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1294B -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 Google Patents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1294B
CN102201294B CN 201110132236 CN201110132236A CN102201294B CN 102201294 B CN102201294 B CN 102201294B CN 201110132236 CN201110132236 CN 201110132236 CN 201110132236 A CN201110132236 A CN 201110132236A CN 102201294 B CN102201294 B CN 1022012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fixed contact
line
pedestal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13223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1294A (zh
Inventor
陈玉
郑立清
沈森强
马耀魁
陈志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Building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Building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Building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Building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11013223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012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01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1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1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12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通断装置包括控制组件和触头组件。触头组件的每个静触头包括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和一个装有静触点的静触板,每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由与静触板一体成形的第一左门框、第一右门框和第一上门框以非封闭的形式围成,并在两个对称设置的静触头门形接线腔之间形成空间A,每个静触头的静触点设置在空间A的下半部,动触头与静触点的闭合/分断区设置在静触点上面的空间A内,静触点与静触板一体成形或者分体成形后固定连接。六个夹线弹簧片中的四个夹线弹簧片分别安装在两个静触头的四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内。通过整体和结构的优化设计,开关体积小且接线和退线操作方便便捷,所有接线端子都能接入二根1.5-4平方毫米的导线。

Description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壁开关,具体地说是墙壁开关中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背景技术
双控开关的基本构造是众所周知的,它具有三个接线端子,其中一个输入接线端子、两个输出接线端子,带有两个触点的动触头与输入接线端子连接,两个静触头分别与两个输出接线端子连接,一个开关按钮组件控制动触头的两个触点,分别在两个静触头之间作闭合/分断的切换。随着建筑电器的快速发展,对于墙壁开关中的双控开关,面临三大需求趋势:大电流控制、多线路接入、无螺纹接线。这里的大电流控制,就是要求双控开关的额定电流大,而从大额定电流要求出发,需改进触头的设计以提高分断能力,同时需改进接线端子的粗导线接入结构。这里的多线路接入,就是要求控制开关的同一接线端子能接入两条以上线路。这里的无螺纹接线,就是不用传统的螺纹连接的接线方式,而是采用快捷的插拔接线方式。从这三大需求出发进行的技术改进,都需要增大双控开关的体积,特别是它的厚度。然而,在墙壁上预留的安装双控开关的线槽是标准化的,线槽的空间是固定的、有限的。此外,由上述三大需求,还导致了导线大量占据线槽空间的问题,例如,现在的双线路(2条进线加4条出线)接入4平方毫米的粗线与以前的单线路(1条进线加2条出线)接入1平方毫米直径的细线相比,前者占据线槽的空间是后者的8倍,线槽空间不够用的问题因此而突显。要解决线槽空间不够的问题,不可能采用缩小导线体积的办法,只能采用减小双控开关体积的办法,于是,双控开关的小型化设计成了当前双控开关产品生产中最为迫切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问题,节省线槽空间和无螺纹接线操作的便捷程度已成为双控开关市场竞争的重要性能指标。
目前市场上墙壁开关中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结构众多,但大多数无螺纹接线结构不能接4平方毫米导线,并且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同一接线端子不能接二根1.5-4平方毫米导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259857Y公开了一种大范围快速接线的摆动式墙壁开关,包括塑料安装架、面板框、安装螺钉、通断装置和本体,塑料安装架上设置弹性止退扣,当塑料安装架与本体组装扣合时,弹性止退扣紧贴着本体弹开,本体完全装入后,弹性止退扣又自动复位,在塑料安装架的安装孔处上方装有金属嵌件。退线块放在本体内部的两个同极接线孔之间,夹线弹片放置在本体内部处于退线块上方,输出端子和输入端子放置在本体内部将退线块、夹线弹片固定在本体中,动触片放置在本体内部的输入端子上方,弹簧放置在功能转换工作件内,功能转换工作件放置在定位件内,定位件与本体连接,功能转换工作件与按键相互扣合。这种开关虽然能同时接入二根1.5-4平方毫米的导线,通断可靠,但它存在开关退线操作不方便、开关整体高度高、占据线槽的空间大的缺陷。
双控开关的小型化设计之所以具有挑战性,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在技术上存在诸多设计矛盾。首先是额定电流的增大,需要加大触头的分断距离和各导件之间的绝缘距离,这些距离的加大与小型化设计是相矛盾的。其次是多线路接入和粗导线接入需要增加各接线端子的体积,这些体积的加大与小型化设计也是相矛盾的。再次是无螺纹快捷接线、退线,需要增加接线、退线用的容手指或工具介入的操作空间,这些空间的增加还是与小型化设计是相矛盾的。由于上述原因,现有技术的双控开关的体积较大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从整体设计和结构设计两方面加以优化是不可能获得理想效果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体积小且接线和退线操作方便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它的所有接线端子都能接入二根1.5-4平方毫米的导线,不仅整体高度低、结构简单合理,而且通/断可靠性好、使用安装便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包括安装架2、与安装架2固定连接的面板1和安装在安装架2上的通断装置3,所述的通断装置3包括控制组件3A和触头组件3B;所述的触头组件3B包括一个动触头9、两个静触头11、六个夹线弹簧片10、一个导电件12、三个退线端子13和一个基座14.每个静触头11包括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和一个装有静触点44的静触板111,每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由第一左门框45、第一右门框46和第一上门框47以非封闭的形式围成,并在两个对称设置的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形成空间A,每个静触头11的两个第一左门框45、两个第一右门框46、两个第一上门框47与所述的静触板111一体成形.所述静触点44设置在空间A的下半部,所述动触头9与静触点44的闭合/分断区设置在静触点44上面的空间A内,所述的静触点44与静触板111一体成形或者分体成形后固定连接.所述的六个夹线弹簧片10中的四个夹线弹簧片10分别安装在所述的两个静触头11的四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内。
