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3043A -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3043A
CN102143043A CN2010102318383A CN201010231838A CN102143043A CN 102143043 A CN102143043 A CN 102143043A CN 2010102318383 A CN2010102318383 A CN 2010102318383A CN 201010231838 A CN201010231838 A CN 201010231838A CN 102143043 A CN102143043 A CN 102143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label
described node
lsp
exchange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18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3043B (zh
Inventor
黄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3183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43043B/zh
Priority to PCT/CN2011/073423 priority patent/WO2011140923A1/zh
Publication of CN102143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3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3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30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相应的网络装置。本发明技术方案由节点C为所述节点B分配LSP标签;所述节点C接收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并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所述网络装置采用上述方法解决了当LSP路径上出现链路失效或者节点失效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的问题,节省了网络资源。

Description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环状的物理拓扑在网络中大量存在,随着网络向基于分组的互连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和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技术演进,将MPLS技术应用到环上,并利用环的特殊性实现MPLS环保护成为一个热点技术。
基于MPLS的环保护技术目前分为两类,即转向steering方式和回绕wrapping方式。下面以回绕wrapping方式为例,进行介绍。
如图1所示,由A,B,C,D,E,F 6个MPLS节点构成一个环,需要建立一条从A点入,从D点出的标签交换路径(Label Switch Path,LSP)。在wrapping方式下,如果要保护F-E之间的链路,则建立一条F-A-B-C-D-E方向的保护路径LSP,当F-E之间的链路失效时,LSP业务从入口A沿着A-F-A-B-C-D-E-D的顺序到达出口D。
然而当节点E失效时,业务流即使沿着保护路径LSP回绕到失效节点的下一节点D,也无法继续进行MPLS LSP转发。
针对节点失效问题,现有技术是通过建立跨节点的LSP及此LSP的回绕保护LSP来进行处理。当链路失效时,链路解决了当LSP路径上出现链路失效或者节点失效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的问题,节省了网络资源。一端的节点选择该链路的链路保护回绕LSP;当节点失效时,节点失效一端的节点选择该失效节点的节点保护回绕LSP。例如图1中的节点E失效时,节点F将利用从F到D的跨节点E保护LSP回绕路径F-A-B-C-D,将报文同时发送给节点D。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当出现节点失效时,由于节点F和节点D都无法判断是链路失效还是节点失效,因此无论是链路失效还是节点失效,都将报文进行复制,利用链路保护回绕LSP和节点保护回绕LSP两条回绕路径,将报文同时发送给下游两个节点,这种方式处理会在环上占用至少四倍源数据流带宽,业务量较大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和装置,解决了业务量较大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的问题,节省了网络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包括:至少三个网络节点:节点A,节点B和节点C,其中所述节点A位于所述节点B的上游,所述节点C位于所述节点B的下游;
所述节点C为所述节点B分配LSP标签;
所述节点C接收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B为所述节点A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是所述节点C为所述节点B分配的LSP标签;
所述节点C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是节点C的下游节点为节点C分配的LSP标签。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包括:节点G与节点F相连接,节点E位于所述节点F的上游,节点H位于所述节点F的下游,节点G是所述节点F的备份节点;
所述节点G接收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F为所述节点E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是所述节点H为所述节点F分配的LSP标签;
所述节点G根据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装置,所述装置位于所述节点B的下游,所述节点B与节点A相连,所述节点A位于所述节点B的上游,所述装置包括:
LSP标签分配单元,用于为所述节点B分配LSP标签;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B为所述节点A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是所述装置为节点B分配的LSP标签;
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是节点C的下游节点为节点C分配的LSP标签。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装置,所述装置与节点F相连接,节点E位于所述节点F的上游,节点H位于所述节点F的下游,所述装置是所述节点F的备份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F为所述节点E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是所述节点H为所述节点F分配的LSP标签;
