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6171A - 摄像控制装置、对象检测方法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摄像控制装置、对象检测方法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6171A
CN102196171A CN2011100495636A CN201110049563A CN102196171A CN 102196171 A CN102196171 A CN 102196171A CN 2011100495636 A CN2011100495636 A CN 2011100495636A CN 201110049563 A CN201110049563 A CN 201110049563A CN 102196171 A CN102196171 A CN 102196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oting
camera
search
object detection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95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善积真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96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61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0Circuit details for pick-up tub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摄像控制装置、对象检测方法和程序。摄像控制装置用于具有摄像部分和摄像部分的摄像视场改变部分的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摄像部分执行对象的摄像,摄像控制装置包括:判定部分,其在对象检测处理中通过分析由所述摄像部分获得的拍摄影像信号来判定对象检测部分是否检测到预定目标对象;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其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其中,当所述判定部分判定为在所述对象检测处理中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目标对象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然后所述摄像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对象检测部分以执行所述对象检测处理。

Description

摄像控制装置、对象检测方法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的摄像控制装置和对象检测方法。此外,本发明涉及用于实现摄像控制设备和对象检测方法的程序。
背景技术
JP-A-2009-100300揭示了一种用于在包括数字静态相机和电动改变数字静态相机的横摇/纵摇方向的相机云台的摄像系统中执行自动构图调节和对通过构图调节获得的拍摄影响进行自动记录的技术。
在JP-A-2009-100300揭示的技术中,例如使用脸部检测技术来搜索作为人的对象。具体而言,在利用相机云台使数字静态相机沿着横摇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检测投射在影像框内的对象(人的脸部)。
此外,如果作为搜索对象的结果检测到影像框内的对象时,则进行与在该时间点的影像框内对象的检测状态(例如,对象的数量或者对象的位置或尺寸)对应的最优构图所相关的判定。即,计算最优的横摇、纵摇和变焦的角度。
此外,如果如上所述通过最优构图判定而计算得到最优的横摇、纵摇和变焦的角度时,将横摇、纵摇和变焦角度调节为目标角度(构图调节)。
在完成构图调节之后,执行对拍摄影像的自动记录。
根据利用这种自动构图调节进行的自动摄像操作(对拍摄影像的自动记录),可以在无需用户的摄像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地记录基于最优构图的拍摄影像。
发明内容
在自动摄像中,重要的是例如适当地执行对象检测。例如,当检测脸部时,通过对拍摄影像信号进行分析来识别脸部影像,并执行对是否包括作为对象的脸部的判定。但是,在此情况下,除非视角合适,否则难以令人满意地识别脸部影像。
在摄像时的视角例如通过变焦倍率来设定。
首先,优选的是在一定程度较广的视场中执行对象检测。这是为了在较宽范围内搜索。为此,例如,优选的是通过将变焦透镜设定为广角端来执行对象检测操作。
但是,例如,如果变焦透镜被设定为广角端,则在脸部检测中有效的对象距离变短。即,在拍摄影像信号中,获得具有能够通过影像分析识别脸部的尺寸的脸部影像的情况下的对象距离变短。在此情况下,例如,发生如下状况:在相机前方(摄像方向)2m远处存在的人的脸部是可识别的,但是在4m远处存在的人的脸部难以识别。
即,为了对作为目标对象的脸部等进行对象检测,期望将变焦透镜尽可能地设定为广角端,使得搜索范围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变宽。但是,在此情况下,在对象距离的方向(视场的景深方向)上的检测范围变窄。由此,难以令人满意地执行对象检测。
即使任务的脸部等被实际包括在拍摄影像信号内,但是如果由于诸如对象距离较长之类的原因导致难以检测到改对象,则对象检测操作的效率也变差。由此,例如,难以适当地执行上述自动摄像。
考虑到以上情况,期望使适当且有效的对象检测的执行成为可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摄像控制装置,其用于具有摄像部分和所述摄像部分的摄像视场改变部分的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所述摄像部分执行对象的摄像,所述摄像控制装置包括:判定部分,其在对象检测处理中通过分析由所述摄像部分获得的拍摄影像信号来判定对象检测部分是否检测到预定目标对象;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其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此外,当所述判定部分判定为在所述对象检测处理中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目标对象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然后所述摄像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对象检测部分以执行所述对象检测处理。
此外,在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中,所述摄像部分的变焦透镜驱动机构可以被设置为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可以控制所述变焦驱动机构的驱动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
此外,所述目标对象可以是在拍摄影像信号中人的脸部的影像。
当所述判定部分判定为在所述对象检测处理中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目标对象(例如,人的脸部的影像)但检测到第二目标对象(例如,运动对象影像或人的身体的影像)的存在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可以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然后所述摄像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执行所述对象检测处理。
或者,当所述判定部分判定为在所述对象检测处理中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目标对象但检测到第二目标对象的存在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可以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并控制摄像方向改变驱动机构(例如,横摇机构或纵摇机构)以将摄像方向设定为当检测到所述第二目标对象时的摄像方向,然后所述摄像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执行所述对象检测处理。
此外,可以还包括摄像历史信息管理部分,其响应于对作为静态影像信号由所述摄像部分获得的所述拍摄影像信号进行记录或输出而产生并管理摄像历史信息,所述摄像历史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摄像部分的变焦信息。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可以基于所述摄像历史信息来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
此外,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可以控制所述变焦透镜驱动机构的驱动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然后在所述判定部分判定为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检测到所述目标对象时控制所述变焦透镜驱动机构的驱动以将所述视角恢复至所述改变之前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一种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的对象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对象检测处理中通过分析由摄像部分获得的拍摄影像信号来判定对象检测部分是否检测到预定目标对象;当判定为在所述对象检测处理中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目标对象时,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并且在视角改变步骤中改变所述视角之后执行所述对象检测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程序,其用于摄像控制装置的操作,所述摄像控制装置用于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改程序是引起所述摄像控制部分的运算处理单元执行上述步骤的程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作为第一对象检测处理,通过例如设定较宽的视角来在较宽的范围内搜索诸如脸部影像之类的目标对象。然后,当未发现目标对象时,改变视角,即,改变对象的可检测距离,以执行对象检测处理。这是用于认识到先前不能检测到脸部影像的状态下再次尝试对象检测。
具体而言,当在第一对象检测处理中即使其难以识别脸部但检测到相对容易识别的运动对象影像或人的身体的影像时,假定存在人。因此,在改变视角之后的第二和后续检测处理变得有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甚至可以检测由于对象距离导致难以识别的目标对象。由此,可以实现合适且有效的对象检测。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数字静态相机的正视图和后视图。
图2是其上安装有实施例的数字静态相机的相机云台的立体图。
图3是在实施例的数字静态相机固定至相机云台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4是在实施例的数字静态相机固定至相机云台的状态下沿着横摇方向的运动的解释图。
图5A和5B是在实施例的数字静态相机固定至相机云台的状态下沿着纵摇方向的运动的解释图。
图6是实施例的相机云台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的数字静态相机的内部结构的示例的框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的相机云台的内部结构的示例的框图。
图9是实施例的控制功能结构的示例的解释图。
图10是实施例的搜索操作的解释图。
图11是实施例的搜索区域的解释图。
图12是实施例的自动摄像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实施例的第一处理示例的流程图。
图14A至14C是在实施例的第一处理示例中的对象方向操作的解释图。
图15是实施例的第二处理示例的流程图。
图16A至16C是在实施例的第二处理示例中的对象方向操作的解释图。
图17是实施例的第三处理示例的流程图。
图18A及18B是在实施例的第三处理示例中的对象方向操作的解释图。
图19是实施例的第四处理示例的流程图。
图20是实施例的第五处理示例的流程图。
图21是实施例的第六处理示例的流程图。
图22是当使用实施例的摄像历史信息时控制功能结构的示例的解释图。
图23是实施例的摄像历史信息的解释图。
图24是实施例的控制功能结构的另一示例的解释图。
图25是实施例的在手持摄像的情况下的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后,将按照以下顺序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实施例中,将数字静态相机和其上能够安装数字静态相机的相机云台作为示例进行说明。当然,数字静态相机本身也可以执行摄像,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中数字静态相机与相机云台结合的摄像系统来执行摄像操作。
1.摄像系统的结构>
1-1.总体结构
1-2.数字静态相机
1-3.相机云台
2.功能结构的示例
3.对象搜索操作的示例
4.自动静态影像拍摄模式处理
5.实施例中的对象检测处理的示例
5-1.第一处理示例
5-2.第二处理示例
5-3.第三处理示例
5-4.第四处理示例
5-5.第五处理示例
5-6.第六处理示例
5-7.摄像历史信息的利用
5-8.修改
6.功能结构的其他示例
7.在手持摄像时的处理
8.程序
在本说明书中,在说明中使用的“影像框”、“视角”、“摄像视场”以及“构图”定义如下。
“影像框”表示与例如影像所嵌入的一个屏幕相当的区域。通常,“影像框”具有竖直方向或纵向较长的矩形框形状。
“视角”也称为变焦角等。这由角度来表达在摄像设备的光学系统中的变焦透镜的位置所确定的影像框内所设定的范围。通常,由摄像光学系统的焦距与像平面(影像传感器或胶卷)的尺寸来确定视角。这里,将根据焦距而改变的要素称为视角。
