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5570B - 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5570B
CN102215570B CN201010162624.5A CN201010162624A CN102215570B CN 102215570 B CN102215570 B CN 102215570B CN 201010162624 A CN201010162624 A CN 201010162624A CN 102215570 B CN102215570 B CN 1022155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a node
base station
indication information
repeated link
pdc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26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5570A (zh
Inventor
毕峰
梁枫
袁明
杨瑾
吴栓栓
袁弋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01016262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15570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EP10848778.6A priority patent/EP2555571B1/en
Priority to BR112012019740-1A priority patent/BR112012019740B1/pt
Priority to RU2012136384/07A priority patent/RU2553666C2/ru
Priority to PCT/CN2010/080362 priority patent/WO2011120320A1/zh
Priority to US13/259,015 priority patent/US8767611B2/en
Priority to JP2013501601A priority patent/JP5766782B2/ja
Priority to MX2012010059A priority patent/MX2012010059A/es
Priority to KR1020127000679A priority patent/KR101709816B1/ko
Publication of CN102215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5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5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55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9Arrangements for ran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mot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42Selecting at relay station its transmit and receive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9Allocation based on distance 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其中,该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包括:基站向中继节点指示该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指示确定其中继链路的边界。通过本发明,可以提高中继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确定方法及基站。
背景技术
在如图1所示的包括中继节点(RelayNode,简称为RN)的高级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advance,简称为LTE-A)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eNodeB,简称为eNB)与中继节点之间的链路称为回程链路或中继链路(backhaullink)、中继节点与UE之间的链路称为接入链路(accesslink)、而eNodeB与UE之间的链路称为directlink(直传链路)。LTE-A以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简称为OFDM)为基础,在OFDM系统中主要是时频两维的数据形式,在LTE-A中资源块(ResourceBlock,简称为RB,资源块映射在物理资源上则称为物理资源块(PhysicalResourceBlock,简称为PRB))定义为在时间域上连续1个slot(时隙)内的OFDM符号,在频率域上连续12或24个子载波,所以1个RB由Nsymb×Nsc RB个资源单元(ResourceElement,简称为RE),其中Nsymb表示1个slot内的OFDM符号的个数,Nsc RB表示资源块在频率域上连续子载波的个数。
目前,在采用带内中继(inband-relay)方式时,为了节约用户终端(UserEquipment,简称为UE)端的电量,系统采用时分复用(TimeDivisionMultiplex,简称为TDM)方式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在时间上是分开的,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帧结构中,在一个子帧内有14个OFDM符号,前1或2或3或4个OFDM符号作为控制信道,后13或12或11或10个OFDM符号作为业务信道,也可以作为中继链路的控制信道、业务信道。由于收发自干扰的原因,在收/发或是发/收位置需要保护间隔用于收/发或是发/收的切换,另外,eNB和RN所使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简称为PDCCH)符号数又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中继节点无法确定具体的控制信息起始位置。相关技术的解决方案是: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等于10时,中继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Relaylink-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简称为R-PDCCH)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否则R-PDCCH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或是R-PDCCH均起始于第4个或第5个OFDM符号。在LTE/LTE-A系统中,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channelselements,简称为CCE)用于承载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简称为DCI)或中继链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Relaylink-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简称为R-DCI)。
但发明人发现,在相关技术中并没有对除了R-PDCCH起始位置之外的其他中继链路可用资源的起始位置(即边界)进行限定,从而导致中继链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例如,中继链路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Relaylink-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简称为R-PDSCH),由于相关技术中没有限定R-PDSCH的起始位置,为了保证R-PDSCH可以发送成功,将尽可能靠后发送R-PDSCH,例如在R-PDCCH之后发送,浪费了R-PDCCH起始位置之前的中继链路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包括:基站向中继节点指示该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指示确定其中继链路的边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链路边界的确定方法,包括: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指示或预先与基站的约定确定该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确定模块和指示模块。其中,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指示模块,用于向中继节点指示中继链路的边界。
