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6199A - 数据管理装置和数据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管理装置和数据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06199A CN102306199A CN201110284514A CN201110284514A CN102306199A CN 102306199 A CN102306199 A CN 102306199A CN 201110284514 A CN201110284514 A CN 201110284514A CN 201110284514 A CN201110284514 A CN 201110284514A CN 102306199 A CN102306199 A CN 1023061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item
- numerical value
- current period
- data
- layer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和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其中,数据管理装置包括:分层单元,根据多个数据项在本期的使用关系,由高到低为所述多个数据项分层;数据管理单元,读取最低层的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后,由低到高,逐层取得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其中,对于存在直接使用关系的相邻两层的数据项,根据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通过本发明,结合本期期初数据情况以及本期使用数据情况,准确地对数据项进行还原。本技术方案适于应用到ERP系统中的成本还原工作,使用关系可以是实际生产数据中的耗用关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和一种数据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有些数据是根据其他数据得到,往往在某些时候,需要将该数据还原成其来源数据,还原的不便为用户造成很多麻烦。
以ERP系统中的成本还原为例,成本还原是指将产成品耗用各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逐步分解还原为原来的成本项目。
目前关于成本还原的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1、按照标准成本还原。
此种还原方式,需要维护每个产品的标准数据构成。在进行成本还原时,根据实际产出数据,将上级产品实际耗用的下级半成品的数据,按照下级半成品对应的标准数据构成进行转换,将转换后的数据设置到上级产品上,作为上级产品的成本项目,逐级向上还原。
缺陷:
a、此种做法虽然可以满足还原前后数据的一致性,但是无法反映上级产品中明细构成数据的真实性,只是依靠静态数据,按照固定的明细构成进行还原;
b、如果不同期间产品的标准构成差异比较大,需要维护多套产品的标准数据构成。
2、按照实际成本还原。
此种还原方式,根据实际的产出数据,将下级半成品本期实际耗用的成本项目转到耗用该半成品的上级产品上,作为上级产品的成本项目,逐级向上还原。
缺陷:
a、此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品的实际构成,但是只能反映出产品耗用本期产出半成品的成本项目,无法反映产品耗用其他期间产出的半成品的成本项目;
b、如果本期某半成品没有产出数据,则耗用该半成品的产品没有还原的依据,将造成耗用该半成品的产品无法还原的结果。
3、按照标准成本以及实际成本进行综合还原。
此种还原方式,需要维护每个产品的标准数据构成。根据实际的产出数据,将下级半成品本期实际耗用的成本项目转到耗用该半成品的上级产品上,作为上级产品的成本项目,逐级向上还原。如果上级产品耗用的下级半成品本期没有产出数据,则没有产出的下级半成品按照标准数据构成进行还原。
缺陷:
a、此种做法也只能反映出产品耗用本期产出半成品的成本项目,无法反映产品耗用其他期间产出的半成品的成本项目;
b、由于生产之前,不清楚哪些期间没有产出数据,所以不清楚应该定义哪些下级半成品的标准数据构成;如果全部半成品都定义,势必会存在一些用不到的数据;如果在还原过程中,发现哪些半成品没有产出之后,再去定义标准数据构成,也会对业务操作带来不便;
c、如果本期下级半成品的产出不够被消耗,不够的部分也是按照下级半成品的本期实际构成还原的,同样无法反映上级产品的准确成本项目构成;如果本期下级半成品没有产出,按照下级半成品的标准数据构成进行还原,也同样无法反映上级产品的准确成本项目构成。
以上方案,都可以保证还原前后数据总额的平衡,但是都无法反映产品准确的成本项目结构,这样势必会造成还原结果数据的失真,不利于企业对还原数据进行分析、决策。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能够在数据处理的每个时期,将数据根据其来源的基础数据进行还原,准确地反映该数据的构成,以便于根据还原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能够在数据处理的每个时期,将数据根据其来源的基础数据进行还原,准确地反映该数据的构成,以便于根据还原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包括:分层单元,根据多个数据项在本期的使用关系,由高到低为所述多个数据项分层;数据管理单元,读取最低层的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后,由低到高,逐层取得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其中,对于存在直接使用关系的相邻两层的数据项,根据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结合本期期初数据情况以及本期使用数据情况,准确地对数据项进行还原。本技术方案适于应用到ERP系统中的成本还原工作,使用关系可以是实际生产数据中的耗用关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数据读取单元,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数据项的生成数值和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期初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数据管理单元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采用以上公式可以准确有效地逐层还原数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数据管理单元还根据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将下期期初数据准备好,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的数据还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数据读取单元还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据中读取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所述数据管理单元还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准确有效地获取下期期初的数据情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显示单元,将分层后的所述多个数据项以树形结构展现给用户。