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4357A - 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4357A
CN102334357A CN2010800097079A CN201080009707A CN102334357A CN 102334357 A CN102334357 A CN 102334357A CN 2010800097079 A CN2010800097079 A CN 2010800097079A CN 201080009707 A CN201080009707 A CN 201080009707A CN 102334357 A CN102334357 A CN 102334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am
modulation
cqi
mcs
descending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97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4357B (zh
Inventor
田冈秀和
佐和桥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334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4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4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43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volving special memory structures, e.g.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CQI信息解码单元(101),对多个下行发送流的CQI进行解码;以及MCS选择单元(102),具有表格(二维参照表格(1021)),所述表格是与下行发送流数N对应的N维的表格,且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MCS选择单元(102)基于在CQI信息解码单元(101)进行了解码的各下行发送流的CQI,选择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

Description

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尤其涉及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方式以及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AMC)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无线通信的快速大容量化的观点出发,MIMO(多输入多输出)方式的通信技术倍受关注。在该MIMO方式中,通过使多个发送流的信号在空间内分别单独传播,从而实现传输速度以及信号质量的提高。在接收侧,需要对这样的多个发送流适当进行分离而得到接收信号。作为根据多个发送流实现最佳的特性的信号分离法,已知最大似然估计检测(MLD:maximum Likelihood detection)信号分离法。
在该MLD信号分离法中,假设将同时发送的多个发送流中的多个码元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并在全部的可能的码元组中,确定最确切的码元组,从而估计被发送了的多个码元。具体来说,实际的接收信号与受到信道变动的影响的码元组之间的距离(通过码元星座(Constellation)内的欧几里得距离的平方来评价)最小的码元组成为最终通过MLD信号分离法检测的码元组。
此外,在该MIMO方式中,根据与时间一同变化的信道状态以适当的传输速率进行传输,从而改善系统整体的吞吐量,从这一观点触发,进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在该AMC中,选择根据信道状态,能够达成相应传输速率的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在MIMO方式中,存在多个发送流数,各个发送流以不同的信道状态(即,传输路径)进行传输。作为简化这样的在选择每个发送流的MCS时的处理的技术,预先准备将各种MCS、假设在全部的发送流中使用了相同的调制方式的情况下的CQI(信道质量指示符)(接收SINR)、以及错误率特性相关联而决定的表格,提出了根据从各个发送流测定的CQI而选择MCS的方法(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N.Maeda,T.Kataoka,J.Kawamoto,K.Higuchi,and M.Sawahashi,“Experiments on real-time 1Gbps packet transmission usingantenna-independent AMC in MIMO-OFDM broadband packet radio access,”inProc.IEEE VTC2005-Fall,vol.3,pp.1628-1632,Sep.200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上述的非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虽然能够简化选择MCS时的处理,但在各发送流之间存在的接收电平差大的情况下不能对各个发送流选择最佳的MCS,导致降低系统整体的吞吐量。因此,要求不发生这样的缺陷,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MCS。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MCS的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解码部件,对多个下行发送流的CQI进行解码;以及选择部件,具有表格,所述表格是与下行发送流数N对应的N维的表格,且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所述选择部件基于在所述解码部件进行了解码的各下行发送流的CQI,选择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
此外,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解码部件,对多个下行发送流的CQI进行解码;以及选择部件,具有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表格,从在所述解码部件中进行了解码的CQI小的下行发送流起,依次选择对应于该下行发送流的CQI的调制/编码方式。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从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的表格,根据各下行发送流的CQI,选择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从而能够对各下行发送流一并选择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因此能够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
