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5018A - 封装电池 - Google Patents
封装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95018A CN102195018A CN201110052006XA CN201110052006A CN102195018A CN 102195018 A CN102195018 A CN 102195018A CN 201110052006X A CN201110052006X A CN 201110052006XA CN 201110052006 A CN201110052006 A CN 201110052006A CN 102195018 A CN102195018 A CN 1021950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ckaged battery
- housing member
- inwall
- core bag
- lower hou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从外部对外装壳体施加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收纳于内部的芯包难以受到损伤而具有高的安全性能的封装电池。封装电池通过上壳体构件(10)与下壳体构件(20)的相互的开口部彼此面对组合而构成外装壳体。在外装壳体内收纳有包括多节单电池(49…)的芯包。并且,在封装电池的下壳体构件(20)的内底面上,以沿着外侧壁(22)的状态在外侧壁(22)的内侧设有内壁(26)。内壁(26)由相对于外侧壁(22)沿倾斜方向延伸设置而从芯包分离的分离部分(26a)和与芯包面接触的部分(26b)这两部分构成。分离部分(26a)设置成以下壳体构件(20)的角部部分为起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封装电池(日语原文:電池パツク),尤其涉及外装壳体中的内部结构。
背景技术
封装电池被用作例如笔记型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乃至电动机动车、电动助力自行车等多种设备的电源。
如图14所示,例如,在笔记本电脑用的封装电池中,通过上壳体构件910与下壳体构件920的卡合而构成外装壳体,在其内部具有收纳有由单电池及基板等构成的芯包(日语原文:コアパツク)的结构。并且,封装电池沿箭头N的方向插入笔记本电脑主体,从而形成一部分9a收纳于笔记本电脑主体内,而剩余的部分9b从笔记本电脑主体向外部突出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封装电池与笔记本电脑主体的电连接通过连接器951实现。
另外,在封装电池掉落时等向外部突出的角部部分接触地面等的情况下,在其局部施加有较大的力(冲击力)F。此时,从安全方面考虑,使收纳在内部的芯包、尤其是单电池不变形是至关重要的。
在力F施加到外装壳体的角部部分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收纳在内部的芯包(尤其是单电池),例如图15所示,对于沿下壳体构件920的外侧壁922而形成在其内侧的内壁926来说,从角部部分开始使一定的长度部分从芯包(在图15中为单电池949及引线板(日语原文:リ一ド板)955)分离(分离部分)。而且,从角部部分分离了一定的长度后的部分与芯包的单电池相接触(接触部分)。
通过形成这种结构,在以往的封装电池中,通过内壁926实现保持芯包,并且可减轻因从角部部分施加的力F而导致的以单电池949为首的芯包受到的损伤。即,通过与外装壳体的角部部分对应而设置使内壁926和芯包分离的缓冲区域(bumper area),能够减轻因局部地施加在角部部分的力F而导致的芯包的单电池等受到的损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4072号公报
然而,如图15所示,在以往的封装电池中,从内壁926的分离部分以正交的状态设有一个或多个肋926a、926b,且各肋的前端与芯包中的单电池949或引线板955点(或线)接触(由箭头P所指示的部分),因此从外部对外装壳体的角部部分施加的冲击力F经由肋923a、926b从其前端直接局部性地传递给芯包。
因此,在图15所示的以往的封装电池中,芯包的与肋926a、926b的前端抵接的部分受到大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从外部对外装壳体施加力的情况下,在内部收纳的芯包也难以受到损伤的具有高的安全性能的封装电池。
本发明为了完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的结构。
本发明的封装电池具备:第一壳体构件及第二壳体构件,它们均为盘状,且通过将相互的开口部彼此面对组合而构成外装壳体;芯包,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单电池,且收纳于外装壳体内。此外,在本发明的封装电池中,在第一壳体构件的内底面上,以沿着侧壁的一部分的状态在侧壁的内侧竖立设置有内壁,第一壳体构件的内壁由在其延伸方向上相对于芯包分离的分离部分和与分离部分连续且相对于芯包面接触的面接触部分这两部分构成。
而且,在本发明的封装电池中,第一壳体构件的内壁的分离部分设置成以俯视第一壳体构件时的角部部分为起点。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封装电池中,在第一壳体构件的内壁中具有配置在相对于芯包分离的位置的分离部分。由于该分离部分设置于第一壳体构件的角部部分,因此对于从角部部分施加的力,该分离部分与芯包之间的空间作为对于从外部施加的冲击力等的缓冲区域(bumper area)而发挥作用。由此,在本发明的封装电池中,能够防止从外部对外装壳体的角部部分施加的力直接传递到芯包(单电池、基板)。
另外,在本发明的封装电池中,内壁由上述分离部分和面接触部分这两部分构成。即,在本发明的封装电池中,在第一壳体构件中不存在如图15的箭头P所指示那样的以点接触或线接触与芯包抵接的部分。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对外装壳体的角部部分施加力的情况下,该力也不会经由第一壳体构件的内壁而局部性地传递到芯包(尤其是单电池)。
通过以上,本发明的封装电池即使在从外部对外装壳体施加力的情况下,也能使收纳于内部的芯包难以受到损伤而具有高的安全性能。
