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4361A - 基站和基站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和基站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4361A
CN102334361A CN2010800092836A CN201080009283A CN102334361A CN 102334361 A CN102334361 A CN 102334361A CN 2010800092836 A CN2010800092836 A CN 2010800092836A CN 201080009283 A CN201080009283 A CN 201080009283A CN 102334361 A CN102334361 A CN 1023343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erminal
femto cell
pilot beac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92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田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34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43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站,使用导频信标来提示终端从宏小区执行切换并能够避免与宏小区的干扰。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FAP)具有:发送单元(122),用于发送导频信标,以允许移动终端检测所述基站;注册单元(141),用于注册与使用基站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以及控制单元(110),用于控制发送单元(122)以在与注册至注册单元(141)的信息相对应的移动终端执行向所述基站的切换的情况下停止发送导频信标。

Description

基站和基站的控制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09年2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043032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并入此处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和基站的控制方法,更具体地,涉及经由公共链路连接至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毫微微小区)和基站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最近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基站(广域基站,宏小区)相比覆盖非常小区域的称作毫微微小区的基站(毫微微小区FAP)的方案。例如,毫微微小区是在房屋、小办公室等中安装的小基站。移动电话的传统小区(即,单个广域基站所覆盖的区域)的半径为大约为1至几千米,而毫微微小区所覆盖的区域仅为大约几米到数十米。毫微微小区经由每个房屋中安装的公共链路(如ADSL等宽带链路)连接至移动通信网络。由于公共链路是作为接入链路而广泛分布的,因此如果宽带链路可用,那么甚至处于宏小区的区域外的用户也能够容易地以低成本使用与由宏小区提供的服务类似的移动电话服务(电话呼叫、消息功能、SMS(短消息服务)、WEB(浏览功能等))。此外,对于运营商来说也存在以下优势:用户对毫微微小区和宽带链路的使用节约了现有广域基站本应消耗的资源(带宽等),从而允许以低成本改善移动电话的区域。
因此,预期在使用2GHz或更高频率的频带的第3代(3G)、第3.9代(3.9G)和IMT-ADVANCED中,变为有必要将室外安装的广域基站和室内安装的毫微微小区进行组合。此外,由于认为优选地仅允许注册终端(移动终端)使用毫微微小区,因此毫微微小区可以被配置为仅被注册使用的有限数目的用户所占用。相应地,毫微微小区具有以下优势:提供比由于多个用户的通信而过度拥挤的宏小区更好质量的更快速的数据通信环境;因此,预期未来其将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由于毫微微小区的上述优势,预期能够使用毫微微小区服务的用户希望在从宏小区网络进入毫微微小区网络时连接至毫微微小区。作为从宏小区切换至毫微微小区的方法,考虑使用导频信标。尽管期望毫微微小区使用与宏小区所使用的频率不同的频率以避免与宏小区的干扰,但是优选地,以与宏小区的频率相同的频率发送导频信标,以将与宏小区通信的终端吸引至毫微微小区。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导频信标与宏小区发生干扰的问题。
作为这种问题的对策,提出了一种技术,在无线LAN的接入点的无线区域中不存在无线站终端的情况下,停止信标帧的传输,以防止对使用相同频率的其他系统的负面效应(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此外,还提出了另一种技术,其中,基站基于终端的位置来调整发射功率(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03-348104A
专利文献2:JP 2003-087840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由于以下原因,仅允许有限的终端连接至毫微微小区。首先,由于从毫微微小区至移动通信网络的网络使用由用户预订的租用链路(毫微微小区用户预订链路),因此在合约和安全性方面,允许任何终端的连接将成问题。此外,由于接入控制的必要性,提供毫微微小区服务的运营商(通信运营商)可能不允许未指定终端的连接。
