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7485A - 用于汽车的转向柱 - Google Patents
用于汽车的转向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67485A CN102267485A CN2011101221243A CN201110122124A CN102267485A CN 102267485 A CN102267485 A CN 102267485A CN 2011101221243 A CN2011101221243 A CN 2011101221243A CN 201110122124 A CN201110122124 A CN 201110122124A CN 102267485 A CN102267485 A CN 1022674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ring gear
- joystick
- backplate
- operating element
- colli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转向柱(16),该转向柱(16)可在一个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并且可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超出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移入碰撞位置,该转向柱具有一个转向柱护板(50)和一个用于将该转向柱(16)锁定在各位置中的锁定装置(32)。该锁定装置(32)具有一个可手动操纵的操纵元件,并且转向柱护板(50)和操纵元件可以通过转向柱(16)移入碰撞位置这样相对定位,即,所述操纵元件通过其自身被固定在锁定所述转向柱(16)的情况下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50)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转向柱,该转向柱可以在一个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
背景技术
DE 10 2004 051 060 B3描述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可调节转向柱,其中,该转向柱可以在一个预先确定的调节范围内进行调节。为了将转向柱锁定在该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的位置中,还设置有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具有拉紧杆,其可以从闭锁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在闭锁状态中转向柱被锁定装置锁定在各位置中,在打开状态中转向柱可以在该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即例如在汽车的正面碰撞中,转向柱可以超出该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向前移入碰撞位置中。通过转向柱在碰撞情况下向前超出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移入碰撞位置,明显减小了驾驶员在汽车碰撞中受伤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转向柱,其一方面可以进行调节移动,另一方面在事故中提供了特别高的安全性,其中,应使为实现该优点所需的设计耗费特别小。
该技术问题按本发明通过一种用于汽车的转向柱解决,该转向柱可在一个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并且可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超出该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移入碰撞位置,该转向柱具有一个转向柱护板和一个用于将该转向柱锁定在各位置中的锁定装置,其中,锁定装置具有一个操纵元件,并且转向柱护板和操纵元件可以通过转向柱移入碰撞位置这样相对定位,即,操纵元件通过其自身被固定在锁定所述转向柱的情况下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上。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式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转向柱。该转向柱可在一个 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移动。因此,该转向柱可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例如沿其纵轴线移动或绕一条翻转轴线翻转,以便将安装在转向柱一端上的方向盘调整到对于驾驶员最舒服的位置中。此外,转向柱这样设计,使得其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即例如在正面碰撞中,超出该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移入碰撞位置中。该转向柱还具有一个转向柱护板,该转向柱护板优选能与转向柱一起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此外,设有一个用于将转向柱锁定在其位于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的各位置中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为此具有尤其可以手动操纵的操纵元件。转向柱还这样设计,使得通过转向柱移动到碰撞位置中,转向柱护板和操纵元件这样相对定位,从而当该转向柱被锁定时,操纵元件在自身固定的情况下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上。在此,操纵元件和/或转向柱护板是否真正运动在原则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个部件相互进行相对运动,以便使转向柱护板和操纵元件以所述方式方法相对定位。但如开头已经阐述的那样,优选是转向柱护板真正运动,而操纵元件基本上位置固定地设计。因此特别优选的是,转向柱护板的运动和转向柱的运动至少在转向柱移动进入碰撞位置时耦合。原则上,操纵元件在转向柱护板上的支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但优选的是,间接地通过一个固定在操纵元件上的支承元件实现操纵元件在转向柱护板上的支承,这点还将在之后参照一个有利实施形式进行描述,该实施形式描述了一种用于将操纵元件支承在转向柱护板上的支杆,特别是由此可以显著减小结构设计的耗费。