在本发明的封装电池中,例如能够采用如下的变更。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封装电池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内壁的分离部分相对于与该部分对应的侧壁从第一壳体构件的角部部分的起点沿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且相对于面接触部分以沿倾斜方向对接的状态连续。
如上述那样,在内壁的分离部分相对于侧壁沿倾斜方向延伸设置的情况下,当从外侧对外装壳体的角部部分施加的力经由内壁向芯包传递时,通过与面接触部分对接的部分能够实现力的分散。由此,能够防止对芯包局部施加较大的力的情况。因此,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确保高的安全性。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封装电池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以第一壳体构件的角部部分为起点而在与所述分离部分不同的方向上存在切去内壁的区域。
如上述那样,在设有切去内壁的区域的情况下,该被切去的区域发挥抑制对芯包直接施加力的功能。尤其是如上述那样,在切去内壁的区域设置在第一壳体构件的以角部部分为起点的部位的情况下,从外部对角部部分施加的冲击力不会直接传递到芯包,从保护芯包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封装电池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一壳体构件的内壁和第二壳体构件的侧壁中的一方设有卡止爪,在另一方设有与其卡合的卡止孔或卡止凹部,第一壳体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通过卡止爪与卡止孔或卡止凹部的卡止而相互卡合,在第一壳体构件上,在其侧壁的比卡止的部位靠近开口缘的部分上设有用于对将嵌入该部分的第二壳体构件的相应部分切断的切除工具进行引导的狭缝。
对于使用完的封装电池来说,从安全方面及环境方面等考虑,优选对其进行积极的再循环利用。而如上述那样,在第一壳体构件的上述部位预先设有狭缝时,由于事先已明确使切除工具侵入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拆卸时的安全性。即,在进行拆卸作业时,能够提前防止对收纳于内部的芯包等造成损伤的情况。并且,对于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的卡合部分,即使没有确认该封装电池的设计图等,也能够可靠地解除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的卡合。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封装电池的第一壳体构件及第二壳体构件能够均使用树脂材料形成。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封装电池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向设备安装时,外装壳体的一部分向设备的外部突出,第一壳体构件的内壁中的成为分离部分的起点的角部部分存在于向设备的外部突出的部分。这样,在外装壳体的外部突出部分存在上述角部部分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结构对于从外部对该角部部分施加的力特别有效。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封装电池采用芯包通过内壁进行外装壳体内的保持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的外观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封装电池1的内部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展开立体图。
图3是表示内置于封装电池1中的芯包40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局部示意展开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封装电池1的上壳体构件10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封装电池1的下壳体构件20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下壳体构件20与单电池49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示意俯视图。
图7是表示下壳体构件20与单电池49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下壳体构件20与单电池49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示意立体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1的封装电池的下壳体构件120与单电池49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示意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2的封装电池的下壳体构件220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变形例2的封装电池的使用中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11(b)是表示将变形例2的封装电池分解的中途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变形例3的封装电池中的下壳体构件320具备的嵌入接收部325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图12(b)是表示下壳体构件320中的嵌入接收部325的结构的示意俯视图。
图13(a)是表示比较例的下壳体构件820具备的嵌入接收部825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图13(b)是表示下壳体构件820的嵌入接收部825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封装电池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封装电池的下壳体构件920与单电池949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2封装电池