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将数据之间的层次关系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用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包括:步骤202,根据多个数据项在本期的使用关系,由高到低为所述多个数据项分层;步骤204,读取最低层的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后,由低到高,逐层取得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其中,对于存在直接使用关系的相邻两层的数据项,根据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结合本期期初数据情况以及本期使用数据情况,准确地对数据项进行还原。本技术方案适于应用到ERP系统中的成本还原工作,使用关系可以是实际生产数据中的耗用关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步骤204中,还包括: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数据项的生成数值和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期初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并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采用以上公式可以准确有效地逐层还原数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步骤206,根据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将下期期初数据准备好,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的数据还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步骤206中,还包括: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据中读取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并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准确有效地获取下期期初的数据情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步骤202中,还包括:将分层后的所述多个数据项以树形结构展现给用户。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将数据之间的层次关系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用户。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和一种数据管理方法,能够在数据处理的每个时期,将数据根据其来源的基础数据进行还原,准确地反映该数据的构成,以便于根据还原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装置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中的产品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中的还原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装置的框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管理装置100,包括:分层单元102,根据多个数据项在本期的使用关系,由高到低为所述多个数据项分层;数据管理单元104,读取最低层的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后,由低到高,逐层取得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其中,对于存在直接使用关系的相邻两层的数据项,根据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结合本期期初数据情况以及本期使用数据情况,准确地对数据项进行还原。本技术方案适于应用到ERP系统中的成本还原工作,使用关系可以是实际生产数据中的耗用关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数据读取单元106,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数据项的生成数值和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期初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数据管理单元104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采用以上公式可以准确有效地逐层还原数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数据管理单元104还根据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将下期期初数据准备好,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的数据还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数据读取单元106还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据中读取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所述数据管理单元104还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准确有效地获取下期期初的数据情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显示单元108,将分层后的所述多个数据项以树形结构展现给用户。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将数据之间的层次关系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用户。