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2045B - 光传送监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传送监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2045B
CN102342045B CN201080010429.9A CN201080010429A CN102342045B CN 102342045 B CN102342045 B CN 102342045B CN 201080010429 A CN201080010429 A CN 201080010429A CN 102342045 B CN102342045 B CN 1023420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bsite
light
transfer path
optical fiber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04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2045A (zh
Inventor
菱川善文
末次义行
小泽一雅
斋藤和人
前山欣邦
木田泰
宗像广幸
吉田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2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2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2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20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a supervisory or additional signal
    • H04B10/0771Fault location on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1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 reflected signal, e.g. using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s [OTD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Testing Of Optical Devices Or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传送监视装置,其具有用于在信号光的传输路径中发生传送异常的情况下及早判定其异常原因的构造。该光传送监视装置(2A)是如下装置:在光纤传送路径(13n)上使脉冲试验光从第1站点(11n)侧朝向第2站点(12n)侧传输,并基于其传输时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而监视光传送。光传送监视装置(2A)具有光开关(20)、测定装置(30)及光传送异常判定装置(50)。光传送异常判定装置(50)包含光传送监视部(51)、测量控制部(52)、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试验数据管理部(54)、配线信息管理部(55)、光开关配线信息管理部(56),及判定部(57)。光传送监视部(51)基于第1站点(11n)中的信号光的发送或接收状况,检测从第1站点(11n)至第2站点(12n)的信号光的传输路径的传送异常。

Description

光传送监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脉冲试验光在铺设于第1站点和第2站点之间的光纤传送路径上传输,并基于该脉冲试验光传输时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而监视该第1站点和第2站点之间所进行的光传送的装置。
背景技术
光纤传送系统经由铺设于第1站点(例如基站)与第2站点(例如加入者住宅)之间的光纤传送路径进行信号光的发送/接收。其中,将第1站点与多个第2站点经由分束器并利用光纤传送路径连接而形成的系统,被称为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系统。在这种光纤传送系统中,监视光纤传送路径的状态很重要,另外,监视设置于第1站点及第2站点各自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也很重要。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意图确定光纤传送系统中发生某些传送异常时的原因的发明。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针对多条光纤传送路径设置一个光开关及一个光传送监视装置,多条光纤传送路径分别依次经由光开关而与光传送监视装置光学连接。即,多条光纤传送路径分别依次被光传送监视装置所监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991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人经过对当前的光传送监视装置进行详细研究后发现以下的课题。即,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在多条光纤传送路径中的某一条光纤传送路径上发生传送异常时,为了确定该发生异常的光纤传送路径、进而判定该传送异常的原因,有时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例如,在假定传送路径由2000条光纤传送路径构成,并且1条光纤传送路径的试验需要1分钟时,从2000条光纤传送路径中的某一条光纤传送路径上发生传送异常开始,直至对该光纤传送路径进行试验为止,最坏的情况下需要2000分钟(33.3小时),从而实时性欠佳。
另外,也可以在接收到来自光传送系统的用户(例如作为第2站点的加入者住宅的用户)的异常报告后,针对到达该第2站点的光纤传送路径实施试验。但是,在此情况下,成为被动地维持光传送系统,从而应对来自用户的异常报告或系统的维护需要花费时间及费用。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如下构造的光传送监视装置,该构造用于当在包含自第1站点至第2站点的光纤传送路径的信号光传输路径上发生传送异常时,能够及早判定该异常原因。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使脉冲试验光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中的成为监视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中传输,并基于该脉冲试验光传输时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对监视对象的光传送进行监视。在这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分别由第1站点、第2站点、及铺设于第1站点和第2站点之间的光纤传送路径构成。将这种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各自作为监视对象候补的该光传送监视装置,具有监视部、测定部、光耦合部及判定部。
具体地说,监视部为了监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各自的光传送状态,而将任一个传送路径单元确定为监视对象。此时,监视部基于属于成为监视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的第1站点中信号光的发送或接收状况,检测该监视对象中有无传送异常。测定部将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中的由监视部作为监视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获得的测定数据,作为上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各自的基准数据而记录。此时,测定部向属于成为监视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光纤传送路径输出脉冲试验光,并接收在传输该脉冲试验光的光纤传送路径内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由此取得该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光耦合部将从测定部输出的脉冲试验光耦合到属于由监视部作为监视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光纤传送路径,并将在传输脉冲试验光的光纤传送路径内产生的反向散射光耦合至测定部。判定部判定利用监视部检测出传送异常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异常原因。另外,该异常原因的判定是基于利用监视部检测出的传送异常的状况、及利用上述测定部取得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而进行的。
此外,在应监视的传送异常中包含第1站点和第2站点之间无法传输信号光的状况(以下,称作传送中断)、或信号光的位错误率的增加等。另外,在上述传送异常的原因中包含第1站点侧及第2站点侧的至少任一个中的发送器异常或接收器异常等设备异常、光纤传送路径的断线、光纤传送路径中的损耗异常、及偏振异常等特性异常等。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光耦合部具有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对应而设置的光合波分波器、及开关部。
光合波分波器各自具有经由对应的光纤传送路径而分别与第1站点及第2站点光学连接的第1连接端口及第2连接端口,并且具有测定用端口,其用于使脉冲试验光耦合至对应的光纤传送路径,另一方面,用于取出在传输该脉冲试验光的对应的光纤传送路径中产生的反向散射光。另外,开关部具有将分别属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光合波分波器的测定用端口的任一个与测定部光学连接的构造,该构造利用光开关、测量控制部而实现。在这里,光开关具有与光合波分波器的测定用端口各自对应而设置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及与测定部光学连接的第2输入输出端口。测量控制部用于将第2输入输出端口光学连接至第1输入输出端口中的与属于成为监视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光合波分波器的测定用端口对应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光耦合部中,测量控制部基于预先准备的第1站点的配线信息(表示第1站点与光纤传送路径的对应关系的信息)、及光开关配线信息(表示光纤传送路径与光开关的连接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进行光开关中的端口切换。但是,该测量控制部的端口切换的准确性依赖于预先准备的配线信息的准确性。即,在所准备的配线信息自身有误的情况下,有可能将来自测定部的脉冲试验光发送至不同于与利用监视部检测到传送异常的第1站点对应的光纤传送路径的、属于其它传送路径单元的光纤传送路径上。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也可以具有如下构造:在第1站点和第2站点之间的光传送开始之前,对构成一个传送路径单元的第1站点、光耦合部的测定用端口、及光纤传送路径的对应关系进行自动构建。
具体地说,可以通过改良具有上述构造的光耦合部而实现。例如,光合波分波器各自还具有用于取出从所对应的第1站点输出的信号光的一部分的确认用端口。光开关具有:与光合波分波器的确认用端口各自对应而设置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以及利用测量控制部而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的任一个光学连接的第4输入输出端口。而且,该开关部还包含信号检测器,其与第4输入输出端口光学连接,检测来自分别属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的第1站点的任一个的信号光。