在本发明中,基于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表格,从CQI小的下行发送流起,依次选择与该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从而不考虑与CQI大的下行发送流的调制/编码方式的依赖关系就能够进行调制/编码方式的选择处理,此外,能够参考先选择的下行发送流的调制/编码方式而进行调制/编码方式的选择处理,因此能够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线基站装置的发送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装置的接收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基站装置的MCS选择单元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无线基站装置MCS选择单元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无线基站装置的发送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无线基站装置MCS选择单元具有的一维参照表格的内容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无线基站装置的MCS选择单元具有的一维参照表格的内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MIMO方式中的MLD信号分离法是如下的方法:假设将同时发送的多个发送流中的多个码元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并在全部的可能的码元组中,确定实际的接收信号与受到信道变动的影响的码元组之间的距离(通过码元星座(Constellation)内的欧几里得距离的平方来评价)最小的码元组,从而估计被发送的多个码元。因此,为了适当地估计被发送的多个码元,需要明确地识别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
此时,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根据在发送侧选择的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来增减其码元数。在这样增减码元数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不能适当地估计被发送的多个码元的情况。例如,不能测定实际的接收信号与受到信道变动的影响的码元组之间的距离的情况等符合这一情况。即,在考虑系统整体的吞吐量时,某发送流中的最佳的MCS并非是仅从各发送流的CQI独立得到,而是还可依赖于其他的发送流中的MCS(尤其是调制方式)。因此,在发送侧,在选择多个发送流中的MCS时,优选地,考虑它们的依赖关系。
本发明人关注上述这一点,为了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MCS而完成本发明。即,本发明的精髓是测定多个下行发送流的CQI,并从与下行发送流数N对应的N维的、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的表格,基于上述测定的各下行发送流的CQI,选择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从而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MCS。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线基站装置(以下,称为“基站”)100的发送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装置(以下,称为“移动台”)200的接收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基站100以及移动台200的结构中,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简化的结构,包括通常的基站以及移动台分别具有的结构。此外,说明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基站100以及移动台200中,总共具有两个发送接收天线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发送接收天线。
在图1所示的基站100中,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参照信号)输入到起到解码部件的作用的CQI信息解码单元101。CQI信息解码单元101对CQI进行解密,所述CQI是对于在移动台200中从宽带的质量测定用参考信号测定的下行发送流(以下,简称为“流”)的CQI。此时,CQI信息解码单元101解码来自移动台200的对于被反馈的流#1、#2的CQI(流#1CQI、流#2CQI),并输出给MCS选择单元102以及调度器103。
MCS选择单元102起到选择部件的作用,其包括二维参照表格1021,所述二维参照表格1021预先决定了与流#1CQI、流#2CQI的值对应的流#1、#2之间的最佳的MCS的组合,MCS选择单元102根据从CQI信息解码单元101输入的流#1CQI、流#2CQI而选择对各流最佳的MCS。此后,将所选择的MCS输出给后述的与各流对应的信道编码单元104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5。此外,在MCS选择单元102选择的MCS被通知给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并包含在由该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生成的下行控制信号中而通过下行链路通知给移动台200。
另外,在图1所示的基站100中,由于通过两个天线的两个流进行无线通信,因此表示了MCS选择单元102具有二维参照表格1021的情况,但当流数为三个以上的情况下,置换为与其对应的维数的参照表格。例如,当流数为N(N为正整数)的情况下,MCS选择单元102具有N维参照表格。即,MCS选择单元102具有对应于流数N的N维的、决定了与发送流的CQI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MCS的组合的表格。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MCS选择单元102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1021的一例的示意图。这里,为了便于说明,表示了根据流#1CQI、流#2CQI来决定数据调制方式(调制方式)由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Keying:正交相移键控)以及16QAM(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Modulation)构成而且信道编码率(编码率)由1/3、1/2、以及3/4构成的MCS#1~#6的情况,但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并非限定于此。在图3所示的二维参照表格1021中,MCS#1~#3的调制方式由QPSK构成而且编码率分别由1/3、1/2以及3/4构成。另一方面,MCS#~#6的调制方式由16QAM构成而且编码率分别由1/3、1/2以及3/4构成。
如图3所示,在二维参照表格1021中,具有指定了根据来自移动台2的对于流#1、#2的CQI(流#1CQI、流#2CQI)的值,应对流#1、#2分别选择的MCS的多个区域。尤其在二维参照表格1021中,具有用于决定调制方式的组合不同的流#1、#2之间的MCS的组合的多个区域(以下,适当称为“表格区域”)。然后,该表格区域被分割为用于决定编码率的组合不同的流#1、#2之间的MCS的组合的多个区域(以下,适当称为“分割区域”)。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对这些多个分割区域附加了(1,1)~(6,6)的号码。上述的表格区域例如由以下区域构成:由调制方式为在流#1、#2两者中为QPSK的区域(1,1)~(1,3)、(2,1)~(2,3)以及(3,1)~(3,3)构成的区域;以及由调试方式在流#1中为16QAM且在流#2中为QPSK的区域(4,1)~(4,3)、(5,1)~(5,3)以及(6,1)~(6,3)构成的区域。MCS选择单元102选择在根据关于来自移动台200的流#1、#2的CQI(流#1CQI、流#2CQI)的值来确定的分割区域中指定的MCS作为流#1、#2中的MCS。
