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26453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26453A
CN102326453A CN2009801572170A CN200980157217A CN102326453A CN 102326453 A CN102326453 A CN 102326453A CN 2009801572170 A CN2009801572170 A CN 2009801572170A CN 200980157217 A CN200980157217 A CN 200980157217A CN 102326453 A CN102326453 A CN 102326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ischarge tube
cold
lighting device
cathod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72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鹰田良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26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64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2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1/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igniting or operating discharge lamps
    • H05B41/14Circuit arrangements
    • H05B41/26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 H05B41/28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 H05B41/282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5B41/2821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by means of a single-switch converter or a parallel push-pull converter in the final stage
    • H05B41/2822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by means of a single-switch converter or a parallel push-pull converter in the final stage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components in the load circuit, e.g. feed-back transformers, 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s;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load circuit configur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33Improving the luminance or brightness uniformity across the scre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放电管(17)和供给用于并行驱动上述多个放电管(17)的驱动电力的电源(170),对于各上述放电管(17),向该放电管(17)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供给相反相位的上述驱动电力,仅在并列配置的各上述放电管(17)的同一方向的单端侧连接有电容器(56),上述电容器(56)介于上述电源(170)和各上述放电管(17)之间,使向各上述多个放电管(17)供给的上述驱动电力的电流量均匀化。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代表的非发光型的光学元件的显示装置中,为对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照射光,在该显示面板的背面设有背光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9260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背光源装置中,具备可并行驱动的CCFL的结构。即,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下述构成,其包含:并联连接的多个冷阴极射线管灯、与该多个冷阴极射线管灯的两端分别连接并使向冷阴极射线管灯等供给的电流量均匀化的电容器、与该电容器连接并向冷阴极射线管灯供给驱动电力的逆变器。通过这种构成,可以并行驱动CCFL,得到均匀的亮度。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电容器相对于各冷阴极射线管灯的配置的详细情况没有公开,只不过仅公开了在各冷阴极射线管的两端连接电容器的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并行驱动多个放电管的构成,特别是廉价且工作性能优良的照明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这种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进而提供具备这种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放电管;和电源,其供给用于并行驱动上述多个放电管的驱动电力,对于各上述放电管,向该放电管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供给相反相位的上述驱动电力,仅在并列配置的各上述放电管的同一方向的单端侧连接有电容器,上述电容器介于上述电源和各上述放电管之间,使向上述多个放电管分别供给的上述驱动电力的电流量均匀化。
根据这样的照明装置,可以并行驱动多个放电管,而且,由于仅在各放电管的同一方向单侧配置有电容器,因此相比在两侧配置有电容器的构成是廉价的。
上述电源具备一个变压器,并且从该变压器分别输出上述相反相位的上述驱动电力。
这样,如果用一个变压器输出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则可以实现成本的进一步削减。
上述电源向上述放电管的连接有上述电容器的单端侧供给比另一端侧高的电压的上述驱动电力。
在向两侧供给驱动电力的照明装置中,作为对放电管供给驱动电力的方式,如果向连接有电容器的单端侧供给比未连接电容器的另一端侧高的电压的驱动电力,则可以使放电管的假想接地的位置向中心位移,提高亮度的左右对称性。此外,本发明中,“供给相对于放电管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为相反相位的上述驱动电力”换言之可以是“对于放电管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施加相对于接地电位为相反相位的高电位”。
上述电源具有相对于一个初级线圈配置有匝数相对多的第1次级线圈和匝数相对少的第2次级线圈的变压器,上述第1次级线圈连接于上述放电管的连接有上述电容器的单端侧,上述第2次级线圈连接于上述放电管的另一端侧。
利用这样的变压器,可以向连接有电容器的单端侧供给比未连接电容器的另一端侧高的电压的驱动电力,并且,可以实现成本的进一步削减。
可以是,具备:支撑构件,其支撑上述多个放电管的端部;和多个连接端子,其配置于上述支撑构件上,分别保持上述多个放电管,并且与上述电源连接,作为对上述多个放电管分别供给上述驱动电力的端子发挥功能。
这样,如果在支撑放电管的端部的支撑构件上具备上述构成的连接端子,则可以同时进行放电管的定位和对放电管的通电,可以使构成简单,并且可以实现成本削减。
可以是,上述支撑构件以分别支撑并列配置的上述放电管的两侧的方式沿该放电管的两侧配置。
根据这种构成,在配置有电容器的一侧和未配置电容器的一侧这两侧可同时进行支撑构件进行的放电管的定位和对放电管的通电,可以实现构成的进一步简化。
可以是,上述电容器配置于上述支撑构件上。
在放电管的单端侧配置电容器的构成中,如果将该电容器配置于上述支撑构件上,则可以使放电管的定位和对放电管的通电的构成更简单,可以实现成本的进一步削减。
可以是,在上述放电管的端部配置有能与上述连接端子电连接的金属帽。
具备这种金属帽的放电管是可以与向连接端子的组装同时实现该金属帽和连接端子的电连接等,以这种简单的构成就能有助于制造工序中的大幅的成本削减。
特别优选的是,上述放电管具备:线状的玻璃管;从上述玻璃管的两端与该玻璃管同轴状且直线状地突出的外部引线;以及与该外部引线电连接并且安装于上述玻璃管的两端部的金属帽,上述金属帽与上述连接端子电连接。
可以是,上述放电管具备线状的玻璃管和从上述玻璃管的两端与该玻璃管同轴状且直线状地突出的外部引线,上述连接端子具备由导电性橡胶形成且具有上述外部引线能插入的开口部的中继主体部,上述外部引线插入上述中继主体部的上述开口部内,与该开口部的内面弹性接触。
该情况下,不使用金属帽等外部电极而仅将外部引线插入中继主体部的开口部,即可相对于放电管简单地实现电导通。其结果是,通过削减部件数量,可以有助于成本削减。此外,由于中继主体部由导电橡胶形成,因此利用该导电橡胶的弹性变形也可以在将外部引线插入开口部的状态下确保该外部引线和开口部的内面的可靠的接触(导电)。即,在因弹性接触而在外部引线和开口部内面之间产生极小的位置偏差(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确保两者的接触,并且,在中继主体部(开口部)及放电管(外部引线)上产生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等的情况下,该弹性也可以吸收误差,确保外部引线和开口部内面的接触,在这一点上对于导电性而言具有高的可靠性。其结果是,可以提供难以产生基于导电不良的发光不良等的照明装置。此外,由于中继主体部为橡胶,因此外部引线与开口部内面弹性接触,其结果是,不易对外部引线作用过剩的应力,难以产生破损,可以提供难以产生发光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可靠性高的照明装置。
也可以是,上述中继主体部的上述开口部在上述外部引线未插入的状态下具有比该外部引线的外径小的孔径。
这样,如果开口部具有比外部引线的外径小的口径,则通过向开口部插入外部引线,该开口部通过弹性变形扩口,通过其弹性恢复力,开口部内面相对于外部引线可靠地弹性接触。其结果可以确保上述那样的可靠的电导通。
可以是,在上述电容器和上述放电管之间分别配置中继电极,并且上述放电管具备用于接收上述驱动电力的供给的端子部,上述中继电极具备能载置上述端子部的载置面,并且在将上述端子部载置于上述载置面的状态下能对上述放电管供给上述驱动电力,与上述中继电极分体地具备将上述放电管向上述中继电极的上述载置面侧赋能的赋能构件。
该情况下,中继电极可以在将端子部载置于载置面的状态下对放电管供给驱动电力,而且,由于与中继电极分体地具备将放电管向载置面侧赋能的赋能构件,因此可以将中继电极设为极简单的构成,而且,可以相对于放电管可靠地取得导通。即,由于将赋能构件与中继电极分体设置,因此中继电极为仅通过载置面载置端子部的构成即可,不需要通过夹持件等保持构件保持乃至固定放电管的构成,可使构成简化。具体而言,可以例示出将中继电极设为仅具有载置面的片状乃至长方形的电极、或仅支撑放电管的下端侧的构成即盘子状乃至碗状的电极等。
可以是,具备支撑上述多个放电管的端部的支撑构件,在上述支撑构件上配设有上述中继电极和上述电容器。
这样,通过将中继电极和电容器配设于支撑构件上,可以使放电管的定位和对放电管的电力供给的构成更简单。
可以是,上述中继电极在上述载置面上具有导电性的弹性构件,上述弹性构件在上述端子部载置于该载置面的状态下以弹性变形的方式介于该载置面和上述端子部之间。
根据这种构成,由于导电性的弹性构件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介于载置面和端子部之间,因此可以使端子部和载置面(中继电极)的导通可靠。即,通过赋能构件将端子部向载置面侧赋能,可靠地进行该端子部和载置面的接触,通过赋予载置面侧弹性构件,即使在端子部和载置面之间产生极小的位置偏差(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确保两者的接触,可以确保更可靠的导通。此外,在中继电极、放电管、及赋能构件上产生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等的情况下,该弹性构件也可以吸收误差,可以使端子部和载置面的接触可靠。
可以是,具备覆盖上述放电管的端部的放电管包覆构件,上述放电管包覆构件作为上述赋能构件将上述放电管向上述载置面侧赋能。此外,该情况下,上述端子部可以配置于上述放电管的端部。
通过将覆盖放电管的端部的放电管包覆构件作为赋能构件构成,可以实现该照明装置的构成的简化。可以在放电管的端部形成具备电极等的端子部,但是,由于这样的端子部为非发光部分,因此形成影,为防止该影在照明光中映出,优选由放电管包覆构件将其包覆。因此,如上所述,通过由覆盖放电管的端部的放电管包覆构件包覆放电管且将放电管向载置面侧赋能,能以简单的构成实现可靠的导通。此外,由于放电管包覆构件的表面具备光反射性,从而隐藏端部的影的效果更有效。
