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1195B - 成像镜头、配备有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配备有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1195B
CN102411195B CN201110291037.0A CN201110291037A CN102411195B CN 102411195 B CN102411195 B CN 102411195B CN 201110291037 A CN201110291037 A CN 201110291037A CN 102411195 B CN102411195 B CN 1024111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focal length
imaging lens
comb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910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11195A (zh
Inventor
村谷真美
佐藤治夫
毛利元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11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1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11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1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4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reproducing or copying at short object distances
    • G02B13/26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reproducing or copying at short object distances for reproducing with unit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350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成像镜头、配备有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在单反数字照相机(1)中安装的一种成像镜头(SL)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透镜组构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无穷远物体对近距离物体聚焦时,一种配置在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中的至少任何一个被向物侧移动以改变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相应地,提供了一种其中各种像差被良好地校正的、在拍摄近距离物体时具有小的移动量的、尺寸减小的成像镜头。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配备有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以下优先权申请的公开在这里通过引用并入:
在2010年9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11657。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镜头、一种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一种用于制造该成像镜头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已经提出了一种能够以高达-1.0的量级的拍摄放大率,执行从无穷远物体到近距离摄影的微距(微观)镜头(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7-181390)。
然而,根据由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7-181390例示的现有技术,在聚焦时特别地在相应的透镜组中的第一透镜组存在大的移动量,并且由于这个大的移动量,它难以被用于在镜筒内配备有驱动机构的可互换镜头,目前可互换镜头被视为镜头的主流类型。而且,在期望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镜筒的长度保持为较短,并且同样期望小型和紧凑镜筒的情形中,大量的镜头延伸(lensextension)将难以构建镜筒结构。而且,在尤其要减小第一透镜组的移动量,同时加速减小现有技术的延伸大小的情形中,难以控制由于聚焦引起的球面像差和曲率的变化,因此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发明内容
鉴于这些问题而设计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尺寸减小的成像镜头、一种配备有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一种用于制造该成像镜头的方法,其中,该成像镜头在拍摄近距离物体时具有小的移动量并且使得各种像差被良好地校正。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在从无穷远物体到对近物体聚焦时,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被向物侧移动,从而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以下条件表达式(1)和(2)得以满足:
0.5≤(-β)(1)
0.81<|X1|/f2<1.20(2)
其中,β表示在于最近物体上聚焦时的拍摄放大率,X1是当聚焦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改变为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状态(life-sizeshootingmagnificationstate)时变得最大的、第一透镜组的移动量,并且f2是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优选的是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3):
0.22<f2/(-f1)<0.90(3)
这里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优选的是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4):
0.20<f/TL<0.60(4)
这里f表示在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并且TL是在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的镜头全长(totallenslength)。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优选的是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5):
0.20<(-f1)/f<3.00(5)
这里f1表示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并且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优选的是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6):
2.0<(-f3)/f<50.0(6)
这里f3表示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并且f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优选的是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7):
0.40<f2/f<1.50(7)
其中,f2表示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并且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优选的是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8):
0.40<|X1|/f<1.50(8)
这里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负透镜和至少一个正透镜,并且整体由两个到五个透镜构成。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优选的是第一透镜组被配置为使得所述负透镜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像侧的凹形表面。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优选的是在聚焦时第三透镜组被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配备有根据第一方面的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该成像镜头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从无穷远物体到对近物体聚焦时将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以可移动方式置于物侧,从而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和,设置每一个透镜组从而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1)和(2):
