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8205A -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8205A
CN102378205A CN2010102543663A CN201010254366A CN102378205A CN 102378205 A CN102378205 A CN 102378205A CN 2010102543663 A CN2010102543663 A CN 2010102543663A CN 201010254366 A CN201010254366 A CN 201010254366A CN 102378205 A CN102378205 A CN 1023782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micro
cell
microcell
directivity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543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8205B (zh
Inventor
刘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bal Innovation Polymerization LLC
Gw Partnershi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5436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7820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1/074714 priority patent/WO2011150763A1/zh
Publication of CN102378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8205A/zh
Priority to US13/717,155 priority patent/US875089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8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82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宏小区网络覆盖下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和基站,该包括:根据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所述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热点地区发生变化时,微基站设备的位置可以保持不变,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即可实现对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小区创建方法和基站。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通常采用蜂窝系统,即在不同的地点架设不同的基站,每个基站形成一个小区,负责该地方的移动用户的通信。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存在一些通信业务量较大的热点地区。为实现对热点地区提供较高的系统容量,通常在热点地区架设微小区,通过微小区对热点地区的移动用户提供业务。
现有技术中的移动通信网络通常为多层小区结构(HeterogeneousNetwork,HetNet)。首先使用宏基站创建宏小区(Macro-Cell)实现大范围的连续网络覆盖,然后在热点地区使用微基站创建微小区进行重叠覆盖,微小区提供较高的系统容量。
发明人在研究现有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热点地区的微小区由微基站创建,需要在热点地区寻找合适的站址来架设微基站。如果热点地区发生变化,则需要重新选址架设微基站形成对热点地区的网络覆盖,导致组网方式不灵活,增加了网络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小区创建方法和基站,可以在热点地区发生变化时,不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站址即可创建覆盖热点地区的微小区。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包括:
根据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所述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微小区创建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中继站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所述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宏小区通信单元,用于形成宏小区覆盖;
第一微小区通信单元,所述微小区通信单元包括:
第一波束成型模块,用于根据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第一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所述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第二宏小区通信单元,用于形成宏小区覆盖;
第二微小区通信单元,所述微小区通信单元包括:
第二波束成型模块,根据中继站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第二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所述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并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直接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与现有技术需要重新选择微基站的站址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热点地区发生变化时,微基站设备的位置可以保持不变,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即可实现对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天线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天线中阵元的空间坐标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的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小区和宏小区之间的等效MIMO信道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区创建方法中消除下行干扰信号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区创建方法中消除上行干扰信号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小区创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的方法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站中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站中第二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小区创建方法以及基站。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提供区域内的宏小区无缝连续覆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宏小区网络覆盖下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可以包括:
A1、根据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获取宏小区网络中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然后根据该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使用波束成性算法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预先获得的方式获知宏小区网络中的热点地区;在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对整个宏小区内业务量分布进行统计,获知宏小区网络中的热点地区。
其中,与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对应的波束可以覆盖该热点地区。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热点地区的面积、形状、热点地区相对于微基站所在位置的方位角等。
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微基站,此时微基站所在位置称为微基站的站址,微基站的站址可以和宏基站的站址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方法的执行主体微基站和区域中的宏基站共站址,微基站的上述功能在实际中可以由宏基站增加相应的设备来实现,即宏基站不仅提供区域的宏小区覆盖,宏基站中新增的设备还提供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则此时本发明的执行主体则可以为宏基站,宏基站中新增的设备可以等效为微基站。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