可以是,在上述放电管包覆构件中配置有缓冲构件,在上述放电管包覆构件覆盖上述放电管的状态下,上述缓冲构件介于上述放电管包覆构件和上述放电管之间。
根据这种构成,可以防止放电管包覆构件对放电管过度赋能而损伤或破坏该放电管的不良情况的产生。即,可通过缓冲构件缓和赋能力,且可确保与载置面的适度接触。此外,缓冲构件例如可例示海绵或布等可吸收赋能力的构件。
可以是,在上述放电管包覆构件中形成有与上述放电管抵接而将该放电管向上述载置面侧赋能的赋能部,上述赋能部形成为蛇腹状,构成为能弹性变形。
根据这种构成,可以防止放电管包覆构件对放电管过度赋能而损伤或破坏该放电管的不良情况的产生。即,可通过弹性变形的赋能部缓和赋能力,且可确保与载置面的适度的接触。
可以是,具有在将上述端子部载置于上述载置面的状态下限制沿着上述放电管的轴线方向的该放电管的移动的放电管移动限制构件。
通过这种构成限制放电管向轴线方向的移动,例如不易产生端子部和端子面的位置偏差引起的导通不良等。即,如果对仅具有不把持放电管的载置面那样的中继电极设置至少限制向轴线方向的移动的构件(放电管移动限制构件),则可以确保可靠的导通性。
可以是,上述放电管移动限制构件是在上述中继电极的端部从上述载置面立起的壁构件。
利用这种壁构件可以可靠地限制放电管向轴线方向的移动。
可以是,上述放电管构成为管状,上述端子部具有沿着该放电管的形状的管状,上述中继电极具备在将上述端子部载置于上述载置面的状态下收纳上述端子部的下端侧的圆弧状收纳构件。
这样,由于具备收纳端子部的下端侧的构件(圆弧状收纳构件),从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放电管(端子部)进行定位。特别是由于是收纳下端侧的构成,因此相比夹持放电管的构成,不会损伤该圆弧状收纳构件,且也不需要另外增加增强构件等特别的构件。
可以是,上述圆弧状收纳构件的与上述放电管的轴线方向相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具有半圆以下的圆弧形状。
利用这种具有半圆以下的圆弧形状的圆弧状收纳构件,能够可靠地仅收纳放电管的下端侧。
可以是,上述中继电极包含导电性橡胶。
这样,通过由导电性橡胶构成中继电极,可以赋予该中继电极弹性。而且,因这样的弹性,在端子部和载置面之间产生极小的位置偏差(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确保两者的接触,能够确保更可靠的导通。此外,在中继电极、放电管、及赋能构件产生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等的情况下,该弹性也可以吸收误差,可以使端子部和载置面的接触可靠。
可以是,上述放电管具有线状的玻璃管和以包围该玻璃管的端部的方式配置且作为上述端子部发挥功能的金属帽。
如果对于这样的包括具备金属帽的玻璃管的放电管设置上述那样的中继电极进行通电,则可以使对放电管供给电力的构成极其简单化。
其次,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在照明装置中实现构成的简化及成本削减,因此,在该显示装置中也可以实现成本削减。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可例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可适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的桌面画面等,特别是作为大型画面用是适合的。此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显示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备并行驱动多个放电管的构成且廉价、工作性能优良的照明装置。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备这种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而且可提供具备这种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A线截面图。
图4是表示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的要部构成的正面图。
图5是省略图4的要部构成中的冷阴极管来表示的正面图。
图6是表示背光源装置的要部构成的背面图。
图7是表示第1光源保持构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2光源保持构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1光源保持构件侧的对于冷阴极管的驱动电力的供给机构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2光源保持构件侧的对于冷阴极管的驱动电力的供给机构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电力供给的电路构成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夹持端子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冷阴极管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冷阴极管所具备的金属帽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在夹持端子上保持冷阴极管的状态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16是表示在夹持端子上保持冷阴极管的状态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7是表示金属帽的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将底座和夹持端子绝缘的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将底座和夹持端子绝缘的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照明装置的要部构成的正面图。
图21是省略图20的要部构成中的冷阴极管来表示的正面图。
图22是表示照明装置的要部构成的背面图。
图23是表示第1中继构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2中继构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第1中继构件侧的电力供给的电路构成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第2中继构件侧的电力供给的电路构成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冷阴极管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冷阴极管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29是示意性表示电力供给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中继主体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在中继主体部安装冷阴极管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32是表示在中继主体部安装冷阴极管的状态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33是表示中继主体部的一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34是表示中继构件的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照明装置的要部构成的正面图。
图36是省略图35的要部构成中的冷阴极管来表示的正面图。
图37是表示照明装置的要部构成的背面图。
图38是表示第1电力中继基板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对于第1电力中继基板侧的冷阴极管的驱动电力的供给机构的说明图。
图40是表示第2电力中继基板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1是表示对于第1电力中继基板侧的冷阴极管的驱动电力的供给机构的说明图。
图42是示意性表示电力供给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43是表示中继电极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灯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5是表示在中继电极上载置了冷阴极管的状态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46是表示在中继电极上载置了冷阴极管的状态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47是表示中继电极的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48是表示图47的中继电极和冷阴极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49是表示中继电极的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50是表示图49的中继电极和冷阴极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51是表示使用灯夹的情况下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52是表示灯夹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53是表示灯架的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54是表示灯架的不同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55是表示中继电极的一变形例并且表示与冷阴极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5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能够共同采用的电力供给的电路构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具体化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整体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的整体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的A-A截面的构成的截面图。此外,图4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的背光源装置12的要部构成的正面图,图5是将同一背光源装置12的要部构成中的冷阴极管省略来表示的正面图,图6是表示同一背光源装置12的要部构成的背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将该液晶显示装置10夹持并收纳的表里两机箱Ca、Cb、与后述的电源基板170(本发明的电源)分体的电源P、调谐器T、支座S。液晶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形成横长的方形,如图2所示,具备当俯视时形成矩形的显示面板即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通过外框13等一体保持。
液晶面板11为在透光性的TFT基板和透光性的CF基板的间隙封入了伴随电压施加而光学特性发生变化的液晶(液晶层)的公知结构的面板。在TFT基板的内面配设有多个沿纵方向延伸的源极配线和沿横方向延伸的栅极配线,形成格子状。另一方面,在CF基板上设有矩阵状配置有红色(R)、绿色(G)、蓝色(B)三原色的着色部的彩色滤光片。此外,在两基板的与液晶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分别配置有偏光板。
背光源装置12为在液晶面板11的背面正下的位置配置光源而成的所谓的直下型的背光源,其构成为具有:在表侧(光出射侧)开口的底座14;铺设于底座14内的反射片14a;安装于底座14的开口部分的光学构件15;用于固定光学构件15的构架16;收纳于底座14内的多个冷阴极管17;将冷阴极管17的端部遮光,并且自身具备光反射性而成的灯架19。
光学构件15具有将从线状光源即各冷阴极管17(放电管)发出的线状的光转换成面状并且使该光朝向液晶面板11的有效显示区域的方向的功能(指向性)等。
底座14是当俯视时为矩形的金属制成,形成为在表侧(光出射侧)开口的大致箱型。反射片14a为合成树脂制的反射性优良的白色构件,以覆盖底座14的内面的大致全域的方式铺设。通过该反射片14a可将从各冷阴极管17发出的几乎所有光导向底座14的开口侧。