0.5≤(-β)(1)
0.81<|X1|/f2<1.20(2)
这里β表示在最靠近的物体上聚焦时的拍摄放大率,X1表示当聚焦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改变为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状态时变得最大的、第一透镜组的移动量,并且f2是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
当以上述方式配置该成像镜头、包括该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时,提供尺寸减小的成像镜头是可行的,该成像镜头适合于诸如单反照相机的成像设备,具有等于或者大于0.5的拍摄放大率绝对值,在拍摄近距离照片时要求小的移动量并且使得各种像差被良好地校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的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2A、2B和2C是实例1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2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图2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2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图3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的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4A、4B和4C是实例2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4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4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4C是根据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图5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的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6A、6B和6C是实例3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6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图6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6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图7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的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8A、8B和8C是实例4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8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图8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8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图9是示出根据实例5的成像镜头的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10A、10B和10C是实例5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10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图10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10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图11是示出根据实例6的成像镜头的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12A、12B和12C是实例6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12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图12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12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图13是示出根据实例7的成像镜头的配置的截面视图;
图14A、14B和14C是实例7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14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图14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14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图15是安装有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数字单反照相机的截面视图;
图16是用于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方法的解释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在图1中所示,成像镜头SL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其中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被添加在由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构成的远摄类型光学系统的物侧上。即,第一透镜组G1被给予广角转换器的效果,由此调节整个系统的焦距并且提供足够的视角。此外,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被配置为能够移动并且成为聚焦透镜组的一个部分,由此使得能够减小移动量,并且实现简化镜筒的设计。
将在下文中描述用于配置这种类型的成像镜头SL的条件。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1):
0.5≤(-β)(1)
其中,β是在于最近物点上聚焦时的拍摄放大率。成像镜头SL能够确保等于或者大于0.5的、拍摄放大率的绝对值。
条件表达式(1)是规定在于最近物点上聚焦时的拍摄放大率的条件表达式。能够通过满足这个条件表达式(1)来抑制近距离像差的变化,特别是场曲和球面像差的变化。当数值(-β)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时,作为微距镜头的镜头的效果不能得以呈现,这点是不理想的。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被设为0.75。而且,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被设为1.00。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2):
0.81<|X1|/f2<1.20(2)
其中,X1是当聚焦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改变为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状态时变得最大的、第一透镜组G1的移动量,并且f2是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2)是规定第一透镜组G1的移动量与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的比率的表达式。成像镜头SL被配置为抑制镜头全长和与在拍摄近距离物体时最大化的镜头全长的变化高度地相关的、第一透镜组G1的移动量,并且这个条件表达式(2)是如下的表达式,其在保持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是适当的时规定其中第一透镜组G1的移动量能够被减小的最佳范围。当比率|X1|/f2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时,成像镜头SL变得在它的镜头全长方面是长的、沉重的并且镜头延伸是耗时的。否则,对于改变镜头全长以构建微距镜头而言,拍摄放大率太小,这是不理想的方面。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被设为1.10,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而且,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被设为1.05,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在另一方面,当比率|X1|/f2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时,虽然镜头全长的变化是小的,但是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被加强至如下的程度,结果使得像差数量增加。特别地,当拍摄放大率增加时产生球面像差和彗差,并且难以被校正,这是不理想的方面。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被设为0.82,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被设为0.85,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