通过本发明,通过基站指示中继节点的中继链路的边界,可以有效利用中继链路的所有空闲资源,从而提高了中继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包含RN的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R-PDSCH起始位置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R-PDSCH起始位置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物理资源映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302-步骤S304):
步骤S302,基站向中继节点指示该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
即基站向中继节点指示该中继节点的除了R-PDCCH起始位置之外的其他中继链路可用资源的起始位置,在具体应用中,基站可以通过显式的方式指示,也可以通过隐式的方式进行指示,下面将进一步对基站采用的指示方式进行描述。
步骤S304,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指示确定其中继链路的边界。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法,可以由基站向中继节点指示中继链路的边界,该方法的信令开销低,提高了中继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在实施过程中,基站指示中继节点的中继链路边界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
方式一、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指示信息,通过该指示信息指示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例如,该指示信息可以指示中继链路边界的符号位置;
通过这种方式,基站可以根据中继节点的状态,直接指示中继节点中继链路的边界,从而提高中继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方式二、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指示信息,通过该指示信息与中继节点的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联合指示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例如,该指示信息和上述PDCCH符号数联合指示中继链路边界的符号位置;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与联合PDCCH符号数进行指示,从而可以减少指示信息所占用的比特位,节约资源。
方式三、基站与中继节点预先约定,采用固定的符号位置作为中继链路的边界,采用这种方式,基站不需要直接指示中继节点其中继链路的边界,而是暗示中继节点采用固定的符号位置。在具体应用中,基站和中继节点可以约定中继链路可用资源的起始位置与R-PDCCH的起始位置相同。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指示,基站与中继节点之间不需要额外的信令交互,从而可以减少信令开销。
在采用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进行指示时,指示信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发送,下面分别对指示信息的各种发送方式进行介绍。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上述指示信息的一种方式为:基站通过中继链路的下行控制指示信息(Relaylink-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简称为R-DCI)发送指示信息,即基站将指示信息携带在R-DCI中发送给中继节点。例如,基站可以在R-DCI中添加一定数量比特位,通过这些比特位来携带上述指示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扩展现有R-DCI携带指示信息,避免了新增基站与中继节点之间的信令。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上述指示信息的另一种方式为:基站通过具有固定物理资源发送该指示信息。在实施过程中,基站可以在与R-PDCCH起始位置相同OFDM符号内的固定频率资源上承载上述指示信息,其中该固定频率资源的映射方式可以由基站到用户终端链路的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ControlFormatIndicatorChannel,简称为PCFICH)的频率资源的映射方式决定,或者,也可以将R-PDCCH可用的频率资源看作逻辑连续,将指示信息平均分布在R-PDCCH可用的频率资源范围内。通过该方式,基站可以在与中继节点约定的物理资源上发送指示信息,避免了对现有信令的修改。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基站还可以通过中继节点标识(RN-ID)加扰的方式向中继节点发送指示信息。在具体应用中,基站在通知中继节点其节点标识之后,在向中继节点发送控制信息时,基站采用指示信息对控制信息中的RN-ID进行加扰,然后将加扰后的RN-ID携带在控制信息中发送给中继节点,中继节点在接收到加扰后的RN-ID后,可以从中解析出指示信息。例如,基站可以将指示信息与RN-ID的一个或多个比特位相异或运算,将运算得到的结果作为加扰后的RN-ID,例如,如果指示信息为1个比特位,则可以将指示信息与RN-ID的最后一个比特位进行异或操作,将操作结果的RN-ID作为加扰后的RN-ID携带在控制信息中发送给中继节点。通过这种方式,不需要另外增加比特位来携带指示信息,可以节约信令的开销。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基站还可以通过CCE索引或资源块索引隐示指示的中继节点对应的中继链路边界。在具体应用中,基站在为中继节点分配资源块或R-DCI时,向中继节点发送的资源块或R-DCI,通过资源块对应的索引或CCE对应的索引指示上述指示信息。例如,基站可以与中继节点约定,当资源块索引为偶数时,其指示的指示信息的取值为“0”,即指示中继链路边界的第一个OFDM符号。采用该方式,基站也无需新增比特位来携带指示信息,从而可以节约信令开销。
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基站使用指示信息和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联合来指示中继链路的边界,则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可以由基站进行配置,也可以由中继节点进行上报,或者,中继节点也可以与基站约定,固定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或者,中继节点也可以与基站约定以时分形式固定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或中继节点根据自己的发射天线数决定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
在具体应用中,如果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由基站配置,则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基站还将用于指示该PDCCH符号数的标识发送给中继节点,以使中继节点可以确定中继链路的边界,例如,基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之一向中继节点发送上述标识:基站通过R-PBCH的公共信息发送该标识,例如,基站可以在R-PBCH上承载1比特公共信息来指示该标识;基站通过R-SIB的公共信息发送该标识,例如,基站可以在R-SIB上承载1比特公共信息来指示该标识;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简称为RRC)信令的公共信息发送该标识,例如,其中可以在RRC上承载1比特公共信息来指示该标识;基站通过RRC的专用信息发送该标识,例如,基站可以在RRC上承载1比特专有信息来指示该标识。在具体应用中,基站可以通过“0”来指示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1,“1”指示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合数为2,或者,反之亦可。
如果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是由中继节点上报给基站的,则中继节点可以在公共PRB或业务包上报指示PDCCH符号数的标识。在具体应用中,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一般为1个或2个,因此,可以通过在公共PRB或业务包上承载1比特专有信息来指示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例如,如果该比特位的值为“0”,则指示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1,如果该比特位的值为“1”,则指示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2,反之亦可。这样可以减少指示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的标识占用的资源。