例如,当流#1CQI以及流#2CQI的值属于区域(1,1)内的情况下(由图3所示的点X来表示),MCS选择单元102对流#1选择MCS#1,另一方面,对流#2选择MCS#1。此时,流#1CQI以及流#2CQI的值相对低,判定为流#1、#2的接收质量状态并不良好,从而在流#1、#2中作为调制方式选择QPSK,并作为编码率而选择1/3。
此外,当流#1CQI以及流#2CQI的值属于区域(6,1)内的情况下(由图3所示的点Y表示),MCS选择单元102对流#1选择MCS#6,另一方面,对流#2选择MCS#1。此时,判定为虽然流#1CQI的值相对高,流#1的接收质量状态良好,但流#2CQI的值相对低,流#2的接收质量状态并不良好,从而在流#1中,作为调制方式选择16QAM,并作为编码率选择3/4,在流#2中,作为调制方式选择QPSK,并作为编码率选择1/3。
此外,当流#1CQI以及流#2CQI的值属于区域(6,6)内的情况下(由图3所示的Z表示),MCS选择单元102对流#1选择MCS#6,并对MCS#2选择MCS#6。此时,判定为流#1CQI以及流#2CQI的值相对高,流#1、#2的接收质量状态良好,从而在流#1、#2中作为调制方式而选择16QAM,并作为编码率而选择3/4。
另外,在图3所示的二维参照表格1021中,在上述的表格区域中,对在相邻的表格区域之间选择MCS的组合时的CQI的阈值设置差异。然后,对于属于表格区域的分割区域,也对在属于相邻的表格区域的分割区域之间选择MCS的组合时的CQI的阈值设置差异。例如,在二维参照表格1021中,在区域(1,1)~(1,3)中的流#1CQI的上限值(阈值)与区域(1,4)~(1,6)中的流#1CQI的上限值(阈值)之间,将后者相对设定得较高。这是为了避免由于流#1MCS与流#2MCS互相依赖而产生的弊端而设定的,更具体来说,是为了避免由于在流#1CQI以及流#2CQI中选择的调制方式不同,在移动台200中的接收信号的分离处理时不能适当地估计被发送的多个码元的事态而设定的。即,为了明确地识别在区域(1,4)~(1,6)中通过流#1的MCS指定的QPSK的码元、以及通过流#2的MCS指定的16QAM的码元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并能够适当地估计被发送了的多个码元,将其上限值设定为比区域(1,1)~(1,3)中的流#1CQI的上限值还高。区域(2,1)~(2,3)、区域(3,1)~(3,3)、区域(4,1)~(4,3)、区域(5,1)~(5,3)以及区域(6,1)~(6,3)中的流#1CQI的上限值、与区域(2,4)~(2,6)、区域(3,4)~(3,6)、区域(4,4)~(4,6)、区域(5,4)~(5,6)以及区域(6,4)~(6,6)中的流#1CQI的上限值之间的关系也相同。
同样,在图3所示的二维参照表格1021中,在区域(1,1)~(3,1)中的流#2的CQI的上限值、与区域(4,1)~(6,1)中的流#2CQI的上限值之间,将后者设定得较高。这是为了避免由于在流#1CQI以及流#2CQI中选择的调制方式不同,在移动台200中的接收信号的分离处理时不能适当地估计被发送了的多个码元的事态。即,为了明确地识别在区域(4,1)~(6,1)中通过流#1的MCS指定的16QAM的码元、以及通过流#2的MCS指定的QPSK的码元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并能够适当地估计被发送了的多个码元,将其上限值设定为比区域(1,1)~(3,1)中的流#2CQI的上限值还高。区域(1,2)~(3,2)、区域(1,3)~(3,3)、区域(1,4)~(3,4)、区域(1,5)~(3,5)以及区域(1,6)~(3,6)中的流#2CQI的上限值、与区域(4,2)~(6,2)、区域(4,3)~(6,3)、区域(4,4)~(6,4)、区域(4,5)~(6,5)以及区域(4,6)~(6,6)中的流#2CQI的上限值之间的关系也相同。
返回图1,继续说明基站100的结构。调度器103从用于处理发送信号的未图示的上层装置输入发送数据。此外,调度器103被输入在CQI信息解码单元101已解码的CQI、以及在未图示的信道估计单元基于来自移动台200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状态而估计的上行链路的信道估计值。调度器103参照这些CQI以及信道估计值而进行发送数据的调度。
信道编码单元104A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5A构成有关流#1的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用户数据)生成单元的一部分,该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单元基于由调度器103决定的调度信息,利用来自上述的上层装置的发送数据而生成下行共享信道信号。在该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单元中,信道编码单元104A基于由关于来自MCS选择单元102的流#1的MCS(流#1MCS)指定的编码率,进行发送数据的信道编码。数据调制单元105A基于由来自MCS选择单元102的流#1MCS指定的调制方式,对在信道编码单元104A进行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被数据调制单元105A进行了调制的发送数据在未图示的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中进行傅立叶反变换,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从而输出到副载波映射单元106。
另一方面,信道编码单元104B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5B构成有关流#2的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用户数据)生成单元,该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单元基于由调度器103决定的调度信息,利用来自上述的上层装置的发送数据而生成下行共享信道信号。在该下行共享信道信号生成单元中,信道编码单元104B基于由有关来自MCS选择单元102的流#2的MCS(流#2MCS)指定的编码率,进行发送数据的信道编码。数据调制单元105B基于由来自MCS选择单元102的流#2MCS指定的调制方式,对在信道编码单元104B进行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被数据调制单元105B进行了调制的发送数据被输出到副载波映射单元106。
副载波映射单元106根据上述的调度信息,将有关被信道编码单元104A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5A处理后的流#1的发送数据、以及有关被信道编码单元104B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5B处理后的流#2的发送数据映射到副载波上。
有关通过副载波映射单元106被映射的流#1的发送数据在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单元)107A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域的信号后,在循环前缀附加单元(CP附加单元)108A附加循环前缀。另外,循环前缀起到用于吸收多路径传播延迟之差的保护间隔的作用。被附加了循环前缀的发送数据在无线频率(RF)电路109A被施加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并被放大后,经由天线110A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给移动台200。
另一方面,被副载波映射单元106映射的有关流#2的发送数据被IFFT单元107B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域的信号后,被循环前缀附加单元(CP附加单元)108B附加循环前缀。然后,附加了循环前缀的发送数据在RF电路109B被施加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并被放大后,经由天线110B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给移动台200。
