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0998A - 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90998A
CN103490998A CN201310407980.2A CN201310407980A CN103490998A CN 103490998 A CN103490998 A CN 103490998A CN 201310407980 A CN201310407980 A CN 201310407980A CN 103490998 A CN103490998 A CN 103490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tunnel
protection
protection tunnel
up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079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90998B (zh
Inventor
赵昌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0798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909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90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0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909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09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保护隧道浪费资源的问题。所述的隧道建立方法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待保护的主隧道由至少三个节点构成,所述主隧道的保护按保护对象的不同分为节点保护和链路保护,为待保护对象建立保护隧道的方法包括:计算对所述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备选保护隧道;检测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节点的重合情况;当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其中,所述汇聚点为保护隧道的出节点。

Description

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以及一种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快速重路由(Fast Reroute,FRR)是一种在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Traffic Engineering,MPLS TE)中实现网络局部保护的技术。其中,被保护的隧道称为主基于约束路由的标签交换路径(Constraint-based Routing Label Switching Path,CRLSP),用于保护主CRLSP的隧道称为旁路隧道(Bypass CRLSP),也称保护隧道,该保护隧道也可称为FRR隧道。因此,在开启隧道的FRR功能后,当主CRLSP上的某条链路或某个节点失效时,流量会被切换到Bypass CRLSP上。
依据保护对象的不同,FRR可以分为链路保护和节点保护,从而可以通过使用备份的FRR隧道(如Bypass CRLSP)保护被保护节点或链路,因此主CRLSP和Bypass CRLSP是由节点构成的。其中,主CRLSP包括:入节点(Ingress)、中间节点(Transit)和出节点(Egress)。在主CRLSP中,Ingress是报文的入口标签交换路由器(Label Switching Route,LSR),负责为进入MPLS网络的报文添加标签;Transit是MPLS网络内部的LSR,根据标签沿着由一系列LSR构成的标签交换路径(Label Switching Path,LSP)将报文传送给出口LSR;Egress是报文的出口LSR,负责剥离报文中的标签,并转发给目的网络。Bypass CRLSP至少包括:汇聚点(Merge Point,MP)和本地修复节点(Point of Local Repair,PLR),其中,MP是Bypass CRLSP的Egress节点,MP应当位于主CRLSP上,且不是主CRLSP的Ingress节点;PLR是Bypass CRLSP的Ingress节点,PLR应当位于主CRLSP上,且不是主CRLSP的Egress节点。
参照图1,给出了一种环形组网的链路示意图。
如图1所示,建立节点A到H的TE隧道,即建立主CRLSP:A—B—C—D—E—F—G—H,其中节点A为Ingress,节点H为Egress,其他节点为Transit。
若要对主CRLSP上的节点进行保护就需要建立FRR隧道,例如,若要对节点C进行保护,则需要建立对应的FRR隧道,即建立Bypass CRLSP:B—I—J—K—E—D,其中节点B为PLR,节点D为MP。若要对节点D进行保护,则对应建立的Bypass CRLSP为:C—B—I—J—K—E,其中节点C为PLR,节点E为MP。若要对链路D—E进行保护,则对应建立的BypassCRLSP为:D—C—B—I—J—K—E,其中节点D为PLR,节点E为MP。
由于主CRLSP中各节点均需要进行保护,因此就需要建立多条保护主CRLSP中节点或链路的FRR隧道。在一些组网特别是大型组网下,一条主CRLSP具有很多节点,对应也需要建立很多条FRR隧道,假设主CRLSP上具有N个节点,则对应需要建立N-1条FRR隧道。
但是,实际处理中该N-1条FRR隧道中很多隧道都是具是重合部分的,如上述3条FRR隧道都经过了路径B—I—J—K—E,而实际上通过该路径的流量只有一份,因此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保护隧道浪费资源的问题。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待保护的主隧道由至少三个节点构成,所述主隧道的保护按保护对象的不同分为节点保护和链路保护,为待保护对象建立保护隧道的方法包括:
计算对所述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备选保护隧道;
检测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节点的重合情况;
当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其中,所述汇聚点为保护隧道的出节点。
可选的,所述计算对所述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备选保护隧道的步骤包括:计算除主隧道外从本地修复节点到主隧道的出节点的最优路径;从所述最优路径中获取除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和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上的上游节点外,与所述主隧道重合的第一个节点;以所述重合的第一个节点作为汇聚点,建立从所述本地修复节点至所述汇聚点的隧道,将所述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备选保护隧道。