而且,理想的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3):
0.22<f2/(-f1)<0.90(3)
这里f1是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并且f2是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3)是规定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与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的比率的表达式。本成像镜头SL被配置为使得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接收被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会聚的光束以减小镜头全长,然而,如果后侧具有强扩散构件,则不能获得足够的后焦距。基于该种情况,建立条件表达式(3)以保持平衡从而使得能够以如下的方式确保后焦距和视角,即,以使得通过构造作为负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组)和作为正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组)而给出了反焦的效果的方式确保后焦距和视角。当比率f2/(-f1)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时,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被过度地加强,并且因此难以校正球面像差和像平面,这是不理想的方面。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被设为0.8,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而且,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被设为0.7,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在另一方面,当比率f2/(-f1)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时,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变得过长,从而导致在聚焦时的移动量增加。否则,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变得过短,并且球面像差变得更差,这是不理想的方面。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被设为0.28,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被设为0.35。进而,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被设为0.40,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
理想的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4):
0.20<f/TL<0.60(4)
这里f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并且TL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的镜头全长。应该指出,镜头全长TL代表沿着光轴从最靠近物侧的透镜表面至像平面I的距离。
条件表达式(4)是规定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镜头全长与焦距的适当比率,以确定当缩退时镜筒的长度的表达式。当比率f/TL等于或者超过这个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时,镜头全长太小,从而在从无穷远物体到对近物体聚焦时难以良好地校正在全部区域之上的像差。在最近拍摄范围处的像平面变得难以被校正,并且彗差不能整体被校正,这点是不理想的。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被设为0.55,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被设为0.50,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在另一方面,当比率f/TL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时,相对于镜头全长,整个系统的焦距太短,并且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被相互分离,结果足够的视角和充足的亮度难以确保,这点是不理想的。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被设为0.25,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被设为0.30。进而,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被设为0.35,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中,理想的是以下条件表达式(5)得以满足:
0.20<(-f1)/f<3.00(5)
这里f1是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并且f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5)是通过使用整个系统的焦距来规定第一透镜组G1的适当光焦度的表达式。当比率(-f1)/f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时,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弱,并且因此在于近物体上聚焦时,镜头延长的数量增加,结果在镜筒内的机械配置不能得以建立。而且,如果另一透镜组的光焦度被加强以减小移动量,则特别地,球面像差变得更差,这点是不理想的。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被设为2.8,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被设为2.50。进而,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被设为2.30,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在另一方面,当比率(-f1)/f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时,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强,从而在于近物体上聚焦时,像差变化突然地增加,特别是场曲和像散的变化突然地增加,这点是不理想的。而且,畸变增加,这点也是不理想的。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被设为0.50,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被设为0.80。进而,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被设为1.00,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
进而,第三透镜组G3具有负光焦度,然而,如果靠近像平面的后透镜组的负光焦度是强的,则成像表面变得沿着负方向移位,由此后焦距变短得足以使得镜筒不能得以构建。在另一方面,虽然具有整个系统的长焦距的远摄系统的镜头根据它的特性对于后焦距具有一定容限,但是镜头全长趋向于是长的,并且因此,在此情形中,优选的是通过加强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而降低镜头的尺寸。基于该种情况,以下条件表达式(6)给出对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与整个系统的焦距的适当比率的说明。
即,理想的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6):
2.0<(-f3)/f<50.0(6)
