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2999A - 光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2999A
CN102402999A CN2011102623785A CN201110262378A CN102402999A CN 102402999 A CN102402999 A CN 102402999A CN 2011102623785 A CN2011102623785 A CN 2011102623785A CN 201110262378 A CN201110262378 A CN 201110262378A CN 102402999 A CN102402999 A CN 1024029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laser
area
ligh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623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蛭间光弘
浅川千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02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29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Optical detectors therefor
    • G11B7/131Arrangement of detectors in a multiple arra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Optical detectors therefor
    • G11B7/133Shape of individual detector el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11B7/0903Multi-beam tracking syste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8Separate aberration correction lenses; Cylindrical lenses to generate astigmatism; Beam expand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削减了零件数量的光拾取装置。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26)包括用于放射BD格式的激光的激光单元(108)、用于放射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的激光单元(106)和用于接收这些格式的激光而进行检测的PDIC(10B)。利用设于PDIC(10B)的一个光检测器,检测DVD格式的激光及BD格式的激光,因此能够在光拾取装置(26)中削减必需的零件个数而实现低成本。

Description

光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拾取装置。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削减了零件数的光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用于信息的记录/再现的光盘介质,正在普及CD(Compact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等。为了在该光盘介质上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需要使由物镜会聚的激光的焦点在该光盘介质的信息记录层上正确地聚焦。因此,对光盘介质的信息记录层进行聚焦控制、循轨控制等,该聚焦控制用于修正在激光的焦点没有聚焦时产生的误差,该循轨控制用于修正在会聚到信息记录层的光斑从规定的轨道中心偏离时产生的误差。
另外,在聚焦控制中,公知有例如使用差动像散法的控制。在该利用差动像散法的聚焦控制中,首先,通过用衍射光栅等对激光进行衍射从而产生0级光和±1级光。另外,向光盘介质的信息记录层照射0级光和±1级光。利用圆柱形透镜等对在信息记录层处反射的该0级光和±1级光的反射光赋予像散。被赋予该像散的0级光和±1级光的反射光被设于光检测装置的三个四分割光检测器接收。
参照图7的(A),在用于像散法的PDIC中配置有第1受光区域211、第2受光区域212及第3受光区域213,在这些受光区域接收0级光、+1级衍射光及-1级衍射光。在这里,第1受光区域211包括受光部分A′、B′、C′及D′,第2受光区域212包括受光部分E′、F′、G′及H′,第3受光区域213包括受光部分I′、J′、K′及L′。
在该图中,用单点划线的圆表示0级光的焦点在光盘介质的信息记录层上聚焦时的照射在各受光部分上的激光的形状。当0级光的焦点聚焦在光盘介质的信息记录层上时,0级光的反射光的受光图案是圆形状,受光部分A′~D′均等地接收光。此外,+1级光的反射光的受光图案也同样是圆形状,受光部分I′~L′均等地接收光。此外,-1级光的反射光的受光图案也同样是圆形状,受光部分E′~H′均等地接收光。
另外,在0级光的焦点不聚焦在光盘介质的信息记录层上时,用虚线表示照射在各受光部分上的激光的形状。在0级光的焦点不聚焦在光盘介质的信息记录层上时,0级光和±1级光的反射光的受光图案是以受光部分A′~D′、E′~H′、I′~L′的对角线为中心的椭圆形状,各受光部分A′~L′不能均等地接收光。用虚线表示处于这样的情况的受光图案。
另外,基于此时的各受光部分A′~L′的输出,通过运算[(受光部分A′的输出+受光部分C′的输出)-(受光部分B′的输出+受光部分D′的输出)]+k{[(受光部分I′的输出+受光部分K′的输出)-(受光部分J′的输出+受光部分L′的输出)]+[(受光部分E′的输出+受光部分G′的输出)-(受光部分F′的输出+受光部分H′的输出)]},从而生成聚焦错误信号(以下,称为FE信号)(k是0级光的光强度/±1级光的光强度)。然后,能够基于该FE信号进行聚焦控制,使0级光的焦点聚焦在光盘介质的信息记录层上。
