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8770A - 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08770A CN102308770A CN201110223337A CN201110223337A CN102308770A CN 102308770 A CN102308770 A CN 102308770A CN 201110223337 A CN201110223337 A CN 201110223337A CN 201110223337 A CN201110223337 A CN 201110223337A CN 102308770 A CN102308770 A CN 1023087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callop
- family
- individual
- ovum
- s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来自海湾扇贝与紫扇贝的杂交子一代家系或群体中的优良个体,先与海湾扇贝回交建立回交家系或群体,然后选择表现优良的回交家系或回交群体中雌雄同体的优良个体,再连续培育自交家系至少三代,即获得稳定遗传且生长快、个体大、温度耐受范围广的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本发明培育的新品种同时具有海湾扇贝和紫扇贝的特性,生长快、个体大、温度耐受范围广且稳定遗传,实现了能在北方海区如青岛、大连等海域养殖,且当年产量比海湾扇贝提高30%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贝类水产养殖的育种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于1982年引入我国。海湾扇贝生长速度快,温度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非常适合我国北方海域的养殖,目前产量和养殖面积占我国扇贝养殖的50%以上。由于引进后长期近交,海湾扇贝在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严重,表现为商品贝规格越来越小,育苗养殖过程中死亡率较高,例如2007年海湾扇贝亲贝死亡率高达约70%,因此扇贝养殖业迫切需要对海湾扇贝进行遗传改良,其中杂交育种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发明人自2007年首次从秘鲁引进了紫扇贝(Argopectenpurpuratus)。紫扇贝是原产于南太平洋的一种速生型中型扇贝,与海湾扇贝都属于Argopecten属,染色体数相同,且都是雌雄同体,但二者在个体大小、生长和温度适应性等方面性状互补。因此发明人又通过将紫扇贝与海湾扇贝进行种间杂交,培养出正交(紫扇贝卵子和海湾扇贝精子受精)和反交(海湾扇贝卵子和紫扇贝精子受精)两种杂交子一代。杂交子一代生长快,个体比较大且部分个体性成熟时仅排放卵子且可育(王春德等,2009.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的研究。海洋科学,33:84-87;Chunde Wang等,2011.Introduction of the Peruvian scallop and its hybridizationwith the bay scallop in China,Aquaculture,2011,310:380-387)。
进一步研究表明,杂交子一代虽然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但在生产推广上仍然存在以下缺点和障碍。1)由于杂交子一代遗传不稳定,后代生长性状出现分离,因而需要每年用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制种,较为繁琐;2)由于引进的紫扇贝的温度适应范围较窄,难以在同一海域度夏和越冬,且在我国海域生长缓慢,因此获得用于培育杂交子一代的紫扇贝亲贝较为相当困难。3)由于海湾扇贝和紫扇贝都是雌雄同体的扇贝,同时排放精子和卵子,精或卵容易受到同种的卵或精的污染,不易进行种间杂交,而导致所获得的商品苗种中真正的杂交后代的比例大大降低,使产量的提高幅度大大受限。
显然,由于需要同时培育两种亲贝且不易实现两种雌雄同体扇贝间的杂交,因而推广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产业上迫切需要培育一种能够稳定遗传、易于培育且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构思利用了如下特点:1)首先在亲贝促熟方面摒弃了传统的海湾扇贝从4℃开始培育,而且产卵前需要提高到19℃的常规方法,通过研究杂交子一代扇贝的温度适应特性,专门选择了从10℃开始培育杂交子一代亲贝,到产卵前逐渐提高到17℃;2)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的杂交子一代中有少量个体仅雌区发育且排出的卵子可育,可以用这些比较容易培养的杂交子一代个体代替难培养的紫扇贝与海湾扇贝进行杂交,方便地获得大量有受精能力的未受精卵;3)海湾扇贝的精子和卵子大小不同,可以用500目的筛绢过滤获得不含卵子的精液;4)用杂交子一代的未受精卵与海湾扇贝精子受精所获得的回交后代在生长、个体大小和温度耐受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5)选择回交后代中的雌雄同体个体进行连续自交,可迅速纯化种系,即获得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选择来自海湾扇贝与紫扇贝的杂交子一代家系或群体中的优良个体,先与海湾扇贝回交建立回交家系或群体,然后选择表现优良的回交家系或回交群体中雌雄同体的优良个体,再连续培育自交家系至少三代,即获得稳定遗传且生长快、个体大、温度耐受范围广的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获得的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同时具有海湾扇贝和紫扇贝的特点,生长快、个体大、温度耐受范围广,稳定遗传,因此能在北方海区如青岛、大连等北方海域养殖,当年产量可比海湾扇贝提高3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采用家系培育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亲贝的选择和促熟:从正交(紫扇贝卵子和海湾扇贝精子受精)或反交(海湾扇贝卵子和紫扇贝精子受精)家系或群体中选择大个体杂交子一代扇贝,同时选择大个体的海湾扇贝亲贝,在1月初纳入育苗室水体内,蓄养密度为100个/m3,选择从10℃开始培育亲贝。每天分6次投喂浓度为200-300万细胞/毫升的三角褐指藻和扁藻等单胞藻类,每次投喂15升/m3,每天换水三分之一,每6天倒一次池,用空气压缩机连续充气。在10℃培育10天,性腺开始膨大后开始升温,每天提高0.5℃,待升到17℃时性腺接近成熟。逐渐增加饵料的投喂量直到扇贝达到性成熟。