根据该结构,光开关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分别与光合波分波器的测定用端口连接,第2输入输出端口与测定部连接,第3输入输出端口分别与光合波分波器的确认用端口连接,第4输入输出端口与信号检测器连接。光开关中的第1及第3输入输出端口的对应关系是已知的,因此,如果基于信号检测器的检测结果,确定已发送信号的第1站点,则可以对构成一个传送路径单元的第1站点、光合波分波器的测定用端口、及光纤传送路径的对应关系进行自动构建。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中的至少任一个传送路径单元的信号光传输路径也可以具有多分支构造。具体地说,一个传送路径单元由下述部分构成:第1站点;多个终端站点,其分别相当于第2站点;分束器,其配置在第1站点与多个终端站点之间;以及相当于光纤传送路径的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其经由分束器而铺设于第1站点与多个终端站点之间。在此情况下,该光传送监视装置对于配置有分束器的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使脉冲试验光从第1站点侧朝向多个终端站点侧传输,并基于其传输时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监视第1站点与多个终端站点之间的光传送。
另外,优选在包含上述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的传送路径单元中,在多个终端站点的任一个与第1站点之间的光传送开始之前,测定部在第1站点接收到从多个终端站点的任一个发送的信号光时,取得在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内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该光传送监视装置在基于利用测定部取得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确认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的分支路径中的已与发送信号光的终端站点连接的分支路径后,开始第1站点与发送信号光的终端站点之间的光传送。
在包含上述构造的光传送监视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判定部在利用监视部作为传送异常而检测出光传送的中断状态时,判定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异常原因为第1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第2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光纤传送路径断线、及光纤传送路径的损耗异常中的哪一个。
判定部也可以在利用监视部作为传送异常而检测出光传送中的位错误率大于或等于一定值时,判定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异常原因为第1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第2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及光纤传送路径的损耗异常中的哪一个。
此外,优选测定部对属于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光纤传送路径输出波长比信号光的波长长的脉冲试验光。在此情况下,判定部也可以在利用监视部作为传送异常而检测出光传送的中断状态时,判定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异常原因为第1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第2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光纤传送路径断线、光纤传送路径的损耗异常、及光纤传送路径的偏振异常中的哪一个。另外,判定部也可以在利用监视部作为传送异常而检测出光传送中的位错误率大于或等于一定值时,判定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异常原因为第1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第2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光纤传送路径的损耗异常、及光纤传送路径的偏振异常中的哪一个。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也可以还具有光功率计,其对从分别属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的第1站点输出的信号光中由光耦合部取出的一部分信号光的功率进行测定。在该结构中,判定部基于利用监视部检测出的传送异常的状况、利用测定部测定出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及光功率计的测定结果,判定成为测定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的异常原因。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在作为监视对象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送路径单元各自中发生传送异常的情况下,能够及早判定该传送异常的原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的光传送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所包含的判定部的判定动作的流程图(其1)。
图3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所包含的判定部的判定动作的流程图(其2)。
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所包含的判定部的判定动作的流程图(其3)。
图5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所包含的判定部的判定动作的流程图(其4)。
图6是表示包含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的光传送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包含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的光传送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的光耦合部周边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包含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的光传送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光传送系统中的OLT-光SW信息管理部的逻辑构造的图。
图11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的光耦合部周边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的光耦合部周边的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的判定部周边的结构的图、及用于说明通信状况管理部的逻辑构造的图。
符号的说明
1A~1D…光传送系统、2A~2D…光传送监视装置、11…第1站点、12…第2站点、13…光纤传送路径、14…滤光器、15、16…光合波分波器、17…分束器、18…光纤传送路径(分支路径)、20A~20D…光开关、30…测定装置、40…光功率计、50…光传送异常判定装置、51…光传送监视部、52…测量控制部、53…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4…试验数据管理部、55…OLT配线信息管理部、56…光SW配线信息管理部、57…判定部、300…信号检测器、500…OLT-光SW信息管理部、510…通信状况管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3,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部位、同一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包含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的光传送系统的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光传送系统1A包含分别具有相同构造的N(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1、2、...、n、...)个传送路径单元、以及该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此外,N有时为2000左右的值。例如,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如图1所示,由第1站点11n、第2站点12n、及铺设于第1站点11n与第2站点12n之间的光纤传送路径13n构成,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而在第1站点11n与第2站点12n之间进行光传送。本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对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的成为监视对象的各个传送路径单元中的光传送进行监视。
此外,在以下的关于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表示属于N个传送路径单元各自的同一构成要素的情况下,参照编号的下标使用“N”,在仅表示属于特定的传送路径单元、例如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构成要素的情况下,参照编号的下标使用“n”。具体地说,“第1站点11N”、“第2站点12N”、“光纤传送路径13N”是表示属于N个传送路径单元各自的所有第1站点、所有第2站点、所有光纤传送路径。
在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分别在光纤传送路径13N上的第2站点12N侧(或第2站点12N的紧前方)设置有滤光器14N。另外,在光纤传送路径13N上的第1站点11N侧设置有光合波分波器15N。该光合波分波器15N构成该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中的光耦合部的一部分,并且具有:第1连接端口15a,其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而与第1站点11N光学连接;第2连接端口15b,其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而与第2站点12N光学连接;以及测定用端口15c,其用于将脉冲试验光导入至光纤传送路径13N
本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将N个传送路径单元全部作为监视对象候补,在例如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检测到传送异常的情况下,判定该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异常原因。为此,该光传送监视装置2A具有光开关20A、测定装置30及光传送异常判定装置50。光传送异常判定装置50包含光传送监视部51、测量控制部52、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试验数据管理部54、配线信息管理部55、光开关配线信息管理部56及判定部57。此外,光开关20A与测量控制部52构成开关部。
光传送监视部51构成监视部,其基于第1站点11N各自中的信号光的发送或接收状况,而检测N个传送路径单元各自中的传送状态。测定装置30、测量控制部52及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构成测定部,其将从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的作为光传送监视部51的监视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获得的测定数据,作为这N个传送路径单元各自的基准数据而记录。该测定部例如在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成为监视对象时,输出应在属于该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光纤传送路径13n上传输的脉冲试验光,另一方面,接收在该光纤传送路径13n中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由此取得该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此外,测量控制部52及光开关20A构成开关部,其将从测定部输出的脉冲试验光耦合到各个光纤传送路径13N,另一方面,将光纤传送路径13N各自中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耦合到测定装置30。另外,该开关部及上述光合波分波器15N构成光耦合部。
