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1214A - 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 - Google Patents

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1214A
CN102221214A CN201110203656XA CN201110203656A CN102221214A CN 102221214 A CN102221214 A CN 102221214A CN 201110203656X A CN201110203656X A CN 201110203656XA CN 201110203656 A CN201110203656 A CN 201110203656A CN 102221214 A CN102221214 A CN 1022212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system
medium
soot cleaning
boiler
injection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036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gs Heating Facilt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gs Heating Facilt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gs Heating Facilt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gs Heating Facilt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20365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21214A/zh
Publication of CN102221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12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cineration Of Wast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包括用于提供介质的介质源、用于压力喷射清灰的喷射装置和清灰系统换热装置,所述介质源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喷射装置的入口相连接,所述喷射装置的喷射口对准所述锅炉内的待清灰位置,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设于所述锅炉内并通过管路连接在所述介质源和所述喷射装置之间,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与所述喷射装置之间还可以设有耐压储能装置以提高清灰效果,本发明的清灰系统能够通过简单的设备结构和工作流程对锅炉内需要清除的积碳、积灰进行清除,能够消耗极少的介质和能量实现较高的清除效率,能够显著降低清灰系统的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节能降耗,且运行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锅炉的高效节能的清灰系统,尤其适合于清除供热锅炉内的受热面管束上的积碳、积灰。
背景技术
清灰是各类供热锅炉、余热锅炉和电站锅炉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清灰对提高锅炉受热面的换热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显著降低能量消耗,提高锅炉出力。目前的锅炉清灰系统有多种,如蒸汽清灰、声波清灰、空气炮清灰和燃气脉冲清灰等系统;不同种类清灰装置,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但是,现有的锅炉清灰系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清灰系统的设备及其控制都比较复杂,能量消耗也较高,另外如燃气脉冲清灰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必须采取监控和防止燃气泄露的有效措施,这就造成清灰系统设备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能够通过简单的设备结构和工作流程对锅炉内的换热器表面的积碳、积灰进行清除,能够消耗极少的介质和能量实现较高的清除效率,能够显著降低清灰系统的生产成本,降低运行成本,节能降耗,且运行安全可靠。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包括用于提供介质的一个或若干个介质源和用于压力喷射所述介质的一个或若干个喷射装置,所述介质源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喷射装置的入口相连接。所述介质源的出口管路上设有或不设有防止介质倒流的逆止阀,和/或,所述介质源的出口管路上设有或不设有控制介质输送的开关阀。所述喷射装置的喷射口对准所述锅炉内的待清灰位置即锅炉的受热面管束或其它待清灰部位,每个所述喷射装置上的喷射口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若干个。
所述介质源的介质压力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喷射装置内的介质压力。
所述介质可以为水、气和蒸汽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或者所述介质可以为含有功能性药剂的水、气和蒸汽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功能性药剂可以为除垢剂、防锈剂、防护剂和磨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喷射装置内的介质压力可以为0.2-1.6MPa,优选为0.4-1.0MPa。
较优地,紧邻所述喷射口的前方管路上设有或不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喷射装置的喷射压力、时间和流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喷射口控制元件。
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包括自力式开关元件、电动阀、气动阀或液动阀,优选为自力式开关元件或气动阀。
