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7513A -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7513A
CN102387513A CN2010102707061A CN201010270706A CN102387513A CN 102387513 A CN102387513 A CN 102387513A CN 2010102707061 A CN2010102707061 A CN 2010102707061A CN 201010270706 A CN201010270706 A CN 201010270706A CN 102387513 A CN102387513 A CN 102387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
base station
hot spot
micro base
ce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707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晟
党文栓
程宏
范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7070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8751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1/074858 priority patent/WO2011150790A1/zh
Publication of CN102387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7513A/zh
Priority to US13/780,976 priority patent/US20130171998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该方法包括:微基站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微基站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所述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多个宏小区中的热点地区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微基站的位置可以保持不变,微基站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即可实现对位置发生改变的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通常采用蜂窝系统,即在不同的地点架设不同的基站,每个基站形成一个小区,负责该地方的移动用户的通信。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存在一些通信业务量较大的热点地区。为实现对热点地区提供较高的系统容量,通常在热点地区架设微小区,通过微小区对热点地区的移动用户提供通信业务。
现有技术中的移动通信网络通常为多层小区结构(HeterogeneousNetwork,HetNet)。首先使用宏基站创建宏小区(Macro-Cell)实现大范围的连续网络覆盖,然后在热点地区架设微基站,微基站创建微小区对热点地区进行重叠覆盖。其中,微小区提供较高的系统容量。
发明人在研究现有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热点地区的微小区由微基站创建,需要在热点地区寻找合适的站址来架设微基站,并且需要提供微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回传链路。如果热点地区发生变化,则需要重新选址架设微基站形成对热点地区的网络覆盖,导致组网方式不灵活,增加了网络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可以在热点地区发生变化时,不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站址即可创建覆盖热点地区的微小区。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包括:
微基站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微基站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所述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微基站,包括:
波束成型模块,用于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所述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至少两个宏基站以及如上所述的微基站,所述至少两个宏基站用于创建至少两个宏小区,至少两个宏基站分别和所述微基站设置有互联链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基站可以根据宏小区中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并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直接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与现有技术需要重新选择微基站的站址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多个宏小区中的热点地区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微基站的位置可以保持不变,微基站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即可实现对位置发生改变的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天线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天线中阵元的空间坐标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的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小区之间的等效MIMO信道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区创建方法中消除下行干扰信号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区创建方法中消除上行干扰信号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基站中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宏基站提供区域内的宏小区无缝连续覆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宏小区网络覆盖下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可以包括:
A1、微基站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获取至少两个宏小区网络中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然后根据该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使用波束成性算法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其中,不同的热点地区对应的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执行是不同的。与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对应的波束可以覆盖该热点地区。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热点地区的面积、形状、热点地区相对于微基站所在位置的方位角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预先获得的方式获知宏小区网络中的热点地区,也可以通过对整个宏小区内业务量分布进行统计,获知宏小区网络中的热点地区。
A2、微基站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多个宏小区覆盖区域中的某个较高地点(例如,该区域内的高楼楼顶、电视塔等)放置微基站,微基站可以和形成多个宏小区的多个宏基站不共站址。
具体的,微基站可以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高定向性波束对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其中,一个波束可以对一个热点地区提供微小区覆盖。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中提供微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信道等多个物理信道,该波束还用于传输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和微基站之间的数据。微小区的类型可以为微微小区(Pico-Cell)和毫微微小区(Femto-Cell)。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微基站可以根据宏小区中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并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直接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多个宏小区中的热点地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微基站设备的位置保持不变,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即可实现对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微小区覆盖的热点地区的数量来灵活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数量。若需要提供微小区覆盖的热点地区的数量较少,微基站可以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一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利用该高定向性天线为所有的热点地区提供微小区覆盖。