所述的触头组件3B的导电件12包括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和触头支承板54,每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由第二左门框55、第二右门框56和第二上门框57以非封闭的形式围成,并在两个对称设置的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之间形成空间B,触头支承板54设置在空间B内,动触头9安装在空间B内的触头支承板54上;所述的两个第二左门框55、两个第二右门框56、两个第二上门框57与触头支承板54一体成形;所述的六个夹线弹簧片10中的两个夹线弹簧片10分别安装在导电件12的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内。
所述的触头组件3B的三个退线端子13中的两个退线端子分别安装在两个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下面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的空间A内;每个退线端子13设有一个滑块凸起131,该滑块凸起131与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上的第一滑槽141安装配合,使退线端子13能沿第一滑槽141限定的直线方向滑动,该滑动方向平行于基座14的中心线D的方向,并垂直于导线插入方向C;每个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两个退线凸起132,这两个退线凸起132分别与同一个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内的两个夹线弹簧片10配合;每个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一个受力斜面133,退线用的工具通过接触挤压受力斜面133能驱使退线端子13产生滑动。
所述的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包括两个横向隔板142,143和由底板1400、两个纵向侧板1401、两个横向侧板1402围成的矩形箱体,该箱体具有一个开口的大空腔;两个横向隔板142,143以平行于横向侧板1402的方向设置,将所述的大空腔分隔成三个小空腔,其中两边的两个小空腔为分别容纳安装静触头11的静触头腔144,146,中间的小空腔为容纳安装导电件12的动触头腔145.所述的两个横向隔板142,143上分别设有两个凹口1421,1431,动触头9的两个触头臂92分别通过这两个凹口1421,1431伸向相邻的两个静触头腔144,146,使两个触头臂92的端部的两个动触点91分别与两个处在静触头腔144,146内的静触点44闭合/分断配合.所述的底板1400、两个纵向侧板1401、两个横向侧板1402、两个横向隔板142,143与基座14一体成形。
所述的控制组件3A包括按钮4、压板5、带有两个凸轴61的钮子6、弹簧7和滑杆8,按钮4与钮子6固定连接,钮子6枢转地安装在压板5上,弹簧7的一端与钮子6连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滑杆8连接,滑杆8的一端与触头组件3B的动触头9推压连接,压板5与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固定连接。
在所述的第一左门框45和第二左门框55上分别设有圆弧形凹槽41,圆弧形凹槽41的圆弧的径向垂直于导线插入方向C。
所述的触头组件3B的各夹线弹簧片10呈耳朵形,其一端为压紧端81,用于将插入的导线压紧在第一左门框45或第二左门框55上;所述夹线弹簧片10的另一端为卡线端82,不仅用于将插入的导线与第一左门框45或第二左门框55压紧,还用于将已插入的导线卡住;各夹线弹簧片10上设有直片形结构的支承部83、上安装部84和下安装部85;所述支承部83与第一右门框46或第二右门框56接触配合;所述上安装部84与第一上门框47或第二上门框57接触配合;所述下安装部与基座14的底板1400接触配合。
所述的导电件12的触头支承板54上设有一个具有两个侧沿和底沿的大凹口541,所述的动触头9的中间设有两个小凹口93,大凹口541的两个侧沿分别插入动触头9上的两个小凹口93内,将动触头9安装在触头支承板54的大凹口541的底沿上,并使动触头9能以所述的底沿为支点作翘翘运动。
所述的三个退线端子13中的一个退线端子13装在导电件12的触头支承板54下面的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之间的空间B内,所述的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一个滑块凸起131,该滑块凸起131与基座14上的第二滑槽151安装配合,使退线端子13能沿第二滑槽151限定的直线方向滑动,该滑动的方向平行于基座14的中心线D的方向,并垂直于导线插入方向C;所述的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两个退线凸起132,两个退线凸起132分别与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内的两个夹线弹簧片10配合;所述的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一个受力斜面133,退线用的工具通过接触挤压受力斜面133,能驱使退线端子产生滑动。
在所述的退线端子13的两个退线凸起132上,分别设有弧面62和斜面64,它们与所述夹线弹簧片10配合,在退线操作时,弧面62和斜面64先后推压夹线弹簧片10,使夹线弹簧片10变形并储存能量;在无退线操作时,夹线弹簧片10释放能量,并先后推压斜面64和弧面62,使所述的退线端子复位。
所述的基座14的一个静触头腔144包括第一组纵向隔板1422,另一个静触头腔146包括第二组纵向隔板1432;第一组纵向隔板1422的两块纵向隔板分别与横向隔板142垂直,并分别在横向隔板142的凹口1421的两个侧缘处与所述横向隔板142一体成形,将静触头腔144分隔成三个第一小小腔,其中两边的两个第一小小腔分别容纳安装一个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中间的第一小小腔容纳安装该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第二组纵向隔板1432的两块纵向隔板分别与所述横向隔板143垂直,并分别在横向隔板143的凹口1431的两个侧缘处与横向隔板143一体成形,将静触头腔146分隔成三个第二小小腔,其中两边的两个第二小小腔分别容纳安装另一个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中间的第二小小腔容纳安装该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
所述的基座14的一个静触头腔144内包括第一组定位面721、动触头腔145内包括第二组定位面722、另一个静触头腔146内包括第三组定位面723;第一组定位面721的两个定位面分别与一个横向隔板142的空间距离等于静触头11的外形宽度W1;第二组定位面722的两个定位面分别与另一个横向隔板143的空间距离等于导电件12的外形宽度W2;第三组定位面723的两个定位面分别与另一个横向隔板143的空间距离等于静触头11的外形宽度W1。
所述的基座14的两个静触头腔144,146的横向空间距离L3与静触头11的外形长度L1相等;并且所述的基座14的动触头腔145的横向空间距离L4与导电件12的外形长度L2相等。
所述的基座14的底板1400上设有六个通透的导线插孔73、三个通透的退线矩形孔71、两个第一滑槽141和一个第二滑槽151.六个导线插孔73以两个为一组分为三组;其中两组的每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分别对应于同一个静触头腔144或146内的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接线位置,另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分别对应于动触头腔145内的导电件12的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的接线位置;三组导线插孔73中的同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的两侧.每个第一滑槽141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第二滑槽151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所述的三个滑槽141,151均沿中心线D延伸一段距离,该距离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退线端子13的安装长度加滑动行程之和.每个退线矩形孔71均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其中两个退线矩形孔71分别设置在基座14的两个横向侧板1402与底板1400的里面相交处的静触头腔144,146内的位置,另一个退线矩形孔71设置在底板1400与横向隔板142或143的里面相交处的动触头腔145内的位置。所述的控制组件3A的压板5与基座14固定连接,并且压板5分别与静触头11上的三个第一凸台42、导电件12上的两个第二凸台52接触连接,以将静触头11、导电件12分别封装固定在基座14的静触头腔144,146、动触头腔145内。
三个退线矩形孔71分别对着所述的三个退线端子13上的受力斜面133,以使退线用的工具通过退线矩形孔71后与退线端子13上的受力斜面133接触挤压。
