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0543B - 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0543B
CN102390543B CN2011102423651A CN201110242365A CN102390543B CN 102390543 B CN102390543 B CN 102390543B CN 2011102423651 A CN2011102423651 A CN 2011102423651A CN 201110242365 A CN201110242365 A CN 201110242365A CN 102390543 B CN102390543 B CN 1023905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unmanned plane
expression
path
i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423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90543A (zh
Inventor
刘智
王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11024236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905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90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0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90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05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属于飞行控制领域,包括:步骤一:根据无人机的运动学关系建立无人机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步骤二: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设计无人机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步骤三:设计拉平阶段指数形式的高度轨迹,根据所设计的拉平阶段俯仰角指令及航迹角配平值,求解非线性方程获得无人机拉平阶段纵向着陆轨迹;步骤四:综合下滑阶段及拉平阶段的着陆轨迹,得到无人机整体的纵向着陆轨迹。本发明提高了迎角的安全裕度与升降舵的操纵裕度,便于引导无人机的精确、安全的着陆,适用于兼顾高度、俯仰角及下降速度的着陆控制算法并全面的分析着陆性能,采用数学软件高效设计避免传统的经验试凑。

Description

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行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无人机在军事及民用之中被广泛应用。据无人机事故统计,无人机在着陆阶段最容易发生事故,自动着陆是关系到无人机能否安全回收的关键技术。
轮式起降无人机着陆过程可以划分为下滑阶段与拉平阶段,下滑阶段要求无人机以特定的空速沿着固定的航迹角所确定的轨迹下滑,当无人机下降至拉平起点高度时,要求无人机的下降速度逐渐减小至允许的接地下降速度以防止无人机以过大的下降速度撞击地面,同时俯仰角逐渐增加到允许的接地俯仰角,保证主轮先于前轮接地又不引起机尾触地。
着陆过程要求无人机能够在外界干扰下按照着陆轨迹预先规划的状态指令进行平稳转换,实现安全接地。自动着陆包含着陆轨迹与着陆控制两个关键部分。着陆轨迹通过确定从下滑起点到理想接地点的状态指令实现对无人机的引导。着陆控制通过闭环控制算法保证无人机在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沿着着陆轨迹安全接地。可见,着陆的安全性及着陆精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着陆轨迹的引导。着陆轨迹如果设计不合理将可能引导无人机以不安全的俯仰角或者升降速度接地,影响飞机的安全。
传统着陆轨迹由下滑及拉平两个不同阶段的轨迹组成。下滑阶段着陆轨迹包含高度指令及空速指令。其中,高度轨迹根据下滑阶段的航迹角设计,空速指令通过下滑阶段的仿真确定。拉平阶段包含下降速度指令及空速指令。下降速度与无人机当前的高度成线性关系,空速指令随着高度减小由下滑阶段空速线性减小至接地空速。传统的着陆轨迹只给出高度(或下降速度)与空速指令,往往不给出俯仰角、迎角及升降舵、油门的信息,控制律设计人员难以把握无人机的安全裕度及升降舵的操纵裕度,着陆轨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经验试凑,设计繁琐,依赖于丰富的经验。拉平阶段的升降速度与空速指令是高度的线性函数,由于外界干扰及升降速度闭环控制存在的误差,容易引起高度偏差影响升降速度指令,从而导致无人机实际接地点远离理想接地点,同时可能引起无人机俯仰角超出安全范围,引起飞机事故。许多先进的无人机着陆控制算法对高度、空速控制的同时,往往兼顾下降速度和俯仰角,保证无人机按照确定的状态基准平稳着陆,而传统的着陆轨迹及其设计方法无法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获取下滑阶段的着陆轨迹,提高了迎角的安全裕度与升降舵的操纵裕度,且着陆轨迹由高度指令、空速指令、下降速度指令及俯仰角指令组成,适用于兼顾无人机轨迹、下降速度及俯仰角的着陆控制算法,便于引导无人机的精确、安全的着陆。着陆轨迹设计方法中得到迎角、航迹角、升降舵偏转角及油门开度平衡值,便于全面的分析着陆性能。陆轨迹中的指令是无人机距离理想接地点的待飞距离的函数,避免了高度控制误差所引起的无人机着陆精度及安全性的问题,通过高效的运算来代替传统的经验试凑,提高了着陆轨迹的合理性和设计效率。
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根据无人机的运动学关系建立无人机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
根据无人机着陆状态的受力关系,其受到升力、阻力、自身重力和推力,由于着陆稳定状态下无人机沿空速方向与垂直于空速方向的加速度均为0m/s2,建立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
θ = α + γ 0.5 ρV k 2 SC L ( α , δ e ) + P ( δ t ) sin α - mg cos γ = 0 0.5 ρV k 2 SC D ( α , δ e ) - P ( δ t ) cos α + mg sin γ = 0 0.5 ρV k 2 S c ‾ C l ( α , δ e ) + P ( δ t ) e P = 0
其中,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γ表示航迹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m表示无人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22
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无人机下滑与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都满足上述的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
步骤二:设计无人机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
(1)确定下滑阶段的航迹角,设计下滑阶段高度指令Hg(R)与下降速度指令wg(R):
无人机沿着固定的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1下滑,以无人机当前位置的待飞距离R为自变量确定的下滑阶段的高度轨迹Hg(R)为:
Hg(R)=H0+(R0-R)tanγ1
其中,H0为下滑起点的高度;R0为无人机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
下滑阶段的下降速度为高度对于时间的微分相反数,下降速度指令wg(R)为:
w g ( R ) = - d H g ( R ) / dt
= ( dR / dt ) tan γ 1
= - u 2 + v 2 - Z · 2 tan γ 1
其中,u、v、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26
分别表示无人机当前的北向地速、东向地速及侧偏速度,γ1表示下滑阶段的航迹角;
(2)根据下滑阶段迎角的安全裕度及升降舵的操纵裕度建立目标函数,通过下滑阶段航迹角γ1及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建立约束方程,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获得下滑阶段的空速指令Vkg(R)及下滑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g(R):
飞机设计人员依据风洞试验数据给出下滑阶段无人机安全飞行的迎角下限αmin与迎角上限αmax,通过公式exp(-(57.3α-57.3(αminmax)/2)2)来衡量无人机迎角α的安全裕度,无人机迎角α越接近安全迎角的中心(αmaxmax)/2,则迎角的安全裕度越大,否则迎角的安全裕度越小。采用公式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31
