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8062A - 油冷却循环装置、油冷却系统及其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油冷却循环装置、油冷却系统及其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8062A
CN102338062A CN2010102394457A CN201010239445A CN102338062A CN 102338062 A CN102338062 A CN 102338062A CN 2010102394457 A CN2010102394457 A CN 2010102394457A CN 201010239445 A CN201010239445 A CN 201010239445A CN 102338062 A CN102338062 A CN 1023380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valve
compressor
oil cooling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94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8062B (zh
Inventor
李静
曹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3944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380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38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8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8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80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冷却循环装置,包括设置在主油路(23)上并与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出口端连接的第一阀门(21),第一阀门(21)在压缩机(1)停机、且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压力与压缩机(1)的吸气压力相同时处于闭合状态。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油冷却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装置和上述的油冷却循环装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的油冷却系统。本发明的油冷却循环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冷冻油进入压缩机的电机腔,保证压缩机正常且安全的运行。应用本发明的油冷却循环装置的油冷却系统和空调设备可以有效地减少压缩机停机时发生“低油位报警”的次数,提高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油冷却循环装置、油冷却系统及其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的冷热交换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油冷却循环装置、油冷却系统及其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源热泵空调机组或风冷冷水空调机组,例如使用R22冷媒的热泵空调机组,一般采用油冷却系统来降低进入压缩机的用于润滑的冷冻油的温度。
图1是现有技术的空调机组的循环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其中,该循环装置包括制冷剂循环装置和油冷却循环装置。制冷剂循环装置具体包括:压缩机1、由盘管2a~2d构成的冷凝器、节流装置3和蒸发器4。油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内置于压缩机1中的内置油分离器104、由油冷却盘管5a和5b构成的油冷却装置、油冷却电磁阀6和油旁通电磁阀7。
在制冷剂循环装置中,蒸发器4中产生的气态制冷剂由压缩机1的吸气口1a吸入。在压缩机1中,气态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的电机腔101冷却后,进入压缩部分102进行压缩,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依次通过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13后,由压缩机1的排气口1c排出。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排气截止阀8和排气管路9排入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中与由风机10a和10b驱动的空气换热。这样使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冷凝成高压过冷液态制冷剂,并从冷凝器中流出,通过液体管11到达节流装置3,节流装置3将高压过冷液态制冷剂节流降压后,使其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混合物。该混合物通入蒸发器4,在蒸发器4中,该混合物与水侧的流动的水换热,从水中吸收热量,从而形成过热气态制冷剂,该气态制冷剂由压缩机1的吸气口1a吸入重新进行压缩。这样往复循环,就构成了风冷冷水空调机组的制冷循环。
在油冷却循环装置中,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中的冷冻油通过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后,相应分流至油冷却支路和油旁通支路。流至油冷却支路中的冷冻油流入油冷却装置,从而与外侧对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高温冷冻油通过热交换将热量传递给空气后转换为低温冷冻油。低温冷冻油再通过油冷却电磁阀6后与另外一路由油旁通电磁阀7流出的高温冷冻油混合,混合后的冷冻油依次通过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和压缩机1的进油口1d进入到压缩机1中,从而维持压缩机的润滑系统和能调系统的正常工作。这些冷冻油流过压缩机1的轴承腔后流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1a,驱动油冷却循环装置进行冷冻油循环的动力是压缩机1的吸气和排气所产生的压力差。