如果中继节点通过在公共PRB上承载专有信息向基站上报指示PDCCH符号数的标识,则中继节点可以采用FDM、CDM、TDM中之一或其任意组合的方式预留承载该专有信息的资源;如果中继节点在业务包上承载专有信息向基站上报指示PDCCH符号数的标识,则该标识可以承载在业务包的后面发送,或者该标识也可以承载在业务包的媒体接入控制(MediaAccessControl,简称为MAC)层上发送,或者,该标识也可以承载在RRC信令上发送。这样可以中继节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上报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的方式。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如果中继节点固定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则基站不需要配置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或中继节点不需要上报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即中继节点均固定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1或2。这样可以减少基站与中继节点之间的信令开销。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如果中继节点以时分形式固定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则中继节点以相同或不同的子帧或无线帧为起点,每隔固定的更改周期后更改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这样可以减少基站与中继节点之间的信令开销。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射天线数决定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例如,如果中继节点使用一根或两根发射天线,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1;如果中继节点使用四根发射天线,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2。通过这种方式,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不需要进行信令交互通知对方PDCCH符号数,从而减少了信令的开销。
与上述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中继链路边界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指示或预先与基站的约定确定该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例如,中继节点与基站约定中继链路的起始位置与该中继链路的PDCCH的起始位置相同。
与上述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图4为该基站的结构示意图,该基站可以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该基站包括:确定模块40和指示模块42。其中,确定模块40,用于确定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指示模块42,用于向中继节点指示中继链路的边界。
通过上述基站,可以向中继节点指示中继链路的边界,从而可以提高中继链路的资源利用率。
在具体应用中,指示模块42可以采用上述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中所描述的各个方式指示中继链路的边界,例如,指示模块42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之一指示中继链路的边界:
(1)指示模块42向中继节点发送指示信息,通过该指示信息指示中继链路的边界;
(2)指示模块42向中继节点发送指示信息,通过该指示信息和中继节点的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指示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
(3)指示模块42与中继节点约定中继链路的边界对应的符号位置。通过上述三种指示方式,基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式指示中继节点。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中继节点的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可以由中继节点配置,也可以由基站配置,因此,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基站还可以包括:配置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配置模块,用于配置中继节点的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发送模块,用于将指示配置模块配置的PDCCH符号数的标识发送给中继节点。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下面实施例中,以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中继节点上报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例如,中继节点在公共PRB上承载1比特专有信息,通过该比特上报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此时基站就可以获取各中继节点对应的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
假设本实施例中,中继节点的控制信息起始位置的解决方案为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等于10时,R-PDCCH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否则R-PDCCH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采用R-DCI直接指示中继链路边界(以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例),R-DCI包括R-DLgrant和R-ULgrant,优选地在R-DLgrant上承载2比特指示信息,此时2比特指示信息指示的是R-PDSCH起始符号位置。
例如,当中继节点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而导致切换交界位置某个OFDM符号不能使用时,如图5所示,中继链路的第2个OFDM符号对于中继节点来说需要用于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此时2比特指示信息指示原则如表1所示,其中OFDM符号序号从“0”开始编号,如“#0”表示第1个OFDM符号,优选地,2比特“01”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OFDM符号,“10”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11”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5个OFDM符号,图5中表明的是2比特“01”的情况。
表1
例如,当中继节点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没有导致切换交界位置某个OFDM符号不能使用时,如图6所示,中继链路的第2个或第3个OFDM符号对于中继节点来说没有用于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此时2比特指示信息指示原则如表2所示,其中OFDM符号序号从“0”开始编号,如“#0”表示第1个OFDM符号,“N/A”表示当中继节点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没有导致切换交界位置某个OFDM符号不能使用,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大于10时,优选地,2比特“01”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2个OFDM符号,“10”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OFDM符号,“11”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等于10时,优选地,2比特“01”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OFDM符号,“10”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11”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5个OFDM符号,图6中表明的是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10时,2比特“10”的情况。
表2
实施例二
假设中继节点进行上报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中继节点在业务包上承载1比特专有信息,此时基站就可以获取各中继节点对应的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