第二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节点C接收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当节点B失效时,节点C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交换关系中的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识别出节点B未处理的报文,使得报文能够继续转发。因此,节点A不需要建立链路保护回绕LSP和节点保护回绕LSP两条回绕路径。解决了当LSP路径上出现链路失效或者节点失效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的问题,节省了网络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MPLS环节点失效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LSP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建立LSP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LSP的方法的具体控制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LSP的方法的具体节点失效后的MPLS转发过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Label mapping info TLV的格式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LSP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建立LSP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相应的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流程图。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包括:节点C与节点B相连接,节点A位于节点B的上游,节点C位于节点B的下游。
S202、节点C为节点B分配LSP标签。
其中,节点A,B,C在需要建立的标签交换路径LSP上。节点间的上游、下游关系取决于它们在该需要建立的标签交换路径LSP上的关系。
S204、节点C接收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节点B的入标签和节点B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是节点B为节点A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是节点C为节点B分配的LSP标签。
S206、节点C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是节点C的下游节点为节点C分配的LSP标签。
其中,所述步骤S206具体包括:
节点C的下游节点为节点C分配LSP标签;
节点C根据所述节点C为节点B分配的LSP标签和下游节点为节点C分配的LSP标签,生成节点C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所述节点C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节点C的入标签和节点C的出标签,其中节点C的入标签是节点C为节点B分配的LSP标签;节点C的出标签是节点C的下游节点为节点C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C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还包括:节点C的入端口标识和节点C的出端口标识。
节点C接收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后,将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和上述节点C的第二标签关系进行合并操作,生成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所述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即,节点B为节点A分配的LSP标签,其中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是节点C的下游节点为节点C分配的LSP标签。这样,当节点B出现失效时,节点C可以根据标签合并后,生成的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中的节点B的入标签继续转发报文,避免因节点B失效导致丢失数据包。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和节点C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是不同的,不可互相替代,且所述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和第二标签交换关系生成之后,同时存储在节点C上。
当所述节点B在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环上时,所述节点C接收的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还可以包括:节点B的端口所在环标识。
其中所述端口所在环标识,用于标识节点端口。例如:节点A和节点B同时在两个环上,可以通过端口所在环标识确定所述标签关系,从而通过所述标签交换关系传递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数据报文。
当所述标签交换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环标识时,节点可以为不同环上的LSP分配相同的LSP标签,从而允许不同环的端口进行标签重用,使得节点具有更灵活的标签空间。无论节点B失效或者节点A、B之间的链路失效时,节点A都可以采用回绕方式,通过保护LSP发送报文。当节点A、B之间的链路失效时,节点B接收到通过保护LSP发送的报文,根据自身的入标签,转发该报文。当节点B失效时,节点C接收到通过保护LSP发送的报文,因为节点C上有节点B的入标签,能够识别出该报文,并根据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进行转发。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节点C接收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当节点B失效时,节点C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交换关系中的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识别出节点B未处理的报文,使得报文能够继续转发。因此,节点A不需要建立链路保护回绕LSP和节点保护回绕LSP两条回绕路径。解决了当LSP路径上出现链路失效或者节点失效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的问题,节省了网络资源。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流程图。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节点E,F,H在标签交换路径LSP上,且节点E位于节点F的上游,节点H位于节点F的下游,节点G是节点F的备份节点。