相应地,假定毫微微小区仅允许注册至该毫微微小区作为许可终端的终端(注册终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毫微微小区通常安装在房屋、办公室等中,因此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毫微微小区的服务区域中不存在注册终端,或者所有注册终端都处于该区域中。尽管在前一条件下毫微微小区需要发送导频信标,但是在后一条件下毫微微小区不需要发送导频信标,这是由于在毫微微小区中,所有注册终端都已经处于空闲状态,从而没有更多的终端将会请求切换至毫微微小区。为了防止与宏小区的不必要干扰,应当尽可能多地抑制发送导频信标。因此,不期望在后一条件下发送导频信标。此外,甚至在前一条件下,注册终端也可能与毫微微小区的区域相距太远而不能接收到导频信标。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期望发送可能与宏小区发生干扰的导频信标。
尽管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改进前一条件的方法,但是其并未考虑后一条件。即,专利文献1中并未公开当基站的区域中存在注册终端时对导频信标的传输的限制。此外,专利文献2既未公开也未启示基站停止传输无线电波。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方法无法解决后一条件下的问题。
相应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站(毫微微小区),其使用导频信标以从宏小区切换至该基站,从而能够通过仅当注册终端处于或接近该基站的通信区域时才发送导频信标,而在其他情况下以及在所有注册终端已经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发送导频信标,来避免与宏小区的干扰。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经由公共链路(如ADSL等宽带链路)连接至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毫微微小区)),包括:
发送单元(无线通信单元),用于发送导频信标以允许移动终端检测所述基站;
注册单元(例如,用于存储这种信息的存储单元),用于注册与使用所述基站的(至少一个)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发送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发送单元以在与注册至所述注册单元的信息相对应的终端执行向所述基站的切换(位置注册)的情况下,停止发送导频信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经由公共链路(如ADSL等宽带链路)连接至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毫微微小区))还包括:
接收单元(无线通信单元),用于接收从位置注册(建立会话)至移动通信系统的其他基站(宏小区)的移动终端向所述其他基站发送的(上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波;以及
获得单元(终端信息获得单元),用于从所述其他基站所连接至的移动通信网络(核心网(上的服务器))获得与位置注册(通信)至所述其他基站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获得单元以在停止发送导频信标时获得与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无线电波的强度等于或高于阈值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ESN等)或者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所述获得基于所述无线电波(强度等于或高于所述阈值)中包括的标识符(通信标识符UATI),以及,如果与所获得的信息相对应的移动终端注册至所述注册单元,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发送单元以恢复导频信标的发送。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经由公共链路(如ADSL等宽带链路)连接至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毫微微小区))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位置注册至基站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还基于与注册至所述注册单元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在注册至所述注册单元的所有移动终端均位置注册至所述基站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接收单元停止接收无线电波。
尽管以上描述了设备作为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还可以通过方法、程序和存储程序的存储介质而实现,因此,这些方法、程序和存储介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以下描述的方法和程序的每个步骤在必要时可以使用算术处理单元(如CPU、DSP等)来处理数据,并将输入数据和所处理或所产生的数据存储在存储设备(如HDD、存储器等)中。
例如,作为实现本发明的方法,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其中,基站具有发送单元、注册单元和控制单元;)
(由发送单元)发送导频信标,以允许移动终端检测所述基站;
(由注册单元)注册与使用所述基站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以及
(由控制单元)在与注册步骤中注册的信息相对应的终端执行向所述基站的切换的情况下,停止发送导频信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了包括毫微微小区和宏小区在内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示意配置图;
图2是示意了毫微微小区FAP的示意框图;
