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1646A -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81646A
CN102281646A CN2011102152486A CN201110215248A CN102281646A CN 102281646 A CN102281646 A CN 102281646A CN 2011102152486 A CN2011102152486 A CN 2011102152486A CN 201110215248 A CN201110215248 A CN 201110215248A CN 102281646 A CN102281646 A CN 102281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half frame
radio
control signaling
radio hal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52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81646B (zh
Inventor
沈祖康
张文健
许芳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11021524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816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81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1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81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16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于提高上行传输增益。该方法为:针对TDD上下行配置为2、3和4的情况,在一个RTT内,允许UE采用至少两个上行子帧组成bundle来发送同一数据包的不同RV,相应的,允许基站采用至少两个上行子帧组成bundle来接收同一数据包的不同RV,从而有效增加了数据的发射功率,增强了数据的接收质量,进而提升了上行覆盖效果,提升了上行传输增益。

Description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相关规范中,规定TDD(Time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模式下的无线帧结构如下:
参阅图1所示,规定每个10ms的radio frame(无线帧)包括两个half-frame(半帧),每个半帧又包含5个1ms的subframe(子帧),每个子帧又可以分成两个0.5ms的slot(普通时隙)或3个特殊时隙,即由DwPTS(下行调度时隙),GP(保护时隙)和UpPTS(上行调度时隙)组成一个特殊子帧(S);其中,按照标准规定,子帧0一定设置为下行子帧,其同步信号,广播信号〔如,MIB(主系统信息)〕都在子帧0上传输;考虑到上下行的切换,子帧2一定设置为上行子帧。
如图1所示,一个无线帧中的两个5ms的半帧可以采用相同的帧结构,即采用以5ms为周期的帧结构,例如,每一个半帧的上下行时隙可以配置为如下几种:1DL(下行时隙):3UL(上行时隙)、2DL:2UL、3DL:1UL;此外,考虑到无线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不同帧结构的兼容性,两个5ms的半帧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帧结构,其中,只有一个半帧具有1ms的特殊时隙(S),即采用以10ms为周期的帧结构,例如,两个半帧的上下行时隙可以配置为如下几种:6DL:3UL、7DL:2UL、8DL:1UL、3DL:5UL。基于上述几种半帧的帧结构,相应的,在目前的LTE系统中,针对一个无线帧(包含2个半帧,即10个子帧)设置了七种不同的上下行帧结构(也称为上下行配置),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0079699650000021
在LTE系统中,受限于UE的最大发射功率,每个数据包在一个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以利用的发射功率有限,因此,在恶劣信道条件下,上行传输将难以达到性能要求。为了提高上行覆盖效果,LTE系统采用了增强技术,引入了上行TTI bundling(集成)方案。所谓的TTI bundling方案,即是基于基站的一个调度指示,在多个无线帧内(称为一个bundle)发送同一TB(Transport Block,数据传输块)在信道编码后的不同RV(Redundancy Version,冗余版本),这样,可以提高上行数据的传输增益,从而增强上行信号的覆盖效果。
目前,在LTE系统中,规定bundle的大小为4,即一个bundle中包含四个上行子帧。
对于FDD系统而言,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后,UE在连续的四个上行子帧内发送同一TB的不同RV,基站将接收的RV合并后进行解码,相比non-bundling(未集成)方案,同一个TB的发射功率增加,能够获得较高的接收信噪比和吞吐量。例如,参阅图2所示,未配置TTI bundling(即non-bundling)时,上行RTT(Round Trip Time,往返时延)的时长为8ms,一个RTT内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目为8;而配置了TTI bundling后,上行RTT的时长为原上行RTT的2倍,即16ms,而在一个RTT内的HARQ进程数目减半,即数目为4。RTT的定义可以为接收基站上行数据发送指示到接收基站指示该上行数据是否传输成功的时间间隔。每个HARQ进程传输不同的数据块。HARQ进程总数为在任意一个时间点已经传输但是未收到传输结果(即数据块正确或者错误接收)反馈的数据块的个数的最大可能值。
而对于TDD系统而言,受限于标准制定的上下行配置,连续的上行子帧的数目小于规定的bundle大小,因此TB的不同RV将在非连续的上行子帧内发送。现有技术下,仅针对上下行配置0,1和6设计了TTI bundling操作,下面将一一进行介绍。
参阅图3所示,针对上下行配置0,在non-bundling时,在一个RRT内,上行HARQ进程的数目为7,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在一个RRT内,上行HARQ进程数目为3,一个bundle内包含4个上行子帧
参阅图4所示,针对上下行配置1,在non-bundling时,在一个RRT内,上行HARQ进程数目为4;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在一个RRT内,上行HARQ进程数目为2,一个bundle内包含4个上行子帧。
参阅图5所示,针对上下行配置6,在non-bundling时,在一个RRT内,上行HARQ进程的数目为6,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在一个RRT内,上行HARQ进程数目为3,一个bundle内包含4个上行子帧。
在本发明的图示中,G表示UL grant(上行调度授权),或者ACK/NAK(肯定/否定)指示;Bundling和non-bundling上行子帧中的编号表示HARQ进程序号。
在现有的TDD LTE系统中,由于bundle大小的限制,仅针对上下行配置0,1和6设计了TTI bundling方案。而随着数据业务量的日益增长,需要进一步提高TDD LTE系统的上行信号覆盖,因此,需要针对上下行配置2,3和4也设计相应的TTI bundling方案,而现有技术下,还没有相关的实现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上行数据的传输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
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分别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N为无线帧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K>i。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
在无线半帧M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L1为序号增量,m、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
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基于指示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N为无线帧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K>i。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
在无线半帧M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L1为序号增量,m、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并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分别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N为无线帧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K>i。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在无线半帧M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L1为序号增量,m、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传输单元,用于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传输单元,用于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N为无线帧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K>1。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传输单元,用于在无线半帧M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传输单元,用于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L1为序号增量,m、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TDD上下行配置为2、3和4的情况,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支持TTI bundling的操作方案,即允许UE采用至少两个上行子帧组成bundle来发送同一数据包的不同RV,相应的,允许基站采用至少两个上行子帧组成bundle来接收同一数据包的不同RV,从而有效增加了数据的发射功率,增强了数据的接收质量,进而提升了上行覆盖效果,提升了上行传输增益。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下TDD LTE系统无线帧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下FDD LTE系统中TTI bundling配置示意图;
图3-5为现有技术下TDD LTE系统中配置TTI bundling配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UE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一种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TTI bundling配置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TTI bundling配置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UE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种方法流程图;
图10-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TII bundling配置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采用TTI bundling方案接收上行数据的第一种方法流程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采用TTI bundling方案接收上行数据的第二种方法流程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UE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功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提高上行数据的传输增益,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TDD上下行配置2、3和4,也设计了相应的TII bundling方案,即在这三种情况下,根据每个无线帧内上行子帧的数目,UE将在一个bundle中的至少两个上行子帧上发送同一TB在信道编码后的不同RV,从而来实现同一上行数据的多次传输,相应的,在这三种情况下,基站也需要根据每个无线帧内上行子帧的数目,在每一个bundle中的至少两个上行子帧上接收UE发送的同一TB在信道编码后的不同RV,并在合并后进行解码。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上下行配置3和4,以无线帧为单位设计相应的TTIbundling方案,而针对上行行配置2,则以无线半帧为单位设计相应的TTIbundling,下面将分别予以详细说明。
