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2941B - 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2941B
CN102332941B CN201110187073.2A CN201110187073A CN102332941B CN 102332941 B CN102332941 B CN 102332941B CN 201110187073 A CN201110187073 A CN 201110187073A CN 102332941 B CN102332941 B CN 102332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line
electrical length
equipment
communications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70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2941A (zh
Inventor
饭田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32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2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2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29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其包括:高频耦合器;带通滤波器;切换机构,其切换在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传输线的电长度;通信单元,其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接收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以及控制单元,在建立通信连接时或者建立通信连接之后,其使用切换机构,根据所接收的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控制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能够近程无线通信的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当在小信息设备之间传送数据时,通常采用一种使用诸如USB电缆的通用电缆、通过信息设备之间的互连进行数据通信的方法或者经由诸如存储卡的媒介传输数据的方法。
最近几年,取代这样的方法,使用无线接口的情况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提供并入各种无电缆通信功能的信息设备。作为按无电缆方式在小信息设备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方法,开发出了使用天线、包括以IEEE802.11和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通信为代表的无线LAN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射频通信。射频通信消除了当交换诸如图像或者音乐的数据时插入和取出连接器以及在每个数据通信时对电缆进行路由的需求,从而提供了增强的用户友好性。
另外,还提出了一种近程无线通信系统:其使用高频耦合器,而不是天线,并且利用通过静电场或者感应场的电场耦合来实现几厘米的短距离的无线通信(参考,例如,序号为4345849的日本专利)。在所述近程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距离短至几厘米,以防止与无线LAN、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通信等串扰。因此,所述近程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不与另一个通信系统互相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宽带通信。而且,所述近程无线通信系统还能够进行高速数据传送,从而允许在短时间内传送大量数据,例如,传送数码相机图像或者传送数字视频摄像机的高清晰度画面。
发明内容
由于高频耦合器通过静电场或者感应场来利用电场耦合,所以如果要耦合的高频耦合器被放置在大约5毫米的短距离内,则VSWR(voltagestandingwaveratio)(电压驻波比)为2或者小于2的一个很小的值,并且获得阻抗匹配。此时,考虑通过准静电场来耦合发送方和接收方的两个高频耦合器。
另一方面,当高频耦合器被放置为10毫米或者10毫米以上的距离时,VSWR是一个相当大的值,并且出现不阻抗匹配。此时,考虑通过感应场来耦合两个高频耦合器。
图4示出:当直接连接带通滤波器和高频耦合器(传输线的电长度为0度)时,通过数值仿真来计算图1中点1到点6的传送特性的结果。曲线A表示当获得阻抗匹配时理想的传送特性。另一方面,曲线B表示当直接连接带通滤波器和高频耦合器时的实际的传送特性,示出:由于阻抗不匹配,出现了被测量作为峰到峰值(=C1+C2)的大约2.5dB的大波动。因此,当发送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和接收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大体相等时,由于频率特性的畸变,出现一个大的波动,并且出现数据错误,因此数据传输速度降低。
鉴于以上的描述,人们希望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传送特性的波动,并且能够防止数据传输速度的降低,从而甚至是当两个通信设备具有相同类型的硬件配置时也提供良好宽带特性的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其包括
高频耦合器;
带通滤波器;
切换机构,其切换在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传输线的电长度;
通信单元,其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接收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在建立通信连接时或者建立通信连接之后,其使用切换机构,根据所接收的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控制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每一个通信设备包括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两个通信设备中至少一个通信设备包括
切换机构,其切换在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传输线的电长度;
通信单元,其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接收另一通信设备的硬件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在建立通信连接时或者建立通信连接之后,其使用切换机构,根据所接收的另一通信设备的硬件信息,控制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包括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接收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以及
在建立通信连接时或者建立通信连接之后,使用切换在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机构,根据所接收的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控制在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