“摄像视场”表示摄像光学系统的视场。即,“摄像视场”是在摄像设备周围的场景中被设定在作为摄像目标的影像框内的范围。“摄像视场”不仅由视角确定,而且还由沿着横摇(水平)方向的横摆角度和沿着纵摇(竖直)方向的角度(仰角和俯角)来确定。
“构图”也称为取景。例如,这意味着在由摄像视场确定的影像框内对象的尺寸确定之后的配置状态。
1.摄像系统的结构
1-1.总体结构
实施例的摄像系统包括数字静态相机1和其上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有数字静态相机1的相机云台10。
相机云台10以电动方式改变数字静态相机1的横摇/纵摇方向。然后执行自动构图调节和对通过自动构图调节获得的拍摄影像的自动记录。
例如,利用脸部检测技术来执行对作为人的对象的搜索。具体而言,在例如通过相机云台10使数字静态相机1沿着横摇方向转动的同时检测在影像框内投射的对象(人的脸部)。
此外,如果作为搜索对象的结果在影像框内检测到对象时,执行对与在该时间点的影像框内对象的检测状态(例如,对象的数量或者对象的位置或尺寸)对应的最优构图的判定(最优构图判定)。即,计算横摇、纵摇和变焦的最优角度。
此外,如果通过最优构图判定计算得到横摇、纵摇和变焦的最优角度时,利用最优角度作为目标角度来调节将横摇、纵摇和变焦的角度(构图调节)。
在完成构图调节之后,执行对拍摄影像的自动记录。
根据利用这种自动构图调节的自动摄像处理(自动拍摄影像记录),可以在无需由用户摄像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地记录基于最优构图的拍摄影像。
图1A和1B示出了数字静态相机1的外观的示例。图1A和1B分别是图示数字静态相机1的正视图和后视图。
如图1A所示,数字静态相机1具有位于其主体2的前表面一侧的透镜单元21a。透镜单元21a是用于摄像的光学系统,并且是被暴露于主体2的外侧的一部分。
此外,开拍按钮31a设置在主体2的上表脸部分处。在摄像模式下,产生通过透镜单元21a成像的影像(拍摄影像)作为影像信号。在摄像模式下,可以通过下述影像传感器以预定帧率获得各帧的拍摄影像数据。
当执行对开拍按钮31a的操作(开拍操作/快门操作)时,将此时的拍摄影像(帧影像)作为静态影像的影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即,执行静态影像拍摄,其通常称为照相。
此外,如图1B所示,数字静态相机1具有位于其后表面一侧的显示屏部分33a。
在摄像模式下,作为通过透镜单元21a成像的影像并且被称为直通影像的影像显示在显示屏部分33a上。直通影像是基于由影像传感器获得的各帧影像的动态影像,并且也是随着当时对象而显示的影像。
此外,在回放模式下,回放并显示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影像数据。
此外,响应于由用户对数字静态相机1执行的操作而显示作为GUI(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影像。
此外,触摸面板可以与显示屏部分33a结合,使得用户通过用手指触摸显示屏部分33a上来执行所需操作。
此外,在数字静态相机1中设置除了开拍按钮31a以外的其他控制部31b,诸如各种按键和转盘。
例如,它们是用于变焦操作、模式选择、菜单操作、在菜单上的指针操作、回放操作等的操作按键和转盘。
图2是示出相机云台10的外观的立体图。此外,图3至图5B示出了当数字静态相机1被适当地布置在相机云台10上的状态。图3是正视图,图4是俯视图,并且图5A和5B是侧视图。具体而言,图5B通过侧视图示出了纵摇机构的运动范围。
如图2至5B所示,相机云台10具有大体上如下结构:其中主体11被放置在着地基台15上,并且相机台座12被固定至主体11。
当数字静态相机1被固定至相机云台10时,数字静态相机1的底表面一侧被布置在相机台座12的上表面一侧。
如图2所示,突起部分13和连接器14被设置在相机台座12的上表面处。虽然未示出,但是与突起部分13配合的孔形成在数字静态相机1的主体2的底表面一侧。在数字静态相机1被合适地放置在相机台座12上的状态下,孔与突起部分13彼此配合。在此状态下,对于相机云台10的通常横摇和纵摇处理中,数字静态相机1均不会从相机云台10偏离或离开。
此外,在数字静态相机1中,在底表脸部分的预定位置处形成连接器。当如上所述数字静态相机1被合适地固定至相机台座12的状态下,数字静态相机1的连接器与相机云台10的连接器14彼此连接,使得至少两者的彼此通信可行。
此外,例如,连接器14和突起部分13实际上被设置成使得其在相机台座12中的位置可以在预定范围内变化(移动)。此外,例如,通过额外地使用与数字静态相机1的底表脸部分的形状相适的适配器,其他类型的数字静态相机可以在与相机云台10进行通信的状态下固定至相机台座12。
接着,将说明使用相机云台10使数字静态相机1沿着横摇或纵摇方向的基本运动。
首先,沿着横摇方向的基本运动如下。在例如相机云台10被放置在桌、地板等的表面上的状态下,着地基台15的底表面着地。在此状态下,如图4所示,主体11能够以转动轴11a为转动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即,摄像视场可以沿着安装在相机云台10上的数字静态相机1的水平方向变化(所谓横摇)。
在此情况下,相机云台10的横摇机构具有如下结构:自由且不受限制地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360°或更多。
此外,为相机云台10的横摇机构设定横摇方向上的基准位置。
这里,如图4所示,横摇基准位置被设定为0°(360°),并且主体11沿着横摇方向的转动位置,即横摇位置(横摇角度)被表示为0°至360°。
此外,相机云台10沿着纵摇方向的基本运动如下。
如图5A和5B所示,在使相机台座12以转动轴12a为转动中心沿着仰角和俯角的两个方向进行摆动来实现沿着沿着纵摇方向的运动。
这里,图5A示出了相机台座12处于纵摇基准位置Y0(0°)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与透镜部分21a(光学系统部分)的光轴一致的摄像方向F1与着地基台15着地所在的着地表面GR平行。
首先,如图5B所示,沿着仰角的方向,相机台座12可以转动轴12a为转动中心在从纵摇基准位置Y0(0°)至预定最大转角+f°的范围内运动。而且,沿着俯角的方向,相机台座12也可以转动轴12a为转动中心在从纵摇基准位置Y0(0°)至预定最大转角-g°的范围内运动。
因此,通过相机台座12以纵摇基准位置Y0(0°)为基准点从最大转角+f°至最大转角-g°的范围内运动。由此,视场可以沿着固定至相机云台10(相机台座12)的数字静态相机1的纵摇方向(上下方向)改变。即,可以实现纵摇操作。
图6示出了相机云台10的后视图。
如图6所示,在相机云台10中,在主体11的后表脸部分处具有可拆卸地连接电源电缆的电源端子t-Vin和可拆卸地连接视频电缆的视频端子t-Video。
相机云台10将通过电源端子t-Vin输入的电力供应至固定于相机台座12的数字静态相机1,由此数字静态相机1被充电。
即,此示例中的相机云台10还用作向数字静态相机1充电的支架(底座)。
此外,在此示例中,当从数字静态相机1传输基于拍摄影像的影像信号时,相机云台10将影像信号经由视频端子t-Video输出至外部。
此外,如图4和6所示,菜单按钮60a被设置在相机云台10的主体11的后表面上。例如,通过操作菜单按钮60a,通过相机云台10与数字静态相机1之间的通信在数字静态相机1的显示屏单元33a上显示菜单。利用此菜单显示,用户可以进行所需的操作。
1-2.数字静态相机
图7是示出数字静态相机1的内部结构的示例的框图。
光学系统部分21包括具有预定数量的变焦透镜和对焦透镜的透镜组以及光圈,并将在影像传感器22的光接收表面上形成入射光作为摄像光。
此外,光学系统部分21还包括驱动机构以驱动变焦透镜、对焦透镜、光圈等。驱动机构的操作受到所谓相机控制的控制,诸如由例如控制部分27执行的变焦(视角)控制、自动对焦调节控制、以及自动曝光控制。
影像传感器22执行所谓光电转换以将由光学系统部分21获得的摄像光转化为电信号。因此,影像传感器22在光电转换元件的光接收表面上接收来自光学系统部分21的摄像光,并随后以预定时间输出根据所接收光的强度累积的信号电荷。由此,与摄像光对应的电信号(摄像信号)被输出。
此外,被用作影像传感器22的光电转换元件(摄像元件)不受限制。例如,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用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CCD(电荷耦合器件)等。而且,当使用CMOS传感器时,可以将还包括与下文所述的A/D转换器23相当的模拟-数字转换器用作与影像传感器22对应的器件(部件)。
当从影像传感器22输出的影像信号被输入至A/D转换器23时,摄像信号被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被输入至信号处理部分24。
信号处理部分24由例如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构成,并根据程序执行对从A/D转换器23输出的数字摄像信号的预定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部分24以与一张静态影像(帧影像)对应的单位获得从A/D转换器23输出的数字摄像信号。然后,以静态影像为单位对所接收的摄像信号执行预定的信号处理,来产生拍摄影像数据(拍摄静态影像数据),所述拍摄影像数据是与一张静态影像相当的影像信号数据。
此外,信号处理部分24可以执行影像分析处理以利用如上所述获得的拍摄影像数据执行下文所述的对象检测处理或构图处理。
为了将由信号处理部分24产生的拍摄影像数据记录在用作记录介质的存储卡40中,例如,与一张静态影像对应的拍摄影像数据从信号处理部分24输出至编码/解码部分25。
编码/解码部分25使用预定的影像压缩编码协议对从信号处理部分24输出的以静态影像为单位的拍摄影像数据执行压缩编码。然后,编码/解码部分25例如根据控制部分27的控制添加标题等,并将其转换为根据预定格式压缩的影像数据格式。然后,编码/解码部分25将如上所述产生的影像数据传输至媒体控制器26。
媒体控制器26根据控制部分27的控制在存储卡40中写入并记录所传输的影像数据。在此情况下,存储卡40例如是具有基于预定标准的卡式外观形状的记录介质,并在其中具有诸如闪存之类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
此外,记录影像数据的记录介质可以是除了上述存储卡之外的其他类型或格式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使用各种记录介质,诸如光盘、硬盘、例如以不可拆卸方式安装的闪存芯片之类的半导体存储芯片、以及全息存储器。
此外,数字静态相机1可以通过利用经由信号处理部分24获得的拍摄影像数据使显示部分33a执行影像显示,来显示作为当前正在拍摄的影像的所谓直通影像。
例如,信号处理部分24接收从A/D转换器23输出的摄像信号,并产生与一张静态影像对应的拍摄影像数据,并通过重复此操作来以动态影像的方式相继地产生与帧影像相当的拍摄影像数据。然后,信号处理部分24根据控制部分27的控制将相继地产生的拍摄影像数据传输至显示驱动器32。
显示驱动器32基于如上所述从信号处理部分24输入的拍摄影像数据产生用于驱动显示部分33的驱动信号,并将驱动信号输出至显示部分33。因此,在显示部分33上依次显示以静态影像为单位的基于拍摄影像数据的影像。
如果用户对此进行观察,则当时拍摄的影像按照动态影像显示在显示部分33上。即,显示直通影像。
此外,数字静态相机1可以回放在存储卡40中记录的影像数据并在显示部分33上显示影像。
在此情况下,控制部分27指定影像数据并指示媒体控制器26从存储卡40读取数据。响应于此命令,媒体控制器26获得对所指定的影像数据在存储卡40上记录所在地址的访问,并将读取的影像数据传输至编码/解码部分25。
编码/解码部分25例如根据控制部分27的控制通过从自媒体控制器26传输的拍摄影像数据提取实质数据作为压缩静态影像数据,并对压缩静态影像数据执行与压缩编码处理相反的解码处理,来获得与一张静态影像对应的拍摄影像数据。然后,拍摄影像数据被传输至显示驱动器32。由此,在存储卡40中记录的拍摄影像数据的影像被显示在显示部分33上。
此外,在显示部分33上,可以与直通影像或影像数据的回放影像一起,显示用户界面影像(操作影像)。
在此情况下,例如,根据当时的处理状态,控制部分27产生用于显示用户界面影像所需的影像数据,并将其输出至显示驱动器32。由此,用户界面影像被显示在显示部分33上。
此外,用户界面影像可以与诸如特定菜单屏之类的监视器影像或者拍摄影像数据的回放影像相独立地显示在显示部分33的显示屏上。此外,用户界面影像可以以部分叠加或合成的方式显示在监视器影像或拍摄影像数据的回放影像上。
控制部分27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并因此与ROM 28、RAM 29等一起形成微计算机。
例如,不仅由用作控制部分27的CPU执行的程序,而且与数字静态相机1的操作相关的各种设定信息等被存储在ROM 28中。
RAM 29是用于CPU的主存储单元。
此外,在此情况下,闪存30被设置为非易失性存储区域,用于存储可以根据用户的操作修改(重写)的各种设定信息等或操作历史、等等。
此外,例如,当使用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用于ROM 28时,可以使用ROM 28中的存储区域的一部分代替闪存30。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分27执行用于自动摄像的各种摄像准备处理。
首先,作为对象检测处理,控制部分27在改变摄像视场的情况下执行从通过信号处理部分24获得的各帧影像来检测对象,并执行搜索数字静态相机1周围的对象的处理。对象检测是对诸如面部影像的预定目标对象进行检测的处理。
此外,作为构图处理,执行:用于根据预定算法判定与通过对象检测而检测到的对象的状态对应的最优构图的最优构图判定、以及用于通过最优构图判定获得的最优构图设定为目标构图的构图调节。在摄像准备处理之后,控制部分27执行控制和处理以自动地记录拍摄影像。
将在后文说明控制处理。
操作部分31统一表示设置在数字静态相机1中的各种操作部,以及根据对控制部执行的操作产生操作信息信号并将操作信息信号输出至控制部分27的操作信息信号输出部分。
作为控制部,存在如图1B所示的开拍按钮31a和各种控制部31b(电源按钮、模式按钮、变焦操作按钮、操作转盘等)。
此外,当显示部分33被形成为触摸面板时,触摸传感器单元也是操作部分31的一个具体示例。
此外,从遥控器接收命令信号的接收单元也是操作部分31的一个示例。
控制部分27根据从操作部分31输入的操作信息信号来执行预定处理。由此,执行根据用户的操作进行的数字静态相机1的操作。
用于与相机云台通信的部分34根据预定通信协议在相机云台10与数字静态相机1之间的执行通信。
例如,在数字静态相机1被固定至相机云台10的状态下,用于与相机云台通信的部分34具有其中通信信号可以发送至相机云台10并可以从相机云台10接收的物理层结构,以及其中实现了与作为物理层上层的预定层对应的通信处理的结构。在图2中,包括与连接器14连接的连接器部分作为物理层结构。
为了能够在相机云台10侧进行充电,用于通信信号收发的端子和用于传输充电电力的端子两者均被安装在各连接器中。虽然未图示,但是其中可拆卸地安装电池的电池安装部分被设置在数字静态相机1中,因此对安装在安装部分中的电池进行基于从相机云台10传输的电力进行的充电。
1-3.相机云台
图8示出了相机云台10的内部结构的示例。
