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7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在图7中,11表示所谓的卧式电动吸尘器,该电动吸尘器11具有吸尘器主体12以及能够拆装地与该吸尘器主体12连接的管部即风路形成体13。
吸尘器主体12具备在被清扫面即地面上能够旋转以及行走的中空状的主体壳15,在该主体壳15的内部,前后配置有未图示的主体集尘室和电动送风机室。
并且,在电动送风机室中收容有电动送风机18以及对该电动送风机18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未图示的作为控制单元的主体控制部等,电动送风机18的吸入侧与主体集尘室连通。
此外,在主体集尘室内配置过滤器、集尘袋或集尘装置(集尘杯)等的集尘部。
而且,在主体壳15的前部开口形成有主体吸入口19,该主体吸入口19与主体集尘室连通,并且与风路形成体13的一端侧即基端侧(下游端侧)连接。
此外,风路形成体13具备长条状的软管体21、能够拆装地与该软管体21连接的延长管22以及能够拆装地与该延长管22连接的构成吸入口体的地刷23,这些软管体21、延长管22、地刷23在内部形成与电动送风机18的吸入侧连通的风路W。
另外,该风路形成体13在卸下地刷23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并且在卸下地刷23以及延长管22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
软管体21一体地具有:长条筒状的软管主体25;连接管部26,与该软管主体25的一端侧即基端侧(下游端侧部分)连通地形成;以及手边操作部27,与软管主体25的另一端侧即前端侧(上游端侧部分)连通地形成。
软管主体25由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为圆筒波纹状,将软管主体25的手边操作部27侧与吸尘器主体12侧电连接的未图示的布线,螺旋状地安装在软管主体25的内部且风路W的外部。
连接管部26是插入连接于主体吸入口19的部分,由比软管主体25硬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为圆筒状。此外,在该连接管部26配置有与配置在软管主体25内的布线电连接的未图示的端子,这些端子通过使连接管部26插入连接于主体吸入口19而与吸尘器主体12侧电连接。
并且,在该连接管部26配置有作为风路形成体13的保持单元的主体夹31,该主体夹31用于将该连接管部26保持为与主体吸入口19插入连接的状态。即,通过该主体夹31将风路形成体13的基端侧(下游端侧部分)保持为与吸尘器主体12连通连接的状态。另外,主体夹31能够解除连接管部26与主体吸入口19之间的连接。
而且,在与连接管部26连接的主体吸入口19的内部配置有作为灰尘量检测单元的由光学传感器构成的状态检测单元33,用于检测经过风路W的灰尘量。
另外,该状态检测单元还能够检测在主体集尘室中没有安装集尘部的吸尘器状态等异常状态。
在此,如图5以及图6所示,状态检测单元(灰尘量检测单元)33具备例如发出红外线光的作为发光单元的发光部35和对由该发光部35发出的红外线光进行受光的作为受光单元的受光部36,该发光部35与该受光部36相互对置。
而且,根据受光部36对来自发光部35的红外线光进行受光而得到的受光量,能够从状态检测单元(灰尘量检测单元)33向主体控制部M输出与经过风路W中的灰尘量对应的信号。
发光部35具有:LED等的发光元件35a,输出红外线光等的光;以及作为发光侧导光构件的一个以及另一个发光侧透镜35b、35c,将来自该发光元件35a的发光向风路W内引导。
发光元件35a例如在吸尘器主体12的主体吸入口19的上部朝向下方配置,向下方输出红外线光。
而且,一个发光侧透镜35b配置在发光元件35a的红外线光的输出侧即下方且配置在主体吸入口19的内表面。
此外,另一个发光侧透镜35c在将风路形成体13的连接管部26与主体吸入口19连接的状态下配置在发光元件35a(发光侧透镜35b)的下方且配置在与发光侧透镜35b对置的位置。
该另一个发光侧透镜35c在沿着径向贯穿设置于连接管部26的发光侧孔部35d内以气密封闭该发光侧孔部35d的方式嵌合。
即,发光侧透镜35c的一端侧面对发光元件35a侧(发光侧透镜35b侧),另一端侧面对风路W的内部,风路W内的空气不从发光侧孔部35d向风路W的外部流出。
同样,受光部36具有:光敏晶体管等受光元件36a,检测从发光部35输出的红外线光;以及作为受光侧导光构件的一个以及另一个受光侧透镜36b、36c,将从发光部35输出的光向受光元件36a引导。
受光元件36a例如在吸尘器主体12的主体吸入口19的下部朝向上方即发光元件35a侧配置,对从该发光元件35a输出的红外线光进行受光。
而且,一个受光侧透镜36b配置在对受光元件36a输入红外线光的输入侧即上方且配置在主体吸入口19的内表面。
此外,另一个受光侧透镜36c在将风路形成体13的连接管部26与主体吸入口19连接的状态下配置在受光元件36a(受光侧透镜36b)的上方且配置在与受光侧透镜36b相对的位置。
该另一个受光侧透镜36c在沿着径向贯穿设置于连接管部26的受光侧孔部36d内,以气密封闭该受光侧孔部36d的方式嵌合。
即,受光侧透镜36c的一端侧面对受光元件36a侧(受光侧透镜36b侧),另一端侧部分面对风路W的内部,风路W内的空气不从受光侧孔部36d向风路W的外部流出。
此外,如图7所示,手边操作部27由比软管主体25硬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大致圆筒状,从上游端侧向下游端侧突出形成有被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41。
在该把持部41配置有作为设定单元的多个设定按钮42,所述多个设定按钮42用于对主体控制部M(图6)设定电动送风机18等的动作。这些设定按钮42经由软管主体25内的布线与吸尘器主体12内的主体控制部M(图6)等电连接。
此外,在手边操作部27的前端侧(上游端侧)的内部,配置有发光体49。而且,在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侧且在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清扫状态)下面对使用者侧的上侧,安装有能够保持与延长管22之间的连接且能够解除该保持的作为连接保持单元的连接夹50。
发光体49例如为LED等,经由软管主体25内的布线从吸尘器主体12侧对该发光体49供电,在规定状态、例如状态检测单元(灰尘量检测单元)33检测出的经过风路W的灰尘量为预先设定的规定量以上(有灰尘)时,该发光体49发光。
此外,该发光体49配置为沿着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朝向上游端侧(使用者的前方)发光。
此外,连接夹50的一部分向手边操作部27的外部露出,使用者利用该露出的部分能够操作该连接夹50。
另一方面,如图1至图4所示,延长管22为长条圆筒状的伸缩延长管,具备:下游侧管部55,作为第一管体,成为基端侧管体即外管;以及上游侧管部56,作为第二管体,成为前端侧管体,即相对于上述第一管体即外管内能够插入卸下的内管,在下游侧管部55安装对来自发光体49(图7)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体57。
下游侧管部55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形成,具有:下游侧管体主体61,是作为第一管体主体的基端侧管体主体,成为与上游侧管部56相比直径尺寸相对较大(较粗)的长条圆筒状;圆筒状的插入部62,同轴地形成在该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基端侧(下游端侧);以及筒状的下游侧保持部63,同轴地形成在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前端侧(上游端侧)。