图3是毫微微小区FAP开始发送导频信标的示例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示意了毫微微小区FAP开始发送导频信标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示意了毫微微小区FAP开始发送导频信标的另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毫微微小区FAP停止发送导频信标的示例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示意了为了将终端AT吸引至毫微微小区FAP而在终端AT与毫微微小区FAP之间进行的通信的序列图;
图8是示意了毫微微小区FAP正在发送导频信标的状态的图;以及
图9是示意了毫微微小区FAP正在中止发送导频信标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描述中,假定使用CDMA20001xEV-DO作为移动通信系统。
图1是示意了包括毫微微小区和宏小区在内的移动通信需要的示意配置图。如图所示,移动通信系统100包括基站(宏小区、接入网)AN、EV-DO核心网CN、毫微微小区网络网关FNG、广域网NET、毫微微小区FAP以及多个终端(移动终端)AT1-AT4。EV-DO核心网CN构成包括PDSN(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CF(分组控制功能)等(未示出)在内的移动通信网络的骨干部分。毫微微小区网络网关FNG中继广域网NET与EV-DO核心网CN之间的连接。
在移动通信系统100中,宏小区AN以频率F1发送宏小区无线电波。毫微微小区FAP可以以与宏小区无线电波相同的频率(频率F1)发送导频信标,以将与宏小区通信的终端吸引至毫微微小区(以提示切换)。毫微微小区FAP使用频率为F2的毫微微小区无线电波与终端进行通信。
接下来,描述毫微微小区FAP。图2是示意了毫微微小区FAP的示意框图。如图所示,毫微微小区FAP具有天线ANT、控制单元110、无线通信单元120、存储单元140和有线通信单元150。无线通信单元120具有导频信标发送单元122、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接收单元124以及终端发送和接收单元126。终端发送和接收单元126经由天线ANT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波以与终端(移动终端)AT进行通信。导频信标发送单元122发送导频信标。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接收单元124接收从位置注册(建立会话)至宏小区AN的终端(移动终端)发送至宏小区AN的(上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波。
控制单元110负责控制总体毫微微小区FAP,并具有:导频信标发送控制单元112、上行链路通信检测/确定单元114、上行链路通信解码单元116、终端信息获得单元118和确定单元130。导频信标发送控制单元112控制导频信标发送的开始和停止。上行链路通信检测/确定单元114检测和监视由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接收单元124接收的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并确定无线电波的强度是否等于或高于阈值。上行链路通信解码单元116对上行链路通信进行解码,其中,对于该上行连续通信,上行链路通信检测/确定单元114确定由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接收单元124接收的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的强度等于或高于阈值,并且,上行链路通信解码单元116提取无线电波中包含的UATI(单播接入终端标识符)。终端信息获得单元118基于由上行链路通信解码单元116提取的UATI,从EV-DO核心网CN(移动通信网络)获得被分配有该UATI的终端的ESN(电序列号)。稍后将描述UATI和ESN。
确定单元130具有注册终端确定单元132、连接终端确定单元134和导频信标发送因素确定单元136。注册终端确定单元132确定由终端信息获得单元118获得的ESN是否与注册为使用毫微微小区FAP(自身)的终端(注册终端)的ESN相对应。连接终端确定单元134确定是否所有注册终端位置注册至毫微微小区FAP,即,是否所有注册终端都已经建立空闲/连接的会话等。导频信标发送因素确定单元136确定已执行切换至毫微微小区FAP的注册终端的ESN是否与作为导致发送导频信标的因素的终端的ESN相对应。
存储单元140具有注册终端存储单元141、外围基站信息存储单元142、连接终端UATI存储单元143、导频信标发送因素存储单元144和阈值存储单元145。注册终端存储单元141注册与注册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注册终端的用户(注册终端的订户或用户)有关的信息。例如,ESN可以用作与注册至毫微微小区FAP的终端有关的信息。ESN是对终端唯一的号码(终端标识符),以及,如果终端是移动电话,则可以根据其电话号码等来计算ESN。此外,与对应于注册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可以是用于指示预订至提供毫微微小区FAP的运营商且被允许使用毫微微小区FAP的用户的信息。如果用户使用多个终端,则使用后一信息是有利的。终端标识符不限于ESN,而是可以是其他标识符,只要毫微微小区可以从广域网NET获得该标识符。
外围基站信息存储单元142存储与位于毫微微小区外围的宏小区有关的信息。该信息包括:监视连接至宏小区AN的终端的通信所必需的信息(频带类别、信道、PN(伪随机数)码等);以及对终端的上行链路通信进行解码所必需的信息(颜色码、扇区ID等)。连接终端UATI存储单元143存储已与毫微微小区建立会话的终端的UATI,即,处于空闲状态或与毫微微小区相连接的终端的UATI。导频信标发送因素存储单元144存储作为导致发送导频信标的因素的终端的ESN。阈值存储单元145存储由与宏小区AN相连接的终端发送的无线电波的强度的阈值。有线通信单元150经由路由器和公共链路(如ADSL等宽带链路)连接至如互联网之类的广域网NET。
当毫微微小区FAP被安装或移动和/或注册使用该毫微微小区FAP自身的终端时,该毫微微小区FAP将注册终端的ESN和可用频率以及毫微微小区FAP的订户的ID号存储在注册终端存储单元141中。这种信息可以从用户利用操作输入单元(如提供给毫微微小区FAP的键盘等(未示出))进行的直接输入获得。备选地,终端可以以无线方式将该信息发送至毫微微小区FAP。此外,毫微微小区FAP从EV-DO核心网CN中的毫微微小区(未示出)的管理服务器获得与该毫微微小区FAP外围的宏小区AN有关的信息,或者通过监视宏小区AN的通信来获得该信息,并将其存储在外围基站信息存储单元142中。