来衡量无人机升降舵的操纵裕度,下滑阶段升降舵偏转角越接近0°,则升降舵的操纵裕度越大,否则升降舵的操纵裕度越小。建立下滑阶段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来获得最优的下滑稳定状态,其中,目标函数要求下滑稳定状态满足约束方程的同时具有尽量大的迎角的安全裕度及尽量大的升降舵的操纵裕度,约束方程由下滑阶段航迹角γ1及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确定。下滑阶段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 K α ( 57.3 α - 57.3 ( α min + α max ) / 2 ) 2 + δ e 2
&gamma; = &gamma; 1 &theta; = &alpha; + &gamma; 0.5 &rho;V k 2 S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sin &alpha; - mg cos &gamma; = 0 0.5 &rho;V k 2 SC D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cos &alpha; + mg sin &gamma; = 0 0.5 &rho;V k 2 S c &OverBar; 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e P = 0 &alpha; min < &alpha; < &alpha; max
其中,Kα表示迎角偏差的权限系数,γ1表示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表示航迹角,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S表示机翼面积,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34
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αmin、αmax分别表示下滑阶段无人机安全飞行的迎角α下限与上限;
采用数学软件MATLAB中的函数fmincon()求解上述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得到稳定下滑阶段俯仰角θ1、下滑阶段迎角α1、下滑阶段空速Vk1、下滑阶段油门开度δt1及下滑阶段升降舵偏转角δe1
下滑阶段的稳定状态对于无人机所处的不同的待飞距离是一致的,下滑阶段的空速指令Vkg(R)及俯仰角指令θg(R)分别为:
Vkg(R)=Vk1
θg(R)=θ1
步骤三:设计无人机拉平阶段纵向着陆轨迹:
(1)根据拉平起点高度H1及下滑阶段航迹角γ1、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及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确定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及拉平阶段的下降速度指令wf(R):
下滑阶段高度轨迹的斜率为tan(-γ1),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为R1,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等于无人机停放地面的重心高度,无人机理想接地点的俯仰角θ2=(θt1t2)/2,其中θt1为无人机的停机角,θt2为无人机的触尾角,理想接地点的迎角等于理想接地点的俯仰角θ2,则接地空速为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41
则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arcsin(w2/Vks),其中w2表示允许接地的下降速度,理想接地点高度轨迹的斜率为tan(-γ2),理想接地点的待飞距离R2=0;
拉平阶段高度指令为无人机的待飞距离R的指数函数,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为:
Hf(R)=a1exp(a2R)+a3
其中,a1、a2、a3为拉平阶段的高度指令参数;
拉平阶段的高度轨迹斜率为:
dHf(R)/dR=a1a2exp(a2R)
根据拉平起点的高度及其高度轨迹斜率、理想接地点的高度及其高度轨迹斜率建立方程组:
a 1 exp ( a 2 R 1 ) + a 3 = H 1 a 1 a 2 exp ( a 2 R 1 ) = tan ( - &gamma; 1 ) a 1 + a 3 = H 2 a 1 a 2 = tan ( - &gamma; 2 )
根据上述方程组,得到高度指令的参数a1、a2、a3分别为:
a1=(H1-H2)tanγ2/(tanγ1-tanγ2)
a2=-(tanγ1-tanγ2)/(H1-H2)
a3=H2-a1
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为:
R1=ln((H1-a3)/a1)/a2
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R0
R0=R1-(H0-H1)/tanγ1
其中,H0为下滑起点的高度;
拉平阶段的下降速度指令wf(R)为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对于时间的微分的相反数:
w f ( R ) = - dH f ( R ) / dt
= - a 1 a 2 exp ( R ) ( dR / dt )
= a 1 a 2 exp ( R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
其中,u、v、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54
分别表示无人机当前的北向地速、东向地速及侧偏速度;
(2)根据安全着陆要求设计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f(R),结合拉平阶段航迹角的配平值γf(R),求解拉平阶段稳定状态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Vkf(R):
无人机安全着陆要求接地时的俯仰角处于无人机的停机角θt1及触尾角θt2之间,随着无人机当前位置的待飞距离R的减小,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由拉平起点的俯仰角θ1线性增加至理想接地点俯仰角θ2,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f(R)为:
θf(R)=θ1+(θ21)(R1-R)/R1
拉平阶段高度轨迹的微分由拉平阶段的航迹角确定,从而得到等式:
a1a2exp(a2R)=tan(-γf)
拉平阶段的航迹角指令γf(R)为:
γf(R)=-arctan(a1a2exp(a2R))
将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按照步长ΔR=R1/(n-1)划分成n段,则第k个待飞距离R1k满足:
R1k=(n-k)ΔR,k=1,2,…,n-1,n
第k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满足非线性方程组:
&theta; = &theta; f ( R 1 k ) &gamma; = &gamma; f ( R 1 k ) &theta; = &alpha; + &gamma; 0.5 &rho;V k 2 S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sin &alpha; - mg cos &gamma; 2 = 0 0.5 &rho;V k 2 SC D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cos &alpha; + mg sin &gamma; 2 = 0 0.5 &rho;V k 2 S c &OverBar; 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e P = 0
其中,θf(R1k),γf(R1k)分别表示第k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俯仰角指令及航迹角指令,γ表示航迹角,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S表示机翼面积,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56
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
采用数学软件MATLAB中的函数fsolve()求解第k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稳定状态的迎角α1k、稳定状态的空速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61
稳定状态的油门开度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62
及稳定状态的升降舵偏转角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63
由于随着拉平阶段待飞距离的减小,俯仰角指令随线性增加同时航迹角缓慢减小,所以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随着待飞距离的减小而缓慢平稳的变化,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由五阶以内的多项式进行拟合,得到拉平阶段空速指令Vkf(R);
步骤四:将下滑阶段及拉平阶段所设计的高度指令、空速指令、下降速度指令及俯仰角指令进行综合,得到无人机整体的纵向着陆轨迹:
着陆轨迹以无人机的待飞距离R为输入变量,由高度指令Hc(R),空速指令Vkc(R)、下降速度指令wc(R)及俯仰角指令θc(R)组成;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R0和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将着陆轨迹划分为下滑与拉平两个阶段,根据步骤二所设计的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及步骤三所设计的拉平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获得无人机的整体纵向着陆轨迹: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高度指令Hc(R)为:
H c ( R ) = H 0 + ( R 0 - R ) tan &gamma; 1 R 1 < R &le; R 0 a 1 exp ( a 2 R ) + a 3 R &le; R 1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空速指令Vkc(R)为:
V kc ( R ) = V k 1 R 1 < R &le; R 0 V kf ( R ) R &le; R 1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下降速度指令wc(R)为:
w c ( R )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tan &gamma; 1 R 1 < R &le; R 0 a 1 a 2 exp ( R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 R &le; R 1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俯仰角指令θc(R)为:
&theta; c ( R ) = &theta; 1 R 1 < R &le; R 0 &theta; 1 + ( &theta; 2 - &theta; 1 ) ( R 1 - R ) / R 1 R &le; R 1 .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获取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提高了迎角的安全裕度与升降舵的操纵裕度。
2、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由高度指令、空速指令、下降速度指令及俯仰角指令组成,适用于兼顾无人机轨迹、下降速度及俯仰角的着陆控制方法,便于引导无人机的精确、安全的着陆。着陆轨迹设计过程中得到迎角、航迹角、升降舵偏转角配平值及油门开度平衡值,便于全面的分析着陆性能。
3、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着陆轨迹中的指令是无人机距离理想接地点的待飞距离的函数,避免了高度控制误差所引起的无人机着陆精度及安全性的问题。
4、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通过高效的运算来代替传统的经验试凑,提高了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合理性和设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提出一种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流程图;
图3:本发明中无人机着陆阶段纵向受力图示;
图4:本发明中拉平阶段空速指令的拟合流程图;
图5-A:采用本发明得到的某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高度指令;
图5-B:采用本发明得到的某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空速指令;
图5-C:采用本发明得到的某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下降速度指令;
图5-D:采用本发明得到的某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俯仰角指令;
图5-E:采用本发明得到的某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对应的航迹角配平值;
图5-F:采用本发明得到的某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对应的迎角配平值;
图5-G:采用本发明得到的某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对应的升降舵偏转角配平值;
图5-H:采用本发明得到的某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对应的油门开度配平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出一种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如图1所示,无人机下滑起点为A,拉平起点为B,理想接地点为O。下滑起点A的高度H0、拉平起点B的高度H1及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1由无人机的飞行要求给出。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等于无人机停放在地面的重心高度,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根据的允许的接地下降速度w2确定。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以无人机当前位置的待飞距离R为自变量,由高度指令Hc(R)、空速指令Vkc(R)、升降速度指令wc(R)及俯仰角指令θc(R)组成。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步骤一根据无人机的运动学关系建立无人机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步骤二由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1确定无人机下滑阶段的高度指令Hg(R)及下滑阶段下降速度指令wg(R);根据下滑阶段迎角的安全裕度及升降舵的操纵裕度建立目标函数,通过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1及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建立约束方程,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获取下滑阶段的空速指令Vkg(R)及俯仰角指令θg(R)。步骤三根据拉平起点的高度H1及下滑阶段航迹角γ1、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及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确定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下降速度指令wf(R)、航迹角配平值γf(R)、拉平起点B的待飞距离R1及下滑起点A的待飞距离R0;根据安全着陆要求设计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f(R),结合航迹角的配平值γf(R),求解拉平阶段稳定状态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Vkf(R)。步骤四将所设计的下滑阶段及拉平阶段的轨迹进行综合,得到无人机整体的纵向着陆轨迹。
本发明提出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根据无人机的运动学关系建立无人机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
无人机着陆状态的受力关系,如图3所示,其受到升力、阻力、自身重力和推力,其中,α表示迎角,θ表示俯仰角,γ表示航迹角,L表示升力,D表示阻力,m表示无人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P是推力。由于着陆稳定状态下无人机沿空速方向与垂直于空速方向的加速度为0m/s2,建立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
&theta; = &alpha; + &gamma; 0.5 &rho;V k 2 S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sin &alpha; - mg cos &gamma; = 0 0.5 &rho;V k 2 SC D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cos &alpha; + mg sin &gamma; = 0 0.5 &rho;V k 2 S c &OverBar; 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e P = 0
其中,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γ表示航迹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m表示无人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其中,迎角α、俯仰角θ及航迹角γ的单位都是弧度。
无人机下滑与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都满足上述的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该平衡方程组中包含四个方程,涉及到θ、α、γ、Vk、δt、δe六个变量。在下滑阶段,只有航迹角γ是确定的,而其他五个变量是未知的,可以通过步骤二的第(2)步建立目标函数进行非线性规划的方法来确定的其余五个变量的值。拉平阶段下特定的待飞距离确定了航迹角γ与俯仰角θ,平衡方程组中四个方程中包含四个变量,从而能够唯一确定拉平阶段特定的待飞距离下的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的解。