较优地,全部或部分所述喷射口与其所对准的所述待清灰位置间的距离固定或可调,全部或部分所述喷射口的喷射角度固定或可调,所述喷射口的喷口嘴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为特定的形状,优选为角形、梯形、缩口形、扩口形、鸭嘴形或马蹄形。
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所述介质源和喷射装置之间还设有耐压储能装置和/或清灰系统换热装置,所述耐压储能装置设于所述锅炉外,所述耐压储能装置为一个或若干个,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入口与所述介质源或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相连,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入口管路上设有或不设有逆止阀,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出口管路上设有或不设有用于控制其与所述喷射装置间通断的喷射装置控制阀,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为设于所述锅炉外的电磁阀、电动阀、气动阀或液动控制阀,所述喷射口至少对应设有一个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或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即:当所述喷射口不设有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时,所述喷射装置应设有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当所述喷射装置不设有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时,所述喷射口应设有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设于所述锅炉内,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可以为一个或若干个,当所述换热装置的数量为若干个时,各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之间可以采用串联、并联或串并联混合的方式设置。
优选为采用串联方式连接,以便利用所述锅炉内的不同温度的烟气对所述清灰系统中的介质进行逐渐的加热,以逐渐提高其本身所蕴含的能量,使其所蕴含的能量越来越高直至将要喷射时达到最高,提高其清灰的效果。
为了提高所述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优选为至少一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为管式换热装置,所述管式换热装置的入口和出口之间为一根或多根清灰系统换热管,当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为多根时,构成清灰系统单排换热管束或清灰系统多排换热管束。
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可以为单管或套管,为了实现在所述清灰系统中同时输入不同的介质而又不互相影响,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优选为套管,较优地,至少一根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为套管,所述套管由内管和外管组成,全部或部分所述外管中套接有一个或若干个所述内管,当所述外管中套接有若干个所述内管时,位于同一个所述外管中的若干个所述内管彼此套接或并列连接,所述套管中的各管路(指各个内管、外管各自构成的管路)可以均设有各自单独的介质通道,同一套管的外管和各个内管的入口可以连接相同或不同的介质源,所述介质源中的介质相同或不同,同一套管的外管和各个内管的出口可以分别与相同或不同的所述喷射装置的入口相连。
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较优地,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全部或部分所述管式换热装置还设有分别与其各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的入口端和出口端相连通的下联箱和/或上联箱,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之间优选为并列连接,可以以排管/列管的方式连接,所述下联箱的入口和所述上联箱的出口分别构成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即所述管式换热装置)的入口和出口。
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所述耐压储能装置与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或喷射装置为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连接;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与所述喷射装置为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本发明的清灰系统既可以利用介质源的介质直接用于清灰、又可以利用锅炉余热将之进行加热和/或预热后用于清灰、还可以将加热后的介质储存并按要求进行清灰,因此本发明的清灰系统的设备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且设备结构简单,整机设备的生产成本低,与现有的其他清灰装置相比,同等规模下,生产成本仅需60%-70%,并且,本发明的清灰系统现场安装量和电缆用量少,分别仅需要现有其他清灰装置的70%和40%左右,本发明的清灰系统的安装和维护方便,能够适用于各种锅炉,尤其适用于供热锅炉;
2、由于本发明的清灰系统是利用锅炉自身的烟气热能对输入的介质进行预热和/或加热,以将其转化为可以对锅炉内需要清灰的表面进行喷射清灰的具有足够能量的介质,能够降低清灰所需能源的消耗,降低运行的费用,有利于节能降耗,并且本发明的介质的预热和/或加热、喷射清灰等过程均可以在锅炉内部完成,既能节约空间成本还能够减少热量的损失,并且本发明的清灰系统可以在锅炉运行时进行清灰,不影响锅炉的运行;
3、由于本发明的清灰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介质的输入和喷射的流量和/或压力,以根据锅炉的实际运行状况随时调整清灰介质的输出能量,可以实现清灰的及时、高效,并且,本发明的清灰系统可以通过自动化调控输入的介质的流量和/或压力以及输出的介质的喷射流量和/或压力,实现清灰操作的自动化运行,不仅提高了运行效率,还使得本发明清灰系统的控制操作更加便捷,且安全系数更高,运行效率也更高;