以下是对毫微微小区FAP开始发送导频信标的处理的描述。图3是毫微微小区FAP开始发送导频信标的示例处理的流程图。在停止发送导频信标时,毫微微小区FAP重复循环1(步骤S11-S21)。首先,使用上述外围基站信息存储单元142中存储的信息,上行链路通信检测/确定单元114检测由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接收单元124接收的、宏小区AN与终端之间的上行链路通信(步骤S12)。如果检测到上行链路通信,则上行链路通信检测/确定单元114测量其接收功率(步骤S13)并确定其是否等于或高于阈值存储单元145中存储的阈值(步骤S14)。该阈值是基于以下概念来设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小从毫微微小区FAP发送的导频信标对宏小区AN的影响。因此,优选地,仅当注册终端位于毫微微小区FAP的区域中或附近时,才发送导频信标。这里,对于宏小区AN与终端AT之间的通信,一般地,终端AT的发射功率被控制为使得宏小区AN处的接收功率几乎恒定。即,如果毫微微小区FAP测量出无线电波超过由宏小区AN设置的特定电平,则毫微微小区FAP可以确定发送无线电波的终端距离毫微微小区FAP比距离宏小区AN更近。相应地,将由宏小区AN设置的特定值用作阈值以存储在阈值存储单元145中。还可以使确定终端接近毫微微小区FAP的区域变窄或变宽,从而为接收功率的特定值提供了一些余量。
现在再次参照图3中的流程图。如果在步骤S14处确定了由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接收单元124接收的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等于或高于阈值,则上行链路通信解码单元116尝试使用外围基站信息存储单元142中存储的与宏小区AN有关的信息来对检测到的上行链路通信进行解码(步骤S15)。接下来,如果确定单元130在步骤S16处确定了上行链路通信被成功解码,则上行链路通信解码单元116尝试从解码结果中提取与宏小区AN通信的终端AT的UATI(步骤S17)。如果确定单元130在步骤S18确定了UATI被成功提取,则终端信息获得单元118经由有线通信单元150,从EV-DO核心网CN获得与所提取的UATI相对应的ESN(步骤S19)。这里,UATI是基站临时提供给与基站相连接(与基站建立会话)的终端的标识符。因此,宏小区AN将UATI分配给请求通信的终端,并将所分配的UATI与作为终端标识符的ESN等相关联。将与UATI和ESN之间的关联有关的信息存储在EV-DO核心网CN中与宏小区AN相连接的PCF、PDSN和/或服务器中。相应地,终端信息获得单元118可以使用有线通信单元150从与宏小区AN相连接的PCF或PDSN获得ESN。
接下来,注册终端确定单元132确定与对应于从EV-DO核心网CN获得的ESN的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该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是否存储在注册终端存储单元141中(步骤S20)。即,注册终端确定单元132确定与宏小区AN通信的终端AT是否是注册终端。如果确定了与宏小区AN通信的终端AT是注册终端,则控制单元110将终端的ESN存储在导频信标发送因素存储单元144中(步骤S22)。接下来,导频信标发送控制单元112控制导频信标发送单元122以开始发送导频信标(步骤S23)。此外,控制单元110设置定时器以在特定时间段之后停止发送导频信标(以下提供其详细描述)(步骤S24)。处理前进至步骤S21,以在以下情况下继续循环1的处理:如果在步骤S14处确定了由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接收单元124接收的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低于阈值;如果在步骤S16处确定了对上行链路通信的解码失败;如果在步骤S18处对UATI的提取失败;以及如果在步骤S20处确定了与宏小区AN通信的终端AT不是注册终端。
参照图1、图4和图5来描述图3中的流程图中的处理流程。图4和图5是示意了毫微微小区FAP开始发送导频信标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首先,终端AT1-AT3位置注册(建立会话)至宏小区AN,而终端AT4位置注册至毫微微小区FAP。终端AT1是图1、图4和图5中的毫微微小区FAP的注册终端。如图1所示,毫微微小区FAP检测终端AT1-AT3与宏小区AN之间的上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波,并确定其接收功率。在图1所示的情况下,从终端AT1接收的无线电波等于或高于阈值,从而确定终端AT1接近毫微微小区FAP的区域。因此,如图4所示,毫微微小区FAP提取被分配给宏小区AN与终端AT1之间的通信的UATI,并向EV-DO核心网CN查询与该UATI相对应的ESN。由于终端AT1是毫微微小区FAP的注册终端,因此从EV-DO核心网CN获得的ESN与注册终端存储单元141中存储的信息相对应。相应地,为了吸引终端AT1(进行切换),毫微微小区FAP开始发送导频信标,如图5所示。
接下来,将描述毫微微小区FAP停止发送导频信标的处理。毫微微小区FAP重复导频信标的发送和中止,以从宏小区AN吸引注册终端,直到所有注册终端都执行位置注册,即,直到所有注册终端都建立空闲、连接等的会话。在进行该操作时,如上所述,如果注册终端处于毫微微小区的区域中或附近,则毫微微小区FAP开始发送导频信标,而如果注册终端执行切换至毫微微小区FAP,则毫微微小区FAP停止发送导频信标。然后,如果毫微微小区FAP的所有注册终端都位置注册至毫微微小区FAP(建立会话),则毫微微小区FAP停止检测(监视)宏小区AN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图6是上述毫微微小区FAP停止发送导频信标的处理的流程图。如该流程图所示,毫微微小区FAP在发送导频信标时重复循环2(步骤S31-S36)中的处理。首先,毫微微小区FAP在发送导频信标时开始吸引终端AT切换至毫微微小区FAP的处理(切换处理)(步骤S32)。