步骤二:设计无人机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
(1)确定下滑阶段的航迹角,设计下滑阶段高度指令Hg(R)与下降速度指令wg(R)。
无人机沿着固定的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1下滑,一般选取γ1为-3°~-6°。以无人机当前位置的待飞距离R为自变量确定的下滑阶段的高度轨迹Hg(R)为:
Hg(R)=H0+(R0-R)tanγ1
其中,H0为下滑起点的高度,由无人机的飞行要求给出;R0为无人机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其数值由步骤三中计算得到。
下滑阶段的下降速度是高度对于时间的微分相反数,下降速度指令wg(R)为:
w g ( R ) = - d H g ( R ) / dt
= ( dR / dt ) tan &gamma; 1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tan &gamma; 1
其中,u、v、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94
分别表示无人机当前的北向地速、东向地速及侧偏速度,γ1表示下滑阶段的航迹角。
(2)根据下滑阶段迎角的安全裕度及升降舵的操纵裕度建立目标函数,通过下滑阶段航迹角γ1及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建立约束方程,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获得下滑阶段的空速指令Vkg(R)及下滑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g(R)。
飞机设计人员依据风洞试验数据给出下滑阶段无人机安全飞行的迎角下限αmin与迎角上限αmax,通过公式exp(-(57.3α-57.3(αminmax)/2)2)来衡量无人机迎角α的安全裕度,无人机迎角α越接近安全迎角的中心(αmaxmax)/2,则迎角的安全裕度越大,否则迎角的安全裕度越小。采用公式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095
来衡量无人机升降舵的操纵裕度,下滑阶段升降舵偏转角越接近0°,则升降舵的操纵裕度越大,否则升降舵的操纵裕度越小。建立下滑阶段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来获得最优的下滑稳定状态,其中,目标函数要求下滑稳定状态满足约束方程的同时具有尽量大的迎角的安全裕度及尽量大的升降舵的操纵裕度,约束方程由下滑阶段航迹角γ1及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确定。下滑阶段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 K &alpha; ( 57.3 &alpha; - 57.3 ( &alpha; min + &alpha; max ) / 2 ) 2 + &delta; e 2
&gamma; = &gamma; 1 &theta; = &alpha; + &gamma; 0.5 &rho;V k 2 S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sin &alpha; - mg cos &gamma; = 0 0.5 &rho;V k 2 SC D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cos &alpha; + mg sin &gamma; = 0 0.5 &rho;V k 2 S c &OverBar; 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e P = 0 &alpha; min < &alpha; < &alpha; max
其中,Kα表示迎角偏差的权限系数,数值范围为0.2≤Kα≤4.0,根据无人机对于迎角的安全裕度与升降舵的操纵裕度的侧重程度选取。γ1表示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表示航迹角,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S表示机翼面积,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αmin、αmax分别表示下滑阶段无人机安全飞行的迎角α下限与迎角上限。
采用数学软件MATLAB中的函数fmincon()求解上述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得到稳定下滑阶段俯仰角θ1、下滑阶段迎角α1、下滑阶段空速Vk1、下滑阶段油门开度δt1及下滑阶段升降舵偏转角δe1
下滑阶段的稳定状态对于无人机所处的不同的待飞距离是一致的,因此下滑阶段的空速指令Vkg(R)及俯仰角指令θg(R)分别为:
Vkg(R)=Vk1
θg(R)=θ1
步骤三:设计无人机拉平阶段纵向着陆轨迹。
(1)根据拉平起点高度H1及下滑阶段航迹角γ1、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及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确定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及拉平阶段的下降速度指令wf(R)。
一般选取拉平起点高度H1为15m~30m。下滑阶段航迹角γ1已经由步骤二确定,下滑阶段的高度轨迹的斜率为tan(-γ1),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为R1
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等于无人机停放地面的重心高度。由飞机设计人员给出无人机的停机角θt1及触尾角θt2,则无人机理想接地点的俯仰角θ2=(θt1t2)/2。由于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很小,理想接地点的迎角近似等于理想接地点的俯仰角θ2,则接地空速近似为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102
则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arcsin(w2/Vks),其中w2表示允许接地的下降速度。理想接地点高度轨迹的斜率为tan(-γ2),理想接地点的待飞距离R2=0。
拉平阶段高度指令是无人机的待飞距离R的指数函数,因此,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表示形式为:
Hf(R)=a1exp(a2R)+a3
其中,a1、a2、a3为拉平阶段的高度指令参数。
拉平阶段的高度轨迹斜率为:
dHf(R)/dR=a1a2exp(a2R)
根据拉平起点的高度及其高度轨迹斜率、理想接地点的高度及其高度轨迹斜率建立方程组:
a 1 exp ( a 2 R 1 ) + a 3 = H 1 a 1 a 2 exp ( a 2 R 1 ) = tan ( - &gamma; 1 ) a 1 + a 3 = H 2 a 1 a 2 = tan ( - &gamma; 2 )
根据上述方程组,得到高度指令的参数a1、a2、a3分别为:
a1=(H1-H2)tanγ2/(tanγ1-tanγ2)
a2=-(tanγ1-tanγ2)/(H1-H2)
a3=H2-a1
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为:
R1=ln((H1-a3)/a1)/a2
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R0
R0=R1-(H0-H1)/tanγ1
其中,H0为下滑起点的高度。
拉平阶段的下降速度指令wf(R)为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对于时间的微分的相反数,具体为:
w f ( R ) = - dH f ( R ) / dt
= - a 1 a 2 exp ( R ) ( dR / dt )
= a 1 a 2 exp ( R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
其中,u、v、分别表示无人机当前的北向地速、东向地速及侧偏速度。
(2)根据安全着陆要求设计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f(R),结合拉平阶段航迹角的配平值γf(R),求解拉平阶段稳定状态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Vkf(R)。
无人机安全着陆要求接地时的俯仰角处于无人机的停机角θt1及触尾角θt2之间。随着无人机当前位置的待飞距离R的减小,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由拉平起点的俯仰角θ1线性增加至理想接地点俯仰角θ2。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f(R)为:
θf(R)=θ1+(θ21)(R1-R)/R1拉平阶段高度轨迹的微分由拉平阶段的航迹角确定,从而得到等式:
a1a2exp(a2R)=tan(-γf)
拉平阶段的航迹角指令γf(R)为:
γf(R)=-arctan(a1a2exp(a2R))
将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按照步长ΔR=R1/(n-1)划分成n(n为整数)段,则第k个待飞距离R1k满足:
R1k=(n-k)ΔR,(k=1,2,…,n-1,n)
第k,(k=1,2,…,n-1,n)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满足非线性方程组:
&theta; = &theta; f ( R 1 k ) &gamma; = &gamma; f ( R 1 k ) &theta; = &alpha; + &gamma; 0.5 &rho;V k 2 S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sin &alpha; - mg cos &gamma; 2 = 0 0.5 &rho;V k 2 SC D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cos &alpha; + mg sin &gamma; 2 = 0 0.5 &rho;V k 2 S c &OverBar; 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e P = 0
其中,θf(R1k),γf(R1k)分别表示第k,(k=1,2,…,n-1,n)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俯仰角指令及航迹角指令。γ表示航迹角,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S表示机翼面积,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122
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
采用数学软件MATLAB中的函数fsolve()求解第k,(k=1,2,…,n-1,n)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稳定状态的迎角α1k、稳定状态的空速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123
稳定状态的油门开度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124
及稳定状态的升降舵偏转角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125
由于随着拉平阶段待飞距离的减小,俯仰角指令随线性增加同时航迹角缓慢减小,所以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随着待飞距离的减小而缓慢平稳的变化,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可以由五阶以内的多项式进行拟合。空速指令的合理拟合要求满足:拟合之后得到的残差的模r满足r≤0.0005Vk1n,其中,Vk1为下滑阶段的空速,n为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的分段的数目。以第k,(k=1,2,…,n-1,n)个待飞距离R1k,(k=1,2,…,n-1,n)组成的序列为自变量,以稳定状态的空速
Figure BDA0000085343150000126
(k=1,2,…,n-1,n)组成的序列为因变量,如图4所示,采用多项式函数进行拟合。m表示用于空速指令拟合的多项式的阶次,多项式的阶次由m=1逐渐增加,直到满足空速指令合理拟合的要求即拟合之后得到的残差的模r满足r≤0.0005Vk1n,得到拉平阶段空速指令Vkf(R)。
步骤四:将下滑阶段及拉平阶段所设计的高度指令、空速指令、下降速度指令及俯仰角指令进行综合,得到无人机整体的纵向着陆轨迹。
着陆轨迹以无人机的待飞距离R为输入变量,由高度指令Hc(R),空速指令Vkc(R)、下降速度指令wc(R)及俯仰角指令θc(R)组成。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R0和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将着陆轨迹划分为下滑与拉平两个阶段,R0与R1根据步骤三获得。根据步骤二所设计的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及步骤三所设计的拉平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获得无人机的整体纵向着陆轨迹: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高度指令Hc(R)为:
H c ( R ) = H 0 + ( R 0 - R ) tan &gamma; 1 R 1 < R &le; R 0 a 1 exp ( a 2 R ) + a 3 R &le; R 1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空速指令Vkc(R)为:
V kc ( R ) = V k 1 R 1 < R &le; R 0 V kf ( R ) R &le; R 1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下降速度指令wc(R)为:
w c ( R )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tan &gamma; 1 R 1 < R &le; R 0 a 1 a 2 exp ( R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 R &le; R 1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俯仰角指令θc(R)为:
&theta; c ( R ) = &theta; 1 R 1 < R &le; R 0 &theta; 1 + ( &theta; 2 - &theta; 1 ) ( R 1 - R ) / R 1 R &le; R 1
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以某无人机作为算例来设计纵向着陆轨迹。初始下滑高度H0=100m,拉平起点高度H1=20m。选取下滑阶段航迹角γ1=-3.5°,下滑阶段安全飞行的迎角下限αmin=-3°,迎角上限αmax=8°,迎角偏差的权限系数Kα=1.18,根据步骤二得到下滑迎角α1=0.93°,下滑阶段空速指令Vkg(R)=28.92m/s,俯仰角指令θg(R)=-2.57°,无风情况下下滑阶段的下降速度指令wg(R)=1.77m/s。确定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0.3m,理想接地点的俯仰角θ2=4°,允许接地的下降速度w2=0.4m/s。由步骤三计算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0.896°,确定无人机拉平高度指令的参数a1=6.7668,a2=0.0023,a3=-6.4668,无人机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R0=1898m,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590.04m。将待飞距离从R1到0以步长ΔR=5.96m为间隔选取100个点分别求解拉平阶段平衡状态的非线性方程组,通过二次多项式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拉平阶段空速指令Vkf(R)=-(2.4e-006)R2+0.0085293R+24.812。图5-A、5-B、5-C、5-D分别给出了该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高度指令、空速指令、下降速度指令及俯仰角指令。图5-E、5-F、5-G、5-H分别给出了该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对应的迎角配平值、航迹角配平值、升降舵偏转角配平值及油门开度的配平值。由图5-A~5-H可知,在下滑阶段,高度指令按照下滑阶段航迹角-3.5°线性减小,空速指令恒定28.92m/s,下降速度指令恒定为1.77m/s,俯仰角恒定为-2.57°,迎角为0.93°接近迎角中心(αminmin)/2=2.5°,同时升降舵的偏转角-2°保证足够大的操纵裕度;在拉平阶段,高度指令是无人机待飞距离的指数函数,空速由28.92m/s逐渐减小至24.89m/s,下降速度指令由1.77m/s逐渐减小至0.38m/s,俯仰角由-2.57°线性增加至4°,迎角由-2.57°增加至4.9°,拉平阶段迎角一直保持足够安全裕度,升降舵与油门的操纵裕度充足。

Claims (5)

1.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根据无人机的运动学关系建立无人机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
根据无人机着陆状态的受力关系,其受到升力、阻力、自身重力和推力,由于着陆稳定状态下无人机沿空速方向与垂直于空速方向的加速度均为0m/s2,建立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
&theta; = &alpha; + &gamma; 0.5 &rho;V k 2 S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sin &alpha; - mg cos &gamma; = 0 0.5 &rho;V k 2 SC D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cos &alpha; + mg sin &gamma; = 0 0.5 &rho;V k 2 S c &OverBar; 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e P = 0
其中,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γ表示航迹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m表示无人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Figure FDA0000085343140000012
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无人机下滑与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都满足上述的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