参阅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和4时,UE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发送上行数据的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600:UE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UE在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其中,N为无线帧的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UE接收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可以是UL grant(上行调度授权),或者ACK/NAK(肯定/否定)指示。
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5,6,7,8,9},即n存在10种不同的取值,本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TDD上下行配置,n的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具体为:
例如:参阅图7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n的取值为8,即UE在无线帧N内的第8个子帧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
又例如,参阅图8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n的取值为8,即UE在无线帧N内的第8个子帧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
基于预设规则,UE应当在子帧n上接收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在子帧n+I上接收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本实施例中,I=0,但不排除I非0的情况。
步骤610:UE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分别发送TB1的不同RV。
本实施例中,将上述K(K>1)个子帧分别称为子帧S1...,子帧SK,基于设置的TII bundling方案,将这K个子帧作为一个bundle,用于传送同一数据包(即TB1)的不同RV。
针对不同的TDD上下行配置,K的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K个子帧的编号S1、.....SK的取值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具体为:
例如,参阅图7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Bundle size=3,即K=3,而无线帧N+1内的三个连续子帧2,3和4组成一个bundle,即S1=2、S2=3、S3=4。
又例如,参阅图8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Bundle size=2,即K=2,无线帧N+1内的两个连续子帧2和3组成一个bundle,即S1=2、S2=3。
另一方面,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上一数据包传输成功且要求UE发送数据包,则UE发送的TB1为新的数据包,而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上一数据包传输失败,则UE发送的TB1为重传的数据包,那么,在执行步骤610时,UE将在K个子帧上分别发送TB1的不同RV,具体为:
例如,参阅图7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UE在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发送TB1的RV0,即第0号冗余版本,在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发送TB1的RV2,即第2号冗余版本,在无线帧N+1的子帧S3上发送TB1的RV3,即第3号冗余版本。
实际应用中,存在四种RV版本,分别为RV0、RV1、RV2和RV3,UE在K个子帧上按照哪种顺序发送哪几种RV,可以预先设置,例如,RV0->RV2->RV3,RV0->RV1->RV2,RV0->RV1->RV3......,上述方式仅为一种较佳的举例。
又例如,参阅图8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UE在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发送TB1的RV0,在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发送TB1的RV2。
同理,实际应用中,存在四种RV版本,分别为RV0、RV1、RV2和RV3,UE在K个子帧上按照哪种顺序发送哪几种RV,可以预先设置,例如,RV0->RV2,RV0->RV1,RV1->RV3......,上述方式仅为一种较佳的举例。
步骤620:UE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接收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TB1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UE接收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可以是UL grant,或者ACK/NAK指示。
本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TDD上下行配置,n的取值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具体为:
例如:参阅图7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n的取值为8,即UE在无线帧N+1内的第8个子帧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
又例如,参阅图8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n的取值为8,即UE在无线帧N+1内的第8个子帧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
此外,在执行步骤620时,若接收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UE发送新的TB2,则UE将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K>1)个子帧上,分别发送TB2的不同RV,这K个子帧的编号也为子帧S1...,子帧SK;若接收到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UE对TB1进行重传,则UE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K>1)个子帧上,分别发送TB2的不同RV;
进一步地,若接收到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UE不需对TB1进行重传且未指示发送第二TB,则UE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K>1)个子帧上不发送数据块。
其中,无论是哪种情况,K,以及S1,...,SK的取值与步骤610中相同,具体为:
例如,参阅图7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Bundle size=3,即K=3,而无线帧N+2内的三个连续子帧2,3和4组成一个bundle,即S1=2、S2=3、S3=4。
又例如,参阅图8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Bundle size=2,即K=2,无线帧N+2内的两个连续子帧2和3组成一个bundle,即S1=2、S2=3。
另一方面,UE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发送TB1或TB2的不同RV的方式,可以参照步骤610中在无线帧N+1中发送TB1的不同RV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阅图7所示,当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在40ms周期内,在non-bundling时,同一TB最多进行4次传输(包括重传);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同一TB最多进行12次传输(包括重传),其实现的上行增益可以达到10*log10(12/4)=4.77dB;显然,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后,UE可以采用更多的上行子帧发送相同的TB,有效增加了TB的发射功率,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接收信噪比和吞吐量,进而提高了上行覆盖,以及提升上行传输增益。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当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若采用了上述TTI bundling方案,则上行HARQ进程数目为1,且RTT=10ms。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阅图8所示,当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在40ms周期内,在non-bundling时,同一TB最多进行4次传输(包括重传);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同一TB最多进行8次传输(包括重传),其实现的上行增益可以达到10*log10(8/4)=3.01dB;显然,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后,UE可以采用更多的上行子帧发送相同的TB,有效增加了TB的发射功率,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接收信噪比和吞吐量,进而提高了上行覆盖,以及提升上行传输增益。
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当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若采用了上述TTI bundling方案,则上行HARQ进程数目为1,且RTT=10ms。
参阅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UE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发送上行数据的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900:UE在无线半帧M内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UE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为序号增量,m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UE接收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可以是UL grant,或者ACK/NAK指示。
一个无线半帧包括5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即m存在5种不同的取值,本实施例中,针对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的不同应用场景,m的取值相同,具体为:
例如:参阅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无论RTT设置为何种时长,Bundle size设置为何种取值,m的取值可以为3,即UE在无线半帧M内的第3个子帧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当然,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置不同的m取值,上述方式仅为举例。
当然,若以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n来描述,基于预设规则,UE应当在子帧n上接收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在子帧n+I上接收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本实施例中,I=0,但不排除I非0的情况。
步骤910:UE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TB1的不同冗余版本,其中,L为序号增量,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本实施例中,基于设置的TII bundling方案,将上述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的子帧S(共有L个子帧S)作为一个bundle,用于传送同一数据包(即TB1)的不同RV。