由于通过转向柱移入碰撞位置使转向柱护板和操纵元件这样相对定位,使得操纵元件在因自身固定而锁定转向柱的情况下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上,防止了操纵元件在事故中及事故后不期望地转换到致使转向柱未被锁定装置锁定的状态中。以此方式,防止了转向柱在事故中失控地运动,从而显著减小了驾驶员或其他乘客受伤的风险。此外,将转向柱护板用作支承操纵元件的构件确保了一种特别简单的设计结构,特别是将原本存在的构件亦即转向柱护板用于支承操纵元件。因此为支承操纵元件不需要附加的构件或附加的结构单元。
在按本发明的转向柱的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操纵元件可以从闭锁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在闭锁状态中转向柱被锁定装置锁定在各位置中,在打开状态中转向柱被锁定装置释放,并且因此可以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 行调节。因此,操纵元件通过转向柱移入碰撞位置中而在其闭锁状态中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上并且由此被固定。
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转向柱护板和操纵元件在转向柱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这样相对定位,使得操纵元件可从闭锁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并且反向地转换。换而言之,只要转向柱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转向柱护板就不会对操纵元件形成障碍,从而在汽车的正常运行中并且与转向柱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的各位置无关地确保了操纵元件可靠的运行方式,由此确保了锁定装置可靠的运行方式。
为了实现转向柱相对于各驾驶员特别灵活的定位,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形式中,转向柱在所述调节区域内可绕一条优选沿横向延伸的翻转轴线翻转到不同的翻转位置中和/或可沿转向柱的纵轴线移动到不同的纵向位置中。
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中,这样设置该转向柱,使得转向柱护板和操纵元件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可以与转向柱先前在所述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中的位置无关地这样相对定位,使得操纵元件在转向柱处于碰撞位置中时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上,以便固定操纵元件。这具有的优点是,即驾驶员可以选择转向柱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的每个位置,而在此不必冒这样的风险,即操纵元件在碰撞情况下或在转向柱处于碰撞位置中时没有或不能支承在转向柱护板。为了与转向柱先前在所述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中的位置无关地在碰撞情况下实现转向柱护板相对于操纵元件相应的相对定位,例如可以应用下述实施形式。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中,转向柱这样与转向柱护板、操纵元件和锁定装置耦合,使得转向柱可以与转向柱护板、操纵元件和锁定装置一起在调节区域内绕一条翻转轴线翻转。如之前已经说明的那样,由此可以始终与转向柱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的所选位置无关地相对于操纵元件可靠地相对定位转向柱护板,而操纵元件与转向柱的共同翻转并没有使得状态改变,尤其是锁定装置也与转向柱共同翻转。
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操纵元件设计为一个可相对于锁定装置翻转的操纵杆。通过使用操纵杆,驾驶员只需在操纵杆上施加一个很小的操纵力,以便在锁定装置上施加一个通过杠杆作用放大的调整力或调整扭矩,由此可以更方便地操纵锁定装置。此外,使用操纵杆可以 将操纵杆的操纵端导引到离驾驶员更近的区域内,而不需要大幅增加结构设计的耗费。在这种实施形式中优选的是,操纵杆直接与锁定装置或与锁定装置的输入轮毂(Eingangsnabe)共同作用并且可以直接由驾驶员手动操纵。此外在这种实施形式中特别优选的是,操纵杆可以绕一条沿横向延伸的翻转轴线相对于锁定装置翻转,特别是由此也可以更方便地操纵该操纵杆以及与之连接的锁定装置,其中,操纵杆的翻转轴线例如可以与转向柱的翻转轴线一致,以便实现相对紧凑的结构。
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操纵杆基本上呈L形地由第一和第二边脚组成。通过操纵杆L形的设计,可以特别简单并且节省空间地导引该操纵杆从其它构件,如转向柱护板旁边经过,而不需要大幅改动其它构件的结构。在这种实施形式中优选的是,第一边脚从锁定装置出发优选沿垂直方向(高度方向或竖向)向下延伸,而连接在该第一边脚上的第二边脚朝驾驶员的方向或朝转向柱方向盘的方向延伸,以便除了前述优点还实现这样的优点,即第二边脚布置得相对靠近驾驶员,因此驾驶员可以轻易地够到或抓握该第二边脚。