如图6所示,电源端子t-Vin和视频端子t-Video被设置在相机云台10中。
经由电源端子t-Vin输入的电力被供应至电源电路61,并接着作为相机云台10中的各部分所需的操作电力进行供应。对于电源电路61产生用于数字静态相机1的充电电力,并且充电电力经由通信部分52(连接器)供应至数字静态相机1。
此外,从数字静态相机1传输的视频信号经由通信部分52和控制部分51供应至视频端子t-Video。
此外,虽然图8示出了仅经由电源端子t-Vin供应相机云台10的各部分的操作电力,但是,实际上,电池安装部分被设置在相机云台10中,使得能够从安装在安装单元中的电池供应各部分的操作电力。
此外,检测对电源端子t-Vin和视频端子t-Video的电缆是否连接的连接检测部分59被设置在相机云台10中。关于检测电缆是否连接的检测机构的具体构造,例如可以是根据电缆的连接和断开而转为接通/关断的开关的结构。但是,被配置为使得输出被用于识别电缆的是否连接的检测信号任意机构均可以用作链接检测部分59,并且其具体构造不受限制。
连接检测部分59的检测信号(对于电源端子t-Vin的检测信号和对于视频端子t-Video的检测信号)被供应至控制部分51。
此外,相机云台10包括如先前所述的横摇纵摇机构。作为与横摇纵摇机构对应的单元,图8示出了横摇机构部分53、横摇电动机54、纵摇机构部分56和纵摇电动机57。
横摇机构部分53包括允许固定至相机云台10的数字静态相机1如图4所示沿着横摇(水平或左右)方向运动的机构。此机构的运动可以通过横摇电动机54沿着正向或反向的转动来实现。
相似地,纵摇机构部分56包括允许固定至相机云台10的数字静态相机1如图5A和5B所示沿着纵摇(竖直/上下)方向运动的机构。机构的运动可以通过纵摇电动机57沿着正向或反向的转动来实现。
控制部分51是例如由CPU、ROM、RAM等组合形成的微计算机,并控制横摇机构部分53和纵摇机构部分56的运动。
例如,当控制横摇机构部分53的运动时,控制部分51将指示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的信号输出至横摇驱动部分55。横摇驱动部分55产生与输入信号对应的电动机驱动信号,并将电动机驱动信号输出至横摇电动机54。例如,如果电动机是步进电动机,则电动机驱动信号是与PWM控制对应的脉冲信号。
通过电动机驱动信号,横摇电动机54例如所需转动速度沿着所需转动方向转动。因此,横摇机构部分53也被驱动以与其对应的运动速度沿着与其对应的运动方向运动。
相似地,当控制纵摇机构部分56的运动时,控制部分51将指示纵摇机构部分56所需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的信号输出至纵摇驱动部分58。纵摇驱动部分58产生与输入信号对应的电动机驱动信号,并将电动机驱动信号输出至纵摇电动机57。例如,利用电动机驱动信号,纵摇电动机57以所需转动速度沿着所需转动方向转动。因此,纵摇机构部分56也被驱动以与其对应的运动速度沿着与其对应的运动方向运动。
这里,横摇机构部分53包括转动编码器(转动检测器)53a。转动编码器53a与横摇机构部分53的转动相对应地将表示转角量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部分51。相似地,纵摇机构部分56包括转动编码器56a。转动编码器56a也与纵摇机构部分56的转动相对应地将表示转角量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部分51。
因此,控制部分51可以实时地获得(监视)与正在被驱动的横摇机构部分53和纵摇机构部分56的转角量相关的信息。
通信部分52是根据预定通信协议与固定至相机云台10的数字静态相机1中的用于与相机云台通信的部分34进行通信的部分。
与用于与相机云台通信的部分34相似,通信部分52具有其中以无线方式或通过线缆线将通信信号发送至另一方并从另一方接收通信信号的物理层结构,以及其中实现了与作为物理层上层的预定层对应的通信处理的结构。在图2中,包括相机台座12的连接器14作为物理层结构。
具体而言,操作部分60统一表示如图4或6所示的菜单按钮60a那样的控制部、以及根据对控制部执行的操作而产生操作信息信号并将操作信息信号输出至控制部分51的操作信息信号输出部分。控制部分51根据从操作部分60输入的操作信息信号执行预定处理。
此外,当对于相机云台10准备遥控器时,从遥控器接收命令信号部分元也是操作部分60的一个示例。
2.功能结构的示例
接着,图9是示出对于实施例的数字静态相机1和相机云台10通过硬件和软件(程序)实现的功能结构的示例。
此功能结构的示例是用于实现执行此示例的摄像系统的摄像操作控制的摄像控制装置的结构,并主要指出了通过将例如数字静态相机1中的控制部分27、相机云台10中的控制部分51之类的硬件结构与在这些部分中运行的软件模组相关来实现的控制处理功能。
具体而言,图9以针对各功能的框的形式示出了将在后文描述的为自动静态影像拍摄处理所需的控制功能。
如图9所示,数字静态相机1(控制部分27)包括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以及通信处理部分85。
此外,相机云台10(控制部分51)例如包括通信处理部分71以及横摇纵摇控制部分72。
首先,在数字静态相机1中,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获取通过摄像获得的影像作为影像信号的数据(拍摄影像数据),并执行用于将拍摄影像数据存储在记录介质中的控制处理。此外,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还执行对所记录的静态影像数据的回放、显示操作、或者在摄像时直通影像的显示操作的控制。
即,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控制图7所示的光学系统部分21、影像传感器22、A/D转换器23、信号处理部分24、编码/解码部分25、媒体控制器26、显示驱动器32等。即,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是控制数字静态相机1的基本操作(例如,指示光学系统部分21的透镜驱动控制、影像传感器22的摄像处理、摄像信号处理、以及记录回放处理等)的功能单元,并执行静态影像拍摄。
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是在执行不依据用户的开拍操作而进行的自动静态影像拍摄时执行摄像准备处理的功能部分。
摄像准备处理的一个示例是对象检测处理。这是在使用相机云台10执行横摇/纵摇处理使得对象(例如,人的脸部)进入摄像视场内的情况下检查由信号处理部分24获得的各帧影像的处理。因此,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执行用于判定相机云台10的所需横摇/纵摇处理的处理,基于帧影像数据的影像分析进行的人检测和脸部检测,等等。
此外,摄像准备处理的另一个示例是构图处理。构图处理是判定对象影像在影像视场内的布置是否处于最优状态(构图判定)并调节构图(构图调节)的处理。为了调节构图,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例如执行判定相机云台10的所需横摇/纵摇处理的处理或者判定驱动光学系统部分21中的变焦透镜驱动的处理。
此外,对于上述对象检测处理或构图处理执行影像分析的处理功能可以由用作信号处理部分24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代替控制部分27执行。因此,作为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的功能单元可以由被分配给控制部分27和用作信号处理部分24的DSP中的一者或两者的程序或指令来实现。
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是控制实际改变摄像视场的处理的功能部分。摄像视场的改变通过相机云台10的横摇和纵摇或者通过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操作来进行。因此,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用作执行横摇/纵摇控制和变焦控制的功能部分。
当摄像师利用数字静态相机1执行手动摄像时,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例如根据摄像师的变焦操作来控制变焦透镜的驱动。
此外,当执行自动静态影像拍摄时,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根据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的判定或指示,执行变焦驱动控制、横摇驱动控制和纵摇驱动控制。
对于横摇驱动控制和纵摇驱动控制,横摇纵摇控制信号经由通信处理部分85传输至相机云台10。
例如,当执行构图调节等时,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根据由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判定的横摇和纵摇运动量将指示运动量的横摇纵摇控制信号发送至相机云台10。
此外,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根据由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判定的变焦倍率来执行对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处理的驱动控制。
通信处理部分85根据预定通信协议设置在相机云台10中的通信处理部分71进行通信。
由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产生的横摇纵摇控制信号通过利用通信处理部分64进行的通信传输至相机云台10的通信处理部分71。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相当于本发明的对象检测部分。
此外,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相当于本发明的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
接着,在图9所示的功能结构中的相机云台10中,通信处理部分71与数字静态相机1的通信处理部分85进行通信。
如果接收到横摇纵摇控制信号时,横摇纵摇控制信号被输出至横摇纵摇控制部分72。
横摇纵摇控制部分72实现如下功能:例如在如图8所示由相机云台10的控制部分51执行的控制处理中执行与横摇和纵摇控制相关的处理。
横摇纵摇控制部分72根据所输入的横摇纵摇控制信号控制如图8所示的横摇驱动部分55和纵摇驱动部分58。因此,例如执行用于全景摄像或对象检测处理的横摇或纵摇、用于通过构图处理获得最优水平视角和竖直视角的横摇或纵摇等。
此外,虽然在图9中示出了各个控制功能部分,但是它们可以不一定形成为分立的程序模组或分立的硬件。实际上,优选的是,将在下文描述的处理部分被实现为控制功能部分的总处理。
3.对象搜索操作的示例
这里,将对用于执行对象检测(例如对作为对象的脸部影像的检测)的搜索操作的示例进行说明。
包括数字静态相机1和相机云台10的本实施例的摄像系统通过基于横摇、纵摇和变焦的运动自动地执行对象搜索,来检测周围的对象(例如人的脸部)。然后,如果检测到对象,则自动地设定用于检测到的对象的构图,并执行摄像记录。
在这样的自动摄像和记录操作中,需要考虑在执行对象搜索时应该进行哪种搜索(对象搜索)行为,即,需要考虑应该设定哪种在横摇和纵摇时摄像方向(摄像光轴)的运动模式。
在此示例中,执行在图4中示出的被表示为第一搜索转动方向RT1的顺时针操作和被表示为第二搜索转动方向TR2的逆时针操作,作为在横摇方向上的运动。此外,执行在图5B中示出的在俯角的方向(-g°的方向)上的操作和在仰角的方向(+f°的方向)上的操作,作为在纵摇方向上的运动。
这些操作以预定顺序执行,使得实现基于预定搜索模式的运动。
这里,将对其中执行绘出了如图10所示的图形的对象搜索操作的示例进行说明。
当执行对象搜索是,首先设定水平搜索角度α。虽然水平搜索角度α可以任意设定,但是如将在后文说明的图14A至14C所示在360°的周围被划分为四个区域(搜索范围)的状态下执行搜索时,水平搜索角度α被设定为90°。
此外,在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中,水平搜索角度α的中间位置被处理为水平中心位置H。假定水平中心位置H为0°,则横摇方向上的可动范围被表达为+α/2~0°~-α/2。
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如下。
假定在与开始点St对应的特定横摇位置和纵摇位置的状态下开始用于对象检测的搜索。
然后,如箭头Sc1所示,相机云台10在保持横摇位置的情况下仅对于纵摇方向从开始点St的位置移动至纵摇位置+f°。在与开始点St对应的横摇位置处的纵摇位置+f°是搜索原点P。
如果相机云台10到达搜索原点P,则如箭头Sc2所示,相机云台10在保持纵摇位置+f°的情况下执行横摇以用于从水平中心位置H(0°)到-α/2°的运动,作为横摇方向上的运动。
然后,如箭头Sc3所示,相机云台10在保持纵摇位置+f°的情况下执行横摇以用于从横摇位置-α/2°到横摇位置α/2°的运动,作为横摇方向上的运动。
然后,相机云台10在保持纵摇位置+f°的情况下执行横摇以从横摇位置+α/2°到水平中心位置H(0°)。
当水平搜索角度α被设定为90°时,由箭头Sc2至Sc4表示的操作如下。首先数字静态相机1在+f°的纵摇位置固定的状态下逆时针(在第二搜索转动方向TR2的方向上)转动45°。然后,数字静态相机1顺时针(在第一搜索转动方向TR1的方向上)转动90°,然后逆时针转动45°以返回至水平中心位置H。
此外,通过由箭头Sc2至Sc4表示的操作,首先完成了在摄像方向F1是向上倾斜位置+f°的状态下在横摇方向上的搜索。
然后,如箭头Sc5所示,相机云台10在维持水平中心位置H(0°)的情况下执行纵摇以用于从倾斜位置+f°到倾斜位置0°的运动。由此,摄像方向F1转至上下方向上的中间(水平)。
然后,如箭头Sc6、Sc7和Sc8所示,相机云台10执行与由箭头Sc2、Sc3和Sc4所示相同的横摇。因此,在摄像方向F1转至上下方向上的中间(水平)的状态下与横摇方向上的一个往返相当的搜索被完成。
然后,如箭头Sc9所示,相机云台10执行纵摇以用于从纵摇位置0°到纵摇位置-g°的运动。由此,摄像方向F1转向下。
然后,如箭头Sc10、Sc11和Sc12所示,相机云台10执行与由箭头Sc2、Sc3和Sc4所示相同的横摇。因此,在摄像方向F1转向下的状态下与横摇方向上的一个往返相当的搜索被完成。
根据如图10所示的搜索操作,获得了以下优点。
首先,在三个步骤的各纵摇位置处在横摇方向上的搜索操作中,相机云台10在横摇方向上的预定转角范围内进行一个往返。例如,虽然单向搜索也可行,但是通过执行往返搜索操作可以更可靠地检测对象。
此外,在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中,在对象搜索开始时获得的横摇位置安装其原样设定为搜索原点P的横摇位置。这使得可以迅速地检测对象。