第1站点11N对在对应的光纤传送路径13N上是否连接有第2站点12N这一情况进行检测,并将该检测结果通知给光传送监视部51。另外,第1站点11N对与第2站点12N之间的传送异常(光传送成为中断状态、或者光传送中的位错误率大于或等于一定值)进行检测,并将该检测结果通知给光传送监视部51。此外,对于已与光纤传送路径13N连接的第2站点12N而言,如果与光纤传送路径13N连接,则将该情况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通知给第1站点11N。光传送监视部51通过从第1站点11N的任一个接收上述的通知,由此将该进行通知的第1站点、例如第1站点11n所属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确定为监视对象。
光开关20A具有分别与光合波分波器15N连接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及与测定装置30连接的第2输入输出端口220。该光开关20A中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与第2输入输出端口的连接是利用测量控制部52而控制的,将光合波分波器15N中所选择的任一个与测定装置30彼此光学连接。
测定装置30输出应在光纤传送路径13N上传输的脉冲试验光,另一方面,接收光纤传送路径13N中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由此取得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测定装置30优选为利用OTDR(Optical Time DomainReflectometry)的装置。
从测定装置30输出的脉冲试验光的波长,与在第1站点11N和第2站点12N之间发送/接收的信号光的波长不同,另外,为了能够更早察觉到在光纤传送路径13N上弯曲随时间增大的状况,优选设为比信号光的波长更长、且更容易产生由弯曲引起的损耗增加的波长。例如,对于ITU-TG.625的单模光纤,在弯曲半径为15mm的情况下,波长1.31μm中的弯曲损耗为2.33×10-2dB/m左右,波长1.55μm中的弯曲损耗为1.45dB/m左右,波长1.65μm中的弯曲损耗为4.77dB/m左右。因此,在波长1.31μm下,即使是比OTDR的损耗测定精度0.01dB更小而无法检测的弯曲损耗增加量,也可以通过使用更长波长的脉冲试验光,而以高灵敏度检测出光纤传送路径13N的弯曲损耗。例如,在信号光波长为1.49μm的情况下,优选脉冲试验光的波长设为比该1.49μm长100nm以上的1.65μm。
设置于光纤传送路径13N上的光合波分波器15N将从测定装置30输出的脉冲试验光耦合到光纤传送路径13N,将光纤传送路径13N中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耦合到测定装置30。因此,光合波分波器15N如上述所示至少具有第1连接端口15a、第2连接端口15b、以及测定用端口15c。
设置于光纤传送路径13N上的滤光器14N使从测定装置30输出的脉冲试验光选择性地反射,且使在第1站点11N与第2站点12N之间发送/接收的信号光选择性地透过。关于滤光器14N中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优选有意地使其高于光纤的端面中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且优选实质性地切断脉冲试验光向第2站点12N的入射。
光传送监视部51基于各个第1站点11N中的信号光的发送或接收的状况对有无传送异常进行检测。更具体地说,光传送监视部51在第1站点11N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而与第2站点12N连接且可无异常地进行光传送时,从第1站点11N取得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各自的识别信息、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各自的发送/接收功率规格信息、以及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而作为第2站点连接信号,并将该第2站点连接信号发送给判定部57。
另一方面,光传送监视部51在从第1站点11N中的例如属于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第1站点11n接收到表示光传送为中断状态的通知时,与该通知一起从第1站点11n取得光传送为中断状态的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各自的识别信息、第1站点11n的实际的信号光发送功率、以及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而作为光传送中断信号,并将该光传送中断信号发送给判定部57。
另外,光传送监视部51在从属于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第1站点11n接收到表示光传送的位错误率(以下称作”BER”)大于或等于一定值的通知时,与该通知一起从第1站点11n取得BER异常的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各自的识别信息、第1站点11n的实际的信号光发送功率、以及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而作为光传送BER异常信号,并将该光传送BER异常信号发送给判定部57。
测量控制部52基于来自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的指示,对光开关20A及测定装置30分别进行控制。利用该测量控制部52的控制,将来自测定装置30的脉冲试验光导入至属于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监视对象)的光纤传送路径13n,进而,测定装置30取得光纤传送路径13n内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
此外,试验数据管理部54针对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的成为监视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分别基于测定装置30所取得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将该随时间变化数据中的滤光器14N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位置及强度信息(测定数据)作为与第2站点12N各自相关的基准数据而进行存储并管理。另外,OLT配线信息管理部55针对第1站点11N与光纤传送路径13N的连接关系进行存储并管理。光SW配线信息管理部56针对光开关20A的各端口与光纤传送路径13N的连接关系进行存储并管理。
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从判定部57接收试验指令。该试验指令包含第2站点连接信号(通知第1站点-第2站点间的光传送开始的信号)、光传送中断信号或光传送BER异常信号(通知传送异常的信号),另外,包含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中已进行了信号的通知的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属于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各自的识别信息。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如果接收到该试验指令,则基于由OLT配线信息管理部55及光SW配线信息管理部56分别进行管理的信息,向测量控制部52发出试验开始的指示。
此外,在例如将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确定为监视对象的情况下,测量控制部52控制光开关20A中的端口切换,以使脉冲试验光从测定装置30导入至应试验的光纤传送路径13n,并且控制测定装置30,以取得因所输出的脉冲试验光而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而且,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基于从测量控制部52输出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对滤光器14n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的有无及位置进行解析。
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在从判定部57接收到关于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第2站点连接信号时,将滤光器14n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位置及强度与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相关联,而作为基准数据存储于试验数据管理部54中。
另一方面,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在从判定部57接收到关于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光传送中断信号或光传送BER异常信号时,取得存储于试验数据管理部54中的基准数据,并检查滤光器14n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是否处于基准数据的位置处。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在滤光器14n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处于基准数据的位置处的情况下,求出光纤传送路径13n的相对于传送开始时的传送损耗增加量。而且,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将上述结果通知给判定部57。
判定部57经过上述动作而从光传送监视部51接收第2站点连接信号、光传送中断信号或光传送BER异常信号。
判定部57在从光传送监视部51接收到关于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第2站点连接信号时,根据第1站点11n的接收功率规格信息与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的差,求出光纤传送路径13n的传送损耗余量,并将传送损耗余量作为利用光纤传送路径13n而连接的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的网络信息而存储。另外,判定部57将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各自的识别信息通知给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并下达关于光纤传送路径13n的试验指令。
另一方面,判定部57在从光传送监视部51接收到关于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光传送中断信号或光传送BER异常信号时,基于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各自的识别信息、第1站点11n的实际的信号光发送功率、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及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的试验结果,进行故障原因的分析,判定是第1站点11n还是第2站点12n的传送设备的异常、或者是光纤传送路径13n的异常。
下面,作为一个例子,使用图2~图5,说明接收到关于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的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光传送中断信号或光传送BER异常信号时的判定部57的判定动作。此外,图2~图5分别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所包含的判定部57的判定动作的流程图。具体地说,图2是用于说明接收到光传送中断信号时的判定部57的判定动作的流程图。图3是用于说明接收到光传送BER异常信号时的判定部57的判定动作的流程图。图4是用于说明特别地在脉冲试验光的波长比信号光的波长长100nm以上的情况下接收到光传送中断信号时的判定部57的判定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图5是用于说明特别地在脉冲试验光的波长比信号光的波长长100nm以上的情况下接收到光传送BER异常信号时的判定部57的判定动作的流程图。