其中,所述节点G和节点F在MPLS环上。
S302、节点G接收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节点F的入标签和节点F的出标签;其中节点F的入标签是节点F为节点E分配的LSP标签,节点F的出标签是节点H为节点F分配的LSP标签。
S304、节点G根据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节点F的入标签和节点F的出标签。
这里提到的节点G根据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中,将节点F的入标签为入标签,将节点F的出标签为出标签。
所述节点G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还包括:节点G的入端口标识和节点C的出端口标识。
当节点F失效时,通过节点G转发报文给所述节点H。
进一步地,所述节点G接收的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还包括:端口备份关联标识,所述端口备份关联标识用于标识属于两个不同节点上两个端口,且所述两个不同节点的关系为主备关系,例如:节点F上连接节点H的端口interface F to H,与节点G上连接节点H的端口interface G to H,采用一个共同的端口备份关联标识来关联,端口备份关联标识可由一个整数值来表示,如值1200。
进一步地,节点G根据所述标签交换信息中是否携带有所述端口备份关联标识,来判断节点F是下环节点。若所述标签交换信息中携带有所述端口备份关联标识,则所述节点F是下环节点,节点G不再进行标签合并操作。
无论节点F失效或者节点E、F之间的链路失效时,节点E都可以采用回绕方式,通过保护LSP发送报文。当节点E、F之间的链路失效时,节点F接收到通过保护LSP发送的报文,根据自身的入标签,转发该报文。当节点F失效时,节点G接收到通过保护LSP发送的报文,因为节点G上有节点F的入标签,能够识别出该报文,并根据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进行转发。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节点G接收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当节点F出现失效时,节点G作为节点F的备份节点,节点G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将所述报文转发给所述节点H,解决了当LSP路径上出现链路失效或者节点失效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的问题,节省了网络资源。
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的具体控制过程示意图。
图4所示一个物理环上的六个节点:节点1到节点6,节点1,节点2分别连接源节点S,节点5,节点6分别连接宿节点D,其中图4中“Label req”表示标签请求消息;“Label mapping”表示标签分发;“Label mapping info”表示标签交换信息;“physical link”表示物理链路;“Protect lsp ring”表示LSP保护环。
其中,图4中相邻的节点(例如节点3和节点4是相邻的节点;节点4和节点5是相邻的节点)可以是物理相邻,也可以是逻辑相邻。
图4中节点1到节点5在LSP路径上,节点6作为节点5的备份节点在MPLS环上,但是不在LSP路径上,下面的方法适用于从S到D建立一条LSP的过程。不考虑节点6作为备份节点的情况,所述建立LSP过程的步骤描述如下:
S402、节点S向环上节点1发送标签请求消息,节点1将所述标签请求消息label request(下面简称“label req”)发送到节点2,沿环工作路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节点2依次发送标签请求消息,直到节点5收到标签请求消息后,将该消息发送到节点D。
S404、节点D收到标签请求消息后,依次沿原路径反向分配用于LSP的LSP标签,即节点D向节点5分配LSP标签,节点5向节点4分配LSP标签,依次类推。
例如图4中,宿节点D分配LSP标签给节点5,例如,所述LSP标签值为35(以“label(35)”表示),节点5向节点4分配LSP标签,例如,标签值为20,(以“label(20)”表示)。
S406、节点5生成节点5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所述第二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节点5的入标签和节点5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5的入标签是节点5为节点4分配的LSP标签Label(20);所述节点5的出标签是节点D为节点5分配的LSP标签Label(35)。所述第二标签交换关系还包括:节点5的入端口标识和节点5的出端口标识,分别用“in-if”和“out-if”表示,主要分别用来标识节点5的出端口和入端口。具体的所述节点5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可以表示为:“入端口标识in-if,入端口标签值inlabel,出端口标识out-if,出端口标签值outlabel”,对应于图4,节点5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可以具体表示为:“interface 5 to 4,20,interface 5 to D,35”,其中,这里“interface 5 to 4”表示在节点5上,连接节点4的环上端口,只是其中的一个示意方式,还可以有其它表示方式,实际可以是一个设备内部对端口的标识号。
S408、节点4收到节点5为节点4分配的LSP标签,LSP标签值为20后,节点4向上游节点3分配标签值99(label(99))的LSP标签,同时节点4生成本地标签交换关系,即节点4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所述节点4的本地标签交换关系可以表示为:(interface 4 to 3,99,interface 4 to 5,20)。
S410、节点4是位于环上的节点,为保护环节点4本身失效,节点4向节点5发送节点4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4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节点4的入标签(标签值为99)和节点4的出标签(标签值为20);所述节点4的标签交换信息还可以包括:入端口所在环标识和出端口所在环标识。
环标识是图4中RING的标识,在不同的环节点上,通过共同的环标识可以识别出组环用的端口,更细的,为标识环的方向,可针对所在同一个环上的所有节点环入和环出端口设定两个不同的标识。所以有上述入端口所在环标识和出端口所在环标识。
当所述标签交换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环标识时,节点可以为不同环上的LSP分配相同的LSP标签,从而允许不同环的端口进行标签重用,使得节点具有更灵活的标签空间。
S412、节点5收到节点4发送的标签交换信息后,会根据所述标签交换信息中是否携带有端口备份关联标识,判断针对一个特定的LSP,节点4是否是下环节点(针对LSP,MPLS环的入节点为图4中节点1,出节点为节点5,则针对该LSP来说,节点5是下环节点);