2)海杂回交家系的培育:挑选性腺发育成熟、个体较大且性腺仅有雌区发育的子一代扇贝阴干刺激30分钟,并且将单个扇贝置于预先加入23℃海水的2升塑料烧杯中,收集释放的卵子;再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海湾扇贝,将单个扇贝置于预先加入23℃的海水2升塑料烧杯中,产卵排精后用500目的筛绢过滤,收集不含海湾扇贝卵子的精液,并向杂交子一代卵子中加入少量的海湾扇贝精液,搅拌使精卵混合均匀,在显微镜下观察使每个卵子周围有5-6个精子,将受精卵置于黑暗环境下孵化,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幼虫培育、苗种中间培育和养成,即获本发明的海杂回交扇贝家系。
3)自交纯化亲贝的选择:收获时测量每个家系的平均壳高、壳长、壳宽和总体重,根据各家系的平均规格选择优良回交家系,然后从优良回交家系中选择大个体雌雄同体扇贝作为下一年自交纯化的亲贝。
4)自交纯化:每年用选出的优良的大个体雌雄同体亲贝,促熟后阴干刺激30分钟,将单个扇贝置于预先加入23℃海水的2升塑料烧杯中使其产卵排精,搅拌使来自同一个扇贝的精卵混合均匀,建立自交家系,再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幼虫培育、苗种中间培育和养成;收获时测量每个家系的平均壳高、壳长、壳宽和总体重,根据各家系所有个体的表现选择优良家系。从选择的优良家系中选择个体大且雌雄同体的扇贝作为下一年自交选育的亲贝,用于品种培育。
5)品种培育:将上述亲贝连续自交三代以上,此时大部分个体表现均优良且一致,即获得遗传稳定的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
本发明也可采取群体培育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亲贝的选择和促熟:从正交(紫扇贝卵子和海湾扇贝精子受精)或反交(海湾扇贝卵子和紫扇贝精子受精)家系或群体中选择大个体杂交子一代扇贝,同时选择大个体的海湾扇贝亲贝,在1月初纳入育苗室水体内,蓄养密度为100个/m3,选择从10℃开始培育亲贝。每天分6次投喂浓度为200-300万细胞/毫升的三角褐指藻和扁藻等单胞藻类,每次投喂15升/m3,每天换水三分之一,每6天倒一次池,用空气压缩机连续充气。在10℃培育10天性腺开始膨大后开始升温,每天提高0.5℃,待升到17℃时性腺接近成熟。逐渐增加饵料的投喂量直到扇贝达到性成熟。
2)海杂回交群体的培育:挑选多个性腺发育成熟、个体较大且性腺仅有雌区发育的子一代扇贝阴干刺激30分钟,置于预先加入23℃海水的水泥池中,收集释放的卵子;再选择多个性腺发育成熟的海湾扇贝,置于预先加入23℃的60升塑料桶中,产卵排精后用500目的筛绢过滤,收集不含海湾扇贝卵子的精液,并向杂交子一代卵子中加入少量的海湾扇贝精液,搅拌使精卵混合均匀,在显微镜下观察使每个卵子周围有5-6个精子,将受精卵置于黑暗环境下孵化,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幼虫培育、苗种中间培育和养成,即获本发明的海杂回交群体。
3)自交纯化亲贝的选择:收获时测量海杂回交群体的平均壳高、壳长、壳宽和总体重,从群体中选择大个体雌雄同体扇贝作为下一年自交纯化的亲贝。
4)自交纯化:每年用选出的优良的大个体雌雄同体亲贝,促熟后阴干刺激30分钟,将单个扇贝置于预先加入23℃海水的2升塑料烧杯中使其产卵排精,搅拌使来自同一个扇贝的精卵混合均匀,孵化后将幼虫合在一起构成自交群体,再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幼虫培育、苗种中间培育和养成;收获时从自交群体中选择个体大且雌雄同体的扇贝作为下一年自交选育的亲贝,用于品种培育。
5)品种培育:将上述亲贝连续自交三代以上,此时大部分个体表现均优良且一致,即获得遗传稳定的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获得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同时具有海湾扇贝和紫扇贝的特点,生长快、个体大、温度耐受范围广,可稳定遗传,因此能在北方海区如青岛、大连等北方海域养殖,当年产量可比海湾扇贝提高30%以上。
实施例1
2008年3月底取成熟紫扇贝,经温度刺激后获得紫扇贝卵子,用海湾扇贝的精子授精后获得紫扇贝(卵)和海湾扇贝(精)杂交子一代苗,获得成贝。2009年春天将从上述杂交子一代扇贝促熟后从中选择个体大且仅雌区发育的扇贝,经常规阴干和温度刺激后获得卵子,以海湾扇贝的精子授精,培养出了杂交子一代与海湾扇贝的回交家系。至2009年11月底,本发明的海杂回交家系的壳高、壳长、壳宽及体重分别比同期培育的海湾扇贝自交群体大26.5%,27.5%,16.2%和91.30%(表1)。
表1海杂回交家系与同期海湾扇贝群体表型的比较(n=30)
上述获得的海杂回交扇贝家系能够在青岛海域安全度夏,而同期的紫扇贝纯种不能在青岛度夏,表明海杂回交家系的温度耐受范围比紫扇贝广。从上述获得的海杂回交家系中的选择雌雄同体的个体,用常规的方法连续进行自交三代以上,即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大、温度耐受范围广的本发明的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
实施例2