这里,将简要描述吸引处理。图7是示意了当毫微微小区FAP吸引终端AT(进行切换)时,终端AT与毫微微小区FAP之间的通信的序列图。终端AT通过与毫微微小区FAP建立会话来开始向毫微微小区FAP的切换处理。毫微微小区FAP经由无线通信单元120向终端AT发送控制信道消息(步骤P11)。例如,控制信道消息是用于基站控制处于空闲状态的移动台的消息,并包括基站的频率等。毫微微小区FAP可以被配置为使得终端AT在使用具有与宏小区AN相同的频率的导频信标来使终端AT失去宏小区AN之后检测到毫微微小区FAP。备选地,毫微微小区FAP可以通过在开始切换处理之前执行重定向,将终端AT转移至毫微微小区FAP的信道。毫微微小区FAP还可以通过将业务信道分配发送至终端AT(步骤P12),将终端AT转移至毫微微小区FAP的信道。
如果开始了切换处理,则毫微微小区FAP将硬件ID请求发送至终端AT并从终端AT接收作为响应的硬件ID响应(步骤P13)。硬件ID是对终端唯一的标识符,并包括ESN、MEID(移动设备标识符)等。在利用上述任何方法吸引终端AT时,毫微微小区FAP执行步骤P13处的处理。该步骤与图6中的停止发送导频信标的处理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33相对应。即,确定单元130在步骤S33处确定是否从终端AT接收到硬件ID响应。如果确定单元130确定了接收到硬件ID响应,则导频信标发送因素确定单元136确定硬件ID响应中包括的ESN是否与作为导频信标发送因素存储在导频信标发送因素存储单元144中的ESN相对应(步骤S34)。如参照图3中的流程图所述,导频信标发送因素指作为导致发送导频信标的因素的终端,在毫微微小区FAP开始发送导频信标时存储在导频信标发送因素存储单元144中(图3的步骤S22)。
如果导频信标发送因素确定单元136在步骤S34处确定了硬件ID响应中包括的ESN与作为导频信标发送因素而注册的ESN相对应,则导频信标发送控制单元112控制导频信标发送单元122以停止发送导频信标(步骤S38)。在进行该操作时,控制单元110取消导频信标发送定时器(步骤S37)。
这里,将描述导频信标发送定时器。例如,考虑作为导致发送导频信标的因素的终端可能从毫微微小区FAP的区域移开或被关闭。在这种不能够完成切换至毫微微小区FAP的情况下,不期望继续发送导频信标。相应地,控制单元110确定在循环2中导频信标发送定时器是否到期(步骤S35)。当在图3中的步骤S24处开始发送导频信标时,已经设置导频信标发送定时器。从而,如果作为导致发送导频信标的因素的终端由于任何原因无法切换,则也可以停止发送导频信标,从而,可以防止与宏小区AN的干扰。
如果导频信标发送因素确定单元136在步骤S34处确定了硬件ID响应中包括的ESN与作为导频信标发送因素而注册的ESN不相对应,则意味着与ESN相对应的终端是在毫微微小区FAP发送导频信标时移动至毫微微小区FAP的区域中的其他终端。即,该“其他终端”是与作为导致毫微微小区FAP发送导频信标的因素的终端不同的终端。相应地,毫微微小区FAP继续发送导频信标(步骤S36)。即,除非执行对作为导致发送导频信标的因素的终端的切换处理或者除非导频信标发送定时器到期,否则毫微微小区FAP不停止发送导频信标。从而,即使多个注册终端从宏小区AN的区域移动至毫微微小区FAP的区域中,也可以确保每个终端切换至毫微微小区FAP。
在步骤S38处停止发送导频信标之后,毫微微小区FAP继续进行吸引终端AT的处理(步骤S39)。然后,在终端AT与毫微微小区FAP之间执行预定处理,直到符合EV-DO的协议在其间建立会话(图7中的会话配置)。毫微微小区FAP将被分配给作为导致发送导频信标的因素的终端的UATI存储在连接终端UATI存储单元143中。
当在步骤S39处完成对作为导致发送导频信标的因素的终端的切换处理时,连接终端确定单元134确定是否所有注册终端都位置注册(所有注册终端都已经建立空闲、连接等的会话)至毫微微小区FAP(步骤S40)。该确定是基于存储单元140中存储的注册终端的数目是否与连接终端UATI存储单元143中存储的UATI的数目相匹配来进行的。如果在步骤S40处确定了不是所有注册终端都已位置注册至毫微微小区FAP,则上行链路通信检测/确定单元114控制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接收单元124以继续接收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步骤S41)。如果在步骤S40处确定了所有注册终端都位置注册至毫微微小区FAP,则上行链路通信检测/确定单元114控制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接收单元124以停止接收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步骤S42)。
即使在步骤S42处停止了对上行链路通信的检测(监视),毫微微小区FAP也可能需要恢复对上行链路通信无线电波的检测,以使注册终端执行切换至毫微微小区FAP。例如,如果已经与毫微微小区FAP建立会话的注册终端与宏小区AN建立会话,则毫微微小区FAP应当恢复对上行链路通信的监视。为此,必须向毫微微小区FAP通知注册终端执行切换并与宏小区AN建立会话。作为其方法,例如,可以从执行切换的注册终端或者EV-DO核心网CN通知毫微微小区FAP。备选地,毫微微小区FAP可以使用保持活动功能来周期性地检查其中的空闲终端。
这里,参照示意图来描述毫微微小区FAP停止发送导频信标的以上处理。图8和图9是示意了移动通信系统100中的以上处理的示意图。
图8是示意了毫微微小区FAP发送导频信标以使正在靠近毫微微小区FAP的服务区域的注册终端AT1执行切换的状态的图。在开始切换处理之后,毫微微小区FAP从注册终端AT1接收硬件ID响应。然后,如图9所示,毫微微小区FAP停止发送导频信标。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基于注册终端与宏小区之间的无线电波的强度,确定被允许使用毫微微小区FAP的注册终端正在靠近毫微微小区FAP的区域。以及,仅当注册终端靠近时才开始发送导频信标,并且,当注册终端执行切换并与毫微微小区FAP建立会话时,停止发送导频信标。从而,可以尽可能地防止与宏小区的干扰。此外,当作为导致发送导频信标的因素的注册终端执行切换时,停止发送导频信标,并且,控制导频信标的发送和中止,以便每个注册终端执行切换。从而,可以确保每个注册终端的切换。此外,可以在不浪费功率的情况下显著降低毫微微小区的功耗,这不仅由于不发送不必要的导频信标,而且由于当所有注册终端与毫微微小区FAP建立会话时,停止了对宏小区与终端之间的无线电波的接收。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ESN用作终端标识符,但是也可以使用除ESN以外的任何标识符,只要该标识符可以由毫微微小区从网络获得。例如,终端标识符可以是与对应于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如订户信息等)。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终端的ESN是从EV-DO核心网CN获得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毫微微小区FAP自身可以通过将硬件ID请求直接发送至终端来向终端查询标识符。