接着,参照图2说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200的结构。在图2所示的移动台200中,从基站100发送来的发送信号被天线201A接收,并通过双工器(Duplexer)202A电分离为发送路径与接收路径后,输出到RF接收电路203A。然后,在RF接收电路203A,实施从无线频率信号变换为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处理。然后,通过未图示CP除去单元除去对接收信号附加了的循环前缀后,输出到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单元)204A。
同样,从基站100发送的发送信号被天线201B接收,并通过双工器(Duplexer)202B电分离为发送路径与接收路径后,输出到RF接收电路203B。然后,通过RF接收电路203B,实施从无线频率信号变换为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处理。然后,通过未图示的CP除去单元除去对接收信号附加的循环前缀后,输出到FFT单元204B。
接收定时估计单元209取得从RF接收电路203A、203B输出的接收信号,例如根据该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参照信号)估计接收定时(FFT处理定时),并通知给FFT单元204A、204B。
来自RF接收电路203A的接收信号在FFT204A中,根据从接收定时估计单元209通知的接收定时进行傅立叶变换,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后,输出到信号分离单元205。同样,来自RF接收电路203B的接收信号在FFT204B中,根据从接收定时估计单元209通知的接收定时而进行傅立叶变换,并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后,输出给信号分离单元205。
信号分离单元205将从FFT单元204A、204B输入的接收信号通过MLD信号分离法进行分离。由此,来自基站100的接收信号被分离为有关流#1的接收信号、以及有关流#2的接收信号。通过信号分离单元205分离的有关流#1、#2的接收信号分别通过未图示的副载波解映射单元解映射从而回到时序的信号后,有关流#1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数据解调单元206A,有关流#2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数据解调单元206B。
有关流#1的接收信号在数据解调单元206A中,基于从基站100通知的MCS中包含的调制方式,进行数据解调后,在信道解码单元207A中,基于从基站100通知的MCS中包含的编码率进行信道解码,从而再现发送数据。同样,有关流#2的接收信号在数据解调单元206B,基于从基站100通知的MCS包含的调制方式而数据解调后,在信道解码单元207B,基于从基站100通知的MCS中包含的编码率而进行信道解码,从而再现发送数据。另外,来自基站100的MCS从通过未图示的控制信号解调单元解调后的控制信号取得。
CQI测定单元208根据从FFT单元204A输出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状态,测定接收质量,并根据从FFT单元204B输出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状态,测定接收质量。通过CQI测定单元208测定的各传输路径中的CQI信息被通知给未图示的控制信号生成单元,并包含在由该控制信号生成单元生成的控制信号而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给基站100。
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中,MCS选择单元102具有预先决定了与流#1CQI、流#2CQI的值对应的流#1、#2之间的最佳的MCS组合的二维参照表格1021,并根据从CQI信息解码单元101输入的路#1CQI、流#2CQI,选择在各流之间最佳的MCS的组合,从而能够一并选择对各流最佳的MCS,因此能够简单地选择对各流最佳的MCS。其结果,能够避免不能估计在移动台200中发送的多个码元而需要重发发送数据的事态,因此能够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尤其在上述的说明中,表示在基站100与移动台200之间,通过两个流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但在通过三个以上的流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其效果更显著。一般来说,在通过三个以上的流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用于构成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的码元数增加,因此难以明确识别其码元组,并适当地估计被发送了的多个码元。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基站100,通过具有与三个以上的流数量对应的多维参照表格1021,并根据从CQI信息解码单元101输入的多个流的各CQI,在各流之间选择最佳的MCS的组合,从而简单地一并选择对各流最佳的MCS。
(实施方式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基站300在相当于MCS选择单元102的MCS选择单元302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3021的结构中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不同。其他的基站300的结构、以及与基站300进行无线通信的移动台20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与移动台200通用,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基站300的MCS选择单元302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3021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4中,与图3相同,表示根据流#1CQI、流#2CQI决定了调制方式由QPSK以及16QAM构成且编码率由1/3、1/2以及3/4构成的MCS#1~#6的情况,但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在图4所示的二维参照表格3021中,MCS#1~#6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的结构与图3相同。
在实施方式2的MCS选择单元302具有的二维参照表格3021中,与实施方式1的二维参照表格1021的不同点在于,选择流#1、#2的CQI相对低的一部分的分割区域中的MCS的组合时的CQI的阈值在相邻的表格区域之间相同。具体来说,区域(1,1)~(1,3)中的流#1CQI的上限值与区域(1,4)~(1,6)中的流#1CQI的上限值相同,且区域(2,1)~(2,3)中的流#1CQI的上限值与区域(2,4)~(2,6)中的流#1CQI的上限值相同,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的二维参照表格1021不同。而且,在二维参照表格3021中,区域(1,1)~(3,1)中的流#2CQI的上限值与区域(4,1)~(6,1)中的流#2CQI的上限值相同,且区域(1,2)~(3,2)中的流#2CQI的上限值与区域(4,2)~(6,2)中的流#2CQI的上限值相同,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的二维参照表格1021不同。