为了特别节省空间地布置操纵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不期望地操纵该操纵杆的可能性,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另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中,转向柱护板在其朝向操纵杆的、优选沿横向指向的侧面上具有一个凹处,该操纵杆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该凹处中。若在该实施形式中使用之前所述的L形操纵杆,则优选的是,该操纵杆的第二边脚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该凹处中,以便节省空间地布置较长的第二边脚并且防止不期望的操纵。
如之前已经说明的,按本发明转向柱的另一种优选实施形式在于,操纵元件间接地通过一个固定在操纵元件上的支承元件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上,其中,在操纵该操纵元件时优选不将这种支承元件布置在通向锁定装置的力或扭矩传递路径中。基于这种基本的优选实施形式,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另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在操纵杆上,优选在操纵杆的第一边脚上布置有一个突伸出的支杆,当转向柱处于碰撞位置时,操纵杆通过该支杆间接地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上。通过在操纵杆上使用附加的支承元件或附加的支杆(并且该支承元件或支杆优选不设置在力传递路径中),设计者在设计操纵杆和转向柱护板时具有更大的构造自由度,尤其是所述构件只需要在很小程度上相互匹配,以便确保之前所述的碰撞情况下的支承功能。
为了即使在添加了如上所述的支承功能的情况下仍能实现转向柱护板相对简单的结构,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另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形式中,支杆从操纵杆出发,优选从该操纵杆的第一边脚出发,朝转向柱护板内的开口的方向延伸,其中,该支杆在转向柱处于碰撞位置时通过该开口引入转向柱护板中。因为转向柱护板通常具有一个向前指向的开口,只需要(在必要时)使转向柱护板很小程度地与新的支承功能匹配。此外在这种实施形式中,支杆在发生碰撞时由转向柱护板可靠地覆盖,因此支杆不会对乘客产生伤害的风险。
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另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形式中,支杆远离操纵杆的端部区段设计为沿垂直方向向上翘曲或弯折的端部区段,转向柱护板内开口的边缘可支承在该端部区段上并在其上导引。这具有的优点是,补偿了转向柱移入碰撞位置时处于闭锁状态中的操纵杆可能存在的翻转间隙。换而言之,即便当操纵杆所处状态或闭锁状态不是其最终状态时,转向柱护板和操纵杆也能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可靠地相对定位。
基于前述的实施形式,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另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形式中,操纵杆的端部区段这样翘曲或弯折,使得即便当操纵杆处于打开状态而转向柱移入碰撞位置中时,该端部区段也可以支承在转向柱护板内开口的边缘上并在其上导引,从而可通过转向柱移入碰撞位置而使操纵杆自动转换至闭锁状态。这具有的优点是,如果驾驶员在调节转向柱之后和发生事故之前尚未将操纵杆还原至闭锁状态,操纵杆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自动转换至闭锁状态。
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支杆在转向柱处于碰撞位置中时沿垂直方向向下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上。
在按本发明转向柱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支杆在转向柱处于碰撞位置中时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的沿垂直方向从上面界定用于操纵杆的凹处的壁区段上,由此转向柱护板具有紧凑、简单并且节省空间的结构。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借助示例性实施形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按本发明转向柱的一种实施形式的示意性侧视图,该转向柱带有处于闭锁状态的操纵杆;
图2示出沿图1中的剖切线A-A剖切的局部横截面视图;
图3示出按图1的、带有处于打开状态的操纵杆的转向柱;
图4示出图3中的转向柱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后的情形;
图5示出图1中的转向柱在碰撞位置中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汽车中的转向柱装置2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中,借助相应箭头示出了汽车彼此相反的纵向4,6、彼此相反的横向8,10和彼此相反的垂直方向12,14。在此,纵向4相当于汽车的前进方向。
转向柱装置2具有一个沿纵轴线18延伸的转向柱16,其中,纵轴线18相对于纵向4,6和垂直方向12,14倾斜地设置。在此,转向柱16基本上由一个转向轴20组成,该转向轴20以其指向纵向6的端部抗扭地与方向盘2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伸缩式设计的转向轴20沿相反的纵向4延伸经过一调节件24并且继续延伸至一个未示出的转向机构。因此,方向盘22的旋转运动可以通过转向轴20传递到未示出的转向机构上。调节件24可绕一条沿横向8,10延伸的翻转轴线26翻转地固定在固定部分28上,固定部分28自身相对于车辆固定地固定于汽车结构30上。因此,转向柱16可以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绕翻转轴线26翻转到不同的翻转位置中。此外,调节件24这样设计,使得转向柱16可以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沿该转向柱16的纵轴线18移动到不同的纵向位置中。在此,关于调节件24的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例如也可包括一个所谓的套管(Mantelrohr)。