S414、若节点4不是下环节点,则节点5进一步根据节点4发送的标签交换信息,例如“99→20”,找到节点5已有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例如“20→35”(节点5已有的入标签与接收到节点4的标签交换信息中的出标签相等),将节点4发送的标签交换信息与节点5已有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进行合并,合并后生成一个新标签交换关系,即节点5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99→35”,完整的所述节点5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可以描述为:(interface 5 to 4,99,interface 5 toD,35),即入口采用LSP上游节点方向interface 5 to 4,出口采用与原交换关系20→35相同的出口。这个过程称为标签关系合并操作。
其中所述节点5的标签交换信息还可以包括:入端口所在环标识和出端口所在环标识。
S416、节点3收到节点4分配的LSP标签,例如所述标签值为label(99)的标签后,节点3执行节点4的类似过程,例如:向上游节点2分配LSP标签值为“label(100)”的LSP标签,本地生成节点3的标签交换关系,例如,所述节点3的标签交换关系可以表示为:(interface 3 to 2,100,interface 3 to 4,99),并传递所述节点3的标签交换信息到达节点4,所述节点3的标签交换信息可以包括:入端口所在环标识,节点3的入标签100,出端口所在环标识,节点3的出标签99。节点4根据所述节点3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一个节点4的新的标签交换关系,即节点4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例如:(interface 4 to 3,100,interface 4 to 5,20)(其中,所述“节点4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主要是为了区分“节点4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而描述的,所述“节点4的第二标签关系”是根据节点5为节点4分配的LSP标签和节点4为节点3分配的LSP标签生成的,在步骤S408说明)。
同理节点2、3执行类似步骤S414一样的处理过程。
上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两点:其一,这里有一个判断准则,所述判断准则是指所述节点判断所述标签交换信息中是否携带有所述端口备份关联标识;若携带有所述端口备份关联标识,则确定与该节点连接的该节点的上游节点是下环节点。
当标签交换信息来自MPLS环上的上游节点,且上游节点不是下环节点时,则按照步骤S414中描述的那样在本地找对应的标签交换关系,并进行标签关系合并操作。否则,根据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本地备份用标签交换关系,即上述步骤中说明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不进行标签关系合并操作,这一点将在另一种建立LSP的方法中进行详细介绍。
其二,由于一个环上有多条LSP建立(所述环可以为MPLS环),每个节点从下游节点收到的所有LSP标签不能与本节点分配给上游节点的LSP标签重复,这样避免在进行标签关系合并时,出现一个入标签对应两个出标签的问题。避免此问题,可以根据在环上的节点采用适当的标签空间规划完成,例如利用标签奇偶性、不同的标签值段等。
通过上述步骤,LSP控制过程完成。一条穿越环的LSP路径建立成功。
考虑到所述节点6为节点5的备份节点时,所述建立LSP路径的方法如下:
前面的步骤与步骤S402-S416的步骤相同,当节点6判断节点5为下环节点,且作为节点5的备份节点时,所述方法继续包括:
S418、节点5预先配置有备份节点6的信息(要求节点6与节点5相邻),节点5将节点5生成的第二标签交换信息发送到节点6。
具体地,节点5的第二标签交换信息可以包括:入端口所在环标识,入标签20,出标签35,及出端口备份关联标识backup id。端口备份关联标识是指预先在节点5和节点6配置的一个用于关联主备端口的标识,可以同时标识属于两个不同节点上两个端口,且所述两个不同节点的关系为主备关系。例如预先配置端口备份关联标识的值为1002,则在节点5,端口备份关联标识1002与interface 5 to D关联;在节点6,端口备份关联标识1002与interface 6 to D关联。
S420、节点6收到节点5发送的标签交换信息后,所述节点6根据所述标签交换信息中是否携带有所述端口备份关联标识,来判断该节点是否是下环节点。若节点6根据判断结果,获知节点5是下环节点,则不需要进行标签关系合并(环上节点5是LSP下环节点),则生成节点6的标签交换关系可以表示为:(interface 6 to 5,20,interface 6 to D,35)。
当如图4所示,节点1和节点2都与源节点S有物理链接时,两个连接S的端口配置有端口备份关联标识时,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S422、节点1为LSP上环节点,节点1收到节点2分配的LSP标签,例如LSP标签值为label(111)后,节点1向源节点S分配标签label(52),由于节点1与节点2都与源节点S有物理连接,并且两个连接S的端口配置有端口备份关联标识,例如所述端口备份关联表示值为1001,则节点1另外发送标签交换信息到节点2,所述标签交换信息可以包括:入端口备份关联标识(例如入端口备份关联标识为1001),入标签(例如入标签值为52),出端口所在环标识,出标签(例如,出标签值为111)。节点2收到所述标签交换信息后,按照所述判断准则(环上节点1不是下环节点),需要进行标签关系合并,生成节点2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例如(interface 2 to S,52,interface 2 to 3,100)。
通过上述进一步执行的步骤,LSP控制过程完成。一条穿越环的LSP路径建立成功,并且该LSP在环上对所有相关节点保护恢复功能。
下面分别介绍节点3和节点5分别失效时,报文如何进行转发的。
节点3在LSP路径上,且在MPLS环上,节点2不是下环节点,当节点3失效时,报文的转发过程结合LSP的控制过程,描述如下:
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后,节点3失效时的MPLS转发过程示意图。
在图5中,预先在环上建立有一个闭合的与工作方向反向(逆时针)的LSP路径,如图中protect lsp ring所示,其中节点2给节点3分配的保护路径标签为P2,节点1给节点2分配的保护路径标签为p1,依次延逆时针方向,节点3给节点4分配的保护路径标签为P3。
当节点2发现连接节点3的端口失效,则节点2进行回绕操作,在所述MPLS报文的标签(100)的外层,封装节点2分配的标签P2,节点2在保护方向,将P2交换为P1,发向节点1,数据报文如此在MPLS环上进行沿保护路径传送报文,当节点4收到报文时,报文封装成节点3分配的保护标签P3,发向节点3的对应环端口时,发现端口出现失效,则进行回绕,弹出保护标签P3,并重新进入工作路径转发,此时节点4看到标签是100。基于上述控制过程步骤S416,即,节点4存在合并操作之后的节点4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可以表示为:(interface 4 to 3,100,interface 4 to 5,20),则节点4将100标签交换为20,并从连接节点5的端口发送给节点5,这与节点5原先为此LSP分配给节点4的标签一致,从而能够继续正常转发报文,解决了当LSP路径上出现链路失效或者节点失效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的问题,节省了网络资源。