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假定使用CDMA20001xEV-DO作为移动通信系统,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还适用于如W-CDMA方案(HSDPA等)、LTE(长期演进)和UMB(超移动宽带)之类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向毫微微小区FAP和宏小区AN的位置注册(会话建立)不是通过如上所述分配UATI来执行的,而是通过根据每个这些方案的方法来执行的。
尽管基于附图和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注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基于本发明的公开,以多种方式容易地进行变更或修改。因此,这种变更和修改应当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可以重新布置单元、步骤等中包括的每个功能等等以避免逻辑上的矛盾,并且可以将多个组件或步骤组合成一个或将其分开。例如,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接收上行链路通信的无线电波以执行切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检测从处于空闲状态的终端周期性地发送至宏小区的无线电波,并基于其功率强度来执行以上处理。这种情况实现了空闲切换。可以认识到,不仅导频信标,而且允许终端(移动终端)检测本发明的基站的任何信号可以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仅当注册终端处于或接近基站的通信区域时,基站才发送导频信标,而在其他状态下或者在所有注册终端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基站停止发送导频信标,从而可以避免与宏小区的干扰。
参考标记列表
100 移动通信系统
110 控制单元
112 导频信标发送控制单元
114 通信检测/确定单元
116 通信解码单元
118 终端信息获得单元
120 无线通信单元
122 导频信标发送单元
124 通信无线电波接收单元
126 终端发送和接收单元
130 确定单元
132 注册终端确定单元
134 连接终端确定单元
136 导频信标发送因素确定单元
140 存储单元
141 注册终端存储单元
142 外围基站信息存储单元
143 连接终端UATI存储单元
144 导频信标发送因素存储单元
145 阈值存储单元
150 有线通信单元
ANT 天线
AT1-AT4 终端(移动终端)
AN  宏小区(广域基站)
CN  EV-DO核心网
FNG 毫微微小区网络网关
NET 广域网
FAP 毫微微小区
F1  宏小区无线电波,导频信标
F2  毫微微小区无线电波

Claims (4)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导频信标以允许移动终端检测所述基站;
注册单元,用于注册与使用所述基站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发送单元以在与注册至所述注册单元的信息相对应的移动终端执行向所述基站的切换的情况下,停止发送导频信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从位置注册至移动通信系统的其他基站的移动终端向所述其他基站发送的无线电波;以及
获得单元,用于从所述其他基站所连接至的移动通信网络获得与位置注册至所述其他基站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获得单元以在停止发送导频信标时获得与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无线电波的强度等于或高于阈值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者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所述获得基于所述强度等于或高于阈值的无线电波中包括的标识符,以及,如果与所获得的信息相对应的移动终端注册至所述注册单元,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发送单元以恢复导频信标的发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位置注册至所述基站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还基于与注册至所述注册单元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在注册至所述注册单元的所有移动终端均位置注册至所述基站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接收单元停止接收无线电波。
4.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导频信标,以允许移动终端检测所述基站;
注册与使用所述基站的移动终端有关的信息或与对应于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有关的信息;以及
在与注册步骤中注册的信息相对应的终端执行向所述基站的切换的情况下,停止发送导频信标。
CN2010800092836A 2009-02-25 2010-02-25 基站和基站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23343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43032 2009-02-25