可选的,还包括:当不存在已建立的保护隧道,或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不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将所述备选保护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可选的,所述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步骤包括:当所述重合路径包括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全部节点时,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对应重合的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并将所述入口信息中配置的出标签与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所述对应重合的节点的出标签相同,以使得所述本地修复节点通过复用所述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可选的,所述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步骤包括:当所述重合路径包括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部分节点时,在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针对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重合部分的首节点,以及除本地修复节点以外不重合的节点,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中间节点信息,并将所述首节点的中间节点信息中配置的出标签与其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的出标签相同,使得所述首节点通过复用所述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可选的,还包括: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且重合路径中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满足带宽扩大条件时,计算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中非重合节点的保护带宽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的保护带宽的和值,并将所述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扩大为所述和值。
可选的,还包括: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后,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保护隧道上进行传输;其中,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具体为当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的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保护同一条主隧道,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在备份隧道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相应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流量切换方法,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主隧道和保护隧道之间的流量切换,该方法包括:
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后,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
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保护隧道上进行传输;
其中,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具体为当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的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保护同一条主隧道,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在备份隧道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可选的,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备份隧道上进行传输,具体包括:若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接收到保护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则将所述主隧道传输的数据进行缓存;当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传输完成后,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备份隧道上进行传输。
相应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保护隧道建立装置,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待保护的主隧道由至少三个节点构成,所述主隧道的保护按保护对象的不同分为节点保护和链路保护,为待保护对象建立保护隧道的装置包括:
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对所述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备选保护隧道;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节点的重合情况;
复用及建立模块,用于当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进行节点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其中,所述汇聚点为保护隧道的出节点。
可选的,所述计算模块,包括: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除主隧道外从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到主隧道的出节点的最优路径;筛选子模块,用于从所述最优路径中筛选除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外,与所述主隧道重合的第一个节点;建立子模块,用于以所述重合的第一个节点作为汇聚点,建立从所述本地修复节点至所述汇聚点的隧道,将所述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所述备选保护隧道。