4、由于本发明清灰系统的喷射装置的喷射距离和喷射角度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能够以最低的能源消耗达到最佳的清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地描述。
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用于清除各种锅炉尤其是供热锅炉的受热面的积碳、积灰。所述系统包括用于提供介质的一个或若干个介质源和用于压力喷射其中介质的一个或若干个喷射装置,所述介质源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喷射装置的入口相连接。
每个所述喷射装置可以设有一个或若干个喷射口105,所述喷射口对准所述锅炉内的待清灰位置6,优选为对准所述锅炉的换热器中的换热管/换热管束的受热面,优选为全部或部分所述喷射口与其所对准的待清灰位置的距离固定或可调,全部或部分所述喷射口的喷射角度固定或可调,所述喷射口的喷口嘴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如可以为角形、梯形、缩口形、扩口形、鸭嘴形或马蹄形等。所述喷射口既可以构成所述喷射装置(如图2-图4中示出的9)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所述喷射装置的全部(如图1-图4中示出的105)。
通常来说,如果锅炉运行时的负荷变化较小,可以采用固定安装喷射口的方式以最简化的结构实现清灰目的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锅炉型号、规格等设置成固定的安装角度和距离,例如可以设置成垂直于待清灰表面且距离该表面450mm。或者喷射角度、距离等可以进行简单的调节,如可以采用正对待清灰表面的中部位置,并可以上下左右各偏转15°共五个喷射角度,喷射距离可以有三个可调位置,如,400mm、450mm、500mm。当需要的清灰状况较为复杂时,喷射角度还可以有更加复杂的变化,如可以采用连续变化的喷射角度、喷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喷射效果。经申请人研究发现,对于供热锅炉,当喷射角度在36.5~38.5°时,在清除效果相当的情况下,其介质消耗可以降低40%左右。
为了对所述喷射装置的喷射进行控制,所述喷射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单个所述喷射口的喷射口控制元件106,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可以设于紧邻所述喷射口的前方管路上(如图3所示),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能够控制所述喷射装置的喷射压力、时间和流量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可以为自力式开关元件、电动阀、气动阀或液动阀,优选为自力式开关元件或气动阀,当介质达到要求的压力时自动开启实施清灰操作。
通常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设于所述锅炉外,还可以设置可以通过手动控制喷射口的喷射动作的手动控制装置,或者设置可以通过手动控制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动作的手动操作机构。
当清灰所需的清灰介质流量较大、喷射时间较长或喷射压力要求较高时,为了积蓄足够多的清灰介质或足够高的喷射压力,所述介质源和喷射装置之间还可以设有一个或若干个设于所述锅炉外的耐压储能装置8,通过所述耐压储能装置储存足够多的所述清灰介质,以满足清灰的要求,通常输入介质的压力相同时设有所述耐压储能装置时的介质喷射的压力可以比未设置时提高0.3MPa左右,通常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清灰需要进行设置,如可以设置为10个-20个,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为了便于控制,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出口管路上或所述喷射装置的前部还可以设有用于控制其与所述喷射装置间通断的喷射装置控制阀10(如图1、2、4所示),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可以对其上的所有喷射口进行喷射控制,通常可以通过控制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的开启/关闭来控制所述耐压储能装置内清灰介质的压力,并可以用于控制清灰介质通过喷射装置或其喷射口的喷射,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可以为电磁阀、电动阀、气动阀或液动控制阀,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设于锅炉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耐压储能装置中的喷射介质的喷射压力,还可以在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入口之前设置逆止阀11,以防止介质倒流。
通常来说,所述喷射口应至少对应设有一个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或一个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即所述喷射口均应设有用于控制其喷射的装置,以利于对清灰介质进行控制,当设有喷射口控制元件时通常由其进行喷射控制,当未设置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时,可以通过控制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控制喷射。
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所述清灰系统还可以包括清灰系统换热装置1,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设于所述锅炉内并通过管路连接在所述介质源和所述喷射装置/耐压储能装置之间,通常与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入口相连的管路在进入所述锅炉之前(即所述介质源的出口管路上)还可以设有逆止阀11和/或介质输入控制元件3,以防止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中的介质压力升高后逆流,并可控制介质的输送;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入口与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相连时,通常,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入口管路上设有所述逆止阀11,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出口管路上设有用于控制其与所述喷射装置间通断的喷射装置控制阀,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为设于所述锅炉外的电磁阀、电动阀、气动阀或液动控制阀。