同样,也可以选择多个性腺仅有雌区发育的杂交子一代扇贝和多个性腺发育成熟的海湾扇贝,按上述操作步骤获得海杂回交扇贝群体,然后从海杂回交扇贝群体选择雌雄同体的优良个体连续进行自交三代以上,就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大、温度耐受范围广的本发明的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
Claims (3)
1.一种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来自海湾扇贝与紫扇贝的杂交子一代家系或群体中的优良个体,先与海湾扇贝回交建立回交家系或群体,然后选择表现优良的回交家系或回交群体中雌雄同体的优良个体,再连续培育自交家系至少三代,即获得稳定遗传且生长快、个体大、温度耐受范围广的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
2.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采用家系培育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亲贝的选择和促熟:从用紫扇贝卵子和海湾扇贝精子受精或用海湾扇贝卵子和紫扇贝精子受精所获得的家系或群体中选择大个体杂交子一代扇贝,同时选择大个体的海湾扇贝亲贝,在1月初纳入育苗室水体内,蓄养密度为100个/ m3,选择从10℃开始培育亲贝;每天分6次投喂浓度为200-300万细胞/毫升的三角褐指藻和扁藻等单胞藻类,每次投喂15升/ m3,每天换水三分之一,每6天倒一次池,用空气压缩机连续充气;在10℃培育10天,性腺开始膨大后开始升温,每天提高0.5℃,待升到17℃时性腺接近成熟;逐渐增加饵料的投喂量直到扇贝达到性成熟;
2)海杂回交家系的培育:挑选性腺发育成熟、个体较大且性腺仅有雌区发育的子一代扇贝阴干刺激30分钟,将单个扇贝置于预先加入23℃海水的2升塑料烧杯中,收集释放的卵子;再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海湾扇贝,将单个扇贝置于预先加入23℃的海水2升塑料烧杯中,产卵排精后用500目的筛绢过滤,收集不含海湾扇贝卵子的精液,并向杂交子一代卵子中加入少量的海湾扇贝精液,搅拌使精卵混合均匀,在显微镜下观察使每个卵子周围有5-6个精子,将受精卵置于黑暗环境下孵化,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幼虫培育、苗种中间培育和养成,即获本发明的海杂回交家系;
3)自交纯化亲贝的选择:收获时测量每个家系的平均壳高、壳长、壳宽和总体重,根据各家系的平均规格选择优良回交家系,然后从优良回交家系中选择大个体雌雄同体扇贝作为下一年自交纯化的亲贝;
4)自交纯化:每年用选出的优良的大个体雌雄同体亲贝,促熟后阴干刺激30分钟,将单个扇贝置于预先加入23℃海水的2升塑料烧杯中使其产卵排精,搅拌使来自同一个扇贝的精卵混合均匀,建立自交家系,再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幼虫培育、苗种中间培育和养成;收获时测量每个家系的平均壳高、壳长、壳宽和总体重,根据各家系所有个体的表现选择优良家系;从选择的优良家系中选择个体大且雌雄同体的扇贝作为下一年自交选育的亲贝,用于品种培育;
5)品种培育:将上述亲贝连续自交三代以上,此时大部分个体表现均优良且一致,即获得遗传稳定的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
3.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也可采取群体培育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亲贝的选择和促熟:从用紫扇贝卵子和海湾扇贝精子受精或用海湾扇贝卵子和紫扇贝精子受精所获得的家系或群体中选择大个体杂交子一代扇贝,同时选择大个体的海湾扇贝亲贝,在1月初纳入育苗室水体内,蓄养密度为100个/ m3,选择从10℃开始培育亲贝;每天分6次投喂浓度为200-300万细胞/毫升的三角褐指藻和扁藻等单胞藻类,每次投喂15升/ m3,每天换水三分之一,每6天倒一次池,用空气压缩机连续充气;在10℃培育10天性腺开始膨大后开始升温,每天提高0.5℃,待升到17℃时性腺接近成熟;逐渐增加饵料的投喂量直到扇贝达到性成熟;
2)海杂回交群体的培育:挑选多个性腺发育成熟、个体较大且性腺仅有雌区发育的子一代扇贝阴干刺激30分钟,置于预先加入23℃海水的水泥池中,收集释放的卵子;再选择多个性腺发育成熟的海湾扇贝,置于预先加入23℃的60升塑料桶中,产卵排精后用500目的筛绢过滤,收集不含海湾扇贝卵子的精液,并向杂交子一代卵子中加入少量的海湾扇贝精液,搅拌使精卵混合均匀,在显微镜下观察使每个卵子周围有5-6个精子,将受精卵置于黑暗环境下孵化,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幼虫培育、苗种中间培育和养成,即获本发明的海杂回交群体;
3)自交纯化亲贝的选择:收获时测量海杂回交群体的平均壳高、壳长、壳宽和总体重,从群体中选择大个体雌雄同体扇贝作为下一年自交纯化的亲贝;
4)自交纯化:每年用选出的优良的大个体雌雄同体亲贝,促熟后阴干刺激30分钟,将单个扇贝置于预先加入23℃海水的2升塑料烧杯中使其产卵排精,搅拌使来自同一个扇贝的精卵混合均匀,孵化后将幼虫合在一起构成自交群体,再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幼虫培育、苗种中间培育和养成;收获时从自交群体中选择个体大且雌雄同体的扇贝作为下一年自交选育的亲贝,用于品种培育;
5)品种培育:将上述亲贝连续自交三代以上,此时大部分个体表现均优良且一致,即获得遗传稳定的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233375A CN102308770B (zh) | 2011-08-05 | 2011-08-05 | 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233375A CN102308770B (zh) | 2011-08-05 | 2011-08-05 | 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08770A true CN102308770A (zh) | 2012-01-11 |
CN102308770B CN102308770B (zh) | 2012-07-18 |