步骤二:设计无人机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
(1)确定下滑阶段的航迹角,设计下滑阶段高度指令Hg(R)与下降速度指令wg(R):
无人机沿着固定的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1下滑,以无人机当前位置的待飞距离R为自变量确定的下滑阶段的高度轨迹Hg(R)为:
Hg(R)=H0+(R0-R)tanγ1
其中,H0为下滑起点的高度;R0为无人机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
下滑阶段的下降速度为高度对于时间的微分相反数,下降速度指令wg(R)为:
w g ( R ) = - d H g ( R ) / dt
= ( dR / dt ) tan &gamma; 1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tan &gamma; 1
其中,u、v、分别表示无人机当前的北向地速、东向地速及侧偏速度,γ1表示下滑阶段的航迹角;
(2)根据下滑阶段迎角的安全裕度及升降舵的操纵裕度建立目标函数,通过下滑阶段航迹角γ1及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建立约束方程,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获得下滑阶段的空速指令Vkg(R)及下滑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g(R):
飞机设计人员依据风洞试验数据得到下滑阶段无人机安全飞行的迎角下限αmin与迎角上限αmax,建立下滑阶段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 K &alpha; ( 57.3 &alpha; - 57.3 ( &alpha; min + &alpha; max ) / 2 ) 2 + &delta; e 2
&gamma; = &gamma; 1 &theta; = &alpha; + &gamma; 0.5 &rho;V k 2 S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sin &alpha; - mg cos &gamma; = 0 0.5 &rho;V k 2 SC D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cos &alpha; + mg sin &gamma; = 0 0.5 &rho;V k 2 S c &OverBar; 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e P = 0 &alpha; min < &alpha; < &alpha; max
其中,Kα表示迎角偏差的权限系数,γ1表示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表示航迹角,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S表示机翼面积,
Figure FDA0000085343140000023
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αmin、αmax分别表示下滑阶段无人机安全飞行的迎角α下限与上限;
采用数学软件MATLAB中的函数fmincon()求解上述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得到稳定下滑阶段俯仰角θ1、下滑阶段迎角α1、下滑阶段空速Vk1、下滑阶段油门开度δt1及下滑阶段升降舵偏转角δe1
下滑阶段的稳定状态对于无人机所处的不同的待飞距离是一致的,下滑阶段的空速指令Vkg(R)及俯仰角指令θg(R)分别为:
Vkg(R)=Vk1
θg(R)=θ1
步骤三:设计无人机拉平阶段纵向着陆轨迹:
(1)根据拉平起点高度H1及下滑阶段航迹角γ1、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及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确定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及拉平阶段的下降速度指令wf(R):
下滑阶段高度轨迹的斜率为tan(-γ1),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为R1,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等于无人机停放地面的重心高度,无人机理想接地点的俯仰角θ2=(θt1t2)/2,其中θt1为无人机的停机角,θt2为无人机的触尾角,理想接地点的迎角等于理想接地点的俯仰角θ2,则接地空速为
Figure FDA0000085343140000024
则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arcsin(w2/Vks),其中w2表示允许接地的下降速度,理想接地点高度轨迹的斜率为tan(-γ2),理想接地点的待飞距离R2=0;
拉平阶段高度指令为无人机的待飞距离R的指数函数,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为:
Hf(R)=a1exp(a2R)+a3
其中,a1、a2、a3为拉平阶段的高度指令参数;
拉平阶段的高度轨迹斜率为:
dHf(R)/dR=a1a2exp(a2R)
根据拉平起点的高度及其高度轨迹斜率、理想接地点的高度及其高度轨迹斜率建立方程组:
a 1 exp ( a 2 R 1 ) + a 3 = H 1 a 1 a 2 exp ( a 2 R 1 ) = tan ( - &gamma; 1 ) a 1 + a 3 = H 2 a 1 a 2 = tan ( - &gamma; 2 )
根据上述方程组,得到高度指令的参数a1、a2、a3分别为:
a1=(H1-H2)tanγ2/(tanγ1-tanγ2)
a2=-(tanγ1-tanγ2)/(H1-H2)
a3=H2-a1
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为:
R1=ln((H1-a3)/a1)/a2
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R0
R0=R1-(H0-H1)/tanγ1
其中,H0为下滑起点的高度;
拉平阶段的下降速度指令wf(R)为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对于时间的微分的相反数:
w f ( R ) = - dH f ( R ) / dt
= - a 1 a 2 exp ( R ) ( dR / dt )
= a 1 a 2 exp ( R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
其中,u、v、
Figure FDA0000085343140000035
分别表示无人机当前的北向地速、东向地速及侧偏速度;
(2)根据安全着陆要求设计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f(R),结合拉平阶段航迹角的配平值γf(R),求解拉平阶段稳定状态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Vkf(R):
无人机安全着陆要求接地时的俯仰角处于无人机的停机角θt1及触尾角θt2之间,随着无人机当前位置的待飞距离R的减小,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由拉平起点的俯仰角θ1线性增加至理想接地点俯仰角θ2,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f(R)为:
θf(R)=θ1+(θ21)(R1-R)/R1
拉平阶段高度轨迹的微分由拉平阶段的航迹角确定,从而得到等式:
a1a2exp(a2R)=tan(-γf)
拉平阶段的航迹角指令γf(R)为:
γf(R)=-arctan(a1a2exp(a2R))
将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按照步长ΔR=R1/(n-1)划分成n段,则第k个待飞距离R1k满足:
R1k=(n-k)ΔR,k=1,2,…,n-1,n
第k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满足非线性方程组:
&theta; = &theta; f ( R 1 k ) &gamma; = &gamma; f ( R 1 k ) &theta; = &alpha; + &gamma; 0.5 &rho;V k 2 S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sin &alpha; - mg cos &gamma; 2 = 0 0.5 &rho;V k 2 SC D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cos &alpha; + mg sin &gamma; 2 = 0 0.5 &rho;V k 2 S c &OverBar; C l ( &alpha; , &delta; e ) + P ( &delta; t ) e P = 0
其中,θf(R1k),γf(R1k)分别表示第k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俯仰角指令及航迹角指令,γ表示航迹角,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S表示机翼面积,
Figure FDA0000085343140000042
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
采用数学软件MATLAB中的函数fsolve()求解第k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稳定状态的迎角α1k、稳定状态的空速
Figure FDA0000085343140000043
稳定状态的油门开度