如果节点5失效,节点4将要发送给节点5的工作标签为20的MPLS报文封装到反向保护路径标签中,沿保护路径,发送到节点6,节点6发现到节点5端口失效,则弹出保护标签p5,得到工作标签为20的报文,基于上述控制步骤3,节点6在建立LSP时建立有标签交换关系,可以表示为:(interface 6 to 5,20,interface 6 to D,35),节点6将标签20交换成35,并从连接D的端口发出。报文正确到达D。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备份节点6生成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当备份节点6连接的上游节点5出现失效时,作为失效节点的备份节点,所述备份节点根据所述生成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将所述报文继续转发,解决了当LSP路径上出现链路失效或者节点失效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的问题,节省了网络资源。
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映射信息Label mappinginfo TLV的格式示意图,所述一种标签映射信息Label mapping info TLV用于承载上述实施例提到的标签交换信息。
图6中提供的一种标签映射信息Label mapping info TLV的格式示意图,可以通过对标签分发协议LDP的协议扩展实现。具体可以通过对标签分发协议通知消息LDP notification进行扩展,在所述通知消息中携带一个标签映射信息label mapping info TLV用来承载标签交换信息。
所述TLV承载上述实施中提到的标签交换信息,Label mapping info TLV的格式定义如下:
前16bit表示TLV类型,TLV type,用于定义一个值,该值表示label mappinginfo TLV类型;其中,所述T为type表示类型,L为length表示长度,V为value表示值。
Label mapping info:表示为该TLV分配的类型识别码;
Length:表示TLV长度;
Resv:表示该区域暂时保留;
IMT(Ingress Mapping type):表示入端口映射类型;
IMT为0时:表示ingress ring/backup id域存放的是入端口所在环标识;
IMT为1时:表示ingress ring/backup id域存放的是入端口备份关联标识;
EMT(Egress Mapping Type):表示出端口映射类型
EMT为0时:表示egress ring/backup id域填写的是出端口所在环标识;
EMT为1时:表示egress ring/backup id域填写的是出端口备份关联标识;
Ingress ring/backup id域:表示该域存放入端口所在环标识或入端口备份关联标识;
Inlabel:存放入标签值;
egress ring/backup id:表示该域存放出端口所在环标识或出端口备份关联标识;
Outlabel:表示存放出标签值;
另外,上述提供的一种标签映射信息Label mapping TLV的格式示意图是基于LDP协议进行扩展实现的,也可以通过其它协议进行扩展实现,例如:基于RSVP-TE协议进行扩展实现。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装置位于节点B的下游,所述节点B与节点A相连,所述节点A位于所述节点B的上游,所述装置包括:
LSP标签分配单元702,用于为所述节点B分配LSP标签;
第一接收单元704,用于接收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B为所述节点A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是所述装置为节点B分配的所述LSP标签;
第一生成单元706,用于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是节点C的下游节点为节点C分配的LSP标签。
第一生成单元具体用于,所述装置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所述装置的第二标签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装置的入标签和所述装置的出标签,所述装置的入标签是所述装置为所述节点B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装置的出标签是所述装置的下游节点为所述装置分配的LSP标签;
所述装置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和所述装置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
所述第一生成单元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的具体过程请参见方法实施例二以及实施例四的描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所述节点B在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环上时,所述装置接收的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还包括:所述节点B的端口所在环标识。
当所述标签交换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环标识时,节点可以为不同环上的LSP分配相同的LSP标签,从而允许不同环的端口进行标签重用,使得节点具有更灵活的标签空间。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装置的第一接收单元接收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当节点B失效时,所述装置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交换关系中的所述装置的入标签和所述装置的出标签,识别出节点B未处理的报文,使得报文能够继续转发。因此,节点A不需要建立链路保护回绕LSP和节点保护回绕LSP两条回绕路径。解决了当LSP路径上出现链路失效或者节点失效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的问题,节省了网络资源。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所述装置与节点F相连接,节点E位于所述节点F的上游,节点H位于所述节点F的下游,所述装置是所述节点F的备份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802,用于接收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F为所述节点E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是所述节点H为所述节点F分配的LSP标签;
第二生成单元804,用于根据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装置的
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
