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3573A - 基站和无线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基站和无线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3573A
CN102413573A CN201110351101XA CN201110351101A CN102413573A CN 102413573 A CN102413573 A CN 102413573A CN 201110351101X A CN201110351101X A CN 201110351101XA CN 201110351101 A CN201110351101 A CN 201110351101A CN 102413573 A CN102413573 A CN 1024135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device
communication
radio
base station
portab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511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13573B (zh
Inventor
M·比纳斯
崔荧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filed Critical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2413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3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13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35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4Reselecting a cell layer in multi-layered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站和无线电设备。根据一个实施例,基站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并针对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具有经由基站的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向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的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第一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第一无线电设备将为移动终端提供通信连接,其中每个无线电设备操作第二无线电小区。此外,基站针对该移动终端向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当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将考虑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Description

基站和无线电设备
技术领域
实施例大体上涉及基站和无线电设备。
背景技术
在异构通信网络中,诸如家庭基站之类的低功率节点或中继节点可以位于由宏基站操作(operate)的宏无线电小区中。由于低功率节点可以互相共享以及与宏无线电小区基站共享无线电资源,所以在这种异构网络中,小区间干扰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所希望的是在异构网络中进行干扰抑制的高效方法。
附图说明
附图中,在不同的视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一般指的是相同的部分。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其重点通常在于阐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下文的描述中,参考以下附图描述了多个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框架。
图3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OFDMA符号分配。
图4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状态转换图。
图5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通信布置。
图6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通信布置。
图7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基站。
图8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9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设备。
图10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设备。
图12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3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基站。
图14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5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设备。
图16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7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
图18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消息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详细说明参考附图,附图以图解方式示出了可以实践本发明的具体细节和实施例。这些实施例被足够详细地描述,从而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践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其它实施例,以及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上的、逻辑的、电学上的改变。各个实施例毋需相互排斥,因为某些实施例可和一个或多个其它实施例结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已经将LTE(长期演进项目)引入Release 8版本的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标准。利用LTE,通过改进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UMTS空中接口在分组数据传输方面得以进一步优化。除此以外,最大网络传输速率被大大提高,也就是在下行链路传输方向达到了300Mbps,在上行链路传输方向达到75Mbps。此外,LTE支持1.4,3,5,10,15和20MHz的可伸缩带宽,并且在下行链路中以多址方法OFDMA/TDMA(正交频分多址/时分多址)为基础,且在上行链路中以SC-FDMA/TDMA(单载波频分多址/TDMA)为基础。OFDMA/TDMA是一种多载波多址方法,其中出于数据传输目的,给订户提供频谱内预定义数量的子载波和定义的传输时间。LTE UE(用户设备)用于发射和接收的RF带宽容量设为20MHz。物理资源块(PRB)是LTE中定义的用于物理信道分配的基本单元。物理资源块包括由12个子载波乘6或7个OFDMA/SC-FDMA符号组成的矩阵。一对的一个OFDMA/SC-FDMA符号和一个子载波表示资源单元。
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
根据该实施例,根据LTE网络架构来配置通信系统100。通信系统100还可根据其他实施例中的其他通信标准来配置,例如根据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
通信系统100包括无线电接入网(E-UTRAN,演进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网)101和核心网(EPC,演进分组核心)102。E-UTRAN 101可包括基(收发机)站(eNodeB,eNB)103。每个基站103为E-UTRAN 101的一个或多个移动无线电小区104提供无线电覆盖。
位于移动无线电小区104中的移动终端(UE,用户设备)105可以经由在移动无线电小区中提供覆盖(也就是进行操作)的基站与核心网102及其他移动终端105通信。
在多址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空中接口106,在基站103和位于该基站103所操作的移动无线电小区104中的移动终端之间传输控制和用户数据。
基站103通过X2接口107彼此互连。基站还通过S1接口108连接至核心网(演进分组核心)102,更具体来说连接至MME(移动管理实体)109和服务网关(S-GW)110。MME 109负责控制位于E-UTRAN覆盖区域内的UE的移动,而S-GW110负责处理移动终端105和核心网102之间的用户数据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LTE,通信系统100支持以下类型的双工方法:全双工FDD(频分复用)、半双工FDD和TDD(时分复用)。根据全双工FDD,两个单独的频带被用于上行链路传输(也就是从移动终端105至基站103的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也就是从基站103至移动终端105的传输),并且两种传输同时发生。根据半双工FDD,也是将两个单独的频带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但两种传输在时间上不重叠。根据TDD,同一频带被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这二者的传输中。在一个时间帧内,传输方向可以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之间交替地切换。
根据一种(无线电)帧结构执行移动终端105和相应的基站103(也就是操作移动终端105所在的无线电小区的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图2中示出了帧结构的一个例子,用帧结构类型1来表示。
图2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帧200。
帧200可用于全双工和半双工FDD这二者。帧200为10ms长,并且由从0至19编号的20个0.5ms长的时隙201组成。子帧202被定义为两个连续的时隙201。在每个10ms间隔中,10个子帧202可用于下行链路传输或上行链路传输。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在频域中是分开的。取决于时隙的格式,子帧202分别地在DL(下行链路)中可包括14或12个OFDMA(正交频分多址)符号,并且在UL(上行链路)中可包括14或12个SC-FDMA符号。
在DL中,1ms长的子帧被分为占用一定数量OFDMA符号(多达4个OFDMA符号)的控制信道区域,和占用剩余OFDMA符号的PDSCH区域。控制区域和PDSCH区域的长度由网络来配置。
根据一个实施例,在LTE UL/DL和FDD模式中,规定以下物理信道:
■PUSCH:
-上行链路物理信道。
-在上行链路中载送用户和控制数据。
■PUCCH:
-仅为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也就是说,没有逻辑和传输信道映射至该信道。
-载送控制信息,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响应于PDSCH上的下行链路传输的ACK/NACK(确认/否认)、调度请求以及CQI(信道质量指示)报告。
■PDSCH;
-下行链路物理信道。
-载送用户和控制数据以及寻呼消息和系统信息。
-在子帧的PDSCH区域中发送,也就是占用子帧中未被PDCCH占用的OFDMA符号。
■PDCCH:
-仅为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也就是说,没有逻辑和传输信道映射至该信道。