在该下游侧管部55的下侧(背侧)安装有从下游端侧至上游端侧连续的罩体64。
下游侧管体主体61在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清扫状态)下面对使用者侧的上侧的外侧面,沿着轴向安装有导光体57。即,在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上侧的外侧面,沿着轴向(长度方向)相互大致平行分离地一体形成有棱状的壁部65、65,这些壁部65、65之间的部分是嵌合安装导光体57的导光体设置部66。
此外,在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内部,分别沿着轴向以呈长条状且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形成有作为引导部的多个引导棱67,该多个引导棱67用于在轴向上引导上游侧管部56并且降低下游侧管部55的内侧与上游侧管部56的外侧面之间的接触面积。
各壁部65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上游端附近至下游端附近直线状地形成。因此,导光体设置部66在延长管22(的下游侧管体主体61)即风路W的轴向(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为槽状。
此外,导光体设置部66被着色成反射率比周围部分高的颜色,例如白色或接近白色的颜色等,通过使来自导光体57的光反射而返回导光体57,来防止光向导光体57的外部扩散。
在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基端侧(下游端侧)同轴地形成的圆筒状的插入部62是插入手边操作部27(图7)的上游端中的部分,形成为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相比轴向尺寸短且直径小。
此外,在插入部62的外周的上部形成有被连接夹50卡止的未图示的卡止凹部。而且,在该插入部62的外周安装有作为密封构件的下游侧密封环71,该下游侧密封环71从手边操作部27的前端侧即上游端侧插入该手边操作部27内。
该下游侧密封环71是密封构件,用于在向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插入连接插入部62时,通过向手边操作部27的内表面压接该下游侧密封环71的外周面,使下游侧管部55与手边操作部27气密地连接。
并且,下游侧保持部63是被上游侧管部56的下游端侧部分插入的部分,形成为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相比,轴向尺寸短且直径大。
因此,在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上游端侧的端部与下游侧保持部63的下游端侧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具有阶梯差。
此外,在下游侧保持部63的内表面安装有上游侧密封环。而且,通过使下游侧保持部63的内表面可滑动地与上游侧管部56的下游端侧的外表面压接,利用作为密封构件的上游侧密封环使下游侧管部55与上游侧管部56气密地连接。
并且,在下游侧保持部63的下侧即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清扫状态)下面对地面侧的一侧,安装有作为保持单元的保持夹73,该保持夹73能够将上游侧管部56保持在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进退后的位置上,并能够解除该保持。
该保持夹73在前端侧具有被操作部73a,在后端侧,爪状地向下方突出有对从下游侧管部55的上游端插入的上游侧管部56的下游端侧进行卡止的未图示的卡止部。
而且,该保持夹73的位于被操作部73a与卡止部中间的位置被下游侧管部55(延长管22)轴支撑,从而将该保持夹73支撑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通过未图示的夹施力单元对卡止部朝向向上方突出的方向施力。
罩体64用于将保持夹73以及对电线75、75进行保持的下游侧电线保持体76等固定在下游侧管部55的下侧。该罩体64具有相互分离的侧板部78、78以及在这些侧板部78、78的下端间连续的封闭板部即底板部79,从而形成为上侧开口的截面U字状。
并且,对于该罩体64,侧板部78、78各自的下游侧管体主体61侧的端部即上端部78a、78a(参照图2),横跨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整个下部以及下游侧保持部63的整个下部地以紧贴的状态被螺钉等固定单元固定,从而在下游侧管体主体61以及下游侧保持部63之间形成空间部80。
各电线75插通于下游侧电线保持体76的内部,分别与在该下游侧电线保持体76的一端部安装的连接销81(在图3中仅示出一个)电连接。
此外,该连接销81位于插入部62的下方,从罩体64向外部突出,在将延长管22(下游侧管部55)的下游端侧即插入部62插入于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的状态下,该连接销81插入分别形成在手边操作部27的端面的未图示的连接孔部,由此与手边操作部27侧电连接。另外,该连接孔部与配置在软管体内的布线电连接。
下游侧电线保持体76形成为长条状,沿空间部80内配置。
另一方面,上游侧管部56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形成,一体地具有:长条圆筒状的作为前端侧管体主体的上游侧管体主体85,与下游侧管部55相比直径尺寸较于(较细);圆筒状的上游侧保持部86,同轴地设置在该上游侧管体主体85的上游端侧;以及上游侧电线保持体87(参照图3),安装在上游侧管体主体85的下部。
而且,该上游侧管部56的下游端侧插入于下游侧管部55的上游端侧部分,并且上游侧管部56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下游侧管部55内进退。
上游侧管体主体85的在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时(清扫状态)面对地面侧的下侧的外侧面,在轴向上形成多个未图示的卡止突起部,所述卡止突起部用于通过被保持夹73卡止而将上游侧管部56保持在相对下游侧管部55进退后的位置。
上游侧保持部86是被地刷23的下游端侧插入的部分,形成为与上游侧管体主体85相比,轴向尺寸短且直径大。此外,在上游侧保持部86的在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清扫状态)时面对地面侧的下侧,安装有作为吸入口体保持单元的未图示的夹部,该夹部能够保持延长管22(下游侧管部55)的下游端与地刷23之间的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保持。
上游侧电线保持体87沿着上游侧管体主体85形成为横跨该上游侧管体主体85的两端之间连续的直线状,在该上游侧电线保持体87的内部插通有未图示的一对电线。这些电线与下游侧管部55的电线75电连接。
上述导光体57例如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为长条状,导光体57的一端侧(风路W的下游侧的端部侧)位于延长管22的下游侧管部55的下游端侧。