10上壳体构件
11~14侧壁
20、120、220、320下壳体构件
21~24、122、221、321外侧壁
25~28、126、225内壁
30标签
40芯包
41~49单电池
50基板
51连接器
52~55引线板
56温度熔断器
57、58引线
325嵌入接收部
500刀具
501刀具刃
502限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及其变形例。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示的具体例仅为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结构及其结构所带来的作用、效果而进行说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作为特征的主要的结构部分以外的部分不受以下的具体例的任何限制。
(实施方式)
在实施方式中,以笔记本电脑用的封装电池1作为一例,说明结构上的特征及其带来的作用、效果。
1.外观结构
利用图1,说明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的外观结构。
如图1所示,在封装电池1中,通过上壳体构件10与下壳体构件20的组合而构成外装壳体。并且,在上壳体构件10的顶面(Z轴方向上侧的外底面)张贴有标签30。在标签30上记载有例如针对用户的使用上的注意事项、再循环利用时的注意事项等。
封装电池1朝向箭头A的方向(X轴方向跟前侧)插入笔记本电脑,形成其一部分1a收纳于笔记本电脑内,而剩余的部分1b从笔记本电脑突出的状态。而且,封装电池1与笔记本电脑之间通过连接器51实现电连接。
2.内部的简要结构
利用图2,说明封装电池1的内部的简要结构。
如图2所示,封装电池1构成为如下结构,即,上壳体构件10与下壳体构件20以相互的开口部彼此面对的状态嵌合,在由此形成的内部空间内收纳芯包40。芯包40中还包括作为构成要素的上述连接器51。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上壳体构件10的外底面(Z轴方向上侧的面)附加有标签30。
3.芯包40的结构
利用图3,说明封装电池1具备的芯包40的结构。
如图3所示,芯包40中包含作为构成要素的9节单电池41~49。9节单电池41~49均具有圆筒型的外观形状,且彼此形成为相同的尺寸。另外,9节单电池41~49例如为锂离子二次电池,外装由金属材料构成。
9节单电池41~49相互之间通过引线板52~55及引线57、58等连接,且还连接有温度熔断器56。
在芯包40中除单电池41~49外还包括作为构成要素的安装有连接器51的基板50。虽然在图3中省略了图示,但在基板50上在安装有连接器50的同时还安装有充放电控制用的IC、FET元件等电子部件。
4.上壳体构件10及下壳体构件20的结构
利用图4及图5,说明构成封装电池1的外装壳体的上壳体构件10和下壳体构件20的各结构。
首先,如图4所示,上壳体构件10整体呈盘状,且具备四个侧壁11~14。在侧壁11~14的内壁面侧设有用于与下壳体构件20卡合的多个钩部11a、12a…。上壳体构件10的侧壁11~14从底壁内表面沿Z轴方向竖立设置,多个钩部11a、12a…分别形成为朝向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各内侧。
接着,如图5所示,下壳体构件20的整体也呈盘状,且具备四个外侧壁21~24。从下壳体构件20的底壁内表面以分别沿着四个外侧壁21~24的方式沿Z轴方向竖立设置有内壁25~28。在外侧壁21、22、24与对应的内壁25、26、28之间空出与上壳体构件10的侧壁11、12、14的板厚相当的空间。另外,在外侧壁23与内壁27之间也空出用于收纳芯包40的基板50的空间。
在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5~28上,在与设置在上壳体构件10的侧壁11~14上的钩部11a、12a…分别对应的部位开设有孔25a…。
上壳体构件10与下壳体构件20中,使上壳体构件10的侧壁11~14嵌入在下壳体构件20的外侧壁21~24与内壁25~28之分别设置的空间内,且使在上壳体构件10的侧壁11~14上设置的钩部11a、12a…卡止于在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5~28上开设的孔25a…内,由此上壳体构件10与下壳体构件20卡合。
5.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5、26、28的结构
以内壁25、26为例,利用图6至图8说明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5、26、28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图6至图8是将图5的箭头B所指示的部分示意性地放大后的图或其示意性的剖视图。箭头B所指示的部分是与封装电池1安装到笔记本电脑上时向外部突出的部分1b的角部部分(参照图1)对应的部分。
首先,如图6所示,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6包括:以相对于芯包40的单电池49等空出空间20a的状态分离的分离部分26a;与芯包40的引线板55面接触的面接触部分26b。分离部分26a以下壳体构件20的角部部分为起点,设置在朝向X轴方向的局部区域内。分离部分26a相对于与其对应的外侧壁22不并行,而是以角部部分为起点朝向相对于X轴(外侧壁22的延伸设置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设置。
如图6所示,内壁26的分离部分26a以随着从X轴方向的上侧到下侧远离外侧壁22的方式沿倾斜方向延伸设置。即,内壁26的分离部分26a形成为在下壳体构件20的角部部分与外侧壁22最接近,并且朝向与面接触部分26b对接的部分而远离外侧壁22。此外,分离部分26a与面接触部分26b以相对于X轴及Y轴这两轴成为倾斜方向的方式对接。
内壁26的分离部分26a与芯包40的单电池49之间的空间20a对于从外部对下壳体构件20的突出部的角部部分施加的冲击力(图6所示的箭头F),起到作为与芯包40之间的缓冲区域(bumper area)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下壳体构件20由树脂材料构成,外侧壁21~24及内壁25~28、底壁等一体地形成。