其中,f3是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并且f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6)是如上所述地规定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与整个系统的焦距的适当比率的表达式。当比率(-f3)/f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时,因为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变弱,所以每一个透镜组的镜头延长的数量增加,并且镜头全长的变化增加,这点是不理想的。而且,如果每一个透镜组的移动量被强制抑制,则在于近物体上聚焦时像差的变化变差,特别是场曲和像散变差,这是不理想的方面。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被设为40.0,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进一步被良好地校正。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被设为30.0。进而,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被设为20.0,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在另一方面,当比率(-f3)/f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6)的下限时,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加强,并且因此后焦距降低,由此使得镜筒不能得以构建。进而,出瞳变近,并且因此在像平面上引起晦暗(eclipse),即,所谓的微透镜阵列(microlensarray)等的阴影,这点是不理想的。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6)的下限被设为5.0,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6)的下限被设为6.0。进而,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6)的下限被设为7.0,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优选地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7):
0.40<f2/f<1.50(7)
其中,f2是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并且f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7)是规定适当焦距,即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的适当光焦度的表达式。当比率f2/f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变弱,并且因此,如果第二透镜组G2是可移动透镜组,则在进行聚焦以执行近距离摄影时镜头延长的数量增加,这对于驱动镜筒内马达而言是不利的并且使得不能实现所述配置。进而,如果另一透镜组的光焦度被加强以抑制移动量,则像差的变化变差,特别是场曲和像散变差,这成为一个不理想的方面。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被设为1.20,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而且,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被设为1.00。进而,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被设为0.90,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在另一方面,当比率f2/f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被加强,从而在聚焦时像差突然地增加,特别地,球面像差突然地增加,这点是不理想的。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被设为0.50,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被设为0.60。进而,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被设为0.70,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
而且,理想的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8):
0.40<|X1|/f<1.50(8)
其中,f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并且X1是在从像侧向物侧移动的情形中,移动量采取正值的条件下,当聚焦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改变为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时变得最大的、第一透镜组G1的移动量。
条件表达式(8)是通过使用焦距规定涉及整个系统的最大镜头全长的、在从无穷远物体到对最近物体聚焦时第一透镜组G1的移动量的表达式。当比率|X1|/f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8)的上限时,光学系统变得在它的镜头全长方面是长的、沉重的并且镜头延伸是耗时的。否则,相对于用于配置微距镜头的镜头全长的变化,拍摄放大率太小。进而,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距离变得过大。因此,难以校正像散,这点是不理想的。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8)的上限被设为1.20,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而且,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8)的上限被设为1.00。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8)的上限被设为0.90,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在另一方面,当比率|X1|/f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8)的下限时,虽然镜头全长的变化是小的,但是每一个透镜组的光焦度都被少量加强,结果像差的数量增加。特别地,当拍摄放大率增加时,彗差发生,并且这个彗差难以被校正,这是不理想的方面。这里,优选的是,为了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8)的下限被设为0.55,由此使得像差能够被良好地校正。此外,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8)的下限被设为0.60。进而,更加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实施例的效果,条件表达式(8)的下限被设为0.65,由此使得本实施例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
附带说一句,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中,理想的是,第一透镜组G1包括至少一个负透镜和至少一个正透镜,并且整体由两个到五个透镜元件构成。利用这种配置,能够利用小数目的透镜元件确保足够的视角,并且校正畸变和高阶彗差是可能的。而且,在此情形中,理想的是第一透镜组G1的负透镜的至少一个透镜元件的凹形表面面向像侧,这使得上述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
理想的是,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中,在聚焦时第三透镜组G3被固定。这种配置设计用于简化镜筒的机构。此外,第三透镜组G3被固定,并且因此,在从无穷远物体到对最近物体聚焦时,从第三透镜组G3出现的光束在此处行进的高度改变,由此在从无穷远物点到最近物点的位置之上,彗差都能够受到抑制,并且能够确保令人满意的性能。
优选的是,孔径光阑S被设置在第二透镜组G2内,然而,在一种可用配置中,在不设置作为孔径光阑的部件时,透镜框架取代孔径光阑的角色。
图15作为包括上述的成像镜头SL的光学设备示出单反数字照相机1(在下文中将简单地被称作照相机)的概略截面视图。在照相机1中,来自未示意的物体(所要成像的物体)的光束被成像镜头2(所述成像镜头SL)会聚,并且经由快速复原反光镜3在对焦屏4上形成光束的像。然后,其像在对焦屏4上形成的光束在五棱镜(pentagonalroofprism)5内被反射多次并且被引导到目镜6。摄影师由此能够经由目镜6观察作为竖立像的物体(所要成像的物体)。
而且,当摄影师按下未示意的释放按钮时,快速复原反光镜3向光路外侧回缩,并且被成像镜头2会聚的、来自未示意的物体(所要成像的物体)的光束在成像器件7上形成物体像。来自该物体(所要成像的物体)的光束的像由此被成像器件7形成并且作为物体(所要成像的物体)的像而被记录在未示意的存储器中。因此,摄影师能够通过使用本照相机1拍摄该物体(所要成像的物体)。注意在图15中示意的照相机1可以被构造成以可联结/拆离方式来保持成像镜头SL并且还可以被与成像镜头SL一体地构造。而且,照相机1可以被构造成所谓的单反照相机,并且还可以被构造成不包括任何快速复原反光镜等的紧凑照相机。
将在下文中参考图16描述用于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镜头SL的方法的概要。首先,通过设置相应的透镜而制备透镜组(步骤S10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例如通过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设置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构成第一透镜组G1;通过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设置由双凸透镜L21-该双凸透镜L21与双凹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双凹透镜L23、具有面向像侧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4和双凸透镜L25构成第二透镜组G2;并且通过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设置双凹透镜L31和双凸透镜L32构成第三透镜组G3。通过设置如此制备的透镜组而制造成像镜头SL。
此时,在从无穷远物体到对近物体聚焦时,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中的至少一个被以可移动方式置于物侧,从而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改变(步骤S200)。