并且,在该导光体57的另一端侧(风路W的上游侧的端部侧部分)一体地具有:作为发光部的显示部88、以及与该显示部88连接且不发光(不显示)的作为非发光部的非显示部89(参照图2)。
显示部88一体地具有:作为第一显示(发光)区域的直线显示区域88a,沿着延长管22中的下游侧管部55的轴向(长度方向)呈直线状;作为第二显示(发光)区域的弯曲显示区域88b,沿着下游侧管部55的周向弯曲为圆弧状;该显示部88位于下游侧管部55的上游端侧。
直线显示区域88a形成为带状,在壁部65、65之间位于与导光体设置部66嵌合的位置。此外,在该直线显示区域88a中的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外侧面形成有未图示的光反射部,该光反射部将引导至导光体57内的光向使用者侧即外方(延长管22的径向)反射。该光反射部例如由沿着左右宽度方向的截面三角形的多个槽部等构成。
弯曲显示区域88b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上游端侧的外侧面嵌合,从使用者侧即上侧向地面侧即下侧,臂状(带状)地延伸。即,该弯曲显示区域88b形成为C字状。
此外,该弯曲显示区域88b位于下游侧保持部63的上游侧端部,外侧面与该下游侧保持部63的外侧面位于大致同一个面。而且,如图1所示,该弯曲显示区域88b的作为被固定部的前端部88d、88d朝向与弯曲显示区域88b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此为下方向突出,以夹入罩体64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之间的状态位于空间部80的内部。
即,显示部88通过将罩体64安装在下游侧管部55而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固定。
此外,非显示部89与显示部88的直线显示区域88a连续地形成为一体,非显示部89的与显示部88相反一侧的端部位于延长管22的下游侧管部55的下游端侧。
并且,在该非显示部89的外表面侧实施例如热压箔(压箔)、镀或蒸镀等漏光防止加工,来防止向外侧漏光。
另外,非显示部89的下游侧端部的端面是与发光体49(图7)对置而成为将来自该发光体49的光向导光体57的内部引导的入射面,因此,没有实施漏光防止加工。
并且,导光体57中的非显示部89的下游侧端部能够通过任意的结构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固定,但是为防止光扩散,例如作为固定构件通过固定环90固定于下游侧管部55。
该固定环90例如形成为与显示部88的弯曲显示区域88b相同的C字状,并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下游端侧的外侧面嵌合。
此外,该C字状的固定环90的前端部朝向与该固定环90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此为下方向突出,并且以夹入罩体64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之间(被夹持)状态位于空间部80的内部。
即,固定环90通过将罩体64安装于下游侧管部55而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固定,通过使该固定环90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固定,从而使导光体57的非显示部89的端部夹持在固定环90与下游侧管部55之间而固定于下游侧管部55。
此外,图7所示的地刷23具有:连接管91,下游端侧与延长管22中的上游侧管部56的上游端侧的上游侧保持部86连通连接;以及横向长的壳体92,能够在上下方向或周向等上转动地与该连接管91的上游端侧连接;在该壳体92的与地面对置的下部,形成有与连接管91的另一端侧连通的未图示的吸入口。
在该吸入口安装有未图示的旋转清扫体(旋转刷),该旋转清扫体通过安装在壳体92内的电动机93(图6)能够旋转。
该电动机93在上游侧管部56的上游端侧插入连接有连接管91的状态下,通过安装于该连接管91的未图示的导电销插入至形成于上游侧保持部86的未图示的连接插入孔中,由此与延长管22的各电线电连接。
因此,该电动机93经由延长管22的各电线与手边操作部27电连接,并且经由软管体21内的布线与吸尘器主体12侧电连接,从而从吸尘器主体12侧被供电,并且通过手边操作部27的设定按钮42切换接通和断开,通过主体控制部M(图6)控制该电动机93的动作。
接着,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组装延长管22时,首先,使导光体57的显示部88的直线显示区域88a以及非显示部89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导光体设置部66嵌合,并且,使显示部88的弯曲显示区域88b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上游端侧的外侧面嵌合。
此外,使固定环90在覆盖导光体57的非显示部89的端部的同时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下游端侧的外侧面嵌合。
并且,对安装了电线75、75及连接销81等的下游侧电线保持体76、以及保持夹73进行安装,将罩体64在覆盖上述各部件的同时固定于下游侧管部55。
此时,导光体57的显示部88的前端部88d、88d和固定环90的前端部夹入在罩体64与下游侧管部55之间,由此,将导光体57固定于下游侧管部55。
此后,将组装有安装了电线的上游侧电线保持体87等的上游侧管部56的下游端侧插入至下游侧管部55的上游端侧并进行防脱,从而完成延长管22。
而且,在清扫时,将风路形成体13连接在安装了集尘部的吸尘器主体12的主体吸入口19。即,将软管体21的连接管部26插入至主体吸入口19,通过主体夹31保持连接。此时,吸尘器主体12侧与软管体21的布线电连接。
接着,在软管体21的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插入延长管22的下游端侧部分,在此插入下游侧管部55的插入部62,通过连接夹50保持连接。此时,延长管22内的电线经由延长管22的连接销81与软管体21的布线电连接,并且,导光体57中的非显示部89的下游端部与发光体49(图7)相面对。
此外,在延长管22的上游端,在此在上游侧管部56的上游侧保持部86的上游端,插入地刷23的连接管91,通过夹部保持连接。此时,将地刷23侧的导电销与延长管22侧的电线电连接。
而且,若使用者将电源线与商用交流电源连接,并对把持部41的设定按钮42进行操作,则主体控制部M(图6)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控制电动送风机18的输入。伴随该电动送风机18的驱动,灰尘量检测单元33也进行驱动。
即,成为如下的状态:从发光部35的发光元件35a向受光部36的受光元件36a照射光,主体控制部M基于与该光的受光强度对应的来自受光元件36a的信号,监视经过风路W内的灰尘量。
因电动送风机18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经由集尘部、主体吸入口19、软管体21、延长管22作用于地刷23的吸入口,能够使地面上的灰尘与空气一起被吸入风路W。
此外,通过使用者按照地面的种类等操作设定按钮42,能够使主体控制部M适当地驱动电动机93,由旋转清扫体从地面刮出灰尘而进行清扫。
向风路W吸入的空气成为吸气风,从地刷23向吸尘器主体12侧在延长管22和软管体21、即风路W内移动,从主体吸入口19被吸入集尘部。
