2013-01-23

Family

ID=42780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85173A Active CN102414428B (zh) 2009-03-26 2010-03-23 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38848B2 (zh)
JP (1) JP4988960B2 (zh)
CN (1) CN102414428B (zh)
SE (1) SE535921C2 (zh)
WO (1) WO20101102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54845A1 (de) 2005-11-15 2007-05-16 Dewert Antriebs Systemtech Elektrogeräteanordnung, insbesondere für ein Möbel
US20110113775A1 (en) * 2008-07-10 2011-05-19 Lilly Daryl A Valve actuator for turbocharger systems
WO2013069451A1 (ja) * 2011-11-07 2013-05-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オイル供給装置
KR101490918B1 (ko) * 2013-02-28 2015-02-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엔진의 과급시스템
EP3714176B1 (en) 2017-11-24 2022-09-28 BRP-Rotax GmbH & Co. KG Turbocharg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5083A (zh) * 2004-09-29 2006-04-0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增压压力控制
CN1938540A (zh) * 2004-04-01 2007-03-2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8158A (ja) * 1992-08-04 1994-03-01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機械式過給機
US7455056B2 (en) * 2004-04-01 2008-11-25 Komatsu Ltd. Valve device
GB2456110B (en) * 2006-10-27 2011-06-01 Komatsu Mfg Co Ltd Variable turbo supercharger and method of returning oil from hydraulic drive device
JP4780666B2 (ja) * 2006-11-29 2011-09-28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シルティング防止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11071529A1 (en) * 2009-12-08 2011-06-16 Hydracharge Llc Hydraulic turbo accelerator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8540A (zh) * 2004-04-01 2007-03-2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阀装置
CN1755083A (zh) * 2004-09-29 2006-04-0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增压压力控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88960B2 (ja) 2012-08-01
WO2010110243A1 (ja) 2010-09-30
JPWO2010110243A1 (ja) 2012-09-27
SE535921C2 (sv) 2013-02-19
CN102414428A (zh) 2012-04-11
US20120017588A1 (en) 2012-01-26
SE1150990A1 (sv) 2011-10-26
US8438848B2 (en) 2013-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4428B (zh) 发动机
US7287368B2 (en) Fluid system
CN102575586B (zh) 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线路和包括燃料供给线路的航空发动机
CN101182826B (zh) 对内燃机用燃料喷射系统的改进
CN101463765A (zh) 一种涡轮机控制系统
CN101718219B (zh) 具有两个增压器的内燃机及其运行方法
US20220170407A1 (en) Snowmobile having a parallel-path exhaust system for two-stroke engine
CN104968925B (zh) 具有升压器的内燃机
CN204755015U (zh) 一种阀和内燃机
CN101573527A (zh) 排出气体再循环阀装置
CN108661746A (zh) 机油供给装置
US8430645B2 (en) Two stage pressure regulation system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hydraulic pumps
CN102317611A (zh) 带有排气再循环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EP0084433B1 (en) Control arrangement for a hydraulic assist turbocharger
KR101065647B1 (ko) 대형 2 행정 디젤 엔진의 유압 공급 시스템
CN103670582B (zh) 发动机润滑控制系统
US9957940B2 (en) Fluid conditioning module
CN104822911A (zh) 气体交换阀装置
US9976576B2 (en) Hydraulic distribution system employing a dual pump
CN110017189A (zh) 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
JP2010281271A (ja) 2段式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
AU2016312293B2 (en) Fluid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recirculation loop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CN109790774A (zh) 具有用于增加自身转矩的装置的往复活塞式内燃机
KR20120121370A (ko) 내연기관 구동식 유압기계 및 이를 위한 공기과급기
KR102122224B1 (ko) 배기 밸브 작동 시스템 및 대형 2행정 내연 기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