Figure FDA0000085343140000044
及稳定状态的升降舵偏转角
Figure FDA0000085343140000045
由于随着拉平阶段待飞距离的减小,俯仰角指令随线性增加同时航迹角缓慢减小,所以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随着待飞距离的减小而缓慢平稳的变化,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由五阶以内的多项式进行拟合,得到拉平阶段空速指令Vkf(R);
步骤四:将下滑阶段及拉平阶段所设计的高度指令、空速指令、下降速度指令及俯仰角指令进行综合,得到无人机整体的纵向着陆轨迹:
着陆轨迹以无人机的待飞距离R为输入变量,由高度指令Hc(R),空速指令Vkc(R)、下降速度指令wc(R)及俯仰角指令θc(R)组成;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R0和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将着陆轨迹划分为下滑与拉平两个阶段,根据步骤二所设计的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及步骤三所设计的拉平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获得无人机的整体纵向着陆轨迹: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高度指令Hc(R)为:
H c ( R ) = H 0 + ( R 0 - R ) tan &gamma; 1 R 1 < R &le; R 0 a 1 exp ( a 2 R ) + a 3 R &le; R 1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空速指令Vkc(R)为:
V kc ( R ) = V k 1 R 1 < R &le; R 0 V kf ( R ) R &le; R 1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下降速度指令wc(R)为:
w c ( R )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tan &gamma; 1 R 1 < R &le; R 0 a 1 a 2 exp ( R ) ( u 2 + v 2 - Z &CenterDot; 2 ) R &le; R 1
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俯仰角指令θc(R)为:
&theta; c ( R ) = &theta; 1 R 1 < R &le; R 0 &theta; 1 + ( &theta; 2 - &theta; 1 ) ( R 1 - R ) / R 1 R &le; R 1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二(1)中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1的取值为-3°~-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二(2)中迎角偏差的权限系数Kα的取值为0.2≤Kα≤4.0,根据无人机对于迎角的安全裕度与升降舵的操纵裕度的侧重程度选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三(1)中拉平起点高度H1的取值为15m~30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三中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由五阶以内的多项式进行拟合的要求为:拟合之后得到的残差的模r满足r≤0.0005Vk1n,其中,Vk1为下滑空速,n为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的分段的数目,以第k,(k=1,2,…,n-1,n)个待飞距离R1k,(k=1,2,…,n-1,n)组成的序列为自变量,以稳定状态的空速
Figure FDA0000085343140000055
(k=1,2,…,n-1,n)组成的序列为因变量,采用多项式函数进行拟合,m表示用于空速指令拟合的多项式的阶次,多项式的阶次由m=1逐渐增加,直到满足拟合之后得到的残差的模r满足r≤0.0005Vk1n。
CN2011102423651A 2011-08-23 2011-08-23 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905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423651A CN102390543B (zh) 2011-08-23 2011-08-23 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423651A CN102390543B (zh) 2011-08-23 2011-08-23 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0543A CN102390543A (zh) 2012-03-28
CN102390543B true CN102390543B (zh) 2013-07-24

Family

ID=45857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4236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90543B (zh) 2011-08-23 2011-08-23 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905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6359B (zh) * 2013-01-28 2015-05-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无人机着陆下滑初始段的引导方法
CN103197682B (zh) * 2013-03-22 2015-09-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无人机进场着陆下滑通道设计与下滑轨迹调整方法
US8831799B1 (en) * 2013-04-04 2014-09-09 The Boeing Company Flight director flare guidance
CN103473470B (zh) * 2013-09-24 2016-08-03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一种地面效应风洞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CN106873606B (zh) * 2015-12-14 2019-10-18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 一种基于非线性滞环的快速高度指令跟踪方法
US9989972B2 (en) * 2016-02-22 2018-06-05 The Boeing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to prevent an aircraft from tail contact with the ground
CN105759609B (zh) * 2016-02-29 2018-05-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显式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舰载机自主着舰方法
CN106681174B (zh) * 2017-02-24 2019-06-18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一种离心式动态飞行模拟器主机停机指令曲线制作方法
CN109314868B (zh) * 2017-10-24 2022-03-22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基站的干扰源定位方法、无人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196557B (zh) * 2017-12-29 2021-07-09 易瓦特科技股份公司 无人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394560A (zh) * 2018-03-15 2018-08-14 成鑫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及其起降方法
CN108873935A (zh) * 2018-07-06 2018-11-23 山东农业大学 物流配送无人机降落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2100606B1 (ko) * 2018-09-11 2020-04-16 한국전력공사 드론 착륙 시스템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CN109101035B (zh) * 2018-09-13 2021-06-1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高空滑翔uuv纵平面弹道控制的方法
CN110109472A (zh) * 2019-04-25 2019-08-09 广州笨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控制方法、系统、终端和无人机
CN110347177A (zh) * 2019-06-20 2019-10-18 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接地判断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无人机