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在底座14的表侧(内面侧)配设有:保持冷阴极管17的一端部并且具备用于向该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夹持端子(连接端子)152的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以及保持冷阴极管17的另一端部并且具备用于向其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夹持端子(连接端子)252的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冷阴极管17通过被该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及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保持,被并列配置于底座14的表侧。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底座14的里面侧配设有包含用于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逆变电路的电源基板170(电源),由此并行驱动多个冷阴极管17。本实施方式采用将这种电源基板170设于底座14的背面且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供给来自电源的电力的两侧驱动方式。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每个冷阴极管17,相对于该冷阴极管17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供给相对于底座14的电位(接地电位)为相反相位的高电位的驱动电力。而且,仅在并列配置的冷阴极管17各自的同一方向的一端侧、即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侧连接有电容器56,上述电容器56介于电源基板170和每一个冷阴极管17之间且使向多个冷阴极管17的每一个供给的驱动电力的电流量均匀化。换言之,在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上,从电源基板170不经由电容器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下面,说明对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构成和其作用。
在此,图7是表示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侧的对于冷阴极管17的驱动电力的供给机构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侧的对于冷阴极管17的驱动电力的供给机构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从电源基板170向冷阴极管17的电力供给的电路构成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夹持端子152(252)的构成的立体图。此外,图13是表示冷阴极管17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冷阴极管17所具备的金属帽136的构成的平面图,图15是表示使夹持端子152(252)保持冷阴极管17的状态的构成的正面图,图16是表示使夹持端子152(252)保持冷阴极管17的状态的构成的平面图,图17是表示金属帽136的一变形例的立体图。此外,图18是表示将底座14和夹持端子152绝缘的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图19是表示将同一底座14和夹持端子152绝缘的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冷阴极管17]
首先,对冷阴极管17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冷阴极管17包括:作为整体细长且圆形截面的直线状的玻璃管134、从玻璃管134的两端与玻璃管134同轴状且直线状突出的圆形截面的细长的金属制(例如镍系、或钴系金属)的外部引线135、安装于玻璃管134的两端部的金属帽136。在玻璃管134的内部封入有水银,玻璃管134的两端部通过加热溶融而形成为大致半球状。而且,外部引线135贯通该半球部。
如图14所示,金属帽136是通过对冲压成规定形状的金属制(例如不锈钢制)的板材实施弯曲加工或敲击加工而形成的单一部件。金属帽136具备一个主体137和一片导电片140。主体137作为整体形成为与玻璃管134同心的圆筒形,主体137的内径被设定为比玻璃管134的外径稍大的尺寸。
在主体137上,通过将其一部分切成缝隙状而按照以沿周方向等角度间距配置的方式形成有三对弹性保持片138A、138B。
成对的弹性保持片138A、138B中的一方的第1弹性保持片138A为作为整体向后方(详细而言为向大致径方向内向倾斜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形态,以其基端(前端)为支点在径方向可弹性挠曲。在第1弹性保持片138A的延伸端部(后端部)形成有向径方向外侧倾斜弯曲的弯曲部139,该弯曲部139的弯曲的外侧的面(即面临内侧的面)成为与玻璃管134的外周面抵接的触点。将该三个第1弹性保持片138A的触点连结的假想圆为与主体137同心的圆形,该假想圆的直径尺寸为在第1弹性保持片138A未弹性挠曲的自由状态时比玻璃管134的外径小的尺寸。
成对的弹性保持片138A、138B中的另一方的第2弹性保持片138B以相对于第1弹性保持片138A在周方向相邻的方式配置,作为整体为成为与第1弹性保持片138A相反向前方(详细而言向大致径方向内向倾斜的方向)悬臂状延伸的形态,以其基端(后端)为支点可在径方向弹性挠曲。第2弹性保持片138B的延伸端成为与玻璃管134的外周面抵接的触点,连结该3片的第2弹性保持片138B的触点的假想圆为与主体137同心的圆形,该假想圆的直径尺寸在第2弹性保持片138B为未弹性挠曲的自由状态时为比玻璃管134的外径小的尺寸。
在主体137上设有从其端部向前方悬臂状延伸而成的导电片140。导电片140包括:与主体137的前端连结的细长部141、从细长部141的前端(延伸端)进一步向前方突出的筒状部142。细长部141包括:相对于主体137为一个面且从主体137与其轴线平行地延伸的基端部141a、从基端部141a的延伸端朝向主体137的轴线向径方向内延伸的中间部141b、从中间部141b的延伸端与主体137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前端部141c,前端部141c的延伸端连结筒状部142。细长部141的宽度尺寸相对于细长部141的长度尺寸非常小,因此,细长部141能进行向主体137的径方向的弹性变形、向与径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细长部14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弹性变形、及以细长部141自身为轴的弹性的扭曲变形。筒状部142为将从细长部141的延伸端向横方向伸出的部分弯曲加工成圆筒状而成的部分,轴线大致与主体137同轴状地配置。这样的筒状部142可边使细长部141弹性挠曲,边向金属帽136的绕轴方向及径方向变位。
[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
其次,对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的构成进行说明。
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担当保持冷阴极管17的端部并将该冷阴极管17安装于底座14的功能,构成为具备:细长的支撑板(支撑构件)151、在该支撑板151的表面侧排列设置的多个夹持端子152、将向各夹持端子152供给的驱动电力的电流量均匀化的多个镇流电容器56。
支撑板151包括由金属等导电材料构成的基板,被配置于底座14的一端部、在此为并列配置的冷阴极管17的各自的同一方向的单端侧,且沿底座14的端部安装。在支撑板151上,与各夹持端子152相对应地贯通形成有各三个安装孔151H(参照图15),在这些安装孔151H安装有夹持端子152。
如图12所示,夹持端子152是对冲压成规定形状的金属制(例如铜镍锌合金(洋白合金))的板材实施弯曲加工而成的端子,其构成具备:基体部153、从基体部153的上下两缘部向正面侧延伸的上下对称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从基体部153的一侧缘部向正面侧延伸的止动件155。
一对弹性按压片154被配置于与止动件155相反的一侧的侧缘部,形成以向对方侧的弹性按压片154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弹性按压片154能以使其间隔扩开的方式弹性挠曲,弹性按压片154未弹性挠曲的状态下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的最小间隔为比冷阴极管17的玻璃管134的外径小的尺寸。
止动件155从基体部153与冷阴极管17的轴线成直角地立起,且在止动件155上形成有大致圆弧状凹陷的形态的凹部156。凹部156的上下两侧的从基体部153的立起尺寸被抑制得较小,以削减夹持端子152所需的金属材料。
此外,在基体部153一体形成有3片脚部157。3片中的2片脚部157在弹性按压片154和止动件155之间,从基体部153的上下两缘部向与弹性按压片154及止动件155相反的一侧(里面侧)突出,剩余的1片脚部157从基体部153的与止动件155相反的一侧的侧缘的两弹性按压片154的中间位置向与弹性按压片154及止动件155相反的一侧(里面侧)突出。
这样的夹持端子152未被收纳于合成树脂制的壳体等构件,而在剥离出的状态下使脚部157贯通支撑板151的安装孔151H并通过锡焊等相对于支撑板151固定。
镇流电容器56为平衡元件,相对于所有的夹持端子152一对一地对应设置。各镇流电容器56以相对于对应的夹持端子152串联连接的方式(参照图9)配设于支撑板151上。
该多个镇流电容器56相对于电源基板(电源)170并联连接。更详细而言,例如图9及图11所示,镇流电容器56与配置于支撑板151的里面侧的共用配线161连接,由此,与设于支撑板151的端部的电源连接用连接器158(电源连接部)相连,且相对于该电源连接用连接器158连接来自电源基板170的电力供给线160。
[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
其次,对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的构成进行说明。
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担当保持冷阴极管17的端部并将该冷阴极管17安装于底座14的功能,其构成为具备:细长的支撑板(支撑构件)251、和在该支撑板251的表面侧排列设置的多个夹持端子252。此外,与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不同,不具备镇流电容器。
支撑板251包括由金属等导电材料构成的基板,被配置于底座14的一端部、在此为并列配置的冷阴极管17的各自的同一方向的另一端侧(与配置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沿底座14的端部安装。在支撑板251上,与各夹持端子252相对应地贯通形成有各3个安装孔151H(参照图15),在这些安装孔151H安装有夹持端子252。
如图12所示,夹持端子252是对冲压成规定形状的金属制(例如铜镍锌合金)的板材实施弯曲加工而成的构件,其构成具备:基体部153、从基体部153的上下两缘部向正面侧延伸的上下对称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从基体部153的一侧缘部向正面侧延伸的止动件155。
一对弹性按压片154被配置于与止动件155相反的一侧的侧缘部,形成以向对方侧的弹性按压片154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弹性按压片154能以使其间隔扩开的方式弹性挠曲,弹性按压片154未弹性挠曲的状态下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的最小间隔为比冷阴极管17的玻璃管134的外径小的尺寸。
止动件155从基体部153与冷阴极管17的轴线成直角地立起,在止动件155上形成有大致圆弧状凹陷的形态的凹部156。凹部156的上下两侧的从基体部153立起的尺寸被抑制得较小,以削减夹持端子152所需的金属材料。
此外,在基体部153一体形成有3片脚部157。3片中的2片脚部157在弹性按压片154和止动件155之间,从基体部153的上下两缘部向与弹性按压片154及止动件155相反的一侧(里面侧)突出,剩余的1片脚部157从基体部153的与止动件155相反的一侧的侧缘的两弹性按压片154的中间位置向与弹性按压片154及止动件155相反的一侧(里面侧)突出。
这样的夹持端子252未被收纳于合成树脂制的壳体等构件内,而在剥离出的状态下使脚部157贯通支撑板251的安装孔151H并通过锡焊等相对于支撑板251固定。
在支撑板251上,与各冷阴极管17的配置对应并列配置的各夹持端子252相对于电源基板(电源)170并联连接。更具体而言,例如图10及图11所示,各夹持端子252与配置于支撑板251的里面侧的共用配线261连接,由此与设于支撑板251的端部的电源连接用连接器258(电源连接部)相连,且相对于该电源连接用连接器258连接来自电源基板170的电力供给线260。
[电源基板170]
如图6所示,电源基板170具备:在背面(与底座14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电路的电路基板172、安装于电路基板172的背面的电子部件171、安装于电路基板172的底座14侧的面的基板连接器173。作为电子部件171包含变压器等,由此,电路基板172作为生成高频电压的逆变电路基板构成。