近年来,正在普及在光盘介质中具有两个信息记录层的双层光盘介质。如图7的(B)所示,该双层光盘介质(光盘200)具有下述结构,即,将形成有作为第1层的第1信息记录层200A的基板层和形成有作为第2层的第2信息记录层200B的基板层隔着中间层进行贴合。第1信息记录层200A由半透明反射膜构成,其用于反射0级光和±1级光的光量的一部分且透过其余的0级光和±1级光。第2信息记录层200B由反射膜构成,其用于反射来自第1信息记录层200A的0级光和±1级光。另外,对于该多层的光盘200也同样地,为了使0级光的焦点聚焦在各信息记录层200A、200B上而进行聚焦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68631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双层光盘介质中,例如有如下可能性,在使激光(0级光)聚焦在第1信息记录层200A上时,将在第2信息记录层200B处反射的0级光的反射光照射到原本应当接收±1级光的反射光的受光部分I′、G′。在图7的(A)中用阴影区域表示在图7的(B)中所示的第2信息记录层200B处反射的0级光(杂散光)照射的区域。
这样的话,从受光部分I′、G′产生的输出变得大于原本的值,从而不能恰当地进行由像散法进行的聚焦伺服。特别地,在0级光的光强度大于±1级光的光强度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包含在上述的式中的“k”的值较大的情况),以较高增益增大受光区域I′、G′的输出,因此使该问题变得显著。
另外,在用拾取装置对BD、DVD及CD格式的光盘进行读取动作等的情况下,需要在该拾取装置中包括用于向各光盘照射激光的激光单元及受光元件,由此产生了使光拾取装置的零件个数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削减了零件数量的光拾取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包括光检测装置,该光检测装置具有:第1激光单元,其具有用于放射第1激光的第1发光源;第2激光单元,其具有第2发光源和第3发光源,该第2发光源用于放射波长长于上述第1激光的波长的第2激光,该第3发光源用于放射波长长于上述第1激光及上述第2激光的波长的第3激光;第1光检测器,其用于接收上述第1激光及上述第2激光;第2光检测器,其用于接收上述第3激光,该光拾取装置将从上述第1激光单元及上述第2激光单元的各发光源分别选择性地出射的第1激光、第2激光及第3激光经由分束器引导到共用光路上,且将上述激光引导到适合各激光的各种信息记录介质上,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设于上述光检测装置的上述第1光检测器包括:第1受光区域,其用于接收使激光发生衍射而产生的0级光;第2受光区域,其与上述第1受光区域相邻,并且用于接收使上述激光发生衍射而产生的+1级光;第3受光区域,其与第2受光区域相对并与上述第1受光区域相邻,并且用于接收使上述激光发生衍射而产生的-1级光,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接近上述第1受光区域侧的角部上设有不接收上述激光的受光禁止区域。
若采用本发明,则在设于光检测装置的同一光检测器处检测波长不同的第1激光、第2激光及第3激光。由此,能够削减在用于对多个格式的光盘进行读取动作的光拾取装置上所必需的零件个数而使光拾取装置实现低成本。
此外,在本发明中设有用于接收0级光、+1级光及-1级光的第1受光区域、第2受光区域及第3受光区域,在接近第1受光区域侧的第2受光区域及第3受光区域的角部附近设有不接收激光的受光禁止区域。
发明的效果
通过上述设置,能抑制来自不是读取或者写入的对象的信息记录层的反射光(杂散光)照射到第2受光区域或者第3受光区域的情况,从而恰当地进行由差动像散法进行的聚焦伺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性设计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所包括的PDIC(光检测装置)的图,图2的(A)是表示PDIC的俯视图,图2的(B)是表示多层的光盘的剖视图。
图3是部分地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形态的PDIC的俯视图。
图4是整体地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形态的PDIC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所包括的衍射光栅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的(A)是表示背景技术的PDIC的俯视图,图7的(B)是表示光盘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包括上述结构的PDIC10B的光拾取装置26的光学元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光拾取装置26具有下述功能,即,使BD(Blu-ray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或者CD(Compact Disk)格式的激光聚焦在光盘(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层上且接收来自该信息记录层的反射光而将该反射光转变为电信号。
作为用于光拾取装置26的激光,包括BD格式的激光(蓝紫色波段400nm~420nm)、DVD格式的激光(红色波段645nm~675nm)及CD格式的激光(红外波段765nm~805nm)。