-载送与DL/UL传输相关的控制信息,例如资源分配和HARQ信息。
-占用子帧中的第一时隙中的1,2,3或4个OFDMA符号。符号数由网络调整并在PCFICH上发信号通知(signal)。
■PCFICH:
-下行链路物理信道。
-通知UE用于PDCCH的OFDMA符号数。
-占用子帧中的第一时隙中的第一OFDMA符号。
-当PDCCH的OFDMA符号数大于零时被发送。
■PHICH:
-下行链路物理信道。
-载送响应于PUSCH上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混合ARQ ACK/NACK。
-占用子帧中的第一时隙中的1,2或3个OFDMA符号。符号数可由网络调整并在P-BCH上发信号通知。
■P-BCH:
-下行链路物理信道。
-载送小区中要广播的系统信息,例如DL带宽信息和分配给PHICH的OFDMA符号数。
对于小区搜索,也就是与无线电小区104同步并识别无线电小区104,以下物理信号和物理信道例如可被使用:
■PSS(主同步信号)和SSS(辅同步信号)用于获得无线电小区104的时隙和帧定时,并确定无线电小区104的物理层小区标识。PSS和SSS在频域中被映射到DC(直流)子载波周围的62个子载波,并且在时域中被映射到每个无线电帧的时隙#0和#10中最后一个、倒数第二个OFDMA符号。在LTE中,可以定义全部504个物理层小区标识,且只给每个无线电小区分配一个物理层小区标识。物理层小区标识被用于PDSCH、PBCH、PCFICH、PDCCH、PHICH、PUSCH、PUCCH的小区特定加扰,以及参考信号的小区特定频移。
■PBCH(物理广播信道)用于发信号通知小区-特定物理层信息,例如下行链路带宽大小和系统帧号(SFN)。PBCH在频域上映射到DC子载波周围的72个子载波,并且在时域上映射到每个无线电帧的时隙#1中的前四个OFDMA符号。
图3中说明了用于发射PSS、SSS和PBCH的资源的时间和频率位置。
图3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OFDMA符号分配。
图3中示出了四个无线电帧301,302,303,304,均具有上述参考图2所解释的结构,也就是均包括10个子帧305,其中每个子帧305包括两个时隙306。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72个子载波308中的每一个,每个时隙可包括7个OFDMA符号307。物理资源块309包括由12个子载波乘7个OFDMA符号307组成的矩阵。
DC子载波310是载波频率附近的子载波。
第一阴影311表示子帧#0中用于SSS的无线电资源,第二阴影312表示子帧#0中用于PSS的无线电资源,且第三阴影313表示子帧#0中用于PBCH的无线电资源。第四阴影314表示子帧#0中未使用的,例如保留的无线电资源。无线电帧中的子帧#0包括该无线电帧的时隙#0和时隙#1。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高效控制无线电资源和移动终端105与基站(eNodeB)103之间的通信连接,根据LTE,在RRC协议层规定了两种连接状态,也就是状态RRC_IDLE(也称为空闲模式)和状态RRC_CONNECTED(也称为连接模式)。图4中说明了这些RRC状态和这些状态间的转换。
图4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状态转换图400。
举例来说,当建立各个移动终端105和各个基站103之间的通信连接时,就发生从RRC_IDLE状态403到RRC_CONNECTED状态404的第一状态转换401。
举例来说,当释放各个移动终端105和各个基站103之间的通信连接时,就发生从RRC_CONNECTED状态404到RRC_IDLE状态403的第二状态转换402。
举例来说,RRC_CONNECTED状态404和RRC_IDLE状态403的特征如下:
■RRC_IDLE:
○无RRC连接被建立
○网络(也就是E-UTRAN 101和/或核心网102)在跟踪区域级(跟踪区域定义了一组无线电小区104,在这组小区中,处于RRC_IDLE状态的移动终端105注册且在呼入通信尝试的情况下终端105被寻呼)知道UE的位置(也就是各个移动终端105的位置);
○移动终端105执行小区(重)选择;
○移动终端105获得无线电小区104中广播的系统信息;
○移动终端105和基站103不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传输用户和控制数据;
○移动终端105监控寻呼信道以接收与呼入呼叫或修改系统信息有关的通知;
■RRC_CONNECTED:
○在移动终端105和基站103之间建立RRC连接;
○移动终端105只与一个无线电小区104连接,且基于移动终端105所报告的测量结果(例如,所检测的相邻无线电小区104的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通过明确(explicit)切换和小区改变命令执行网络控制移动。
○网络在小区区域级知道移动终端105的位置;
○移动终端105获得无线电小区104中广播的系统信息;
○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传输用户和控制数据;
○移动终端105监控寻呼信道以接收与修改系统信息有关的通知。
RRC连接被定义为移动终端105和基站103中的RRC对等实体之间的点对点双向连接。根据一个实施例,在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不存在或存在一个RRC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基于W-CDMA和FDD模式的UMTS,通信系统100可应用宏分集传输,也称为软切换。在软切换中,移动终端105具有连接至多于一个移动无线电小区104的无线电链路。软切换仅适用于同频移动无线电小区(也就是工作在同一频带内的移动无线电小区104),且移动终端105可能需要支持最多六个连接至不同基站103的无线电链路。在下行链路中,在所有无线电链路上将相同的用户数据发送到移动终端105。在上行链路中,在所有涉及的无线电小区和基站(NodeB)中对用户数据解码并递送至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进行合并。移动终端105和无线电接入网101维护一个“激活集(activeset)”(AS),激活集被定义为移动终端105和无线电接入网101之间的通信中同时涉及的一组无线电链路。基于移动终端105所报告的测量结果(例如所检测的相邻无线电小区104的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信号强度),无线电接入网101控制添加/替换/除去激活集中的哪些无线电小区104。主要原则可以理解为,激活集应当只包含最强的小区,也就是具有最佳接收信号质量的无线电小区104。软切换的主要好处是,能大大改善基站103和移动终端105之间的链路质量。软切换的缺点是,需要多个小区的无线电资源,且在多个无线电小区104中产生了额外的下行链路干扰。在W-CDMA中,利用小区特定主加扰码可以在下行链路中唯一地识别每个无线电链路,并且利用移动终端特定加扰码可以在上行链路中唯一地识别每个无线电链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通信系统100具有异构网络布置,其中一些基站103是低功率节点(例如,微微eNB,家庭eNB和/或中继节点),这些低功率节点遍布宏小区而布置,其提供小区域覆盖并共享相同频谱。宏小区由配置为宏基站的一个基站103来操作。图5说明了这样一个情形。
图5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通信布置500。
该通信布置包括操作宏小区505的第一网络节点501,例如第一基站,由操作中继节点小区506的中继节点所实现的第二网络节点502,由操作微微小区507的微微eNodeB所实现的第三网络节点503,以及操作毫微微小区508的第四网络节点504,例如家庭eNodeB。举例来说,网络节点501至504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当于图1中的一个或多个基站104。中继节点小区506,微微小区507和毫微微小区508至少部分位于宏小区505中。举例来说,相当于图1中的移动终端105的移动终端510和其他移动终端509可以取决于所处或所占驻(campon)的无线电小区505至508而与网络节点501至504通信。在该例子中,移动终端510占驻于宏小区505,并且举例来说具有到操作该宏小区505的第一网络节点501(也称为宏小区基站)的连接。举例来说,其他移动终端509占驻于中继节点小区506、微微小区507或毫微微小区508。
应当注意的是,术语网络节点在本文中用于包括无线电接入网的组件,例如基站,中继节点,家庭eNodeB等。在3GPP标准的Release 10版本中,根据LTE,可支持以下网络节点:
■在不同情形中(城市,乡村,室内)提供宏小区布置的eNodeB,在下文中称为宏eNodeB(MeNB)。就宏eNB的最大传输功率而言,在现有3GPP规范中未规定上限。
■诸如微微eNodeB(PeNB),家庭eNodeB(HeNB)和中继节点(RN)之类的低功率节点,与宏eNB相比具有低得多的最大传输功率,例如对于家庭eNB而言≤20dBm,以及对于微微eNB而言≤24dBm。在功率方面,低功率节点与LTE中那些最大传输功率规定为例如23dBm的移动终端类似。这些低功率节点可用于在较低的布置成本下改进通信网络的覆盖、吞吐量和容量(与只有宏小区的情形相比)。如图5所示,低功率节点506,507,508可遍布宏小区505而布置,从而在热点、小区边缘或覆盖盲区中提供额外的小区域覆盖。
如果位于宏小区505中的低功率节点506,507,508与第一网络节点501(例如宏eNB)使用相同的频率范围,因为干扰条件随位置(例如由于家庭eNB的不协调部署)以及随时间(例如由于低功率节点506,507,508处的可变业务负载)快速变化,所以移动终端509,510的小区间干扰协调(ICIC)可以是一个关键问题。
图6说明了异构网络中可能出现的示例性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干扰情形。
图6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通信布置600。
与上述参考图5所描述的通信布置500类似的是,该通信布置包括操作宏小区605的第一网络节点601,例如宏基站(例如LTE通信系统情况中的宏eNB),以及例如操作毫微微小区606的第二网络节点602。
在该例子中,移动终端610位于宏小区605中,且与第一网络节点601相连接,也就是与宏基站相连接。移动终端610因此可以被看作是宏移动终端(或LTE通信系统情况中的宏UE)。在该例子中,移动终端610具有到基站601的通信连接611。举例来说,通信连接611是第一移动终端610的专用通信连接。
移动终端610位于毫微微小区606附近,并在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经受来自毫微微小区(在最坏的情况下大量)的干扰,例如经由其他移动终端609和第二网络节点602之间的另一个专用通信连接612在另一个移动终端609和第二网络节点602之间进行通信所产生的干扰。该干扰会恶化宏移动终端610的性能,表现为宏移动终端610和宏基站601之间的通信的较低数据吞吐量。另一方面,宏移动终端610还会在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引起对与操作毫微微小区606的第二网络节点602相连接的其他移动终端609(在最坏的情况下大量)的干扰。
举例来说,各种概念可以用于在异构网络中进行抑制干扰:
■家庭eNB的功率控制:家庭eNB可减少其操作的毫微微小区中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传输功率,从而抑制对其所在的宏小区的小区间干扰。家庭eNB可以基于自身的测量结果自发地执行这种功率适配,或者可以由宏小区的宏基站请求该功率适配。功率控制可以被用作抑制异构网络中干扰的简单而直接的方法,但会导致毫微微小区的覆盖的减少。
■宏eNB和家庭eNB之间的资源协调:可以在宏eNB和位于该宏eNB中的家庭eNB之间协调/划分物理资源(例如时域中的子帧,频域中的物理资源块),从而使宏eNB和家庭eNB都使用不重叠的通信资源来进行通信。该概念可以被用作抑制异构网络中干扰的有效方法,但会导致宏eNB和家庭eNB两者的容量下降。此外,该概念可能要求宏eNB和家庭eNB之间紧密同步。
■宏UE切换至毫微微小区:根据LTE,两种类型的家庭eNB可得到支持:封闭型(接入模式)家庭eNB和混合型(接入模式)家庭eNB。封闭型(接入模式)家庭eNB通常只给其相关联的CSG(封闭型订户组)UE提供服务,而混合型(接入模式)家庭eNB给其相关联的CSG以及非CSG UE(也就是所有UE)提供服务。这些混合型(接入模式)家庭eNB为宏eNB提供一种手段,将位于混合型毫微微小区附近的宏UE及非CSG UE切换至毫微微小区,从而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利用该概念,宏小区及UE的通信性能可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可能会使给其相关联CSG UE提供服务的混合型家庭eNB的性能恶化。