基板连接器173经由电力供给线160、260与设于底座14内的支撑板151、251上的上述电源连接用连接器158、258连接。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和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分别供给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即以相对于底座14的电位为相反相位的高电位的方式供给驱动电力。具体而言,如图56所示,从一个变压器70分别输出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该变压器70具有相对于一个初级线圈71配置了匝数相对多的第1次级线圈75和匝数相对少的第2次级线圈76的构成。由此,向冷阴极管17的连接了电容器56的单端侧(即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侧)供给比冷阴极管17的未连接电容器56的另一端侧(即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高的电压的驱动电力。此外,该电源基板170例如通过螺丝紧固等相对于底座14组装固定。
[冷阴极管17相对于夹持端子152(252)的安装]
在夹持端子152(252)上安装冷阴极管17时,使冷阴极管17以水平朝向的状态接近底座14的正面,将玻璃管134的端部和金属帽136从正面侧嵌入相对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之间(参照图15及图16)。此时,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以通过金属帽136的主体137扩开的方式弹性挠曲,在主体137通过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的最小间隔部分后,两弹性按压片154通过其弹性恢复力将主体137拉入基体部153侧,使主体137与基体部153抵接,由此完成冷阴极管17的安装。
安装的冷阴极管17,其两端部由夹持端子152(252)支撑。由于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与金属帽136的主体137的外周面弹性接触,因此,外部引线135经由金属帽136与夹持端子152(252)可电导通地连接。此外,通过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的弹性恢复力将玻璃管134保持在向止动件155的凹部156按压的状态,在沿冷阴极管17的轴方向观察时,主体137的一部分以与止动件155重合的方式定位。即,主体137的与导电片140相反的一侧的端缘的一部分成为相对于止动件155沿轴线方向接近并相对的状态。
根据如上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由于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本发明的构成的背光源装置12,因此实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在夹持端子152和电源基板170之间存在镇流电容器56,由此,可以使向各夹持端子152供给的驱动电力的电流量均匀化,因此,可以使向各冷阴极管17供给的电流均匀(恒定)化,可通过共用的电源170并行驱动多个冷阴极管17。此外,镇流电容器56由于被配置于仅冷阴极管17的单侧、即仅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上,因此相比在冷阴极管17的两侧配置有电容器的构成,实现成本削减。
此外,电源基板170具备一个变压器70,并且,从该变压器70向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及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分别输出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因此,与通过不同的变压器供给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的情况相比,实现成本削减。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冷阴极管17的两端供给驱动电力的情况下,作为对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方式,向连接有镇流电容器56的单端侧供给比未连接电容器的另一端侧高的电压的驱动电力,因此,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的假想接地的位置向中心位移,由此可提高亮度的左右对称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支撑冷阴极管17的端部的支撑板151(251)上配置有具备连接端子功能的夹持端子152(252),因此能以简单的构成同时进行冷阴极管17的定位和对冷阴极管17的通电。特别是,支撑板151(251)、即光源保持构件150(250)以分别支撑并列配置的冷阴极管17的两侧的方式沿该冷阴极管17的两侧配置,在配置有镇流电容器56的一侧和未配置的一侧这双方可同时进行光源保持构件150(250)进行的冷阴极管17的定位和对冷阴极管17的通电。此外,镇流电容器56由于也配置于支撑板151上,因此冷阴极管17的定位和对放电管的通电的构成更简单,实现进一步的成本削减。
此外,冷阴极管17是在其端部具备能与夹持端子152(252)电连接的金属帽136的构成。由此,可以在冷阴极管17相对于夹持端子152(252)的组装的同时,实现该金属帽136和夹持端子152(252)的电连接等,以这种简单的构成就能有助于制造工序的大幅的成本削减。特别是,冷阴极管17具备:线状的玻璃管134、从玻璃管134的两端与玻璃管134同轴状且直线状突出的外部引线135、与该外部引线135电连接并且安装于玻璃管134的两端部的金属帽136,由于金属帽136采用与夹持端子152(252)电连接的构成,从而可以实现安装作业的简化和可靠的电连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金属帽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图17的构成。即,可以将图13及图14所示的金属帽136的筒状部142作为U字状的连接部142a。该情况下,在将玻璃管134嵌入金属帽136后,将U字状的连接部142a沿外部引线135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可以进行这些外部引线135和连接部142a的电连接。根据对这种U字状的连接部142a进行弯曲加工的方式,相对于外部引线135的电连接性更好。
此外,为实现底座14和支撑板151的绝缘,例如图18所示,可以在底座14和支撑板151之间设置绝缘基板(绝缘构件)61。此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在底座14中与支撑板151重叠的位置形成开口部62。或者也可以由树脂材料构成底座14。当然,为实现底座14和支撑板251的绝缘,同样也可以与支撑板251对应形成绝缘构件61及开口部62。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2实施方式在代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及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而采用第1光源保持构件(第1中继构件)350及第2光源保持构件(第2中继构件)450这一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构成构件是相同构成,因此有时标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首先,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要部构成的正面图,图21是表示同一背光源装置的要部构成的正面图,图22是表示同一背光源装置的要部构成的背面图。本实施方式中,将冷阴极管17在底座14的表面侧并列配置,将供给用于并行驱动多个冷阴极管17的驱动电力的电源基板170配置于底座14的里面侧。对于各冷阴极管17供给相对于该冷阴极管17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彼此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
具体而言,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底座14的表面侧配置有用于向各冷阴极管17中继(导通)从电源基板170供给的驱动电力的中继构件350、450。中继构件350、450构成为具备:包含绝缘基板的台座351、451、配置于台座351、451上且与各冷阴极管17一对一地对应配置的中继主体部352、452。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构件350被配置于底座14的一端部、即与冷阴极管17的一端部重叠的位置,中继构件450被配置于底座14的另一端部、即与冷阴极管17的另一端部重叠的位置。下面,对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构成、和其作用进行说明。
图23是表示包含中继主体部352的第1中继构件350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24是表示包含中继主体部452的第2中继构件450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第1中继构件350侧的电力供给的电路构成的说明图,图26是表示第2中继构件450侧的电力供给的电路构成的说明图。此外,图2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冷阴极管17的构成的立体图,图28是表示冷阴极管17的构成的截面图,图29是示意性表示第1中继构件350侧的电力供给的构成的说明图,图30是表示中继主体部352(452)的构成的立体图,图31是表示将冷阴极管17安装(插入)于中继主体部352(452)的方式的说明图,图32是表示将冷阴极管17安装(插入)于中继主体部352(452)的状态的构成的正面图,图33是表示中继主体部352(452)的一变形例的平面图,图34是表示中继构件的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冷阴极管17]
首先,对冷阴极管17的构成进行说明。
冷阴极管17形成细长的管状,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且多根彼此平行并排的状态下被收纳于底座14内(参照图20)。如图27及图28所示,该冷阴极管17具备:密封了两端的细长的玻璃管40、被封入玻璃管40的两端部的内侧的电极41、从电极41向玻璃管40的外部突出的外部引线42。
此外,玻璃管40在内部封入稀有气体和水银,并且在其内壁面涂布有荧光体43。该冷阴极管17中两端部的电极41所具备的部位为非发光部位,其以外的中央的部位(涂布了荧光体43的部位)为发光部位。冷阴极管17通过在其端部将外部引线42安装于中继构件350(450)的中继主体部352(452)而被固定于底座14上,此外,安装有该冷阴极管17的端部的中继构件350(450)由灯架19覆盖。
外部引线42为用于取得与外部的电导通的端子部,且为从玻璃管40的两端与玻璃管40同轴状且直线状地突出的圆形截面的细长的金属制(例如镍系、或钴系的金属)构件。而且,该外部引线42的外径Db在此形成为0.5mm~1mm程度,比后述的中继主体部152的开口部158的开口宽度Wa(参照图30)大。
[第1中继构件350]
其次,对第1中继构件350的构成进行说明。
第1中继构件350作为将冷阴极管17固定于底座14的构件发挥功能,并且作为中继从电源基板170向冷阴极管17的电力供给的构件发挥功能。本实施方式的第1中继构件350沿底座14的一侧缘部安装,如图23及图25所示,构成为具有:包含细长的绝缘基板的台座351、配置于该台座351上的导电膜(导电部)361、配置于该导电部361上的包含电介质材料层的电介质膜(电介质部)362、埋设于电介质膜362内且自身的表面从当该中继构件350的表面露出的中继主体部352。
台座351在此具有包含玻璃环氧树脂等绝缘材料的板状,相对于底座14被安装固定。此外,作为台座351使用的材料只要是绝缘材料则就不特别限定于玻璃环氧树脂,例如可以采用纸苯酚等。
导电膜361为在台座351上图案化的铜箔等金属导电膜,经由1条线束(电力供给路径)360连接于电源基板170。此外,该导电膜361相对于多个中继主体部352作为共用的配线形成,在台座351上形成有1个导电膜361,且经由电介质膜362从该导电膜361向中继主体部352供给驱动电力。
电介质膜362包含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或树脂等电介质材料,介于导电性的导电膜361和中继主体部352之间,构成电容(平衡元件)356。通过包含该电容356的平衡元件调节向中继主体部352以及各冷阴极管17供给的驱动电力的电流平衡,使电流量均匀化。
如图25所示,各电容356相对于电源基板170并联连接,在此,在导电膜(共用配线)361上并列配置有各电容356。而且,通过由导电膜361引出的线束360一并进行与电源基板170的电连接。即,电容356和电源基板170通过比冷阴极管17的数量少的配线、具体而言通过一条线束360连接。例如图29所示,线束360从配置于底座14的内侧(内面侧)的台座351的端部引绕到配置于底座14的外侧(外面侧)的电源基板170。