根据以上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抑制波动,并且能够防止数据传输速度的降低,从而甚至是当两个通信设备具有相同类型的硬件配置时也能提供良好宽带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的总结构图;
图2是描述了理想的第五阶带通滤波器的传送特性的图;
图3是描述了使用理想耦合器进行仿真的情况下的传送特性的图;
图4是描述了发送器和接收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与波动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比较了获得阻抗匹配的情况和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之间的传送特性的图;
图6是描述了获得阻抗匹配的情况下的传送特性的图;
图7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8是描述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建立近程无线通信的连接的顺序的图;
图9是描述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内部结构图(类型A和类型B);
图10是描述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切换传输线的必要性的图;
图11是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切换过程的流程图;
图12是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内部结构图(类型B和类型C)的图;
图13是描述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切换传输线的必要性的图;
图14是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切换过程的流程图;以及
图15是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切换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先实施例。注意,在本说明书与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参照数字表示那些具有基本相同功能与结构的结构图元,而且省略了对这些结构图元的重复解释。
以下,将按下列次序进行描述本公开的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近程无线通信系统的总配置]
[传送特性]
[两个通信设备的电长度与波动之间的关系]
[建立近程无线通信的连接的顺序]
[通信设备的内部配置]
[切换传输线的必要性]
[切换传输线的过程]
<第二实施例>
[通信设备的内部配置]
[切换传输线的必要性]
[切换传输线的过程]
<第三实施例>
[切换传输线的过程]
在使用高频耦合器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中,设备可配备带通滤波器,以在把诸如无线LAN的另一个通信系统安装在同一外壳中的情况下,避免来自另一个通信系统的干扰。在以下所描述的每一个实施例中,执行近程无线通信的设备之一在建立连接之后在验证过程中切换在其自己设备的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电长度,以便其不同于另一设备的电长度。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甚至是在高频耦合器阻抗不匹配时也能进行良好通信、而不恶化带通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
<第一实施例>
[近程无线通信系统的总配置]
首先,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与传送特性。图1苗述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10的总配置。发送器100包括发送电路110、BPF115(发送方带通滤波器)、高频耦合器120(发送方耦合器)、以及传输线125。接收器200包括接收电路210、BPF215(接收方带通滤波器)、高频耦合器220(接收方耦合器)、以及传输线225。发送器100和接收器200具有相同的配置,并且分别把相同的部件用于BPF115和BPF215、以及高频耦合器120和高频耦合器220。
传输线125是在带通滤波器115和高频耦合器120之间连接的线。同样,传输线225是在传输线225和高频耦合器220之间连接的线。例如,传输线125和225可以是被形成在印制板上具有50Ω的特性阻抗的微带线(microstripline)。另外,传输线125和225也可以为同轴电缆,或者被形成作为高频耦合器120和220的一部分的传输线。
发送器100和接收器200可以分别用作接收器和发送器,取决于双向通信的情况。具体地讲,尽管此时发送器100发送数据和接收器200接收数据,但当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端变得相反时,接收器200用作发送器,而发送器100用作接收器。
因此,发送电路110和接收电路210是这样的通信电路:既用作发送电路也用作接收电路,并且处理用于传输相应于通信单元的数据的高频信号。另外,发送器100和接收器200还相应于包括通信单元、带通滤波器以及高频耦合器的通信设备。近程无线通信系统10相应于包括能够使用近程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通信的两个通信设备的通信系统。
应该注意的是,此处“系统”指的是多个设备(或者实现特性功能的功能模块)的逻辑集合,而且每一个设备或者功能模块可以或者可以不处于单一的外壳中。
[传送特性]
参照图2,带通滤波器(BPF115和215)的通带(passband)处于4.2GHz到4.8GHz的范围内,而且近程无线通信系统使用全频带进行通信。曲线O表示传送特性,其展示了4.2GHz到4.8GHz的频带中的平坦频率特性。曲线P表示反射特性,其展示了频带中小的反射系数。
图3描述了这样状态下的传送特性和反射特性:在该状态中,按互相相距大约20mm的距离把图1中点3和点4之间的一对儿高频耦合器120和220彼此耦合。曲线R所表示的传送特性展示了其中耦合度高度集中在4.2GHz到4.8GHz的通带上的频率特性,而曲线Q所表示的反射特性展示了通带内与外的大的反射系数。于是,VSWR大,并且出现阻抗不匹配。
图4描述了当把带通滤波器和高频耦合器直接连接(传输线的电长度为0度)时,通过数值仿真来计算图1中从点1至点6的传送特性的结果。曲线A表示当获得阻抗匹配时的理想的传送特性。另一方面,曲线B表示实际的传送特性,描述的是:由于阻抗不匹配出现了被测量为峰到峰值(=C1+C2)的大约2.5dB的大波动。
[两个通信设备的电长度与波动之间的关系]
为了考察波动与传输线之间的关系,图5描述了使用一个通信设备的传输线1的电长度以及通信的另一端的另一通信设备的传输线2的电长度,按从0度到180度,每10度变化1步地,描绘波动大小的等高线描绘(contourplotting)结果。在图5中,纵轴表示4.5GHz的传输线1的电长度,水平轴表示4.5GHz的传输线2的电长度。
在图5的从左下至右上的对角线上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其中,传输线1的电长度和传输线2的电长度相等,处为波动最大的点的等高线的顶点位于该对角线上。先前所描述的图4的仿真结果相应于图5的左下角,其中,传输线1的电长度和传输线2的电长度相等(两者均为0度),因此波动偏大。
另一方面,在波动被抑制到0.5dB或者0.5dB以下的等高线的底部处于其中传输线1的电长度和传输线2的电长度大约相差90度±20度的区域中,在波动被抑制到1.0dB或者1.0dB以下的等高线的底部处于其中它们大约相差90度±40度的区域中。
图6描述了传输线1的电长度为0度和传输线2的电长度为90度时,按与图4的方式相同的方式进行数值仿真的数值仿真结果。把传输线1的电长度和2的电长度设置为相差90度时所得到的曲线T与表示当获得阻抗匹配时的理想传送特性的曲线A基本一致,并且波动被抑制到0.5dB或者0.5dB以下。
如以上所描述的,在装备有带通滤波器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10中,由于高频耦合器的阻抗不匹配导致传送特性出现波动,而且连接两个设备、即发送器与接收器中每一设备的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的传输线1和2的电长度越接近,波动的幅度越大。另一方面,当传输线1和2的电长度之间设置了大约90度±40度的差时,波动被抑制到大约1dB。另外,当传输线1和2的电长度之间设置了大约90度±20度的差时,波动被抑制到大约0.5dB。