所述装置接收的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还包括:端口备份关联标识。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节点G接收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当节点F出现故障时,节点G作为节点F的备份节点,节点G根据所述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将所述报文转发给所述节点H,解决了当LSP路径上出现链路失效或者节点失效时,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导致丢包的问题,节省了网络资源。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和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节点C与节点B相连接,节点A位于所述节点B的上游,所述节点C位于所述节点B的下游;
所述节点C为所述节点B分配LSP标签;
所述节点C接收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B为所述节点A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是所述节点C为所述节点B分配的所述LSP标签;
所述节点C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是节点C的下游节点为节点C分配的LSP标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C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具体包括:
所述节点C生成所述节点C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所述节点C的第二标签关系包括:所述节点C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所述节点C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C为所述节点B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是所述节点C的下游节点为所述节点C分配的LSP标签;
所述节点C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和所述节点C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生成所述节点C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B在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环上,所述节点C接收的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还包括:所述节点B的端口所在环标识。
4.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节点G与节点F相连接,节点E位于所述节点F的上游,节点H位于所述节点F的下游,节点G是所述节点F的备份节点;
所述节点G接收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包括: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F为所述节点E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是所述节点H为所述节点F分配的LSP标签;
所述节点G根据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节点G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包括: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G接收的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还包括:端口备份关联标识。
6.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装置,所述装置与节点B相连,所述装置位于所述节点B的下游,所述节点B与节点A相连,所述节点A位于所述节点B的上游,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LSP标签分配单元,用于为所述节点B分配LSP标签;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B为所述节点A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B的出标签是所述装置为节点B分配的所述LSP标签;
第一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B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C的出标签是节点C的下游节点为节点C分配的LSP标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生成单元具体用于,所述装置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所述装置的第二标签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装置的入标签和所述装置的出标签,所述装置的入标签是所述装置为所述节点B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装置的出标签是所述装置的下游节点为所述装置分配的LSP标签;
所述装置根据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和所述装置的第二标签交换关系,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接收的所述节点B的标签交换信息还包括:所述节点B的端口所在环标识。
9.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LSP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与节点F相连接,节点E位于所述节点F的上游,节点H位于所述节点F的下游,所述装置是所述节点F的备份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至少包括: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其中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是所述节点F为所述节点E分配的LSP标签,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是所述节点H为所述节点F分配的LSP标签;
第二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生成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其中,所述装置的第一标签交换关系至少包括:所述节点F的入标签和所述节点F的出标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接收的所述节点F的标签交换信息还包括:端口备份关联标识。