可选的,复用及建立模块,还用于当不存在已建立的保护隧道,或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不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将所述备选保护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可选的,所述复用及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重合路径为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全部节点时,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对应重合的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并将所述入口信息中配置的出标签与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所述对应重合的节点的出标签相同,以使得所述本地修复节点通过复用所述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可选的,所述复用及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重合路径为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部分节点时,在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针对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重合部分的首节点,以及除本地修复节点以外不重合的节点,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中间节点信息,并将所述首节点的中间节点信息中配置的出标签与其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的出标签相同,使得所述首节点通过复用所述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可选的,还包括:带宽配置模块,用于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且重合路径中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满足带宽扩大条件时,计算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中非重合节点的保护带宽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的保护带宽的和值,并将所述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扩大为所述和值。
可选的,还包括:切换模块,用于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后,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保护隧道上进行传输;其中,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具体为当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的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保护同一条主隧道,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在备份隧道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相应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量切换装置,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主隧道和保护隧道之间的流量切换,该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当主隧道存在通过节点复用建立的保护隧道,且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
传输切换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保护隧道上进行传输;其中,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具体为当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的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保护同一条主隧道,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在备份隧道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可选的,所述传输切换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接收到保护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则将所述主隧道传输的数据进行缓存;当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传输完成后,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备份隧道上进行传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括以下优点:
对待保护对象建立备选保护隧道,并检测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中路径的重合情况,在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对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复用,即多条Bypass CRLSP使用同一重合路径中节点的节点信息进行数据的传输,从而节省了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环形组网的链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保护隧道建立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保护隧道建立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保护隧道建立方法中备选保护隧道的建立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流量切换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护隧道建立装置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流量切换装置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应用于MPLS TE中,待保护的主隧道即主CRLSP由至少三个节点构成,分别包括:一个入节点(Ingress)、一个或多个中间节点(Transit)和一个出节点(Egress)。在对主CRLSP进行保护时,按保护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节点保护和链路保护,因此可以为待保护对象建立保护隧道即Bypass CRLSP,以对主CRLSP进行保护。下面将以具体实例对主CRLSP中的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即FRR隧道或Bypass CRLSP的建立过程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2,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保护隧道建立方法流程图。
步骤201,计算对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备选保护隧道。
在确定待保护对象后,就可以得到若干条可以对该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路径,然后从中选出一条路径作为备选保护隧道,该备选保护隧道可以是随意指定的一条,也可以是其中路径最短的一条,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202,检测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节点的重合情况。