因此,在两个通信设备具有相同类型的硬件配置的情况下,它们很可能具有相同长度的传输线,从而导致传送特性的波动变大,于是因频率特性的畸变出现数据错误,于是降低了数据传输速度。
鉴于以上的描述,以下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和再后所描述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抑制传送特性的波动,并且能够防止数据传输速度的降低,从而甚至是当两个通信设备具有相同的模式类型并且具有相同类型的硬件配置时也能提供良好宽带特性的通信系统。
[建立近程无线通信的连接的顺序]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10中,通过在一对儿设备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的通信模式,使用近程无线传送技术,在设备之间近程地发送和接收数据。图7是示意性地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10的图。构成所述系统的两个通信设备充当了启动器(initiator)700和应答器(responder)705的角色。启动器700为“发出连接请求的一方”,应答器705为“等待连接请求的一方”。在这一实施例中,执行一对一(P2P)通信。在连接中所涉及的设备具有相同的配置,尽管在连接时它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启动器700可以为各种设备,包括诸如个人计算机、便携式设备、电子卡、数码相机、视频摄像机、音频播放器、打印机/复印件或者投影仪、电视机、录音机、游戏机、信息亭的家庭/办公室装备。同样,例如,应答器705也可以为各种设备,包括诸如个人计算机、便携式设备、电子卡、数码相机、视频摄像机、音频播放器、打印机/复印件或者投影仪、电视机、录音机、游戏机、信息亭的家庭/办公室装备。构成所述系统的两个通信设备既可以用作启动器700也可以用作应答器705,从而能够实现在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
图8是描述了在启动器700和应答器705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顺序的图。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当把启动器700和应答器705放置在互相相距几厘米的范围内时,启动器700传输连接请求信号(C-Req:连接请求)(步骤S800)。
在对其进行的应答中,应答器705与启动器700进行协商,且作为结果,回传连接接受信号(C-Acc:连接接受)(步骤S805)。
从应答器705接收连接接受信号(C-Acc),启动器700与应答器705进行协商。在协商过程中,检查软件和硬件的版本信息。当作为协商的结果,版本和仿真模式匹配时,建立通信连接。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两个通信设备中的至少之一具有切换在RF单元中的在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传输线的机制,如以下所描述的。在连接建立同时或者在连接建立之后,当确定启动器700和应答器705的RF单元(例如,图9的类型A和B中所示的无线通信单元)为不兼容的组合时,应答器705切换RF单元中的传输线的电长度。在切换之后,在启动器700和应答器705之间传输数据。
在使用CSDU(连接层服务数据单元)包进行切换(步骤S810和S815)之后,进行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结束之后,用户分离所述两个设备,并且断开连接。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方法中,使用一种低速率编码模式执行纠错处理等,并且在通信连接建立的阶段,把硬件信息等传输到通信的另一端。另一方面,在连接建立同时或者在连接建立之后所进行的协商的阶段中,根据硬件信息,在应答器方切换RF单元中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然后使用高速率编码模式,通过CSDU包进行数据传输。注意,也可以在启动器方进行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
[通信设备的内部配置]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系统中,假设一个通信设备(启动器)的RF单元为类型A,另一通信设备(应答器)的RF单元为类型B,如都图9中描述的。类型A的通信设备包括BPF815(带通滤波器)、高频耦合器820(耦合器)、发送处理单元810a、接收处理单元810b、控制单元850、以及切换器(switch)855。在类型A中,把高频耦合器820和BPF815直接加以连接,且无传输线。于是,类型A中传输线的电长度为0度。因此,不存在用于切换在高频耦合器820和BPF815之间的传输线的切换机构。另外,在初始状态下,把类型A的通信设备的切换器855连接到发送处理单元810a。
类型B的通信设备包括BPF815(带通滤波器)、高频耦合器820(耦合器)、发送处理单元810a、接收处理单元810b、控制单元850、切换器855、860和865、以及传输线825。在类型B中,可以切换无传输线的路径(传输线的电长度为0度)和其中通过传输线825把高频耦合器820和BPF815连接的路径(传输线的电长度为90度)。在图9的初始状态下,使用切换器860和865,通过传输线825连接BPF815和高频耦合器820。切换器860和865为切换机构。于是,传输线825的电长度为90度,作为默认值(初始状态)。另外,尽管在初始状态下将类型B的通信设备中的切换器855连接到发送处理单元810a,然而由于在这一情况下其为应答方的设备,所以也可以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将切换器855切换为连接到接收处理单元810b。
[切换传输线的必要性]
切换是否必要取决于启动器700和应答器705的两个通信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因为两个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越接近,波动变得越大,因此两个通信设备的兼容度变化,如图5中所示。
图10描述在使用不具有切换机构的类型A的通信设备和具有切换机构的类型B的通信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近程无线通信的情况下进行切换的必要性。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和应答器的模式类型均为类型A时,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0度),而且兼容性低;然而,由于类型A的通信设备不具有切换机构,所以不存在切换。在这一情况下,启动器方的通信设备的切换器855保持为相同的状态,把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的切换器855被切换为与接收处理单元810b相连接。
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A,而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时,启动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为0度,而应答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为90度,因此波动的出现率最低,参见图5,而且兼容性高。于是,在这一情况下,无需在类型B的通信设备中进行切换。
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而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A时,启动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为90度,而应答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为0度,因此波动的出现率最低,参见图5,而且兼容性为高。于是,在这一情况下,也无需在类型B的通信设备中进行切换。