例如,假定其上布置有数字静态相机1的相机云台10的横摇位置不是横摇基准位置。此外,假定在此状态下相机云台10被更换,并且对象搜索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即使用户并没有意识到,用户将数字静态相机1的摄像方向F1设定为对于他或她自己而言几乎合适的可能性较高。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在对象搜索开始时相机云台10的横摇位置被设定为搜索原点P,则立即检测到更换10的用户的可能性提高。即,在首次检测到脸部影像等之前的时间缩短的可能性提高。
此外,在以上状况下,可以认为,至少对于横摇方向而言,作为对象的人将存在于与搜索原点P对应的水平中心位置H附近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当为了像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那样沿着竖直方向改变摄像方向F1而执行横摇时,优选地,需要在水平中心位置H处执行横摇。
此外,本申请的发明人研究了一些假设的状况。结果,确认在向上摄像方向的情况下作为对象的人的脸部将存在于影像框内并被检测到的可能性较高。
作为一般趋势,当用户将其上安装有数字静态相机1的相机云台10置于自动摄像和记录状态时,在许多情况下其位置是被人围绕的桌子。此外,如果作为对象的人大多是站立的,则经常使用的是位置大致与胸部至腰部等高的桌子等。即,就高度关系而言,作为对象的人的脸部区域比数字静态相机1高。
因此,在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中,例如,对于在横摇方向上的搜索,摄像方向被首先设定为向上,然后执行横摇方向上的搜索(Sc2、Sc3和Sc4)。然后,按照中间(水平)(Sc6、SC7和Sc8)和下方(Sc10、Sc11和Sc12)的顺序执行同一搜索。即,在改变纵摇位置使得摄像方向F1以顺序方式从向上状态改变为向下状态的情况下,执行在纵摇位置固定的状态下在横摇方向上的搜索。
由此,可以有效并尽可能快地检测对象。
此外,虽然固定纵摇位置被设定为与+f°、0°和-g°对应具有三个步骤,但这仅是示例。如果步骤的数量为2或更多,则纵摇位置可以被设定为在+f°至-g°范围内具有任意步骤数量。此外,多个设定纵摇位置不一定分开相同角度。例如,向上纵摇位置可以被设定为具有比向下纵摇位置小的划分角度。即,可以设定不同的划分角度。
接着,作为如图10所示的对象搜索操作,将对当水平搜索角度α是90°时执行周围360°的搜索的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360°的横摇角度被划分为第一至第四局部搜索范围DV1至DV4这四个局部搜索范围(在横摇方向上的可动角度范围)。这里,假定四个局部搜索范围被划分为具有相同角度。即,一个局部搜索范围所具有的在横摇方向上的角度范围是90°。此外,第一至第四局部搜索范围DV1至DV4中的每个所具有的在横摇方向上的90°角度范围等于水平搜索角度α。
当第一至第四局部搜索范围DV1至DV4被如图11所示设定时对象搜索的行为如下。
首先,相机云台10在第一局部搜索范围DV1的横摇角度范围内执行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在此情况下,如图10所示的水平中心位置H被设定为图11中的横摇位置0°。此外,图10中的+α/2对应于45°的横摇位置,并且315°的横摇位置对应于-α/2。即,在此情况下的第一局部搜索范围DV1被设定在横摇位置315°~(0°)~-45°的角度位置范围内。
在第一局部搜索范围DV1中执行了如图10所示的搜索操作之后,相机云台10在摄像方向F1处于90°的横摇位置的情况下在横摇方向上运动。+90°的横摇位置成为第二局部搜索范围DV2的横摇角度范围内的水平中心位置H。然后,相机云台10在第二局部搜索范围DV2中执行如图10所示的搜索操作。
然后,相机云台10向上移动至180°的横摇位置(这是第三局部搜索范围DV3中的水平中心位置H),并在第三局部搜索范围DV3中执行如图10所示的搜索操作。
然后,相机云台10向上移动至270°的横摇位置(这是第四局部搜索范围DV4中的水平中心位置H),并在第四局部搜索范围DV4中执行如图10所示的搜索操作。
由此,执行周围360°的搜索。在自动摄像模式操作中,重复这样的360°搜索操作。
4.自动静态影像拍摄模式处理
这里,将对在数字静态相机1被安装在相机云台10上的状态下可行的自动静态影像拍摄模式处理进行说明。
图12示出了在无需用户开拍操作的情况下的自动静态影像拍摄处理的过程。
在其中执行自动静态影像拍摄的自动静态影像拍摄模式下,作为摄像准备,此示例中的摄像系统执行通过对象检测(对象搜索)、最优构图判定、以及构图调节的各操作将最优构图设定为目标构图的自动构图调节操作,其中,最优构图是根据通过对象检测所检测到的对象的模式确定的。此外,在预定条件下自动执行释放处理。因此,在没有摄像师操作的的情况下执行合适的静态影像拍摄。
如果自动静态影像拍摄模式下的摄像操作开始,则在图12的步骤F1开始对所拍摄影像数据的获得。
即,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开始对于每帧从影像传感器22和信号处理部分24获得所拍摄影像数据。
在步骤F2执行对象检测处理,并在步骤F3执行构图处理。
对象检测处理和构图处理(最优构图判定处理和构图调节)通过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的功能(具体而言,控制部分27和/或信号处理部分24的处理)来执行。此外,虽然执行在图10和11中描述的对象搜索以用于对象检测,但是,通过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控制部分51)和相机云台的横摇纵摇控制部分72的控制功能来执行操作。
在步骤F1中开始获得拍摄影像数据之后,信号处理部分24从影像传感器22相继地获得与一个静态影像相当的帧影像数据,作为拍摄影像数据。
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执行从帧影像数据检测与人的脸部相当的影像部分的处理,作为对象检测处理。
此外,对象检测处理可以对于全部帧执行或者可以每隔预先设定的预定数量的帧执行。
在此示例的对象检测处理中,脸部帧被设定为与例如利用所谓脸部检测技术从影像检测到的每个对象的脸部的影像区域相对应。然后,从包括相关脸部帧的数量、尺寸和位置的信息获得与影像真内对象的数量和各对象的尺寸或个对象在影像框内的位置相关的信息。
此外,几个脸部检测技术是公知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关于采用哪种检测技术不受限制。优选地,在考虑了检测精度、设计难度等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方法。
作为步骤F2中的对象检测处理,首先搜索存在于数字静态相机1周围的对象。
具体而言,作为对象搜索,数字静态相机1中的控制部分27(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和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执行用于相机云台10的横摇纵摇控制和用于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控制。在此情况下,例如,在改变摄像视场的情况下执行基于信号处理部分24(或控制部分27)的影像分析的对象检测。作为此时的操作,执行如图10和11所述的对象搜索操作。
执行这样的对象搜索,知道在作为拍摄影像数据的帧影像上检测到对象。然后,如果检测到在帧影像内(即,在当时的摄像视场内)存在对象(人的脸部),则对象搜索结束。
在对象检测处理结束之后,控制部分27(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执行步骤F3中的构图处理。
在构图处理中,首先,判定该时间点的构图是否为最优。在此情况下,基于对象检测结果执行图像结构判定(在此情况下,与影像框内对象数量、对象尺寸、对象位置等相关的判定)。然后基于与通过影像结构判定得到的影像结构相关的信息,根据预定算法判定最优构图。
在此情况下的构图可以根据横摇、纵摇和变焦的各摄像视场,来判定构图。因此,根据与构图是否最优的判定相关的处理,获得与对象检测结果(在影像框内对象的状态)相对应地用于对优化摄像视场进行设定的横摇、纵摇和变焦的受控量相关的信息,作为判定结果。
然后,如果构图不是最优状态,则执行横摇纵摇控制和变焦控制作为构图调节,以实现最优构图状态。
具体而言,控制部分27(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和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向相机云台10的控制部分51传输与已经通过最优构图判定处理获得的与横摇和纵摇的控制量相关的信息。
响应于此,相机云台10的控制部分51计算与所指定的控制量相对应的横摇机构部分53和纵摇机构部分56的运动量,并将控制信号供应至横摇驱动部分55和纵摇驱动部分58以执行与运动量对应的横摇驱动和纵摇驱动。
此外,控制部分27(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和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向光学系统部分21传输与已经通过最优构图判定处理获得的变视角相关的信息,以使得光学系统部分21执行变焦处理以获得所指定的视角。
此外,如果判定为通过构图处理构图不是最优,因而执行了横摇/纵摇控制和变焦控制控制作为构图调节时,处理从步骤F3的对象检测处理再返回步骤F2中的处理。这是因为由于横摇、纵摇、变焦处理或者人的移动,对象可能会偏离摄像视场。
当获得了最优构图时,控制部分27(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在步骤F4执行开拍时机判定处理。
在步骤F4的开拍时机判定处理中,开拍时机可能是不适宜。在此情况下,处理从步骤F1的对象检测处理再开始。这是因为,由于人的移动等对象可能会偏离摄像视场,或者构图可能会失败。
如果通过开拍时机判定处理判定为满足开拍条件,则在步骤F5中执行拍摄影像数据的自动记录,作为开拍处理。具体而言,控制部分27(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控制编码/解码部分25和媒体控制器26,以将当时的时间点获得的拍摄影像数据(帧影像)记录在存储卡40中。
步骤F4中的开拍时机判定处理是判定为了获得合适的静态影像而是否满足预定静态影像拍摄条件的处理,并可以考虑其各种示例。
例如,可以考虑基于时间的开拍时机判定。例如,从构图处理为可接受时的时间点起经过预定时间(例如,2或3秒)被设定为静态影像拍摄条件。在此情况下,控制部分27(影像记录控制部分81)在步骤F4中对预定时间进行计时,并在预定时间经过之后执行步骤F5中的开拍处理。
此外,当由拍摄影像判定出特定对象状态时,可以判定为满足静态影像拍摄条件。
在步骤F4中,控制部分27(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监视通过拍摄影像的分析检测到的特定对象状态。
作为特定对象状态的示例,在构图处理中拍摄的对象可以给出诸如笑脸之类的特定表情、或者可以进行诸如朝向摄像系统挥手、举手、拍手、作出和平手势、或朝向摄像系统眨眼之类的特定姿态。或者,可以考虑作为对象的用户凝视摄像系统的行为等。
在步骤F4,控制部分27通过用于拍摄影像的影像分析来判定用户的特定状态。然后,如果检测到特定对象状态,则控制部分27判定为已经达到开拍时机,因此在步骤F5中执行开拍处理。
此外,数字静态相机1可以包括声音输入部分,并且其可以在输入特定声音时判定为满足静态影像拍摄条件。
例如,由用户发出的特定词汇、拍手声、或者口哨声可以被设定为作为静态影像拍摄的条件的特定声音。在步骤F4,控制部分27(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检测是否已经输入特定声音。
如果根据声音输入部分的输入声音信号的结果确认了这种特定声音,则控制部分27判定为已经达到开拍时机,并在步骤F5中执行开拍处理。
如以上参照图12所述,基于控制部分27的控制和处理实现了在自动静态影像拍摄模式下的静态影像拍摄
5.实施例中的对象检测处理的示例
5-1.第一处理示例
如上所述,执行用于图12的步骤F2中的图10和11中所述的对象搜索。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以脸部为目标对象执行对象搜索。在此情况下,需要适当并有效地执行搜索。因此,执行搜索,使得能够通过一次搜索捕捉尽可能宽范围的对象,并且即使在前方景深方向上也能够适当地识别对象。
此后,将对步骤F2中的对象检测处理的各种示例进行说明。
将参照图13对作为步骤F2中执行的对象检测处理的第一处理示例进行说明。此处理示例是具有如图9所示功能的控制部分27的处理。
如上所述,如果步骤F2中的对象检测处理开始则首先执行对象搜索。因此,在图13的步骤F101中,控制部分27将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透镜设定为广角端。即,这是用于在最宽的状态下在较宽范围内搜索对象。
然后,控制部分27开始步骤F102中的搜索操作。例如,控制部分27将该时间点的横摇位置设定为如图10所示的水平中心位置H。然后,控制部分27例如在如图11所示的第一局部搜索范围DV1中开始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的操作。
即,控制部分27开始向相机云台10传输横摇纵摇信号以使相机云台10执行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下的搜索的处理。
此外,控制部分27在使相机云台10执行搜索模式的操作的情况下开始对输入至信号处理部分24的拍摄影像信号的分析处理。
在开始搜索和影像分析之后,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03中检查作为拍摄影像信号的分析结果是否已经检测到脸部,直到在步骤F104中的搜索模式的一次搜索(即,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的搜索操作)结束。
如果在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的搜索处理中检测到脸部,则在该时间点结束对象检测处理,并且处理从步骤F103进行至图12的步骤F3中的构图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即使完成了搜索模式的搜索也没有检测到脸部,则处理从步骤F104进行至步骤F105,在步骤F105中,控制部分27检查搜索是否已经执行了N次。
N次被设定为在一个区域(如图11所示的搜索范围)中执行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的搜索的上限。例如,当将2次设定为上限时,设定N=2。当然,N的值不限于2,而可以适当地设定。此后,将在N=2的情况下给出解释。
当第一搜索操作结束时,控制部分27从步骤F105进行至步骤F106,以执行视角改变控制。即,控制部分27将变焦透镜从当时的广角端向远摄侧移动预定量。这使得容易识别位于前方景深方向上较远位置处的人。
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F102以开始第二搜索和用于脸部检测的影像分析。同样在第二次,执行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的搜索。