光拾取装置26的具体的结构包括物镜82、物镜84、反射镜86、反射镜88、1/4波片90、反射片92、反射片94、准直透镜96、棱镜98、棱镜100、变形(anamor)透镜102、PDIC10B、衍射光栅110、衍射光栅112、激光单元106、激光单元108和发散透镜114。
通过对用于放射照射到BD格式的光盘80上的激光的发光元件进行封装而形成激光单元108。即,将用于放射BD格式的激光的发光元件内置在激光单元108中。
通过对用于放射照射到DVD格式及CD格式的光盘80上的激光的发光元件进行封装而形成激光单元106。即,在激光单元106中内置有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包括用于放射依照上述光盘的格式的激光的两个发光源。
这里,激光单元106、激光单元108可以是所谓的CAN类型的封装,也可以是引线框型的封装。
衍射光栅110具有将从激光单元106放射的激光(DVD格式或者CD格式)分离成0级衍射光、+1级衍射光及-1级衍射光的功能。
同样地,衍射光栅112具有将从激光单元108放射的BD格式的激光分离为0级衍射光、+1级衍射光及-1级衍射光的功能。
这里,参照图5在后述说明衍射光栅110的具体结构。将由衍射光栅110衍射的DVD格式或者CD格式的激光的衍射光和由衍射光栅112衍射的BD格式的激光的衍射光照射到光盘80的同一信号轨道。
发散透镜114具有调整在衍射光栅110处衍射的激光的发散角的功能。
变形透镜102是用于向通过该变形透镜102的激光赋予聚焦控制用的像散的透镜,也可以称为歪像透镜(anamorphiclens)。
在PDIC10B中内置有发挥作为光检测器的功能的信号检测用的光电二极管集成电路元件,PDIC10B用于接收BD格式、DVD格式或者CD格式的激光而产生包含有信息信号成分的受光输出。此外,PDIC10B产生用于聚焦伺服及循轨伺服的伺服信号成分。
在棱镜100中内置有对从激光单元108放射的BD格式的激光具有偏振选择性的反射面。利用棱镜100的反射面向+X方向反射从激光单元108放射的作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激光。此外,利用1/4波片90的作用将被光盘80反射的归路的返回光变成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使其向-X方向透过棱镜100的反射面。
为了担负起向共用光路上引导BD格式的激光、DVD格式的激光及CD格式的激光的光束分离器的作用而在棱镜98中内置具有波长选择性及偏振选择性的反射面。具体来说,使从激光单元108放射的BD格式的激光与偏振方向无关地透过棱镜98。另一方面,根据激光的偏振方向,使从激光单元106放射的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在棱镜98的反射面处反射或者透过该棱镜98。具体来说,从激光单元106放射DVD格式或者CD格式的激光,该DVD格式或者CD格式的激光是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另外,从激光单元106向+Y方向放射的激光在棱镜98的反射面处向+X方向反射后经由各种光学元件而到达光盘80。作为在光盘80的信息记录层处反射的返回光的激光,在1/4波片90的作用下转变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从+X方向向-X方向透过棱镜98的反射面。
准直透镜96是用于将从激光单元106、激光单元108放射的激光变为平行光的透镜。
反射片92、反射片94是用于使从激光单元106、激光单元108放射的激光向规定方向反射的光学元件。这里,反射片92、反射片94反射激光的反射率可以是100%,也可以为了补充棱镜98、棱镜100的功能而调节具有特定的波长、偏振方向的激光的反射率。
1/4波片90是用于使入射的激光产生相位差的光学元件。从而,当从激光单元106、激光单元108放射的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激光通过1/4波片90时,将该激光转变成圆偏振光。此外,当作为圆偏振光的激光在光盘80的信息记录层处被反射而再次通过1/4波片90时,该激光转变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激光。
反射镜88包括具有频率选择性的反射面,用于向+Y方向反射DVD、CD格式的激光,并使BD格式的激光向-X方向透过。
反射镜86用于将透过反射镜88的BD格式的激光向+Y方向反射。
物镜84用于使被反射镜88反射的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在光盘80的信息记录层上聚焦。
物镜82用于使被反射镜86反射的BD格式的激光在光盘80的信息记录层上聚焦。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光拾取装置26的动作进行说明。读取动作和写入动作基本上相同,用于写入动作的激光强度高于用于读取动作的激光强度。
首先,说明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的光路。利用衍射光栅110的衍射作用,将从激光单元106放射的激光分离成0级衍射光、+1级衍射光及-1级衍射光。之后,利用发散透镜114形成规定的发散角。这里,从激光单元106放射的激光是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
另外,分离的激光在棱镜98的反射面处被反射后在反射片94、反射片92处被反射而通过1/4波片,从而从直线偏振光转变为圆偏振光。
之后,在反射镜88处反射成为圆偏振光的激光后,利用物镜84使该激光聚焦在光盘80的信息记录层上。
作为被光盘80的信息记录层反射的返回光的激光,在通过物镜84后在反射镜88处反射而通过1/4波片。由此,将作为圆偏振光的激光转变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
转变了偏振方向的激光在被反射片92、反射片94反射后,通过准直透镜96而透过棱镜98、棱镜100,且被变形透镜102赋予像差,之后到达PDIC10B。