中继主体部352以相对于多个冷阴极管17成一对一的方式对于各冷阴极管17分别单独地设置,具有把持乃至保持各冷阴极管17的外部引线42而将该冷阴极管17定位固定(安装于底座14)的功能、和相对于各冷阴极管17中继并供给驱动电力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主体部352的构成为,包含导电橡胶,具有导电性且能弹性变形。具体而言,如图30所示,中继主体部352成为包含立方体乃至长方体的导电性橡胶的立方体状的构成,构成为具有在其表面(上面)能插入冷阴极管17的外部引线42的缝隙状的开口部358。如图23及图29所示,该立方体状的中继主体部352以开口部358从中继构件350的表面露出的方式埋设于电介质膜362内,通过从该露出的开口部(切缝)358插入冷阴极管17的外部引线42,进行冷阴极管17的定位固定。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主体部352包含导电橡胶,其开口部358的开口宽度Wa例如为0.1mm~0.5mm程度,如上所述,比冷阴极管17的外部引线42的外径Db小。因此,如图31所示,在外部引线42向开口部358的插入时,开口部358伴随弹性变形而扩口,如图32所示,在外部引线42插入到中继主体部352的开口部358内的状态(插入结束的状态)下,该外部引线42成为与开口部358的内面弹性接触的方式。而且,通过中继主体部352的弹性恢复力,将外部引线42紧固固定,从而不会产生从开口部358脱出的不良情况。在此,作为包含导电橡胶的中继主体部352,例如除在硅橡胶等橡胶构件中混入碳而成的构件外,还可以采用在橡胶构件中混入银、铜、金等金属颗粒而成的构件。此外,为引导外部引线42的插入使该插入容易化,如图33所示,也可以设置将开口部358的开口部位扩开制成锥状的插入引导部358a。
[第2中继构件450]
其次,对第2中继构件450的构成进行说明。
第2中继构件450作为将冷阴极管17固定于底座14的构件发挥功能,并且作为中继从电源基板170向冷阴极管17的电力供给的构件发挥功能。本实施方式的第2中继构件450沿底座14的另一侧缘部(与第1中继构件350相反的一侧的侧缘部)安装,如图24及图26所示,构成为具有:包含细长的绝缘基板的台座451、配置于该台座451上的导电膜(导电部)461、配置于该导电部461上的绝缘膜(绝缘部)462、以埋设于该绝缘膜462内的方式与导电部461直接连接且自身的表面从该中继构件450的表面露出而成的中继主体部452。
台座451在此具有包含玻璃环氧树脂等绝缘材料的板状,相对于底座14被安装固定。此外,作为台座451使用的材料只要是绝缘材料则就不特别限定于玻璃环氧树脂,例如也可以采用纸苯酚等。
导电膜461为在台座451上图案化的铜箔等金属导电膜,经由一条线束(电力供给路径)460连接于电源基板170。此外,该导电膜461相对于多个中继主体部452作为共用的配线形成,在台座451上形成有一个导电膜461,从该导电膜461向中继主体部452供给驱动电力。即,与第1中继构件350不同,导电部461不经由电介质膜(不经由电容)而直接连接于中继主体部452,进行电力供给。
此外,在各中继主体部452之间形成有绝缘膜462,该绝缘膜462包含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或树脂等电介质材料,具有将各中继主体部452进行绝缘的功能。
如图26所示,各中继主体部452相对于电源基板170并联连接,在此,在导电膜(共用配线)461上并列配置有各中继主体部452。而且,通过由导电膜461引出的线束460一并进行与电源基板170的电连接。
中继主体部452以相对于多个冷阴极管17成一对一的方式对于各冷阴极管17分别单独地设置,具有把持乃至保持各冷阴极管17的外部引线42而将该冷阴极管17定位固定(安装于底座14)的功能、和相对于各冷阴极管17中继并供给驱动电力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主体部452的构成为,包含导电橡胶,具有导电性且能弹性变形。具体而言,如图30所示,中继主体部452成为包含立方体乃至长方体的导电性橡胶的立方体状的构成,构成为具有在其表面(上面)能插入冷阴极管17的外部引线42的缝隙状的开口部458。如图24所示,该立方体状的中继主体部452以开口部458从中继构件450的表面露出的方式埋设于绝缘膜462内,通过从该露出的开口部(切缝)458插入冷阴极管17的外部引线42,进行冷阴极管17的定位固定。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主体部452包含导电橡胶,其开口部458的开口宽度Wa例如为0.1mm~0.5mm程度,如上上述,比冷阴极管17的外部引线42的外径Db小。因此,如图31所示,在外部引线42向开口部458的插入时,开口部458伴随弹性变形而扩口,如图32所示,在外部引线42插入到中继主体部452的开口部458内的状态(插入结束的状态)下,该外部引线42成为与开口部458的内面弹性接触的方式。而且,通过中继主体部452的弹性恢复力,将外部引线42紧固固定,从而不会产生从开口部458脱出的不良情况。在此,作为包含导电橡胶的中继主体部452,例如除在硅橡胶等橡胶构件中混入碳而成的构件外,还可以采用在橡胶构件中混入银、铜、金等金属颗粒而成的构件。此外,为引导外部引线42的插入使该插入容易化,如图33所示,也可以设置将开口部458的开口部位扩开制成锥状的插入引导部458a。
[电源基板170]
电源基板170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对第1中继构件350和第2中继构件450分别供给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即以相对于底座14的电位为相反相位的高电位的方式供给驱动电力。具体而言,如图56所示,从一个变压器70分别输出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该变压器70具有相对于一个初级线圈71配置了匝数相对多的第1次级线圈75和匝数相对少的第2次级线圈76的构成。由此,向冷阴极管17的连接了电容器56的单端侧(即第1中继构件350侧)供给比冷阴极管17的未连接电容器的另一端侧(即第2中继构件450)高的电压的驱动电力。
根据如上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由于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本发明的构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因此实现以下的作用效果。
首先,在中继主体部352和电源基板170之间存在电容356,由此,使向各中继主体部352供给的驱动电力的电流量均匀化,因此,可以使向各冷阴极管17供给的电流均匀(恒定)化,可通过共用的电源170并行驱动多个冷阴极管17。此外,电容356由于被配置于仅冷阴极管17的单侧、即仅第1中继构件350上,因此相比在冷阴极管17的两侧配置有电容器的构成,实现成本削减。
此外,电源基板170具备一个变压器70,并且,从该变压器70向第1光源保持构件350及第2光源保持构件450分别输出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因此,与通过不同的变压器供给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的情况相比,实现成本削减。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冷阴极管17的两端供给驱动电力的情况下,作为对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方式,向连接有电容356的单端侧供给比未连接电容器的另一端侧高的电压的驱动电力,因此,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的假想接地的位置向中心位移,由此可提高亮度的左右对称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不对冷阴极管17安装金属帽等外部电极,而仅将外部引线42插入中继主体部352(452)的开口部358(458),由此,可以相对于冷阴极管17简单地实现电导通、即电力供给的中继。这样,由于未设置外部电极等,因此可以削减部件数量,实现成本削减。
此外,由导电橡胶形成中继主体部352(452),利用该导电橡胶的弹性变形以将外部引线42插入开口部358(458)的状态确保该外部引线42和开口部358(458)的内面的可靠的接触即电导通。因此,通过这样的弹性接触,即使在外部引线42和开口部358(458)的内面之间产生极小的位置偏差(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确保两者的接触,此外,在中继主体部352(452)(例如开口部358(458))及冷阴极管17(外部引线42)产生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等的情况下,该弹性也能够吸收误差,使外部引线42和开口部358(458)的内面的接触可靠。其结果是,中继构件350(450)对于导电性而言具有高的可靠性,成为难以产生基于导电不良的发光不良等的背光源装置12。此外,由于中继主体部352(452)为橡胶构件,因此外部引线42与开口部358(458)的内面弹性接触,其结果是难以对该外部引线42施加过剩的应力,难以产生基于此的外部引线42的破损,且也难以产生发光不良等不良情况。
但是,中继主体部352(452)构成为其开口部358(458)具有在未插入外部引线42的状态下比该外部引线42的外径Db小的开口宽度Wa。因此,通过外部引线42向开口部358(458)的插入,该开口部358(458)因弹性变形而扩口,通过其弹性恢复力,开口部358(452)的内面相对于外部引线42可靠地弹性接触。其结果能够确保上述的可靠的电导通。
此外,图34是表示第1中继构件350的构成的立体图。该第1中继构件550作为平衡元件具备片状电容器556,这种片状电容器556与所有的中继主体部552一对一地设置,且与中继主体部552一同配设于包含玻璃环氧树脂、纸苯酚等绝缘基板的台座551上。中继主体部552与上述相同,具有开口部558,且构成为包含导电橡胶的立方体状。此外,各片状电容器556相对于电源基板(电源)170并联连接,且在导电膜(共用配线)561上并列地配设有各片状电容器556。而且,利用从导电膜561引出的线束560一并进行与电源基板(电源)170的电连接。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3实施方式在代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光源保持构件150及第2光源保持构件250而采用第1光源保持构件(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及第2光源保持构件(第2电力中继基板)750这一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的构成构件为同一构成,因此有时标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首先,图3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要部构成的正面图,图36是表示同一背光源装置的要部构成的正面图,图37是表示同一背光源装置的要部构成的背面图。本实施方式中,也将冷阴极管17并列配置于底座14的表面侧,且将供给用于并行驱动多个冷阴极管17的驱动电力的电源基板170配置于底座14的里面侧。向各冷阴极管17供给相对于该冷阴极管17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彼此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
具体而言,如图35及图36所示,在底座14的表面侧配置有用于对各冷阴极管17中继(导通)从电源基板170供给的驱动电力的电力中继基板650、750。电力中继基板650、750构成为具备:包括绝缘基板的台座651、751、配置于台座651、751上且与各冷阴极管17一对一地对应配置的片状的中继电极652、75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被配置于底座14的一端部、即与冷阴极管17的一端部重叠的位置,第2电力中继基板750被配置于底座14的另一端部、即与冷阴极管17的另一端部重叠的位置。下面,对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构成、和其作用进行说明。
图38是表示包含中继电极652的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39是表示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的电力供给的电路构成的说明图,图40是表示包含中继电极752的第2电力中继基板750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41是表示第2电力中继基板750的电力供给的电路构成的说明图,图42是示意性表示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的电力供给的构成的说明图,图43是表示中继电极652(752)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4是表示从表面侧覆盖冷阴极管17的灯架19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5是表示在中继电极652(752)上载置了冷阴极管17的状态的构成的正面图,图46是表示在中继电极652(752)上载置了冷阴极管17的状态的构成的平面图。
[冷阴极管17]
冷阴极管17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玻璃管134的两端部具备金属帽136(参照图13及图14)。