如果在第二搜索处理中检测到脸部,则在该时间点结束对象检测处理,并且处理从步骤F103进行至图12的步骤F3中的构图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即使第二搜索完成也未检测到脸部,则处理从步骤F104进行至步骤F105。因为N次搜索在该时间点结束,所以处理进行至步骤F107。在此情况下,控制部分27判定为当前搜索范围(例如,图11所示的第一局部搜索范围DV1)中不存在人。然后,控制部分27指示相机云台10移动至下一个区域,例如,移动至第二局部搜索范围DV2。具体而言,控制部分27指示90°的横摇。
然后,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01中将变焦透镜设定为广角端,接着在步骤F102开始在新区域(例如,在第二局部搜索范围DV2)中的第一搜索操作控制和脸部检测。
在如图13所示的第一处理示例中,执行如图14A至14C所示的操作。
如图14A所示,如果在通过第一搜索操作在特定搜索范围中检测到脸部,则对象检测处理在该时间点结束,并且处理进行至构图处理。
如图14B所示,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未在特定搜索范围内检测到脸部,则改变视角以执行第二搜索操作。如果通过第二搜索操作检测到脸部,则对象检测处理在该时间点结束,并且处理进行至构图处理。
如图14C所示,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和改变视角之后的第二搜索操作未在特定搜索范围中检测到脸部,则移动至下一个区域以执行相同的搜索操作。
在第一处理示例中,在一个搜索范围内,在变焦倍率被设定为广角端的状态下执行第一搜索并改变变焦倍率以执行第二搜索。因此,在第一搜索中执行宽范围搜索,在第一和第二搜索中沿着前方景深方向执行两步搜索。由此,使得例如还可以用于检测位于较远位置处的人的脸部的合适对象检测成为可能。
5-2.第二处理示例
将参照图15对作为步骤F2中的对象搜索处理的第二处理示例进行说明。
此外,将相同的步骤编号给予与图13中相同的处理,并将避免其重复说明。
参照图15,第一搜索开始于步骤F102。如果在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下搜索完成之前检测到脸部,则控制部分27从步骤F103进行至步骤F110以将脸部检测标记设定为“ON”。此外,存储此时的检测位置,即横摇位置和纵摇位置。
然后,当第一搜索结束时,控制部分27从步骤F104进行至步骤F111以检查在搜索处理中是否已经检测到脸部。即,判定脸部检测标记是否为“ON”。
如果脸部检测标记为“ON”,则处理进行至步骤F3中的构图处理。
如果脸部检测标记不为“ON”,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5。当假定N=2时,控制部分27在第一搜索的结束时执行步骤F106中的视角改变控制(变焦控制),然后返回至步骤F102执行第二搜索操作控制。
然后,如果在第二搜索的结束时在步骤F111中脸部检测标记为“ON”,则处理进行至步骤F3中的构图处理。另一方面,如果脸部检测标记不为“ON”,则处理从步骤F105进行至步骤F107,在步骤F107中,执行将搜索范围移动至下一个区域的控制,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F101。
在如图15所示的第二处理示例中,执行如图16A至16C所示的操作。
如图16A所示,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在特定搜索范围中检测到一个或多个脸部,则对象检测处理在第一搜索结束时结束,并且处理进行至构图处理。
如图16B所示,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未在特定搜索范围内检测到脸部,则改变视角以执行第二搜索操作。如果通过第二搜索操作检测到一个或多个脸部(例如兔兔重点两个脸部),则对象检测处理在第二搜索操作结束时结束,并且处理进行至构图处理。
如图16C所示,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和改变视角之后的第二搜索操作未在特定搜索范围中检测到脸部,则移动至下一个区域以执行相同的搜索操作。
与第一处理示例相似,同样在第二处理示例中,在第一搜索中执行宽范围搜索,在第一和第二搜索中沿着前方景深方向执行两步搜索。由此,使得例如还可以用于检测位于较远位置处的人的脸部的合适对象检测成为可能。
此外,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一次搜索检测多个人。当检测到两个或更多个脸部时,也存储与角度检测位置相关的信息。因此,因为基于脸部的检测位置的构图处理成为可能,所以可以容易地实现更合适的构图处理。
5-3.第三处理示例
将参照图17对作为步骤F2中的对象搜索处理的第三处理示例进行说明。
此外,将相同的步骤编号给予与图13中相同的处理,并将避免其重复说明。
当对象检测处理开始时,首先,控制部分27在图17的步骤F101中将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透镜设定为的广角端。
然后,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02中开始对拍摄影像信号的搜索操作和分析处理。
但是,在第三处理示例中,在拍摄影像信号的分析处理中不仅执行脸部检测,而且还执行与是否存在运动对象相关的检测。
在开始搜索和影像分析之后,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03中检查作为拍摄影像信号的分析结果是否检测到脸部,直到在步骤F104中的搜索模式的一次搜索(即,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的搜索操作)完成为止。
在此时段期间,控制部分27还在步骤F120中检查作为拍摄影像信号的分析结果是否已经检测到运动对象。
如果检测到运动对象,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21以将运动对象检测标记设定为“ON”。
如果在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的搜索处理中检测到脸部,则在该时间点完成对象检测处理,并且处理从步骤F103进行至图12的步骤F3中的构图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即使搜索模式的搜索完成也未检测到脸部,则处理从步骤F104进行至步骤F105,其中控制部分27检查搜索是否已经执行了N次(例如,两次)。
当第一搜索操作结束时,控制部分27从步骤F105进行至步骤F122,以检查在搜索处理中运动对象检测标记是否为“ON”。
如果运动对象检测标记为“ON”,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6,以执行视角改变控制。即,控制部分27将变焦透镜从当时的广角端向远摄侧移动预定量。这使得容易识别位于前方景深方向上较远位置处的人。
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F102以开始第二搜索和影像分析。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F122检查得到运动对象检测标记为“OFF”,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7,以在不执行第二搜索的情况下执行将搜索范围移动至下一个区域的控制。即,控制部分27判定为当前搜索区域(例如,图11所示的第一局部搜索范围DV1)中不存在人,并移动至作为下一个区域的第二局部搜索范围DV2。
然后,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01中将变焦透镜设定为广角端,接着在步骤F102开始在新区域(例如,在第二局部搜索范围DV2)中的第一搜索操作控制以及对脸部和运动对象的检测。
此外,如果在第二搜索处理中检测到脸部,则在该时间点完成对象检测处理,处理从步骤F103进行至图12的步骤F3中的构图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即使第二搜索完成也未检测到脸部,则控制部分27从步骤F104进行至步骤F105。因为在该时间点N次搜索结束,所以处理进行至步骤F107以执行将搜索区域移动至下一个区域的控制。然后,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01中将变焦透镜设定至广角端,并接着在步骤F102开始在新区域中的第一搜索操作控制以及对脸部和运动对象的检测。
在如图17所示的第三处理示例中,执行以下操作。
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在特定搜索范围中检测到脸部,则对象检测处理在该时间点结束,并且处理进行至构图处理。
另一方面,如图18A所示,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在特定搜索范围中既未检测到脸部也未检测到运动对象,则搜索操作移动至下一个区域以执行相同搜索操作。
此外,如图18B所示,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在特定搜索范围中未检测到脸部但检测到运动对象,则改变视角以执行第二搜索操作。如果即使在第二搜索操作中也未检测到脸部,则搜索范围移动至下一个区域以执行相同搜索操作。虽然未示出,但是如果通过第二搜索操作检测到脸部,则对象检测处理在该时间点结束,并且处理进行至构图处理。
在第三处理示例中,当即使在第一搜索中脸部不可检测但仍检测到运动对象时,改变变焦倍率以执行第二搜索。运动对象的检测表面具有在搜索范围内存在人的可能性。例如,当人存在于数字静态相机1的前方景深方向上较远的位置处时,在变焦倍率被设定为广角端的状态的第一搜索中脸部检测较困难。但是,可以相对容易地判定运动影像。
即,在第一搜索中检测到运动对象表示如果改变视角将可能检测到脸部。
因此,在此情况下,在改变视角之后执行第二搜索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在第一搜索中既未检测到脸部又未检测到运动对象,则搜索范围中不存在人的可能性极高。为此,考虑到搜索效率,在不执行第二搜索操作的情况下将搜索范围移动至下一个区域是优选的。
因此,根据第三处理示例,当由于检测到运动对象而判定为第二搜索非常必要时在一个搜索范围内执行两次搜索。因此,因为当非常必要在改变视角之后执行第二搜索操作时才执行第二搜索操作,因此可以非常有效地实现合适的对象检测。
5-4.第四处理示例
将参照图19对第四处理示例进行说明。在图19中,将相同的步骤编号给予与图17中相同的处理,并将避免其重复说明。
当步骤F2中的对象检测处理开始时,首先,控制部分27在图19的步骤F101中将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透镜设定为广角端。
然后,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02中开始对拍摄影像信号的搜索操作和分析处理。同样在第四处理示例中,在拍摄影像信号的分析处理中不仅执行脸部检测,而且还执行与是否存在运动对象相关的检测。
在开始搜索和影像分析之后,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03中检查作为拍摄影像信号的分析结果是否检测到脸部,直到在步骤F104中的搜索模式的一次搜索(即,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的搜索操作)完成为止。如果检测到脸部,则控制部分27从步骤F103进行至步骤F110,以将脸部检测标记设定为“ON”。此外,存储此时的检测位置,即,横摇位置和纵摇位置。
在此时段期间,控制部分27还在步骤F120中检查作为拍摄影像信号的分析结果是否已经检测到运动对象。
如果检测到运动对象,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21以将运动对象检测标记设定为“ON”。
然后,当第一搜索结束时,控制部分27从步骤F104进行至步骤F111,以检查是否已经在搜索处理中检测到脸部。即,判定脸部检测标记是否为“ON”。如果脸部检测标记为“ON”,则处理进行至步骤F3中的构图处理。
如果脸部检测标记不为“ON”,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5。当假定N=2时,控制部分27在第一搜索的结束时进行至步骤F122,并检查是否在搜索处理中运动对象检测标记为“ON”。
如果运动对象检测标记为“ON”,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6,以执行视角改变控制。即,控制部分27将变焦透镜从当时的广角端向远摄侧移动预定量。这使得容易识别位于前方景深方向上较远位置处的人。
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F102以开始第二搜索和影像分析。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F122检查得到运动对象检测标记为“OFF”,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7,以在不执行第二搜索的情况下执行将搜索范围移动至下一个区域的控制。即,控制部分27判定为当前搜索区域中不存在人,并将搜索范围移动至下一个区域。
然后,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01中将变焦透镜设定为广角端,接着在步骤F102开始在新区域中的第一搜索操作控制以及对脸部和运动对象的检测。
然后,如果在第二搜索结束时在步骤F111中脸部检测标记为“ON”,则处理进行至步骤F3中的构图处理。另一方面,如果脸部检测标记不为“ON”,则处理从步骤F105进行至步骤F107,在步骤F107中,执行将搜索范围移动至下一个区域的控制,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F101。
在如图19所示的第四处理示例中,执行以下操作。
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在特定搜索范围中检测到脸部,则对象检测处理在该时间点结束,并且处理进行至构图处理。
此外,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在特定搜索范围中既未检测到脸部也未检测到运动对象,则搜索操作移动至下一个区域以执行相同搜索操作。
此外,如果通过第一搜索操作在特定搜索范围中未检测到脸部但检测到运动对象,则改变视角以执行第二搜索操作。如果在第二搜索操作中检测到脸部,则对象检测处理在第二搜索操作的结束时结束,并且处理进行至构图处理。如果即使在第二搜索操作中也未检测到脸部,则搜索范围移动至下一个区域以执行相同搜索操作。
在第四处理示例中,与第一至第三处理示例相似,在第一搜索中执行宽范围搜索,并在第一和第二搜索中沿着前方景深方向执行两步搜索。因此,合适和有效的对象检测成为可能。