在PDIC10B中进行信息读取且基于读取的信息进行聚焦伺服及循轨伺服。
接下来,说明BD格式的激光的光路。
首先,从激光单元108放射作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BD格式的激光。在用衍射光栅112将放射的BD格式的激光分离为三束激光后,在棱镜100的反射面处反射上述三束激光。被反射的激光在透过棱镜98后在准直透镜96处转变为平行光,在反射片94、反射片92处被反射而到达1/4波片90。
在1/4波片90处从直线偏振光转变为圆偏振光的激光透过反射镜88而在反射镜86的反射面上向+Y方向反射。然后,利用物镜82使激光聚焦在光盘80的信息记录层上。
作为在光盘80的信息记录层处反射的返回光的激光在经由物镜82而被反射镜86反射后,透过反射镜88而入射到1/4波片90。在1/4波片90中,圆偏振光的激光转变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激光。之后,作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激光在被反射片92、反射片94反射而透过准直透镜96后,到达棱镜98。
作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BD格式的激光在透过棱镜98及棱镜100而被变形透镜102赋予像散后照射在PDIC10B上。然后,在PDIC10B处读取信息且基于读取的信息进行聚焦伺服及循轨伺服。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从激光单元108放射BD格式的激光,从激光单元106放射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用光束分离器将这些激光引导到共用光路上,由多束激光共用光学元件。具体来说,三束激光共用PDIC10B、变形透镜102、准直透镜96、反射片94、反射片92及1/4波片90。由此,削减了必需的零件个数且使光拾取装置26的结构简化。
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所包括的PDIC10A(光检测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的(A)是表示PDIC10A的俯视图,图2的(B)是表示多层型的光盘80的剖视图。
参照图2的(A),PDIC10A包括由第1受光区域11、第2受光区域12及第3受光区域13构成的三个受光区域。利用这些受光区域接收被衍射的三束激光,且生成用于差动像散法的控制信号。具体来说,用第1受光区域11接收被衍射的0级光,用第2受光区域12接收+1级光,用第3受光区域13接收-1级光。
参照图2的(B),这里,对相对于具有第1信息记录层80A及第2信息记录层80B的多层光盘80(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读取或者写入的情况进行说明。光盘80是隔着中间层层叠具有第1信息记录层80A的基板层和具有第2信息记录层80B的基板层而成的构造。第1信息记录层80A由半透明膜构成,其具有透过照射的激光的一部分且反射其余的部分的性质。另一方面,第2信息记录层80B由反射膜构成,其用于反射所照射的激光。这里,将第1信息记录层80A作为用于进行读取动作或者写入动作的对象进行说明。此外,虽然这里举例说明的是包括两层信息记录层的光盘80,但是也可以在光盘80中包括三层以上的更多层的信息记录层。
这里,三个受光区域并不处于在纵向上排列成直线的状态,而是以在纸面上沿横向错开一些的状态配置该三个受光区域,这是受到配置在PDIC10A的附近的变形透镜102的影响的结果。具体来说,第1受光区域11配置于在将0级光的焦点聚焦在第1信息记录层80A上的状态下由变形透镜102赋予了像散的0级反射光形成最小弥散圈的位置上。即,由于变形透镜的影响,第1受光区域11、第2受光区域12及第3受光区域的排列发生旋转,结果,这些受光区域的排列相对于各个受光区域的侧边(这里指纸面上纵向的侧边)倾斜排列。
在图2的(A)中用单点划线的圆表示最小弥散圈。此外,第2受光区域12以相同状态配置在+1级反射光形成最小弥散圈的位置上。此外,第3受光区域13以相同状态配置在-1级反射光形成最小弥散圈的位置上。
这些受光区域分别包括被四分割的受光部分。具体来说,第1受光区域11包括受光区域A、B、C、D,第2受光区域12包括受光区域E、F、G、H,第3受光区域13包括受光区域I、J、K、L。当向各个受光部分照射激光时,能够获得与所照射的激光的强度相对应的输出。此外,这里用较细的虚线表示用于分割各受光区域的受光部分的分割线。
此外,各受光区域被以相对于由于激光的焦点远离第1信息记录层80A而使受光图案的形状成为椭圆形状的方向呈45度的方式分割。在图2的(A)中,用虚线表示呈椭圆形状的情况下的受光图案。例如,在配置于中央的第1受光区域11中,0级光的受光图案是以受光部分A及受光部分C的对角线作为最大长度而以该对角线为中心进行变化的椭圆形状。或者,0级光的受光图案是以受光部分B及受光部分D的对角线作为最大长度而以该对角线为中心进行变化的椭圆形状。
受光图案的椭圆形状是由激光的焦点的偏移方向决定的。具体来说,在0级光的焦点形成在比第1信息记录层80A靠近物镜侧(在图2的(B)的下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受光图案形成为向左斜方向拉长的椭圆形状。另一方面,在0级光的焦点形成在比第1信息记录层80A靠近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受光图案形成为向右斜方向拉长的椭圆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接收1级衍射光的第2受光区域12及第3受光区域中设有用于禁止接收激光的受光禁止区域14。具体来说,当参照第2受光区域12时,在远离第1受光区域11的分割线的角部上设有受光禁止区域14。在纸面上,在第2受光区域12的左上角部上设有受光禁止区域14。
同样地,当参照第3受光区域13时,在远离第1受光区域11的分割线的角部(右下角部)上设有受光禁止区域14。
