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72159B - 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72159B
CN102172159B CN201110058369A CN201110058369A CN102172159B CN 102172159 B CN102172159 B CN 102172159B CN 201110058369 A CN201110058369 A CN 201110058369A CN 201110058369 A CN201110058369 A CN 201110058369A CN 102172159 B CN102172159 B CN 1021721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ybean
chinese sorghum
cultivation method
sorghums
w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8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72159A (zh
Inventor
杨文钰
龚万灼
闫艳红
王小春
雍太文
刘卫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1100583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721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72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72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72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721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高粱先于大豆种植,采用带状开厢,厢面宽为120~135cm,采用宽窄行种植高粱,宽行行距为80~100cm,窄行行距为35~40cm,在高粱宽行内种植1~2行大豆,大豆与高粱的间距为35~50cm,大豆带内行距为30cm。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充分利用了高秆作物高粱和矮秆作物大豆的空间生态位互补优势,在田间形成高低错落的冠层结构,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高粱宽行空间和高粱收后闲置的生长季节,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增产增收。

Description

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高粱也叫蜀黍,是世界五大谷类作物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高粱营养丰富,作为传统的食用粮食,每100g高粱籽粒中含蛋白质8.4~14.5g,粗脂肪2.4~5.5g,淀粉65.9~77.4g。高粱适应能力强,在平原、山丘、涝洼、盐碱地均可种植。高粱籽粒是一种优良的饲料,可作青饲、青贮用。酿造用高粱籽粒总淀粉含量可达70%以上,经过蒸煮及长期发酵能转变为丁香酸类芳香物质。作为我国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高粱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名酒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均以高粱籽粒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长江上游是我国白酒聚集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传统的酿酒产业优势及历史文化优势使酿酒业成为该区域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酿酒第一原料的高粱籽市场需求旺盛。2009年,四川省全省高粱种植面积为78万亩,总产22.3万吨,其中泸州、宜宾两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41.41万亩,占全省高粱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但是每年四川省酿酒业需求高粱籽近100万吨,自产仅20万吨,高粱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酿酒业的需求,常需外调以填补供应缺口。
大豆是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加工原料于一身的我国第四大作物,加工链条最长。大豆含有很高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再加上其根瘤固氮作用,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大豆需求量和进口量最大的国家。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达4255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4.5%。据预测,2015年前后,我国大豆最大种植面积将达到19500万亩,最大生产能力3000万吨左右,而国内大豆总需求量在5400万吨以上,大豆供求缺口仍将为2500万吨左右。因此大力发展大豆种植业,提高原料大豆自给率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因此,提供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该栽培方法,通过高秆作物高粱套种矮秆作物大豆,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互补优势,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时充分利用高粱宽行空间和高粱收获后闲置的生长季节,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农作物种植密度的安排是实现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要根据计划农作物的产量和边际效应来确定厢面宽、行距、间距、穴距等参数。行距:农作物成行栽培时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株距:作物群体单株间的距离。间距:带状种植情况下,相邻两种不同农作物群体之间的距离,此处也是不同作物边行争夺养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高粱先于大豆种植,采用带状开厢,厢面宽为120~135cm,采用宽窄行种植高粱,宽行行距为80~100cm,窄行行距为35~40cm,在高粱宽行内种植1~2行大豆,大豆与高粱的间距为35~50cm,大豆带内行距为30cm。