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将进入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内的介质称为吸热介质,所述吸热介质与所述锅炉内的烟气进行热交换吸热,当其所吸收的热量达到所述喷射装置内的介质所需要蕴含的能量要求后,将其称为清灰介质,所述吸热介质与所述清灰介质可以是压力和/或温度不同的一种介质,也可以是压力和/或温度不同的两种介质,即所述吸热介质到所述清灰介质的转换可以仅仅是所蕴含的能量不同,也可以是还发生了介质形态变换。
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可以为一个或若干个,所述耐压储能装置与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或喷射装置可以分别为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连接,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与所述喷射装置为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连接,优选为一对一的设置;当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数量为若干个时,各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之间可以采用串联、并联或串并联混合的方式设置,具体设置方式包括:
(1)若干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并列连接,并连接在所述介质源和所述喷射装置/耐压储能装置之间,优选为若干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均匀分布在所述锅炉内靠近炉墙内壁处;
(2)若干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首尾顺序串联,并连接在所述介质源和所述喷射装置/耐压储能装置之间,优选为若干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分布在所述锅炉内的不同温度区域内,并按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在所述介质源和所述喷射装置/耐压储能装置之间依次顺序连接;
(3)一个或若干个采用方式(2)串联有若干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组与一个或若干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并列连接,并连接在所述介质源和所述喷射装置/耐压储能装置之间;
(4)一个或若干个采用方式(1)并列连接有若干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组与至少一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首尾顺序串联,并连接在所述介质源和所述喷射装置/耐压储能装置之间。
优选为采用串联方式连接,以便利用所述锅炉内的不同温度的烟气对所述吸热介质进行逐渐的加热,以逐渐提高其本身所蕴含的能量,使其所蕴含的能量越来越高直至转换为清灰介质,能够充分利用锅炉内不同温度烟气的能量,达到节能的效果。例如,多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可以分别设于所述锅炉排烟处的低温段处和高温段的炉墙内靠近内壁处,既能获得所需的相应烟气能量,又使得安装较为方便,所述吸热介质可以先在低温段利用低温烟气进行预热,然后再进入高温段利用高温烟气进行加热,由于锅炉排烟处的低温烟气基本不参与锅炉的热交换(指锅炉工作用热交换),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锅炉内不同部位的烟气能量对所述吸热介质进行相应的能量增加,使所述清灰系统利用锅炉内的余热达到高效节能的清灰目的。
其中,布设于锅炉内不同位置的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结构及布设密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为按照实际要求及锅炉内的余热分布情况进行设置,如在高温处设置的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结构优选为更加利于整个清灰系统内的介质吸收热量,其在高温处的设置密度可以相应提高,或者,可以在锅炉排烟处的低温段处相对更加密集的布设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具体布设情况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为了提高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优选为至少一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为管式换热装置,所述管式换热装置的入口和出口之间设有清灰系统换热管101,每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的数量可以为一根或多根,当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的数量为多根时,全部或部分多根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组成清灰系统单排换热管束,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包括一排或若干排所述清灰系统单排换热管束,当为若干排时,若干排所述清灰系统单排换热管束组成清灰系统多排换热管束,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优选为采用清灰系统单排换热管束或清灰系统多排换热管束,以尽可能对锅炉的余热进行有效利用。