所述的第一组定位面721、第二组定位面722、第三组定位面723分别形成在与基座14一体成形的筋上;或者,所述的第一组定位面721、第三组定位面723分别形成在基座14的两个横向侧板1402上,而第二组定位面分别形成在基座14的一个横向隔板142上。
所述的第一组定位面721、第二组定位面722、第三组定位面723的六个定位面上分别设有倒角78。
所述的静触头11上的两个第一上门框47分别与两个第一左门框45中的一个第一左门框45、两个第一右门框46中的一个第一右门框46一体连接,静触板111分别与两个第一左门框45一体连接。
导电件12上的两个第二上门框57分别与两个第二左门框55中的一个第二左门框55、两个第二右门框56中的一个第二右门框56一体连接,触头支承板54分别与两个第二左门框55连接,或者触头支承板54分别与两个第二右门框56一体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部件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包括控制组件和触头组件的通断装置的零件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触头组件的静触头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触头组件的导电件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触头组件的动触头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和7分别是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触头组件的退线端子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触头组件的基座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触头组件的夹线弹簧片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触头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通断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通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左接线端子处于接线状态。
图13是图11所示的通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左接线端子处于退线过程中的过渡状态,在此状态,介入工具已插入左接线端子,但导线仍处于接线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13所示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的部件分解图。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由安装架2、与安装架2固定连接的面板1和安装在安装架2上的通断装置3构成。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通断装置3包括控制组件3A和触头组件3B。所述的控制组件3A包括按钮4、压板5、带有两个凸轴61的钮子6、弹簧7和滑杆8,按钮4与钮子6固定连接,钮子6通过其上的两个凸轴61枢转地安装在压板5上,所以按钮4的翘翘动作的支点是凸轴61,即与按钮4固定在一起的钮子6绕凸轴61作翘翘动作。弹簧7的一端与钮子6连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滑杆8连接。滑杆8的轴线垂直于凸轴61的轴线,所以钮子6的翘翘动作通过弹簧7带动滑杆8摆动。如图2-8所示,触头组件3B包括一个动触头9、两个静触头11、六个夹线弹簧片10、一个导电件12、三个退线端子13和一个基座14。触头组件3B中每个静触头11包括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和一个装有静触点44的静触板111,静触点44与静触板111分体成形后固定连接在一起。每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由第一左门框45、第一右门框46和第一上门框47以非封闭的形式围成,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对称设置,并在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形成空间A,静触点44设置在所述空间A的下半部,动触头9与静触点44的闭合/分断区设置在静触点44上面的空间A内。附图所示的静触点44与静触板111分体成形后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优选采用焊接,可替代该方案的是静触点44与静触板111一体成形。也就是说,每个静触头11的两个第一左门框45、两个第一右门框46、两个第一上门框47与静触板111一体成形连接。静触点44设置在空间A的下半部,这里的下半部是指空间A的中心以下部分。所述的动触头9与静触点44的闭合/分断区,是指动触头9闭合/分断动作所需的空间区域,它不仅设置在静触点44的上面,而且还处在空间A内,正是采用了这样的结构特征,从而大大压缩了开关的整体高度和体积。六个夹线弹簧片10中的任意四个夹线弹簧片10分别安装在两个静触头11的所述的四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内。这里所述的每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以非封闭方式围成,是指如图3所示的结构,即每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都有一个未封闭的开口,该开口的用途是使夹线弹簧片10通过该开口装入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内,同时可使导线15(见图12)通过该开口插入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内。所述的“两个门形接线腔40对称设置并在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形成空间A”是指如图3所示的结构,即:在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留有间隔,更具体的说,在两个第一左门框45之间留有间隔、在两个第一右门框46之间留有间隔、在两个第一上门框47之间也留有间隔,通过所述的间隔,使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形成空间A,因此空间A也是由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对称设置并在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留有间隔所形成的。
本发明的通断装置的控制组件3A与触头组件3B的动作原理是:由于控制组件3A的滑杆8的一端与触头组件3B的动触头9推压连接,控制组件3A的压板5与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固定连接,当人手按压控制组件3A的按钮4使按钮4作翘翘动作时,钮子6随按钮4动作并通过弹簧7的传递使滑杆8随之摆动,滑杆8的摆动推动触头组件3B的动触头9作翘翘运动,通过动触头9的翘翘运动,带动其上的两个动触点91分别与触头组件3B的两个静触点44作交替的闭合/分断切换。
从图3所示的结构可有助于理解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空间范围和所述的空间A的空间范围。具体地说,每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空间范围是由第一左门框45、第一右门框46和第一上门框47所限定,即:每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空间范围的左边界由第一左门框45限定,它的右边界由第一右门框46限定,它的上边界由第一上门框47限定,它的下边界由第一左门框45的下端面与第一右门框46的下端面之间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它的内边界由第一左门框45的里侧面、第一上门框47的里侧面与第一右门框46的里侧面之间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它的外边界由第一左门框45的外侧面、第一上门框47的外侧面与第一右门框46的外侧面之间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而空间A的空间范围是由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间隔限定,即:它的左边界由两个第一左门框45之间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它的右边界由两个第一右门框46之间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它的上边界由两个第一上门框47之间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它的下边界与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下边界之间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它的前、后边界分别由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两个内边界限定。这里所述的两个第一左门框45、两个第一右门框46、两个第一上门框47与静触板111一体成形所形成的静触头11的结构具有以下特征:两个第一上门框46中的每个第一上门框46分别与两个第一左门框45中的一个左门框45、一个右门框46连接,静触板111分别与两个第一左门框45连接。