A2、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高定向性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其中,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中提供微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信道等多个物理信道,该波束还用于传输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和微基站之间的数据。微小区的类型可以为微微小区(Pico-Cell)和毫微微小区(Femto-Cell)。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根据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并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直接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热点地区发生变化时,微小区基站设备的位置保持不变,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即可实现对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天线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创建微小区的高定向性天线可以为阵列天线,当然还可以为其它类型的天线,例如在信号频率较高时,例如微波频段,则高定向性天线可以为抛物面天线。当采用线性阵列时,由于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形成波束,则可以形成扇形微小区。当采用平面阵列时,如图2(a)所示32阵元的8×4均匀平面阵列,则可以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同时形成较窄的波束,即3D波束成型,也就是同时在水平和垂直方案形成波束,从而可以更好地生成微小区。另外,图2(b)所示的圆形阵列和图2(c)所示的三维网格阵列天线也能实现3D波束成型。
参见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天线中阵元的空间坐标示意图。
如图3所示,对任意阵列几何的具有M个阵元的阵列天线,坐标原点为编号为1的阵元,第m个阵元的位于(xm,ym,zm),若某远场信号的波达方向为(φ,θ),则该信号可以表示为如下向量形式:
u(t)=[u1(t),u2(t),…,uM(t)]
其中,um(t),m=1,2,…,M为第m和阵元的接收(或发射)信号,则各个阵元的信号具有如下关系:
Figure BSA00000230973000051
其中,
Figure BSA00000230973000052
表示各个阵元信号之间的相位差,该相位差由阵元位置和波达方向的函数决定。为表述方便,可将各个阵元信号相位差表示为如下方向向量形式:
通过对各个阵元信号,用复数权向量w=(w1,w2,…,wM)进行加权求和,可以得到:
Figure BSA00000230973000055
不难看出,通过选择合适的权向量w,就可以最大化来自波达方向(φ,θ)的有用信号,并且抑制其它方向的干扰信号,这个过程对整个阵列天线而言等效于产生特定方向的波束。这个加权求和操作既可以在射频信号上实现,也可以在基带上实现,其中,在基带上实现通常称为数字波束成型。波束成型在收发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实现。波束成型算法,也就是权向量w的计算方法,现在已经有大量成熟的算法可以利用,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波束成型算法。
与通常的自适应阵列天线系统中波束需要跟踪每个用户不同,本发明中波束不是跟踪用户,而仅仅是形成相对固定的波束指向某些热点地区,由于一段时间内(数小时、数天或数月等)热点地区是比较固定的,不需要动态地、每个无线帧地快速改变波束。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直接在射频上实现波束成型,而无需在基带上进行数字波束成型,因而成本较低,每个波束只需进行一路基带处理,复杂性较小。
另外,当某个Macro-cell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微小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式实现时,不同的微小区可以共用一组阵列天线,总的波束成型权向量是各个微小区波束成型权向量之和。以下行方向发射波束成型为例,若有两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微小区,对应(φ1,θ1)、(φ2,θ2)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射信号分别为u1(t)和u2(t),分别采用权向量w1和w2加权,则发射信号向量为:
s ( t ) = w 1 * u 1 ( t ) + w 2 * u 2 ( t )
则在波达方向(φ1,θ1)上的用户设备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SA00000230973000062
其中n1(t)为噪声信号。若采用合适的波束成型算法,使得干扰分量功率
Figure BSA00000230973000063
尽可能小而有用信号分量功率
Figure BSA00000230973000064
尽可能大,则在波达方向(φ1,θ1)上的用户设备只接收到其有用信号,而不受其它微小区信号的干扰。相似地,对另外一个微小区也采用同样的方式。也就是说,设计权向量w1和w2,最大化如下信号与干扰/噪声功率比(Signal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SINR):
Figure BSA00000230973000065
Figure BSA00000230973000066
其中
Figure BSA00000230973000067
为噪声功率。由于接收和发送具有对偶性,采用相似的方式在上行接收方向也可以实现,其中,上下行方向,也就是收发方向,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波束成型向量。其中,波束指向和波束宽度可以通过调节波束成型权系数(一般是相位)来完成。另外,波束指向还可以通过电调阵列天线的下倾角、水平方向等方式来完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整个宏小区内业务量分布进行长期统计,得出该宏小区内的热点区域,包括位置、范围等,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调节阵列天线的波束(指向、波束宽度、发射功率等),就能方便得完成系统组网的优化,具有灵活的业务适应性。
参见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的方法流程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可能存在干扰,上述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的步骤(步骤A2)具体可以包括:
B1、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Multiple User-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U-MIMO)预编码。
B2、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向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在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之后,利用高定向天线形成的波束向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合适的预编码向量,可以消除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的干扰,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小区的上行信号和微小区的上行信号之间可能产生干扰。
进一步的,上述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的步骤(步骤A2)具体还可以包括:
B3、对宏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以及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获取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具体的,在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对宏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以及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获取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B3和步骤B1、B2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执行顺序,即步骤B3可以在步骤B1之前执行,也可以在步骤B1和B2之间执行。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使用多入多出检测方法,可以消除宏小区的上行信号对微小区的上行信号的干扰,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
参见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小区和宏小区之间的等效MIMO信道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和微基站可以共站址,分别使用不同的天线,则宏基站和微基站以及它们对应的用户设备之间构成了等效的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信道。
其中,h11、h22分别为宏基站到宏小区用户设备(Macro Cell UserEquipment,Macro-UE),以及微基站到微小区用户设备(Pico User Equipment,Pico-UE)的信道系数,h12、h21分别为宏基站到Pico-UE,以及微基站到Macro-UE的信道系数。在下行方向,宏基站到Macro-UE以及微基站到Pico-UE的信号为有用信号,宏基站到Pico-UE以及微基站到Macro-UE的信号为干扰信号,利用多用户MU-MIMO的预编码技术,通过设计合适的预编码向量,可以抑制甚至消除干扰信号。