假设中继节点的控制信息起始位置的解决方案为R-PDCCH均起始于第4个或第5个OFDM符号(以第4个OFDM符号为例)。采用R-DCI(Relaylink-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直接指示中继链路边界(以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例),R-DCI包括R-DLgrant和R-ULgrant,优选地在R-DLgrant上承载2比特指示信息,此时2比特指示信息指示的是R-PDSCH起始符号位置。
例如,当中继节点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而导致切换交界位置某个OFDM符号不能使用时,如图5所示,中继链路的第2个OFDM符号对于中继节点来说需要用于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此时2比特指示信息指示原则如表3所示,其中OFDM符号序号从“0”开始编号,如“#0”表示第1个OFDM符号,优选地,2比特“01”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OFDM符号,“10”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图5中表明的是2比特“01”的情况。
表3
例如,当中继节点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没有导致切换交界位置某个OFDM符号不能使用时,如图6所示,中继链路的第2个或第3个OFDM符号对于中继节点来说没有用于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此时2比特指示信息指示原则如表4所示,其中OFDM符号序号从“0”开始编号,如“#0”表示第1个OFDM符号,“N/A”表示当中继节点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没有导致切换交界位置某个OFDM符号不能使用,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大于10时,优选地,2比特“01”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2个OFDM符号,“10”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OFDM符号,“11”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等于10时,优选地,2比特“01”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OFDM符号,“10”表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图6中表明的是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10时,2比特“10”的情况。
表4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中继节点进行上报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中继节点在业务包上承载1比特专有信息,此时基站就可以获取各中继节点对应的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
假设中继节点的控制信息起始位置的解决方案为R-PDCCH均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采用RN-ID加扰的方式指示中继链路边界(以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例),优选地1比特指示信息和RN-ID的最低位进行“异或”运算,此时1比特指示信息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
例如,当中继节点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而导致切换交界位置某个OFDM符号不能使用时,如图5所示,中继链路的第2个OFDM符号对于中继节点来说需要用于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此时1比特指示信息指示原则如表5所示,其中OFDM符号序号从“0”开始编号,如“#0”表示第1个OFDM符号。
优选地:
1比特“0”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1”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OFDM符号;
1比特“1”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1”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
1比特“0”或“1”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2”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即此时可以认为与指示信息无关;
图5中表明的是1比特“0”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1”联合指示的情况。
表5
例如,当中继节点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没有导致切换交界位置某个OFDM符号不能使用时,如图6所示,中继链路的第2个或第3个OFDM符号对于中继节点来说没有用于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此时1比特指示信息指示原则如表6所示,其中OFDM符号序号从“0”开始编号,如“#0”表示第1个OFDM符号,“N/A”表示当中继节点从发射状态到接收状态切换或接入链路控制域到中继链路切换没有导致切换交界位置某个OFDM符号不能使用。
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大于10时,优选地:
1比特“0”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1”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或第2个OFDM符号;
1比特“1”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1”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
1比特“0”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2”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OFDM符号;
1比特“1”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2”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
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等于10时,优选地:
1比特“0”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1”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OFDM符号;
1比特“1”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1”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
1比特“0”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2”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3个OFDM符号;
1比特“1”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2”联合指示R-PDSCH起始符号位置为第4个OFDM符号;
图6中表明的是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10时,1比特“1”与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1”联合指示的情况。
表6
实施例四
在本实施例中,当某个资源块内包含R-PDCCH,对于该资源块如果承载R-PDSCH,此时R-PDSCH起始位置与实施例子一、二、三定义相同,如果子帧内时间方向上剩余OFDM符号也承载R-PDSCH,此时剩余OFDM符号承载的R-PDSCH与R-PDCCH终点位置相连(如图5所示,在时间方向上相连);
当某个资源块内包含R-PDCCH,对于该资源块如果不承载R-PDSCH,此时R-PDSCH起始位置与实施例子一、二、三定义不同,如果子帧内时间方向上剩余OFDM符号承载R-PDSCH,此时R-PDSCH起始位置与R-PDCCH终点位置相连(如图5所示,在时间方向上相连);
当某个资源块内不包含R-PDCCH,对于该资源块如果承载R-PDSCH,此时R-PDSCH起始位置与实施例子一、二、三定义相同。