调节件24或转向柱16还配有一个锁定装置32,用于将调节件24或转向柱16锁定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的各翻转位置或纵向位置中。锁定装置32还具有一个可手动操纵的、形式为操纵杆34的操纵元件。操纵杆34可绕一条沿横向8,10延伸的翻转轴线36相对于锁定装置32翻转,其中,翻转轴线36在本实施例中与转向柱16的翻转轴线26一致。在此,操纵杆34基本上呈L形地由第一边脚38和第二边脚40组成。在此,第一边脚38由翻转轴线36或锁定装置32出发沿垂直方向14向下延伸,而连接在该第一边脚38上的第二边脚40基本上沿纵向6向后并且因此朝未示出的驾驶员或方向盘22的方向延伸。驾驶员可以轻易地够到并且抓握操纵杆34朝向驾驶员的操纵端42,因此驾驶员可以直接将操纵力或操纵扭矩施加到操纵杆34 上。因此操纵杆34可以从图1所示的将转向柱16锁定在各翻转位置和纵向位置中的闭锁状态绕翻转轴线36沿垂直方向14向下转换或翻转到图3和4所示的打开状态中,并且在该打开状态中,转向柱16可以通过绕翻转轴线26的翻转和/或通过沿纵轴线18的纵向移动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
在操纵杆34的第一边脚38上还布置有一个突伸出的、形式为突出的支杆44的支承元件,该支杆44由第一边脚38出发沿纵向6向后并且基本上平行于第二边脚40延伸至其自由端部46。在此,该支杆44具有一个配属于自由端部46的、远离操纵杆34的第一边脚38并且沿垂直方向12向上翘曲或弯折的端部区段48。支杆44的工作方式将在之后进一步说明。
转向柱16还配有一个转向柱护板50,该转向柱护板至少部分包绕转向柱16并且沿纵轴线18布置在方向盘22和调节件24之间。转向柱护板50与转向柱16这样耦合,使得该转向柱护板50可以与转向柱16一起绕翻转轴线26翻转并且可沿该转向柱16的纵轴线18移动。转向柱护板50具有沿横向8布置在转向柱16旁边的壁52。在此,该壁52或转向柱护板50由该壁52构成的侧面朝向操纵杆34或第二边脚40,该第二边脚40沿横向8侧面相邻于壁52布置。如在图2中可见,在转向柱护板50由壁52构成的侧面内设有一个凹处54,操纵杆34的第二边脚4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其中,这尤其在图1和2中可以看出。在此,凹处54沿垂直方向12向上由壁52的壁区段56界定,其中,壁区段56具有一个沿垂直方向14朝向第二边脚40的下侧58和一个背离凹处54、沿垂直方向12向上指向的上侧60。
转向柱护板50还具有一个沿纵向4向前指向的开口62。在此,开口62由一下边缘64界定,下边缘64在此由壁区段56沿纵向4向前指向的棱边构成。如在图1和2中可见,之前提到的支杆44从操纵杆34的第一边脚38出发朝转向柱护板50内的开口62的方向延伸,其中,当转向柱16处于图1至4所示的位于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的位置中时,支杆44未插入开口62中。
以下参照图1至5进一步阐述转向柱装置2的其它特征及其工作方式。
在图1中,操纵杆34处于相对于锁定装置32的闭锁状态中,因此锁定装置32作用使得转向柱16锁定在所示的翻转位置和纵向位置中。为了可以改变转向柱16绕翻转轴线26的翻转位置和/或该转向柱16沿纵轴线18的纵 向位置,需要驾驶员抓握操纵杆34的操纵端42,以便接下来使操纵杆34绕翻转轴线36相对于锁定装置32翻转到图3所示的打开状态中。这致使调节件24通过锁定装置32被释放,从而使得转向柱16可以绕翻转轴线26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翻转到另一个翻转位置中,例如在图4中所示的那样。在转向柱16翻转时,转向柱护板50、操纵杆34和锁定装置32与该转向柱16一同翻转,因此操纵杆34仍处于其相对于锁定装置32的打开状态中。此外,转向柱16可以沿纵轴线18移动到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不同的纵向位置中,如在图3和4中借助双向箭头66示出的那样。在任何可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选择的翻转位置或纵向位置中,支杆44相对于转向柱护板50的定位均不会使得操纵杆34在其在闭锁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翻转时受阻。力和扭矩传递路径也是从操纵端42经由操纵杆34延伸至锁定装置32,但不经过支杆44,该支杆44在此只共同运动或共同翻转。若转向柱16到达了期望的翻转位置和纵向位置,则操纵杆34只需再从图3和4所示的打开状态绕翻转轴线36相对于锁定装置32翻转回图1所示的闭锁状态,以便将转向柱16锁定在所选的翻转位置和纵向位置中。以此方式使方向盘22以期望的方式相对于未示出的驾驶员定位并且固定。
在图5所示的碰撞情况下(例如是汽车的正面碰撞),转向柱16可沿纵向4向前或沿纵轴线18向前超出前述的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移入碰撞位置。在转向柱16这种由调节区域进入图5所示的碰撞位置的移动中,还可以有未示出的能量吸收器作用在转向柱16上,以便减弱转向柱16在碰撞位置中的运动。因为前述的转向柱护板50或其运动与转向柱16的运动耦合,所以当转向柱16运动到碰撞位置中时,转向柱护板50也进一步在纵向4上沿纵轴线18向前运动。操纵杆34的自由端部46由此通过开口62插入转向柱护板50内,其中,支杆44沿垂直方向12向上翘曲或弯折的端部区段48通过以下方式补偿了操纵杆34绕翻转轴线36在该操纵杆的闭锁状态中可能存在的翻转间隙,即,当转向柱护板50进一步在纵向4上沿纵轴线18移动时,翘曲或弯折的端部区段48至少暂时地支承在开口62的边缘64上并且将开口62的边缘64沿垂直方向14向下压在支杆44下方。此外,支杆44的端部区段48这样翘曲或弯折,使得在转向柱16运动到图5所示的碰撞位置中并且操纵杆34位于图3和4所示的打开状态中时,端部区段48也可以支承在开口62的边缘64上并在其上导引。因此,通过转向柱16和转向柱护板50运 动到碰撞位置中,操纵杆34自动地绕翻转轴线36翻转至闭锁状态。