参见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区创建方法中消除下行干扰信号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MU-MIMO预编码进行干扰消除的下行处理过程如图6所示,微小区下行数据信号和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首先经过MU-MIMO预编码单元,进行预编码,然后,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经过波束成型形成微小区下行发射信号发射出去。预编码后的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经过宏基站的天线发射后形成宏小区下行发射信号发射出去。
参见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区创建方法中消除上行干扰信号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行方向与下行方向具有对偶性,在上行方向,Macro-UE到宏基站以及Pico-UE到微基站的信号为有用信号,Pico-UE到宏基站以及Macro-UE到微基站的信号为干扰信号,利用MIMO检测技术,可以在基站侧抑制甚至消除干扰信号。如图所示,首先将来自高定向性天线的接收信号经过波束成型形成后,与来自Macro天线的接收信号一起,经MIMO检测单元,消除干扰并分离出各自的有用信号。
参见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小区创建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小区提供区域的无缝连续覆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宏小区网络覆盖下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可以包括:
C1、根据中继站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获取宏小区网络中的中继站的位置信息,然后根据该中继站的位置信息使用波束成性算法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其中,中继站位于热点地区,微基站所在位置为微基站的站址,其中微基站的站址可以和宏基站的站址相同。另外,与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对应的波束可以指向该中继站。中继站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中继站相对于微基站所在位置的方位角等。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预先获得的方式获知宏小区网络中的热点地区;在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对整个宏小区内业务量分布进行统计,获知宏小区网络中的热点地区。
C2、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高定向性波束来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中继站根据该中继链路对热点地区内提供微小区覆盖。
其中,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提供微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信道等多个物理信道,该中继链路还用于传输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和微基站之间的数据。微小区的类型可以为微微小区(Pico cell)和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微基站,此时微基站所在位置称为微基站的站址,微基站的站址可以和宏基站的站址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方法的执行主体微基站和区域中的宏基站共站址,微基站的上述功能在实际中可以由宏基站增加相应的设备来实现,即宏基站不仅提供区域的宏小区覆盖,宏基站中新增的设备还提供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则此时本发明的执行主体则可以为宏基站,宏基站中新增的设备可以等效为微基站。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根据中继站的位置信息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并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中继站根据该中继链路对热点地区内提供微小区覆盖。与现有技术需要重新选择微基站的站址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热点地区发生变化时,微小区基站设备的位置保持不变,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以及中继站的位置即可实现对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在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高定向性天线可以为阵列天线,当然还可以为其它类型的天线。
在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可以适用于当热点地区处于宏小区边缘时,Pico cell可以由中继站(Relay Station)提供,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基站具有的波束成型天线,直接形成定向波束与中继站通信。相对于实施例一种阵列天线直接形成微小区的情况,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在热点地区处于宏小区边缘时,适用性更好,可以更稳定的对热点地区提供微小区服务。
参见图9,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的方法流程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可能存在干扰,上述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的步骤(步骤C2)具体可以包括:
D1、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D2、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所提供的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向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在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之后,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所提供的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向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合适的预编码向量,可以消除宏基站的下行数据信号对微基站的下行数据信号的干扰,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的上行信号和微基站的上行信号之间可能产生干扰。
进一步的,上述利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的步骤(步骤C2)具体还可以包括:
D3、对宏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以及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获取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具体的,在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对宏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以及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获取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D3和步骤D1、D2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执行顺序,即步骤D3可以在步骤D1之前执行,也可以在步骤D1和D2之间执行。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使用多入多出检测方法,可以消除宏小区的上行信号对微小区的上行信号的干扰,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下面再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
参见图1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站包括:第一宏小区通信单元110和第一微小区通信单元120,其中第一宏小区通信单元110用于创建宏小区;第一微小区通信单元120包括:
第一波束成型模块121,用于根据热点地区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第一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122,用于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站可以使用在前述对应的实施例一中,详情参见上述实施例一。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站可以根据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并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直接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热点地区发生变化时,微小区基站设备的位置保持不变,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即可实现对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参见图11,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站中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站中第一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122可以包括:
第一预编码子模块125,用于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热点地区的下行数据信号使用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第一数据传输子模块126,用于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向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进一步的,上述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还可以包括:
第一上行信号检测子模块127,用于对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以及宏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获取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在具体应用时,第一微小区通信单元120和第一宏小区通信单元110之间可以具有高速链路互访,以便于实现宏小区和微小区之间的联合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高的基站中包括第一微小区通信单元120和第一宏小区通信单元110,第一微小区通信单元120可以作为增强单元直接集成在宏基站中。在实际的基站设备中,微基站共用宏基站的部分硬件单元,系统集成度更高,从而减少设备成本,并减少系统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参见图12,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站包括:第二宏小区通信单元210和第二微小区通信单元220,其中第二宏小区通信单元210用于创建宏小区;第二微小区通信单元220包括:
第二波束成型模块221,根据中继站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第二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222,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站可以使用在前述对应的实施例二中,详情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
在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站根据中继站的位置信息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并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中继站根据该中继链路对热点地区内提供微小区覆盖。与现有技术需要重新选择微基站的站址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热点地区发生变化时,微小区基站设备的位置保持不变,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以及中继站的位置即可实现对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站可以作为单独的部分进行架设。在建网初期还没有出现容量需求较大的热点地区时,可以先安装宏基站设备,随着用户的增加,当某个宏小区出现容量需求较大的热点地区时,再在宏基站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微基站设备,可以减少运营商的初始建网成本。
参见图13,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站中第二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站中第二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222可以包括:
第二预编码子模块225,用于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第二数据传输子模块226,用于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所提供的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向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还包括:
第二上行信号检测子模块227,用于对宏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以及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获取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在具体应用时,第二微小区通信单元220和第二宏小区通信单元210之间可以具有高速链路互访,以便于实现宏小区和微小区之间的联合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和系统内的各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具体内容可参见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以及基站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基于宏小区网络覆盖下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所述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包括:
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所述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向所述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所述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还包括:
对所述宏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以及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获取所述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定向性天线为阵列天线。
5.一种基于宏小区网络覆盖下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所述中继站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所述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定向性天线为阵列天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包括:
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所述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所提供的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向所述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所述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述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还包括:
对所述宏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以及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获取所述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9.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宏小区通信单元,用于形成宏小区覆盖;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小区通信单元,所述微小区通信单元包括:
第一波束成型模块,用于根据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第一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所述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包括:
第一预编码子模块,用于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所述热点地区的下行数据信号使用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第一数据传输子模块,用于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向所述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所述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还包括:
第一上行信号检测子模块,用于对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以及所述宏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获取所述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12.一种基站,包括:
第二宏小区通信单元,用于形成宏小区覆盖;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小区通信单元,所述微小区通信单元包括:
第二波束成型模块,根据中继站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第二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提供所述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包括:
第二预编码子模块,用于对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所述宏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第二数据传输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所提供的中继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中继链路,向所述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所述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还包括:
第二上行信号检测子模块,用于对所述宏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以及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获取所述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CN201010254366.3A 2010-08-13 2010-08-13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82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54366.3A CN102378205B (zh) 2010-08-13 2010-08-13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PCT/CN2011/074714 WO2011150763A1 (zh) 2010-08-13 2011-05-26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US13/717,155 US8750890B2 (en) 2010-08-13 2012-12-17 Microcell creating method based on macrocell network coverag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54366.3A CN102378205B (zh) 2010-08-13 2010-08-13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8205A true CN102378205A (zh) 2012-03-14
CN102378205B CN102378205B (zh) 2015-04-08

Family

ID=45066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5436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8205B (zh) 2010-08-13 2010-08-13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50890B2 (zh)
CN (1) CN102378205B (zh)
WO (1) WO2011150763A1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4684A (zh) * 2012-07-02 2012-10-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采用垂直覆盖的同频组网方法
CN103442409A (zh) * 2013-08-20 2013-12-11 浙江大学 宏蜂窝与小蜂窝异构网络下的用户接入方法
CN103731900A (zh) * 2013-12-10 2014-04-16 浙江大学 一种蜂窝异构网络下的用户接入模式选择方法
WO2014094231A1 (en) * 2012-12-18 2014-06-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thereof
WO2015000184A1 (zh) * 2013-07-05 2015-01-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参数获取方法、参数优化方法及其装置、系统
WO2015188374A1 (en) * 2014-06-13 2015-12-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daptive beacon transmission
WO2016000092A1 (zh) * 2014-06-03 2016-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中的通信方法、宏基站、微基站和用户设备
WO2016026107A1 (zh) * 2014-08-20 2016-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基站
WO2016037334A1 (en) * 2014-09-11 2016-03-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Group based downlink transmission
CN106304107A (zh) * 2015-06-29 2017-01-04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布局方法及系统
CN106576254A (zh) * 2014-07-17 2017-04-19 蓝色多瑙河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系统中自适应波束放置的方法
CN108964736A (zh) * 2018-10-15 2018-12-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毫米波系统中用户发现阶段波束优化方法
CN109587706A (zh) * 2017-09-28 2019-04-0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覆盖方向自适应调整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6146B (zh) * 2010-07-06 2015-07-0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降低干扰和增强覆盖的方法和设备
CN103220026B (zh) * 2012-01-19 2016-06-2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码本反馈方法及信号接收装置、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US9614596B2 (en) * 2012-11-28 2017-04-04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US9094814B1 (en) * 2013-03-14 2015-07-28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Provision of relay operation information to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3272018B1 (en) * 2015-03-16 2020-06-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5241A (zh) * 2000-05-24 2001-12-05 朗迅科技公司 用于通信系统的控制技术
WO2009084904A2 (en) * 2007-12-31 2009-07-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N101557249A (zh) * 2008-04-07 2009-10-14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协作传输下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62817A (zh) * 2009-05-25 2009-10-2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天线波束交叠的中继传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5241A (zh) * 2000-05-24 2001-12-05 朗迅科技公司 用于通信系统的控制技术
WO2009084904A2 (en) * 2007-12-31 2009-07-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N101557249A (zh) * 2008-04-07 2009-10-14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协作传输下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62817A (zh) * 2009-05-25 2009-10-2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天线波束交叠的中继传输方法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4684A (zh) * 2012-07-02 2012-10-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采用垂直覆盖的同频组网方法
WO2014094231A1 (en) * 2012-12-18 2014-06-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thereof
CN104854896A (zh) * 2012-12-18 2015-08-19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基站及其方法