可以看到,上述概念有其优点和缺点,并且为优化留下了空间。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异构网络布置情形中抑制小区间干扰的解决方案。
例如,根据一个实施例,如图7所示提供一个基站。
图7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基站700。
基站700是移动通信网的一部分,并且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701。
基站700包括第一信令电路702,第一信令电路被配置为:针对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701中并且具有经由基站700与移动通信网的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704,向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701中的多个无线电设备705,706中的第一无线电设备705发信号通知,第一无线电设备705将提供移动终端704与移动通信网间的通信连接,其中每个无线电设备705,706分别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707,708。
基站700进一步包括第二信令电路703,第二信令电路被配置为:针对移动终端704向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705,706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706发信号通知:当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706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708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706将考虑第一无线电设备705针对将为移动终端704提供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也就是说,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将通信连接切换至位于基站所操作的无线电小区中的网络节点,并命令位于该无线电小区中的其他网络节点考虑该网络节点针对该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例如,如果该网络节点已分配无线电资源,则基站可命令与该网络节点相邻的其他网络节点不自己分配无线电资源。该网络节点和其他网络节点可形成网络节点群,其可以被看成一起为移动终端提供通信连接,其中举例来说,网络节点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是“服务”网络节点)在于它针对移动终端执行调度和/或无线电资源分配。举例来说,无线电(通信)资源是频率、频带、或频率范围或时间间隔(例如时隙)。例如,无线电资源由频率,频带或频率范围与时间间隔的组合指定。举例来说,无线电(通信)资源是例如根据LTE的物理资源块,例如根据OFDMA/SC-FDMA数据传输的物理资源块。
例如,第一无线电小区是宏小区。
例如,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无线电设备是由受限的传输功率和提供小覆盖区域表征的基站,例如低功率节点。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二无线电小区的覆盖区域在第一无线电小区的覆盖区域内。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信令电路和第二信令电路通过基站的消息发送电路来实现,其中消息发送电路被配置为生成消息,并发送该消息至第一无线电设备和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该消息指示第一无线电设备将提供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以及指示当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将考虑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举例来说,该消息包括第一无线电设备的标识和第二无线电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例如第一无线电设备的物理层小区标识和第二无线电设备的物理层小区标识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消息包括移动终端的标识。
根据一个实施例,基站进一步包括确定电路,该确定电路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当为所确定的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所确定的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将考虑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例如,确定电路被配置为基于预定的无线电传输标准来确定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
根据一个实施例,确定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的无线电传输的无线电传输质量测量结果来确定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当为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向所确定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发信号通知:它们将考虑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例如,第二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多个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的标识。
例如,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的标识是物理层小区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第一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所分配的无线电资源的指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所分配的无线电资源的指示。
例如,第二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当第一无线电设备已为通信连接分配无线电资源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不得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
举例来说,基站700可执行图8所示的方法。
图8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800。
流程图800说明了一种控制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方法。
在801,操作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一无线电小区的基站针对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且具有经由基站与移动通信网的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向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的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第一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第一无线电设备将提供移动终端与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其中每个无线电设备操作移动通信系统的第二无线电小区。
在802,基站针对所述移动终端向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当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将考虑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例如,第一无线电设备705具有图9所示的结构。
图9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设备900。
无线电设备900位于基站902所操作的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901中,且无线电设备900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903。无线电设备900包括接收机904,该接收机配置为:针对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具有经由基站902与移动通信网的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905,从基站902接收提供移动终端905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的请求。
无线电设备900进一步包括通信电路906,该通信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请求而提供移动终端905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
此外,无线电设备900包括信令电路907,被配置为向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901中并操作移动通信网的另一个无线电小区909的至少一个其他无线电设备908发信号通知无线电设备900针对所述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无线电设备705(例如相当于图9所示的无线电设备900)执行图10所示的方法。
图10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1000。
流程图1000说明了一种提供通信连接的方法。
在1001,位于基站所操作的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的移动通信网的无线电设备针对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具有经由基站与移动通信网的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提供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的请求。
在1002,无线电设备响应于请求而提供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1003,无线电设备向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操作移动通信网的另一个无线电小区的至少一个其他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该无线电设备针对所述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举例来说,第二无线电设备706具有图11所示的结构。
图1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设备1100。
无线电设备1100位于基站1102所操作的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1101中,且无线电设备1100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1103。