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可以为单管或套管,优选为所述的清灰系统单排换热管束、清灰系统多排换热管束或一个所述的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中的清灰系统换热管全部为单管或全部为套管,以便于加工、使用、维护等(也不排除二者混合的情况),为了实现在所述清灰系统中同时输入不同的介质(所述不同的介质不仅包括化学成分不同的介质,还包括温度不同化学成分相同的介质或化学成分相同物理性质不同的介质,如不同温度的水,不同温度的汽,或水与汽等均包括在本发明所述的不同的介质的范围内)而又不互相影响,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通常为套管,较优地,至少一根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为套管,所述套管由内管和外管组成,根据需要,所述套管可以为一套一或一套多的设置方式,通常可以是全部或部分所述外管中套接有一个或若干个所述内管,当所述外管中套接有若干个所述内管时,位于同一个所述外管中的若干个所述内管彼此套接或并列连接,如可以为两根直径不同的清灰系统换热管同心设置为一套一的套管即同心套管,也可以为一根直径较大的清灰系统换热管作为外管,其内设有多根彼此独立的直径较小的清灰系统换热管作为内管,如内径50mm的外管中设有三根外径22mm的内管,所述内管中的介质通过吸收所述外管中的介质的能量进行加热,或者所述内管中通入温度高于外管中介质的温度的高温的介质,以利用内管中的高温介质和颅腔内的烟气同时对外管中的介质进行加热,提高外管中介质的加热速度,尤其是对于直径较大的外管而言,由于介质的横向加热深度较大,位于中心位置的介质的加热速度受外管中介质的换热效率的影响较大,该种设置有利于减小介质的体积,减少其横向加热深度,提高外管中介质的换热效率,加热速度明显提高。另外,相同材质的管材直径越小其强度越高,耐压也越高,因此,耐压强度相同的小直径管材相对于大直径管材对于材质的要求较低,相应的成本也更低。所述套管的各管路(指所述各内管、外管的各自内部的管路)可以设有各自单独的介质通道,同一套管的外管和各个内管的入口可以分别与介质源相连,所述介质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介质源中的介质通常可以不同,同一套管的外管和各个内管的出口可以分别与相同或不同的所述喷射装置的入口相连接,所述各管路内的介质流向可以为同向流动(如内管中介质由外管中介质加热时)也可以为逆向流动(如利用内管中介质加热外管中介质时)。或者,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的部分可以设有内、外管相连通的连通孔,所述内管中的介质中添加部分所述功能性药剂,并通过所述连通孔赋予所述外管中的介质特定的功能,并能避免对所述外管的副作用。
由于锅炉受热面的积灰、积碳的组织结构、形态、厚度、结合牢度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锅炉的类型、结构、锅炉的设计功率、工作功率、使用的燃料、燃料燃烧的效率等,实际清除时所需要的清除力度、清除所需的介质也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最终的清除效率或为了节约清除成本,优选为采用混合介质或添加一定的功能性药剂,为了尽可能提高清除效果,可以选择适当的套管结构,尤其是采用不同介质在特定的时机进行混合,可以有效避免单种介质对于结合牢度不同的积灰清除效率不一致的缺陷,提高对不同积灰的清除效率,通常来说比单种介质方式的喷射效率有较大提高。
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较优地,全部或部分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管式换热装置)还设有分别与其各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的入口端和出口端相连通的下联箱102和/或上联箱103,以便提高介质流通量和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对锅炉内热量的利用效率,其更利于提高介质吸热的效率,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上的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分别连接在所述上联箱和下联箱之间,优选为所述各清灰系统换热管在二者之间并列连接,如可以以列管的方式连接,所述下联箱的入口和所述上联箱的出口分别构成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入口和出口,并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介质源和所述喷射装置/耐压储能装置相连接,通常,只有当所述上联箱或耐压储能装置或耐压储能装置及喷射装置中的清灰介质的压力达到所需的一定值或预设值时,清灰介质所蕴含的能量才能通过相应的喷射口喷出。
所述介质源可以是设于所述锅炉外的水源、气源、蒸汽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优选为水源、压缩空气源或压力蒸汽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的介质可以为水、汽和/或气,也可以在所述介质中添加功能性药剂,如除垢剂、防锈剂、防护剂和磨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以获得相应的功能。
所述喷射装置内的介质压力通常为0.2-1.6MPa,也可以为0.2-1.0MPa,0.3-0.7MPa,为了取得更佳的积碳、积灰清除效果优选为0.4-1.0MPa。
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所述介质源的出口还可以连接有介质储存/输送装置2,并通过所述介质储存/输送装置与所述锅炉清灰系统的清灰系统换热装置/耐压储能装置通过管路相连。
为了对所述介质的输入流量和/或输入压力进行控制,所述介质源或所述介质储存/输送装置的出口管路上通常设有介质输入控制元件3,如手动阀、电动阀、气动阀或液动阀,优选为电磁阀。
所述介质源可以是泵、压缩机等,如水泵、气体压缩机或空气压缩机。
所述介质源还可以是直接与所述锅炉的换热器中的换热管相连的水源或汽源。
下面以在图3所示系统中输入介质水为例对所述清灰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来自所述介质源的介质水通过管路进入所述锅炉内的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下联箱,所述介质水的输入量可以通过所述介质输入控制元件3进行调节控制,进入所述下联箱内的介质水吸收所述锅炉内的烟气热量,随着吸收热量的不断增多,介质水的温度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介质水汽化为蒸汽,并进入清灰系统换热管中,由于清灰系统换热管的换热速度较高,刚刚汽化的蒸汽所蕴含的能量迅速提升,压力增加,随着下联箱中的介质水汽化出的蒸汽的量的不断增加,部分蒸汽进入上联箱,并继续吸收热量,进入上联箱的蒸汽可以通过管路进入设于所述锅炉外的耐压储能装置中,并在其中不断聚集,通常进入其中的蒸汽所蕴含的能量均能够达到清灰介质的能量要求,当其所聚集的清灰介质达到一定量时,其中的压力达到设定的自动喷射限,部分清灰介质自所述耐压储能装置输送至所述喷射装置9,再通过控制喷射口控制元件106从喷射口105喷射而出,或者在需要时手动控制开始喷射,开始一个喷射清灰动作,随着所述耐压储能装置中的清灰介质的减少,压力降低,喷射动作结束,或者设定的喷射时间达到设定值时自动停止喷射动作,完成一个喷射动作,所述喷射动作的开始和结束均可以通过所述喷射控制元件予以调节、控制。如此周而复始,对所述锅炉的相应待清灰部位进行清灰。