进而,每一个透镜组均被设置为满足上述条件表达式(1)和(2),其中,β是在于最近物体上聚焦时的拍摄放大率,X1是当聚焦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改变为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状态时变得最大的、第一透镜组G1的移动量,并且f2是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步骤S300)。
(实例)
将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的每一个实例。注意图1、3、5、7、9、11和13示意成像镜头SL1-L7的光焦度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在从无穷远物体到对近物体聚焦时相应的透镜组是如何移动的,其中上部示出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中部示出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并且下部示出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如在这些图中所示意地,在每一个实例中的成像镜头SL1-L7中的每一个均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以下透镜组构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
在每一个实例中,用于截取等于或者大于在像平面I上设置的固态成像器件诸如CCD(电荷耦合器件)的分辨率极限的空间频率的低通滤波器P1被设置在第三透镜组G3和像平面I之间。
而且,实例3和4包括非球面透镜。非球面由以下表达式(a)表达:
S(y)=(y2/r)/(1+(1-κ×y2/r2)1/2)
+A4×y4+A6y6+A8×y8+A10×y10(a)
其中,y是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高度,S(y)是从在高度y处每一个非球面的顶点的切平面至每一个非球面的沿着光轴的距离(垂度),r是参考球体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κ是锥形系数,并且An是第n阶非球面系数。例如,[E-n]代表[x10-n]。应该指出,在实例3和4中,二阶非球面系数A2是“0”。进而,在实例3和4中,在(透镜表面数据)中,非球面在表面编号的左侧上附有标记“*”。
<实例1>
图1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SL1的配置的视图。在图1中的成像镜头SL1中,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即,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五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利用双凸透镜L21-该双凸透镜L21与双凹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双凹透镜L23、具有面向像侧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4和双凸透镜L25。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双凹透镜L31和双凸透镜L32构成。
以下表格1示出根据实例1的成像镜头SL1的各种数据项。在表格1中,分别地,“f”是焦距,“FNO”是F数,“2ω”是视角,并且“Bf”代表后焦距。此外,最左列“i”示出沿着光束沿其行进的方向从物侧起的透镜表面的顺序,第二列“r”示出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第三列“d”示意沿着光轴从每一个光学表面到下一个光学表面的距离,第四列“vd”和第五列“nd”分别地代表相对于d线(λ=587.6nm)的阿贝(Abbe)数和折射率的数值。在(透镜组数据)中,示出了每一个透镜组的起始表面编号“ST”和焦距。在(可变距离)中,示出相对于0、-0.5和-0.1的拍摄放大率的可变距离、后焦距“Bf”、和镜头全长“TL”。这里,在以下各种整体数据项中描述的焦距、曲率半径、表面距离和其它数据项一般地使用[mm]作为长度单位,然而,光学系统即使当被成比例地放大或者缩小时,也能够实现类似的光学性能,并且因此不限于这个单位。附带说一句,曲率半径“r=0.0000”示意平表面,并且省略了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此外,引用数字和符号以及各种数据项的说明在随后的实例中是相同的。
表格1
(规格)
f=40.00
Bf=38.499(常数)
FNO=2.82
2ω=40.7°
(透镜表面数据)
(透镜组数据)
(可变距离)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1)(-β)=1.000
(2)|X1|/f2=0.981
(3)f2/(-f1)=0.526
(4)f/TL=0.445
(5)(-f1)/f=1.374
(6)(-f3)/f=8.183
(7)f2/f=0.723
(8)|-X1|/f=0.709
图2A、2B和2C是实例1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2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各种像差的图表,图2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2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在相应的曲线图中,FNO表示F数,并且Y表示像高。“d”表示在d线(587.6nm)处的像差曲线,并且“g”表示在g线(435.8nm)处的像差曲线。在示出球面像差的曲线图中,示出了关于最大孔径的F数。在示出像散和畸变的曲线图中,示出了像高“Y”的最大数值。在示出彗差的曲线图中,示出了每一个像高的每一个数值。在示出像散的曲线图中,实线示意弧矢像平面,并且虚线示意子午像平面。参考符号的解释在其它实例中是相同的。
如根据各种曲线图清楚地,由于在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到近物体聚焦状态的整个聚焦范围之上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本申请的实例1的光学系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2>
图3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成像镜头SL2的配置的视图。在图3中的成像镜头SL2中,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即,双凹透镜L11和双凸透镜L12。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五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利用双凸透镜L21-该双凸透镜L21与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双凹透镜L23、具有面向像侧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4和双凸透镜L25。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具有面向像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31和具有面向像侧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2。
以下表格2示出在实例2中的各种数据项的数值。
表格2
(规格)
f=40.00
Bf=40.137(常数)
FNO=3.79
2ω=41.10°
(透镜表面数据)
(透镜组数据)
(可变距离)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1)(-β)=1.000
(2)|X1|/f2=0.963
(3)f2/(-f1)=0.642
(4)f/TL=0.356
(5)(-f1)/f=1.192
(6)(-f3)/f=9.857
(7)f2/f=0.766
(8)|-X1|/f=0.737
图4A、4B和4C是实例2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4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各种像差的图表,图4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4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如根据各种曲线图清楚地,由于在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到近物体聚焦状态的整个聚焦范围之上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本申请的实例2的光学系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3>
图5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成像镜头SL3的配置的视图。在图5中的成像镜头SL3中,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即,双凹透镜L11和双凸透镜L12。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四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双凸透镜L21、具有面向像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2、孔径光阑S和利用双凹透镜L23-该双凹透镜L23与双凸透镜L24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真题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具有面向像侧的凹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31和双凸透镜L32。