接下来,如图7所示,在封装电池1中,芯包40的单电池49等通过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6的面接触部分26b(参照图6)的面接触(箭头D所指示的部分)而被以在内部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保持。具体而言,芯包40的单电池49经由引线板55承受内壁26的面接触,向Y轴方向右侧的移动受到限制。同样,承受与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5、27、28的面接触而芯包40的移动受到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在上壳体构件10与芯包40之间,空出相当于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5~28的板厚的空间,上壳体构件10的侧壁11~14与芯包40不直接接触。
返回到图6,对于下壳体构件20的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内壁25来说,其大部分与单电池49…的外周面接触,从而起到限制芯包40的移动的作用。但是,对于相当于下壳体构件20的角部部分的区域,内壁25的一部分被切去。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内壁25的以角部部分为起点的一部分区域被切去(箭头E所指示的部分)。在该部分,芯包40的单电池49与内壁25不接触,其与侧壁21之间构成的空间起到对冲击的缓冲区域(bumper area)的作用。
6.优越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中,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6由分离部分26a和面接触的面接触部分26b这两部分构成,其中,分离部分26a配置在从芯包40的单电池49等分离的位置。其中,由于内壁26的分离部分26a设置成将以下壳体构件20的角部部分为起点,且与面接触部分26b连续,因此对于从外部对角部部分施加的冲击力F来说,该分离部分26a与芯包40的单电池49等之间的空间20a作为对于冲击力F的缓冲区域(bumper area)而发挥作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中,通过存在缓冲区域,能够防止从外部对角部部分施加的冲击力F直接传递到芯包40(单电池49、…或基板50)。
另外,在封装电池1中,由于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6由分离部分26a和面接触部分26b这两部分构成,因此不存在通过图15的箭头P所指示的点接触或者线接触而与芯包抵接的部分。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对下壳体构件的角部部分施加冲击力F的情况下,该冲击力F也不会经由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6而局部性地传递给芯包40(尤其是单电池49…)。
另外,如图7所示,在封装电池1中,上壳体构件10的侧壁11~14与芯包40不直接接触,从外部对上壳体构件10的角部部分施加的冲击力不会对内部的芯包40直接带来影响。
另外,在封装电池1中采用如下结构,即,下壳体构件20的内壁26的分离部分26a相对于与该部分26a对应的侧壁22从下壳体构件20的角部部分的起点沿倾斜方向延伸设置,并且相对于内壁26的面接触部分26b以沿倾斜方向对接的状态连续。这样,在采用内壁26的分离部分26a相对于侧壁22沿倾斜方向延伸设置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中,在从外侧对下壳体构件20的角部部分施加的冲击力F经由内壁26而传递到芯包40的单电池49等的情况下,通过与面接触部分26b对接的部分实现力的分散。由此,防止对芯包40的单电池49等局部施加受力。因此,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确保高的安全性。
如图8等所示,在封装电池1中,由于下壳体构件25的以角部部分为起点的一部分被切去(图8的箭头E所指示的部分),该被切去的区域起到抑制力直接传递到芯包40的单电池49…等的作用。即,通过该切去而构成的空间也因与从外部对角部部分施加的冲击力F的关系而成为缓冲区域。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即使在从外部对外装壳体(上壳体构件10、下壳体构件20)施加冲击力F的情况下,收纳于内部的芯包40的单电池41~49及基板50等也难以受到损伤,从而具有高的安全性能。
(变形例1)
利用图9说明变形例1的封装电池2。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的差异,除此以外的结构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同样的结构。
如图9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2中,在下壳体构件120的内壁126具有以角部部分为起点且与芯包的单电池49等之间空出有空间(箭头G所指示的部分)的分离部分,另外还具有与芯包的引线板55面接触的面接触部分126b,此结构与上述同样。
然而,在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2的下壳体构件120中,分离部分与对应的外侧壁122的延伸设置方向(X轴方向)平行。因此,部分126a相对于面接触部分126b以沿大致正交方向对接的状态连续。这样,对于从外部对下壳体构件120的角部部分施加的冲击力,不能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那样的力的分散。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2中,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从耐冲击性观点出发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但是,与图15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封装电池相比,即使是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2,由于下壳体构件120与芯包(尤其是单电池49)没有点接触或线接触,因此在耐冲击性的观点上起到效果。