接收到光传送中断信号时的判定部57的判定动作如图2所示,首先在步骤S11中,如果第1站点11n的传送设备的实际的信号光发送功率未达到发送规格,则判定为第1站点11n的传送设备发生故障。继而在步骤S12中,如果滤光器14n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不在规定位置上,则判定为光纤传送路径13n发生断线。继而在步骤S13中,如果光纤传送路径13n的相对于传送开始时的整体传送损耗增加量大于或等于传送损耗余量,则判定为光纤传送路径13n的损耗异常。而且,继而在步骤S14中,如果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在第1站点11n的接收规格内,则判定为第1站点11n的传送设备发生故障,如果不在第1站点11n的接收规格内,则判定为第2站点12n的传送设备发生故障。
接收到光传送BER异常信号时的判定部57的判定动作如图3所示,首先在步骤S23中,如果光纤传送路径13n的相对于传送开始时的整体传送损耗增加量大于或等于传送损耗余量,则判定为光纤传送路径13n的损耗异常。而且,继而在步骤S24中,如果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在第1站点11n的接收规格内,则判定为第1站点11n的传送设备发生故障,如果不在接收规格内,则判定为第2站点12n的传送设备发生故障。
此外,来自第1站点11n的传送设备的发送功率是通过在传送异常时由传送设备测量发送功率而获得的。光纤传送路径13n的整体损耗的增加量是根据传送开始时和传送异常时滤光器14n中的反射的峰值的差而获得的。传送损耗余量可以是在传送开始时由第2站点12n的传送设备对接收功率进行测量并根据该值和该设备的接收规格的差而获得的值,或者也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值。另外,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可以通过在传送异常时由第1站点11n的传送设备对接收功率进行测量而获得。
作为在脉冲试验光的波长比信号光的波长长100nm以上的情况下接收到光传送中断信号时的判定部57的判定动作,如图4所示,执行与图2的动作(步骤S11~S14)对应、但取代步骤S13而包含步骤S13A的动作(步骤S11、12、13A、S14),另外,执行步骤S15~S17。在步骤S13A中,如果光纤传送路径13n的整体传送损耗从传送开始时增加,则进入步骤S15。在步骤S15中,如果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和光纤传送路径13n的整体传送损耗(信号光波长换算值)之间的相加值未达到第2站点12n的发送规格,则判定为第2站点12n的传送设备发生故障。继而在步骤S16中,如果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在第1站点11n的接收规格内,则判定为第1站点11n的传送设备发生故障。而且,继而在步骤S17中,如果光纤传送路径13n的相对于传送开始时的整体传送损耗增加量(信号光波长换算值)大于或等于传送损耗余量,则判定为光纤传送路径13n的损耗异常,否则,则判定为光纤传送路径13n的偏振异常。
特别地,在脉冲试验光的波长比信号光的波长长100nm以上的情况下,作为接收到光传送BER异常信号时的判定部57的判定动作,如图5所示,执行与图4的动作(步骤S13A、S14)相当的动作(步骤S23A、S24),另外,执行步骤S25~S27。在步骤S23A中,如果光纤传送路径13n的整体传送损耗相对于传送开始时增加,则进入步骤S25。在步骤S25中,如果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和光纤传送路径13n的整体传送损耗(信号光波长换算值)之间的相加值未达到第2站点12n的发送规格,则判定为第2站点12n的传送设备发生故障。继而在步骤S26中,如果第1站点11n中的来自第2站点12n的实际的信号光接收功率在第1站点11n的接收规格内,则判定为第1站点11n的传送设备发生故障。而且,继而在步骤S27中,如果光纤传送路径13n的相对于传送开始时的整体传送损耗增加量(信号光波长换算值)大于或等于传送损耗余量,则判定为光纤传送路径13n的损耗异常,否则,则判定为光纤传送路径13n的偏振异常。
如上述所示,本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可以在发生光纤传送路径中的传送异常(光传送中断或光传送BER异常)的情况下及早判定该异常原因。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包含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B的光传送系统1B的结构的图。该图6所示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B监视光传送系统1B中的光传送。光传送系统1B也包含分别具有相同构造的N(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1、2、…、n、…)个传送路径单元、及该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B。例如,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如图6所示,由第1站点11n、第2站点12n、及铺设于第1站点11n与第2站点12n之间的光纤传送路径13n构成,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而在第1站点11n与第2站点12n之间进行光传送。本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B也对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的成为监视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各自中的光传送依次进行监视。
第1站点11N和第2站点12N利用铺设于第1站点11N与第2站点12N之间的光纤传送路径13N发送/接收信号光。
在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分别在光纤传送路径13N上的第2站点12N侧(或第2站点12N的紧前方)设置有滤光器14N。另外,在光纤传送路径13N上的第1站点11N侧设置有光合波分波器16N。该光合波分波器16N构成本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B中的光耦合部的一部分,并且具有:第1连接端口16a,其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而与第1站点11N光学连接;第2连接端口,其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而与第2站点12N光学连接;测定用端口16c,其用于将脉冲试验光导入至光纤传送路径13N;以及确认用端口16d,其用于取出从第1站点11N输出的信号光的一部分。
本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B将N个传送路径单元全部作为监视对象候补,在例如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检测到传送异常时,在光纤传送路径13n上使脉冲试验光从第1站点11n侧朝向第2站点12n侧传输,并基于该脉冲试验光传输时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判定传送异常的原因。光传送监视装置2B具有光开关20B、测定装置30、光功率计40及光传送异常判定装置50。光传送异常判定装置50包含光传送监视部51、测量控制部52、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试验数据管理部54、OLT配线信息管理部55、光SW配线信息管理部56及判定部57。
如果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的结构进行比较,则该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B在如下方面有所不同:取代光合波分波器15N(图1)而具有光合波分波器16N,且取代光开关20A而具有光开关20B,另外,还具有光功率计40。
光合波分波器16N将从光开关20B到达的脉冲试验光导入至光纤传送路径13N,将光纤传送路径13N中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输出至光开关20B,另外,将从第1站点11N经过光纤传送路径13N而到达的信号光输出至光开关20B。因此,光合波分波器16N如上述所示,至少具有第1连接端口16a、第2连接端口16b、测定用端口16c、及确认用端口16d。
光开关20B具有: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其与光合波分波器16N的测定用端口16c光学连接;第2输入输出端口220,其与测定装置30光学连接;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其与光合波分波器16N的确认用端口16d光学连接;以及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其与光功率计40光学连接。光开关20B中的端口切换是通过测量控制部52控制的,如果选择光合波分波器16N中的属于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光合波分波器16n,则为了将所选择的光合波分波器16n与测定装置30光学连接,而将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中对应的端口与第2输入输出端口220连接。另外,光开关20B通过测量控制部52的控制,为了将所选择的光合波分波器16n与光功率计40光学连接,而将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中对应的端口与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连接。利用该结构,光功率计40经由光开关20B及光纤传送路径13n对第1站点11n输出的信号光的功率进行监控。
光开关20B具有: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其与光合波分波器16N的测定用端口16c光学连接;第2输入输出端口220,其与测定装置30光学连接;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其与光合波分波器16N的确认用端口16d光学连接;以及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其与光功率计40光学连接。光开关20B中的端口切换是通过测量控制部52控制的,如果选择光合波分波器16N中的属于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光合波分波器16n,则为了将所选择的光合波分波器16n与测定装置30光学连接,而将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中对应的端口与第2输入输出端口220连接。另外,光开关20B通过测量控制部52的控制,为了将所选择的光合波分波器16n与光功率计40光学连接,而将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中对应的端口与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连接。利用该结构,光功率计40经由利用光开关20B连接的光纤传送路径13n而对第1站点11n输出的信号光的功率进行监控。
此外,在将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确定为监视对象的情况下,测量控制部52基于来自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的指示,对光开关20B、测定装置30及光功率计40分别进行控制。此时,测量控制部52取得光功率计40对第1站点11n的输出信号光功率的监控结果。
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从判定部57接收关于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试验指令。该试验指令包含第2站点连接信号、光传送中断信号或光传送BER异常信号,另外,包含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各自的识别信息。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从测量控制部52接收光功率计40对第1站点11n的输出信号光功率的监控结果,并将其发送给判定部57。
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无法针对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在第1站点11n中对输出信号光功率进行监控的情况下,光功率计40也可以监控第1站点11n所输出的信号光的功率。判定部57使用该监控结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地,在发生光纤传送路径中的传送异常(光传送中断或光传送BER异常)时可以及早判定其原因。