以下表格3示出在实例3中的各种数据项的数值。
表格3
(规格)
f=40.00
Bf=39.554(常数)
FNO=3.38
2ω=41.80°
(透镜表面数据)
(透镜组数据)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2
κ=1.5509
A4=-2.15100E-05
A6=-1.50980E-07
A8=7.77600E-10
A10=-5.81330E-12
表面编号:6
κ=1.0000
A4=2.89880E-05
A6=1.65020E-08
A8=-4.09580E-10
A10=1.76840E-12
(可变距离)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1)(-β)=1.000
(2)|X1|/f2=1.021
(3)f2/(-f1)=0.533
(4)f/TL=0.492
(5)(-f1)/f=1.596
(6)(-f3)/f=17.500
(7)f2/f=0.850
(8)|-X1|/f=0.868
图6A、6B和6C是实例3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6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各种像差的图表,图6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6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如根据各种曲线图清楚地,由于在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到近物体聚焦状态的整个聚焦范围之上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本申请的实例3的光学系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4>
图7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成像镜头SL4的配置的视图。在图7中的成像镜头SL4中,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即,双凹透镜L11和双凸透镜L12。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四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双凸透镜L21、利用具有面向像侧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2-该正弯月形透镜L22与双凹透镜L23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和双凸透镜L24。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双凹透镜L31和双凸透镜L32。
以下表格4示出在实例4中的各种数据项的数值。
表格4
(规格)
f=40.00
Bf=39.579(常数)
FNO=3.24
2ω=41.50°
(透镜表面数据)
(透镜组数据)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2
κ=1.4363
A4=-1.41670E-05
A6=-7.24370E-08
A8=-2.79860E-10
A10=-1.59670E-12
(可变距离)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1)(-β)=1.000
(2)|X1|/f2=0.881
(3)f2/(-f1)=0.429
(4)f/TL=0.468
(5)(-f1)/f=2.080
(6)(-f3)/f=11.106
(7)f2/f=0.891
(8)|-X1|/f=0.785
图8A、8B和8C是实例4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8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各种像差的图表,图8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8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如根据各种曲线图清楚地,由于在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到近物体聚焦状态的整个聚焦范围之上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本申请的实例4的光学系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5>
图9是示出根据实例5的成像镜头SL5的配置的视图。在图9中的成像镜头SL5中,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五个透镜元件构成,即,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双凸透镜L13、双凸透镜L14和双凹透镜L15。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三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孔径光阑S、利用双凹透镜L21-该双凹透镜L21与双凸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双凸透镜L23。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双凹透镜L31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2。
以下表格5示出在实例5中的各种数据项的数值。
表格5
(规格)
f=39.14
Bf=41.090(常数)
FNO=3.76
2ω=39.79°
(透镜表面数据)
(透镜组数据)
(可变距离)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1)(-β)=1.000
(2)|X1|/f2=0.911
(3)f2/(-f1)=0.236
(4)f/TL=0.400
(5)(-f1)/f=3.669
(6)(-f3)/f=11.473
(7)f2/f=0.866
(8)|-X1|/f=0.788
图10A、10B和10C是实例5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10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各种像差的图表,图10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10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如根据各种曲线图清楚地,由于在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到近物体聚焦状态的整个聚焦范围之上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本申请的实例5的光学系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6>
图11是示出根据实例6的成像镜头SL6的配置的视图。在图11中的成像镜头SL6中,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即,利用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该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五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利用双凸透镜L21-该双凸透镜L21与双凹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双凹透镜L23、具有面向像侧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4和双凸透镜L25。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双凹透镜L31和双凸透镜L32。
以下表格6示出在实例6中的各种数据项的数值6。
表格6
(规格)
f=40.00
Bf=39.820(常数)
FNO=2.86
2ω=41.24°
(透镜表面数据)
(透镜组数据)
(可变距离)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1)(-β)=1.000
(2)|X1|/f2=0.980
(3)f2/(-f1)=0.642
(4)f/TL=0.431
(5)(-f1)/f=1.192
(6)(-f3)/f=9.857
(7)f2/f=0.766
(8)|-X1|/f=0.751
图12A、12B和12C是实例6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12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各种像差的图表,图12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12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如根据各种曲线图清楚地,由于在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到近物体聚焦状态的整个聚焦范围之上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本申请的实例6的光学系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7>