(变形例2)
利用图10及图11,说明变形例2的封装电池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的差异,除此以外的结构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同样的结构。
首先,如图10所示,在下壳体构件220的外侧壁221上形成有多个狭缝221a。狭缝221a与并行设置的内壁225中的开设有孔225a的部位相对应而设置。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中,狭缝221a设置成与内壁225的三个孔225a相对应,且在Y轴方向上覆盖比其宽的区域。如图10的双点划线包围的部分所示,关于狭缝221a的尺寸,在距外侧壁221的开口边缘向下高度H2的部位以高度H1形成,另外,关于宽度W1,形成为比内壁225中的设有三个孔225a的长方形状部分的宽度向两侧分别扩宽宽度W2。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高度H1,例如可以设为0.3[mm]~0.7[mm]左右的范围(例如,0.5[mm]),另外,关于宽度W2,可以设为2[mm]~6[mm]左右的范围(例如,4[mm])。
接着,如图11(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中,在下壳体构件220的外侧壁221的狭缝221a的内侧的稍下方具有涉及上壳体构件210与下壳体构件220卡合的钩部211a和孔225a的卡止结构,设置狭缝221a作为在再利用·再循环利用时用于拆卸壳体的标记。
具体而言,如图11(b)所示,当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利用时,对于回收的封装电池,需要解除上壳体构件210与下壳体构件220的卡合,但在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的情况下,从在下壳体构件220的外侧壁221上设置的狭缝221a插入刀具500的刀具刃501,将下壳体构件220的外侧壁221分为部分221b和部分221c两部分。此时,也切断上壳体构件210的外侧壁211,能够将上壳体构件210和下壳体构件220分离。
如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那样,若在下壳体构件220的外侧壁221上设置在再利用·再循环利用时用于拆卸作业的狭缝221a,则进行拆卸作业的作业者能够正确识别拆卸作业部位,从而能够实现高的作业效率。
另外,如图11(b)所示,若在距刀具500的刀具刃501一定距离的部位预先安装限动件502,则不会不小心损伤收纳在内部的单电池49、基板、配线等,能够确保作业的高安全性。具体而言,当将上壳体构件210的外侧壁211的板厚为厚度T1时,将限动件502预先安装为形成与该厚度T1相同或比其稍长的刀具刃501的有效长度L1,由此在刀具刃501到达内部的单电池49之前,限动件502与下壳体构件220的外侧壁221的外表面221f抵接而停止。
如以上所述,在采用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下壳体构件220的外侧壁221上设置狭缝221a,能够确保高的安全性且以高的作业效率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利用时的上壳体构件210与下壳体构件220的卡合解除。
(变形例3)
利用图12及图13,说明变形例3的封装电池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的差异,除此以外的结构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同样的结构。
如图12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中,下壳体构件320的外侧壁321的卡止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不同。即,与图5的箭头C所指示的部分的结构不同,除此以外的部分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
如图12(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中,在下壳体构件320的侧壁321的内侧的一部分,与钩部对应地设置有用于与设置在上壳体构件的外侧壁上的钩部卡止的嵌入接收部325。嵌入接收部325在从X轴方向左下侧对其进行观察时呈倒L字状,另外,如图12(b)所示,从Z轴方向上侧对其进行观察时呈コ字状。如图12(a)所示,上壳体构件的外侧壁的钩部沿着箭头I的方向插入图12(b)的间隙325c内。
如图12(a)所示,嵌入接收部325的下边325a从Y轴方向的左上朝向右下带有起模斜度θ1。该起模斜度θ1用于在制成下壳体构件320时进行脱模。
如图12(a)的箭头H及图12(b)的箭头J所指示的那样,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的特征点在于,在嵌入接收部325的Y轴方向右端部分设有用于机械性加强的三角肋325b。
如图13(a)所示的比较例那样,在未设置三角肋而未进行机械性加强的嵌入接收部825中,由于下边825a的起模斜度θ8导致无法确保Y轴方向右端部分825b的板厚(箭头K所指示的部分)。如沿箭头L的方向观察该部分的图13(b)所示,比较例的嵌入接收部825的Y轴方向右端部分825b的板厚T8(图13(b)的箭头M所指示的部分)不得不变薄,在因封装电池的掉落等导致从外部施加的冲击力FS传递给外侧壁821的情况下,Y轴方向右端部分825b可能破坏。
在Y轴方向右端部分825b破坏的情况下,考虑到上壳体构件与下壳体构件820的卡合脱开而产生问题。
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中,由于在嵌入接收部325设有三角肋325b,因此即使在因封装电池的掉落等导致从外部施加的冲击力FS传递给外侧壁321情况下,嵌入接收部325也不容易破坏。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封装电池中,与图13所示的比较例的封装电池相比,能够确保上壳体构件与下壳体构件320之间的高的卡合力。