无论空调机组工作在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在某些工况下冷冻油的温度会达到危险的报警值。因此,需要使高温冷冻油冷却后再进入压缩机1的轴承腔,以对其进行润滑。油冷却装置一般相应与冷凝器的盘管2a和2c为一体结构,其中只采用如图1所示的一小部分作为油冷却装置,高温冷冻油进入油冷却装置后,通过翅片与外界流动的空气换热,从而使冷冻油的温度降低。但是,采用这种冷却方式容易在压缩机1停机时引发“低油位报警”。对于采用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压缩机1来说,压缩机1的用于排气的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13位于内置油分离器104和冷凝器之间,压缩机1停机后,排气口1c上游的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13随即关闭,从而阻断了冷凝器中的介质与内置油分离器104的腔体间的连通。同时,内置油分离器104通过吸气口1a释放压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压力的突然降低,冷冻油中溶解的制冷剂会突然闪发,并在内置油分离器104中形成大量泡沫状的冷冻油的油沫,从而使内置油分离器104中的液位高于其实际液位。充满内置油分离器104的油沫会依次通过排气管108和压缩部分102进入压缩机1的电机腔101。
如果大量冷冻油进入电机腔101,可能导致压缩机1的部分电机绕组浸泡在冷冻油中,从而使压缩机1的电机绕组的绝缘能力降低,导致短路,会使压缩机1在启动时烧毁。如果压缩机1内的冷冻油酸化情况较为严重,压缩机1的电机绕组会受到酸化的冷冻油的侵蚀,从而进一步降低其绝缘能力。
因此,需要一种能有效地防止冷冻油进入压缩机的电机腔,以保证压缩机正常且安全的运行,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地防止冷冻油进入压缩机的电机腔,保证压缩机正常且安全的运行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内置于压缩机(1)中的内置油分离器(104)、油冷却装置、油冷却电磁阀(6)、油旁通电磁阀(7)、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13),其中,所述内置油分离器(104)通过所述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13)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c)连接,所述内置油分离器(104)中的冷冻油通过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流至主油路(23),所述主油路(23)上的冷冻油分流至流入油冷却装置入口端的油冷却支路和油旁通支路,所述油旁通支路中的冷冻油通过所述油旁通电磁阀(7)和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回流到所述压缩机(1)中,从所述油冷却装置出口端流出的冷冻油通过所述油冷却电磁阀(6)和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回流到所述压缩机(1)中,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油路(23)上并与所述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出口端连接的第一阀门(21),所述第一阀门(21)在所述压缩机(1)停机、且所述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压力与压缩机(1)的吸气压力相同时处于闭合状态。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阀门(22),所述第二阀门(22)的一端与所述主油路(23)连接,所述第二阀门(22)的另一端与排气管路(9)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门(22)在所述压缩机(1)停机且所述油冷却装置的压力大于所述排气管路(9)的压力时处于开启状态。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阀门(31),所述第三阀门(31)的一端与所述主油路(23)连接,所述第三阀门(31)的另一端与所述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阀门(31)在所述压缩机(1)停机且所述油冷却装置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处于开启状态。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的一端与所述主油路(23)连接,所述第四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阀门在所述压缩机(1)停机且所述油冷却装置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处于开启状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油冷却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装置和上述的油冷却循环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的油冷却系统。
本发明的油冷却循环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冷冻油进入压缩机的电机腔,保证压缩机正常且安全的运行。应用本发明的油冷却循环装置的油冷却系统和空调设备可以有效地减少压缩机停机时发生“低油位报警”的次数,提高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空调机组的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油冷却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压缩机的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油冷却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其中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     1a:吸气口    1b:出油口
1c:排气口    1d:进油口    2a~2d:盘管
3:节流装置        4:蒸发器           5a和5b:油冷却盘管
6:油冷却电磁阀    7:油旁通电磁阀     8:排气截止阀
9:排气管路        10a和10b:风机      11:液体管
12: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    13: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
14: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    101:电机腔  102:压缩部分
103:过滤器        104:内置油分离器   105:除雾器
106:油槽          107:端面           108:排气管
21:第一阀门       22:第二阀门        23:主油路
31:第三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附图中,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表示相同或相近似的部件。