在图4所示的二维参照表格3021中,在移动台200中的信号分离时,在对各流选择的调制方式互相难以依赖的区域之间,换言之,在难以发生不能适当确定发送了的多个码元的事态的区域之间,流#1CQI以及流#2CQI的阈值相同。例如,针对在区域(1,4)~(1,6)中由流#1的MCS指定的QPSK的码元以及由流#2的MCS指定的16QAM的码元集中为一个的码元组,在移动台200中的信号分离时能够识别,且可估计发送了的多个码元。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的二维参照码元3021中,使这样对移动台200中的信号分离不带来障碍的区域之间的流#1CQI以及流#2CQI的阈值相同,并减少在二维参照表格3021中的流#1CQI以及流#2CQI的阈值的设定数。
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基站300中,MCS选择单元302具有二维参照表格3021,所述二维参照表格3021中,使在选择流#1、#2的CQI相对低的一部分的分割区域中的MCS的组合时的CQI的阈值在相邻的表格区域之间相同,基于此,选择对各流最佳的MCS,从而能够减少二维参照表格3021中的流#1CQI以及流#2CQI的上限值的设定值,减少生成二维参照表格3021的负担,并能够减少移动台200中的信号分离时的处理。
(实施方式3)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基站400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不同点在于,根据用于无线通信的流数而设定相当于MCS选择单元102的MCS选择单元402。对于除此之外的基站400的结构,根据流数而包括信道编码单元104、数据调制单元105、IFFT单元107、CP附加单元108、RF电路109以及天线110,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的无线基站100相同,因此以其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基站400进行无线通信的移动台200,也根据流数包括天线201、双工器202、RF接收电路203、FFT单元204、数据解调单元206以及信道解码单元207,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200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基站400的发送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5所示的基站400的发送单元中,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发送单元不同,表示具有三个以上的发送接收天线,且与具有三个以上的发送接收天线的移动台200进行无线通信的方式。尤其在图5中,表示具有N个(N为正整数)发送接收天线的基站400。另外,在图5中,对于与图1通用的结构,附加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图5所示的基站400中,具有与N个流对应的MCS选择单元402A~402N。对MCS选择单元402A~402N分别输入对于对应的流的CQI。这里,设MCS选择单元402A对应于流#1,MCS选择单元402B对应于流#2,...,MCS选择单元402N对应于流#N。从而,对MCS选择单元402A输入流#1CQI,对MCS选择单元402B输入流#2CQI,...,对MCS选择单元402N输入流#NCQI。
对这些MCS选择单元402A~402N输出CQI的CQI信息解码单元401对从移动台200反馈的对于流#1~流#N的CQI(流#1CQI~流#NCQI)进行解码,并按照升序进行排列而输出给MCS选择单元402A~402N。将对于流#1~#N的CQI按照升序进行排列是因为如后所述那样无需考虑其他的流中的MCS的选择,从CQI的值小的流起进行MCS选择。另外,这里为了便于说明,设CQI的值按照流#1CQI、流#2CQI、...、流#NCQI的顺序变大,并分别输入到MCS选择单元402A~402N。
MCS选择单元402A具有一个一维参照表格4021,所述一维参照表格4021根据最小的CQI(这里为流#1CQI)的值预先决定了最佳的MCS,MCS选择单元402A根据从CQI信息解码单元401输入的流#1CQI选择对流#1最佳的MCS(流#1MCS)。然后,将所选择的流#1MCS输出给对应于流#1的信道编码单元104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5。
MCS选择单元402B具有多个(图5中为X个)一维参照表格4022,所述多个一维参照表格4022以在MCS选择单元402A中选择的MCS的种类为前提,根据第二小的CQI(这里为流#2CQI)的值预先决定了最佳的MCS,且MCS选择单元402B根据从MCS选择单元402A通知的流#1MCS以及从CQI信息解码单元401输入的流#2CQI,选择对流#2最佳的MCS(流#2MCS)。然后,将所选择的流#2MCS输出给对应于流#2的信道编码单元104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5。
MCS选择单元402N具有多个(图5中为Y个)一维参照表格402n,所述多个一维参照表格402n以在MCS选择单元402A~402(N-1)选择的MCS的种类为前提,根据最大的CQI(这里为流#NCQI)的值,预先决定了最佳的MCS,MCS选择单元402N根据从MCS选择单元402A~402(N-1)通知的流#1MCS~流#(N-1)MCS、以及从CQI信息解码单元401输入的流#NCQI,选择对流#N最佳的MCS(流#NMCS)。然后,将所选择的流#NMCS输出给对应于流#N的信道编码单元104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5。
在实施方式3的基站400中,MCS选择单元402中的MCS的选择从在CQI信息解码单元401解码的CQI小的流开始进行。这样通过从CQI小的流开始选择MCS,从而当其他流的调制方式与本流的调制方式相同或者是与其相比多值的调制方式的情况下,与其他流的调制方式无关地,对于CQI的接收质量(错误率)特性几乎一致,因此无需考虑与CQI大的其他的流的MCS的依赖关系就能够进行MCS的选择处理。然后,后续的MCS选择单元402中选择MCS时利用先选择的MCS。在上述的例子中,在MCS选择单元402A中,首先选择流#1MCS,在MCS选择单元402B中,利用该流#1MCS选择流#2MCS。通过在后续的MCS选择单元402中选择MCS时利用这样先选择的MCS,从而能够减少在选择后续的MCS时的选择分支的数量,能够简化MCS的选择所需的处理。
另外,在从MCS选择单元402A~402N接受了对应的流#1MCS~流#NMCS的信道编码单元104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5中,根据由流#1MCS~流#NMCS指定的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对来自上层装置的发送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以及数据调制。由此,反映来自移动台200的CQI,并以互相不依赖的调制方式进行数据调制,因此能够避免在移动台200不能估计发送了的多个码元而需要重发发送数据的事态,因此能够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此外,在这些MCS选择单元402A~402N选择的流#1MCS~流#NMCS被通知给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并包含在由该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生成的下行控制信号而通过下行链路通知给移动台200。这些流#1MCS~流#NMCS用于在移动台200中对关于流#1~#N的接收信号进行的数据解调以及信道解码。
另外,在图5所示的基站400的发送单元的结构中,表示了具有与流数N对应的N个MCS选择单元402A~402N,且各MCS选择单元402A~402N具有一个或多个一维参照表格4021~402n的情况,但也可以以能够实现上述那样的N个MCS选择单元402A~402N的功能为前提,通过一个MCS选择单元402实现其。此时,也可以无需进行将由CQI信息解码单元401解码的各流的CQI按照升序排列的处理,在MCS选择单元402进行排列的处理。