触头组件3B的导电件12包括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和触头支承板54,每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由第二左门框55、第二右门框56和第二上门框57以非封闭的形式围成,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对称设置,并在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之间形成空间B,触头支承板54设置在空间B内,动触头9安装在空间B内的触头支承板54上。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对称设置并形成的空间B是指图4所示的结构,即: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的两个第二左门框55排成一列,两个第二右门框56排成一列、两个第二上门框57排成一列,在两个第二左门框55之间留有间隔,在两个第二右门框56之间留有间隔,在两个第二上门框57之间也留有间隔,通过所述的间隔使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之间形成空间B,因此,空间B也是由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对称设置并在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之间留有的间隔所形成的。所述的两个第二左门框55、两个第二右门框56、两个第二上门框57与触头支承板54一体连接成形。前面所述的六个夹线弹簧片10中的任意两个夹线弹簧片10分别安装在导电件12的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内,每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具有未封闭的开口,夹线弹簧片10通过该开口装入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内。上面所述的连线是几何意义上的连线而不是实体,连线所构成的面也仅是几何意义上的面而不是实体的面,这些线和面仅是为了描述和定义空间A或B的限定边界。
从图4所示的结构可见,所述的空间B的空间范围是由两个第二左门框55、两个第二右门框56和两个第二上门框57限定,即:两个左门框55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了空间B的左边界,两个第二上门框57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了空间B的上边界,两个第二右门框56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了空间B的右边界,两个第二左门框55、两个第二右门框56下端面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了空间B的下边界,空间B分别由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的内边界限定的前后边界,所述的两个内边界之间的距离就是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之间的距离。所述的每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的空间范围是由第二左门框55、第二右门框56和第二上门框57限定,第二左门框55限定了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的左边界、第二右门框56限定了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的右边界,第二上门框57限定了动触头门形接内腔50的上边界、第二左门框55和第二右门框56的下端面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了它的下边界,第二左门框55的里侧面、第二右门框56的里侧面、第二上门框57的里侧面之间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了它的内边界,第二左门框55的外侧面、第二右门框56的外侧面、第二上门框57的外侧面之间的连线(图中未示出)构成的面限定了它的外边界。两个第二左门框55、两个第二右门框56、两个上门框57与支承板54一体成形所形成的导电件12具有以下特征:每个第二上门框57分别与一个第二左门框55、一个第二右门框56连接,支承板54分别与两个第二左门框55连接。可替代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方案是支承板分别与两个第二右门框56连接。
参见图2至8,触头组件3B的三个退线端子13中的任两个退线端子分别安装在两个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下面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的空间A内,这两个退线端子中的每个退线端子13设有一个滑块凸起131,该滑块凸起131与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上的第一滑槽141安装配合,使退线端子13能沿第一滑槽141限定的直线方向滑动,该滑动方向平行于基座14的底面的中心线D的方向,并垂直于导线插入方向C(见图12)。每个退线端子13上还设有两个退线凸起132,两个退线凸起132分别与同一个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内的两个夹线弹簧片10配合。并且,每个退线端子13上有一个受力斜面133,人采用退线用的工具通过接触挤压受力斜面133能驱使退线端子13产生滑动。从图7、8可见,退线端子13通过其上的安装在第一滑槽141内的滑块凸起131与基座14上的第一滑槽141的安装配合,此时退线端子13除了滑块凸起131以外的部分在第一滑槽141的上面,当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装入基座14后,退线端子13正好处在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下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的空间A内,以使退线端子13上的对称设置的两个退线凸起132分别与安装在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内的两个夹线弹簧片10的卡线端82(见图9)接触配合。参见图12至14,当退线用的工具16(如电工改锥)接触挤压退线端子13上的如图13所示的受力斜面133时,工具16对受力斜面133的挤压力驱使退线端子13沿第一滑槽141限定的方向滑动,再通过退线凸起132推动夹线弹簧片10的卡线端82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使卡线端82与插入的导线15分离。在无工具挤压退线端子13(参见图12)时,夹线弹簧片10的卡线端82与导线15接触,并给导线15施加弹性压力,使导线15被卡住并不能被拔出。卡住导线使导线不能被拔出的原理,除了卡线端82给导线15施加弹性压力外,还在于卡线端82与导线15的插入(或拔出)方向成锐角,该锐角结构和所述的弹性压力,共同使得导线15在拔出时在导线15与卡线端82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并导致导线15与卡线端82之间不能产生相对滑动的自锁,使导线15被锁住而不能拔出。然而,由于该锐角结构在导线15插入时,导线15对卡线端82的挤压力可驱使卡线端82产生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不仅不会使导线15与卡线端82之间产生自锁,而且还可使导线15不借助工具便能便捷地插入到位,安装手感好。