针对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的不同应用场景,L的取值可以相同或不同,子帧S的编号S的取值可以相同或不同,序号增量L1的取值可以相同或不同,具体为:
在第一种情况下,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Bundle size=3,即L=3,S取值为2,L1的取值为4;即UE要将无线半帧M+1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2内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3内的子帧2作为一个bundle来分别发送TB1的不同RV。其中,各无线半帧可以按照预设方式从相邻的无线帧中选取。
例如,参阅图10所示,采用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S来描述,UE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无线半帧M+1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2的子帧2,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无线半帧M+3的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或者,以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n来描述,UE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子帧2和子帧7,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又例如,参阅图11所示,采用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S来描述,UE可以从无线帧N中选取无线半帧M+1的子帧2,从相邻的无线帧N+1中选取无线半帧M+2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3的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或者,以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n来描述,UE可以从无线帧N中选取子帧7,从相邻的无线帧N+1中选取子帧2和子帧7,来组成一个bundle。
在第二种情况下,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Bundle size=4,即L=4,S取值为2,L1的取值为4;即UE要将无线半帧M+1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2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3内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4的子帧2作为一个bundle来分别发送TB1的不同RV。其中,各无线半帧可以按照预设方式从相邻的无线帧中选取。
例如,参阅图12所示,采用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S来描述,UE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无线半帧M+1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2的子帧2,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无线半帧M+3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4的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或者,以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n来描述,UE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子帧2和子帧7,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子帧2和子帧7,来组成一个bundle。
又例如,参阅图13所示,采用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S来描述,UE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无线半帧M+1的子帧2,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无线半帧M+2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3的子帧2,从相邻的无线帧N+4中选取无线半帧M+4的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或者,以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n来描述,UE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子帧7,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子帧2和子帧7,从相邻的无线帧N+4中选取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另一方面,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上一数据包传输成功且要求UE发送数据包,则UE发送的TB1为新的数据包,而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上一数据包传输失败,则UE发送TB1为重传的数据包,那么,在执行步骤910时,UE将在L个子帧S上分别发送TB1的不同RV,具体为:
例如,参阅图10和图11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的此两种应用场景下,UE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RV0,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RV2,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RV3。
实际应用中,存在四种RV版本,分别为RV0、RV1、RV2和RV3,UE在K个子帧上按照哪种顺序传输哪几种RV,可以预先设置,例如,RV0->RV2->RV3,RV0->RV1->RV2,RV0->RV1->RV3......,上述方式仅为一种较佳的举例。
又例如,参阅图12和图13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的此两种应用场景下,UE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RV0,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RV2,在无线半帧M+3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RV3,在无线半帧M+4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RV1。
同理,实际应用中,存在四种RV版本,分别为RV0、RV1、RV2和RV3,UE在K个子帧上按照哪种顺序传输哪几种RV,可以预先设置,例如,RV0->RV2->RV3->RV1,RV0->RV1->RV2->RV3,RV1->RV2->RV3->RV0......,上述方式仅为一种较佳的举例。
步骤920:UE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接收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UE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UE接收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可以是UL grant,或者ACK/NAK指示。
本实施例中,针对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的不同应用场景,m的取值相同,具体为:
例如:参阅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无论RTT设置为何种时长,Bundle size设置为何种取值,m的取值可以为3,即UE在无线半帧M+L1+L内的第3个子帧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当然,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置不同的m取值,上述方式仅为举例。
此外,在执行步骤920时,若接收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UE发送新的TB2,则UE将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TB2的不同RV;若接收到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UE对TB1进行重传,则UE将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不同RV;
进一步地,若接收到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不需对第一TB进行重传且未指示发送第二TB,则UE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不发送数据块。
其中,无论是哪种情况,L、m、S以及L1的取值与步骤910中相同,具体为:
在第一种情况下,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Bundle size=3,即L=3,S取值为2,L1的取值为4;即UE要将无线半帧M+4+1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4+2内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4+3内的子帧2作为一个bundle来分别发送TB1或TB2的不同RV。其中,各无线半帧可以按照预设方式从相邻的无线帧中选取。
在第二种情况下,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Bundle size=4,即L=4,S取值为2,L1的取值为4;即UE要将无线半帧M+4+1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4+2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4+3内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4+4的子帧2作为一个bundle来分别发送TB1或TB2的不同RV。其中,各无线半帧可以按照预设方式从相邻的无线帧中选取。
另一方面,UE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TB1或TB2的不同RV的方式,可以参照步骤910中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阅图10和图11所示,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且Bundlesize=3时,在40ms周期内,在non-bundling时,同一TB最多进行4次传输(包括重传);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同一TB最多进行6次传输(包括重传),其实现的上行增益可以达到10*log10(6/4)=1.76dB;显然,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后,UE可以采用更多的上行子帧发送相同的TB,有效增加了TB的发射功率,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接收信噪比和吞吐量,进而提高了上行覆盖,以及提升上行传输增益。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阅图12和图13所示,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且Bundlesize=4时,在40ms周期内,在non-bundling时,同一TB最多进行4次传输(包括重传);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同一TB最多进行8次传输(包括重传),其实现的上行增益可以达到10*log10(8/4)=3dB;其中,基站在发送指示该TB是否传输正确的信息前,由于处理时延的要求,可能未能对40ms中最后一次传输进行处理,因此,配置TTI bundling后实现的上行增益也可以为10*log10(7/4)=2.43dB。显然,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后,可以采用更多的上行子帧发送相同的TB,有效增加了TB的发射功率,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接收信噪比和吞吐量,进而提高了上行覆盖,以及提升上行传输增益。