步骤203,当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节点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本发明实施例中,Bypass CRLSP的出节点称为汇聚点,由于在建立主CRLSP的Bypass CRLSP时,有些不同Bypass CRLSP可能经过了部分相同的路径到达汇聚点,即具有汇聚点重合的路径重合情况,因此为了节省资源,对于具有汇聚点重合的路径重合情况的Bypass CRLSP,可以对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复用。
首先就需要检测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路径的重合情况,其中,由于主隧道中每一个待保护对象仅建立一条保护隧道,因此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与备选保护隧道的待保护对象是不同的,这就可能存在两条保护隧道具有重合路径的情况。如图1中,假设已建立的对节点D进行保护的BypassCRLSP为C—B—I—J—K—E,此时待保护对象为节点C,则对应的备选保护隧道为B—I—J—K—E,通过检测确定两者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为B—I—J—K—E。
现有技术未采用节点复用技术时,每条Bypass CRLSP在经过一个节点时,都要在该节点中配置相应Bypass CRLSP的节点信息,因此同一节点中可能具有同一主CRLSP的多条Bypass CRLSP的信息,而实际上在进行隧道保护,采用Bypass CRLSP传输数据流量时,该节点一旦投入使用针对同一主隧道仅会传输一份数据流量,因此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将两个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的节点进行复用,即对于多条Bypass CRLSP重合路径中的节点,此时已建立的Bypass CRLSP已经为该节点配置了节点信息,则可以直接使用该节点信息而不需针对新建立的Bypass CRLSP重新配置节点信息,从而对备选保护隧道与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的路径分别进行节点复用,通过复用建立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综上所述,对待保护对象建立备选保护隧道,并检测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中路径的重合情况,在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对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节点复用,即多条Bypass CRLSP使用同一重合路径中节点的节点信息进行数据的传输,从而节省了资源。
实施例二
参照图3,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保护隧道建立方法流程图。
步骤301,计算对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备选保护隧道。
备选保护隧道的计算方法具体可包括如下子步骤:
参照图4,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保护隧道建立方法中备选保护隧道的建立流程图。
子步骤S401,依据待保护对象确定自身为本地修复节点。
通过待保护对象可以确定需要建立的Bypass CRLSP的本地修复节点PLR,该PLR应当位于主CRLSP中,但不是主CRLSP的Egress,因此通常PLR是待保护对象在主CRLSP中的第一个上游节点。其中主CRLSP中的上游和下游依据数据传输方向确定,如图1中主CRLSP中数据沿A—B—C—D—E—F—G—H传输,则对节点C而言,A和B是上游节点,D、E、F、G和H是下游节点。若待保护对象为节点C,则主CRLSP中的第一个上游节点B为PLR。
通常而言,本地修复节点可以由节点自行检测来确定,以对其下游节点或链路进行保护,也可以由主CRLSP中的INgress来指定主CRLSP中的各节点或链路的PLR。这样,本地节点接收到需要建立针对下游节点或路径的保护隧道时,就可以将自身作为PLR,其具体实现与现有Bypass CRLSP建立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子步骤S402,依据节点的带宽信息,计算除主隧道外从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到主隧道的出节点的最优路径。
背景技术提供的方法中,当主CRLSP上的链路或节点失效时,计算Bypass CRLSP时,是将失效的链路的尾节点或失效节点的第一个下游节点作为汇聚节点,而这样计算出来的Bypass CRLSP对整个TE隧道而言不是最优路径,通过Bypass CRLSP对保护节点的数据进行转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节点C失效为例,对应的Bypass CRLSP为B—I—J—K—E—D,当流量由主CRLSP切换到Bypass CRLSP,流量经过B—I—J—K—E—D后,回到主CRLSP上继续传输,则需要经过D—E—F—G—H,此过程中D和E之间的链路途径了两次,即同样的数据流量在D和E来回传输,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加重这两个节点的负担。
本发明实施例为了解决上述资源浪费的问题,在确定保护隧道的路径时,将备选保护隧道的出节点设为主隧道的Egress,此时计算从PLR到Egress的最优路径,该最优路径为除主CRLSP外的最短路径,其中,在计算最优路径时还需要考虑节点的带宽信息,因为计算从PLR到Egress的路径时,若路径中某一节点的带宽都已被其他路径占用,即该节点已无带宽可用,则该条路径也是不可用的,因此在确定最优路径时,还应当考虑路径中节点的带宽是否足够建立新的保护隧道。在各节点的带宽足够建立保护隧道的情况下,节点C对应最优路径为B—I—J—K—E—F—G—H。从而在该最优路径中节点E接收到数据后直接传输给F,不会在D和E之间来回传输,防止造成资源的浪费。
子步骤S403,从所述最优路径中筛选除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和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在主隧道上的上游节点外,与所述主隧道重合的第一个节点。
子步骤S404,以所述重合的第一个节点作为汇聚点,建立从所述本地修复节点至所述汇聚点的隧道,将所述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所述备选保护隧道。
由于上述确定的最优路径中从E开始到H之间的路径是与主CRLSP的路径重合的,因此此段路径的数据可以直接由主CRLSP传输,因此要在最优路径中筛选除PLR和PLR在主CRLSP上的上游节点外,与主CRLSP重合的第一个节点,将该重合的第一个节点作为汇聚点MP,从而建立由PLR到MP的备选保护隧道。
例如,若待保护节点为D,则该待保护节点D的Bypass CRLSP的PLR为C,则计算得到的最优路径为C—B—I—J—K—E—F—G—H,该最优路径与主CRLSP中,除了C和C的上游节点B以外,重合的第一节点为E,因此,该待保护节点D的备选保护隧道就为C—B—I—J—K—E。
从而通过上述步骤可以确定待保护对象的备选保护隧道。
实际应用中,上述的备选保护隧道计算过程中,子步骤S402和子步骤S403中用于确定备选保护隧道的路径,也可以不是计算出的最优路径,例如可以是任何一条可以满足保护隧道要求的,从本地修复节点可达主CRLSP的Egress的一条路径。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上述子步骤S402中方式得到的最优路径。