为了彻底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便说明本发明是如何有效地防止冷冻油进入压缩机的电机腔,保证压缩机正常且安全的运行。显然,本发明的施行并不限定于空调冷热交换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油冷却循环装置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机组循环装置包括内置于压缩机1中的内置油分离器104、油冷却装置、油冷却电磁阀6、油旁通电磁阀7、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13。其中,内置油分离器104通过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13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c连接,内置油分离器104中的冷冻油通过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流至主油路23,主油路23上的冷冻油分流至流入油冷却装置入口端的油冷却支路和油旁通支路,油旁通支路中的冷冻油通过油旁通电磁阀7和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回流到压缩机1中,从油冷却装置出口端流出的冷冻油通过油冷却电磁阀6和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回流到压缩机1中。其中,主油路23是指从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出口到油路分为油冷却支路和油旁通支路的分支处之间的油路。
本实施例的油冷却循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主油路23上并与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出口端连接的第一阀门21,第一阀门21在压缩机1停机、且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压力与压缩机1的吸气压力相同时处于闭合状态。
图3示出了图2中的压缩机1的具体结构图。如图3所示,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是一个油分离装置,其主要内部构件包括:排气管108、除雾器105、油槽106和过滤器103。由压缩部分102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含有大量冷冻油的气态制冷剂由内置油分离器104的排气管108引导,气态制冷剂与内置油分离器104的端面107撞击,而撞击使气态制冷剂的流向翻转了180度。这样,密度相对较高的冷冻油油滴就顺着端面107流到油槽106中,从而实现了第一次油分离过程。接着由于横截面的突然增大,制冷剂的流速急剧下降,撞击后形成的冷冻油的油雾中的小油滴相互碰撞并结合成较大的油滴,并落入油槽106中,从而实现了第二次油分离过程。剩余的油雾通过除雾器105,除雾器105通过排气方向的不断改变使绝大部分油雾从排气中分离,并将冷冻油储存到油槽106中,从而实现了第三次油分离过程。经过分离后的含冷冻油量很少的排气依次通过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13和排气截止阀8后参与到制冷循环中,而油槽106中的冷冻油则通过油冷却装置参与到油冷却循环和润滑系统循环中。
通过实验发现,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对压缩机1进行的各种合格化试验,已经验证了仅凭借内置油分离器104中的冷冻油所溶解的制冷剂闪发后产生的油沫,并不能够导致内置油分离器104中的冷冻油进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1a。但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容积大小相应决定了其储能能量的大小,其所存储的液态制冷剂的含量和能量越多,越容易在压缩机1停机后引发“低油位报警”。现有技术在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和油冷却装置间只有一个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而这个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一般是处于开启状态的,其只在进行检修时使用。因此,当其与油冷却装置连接后,一方面相当于增加了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容积,并相应增加了其储能;另一方面相当于增加了包括内置油分离器104的腔体和油冷却装置在内的整个腔体的液态制冷剂含量。这样就使内置油分离器104中的制冷剂的闪发效应和汽化效应急剧增强,从而使油槽106中的冷冻油以油沫的形式大量流入压缩机1的电机腔101中。
为了解决在压缩机1停机时,油冷却装置对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容积和油位的影响,本实施例在主油路23上设置与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出口端连接的第一阀门21,在压缩机1停机、且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压力与压缩机1的吸气压力相同时,第一阀门21即处于闭合状态。其中,第一阀门21一般为单向阀。
在油冷却循环装置运行的过程中,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中的冷冻油通过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进入主油路23,在通过第一阀门21后分为两个支路,第一支路是通过油冷却装置和油冷却电磁阀6后,与通过油旁通电磁阀7的第二支路的冷冻油回合,再经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进入到压缩机1的进油口1d参与压缩机1的能调系统和润滑系统的正常运行。此时,当压缩机1停机时,油旁通电磁阀7和油冷却电磁阀6立即关闭,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压力迅速降低,当其压力与吸气压力相同时,第一阀门21立即关闭。这样,油冷却装置中的冷冻油就无法进入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中,同时油冷却装置中的冷冻油继续保持高压,并通过与对流的空气换热改变压力。此时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中所存储的液态制冷剂的含量和能量虽然也会在压力突然降低时产生一定的油沫,并且有可能会有少量的油沫进入压缩机1的电机腔101。但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对压缩机1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不会在压缩机1停机时引发“低油位报警”。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油冷却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二阀门22,其中,第二阀门22一般为单向阀。第二阀门22的一端与主油路23连接,第二阀门22的另一端与排气管路9连接,第二阀门22在压缩机1停机且油冷却装置的压力大于排气管路9的压力时处于开启状态。