也可以利用由在形成各受光部分A-L时使用的铝等金属膜形成的掩模设置受光禁止区域14。此外,也可以通过利用由与形成各受光部分A-L时使用的保护膜不同的材料构成的覆盖膜来保护受光禁止区域14,从而设置受光禁止区域14。此外,也可以通过切除第2受光区域12及第3受光区域13的一部分来形成受光禁止区域14。
通过上述操作,能够防止下述情况,即,在使激光(0级光)聚焦在一信息记录层(例如第1信息记录层80A)上时从另一信息记录层(例如第2信息记录层80B)反射的作为上述激光的0级光的反射光的杂散光照射到PDIC10A时,由该杂散光产生的伺服机构的错误动作。具体来说,参照图2的(B),在为了将作为读取动作或者写入动作的对象的层从第1信息记录层80A变更到第2信息记录层80B而进行聚焦跳跃时,被第2信息记录层80B反射的杂散光照射在用图2的(A)的阴影表示的区域上。其结果,在第2受光区域的受光部分G及第3受光区域的受光部分I照射杂散光。另外,若不施加任何对策,则可能会使被杂散光照射的受光部分G及受光部分I的输出大于其他的受光部分的输出而不能使伺服机构适当地工作。
针对该问题,本实施方式在构成受光区域的受光部分G及受光部分I上设置用于覆盖这些区域而禁止接收光的受光禁止区域14。通过上述设置,杂散光不会到达这些受光部分(受光区域),因此能够防止由被照射杂散光而引起的伺服机构的错误工作。
这里,以包含第2受光区域12的左上端部及第3受光区域13的右下端部的方式照射由阴影表示的杂散光。然而,由于各个受光区域的设计不同,也有使第2受光区域12的右上端部(受光部分H)、第3受光区域13的左下端部(受光部分J)被杂散光照射的情况,因此在这些区域的角部上也配置有受光禁止区域14。
此外,在第2受光区域12上以分离线为中心在纸面上左右对称地配置有受光禁止区域14。即,受光禁止区域14不仅配置在左上角部,还配置在右上角部。通过上述设置,在受光图案形成为虚线所示的椭圆形状的情况下,使照射在各受光部分上的激光的光量及输出值变得均等。在第3受光区域13中也与上述情况相同。
此外,在第2受光区域12中,不仅在接近第1受光区域11的一侧的角部上配置有受光禁止区域14,而且在四角上都配置有受光禁止区域14。通过进行上述配置,在受光图案形成为虚线所示的椭圆形状的情况下,使照射到相对的受光部分的激光的光量及输出值变得均等。具体来说,使照射在包含于第2受光区域12中的受光部分E和受光部分G上的激光的光量及输出值变得均等。此外,使照射在受光部分F和受光部分H上的激光的光量及输出值变得均等。在第3受光区域13上也与上述情况相同。
另外,受光禁止区域14不仅设在用于接收1级光的各受光区域的角部上,也可以设在纸面范围内的左右侧边附近。具体来说,当参照第2受光区域12的受光部分E时,在纸面上的右下角部附近及右侧侧边附近连续地配置有受光禁止区域14。同样地,当参照受光部分F时,受光禁止区域14连续地配置在左下角部附近及左侧侧边附近。此外,在受光部分G的左上角部及左侧侧边附近也连续地配置有受光禁止区域14。此外,在受光部分H的右上角部及右侧侧面附近也连续地配置有受光禁止区域14。在第3受光区域13上也与上述情况相同。
由此,通过在用于接收1级光的第2受光区域12及第3受光区域13的侧边附近上设置受光禁止区域14,从而即使在将杂散光照射到这些受光区域的侧面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该杂散光对聚焦伺服造成的阻碍。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循轨控制方法采用差动推挽法,在聚焦控制方法中采用差动像散法。
差动推挽法中的FE信号用于运算各个和信号之间的差信号、即主推挽信号,上述和信号是通过对沿主要的第1受光区域11的信号轨道方向的分割线分割出的两个部分的各受光输出分别进行加算而获得的。此外,在各个辅助的第2受光区域12及第3受光区域13中针对各受光区域运算各个和信号之间的差信号、即副推挽信号而作为第1副推挽信号和第2副推挽信号,上述和信号是通过对沿信号轨道方向的分割线分割出的两个部分的各受光输出分别进行加算而获得的,合成该第1副推挽信号和该第2副推挽信号而形成合成副推挽信号,使合成副推挽信号与主推挽信号配合而调整增益(k1),运算这些推挽信号的差分。
具体来说,当用符号表示从各受光部分获得的输出时用下式计算出输出。即,利用A+B-C-D-k1(E+F-G-H+I+J-K-L)运算推挽信号。此外,在这里虽然将各受光区域分割成四块而形成田字状,即使是在纸面上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成两部分的状态下的受光区域,也能够基于各个受光区域的输出运算推挽信号。
另一方面,基于各受光部分的输出而利用下式算出差动像散法中的FE信号。通过运算[(A+C)-(B+D)]+k2{[(I+K)-(J+L)]+[(E+G)-(F+H)]}而求得FE信号(k是0级光的光强度/±1级光的光强度)。
参照图3及图4的俯视图,对具体化的PDIC10B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放大表示设有PDIC10B的光检测器的部分的图,图4是表示PDIC10B的整体的俯视图。
参照图3,在这里,组装有作为第1光检测器15的图2所示的各受光区域,在该第1光检测器15的旁边配置有第2光检测器16,其用于检测与第1光检测器15所检测的激光波长不同的激光。通过用这些光检测器接收被衍射的各激光,从而读取信号且进行聚焦伺服及循轨伺服。
第1光检测器15包括在图2中说明的第1受光区域11、第2受光区域12及第3受光区域13。在本实施方式下,第1光检测器15用于检测BD格式的激光及DVD格式的激光。
第2光检测器16包括用于接收被衍射的0级光的第1受光区域17、用于接收+1级光的第2受光区域18和用于接收-1级光的第3受光区域19。此外,包含在第2光检测器16中的各受光区域由被分割成四个且形成田字状的受光部分构成,利用与第1光检测器15相同的原理操作伺服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光检测器16上照射CD格式的激光。
这里,在第2光检测器16的各受光部分上不设有图2所示的受光禁止区域14。其理由是,在第2光检测器16中读取信息的CD格式的光盘只有一层信息记录层,因此上述杂散光不会照射在第2光检测器16上。