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和应答器的模式类型均为类型B时,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而且兼容性低。于是,在这一情况下,需要进行控制,以通过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的切换机构把传输线的电长度切换为0度。注意,也可以在启动器方、而不是应答器方进行切换传输线的控制。
[切换传输线的过程]
以下,参照图11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切换传输线的过程。注意,在这一实施例中,假设在应答器方的通信设置中执行下列切换过程。
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从启动器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另外,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获取启动器的硬件信息(步骤S1105)。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根据硬件信息确定启动器的模式类型(步骤S1110)。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A时,所述过程立即结束,因为不管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A还是为类型B,都不存在执行切换过程的情况(参照图10)。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15中,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时,而且当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A时,所述过程立即结束,因为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中的切换过程不可用。
当在步骤S1115中,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时,启动器和应答器均为类型B,因此兼容性低。于是,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中的控制单元850把应答器方的传输线的电长度切换为0度,然后所述过程结束。在这一方式下,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当在初始状态下兼容性为低时,也可以在连接建立同时或者在连接建立之后切换传输线的电长度,以抑制波动的出现,于是能够使用高速率编码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如以上所描述的,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当两个通信设备具有相同类型的硬件配置,也可以通过切换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来将两个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控制为不同。因此,能够抑制传送特性的波动,并且能够防止数据传输速度的降低,从而提供良好宽带特性。
<第二实施例>
[通信设备的内部配置]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中,假设通信设备(启动器)的RF单元为类型B,另一通信设备(应答器)的RF单元为类型C,如都图12中描述的。
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了类型B的通信系统的内部配置,因此不再重复地对其加以描述。类型C的通信设备的内部配置包括BPF815(带通滤波器)、高频耦合器820(耦合器)、发送处理单元810a、接收处理单元810b、控制单元850、切换器855、以及传输线825,如图12中所示。在类型C中,通过传输线825连接高频耦合器820和BPF815,而且类型C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为90度。类型C的通信设备不具有用于切换在高频耦合器820和BPF815之间发传输线的切换机构。另外,在初始状态下,把类型C的通信设备中的切换器855连接到发送处理单元810a。
另一方面,在类型B中,可以切换其中直接连接高频耦合器820和BPF815且无传输线的路径和其中通过传输线825连接高频耦合器820和BPF815的路径,如以上所描述的。于是,可以在0度和90度之间切换类型B中的传输线的电长度。在图12的初始状态下,使用切换器860和865,通过传输线825连接BPF815和高频耦合器820。因此,在初始状态下,传输线825的电长度为90度。另外,在初始状态下,还把类型B的通信设备中的切换器855连接到发送处理单元810a。
[切换传输线的必要性]
切换是否必要取决于两个通信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因为两个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越接近,波动变得越大,因此两个通信设备的兼容度变化,如图5中所示。
图13描述了在使用不具有切换机构的类型C的通信设备和具有切换机构的类型B的通信设备中的至少之一进行近程无线通信的情况下进行切换的必要性。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和应答器的模式类型均为类型B时,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而且兼容性低。于是,在这一情况下,需要进行控制,以把启动器方的通信设备或者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切换为0度。
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而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C时,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而且兼容性为低。于是,在这一情况下,需要进行控制,以通过具有切换机构的启动器方的通信设备的切换机构,把传输线的电长度切换为0度。
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C,而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时,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而且兼容性为低。于是,在这一情况下,需要进行控制,以通过具有切换机构的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的切换机构,把传输线的电长度切换为0度。
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和应答器的模式类型均为类型C时,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而且兼容性为低;然而,由于类型C的通信设备不具有切换机构,所以不存在切换。
[切换传输线的过程]
以下,参照图14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切换传输线的过程。注意,假设在启动器方或者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中执行下列切换过程。
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从启动器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和启动器方的通信设备的硬件信息(步骤S1405)。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和类型C中任何之一时,在初始状态下,启动器和应答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而且兼容性为低。当在步骤S1410中,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时,把启动器方的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切换为0度,然后所述过程结束。