[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
其次,对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的构成进行说明。
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作为中继向冷阴极管17的电力供给的构件发挥功能。如图38所示,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具备:沿底座14的一侧缘部安装的包含细长的绝缘基板的台座651、安装于该台座651的表面侧的多个中继电极652、将向各中继电极652供给的驱动电力的电流量均匀化的片状电容器656。如图45所示,在台座651上与各中继电极652对应地贯通形成有各3个安装孔651H。
如图43所示,中继电极652构成为具有:片状、详细而言为长方形的包含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的基体部653、形成于基体部653的表面即载置面653a的包含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的板簧(弹性构件)652a。载置面653a为平坦面,板簧652a与基体部653为同电位,相对于载置于载置面653a的冷阴极管17的金属帽136赋予弹性反作用力,通过从金属帽136赋予载置面653a侧的赋能力进行弹性变形。即,板簧652a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介于载置面653a和金属帽136之间。另一方面,在基体部653的里面一体形成有3片脚部657。这样的中继电极652未收纳于合成树脂制的壳体等构件内,而以裸露的状态使脚部657贯通台座651的安装孔并通过锡焊等相对于台座651固定。
片状电容器656与所有的中继电极652一对一地设置,且与中继电极652一同配设于台座651上。此外,各片状电容器656相对于电源基板(电源)170并联连接,在此,在共用配线661上并列地配设有各片状电容器656。而且,利用从共用配线661引出的配线(线束)660一并进行与源基板170的电连接。
[第2电力中继基板750]
其次,对第2电力中继基板750的构成进行说明。
第2电力中继基板750作为中继向冷阴极管17的电力供给的构件发挥功能。如图40所示,第2电力中继基板750具备:沿底座14的另一侧缘部(与第1电力中继基板750相反的一侧的侧缘部)安装的细长的包含绝缘基板的台座751、和安装于该台座751的表面侧的多个中继电极752。如图45所示,在台座751上与各中继电极752相对应地贯通形成有各3个安装孔651H。
中继电极752具有与中继电极652相同的构成,如图43所示,构成为具有:片状、详细而言为长方形的包含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的基体部653、和形成于基体部653的表面即载置面653a的包含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的板簧(弹性构件)652a。载置面653a为平坦面,板簧652a与基体部653为同电位,相对于载置于载置面653a的冷阴极管17的金属帽136赋予弹性反作用力,通过从金属帽136赋予载置面653a的赋能力而弹性变形。即,板簧652a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介于载置面653a和金属帽136之间。另一方面,在基体部653的里面一体形成有3片脚部657。这样的中继电极752未收纳于合成树脂制的壳体等构件内,而以裸露的状态使脚部657贯通台座751的安装孔并通过锡焊等相对于台座751固定。
各中继电极752分别与共用配线761连接,并且相对于电源基板(电源)170并联连接。而且,利用从共用配线761引出的配线(线束)760一并进行与电源基板170的电连接。即,与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不同,电源基板170从共用配线761(不经由电容器)直接连接中继电极752,进行电力供给。
[灯架19]
灯架19为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金属帽136)的构件,具有图44所示的构成。即,灯架19形成为沿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延伸的矩形状的大致箱型,为表面具有光反射性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此外,灯架19从其上面延伸朝向冷阴极管17的中央侧及底座14的底面侧倾斜的倾斜罩(倾斜部)26,在该倾斜罩26上以与冷阴极管17同数量形成有用于插通冷阴极管17的开口部19a。在冷阴极管17中的插入到比开口部72更靠灯架19的内侧的部分(被覆盖的部分),进行经由电力中继基板650(750)的从电源基板170的电导通。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5所示,该灯架19兼备从上侧(表面侧)按压冷阴极管17,将冷阴极管17向中继电极652(752)的载置面653a侧赋能的功能。
[电源基板170]
电源基板170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向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和第2电力中继基板750分别供给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即以相对于底座14的电位为相反相位的高电位供给驱动电力。具体而言,如图56所示,从一个变压器70分别输出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该变压器70具有相对于一个初级线圈71配置了匝数相对多的第1次级线圈75和匝数相对少的第2次级线圈76的构成。由此,向冷阴极管17的连接了电容器656的单端侧(即第1光源保持构件650侧)供给比冷阴极管17的未连接电容器的另一端侧(即第2光源保持构件750)高的电压的驱动电力。
[电力供给方式]
利用具备上述中继电极652(752)的电力中继基板650(750)及灯架19能进行对于冷阴极管17的可靠的电力供给。
首先,中继电极652(752)能以将冷阴极管17的金属帽136载置于其载置面653a的状态进行对冷阴极管17的驱动电力的供给,相反,不具备保持冷阴极管17的夹持机构。即,如图45所示,通过板簧652a的弹性作用力支撑由与中继电极652(752)分体设置的灯架19赋能的冷阴极管17(以及金属帽136),通过将板簧652a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介于载置面653a和金属帽136之间,实现金属帽136和中继电极652(752)(包含板簧652a)的可靠的接触(导通)。
根据如上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由于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本发明的构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从而实现以下的作用效果。
首先,在中继电极652和电源基板170之间存在片状电容器656,由此,使向各中继电极652供给的驱动电力的电流量均匀化,因此,可以使向各冷阴极管17供给的电流均匀(恒定)化,可通过共用的电源170并行驱动多个冷阴极管17。此外,片状电容器656由于被配置于仅冷阴极管17的单侧、即仅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上,因此相比在冷阴极管17的两侧配置有电容器的构成,实现成本削减。
此外,电源基板170具备一个变压器70,并且,从该变压器70向第1电力中继基板650及第2电力中继基板750分别输出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因此,与通过不同的变压器供给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力的情况相比,实现成本削减。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冷阴极管17的两端供给驱动电力的情况下,作为对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方式,向连接有片状电容器656的单端侧供给比未连接电容器的另一端侧高的电压的驱动电力,因此,冷阴极管17的长度方向的假想接地的位置向中心位移,由此可提高亮度的左右对称性。
此外,在连接电源基板170和冷阴极管17的电力中继基板650(750)上,中继电极652(752)能以将冷阴极管17的金属帽136载置于该中继电极652(752)的载置面653a的状态进行驱动电力对冷阴极管17的供给,而且,由于与中继电极652(752)分体具备将冷阴极管17向载置面653a侧赋能的灯架19,因此中继电极652(752)为极其简单的片状的构成,且对于冷阴极管17的导通可靠。即,由于将对冷阴极管17赋能的构件(灯架19)与中继电极652(752)分体设置,因此中继电极652(752)仅为通过载置面653a载置金属帽136的构成即可,不需要用于通过夹持件等保持构件保持乃至固定冷阴极管17的构成,可以使构成简化。
此外,由于导电性的板簧652a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介于金属帽136和载置面653a之间,因此,可以使金属帽136和载置面653a(即中继电极652(752))的导通可靠。即,如上上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冷阴极管17通过灯架19被向载置面653a侧赋能,可靠地进行金属帽136和载置面653a的接触,但通过在载置面635a侧赋予板簧652a,在金属帽136和载置面653a之间产生极小的位置偏差(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确保两者的接触,可以确保更可靠的导通。此外,在中继电极652(752)、冷阴极管17、及灯架19产生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等的情况下,该板簧652a也可以吸收该误差,可以使金属帽136和载置面653a的接触可靠。此外,灯架19除将冷阴极管17向载置面653a侧赋能的功能外,还将冷阴极管17的非发光部分即端部、在此为金属帽136覆盖,防止该非发光部分的影像在照明光中映出。
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各变形例中,以与第3实施方式的构成构件不同的方面为主进行说明,有时对于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构成的构成构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1变形例]
作为中继电极652(752)的一变形例,可采用图47及图48所示的构成。图47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中继电极852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8是表示中继电极852和冷阴极管17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16所示的中继电极852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构成为具有:片状、详细而言为长方形的包含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的基体部853、和形成于基体部853的表面即载置面853a的包含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的板簧(弹性构件)852a。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载置面853a为平坦面,板簧852a与基体部853为同电位,相对于载置于载置面853a的冷阴极管17的金属帽136赋予弹性反作用力,通过从金属帽136赋予载置面853a的赋能力而弹性变形。即,板簧852a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介于载置面853a和金属帽136之间。
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基体部853的里面一体形成有3片脚部857。此外,在基体部853的前后端部形成有壁构件(光源移动限制构件)855、858。即,如图48所示,在基体部853的载置面853a上,形成以载置有冷阴极管17的状态从当该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立起的壁构件855、858,限制该冷阴极管17沿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的移动。此外,在壁构件855、858中的配置于跟前侧(即冷阴极管17的中央侧)的壁构件855上形成有用于收纳冷阴极管17的玻璃管134的圆弧状切856。此外,考虑到限制冷阴极管17的移动的目的,至少仅配设配置于进深侧(即冷阴极管17的端部侧)的壁构件858,跟前侧的壁构件255也可以省略。
本例的中继电极852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中继电极652(752)相同,未收纳于合成树脂制的壳体等构件内,而以裸露的状态使脚部857贯通台座851的安装孔851H并通过锡焊等相对于台座851固定,构成第1电力中继基板或第2电力中继基板。
[第2变形例]