CN104854896B (zh) * 2012-12-18 2019-06-11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基站及其方法
US10136336B2 (en) 2012-12-18 2018-11-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thereof
WO2015000184A1 (zh) * 2013-07-05 2015-01-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参数获取方法、参数优化方法及其装置、系统
KR101910777B1 (ko) 2013-07-05 2018-10-22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정보 취득 방법, 파라미터 최적화 방법, 및 그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03442409A (zh) * 2013-08-20 2013-12-11 浙江大学 宏蜂窝与小蜂窝异构网络下的用户接入方法
CN103442409B (zh) * 2013-08-20 2016-08-24 浙江大学 宏蜂窝与小蜂窝异构网络下的用户接入方法
CN103731900B (zh) * 2013-12-10 2017-02-01 浙江大学 一种蜂窝异构网络下的用户接入模式选择方法
CN103731900A (zh) * 2013-12-10 2014-04-16 浙江大学 一种蜂窝异构网络下的用户接入模式选择方法
WO2016000092A1 (zh) * 2014-06-03 2016-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中的通信方法、宏基站、微基站和用户设备
WO2015188374A1 (en) * 2014-06-13 2015-12-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daptive beacon transmission
US9674820B2 (en) 2014-06-13 2017-06-0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daptive beacon transmission
CN106576254A (zh) * 2014-07-17 2017-04-19 蓝色多瑙河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系统中自适应波束放置的方法
CN106576254B (zh) * 2014-07-17 2020-12-25 蓝色多瑙河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系统中自适应波束放置的方法
WO2016026107A1 (zh) * 2014-08-20 2016-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基站
WO2016037334A1 (en) * 2014-09-11 2016-03-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Group based downlink transmission
US10285188B2 (en) 2014-09-11 2019-05-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Group based downlink transmission
CN106304107A (zh) * 2015-06-29 2017-01-04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布局方法及系统
CN106304107B (zh) * 2015-06-29 2020-06-23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布局方法及系统
CN109587706A (zh) * 2017-09-28 2019-04-0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覆盖方向自适应调整方法和装置
CN109587706B (zh) * 2017-09-28 2022-04-1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覆盖方向自适应调整方法和装置
CN108964736A (zh) * 2018-10-15 2018-12-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毫米波系统中用户发现阶段波束优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8205B (zh) 2015-04-08
WO2011150763A1 (zh) 2011-12-08
US8750890B2 (en) 2014-06-10
US20130109400A1 (en) 201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8205B (zh)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CN102387513A (zh)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EP2679058B1 (en) Configuring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cooperation areas of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Sharma et al. Transmit beamforming for spectral coexistence of satellite and terrestrial networks
US20140099960A1 (en) Beamforming for increasing cell edge capacity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US8599739B2 (en) Remotely weighted SDMA transmission
US9125074B2 (e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multi-user MIMO
KR20160062731A (ko) 분산 어레이 매시브 mimo 시스템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2457319A (zh) 业务数据下发方法和装置
Gómez-Cuba et al. Twice simulated annealing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mWave multi-hop networks with interference
Mennerich et al. Reporting effort for cooperative systems applying interference floor shaping
Interdonato Signal Processing Aspects of Cell-Free Massive MIMO
Arai et al. A new antenna arrangement design of massive MIMO in LOS environment for further capacity enhancement
Qu et al. Angle-based downlink beam selection and user scheduling for massive MIMO systems
Ichkov et al. Interference-aware user association and beam pair link allocation in mm-wave cellular networks
KR20140005076A (ko) 편파 특성을 이용한 빔/편파 자원 할당 시스템 및 방법
US930671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es for configuring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Mennerich et a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framework for cellular mobile radio networks
Arai et al. Antenna array arrangement for massive MIMO to reduce channel spatial correlation in LOS environment
Islam Distributed massive MIMO in millimetre wave communication
Thiele et al. Interference-floor shaping for liquid coverage zones in coordinated 5G networks
Geraci et al. Indoor massive MIMO deployments for uniformly high wireless capacity
Sharma et al. Cognitive beamforming for spectral coexistence of hybrid satellite systems
Zirwas et al. Cooperative feeder links for relay enhanced networks
Noori Green Femtocell Networks through Joint Power Control and 3-Dimensional Pattern-Dependent Beamform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07

Address after: London, England

Patentee after: GW partnershi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07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Global innovation polymerization LLC

Address before: London, England

Patentee before: GW partnershi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