JP2009-043032 2009-02-25
PCT/JP2010/001276 WO2010098104A1 (ja) 2009-02-25 2010-02-25 基地局及び基地局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4361A true CN102334361A (zh) 2012-01-25

Family

ID=42665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92836A Pending CN102334361A (zh) 2009-02-25 2010-02-25 基站和基站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09771B2 (zh)
JP (1) JP5199453B2 (zh)
KR (1) KR20110120898A (zh)
CN (1) CN102334361A (zh)
WO (1) WO201009810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7617A (zh) * 2012-02-24 2014-11-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由空闲模式移动设备作出频繁的蜂窝小区重选的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309394A1 (en) 2010-09-16 2012-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hand-in to a femto node
US9137713B2 (en) 2010-09-16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hand-in to a femto node
JP2012138674A (ja) * 2010-12-24 2012-07-19 Kyocera Corp 基地局および基地局の制御方法
US8717987B2 (en) 2011-01-18 2014-05-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mtocell beacon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with out-of-band links
US8792532B2 (en) 2011-02-01 2014-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shared and concurrent multi-protocol beacon transmission design
ES2425638B1 (es) * 2011-05-26 2014-06-30 Telefónica, S.A. Método para la reselección de células y el traspaso entre células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JP5838741B2 (ja) * 2011-11-10 2016-01-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US9220045B2 (en) 2012-02-24 2015-1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gulating frequent handover by mobile devices between femtocells
EP2904852A4 (en) * 2012-10-08 2016-05-25 Nokia Solutions & Networks Oy DETECTION OF SMALL CELLS
MY178987A (en) * 2014-07-11 2020-10-26 Sony Corp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KR101609648B1 (ko) * 2015-01-23 2016-04-08 경상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탐색 서비스 시스템 및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519A (ja) * 1996-07-08 1998-01-23 N T T Ido Tsushinmo Kk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
KR20000060784A (ko) * 1999-03-19 2000-10-16 조정남 하드핸드오버를 위한 주기형 비콘신호 발생 방법
CN1739267A (zh) * 2002-12-18 2006-02-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与多个网络通信的混合协议
CN1954623A (zh) * 2004-05-17 2007-04-2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用于切换到小尺寸无线电基站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7699B2 (ja) 2001-09-10 2007-10-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セル形状制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のシステムで用いられる基地局及び移動機
JP2003348104A (ja) 2002-05-28 2003-12-05 Canon Inc 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
WO2006088135A1 (ja) * 2005-02-17 2006-08-24 Pioneer Corporation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09033476A (ja) * 2007-07-27 2009-02-12 Fujitsu Ltd 無線基地局の省電力制御方式