当在步骤S1410中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C时,判断应答器的模式类型(步骤S1410)。当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时,由于启动器和应答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所以把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切换为0度,然后所述过程结束。因此,甚至是当在初始状态下兼容性为低时,也可以在连接建立同时或者在连接建立之后切换传输线的电长度,然后可以便用高速率编码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当在步骤S1410中确定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C且在步骤S1415中确定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C时,在不执行切换过程的情况下所述过程结束,因为所述两个通信设备均不具有切换机构。
如以上所描述的,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当两个通信设备具有相同类型的硬件配置,也可以通过切换任何一个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把两个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控制为不同。因此,能够抑制传送特性的波动,并且能够防止数据传输速度的降低,从而提供良好宽带特性。
<第三实施例>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近程无线通信系统中,假设一个通信设备(启动器)的RF单元为类型A,另一通信设备(应答器)的RF单元为类型B,图9中描述了这两种情况。假设每一设备类型的传输线的初始值(默认值)取决于设备而不同。以下,描述这一情况下切换传输线的过程。注意,在这一实施例中,不同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在启动器方或者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中执行下列切换过程。另外,除了来自启动器方的通信设备的硬件信息之外,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还获取传输线的默认值。
[切换传输线的过程]
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从启动器获取连接请求信号以及启动器的硬件信息和传输线的默认值(步骤S1505)。应答器方的通信设备根据硬件信息判断启动器的模式类型(步骤S1510)。当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A时,在步骤S1515中判断应答器的模式类型,当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A时,所述过程结束,因为切换过程不可用。
当在步骤S1515中确定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时,根据启动器的默认值判断启动器和应答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之间的差(步骤S1520)。当两个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之间的差为90度时,所述过程结束,因为不需要切换控制。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520中两个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之间的差为0度时,启动器和应答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而且兼容性为低。于是,在步骤S1530中,切换能够进行切换控制的应答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使得传输线的电长度之间的差为90度,然后所述过程结束。
当在步骤S1510中确定启动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时,在步骤S1525中判断应答器的模式类型。当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B时,由于启动器和应答器为相同的模式类型,所以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而且兼容性为低。于是,在步骤S1530中,切换启动器或应答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然后所述过程结束。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525中应答器的模式类型为类型A时,判断启动器和应答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之间的差(步骤S1535)。当传输线的电长度之间的差为90度时,所述过程结束,因为不需要切换控制。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535中默认值为0度时,启动器和应答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相同,而且兼容性为低。于是,在步骤S1530中,切换能够进行切换控制的启动器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使得传输线的电长度之间的差为90度,然后所述过程结束。
如以上所描述的,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当启动器和应答器为相同的模式类型,并且具有相同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从而兼容性为低时,或者,即使当启动器和应答器为不同的模式类型,但取决于初始状态仍具有相同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从而兼容性为低时,在连接建立同时或者在连接建立之后切换传输线的电长度。因此,能够抑制波动的出现,并且能够使用高速率编码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如以上所描述的,根据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实施例,即使当两个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相等时,也可以通过切换任何通信设备的传输线把两个通信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控制为不同。因此,能够抑制波动的出现,并且能够防止数据传输速度的降低,从而提供良好宽带特性。
主要由控制单元执行根据所述实施例中的每个实施例的切换过程。实际上,由执行程序的CPU(未在图中加以显示)实现控制单元的切换功能。把用于执行以上所描述的每一处理的程序预先存储在ROM或者非易失存储器(均未在图中加以显示)中,CPU从这样的存储器中读取并且执行每一程序,以实现控制单元的切换功能。
在以上所描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各个单元的操作互相关联,并且可以在考虑到相互关系的情况下由一系列操作加以取代。从而能够把通信设备或者通信系统的实施例转变为通信设备的通信方法的实施例。