在碰撞位置中,支杆44沿垂直方向14向下支承在壁52前述的壁区段56的上侧60上,因此操纵杆34不能再绕翻转轴线36沿垂直方向14向下翻转到前述的打开状态中。因此转向柱护板50在转向柱16处于碰撞位置中时这样相对于操纵杆34定位,使得操纵杆34在碰撞中和碰撞后固定在其闭锁状态中。以此方式防止操纵杆34在碰撞中不期望地从闭锁状态翻转到打开状态,该翻转会导致转向柱16在事故中失控地运动。由此明显降低了驾驶员受伤的风险。
由之前的描述还可以看出,转向柱护板50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与转向柱16在碰撞前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中的翻转位置或纵向位置无关地这样相对于操纵杆34定位,使得该操纵杆34在转向柱16处于碰撞位置中时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50上。以此方式确保了在转向柱16的每个所选的翻转位置或纵向位置中在发生事故时驾驶员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因为之前只描述了一个或多个示例性的实施形式,所以应该明确的是原则上可以进行大量的变型或改动。此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描述的实施形式只是例子,它们并不限制保护范围、适用性或结构。说明书摘要和所描述的实施形式只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实际的指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其基础上实现至少一种示例性实施形式。在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对参照示例性实施形式描述的元件的功能和布置进行各种修改,只要不背离权利要求书所述技术方案及其等同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清单
2转向柱装置
4纵向
6纵向
8横向
10横向
12垂直方向
14垂直方向
16转向柱
18纵轴线
20转向轴
22方向盘
24调节件
26翻转轴线
28固定部分
30汽车结构
32锁定装置
34操纵杆
36翻转轴线
38第一边脚
40第二边脚
42操纵端
44支杆
46自由端
48端部区段
50转向柱护板
52壁
54凹处
56壁区段
58下侧
60上侧
62开口
64边缘
66双向箭头。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汽车的转向柱(16),该转向柱(16)可在一个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移动并且可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超出该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移动到碰撞位置,该转向柱具有一个转向柱护板(50)和一个用于将该转向柱(16)锁定在各位置中的锁定装置(32),其中,所述锁定装置(32)具有一个操纵元件,并且所述转向柱护板(50)和操纵元件可以通过所述转向柱(16)移入碰撞位置这样相对定位,即,所述操纵元件通过其自身被固定在锁定所述转向柱(16)的情况下支承或可支承在所述转向柱护板(50)上。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操纵元件可以从闭锁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在所述闭锁状态中该转向柱(16)被锁定在各位置中,在所述打开状态中该转向柱(16)可以在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进行调节。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转向柱护板(50)和所述操纵元件可在转向柱(16)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内这样相对定位,使得操纵元件可从闭锁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
4.按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转向柱(16)在所述调节区域内可绕一条优选沿横向(8,10)延伸的翻转轴线(26)翻转到不同的翻转位置中和/或可沿该转向柱(16)的纵轴线(18)移动到不同的纵向位置中。
5.按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转向柱护板(50)和所述操纵元件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可以与转向柱(16)先前在所述预先确定的调节区域中的位置无关地这样相对定位,使得所述操纵元件在所述转向柱(16)处于碰撞位置中时支承或可支承在所述转向柱护板(50)上。
6.按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转向柱(16)可以与所述转向柱护板(50)、操纵元件和锁定装置(32)一起在所述调节区域内绕翻转轴线(26)翻转。
7.按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操纵元件是一个可相对所述锁定装置(32)翻转的操纵杆(34),其中,该操纵杆(34)优选可绕一条沿横向(8,10)延伸的翻转轴线(36)翻转。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操纵杆(34)基本上呈L形地由第一和第二边脚(38,40)组成,其中,所述第一边脚(38)从所述锁定装置(32)出发优选沿垂直方向(14)向下延伸,而连接在该第一边脚上的第二边脚(40)朝驾驶员的方向延伸。