Family
ID=45422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233375A Active CN102308770B (zh) | 2011-08-05 | 2011-08-05 | 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308770B (zh) |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30612A (zh) * | 2012-04-20 | 2012-08-15 | 大连海洋大学 | 红白花虾夷扇贝的培育方法 |
CN103734058A (zh) * | 2013-08-01 | 2014-04-23 |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 一种提高海湾扇贝孵化率的方法 |
CN104186388A (zh) * | 2014-08-27 | 2014-12-10 | 青岛农业大学 | 海紫杂交扇贝三系配套育种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186387A (zh) * | 2014-08-27 | 2014-12-10 | 青岛农业大学 | 海紫杂交扇贝恢复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186385A (zh) * | 2014-08-27 | 2014-12-10 | 青岛农业大学 | 墨紫杂交扇贝雄性不育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206326A (zh) * | 2014-08-27 | 2014-12-17 | 青岛农业大学 | 墨紫杂交扇贝恢复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206327A (zh) * | 2014-08-27 | 2014-12-17 | 青岛海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紫海杂交扇贝保持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206334A (zh) * | 2014-09-19 | 2014-12-17 | 青岛海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墨韩杂交扇贝的培育方法 |
CN104255587A (zh) * | 2014-08-27 | 2015-01-07 | 青岛农业大学 | 海紫杂交扇贝保持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255599A (zh) * | 2014-09-19 | 2015-01-07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韩墨杂交扇贝的培育方法 |
CN104273073A (zh) * | 2014-10-28 | 2015-01-14 | 青岛农业大学 | 海紫杂交金黄色闭壳肌扇贝的培育方法 |
CN104304098A (zh) * | 2014-08-27 | 2015-01-28 | 青岛海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紫海杂交扇贝恢复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823889A (zh) * | 2015-05-20 | 2015-08-12 | 莱州市曙光渔业有限公司 | 一种扇贝杂交育苗的培育方法 |
WO2016029493A1 (zh) * | 2014-08-27 | 2016-03-03 | 王春德 | 紫墨杂交扇贝三系配套育种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
WO2016029492A1 (zh) * | 2014-08-27 | 2016-03-03 | 王春德 | 紫海杂交扇贝三系配套育种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
CN106069956A (zh) * | 2016-07-29 | 2016-11-09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海杂回交扇贝耐低温品系的选育方法 |
CN106234267A (zh) * | 2016-07-29 | 2016-12-21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杂海回交扇贝耐低温品系的选育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68734A (zh) * | 2013-04-15 | 2013-06-26 | 蓬莱市天保海水养殖有限公司 | 虾夷扇贝亲贝培育及孵化方法 |
CN104160998B (zh) * | 2014-08-27 | 2016-02-24 | 青岛海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紫海杂交扇贝雄性不育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63595A (zh) * | 2002-06-20 | 2003-12-31 | 朱纯清 | 一种扇贝杂交品种培育方法 |
CN1283143C (zh) * | 2003-05-29 | 2006-11-08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远缘杂交育种方法 |
CN101703017A (zh) * | 2009-07-31 | 2010-05-12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制备雌雄同体型扇贝种间杂交苗的技术 |
CN101703016A (zh) * | 2009-07-31 | 2010-05-12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利用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培育单性杂交扇贝的技术 |