如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若采用了所述TTIbundling方案,上行HARQ进程数目为1,且RTT=20ms。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较佳的,网络侧的基站也应当采用相适应的TTIbundling方案来接收UE发送的上行数据。
参阅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基站采用TTI bundling方案接收UE发送的上行数据的第一种方法的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1400:基站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向UE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UE在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其中,N为无线帧的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接收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可以是UL grant,或者ACK/NAK指示。
与步骤600同理,参阅图7和图8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n的取值为8,即基站在无线帧N内的第8个子帧上向UE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在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n的取值为8,即基站在无线帧N内的第8个子帧上向UE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
基于预设规则,基站应当在子帧n上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在子帧n+I上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本实施例中,I=0,但不排除I非0的情况。
步骤1410:基站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UE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TB1的不同RV。
本实施例中,将上述K(K>1)个子帧分别称为子帧S1...,子帧SK,基于设置的TII bundling方案,将这K个子帧作为一个bundle,用于接收同一数据包(即TB1)的不同RV。
与步骤610同理,参阅图7和图8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Bundlesize=3,即K=3,而无线帧N+1内的三个连续子帧2,3和4组成一个bundle,即S1=2、S2=3、S3=4;在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Bundle size=2,即K=2,无线帧N+1内的两个连续子帧2和3组成一个bundle,即S1=2、S2=3。
另一方面,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上一数据包传输成功且要求UE发送数据包,则基站接收UE发送的TB1为新的数据包,而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上一数据包传输失败,则基站接收UE发送的TB1为重传的数据包,那么,在执行步骤1410时,基站将在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UE发送的TB1的不同RV,具体为:
例如,参阅图7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基站在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接收TB1的RV0,在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接收TB1的RV2,,在无线帧N+1的子帧S3上发送TB1的RV3。
实际应用中,存在四种RV版本,分别为RV0、RV1、RV2和RV3,基站在K个子帧上按照哪种顺序接收哪几种RV,可以预先设置,例如,RV0->RV2->RV3,RV0->RV1->RV2,RV0->RV1->RV3......,上述方式仅为一种较佳的举例。
又例如,参阅图8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基站在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TB1的RV0,在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发送TB1的RV2。
同理,实际应用中,存在四种RV版本,分别为RV0、RV1、RV2和RV3,基站在K个子帧上按照哪种顺序接收哪几种RV,可以预先设置,例如,RV0->RV2,RV0->RV1,RV1->RV3......,上述方式仅为一种较佳的举例。
步骤1420:基站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向UE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TB1的传输结果以及UE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可以是UL grant,或者ACK/NAK指示。
本实施例中,与步骤620同理,参阅图7和图8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n的取值为8,即基站在无线帧N+1内的第8个子帧上向UE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在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n的取值为8,即基站在无线帧N+1内的第8个子帧上向UE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
此外,在执行步骤1420时,若TB1传输成功且需要UE发送TB2,则基站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UE发送新的TB2,即指示UE分别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K>1)个子帧上,发送TB2的不同RV,这K个子帧的编号也为子帧S1...,子帧SK;若TB1传输失败,则基站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UE对TB1进行重传,即指示UE分别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K>1)个子帧上,发送TB2的不同RV;
进一步地,若TB1传输成功且不需要UE发送TB2,则基站可以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仅向UE指示TB1传输成功,而不指示继续发送数据块。
其中,无论是哪种情况,K,以及S1,...,SK的取值与步骤1410中相同,与步骤610同理,参阅图7和图8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Bundle size=3,即K=3,而无线帧N+2内的三个连续子帧2,3和4组成一个bundle,即S1=2、S2=3、S3=4;在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Bundle size=2,即K=2,无线帧N+2内的两个连续子帧2和3组成一个bundle,即S1=2、S2=3。
另一方面,基站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TB1或TB2的不同RV的方式,可以参照步骤1410中在无线帧N+1中接收TB1的不同RV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阅图7所示,当TDD上下行配置为3时,在40ms周期内,在non-bundling时,同一TB最多进行4次传输(包括重传);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同一TB最多进行12次传输(包括重传),其实现的上行增益可以达到10*log10(12/4)=4.77dB;显然,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后,基站可以采用更多的上行子帧接收相同的TB,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接收信噪比和吞吐量,进而提高了上行覆盖,以及提升上行传输增益。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阅图8所示,当TDD上下行配置为4时,在40ms周期内,在non-bundling时,同一TB最多进行4次传输(包括重传);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同一TB最多进行8次传输(包括重传),其实现的上行增益可以达到10*log10(8/4)=3.01dB;显然,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后,基站可以采用更多的上行子帧接收相同的TB,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接收信噪比和吞吐量,进而提高了上行覆盖,以及提升上行传输增益。
参阅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基站采用TTI bundling方案接收UE发送的上行数据的第二种方法的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1500:基站在无线半帧M内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UE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为序号增量,m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可以是UL grant,或者ACK/NAK指示。
一个无线半帧包括5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即m存在5种不同的取值,本实施例中,针对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的不同应用场景,m的取值相同。
与步骤900同理,参阅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无论RTT设置为何种时长,Bundle size设置为何种取值,m的取值可以为3,即基站在无线半帧M内的第3个子帧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当然,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置不同的m取值,上述方式仅为举例。
基于预设规则,若以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n来描述,基站应当在子帧n上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在子帧n+I上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本实施例中,I=0,但不排除I非0的情况。
步骤1510:基站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接收UE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TB1的不同RV,其中,L为序号增量,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本实施例中,基于设置的TII bundling方案,将上述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的子帧S(共有L个子帧S)作为一个bundle,用于传送同一数据包(即TB1)的不同RV。
针对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的不同应用场景,L的取值可以相同或不同,子帧S的编号S的取值可以相同或不同,序号增量L1的取值可以相同或不同,具体为:
在第一种情况下,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Bundle size=3,即L=3,S取值为2,L1的取值为4;即基站要将无线半帧M+1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2内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3内的子帧2作为一个bundle来分别接收TB1的不同RV。其中,各无线半帧可以按照预设方式从相邻的无线帧中选取。