无线电设备1100包括接收机1104,该接收机被配置为:从基站1102接收一个请求,该请求为:当为无线电设备1100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1103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考虑另一个第一无线电设备1108针对移动通信网和移动终端1105之间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该通信连接由第二无线电小区1103中的其他无线电设备提供,以及被配置为从其他无线电设备1108接收其他无线电设备1108针对所述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指示。无线电设备1100进一步包括分配电路1106,该分配电路被配置为,在考虑其他无线电设备1108针对所述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情况下,为第二无线电小区1103内的通信分配通信资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无线电设备706(例如相当于图11所示的无线电设备1100)执行图12所示的方法。
图12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1200。
流程图1200说明了一种分配无线电资源的方法。
在1201,移动通信网的一个无线电设备从基站接收一个请求,该请求为:当为该无线电设备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考虑另一个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移动通信网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该通信连接由其他无线电设备提供,其中无线电设备位于基站操作的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中且其中该无线电设备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
在1202,无线电设备从其他无线电设备接收该其他无线电设备针对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指示。
在1203,在考虑其他无线电设备针对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情况下,无线电设备为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通信资源。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如图13所示的基站。
图13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基站1300。
基站1300是移动通信网的一部分,并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1301。
基站1300包括切换电路1302,该切换电路被配置为将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1301中的移动终端1303与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切换至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1305的无线电设备1304。
此外,基站1300包括计时器1306,该计时器被配置为测量自通信连接切换至无线电设备1304以来的时间。
此外,基站1300包括检测器1307,该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自通信连接切换至无线电设备1304以来的时间是否达到预定阈值。
基站1300进一步包括通信电路1308,该通信电路被配置为:当检测到自通信连接切换至无线电设备1304以来的时间达到预定阈值时,从无线电设备1304接管移动终端1303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
也就是说,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在某个时间内(例如某个最少时间)切换通信连接。例如,基站可更新计时器(或更新预定阈值),从而可以增加在通信连接切回基站之前的时间(例如,通过基站增大预定阈值)。
根据一个实施例,基站包括确定电路,例如,该确定电路被配置为基于预定的无线电传输标准来确定阈值,例如基于第一无线电小区1301中的业务和/或干扰等。
基站可包括信令电路,该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无线电设备1304发信号通知阈值。例如,基站可(从多个可能值中)选择某个值作为阈值并不断地向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阈值,即使在发生切换后,从而基站可以控制在通信连接切回基站前,无线电设备应在多长时间内(仍)提供通信连接。
举例来说,基站1300可执行图14所示的方法。
图14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1400。
流程图1400说明了一种切换通信连接的方法,举例来说,该方法由移动通信网中操作移动网络的第一无线电小区的基站执行。
在1401,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的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被切换至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的无线电设备。
在1402,测量自通信连接切换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
在1403,检测自通信连接切换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是否达到预定阈值。
在1404,当检测到自通信连接切换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达到预定阈值时,从无线电设备中接管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
例如,无线电设备1304可具有图15所示的结构。
图15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设备1500。
无线电设备1500是移动通信网的一部分,且位于由移动通信网的基站1502操作的第一无线电小区1501中,并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小区1503。
无线电设备1500包括通信电路1504,该通信电路被配置为从基站1502接管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1501中的移动终端1505与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
无线电设备1500进一步包括计时器1506,该计时器被配置为测量自将通信连接接管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
此外,无线电设备1500包括检测器1507,该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自将通信连接接管至无线电设备1500以来的时间是否达到预定阈值。
无线电设备1500进一步包括切换电路1508,该切换电路被配置为当检测到自将通信连接接管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达到预定阈值时,将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切换至基站1502。
例如,无线电设备1500可执行图16所示的方法。
图16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1600。
流程图1600说明了一种用于提供通信连接的方法。
例如,该方法由一个无线电设备来执行,该无线电设备是移动通信网的一部分,并位于由移动通信网的基站操作的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小区1503。
在1601,从基站接管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的移动终端与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1602,测量自将通信连接接管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
在1603,检测自将通信连接接管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是否达到预定阈值。
在1604,当检测到自将通信连接接管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达到预定阈值时,将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切换至基站。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具有多个无线电设备的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组件,每个无线电设备操作一个无线电小区。该网络组件包括信令电路,该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无线电设备将基于无线电小区标识与至少一个移动终端通信,对于由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无线电设备操作的所有无线电小区而言,所述无线电小区标识是相同的。
例如,网络组件为基站,例如,相当于图7所示的基站700。在其他实施例中,除了基站之外或可替换地,还可以用另一个网络组件来实现该网络组件。
说明性地,公共小区标识被用于由多个无线电设备操作的多个无线电小区。例如,由多个无线电设备操作的多个无线电小区被编组为小区群,并被分配公共小区标识。
举例来说,无线电小区标识是物理层小区标识,例如,无线电设备所操作的无线电小区的公共物理层小区标识。
举例来说,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多个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无线电设备将通过使用无线电小区标识对将向移动终端发送和/或从移动终端接收的数据进行加扰和/或解扰,来与至少一个移动终端进行通信。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一个存储器,该存储器储存第一无线电小区标识和第二无线电小区标识,以及一个收发机,该收发机被配置为基于第一无线电小区标识与第一无线电设备执行同步,并基于第二无线电小区标识与第一无线电设备和第二无线电设备执行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通信。
说明性地,移动终端使用第一无线电小区标识与第一无线电设备通信,例如从第一无线电设备接收控制信号,并使用第二无线电小区标识与第一无线电设备和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进行通信(例如进行有用的数据通信)。例如,如图7所示,移动终端可相当于移动终端704而无线电设备可相当于无线电设备705,706。
例如,第一无线电设备和第二无线电设备操作无线电小区。
例如,第一无线电小区标识和第二无线电小区标识是物理层小区标识。
例如,收发机被配置为使用第二标识在与第一无线电设备和第二无线电设备的上下行链路通信中加扰数据。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与网络组件和/或移动终端相对应的方法。
应当注意的是,在具有基站、无线电设备、网络组件、移动终端或方法的上下文环境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对于其他基站、其他无线电设备、其他网络组件、其他移动终端和其他方法而言也类似有效。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可以被理解为任意种类的逻辑实现实体,其可以是执行在存储器、固件或其任意组合中所储存的软件的专用电路或处理器。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可以是硬连线逻辑电路或诸如可编程处理器之类的可编程逻辑电路,例如微处理器(例如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I)处理器或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处理器)。“电路”还可以是执行软件的处理器,例如任意种类的计算机程序,例如使用虚拟机代码的计算机程序,例如Java。根据一个可替换实施例,下文将详细描述的各功能的任意其他实现方式也可以被理解为“电路”。