-
2011
- 2011-08-05 CN CN2011102233375A patent/CN10230877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63595A (zh) * | 2002-06-20 | 2003-12-31 | 朱纯清 | 一种扇贝杂交品种培育方法 |
CN1283143C (zh) * | 2003-05-29 | 2006-11-08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远缘杂交育种方法 |
CN101703017A (zh) * | 2009-07-31 | 2010-05-12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制备雌雄同体型扇贝种间杂交苗的技术 |
CN101703016A (zh) * | 2009-07-31 | 2010-05-12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利用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培育单性杂交扇贝的技术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河北经济日报》 20110718 李永利等 昌黎示范性养殖紫海杂交扇贝 , * |
《海洋科学》 20091031 王春德等 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种间杂交的研究 第84-87页 第33卷, 第10期 * |
《科学时报》 20090710 廖洋等 南太平洋紫扇贝被成功引进 , * |
Cited B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30612A (zh) * | 2012-04-20 | 2012-08-15 | 大连海洋大学 | 红白花虾夷扇贝的培育方法 |
CN103734058A (zh) * | 2013-08-01 | 2014-04-23 |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 一种提高海湾扇贝孵化率的方法 |
CN103734058B (zh) * | 2013-08-01 | 2016-07-13 |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 一种提高海湾扇贝孵化率的方法 |
CN104186387B (zh) * | 2014-08-27 | 2015-08-12 | 青岛农业大学 | 海紫杂交扇贝恢复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186388A (zh) * | 2014-08-27 | 2014-12-10 | 青岛农业大学 | 海紫杂交扇贝三系配套育种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206326A (zh) * | 2014-08-27 | 2014-12-17 | 青岛农业大学 | 墨紫杂交扇贝恢复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206327A (zh) * | 2014-08-27 | 2014-12-17 | 青岛海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紫海杂交扇贝保持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US10973209B2 (en) | 2014-08-27 | 2021-04-13 |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Peruvian scallop X bay scallop hybrid three-line breeding system and method |
CN104255587A (zh) * | 2014-08-27 | 2015-01-07 | 青岛农业大学 | 海紫杂交扇贝保持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US10945416B2 (en) | 2014-08-27 | 2021-03-16 |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Bay scallop X Peruvian scallop hybrid three-line breeding system and method |
US10791719B2 (en) | 2014-08-27 | 2020-10-06 |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Peruvian scallop×bay scallop southern subspecies hybrid three-line breeding system and method |
CN104304098A (zh) * | 2014-08-27 | 2015-01-28 | 青岛海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紫海杂交扇贝恢复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186387A (zh) * | 2014-08-27 | 2014-12-10 | 青岛农业大学 | 海紫杂交扇贝恢复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186385A (zh) * | 2014-08-27 | 2014-12-10 | 青岛农业大学 | 墨紫杂交扇贝雄性不育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206326B (zh) * | 2014-08-27 | 2015-08-12 | 青岛农业大学 | 墨紫杂交扇贝恢复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WO2016029493A1 (zh) * | 2014-08-27 | 2016-03-03 | 王春德 | 紫墨杂交扇贝三系配套育种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