由于压缩机1停机后,油旁通电磁阀7和油冷却电磁阀6均立即关闭,当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压力与压缩机1的吸气压力相同时,第一阀门21也立即关闭。这样就使油冷却装置和与其相连管路成为一个充满液态冷冻油和制冷剂的混合液体的密闭空间,该密闭空间中的混合液体会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而相应热胀冷缩。当温度急剧升高时,可能会直接导致该密闭空间内的压力急剧上升,当压力高于油冷却装置或与其相连的管路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时,则可能导致油冷却装置或与其相连的管路爆裂。
第二阀门22是为了防止油冷却装置或与其相连的管路爆裂的一个安全装置。一旦油冷却装置中的压力高于排气管路9中的压力,油冷却装置中的冷冻油和制冷剂混合物就随着第二阀门22的开启而进入到排气管路9中,从而达到泻压的作用。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油冷却装置和与其相连的管路不会由于压力过大而爆裂。第二阀门22可以是单向阀、背压阀或安全阀。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阀门22的开启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所用的油冷却装置和与其相连的管路所能承受的压力的大小,可以相应决定当油冷却装置中的压力与排气管路9中的压力的具体压力差为某一数值时,即开启第二阀门22以进行泻压。
本实施例的油冷却循环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冷冻油进入压缩机的电机腔,保证压缩机正常且安全的运行。可以有效地减少压缩机停机时发生“低油位报警”的次数,提高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实施例2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油冷却循环装置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本优选实施例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第三阀门31,第三阀门31的一端与主油路23连接,第三阀门31的另一端与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输入端连接,第三阀门31在压缩机1停机且油冷却装置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处于开启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压力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所用的油冷却装置和与其相连的管路所能承受的压力的大小来决定预设压力的大小,并将该预设压力作为第三阀门31的开启条件。例如,预设压力的大小应该设置为在空调机组的排气压力报警值和油冷却循环装置的设计压力之间,在一般情况下,预设压力的大小稍大于排气压力报警值即可。这样当油冷却装置中的压力达到该预设压力值时,相应开启第三阀门31以进行泻压。
在油冷却循环装置运行的过程中,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中的冷冻油通过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进入主油路23,在通过第一阀门21后分为三个支路,第一支路通过第三阀门31连接到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出油口1b上,第二支路通过油旁通电磁阀7与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的入口连接,第三支路通过油冷却装置后经油冷却电磁阀6并与第二支路回合后与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的入口连接,冷冻油通过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后从压缩机1的进油口1d进入压缩机,参与压缩机1的能调系统和润滑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采用满液式蒸发器的空调机组来说,采用这种方式要优于前一优选实施例的方式。
第三阀门31也是为了防止油冷却装置或与其相连的管路爆裂的一个安全装置。一旦油冷却装置中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油冷却装置中的冷冻油和制冷剂混合物就随着第三阀门31的开启而回到压缩机1的内置油分离器104中,从而达到泻压的作用。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油冷却装置和与其相连的管路不会由于压力过大而爆裂。其中,第三阀门31可以是背压阀或安全阀。
由于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一般处于开启状态,因此其与压缩机1的出油口1b处于联通状态。因此,可采用一端与主油路23连接,另一端与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输出端连接的第四阀门来替代第三阀门31。第四阀门在压缩机1停机且油冷却装置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处于开启状态。其中,第四阀门可以是背压阀或安全阀。由于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一直处于开启状态的原因,第四阀门的功能与第三阀门31完全相同,因此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三阀门31类似,作为第四阀门的开启条件的预设压力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所用的油冷却装置和与其相连的管路所能承受的压力的大小,可以相应决定当油冷却装置中的压力达到或超过某一预设压力值时,相应开启第四阀门以进行泻压。
为进一步提高油冷却循环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在采用第一阀门21的基础上,同时安装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31(第四阀门)。这样可以对油冷却装置和与其相连的管路所承受的压力进行更有效地控制,以便于技术人员选择所控制的具体对象,并且在某一阀门发生堵塞时,可通过另一阀门进行泻压,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油冷却循环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于同时安装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31的具体技术方案与单独安装第二阀门22或第三阀门31的技术方案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同时安装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31时,第二阀门22和第三阀门31的功能和工作方式与相应单独安装第二阀门22或第三阀门31相同,因此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本优选实施例的油冷却循环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冷冻油进入压缩机的电机腔,保证压缩机正常且安全的运行。