另外,若需要提供微小区覆盖的热点地区的数量较多,微基站可以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至少两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至少两个高定向性天线分别为不同的热点地区提供微小区覆盖,可以在多个高定向性天线之间灵活分配资源。举例来说,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为4个,那么可以根据这4个热点地区位置信息设置两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使每个高定向性天线分别为两个热点地区提供微小区覆盖。当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这4个热点地区位置信息设置4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使每个高定向性天线分别为一个热点地区提供微小区覆盖。当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这4个热点地区位置信息设置3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使一个高定向性天线为两个热点地区提供微小区覆盖,使另外两个高定向性天线分别为剩下的两个热点地区提供微小区覆盖。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当高定向性天线数为至少两个时,可以在多个高定向性性天线之间灵活分配资源。
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天线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创建微小区的高定向性天线可以为阵列天线,当然还可以为其它类型的天线,例如在信号频率较高时,例如微波频段,则高定向性天线可以为抛物面天线。当采用线性阵列时,由于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形成波束,则可以形成扇形微小区。当采用平面阵列时,如图2(a)所示32阵元的8×4均匀平面阵列,则可以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同时形成较窄的波束,即3D波束成型,也就是同时在水平和垂直方案形成波束,从而可以更好地生成微小区。另外,图2(b)所示的圆形阵列和图2(c)所示的三维网格阵列天线也能实现3D波束成型。
参见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天线中阵元的空间坐标示意图。
如图3所示,对任意阵列几何的具有m个阵元的阵列天线,坐标原点为编号为1的阵元,第m个阵元的位于(xm,ym,zm),若某远场信号的波达方向为(φ,θ),则该信号可以表示为如下向量形式:
u(t)=[u1(t),u2(t),…,uM(t)]
其中,um(t),m=1,2,…,M为第m和阵元的接收(或发射)信号,则各个阵元的信号具有如下关系:
Figure BSA00000255152200051
其中,表示各个阵元信号之间的相位差,该相位差由阵元位置和波达方向的函数
Figure BSA00000255152200053
决定。为表述方便,可将各个阵元信号相位差表示为如下方向向量形式:
Figure BSA00000255152200061
通过对各个阵元信号,用复数权向量w=(w1,w2,…,wM)进行加权求和,可以得到:
Figure BSA00000255152200062
不难看出,通过选择合适的权向量w,就可以最大化来自波达方向(φ,θ)的有用信号,并且抑制其它方向的干扰信号,这个过程对整个阵列天线而言等效于产生特定方向的波束。这个加权求和操作既可以在射频信号上实现,也可以在基带上实现,其中,在基带上实现通常称为数字波束成型。波束成型在收发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实现。波束成型算法,也就是权向量w的计算方法,现在已经有大量成熟的算法可以利用,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波束成型算法。
与通常的自适应阵列天线系统中波束需要跟踪每个用户不同,本发明中波束不是跟踪用户,而仅仅是形成相对固定的波束指向某些热点地区,由于一段时间内(数小时、数天或数月等)热点地区是比较固定的,不需要动态地、每个无线帧地快速改变波束。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直接在中射频上实现波束成型,而无需在基带上进行数字波束成型,因而成本较低,每个波束只需进行一路基带处理,复杂性较小。
另外,当至少两个宏小区中的两个或两个的热点地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式实现微小区覆盖时,不同的微小区可以共用一组阵列天线,总的波束成型权向量是各个微小区波束成型权向量之和。以下行方向发射波束成型为例,若有两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微小区,对应(φ1,θ1)、(φ2,θ2)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射信号分别为u1(t)和u2(t),分别采用权向量w1和w2加权,则发射信号向量为:
s ( t ) = w 1 * u 1 ( t ) + w 2 * u 2 ( t )
则在波达方向(φ1,θ1)上的用户设备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SA00000255152200072
其中n1(t)为噪声信号。若采用合适的波束成型算法,使得干扰分量功率尽可能小而有用信号分量功率
Figure BSA00000255152200074
尽可能大,则在波达方向(φ1,θ1)上的用户设备只接收到其有用信号,而不受其它微小区信号的干扰。相似地,对另外一个微小区也采用同样的方式。也就是说,设计权向量w1和w2,最大化如下信号与干扰/噪声功率比(Signal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SINR):
Figure BSA00000255152200075
其中
Figure BSA00000255152200077
为噪声功率。由于接收和发送具有对偶性,采用相似的方式在上行接收方向也可以实现,其中,上下行方向,也就是收发方向,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波束成型向量。其中,波束指向和波束宽度可以通过调节波束成型权系数(一般是相位)来完成。另外,波束指向还可以通过电调阵列天线的下倾角、水平方向等方式来完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整个宏小区内业务量分布进行长期统计,得出该宏小区内的热点区域,包括位置、范围等,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调节阵列天线的波束(指向、波束宽度、发射功率等),就能方便得完成系统组网的优化,具有灵活的业务适应性。
参见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的方法流程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高定向性天线提供的多个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之间可能存在干扰,上述微基站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至少两个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的步骤(步骤A2)具体可以包括:
B1、对至少两个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对至少两个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Multiple User-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U-MIMO)预编码,在预编码完成后,执行步骤B2。
B2、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向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在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之后,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向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合适的预编码向量,可以消除不同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之间的干扰,可以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容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的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之间可能产生干扰。
进一步的,上述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的步骤(步骤A2)具体还可以包括:
B3、对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分别获取至少两个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具体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基站还可以对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分别获取至少两个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B3和步骤B1、B2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执行顺序,即步骤B3可以在步骤B1之前执行,也可以在步骤B1和B2之间执行。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使用多入多出检测方法,可以消除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之间的干扰,可以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容量。