在多个实施例中,无线电设备可配置为家庭基站,例如家庭NodeB,例如家庭eNodeB。在一个例子中,“家庭NodeB”根据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可以理解为精简版的蜂窝移动无线基站,其优化用于住宅或企业环境中(例如私人住宅、公共餐厅或小型办公区域)。在本文通篇的多个例子中,术语“家庭基站”、“家庭NodeB”、“家庭eNodeB”、“毫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基站”指的是相同的逻辑实体,并在整篇说明书中可以互换使用。可以根据3GPP标准来提供毫微微小区基站(FC-BS),但也可以提供对应于其他移动无线电通信标准的毫微微小区基站,例如IEEE 802.16m。
所谓“家庭基站”的概念应当支持在家庭中接收和发起蜂窝呼叫,并绕过宏网络架构(分别包括传统的NodeB或eNodeB),也就是传统的UTRAN(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陆地无线电接入网)或E-UTRAN,使用宽带连接(一般为DSL(动态用户线),电缆调制解调器或光纤)将业务载送至运营商的核心网。毫微微小区应当针对所有现有和未来的手机起作用,而不需要消费者升级为昂贵的双模手机或UMA(非授权移动接入)设备。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家庭NodeB”给用户提供一种具有内置个人电话簿的移动手机,从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其他地方都可以进行所有呼叫。此外,对于用户而言,只存在一个合同和一个账单。提供“家庭NodeB”的另一个作用是改善室内网络覆盖以及增加业务吞吐量。此外,由于可以预料到手机与“家庭基站”间的无线电链路质量相比于手机与传统“NodeB”之间的链路要好的多,所以可以降低功耗。
例如,可以只允许封闭型用户组访问“家庭NodeB”,也就是说,提供的通信服务仅限于特定公司的员工或家庭成员,一般来说,限于封闭性用户组的成员。这种“家庭基站”可以称为3GPP中的“封闭型用户组小区”(CSG小区)。表示为CSG小区的移动无线电小区需要将其CSG标识提供给移动无线电通信终端设备(例如UE)。只有在移动无线电通信终端设备的CSG白名单(移动无线电通信终端设备中或相关联智能卡中所保存的CSG标识列表,其指示允许特定移动无线电通信终端设备使用来进行通信的移动无线电小区)中列出其CSG标识时,这种移动无线电小区才适用于该移动无线电通信终端设备。在多个实施例中,家庭基站可以是通过固定线路(例如DSL)或无线方式连接到移动无线电核心网的消费性设备。它可以提供对传统移动设备的访问以及增加建筑物内的覆盖和每个用户的带宽。在多个实施例中,家庭基站可以在开放或封闭模式中工作。在封闭模式中,家庭基站可以只提供对所谓封闭型用户组(CSG)的访问。举例来说,封闭型用户组的例子是家庭成员或部分或所有公司员工。
“毫微微小区”实体或“家庭基站”实体通常是一个尺寸较小且在物理上受用户控制的盒子,也就是在MNO(移动网络运营商)的范围之外,它可以被游离地使用,也就是说,用户可决定在他的公寓中操作,当他离开家时也可以在旅馆中操作,例如商务旅客。此外,举例来说,由于用户不希望它整夜工作或者当他离开其公寓时,“家庭NodeB”也可以只是暂时地工作,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时开关。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异构网络布置情形,例如具有诸如图5所示的通信系统500的异构架构的蜂窝通信系统中抑制小区间干扰的一种解决方案。根据一个实施例,可以对概念低功率节点的功率控制、资源协调、以及网络节点之间的切换进行有效地组合。
参考图6,根据一个实施例,为了降低宏小区605中的干扰,宏基站决定暂时将它自己与宏移动终端610之间的第一通信连接切换至低功率节点小区群或低功率节点群。例如,宏基站601以宏基站601从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接收的测量结果为基础,确定低功率节点小区群的大小(也就是低功率节点群中的低功率节点数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利用RRC切换命令消息,将以下参数从宏基站601发送至宏移动终端610:
■小区特定物理层小区标识,移动终端610可以使用该标识来与低功率节点群内的特定低功率节点(称为“服务节点”,或对于低功率节点所操作的相应无线电小区而言,称为“服务节点小区”)同步。根据一个实施例,群内的所有低功率节点具有相同的帧和时隙定时,例如相对于节点正使用的帧结构(例如参考图2所述的帧结构)的相同定时。
■公共物理层小区标识,移动终端610可使用该标识来对将在上行链路,例如在PUSCH上发送的数据进行加扰以及对下行链路,例如在PDSCH上接收的数据进行解扰。
根据一个实施例,例如通过切换指示消息,将以下参数从宏基站601发送至低功率节点群:
■移动终端610的标识,该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被从宏小区605(也就是宏基站601)转换到低功率节点小区群(也就是低功率节点群)。
■将用于移动终端610与低功率节点小区群之间的连接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的频域中物理资源的数量和位置(例如物理资源块的指示)。例如,基站601基于宏小区605中的业务负载和干扰情况来确定这些物理资源。
■用于移动终端610与低功率节点小区群之间的连接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的传输功率上限。
■两个物理层小区标识:一个小区特定小区标识和一个公共小区标识。
-小区特定小区标识可用于确定低功率节点小区群内的服务节点小区。例如,服务节点小区(也就是服务节点)负责为移动终端610调度PUSCH/PDSCH传输。可以基于宏基站601预定义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的频域物理资源(例如物理资源块)来进行调度。
-公共小区标识可用于确定低功率节点小区群内的所有低功率节点小区。此外,公共小区标识可用于对上行链路,例如在PUSCH上接收的数据解扰,并对下行链路,例如在PDSCH上发送的数据加扰。例如,服务节点仅执行下行链路传输,例如PDSCH传输。例如,低功率节点群中的所有低功率节点对上行链路,例如在PUSCH上接收的数据解码,并且如果被正确接收,则将其转发至移动通信网(例如核心网)。在移动通信网(例如核心网)中,可以收集所有正确接收的数据,且可以丢弃重复的数据。
■取决于低功率节点的类型,可以通过以下接口发送切换指示消息:
-宏基站601和第二网络节点602之间的X2接口,如果第二网络节点602是微微eNB的话;
-宏基站601和第二网络节点602之间的S1接口,如果第二网络节点是家庭eNB,由于在宏基站和家庭eNB之间可能不存在X2接口;
-宏eNB和第二网络节点602之间的Un接口,如果第二网络节点602是中继节点的话。
根据一个实施例,计时器值THO用于确定移动终端610与低功率节点群之间的(例如专用)通信连接的最小持续时间。例如,基站601基于宏小区中的业务负载和干扰情况来设置计时器值。例如,计时器的可能值THO为1,2,5,10,20,50,100,...,或无穷大(例如以秒计)。值“无穷大”(或“无限大”)表示不允许将通信连接切换回基站。例如,分别在移动终端610和低功率节点小区群之间的在PUSCH或PDSCH上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的传输开始时,初始启动计时器。例如,当从基站601接收到新的计时器值时,停止并重启计时器。例如,当计时器超时且未接收到新的计时器值时,将移动终端610的专用连接转换回基站601。例如,为此,服务节点发送相应的RRC切换命令消息至移动终端610。
换句话说,根据一个实施例,为了减少宏小区的干扰,宏基站601可以决定临时将宏移动终端610的(专用)通信连接切换至低功率节点群。在计时器超时后,移动终端610的通信连接被转换回宏基站601。可由宏基站601来确定低功率节点群的大小以及移动终端610和低功率节点群之间通信连接的持续时间。例如,以下参数从宏基站601分别发送到宏移动终端610和低功率节点群。
■两个物理层小区标识:一个小区特定小区标识和一个公共小区标识。小区搜索和同步可以基于小区特定小区标识。移动终端610和低功率节点群之间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传输可以基于公共小区标识。
■移动终端610的标识,该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被从宏小区转换到低功率节点小区群。
■将用于移动终端610和低功率节点群之间的通信连接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的频域物理资源的数量和位置(例如,物理资源块)。
■用于移动终端与低功率节点群之间的通信连接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的传输功率上限。
■用于确定移动终端与低功率节点群之间的专用连接的最小持续时间的计时器值THO
一个实施例允许宏基站601减少其所操作的宏小区605中的干扰。此外,根据一个实施例,能够减少源于在移动终端610与低功率节点小区群之间的(专用)通信连接的干扰对宏小区造成的影响。
在下文中,以LTE移动通信网为基础描述了一个实施例,该LTE移动通信网在下行链路中基于OFDMA/TDMA,在上行链路中基于SC-FDMA/TDMA,并且在FDD模式下工作。假设在至少一个无线电小区中,移动通信网具有参考图5所述的异构网络部署,其中LTE UE(例如相当于移动终端510)位于宏小区中(例如相当于宏小区505)且与宏基站相连接(例如相当于宏基站501)。此外,诸如微微eNB、家庭eNB、中继节点之类的低功率节点(例如相当于网络节点502,503,504)遍布宏小区505放置,并共享相同的频谱,也就是针对与移动终端509之间的下行链路和/或上行链路通信共享相同的频率通信资源。
假设宏UE 510位于一个低功率节点,例如低功率节点504所操作的混合型毫微微小区(例如相当于毫微微小区508)附近。此外,正如图6所解释的,假设宏UE 510在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经受来自混合型毫微微小区508的大量干扰,也就是来自操作混合型毫微微小区508的低功率节点504和例如另一个移动终端509之间的通信的干扰。此外,假设宏UE510还在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对连接至操作混合型毫微微小区508的低功率节点504的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509产生大量干扰。
根据一个实施例,低功率节点502,503,504被编组为一个低功率节点群。这在图17中有所显示。
图17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700。
通信系统1700包括操作宏无线电小区1705(相当于宏无线电小区505)的宏基站1701(相当于宏基站501)以及移动终端1710(相当于移动终端510)。低功率节点(相当于网络节点502,503,504)被编组为一群低功率节点(或低功率节点群)1702。低功率节点群1702中的每个低功率节点可操作一个无线电小区。例如,无线电小区1703由低功率节点群1702中的一个低功率节点操作。
为了减少宏无线电小区1705中的干扰,根据一个实施例,执行图18所示的消息流。
图18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消息流程图1800。
消息流发生在移动终端1801(例如相当于图17所示的通信系统1700的移动终端1710)、宏基站1802(例如相当于图17所示的通信系统1700的宏基站1701)和低功率节点群1803(例如相当于图17所示的通信系统1700的低功率节点群1702)之间。
在1804,在移动终端1801和宏基站1802之间通过专用通信连接进行PUSCH/PDSCH上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传输。假设基于从移动终端1801接收的测量结果,宏基站1802观察到来自移动终端1801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的干扰的大幅增加。为了减少其所操作的宏小区中的干扰,基站1802决定将移动终端1801的专用连接暂时切换至低功率节点群1803,在该例子中假设该低功率节点群是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例如,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的大小(也就是该群的小区或低功率节点的数量)由基站1802确定。
在1805,通过S1接口,利用第一切换指示消息1806,将以下参数从基站1802发送至低功率节点群1803:
■移动终端1801的标识,该移动终端的专用通信连接被从基站1802转换到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1803。
■将被用于移动终端1801与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1803之间的通信连接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的频域物理资源(也就是物理资源块)的数量和位置。