9.按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转向柱护板(50)在其朝向所述操纵杆(34)的、优选沿横向(8)指向的侧面上具有一个凹处(54),所述操纵杆(34),特别优选是该操纵杆(34)的第二边脚(4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该凹处(54)中。
10.按权利要求7至9之一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在所述操纵杆(34)上,优选在该操纵杆(34)的第一边脚(38)上布置有一个突伸出的支杆(44),当所述转向柱(16)处于碰撞位置时,所述操纵杆(34)通过该支杆(44)间接地支承或可支承在所述转向柱护板(50)上。
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支杆(44)从所述操纵杆(34)出发朝转向柱护板(50)内的开口(62)的方向延伸,并且该支杆(44)在转向柱(16)处于碰撞位置时通过该开口(62)插入所述转向柱护板(50)中。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支杆(44)远离操纵杆(34)的端部区段(48)设计为沿垂直方向(12)向上翘曲或弯折的端部区段(48),所述开口(62)的边缘(64)可支承在该端部区段(48)上并在其上导引。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端部区段(48)这样翘曲或弯折,使得即便当操纵杆(34)处于打开状态而转向柱(16)移入碰撞位置中时,该端部区段(48)也可以支承在所述开口(62)的边缘(64)上并在其上导引,从而可通过转向柱(16)移入碰撞位置而使操纵杆(34)自动转换至闭锁状态。
14.按权利要求10至13之一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支杆(44)在所述转向柱(16)处于碰撞位置中时沿垂直方向(14)向下支承或可支承在所述转向柱护板(50)上。
15.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向柱(16),其中,所述支杆(44)在转向柱(16)处于碰撞位置中时支承或可支承在转向柱护板(50)的沿垂直方向(12)从上面界定用于操纵杆(34)的凹处(54)的壁区段(56)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0020633.4 | 2010-05-14 | ||
DE102010020633A DE102010020633A1 (de) | 2010-05-14 | 2010-05-14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67485A true CN102267485A (zh) | 2011-12-07 |
CN102267485B CN102267485B (zh) | 2015-07-22 |
Family
ID=44243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2212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7485B (zh) | 2010-05-14 | 2011-05-12 | 用于汽车的转向柱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79327B2 (zh) |
CN (1) | CN102267485B (zh) |
DE (1) | DE102010020633A1 (zh) |
GB (1) | GB248036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07944A (zh) * | 2014-11-28 | 2017-08-29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角可变式转向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88130B2 (en) | 2006-02-03 | 2012-01-03 | Biomet Sports Medicine,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upling soft tissue to a bone |
US8794671B1 (en) * | 2013-03-05 | 2014-08-0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nti-unlocking device for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
FR3003228B1 (fr) * | 2013-03-15 | 2016-06-10 | Renault Sa |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des moyens de positionnement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retractabl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03343A (zh) * | 2002-09-30 | 2005-11-30 | Nsk操纵系统美国有限公司 | 机动车辆的可调整的转向管柱 |
CN100361852C (zh) * | 2002-05-14 | 2008-01-1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车辆用转向管柱装置制造方法 |
US7350815B2 (en) * | 2004-10-19 | 2008-04-01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of a motor vehicle |
US7387045B2 (en) * | 2002-12-23 | 2008-06-17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
CN101300163A (zh) * | 2005-10-28 | 2008-11-05 | 泰森克鲁普普里斯塔股份公司 | 用于汽车的转向柱 |