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备选路径的计算方法,在主CRLSP上的节点或路径的保护隧道建立过程中,大部分可具有相同的汇聚节点,这为后续的节点复用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使得可节点复用的保护隧道更多,进而可更好的提高保护隧道建立时资源利用效率。
在确定备选保护隧道后,可以依据该备选保护隧道建立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由于同一节点可能被多条主隧道或保护隧道占用,因此每一个节点上均会存储有其上各条隧道的信息。即节点可以检测到自身存在是否已建立的保护隧道,若节点被保护隧道占用,则其上可以存储该条保护隧道中各节点的相关信息,如PLR、Ingress和MP的标签等信息。因此在某一节点上新建保护隧道时,就可以检测出该节点上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和备选保护隧道是否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
由于当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该重合路径可能包括备选保护隧道的全部节点,即在配置PLR节点时就检测到了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重合路径也可能包括备选保护隧道的部分节点,即配置某一中间节点时检测到了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因此在建立保护隧道时,会从PLR节点开始执行下述步骤302和303,直到检测出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为止,由于可能会重复执行步骤302和303,因此本发明并未详述重复检测的过程,仅概括性的给出了无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重合路径包括全部节点,以及重合路径包括部分节点三种情况下保护隧道的建立方法。
步骤302,检测是否存在已建立的保护隧道。
若是,即存在已建立的Bypass CRLSP,则执行步骤303;若否,即不存在已建立的Bypass CRLSP,即该备选保护隧道是第一个建立的BypassCRLSP,则执行步骤307。
步骤303,检测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是否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
其中,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指的是,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Bypass CRLSP具有重合的路径,且重合路径中最后一个节点为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和该备选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即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之间具有相同的汇聚点。
若否,即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不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则执行步骤307。
若是,即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Bypass CRLSP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则进一步确定所述重合路径是备选保护隧道的全部节点,还是部分节点。若是全部节点重合,则执行步骤304;若是部分节点重合,则执行步骤305。
步骤304,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对应重合的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
由于备选保护隧道与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具有相同的汇聚点,且备选保护隧道的所有节点均包括在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上,因此,若重合的路径为备选保护隧道中全部节点,则说明备选保护隧道中的节点都已处于一条BypassCRLSP中,此时备选保护隧道的PLR是已建立的Bypass CRLSP的中间节点,因此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Bypass CRLSP时,除入节点PLR以外,其他节点均可以与已建立的Bypass CRLSP进行复用,在建立隧道入口时,从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中查找与备选保护隧道的PLR重合的中间节点,然后在该中间节点中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Bypass CRLSP的入口信息。
其中,入口信息包括保护隧道的名称、ID等信息,保护隧道的MP节点在主隧道上的标签,PLR节点的出标签等信息。而该中间节点上也存储有其在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上的中间节点信息,如入标签、出标签等,则在该中间节点配置备选保护隧道(即新建的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将标签配置为该中间节点的出标签,则此后的中间节点和汇聚点就可以复用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从而MP通过复用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建立了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例如,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为C—B—I—J—K—E,待保护对象为节点C,则备选保护隧道为B—I—J—K—E,此时重合的路径为备选保护隧道全部节点,则需要在已建立的Bypass CRLSP的中间节点B上配置对节点C进行保护的Bypass CRLSP的入口信息。
其中,在建立待保护对象的Bypass CRLSP时,计算出待保护对象的备选保护隧道时,PLR节点就可以获知MP节点在主CRLSP中的信息,如在主CRLSP上发布的标签等。在建立Bypass CRLSP时,PLR节点配置入口信息以标识其为保护隧道的入口,并且Bypass CRLSP的中间节点和MP节点建立过程中,会向上游节点发布标签,以使上游节点获取其信息,因此PLR节点也会存储有该条Bypass CRLSP的中间节点和MP节点的信息,如MP节点的标签等。从而在后续采用Bypass CRLSP转发数据流量时,可以为转发的数据流向配置相应的标签。
步骤305,在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
步骤306,针对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重合部分的首节点,以及除本地修复节点以外不重合的节点,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中间节点信息。