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包括:步骤202,根据多个数据项在本期的使用关系,由高到低为所述多个数据项分层;步骤204,读取最低层的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后,由低到高,逐层取得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其中,对于存在直接使用关系的相邻两层的数据项,根据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结合本期期初数据情况以及本期使用数据情况,准确地对数据项进行还原。本技术方案适于应用到ERP系统中的成本还原工作,使用关系可以是实际生产数据中的耗用关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204中,还包括: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数据项的生成数值和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期初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并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采用以上公式可以准确有效地逐层还原数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步骤206,根据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将下期期初数据准备好,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的数据还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206中,还包括: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据中读取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并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准确有效地获取下期期初的数据情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202中,还包括:将分层后的所述多个数据项以树形结构展现给用户。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将数据之间的层次关系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用户。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数据管理方法应用与ERP系统中的成本还原工作,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302,还原前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需要以下几部分数据:
1、期初数据:
本部分数据,反映在进行本期的生产之前,可以耗用的半成品的数据,包括:半成品的数量、金额、以及半成品的明细成本项目构成等数据。
本部分数据的产生方式:第一次成本还原操作所在期间,本部分数据是需要手工维护的,后续的期间,本部分数据是成本还原操作产生的。
2、本期产品的实际产出数据:
本部分数据,反映了本期的投入产出数据,包括:产品的产出数量、产品的产出金额、产品产出耗用的下级半成品或者原材料等数据。
本部分数据通过收集生产活动中的生产数据产生。
3、本期库存的结余数据:
本部分数据,反映了本期生产活动结束后,库存产品的结余数量、库存产品的结余金额等数据。
本部分数据,在本期生产活动结束后,通过盘点等方式产生的。
步骤304,确定产品还原范围。
由于原材料,即不需要生产的物料,是不需要还原的,所以这些不在处理范围之内。所以需要还原的产品范围为:需要生产的,或者说是需要耗用其他产品的产品。
步骤306,生成还原树。
根据上一个步骤中,本期的实际产出数据,可以得到产品之间的耗用关系,在还原的产品范围内,根据以下的操作可以得到一颗产品树。
a、建立一个虚拟的根节点。
b、将所有需要还原的产品作为一级节点挂在虚拟节点下。
c、循环一级节点的产品,根据本期的实际产出数据,可以得到一级节点消耗的其他半成品,如果消耗其他半成品,则将耗用的半成品从一级节点中去除,并挂在一级节点之下。
d、对于其他级节点的产品,依次进行c操作,将耗用的半成品从本级中去除,并挂在本级节点下,直至某一级中所有的产品,在还原的产品范围内都找不到下级耗用为止,这些节点作为树的叶子节点。
至此,便产生了一颗以虚拟节点为跟的成本还原树。
步骤308,还原本期产品。
a、将上一步骤生成的还原树分层,分层规则为:
还原树的叶子节点对应的产品集合为第一层;
耗用叶子节点的产品集合为第二层;
以此类推,耗用n层节点的产品集合为第n+1层。
直至虚拟的根节点为止,虚拟的根节点不对应具体的产品,不需要还原,所以不放在任何层中。
至此,便产生了一个分层结构的产品集合。
b、还原第一层产品:
由业务单元2生成还原树的实现原理可以得知,第一层产品对应的是还原树中的叶子节点,叶子节点对应的产品在还原产品范围之内是没有下级耗用的,所以第一层产品为末级半成品,它们消耗的都是基本的成本项目,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些产品是不需要还原的,它们的实际产出数据就是还原后的数据。
c、还原第二层产品:
由业务单元2生成还原树的实现原理可以得知,第二层产品的实际产出数据中,消耗的数据为第一层产品。此时,第一层产品已经还原完毕,所以可以直接使用第一层产品的还原后数据,对第二层产品进行还原。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根据第一层产品的还原结果数据来还原第二层产品,因为前文已经提到过,如果这样操作,将造成还原结果中,成本项目的结构构成不准确,所以此处需要综合考虑期初数据,来还原第二层产品。
还原公式为:
1、可用的被耗用半成品的数量=被耗用半成品本期的产出数量+被耗用半成品的期初数量。
2、可用的被耗用半成品的金额=被耗用半成品本期的产出金额+被耗用半成品的期初金额。
3、被耗用半成品的成本项目数量=被耗用半成品本期还原后结果中成本项目的数量+被耗用半成品的期初数据中的成本项目数量。
4、被耗用半成品的成本项目金额=被耗用半成品本期还原后结果中成本项目的金额+被耗用半成品的期初数据中的成本项目金额。
5、还原后产品的成本项目数量=被耗用半成品的成本项目数量/可用的被耗用半成品的数量×产品耗用半成品的数量,其中被耗用半成品的成本项目数量/可用的被耗用半成品的数量为单个半成品耗用明细构成的数量。
6、还原后产品的成本项目金额=被耗用半成品的成本项目金额/可用的被耗用半成品的金额×产品耗用半成品的金额,其中被耗用半成品的成本项目金额/可用的被耗用半成品的金额为单个半成品耗用明细构成的金额。
第二层产品除了消耗半成品,还可能直接消耗基本的成本项目,所以需要将上述得到的消耗半成品的还原结果和产品直接消耗的基本成本项目进行合并,得到的结果就是第二层产品的还原后数据。
至此,第二层产品消耗的半成品就还原完毕了。
d、还原n+1层产品:
还原逻辑和c操作的逻辑相同,根据还原树的生成规则可知,n+1层产品消耗的半成品所在的层次范围在0~n之间,所以还原n+1层的产品时,n+1层产品消耗的半成品都被还原过,将n+1层产品消耗的半成品的还原结果与n+1层产品消耗的半成品的期初数据按照c操作逻辑处理便可以得到n+1层产品的还原后数据。