参见图2至4、图8至13,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包括一个底板1400、两个纵向侧板1401、两个横向侧板1402和两个横向隔板142,143,由底板1400、两个纵向侧板1401、两个横向侧板1402围成基座14的矩形箱体,该箱体具一个开口的大空腔,两个横向隔板142,143以平行于横向侧板1402的方向设置,将所述的大空腔分隔成三个小空腔。其中两边的两个小空腔为分别容纳安装静触头11的静触头腔144,146,中间的小空腔为容纳安装导电件12的动触头腔145。所述的两个横向隔板142,143上分别设有两个凹口1421,1431,动触头9的两个触头臂92分别通过这两个凹口1421,1431伸向相邻的两个静触头腔144,146,使两个触头臂92的端部的两个动触点91分别与两个处在静触头腔144,146内的静触点44闭合/分断配合。基座14的底板1400、两个纵向侧板1401、两个横向侧板1402、两个横向隔板142,143与基座14一体成形。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的两个静触头腔各包括一组纵向隔板,即:一个静触头腔144包括第一组纵向隔板1422,另一个静触头腔146包括第二组纵向隔板1432。第一组纵向隔板1422的两块纵向隔板分别与横向隔板142垂直,并分别在横向隔板142的凹口1421的两个侧缘处与横向隔板142连接并一体成形,将静触头腔144分隔成三个第一小小腔,其中两边的两个第一小小腔分别容纳安装一个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中间的第一小小腔容纳安装该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第二组纵向隔板1432的两块纵向隔板分别与横向隔板143垂直,并分别在横向隔板143的凹口1431的两个侧缘处与横隔板143连接并一体成形,将静触头腔146分隔成三个第二小小腔,其中两边的两个第二小小腔分别容纳安装另一个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中间的第二小小腔容纳安装该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第一组纵向隔板1422和第二组纵向隔板1432也是动触头9与静触头11之间的绝缘隔层,通过两组纵向隔板1422,1432,确保在开关分断时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安全绝缘。另外,在触头组件3B的矩形箱体内,基座14的一个静触头腔144内包括第一组定位面721,动触头腔145内包括第二组定位面722,另一个静触头腔146内包括第三组定位面723。第一组定位面721的两个定位面分别与所述的一个横向隔板142的空间距离等于静触头11的外形宽度W1,以限制安装在静触头腔144内的静触头11的纵向活动。第二组定位面722的两个定位面分别与另一个横向隔板143的空间距离等于导电件12的外形宽度W2,以限制安装在动触头腔145内的导电件12的纵向活动。第三组定位面723的两个定位面分别与另一个横向隔板143的空间距离等于静触头11的外形宽度W1,以限制安装在另一个静触头腔146内的静触头11的纵向活动。并且,基座14的两个静触头腔144,146的横向空间距离L3与静触头11的外形长度L1相等,以限制在每个静触头腔144,146内的静触头11的横向活动。基座14的动触头腔145的横向空间距离L4与导电件12的外形长度L2相等,以限制在动触头腔145内的导电件12的横向活动。
参见图2至8,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的底板1400上设有六个通透的导线插孔73、三个通透的退线矩形孔71、两个第一滑槽141和一个第二滑槽151。这六个导线插孔73以两个为一组分为三组;其中两组中每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分别对应于同一个静触头腔144或146内的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接线位置设置,另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分别对应于动触头腔145内的导电件12的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的接线位置设置。三组导线插孔73中的同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纵向的中心线D的两侧,两个第一滑槽141中的每一个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第二滑槽151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所述的这三个滑槽141,151均沿纵向的中心线D延伸一段距离,该距离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退线端子13的安装所需的长度(即安装长度)加滑动所需的行程(滑动行程)之和。三个退线矩形孔71中的每一个均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其中两个退线矩形孔71分别设置在基座14的两个横向侧板1402与底板1400的里面相交处的静触头腔144,146内的位置,另一个退线矩形孔71设置在底板1400与横向隔板142或143的里面相交处的动触头腔145内的位置。六个导线插孔73是供导线15插入用的,其中两组导线插孔73分别对着静触头腔144和静触头腔146设置,另一组导线插孔73对着动触头腔145设置。对应于静触头腔144或146的一组导线插孔73可容接两根导线15插入,使该组的两根导线15与同一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电连接。对应于动触头腔145的一组导线插孔73也可容接两个导线15插入,使该组的两根导线15与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电连接。由此可见,对应于静触头腔144和146的两组导线插孔73,分别容接无螺纹双控开关的两路输出端的导线15,其中每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容接无螺纹双控开关的一路输出端的两个并联连接的导线15。而对应于动触头腔145的那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容接无螺纹双控开关的输入端的两个并联连接的导线15。三个退线矩形孔71分别对应与两个静触头腔144,146和一个动触腔145贯通,以容纳工具16分别插入静触头腔144、静触头腔146或动触头腔145,使工具16能分别挤压安装在两个静触头腔144或146或动触头腔145内的退线端子13的受力斜面133。为达到这样的效果,第一滑槽141和退线矩形孔71需按以下分布结构设置:每个第一滑槽141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即第一滑槽142的槽宽以中心线D对称分布。每个退线矩形孔71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即退线矩形孔71的横向(与中心线D垂直的方向)长度以纵向中心线D对称分布,也就是三个退线矩形孔71和三个第一滑槽141都分布在中心线D上,其中两个退线矩形孔71分别设置在基座14的两个横向侧板1402与底板1400的里面相交处的静触头腔(144,146)内的位置。这里的里面相交处是指横向侧板1402的朝向静触头腔(144或146)的那一面(里面)与底板1400朝向静触头腔(144或146)的那一面(里面)的相交处。按此定义下的该退线孔71的纵向(与中心线D平行的方向)的一个边与横向侧板1402的里面对齐,退线矩形孔71的纵向的另一边在静头腔(144或146)内,整个退线孔71处在静触头腔(144或146)内,以使在工具16插入退线矩形孔71后,工具16的一个面挤压横向侧板1402,而工具16的另一面挤压退线端子13的受力斜面133。还有一个退线矩形孔71设置在压板1400与所述横向隔板142的里面相交处的动触头腔145内的位置,这里的里面相交处是指横向隔板142的朝向动触头腔145的那一面(里面)与底板1400朝向动触头腔145的那一面(里面)的相交处。按此定义下的该退线矩形孔71的纵向(与中心线D平行的方向)的一个边与横向隔板142的里面对齐,退线矩形孔71的纵向的另一边在动触头腔145内,使整个退线矩形孔71处在动触头腔145内,以便在工具16插入该退线矩形孔71后,工具16的一面挤压横向隔板142,而工具16的另一面挤压退线端子13的受力斜面133。附图2-8所示的对应于动触头腔145的退线孔71设置在靠近横向隔板142的一侧,可替代该实施例的另一方案是该退线孔71设置在另一个靠近横向隔板143的一侧。由此可见,三个退线矩形孔71分别对应三个退线端子13上的受力斜面133,以使退线用的工具通过退线矩形孔71后与退线端子13上的受力斜面133实现接触挤压。采用以上结构的本发明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所有的退线矩形孔71和导线插孔73都设置在底板1400上,所以插拔工具16和插拔导线15的接线/退线操作都在同一作业面上进行,并且插拔的方向一致,使操作十分便捷。而且由于所有的导线插孔73都对称地设置在基座14的中心线D的两边,而退线矩形孔71设置在中心线D上,使得插入的导线15之间、插入的导线15与插入的工具16之间的距离较大,克服了现有技术由于该距离小而导致的接线/退线操作困难,使得操作非常方便和安全。
参见图3和4,第一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第一左门框45和第二左门框55上分别设有圆弧形凹槽41,该圆弧形凹槽41的圆弧的径向垂直于导线插入方向C(见图12)。这里的圆弧的径向,是指圆弧构成的圆的半径方向。圆弧形凹槽41用于改善导线15与第一左门框45或第二左门框55之间的电接触性能,圆弧形凹槽41的圆弧面的直径应与导线15的直径相匹配(两者尺寸接近),以增加圆弧面与导线外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接触电阻。