而且,由该集尘部将灰尘分离出去的吸气风进一步被吸入电动送风机18,对该电动送风机18的内部进行冷却之后,该吸气风作为排出风从电动送风机18排出,然后经由电动送风机室排出至吸尘器主体12(主体壳15)的外部。
在此,在地面存在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下,即在经过风路W的吸气风中含有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下,该灰尘会阻挡从发光部35的发光元件35a发出的光,从而使受光元件36a的受光强度相对降低。
通过检测出与这样的受光元件36a的受光强度的降低相对应的信号的变化,主体控制部M判断为在风路W内正经过规定量以上的灰尘,使发光体49(图7)发光。
而且,发光体49的发光从在下游侧管部55的上游端设置的导光体57的非显示部89的下游侧端面入射,朝向表面侧的光由于漏光防止加工而在导光体57的内部被反射。
此外,从导光体57朝向背面即下游侧管部55侧的光被导光体设置部66反射而返回导光体57的同时被向导光体57的上游端侧引导,从而被光反射部进一步反射,从而使设置在下游侧管部55的上游端的显示部88发光。
即,在显示部88,延长管22中的沿着下游侧管部55的轴向的直线显示区域88a和沿着下游侧管部55的周向的弯曲显示区域88b发光,使用者能够目视观察到T字状的发光。
因此,能够向使用者报知在地面存在规定量以上的灰尘。
此外,在地面不存在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下,即,在经过风路W的吸气风中不含有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下,该灰尘不会阻挡从发光部35的发光元件35a发出的光,因此,受光元件36a的受光强度相对增加。
通过检测出与这样的受光元件36a的受光强度的增加相对应的信号的变化,主体控制部M判断为在风路W内没有经过规定量以上的灰尘,使发光体49停止发光(灭灯)。因此,显示部88灭灯,对使用者报知已经完成地面清扫。
若清扫结束,则使用者操作设定按钮42,由此主体控制部M停止电动送风机18以及灰尘量检测单元33的驱动。另外,例如也可以是,作为灰尘量检测单元的状态检测单元33例如在电源线与商用交流电源处于连接的期间进行驱动。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下游端侧与手边操作部27连接的长条状的下游侧管部55的上游端侧,可进退地插入有长条状的上游侧管部56的下游端侧,通过覆盖用于将该上游侧管部56保持在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进退后的位置的保持夹73的一部分地安装于下游侧管部55的罩体64,将导光体57的显示部88固定于下游侧管部55,从而,能够利用覆盖保持夹73的结构将导光体57固定于延长管22的下游侧管部55。
因此,能够不对导光体57本身实施任何用于固定的加工、例如螺孔等加工的情况下,即,能够在不使导光体57的光的传递效率降低的情况下并且在不需要专门地另外进行固定导光体57的工序的情况下,容易地将导光体57相对于延长管22的下游侧管部55固定。
此外,对导光体57的一部分实施漏光防止加工而形成非显示部89,从而能够在不需要另外安装用于被覆导光体57的构件等的作业的情况下,容易地覆盖导光体57的除显示部88以外的部分。
因此,能够简化结构使延长管22精小化及轻量化等,并且,通过该漏光防止加工,能够可靠地防止从导光体57的除显示部88以外的部分向外部漏光,能够进一步提高导光体57处的光的传递效率,使显示部88进行的显示更加清楚明了。
接着,参照图8至图12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以及作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配置导光体95来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光体57,并且,通过作为被覆构件的导光体罩96覆盖该导光体95的一部分。
导光体95例如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为长条状,该导光体95的风路W的下游侧的端部侧位于延长管22的下游侧管部55的下游端侧。
并且,该导光体95一体地具有形成在风路W的上游侧的端部侧的发光部即显示部98以及与该显示部98连续的非显示部99。
显示部98一体地具有:作为第一显示(发光)区域的直线显示区域98a,沿着延长管22中的下游侧管部55的轴向(长度方向)呈直线状;以及作为第二显示(发光)区域的弯曲显示区域98b,沿着下游侧管部55的周向弯曲突出为圆弧状;该显示部98位于下游侧管部55的上游端侧。
直线显示区域98a形成为带状,向导光体罩96的外部露出。此外,在该直线显示区域98a中的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外侧面,形成有使导入导光体57内的光向使用者侧即外方(延长管22的径向)反射的光反射部98c。该光反射部98c例如由沿着左右宽度方向的截面三角形的多个槽部等构成。
弯曲显示区域98b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上游端侧的外侧面嵌合,从使用者侧即上侧向地面侧即下侧延伸形成为臂状(带状)。
即,该弯曲显示区域98b形成为C字状。此外,该弯曲显示区域98b位于下游侧保持部63的端部,外侧面与该下游侧保持部63的外侧面位于大致同一个面。
并且,该弯曲显示区域98b的作为被固定部的前端部98d、98d向与弯曲显示区域98b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在此向下方向突出,以夹入罩体64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之间的状态位于空间部80的内部。即,显示部98通过将罩体64安装于下游侧管部55而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固定。
此外,非显示部99与显示部98的直线显示区域98a连续地一体形成为长条状,并且非显示部99插通于导光体罩96的内部,非显示部99的与显示部98相反一侧的端部位于下游侧管部55的下游端侧。
并且,该非显示部99与形成于突出壁部101之间导光体设置部102嵌合配置,该突出壁部101在壁部65、65的内方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外侧面棱状突出而成。
各突出壁部101横跨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上游端附近至下游端附近地形成为直线状。因此,导光体设置部102在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外侧面,在风路W的轴向(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为槽状。
此外,导光体设置部102例如被着色为反射率比周围的部分高的颜色,例如白色或接近白色的颜色等,通过使来自导光体95的光反射而返回导光体95,来防止光向导光体95外部扩散。
另外,导光体95中的非显示部99的下游端部侧能够通过任意的结构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固定,但是,为防止光扩散,例如通过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环90,使非显示部99的下游端部侧与导光体罩96一起固定于下游侧管部55。