套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作。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农作物间作套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气候等条件,达到增产、高效种植的目的。在农业耗费上,根据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合理搭配和种植,还可以有效减少一方或双方病虫害发作的几率,不只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的耗费,促进农产品增产、提质、增收,同时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立体栽培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充分利用空间、气候,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农业经营模式。
从作物生态适应性考虑,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在同一地块上种植,应在光照、温度、水分、土壤、肥力等方面互补,科学合理种植,才能得到较好的收益。大豆是C3作物,光饱和点低,光合效率较C4作物低,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是直根系,有主跟和侧根之分;高粱是C4作物,光饱和点高,光合效率高,二氧化碳补偿点低,水分利用率高,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大豆和高粱都适应pH值为6.2~6.9的粘性土壤类型;高粱属耐肥类型且肥效极佳,大豆是豆科作物,有固氮功能,通过根瘤进行生物固氮,达到氮素的种间促进和培肥地力的效果,既减少自身化学肥料的施用量,还可促进其他作物产量的提高。每公顷大豆根瘤残留氮素相当于尿素120~150kg,可以为高粱生长提供充足肥力。高粱和大豆种植在同一地块上,高粱植株比夏大豆植株高,两种作物高低交错,形成了通风透气的走廊,可以提高田间通气状况,促进作物光合效率提高。进行合理的行比配置,可以改善大豆的光照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大豆的养地能力解决高粱的养分问题。高粱和大豆在同一地块上搭配种植,充分利用了高秆作物高粱和矮秆作物大豆的空间生态位互补优势,在田间形成高低错落的冠层结构,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时充分利用高粱宽行空间和高粱收获后闲置的生长季节,能充分利用土地、气候等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达到增产、高效种植的目的。在农业耗费上,根据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合理搭配和种植,还可以有效减少一方或双方病虫害发作的几率,不只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的耗费,促进农产品增产、提质、增收,同时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作为优选,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中,高粱于每年3月中上旬,当10cm土层温度稳定超过12℃时育苗,4月中上旬移栽大田,当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90%以上植株穗下部籽粒硬化后收获;大豆于同年6月上旬播种,同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以保证两作物共生期为40~60天。
为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作为优选,高粱穴距为33cm,每穴留苗2株。
为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作为优选,高粱亩植6000~6500株。
为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作为优选,大豆穴距为25cm,每穴留苗2~3株。
为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作为优选,大豆亩植6000~10000株。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立体栽培方法,通过该方法在高粱生长中后期,在其宽行中套种1~2行大豆,实现高粱、大豆增产增收。本发明提供的常规糯高粱品种套种贡选1号大豆品种的栽培方法,分别比高粱、大豆净作亩产值增加339元和1662元,土地当量比为1.69,表明单作需要多利用69%的土地才能取得与套种相同的产量;本发明提供的常规糯高粱品种套种贡选1号大豆品种的栽培方法,分别比高粱、大豆净作种植亩产值增加242元和1539元,土地当量比为1.68,表明单作需要多利用68%的土地才能取得与套种相同的产量;本发明提供的高粱杂交品种沪糯8号套种大豆品种南豆12的栽培方法,分别比高粱、大豆净作种植亩产值增加130元和1183元,土地当量比为1.64,表明单作需要多利用64%的土地才能取得与套种相同的产量增产率为64%。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充分利用了高秆作物高粱和矮秆作物大豆的空间生态位互补优势,在田间形成高低错落的冠层结构,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高粱宽行空间和高粱收后闲置的生长季节,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增产增收,具有明显的套种产量优势。
附图说明
图1示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种植时期示意图。
图2示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田间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高粱先于大豆种植,采用带状开厢,厢面宽为120~135cm,采用宽窄行种植高粱,宽行行距为80~100cm,窄行行距为35~40cm,在高粱宽行内种植1~2行大豆,大豆与高粱的间距为35~50cm,大豆带内行距为30cm。
作为优选,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中,高粱于每年3月中上旬,当10cm土层温度稳定超过12℃时育苗,4月中上旬移栽大田,当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90%以上植株穗下部籽粒硬化后收获;大豆于同年6月上旬播种,同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以保证两作物共生期为40~60天。
为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作为优选,高粱穴距为33cm,每穴留苗2株。
为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作为优选,高粱亩植6000~6500株。
为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作为优选,大豆穴距为25cm,每穴留苗2~3株。
为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作为优选,大豆亩植6000~10000株。
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具体为:
选配良种:高粱与大豆品种选用时协调搭配。高粱品种选用青壳洋高粱等常规品种(市售)或选用泸糯8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提供)等杂交品种;大豆品种选用适宜套种的耐荫品种,贡选1号(四川省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南豆12(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