参见图3、4、9,触头组件3B的夹线弹簧片10呈耳朵形;夹线弹簧片10的一端为压紧端81,用于将插入的导线压紧在第一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第一左门框45或第二左门框55上;夹线弹簧片10的另一端为卡线端82,不仅用于将插入的导线与第一左门框45或第二左门框55压紧,而且还用于将已插入的导线卡住,防止导线从第一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或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内脱出。夹线弹簧片10的中间设有支承部83、上安装部84和下安装部85,支承部83以直片形结构与第一右门框46或第二右门框56接触配合,上安装部84以弧形结构与第一上门框47或第二上门框57接触配合,下安装部85以弧形结构与基座14的底板1400接触配合。支承部83也可以是非直片结构。
参见图2、4、5,导电件12的触头支承板54上设一个大凹口541,所述的动触头9的中间设有两个小凹口93,大凹口541通过其上设置的两个侧沿分别插入动触头9上的两个小凹口93内,将动触头9安装在触头支承板54的大凹口541的底沿上,并能以底沿为支点作翘翘运动。
参见图2至8,一个退线端子13设置在导电件12的触头支承板54下面的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之间的空间B内,该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一个滑块凸起131,该滑块凸起131与基座14上的第二滑槽151安装配合,使退线端子13能沿第二滑槽151限定的直线方向滑动,该滑动的方向平行于基座14的中心线D的方向,并垂直于导线插入方向C。该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两个退线凸起132,这两个退线凸起132分别与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内的两个夹线弹簧片10配合。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一个受力斜面133,退线用的工具通过接触挤压受力斜面133能驱使退线端子13产生滑动。在三个退线端子13中,有两个退线端子13分别安装在两个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下面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的空间A内。在三个退线端子13中,另一个退线端子13安装在导电件12的触头支承板54下面的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之间的空间B内,该退线端子13通过其上的滑块凸起131安装在基座14的第二滑槽151内。
参见图6和7,在退线端子13的两个退线凸起132上,分别设有弧面62和斜面64,它们与触头组件3B的夹线弹簧片10配合;在退线操作时,弧面62和斜面64先后推压夹线弹簧片10,使夹线弹簧片10变形并储存能量。在无退线操作时,夹线弹簧片10释放能量,并先后推压斜面64和弧面62使退线端子自动复位。
参见图2,在每个静触头11上设置有3个第一凸台42,在导电件12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凸台52,控制组件3A的压板5在与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固定连接的同时,压板5分别与静触头11上的三个第一凸台42、导电件12上的两个第二凸台52接触连接,以将静触头11、导电件12分别封装固定在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的静触头腔144,146和动触头腔145内。
参见图2和8,基座14的静触头腔144,146和动触头腔145的第一组定位面721、第二组定位面722、第三组定位面723分别形成在与基座14一体成形的筋上。包含第一组定位面721的两个筋分别形成在基座14上的一个静触头腔144内的两个第一小小腔内,这两个筋上的两个第一组定位面721分别与静触头11的两个第一左门框45接触,该静触头11的两个第一右门框46分别与横向隔板142接触,因而限定了静触头11的纵向活动(在中心线D方向上的活动)。类似地,包含第三组定位面723的两个筋分别形成在基座14上的另一个静触头腔146的两个小小腔内,两个筋上的两个第三组定位面723分别与静触头11的两个第一左门框45接触,该静触头11的两个第一右门框46分别与横向隔板143接触,因而限定了另一个静触头11的纵向活动(在中心线D方向上的活动)。包含第二组定位面722的两个筋分别形成在基座14上的动触头腔145的靠近两个纵向侧面1401的两侧,这两个筋上的两个第二组定位面722分别与导电件12的两个第二左门框55接触,导电件12的两个第二右门框56分别与横向隔板143接触,因而限定了导电件12的纵向活动。在所述的第一组定位面721、第二组定位面722、第三组定位面723的六个定位面上,分别设有倒角78,以便于静触头11和导电件12的安装。附图2和8所示的三组定位面(721、722、723)分别设置在筋上的结构仅是一个实施方案,可替代该方案的结构是所述的第一组定位面721、第三组定位面723分别形成在基座14的两个横向侧板1402上,而第二组定位面分别形成在基座14的一个横向隔板(142或143)上。

Claims (20)

1.一种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包括安装架(2)、与安装架(2)固定连接的面板(1)和安装在安装架(2)上的通断装置(3),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通断装置(3)包括控制组件(3A)和触头组件(3B);
所述的触头组件(3B)包括一个动触头(9)、两个静触头(11)、六个夹线弹簧片(10)、一个导电件(12)、三个退线端子(13)和一个基座(14),
每个静触头(11)包括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和一个装有静触点(44)的静触板(111),每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由第一左门框(45)、第一右门框(46)和第一上门框(47)以非封闭的形式围成,并在两个对称设置的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形成空间A,每个静触头(11)的两个第一左门框(45)、两个第一右门框(46)、两个第一上门框(47)与所述的静触板(111)一体成形;
所述静触点(44)设置在空间A的下半部,所述动触头(9)与静触点(44)的闭合/分断区设置在静触点(44)上面的空间A内,所述的静触点(44)与静触板(111)一体成形或者分体成形后固定连接;
所述的六个夹线弹簧片(10)中的四个夹线弹簧片(10)分别安装在所述的两个静触头(11)的四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触头组件(3B)的导电件(12)包括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和触头支承板(54),每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由第二左门框(55)、第二右门框(56)和第二上门框(57)以非封闭的形式围成,并在两个对称设置的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之间形成空间B,触头支承板(54)设置在空间B内,动触头(9)安装在空间B内的触头支承板(54)上;
所述的两个第二左门框(55)、两个第二右门框(56)、两个第二上门框(57)与触头支承板(54)一体成形;
所述的六个夹线弹簧片(10)中的两个夹线弹簧片(10)分别安装在导电件(12)的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触头组件(3B)的三个退线端子(13)中的两个退线端子分别安装在两个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下面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之间的空间A内;
每个退线端子(13)设有一个滑块凸起(131),该滑块凸起(131)与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上的第一滑槽(141)安装配合,使退线端子(13)能沿第一滑槽(141)限定的直线方向滑动,该滑动方向平行于基座(14)的中心线D的方向,并垂直于导线插入方向C;
每个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两个退线凸起(132),这两个退线凸起(132)分别与同一个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内的两个夹线弹簧片(10)配合;