实施例五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中继节点时分形式固定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假设系统中包含6个RN,更改周期为10ms的整数倍,如40ms。起点相同时,如RN1、RN2、RN3在#0无线帧#0子帧起始位置设置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1”,RN4、RN5、RN6在#0无线帧#0子帧起始设置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2”,更改周期40ms后,RN1、RN2、RN3在#4无线帧#0子帧起始位置设置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2”,RN4、RN5、RN6在#4无线帧#0子帧起始设置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1”;
起点不同时,如RN1、RN2、RN3在#0无线帧#0子帧起始位置设置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1”,RN4、RN5、RN6在#0无线帧#5子帧起始设置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2”,更改周期40ms后,RN1、RN2、RN3在#4无线帧#0子帧起始位置设置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2”,RN4、RN5、RN6在#4无线帧#5子帧起始设置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为“1”。
实施例六
在本实施例中,指示信息可采用(3,2)或(3,1)重复编码后再附加原始信息的编码方式,如指示信息为2比特“01”进行(3,2)编码为“011”,重复编码n次后即可以得到重复编码,如重复10次,则重复编码为“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再附加2比特原始信息后为“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同理“10”进行(3,2)编码为“101”,同理“11”进行(3,2)编码为“110”;如指示信息为1比特“0”进行(3,1)编码为“011”,如重复9次,则重复编码为“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再附加1比特原始信息后为“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同理“1”进行(3,1)编码为“101”。
编码后的比特可进行QPSK、16QAM、64QAM、256QAM等调制方式,调制后映射在对应的物理资源上或经过多天线处理后映射在对应的物理资源上。
假设中继节点的控制信息起始位置的解决方案为R-PDCCH均起始于第4个或第5个OFDM符号(以第4个OFDM符号为例)。基站通过具有固定物理资源的方式承载指示信息时,指示信息在时间方向上映射在第4个OFDM符号上,频率方向上映射在PCFICH对应的频率资源上,如图7所示,对应的频率资源相同;或者,把R-PDCCH可用的频率资源看作逻辑连续,指示信息平均分布在可用的频率资源范围内,例如R-PDCCH可用的资源块为16个,指示信息平均分布在这16个资源块上,如指示信息映射在第1个和第5个和第9个和第13个可用的资源块上,第1个和第5个和第9个和第13个资源块使得这16个资源块平均分布。
实施例七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与RN约定R-PDSCH的起始位置,即RN固定R-PDSCH起始OFDM符号的位置。
优选地,具体固定的R-PDSCH起始OFDM符号和R-PDCCH起始OFDM符号相同,例如,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等于10时,R-PDCCH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否则R-PDCCH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则此时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等于10时,R-PDSCH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否则R-PDSCH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例如,R-PDCCH均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则此时R-PDSCH均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如R-PDCCH均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则此时R-PDSCH均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
优选地,具体固定的R-PDSCH起始OFDM符号和R-PDCCH起始OFDM符号不同,例如,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等于10时,R-PDCCH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否则R-PDCCH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则此时R-PDSCH均起始于第4个或第5个OFDM符号;例如,R-PDCCH均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则此时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等于10时,R-PDSCH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否则R-PDSCH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或R-PDSCH均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例如,R-PDCCH均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则此时当下行资源块的数目小于等于10时,R-PDSCH起始于第5个OFDM符号,否则R-PDSCH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或R-PDSCH均起始于第4个OFDM符号。
实施例八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以隐示方式配置的方式指示R-PDSCH起始OFDM符号,例如,由CCE索引或资源块索引指示。
例如,RN所对应的CCE索引号或下行被分配的资源块索引号或上行被分配的资源块索引号进行模4或模3或模2操作得到R-PDSCH起始OFDM符号的位置。例如,假设系统需要类似2比特(4种R-PDSCH起始位置)直接指示或联合指示,则进行模4操作,系统需要类似2比特(3种R-PDSCH起始位置)直接指示或联合指示,则进行模3操作,系统需要类似1比特(2种R-PDSCH起始位置)直接指示或联合指示,则进行模2操作。假设此时共3种R-PDSCH起始位置,某个RN的CCE_index=5,mod(CCE_index,3)=2,对应2比特方式的”11”的含义,同理模运算后模值为“0”对应2比特方式的“01”的含义,模运算后模值为“1”对应2比特方式的“10”的含义。假设此时共2种R-PDSCH起始位置,某个RN的DL_PRB_index=2,mod(DL_PRB_index,2)=0,对应1比特方式的“0”的含义,同理模运算后模值为“1”对应1比特方式的“1”的含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法,通过指示中继链路边界,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基站到中继节点链路,信令开销低,提高中继链路资源利用率,既保证了后向兼容性(兼容LTE系统),也解决了指示中继链路边界的问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向中继节点指示所述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其中,所述边界包括所述中继节点的除了中继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R-PDCCH起始位置之外的其他中继链路可用资源的起始位置;