本发明的上述清灰流程不只适用于介质水和上述的系统结构,同样适用于其他相应的介质和其他相应的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介质的一个或若干个介质源和用于压力喷射所述介质的一个或若干个喷射装置,所述介质源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喷射装置的入口相连接,所述介质源的出口管路上设有或不设有防止介质倒流的逆止阀和/或控制介质输送的开关阀,所述喷射装置的喷射口对准所述锅炉内的待清灰位置,每个所述喷射装置上的喷射口的数量为一个或若干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为水、气和蒸汽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或者所述介质为含有功能性药剂的水、气和蒸汽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功能性药剂为除垢剂、防锈剂、防护剂和磨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装置内的介质压力为0.2-1.6MPa,优选为0.4-1.0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口的管路上设有或不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喷射装置的喷射压力、时间和流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喷射口控制元件,所述喷射口控制元件为自力式开关元件、电动阀、气动阀或液动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全部或部分所述喷射口同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待清灰位置间的距离固定或可调,全部或部分所述喷射口的喷射角度固定或可调,所述喷射口的喷口嘴的形状为角形、梯形、缩口形、扩口形、鸭嘴形或马蹄形。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源和喷射装置之间还设有耐压储能装置和/或清灰系统换热装置,所述耐压储能装置设于所述锅炉外,所述耐压储能装置为一个或若干个,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入口与所述介质源或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相连,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入口管路上设有或不设有逆止阀,所述耐压储能装置的出口管路上设有或不设有用于控制其与所述喷射装置间通断的喷射装置控制阀,所述喷射装置控制阀为设于所述锅炉外的电磁阀、电动阀、气动阀或液动控制阀,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设于所述锅炉内,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为一个或若干个,当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数量为若干个时,各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之间采用串联、并联或串并联混合的方式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为管式换热装置,所述管式换热装置的入口和出口之间为一根或多根清灰系统换热管,当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为多根时,构成清灰系统单排换热管束或清灰系统多排换热管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为单管或套管,所述套管由内管和外管组成,全部或部分所述外管中套接有一个或若干个所述内管,当所述外管中套接有若干个所述内管时,位于同一个所述外管中的若干个所述内管彼此套接或并列连接,同一套管的外管和各个内管的入口连接相同或不同介质的介质源,同一套管的外管和各个内管的出口与相同或不同的所述喷射装置的入口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全部或部分所述管式换热装置还设有分别与其各个所述清灰系统换热管的入口端和出口端相连通的下联箱和/或上联箱,所述下联箱的入口和所述上联箱的出口分别构成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的入口和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压储能装置与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或喷射装置为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连接;所述清灰系统换热装置与所述喷射装置为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连接。
CN201110203656XA 2011-07-20 2011-07-20 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 Pending CN1022212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03656XA CN102221214A (zh) 2011-07-20 2011-07-20 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03656XA CN102221214A (zh) 2011-07-20 2011-07-20 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1214A true CN102221214A (zh) 2011-10-19

Family