作为中继电极652(752)不同的变形例,可采用图49及图50所示的构成。图49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中继电极952的构成的立体图,图50是表示中继电极952和冷阴极管17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49所示中继电极952构成为具有:片状、详细而言为长方形的包含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的基体部953、和形成于基体部953的表面即载置面953a的包含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的圆弧状的杯状构件(圆弧状收纳构件)959、形成于杯状构件959的底面的板簧(弹性构件)952a。杯状构件959为可收纳冷阴极管17的金属帽136的下端侧、即金属帽136的管周中的一半以下的构成,与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相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具有半圆以下的圆弧形状。
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板簧952a与基体部953及杯状构件959为同电位,如图50所示,在金属帽136被收入杯状构件959的状态下相对于载置于杯状构件959的载置面959a的金属帽136赋予弹性反作用力,通过从金属帽136赋予载置面959a侧的赋能力而弹性变形。即,板簧952a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介于载置面959a和金属帽136之间。
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基体部953的里面一体形成有3片脚部957。此外,在基体部953的前后端部形成有壁构件(光源移动限制构件)955、958。即,形成有以沿载置面959a载置有冷阴极管17的状态从当该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立起的壁构件955、958,限制该冷阴极管17沿着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的移动。此外,在壁构件955、958中的配置于前方侧(即冷阴极管17的中央侧)的壁构件958上形成有用于收纳冷阴极管17的玻璃管134的圆弧状切口956。此外,考虑到限制冷阴极管17的移动的目的,至少仅配设配置于进深侧(即冷阴极管17的端部侧)的壁构件958,跟前侧的壁构件955也可以省略。
本例的中继电极952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中继电极652(752)相同,未收纳于合成树脂制的壳体等构件内,而以裸露的状态使脚部957贯通台座951的安装孔951H并通过锡焊等相对于台座951固定,构成第1电力中继基板或第2电力中继基板。而且,在本例的中继电极952中,由于具备收纳金属帽136的下端侧的杯状构件959,因此可以对冷阴极管17(金属帽136)进行某程度的定位。特别是由于为收纳冷阴极管17(金属帽136)的下半部分的构成,因此相比由夹持件等夹持冷阴极管17的构成,也不会损伤该杯状构件959,且也不需要另外设置增强构件等特别的构件。
[第3变形例]
作为冷阴极管17的定位装置,也可以具备灯夹280。图51是表示灯夹280和冷阴极管17的关系的说明图,图52是表示灯夹280的构成的正面图。
如图51及图52所示,灯夹280为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固定于底座14上的构件,构成为具备:安装于底座14的基板(安装板)281、从基板281向冷阴极管17侧突出并可保持冷阴极管17的保持部282、从基板281向底座14侧突出并经由配置于底座14的安装孔14H卡止于底座14的里面侧的卡止部284、从基板281向冷阴极管17侧突出且用于支撑配置于比冷阴极管17更靠表面侧的光学构件15的支撑销28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中,中继电极652、752没有进行冷阴极管17向设置方向的定位功能,而仅通过灯架19的开口部19a(参照图44)进行定位。因此,通过采用本例的灯夹280进行冷阴极管17的定位(特别是相对于设置方向的定位),冷阴极管17的设置作业性也提高,此外,也极难产生冷阴极管17位置偏差等不良情况。此外,灯夹280由于为通过该灯夹280保持冷阴极管17并将其安装于底座14侧的构成,因此也具有将冷阴极管17向底座14侧赋能的功能。因此,该情况下,也可以同时进行冷阴极管17向中继电极652、752的载置面侧的赋能。
[第4变形例]
作为光源包覆构件即灯架19的一变形例,可以采用图53所示的构成。图53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灯架190的与长度方向相交的截面构成的说明图。
本例的灯架190在其开口部19a具有缓冲构件195,如图53所示,以灯架190覆盖冷阴极管17的至少金属帽136部分的状态在灯架190和冷阴极管17之间设有缓冲构件195。缓冲构件195是缓和灯架190和冷阴极管17之间的机械的冲击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海绵状的波龙(ポロン)。
通过这种构成,防止灯架190过度地对冷阴极管17赋能而损伤或破坏该冷阴极管17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即,通过缓冲构件195缓和赋能力,且可确保适度地与载置面653a的接触。此外,作为缓冲构件195,只要是布构件等可以吸收赋能力的构件,则就没有特别限定。
[第5变形例]
作为光源包覆构件即灯架19的不同的变形例,可采用图54所示的构成。图54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灯架191的与长度方向相交的截面构成的说明图。
本例的灯架191中,倾斜罩26中的开口部19a侧的部分、即与冷阴极管17抵接并将冷阴极管17向载置面653a侧赋能的赋能部196蛇腹状构成,能弹性变形。根据具备这种赋能部196的灯架191,可防止灯架191过度地对冷阴极管17赋能而损伤或破坏该冷阴极管17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即,通过蛇腹状构成并弹性变形的赋能部196缓和赋能力,且可确保适度地与载置面653a的接触。
[第6变形例]
作为中继电极652的不同的变形例,可采用图55所示的构成。图55是表示第6变形例的中继电极1052和冷阴极管17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55所示的中继电极1052整体包含导电性橡胶,构成为具有:片状、详细而言为长方形的基体部1053、配置于基体部1053的前后端部的壁构件(光源移动限制构件)1055、1058、配置于基体部1053的里面侧的脚部1057。该情况下,由于中继电极1052整体包含导电性橡胶,因此可以对该中继电极1052赋予弹性。通过该弹性,在金属帽136和载置面1053a之间产生了极小的位置偏差(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两者的接触,能够确保更可靠的导通。此外,在中继电极1052、冷阴极管17、及灯架19产生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等的情况下,该弹性也能够吸收误差,使金属帽136和载置面1053a的接触可靠。此外,与上述的第2变形例相同,壁构件1055、1058在冷阴极管17载置于载置面1053a上的状态下限制该冷阴极管17沿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的移动。
<其它实施方式>
(1)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被并行驱动的放电管不限于冷阴极管,例如也可以是热阴极管。
(2)此外,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板11中,开关元件不限于TFT,开关元件也可以是MIM(Metal Insulator Metal:金属-绝缘体-金属结构)等TFT以外的元件。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显示面板的背面侧需要照明装置的各种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TV...电视接收装置、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显示面板(液晶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7...冷阴极管(放电管)、42...外部引线、56...电容器、61...绝缘基板(绝缘构件)、62...开口部、70...变压器、71...初级线圈、75...第1次级线圈、76...第2次级线圈、134...玻璃管、135...外部引线、136...金属帽、150...第1光源保持构件、250...第2光源保持构件、151、251...支撑板(支撑构件)、152、252...夹持端子(连接端子)、158、258...电源连接用连接器(电源连接部)、170...电源基板(电源)、350...第1中继构件、450...第2中继构件、351、451...支撑板(支撑构件)、352、452...中继主体部、356...电容(电容器)、358、458...开口部、650...第1电力中继基板、750...第2电力中继基板、651、751...台座、652、752、852、952、1052...中继电极、656...片状电容器。

Claims (26)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并列配置的多个放电管;和
电源,其供给用于并行驱动上述多个放电管的驱动电力,
对于各上述放电管,向该放电管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供给相反相位的上述驱动电力,
仅在并列配置的各上述放电管的同一方向的单端侧连接有电容器,上述电容器介于上述电源和各上述放电管之间,使向上述多个放电管分别供给的上述驱动电力的电流量均匀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源具备一个变压器,并且从该变压器分别输出上述相反相位的上述驱动电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源向上述放电管的连接有上述电容器的单端侧供给比另一端侧高的电压的上述驱动电力。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源具有相对于一个初级线圈配置有匝数相对多的第1次级线圈和匝数相对少的第2次级线圈的变压器,
上述第1次级线圈连接于上述放电管的连接有上述电容器的单端侧,上述第2次级线圈连接于上述放电管的另一端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撑构件,其支撑上述多个放电管的端部;和
多个连接端子,其配置于上述支撑构件上,分别保持上述多个放电管,并且与上述电源连接,作为对上述多个放电管分别供给上述驱动电力的端子发挥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构件以分别支撑并列配置的上述放电管的两侧的方式沿该放电管的两侧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容器配置于上述支撑构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放电管的端部配置有能与上述连接端子电连接的金属帽。
9.根据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放电管具备:线状的玻璃管;从上述玻璃管的两端与该玻璃管同轴状且直线状地突出的外部引线;以及与该外部引线电连接并且安装于上述玻璃管的两端部的金属帽,
上述金属帽与上述连接端子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放电管具备线状的玻璃管和从上述玻璃管的两端与该玻璃管同轴状且直线状地突出的外部引线,
上述连接端子具备由导电性橡胶形成且具有上述外部引线能插入的开口部的中继主体部,
上述外部引线插入上述中继主体部的上述开口部内,与该开口部的内面弹性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主体部的上述开口部在上述外部引线未插入的状态下具有比该外部引线的外径小的孔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容器和上述放电管之间分别配置中继电极,并且上述放电管具备用于接收上述驱动电力的供给的端子部,
上述中继电极具备能载置上述端子部的载置面,并且在将上述端子部载置于上述载置面的状态下能对上述放电管供给上述驱动电力,
与上述中继电极分体地具备将上述放电管向上述中继电极的上述载置面侧赋能的赋能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撑上述多个放电管的端部的支撑构件,
在上述支撑构件上配设有上述中继电极和上述电容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电极在上述载置面上具有导电性的弹性构件,
上述弹性构件在上述端子部载置于该载置面的状态下以弹性变形的方式介于该载置面和上述端子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覆盖上述放电管的端部的放电管包覆构件,