即,通过将固定环90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固定,使得导光体95的非显示部99的下游侧端部以及导光体罩96的下游侧端部夹持在固定环90与下游侧管部55之间而固定于下游侧管部55。
此外,导光体罩96横跨下游侧保持部63与插入部62之间形成为长条状,例如被着色有反射率相对高的颜色,例如白色或接近白色的颜色等,使从导光体95向外部泄漏的光通过反射而返回导光体95,从而提高导光体95的光的传递效率。
而且,如图11所示,在该导光体罩96的下游侧保持部63侧即上游端侧的外表面侧即上侧,形成沿着轴向被切缺的切缺部96a。在该切缺部96a中嵌合有导光体95的显示部98的直线显示区域98a。
此外,该导光体罩96的切缺部96a的底部96b(图9)形成为板状,位于导光体95的显示部98的与切缺部96a嵌合的直线显示区域98a和下游侧管部55的外侧面之间。
并且,在切缺部96a形成有未图示的开口,在该开口中插通有导光体95的非显示部99。即,导光体罩96仅覆盖导光体95的非显示部99,另一方面,通过显示部98夹持切缺部96a的底部96b。
换言之,导光体罩96通过导光体95的显示部98被固定于延长管22的下游侧管部55,并且该导光体罩96覆盖导光体95的非显示部99。
此外,导光体罩96的下端部与形成在各壁部65与各突出壁部101之间的槽状的作为保持槽部的罩保持槽部105嵌合,通过固定环90与导光体95一起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固定。
而且,在组装延长管22时,首先,使导光体95的显示部98的直线显示区域98a与导光体罩96的切缺部96a嵌合,使导光体95的非显示部99位于导光体罩96的内部,在该状态下,将这些导光体95与导光体罩96相对于下游侧管体主体61安装。
此时,使导光体95的非显示部99与导光体设置部102嵌合,并且使导光体罩96的下端部与罩保持槽部105嵌合。
此外,使固定环90在覆盖导光体95的非显示部99的端部的同时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下游端侧的外侧面嵌合。
并且,对安装了电线75、75及连接销81等的下游侧电线保持体76和保持夹73进行安装,将罩体64在覆盖这些部件的同时固定于下游侧管部55。
此时,导光体95的显示部98的前端部98d、98d与固定环90的前端部夹持在罩体64与下游侧管部55之间,由此导光体95以及导光体罩96固定于下游侧管部55。
此后,将组装有安装了电线的上游侧电线保持体87等的上游侧管部56的下游端侧,插入至下游侧管部55的上游端侧并进行防脱,从而完成延长管22。
导光体95通过向软管体21的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插入延长管22的下游端侧,在此插入下游侧管部55的插入部62,通过连接夹50来保持连接,从而使非显示部99的下游侧端部的端面与发光体49相面对。
并且,在地面存在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即在灰尘量检测单元33检测为在经过风路W的吸气风中包含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下,主体控制部M使发光体49发光,由此,该发光从导光体95的非显示部99的下游侧端部的端面入射,被向导光体95的上游端侧引导,被光反射部98c反射,而使显示部98发光。
即,在显示部98中,沿着下游侧管部55的轴向的直线显示区域98a与沿着下游侧管部55的周向的弯曲显示区域98b发光,使用者能够目视观察到T字状的发光。因此,能够对使用者报知在地面存在规定量以上的灰尘。
此外,在地面不存在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下,即在灰尘量检测单元33检测为在经过风路W的吸气风中不包含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下,主体控制部M使发光体49停止发光(灭灯)。因此,显示部88灭灯,对使用者报知已经完成地面的清扫。
这样,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导光体罩96覆盖导光体95的除显示部98以外的部分即非显示部99,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从导光体95的除显示部98之外的部分向外部漏光,并且,通过该导光体罩96将从导光体95向外部泄漏的光反射而使其返回导光体95,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导光体95的光的传递效率,使显示部98的显示更加清楚明了。
而且,根据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具有导光体57、95,所述导光体57、95的一端侧即下游侧位于延长管22的下游端侧,在另一端侧即上游侧具有显示部88、98,用于在将延长管22的下游端侧与软管体21的手边操作部27连接的状态下将发光体49的发光从下游端侧向显示部88、98引导;显示部88、98沿着延长管22的周围突出为弯曲状并且其上游端侧固定于该延长管22。
因此,例如与在延长管上布设专用的布线等来配置显示部的结构等相比,能够简化导光体57、95(显示部88、98)的结构,易于进行安装,并且能够在周向上增大显示部88、98。
特别是在电动吸尘器11中,在清扫时把持着把持部41的使用者使地刷23等在地面上行走时,有时会进行使把持部41扭转的操作,因此,通过使显示部88、98在延长管22的周向上增大,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视觉识别性。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除了手边操作部27具有把持部41的结构之外,例如还可以是将手边操作部27形成为圆筒状而把持手边操作部27自身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通过对该手边操作部27配置设定按钮42,能够发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不仅能够应对通过商用交流电源进行供电的电动吸尘器11,例如还能够应对通过二次电池等电池进行供电的电动吸尘器11。
并且,作为使发光体49发光的规定状态,例如可以是集尘部捕集了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状态、或者在主体集尘室中没有安装集尘部的吸尘器的状态等异常状态等,能够任意地设定。
将这些状态统称为吸尘器状态,通过作为状态检测单元而配置的传感器等来检测各个吸尘器状态,与该检测相对应地在主体控制部M中控制发光体49的发光即可。
而且,作为电动吸尘器11不限于卧式,例如,还能够应对将地刷23与纵向长的吸尘器主体12的下部连接并且软管体21及延长管22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2可拆装的立式电动吸尘器等。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6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以及作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6中,11表示所谓的卧式电动吸尘器,该电动吸尘器11具有吸尘器主体12以及能够拆装地与该吸尘器主体12连接的管部即风路形成体13。