(第3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包含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C的光传送系统1C的结构的图。该图7所示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C监视光传送系统1C中的光传送。光传送系统1C也包含分别具有相同构造的N(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1、2、…、n、…)个传送路径单元、及该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C。其中,光传送系统1C为PON系统,各传送路径单元的信号光传输路径具有多分支构造。例如,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如图7所示,由第1站点11n、相当于第2站点12n的多个终端站点12n,1、12n,2、12n,3…(以下,简称为第2站点n,M(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及铺设于第1站点11n与多个第2站点12n,M之间的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构成。此外,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具有分束器17n,且由下述部分构成:光纤传送路径13n,其铺设于第1站点11n与分束器17n之间;多个光纤传送路径(分支线路)18n,1、18n,2、18n,3…,其分别铺设于分束器17n与多个第2站点n,m之间。本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C也对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的成为监视对象的传送路径单元各自中的光传送依次进行监视。
第1站点11N与第2站点12N,M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分束器17N及光纤传送路径18N,m发送/接收信号光。
本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C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相同的结构,即:将包含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的N个传送路径单元作为监视对象候补,在例如属于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光纤传送路径13n及光纤传送路径18n,M上使脉冲试验光从第1站点11n侧朝向第2站点12n,M侧传输,并基于该脉冲试验光传输时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监视光传送。
本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新与光纤传送路径18n,m(经由分束器17n与光纤线路13n连接的M个光纤传送路径18n,M中第m个光纤传送路径)连接的第2站点12n,m,将表示其已连接这一情况的信号光发送给第1站点11n。第1站点11n接收该信号光,并识别出第2站点12n,m新连接于光纤传送路径18n,m这一情况,将该情况通知给光传送监视部51。光传送监视部51进而将该情况通知给判定部57。
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针对成为监视对象的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从判定部57接收第2站点12n,m新连接于光纤传送路径18n,m这一情况的信息,并基于利用测定装置30取得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解析滤光器14n,m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的有无及位置。此时,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参照存储于试验数据管理部54中的已经设置的关于第2站点的滤光器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位置及强度,并基于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确认到达新的第2站点12n,m的路径是否存在。
而且,对于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如果仅以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来说,则在确认出到达新的第2站点12n,m的路径存在的情况下,将与该新的第2站点12n,m对应的滤光器14n,m的脉冲试验光的反射位置及强度,与第1站点11n及第2站点12n,m相关联,而作为基准数据存储于试验数据管理部54中。另外,在确认出到达新的第2站点12n,m的路径存在的情况下,开始第1站点11n与新的第2站点12n,m之间的传送。
本第3实施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地,判定部57在发生光纤传送路径中的传送异常(光传送中断或光传送BER异常)时能够及早判定其原因。
进而,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如果仅以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来说,则在第2站点12n,m新连接于光纤传送路径18n,m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与该第2站点12n,m对应的滤光器14n,m的安装确认及性能确认,且在上述确认后可以在第1站点11n与第2站点12n,m之间进行信号光的发送/接收。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果仅以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来说,则由于还可以确认滤光器14n,m的安装位置,因此,可以调整滤光器14n,m的安装位置,以能够在利用测定装置30取得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中识别出各滤光器的反射位置。
(第4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光耦合部中,测量控制部52基于预先准备的记录于OLT配线信息管理部55中的第1站点的配线信息、以及记录于光SW配线信息管理部56中的光开关配线信息,进行光开关20A、20B中的端口切换。但是,该测量控制部52中的端口切换的准确性依赖于预先准备的配线信息的准确性。即,分别记录于OLT配线信息管理部55及光SW配线信息管理部56中的配线信息,均是基于施工信息的人为登录的信息,从而有发生输入错误及人力延迟的可能性。因此,在预先登录的配线信息自身有误的情况下,无法对利用监视部确定出的传送路径单元进行所期望的试验。另外,如果OLT配线信息管理部55及光SW配线信息管理部56中未登录配线信息,则无法进行试验。
因此,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实现如下构造:在第1站点和第2站点之间的光传送开始前,对构成一个传送路径单元的第1站点、光耦合部的测定用端口、及光纤传送路径的对应关系进行自动构建。此外,图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的光耦合部周边的结构的图。图9是表示包含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D的光传送系统的结构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光传送系统1D中的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的逻辑构造的图。
图9所示的光传送系统1D具备:信号光传输路径分别具有多分支构造的N个传送路径单元、及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D。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光传送系统1D的各传送路径单元是由与图7所示的光传送系统1C中的各传送路径单元相同的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构成。此外,光传送系统1D的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是与图1及图6所示的各传送路径单元相同的构造。
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光耦合部(由光合波分波器及开关部构成)除开关部的结构外,其它与图6所示的光耦合部的结构相同。其中,第4实施方式中的开关部除具有信号检测器300以取代图6所示的开关部的光功率计40这一点以外,其它也与图6所示的开关部的结构相同。即,本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耦合部如图8所示具有:光合波分波器16N,其分别配置在属于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光纤传送路径13N上;以及开关部。开关部具有光开关20C、测量控制部52、及信号检测器300。
另外,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图9的光传送异常判定装置50在如下方面与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2C不同:取代OLT配线信息管理部55及光SW配线信息管理部56而具有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
如上述所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D的结构除上述光耦合部及光传送异常判定装置的构造外,与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2C的任一个相同,从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光合波分波器16N将从光开关20C到达的脉冲试验光导入至光纤传送路径13N,将光纤传送路径13N中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输出至光开关20C,另外,将从第1站点11N经过光纤传送路径13N到达的信号光输出至光开关20C。因此,光合波分波器16N构成该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D中的光耦合部的一部分,并且具有:第1连接端口16a,其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与第1站点11N光学连接;第2连接端口16b,其经由光纤传送路径13N与多个第2站点16N,M光学连接;测定用端口16c,其用于将脉冲试验光导入至光纤传送路径13N;以及确认用端口16d,其用于取出从第1站点11N输出的信号光的一部分。
另外,光开关20C具有: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其与光合波分波器16N的测定用端口16c光学连接;第2输入输出端口220,其与测定装置30光学连接;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其与光合波分波器16N的确认用端口16d光学连接;以及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其与信号检测器300光学连接。光开关20C中的端口切换是通过测量控制部52控制的,如果选择光合波分波器16N中的属于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光合波分波器16n,则为了将所选择的光合波分波器16n与测定装置30光学连接,而将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中对应的端口与第2输入输出端口220连接。另外,光开关20C通过测量控制部52的控制,为了将所选择的光合波分波器16n与信号检测器300光学连接,而将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中对应的端口与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连接。利用该结构,信号检测器300可以经由光开关20C及光纤传送路径13n而进行第1站点11n所输出的信号光的检测。
下面,说明在第1站点11N与第2站点12N,M之间的光传送之前,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的自动构建动作。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为在属于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第1站点11n与第m个第2站点12n,m之间开始光传送。