WO2016029492A1 (zh) * | 2014-08-27 | 2016-03-03 | 王春德 | 紫海杂交扇贝三系配套育种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
WO2016029490A1 (zh) * | 2014-08-27 | 2016-03-03 | 青岛农业大学 | 海紫杂交扇贝三系配套育种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CN104206334B (zh) * | 2014-09-19 | 2016-06-01 | 青岛海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墨韩杂交扇贝的培育方法 |
CN104255599A (zh) * | 2014-09-19 | 2015-01-07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韩墨杂交扇贝的培育方法 |
CN104206334A (zh) * | 2014-09-19 | 2014-12-17 | 青岛海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墨韩杂交扇贝的培育方法 |
CN104273073A (zh) * | 2014-10-28 | 2015-01-14 | 青岛农业大学 | 海紫杂交金黄色闭壳肌扇贝的培育方法 |
CN104823889A (zh) * | 2015-05-20 | 2015-08-12 | 莱州市曙光渔业有限公司 | 一种扇贝杂交育苗的培育方法 |
CN106069956A (zh) * | 2016-07-29 | 2016-11-09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海杂回交扇贝耐低温品系的选育方法 |
CN106234267A (zh) * | 2016-07-29 | 2016-12-21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种杂海回交扇贝耐低温品系的选育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08770B (zh) | 2012-07-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01968B (zh) | 紫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 |
CN102308770B (zh) | 海杂回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 |
CN102318571B (zh) | 海紫杂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 |
CN102301969B (zh) | 海杂回交商品苗种的培育方法 | |
CN102301971B (zh) | 紫海杂交扇贝新品种的培育方法 | |
CN102301970B (zh) | 紫杂回交商品苗种的培育方法 | |
CN104186388B (zh) | 海紫杂交扇贝三系配套育种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
CN104255599B (zh) | 一种韩墨杂交扇贝的培育方法 | |
CN106234267B (zh) | 一种杂海回交扇贝耐低温品系的选育方法 | |
CN101926293B (zh) | 一种文蛤快速生长品系的育种方法 | |
CN104160996B (zh) | 紫墨杂交扇贝保持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
CN101699998A (zh) | 生长快成活率高牙鲆优良品系的选育方法 | |
AU2021104593A4 (en) | Cultivation method of first-generation commercial seed hybrids of female Patinopecten caurinus and male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 |
CN114208735B (zh) | 一种利用回交育种技术培育香港牡蛎三倍体快速生长新品系的方法 | |
CN104206334B (zh) | 一种墨韩杂交扇贝的培育方法 | |
CN106069956B (zh) | 一种海杂回交扇贝耐低温品系的选育方法 | |
CN104160998B (zh) | 紫海杂交扇贝雄性不育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
CN104304098B (zh) | 紫海杂交扇贝恢复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
CN104206325B (zh) | 紫海杂交扇贝三系配套育种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 |
CN114451335B (zh) | 一种三元杂交扇贝商品苗种的培育方法 | |
CN104255587B (zh) | 海紫杂交扇贝保持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
CN104206327B (zh) | 紫海杂交扇贝保持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
CN104186384B (zh) | 海紫杂交扇贝雄性不育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 |
CN104145861A (zh) | 一种黑鲷与真鲷杂交授精的方法 | |
CN104206333A (zh) | 紫海杂交金黄色闭壳肌扇贝品种的培育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