e、还原结束条件判断:
还原进行到虚拟节点时结束。
步骤310,生成下期的期初数据。
a、确定生成期初数据的产品范围
首先,生成期初数据的产品范围是在还原的产品范围之中的。在还原产品的范围之中,顶级产品的下期期初数据是不需要生成的,因为顶级产品是不被耗用的,所以从还原产品的范围内,去掉顶级产品,剩余的产品就是生成期初数据的产品范围。
b、输入数据
a)库存中,还原产品范围内的产品的结余数量、结余金额
b)还原产品范围内的产品的还原后数据,包括产品的产出产量、产出金额,以及产品还原后生成的成本项目的数量、金额
c、生成下期期初数据的逻辑处理
期初数据的结构和还原后的形态是一致的。
在进行第一层还原操作之前,只有库存中的结余数量以及金额,没有还原后的数据,所以第一个还原的期间的数据需要手工维护。
在其他期间,将还原后的数据,按照库存结余的数据进行等比例缩放形成的数据,便可以得到下期的期初数据。包含下期生产之前可以使用的半成品的数量、金额等数据,以及这些半成品的成本项目构成数据。
计算公式:
1、期初产品的产量=库存中产品的结余数量。
2、期初产品的金额=库存中产品的结余金额。
3、期初成本项目的数量=还原后成本项目的数量/产品产出数量×产品的结存数量,其中还原后成本项目的数量/产品产出数量为单个产品耗用明细构成的数量。
4、期初成本项目的金额=还原后成本项目的金额/产品产出金额×产品的结存金额,其中还原后成本项目的金额/产品产出数量为单个产品耗用明细构成的金额。
至此,整个还原过程的实现就完成了。
根据上面的操作步骤,结合业务数据,来说明整个还原过程。
模拟业务数据如下:
表一:产品实际耗用关系主表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A | 2011-06 | 1 | 14 |
B | 2011-06 | 3 | 12 |
C | 2011-06 | 1 | 7 |
D | 2011-06 | 2 | 4 |
表二:产品实际耗用关系子表数据。
表三:期初还原数据主表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A | 2011-06 | 1 | 14 |
B | 2011-06 | 3 | 12 |
C | 2011-06 | 1 | 7 |
D | 2011-06 | 2 | 4 |
表四:期初还原数据子表数据。期初数据中,产品D的构成中含有H,而不是G,是因为有可能本期换了生产工艺等原因。
被耗用材料 | 上级产品 | 数量 | 金额 |
B | A | 2 | 8 |
E | A | 2 | 6 |
D | B | 3 | 6 |
F | B | 3 | 6 |
E | C | 1 | 3 |
F | C | 2 | 4 |
H | D | 4 | 4 |
表五:库存结存表中的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A | 2011-06 | 10 | 140 |
B | 2011-06 | 30 | 120 |
C | 2011-06 | 5 | 40 |
D | 2011-06 | 100 | 180 |
结合上述模拟的业务数据,按照上述的各个步骤,得到下面的数据推演。
根据表一以及表二,可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产品结构树。
由上图可以看出,E、F、G为原材料,因为他们没有下级节点,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基本成本项目,这些产品是不需要还原的。
确定还原产品范围:
去掉原材料E、F、G,得到还原产品范围为:A、B、C、D。
生成还原树:
按照生成还原树的规则,根据表一和表二以及图4所示的完整的产品关系树,可以得到还原树的结构如图5所示。此时生成的还原结构树除去了一些不需要计算的节点,结构清晰,利于后续的计算。
还原本期产品:
将还原树分层,按照上述步骤中的分层规则可以得到分层的结果如下:
第一层:C、D。
第二次:B。
第三层:A。
还原第一层产品C、D:
第一层为末级的半成品,直接消耗原材料,所以产品实际耗用关系数据就是还原后的数据,所以可以得到C、D的还原后数据如下:
C、D的还原后主表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C | 2011-06 | 1 | 7 |
D | 2011-06 | 2 | 4 |
C、D的还原后明细耗用数据:
被耗用材料 | 上级产品 | 数量 | 金额 |
E | C | 1 | 3 |
F | C | 2 | 4 |
G | D | 4 | 4 |
还原第二层产品B:
B需要根据D的还原数据进行还原,由于此时D的还原后数据已经计算完毕,所以B的还原数据也可以计算出来。
但是,如果直接使用D的还原后数据来计算B的还原结果,则会造成数据的不准确,因为生产B时需要的D不一定是本期产出的,可能是库存中其他期间产出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
所以此时需要从期初表中获得本期D的期初还原数据,与本期D的还原数据进行合并,这才是D准确的构成数据。将产品实际耗用数据以及期初还原数据合并得到D的构成数据如下:
D的可用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D | 2011-06 | 4 | 8 |
D的明细构成数据:
被耗用材料 | 上级产品 | 数量 | 金额 |
H | D | 4 | 4 |
G | D | 4 | 4 |
根据本期的实际耗用数据,可以看出B的产出数据为: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B | 2011-06 | 3 | 12 |
根据本期的实际耗用数据,可以看出B的耗用数据为:
被耗用材料 | 上级产品 | 数量 | 金额 |
D | B | 3 | 6 |
F | B | 3 | 6 |
根据上述步骤中还原产品的公式,可以得到:
还原后G数量=4/4×3=3;
还原后H数量=4/4×3=3;
还原后G金额=4/8×6=3;
还原后H金额=4/8×6=3。
F为原材料,不需要还原。
B的还原后结果-主表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B | 2011-06 | 3 | 12 |
B的还原后结果-明细耗用数据:
如果直接使用D的本期产出数据进行还原的结果如下:
B的产出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B | 2011-06 | 3 | 12 |
B的明细耗用数据:
被耗用材料 | 数量 | 金额 |
F | 3 | 6 |
G | 6 | 6 |
二者相比,后者没有反应B的精确明细结构数据,因为B耗用的D不一定是本期产出的,可能源于其他途径,所以需要综合考虑期初以及本期产出,否则对企业的决策分析会带来不便。这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数据保证还原数据准确性的解决方式。
最后计算第三层A的还原结果,原理和还原B相同
A的本期产出数据为: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A | 2011-06 | 1 | 14 |
A的耗用数据:
被耗用材料 | 数量 | 金额 |
B | 2 | 8 |
E | 2 | 6 |
E是原材料不用还原,A耗用B的还原过程和B耗用D的还原过程一样,得到A的还原数据如下:
A的产出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A | 2011-06 | 1 | 14 |