此外,与第二处理示例相似,通过一次搜索可以检测多个人。当检测到两个或多个脸部时,也存储与角度检测位置相关的信息。因此,因为基于脸部的检测位置的构图处理可行,所以可以容易地实现更合适的构图控制。
此外,与第三处理示例相似,当由于检测到运动对象而判定为第二搜索非常必要时在一个搜索范围内执行两次搜索。因此,因为当非常必要在改变视角之后执行第二搜索操作时才执行第二搜索操作,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象检测的效率。
5-5.第五处理示例
将参照图20对第五处理示例进行说明。此外,将相同的步骤编号给予与图19中相同的处理,并将避免其重复说明。
在图20所示的处理示例中,当在搜索处理中检测到运动对象时,控制部分27从步骤F120进行至步骤F121A。此外,在此情况下,将运动对象检测标记设定为“ON”,并存储此时的检测位置,即,横摇位置和纵摇位置。
如果在第一搜索结束时脸部检测标记为“OFF”,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4->F111->F105->F122。
然后,如果在步骤F122中检查到运动对象检测标记为“ON”,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6以执行视角改变控制。即,控制部分27将变焦透镜从当时的广角端向远摄侧移动预定量。这使得容易识别位于前方景深方向上较远位置处的人。
然后,在步骤F123中,控制部分27执行用于横摇和纵摇至运动对象检测位置的控制。即,利用步骤F121A中存储的运动对象检测位置,控制部分27控制相机云台10使其位于检测时的横摇和纵摇位置。
然后,处理返回至步骤F102以开始第二搜索和影像分析。
其他处理与图19中的相同。
根据第五处理示例,当由于检测到运动对象而执行第二搜索时,首先将数字静态相机1的视场移动至运动对象检测位置,然后处理开始。为此,如果运动对象是人,则可以提高将迅速在第二搜索操作中检测到脸部的可能性。由此,可以提高执行更高效搜索的可能性。
5-6.第六处理示例
将参照图21对第六处理示例进行说明。此外,将相同的步骤编号给予与图19(第四示例)中相同的处理,并将避免其重复说明。
同样在如图21所示的处理示例中,在步骤F102开始搜索控制和影像分析。但是,在此情况下的影像分析中,不仅执行脸部识别,而且还执行运动对象检测。这里所涉及的人检测是判定在拍摄影像信号中是否包括人的身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影像。
与第四处理示例相似,在开始搜索和影像分析之后,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03中检查是否已经检测到脸部,直到搜索操作结束。如果检测到脸部,则控制部分27从步骤F103进行至步骤F110,以将脸部检测标记设定为“ON”。此外,存储此时的检测位置,即横摇位置和纵摇位置。
在此时段期间,控制部分27还在步骤F120中检查作为拍摄影像信号的分析结果是否已经检测到运动对象。如果检测到运动对象,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21以将运动对象检测标记设定为“ON”。
在此时段期间,控制部分27还在步骤F130中检查作为拍摄影像信号的分析结果是否已经检测到人的影像。
如果检测到人的影像,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31以将人检测标记设定为“ON”。
如果在第一搜索结束时脸部检测标记为“OFF”,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4->F111->F105->F132。
然后,如果在步骤F132中检查到人检测标记为“ON”,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6以执行视角改变控制。即,控制部分27将变焦透镜从当时的广角端向远摄侧移动预定量。
此外,如果人检测标记为“OFF”,则控制部分27在步骤F122中检查移动对象检测标记。如果检查到移动对象检测标记为“ON”,则控制部分27进行至步骤F106以执行视角改变控制。
因此,如果人检测标记或运动对象检测标记为“ON”,则在改变视角之后执行第二搜索。
另一方面,如果人检测标记和运动对象检测标记两者均为“OFF”,则控制部分27在不执行第二搜索的情况下在步骤F107中执行将搜索范围移动至下一个区域的控制。
其他处理与图19中的相同。
根据第六处理示例,如果即使在第一搜索中脸部不可检测到但检测到运动对象或人,则在改变视角之后执行第二搜索。即,根据运动对象或人的检测来判定是否需要第二搜索。
因此,因为,因为当非常必要在改变视角之后执行第二搜索操作时才执行第二搜索操作,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象检测的效率。
此外,作为修改,也可以考虑如下所述的处理示例:其中去掉在步骤F120、F121、F122中与运动对象检测相关的处理,并在检测到人时执行第二搜索。
5-7.摄像历史信息的利用
接着,将对利用摄像历史信息的处理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至第六处理示例中,在如图13、15、17、19、20和21所示的步骤F106中执行第二搜索的视场改变。
在此情况下,控制部分27可以利用在当时的时间点存储的摄像历史信息来执行设定变焦倍率的处理。
图22示出了当执行利用摄像历史信息的处理时的功能结构。例如,在数字静态相机1(控制部分27)中,除了如图9所述的功能之外还设置了摄像历史信息管理部分84。
当执行图12的步骤F5中的开拍时,即,当执行静态影像的影像记录时,摄像历史信息管理部分84执行存储在摄像记录时的各种信息的处理以及查阅所存储的摄像历史信息的处理。优选地例如利用RAM 29或闪存30的存储区域来执行对摄像历史信息的存储。
将参考图23对摄像历史信息的内容的示例进行说明。
摄像历史信息由单位历史信息1至n的群组形成。与对应于一次自动摄像记录的历史相关的信息被存储在一个单位摄像历史信息中。
如图23所示,一个单位摄像历史信息包括文档名称、摄像日期时间信息、变焦倍率信息、横摇纵摇位置信息、与对象数量相关的信息、个体识别信息、与影像框内的位置相关的信息、尺寸信息、脸部方向信息、表情信息等。
文档名称表示通过对应的自动摄像记录作为文档记录在存储卡40中的拍摄影像数据的文档名称。此外,文档名称可以用文档路径等来代替。在任意情况下,单位摄像历史信息均可以通过这样的文档名称和文档路径的信息来与存储在存储卡40中的拍摄影像数据相匹配。
摄像日期时间信息表示当执行对应的自动摄像记录时的日期和时间。
变焦倍率信息表示在摄像记录时(开拍时)的变焦倍率。
横摇纵摇位置信息表示当执行对应的自动摄像记录时设定的横摇和纵摇位置。
与对象数量相关的信息表示在对应的拍摄影像数据(即,通过对应的自动摄像记录存储在存储卡40中的拍摄影像数据)的影像(影像框)中存在的对象(所检测到的各个对象)的数量。
个体识别信息是对于对应拍摄影像数据的影像中存在的各个对象的个体识别的结果的信息(个体识别信息)。
与影像框内的位置相关的信息是表示在对应的拍摄影像数据的影像内存在的各个对象在影像框内的位置的信息。例如,与影像框内的位置相关的信息可以被表达为对于各个对象计算得到的与重心对应的点在影像框内的坐标位置。
尺寸信息是表示在对应的拍摄影像数据的影像内存在的各个对象在影像框内的尺寸的信息。
脸部方向信息是表示对于在对应的拍摄影像数据的影像内存在的各个对象检测到的脸部方向的信息。
表情信息是表示对于在对应的拍摄影像数据的影像内存在的各个对象所检测到的表情如何的信息(例如,识别其是否为笑脸)。
例如,通过基于所述内容保存摄像历史信息,使得各种处理成为可能。针对本实施例中的对象检测处理,可以考虑利用以下摄像历史信息。
当处理进行至上述各个图中的步骤F106以执行第二搜索时,控制部分27从单位摄像历史信息1至n中提取与包括在当前搜索范围中的横摇纵摇位置相关的信息。然后,参照摄像日期时间信息从所提取的信息中选择最近的单位摄像历史信息。
查阅单位摄像历史信息中的变焦倍率信息。然后,根据变焦倍率信息执行用于改变视角的控制。
通过执行这样的处理,可以设定在与当前最接近的过去人所在的距离相匹配的视角。由此,可以提高在第二搜索中较早检测到脸部的可能性。
此外,当对被查阅的摄像历史信息进行搜索并提取具有变焦倍率信息的单位摄像历史信息时,为了精确地选择,还可以使用其他信息,例如与对象数量相关的信息、尺寸信息、脸部方向信息等。例如,可以使用尺寸信息来调节变焦倍率,或者可以选择与前方的脸部方向对应的信息。
5-8.修改
虽然已经对作为自动静态影像拍摄模式下的对象检测处理的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可以考虑处理的各种修改。
例如,虽然以人脸部的影像作为目标对象对第一至第六处理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无需多言,其不限于脸部影像,而可以检测根据摄像目的的对象。
此外,虽然在第一至第六处理示例中将步骤F105中搜索的上限设定为N=2,但是N也可以被设定为3或更大。
例如,在N=3的情况下,可以在一个搜索范围内执行多达三次搜索操作。在此情况下,优选地在第二搜索中改变视角并在第三搜索中改变视角。
例如,在第一搜索中,变焦透镜被设定为广角端以执行近距离搜索。担任,在第二搜索中,变焦透镜向远摄侧移动预定量以执行中距离搜索。在第三搜索中,变焦透镜向远摄侧进一步移动以执行长距离搜索。通过这样的多个步骤,可以执行与各距离相对应的对象搜索。
此外,虽然在上述各个示例中搜索范围被划分为如图11所示的多个区域,但是无需多言,本发明不限于将360°的范围划分为如图11所示的四个区域。搜索范围也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或者划分为五个或更多个区域。
或者,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的搜索可以在将360°的范围(或者,如果相机云台的可动范围小于360°,则将可动范围)作为一个区域的情况下执行。
此外,在上述各个示例中,也在与第一搜索相似的第二搜索中执行如图10所示的搜索模式的搜索。但是,可以考虑如下所述的处理示例:其中将搜索模式从第二搜索改变为另一模式。
此外,还可以考虑降低第二搜索的搜索速度,使得可以容易地检测脸部影像。
此外,虽然考虑到工作效率的状况由常规相机的EE影像(例如,350×240的像素尺寸)来执行用于脸部检测的影像分析处理,但是例如如果未检测到脸部,可以将处理区域扩大。
即,根据影像传感器22,实际拍摄影像信号的像素数量比EE影像尺寸大得多。但是,考虑到分析处理的负荷,用于分析处理的影像数据可以经过削减处理,使得其具有例如350×240的像素尺寸。在此情况下,因为脸部影像等的尺寸减小,脸部识别变得困难。因此,在第二搜索的影像分析中,减小削减率,使得例如以640×480的像素尺寸执行影像分析。这可以提高脸部识别的可能性。
或者,也可以考虑例如通过在维持EE影像的尺寸的同时去除末端的区域从而对结果进行扩展处理来增大对象可检测距离。
此外,在上述各个处理示例中,在步骤F101中首先将变焦透镜被设定为广角端。这是将宽范围设定为搜索目标。
在先前的相机中,广角端通常为35mm。但是,近年来,例如具有24mm广角端的数字静态相机、或者具有小于24mm的广角端的数据静态相机日益增长。
在超广角的状态下,在拍摄影像信号的一个脸部的影像尺寸减小。因此,难以检测脸部。即,可检测距离急剧减小。
为此,步骤F101中的设定可以是例如设定为35mm,而不是设定为广角端。
此外,虽然在第三至第六处理示例的运动对象检测中,可以通过除了脸部检测之外对象检测方法,例如通过利用温度传感器将具有与人体温度接近的温度的部分扩大,来增大可检测距离。
6.功能结构的其他示例
在以上实施例的各个处理示例中,基本说明了基于如图9所示的功能结构的控制处理(图22)。
例如,在被构造为包括数字静态相机1和相机云台10的摄像系统中,也可以考虑除了如图9所示的示例之外的功能结构的示例。图24示出了示例。
图24示出了数字静态相机1仅具有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和通信处理部分85的示例。此外,通信处理部分71、摄像准备处理部分74、以及摄像视场可变控制部分75被设置在相机云台10(控制部分51)中。在如图22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在相机云台10中设置摄像历史信息管理部分。
由各个功能部分执行的控制处理基本与如图9所述的相同,但是存在以下不同点。
摄像准备处理部分74从数字静态相机1的信号处理部分24接收作为各个帧影像的拍摄影像数据,以执行对象检测处理或构图处理。然后,执行影像分析,并执行上述相同的对象检测处理或构图处理。
在此情况下,如果用于对象检测或构图处理的摄像部分设置在相机云台10中,则可以在摄像部分中基于摄像影像数据执行对象检测处理或构图处理。
根据来自摄像准备处理部分74的指令,摄像视场可变控制部分75控制横摇驱动部分55和纵摇驱动部分58,以执行用于对象检测或构图调节横摇和纵摇操作。
此外,对于变焦控制,摄像视场可变控制部分75通过通信处理部分71向数字静态相机1的控制部分27(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输出变焦控制信号。摄像记录控制部分81基于变焦控制信号执行并控制用于构图调节的变焦处理。
即,图24示出了其中相机云台10主动地执行自动摄像模式控制以向数字静态相机1的控制部分27发出所需指令使得实现自动静态影像拍摄。
在此情况下,可以执行作为第一至第六处理示例如图13、15、17、19、20和21所示的处理或者利用摄像历史信息的处理的处理,作为相机云台10的控制部分51的处理。
如上所述,图9、22和24示出了功能结构的示例。当采用如图9或22所示的功能结构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摄像控制装置被安装在数字静态相机1中。此外,当采用如图24所示的功能结构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摄像控制装置被安装在相机云台10中。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摄像控制装置至少包括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74)和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75)。因此,即使其他功能部分被分立地设置在各个装置中,至少包括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74)和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75)的装置成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或者,当摄像准备处理部分82(74)和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75)中的每个被视为分立装置的功能时,本发明被实现在各装置的系统中。
7.手持摄像时的处理
在以上实施例中,应用于使用数字静态相机1和相机云台10在自动影像拍摄模式下的对象检测处理的示例得到了说明。
这里,将对当用户仅使用数字静态相机1(即,以手持方式使用数字静态相机1)时的处理示例进行说明。