参见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小区之间的等效MIMO信道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微基站采用多个独立的阵列天线时,区域内的多个热点地区分为多组,每组由一个独立的阵列天线为该组热点地区提供微小区覆盖,多个微小区以及它们对应的用户设备之间构成了等效的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信道。
本发明实施例以两个阵列天线提供的两个微小区为例来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称为第一微小区和第二微小区。第一微小区和第二微小区分别使用不同的基站收发信台,其中,h11、h22分别为第一微小区的基站收发信台到用户设备1(User Equipment,UE),以及第二微小区的基站收发信台到UE2的信道系数,h12、h21分别为第一微小区的基站收发信台到UE2,以及第二微小区的基站收发信台到UE1的信道系数。在下行方向,第一基站收发信台到UE1以及第二基站收发信台到UE2的信号为有用信号,第一基站收发信台到UE2以及第二基站收发信台到UE1的信号为干扰信号。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利用多用户MU-MIMO的预编码技术,通过设计合适的预编码向量,可以抑制甚至消除干扰信号。
参见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区创建方法中消除下行干扰信号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MU-MIMO预编码进行干扰消除的下行处理过程如图6所示,第一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和第二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首先经过MU-MIMO预编码单元,进行预编码,预编码后的第一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经过波束成型形成第一微小区下行发射信号发射出去。预编码后的第二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经过波束成型形成第二微小区下行发射信号发射出去。
参见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区创建方法中消除上行干扰信号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行方向与下行方向具有对偶性,在上行方向,UE1到第一微小区的基站收发信台以及UE2到第二微小区的基站收发信台的信号为有用信号,UE1到第二微小区的基站收发信台以及UE2到第一微小区的基站收发信台的信号为干扰信号。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利用MIMO检测技术,可以在基站侧抑制甚至消除干扰信号。如图所示,微基站首先将来自各高定向性天线的第一微小区上行接收信号和第二微小区上行接收信号经过波束成型形成后,经MIMO检测单元消除干扰并分离出各自的有用信号,即分离出第一微小区上行数据信号和第二微小区上行数据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微基站设备向宏小区内的多个热点地区提供微小区覆盖,微基站设备中的高定向性天线集中放置在一个或多个宏小区覆盖区域中的某个较高地点,例如该区域中的高楼楼顶,电视塔等。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微基站和宏基站架设在不同的位置,便于选择区域内较高地点架设微基站中的高定向性天线,从而有利于形成较窄的波束宽度,提高通过波束形成微小区覆盖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宏小区和微小区之间的干扰区域,有利于提高系统容量。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下面再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
参见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基站包括:波束成型模块121和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122。
其中波束成型模块121,用于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122,用于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基站可以使用在前述对应的实施例一中,详情参见上述实施例一。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基站可以根据宏小区中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并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直接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与现有技术需要重新选择微基站的站址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多个宏小区中的热点地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微基站的位置可以保持不变,微基站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即可实现对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参见图9,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基站中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微基站中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122可以包括:
预编码子模块125,用于对至少两个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数据传输子模块126,用于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向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进一步的,上述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122还可以包括:
上行信号检测子模块127,用于对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分别获取至少两个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基站中波束成型模块121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包括:
波束成型模块121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至少两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或者,
波束成型模块121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一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在具体应用时,可以将区域内的热点地区分为多个组,每组热点地区由一个独立的波束成型模块以及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来提供微小区覆盖,波束成型模块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不同的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之间可以具有高速链路互访,以便于实现微小区之间的联合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基站还可将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集成在一起,从而实现处理资源的统计复用,从而减少设备成本,并减少系统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参见图1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三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宏基站201、202以及微基站203,