CN101503097A (zh) * | 2008-02-08 | 2009-08-12 | 德尔菲技术公司 | 楔形臂正倾角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59174A (en) * | 1875-01-26 | Improvement in plows | ||
US229867A (en) * | 1880-07-13 | Electric alarm and indicator | ||
GB2281539A (en) | 1993-09-01 | 1995-03-08 | Torrington Co | Adjustable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DE19506210C1 (de) | 1995-02-23 | 1996-06-27 | Lemfoerder Metallwaren Ag | Klemmvorrichtung für eine einstellbare Lenksäule in Kraftfahrzeugen |
FR2737172B1 (fr) | 1995-07-26 | 1997-10-10 | Nacam | Systeme de guidage et de verrouillage pour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s automobile |
DE19617561C1 (de) | 1996-05-02 | 1997-09-25 | Daimler Benz Ag | Einstellbare Teleskoplenksäule für Kraftfahrzeuge |
US6450532B1 (en) | 2000-11-28 | 2002-09-17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Energy absorber for mot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
DE10141010A1 (de) | 2001-08-21 | 2003-03-06 | Volkswagen Ag | Arretiervorrichtung mit einem Betätigungshebel für eine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
CN1459398A (zh) * | 2002-05-21 | 2003-12-03 | 日本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 方向盘柱装置 |
DE10333228A1 (de) * | 2003-07-21 | 2005-02-24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Feststelleinrichtung einer in mindestens eine Verstellrichtung verstellbaren Lenksäule |
US7438320B2 (en) * | 2003-12-16 | 2008-10-21 | Nsk Ltd. | Steering column for motor vehicle |
DE102004034010B4 (de) * | 2004-07-14 | 2014-10-16 | Volkswagen Ag |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
DE102005035009B3 (de) | 2005-07-22 | 2006-12-14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05056308B3 (de) | 2005-11-24 | 2007-03-29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
DE102007053672A1 (de) | 2007-11-10 | 2009-05-20 | Daimler Ag | Lenksäulenanordnung für Kraftwagen |
US7942076B2 (en) * | 2008-02-14 | 2011-05-17 | Nexte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US7914043B2 (en) * | 2008-04-07 | 2011-03-29 | Nexte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DE102008054359A1 (de) * | 2008-11-03 | 2010-05-06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paltabdeckung an einer verstellbaren Lenk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s |
JP5328325B2 (ja) * | 2008-12-05 | 2013-10-30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2010
- 2010-05-14 DE DE102010020633A patent/DE102010020633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
- 2011-05-02 US US13/099,130 patent/US857932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5-06 GB GB1107539.7A patent/GB2480367B/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5-12 CN CN201110122124.3A patent/CN10226748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61852C (zh) * | 2002-05-14 | 2008-01-1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车辆用转向管柱装置制造方法 |