若重合的路径为备选保护隧道的部分节点,则说明备选保护隧道中的部分节点已处于一条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中,而另一部分节点未被其他Bypass CRLSP占用,因此可以对与重合部分的节点进行复用,不重合部分的节点配置相应的中间节点信息。中间节点信息中包括保护隧道名称、入标签、出标签等信息,同时在保护隧道建立完成后,中间节点也可以获取保护隧道中所有节点的信息。
则此时备选保护隧道的PLR不在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上,则将备选保护隧道的PLR上配置保护对象的Bypass CRLSP的入口信息。备选保护隧道中可能仅有PLR与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不重合,如已建立的BypassCRLSP为B—I—J—K—E,备选保护隧道为C—B—I—J—K—E时,仅有备选保护隧道的PLR(即节点C)不是重合节点;除PLR外,备选保护隧道中也可能存在其他与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不重合的节点,如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为B—I—J—K—E,备选保护隧道为D—C—B—I—J—K—E时,不重合的节点为PLR(即节点D)和节点C。
此时对于除本地修复节点以外,与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不重合的节点要配置待保护对象的Bypass CRLSP的中间节点信息;并且,对于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与备选保护隧道重合部分的首节点,也要建立待保护对象的Bypass CRLSP的中间节点信息,其中,该首节点可能是已建立的BypassCRLSP的首节点或中间节点,从而确定从此首节点后的保护隧道也可以传输待保护对象的Bypass CRLSP的数据。如上例中对PLR(即节点D)配置完入口信息后,还可以为节点C和B配置链路D—E的Bypass CRLSP的中间节点信息。
其中,在配置中间节点信息时,中间节点的入标签为其第一个上游保护节点的出标签,如节点C的入标签为节点D的出标签。因此,在重合的首节点上配置中间节点信息时,将入标签设置为该节点在备选保护隧道中的第一上游节点的出标签。
然后,将重合的首节点的出标签配置为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中该节点的出标签。从而首节点通过复用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即从该首节点开始可以沿重合路径传输备选保护隧道的数据流量。并且,在该首节点的中间信息建立完成后,还可以向其第一上游节点发送相应的标签信息,以使其获知该节点建立完成。
此外,针对除首节点以外重合部分的其他节点,备选保护隧道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复用,因此在协议层面上,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Bypass CRLSP的分重合路径是绑定的,从而备选保护隧道在传输转发的数据流量时,可以直接采用这部分重合路径。
如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为B—I—J—K—E,备选保护隧道为C—B—I—J—K—E时,在B上建立备选保护隧道的中间节点信息,即入标签为C的标签,出标签为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中B的标签,然后复用汇聚点E及其他重合的中间节点I、J、K。
此外,在上述备选保护隧道建立过程中,还可以配置相对宽松的FRR隧道匹配条件即进行模糊匹配。在此种情况下,可以查找Bypass CRLSP与主CRLSP的节点重合列表,从而找到与该列表中任意一个节点的符合条件的Bypass CRLSP,若找到多条Bypass CRLSP,则可以从中任选一条路径,其中默认选择其MP在主隧道中靠前的路径。
步骤307,将备选保护隧道作为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当不存在已建立的Bypass CRLSP,或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不具有重合的路径时,可以直接将所述备选保护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Bypass CRLSP,该保护隧道的具体建立方式与现有Bypass CRLSP相同或类似。
由于整个组网中包括多条隧道,每个节点上也可能存在多条保护隧道,因此为了对保护隧道进行区分,可以为要保护的主CRLSP建立保护隧道列表,即在建立FRR隧道时,在FRR隧道的Path报文中携带此FRR隧道保护的隧道信息,称为保护隧道列表: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161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171
其中,Type表明此项为保护隧道列表。
Length为该信息的长度。
Number为受保护的隧道数量,即主CRLSP的数量。
Main End address为受保护隧道的目的地址,即主CRLSP的Egress。
Main Tunnel ID:受保护隧道的隧道ID,即主CRLSP的标识。
Main LSP ID:受保护隧道的LSP ID,即主CRLSP的标签交换路径的标识。
Main Source address:受保护隧道的隧道源地址,即主CRLSP的Ingress。
Main bandwidth:受保护隧道的带宽信息,即主CRLSP的保护带宽。
从而通过保护隧道列表,可以快速的分辨各主CRLSP及其BypassCRLSP,确定重合节点等。当下游设备接收到该保护隧道列表时,就可以知道需要保护的主CRLSP,且保护隧道上的各节点均会存储有该保护隧道列表信息,每个节点根据该信息就可以确定要保护的主CRLSP。
实际处理中,建立备选保护隧道时还要同时确定该备选保护隧道的保护带宽,其中,带宽计算时将位于主CRLSP上且位于PLR下游的节点的保护带宽配置为现有剩余带宽加上主CRLSP所占用的带宽。如备选保护隧道为C—B—I—J—K—E时,节点E的保护带宽=链路中现有剩余带宽+主CRLSP所占用的带宽。不满足上述条件的节点的带宽可以是现有剩余带宽,也可以是要求保护的带宽,如10M。
因此,在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且重合路径中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满足带宽扩大条件,计算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中非重合节点的保护带宽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的保护带宽的和值,并将所述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扩大为所述和值。
所述带宽扩大条件指的是待保护对象的Bypass CRLSP,和与其进行节点复用的已建立的Bypass CRLSP均要求带宽保护,即两者均要求独占部分带宽,并且两者对应的主CRLSP不同。此时,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待保护对象的Bypass CRLSP中非重合节点的保护带宽+已建立的Bypass CRLSP的保护带宽。
即对比备选保护隧道和主CRLSP的Ingress,Egress,主隧道标识(Identity,ID)和Bypass CRLS的标识(LSP ID),这四个信息若与已建立的Bypass CRLSP的保护列表中的隧道信息相同,则认为保护的是相同隧道,此时不满足带宽扩大条件,不需要扩大隧道带宽。否则即认为满足带宽扩大条件按上述方法扩大带宽,更新保护隧道列表。