■移动终端1801和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1803之间的连接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的传输功率上限。
■两个物理层小区标识:一个小区特定小区标识和一个公共小区标识。
-小区特定小区标识指定低功率节点群1803的低功率节点的服务低功率节点(或者相应地,服务小区)。服务低功率节点负责为移动终端1801调度PUSCH/PDSCH传输。可以基于宏基站1802预定义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的频域物理资源(也就是物理资源块)来进行调度。
-公共小区标识确定群1803内的所有混合型毫微微小区。此外,公共小区标识被用于对在PUSCH上在上行链路中接收的数据进行解扰并对在PDSCH上在下行链路中发送的数据进行加扰。
-计时器的值THO用于确定移动终端1801与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1803之间的专用通信连接的最小持续时间。例如,基站1802将计时器值设置为10秒。
在1807,利用RRC切换命令消息1808,将以下参数从基站1802发送至移动终端1801:
■小区特定物理层小区标识,移动终端1801将使用该标识来与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1803内的服务低功率节点同步。假设群1803内的所有混合型毫微微小区具有相同的帧和时隙定时。
■公共物理层小区标识,移动终端1801将使用该标识来分别对PUSCH上的上行链路中发送的数据进行加扰并对PDSCH上的下行链路中接收的数据进行解扰。
在1809,在切换之后,在移动终端1801与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1803之间进行PUSCH/PDSCH上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传输,如下:
■仅由服务低功率节点执行到移动终端1801的下行链路中的PDSCH传输。
■群1803内的所有混合型毫微微低功率节点对PUSCH的上行链路中接收的数据进行解码,且如果被正确接收的话,将其转发至移动通信网(例如,移动通信网中的核心网)。在移动通信网中,收集所有正确接收的数据并丢弃重复数据。
■分别在移动终端1801和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1803之间的PUSCH和PDSCH上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中的传输开始时,初始启动计时器THO
假设在1810中,计时器超时且没有可用的新计时器值,也就是计时器达到预定值或已经逝去预定时间且没有来自基站1802的更新。因此,将移动终端1801的专用通信连接转换回宏基站1802。
在1811,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1803内的服务低功率节点经S1接口向基站1802发送第二切换指示消息1812。
在1813,混合型毫微微小区群1803内的服务节点向移动终端1801发送RRC切换命令消息1814。
在1815,在切换回宏基站1802后,在基站1802和移动终端1801之间进行PUSCH/PDSCH上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传输。
虽然本发明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进行显示和描述的,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可以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多种改变而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表示,并且因此旨在包括权利要求的等同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

Claims (25)

1.一种移动通信网的基站,其中该基站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该基站包括:
第一信令电路,被配置为:针对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且具有经由基站与移动通信网的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向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的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第一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第一无线电设备将提供移动终端与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其中每个无线电设备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以及
第二信令电路,被配置为:针对所述移动终端,向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当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将考虑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基站,其中第一无线电小区是宏小区。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基站,其中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无线电设备是由受限的传输功率和提供小覆盖区域所表征的基站。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基站,其中第二无线电小区的覆盖区域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的覆盖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基站,其中第一信令电路和第二信令电路由基站的消息发送电路来实现,其中所述消息发送电路被配置为:
生成消息,该消息指示第一无线电设备将提供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以及指示当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将考虑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以及
发送该消息至第一无线电设备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无线电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基站,其中该消息包括第一无线电设备的标识和第二无线电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5的基站,其中该消息包括第一无线电设备的物理层小区标识和第二无线电设备的物理层小区标识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5的基站,其中该消息包括移动终端的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1的基站,其中基站进一步包括确定电路,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当为所确定的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所确定的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将考虑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10.根据权利要9的基站,其中所述确定电路被配置为基于预定的无线电传输标准确定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
11.根据权利要9的基站,其中所述确定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的无线电传输的无线电传输质量测量结果来确定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
12.根据权利要9的基站,其中第二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当为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向所确定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发信号通知:它们将考虑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13.根据权利要9的基站,其中第二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的标识。
14.根据权利要13的基站,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无线电设备的集合的标识是物理层小区标识。
15.根据权利要1的基站,其中第一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第一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所分配的无线电资源的指示。
16.根据权利要1的基站,其中第一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将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通信连接所分配的无线电资源的指示。
17.根据权利要1的基站,其中第二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当第一无线电设备已为通信连接分配无线电资源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不得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无线电设备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
18.一种移动通信网的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无线电设备位于由基站操作的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且其中所述无线电设备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该无线电设备包括:
接收机,被配置为:针对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具有经由基站与移动通信网的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从基站接收提供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的请求;
通信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请求而提供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以及
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操作移动通信网的另一个无线电小区的至少一个其他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所述无线电设备针对所述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
19.一种移动通信网的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无线电设备位于由基站操作的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且其中所述无线电设备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所述无线电设备包括:
接收机,被配置为从基站接收一个请求,该请求为:当为无线电设备所操作的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无线电资源时,考虑另一个第一无线电设备针对移动通信网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该通信连接由其他无线电设备提供,以及被配置为从所述其他无线电设备接收所述其他无线电设备针对所述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指示;