例如,参阅图10所示,采用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S来描述,基站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无线半帧M+1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2的子帧2,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无线半帧M+3的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或者,以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n来描述,基站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子帧2和子帧7,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又例如,参阅图11所示,采用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S来描述,基站可以从无线帧N中选取无线半帧M+1的子帧2,从相邻的无线帧N+1中选取无线半帧M+2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3的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或者,以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n来描述,基站可以从无线帧N中选取子帧7,从相邻的无线帧N+1中选取子帧2和子帧7,来组成一个bundle。
在第二种情况下,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Bundle size=4,即L=4,S取值为2,L1的取值为4;即基站要将无线半帧M+1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2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3内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4的子帧2作为一个bundle来分别接收TB1的不同RV。其中,各无线半帧可以按照预设方式从相邻的无线帧中选取。
例如,参阅图12所示,采用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S来描述,基站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无线半帧M+1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2的子帧2,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无线半帧M+3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4的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或者,以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n来描述,基站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子帧2和子帧7,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子帧2和子帧7,来组成一个bundle。
又例如,参阅图13所示,采用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S来描述,基站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无线半帧M+1的子帧2,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无线半帧M+2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3的子帧2,从相邻的无线帧N+4中选取无线半帧M+4的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或者,以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n来描述,基站可以从无线帧N+2中选取子帧7,从相邻的无线帧N+3中选取子帧2和子帧7,从相邻的无线帧N+4中选取子帧2,来组成一个bundle。
另一方面,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上一数据包传输成功且要求UE发送数据包,则基站接收的TB1为新的数据包,而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上一数据包传输失败,则基站接收的TB1为重传的数据包,那么,在执行步骤910时,基站将在L个子帧S上分别接收UE发送的TB1的不同RV,具体为:
例如,参阅图10和图11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的此两种应用场景下,基站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接收TB1的RV0,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接收TB1的RV2,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接收TB1的RV3。实际应用中,存在四种RV版本,分别为RV0、RV1、RV2和RV3,UE在K个子帧上按照哪种顺序接收哪几种RV,可以预先设置,例如,RV0->RV2->RV3,RV0->RV1->RV2,RV0->RV1->RV3......,上述方式仅为一种较佳的举例。
又例如,参阅图12和图13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的此两种应用场景下,基站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接收TB1的RV0,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接收TB1的RV2,在无线半帧M+3的子帧S上接收TB1的RV3,在无线半帧M+4的子帧S上接收TB1的RV1。
同理,实际应用中,存在四种RV版本,分别为RV0、RV1、RV2和RV3,基站在L个子帧上按照哪种顺序接收哪几种RV,可以预先设置,例如,RV0->RV2->RV3->RV1,RV0->RV1->RV2->RV3,RV1->RV2->RV3->RV0......,上述方式仅为一种较佳的举例。
步骤1520:基站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向UE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UE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可以是UL grant,或者ACK/NAK指示。
本实施例中,针对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的不同应用场景,m的取值相同。与步骤920同理,参阅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在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无论RTT设置为何种时长,Bundle size设置为何种取值,m的取值可以为3,即基站在无线半帧M+L1+L内的第3个子帧上向UE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当然,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置不同的m取值,上述方式仅为举例。
此外,在执行步骤1520时,若TB1传输成功且需要UE发送TB2,则基站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UE发送新的TB2,即指示UE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TB2的不同RV;若TB2传输失败,则基站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UE对TB1进行重传,即指示UE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不同RV;
进一步地,若TB1传输成功且不需要UE发送TB2,则基站可以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仅向UE指示TB1传输成功,而不指示继续发送数据块。
其中,无论是哪种情况,L、m、S以及L1的取值与步骤1510中相同,具体为:
在第一种情况下,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Bundle size=3,即L=3,S取值为2,L1的取值为4;即基站要将无线半帧M+4+1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4+2内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4+3内的子帧2作为一个bundle来分别接收UE发送的TB1或TB2的不同RV。其中,各无线半帧可以按照预设方式从相邻的无线帧中选取。
在第二种情况下,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时,Bundle size=4,即L=4,S取值为2,L1的取值为4;即基站要将无线半帧M+4+1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4+2内的子帧2、无线半帧M+4+3内的子帧2和无线半帧M+4+4的子帧2作为一个bundle来分别接收UE发送的TB1或TB2的不同RV。其中,各无线半帧可以按照预设方式从相邻的无线帧中选取。
另一方面,UE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TB1或TB2的不同RV的方式,可以参照步骤1510中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TB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阅图10和图11所示,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且Bundlesize=3时,在40ms周期内,在non-bundling时,同一TB最多进行4次传输(包括重传);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同一TB最多进行6次传输(包括重传),其实现的上行增益可以达到10*log10(6/4)=1.76dB;显然,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后,可以采用更多的上行子帧接收相同的TB,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接收信噪比和吞吐量,进而提高了上行覆盖,以及提升上行传输增益。
基于上述实施例,参阅图12和图13所示,当TDD上下行配置为2且Bundlesize=4时,在40ms周期内,在non-bundling时,同一TB最多进行4次传输(包括重传);而在配置TTI bundling后,同一TB最多进行8次传输(包括重传),其实现的上行增益可以达到10*log10(8/4)=3dB;其中,基站在发送指示该TB是否传输正确的信息前,由于处理时延的要求,可能未能对40ms中最后一次传输进行处理,因此,配置TTI bundling后实现的上行增益也可以为10*log10(7/4)=2.43dB。显然,采用TTI bundling方案后,基站可以采用更多的上行子帧接收相同的TB,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接收信噪比和吞吐量,进而提高了上行覆盖,以及提升上行传输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TDD上下行配置为2、3和4的情况,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支持TTI bundling的操作方案,允许UE采用至少两个上行子帧组成bundle来发送同一数据包的不同RV,相应的,允许基站采用至少两个上行子帧组成bundle来接收同一数据包的不同RV,从而有效增加了数据的发射功率,增强了数据的接收质量,进而提升了上行覆盖效果,提升了上行传输增益。上述针对TDD上下行配置2,3和4所设计的支持TTI bundling的操作方案,在现有技术中是不存在的。
参阅图1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UE包括第一通信单元160和第二通信单元161,其中,
第一通信单元160,用于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并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分别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通信单元161,用于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N为无线帧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K>1。
或者,
第一通信单元160,用于在无线半帧M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通信单元161,用于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L1为序号增量,m、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参阅图1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包括第一传输单元170和第二传输单元171,其中,
第一传输单元170,用于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传输单元171,用于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N为无线帧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K>1。
或者,