CN201010231838.3A 2010-07-14 2010-07-14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30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1838.3A CN102143043B (zh) 2010-07-14 2010-07-14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PCT/CN2011/073423 WO2011140923A1 (zh) 2010-07-14 2011-04-28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1838.3A CN102143043B (zh) 2010-07-14 2010-07-14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3043A true CN102143043A (zh) 2011-08-03
CN102143043B CN102143043B (zh) 2014-11-05

Family

ID=44410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183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3043B (zh) 2010-07-14 2010-07-14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43043B (zh)
WO (1) WO2011140923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70431A (zh) * 2012-06-20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恢复路径建立的方法、系统和节点设备
WO2013107298A1 (zh) * 2012-01-17 2013-07-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环网标签交换路径创建方法及相关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3595641A (zh) * 2013-11-06 2014-02-1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分发协议与内部网关协议同步的装置和方法
CN103795601A (zh) * 2012-11-04 2014-05-1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实现环网Steering保护的方法及装置
WO2014079205A1 (zh) * 2012-11-22 2014-05-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环网保护中标签自动分配的方法及设备
CN103916300A (zh) * 2012-12-31 2014-07-0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pls环网保护方法和装置
CN104579952A (zh) * 2013-10-25 2015-04-2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抵御主隧道多点故障的保护隧道创建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2367A (zh) * 2005-01-29 2006-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1552715A (zh) * 2008-03-31 2009-10-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备份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及节点和系统
CN101610214A (zh) * 2009-07-17 2009-12-23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在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中实现可靠传输的方法及路由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2367A (zh) * 2005-01-29 2006-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1552715A (zh) * 2008-03-31 2009-10-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备份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及节点和系统
CN101610214A (zh) * 2009-07-17 2009-12-23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在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中实现可靠传输的方法及路由器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07298A1 (zh) * 2012-01-17 2013-07-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环网标签交换路径创建方法及相关设备和通信系统
US9350620B2 (en) 2012-01-17 2016-05-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creating ring network label switched path, related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2870431B (zh) * 2012-06-20 2015-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恢复路径建立的方法、系统和节点设备
CN102870431A (zh) * 2012-06-20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恢复路径建立的方法、系统和节点设备
CN103795601A (zh) * 2012-11-04 2014-05-1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实现环网Steering保护的方法及装置
CN103841017A (zh) * 2012-11-22 2014-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环网保护中标签自动分配的方法及设备
WO2014079205A1 (zh) * 2012-11-22 2014-05-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环网保护中标签自动分配的方法及设备
US9391883B2 (en) 2012-11-22 2016-07-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label automatic allocation in ring network protection
CN103916300A (zh) * 2012-12-31 2014-07-0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pls环网保护方法和装置