分配电路,被配置为,在考虑所述其他无线电设备针对所述通信连接的无线电资源分配的情况下,为第二无线电小区内的通信分配通信资源。
20.一种移动通信网的基站,其中所述基站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一无线电小区,包括:
切换电路,被配置为将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的移动终端与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切换至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无线电小区的无线电设备;
计时器,被配置为测量自通信连接切换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
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自通信连接切换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是否达到预定阈值;
通信电路,被配置为:当检测到自通信连接切换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达到预定阈值时,从无线电设备接管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基站,其中所述基站包括被配置为确定阈值的确定电路。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基站,其中所述确定电路被配置为基于预定的无线电传输标准来确定阈值。
23.位于由移动通信网的基站操作的第一无线电小区中并操作移动通信网的第二小区的一种移动通信网的无线电设备,包括:
通信电路,被配置为从基站接管位于第一无线电小区中的移动终端与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
计时器,被配置为测量自将通信连接接管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
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自将通信连接接管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是否达到预定阈值;
切换电路,被配置为当检测到自将通信连接接管至无线电设备以来的时间达到预定阈值时,将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之间的通信连接切换至基站。
24.一种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组件,该移动通信网包括多个无线电设备,每个无线电设备操作一个无线电小区,该网络组件包括信令电路,该信令电路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发信号通知:无线电设备将基于无线电小区标识与至少一个移动终端进行通信,对于由所述多个无线电设备中的无线电设备操作的所有无线电小区而言,所述无线电小区标识是相同的。
25.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存储器,储存第一无线电小区标识和第二无线电小区标识;
收发机,被配置为基于第一无线电小区标识与第一无线电设备执行同步,并基于第二无线电小区标识与第一无线电设备和第二无线电设备执行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通信。
CN201110351101.XA 2010-09-21 2011-09-21 基站和无线电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3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886606 2010-09-21
US12/886,606 US20120071190A1 (en) 2010-09-21 2010-09-21 Base stations and radio devic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3573A true CN102413573A (zh) 2012-04-11
CN102413573B CN102413573B (zh) 2015-11-25

Family

ID=45769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5110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3573B (zh) 2010-09-21 2011-09-21 基站和无线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71190A1 (zh)
CN (1) CN102413573B (zh)
DE (1) DE102011053379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206357A1 (zh) * 2013-06-29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938009A (zh) * 2013-01-31 2015-09-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两个无线电基站之间的基于tdm的资源划分
CN110383939A (zh) * 2017-01-05 2019-10-2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终端、基站及其方法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535615A (zh) * 2013-02-28 2019-12-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站、通信控制方法
CN112398938A (zh) * 2020-11-06 2021-02-23 北京达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将污水处理厂反馈信息传输到云端的方法及系统
WO2022268096A1 (zh) * 2021-06-23 2022-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协调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8301B (zh) * 2010-08-12 2015-03-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获取控制节点信息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US8537751B2 (en) * 2011-02-01 2013-09-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inimizing tracking area updates in heterogeneous radio access network
US8688127B1 (en) 2011-03-16 2014-04-01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frequency handoff
KR101859579B1 (ko) * 2011-07-01 2018-05-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종 셀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CN103124418A (zh) * 2011-11-18 2013-05-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转发方法以及装置
JP6045808B2 (ja) * 2012-04-06 2016-12-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3379564B (zh) * 2012-04-20 2016-08-0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小区内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13166637A1 (en) * 2012-05-07 2013-11-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in relay node mobility
EP2713653A1 (en) * 2012-09-28 2014-04-02 Alcatel Lucent User plane handover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WO2014056130A1 (en) * 2012-10-08 2014-04-17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du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US20150173097A1 (en) * 2013-12-18 2015-06-18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ed Uplink Scheduling
EP3114892B1 (en) * 2014-03-06 2018-10-3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figuration of wireless terminals based upon discovery of other wireless terminals in the vicinity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s
JP6163181B2 (ja) * 2015-08-21 2017-07-1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578831B2 (ja) * 2015-09-08 2019-09-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563637B2 (en) * 2019-10-13 2023-0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ndwidth part switching for dual active protocol stack handov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32674A1 (en) * 2007-11-16 2009-05-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lving node identifier confusion
WO2009099843A1 (en) * 2008-02-01 2009-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Virtual scheduling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20100151857A1 (en) * 2008-12-17 2010-06-17 At&T Mobility Ii Llc Femto-based home macro sector and associated scanning operation
US20100222062A1 (en) * 2009-02-27 2010-09-02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in a femtocell network
WO2010105232A1 (en) * 2009-03-12 2010-09-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jacent channe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access point base st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48493B2 (en) * 2007-11-16 2017-05-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ing identifiers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US7929970B1 (en) * 2007-12-21 2011-04-19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emporarily modifying a macro-network neighbor list to enable a mobile station to hand off from a macro network to a femto cell