第一传输单元170,用于在无线半帧M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传输单元171,用于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L1为序号增量,m、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64)

1.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分别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N为无线帧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K>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包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发送第二TB,则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发送第二TB的不同冗余版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对第一TB进行重传,则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不需对第一TB进行重传且未指示发送第二TB,则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不发送数据块。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5,6,7,8,9},则子帧n的编号n取值为8,K取值为3,K个子帧的编号为S1、S2、S3,其取值分别为2、3、4。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分别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RV,包括: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发送第一TB的RV0;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发送第一TB的RV2;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3上发送第一TB的RV3。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5,6,7,8,9},则子帧n的编号为8,K取值为2,K个子帧的编号为S1、S2,其取值分别别为2、3。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分别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RV,包括: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发送第一TB的RV0;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发送第一TB的RV2。
9.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无线半帧M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L1为序号增量,m、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包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发送第二TB,则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第二TB的不同冗余版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对第一TB进行重传,则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不需对第一TB进行重传且未指示发送第二TB,则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不发送数据块。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2个无线半帧,每个无线半帧包括5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则子帧m的编号m取值为3,L取值为3,子帧S的编号S取值为2,无线半帧M+L1的序号增量L1取值为4。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包括:
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0;
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2;
在无线半帧M+3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3。
15.如权利要求11或12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2个无线半帧,每个无线半帧包括5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则子帧m的编号m取值为3,L取值为4,子帧S的编号S取值为2,无线半帧M+L1的序号增量L1取值为4。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包括:
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0;
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2;
在无线半帧M+3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3;
在无线半帧M+4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1。
17.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N为无线帧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K>1。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包括:
若第一TB传输成功且要求终端发送第二TB,则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终端侧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发送第二TB的不同冗余版本;
若第一TB传输失败,则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终端侧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若第一TB传输成功且不要求终端发送第二TB,则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第一TB传输成功。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5,6,7,8,9},则子帧n的编号n取值为8,K取值为3,K个子帧的编号为S1、S2、S3,其取值分别为2、3、4。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RV,包括: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接收第一TB的RV0;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接收第一TB的RV2;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3上接收第一TB的RV3。
23.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5,6,7,8,9},则子帧n的编号为8,K取值为2,K个子帧的编号为S1、S2,其取值分别为2、3。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包括: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接收第一TB的RV0;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接收第一TB的RV2。
25.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无线半帧M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L1为序号增量,m、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包括:
若第一TB传输成功且要求终端发送第二TB,则通过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终端侧,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第二TB的不同冗余版本;
若第一TB传输失败,则通过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终端侧,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若第一TB传输成功且不要求终端发送第二TB,则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第一TB传输成功。
29.如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2个无线半帧,每个无线半帧包括5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则子帧m的编号m取值为3,L取值为3,子帧S的编号S取值为2,无线半帧M+L1的序号增量L1取值为4。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RV,包括:
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0;
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2;
在无线半帧M+3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3。
31.如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2个无线半帧,每个无线半帧包括5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则子帧m的编号m取值为3,L取值为4,子帧S的编号S取值为2,无线半帧M+L1的序号增量L1取值为4。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RV,包括:
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0;
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2;
在无线半帧M+3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3;
在无线半帧M+4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1。
33.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并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分别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N为无线帧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K>1。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所述第二通信单元接收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包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发送第二TB,则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发送第二TB的不同冗余版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对第一TB进行重传,则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不需对第一TB进行重传且未指示发送第二TB,则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不发送数据块。
37.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5,6,7,8,9},则子帧n的编号n取值为8,K取值为3,K个子帧的编号为S1、S2、S3,其取值分别为2、3、4。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分别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RV,包括: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发送第一TB的RV0;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发送第一TB的RV2;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3上发送第一TB的RV3。