这里,利用图6以及图7说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台400的MCS选择单元402具有的一维参照表格的内容。图6以及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400的MCS选择单元402具有的一维参照表格的内容的示意图。在图6中,表示利用两个流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在图7中,表示利用三个流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另外,在图6以及图7中,将流#1CQI、流#2CQI以及流#3CQI分别表示为CQI1、CQI2以及CQI3。
此外,在图6以及图7中,与图3与图4相同,表示根据CQI决定调制方式决定由QPSK以及16QAM构成且编码率由1/3、1/2以及3/4构成的MCS#1~#6的情况,但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在图6以及图7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中,MCS#1~#6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的结构与图3、图4相同。
图6(a)表示MCS选择单元402A的一维参照表格4021的一个例子。在图6(a)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1中,根据流#1CQI的值决定MCS#1~MCS#6。根据图6(a)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1,当流#1CQI的值比CQId小的情况下,选择调制方式为QPSK的MCS#1~#3,当流#1CQI的值为CQId以上的情况下,选择调制方式为16QAM的MCS#4~#6。
图6(b)以及图6(c)表示MCS选择单元402B的一维参照表格4022的一例。在图6(b)中,表示在作为流#1MCS而选择包含QPSK的MCS#1~#3的情况下参照的一维参照表格4022,在图6(c)中,表示在作为流#1MCS而选择包含16QAM的MCS#4~#6的情况下按照的一维参照表格4022。
在图6(a)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2中,根据流#2CQI的值决定MCS#1~#6。根据图6(b)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2,当流#2CQI的值比CQId’小的情况下,选择调制方式为QPSK的MCS#1~#3,当流#2CQI的值为CQId’以上的情况下,选择调制方式为16QAM的MCS#4~#6。
另外,图6(b)所示的CQId’、CQIe’、CQIf’、CQIg’分别被设定为比图6(a)所示的CQId、CQIe、CQIf、CQIg小的值。这是因为以流#2CQI的值比流#1CQI大,且选择与流#1相同的调制方式,或者比其高的调制方式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在流#1中选择QPSK,从而与流#1相比,积极地选择16QAM的余地多。
另一方面,在图6(c)所示的一维参照数据4022中,根据流#2CQI的值而决定MCS#4~#6。根据图6(c)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2,当流#2CQI的值为CQId以上的情况下,选择调制方式为16QAM的MCS#4~#6。此时,作为流#1MCS选择包含16QAM的MCS#4~#6中的其中一个,从而无需制作有关包含比16QAM低的调制方式及QPSK的MCS#1~#3的表格。这样根据先选择的MCS的种类而省略有关包含不能选择的调制方式的MCS的表格,从而能够简化一维表格4022的内容。
此外,图7(a)~图7(c)的内容与图6(a)~图6(c)的内容相同。图7(d)~图7(f)表示MCS选择单元402C的一维参照表格4023的一例。在图7(d)中,表示当作为流#1MCS以及流#2MCS,都选择了包含QPSK的MCS#1~#3的情况下参照的一维参照表格4023。在图7(e)中,表示在作为流#1MCS而选择包含QPSK的MCS#1~#3,另一方面,作为流#2MCS而选择包含16QAM的MCS#4~#6的情况下参照的一维参照表格4023。在图7(f)中,表示在作为流#1MCS以及流#2MCS均选择包含16QAM的MCS#4~#6的情况下参照的一维参照表格4023。
在图7(d)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3中,根据流#3CQI的值而决定MCS#1~#6。根据图7(d)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3,在流#3CQI的值比CQId”小的情况下,选择调制方式为QPSK的MCS#1~#3,在流#3CQI的值为CQId”以上的情况下,选择调制方式为16QAM的MCS#4~#6。另外,图7(d)所示的CQId”、CQIe”、CQIf”、CQIg”分别被设定为比图7(b)所示的CQId’、CQIe’、CQIf’、CQIg’小的值。
在图7(e)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3中,根据流#3CQI的值决定MCS#4~#6。根据图7(e)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3,在流#3CQI的值为CQId’以上的情况下,选择调制方式为16QAM的MCS#4~#6。此时,作为流#2MCS而选择包含16QAM的MCS#4~#6中的其中一个,从而与图7(c)同样,无需生成有关包含QPSK的MCS#1~#3的表格。
在图7(f)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3中,根据流#3CQI的值决定MCS#4~#6。根据图7(f)所示的一维参照表格4023,当流#3CQI的值为CQId以上的情况下,选择调制方式为16QAM的MCS#4~#6。此时,也由于作为流#2MCS而选择包含16QAM的MCS#4~#6中的其中一个,从而与图7(c)以及图7(e)同样地,无需制作有关包含QPSK的MCS#1~#3的表格。这样根据先选择的MCS的种类而省略有关包含不可能选择的调制方式的MCS的表格,从而能够简化一维表格4023的内容。
这样,在实施方式3的基站400中,基于决定了与各流的CQI对应的MCS的一维表格,从在CQI信息解码单元401中解码了的CQI小的流开始进行MCS的选择,从而能够不考虑与CQI大的其他的流的MCS的依赖关系而进行MCS的选择处理,因此与考虑这样的依赖关系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对各发送流选择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
尤其在实施方式3的基站400中,根据先选择的流的MCS、以及在CQI信息解码单元401解码了的CQI,选择后续的流的MCS,从而能够减少在选择后续的MCS时的选项(一维表格上的选项)的数量,能够简化选择MCS所需的处理。
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基站400中,后续的MCS选择单元402(例如MCS选择单元402B)具有决定了与在先行的MCS选择单元402(例如MCS选择单元402A)先选择的流的MCS的种类对应的MCS的多个一维表格,根据先选择的流的MCS的种类,选择一维表格而选择后续的流的MCS,从而能够从一维表格省略有关不可能选择的MCS的信息,因此能够简化一维参照表格的内容,并减少生成一维参照表格的负担,并能够减少移动台200中的信号分离时的处理。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于共享数据,在发送侧交织而发送,并在接受侧交织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针对共享数据不交织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适用。此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对于上述说明中的数据块分配模式、处理单元的数量、处理步骤、分量载波(component carrier)的数量或数据块的数量、数据块范围,可适当进行变更而实施。此外,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就能够适当进行变更而实施。