在俯视状态下,用于构成第1光检测器15的各受光区域大于用于构成第2光检测器的各受光区域。具体来说,用于构成第1光检测器15的第3受光区域13是边长(L1、L2)为100μm左右的正方形形状,用于构成第2光检测器16的第3受光区域19是边长(L5、L6)为80μm左右的正方形形状。
使第1光检测器15这样大型的理由如下所述。例如,当BD格式的激光欲保持原样照射在PDIC10B上而进行聚焦伺服及循轨伺服时,有时伴随着照射激光的变化使FE信号急剧地变化而使伺服机构不能恰当地进行动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组装在光拾取装置中的光学元件放大激光而用比较大型的各受光区域接收该激光。由此,能够缓和伴随着激光的受光图案形状的变化而进行的FE信号的变化,恰当地使伺服机构进行动作。
通过增大第1光检测器15的各受光区域的面积,从而使图2的(A)所示的杂散光照射到配置在两端上的第2受光区域12及第3受光区域13的情况变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在第2受光区域12及第3受光区域13上设有受光禁止区域14,从而排除以杂散光为起因的问题。
此外,将包含在第1光检测器15中的各受光区域间分离的距离设定为短于包含在第2光检测器16中的各受光区域之间分离的距离。具体来说,在第1光检测器15处第1受光区域11和第2受光区域12分离的距离L3例如为50μm左右。同样地,第1光检测器15的第1受光区域11和第3受光区域13分离的距离L4也为50μm左右。另一方面,在第2光检测器16处第1受光区域17和第2受光区域18分离的距离L 7为40μm左右,第1受光区域17和第3受光区域19分离的距离L8也同样为40μm左右。
增大了构成第1光检测器15的各受光区域的面积的结果,使各受光区域彼此接近。由此,虽然产生了被图1所示的杂散光照射部分的第2受光区域12及第3受光区域13增大的情况,但是通过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上述受光禁止区域14,从而解决以杂散光为起因的问题。
此外,在这里,包含在第1光检测器15中的各受光区域具有相互均等的面积,包含在第2光检测器16中的各受光区域具有相互均等的面积。
参照图4,上述的第1光检测器15及第2光检测器16配置在半导体基板的中心附近。另外,在基板的周边部上配置有与这些检测器相连接的连接端子20。此外,在PDIC10B上配置有用于处理从光检测器输出的信号的加法器、减法器及增幅器等。第1光检测器15及第2光检测器16产生基于受光量的光电转变信号,基于该光电转变信号利用加法器等将生成的错误信号经由连接端子20供给到外部。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衍射BD格式的激光的衍射光栅112的俯视结构的说明图。衍射光栅112对应着光盘的信号轨道的方向被分割为四部分,两侧的夹着被分割为两部分的中央区域112A、112B的各外侧区域112C、112D成为向通过外侧区域112C、112D的激光赋予П弧度的相位变化的区域。另外,衍射光栅112的中央区域112A、112B是以使衍射光栅112的相邻的各区域的相位差小于等于各外侧区域112C、112D间的相位差П弧度的方式赋予相位变化的区域。例如,在衍射光栅112中,一侧的外侧区域112C和相邻的中央区域112A相位差是П/2弧度,另一侧的外侧区域112D和相邻的中央区域112B的相位差是П/2弧度,中央区域112A及112B间的相位差为П弧度的相位差。
衍射光栅112的光栅形状例如是在白板玻璃上形成有规定间距的槽的简单凹凸形状,光栅高度以如下的方式分别适当地设定,即在BD格式的波长的各激光中,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比率能在各波长的激光中同时实现信号再现或者信号记录特性及循轨伺服特性。
利用衍射光栅112对从图1所示的激光单元108发射的BD格式的激光进行衍射而对其赋予П弧度的相位变化,并且形成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使该三束光束在同一信号轨道上配置成一列而照射在光盘上。
此外,参照图1,用于衍射DVD格式及CD格式的激光的衍射光栅110的结构也与上述的衍射光栅112相同。从而,利用衍射光栅110衍射从激光单元106放射的DVD格式或者CD格式的激光而对其赋予П弧度的相位变化,并且成为0级衍射光、±1级衍射光,该三束个光束在同一信号轨道上配置成一列而照射在光盘上。
参照图6的立体图,对组装有上述的结构的PDIC的光拾取装置26的结构进一步进行说明。
光拾取装置26包括由树脂材料、金属材料构成的外壳28、内置在该外壳28中的各种光学元件及与光学元件电连接的挠性配线基板21。
在外壳28的上表面上配置有以使物镜82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物镜82的致动器。此外,在外壳28的内部及侧面上配置有各种光学元件。
外壳28由利用注射模塑成形一体地形成的树脂材料、金属材料(例如镁)形成。此外,在外壳28的两端部分上设有引导孔30和引导槽32。在使用状况下,在引导孔30中插入引导轴,使引导槽32与别的引导轴卡合。另外,使光拾取装置26沿这些引导轴向光盘的径向移动。
挠性配线基板21用于使内置在光拾取装置26中的光学元件与外部相连接。此外,挠性配线基板21具有与包括在外壳28中的光学元件电连接的功能。
这里,PDIC10B在与挠性配线基板21相连接的状态下从外侧固定在外壳28的侧面上。

Claims (11)

1.一种光拾取装置,其包括光检测装置,
该光检测装置具有:
第1激光单元,其具有用于放射第1激光的第1发光源;
第2激光单元,其具有第2发光源和第3发光源,该第2发光源用于放射波长长于上述第1激光的波长的第2激光,该第3发光源用于放射波长长于上述第1激光及上述第2激光的波长的第3激光;
第1光检测器,其用于接收上述第1激光及上述第2激光;
第2光检测器,其用于接收上述第3激光,
该光拾取装置将从上述第1激光单元及上述第2激光单元的各发光源分别选择性地出射的第1激光、第2激光及第3激光经由分束器引导到共用光路上,且将上述激光引导到适合各激光的各种信息记录介质上,该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光检测装置的上述第1光检测器包括:
第1受光区域,其用于接收使激光发生衍射而产生的0级光;
第2受光区域,其与上述第1受光区域相邻,并且用于接收使上述激光发生衍射而产生的+1级光;
第3受光区域,其与第2受光区域相对并与上述第1受光区域相邻,并且用于接收使上述激光发生衍射而产生的-1级光,
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接近上述第1受光区域侧的角部上设有不接收上述激光的受光禁止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拾取装置还包括:
第1衍射光栅,其用于将上述第1激光衍射成0级光、+1级光及-1级光,并且至少具有用于对通过该第1衍射光栅的激光赋予П弧度的相位变化的两区域;
第2衍射光栅,其用于将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衍射成0级光、+1级光及-1级光,并且至少具有用于对通过该第2衍射光栅的激光赋予П弧度的相位变化的两个区域,
上述第1激光、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的0级光、+1激光及-1级光照射在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同一轨道上,
为了分别从上述第1光检测器的第1受光区域、第2受光区域及第3受光区域产生循轨控制用的推挽信号,至少将这些第1受光区域、第2受光区域及第3受光区域二分割,
为了分别从上述第2光检测器的第1受光区域、第2受光区域及第3受光区域产生循轨控制用的推挽信号,至少将这些第1受光区域、第2受光区域及第3受光区域二分割,
使第1激光的光轴及第2激光的光轴重合,从而利用上述第1光检测器接收上述第1激光及第2激光,利用上述第2光检测器接收上述第3激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拾取装置包括配置在上述光检测装置的跟前且用于向被上述光检测装置接收的激光赋予聚焦控制用的像散的光学元件,
上述第1光检测器及第2光检测器的各自的第1受光区域、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与利用上述光学元件使上述第1激光、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的0级光、+1级光及-1级光的排列旋转相应地相对于上述各受光区域的侧边倾斜排列,
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从上述第1受光区域的中心线离开的一侧的角部上设有不接收上述激光的受光禁止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中,以各受光区域的分割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上述受光禁止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受光区域、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用于接收在上述信息记录介质所包含的多个信息记录层中的任意一个信息记录层处反射的反射光,
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照射有作为来自不聚焦上述0级光的上述信息记录层的反射光的杂散光的区域上,设有上述受光禁止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四个角部上设有上述受光禁止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遮掩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一部分来设置上述受光禁止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去除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一部分来设置上述受光禁止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光检测器所包含的各上述受光区域形成为在朝向受光区域看时大于上述第2光检测器所包含的各上述受光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光检测器所包含的上述受光区域互相离开的距离短于上述第2光检测器所包含的上述受光区域互相离开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上述第1光检测器检测在具有多个信息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处反射的激光,
用上述第2光检测器检测在具有一个信息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处反射的激光。
CN2011102623785A 2010-08-30 2011-08-30 光拾取装置 Pending CN1024029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1944A JP2012048794A (ja) 2010-08-30 2010-08-30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10-191944 2010-08-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2999A true CN102402999A (zh) 2012-04-04

Family