图13是示出根据实例7的成像镜头SL7的配置的视图。在图13中的成像镜头SL7中,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五个透镜元件构成,即,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双凸透镜L13、双凸透镜L14和双凹透镜L15。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三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孔径光阑S、利用双凹透镜L21-该双凹透镜L21与双凸透镜L22胶合-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双凸透镜L23。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侧的次序由两个透镜元件构成,诸如具有面向物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31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2。
以下表格7示出在实例7中的各种数据项的数值7。
表格7
(规格)
f=40.0
Bf=40.0(常数)
FNO=2.80
2ω=39.14°
(透镜表面数据)
(透镜组数据)
(可变距离)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数值)
(1)(-β)=1.000
(2)|X1|/f2=0.824
(3)f2/(-f1)=0.014
(4)f/TL=0.495
(5)(-f1)/f=49.415
(6)(-f3)/f=3.093
(7)f2/f=0.713
(8)|-X1|/f=0.588
图14A、14B和14C是实例7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其中图14A是在无穷距离聚焦状态中各种像差的图表,图14B是在准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0.5)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并且图14C是在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1.0)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表。
如根据各种曲线图清楚地,由于在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到近物体聚焦状态的整个聚焦范围之上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根据本申请的实例7的光学系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

Claims (18)

1.一种成像镜头,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和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
在从无穷远物体到对近物体聚焦时,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被向物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以下条件表达式得以满足:
0.5≤(-β)
0.81<|X1|/f2<1.20
其中,β表示在于最近物体上聚焦时的拍摄放大率,X1是当聚焦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改变为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状态时变得最大的、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移动量,并且f2是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22<f2/(-f1)<0.90
其中,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20<f/TL<0.60
其中,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并且TL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的镜头全长。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20<(-f1)/f<3.00
这里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并且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2.0<(-f3)/f<50.0
这里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并且f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40<f2/f<1.50
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并且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40<|X1|/f<1.50
这里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负透镜和至少一个正透镜,并且整体由两个到五个透镜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被如此配置,使得所述负透镜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面向像侧的凹形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其中,在聚焦时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
11.一种光学设备,配备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
12.一种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所述成像镜头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设置成,在从无穷远物体到对近物体聚焦时,能够向物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和
设置每一个透镜组,从而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5≤(-β)
0.81<|X1|/f2<1.20
其中,β表示在于最靠近物体上聚焦时的拍摄放大率,X1表示当聚焦从无穷远物体聚焦状态改变为实物大小拍摄放大率状态时变得最大的、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移动量,并且f2是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每一个透镜组,从而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22<f2/(-f1)<0.90
其中,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每一个透镜组,从而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20<f/TL<0.60
其中,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并且TL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的镜头全长。
15.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每一个透镜组,从而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20<(-f1)/f<3.00
其中,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并且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16.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每一个透镜组,从而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2.0<(-f3)/f<50.0
其中,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并且f是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每一个透镜组,从而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40<f2/f<1.50
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并且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每一个透镜组,从而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40<|X1|/f<1.50
其中,f表示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整个系统的焦距。
CN201110291037.0A 2010-09-22 2011-09-22 成像镜头、配备有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Active CN1024111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1657 2010-09-22