搭配播期:高粱在3月上中旬,当10cm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2℃时,即可育苗,4月上中旬移栽大田。大豆在6月上旬播种,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
田间配置:采用带状开厢,开厢规格为“双一八”或“双二零”,即厢面宽120~135cm。高粱种植时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100cm,窄行35~40cm,亩植6000~6500株,穴距为33cm,每穴留苗2株。播大豆时,在高粱宽行内种1~2行大豆,与高粱间距为35~50cm,穴距为25cm,每穴留苗2~3株,适当密植,亩植6000~10000株。在高粱宽行内种2行大豆时,大豆行距30cm。
合理施肥:高粱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或氮、磷、钾配施,施肥方法以重底早追为宜,在拔节前施完全部肥料。中等肥力的土块每亩可施化学纯氮8~10kg,过磷酸钙30~40kg,清粪水2000~3000kg。大豆根据土壤肥力及田间长势情况,足施底肥,酌施追肥。底肥亩施过磷酸钙30~35kg、氯化钾4~5kg;于高粱收后视田间长势亩施追肥5kg左右尿素。
及时收获:高粱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90%以上植株穗下部籽粒硬化后,抢晴天收获,及时砍掉高粱秆,置于田间空行,给大豆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光热资源。大豆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以黄熟到完熟期为宜,收后挂晒晾干后脱粒。
本发明通过计算土地当量比来评价高粱套种大豆立体栽培方法的效果。
土地当量比:同一农田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间混作时的收益与各个作物单作时的收益之比率,是衡量套种比单作增产程度的一项指标。高粱与大豆套种时,其表达式为:土地当量比(LER)=(高粱套种时的产量÷高粱单作时的产量)+(大豆套种时的产量÷大豆单作时的产量)。若LER大于1,即表示套种比单作效率高,单作需要多利用(LER-1)×100%的土地才能取得与套种相同的产量。
本发明提供的高粱套种大豆立体栽培方法能够利用高粱田间的空隙,于高粱生育后期种植大豆,在高粱收获后,大豆充分利用空间多收一季,从而提高土地当量比,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增长增收。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试验地点:四川省自贡市荣县。
试验组:于3月上旬开厢种植本地常规糯高粱品种,厢面宽135cm,高粱宽行距100cm,窄行距35cm,穴距33cm,每穴留2株;同年6月上旬种植大豆品种贡选1号,于高粱宽行内种植2行大豆,大豆与高粱间距35cm,大豆行距30cm,穴距25cm,每穴留3苗;
高粱净作对照组:采用当地传统种植方式单一种植高粱;
大豆净作对照组:采用当地传统种植方式单一种植大豆;
试验组与对照组同期播种,其它田间管理均与当地大田生产水平一致;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常规糯高粱品种套种贡选1号大豆品种
Figure BDA0000049651820000071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高粱亩产362kg,大豆亩产101kg,按常规糯高粱5元/kg、大豆4元/kg计算,亩产值2214元;高粱净作对照组亩产375kg,产值1875元;大豆净作对照组亩产138kg,产值552元;本发明提供的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分别比高粱、大豆净作亩产值增加339元和1662元;土地当量比为1.69,表明单作需要多利用69%的土地才能取得与套种相同的产量。
实施例2
试验地点:四川省自贡市荣县。
试验组:于3月上旬开厢种植本地常规糯高粱品种,厢面宽120cm,高粱宽行距80cm,窄行距40cm,穴距33cm,每穴留2株;同年6月上旬种植大豆品种贡选1号,于高粱宽行内种植1行大豆,与高粱间距40cm,穴距25cm,穴留3苗;
高粱净作对照组:采用当地传统种植方式单一种植高粱;
大豆净作对照组:采用当地传统种植方式单一种植大豆;
试验组与对照组同期播种,其它田间管理均与当地大田生产水平一致;
试验结果见表2。
表2常规糯高粱品种套种贡选1号大豆品种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高粱亩产331kg,大豆亩产93kg,按常规糯高粱5元/kg、大豆4元/kg计算,亩产值2027元;高粱净作对照组亩产357kg,产值1785元;对照大豆净作亩产122kg,产值488元;本发明提供的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分别比高粱、大豆净作种植亩产值增加242元和1539元;土地当量比为1.68,表明单作需要多利用68%的土地才能取得与套种相同的产量。
实施例3
试验地点:四川省自贡市荣县。
试验组:于3月上旬开厢种植高粱杂交品种泸糯8号,厢面宽135cm,高粱宽行距100cm,窄行距35cm,穴距33cm,每穴留2株;同年6月上旬种植大豆品种南豆12,于高粱宽行内种植1行大豆,与高粱间距50cm,穴距25cm,穴留3苗;
高粱净作对照组:采用当地传统种植方式单一种植高粱;
大豆净作对照组:采用当地传统种植方式单一种植大豆;
试验组与对照组同期播种,其它田间管理均与当地大田生产水平一致;
试验结果见表3。
表3高粱杂交品种沪糯8号套种大豆品种南豆12
Figure BDA0000049651820000091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高粱亩产362kg,大豆亩产106kg,按杂交高粱3.5元/kg、大豆4元/kg计算,亩产值1691元;高粱净作对照组亩产446kg,产值1561元;大豆净作对照组亩产127kg,产值508元;本发明提供的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分别比高粱、大豆净作种植亩产值增加130元和1183元;土地当量比为1.64,表明单作需要多利用64%的土地才能取得与套种相同的产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粱先于大豆种植,采用带状开厢,厢面宽为120~135cm,采用宽窄行种植高粱,宽行行距为80~100cm,窄行行距为35~40cm,在高粱宽行内种植1~2行大豆,大豆与高粱的间距为35~50cm,大豆带内行距为30cm;
高粱于每年3月中上旬,当10cm土层温度稳定超过12℃时育苗,4月中上旬移栽大田;
高粱于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当90%以上植株穗下部籽粒硬化后收获;
大豆于每年6月上旬播种;
大豆于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粱与大豆的共生期为40~60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粱穴距为33cm,每穴留苗2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粱亩植6000~6500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大豆穴距为25cm,每穴留苗2~3株。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大豆亩植6000~10000株。