可以有效地减少压缩机停机时发生“低油位报警”的次数,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油冷却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装置和上述的油冷却循环装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冷剂循环装置属于现有技术范畴,因此为防止与本发明产生混淆,不对制冷剂循环装置的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已经了解本发明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油冷却循环装置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披露的内容完全可以知晓由制冷剂循环装置和油冷却循环装置构成的空调机组的油冷却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因此不对油冷却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的油冷却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根据油冷却系统配置空调设备属于现有技术范畴,因此为防止与本发明产生混淆,不对空调设备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油冷却循环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冷冻油进入压缩机的电机腔,保证压缩机正常且安全的运行。应用本发明的油冷却循环装置的油冷却系统和空调设备可以有效地减少压缩机停机时发生“低油位报警”的次数,提高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9)

1.一种油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内置于压缩机(1)中的内置油分离器(104)、油冷却装置、油冷却电磁阀(6)、油旁通电磁阀(7)、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13),其中,所述内置油分离器(104)通过所述压缩机内置排气单向阀(13)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1c)连接,所述内置油分离器(104)中的冷冻油通过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流至主油路(23),所述主油路(23)上的冷冻油分流至流入油冷却装置入口端的油冷却支路和油旁通支路,所述油旁通支路中的冷冻油通过所述油旁通电磁阀(7)和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回流到所述压缩机(1)中,从所述油冷却装置出口端流出的冷冻油通过所述油冷却电磁阀(6)和压缩机回油口截止阀(14)回流到所述压缩机(1)中,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油路(23)上并与所述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出口端连接的第一阀门(21),所述第一阀门(21)在所述压缩机(1)停机、且所述内置油分离器(104)的压力与压缩机(1)的吸气压力相同时处于闭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阀门(22),所述第二阀门(22)的一端与所述主油路(23)连接,所述第二阀门(22)的另一端与排气管路(9)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22)在所述压缩机(1)停机且所述油冷却装置的压力大于所述排气管路(9)的压力时处于开启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阀门(31),所述第三阀门(31)的一端与所述主油路(23)连接,所述第三阀门(31)的另一端与所述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输入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31)在所述压缩机(1)停机且所述油冷却装置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处于开启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的一端与所述主油路(23)连接,所述第四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油分离器出口截止阀(12)的输出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冷却循环装置,所述第四阀门在所述压缩机(1)停机且所述油冷却装置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处于开启状态。
8.一种油冷却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装置和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油冷却循环装置。
9.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冷却系统。
CN201010239445.7A 2010-07-27 2010-07-27 油冷却循环装置、油冷却系统及其空调设备 Active CN1023380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9445.7A CN102338062B (zh) 2010-07-27 2010-07-27 油冷却循环装置、油冷却系统及其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9445.7A CN102338062B (zh) 2010-07-27 2010-07-27 油冷却循环装置、油冷却系统及其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8062A true CN102338062A (zh) 2012-02-01
CN102338062B CN102338062B (zh) 2014-04-30

Family

ID=45513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9445.7A Active CN102338062B (zh) 2010-07-27 2010-07-27 油冷却循环装置、油冷却系统及其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3806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0191A (zh) * 2017-04-21 2018-11-02 阿特拉斯·科普柯空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油路、无油压缩机和经由油路控制润滑和/或冷却的方法