综上所述,在建立待保护对象的备选保护隧道时,可以计算除主CRLSP外从PLR到主CRLSP的Egress的最优路径,从而筛选出除所述PLR外及其在主CRLSP上的上游节点外与所述主CRLSP重合的第一个节点。采用重合的第一个节点作为MP,并与PLR一通建立所述备选保护隧道,从而备选保护隧道中与主CRLSP仅有PLR和MP两个重合的节点,从而不会出现在两个节点中来回传输数据的情况,减少资源的浪费。
其次,备选保护隧道的全部或部分节点与所述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中对应节点重合时,复用已建立的Bypass CRLSP中除重合的首节点以外重合部分的其他节点,其中包括MP。针对重合的首节点,对应配置入口信息或中间节点信息,从而完成不同隧道间的节点复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并且可以减少对各节点中设备所造成的负担。
再次,现有技术中每一条Bypass CRLSP都配置对应的保护带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发明实施例中若不要求带宽保护,则节点复用中也不需重新配置带宽,只需直接采用已建立的Bypass CRLSP即可,从而防止重合的节点配置多条带宽,防止造成资源的浪费。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基于节点复用建立BypassCRLSP后的流量切换方法,同样应用于MPLS TE中,具有主CRLSP和Bypass CRLSP。
参照图5,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流量切换方法流程图。主CRLSP和Bypass CRLSP之间进行流量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若主隧道存在通过节点复用建立的保护隧道,且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则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
本发明实施例中,若主CRLSP的不同Bypass CRLSP存在节点复用情况,则将该主CRLSP传输的数据切换到进行了节点复用的Bypass CRLSP中传输时,可以进行提前切换。因此首先节点会依据其自身的节点复用情况检测自己是否可以作为上游切换节点(UpStream Switching Point,USSP),具体包括如下步骤:依据节点复用建立保护隧道后,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时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若两条或以上Bypass CRLSP进行了节点复用,则复用的节点中必然存在一个节点同时具有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此时可以将其看作是目标复用节点,其中具有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是作为上游切换节点的必备条件之一,若节点为目标复用节点,则说明其可能成为上游切换节点。目标复用节点具有中间节点信息,则说明其是某一Bypass CRLSP的中间节点,其在该Bypass CRLSP中具有上游节点,将其第一个上游节点作为上节点;目标复用节点具有入口信息,则说明其是某一Bypass CRLSP的PLR时,则说明该目标复用节点位于主CRLSP上,则其在主CRLSP上具有下游节点,将其在主CRLSP上的第一个下游节点作为下节点,若上节点和下节点相同,则该目标复用节点就可以自动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如图1中,主CRLSP为A—B—C—D—E—F—G—H,其有3条进行了节点复用的Bypass CRLSP,分别为D—C—B—I—J—K—E,C—B—I—J—K—E和B—I—J—K—E。其中目标复用节点为B,其上节点与下节点均为C,则目标复用节点B可以配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在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后,该上游切换节点可以对其上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具体的可以对数据的标签进行检测,通过标签确定数据是属于主CRLSP还是属于Bypass CRLSP。其中,若数据的流量报文中仅有一层标签,且为主CRLSP的标签,说明该数据为主CRLSP传输的;若数据的流量报文中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Bypass CRLSP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主CRLSP的标签,此时可以认为该数据是由该标签所标识的BypassCRLSP传输的,可以启动提前切换。
其中出现两层标签的数据是因为,若数据传输到某节点后,该节点发现其下游节点或链路故障,会采用对应的Bypass CRLSP传输数据,此时该节点为PLR节点,PLR节点可以确定选择的Bypass CRLSP,从而将该数据的标签替换为Bypass CRLSP的MP节点在主CRLSP上发布的标签,再在外层压入封装了Bypass CRLSP的标签,从而构成了两层标签。其中外层标签为Bypass CRLSP中PLR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的入口标签,从而可以将数据传输给第一个下游节点,然后第一个下游节点在依据其上记录的标签信息进行标签替换,依次向下传输,直到传输给上游切换节点,触发上游切换节点进行提前切换。
步骤502,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MP节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将从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以所述上游切换节点作为PLR的保护隧道中传输。
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上游切换节点将从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以所述上游切换节点作为PLR的保护隧道中传输,包括:若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接收到保护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则将所述主隧道传输的数据进行缓存;当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传输完成后,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备份隧道上进行传输。
若接收到了Bypass CRLSP传输的数据,则先将该数据沿外层标签所标识的Bypass CRLSP进行传输,然后对后续接收到的主CRLSP的数据进行提前切换,即采用由切换节点作为PLR所构成的Bypass CRLSP进行传输。
这是因为,若接收到了Bypass CRLSP传输的数据,则说明切换节点的下游节点或下游的链路出现了故障,无法继续传输,因此切换到了其对应的Bypass CRLSP上进行了传输,此过程中具有两层标签的数据实际上经过了切换节点两次,因此若后续将继续传输到该Bypass CRLSP的PLR后再切换、回传,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可以从上游切换节点处提前切换,防止造成资源的浪费。
例如,图1中D—E之间的链路故障,则数据经过A—B—C—D传输到D后,无法继续沿主CRLSP传输,此时先将标签替换为E在主CRLSP上发布的标签,再压入一层封装了对应Bypass CRLSP的标签即外层标签,从而在配置完外层标签后沿D—C传输到B,则链路B—C—D中该数据传输了两次,B作为上游切换节点检测到该数据具有两层标签后,先将该数据沿Bypass CRLSP对应链路I—J—K—E继续传输。此后再接收到主隧道的数据后,不用传输到D以后再配置外层标签并返回,而是在B处直接配置外层标签进行提前切换,沿由B作为PLR的Bypass CRLSP即B—I—J—K—E传输。