ID=45697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623785A Pending CN102402999A (zh) 2010-08-30 2011-08-30 光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35136B2 (zh)
JP (1) JP2012048794A (zh)
CN (1) CN10240299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11924A (ja) * 2011-08-31 2014-11-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US20210405333A1 (en) * 2020-06-26 2021-12-3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68631A (ja) 1990-10-31 1992-06-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20070242575A1 (en) * 2006-04-17 2007-10-18 Toshiteru Nakamura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US7639591B2 (en) * 2006-12-28 2009-12-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Photodetector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48794A (ja) 2012-03-08
US20120051205A1 (en) 2012-03-01
US8335136B2 (en) 2012-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13582B (zh) 光学拾取装置
US20020031062A1 (en) Optical detector,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ing optical pickup
US8547815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US6211511B1 (en) Dual-wavelength optical pickup head
US20110075545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CN101866664B (zh) 光拾取装置
US20020097659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laser diode chip
JP2001236671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レーザダイオードチップ
US8023387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121667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再生装置または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7483360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using polarizing hologram element and hologram laser therefor
EP1496505A2 (e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02402999A (zh) 光拾取装置
JP2002056550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該ピックアップを用いた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情報記録再生方法
US7911922B2 (en) Optical-integrated unit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used for reading and/or writing information from/onto an optical record medium
US20120075981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106771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454017B2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993876B2 (ja) 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01126290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2122514A (zh) 发光装置、光拾取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8325580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US8054733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CN102385881A (zh) 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
KR19990057188A (ko) 디지탈비디오디스크겸용 씨디플레이어의 광픽업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