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基站的指示确定其中继链路的边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中继节点指示所述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指示信息,通过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其中,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对应的符号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中继节点指示所述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指示信息,通过所述指示信息和所述中继节点的接入链路使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符号数指示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其中,所述指示信息和所述PDCCH符号数联合指示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对应的符号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基站将所述指示信息携带在所述中继链路的下行控制指示信息R-DCI中发送给所述中继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基站在预定的物理资源上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所述指示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在预定的物理资源上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基站在与所述中继链路的PDCCH的起始位置相同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内的预定的频率资源上承载所述指示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的频率资源的映射方式由所述基站到用户终端的链路的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频率资源的映射方式决定,或者,将所述指示信息平均分布在所述中继链路的PDCCH可用的频率资源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用所述指示信息对所述中继节点的节点标识加扰,将加扰后的节点标识发送给所述中继节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用所述指示信息对所述中继节点的节点标识加扰包括:所述基站将所述指示信息与所述节点标识中的比特位作异或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基站在为所述中继节点分配资源块或R-DCI时,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资源块或R-DCI,通过所述资源块对应的索引或控制信道单元CCE对应的索引指示所述指示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CH符号数由所述基站配置;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指示所述PDCCH符号数的标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所述标识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基站通过R-PBCH的公共信息发送所述标识;
所述基站通过R-SIB的公共信息发送所述标识;
所述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的公共信息发送所述标识;
所述基站通过RRC信息的专有信息发送所述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CH符号数由所述中继节点配置;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基站上报指示所述PDCCH符号数的标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基站上报指示所述PDCCH符号数的标识包括:所述中继节点通过公共物理资源块PRB或业务包的专有信息发送所述标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中继节点通过公共PRB的专有信息发送所述标识,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中继节点采用以下方式之一预留承载所述标识的资源:FDM、CDM、TDM;所述中继节点通过业务包的专有信息发送所述标识包括以下之一:所述中继节点将所述标识承载在所述业务包的尾部发送;所述中继节点将所述标识承载在媒体接入控制MAC层上发送;所述中继节点将所述标识承载在RRC信令上发送。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CH符号数由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中继节点的发射天线数确定。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CH符号数为预定的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CH符号数为所述中继节点以时分形式固定的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中继节点以相同或不同的子帧或无线帧为起点,每隔固定的更改周期后更改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中继节点指示所述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包括:所述基站与所述中继节点约定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对应的符号位置。
20.一种中继链路边界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继节点根据基站的指示或预先与所述基站的约定确定所述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其中,所述边界包括所述中继节点的除了中继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R-PDCCH起始位置之外的其他中继链路可用资源的起始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根据预先与所述基站的约定确定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与所述基站约定所述中继链路的起始位置与所述中继链路的PDCCH的起始位置相同。
2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中继节点所处的中继链路的边界,其中,所述边界包括所述中继节点的除了中继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R-PDCCH起始位置之外的其他中继链路可用资源的起始位置;
指示模块,用于向中继节点指示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模块通过以下方式之一指示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
所述指示模块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指示信息,通过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
所述指示模块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指示信息,通过所述指示信息和所述中继节点的接入链路使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符号数指示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
所述指示模块与所述中继节点约定所述中继链路的边界对应的符号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所述中继节点的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符号数;
发送模块,用于将指示所述配置模块配置的所述PDCCH符号数的标识发送给所述中继节点。
CN201010162624.5A 2010-04-02 2010-04-02 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 Active CN1022155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62624.5A CN102215570B (zh) 2010-04-02 2010-04-02 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
BR112012019740-1A BR112012019740B1 (pt) 2010-04-02 2010-12-28 método para indicar um limite de ligação de retransmissão e estação de base compreendendo um módulo de indicação
RU2012136384/07A RU2553666C2 (ru) 2010-04-02 2010-12-28 Способ указания и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границы радиорелейной линии и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PCT/CN2010/080362 WO2011120320A1 (zh) 2010-04-02 2010-12-28 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
EP10848778.6A EP2555571B1 (en) 2010-04-02 2010-12-28 Method for indicating and determining relay link boundary and base station thereof