此外,如图13、图14以及图16所示,在手边操作部27的前端侧即上游端侧,与轴向大致垂直(交叉)地形成有平面状的端面部44,该端面部44构成手边操作部27的与延长管22连接的连接端。
在该端面部44形成有用于与延长管22连接的连接凹部45,该连接凹部45在中央部形成有凹部46。
在该凹部46的两侧形成有平面状的限制部47、47,并且,在这些限制部47、47的下部形成有作为第一定位部的定位凹部48、48。而且,在凹部46的内部配置发光体49。
连接凹部45在位于把持部41基端侧的手边操作部27的端面部44的上部、即风路W的外侧的位置,在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凹入而形成。
即,凹部46、各限制部47以及各定位凹部48分别位于在轴向上相对于端面部44向风路W的下游侧偏移的位置。换言之,从端面部44侧(风路W的上游侧)观察,凹部46、各限制部47以及各定位凹部48形成在向手边操作部27的里侧(内侧)即下游侧凹入的位置。
凹部46在连接凹部45的左右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沿着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而形成,从端面部44侧(风路W的上游侧)观察,与各限制部47、47相比进一步向手边操作部27的里侧(内侧)即下游侧凹入。
各限制部47用于限制从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插入的延长管22的下游端侧在轴向上的位置,形成为与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大致正交(交叉)的平面状。即,各限制部47形成为与端面部44大致平行。
各定位凹部48用于限制从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插入的延长管22的下游端侧在周向上的位置,与凹部46相同地沿着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而形成,从端面部44侧(风路W的上游侧)观察,与各限制部47、47相比进一步向手边操作部27的里侧(内侧)即下游侧凹入。
发光体49隔着构成凹部46最里部的壁部52配置在手边操作部27的内侧,以便例如在以卸下地刷23及延长管22的状态从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吸入灰尘进行清扫时等,该发光体49不与被清扫面接触。
通过具有透光性的作为孔封闭构件的发光窗部53,来封闭在该壁部52形成的作为透光孔的贯通孔52a。
因此,发光体49配置为隔着发光窗部53沿着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从凹部46向上游端侧(使用者的前方)发光。即,该发光体49与凹部46的端部即壁部52相比配置在内侧。
此外,连接夹50的构成一端侧即前端侧的被操作部50a从在手边操作部27的上部形成的孔部54向外部露出,另一端侧即后端侧的卡止部50b爪状地向下方突出。
该卡止部50b对从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插入的延长管22的下游端侧进行卡止。而且,该连接夹50中的被操作部50a与卡止部50b中间的位置被手边操作部27轴支撑,而被支撑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通过未图示的夹施力单元对卡止部50b朝向向下方突出的方向施力。
插入部62是插入于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的部分,形成为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相比轴向尺寸短且直径小。因此,在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下游端侧的端部与插入部62的前端侧(上游端侧)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有作为延长管端面部的下游侧阶梯部165,该下游侧阶梯部165从下游侧管体主体61向插入部62阶梯状地缩径。
此外,在插入部62外周的上部形成有被连接夹50卡止的卡止凹部166。而且,在该插入部62的外周,安装有作为密封构件的下游侧密封环71,该下游侧密封环71从手边操作部27的作为前端侧即上游端侧插入于该手边操作部27内。
下游侧阶梯部165在将下游侧管部55的下游端侧即插入部62插入于手边操作部27进行连接时,与手边操作部27的端面部44对置,构成手边操作部27与延长管22连接的连接端(延长管22侧的端面部),该下游侧阶梯部165与下游侧管部55的轴向大致正交(交叉)。
即,该下游侧阶梯部165构成下游侧管部55与手边操作部27连接的连接端。此外,在该下游侧阶梯部165,与插入部62之间在轴向(向风路W的下游侧)上突出形成有插入嵌合在手边操作部27的连接凹部45(图14)中的连接凸部171。
在该连接凸部171形成有覆盖导光体57的一部分并插入嵌合在手边操作部27的凹部46(图14)中的凸部72。而且,在该连接凸部171,在凸部72的两侧形成有插入嵌合在手边操作部27的定位凹部48(图14)中的作为第二定位部的定位凸部173、173。
而且,在该连接凸部171,在凸部72的两侧且定位凸部173、173的上方,配置与布线电连接的作为连接体的连接销74、74。
即,连接凸部171、凸部72以及各定位凸部173各自的端部位于相对于下游侧阶梯部165向手边操作部27侧即后侧的位置,换而言之位于相对于下游侧阶梯部165向延长管22(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向风路W的下游侧)偏移的位置。
凸部72形成在连接凸部171与插入部62的外表面之间,沿着延长管22(下游侧管部55的插入部62)的轴向而形成,相对于下游侧阶梯部165向下游侧突出。
此外,该凸部72不具有透光性,即由不透光的合成树脂等构件形成,在该凸部72的内部(中央部)具有插入孔175,在该插入孔175中插入导光体57的一部分。
并且,该插入孔175的面对手边操作部27侧的端部、即凸部72的端部侧的位置被具有透光性的窗构件176封闭覆盖。
各定位凸部173形成在连接凸部171与插入部62的外表面之间,沿着延长管22(下游侧管部55的插入部62)的轴向而形成。
各连接销74形成为直线状,在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中插入了下游侧管部55的插入部62的状态下,各连接销74插入在手边操作部27的各限制部47分别形成的连接孔部178(图14)中,由此与手边操作部27侧电连接。
各连接销74与沿着各管部55、56内配置的未图示的电线电连接。
此外,下游侧密封环71是密封构件,在将插入部62插入连接在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时,该下游侧密封环71的外侧被手边操作部27的内表面压接,由此使下游侧管部55与手边操作部27气密连接,该下游侧密封环71与插入部62的外表面的卡止凹部166相比配置在风路W下游侧的位置。
并且,下游侧保持部63是被上游侧管部56的下游端侧插入的部分,形成为与下游侧管体主体61相比轴向尺寸短且直径大。因此,在下游侧管体主体61的上游端侧的端部与下游侧保持部63的下游端侧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形成上游侧阶梯部181,该上游侧阶梯部181从下游侧管体主体61向下游侧保持部63阶梯状地扩径。
此外,在下游侧保持部63的内表面安装有上游侧密封环,该上游侧密封环与上游侧管部56的下游端侧的外表面可滑动接触地压接,使下游侧管部55与上游侧管部56气密地连接。