上述放电管包覆构件作为上述赋能构件将上述放电管向上述载置面侧赋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放电管包覆构件中配置有缓冲构件,
在上述放电管包覆构件覆盖上述放电管的状态下,上述缓冲构件介于上述放电管包覆构件和上述放电管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放电管包覆构件中形成有与上述放电管抵接而将该放电管向上述载置面侧赋能的赋能部,
上述赋能部形成为蛇腹状,构成为能弹性变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将上述端子部载置于上述载置面的状态下限制沿着上述放电管的轴线方向的该放电管的移动的放电管移动限制构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放电管移动限制构件是在上述中继电极的端部从上述载置面立起的壁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放电管构成为管状,上述端子部具有沿着该放电管的形状的管状,
上述中继电极具备在将上述端子部载置于上述载置面的状态下收纳上述端子部的下端侧的圆弧状收纳构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圆弧状收纳构件的与上述放电管的轴线方向相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具有半圆以下的圆弧形状。
22.根据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21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电极包含导电性橡胶。
23.根据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22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放电管具有线状的玻璃管和以包围该玻璃管的端部的方式配置且作为上述端子部发挥功能的金属帽。
2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面板是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
26.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24或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9801572170A 2009-02-25 2009-11-17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Pending CN1023264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42484 2009-02-25
JP2009042484 2009-02-25
PCT/JP2009/069468 WO2010097995A1 (ja) 2009-02-25 2009-11-17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6453A true CN102326453A (zh) 2012-01-18

Family

ID=42665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72170A Pending CN102326453A (zh) 2009-02-25 2009-11-17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91562A1 (zh)
EP (1) EP2403321A4 (zh)
JP (1) JPWO2010097995A1 (zh)
CN (1) CN102326453A (zh)
BR (1) BRPI0924306A2 (zh)
RU (1) RU2011135278A (zh)
WO (1) WO2010097995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109967A1 (ja) * 2004-05-10 2005-1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冷陰極管点灯装置
WO2006135065A1 (ja) * 2005-06-16 2006-12-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光源ユニット用のシャーシ、このシャーシを備える光源ユニット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7250527A (ja) * 2006-02-15 2007-09-27 Tsujiko Co Ltd 外部電極を有する照明装置
JP2007311228A (ja) * 2006-05-19 2007-11-29 Hosiden Corp コンタク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接続装置
WO2008099532A1 (ja) * 2007-02-15 2008-08-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08262914A (ja) * 2007-04-12 2008-10-30 Osram Sylvania Inc 少なくとも1つのガス放電ランプを有するランプ負荷に給電するための安定器
WO2008152824A1 (ja) * 2007-06-11 2008-12-1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8918A (en) * 1987-04-22 1989-04-04 Murphy Pierce M High frequency lighting system for gas discharge lamps
CA2107987A1 (en) * 1992-10-08 1994-04-09 David R. Pacholok Reduced tension modular neon sign system
US5811939A (en) * 1996-12-24 1998-09-22 Herniak; Edward Bi-level control system for lighting and other applications
US6229269B1 (en) * 1999-05-21 2001-05-08 Osram Sylvania Inc.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discharge lamp
US6326738B1 (en) * 2000-08-21 2001-12-04 Innova Electronics, Inc. Two wire light for electronic displays
NZ526028A (en) * 2003-05-21 2006-02-24 Pure Depth Ltd Backlighting system for display screen utilised to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to at least one light source
KR101044472B1 (ko) 2004-06-30 2011-06-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다램프 구동을 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액정표시장치
JP2008305650A (ja) * 2007-06-07 2008-12-18 Sanken Electric Co Ltd 冷陰極蛍光放電管点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109967A1 (ja) * 2004-05-10 2005-1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冷陰極管点灯装置
WO2006135065A1 (ja) * 2005-06-16 2006-12-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光源ユニット用のシャーシ、このシャーシを備える光源ユニット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7250527A (ja) * 2006-02-15 2007-09-27 Tsujiko Co Ltd 外部電極を有する照明装置
JP2007311228A (ja) * 2006-05-19 2007-11-29 Hosiden Corp コンタク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接続装置
WO2008099532A1 (ja) * 2007-02-15 2008-08-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08262914A (ja) * 2007-04-12 2008-10-30 Osram Sylvania Inc 少なくとも1つのガス放電ランプを有するランプ負荷に給電するための安定器
WO2008152824A1 (ja) * 2007-06-11 2008-12-1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03321A4 (en) 2013-01-02
EP2403321A1 (en) 2012-01-04
JPWO2010097995A1 (ja) 2012-08-30
RU2011135278A (ru) 2013-04-10
BRPI0924306A2 (pt) 2016-01-26
WO2010097995A1 (ja) 2010-09-02
US20110291562A1 (en) 201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5906B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740311B (zh) 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546066B (zh) 液晶显示器
US20090009683A1 (en) Flat light source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CN101784835B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20130070166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CN10232645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US8064005B2 (en) Light supplying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7726867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conductive mechanisms therein for providing power to lamps thereof
KR100788400B1 (ko) 전원 연결 장치 및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
CN101479826B (zh) 放电管、管头、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736789B2 (en) Slim LCD module and a socket therefor
KR100931682B1 (ko) 램프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96548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828065A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CN101960214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KR100736669B1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의 전원 접속 구조
US20080198619A1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tubes
KR10123689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EP2375124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WO2010092719A1 (j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234892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KR20100048191A (ko) 램프 소켓 어셈블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TWM326174U (en) Flat planel display and backlight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