A的明细耗用数据:
被耗用材料 | 数量 | 金额 |
F | 2 | 4 |
G | 2 | 2 |
H | 2 | 2 |
E | 2 | 6 |
从上述的描述来看,计算每一层数据的时候,都需要下一层的数据,而且下一层的数据已经准备完毕,所以每一层的都是可以求解的。
生成下期的期初数据:
获得库存中的结余数据,将本期的还原数据与库存的结余数据按比例拆分操作,生成下期的期初数据。
以A产品为例:
A的产出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A | 2011-06 | 1 | 14 |
A的明细耗用数据:
被耗用材料 | 数量 | 金额 |
F | 2 | 4 |
G | 2 | 2 |
H | 2 | 2 |
E | 2 | 6 |
库存结存表中的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A | 2011-06 | 10 | 140 |
根据上述步骤中的期初数据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还原后F数量=2/1×10=20;
还原后G数量=2/1×10=20;
还原后G数量=2/1×10=20;
还原后E数量=2/1×10=20。
还原后F金额=4/14×140=40;
还原后G金额=2/14×140=20;
还原后H金额=2/14×140=20;
还原后E金额=6/14×140=60。
得到A的下期期初数据为:
A的期初数据:
产品 | 期间 | 数量 | 金额 |
A | 2011-07 | 10 | 140 |
A的期初明细耗用数据:
被耗用材料 | 数量 | 金额 |
F | 20 | 40 |
G | 20 | 20 |
H | 20 | 20 |
E | 20 | 60 |
至此,整个成本还原的实现就完成了。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和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可以实现对间断性生产的产品实现还原操作,而且能够做到数据的相对准确性,可以准确的反映生产过程中产品实际耗用的成本项目,这些准确的数据可以为企业的分析、决策带来有益的帮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层单元,根据多个数据项在本期的使用关系,由高到低为所述多个数据项分层;
数据管理单元,读取最低层的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后,由低到高,逐层取得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其中,对于存在直接使用关系的相邻两层的数据项,根据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数据读取单元,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数据项的生成数值和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期初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数据管理单元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数值;
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管理单元还根据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读取单元还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据中读取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所述数据管理单元还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显示单元,将分层后的所述多个数据项以树形结构展现给用户。
6.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202,根据多个数据项在本期的使用关系,由高到低为所述多个数据项分层;
步骤204,读取最低层的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后,由低到高,逐层取得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其中,对于存在直接使用关系的相邻两层的数据项,根据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4中,还包括:
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数据项的生成数值和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期初的使用关系数据中,读取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和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并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高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数值;
所述较低层数据项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所述较低层数据项的可用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期初的生成数值+所述较低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206,根据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06中,还包括:
从所述多个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据中读取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并根据以下公式取得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
所述每层数据项下期期初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使用的基础数据项的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生成数值×所述每层数据项本期的结余数值。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02中,还包括:
将分层后的所述多个数据项以树形结构展现给用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84514A CN102306199A (zh) | 2011-09-22 | 2011-09-22 | 数据管理装置和数据管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84514A CN102306199A (zh) | 2011-09-22 | 2011-09-22 | 数据管理装置和数据管理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06199A true CN102306199A (zh) | 2012-01-04 |