首先,光传送监视部51检测第1站点11n的新传送开始信号,并向判定部57通知第1站点11n的识别编号。判定部57收到该通知,经由光传送路径试验部53、测量控制部52而控制光开关20C及信号检测器300。而且,测量控制部52在光开关20C中切换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各自与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的连接状态,与此同时,确认信号检测器300的检测结果,搜索、检测与已开始传送的第1站点11n对应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其中,在该端口搜索中,已登录于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的端口编号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被排除在搜索对象之外。
如果利用测量控制部52,对已将新传送开始信号送出至光传送监视部51的第1站点11n的识别编号、和与该第1站点11n连接的光开关20C中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端口编号的对应关系进行检测,则判定部57将所检测到的第1站点的识别编号和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端口编号的关系,记录于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并进行管理。此外,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的逻辑构造例如成为图10所示。另外,光开关20C中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连接有光合波分波器16N各自的测定用端口16c)、和光开关20C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连接有光合波分波器16N各自的确认用端口16d)的关系,是将光合波分波器16N各自的测定用端口16c及确认用端口16d以满足特定的关系的方式与光开关20C连接。该特定的关系是指如下关系:例如,与第n个光合波分波器16n的测定用端口16c连接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的端口编号、和与确认用端口16d连接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端口编号由特定的计算式表示。因此,在利用测量控制部52检测出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端口编号的时刻,利用算式中使用了所检测的该端口编号的计算式而获得的端口编号,成为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的对应的端口编号,因此,在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无需管理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对应关系。
另外,在从管理范围之外的第1站点(第1站点111~第1站点11n-1、第1站点11n+1~第1站点11N)的任一个新送出传送开始信号的情况下,光传送监视部51检测该新的第1站点的新传送开始信号,并将该新的第1站点的识别编号通知给判定部57。收到通知的判定部57将该检测到的新的第1站点作为“新传送开始的第1站点”,并新登录到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而且,在找到光开关20C中的与新的第1站点对应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时刻,作为“检测完毕的OLT”而加入到管理范围中。
如上述所示,在由测量控制部52检测到与已送出新传送开始信号的第1站点对应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端口编号的时刻,判定部57将已送出该新传送开始信号的第1站点与光开关20C中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对应的端口编号之间的关系,依次记录到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参照图10)。此外,在撤除第1站点N中任一个的情况下,判定部57收到来自已检测到第1站点的撤除的光传送监视部51的通知,并从记录于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的关系信息中删除与该撤除的第1站点相关的信息。
信号检测器300为如下装置,即,监控经由光开关20C及光纤传送路径13n而连接的第1站点11n所送出的信号光,提取由该信号光构成的传送帧内的该第1站点11n的识别编号,并将该提取的识别编号通知给测量控制部52。判定部57对从光传送监视部51通知的已送出新传送开始信号的第1站点的识别编号、与信号检测器300所提取的识别编号进行对照。其结果,如果光传送监视部51所通知的识别编号与信号检测器300所提取的识别编号一致,则判定部57判断为光开关20C中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正确端口编号“已被检测到”。此外,作为信号检测器300,也可以使用具有既定的ONU识别编号的ONU。在此情况下,通过利用光开关20C建立光学连接路径,由此使第1站点与ONU间建立通信链接,因此可以由光传送监视部51通过从第1站点确认与具有规定的识别编号的ONU之间的通信链接状态,从而检测光开关20C中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端口编号。由于在任一种方法中,均能够一边识别已送出新传送开始信号的第1站点,一边检测光开关20C中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对应的端口编号,所以即使在多个第1站点同时送出新传送开始信号的状况下,也可以正确检测出光开关20C中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与上述多个第1站点分别对应的端口编号。例如,在初始的OLT施工时等,即使对于集中接通电源的多个第1站点,也可以检测出正确的端口编号(光开关20C中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与多个第1站点分别对应的端口编号)。
在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D中,如上述所示在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登录有第1站点和所对应的端口编号(光开关20C中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端口编号)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传送路径单元,可以成为监视对象。因此,例如,如果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登录有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中的第1站点11n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端口编号的对应关系,则该第n个传送路径单元的监视动作与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但是,光开关20C中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的端口编号的确定方法有所不同,其中,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是导入从测定装置30输出的脉冲试验光的端口。即,如果从第1站点11n向光传送监视部51送出信号,则光传送监视部51将第1站点11n的识别编号通知给判定部57。判定部57根据登录于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的对应关系,而取得与该第1站点11n对应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端口编号,根据该取得的端口编号,并依据光开关20C的构造,通过计算求出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的对应的端口编号,使从测定装置30输出的脉冲试验光耦合到通过计算所求出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的对应的端口编号。
根据该结构,光开关20C中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分别与光合波分波器16N的测定用端口16c连接,第2输入输出端口220与测定装置30连接,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分别与光合波分波器16N的确认用端口连接,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与信号检测器300连接。由于光开关20C中的第1及第3输入输出端口210、230的对应关系是已知的,所以如果基于信号检测器300的检测结果而确定已发送新传送开始信号的第1站点,则能够对构成一个传送路径单元的第1站点、光合波分波器的测定用端口、及光纤传送路径的对应关系进行自动构建。因此,根据本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D,不需要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的OLT配线信息管理部55及光SW配线信息管理部56(不需要针对上述管理部55、56的登录作业及管理)。
另外,依据记录于OLT-光开关信息管理部500中的信息,能够简单地找出因第1站点的撤除等原因而在当前无法用于监视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由此,能够简单且准确地进行光开关20C中的端口再利用等端口的有效利用。
(第5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的光耦合部周边的结构的图。此外,本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的结构除光耦合部所包含的光开关20D之外,实质上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D(图9)相同。
第5实施方式中的光开关20D如图11所示,端口切换机构与第4实施方式中的光开关20C不同。在第5实施方式中的光开关20D中,第2输入输出端口220(与测定装置30连接)和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与信号检测器300连接),在保持固定间隔(在图11中为可配置3个端口的间隔)的状态下,固定于可沿图中所示的箭头A或B所示的方向移动的头部250上。与该头部250的构造相对应,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以每4个交替而配置。
根据本第5实施方式中的光开关20D,如果将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任一个连接,则与测定装置30连接的第2输入输出端口220自动地与所对应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210连接。
此外,除上述光开关20D中的端口切换机构及动作外,在针对N个传送路径单元各自的监视动作之前所进行的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的构建动作,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相同。另外,该构建动作以后的监视动作与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A~2C相同。
(第6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的光耦合部周边的结构的图。本第6实施方式中的光耦合部可以使用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中的光开关20A~20D的任一个。但是,在本第6实施方式中,经由利用测量控制部52进行切换控制的开关330(SW),将信号检测器300及光功率计40与光开关20A~20D中的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连接。