39.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5,6,7,8,9},则子帧n的编号为8,K取值为2,K个子帧的编号为S1、S2,其取值分别为2、3。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分别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RV,包括: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发送第一TB的RV0;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发送第一TB的RV2。
41.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在无线半帧M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L1为序号增量,m、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的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所述第二通信单元接收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包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发送第二TB,则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第二TB的不同冗余版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对第一TB进行重传,则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不需对第一TB进行重传且未指示发送第二TB,则所述第二通信单元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不发送数据块。
45.如权利要求43或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2个无线半帧,每个无线半帧包括5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则子帧m的编号m取值为3,L取值为3,子帧S的编号S取值为2,无线半帧M+L1的序号增量L1取值为4。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包括:
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0;
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2;
在无线半帧M+3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3。
47.如权利要求43或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2个无线半帧,每个无线半帧包括5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则子帧m的编号m取值为3,L取值为4,子帧S的编号S取值为2,无线半帧M+L1的序号增量L1取值为4。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包括:
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0;
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2;
在无线半帧M+3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3;
在无线半帧M+4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RV1。
49.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传输单元,用于在无线帧N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帧N+1内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传输单元,用于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帧N+2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N为无线帧序号、n为基于无线帧的子帧编号,K>1。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在无线帧N+1中的子帧n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包括:
若第一TB传输成功且要求终端发送第二TB,则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终端侧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发送第二TB的不同冗余版本;
若第一TB传输失败,则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终端侧在无线帧N+2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若第一TB传输成功且不要求终端发送第二TB,则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第一TB传输成功。
53.如权利要求51或5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5,6,7,8,9},则子帧n的编号n取值为8,K取值为3,K个子帧的编号为S1、S2、S3,其取值分别为2、3、4。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RV,包括: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接收第一TB的RV0;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接收第一TB的RV2;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3上接收第一TB的RV3。
55.如权利要求51或5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10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5,6,7,8,9},则子帧n的编号为8,K取值为2,K个子帧的编号为S1、S2,其取值分别为2、3。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在无线帧N+1中指定的K个子帧上,分别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包括: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1上接收第一TB的RV0;
在所述无线帧N+1的子帧S2上接收第一TB的RV2。
57.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传输单元,用于在无线半帧M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一上行控制信令,该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数据传输块TB的不同冗余版本;
第二传输单元,用于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并进行后续处理,该第二上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TB的传输结果以及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的数据传输方式;
其中,M为无线半帧序号、L、L1为序号增量,m、S为基于无线半帧的子帧编号。
58.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发送的第一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发送的第二上行控制信令为上行调度授权UL grant,或者,肯定/否定ACK/NAK指示。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在无线半帧M+L1中的子帧m上向终端侧发送第二上行控制信令,包括:
若第一TB传输成功且要求终端发送第二TB,则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通过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终端侧,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第二TB的不同冗余版本;
若第一TB传输失败,则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通过所述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终端侧,分别在无线半帧M+L1+1至无线半帧M+L1+L内每一个无线半帧中的子帧S上发送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若第一TB传输成功且不要求终端发送第二TB,则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通过第二上行控制信令指示第一TB传输成功。
61.如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2个无线半帧,每个无线半帧包括5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则子帧m的编号m取值为3,L取值为3,子帧S的编号S取值为2,无线半帧M+L1的序号增量L1取值为4。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RV,包括:
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0;
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2;
在无线半帧M+3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3。
63.如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无线帧包括2个无线半帧,每个无线半帧包括5个子帧,其编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0,1,2,3,4};则子帧m的编号m取值为3,L取值为4,子帧S的编号S取值为2,无线半帧M+L1的序号增量L1取值为4。
64.如权利要求6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分别在无线半帧M+1至无线半帧M+L中的每一个无线半帧内的子帧S上,接收终端侧根据第一上行控制信令的指示发送的第一TB的不同冗余版本RV,包括:
在无线半帧M+1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0;
在无线半帧M+2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2;
在无线半帧M+3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3;
在无线半帧M+4的子帧S上接收第一TB的RV1。
CN2011102152486A 2011-07-29 2011-07-29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22816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152486A CN102281646B (zh) 2011-07-29 2011-07-29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152486A CN102281646B (zh) 2011-07-29 2011-07-29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1646A true CN102281646A (zh) 2011-12-14
CN102281646B CN102281646B (zh) 2013-12-11

Family

ID=45106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52486A Active CN102281646B (zh) 2011-07-29 2011-07-29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81646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8464A (zh) * 2012-02-13 2013-08-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3378953A (zh) * 2012-04-18 2013-10-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与装置