在以手持方式使用数字静态相机1的情况下,用户通常在通过变焦操作任意改变变焦倍率的同时判定对象。
这里,当用户判定对象或构图或者开拍时机时,数字静态相机1的控制部分27可以例如执行脸部检测,并执行预定处理。
例如,可以执行在拍摄影像信号中的脸部检测,并可以基于脸部影像执行自动对焦控制。
类似地,可以基于脸部影像部分来执行自动白平衡或曝光调节处理。此外,可以执行对脸部影像部分的特效处理。
此外,可以执行脸部检测和笑脸检测,使得在对象的人作出笑脸时的时机自动执行开拍处理。
对于这样的处理,还在数字静态相机1在手持方式下使用时,例如以脸部作为目标来执行对象检测处理。
同样在仅使用数字静态相机1的情况下,控制部分27可以在例如以脸部影像为目标执行对象检测处理时执行如图25所示的处理。
例如,假定用户在执行变焦操作等的同时选择对象,并且当开拍按钮31a被半按时通过影像分析来执行脸部识别。
控制部分27在步骤F301通过分析拍摄影像信号来执行脸部识别处理。如果脸部不可检测,则控制部分27从步骤F302进行至步骤F303以改变视角。即,控制部分27驱动变焦透镜以改变变焦倍率。然后,执行步骤F301中的脸部识别处理。
如果检测到脸部影像,则控制部分27从步骤F302进行至步骤F304以将变焦倍率恢复为根据步骤F303中的处理改变之前的状态,即恢复为通过用户操作设定的变焦状态。
然后,在步骤F305,可以执行基于脸部检测的处理,例如上述自动对焦控制。
因此,通过在改变视角的同时执行脸部识别处理,即使在由于对象人的距离导致脸部检测困难时也可以提高检测到脸部的可能性。此外,通过脸部检测,可以执行基于脸部检测的处理。
在脸部检测之后,在步骤F304使变焦倍率返回至通过用户操作设定的状态,由此不会在后续的开拍等时发生问题。
8.程序
根据本实施例的程序是引起诸如CPU之类的运算处理单元(控制部分27等)执行如图13、15、17、19、20、21和25所示的处理或者使用历史信息的处理的程序。
即,该程序引起运算处理单元执行通过分析拍摄影像数据来检测遇到目标对象(例如,脸部影像)的对象检测步骤。
此外,如果在对象检测步骤中目标对象不可检测,则程序引起运算处理单元执行通过控制摄像视场改变部分(变焦机构)来改变摄像部分中的视场的视场改变步骤。
在视场改变步骤中改变视角之后,程序引起运算处理单元执行进行对象检测处理的再检测步骤。
根据本实施例的程序可以预先记录在作为内置于个人计算机或者诸如数字静态相机1或相机云台10之类的设备内的HDD或固态存储器中,或者记录在具有CPU的微计算机的ROM中。
或者,该程序可以永久性地或临时性地存储(记录)在诸如软盘、CD-ROM(紧凑盘只读存储器)、MO(磁光)盘、DVD(数字万用盘)、蓝光盘、磁盘、半导体存储器或存储卡之类的可移除记录介质中。这样可移除记录介质可以被设置为所谓封装软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程序可以从可移除记录介质安装至个人计算机等,或者可以从下载网站经由诸如LAN(局域网)或互联网下载。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程序,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可以适当地得到实施,并能够广泛地发行。
本申请包含与2010年3月5日递交给日本专利局的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10-048793所揭示的主题,其全文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只要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就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进行这些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

Claims (11)

1.一种摄像控制装置,其用于具有摄像部分和所述摄像部分的摄像视场改变部分的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所述摄像部分执行对象的摄像,所述摄像控制装置包括:
判定部分,其在对象检测处理中通过分析由所述摄像部分获得的拍摄影像信号来判定对象检测部分是否检测到预定目标对象;
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其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
其中,当所述判定部分判定为在所述对象检测处理中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目标对象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然后所述摄像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对象检测部分以执行所述对象检测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
其中,在所述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中,所述摄像部分的变焦透镜驱动机构被设置为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之一,并且
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控制所述变焦驱动机构的驱动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目标对象是在拍摄影像信号中人的脸部的影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
其中,当所述判定部分判定为在所述对象检测处理中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目标对象但检测到第二目标对象的存在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然后所述摄像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执行所述对象检测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
其中,在所述摄像设备或所述摄像系统中,设置所述摄像部分的变焦透镜驱动机构以及改变所述摄像部分的摄像方向的摄像方向改变驱动机构被设置作为摄像视场改变部分,并且
当所述判定部分判定为在所述对象检测处理中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目标对象但检测到第二目标对象的存在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并控制所述摄像方向改变驱动机构以将摄像方向设定为当检测到所述第二目标对象时的摄像方向,然后所述摄像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执行所述对象检测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目标对象是在拍摄影像信号中的人的脸部的影像,并且
所述第二目标对象是在拍摄影像信号中的运动对象影像或者人的身体的影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目标对象是在拍摄影像信号中人的脸部的影像,并且
所述第二目标对象是在拍摄影像信号中的运动对象影像或者人的身体的影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还包括:
摄像历史信息管理部分,其响应于对作为静态影像信号由所述摄像部分获得的所述拍摄影像信号进行记录或输出而产生并管理摄像历史信息,所述摄像历史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摄像部分的变焦信息,
其中,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基于所述摄像历史信息来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摄像视场改变控制部分控制所述变焦透镜驱动机构的驱动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然后在所述判定部分判定为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检测到所述目标对象时控制所述变焦透镜驱动机构的驱动以将所述视角恢复至所述改变之前的状态。
10.一种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的对象检测方法,所述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具有摄像部分和所述摄像部分的摄像视场改变部分,所述摄像部分执行对象的摄像,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对象检测处理中通过分析由所述摄像部分获得的拍摄影像信号来判定对象检测部分是否检测到预定目标对象;
当判定为在所述对象检测处理中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目标对象时,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并且
在视角改变步骤中改变所述视角之后执行所述对象检测处理。
11.一种程序,其用于摄像控制装置的操作,所述摄像控制装置用于具有摄像部分和所述摄像部分的摄像视场改变部分的摄像设备或摄像系统,所述摄像部分执行对象的摄像,所述程序引起所述摄像控制部分的运算处理单元执行以下处理:
在对象检测处理中通过分析由所述摄像部分获得的拍摄影像信号来判定对象检测部分是否检测到预定目标对象的判定处理;
当判定为在所述对象检测处理中所述对象检测部分未检测到目标对象时,控制所述摄像视场改变部分以改变所述摄像部分中的视角的视角改变处理;以及
在视角改变步骤中改变所述视角之后执行所述对象检测处理的对象再检测处理。
CN2011100495636A 2010-03-05 2011-02-28 摄像控制装置、对象检测方法和程序 Pending CN1021961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8793 2010-03-05
JP2010048793A JP2011188065A (ja) 2010-03-05 2010-03-05 撮像制御装置、被写体検出方法、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6171A true CN102196171A (zh) 2011-09-21

Family

ID=44531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95636A Pending CN102196171A (zh) 2010-03-05 2011-02-28 摄像控制装置、对象检测方法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17134B2 (zh)
JP (1) JP2011188065A (zh)
CN (1) CN102196171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4149A (zh) * 2014-12-24 2016-07-06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控制装置、摄像设备和变焦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5740757A (zh) * 2014-12-24 2016-07-06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控制装置、摄像设备和变焦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5744148A (zh) * 2014-12-24 2016-07-06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控制装置和变焦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6605404A (zh) * 2014-09-08 2017-04-2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的初始位置设定方法、相机及相机系统
CN108664889A (zh) * 2017-03-28 2018-10-16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对象物检测装置、对象物检测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11277750A (zh) * 2020-01-13 2020-06-12 上海摩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拍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294488A (zh) * 2018-12-06 2020-06-1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6095B2 (ja) 2008-04-25 2013-06-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434339B2 (ja) 2009-07-29 2014-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434338B2 (ja) 2009-07-29 2014-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1155361A (ja) * 2010-01-26 2011-08-11 Sony Corp 撮像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504915B2 (ja) * 2010-01-26 2014-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577900B2 (ja) 2010-07-05 2014-08-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834232B2 (ja) * 2011-01-17 2015-12-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画像認識装置、撮像画像認識システム及び撮像画像認識方法
KR101811717B1 (ko) 2011-11-14 2018-0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와,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JP5971712B2 (ja) * 2012-09-20 2016-08-17 株式会社東芝 監視装置及び方法