JP2010211657A JP5500382B2 (ja) 2010-09-22 2010-09-22 撮影レンズ、この撮影レンズを有する光学機器、及び、撮影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1195A CN102411195A (zh) 2012-04-11
CN102411195B true CN102411195B (zh) 2015-11-25

Family

ID=45913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91037.0A Active CN102411195B (zh) 2010-09-22 2011-09-22 成像镜头、配备有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95849B2 (zh)
JP (1) JP5500382B2 (zh)
CN (1) CN1024111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4228B2 (ja) * 2012-09-11 2016-0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結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716137B2 (ja) * 2012-09-21 2015-05-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CN104969110B (zh) 2013-02-19 2017-09-05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光学系统的方法
JP6273675B2 (ja) * 2013-02-19 2018-02-07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及び光学機器
KR102400658B1 (ko) * 2015-07-27 2022-05-2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N105259640B (zh) * 2015-11-03 2018-06-01 广东思锐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交换式镜头及包括该镜头的无反数码相机
TWI597518B (zh) * 2015-12-28 2017-09-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變焦鏡頭及應用該變焦鏡頭的取像裝置
CN106918899B (zh) * 2015-12-28 2019-05-31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及应用该变焦镜头的取像装置
CN106918900B (zh) * 2015-12-28 2019-05-31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及应用该变焦镜头的取像装置
US10142550B2 (en) * 2016-11-15 2018-11-27 Mitutoyo Corporation Extending a focus search range in an imaging system including a high speed variable focal length lens
CN111812811B (zh) * 2020-09-03 2020-11-27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4519A (zh) * 2007-06-29 2008-12-31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变焦的方法
CN101334518A (zh) * 2007-06-29 2008-12-31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变焦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8918A (ja) 1984-03-07 1985-09-26 Asahi Optical Co Ltd 接写兼用レンズ系
JPS62160412A (ja) 1986-01-08 1987-07-16 Asahi Optical Co Ltd マクロレンズ
JPH07181390A (ja) 1993-12-22 1995-07-21 Minolta Co Ltd コンパクトなマクロレンズ
JP3726271B2 (ja) * 1996-06-14 2005-12-1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3538354B2 (ja) * 1999-12-27 2004-06-14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
JP2006003544A (ja) * 2004-06-16 2006-01-05 Olympus Corp 変倍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669294B2 (ja) * 2005-01-31 2011-04-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4519A (zh) * 2007-06-29 2008-12-31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变焦的方法
CN101334518A (zh) * 2007-06-29 2008-12-31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变焦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27590A1 (en) 2012-05-24
JP5500382B2 (ja) 2014-05-21
JP2012068348A (ja) 2012-04-05
CN102411195A (zh) 2012-04-11
US8395849B2 (en) 2013-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1195B (zh) 成像镜头、配备有成像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CN102650729B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2112905B (zh) 变焦镜头、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和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2162905B (zh) 变焦镜头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
US11061210B2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CN104797969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US10095012B2 (en) Zoom lens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system
CN105556368B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US7889440B2 (e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zoom lens
CN101950068A (zh) 变焦光学系统、配备有该系统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光学系统的方法
US20230161141A1 (en) Zoom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zoom optical system
US9229199B2 (en) Zoom lens system,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system
CN104508532A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5393156A (zh) 变倍光学系统、成像装置和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2768399B (zh)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CN107407795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US10690896B2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CN104769476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4286959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1305669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04081246A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4755983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CN113056694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04919354B (zh) 可变放大率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用于可变放大率光学系统的生产方法
CN116964503A (zh)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