US7322610B2 (en) * | 2002-05-14 | 2008-01-29 | Nsk Ltd. | Steering column device for veh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evice |
CN1703343A (zh) * | 2002-09-30 | 2005-11-30 | Nsk操纵系统美国有限公司 | 机动车辆的可调整的转向管柱 |
US7387045B2 (en) * | 2002-12-23 | 2008-06-17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
US7350815B2 (en) * | 2004-10-19 | 2008-04-01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of a motor vehicle |
CN101300163A (zh) * | 2005-10-28 | 2008-11-05 | 泰森克鲁普普里斯塔股份公司 | 用于汽车的转向柱 |
CN101503097A (zh) * | 2008-02-08 | 2009-08-12 | 德尔菲技术公司 | 楔形臂正倾角锁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07944A (zh) * | 2014-11-28 | 2017-08-29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角可变式转向装置 |
US10308276B2 (en) | 2014-11-28 | 2019-06-04 | Nsk Ltd. | Variable steering angle steering device |
CN107107944B (zh) * | 2014-11-28 | 2019-07-2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角可变式转向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579327B2 (en) | 2013-11-12 |
US20110278828A1 (en) | 2011-11-17 |
GB2480367A (en) | 2011-11-16 |
GB2480367B (en) | 2017-04-26 |
CN102267485B (zh) | 2015-07-22 |
DE102010020633A1 (de) | 2011-11-17 |
GB201107539D0 (en) | 2011-06-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137080B (zh) | 用于机动车的可调式转向柱 | |
CN106232457B (zh) | 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
CN100522719C (zh) | 具有控制杆的可调转向柱的锁定装置 | |
US10160474B2 (en) | Telescopic latch apparatus of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 | |
CN102267485A (zh) | 用于汽车的转向柱 | |
JP2012250638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EP2910451A1 (en) | Impact absorbing steering shaft | |
JPWO2013094105A1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EP2578475B1 (en) |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EP2756998A1 (de) | Adaptive Crash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und zugehöriges Fahrzeug | |
CN1452569A (zh) | 控制装置 | |
US20140150595A1 (en)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improved energy absorption | |
EP2599684B1 (de)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 |
CN112918544B (zh) | 用于机动车的能调节的转向柱 | |
GB2408970A (en) |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
CN203902638U (zh) | 转向管柱调节手柄和车辆 | |
KR100820007B1 (ko) |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칼럼의 충격흡수 구조 | |
KR102350529B1 (ko) | 스티어링 컬럼의 충격흡수 구조 | |
CN111731372A (zh) | 线控转向式转向系统 | |
WO2015098269A1 (ja) |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ウタコラム | |
CN204895552U (zh) |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总成及其溃缩吸能装置 | |
JP6313996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6082705A (ja) |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5238894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KR20190068152A (ko) |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컬럼의 텔레스코프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Termination date: 2018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