其中至少两个宏基站分别为第一宏基站201和第二宏基站202,第一宏基站201和第二宏基站202分别和微基站203之间设置有互联链路。第一宏基站201和第二宏基站202分别用于创建至少两个宏小区,通信系统中的微基站203和上述实施例二中的微基站相同,详情参见上述实施例二。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微基站可以根据宏小区中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来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并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直接对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与现有技术需要重新选择微基站的站址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多个宏小区中的热点地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微基站的位置可以保持不变,微基站通过调整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即可实现对热点地区的微小区覆盖,组网方式灵活,网络维护成本较低。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互联链路可以采用微波、自由空间激光、光纤、或其它中低速线路来实现。通过在宏基站和微基站之间设置互联链路,可以使得宏基站和微基站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例如共享下行发射数据、上行接收信号或信道状态信息等,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共享信息更合理的分配系统资源,提供系统容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和系统内的各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具体内容可参见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宏小区网络覆盖下的微小区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微基站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微基站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所述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基站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包括:
微基站对至少两个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微基站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向所述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所述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基站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还包括:
微基站对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分别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定向性天线为阵列天线。
5.根据权利要求1到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基站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包括:
微基站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至少两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或者,
微基站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一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6.一种微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波束成型模块,用于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至少两个波束对所述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形成微小区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包括:
预编码子模块,用于对至少两个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多用户多入多出预编码;
数据传输子模块,用于利用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向所述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用户设备传输所述预编码后的微小区的下行数据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区通信处理模块还包括:
上行信号检测子模块,用于对所述高定向性天线形成的波束接收到的微小区的上行接收信号进行多入多出检测分别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微小区的上行数据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6到8任一项所述的微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成型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至少两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或者,
根据至少两个宏小区内的热点地区的位置信息设置一个高定向性天线的波束宽度和波束指向。
10.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至少两个宏基站,所述至少两个宏基站用于创建至少两个宏小区;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6到8任一项所述的微基站,所述至少两个宏基站分别和所述微基站设置有互联链路。
CN2010102707061A 2010-08-31 2010-08-31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Pending CN1023875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707061A CN102387513A (zh) 2010-08-31 2010-08-31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PCT/CN2011/074858 WO2011150790A1 (zh) 2010-08-31 2011-05-30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US13/780,976 US20130171998A1 (en) 2010-08-31 2013-02-28 Method, Micro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Creating Microcel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707061A CN102387513A (zh) 2010-08-31 2010-08-31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7513A true CN102387513A (zh) 2012-03-21

Family

ID=45066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707061A Pending CN102387513A (zh) 2010-08-31 2010-08-31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71998A1 (zh)
CN (1) CN102387513A (zh)
WO (1) WO2011150790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81945A1 (zh) * 2012-06-08 2013-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调整方法和设备
CN104079332A (zh) * 2013-03-31 2014-10-01 王晓安 实现协作多点传输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的通讯方法
CN106304107A (zh) * 2015-06-29 2017-01-04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布局方法及系统
CN106941211A (zh) * 2017-02-24 2017-07-11 Pc-Tel公司 多馈电天线辐射单元、mimo多天线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CN110366187A (zh) * 2019-06-12 2019-10-22 福建工程学院 权衡成本与信号强度的无线网络基站建站选址优化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22597B1 (ko) * 2011-12-27 2019-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Fdd 모드로 동작하는 거대 mimo 시스템에서 채널상태정보 기준신호를 전송하고 수신하기 위한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CN104854896B (zh) * 2012-12-18 2019-06-11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基站及其方法
US10187130B2 (en) * 2015-02-17 2019-01-2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configure antenna beam width
US10251046B2 (en) * 2015-06-01 2019-04-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link discovery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17113301A1 (zh) * 2015-12-31 2017-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赋形方法、接收机、发射机及系统
WO2017164900A1 (en) * 2016-03-25 2017-09-28 Intel Corporation Full duplex support in fifth generation (5g) system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9768C (zh) * 2000-05-24 2006-10-11 朗迅科技公司 服务于宏小区的基站和方法