US13/259,015 US8767611B2 (en) 2010-04-02 2010-12-28 Method for indicating and determining relay link boundary and base station thereof
JP2013501601A JP5766782B2 (ja) 2010-04-02 2010-12-28 リレーリンクのバウンダリーについての指示及び確定方法、基地局
MX2012010059A MX2012010059A (es) 2010-04-02 2010-12-28 Método para indicar y determinar el límite del enlace de rele y su estacion base.
KR1020127000679A KR101709816B1 (ko) 2010-04-02 2010-12-28 릴레이 링크 경계의 지시, 확정방식 및 기지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62624.5A CN102215570B (zh) 2010-04-02 2010-04-02 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5570A CN102215570A (zh) 2011-10-12
CN102215570B true CN102215570B (zh) 2016-04-13

Family

ID=44711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2624.5A Active CN102215570B (zh) 2010-04-02 2010-04-02 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767611B2 (zh)
EP (1) EP2555571B1 (zh)
JP (1) JP5766782B2 (zh)
KR (1) KR101709816B1 (zh)
CN (1) CN102215570B (zh)
BR (1) BR112012019740B1 (zh)
MX (1) MX2012010059A (zh)
RU (1) RU2553666C2 (zh)
WO (1) WO20111203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000449D0 (en) * 2010-01-12 2010-02-24 Nec Cor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639975B1 (en) * 2010-11-08 2020-01-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943821B1 (ko) * 2011-06-21 2019-01-3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채널 송수신 방법
US9831989B2 (en) * 2011-10-09 2017-11-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setting starting position of data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using method
KR102143800B1 (ko) * 2013-03-12 2020-08-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간섭 신호의 변조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10158555B2 (en) 2016-09-29 2018-12-1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on of route optimization for a 5G network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0171214B2 (en) 2016-09-29 2019-01-0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ramework design for 5G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s
US10602507B2 (en) 2016-09-29 2020-03-2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ng uplink communication waveform selection
US10644924B2 (en) 2016-09-29 2020-05-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ng a two-stage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206232B2 (en) * 2016-09-29 2019-02-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Initial access and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wireless networks
CN108282880B (zh) * 2017-01-06 2019-11-0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确定下行数据信道的起始位置的方法及装置
BR112019021666A2 (pt) 2017-04-27 2020-05-1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s, dispositivo terminal e ponto de transmissão e recepção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2965A (zh) * 2005-12-13 2009-08-1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中继站的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38337A1 (de) * 1996-09-19 1998-03-26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zum Bestimmen des Aufenthaltsortes einer mobilen Funkstation und Feststation zur Aussendung von Ortsinformationen
JP4751451B2 (ja) * 2005-12-13 2011-08-17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のリレーステーションを用いた通信方法
KR20070108426A (ko) * 2006-04-19 2007-1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중계방식의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중계서비스를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1286781B (zh) 2007-04-13 2013-02-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中继站连接关系终止的方法
CN101291473B (zh) * 2007-04-20 2011-1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跳中继网络资源调度方法
US8060017B2 (en) * 2008-04-04 2011-11-15 Powerwave Cognition,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 mobile, broadband, routable internet
US8260206B2 (en) * 2008-04-16 2012-09-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and downlink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WO2010039003A2 (ko) * 2008-10-01 2010-04-08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를 위한 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US8599782B2 (en) * 2008-11-10 2013-12-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HARQ operat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on of subframes
WO2010074536A2 (ko) * 2008-12-24 2010-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중계기에 대한 자원 할당 방법
CN101827356B (zh) 2009-03-02 2014-03-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子帧配置的通知方法、获知方法及系统