每个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一个受力斜面(133),退线用的工具通过接触挤压受力斜面(133)能驱使退线端子(13)产生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包括两个横向隔板(142,143)和由底板(1400)、两个纵向侧板(1401)、两个横向侧板(1402)围成的矩形箱体,该箱体具有一个开口的大空腔;两个横向隔板(142,143)以平行于横向侧板(1402)的方向设置,将所述的大空腔分隔成三个小空腔,其中两边的两个小空腔为分别容纳安装静触头(11)的静触头腔(144,146),中间的小空腔为容纳安装导电件(12)的动触头腔(145);
所述的两个横向隔板(142,143)上分别设有两个凹口(1421,1431),动触头(9)的两个触头臂(92)分别通过这两个凹口(1421,1431)伸向相邻的两个静触头腔(144,146),使两个触头臂(92)的端部的两个动触点(91)分别与两个处在静触头腔(144,146)内的静触点(44)闭合/分断配合;
所述的底板(1400)、两个纵向侧板(1401)、两个横向侧板(1402)、两个横向隔板(142,143)与基座(14)一体成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控制组件(3A)包括按钮(4)、压板(5)、带有两个凸轴(61)的钮子(6)、弹簧(7)和滑杆(8),按钮(4)与钮子(6)固定连接,钮子(6)枢转地安装在压板(5)上,弹簧(7)的一端与钮子(6)连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滑杆(8)连接,滑杆(8)的一端与触头组件(3B)的动触头(9)推压连接,压板(5)与触头组件(3B)的基座(14)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左门框(45)和第二左门框(55)上分别设有圆弧形凹槽(41),圆弧形凹槽(41)的圆弧的径向垂直于导线插入方向C。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头组件(3B)的各夹线弹簧片(10)呈耳朵形,其一端为压紧端(81),用于将插入的导线压紧在第一左门框(45)或第二左门框(55)上;所述夹线弹簧片(10)的另一端为卡线端(82),不仅用于将插入的导线与第一左门框(45)或第二左门框(55)压紧,还用于将已插入的导线卡住;
各夹线弹簧片(10)上设有直片形结构的支承部(83)、上安装部(84)和下安装部(85);所述支承部(83)与第一右门框(46)或第二右门框(56)接触配合;所述上安装部(84)与第一上门框(47)或第二上门框(57)接触配合;所述下安装部与基座(14)的底板(1400)接触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导电件(12)的触头支承板(54)上设有一个具有两个侧沿和底沿的大凹口(541),所述的动触头(9)的中间设有两个小凹口(93),大凹口(541)的两个侧沿分别插入动触头(9)上的两个小凹口(93)内,将动触头(9)安装在触头支承板(54)的大凹口(541)的底沿上,并使动触头(9)能以所述的底沿为支点作翘翘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个退线端子(13)中的一个退线端子(13)装在导电件(12)的触头支承板(54)下面的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之间的空间B内,所述的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一个滑块凸起(131),该滑块凸起(131)与基座(14)上的第二滑槽(151)安装配合,使退线端子(13)能沿第二滑槽(151)限定的直线方向滑动,该滑动的方向平行于基座(14)的中心线D的方向,并垂直于导线插入方向C;
所述的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两个退线凸起(132),两个退线凸起(132)分别与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内的两个夹线弹簧片(10)配合;
所述的退线端子(13)上设有一个受力斜面(133),退线用的工具通过接触挤压受力斜面(133),能驱使退线端子产生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9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退线端子(13)的两个退线凸起(132)上,分别设有弧面(62)和斜面(64),它们与所述夹线弹簧片(10)配合,在退线操作时,弧面(62)和斜面(64)先后推压夹线弹簧片(10),使夹线弹簧片(10)变形并储存能量;在无退线操作时,夹线弹簧片(10)释放能量,并先后推压斜面(64)和弧面(62),使所述的退线端子复位。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基座(14)的一个静触头腔(144)包括第一组纵向隔板(1422),另一个静触头腔(146)包括第二组纵向隔板(1432);
第一组纵向隔板(1422)的两块纵向隔板分别与横向隔板(142)垂直,并分别在横向隔板(142)的凹口(1421)的两个侧缘处与所述横向隔板(142)一体成形,将静触头腔(144)分隔成三个第一小小腔,其中两边的两个第一小小腔分别容纳安装一个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中间的第一小小腔容纳安装该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
第二组纵向隔板(1432)的两块纵向隔板分别与所述横向隔板(143)垂直,并分别在横向隔板(143)的凹口(1431)的两个侧缘处与横向隔板(143)一体成形,将静触头腔(146)分隔成三个第二小小腔,其中两边的两个第二小小腔分别容纳安装另一个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中间的第二小小腔容纳安装该静触头(11)的静触点(44)。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基座(14)的一个静触头腔(144)内包括第一组定位面(721)、动触头腔(145)内包括第二组定位面(722)、另一个静触头腔(146)内包括第三组定位面(723);
第一组定位面(721)的两个定位面分别与一个横向隔板(142)的空间距离等于静触头(11)的外形宽度W1;
第二组定位面(722)的两个定位面分别与另一个横向隔板(143)的空间距离等于导电件(12)的外形宽度W2;
第三组定位面(723)的两个定位面分别与另一个横向隔板(143)的空间距离等于静触头(11)的外形宽度W1。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基座(14)的两个静触头腔(144,146)的横向空间距离L3与静触头(11)的外形长度L1相等;并且
所述的基座(14)的动触头腔(145)的横向空间距离L4与导电件(12)的外形长度L2相等。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基座(14)的底板(1400)上设有六个通透的导线插孔(73)、三个通透的退线矩形孔(71)、两个第一滑槽(141)和一个第二滑槽(151);
六个导线插孔(73)以两个为一组分为三组;其中两组的每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分别对应于同一个静触头腔(144或146)内的静触头(11)的两个静触头门形接线腔(40)的接线位置,另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分别对应于动触头腔(145)内的导电件(12)的两个动触头门形接线腔(50)的接线位置;三组导线插孔(73)中的同一组的两个导线插孔(73)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的两侧;
每个第一滑槽(141)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第二滑槽(151)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所述的三个滑槽(141,151)均沿中心线D延伸一段距离,该距离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退线端子(13)的安装长度加滑动行程之和;
每个退线矩形孔(71)均对称地分布在底板(1400)的中心线D上,其中两个退线矩形孔(71)分别设置在基座(14)的两个横向侧板(1402)与底板(1400)的里面相交处的静触头腔(144,146)内的位置,另一个退线矩形孔(71)设置在底板(1400)与横向隔板(142或143)的里面相交处的动触头腔(145)内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控制组件(3A)的压板(5)与基座(14)固定连接,并且压板(5)分别与静触头(11)上设置的三个第一凸台(42)、导电件(12)上设置的两个第二凸台(52)接触连接,以将静触头(11)、导电件(12)分别封装固定在基座(14)的静触头腔(144,146)、动触头腔(145)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组定位面(721)、第二组定位面(722)、第三组定位面(723)分别形成在与基座(14)一体成形的筋上;