CN101170339A (zh) * 2006-10-26 2008-04-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扇区广播波束形成的实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6248A (ja) * 1993-07-30 1995-02-14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00287250A (ja) * 1999-03-31 2000-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マイクロセル基地局
JP2002199428A (ja) * 2000-12-27 2002-07-12 Toshiba Corp 移動通信端末装置とその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040165561A1 (en) * 2003-02-21 2004-08-26 Chiou Ta-Gang System for constructing a mobility model for use in mobility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US7953372B2 (en) * 2003-04-07 2011-05-31 Yoram Ofek Directional antenna sectoring system and methodology
US20050272472A1 (en) * 2004-05-27 2005-12-0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control channel beams and managing high volume user coverage areas
US7457641B1 (en) * 2004-11-24 2008-11-2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capacity for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s
EP1924029A1 (en) * 2006-11-13 2008-05-21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eam-forming at a base station, and a base station
CN101335552B (zh) * 2007-06-26 2013-05-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状覆盖的智能天线实现方法与装置
US20090023477A1 (en) * 2007-07-19 2009-01-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nfiguring a multi-sector base station
US8346173B2 (en) * 2009-03-20 2013-0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via RNTI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9768C (zh) * 2000-05-24 2006-10-11 朗迅科技公司 服务于宏小区的基站和方法
CN101170339A (zh) * 2006-10-26 2008-04-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扇区广播波束形成的实现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81945A1 (zh) * 2012-06-08 2013-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调整方法和设备
CN103491553A (zh) * 2012-06-08 2014-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调整方法和设备
CN103491553B (zh) * 2012-06-08 2016-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调整方法和设备
CN104079332A (zh) * 2013-03-31 2014-10-01 王晓安 实现协作多点传输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的通讯方法
CN104079332B (zh) * 2013-03-31 2017-07-28 王晓安 实现协作多点传输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的通讯方法
CN106304107A (zh) * 2015-06-29 2017-01-04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布局方法及系统
CN106941211A (zh) * 2017-02-24 2017-07-11 Pc-Tel公司 多馈电天线辐射单元、mimo多天线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CN110366187A (zh) * 2019-06-12 2019-10-22 福建工程学院 权衡成本与信号强度的无线网络基站建站选址优化方法
CN110366187B (zh) * 2019-06-12 2022-02-11 福建工程学院 权衡成本与信号强度的无线网络基站建站选址优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71998A1 (en) 2013-07-04
WO2011150790A1 (zh) 2011-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8205B (zh) 微小区创建方法及基站
CN102387513A (zh) 微小区创建方法、微基站和通信系统
Mumtaz et al. MmWave massive MIMO: a paradigm for 5G
Shokri-Ghadikolaei et al. Millimeter wave cellular networks: A MAC layer perspective
EP2679058B1 (en) Configuring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cooperation areas of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P3609087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oppenborg et al. 3D beamforming trials with an active antenna array
CN105009640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小区切换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US9125074B2 (e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multi-user MIMO
EP2907245A2 (en) Beamforming for increasing cell edge capacity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KR20160062731A (ko) 분산 어레이 매시브 mimo 시스템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Li et al. An enhanced beamforming algorithm for three dimensional MIMO in LTE-advanced networks
Gómez-Cuba et al. Twice simulated annealing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mWave multi-hop networks with interference
Jazi et al.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n Cell-free Massive MIMO Systems
Interdonato Signal Processing Aspects of Cell-Free Massive MIMO
Polese et al. 3GPP NR: the standard for 5G cellular networks
Islam et al. Suitable beamforming technique for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Galindo-Serrano et al. Virtual small cells using large antenna arrays as an alternative to classical HetNets
JP7102767B2 (ja) 送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Yadav et al. Design of a scheduling algorithm in 3D MIMO beamforming 5G systems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Arai et al. A new antenna arrangement design of massive MIMO in LOS environment for further capacity enhancement
Qu et al. Angle-based downlink beam selection and user scheduling for massive MIMO systems
CN105246130A (zh) 一种用于异构网络中的用户选择算法
US2014024888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es for Configuring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Rebato et al. Tilt angle optimization in dynamic TDD mmwave cellular scenario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