US9072060B2 (en) * 2008-06-03 2015-06-30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power control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US8331321B2 (en) * 2008-10-30 2012-12-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erminal, method for handover thereof, and supporting method for handover of base station
US20100167728A1 (en) * 2008-12-31 2010-07-01 Motorol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emto cell coverage mapping using macro base station
US8463276B2 (en) * 2009-04-13 2013-06-1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Femtocell self organization and configuration process
US8838141B2 (en) * 2009-05-29 2014-09-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ignalling measurements for position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514811B2 (en) * 2009-08-28 2013-08-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erforming handov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34362B2 (en) * 2009-10-01 2014-0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ference signals for multi-user MIMO 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32674A1 (en) * 2007-11-16 2009-05-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lving node identifier confusion
WO2009099843A1 (en) * 2008-02-01 2009-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Virtual scheduling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20100151857A1 (en) * 2008-12-17 2010-06-17 At&T Mobility Ii Llc Femto-based home macro sector and associated scanning operation
US20100222062A1 (en) * 2009-02-27 2010-09-02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in a femtocell network
WO2010105232A1 (en) * 2009-03-12 2010-09-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jacent channe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access point base stations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8009A (zh) * 2013-01-31 2015-09-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两个无线电基站之间的基于tdm的资源划分
CN110535615A (zh) * 2013-02-28 2019-12-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站、通信控制方法
US11723102B2 (en) 2013-02-28 2023-08-08 Ne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station, radio terminal,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US11812489B2 (en) 2013-02-28 2023-11-07 Ne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station, radio terminal,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WO2014206357A1 (zh) * 2013-06-29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028286B2 (en) 2013-06-29 2018-07-1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lexibly disabling particular uplink or downlink channels when in a state of power imbalance
CN110383939A (zh) * 2017-01-05 2019-10-2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终端、基站及其方法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383939B (zh) * 2017-01-05 2023-09-2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终端、基站及其方法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398938A (zh) * 2020-11-06 2021-02-23 北京达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将污水处理厂反馈信息传输到云端的方法及系统
CN112398938B (zh) * 2020-11-06 2024-02-27 北京达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将污水处理厂反馈信息传输到云端的方法及系统
WO2022268096A1 (zh) * 2021-06-23 2022-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协调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1053379A1 (de) 2012-03-22
CN102413573B (zh) 2015-11-25
US20120071190A1 (en) 201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3573B (zh) 基站和无线电设备
JP6933741B2 (ja)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ソース基地局およびターゲット基地局
CN102316588B (zh) 用户设备、基站、数据通信方法和频率分配方法
US20210014649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CN102160426B (zh) 用于确定移动无线电基站的类型、无线电通信终端和网络设备、无线电通信智能卡设备的方法
US8565807B2 (en) Transmission of a synchronization signal within a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temporarily increased transmitting power
US2012007120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lecting a serving base st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CN102934496B (zh) 异类网络中的小区搜索与测量
US20110053604A1 (en) Scheduling method based on 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 and femto base station for the same
US9871643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272059A1 (en)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obile radio base station devices
WO2013051350A1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10463257A (zh) 用于新无线电中的双模式操作的技术
US20110249611A1 (en) Subframe staggering for relay communication
CN104737587A (zh) 确定用户在共存无线系统之间切换的优先级
US20120213161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7510163A (ja) 共有スペクトルまたは無認可帯域上での事業者間の共存のための方法
CN104885528A (zh) 在异构蜂窝网络中激活被停用的小覆盖范围节点
CN103384375A (zh) 基站标准版本模式处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
JP5444275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KR20120007997A (ko) 소형 셀 커버리지 확장을 위한 기지국 및 단말의 간섭 제어 방법
JP2021182777A (ja)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KR20110007052A (ko) 계층적 셀 구조에서 간섭을 줄이는 데이터 전송방법
KR20120048446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간 간섭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TD.

Effective date: 201312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06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Address before: Neubiberg,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Address before: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25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INTEL Corp.

Address before: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05

Address after: No. 18, Wu Sha seashore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INTEL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