并且,在下游侧保持部63,在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清扫状态)时面对使用者侧的上侧,安装有作为保持单元的保持夹83,该保持夹83能够将上游侧管部56保持在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进退后的位置,并能够解除该保持。
上游侧管体主体85在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清扫状态)时面对使用者侧的上侧的外侧面,在轴向上形成多个卡止突起部188,所述卡止突起部188通过被保持夹83卡止,将上游侧管部56保持在相对于下游侧管部55进退后的位置。
上游侧保持部86是被地刷23的下游端侧部分插入的部分,形成为与上游侧管体主体85相比轴向尺寸短且直径大。此外,在上游侧保持部86,在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清扫状态)时面对使用者侧的上侧,安装有作为吸入口体保持单元的地刷保持单元即夹部189,该夹部189能够保持延长管22(下游侧管部55)的下游端与地刷23之间的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保持。
此外,导光体57例如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为长条状,导光体57的一端侧(风路W的下游侧的端部侧)插入延长管22的下游侧管部55的凸部72的插入孔175中而面对窗构件176。
即,该导光体57的一端侧位于延长管22的下游端侧,并且该导光体57与凸部72的下游侧端部(前端部)相比配置在内侧。而且,该导光体57的另一端侧(风路W的上游侧的端部侧)与显示部88形成为一体。
该显示部88沿着周向弯曲为圆弧状而形成,沿着延长管22的上游侧管部56的周围与上游侧阶梯部181的位置嵌合。即,该显示部88位于延长管22的下游侧管部55的上游端侧。
而且,该导光体57被覆盖,以使得该导光体57的除插入插入孔175的下游侧端部和上游端侧即显示部88之外的部分不向外部扩散光。
该覆盖例如可以是通过另外的罩体覆盖导光体57的结构,也可以是利用反射率高的颜色等对导光体57自身进行着色的结构等。
接着,说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清扫时,将风路形成体13与安装有集尘部的吸尘器主体12的主体吸入口19连接。
具体地说,将软管体21的连接管部26插入主体吸入口19,通过主体夹31保持连接。此时,吸尘器主体12侧与软管体21的布线电连接。
接着,在图14所示的软管体21的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插入图15所示的延长管22的下游端侧,在此插入下游侧管部55的插入部62。此时,使用者在使延长管22的连接销74、74、定位凸部173、173以及凸部72分别与手边操作部27的连接孔部178、178、定位凹部48、48以及凹部46的同时,将延长管22的插入部62插入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
若通过该插入操作,插入部62与连接夹50的卡止部50b抵接,进而将延长管22的插入部62向手边操作部27插入,则插入部62在克服夹施力单元对卡止部50b的施力的同时向上按压卡止部50b。
而且,在该卡止部50b到达卡止凹部166的位置时,夹施力单元的施力使连接夹50转动而复原,卡止部50b与卡止凹部166卡止,从而延长管22相对于手边操作部27被保持固定(图13)。
在该状态下,延长管22的连接凸部171与手边操作部27的限制部47、47抵接,并且,延长管22的下游侧阶梯部165与手边操作部27的端面部44抵接,由此,限制延长管22相对于手边操作部27在轴向上的位置。
而且,通过连接销74、74、定位凸部173、173以及凸部72与连接孔部178、178、定位凹部48、48以及凹部46进行嵌合,限制延长管22相对于手边操作部27在周向上的位置。
此外,经由连接销74、74,延长管22的电线与软管体21的布线电连接。而且,凸部72的窗构件176位于与凹部46最深部的壁部52的发光窗部53对置的位置。即,导光体57的上游端侧在凹部46的内部位置与发光体49对置。
此外,在延长管22的上游端、在此为上游侧管部56的上游侧保持部86的上游端,插入地刷23的连接管91,通过夹部189保持连接。此时,地刷23侧的导电销与延长管22侧的电线电连接。
而且,若使用者将电源线与商用交流电源连接,操作把持部41的设定按钮42,则主体控制部M(图5)按照使用者的操作控制电动送风机18的输入。伴随该电动送风机18的驱动,灰尘量检测单元33也进行驱动。即,成为如下的状态:从发光部35的发光元件35a向受光部36的受光元件36a照射光,主体控制部M基于与该光的受光强度对应的来自受光元件36a的信号,监视经过风路W内的灰尘量。
因电动送风机18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经由集尘部、主体吸入口19、软管体21、延长管22作用于地刷23的吸入口,使地面上的灰尘与空气一起被吸入风路W。
此外,通过使用者按照地面的种类等操作设定按钮42,能够使主体控制部M适当地驱动电动机93,由旋转清扫体从地面刮出灰尘进行清扫。
在此,在地面存在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下,即在经过风路W的吸气风中包含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下,该灰尘阻挡从发光部35的发光元件35a发出的光,从而受光元件36a的受光强度相对降低。
通过检测出与这样的受光元件36a的受光强度降低对应的信号的变化,主体控制部M判断为在风路W内正经过(规定量以上的)灰尘,而使发光体49发光。
而且,发光体49发出的光从发光窗部53出射,经由窗构件176向插入孔175内的导光体57的一端部(下游侧端)入射。此时,由于发光体49发出的光在凹部46内向窗构件176入射,所以在手边操作部27与延长管22之间的连接端,即在手边操作部27的端面部44与延长管22的下游侧阶梯部165对置的对置位置,光不向外部泄漏。
而且,入射至导光体57的光被向该导光体57的另一端部(上游侧端)引导,显示部88整体点亮。因此,能够对使用者报知在地面存在规定量以上灰尘。
此外,在地面不存在规定量以上的灰尘的情况下,该灰尘不阻挡从发光部35的发光元件35a发出的光,因此,受光元件36a的受光强度相对增加,检测出与受光元件36a的受光强度的增加对应的信号的变化,使发光体49停止发光(灭灯)。因此,显示部88灭灯,对使用者报知已经完成地面的清扫。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将发光体49与凹部46的端部即壁部52(发光窗部53)相比配置在内侧,并且,将导光体57的一端侧与凸部72的端部(窗构件176)相比配置在内侧,由此,能够通过壁部52以及发光窗部53保护发光体49,通过窗构件176保护导光体57的一端侧,防止在这些发光体49以及导光体57的一端侧出现损伤。
接着,参照图17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以及作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第四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凹部46的开口侧,即在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侧的位置(端面部44),安装开闭器(shutter)196作为开闭构件。