尽管以上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公开显然并不限于上述实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发现: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本公开进行多方面的修改、组合、局部组合以及变动,只要这些修改、组合、局部组合以及变动处于所附权利要求或者其等效要求的范围内即可。
另外,尽管根据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每个实施例对传输线进行切换,使得通信的另一端处的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和其自己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之差变为90度,然而与通信的另一端处的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差并不局限于此。控制单元可以切换任一通信设备的传输线,使得电长度为连接通信的另一端处的设备的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的传输线和其自己设备的连接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的传输线之间的差。然而,注意,如图5中所示,如果与通信的另一端处的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差处于90度±40度的范围内,则波动被抑制至大约1.0dB,这是优选的。如果与通信的另一端处的设备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差处于90度±20度的范围内,则波动被抑制至大约0.5dB,这是更优选的。
本公开包含与2010年7月12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优先专利申请JP2010-157804相关的主题,特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此处,以作参考。

Claims (11)

1.一种通信设备,包含
高频耦合器;
带通滤波器;
切换机构,其切换在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传输线的电长度;
通信单元,其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接收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在建立通信连接时或者建立通信连接之后,其使用切换机构,根据所接收的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控制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根据硬件信息所确定的通信的另一端处的设备的类型与其自己设备的类型相同时,所述控制单元切换传输线,使得在连接通信的另一端处的设备的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的传输线和连接其自己设备的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的传输线之间,电长度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切换传输线,使得在通信的另一端处的设备的传输线和其自己设备的传输线之间的电长度的差为90度±4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切换传输线,使得在通信的另一端处的设备的传输线和其自己设备的传输线之间的电长度的差为90度±2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对已经接收了连接请求信号的设备方执行传输线的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对已经接收了响应于连接请求信号的连接接受信号的设备方执行传输线的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在建立通信连接时或者建立通信连接之后切换传输线之后,所述通信单元使用具有高于建立通信连接之前的速率的编码模式执行数据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单元通过近程无线通信与位于短距离的通信的另一端处的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除了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之外,所述通信单元还接收与通信的另一端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初始值相关的信息,以及
在建立通信连接时或者建立通信连接之后,所述控制单元使用切换机构,根据所接收的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和所接收的通信的另一端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初始值,控制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
10.一种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每一个通信设备包括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两个通信设备中至少一个通信设备包含:
切换机构,其切换在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传输线的电长度;
通信单元,其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接收另一通信设备的硬件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在建立通信连接时或者建立通信连接之后,其使用切换机构,根据所接收的另一通信设备的硬件信息,控制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
11.一种通信设备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包括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该方法包含:
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接收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以及
在建立通信连接时或者建立通信连接之后,使用切换在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机构,根据所接收的通信的另一端的硬件信息,控制在高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传输线的电长度的切换。
CN201110187073.2A 2010-07-12 2011-07-05 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29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7804A JP2012023440A (ja) 2010-07-12 2010-07-12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JP2010-157804 2010-07-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2941A CN102332941A (zh) 2012-01-25
CN102332941B true CN102332941B (zh) 2016-01-20

Family

ID=45438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707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2941B (zh) 2010-07-12 2011-07-05 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57551B2 (zh)
JP (1) JP2012023440A (zh)