CN113639385A (zh) * 2021-07-06 2021-11-1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66685A (ja) * 1990-10-31 1992-06-12 Toshiba Corp 密閉型圧縮機の油冷却装置
CN1170860A (zh) * 1996-06-28 1998-01-21 运载器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的双入口式分油器
JP2004076671A (ja) * 2002-08-20 2004-03-11 Denyo Co Ltd 圧縮機
CN2634402Y (zh) * 2003-06-18 2004-08-18 武汉凯龙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内置油冷却器的热虹吸螺杆式液体冷却机组
CN2682346Y (zh) * 2003-11-14 2005-03-02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压缩机回油装置
US20090252632A1 (en) * 2005-10-21 2009-10-08 Atlas Copco Airpower, Naamloze Vennootschap Device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Condensate in Compressed Gas and Compressor Unit Equipped with Such a Device
CN201535250U (zh) * 2009-09-11 2010-07-28 河南千年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并联螺杆机供油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66685A (ja) * 1990-10-31 1992-06-12 Toshiba Corp 密閉型圧縮機の油冷却装置
CN1170860A (zh) * 1996-06-28 1998-01-21 运载器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的双入口式分油器
JP2004076671A (ja) * 2002-08-20 2004-03-11 Denyo Co Ltd 圧縮機
CN2634402Y (zh) * 2003-06-18 2004-08-18 武汉凯龙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内置油冷却器的热虹吸螺杆式液体冷却机组
CN2682346Y (zh) * 2003-11-14 2005-03-02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压缩机回油装置
US20090252632A1 (en) * 2005-10-21 2009-10-08 Atlas Copco Airpower, Naamloze Vennootschap Device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Condensate in Compressed Gas and Compressor Unit Equipped with Such a Device
CN201535250U (zh) * 2009-09-11 2010-07-28 河南千年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并联螺杆机供油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0191A (zh) * 2017-04-21 2018-11-02 阿特拉斯·科普柯空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油路、无油压缩机和经由油路控制润滑和/或冷却的方法
CN113639385A (zh) * 2021-07-06 2021-11-1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8062B (zh) 201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51612B1 (en) Supercritical-cycle heat pump
CN101818959B (zh) 冷冻装置及压缩机
CN1085825C (zh) 单流体压缩/膨胀制冷装置
CN204373252U (zh) 转换式co2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
CN102620463A (zh) 一种新型低温强热型多联机系统
CN201628421U (zh) 满液式螺杆水、地源热泵机组用中间回油冷却装置
CN106969524A (zh) 空调压差平衡系统和空调压差的平衡方法
CN112594866A (zh) 一种多联机水力模块防冻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135487B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机组防止压缩机带液启动的装置
EP2034255B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CN108800393B (zh) 空调系统
CN104864621A (zh) 一种四管制双蒸发器制冷系统
CN102338062B (zh) 油冷却循环装置、油冷却系统及其空调设备
CN211476194U (zh) 冷媒式循环的氟泵与压缩机一体化空调的系统
CN106288215A (zh) 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5066494A (zh) 一种核级直接蒸发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05048777U (zh) 一种核级直接蒸发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CN206637882U (zh) 可切换式双蒸发器co2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
CN102734989B (zh) 一种快速排出气液分离器中积存的液体的热泵空调系统及方法
CN114198872B (zh) 一种机房空调、机房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435026B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热泵系统的辅助装置
CN209655614U (zh) 一种热泵低温防冻结系统
CN112277988A (zh) 轨道车辆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WO2015122170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880245A (zh) 一种具有蓄冷功能的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