CN101888661B (zh) 2009-05-11 2015-03-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装置
US8665775B2 (en) * 2009-05-24 2014-03-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hich a relay station makes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a multi-carrier system
WO2011005040A2 (ko) * 2009-07-10 2011-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AU2010275184B2 (en) * 2009-07-21 2014-07-24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10014101A (ko) * 2009-08-04 2011-02-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릴레이 백홀 자원 할당
KR101781854B1 (ko) * 2010-02-04 2017-09-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사운딩 참조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8929393B2 (en) * 2010-05-03 2015-0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with shortened signal formats
WO2011145864A2 (ko) * 2010-05-17 2011-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중계기에 대한 하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5471556B (zh) * 2010-06-09 2018-12-04 Lg电子株式会社 执行harq处理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WO2012008773A2 (ko) * 2010-07-16 2012-0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9801095B2 (en) * 2010-07-26 2017-10-24 At&T Mobility Ii Llc Automated wireless access poi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optimization
JP4878651B1 (ja) * 2010-09-17 2012-0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2057463A2 (en) * 2010-10-27 2012-05-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performing resource specific channel estim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9578649B2 (en) * 2011-01-20 2017-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support for multi-radio coexistence
CN103339982B (zh) * 2011-02-09 2016-12-2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分层的异构小区部署中的参考符号资源的有效率的使用
KR20190044141A (ko) * 2011-09-30 2019-04-29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감소된 채널 대역폭을 사용하는 장치 통신
US8937918B2 (en) * 2011-10-29 2015-01-20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Efficient special subframe allocation
US20130148513A1 (en) * 2011-12-08 2013-06-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Creating packet traffic clustering models for profiling packet flows
US8934436B2 (en) * 2011-12-31 2015-01-13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Special subframe configur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2965A (zh) * 2005-12-13 2009-08-1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中继站的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553666C2 (ru) 2015-06-20
EP2555571A4 (en) 2013-12-11
KR101709816B1 (ko) 2017-02-23
MX2012010059A (es) 2012-11-21
WO2011120320A1 (zh) 2011-10-06
JP2013524582A (ja) 2013-06-17
JP5766782B2 (ja) 2015-08-19
US8767611B2 (en) 2014-07-01
KR20130054219A (ko) 2013-05-24
BR112012019740B1 (pt) 2021-03-09
EP2555571A1 (en) 2013-02-06
RU2012136384A (ru) 2014-05-10
EP2555571B1 (en) 2018-02-14
BR112012019740A2 (pt) 2016-05-10
US20130044673A1 (en) 2013-02-21
CN102215570A (zh) 201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5570B (zh) 中继链路边界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
US10721673B2 (en)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174925B2 (ja) レガシーシステムをサポートするための資源割り当てのための多重化構造を設計する方法
JP4806665B2 (ja) 基地局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2077504B (zh) 支持遗留无线传输协议的帧结构
CN104956752A (zh) 移动通信设备和用于基于ue能力分配虚拟载波外部的资源的方法
CN104012121A (zh) 用于数据信道传输和接收的系统和方法
CN102742216A (zh) 用于发射控制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CN104956753A (zh) 移动通信基站和用于基于ue能力分配虚拟载波外部的资源的方法
KR101823339B1 (ko) 제어 채널 간섭의 완화
CN102238650A (zh) 中继节点下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WO2013151300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분산적 타입 하향링크 제어 채널의 검색 영역을 위하여 자원 블록을 구성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263331A1 (e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a broadcast channel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215507A (zh) 下行控制信道的检测方法和系统
US841162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3493559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用于减轻小区间干扰的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US9066338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supports a plurality of communication modes
CN102255841B (zh) 广播控制信道、数据信道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US8355374B2 (en) Method for signaling uplink system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CN102378213B (zh) 一种检测中继节点下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