(其它事项)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3分别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特征性的结构及作用、效果的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如图1至图5等所示,虽然采用了具有扁平型的长方体状的外观形状的封装电池1、2…作为一个例子,但是封装电池的外观形状不限于此,即使形成为Z轴方向的高度高的外观形状即非扁平形状的外观形状,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3中,采用具有圆筒型的外观形状的锂离子电池作为单电池41~49,且在芯包40中包含9节单电池41~49,但是关于单电池的形态及芯包中的单电池的构成节数等并不限于此。例如,单电池的外观形状既可以为方形,也可以形成为层叠型电池那样扁平的形状。
关于电池的种类,可以为镍镉(Ni-Cd)电池、镍氢(Ni-MH)电池等碱性电池,而且,也不排除采用电容器等。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3中,形成为在下壳体构件20、120、220上具备内壁25~28、126、225的结构,但是也能够形成在上壳体构件上具备内壁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对于上壳体构件及下壳体构件的结构材料,不限于树脂材料,也可以采用对表面进行了绝缘处理等的金属材料。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实现在安装于移动式设备使用时,相对于从外部施加的冲击力也能维持较高的安全性的封装电池有用。
Claims (7)
1.一种封装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壳体构件及第二壳体构件,它们均为盘状,且通过将相互的开口部彼此面对组合而构成外装壳体;
芯包,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单电池,且收纳于所述外装壳体内,
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内底面上,以沿着侧壁的一部分的状态在侧壁的内侧竖立设置有内壁,
所述内壁由在其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芯包分离的分离部分和与所述分离部分连续且相对于所述芯包面接触的面接触部分这两部分构成,
所述分离部分设置成以俯视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时的角部部分为起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壁的所述分离部分相对于与该部分对应的所述侧壁从所述起点沿倾斜方向延伸设置,且相对于所述面接触部分以沿倾斜方向对接的状态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装电池,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角部部分为起点而在与所述分离部分不同的方向上存在切去所述内壁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封装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内壁和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的侧壁中的一方设有卡止爪,在另一方设有与所述卡止爪卡合的卡止孔或卡止凹部,
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通过所述卡止爪与所述卡止孔或所述卡止凹部的卡止而相互卡合,
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中,在其侧壁中的比所述卡止的部位靠近开口缘的部分上设有用于对将嵌入该部分的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的相应部分切断的切除工具进行引导的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封装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及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均使用树脂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封装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向设备安装时,所述外装壳体的一部分向所述设备的外部突出,
成为所述分离部分的起点的所述角部部分存在于向所述设备的外部突出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封装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包通过所述内壁进行所述外装壳体内的保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59249A JP5461254B2 (ja) | 2010-03-16 | 2010-03-16 | 電池パック |
JP2010-059249 | 2010-03-1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95018A true CN102195018A (zh) | 2011-09-21 |
Family
ID=44602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52006XA Pending CN102195018A (zh) | 2010-03-16 | 2011-03-02 | 封装电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461254B2 (zh) |
CN (1) | CN10219501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56512A (zh) * | 2013-01-21 | 2015-09-30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层叠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28059B2 (ja) | 2012-03-23 | 2016-06-01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を搭載した電気自動車 |