因此,如果经由开关330将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与信号检测器300连接,则该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进行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D(图9)相同的动作。另一方面,如果经由开关330将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与光功率计40连接,则该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的构造除第4输入输出端口240的连接对象外,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D(图9)相同。另外,其监视动作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B(图6)的监视动作相同。
(第7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中,如果光合波分波器经由第1及第2连接端口与第1站点及光纤传送路径连接,则无法区分是否正用于第1站点-第2站点间的光传送(无法区分当前使用/非当前使用)。因此,在将处于非当前使用状态的光合波分波器、以及与该光合波分波器连接的第1站点侧的光纤传送路径和第2站点侧的光纤传送路径撤除、更换或者再利用的情况下,如果对错误的设备实施上述作业,则成为发生光传送中断的状况。实际情况为,为避免上述状况而无法简单地进行光纤的连接解除作业。
因此,本第7实施方式进一步具有如下构造:利用上述第4~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也可以利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简单地找出处于非当前使用状态的光合波分波器,从而不会对处于当前使用状态的光传送造成影响,可以安心地实施上述非当前使用设备的撤除、更换、再利用等作业。
例如,本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的构造可以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2D相同,但判定部57周边的构造不同。具体地说,如图13的区域(a)所示,判定部57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地,对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进行管理,并且还进一步对通信状况管理部510进行管理。
在本第7实施方式中,判定部57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地,通过将在第1站点和第2站点间的光传送开始之前自动构建的信息(登录于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的信息)、和由通信状况管理部510管理的与第1站点-第2站点间的通信状态相关的信息(OLT-ONU通信状态)进行对照,由此检测光开关中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中的哪一个端口为与没有在第1站点-第2站点间的光传送中使用的非当前使用的光传送路径对应的端口,并将该信息登录于通信状况管理部510中。此外,在通信状况管理部510中如图13的区域(b)所示,依次登录检测结果。此外,在OLT-光SW信息管理部500中登录有第1站点的识别编号和光开关中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230的对应的端口编号之间的关系。
另外,光开关设置于光合波分波器(属于N个传送路径单元各自的光合波分波器)的附近,光开关的端口与光合波分波器各自中的对应端口利用5m左右的1条光缆简洁地连接。由此,如果依据登录于通信状况管理部510中的光开关的非当前使用端口信息,目测追踪光开关与光合波分波器间的光缆,则可以简单地找出处于非当前使用状态的光合波分波器、以及与该光合波分波器连接的第1站点侧的光纤传送路径、第2站点侧的光纤光传送路径。此外,由于光开关和光合波分波器之间的光缆与第1站点-第2站点间的光传送无关,所以能够在任意时间从光开关拔出(不会对光传送造成影响)。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利用从光开关侧照射芯线对照光等的方法而找出目标光合波分波器。
如上述所示,根据本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监视装置,不会对处于当前使用状态的光传送造成影响,可以安心地实施上述非当前使用设备的撤除、更换、再利用等作业。

Claims (8)

1.一种光传送监视装置,其在分别由第1站点、第2站点、及铺设于所述第1站点与所述第2站点之间的光纤传送路径构成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传送单元中成为监视对象的光传送单元中,使脉冲试验光从第1站点侧朝向第2站点侧传输,并基于所述脉冲试验光传输时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监视所述第1站点与所述第2站点之间的光传送,
其中,该光传送监视装置具有:
监视部,其将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传送单元中的任一个光传送单元确定为监视对象,并基于属于成为该监视对象的光传送单元的所述第1站点中信号光的发送或接收状况,检测成为所述监视对象的光传送单元中有无传送异常;
测定部,其将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传送单元中的由所述监视部作为监视对象的光传送单元获得的测定数据,作为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传送单元各自的基准数据而预先记录,并且,该测定部通过向属于成为监视对象的光传送单元的所述光纤传送路径输出脉冲试验光,并接收在传输该脉冲试验光的所述光纤传送路径内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由此取得该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
光耦合部,其将从所述测定部输出的脉冲试验光耦合到属于由所述监视部作为监视对象的光传送单元的光纤传送路径,另一方面,将在传输所述脉冲试验光的所述光纤传送路径内产生的反向散射光耦合到所述测定部;以及
判定部,其判定利用所述监视部检测出传送异常的光传送单元的异常原因,并且,该判定部基于利用所述监视部检测出的传送异常的状况、及利用所述测定部取得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判定所述异常原因,
所述光耦合部具有:光合波分波器,其分别配置在属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传送单元的所述光纤传送路径上,在这些光合波分波器中,分别具有经由对应的光纤传送路径而分别与所述第1站点及所述第2站点光学连接的第1连接端口及第2连接端口,并且分别具有测定用端口,该测定用端口用于使脉冲试验光耦合至所述对应的光纤传送路径,另一方面,用于取出在传输该脉冲试验光的所述对应的光纤传送路径中产生的反向散射光;以及开关部,其用于针对分别属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传送单元的所述光合波分波器,将所述光合波分波器的测定用端口的任一个与所述测定部光学连接,
所述开关部包含:光开关,其具有与所述光合波分波器的测定用端口各自对应而设置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及与所述测定部光学连接的第2输入输出端口;以及测量控制部,其用于将所述第2输入输出端口光学连接至所述第1输入输出端口中的与属于成为监视对象的光传送单元的所述光合波分波器的测定用端口对应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
所述光合波分波器各自还具有确认用端口,其用于取出从对应的第1站点输出的信号光的一部分,
所述光开关具有:第3输入输出端口,其与所述光合波分波器各自具有的确认用端口对应而设置;以及第4输入输出端口,其被所述测量控制部与所述第3输入输出端口的任一个光学连接,
所述开关部还包含信号检测器,其与所述第4输入输出端口光学连接,检测来自分别属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传送单元的所述第1站点的任一个的信号光,
在所述第1站点和所述第2站点之间的光传送开始前,基于所述信号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对构成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传送单元中的任一个光传送单元的所述第1站点、所述光耦合部的所述测定用端口、及所述光纤传送路径的对应关系进行自动构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送监视装置,其中,
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传送单元中的至少任一个光传送单元由下述部分构成:所述第1站点;多个终端站点,其分别相当于所述第2站点;分束器,其配置于所述第1站点与所述多个终端站点之间;以及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其经由所述分束器而铺设于所述第1站点与所述多个终端站点之间,相当于所述光纤传送路径,
该光传送监视装置针对配置有所述分束器的所述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使脉冲试验光从所述第1站点侧朝向所述多个终端站点侧传输,并基于其传输时所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监视所述第1站点与所述多个终端站点之间的光传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传送监视装置,其中,
在包含所述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的光传送单元中,在所述多个终端站点的任一个与所述第1站点之间的光传送开始之前,所述测定部在所述第1站点接收到从所述多个终端站点的任一个发送的信号光时,取得在所述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内产生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
该光传送监视装置在基于利用所述测定部取得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确认所述多分支光纤传送路径的分支路径中已与发送信号光的终端站点连接的分支路径后,开始所述第1站点与发送所述信号光的终端站点之间的光传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监视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部在利用所述监视部作为传送异常而检测出光传送的中断状态时,判定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光传送单元的异常原因为所述第1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所述第2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所述光纤传送路径断线、及所述光纤传送路径的损耗异常中的哪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监视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部在利用所述监视部作为传送异常而检测出光传送中的位错误率大于或等于一定值时,判定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光传送单元的异常原因为所述第1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所述第2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及所述光纤传送路径的损耗异常中的哪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监视装置,其中,
所述测定部对属于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光传送单元的光纤传送路径输出波长比信号光的波长长的脉冲试验光,
所述判定部在利用所述监视部作为传送异常而检测出光传送的中断状态时,判定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光传送单元的异常原因为所述第1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所述第2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所述光纤传送路径断线、所述光纤传送路径的损耗异常、及所述光纤传送路径的偏振异常中的哪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监视装置,其中,
所述测定部对属于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光传送单元的光纤传送路径输出波长比信号光的波长长的脉冲试验光,