或者,所述的第一组定位面(721)、第三组定位面(723)分别形成在基座(14)的两个横向侧板(1402)上,而第二组定位面分别形成在基座(14)的一个横向隔板(142)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组定位面(721)、第二组定位面(722)、第三组定位面(723)的六个定位面上分别设有倒角(78)。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三个退线矩形孔(71)分别对着所述的三个退线端子(13)上的受力斜面(133),以使退线用的工具通过退线矩形孔(71)后与退线端子(13)上的受力斜面(133)接触挤压。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触头(11)上的两个第一上门框(47)分别与两个第一左门框(45)中的一个第一左门框(45)、两个第一右门框(46)中的一个第一右门框(46)一体连接,静触板(111)分别与两个第一左门框(45)一体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其特征在于:导电件(12)上的两个第二上门框(57)分别与两个第二左门框(55)中的一个第二左门框(55)、两个第二右门框(56)中的一个第二右门框(56)一体连接,触头支承板(54)分别与两个第二左门框(55)连接,或者触头支承板(54)分别与两个第二右门框(56)一体连接。
CN 201110132236 2011-05-20 2011-05-20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Active CN1022012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132236 CN102201294B (zh) 2011-05-20 2011-05-20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132236 CN102201294B (zh) 2011-05-20 2011-05-20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1294A CN102201294A (zh) 2011-09-28
CN102201294B true CN102201294B (zh) 2013-10-16

Family

ID=44661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132236 Active CN102201294B (zh) 2011-05-20 2011-05-20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012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3399B (zh) * 2014-04-29 2017-02-01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开关结构
EP3107111B1 (de) * 2015-06-15 2017-12-27 GIRA GIERSIEPEN GmbH & Co. KG Sockelteil für eine modulare elektrische schaltervorrichtung
CN105042538A (zh) * 2015-07-31 2015-11-11 尚平 转动装置与翻转灯
CN105070575B (zh) * 2015-09-02 2017-07-07 季东东 一种开关跳板滑杆组件
CN108957070A (zh) * 2018-06-12 2018-12-07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孝感供电公司 一种可插拔式电能表接线盒及电能计量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7008A (en) * 1987-06-01 1990-08-07 Alps Electric Co., Ltd. Switch device
EP0794544A2 (en) * 1996-03-05 1997-09-10 Alps Electric Co., Ltd. Switch device
CN2881923Y (zh) * 2005-04-27 2007-03-21 Tcl-罗格朗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结构
CN201259857Y (zh) * 2008-09-12 2009-06-17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大范围快速接线的摆动式墙壁开关
CN201259858Y (zh) * 2008-09-12 2009-06-17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大跷板开关
CN201699148U (zh) * 2009-12-24 2011-01-05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无螺纹接线端子
CN202058626U (zh) * 2011-05-20 2011-11-30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48420A (ja) * 1988-03-30 1989-10-04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スイッチ
JP3849402B2 (ja) * 2000-05-15 2006-11-2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7008A (en) * 1987-06-01 1990-08-07 Alps Electric Co., Ltd. Switch device
EP0794544A2 (en) * 1996-03-05 1997-09-10 Alps Electric Co., Ltd. Switch device
CN2881923Y (zh) * 2005-04-27 2007-03-21 Tcl-罗格朗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结构
CN201259857Y (zh) * 2008-09-12 2009-06-17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大范围快速接线的摆动式墙壁开关
CN201259858Y (zh) * 2008-09-12 2009-06-17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大跷板开关
CN201699148U (zh) * 2009-12-24 2011-01-05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无螺纹接线端子
CN202058626U (zh) * 2011-05-20 2011-11-30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325846A 2001.11.22
JP特开平1-248420A 1989.10.0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1294A (zh) 201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1294B (zh)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CN202259854U (zh) 一种五孔插座的保护门结构
CN2325890Y (zh) 一种安全插座
CN202058626U (zh) 无螺纹接线双控开关
CN208423355U (zh) 一种防触电插座
CN203589383U (zh) 音频插座连接器结构
CN213636363U (zh) 连接器公端子及连接器
CN2711925Y (zh) 防触电插座
WO2016082715A1 (zh) 一种时间继电器插座
CN203690510U (zh) 方便安装的防短路起动器
CN207116749U (zh) 连接器
CN202906044U (zh) 一种安全机构
CN110492293A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208835393U (zh) 一种电气工程用插座装置
CN204179603U (zh) 插接式母线槽
CN203774558U (zh) 一种双开安全插座
CN207883582U (zh) 一种翘板开关
CN2603548Y (zh) 新型安全插座
CN202259771U (zh) 卡片连接器
CN204905086U (zh) 行程开关的导电板与基座配合结构及行程开关
CN211789907U (zh) 一种多功能插座
CN219874346U (zh) 一种快装式墙壁开关插座
CN201018217Y (zh) 可装表带触头的带燕尾槽的导电杆
CN205693070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6085524U (zh) 一种快拆型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