开闭器196形成为板状,形成在该开闭器196上端的转动轴196a被手边操作部27的端面部44的上游端的边缘部轴支撑成能够转动。此外,在该开闭器196的转动轴196a安装有对该开闭器196施力的作为施力单元的扭簧198。
该扭簧198对开闭器196向凹部46的封闭方向即与发光体49相反的方向(图中左侧)施力。
而且,在相对于手边操作部27卸下了延长管22的状态下,开闭器196由于扭簧198的施力而转动,从而位于相对于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侧将凹部46封闭的封闭位置(如图中的假想线所示)。
该封闭位置例如是开闭器196与手边操作部27的端面部44成为大致同一个面的位置,即沿着与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位置,阻挡发光体49发出的光沿着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风路W的上游方向)出射。
此外,在相对于手边操作部27安装了延长管22的状态下,即若延长管22的下游侧管部55的插入部62插入了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则开闭器196由于与向凹部46插入的凸部72抵接而向后方即凹部46的内侧(里侧)转动,从而保持在使凹部46敞开的敞开位置(如图中的实线所示)。
该敞开位置例如是开闭器196在手边操作部27的内部沿着该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的位置,不阻挡发光体49发出的光沿着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风路W的上游方向)出射。
这样,将发光体49配置于凹部46,并且,配置有能够在使凹部46封闭的封闭位置与使凹部46敞开的敞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转动)的开闭器196。
而且,该开闭器196由于向凹部46插入凸部72而向敞开位置移动,由此,在相对于手边操作部27安装了延长管22的状态下,能够使发光体49与导光体57的一端侧对置而能够使发光体49的光可靠地向导光体57的一端侧(下游端侧)入射。
此外,在相对于手边操作部27卸下了延长管22的状态下,在例如用尖头吸头(っるロ)等吸口体代替延长管22连接于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时,开闭器196也不会损伤发光体49。
此外,即使在卸下地刷23及延长管22而由手边操作部27直接吸入灰尘时等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进行保护而避免灰尘附着于发光体49等。
此外,由于具备对开闭器196向封闭位置施力的扭簧198,所以,例如在从手边操作部27卸下了地刷23以及延长管22的状态下进行清扫时等情况下,不管手边操作部27的角度如何开闭器196都被保持在封闭位置,因此,通过开闭器196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护发光体49。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发光体49配置在手边操作部27内的风路W的下侧,即,配置在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清扫状态)时面对地面侧的侧等。在该情况下,构成为通过适当地改变导光体57的显示部88的形状来在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清扫状态)下在使用者侧进行显示即可。
接着,参照图18说明第五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以及作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第五实施方式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开闭器196的封闭位置是在手边操作部27的内侧相对于该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倾斜规定锐角例如45°的位置(如图中的实线所示)。
即,开闭器196在位于该封闭位置的状态下,阻挡发光体49的光从凹部46朝向手边操作部27的轴向出射。
此外,对该开闭器196的发光体49侧(图中右侧)即内侧的主面196b,换言之对不易附着灰尘或不易受损伤的主面196b,实施使发光体49的光反射的反射加工。具体地说,例如将开闭器196主面196b加工为镜子状,或安装反射体。
而且,在电动吸尘器11的使用状态(清扫状态)时面对使用者侧的手边操作部27的上部,在上游端附近的位置形成有光透射部的开口部100。
该开口部100形成在被处于封闭位置的开闭器196(如图中实线位置所示)的主面196b反射的来自发光体49的光出射的位置。此外,该开口部100在延长管22与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连接的状态下,被处于敞开位置的开闭器196(如图中假想线所示)封闭,从而位于不使发光体49的光向外部出射的位置。
因此,例如在代替延长管22而在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连接了尖头吸头等吸口体来进行清扫时,或者卸下地刷23以及延长管22而由手边操作部27进行清扫时等情况下,在使用者主要关注手边操作部27的上游端侧时,发光体49的光被处于封闭位置的开闭器196的主面196b反射而从开口部100出射,从而,至少在将延长管22从手边操作部27卸下的状态下也能够对使用者报知规定的状态,在此报知经过风路W的灰尘量为规定量以上(存在灰尘(灰尘多))。
根据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在手边操作部27,在相对于该手边操作部27与延长管22的连接端在轴向上偏移的位置配置有发光体49,并且,使沿着延长管22配置的导光体57的一端侧(下游端侧)与发光体49对置,向另一端侧(上游端侧)的显示部88引导光,由此,不需要置在延长管22安装配置用于引导光的专用的布线等。
因此,能够简化结构,并且能够防止来自发光体49的发光从手边操作部27与延长管22的连接端向外部泄漏。
另外,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00只要构成为能够使发光体49的光透射即可,例如可以由具有透光性的封闭构件等进行封闭。
此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中,如果构成为不安装扭簧198而通过自重进行转动的结构,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延长管22可以不是伸缩延长管。在该情况下,由于导光体57的显示部88更接近地刷23,所以对利用地刷23进行清扫时主要关注地刷23的使用者而言,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部88的视觉识别性。
而且,例如,手边操作部27与延长管22的插入部62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相互相反。即,也可以是,在形成于手边操作部27侧的插入部的凸部中配置发光体49,在形成于延长管22的一端侧即下游端侧(基端侧)的凹部46中配置导光体57的一端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