CN110262558B (zh) * 2019-07-18 2022-05-06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无人机定点着陆的控制方法
CN110377046B (zh) * 2019-09-04 2022-03-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无人机在舰船上着陆的控制方法
CN113093774B (zh) * 2019-12-23 2023-07-14 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无人机滑跑控制方法
CN112433533B (zh) * 2020-10-29 2023-03-14 彩虹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滑翔比无人机自动着陆控制方法
CN112327922B (zh) * 2020-11-18 2022-04-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飞翼无人机自主起降综合控制方法
CN112666978B (zh) * 2020-12-25 2021-11-26 北京北航天宇长鹰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自适应着陆导航的方法及装置
CN112650259B (zh) * 2020-12-28 2022-09-06 彩虹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自转旋翼机降落控制方法
CN113342039A (zh) * 2021-06-09 2021-09-03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长航时察打型滑跑起降无人机着陆控制方法
CN113759941B (zh) * 2021-08-13 2024-05-14 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货运无人机着陆轨迹控制方法
CN114063625B (zh) * 2021-11-23 2024-05-2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用作飞机着陆操纵参考的飞行航迹符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6101509B (zh) * 2023-04-07 2023-08-29 四川腾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刹车能量限制下的着陆适应性分析方法
CN117452974B (zh) * 2023-12-22 2024-04-0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运输机机场短距着陆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7452973B (zh) * 2023-12-22 2024-03-1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运输机前线机场短距着陆航迹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7784817B (zh) * 2024-02-27 2024-05-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陆空两栖无人平台一体化规划控制系统与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5410B2 (en) * 2001-04-25 2003-06-10 Safe Flight Instrument Corporation Glide slope tracking system
CN101441478A (zh) * 2008-12-26 2009-05-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小型无人机自动着陆拉平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01466599A (zh) * 2006-06-12 2009-06-24 法国空中巴士公司 飞机的着陆辅助装置和方法
CN101763116A (zh) * 2008-12-24 2010-06-30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基于侧向导引的抗侧风着陆航迹跟踪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97593B1 (fr) * 2006-02-17 2012-09-14 Airbus France Procede et systeme pour predire la possibilite d'arret complet d'un aeronef sur une piste d'atterrissage.
FR2897712B1 (fr) * 2006-02-20 2008-04-04 Airbus France Sas Dispositif d'aide au pilotage d'un aeronef lors d'une phase d'approche en vue d'un atterrissage.
JP2009190712A (ja) * 2008-02-13 2009-08-27 Yasuhiro Okamoto 航空機体の着陸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5410B2 (en) * 2001-04-25 2003-06-10 Safe Flight Instrument Corporation Glide slope tracking system
CN101466599A (zh) * 2006-06-12 2009-06-24 法国空中巴士公司 飞机的着陆辅助装置和方法
CN101763116A (zh) * 2008-12-24 2010-06-30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基于侧向导引的抗侧风着陆航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01441478A (zh) * 2008-12-26 2009-05-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小型无人机自动着陆拉平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9-190712A 2009.08.27
李航,曹云峰,丁萌.基于视觉的无人作战飞机自主着陆系统的软件研究.《红外与激光工程》.2009,第38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0543A (zh) 2012-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90543B (zh) 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
CN103197682B (zh) 一种无人机进场着陆下滑通道设计与下滑轨迹调整方法
CN107643763B (zh) 一种飞机无动力返场能量/轨迹综合控制方法
CN106021628A (zh) 一种运载火箭垂直返回弹道设计方法
CN110908396B (zh)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全阶段再入返回制导方法
CN101441478B (zh) 一种小型无人机自动着陆拉平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01718994B (zh) 一种无人机自动着陆拉平控制方法
CN104155990A (zh) 考虑攻角约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俯仰通道姿态控制方法
CN101893892B (zh) 一种无人机自动伞降回收控制方法
CN105005313A (zh) 一种基于路径点规划的火星大气进入段预测制导方法
CN113895645A (zh) 一种螺旋桨无人机自主起飞越障能力分析方法
CN110733670B (zh) 一种短航程低过载的再入轨迹设计方法
CN101393458A (zh) 一种空天飞机高空爬升纵向控制方法
CN106873617A (zh) 一种无人直升机自转下滑控制方法
CN105717937A (zh) 用飞行器航空电子设备自动控制飞行器的下降阶段的方法
CN103640696A (zh) 垂降无人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298110A (zh) 一种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上升段轨迹及设计方法
CN101256410B (zh) 一种无人机飞行阶段转换方法
CN202935570U (zh) 便捷型测绘无人机
Stone The T-wing tail-sitter unmanned air vehicle: from design concept to research flight vehicle
CN113190024B (zh) 一种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空滑迫降决策与引导方法
Parada Conceptual and preliminary design of a long endurance electric UAV
CN110733664A (zh) 一种水上飞机起飞性能验证方法
CN105335573A (zh) 一种四点式飞机起落架转弯载荷计算方法
CN116243719A (zh) 一种无人机盘旋陡降着陆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