WO2014008818A1 (zh) * 2012-07-13 2014-01-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时分双工系统中的上行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3546253A (zh) * 2012-07-09 2014-01-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3974438A (zh) * 2013-01-25 2014-08-06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半静态调度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4272631A (zh) * 2012-09-25 2015-01-07 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增强覆盖范围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109563A1 (zh) * 2014-01-26 2015-07-30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5323861A (zh) * 2014-07-15 2016-02-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6154999A1 (zh) * 2015-04-03 2016-10-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7113206A1 (zh) * 2015-12-30 2017-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17166204A1 (zh) * 2016-03-31 2017-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发送方法、上行数据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10650542A (zh) * 2015-03-03 2020-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2812A (zh) * 2008-12-25 2009-05-27 北京天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hsupa业务传输过程中的上行同步和功率控制方法
CN101860911A (zh) * 2009-04-10 2010-10-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发送、转发上行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2812A (zh) * 2008-12-25 2009-05-27 北京天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hsupa业务传输过程中的上行同步和功率控制方法
CN101860911A (zh) * 2009-04-10 2010-10-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发送、转发上行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ed B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8464B (zh) * 2012-02-13 2016-04-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3248464A (zh) * 2012-02-13 2013-08-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3378953A (zh) * 2012-04-18 2013-10-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与装置
CN108574564A (zh) * 2012-04-18 2018-09-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与装置
CN103546253A (zh) * 2012-07-09 2014-01-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3546253B (zh) * 2012-07-09 2018-05-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WO2014008818A1 (zh) * 2012-07-13 2014-01-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时分双工系统中的上行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3546235A (zh) * 2012-07-13 2014-01-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时分双工系统中的上行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3546235B (zh) * 2012-07-13 2017-04-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时分双工系统中的上行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4272631A (zh) * 2012-09-25 2015-01-07 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增强覆盖范围的方法和装置
CN103974438A (zh) * 2013-01-25 2014-08-06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半静态调度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5264803A (zh) * 2014-01-26 2016-01-20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15109563A1 (zh) * 2014-01-26 2015-07-30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US9973917B2 (en) 2014-01-26 2018-05-15 Huawei Device (Dongguan) Co., Ltd.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CN105264803B (zh) * 2014-01-26 2018-12-14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5323861A (zh) * 2014-07-15 2016-02-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323861B (zh) * 2014-07-15 2019-05-1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1265899B2 (en) 2015-03-03 2022-03-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650542B (zh) * 2015-03-03 2020-08-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50542A (zh) * 2015-03-03 2020-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55400A (zh) * 2015-04-03 201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284330B2 (en) 2015-04-03 2019-05-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7155400B (zh) * 2015-04-03 2020-0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6154999A1 (zh) * 2015-04-03 2016-10-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616887B2 (en) 2015-12-30 2020-04-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WO2017113206A1 (zh) * 2015-12-30 2017-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US11284390B2 (en) 2015-12-30 2022-03-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9479264A (zh) * 2016-03-31 2019-03-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发送方法、上行数据调度方法和装置
WO2017166204A1 (zh) * 2016-03-31 2017-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发送方法、上行数据调度方法和装置
US10779298B2 (en) 2016-03-31 2020-09-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plink data sending method, uplink data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9479264B (zh) * 2016-03-31 2021-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发送方法、上行数据调度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1646B (zh) 201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1646B (zh)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706767B2 (en) HARQ protocol
CN102355731B (zh) Tdd系统中进行数据传输的基站、终端、系统及方法
CN101567774B (zh) 一种多子帧联合调度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03248464B (zh)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2474392B (zh) 在针对采用多点协作传输接收的分组的nack传输中引入延迟
KR101842809B1 (ko) 업링크 제어 정보 송신 방법, 사용자 장비, 및 기지국
EP215480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handling TTI bundling retransmission
EP345459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feedback time sequence,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1567773B (zh) 一种时分双工系统中发送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873631B (zh) 一种上行数据重传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1615951B (zh) 上行授权信令的发送定时方法和装置
CN110352577A (zh) 用于低时延和高性能服务的高效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操作方法
CN109327905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574564A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与装置
CN103368708A (zh) 一种pusch的重传指示方法
CN101309522A (zh) 上行应答消息反馈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EP2164202A1 (en) Method fo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transceiver arrangement,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02404094B (zh)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546235A (zh) 时分双工系统中的上行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3378932A (zh)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4427550A (zh) 业务流量自适应系统中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N102404095B (zh)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420682A (zh) 中继链路下行反馈信息传输时序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4144267A (zh) 一种VoIP语音包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7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