本申请基于2009年2月27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09-045316。其内容全部包含在此。

Claims (9)

1.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解码部件,对多个下行发送流的CQI进行解码;以及
选择部件,具有表格,所述表格是与下行发送流数N对应的N维的表格,且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所述选择部件基于在所述解码部件进行了解码的各下行发送流的CQI,选择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格具有用于决定调制方式的组合不同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的多个表格区域,在相邻的所述表格区域之间对在选择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时的CQI的阈值设置差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格区域被分割为用于决定编码率的组合不同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的多个分割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表格使在选择各下行发送流的CQI相对低的一部分分割区域中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时的CQI的阈值在相邻的所述表格区域之间相同。
5.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解码部件,对多个下行发送流的CQI进行解码;以及
选择部件,具有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表格,从在所述解码部件中进行了解码的CQI小的下行发送流起,依次选择对应于该下行发送流的CQI的调制/编码方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件根据先选择的下行发送流的调制/编码方式、以及在所述解码部件中进行了解码的CQI,选择后续的下行发送流的调制/编码方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件具有决定了与先选择的下行发送流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种类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多个所述表格,根据先选择的下行发送流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种类,选择所述表格,从而选择后续的下行发送流的调整/编码方式。
8.一种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多个下行发送流的CQI进行解码的步骤;以及
基于所述解码的各下行发送流的CQI,从表格中选择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的步骤,其中,所述表格是对应于下行发送流数N的N维的表格,且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多个下行发送流之间的调制/编码方式的组合。
9.一种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多个下行发送流的CQI进行解码的步骤;以及
基于决定了与各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表格,从所述解码后的CQI小的下行发送流起,依次选择与该下行发送流的CQI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的步骤。
CN201080009707.9A 2009-02-27 2010-01-29 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43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45316A JP5001314B2 (ja) 2009-02-27 2009-02-27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変調・符号化方式選択方法
JP2009-045316 2009-02-27
PCT/JP2010/051197 WO2010098168A1 (ja) 2009-02-27 2010-01-29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変調・符号化方式選択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4357A true CN102334357A (zh) 2012-01-25
CN102334357B CN102334357B (zh) 2014-05-21

Family

ID=42665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970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4357B (zh) 2009-02-27 2010-01-29 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72548B2 (zh)
JP (1) JP5001314B2 (zh)
CN (1) CN102334357B (zh)
WO (1) WO201009816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94681A1 (zh) * 2013-06-08 2014-1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指示及调制编码方案的通知方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6978B2 (ja) * 2012-03-15 2016-0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Mimo基地局およびmimo基地局による送信制御方法
KR20180043786A (ko) * 2015-08-25 2018-04-30 소니 주식회사 송신 장치, 송신 방법, 수신 장치 및 수신 방법
CN106559123B (zh) * 2015-09-28 2021-10-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权值获取方法及装置
US10110346B1 (en) * 2016-04-14 2018-10-23 Mbit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ft bit computation in MIMO decoders