CN (1) CN1023329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0833B2 (ja) * 2010-04-20 2015-07-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15012363A (ja) * 2013-06-27 2015-0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検出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4837A (zh) * 2003-04-03 2006-05-17 基奥赛拉无线公司 用于调整天线电长度的系统和方法
CN101145811A (zh) * 2006-09-11 2008-03-19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高频耦合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59179B2 (ja) 1991-05-23 1999-10-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インキ自動供給装置
US6424820B1 (en) * 1999-04-02 2002-07-23 Interval Research Corpor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wireless system and method
DE60045215D1 (de) * 1999-12-28 2010-12-23 Hitachi Metals Ltd Hochfrequenzschalter, hochfrequenz-schaltermodul und drahtloses nachrichtengerat
WO2004023649A1 (ja) * 2002-09-05 2004-03-18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高周波電力増幅用電子部品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20060111850A (ko) * 2005-04-25 2006-10-30 쿄세라 코포레이션 밴드패스 필터, 고주파 모듈 및 무선통신기기
JP4345849B2 (ja) 2006-11-21 2009-10-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並びに高周波結合器
JP4923975B2 (ja) * 2006-11-21 2012-04-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装置
EP1926223B1 (en) * 2006-11-21 2018-02-28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4609554B2 (ja) * 2008-08-25 2011-01-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5310316B2 (ja) * 2009-06-30 2013-10-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高周波結合器並びに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4837A (zh) * 2003-04-03 2006-05-17 基奥赛拉无线公司 用于调整天线电长度的系统和方法
CN101145811A (zh) * 2006-09-11 2008-03-19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高频耦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23440A (ja) 2012-02-02
US8457551B2 (en) 2013-06-04
CN102332941A (zh) 2012-01-25
US20120009870A1 (en) 2012-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92057B2 (en) Carrier aggregation radio system
EP0555869B1 (en) High rate/low rate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5321708B2 (ja) 移動式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その接続状態の管理方法
EP1776772A1 (en)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device
JP5740833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1459442A (zh) 一种通讯信号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1752760A (zh) 多工usb线缆连接器
US7020186B2 (en) Multi-mode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cluding a diplexer having switchable low pass filters
CN102332941B (zh) 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EP1107472A2 (en) Digital data transmitting apparatus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US20060198429A1 (en) Isolating circuit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aths in same frequency carrier
CN1832249B (zh) 双工器中使用传输线的阻抗变换
CN114448462A (zh) 用于信号发射/接收的模块以及相应的通信设备
JP2007306267A (ja) 半導体送受信装置システム、メモリカードおよびメモリカードホスト機器
US10951258B2 (en) Waveguide unit, waveguide device, and connection method
US8189560B1 (en) Retransmission switch box
US2018010762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employed for signal reception by providing programmable and switchable line terminations
US20050026587A1 (en)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via a power plane on a circuit board
JP3958007B2 (ja) 信号処理装置
US20030035073A1 (en) Multimode downstream signal processing in a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s device
JP4600198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KR200211594Y1 (ko) 두 개의 터미널 접속 규격을 지원하는 인터페이스 장치
US20040235515A1 (en) Dual frequency wireless network access device
CN117424685A (zh) 信号传输电路和电子设备
US2006028142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adio signals via cable television broadband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