CN201110058369A 2011-03-10 2011-03-10 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721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58369A CN102172159B (zh) 2011-03-10 2011-03-10 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58369A CN102172159B (zh) 2011-03-10 2011-03-10 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72159A CN102172159A (zh) 2011-09-07
CN102172159B true CN102172159B (zh) 2012-09-26

Family

ID=44515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83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72159B (zh) 2011-03-10 2011-03-10 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721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5775B (zh) * 2013-03-29 2014-12-17 泸州品创科技有限公司 酿酒有机高粱的栽培方法
CN104686115B (zh) * 2013-12-06 2017-06-13 林天国 一种九月黄大豆育苗移栽的方法
CN105123159A (zh) * 2014-05-30 2015-12-09 齐银芳 一种高粱与黄豆的全覆膜间作种植方法
CN104641752B (zh) * 2015-01-05 2016-05-1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 菊芋间作燕麦改良内陆盐碱地的方法
CN106613128A (zh) * 2016-11-10 2017-05-10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绿豆和高粱套作高产高效种植方法
CN106688534A (zh) * 2016-11-24 2017-05-24 仁怀市龙井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 用于高粱的种植方法
CN106717794A (zh) * 2016-11-24 2017-05-31 仁怀市龙井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高粱栽培方法
CN106973684B (zh) * 2017-04-21 2019-12-13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一种梁坡地旱作番茄间作扫帚高粱栽培方法
CN108575609A (zh) * 2018-02-24 2018-09-28 王宗辉 一种用于农作物的新型种植方法
CN110991811A (zh) * 2019-11-08 2020-04-10 云南农业大学 一种对混合间栽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评价的方法
CN113141994A (zh) * 2021-04-21 2021-07-23 贵州省旱粮研究所 一种酒用高粱与大豆间作的种植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1272A (zh) * 2007-10-19 2009-04-22 上海德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间种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1272A (zh) * 2007-10-19 2009-04-22 上海德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间种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孔德平等.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河北农业科学》.2010,第14卷(第1期),1-2. *
张正荣.杂交高粱间种冬大豆栽培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07,(第4期),28. *
陈鑫伟等.大豆与高粱间作套种试验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0,(第20期),6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72159A (zh) 2011-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2159B (zh) 一种高粱套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CN103518586B (zh) 一种澳洲坚果大树移栽的栽培模式
CN103947441B (zh) 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种植方法
CN102067775B (zh) 一种马铃薯套大豆补偿栽培方法
CN105210652B (zh) 一种玉米与绿豆间作的栽培方法
CN101849468A (zh) 玉米大小行双季交错种植方法
CN104041280B (zh) 冬作马铃薯大垄保墒密植高产栽培方法
CN102613000A (zh) 以油茶果壳为主要原料在油茶树底栽培平菇的方法
CN104813832A (zh) 甜象草的栽培种植方法
CN103004568A (zh) 一种草莓无土栽培基质配方
CN105165405A (zh) 东北林影地大球盖菇栽培方法
CN103749143B (zh) 一种双季糯高粱的高产稳产栽培方法
CN107852884B (zh) 一种利用固氮蓝藻改良酸化土壤和提升地力的方法
CN103355067A (zh) 玉米种植方法
CN104221675B (zh) 鲜糯玉米套种春大白菜复种秋四季豆一年两季三熟高效栽培方法
CN106034439B (zh) 一种伊犁河谷新垦坡地贫瘠土壤地力培肥方法
CN105009878B (zh) 一种小麦立体匀播种植方法
CN102405837A (zh) 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
CN103704106B (zh) 一种用于辣椒育苗栽培的醋糟生物活性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07468A (zh) 一种块状山药种薯苗床高效繁殖方法
CN106888879A (zh) 一种芒果栽培方法
CN104782371B (zh)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CN106105725A (zh) 一种土壤分层种植西红柿的方法
CN106888884A (zh) 一种柿子栽培方法
CN106888730A (zh) 一种小型黄瓜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Termination date: 201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