US11172468B2 (en) * 2020-04-10 2021-1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ection of physical sidelink shared channel messages to attempt to receiv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7334A (zh) * 2005-03-30 2008-03-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08052780A1 (en) * 2006-10-31 2008-05-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transmitting cqi on the uplink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17173A (ja) * 2005-02-02 2006-08-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US7680206B2 (en) * 2006-01-31 2010-03-16 Beceem Communications Inc. Selecting modulation and coding level and spatial rate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omain modulation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7334A (zh) * 2005-03-30 2008-03-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08052780A1 (en) * 2006-10-31 2008-05-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transmitting cqi on the uplink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MAEDA,T.KATAOKA,J.KAWAMOTO,K.HIGUCHI,AND M.SAWAHASHI: "Experiments on real-time 1Gbps packet transmission using antenna-independent AMC in MIMO-OFDM broadband packet radio access", 《 PROC.IEEE VTC2005-FALL》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94681A1 (zh) * 2013-06-08 2014-1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指示及调制编码方案的通知方法、装置
WO2014194534A1 (zh) * 2013-06-08 2014-1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指示及调制编码方案的通知方法、装置
US9973298B2 (en) 2013-06-08 2018-05-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tify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US10079654B2 (en) 2013-06-08 2018-09-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o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CN109302268A (zh) * 2013-06-08 2019-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指示及调制编码方案的通知方法、装置
US10250356B2 (en) 2013-06-08 2019-04-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o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US10541779B2 (en) 2013-06-08 2020-01-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tify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US10721016B2 (en) 2013-06-08 2020-07-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o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US11463193B2 (en) 2013-06-08 2022-10-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tify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US11764897B2 (en) 2013-06-08 2023-09-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o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CN109302268B (zh) * 2013-06-08 2024-0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指示及调制编码方案的通知方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00218A (ja) 2010-09-09
WO2010098168A1 (ja) 2010-09-02
US20120076227A1 (en) 2012-03-29
CN102334357B (zh) 2014-05-21
JP5001314B2 (ja) 2012-08-15
US8472548B2 (en) 2013-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72285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71781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US10686512B2 (en) Adap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0578953C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导频信号插入方法
CN102812763B (zh) 用于上行链路发射分集的信令和信道估计
CN101395830B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EP2667558B1 (en) Control channe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using the same method
CN102461249A (zh)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CN102334357B (zh) 无线基站装置以及调制/编码方式选择方法
CN107104776A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接收器和发送器
EP2456111A1 (en)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modulating/coding scheme selecting method
CN101616115A (zh) 一种链路自适应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3621174A (zh) 传输形式确定方法及终端、基站
CN102714849B (zh) 通过功率共享来优化在基站与远程终端之间的下行链路通信
CN102714808B (zh) 一种用于信道信息反馈的方法、基站装置及移动台装置
CN106452540A (zh) 一种发送、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Sand et al. Adaptive bit loading for OFDM systems with imperfec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Termination date: 201601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