所述判定部在利用所述监视部作为传送异常而检测出光传送中的位错误率大于或等于一定值时,判定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光传送单元的异常原因为所述第1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所述第2站点中的信号光传送设备故障、所述光纤传送路径的损耗异常、及所述光纤传送路径的偏振异常中的哪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监视装置,其中,
还具有光功率计,其对从分别属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传送单元的第1站点输出的信号光中由所述光耦合部取出的那一部分的功率进行测定,
所述判定部基于利用所述监视部检测出的传送异常的状况、利用所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反向散射光的强度的随时间变化数据、及所述光功率计的测定结果,判定被检测到传送异常的光传送单元的异常原因。
CN201080010429.9A 2009-03-02 2010-02-08 光传送监视装置 Active CN1023420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47907 2009-03-02
JP2009-047907 2009-03-02
PCT/JP2010/051797 WO2010101001A1 (ja) 2009-03-02 2010-02-08 光伝送監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2045A CN102342045A (zh) 2012-02-01
CN102342045B true CN102342045B (zh) 2015-05-20

Family

ID=42709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0429.9A Active CN102342045B (zh) 2009-03-02 2010-02-08 光传送监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200159B2 (zh)
CN (1) CN102342045B (zh)
TW (1) TWI422173B (zh)
WO (1) WO20101010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2699A (zh) * 2018-02-23 2020-09-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多路监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5425B2 (ja) * 2011-01-24 2015-05-07 株式会社ネットステップ 光ネットワークの障害監視検出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システム
CN104205739A (zh) * 2012-03-22 2014-1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Pon系统、olt以及onu
JP6196124B2 (ja) * 2013-10-25 2017-09-13 東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伝送路モニタシステム
KR101869503B1 (ko) * 2014-06-27 2018-06-20 주식회사 쏠리드 광통신 선로 감시 장치 및 방법
CN104485990A (zh) * 2014-12-02 2015-04-0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多路纤芯测试装置及方法
TWI618024B (zh) * 2015-12-03 2018-03-11 Chunghwa Telecom Co Ltd Automatic detection and setting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PON network heterogeneous optical terminal equipment
JP7013802B2 (ja) * 2017-11-09 2022-02-1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光ケーブル監視システム
EP3805727A4 (en) * 2018-06-04 2022-03-16 Sumitomo Electric Optifrontier Co., Ltd. INSPECTION SYSTEM
EP3820058A1 (en) * 2019-11-07 2021-05-12 SOLiD,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monitoring base station signal
WO2021167085A1 (ja) * 2020-02-20 2021-08-2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の接続状態判断システム及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状態判断方法
WO2022195724A1 (ja) * 2021-03-16 2022-09-2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線路試験システム、光線路試験方法、操作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10670A (ja) * 1991-10-15 1993-04-3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線路切替接続装置
JP2527873B2 (ja) * 1992-01-20 1996-08-2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伝送システムの故障切分け装置
JP2001021445A (ja) * 1999-07-09 2001-01-26 Ando Electric Co Ltd 多分岐光線路試験装置
JP2005196089A (ja) * 2004-01-09 2005-07-2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ファイバブラッググレーティング素子
JP4142593B2 (ja) * 2004-01-16 2008-09-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において電源断検出時の制御を行う制御装置
JP4018075B2 (ja) * 2004-04-23 2007-12-0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故障切り分け方法
JP2007071573A (ja) * 2005-09-05 2007-03-22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線路自動監視システム、および自動監視方法
JP4864752B2 (ja) * 2006-10-26 2012-02-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伝送線路監視装置、光伝送線路監視方法、及び監視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2699A (zh) * 2018-02-23 2020-09-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多路监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00159B2 (ja) 2013-05-15
TW201126930A (en) 2011-08-01
CN102342045A (zh) 2012-02-01
TWI422173B (zh) 2014-01-01
WO2010101001A1 (ja) 2010-09-10
JPWO2010101001A1 (ja) 201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2045B (zh) 光传送监视装置
CN102187603B (zh) 使用两波长otdr及波长相关的反射元件用于得出光网络中的光路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EP242555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ult discovery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
JP4324581B2 (ja) 光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光ファイバ状態モニタリングデバイス及び方法
EP2274595B1 (en)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
CN102386974B (zh) Pon网络故障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2055523A (zh) 一种诊断无源光网络故障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EP3163770B1 (en) Optical fiber detection method, detection device, detection platform and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US20060007426A1 (en) Novel Algorith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ervice Testing of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PON) and Fiber to the Premise (FTTP) Networks
CN102104423A (zh) 一种多分支无源光网络的故障检测方法和系统
CN102204127B (zh) 检测网络设备类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0434894C (zh) 光传输线路的反射测试方法、光设备以及光发送和接收设备
CN102035599A (zh) 一种ftth无源光链路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04518826A (zh) 一种监测光纤故障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4601228A (zh) Pon网络光纤链路故障定位系统和定位方法
CN104205739A (zh) Pon系统、olt以及onu
WO2004066510A3 (en) Otdr arrangement for detecting faults in an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employing two pairs of unidirectional optical fibers
CN102684779A (zh) 集中测量装置、故障监控方法和系统
CN104184518B (zh) 光波分复用传输系统的监测装置与方法
CN201918994U (zh) Ftth无源光链路监测系统
CN103427898A (zh) 一种确定无源光纤网络分支故障点的方法及系统
KR20110061254A (ko) 수동형 광가입자 망에서의 광선로 감시장치 및 감시방법
Urban et al. OTM-and OTDR-based cost-efficient fiber fault identific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JP2011069721A (ja) スプリッタ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残置光コネクタの検出方法、出力ポート数の検出方法及び光伝送損失測定システム
CN1934807B (zh) 光通信网络及其组成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UMITOMO ELECTRIC NETWORKS INC.

Effective date: 201504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422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Applicant before: Sumitomo Electric Network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