US9936114B2 (en) * 2013-10-25 2018-04-03 Elwha Llc Mobile device for requesting the capture of an image
US10277817B2 (en) * 2014-07-23 2019-04-30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JP6436761B2 (ja) 2014-12-24 2018-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制御装置、撮像装置、ズーム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ズーム制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436783B2 (ja) * 2015-01-09 2018-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US9243741B1 (en) * 2015-04-20 2016-01-26 Intellectual Fortress, LLC Telescoping monopod apparatus for holding photographic instrument
JP2017200131A (ja) * 2016-04-28 2017-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角制御装置および画角制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69999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Nikon Corporation Image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reproduction program product
CN1774065A (zh) * 2004-11-09 2006-05-1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视频电话
CN1917623A (zh) * 2005-08-17 2007-02-21 索尼株式会社 摄像机控制器和远程会议系统
KR100778926B1 (ko) * 2007-01-26 2007-11-22 주식회사 성우모바일 휴대단말기의 회전 받침장치
US20090103778A1 (en) * 2007-10-17 2009-04-23 Sony Corporation Composition determining apparatus, composition determining method, and progra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89501B1 (ko) * 2009-08-24 2016-0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을 이용한 줌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5504915B2 (ja) 2010-01-26 2014-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1155361A (ja) 2010-01-26 2011-08-11 Sony Corp 撮像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533048B2 (ja) 2010-03-08 2014-06-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
JP5577900B2 (ja) 2010-07-05 2014-08-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69999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Nikon Corporation Image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reproduction program product
CN1774065A (zh) * 2004-11-09 2006-05-1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视频电话
CN1917623A (zh) * 2005-08-17 2007-02-21 索尼株式会社 摄像机控制器和远程会议系统
KR100778926B1 (ko) * 2007-01-26 2007-11-22 주식회사 성우모바일 휴대단말기의 회전 받침장치
US20090103778A1 (en) * 2007-10-17 2009-04-23 Sony Corporation Composition determining apparatus, composition determining method, and program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05404A (zh) * 2014-09-08 2017-04-2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的初始位置设定方法、相机及相机系统
CN106605404B (zh) * 2014-09-08 2019-04-3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相机的初始位置设定方法、相机及相机系统
US10277823B2 (en) 2014-12-24 2019-04-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control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zoom control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5744148A (zh) * 2014-12-24 2016-07-06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控制装置和变焦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5744149A (zh) * 2014-12-24 2016-07-06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控制装置、摄像设备和变焦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US10270978B2 (en) 2014-12-24 2019-04-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control device with scene composition selection, and imag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zoom control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therewith
US10827127B2 (en) 2014-12-24 2020-1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control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zoom control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5740757A (zh) * 2014-12-24 2016-07-06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控制装置、摄像设备和变焦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5740757B (zh) * 2014-12-24 2019-10-29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控制装置、摄像设备和变焦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0536069A (zh) * 2014-12-24 2019-12-03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控制装置、变焦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CN110542975A (zh) * 2014-12-24 2019-12-06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控制装置、摄像设备和变焦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0536069B (zh) * 2014-12-24 2022-05-03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控制装置、变焦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US11172133B2 (en) 2014-12-24 2021-1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control device, control method of zoom control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10701274B2 (en) 2014-12-24 2020-06-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ling zoom magnification based on image size
CN108664889A (zh) * 2017-03-28 2018-10-16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对象物检测装置、对象物检测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08664889B (zh) * 2017-03-28 2023-07-2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对象物检测装置、对象物检测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11294488A (zh) * 2018-12-06 2020-06-1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1277750A (zh) * 2020-01-13 2020-06-12 上海摩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拍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88065A (ja) 2011-09-22
US20110216225A1 (en) 2011-09-08
US8817134B2 (en) 2014-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6171A (zh) 摄像控制装置、对象检测方法和程序
US11729487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1246541B (zh)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图像拾取设备
US9479703B2 (en) Automatic object view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CN102158647A (zh) 摄像控制设备、摄像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CN102196173A (zh) 成像控制设备与成像控制方法
US8514285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2262334B (zh) 成像设备、成像系统以及成像设备控制方法
US20230362472A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1930235B (zh) 可动机械部控制装置、可动机械部控制方法
CN102498712B (zh) 控制设备、成像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2158646A (zh) 成像控制设备、成像设备、成像控制方法及程序
CN103024265A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装置的摄像方法
CN102739962A (zh) 能够生成广角图像的图像处理装置
CN110035203A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40115B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2739961A (zh) 能够生成广角图像的图像处理装置
CN104243801A (zh) 显示控制装置、显示控制方法、程序和成像设备
CN108600638A (zh) 摄像机自动调焦系统及方法
JP726768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852141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撮像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4243777A (zh) 显示控制装置、显示控制方法、程序和图像拾取装置
JP2024034229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896818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3957353A (zh) 数字拍摄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