CN103916300B (zh) * 2012-12-31 2017-07-1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pls环网保护方法和装置
CN104579952A (zh) * 2013-10-25 2015-04-2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抵御主隧道多点故障的保护隧道创建方法及设备
CN104579952B (zh) * 2013-10-25 2017-12-15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抵御主隧道多点故障的保护隧道创建方法及设备
CN103595641A (zh) * 2013-11-06 2014-02-1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分发协议与内部网关协议同步的装置和方法
CN103595641B (zh) * 2013-11-06 2017-06-06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分发协议与内部网关协议同步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40923A1 (zh) 2011-11-17
CN102143043B (zh) 2014-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0914B (zh) 一种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流量工程隧道的数据报文传输系统
CN102143043B (zh)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CN101710877B (zh) 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EP2797259B1 (en) Ring network label switch path creating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425632B1 (en) Virtual links in a routed ethernet mesh network
CN100450039C (zh) 快速收敛端到端业务的方法和装置
CN102035712B (zh) 多协议标签交换的环网保护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474446A (zh) 用于点对多点业务的恢复机制
CN103684951B (zh) 一种环网保护方法及系统
CN103210626A (zh) 在环形拓扑上生成标签转发表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562536A (zh) 一种局部路径保护的快速重路由方法
CN102447611B (zh) 一种建立和拆除双向点到多点标签转发路径的方法及系统
CN101826954A (zh) 集中式网络节点中实现热备份的方法及系统
JP2017519453A (ja) 二重接続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保護方法及び装置
JP5083168B2 (ja) 擬似ワイヤの設定方法及び装置
CN102571534B (zh) 一种基于环网保护的业务传输方法及用于业务传输的节点
CN100359880C (zh) 在mpls环网中实现业务传送及保护的方法
CN103490998A (zh) 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1969581B (zh) 多层网络的流量切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746891A (zh) 一种环网接入业务的保护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136945B (zh) Lsp保护的建立方法和节点
CN100349437C (zh) 在mpls环网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
JP6377738B2 (ja) Rsvp−teシグナリングを処理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1075842B (zh) 在共享网段上进行多播数据传输的方法
CN106411781B (zh) 带宽保护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30

Address after: 510640 Guangdong City, Tianhe District Province, No. five, road, public education building, unit 371-1, unit 2401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Gaoha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21

Address after: 226000 Jiangsu Province, Nantong City Chongchuan District Chongchuan Road No. 58,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Building 3 room 703-705

Patentee after: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40 Guangdong City, Tianhe District Province, No. five, road, public education building, unit 371-1, unit 2401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Gaoha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label switching path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0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Pledgee: Nanto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Pledgor: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Co.,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2017980000573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19010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Pledgee: Nanto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Pledgor: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Co.,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201798000057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