JP6072564B2 (ja) * | 2013-02-21 | 2017-02-0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JP6679260B2 (ja) * | 2015-09-29 | 2020-04-1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US20230369700A1 (en) | 2020-10-23 | 2023-11-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Battery pack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73180A (ja) * | 2006-03-30 | 2007-10-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パック電池 |
CN101178530A (zh) * | 2006-10-27 | 2008-05-14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便携式设备的外装壳体 |
US20090233161A1 (en) * | 2008-03-13 | 2009-09-17 | Miyamae Ichiro | Battery pack provided with outer casi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32271A (ja) * | 1999-02-10 | 2000-08-22 | Casio Comput Co Ltd | 携帯型電子機器のプロテクタ構造 |
-
2010
- 2010-03-16 JP JP2010059249A patent/JP546125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3-02 CN CN201110052006XA patent/CN10219501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73180A (ja) * | 2006-03-30 | 2007-10-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パック電池 |
CN101178530A (zh) * | 2006-10-27 | 2008-05-14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便携式设备的外装壳体 |
US20090233161A1 (en) * | 2008-03-13 | 2009-09-17 | Miyamae Ichiro | Battery pack provided with outer casing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56512A (zh) * | 2013-01-21 | 2015-09-30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层叠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US9871267B2 (en) | 2013-01-21 | 2018-01-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Laminated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461254B2 (ja) | 2014-04-02 |
JP2011192592A (ja) | 2011-09-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95018A (zh) | 封装电池 | |
CN108735933B (zh) | 抽屉式电池组 | |
US8488327B2 (en) | Foldable USB and ISO 7816 device | |
EP3209100B1 (en) |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apparatus unit | |
US8783462B2 (en) | Packaging construction | |
US11602055B2 (en) | Overmolded components having sub-flush residuals | |
KR20180050086A (ko) | 배터리 팩 | |
CN102097606A (zh) | 电池封装体 | |
CN1848349B (zh) | 保险丝盒 | |
JP7123472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P3273521B1 (en) | Stepped battery | |
KR101441205B1 (ko) | 차량용 배터리의 셀 모듈 조립체 | |
KR102082497B1 (ko) | 전지팩의 퓨즈 조립 구조 | |
KR102366958B1 (ko) | 배터리모듈의 터미널단자 절연커버 | |
KR101893961B1 (ko) | 배터리팩 | |
KR101770327B1 (ko) | 정전기 방전을 위한 보호회로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 |
CN103493107A (zh) | 包含可拆式nfc组件的汽车进入系统用id发送器 | |
CN212891430U (zh) | 一种可折叠成型的包装壳 | |
CN103662413B (zh) | 纸浆模塑缓冲部件及包装箱体 | |
CN202657401U (zh) | 互感器周转箱 | |
CN104253336B (zh) | 卡连接器 | |
JP2020117273A (ja) | 緩衝材および梱包材 | |
CN20260189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3057889U (zh) | 防护内衬结构 | |
CN100362447C (zh) | 机壳扣接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