Family
ID=45380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84514A Pending CN102306199A (zh) | 2011-09-22 | 2011-09-22 | 数据管理装置和数据管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306199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29587A (zh) * | 2012-09-28 | 2013-02-13 |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 |
CN105184443A (zh) * | 2015-07-29 | 2015-12-23 | 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成本还原方法及装置 |
CN106846021A (zh) * | 2015-12-04 | 2017-06-13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指标统计方法和装置 |
CN110618336A (zh) * | 2019-10-24 | 2019-12-27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州市供电公司 | 一种电气试验测试数据管理系统 |
-
2011
- 2011-09-22 CN CN201110284514A patent/CN10230619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29587A (zh) * | 2012-09-28 | 2013-02-13 |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 |
CN102929587B (zh) * | 2012-09-28 | 2016-03-30 |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 |
CN105184443A (zh) * | 2015-07-29 | 2015-12-23 | 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成本还原方法及装置 |
CN106846021A (zh) * | 2015-12-04 | 2017-06-13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指标统计方法和装置 |
CN110618336A (zh) * | 2019-10-24 | 2019-12-27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州市供电公司 | 一种电气试验测试数据管理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710741A1 (en) |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models of business | |
CN103886004B (zh) | 一种资料型数据建模处理方法 | |
Dogan | Bootstrapping for confidence interval estimation and hypothesis testing for parameters of system dynamics models | |
CN106909566A (zh) | 一种数据建模方法及设备 | |
Chu | 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wards optimized 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ing | |
CN108846691A (zh) | 区域性粮油市场价格监测分析预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 |
CN109785106A (zh) | 一种erp系统对账方法 | |
Ratner et al. | Network DEA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7–2022):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 |
CN109325200A (zh) | 获取数据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2306199A (zh) | 数据管理装置和数据管理方法 | |
CN101777073A (zh) | 一种基于xml格式的数据转换方法 | |
CN113807553A (zh) | 预约服务的数量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487648A (zh) | 一种基于航天产品特征的多维度结构化数据创建方法 | |
CN102467697A (zh) | 物料需求生成方法及系统 | |
CN103942634A (zh) | 集团合并报表抵销数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 |
Burnett | Urban industrial composition and the spatial expansion of cities | |
Caserta et al. | A math-heuristic Dantzig-Wolfe algorithm for capacitated lot sizing | |
Doni |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Regional Original Revenue (PAD) in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DKI Jakarta | |
CN103345485B (zh) | 一种大型主机平台动态报表自动生成方法及系统 | |
CN115618825A (zh) | 财务报表合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终端设备 | |
Zheng et al. | Collaborative design: Improving efficiency by concurrent execution of Boolean tasks | |
Aslani et al.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The role and need of the constructors | |
CN114155037A (zh) | 工作成果可视化方法及系统 | |
CN102184482A (zh) | 一种利用隐式工艺bom模型同步bom间数据的实现方法 | |
CN105989434A (zh) | 一种交易信息管理方法和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