ID=44777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3656XA Pending CN102221214A (zh) 2011-07-20 2011-07-20 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2121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35863A (zh) * 2014-09-29 2014-12-24 天津春辉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吹灰器及其吹灰方法
CN109751583A (zh) * 2019-03-01 2019-05-14 张家港海陆沙洲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船用废气余热锅炉的清灰加药装置
CN113181766A (zh) * 2021-04-30 2021-07-30 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多清灰器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9210A (ja) * 1983-04-13 1984-10-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ス−ツクリ−ニング方法
JPH02219905A (ja) * 1989-02-20 1990-09-03 Samuson:Kk 排熱ボイラーの煤吹方法
JP2000065338A (ja) * 1998-08-19 2000-03-03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回転式熱交換器のスートブロワ
CN2371455Y (zh) * 1999-03-31 2000-03-29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气脉冲吹灰器
CN2421531Y (zh) * 2000-05-15 2001-02-28 董立新 多喷嘴集束型冲击波吹灰器
CN201377802Y (zh) * 2009-04-07 2010-01-06 陈杨 高温锅炉清堵装置
CN101876447A (zh) * 2010-07-01 2010-11-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吹灰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9210A (ja) * 1983-04-13 1984-10-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ス−ツクリ−ニング方法
JPH02219905A (ja) * 1989-02-20 1990-09-03 Samuson:Kk 排熱ボイラーの煤吹方法
JP2000065338A (ja) * 1998-08-19 2000-03-03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回転式熱交換器のスートブロワ
CN2371455Y (zh) * 1999-03-31 2000-03-29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气脉冲吹灰器
CN2421531Y (zh) * 2000-05-15 2001-02-28 董立新 多喷嘴集束型冲击波吹灰器
CN201377802Y (zh) * 2009-04-07 2010-01-06 陈杨 高温锅炉清堵装置
CN101876447A (zh) * 2010-07-01 2010-11-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吹灰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35863A (zh) * 2014-09-29 2014-12-24 天津春辉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吹灰器及其吹灰方法
CN109751583A (zh) * 2019-03-01 2019-05-14 张家港海陆沙洲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船用废气余热锅炉的清灰加药装置
CN113181766A (zh) * 2021-04-30 2021-07-30 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多清灰器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68406A (zh) 一种能够防止低温腐蚀的水媒烟气-烟气换热系统及方法
CN104033271A (zh) 一种高效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04082378U (zh) 一种高效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2221214A (zh) 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
CN204369580U (zh) 一种尿素热解制氨系统
CN205316352U (zh) 具有尾气余热回收功能的rto系统
CN101261008B (zh) 液相中间媒质换热式换热器
CN207006114U (zh) 一种锅炉的节能系统
CN202203963U (zh) 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系统
CN205036418U (zh) 一种热电联产的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2692023A (zh) 高效节能的锅炉清灰方法
CN202630027U (zh) 火电机组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的装置
CN202263701U (zh) 催化燃烧热回收装置
CN101261037B (zh) 一种圆筒式气体加热炉热流场的改良结构
CN204829289U (zh) 一种蒸汽减温减压系统
CN102455137B (zh) 混水换热器
CN102878818A (zh) 利用自吸式负压可调节热载体炉中余热的供暖系统
CN202747312U (zh) 新型低温热管余热锅炉
CN104728853A (zh) 锅炉烟气冷却器
CN204612540U (zh) 一种换热器
CN206478721U (zh) 一种热电厂循环冷却水冷凝废热利用系统
CN104792174B (zh) 一种烷基苯联合装置加热炉系统节能方法
CN204612549U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05807456U (zh) 一种热力余热回收系统
CN202757136U (zh) 锅炉水吹灰器枪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