US8295256B2 (en) * 2008-08-29 2012-10-23 Airvana, Corp. Private access point beacon signals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10035842A1 (ja) * 2008-09-29 2010-04-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および基地局の制御方法
JP5206321B2 (ja) * 2008-10-30 2013-06-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基地局、並びにその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526406B2 (en) * 2008-12-23 2013-09-03 At&T Mobility Ii Llc Femtocell call manageme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519A (ja) * 1996-07-08 1998-01-23 N T T Ido Tsushinmo Kk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
KR20000060784A (ko) * 1999-03-19 2000-10-16 조정남 하드핸드오버를 위한 주기형 비콘신호 발생 방법
CN1739267A (zh) * 2002-12-18 2006-02-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与多个网络通信的混合协议
CN1954623A (zh) * 2004-05-17 2007-04-2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用于切换到小尺寸无线电基站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7617A (zh) * 2012-02-24 2014-11-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由空闲模式移动设备作出频繁的蜂窝小区重选的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300863A1 (en) 2011-12-08
US8509771B2 (en) 2013-08-13
KR20110120898A (ko) 2011-11-04
JPWO2010098104A1 (ja) 2012-08-30
JP5199453B2 (ja) 2013-05-15
WO2010098104A1 (ja) 2010-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34361A (zh) 基站和基站的控制方法
US898274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losed subscriber groups in a packet-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987373B1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483723B2 (en) Method of location updat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33687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의 불연속 동작을 지원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10524272A (ja)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の位置・経路登録更新手順
US8577366B2 (en) Base station and control method of base station
CN102282891A (zh) 蜂窝基站、用户设备以及对未授权用户实行访问限制的方法
KR102129959B1 (ko) 소형 셀들에 대한 rach 송신들을 이용한 ue 비커닝
US20240023049A1 (en) Handling PLMN Prioritization
EP2340653B1 (en) Minimizing the signaling traffic for home base stations
CN105323740A (zh) 电路域回落的实现方法和双模终端
KR102150323B1 (ko) 통합 기지국 및 단말
US9832710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ed broadcasting of system identification
WO2019215331A1 (en) Uplink access management concept
WO2022016383A1 (en) Network based paging false alarm mitigation
WO2022016367A1 (en) Paging false alarm mitigation at a user equipment
US2022033020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ement of buffering time
KR100962776B1 (ko) 모바일 와이맥스 시스템에서의 단말기 등록 해제 방법
US9020511B2 (en) Automatic mutual discovery femtocell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
KR20000004580A (ko) 차세대 무선 전화기 교환시스템에서 무선 전화기의 위치 추적방법
KR20120068245A (ko) 기지국의 송신 출력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과 그를 위한 무선통신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