此外在USSP节点执行切换前,为保证数据流量平滑切换,USSP节点沿主隧道向下游节点发送提前切换通知,其中,若USSP节点是检测到故障节点的第一个上游节点,则可以不发送该通知。主CRLSP的中间节点沿主隧道传递此信息,直到到达发生FRR隧道(即Bypass CRLSP)切换的节点的上游节点X。X收到消息后,数据流量转发不再沿主CRLSP转发,将从上游来的数据流量暂时缓存(此时缓存时间很短,不会有数据流量溢出的情况),优先转发从FRR隧道来的数据流量,直到FRR隧道转发来的数据流量转发队列被转发完。然后将主CRLSP的流量切换到FRR隧道。在完成切换后,X向主CRLSP中的上游节点发送切换完成消息。上游节点在收到该切换完成消息后,在本地进行与X相同的切换操作。直到USSP节点完成切换,USSP节点转发切换完成后,模拟本地发生FRR切换的情况,向主隧道上游节点PathErr消息。
其中,提前切换通知消息,包含在Path消息中,使用SESSION_ATTRIBUTE中一个Flags标志位来表示:
其中,Flags为标志位,高位第一个位为提前切换标志位,置位表示上游提前切换。其他字段与现有的实现方法基本一致,因此不再赘述。
切换完成消息,包含在Resv报文中,使用RECORD_ROUTE中Flags标志位来表示:
其中,Flags为标志位,高位第一个位为切换完成标志位,置位表示切换完成。其他字段与现有的实现方法基本一致,因此不再赘述。
此过程中,由于上游切换节点首次收到具有两层标签的数据时,还有部分数据传输到了上游切换节点在主隧道的下游节点中,因此,针对这部分数据存在两种提前切换的方法。
1、按照数据的接收顺序传输。
上游切换节点接收到哪部分数据就传输哪部分数据,即若上游切换节点先接收到主隧道的数据,则先传输主隧道的数据,若接收到Bypass CRLSP传输的两层标签的数据,就传输该数据。此种方法在后续主隧道的Egress中数据需要按照发送顺序重新排序。
2、按照数据的发送顺序传输。
若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接收到保护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则将所述主隧道传输的数据进行缓存,直到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传输完成后,执行所述主隧道传输的数据的切换步骤。即上游切换节点将接收到的BypassCRLSP传输的两层标签的数据传输完毕前,对主隧道的数据进行缓存,直到两层标签的数据传输完毕再按缓存的先后顺序传输主隧道的数据。
流量在USSP节点及USSP至发生故障的前一个节点之间的节点切换后,这些节点会记录此FRR隧道上游节点,使用此FRR隧道作为Ingress的所有节点。因此,当这些节点(如C、D、E)检测到主CRLSP故障后,会沿主隧道反方向发送PathErr消息,以通知检测到故障并进行FRR切换,而在故障恢复后,也会重新发消息,表明故障恢复。当上游节点发现主隧道上下游所有在FRR隧道保护内的节点,都不处于检测到故障状态后,则上游节点将流量回切到主隧道。
实施例四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论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护隧道建立方法,以及主隧道和保护隧道之间的流量切换方法。
如图1中,A建立到H的TE隧道TunnelH(即主CRLSP),带宽为100M,假设LSR ID为:A:1.1.1.1;B:1.1.1.2;C:1.1.1_3;D:1.1.1.4;E:1.1.1.5;H:2.0.0.1。主隧道Tunnel ID为10,LSP ID为20。隧道标签交换情况为: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31
其中,主隧道上各节点都要建立FRR隧道即Bypass CRLSP。
首先各节点上述最优路径计算方法,如B上计算到H的最优路径为B—I—J—K—E—F—G—H。由于从E开始与主隧道重合,则B需要创建从B到E的备选保护隧道,此时无其他已建立的Bypass CRLSP,则B到E的备选保护隧道为C的Bypass CRLSP。
同理,针对节点C需要创建C到E的FRR隧道,针对D需要创建D到E的FRR隧道。
假设D到E的隧道先完成创建FRR隧道TunnelE,假设FRR路径上标签交换路径为: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41
D在Path信息中会携带此FRR隧道保护的主隧道信息: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42
其中,C和B中都会保留被保护的隧道信息,即主CRLSP的信息。
TunnelE创建成功后,D将主CRLSP与TunnelE进行FRR绑定: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43
备份隧道入栈信息: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51
C在创建FRR隧道时,发现已有到E的FRR隧道TunnelE(即与已建立的Bypass CRLSP具有重合的节点),配置本地节点C为PLR节点。检查C将要创建的隧道需要带宽保护,而TunnelE也需要带宽保护,则尝试隧道复用,即检查TunnelE的保护列表中已经包含有被保护隧道,于是,C不需要扩大TunnelE的带宽,直接创建Ingress信息,与TunnelE区别,这里称为TunnelEc,其作为PLR不需要配置入标签,而出标签可以直接使用TunnelE的出标签102,重合路径中的其他节点进行复用,则相应的标签信息采用其在TunnelE中的标签即可。
然后,C将主隧道与TunnelEc绑定FRR关系,此时使用FRR路径时,内层标签为E申请的标签204。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52
备份隧道入栈信息: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53
同理,B上也会复用隧道TunnelE: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54
备份隧道入栈信息: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61
另外,B会检测到自己是主CRLSP的USSP节点。从而B会检测FRR隧道上的流量,正常情况下,流量会沿主隧道转发。若检测到具有两层标签的数据流量,如内层标签为204,则会触发提前切换。
例如,当C检测到C-D链路故障后,C会进行FRR切换将流量切换到FRR隧道,从C转发到B的报文封装为: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62
同时,C会向主隧道上游发送PathErr消息,告诉上游节点:C节点发生FRR切换。
B收到流量报文后,根据外层标签转发,转发给I: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63
同时检测到为FRR隧道流量,且报文中包含内层标签,则触发对应主CRLSP上数据流量的提前切换:
可以选过程1:B可以立刻切换。
报文内层标签为204是主隧道TunnelH的标签,则将TunnelH的流量切换到FRR隧道,B转发给I的报文为: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64
注意此处内层标签204为在B设备加上。
同时B通知上游A,B上进行了FRR切换。
可选过程2:B不立刻切换,而进行平滑切换:
B检查到TunnelH下游C节点发生了切换,B检查其是否C节点直接上游。此处,B为C直接上游,则B不需要发送提前切换通知,而可以在本地进行提前切换,切换过程同上述可选过程1。下面描述需要发送提前切换通知的情况:
假设是D检测到D-E链路故障,D进行FRR切换,数据报文到达USSP节点B后,B检测到有主隧道发生了FRR切换,过程同C检测到故障的情况。B检查到TunnelH下游D节点发生了切换,则B检测到不是D的直接上游,需要发送提前切换通知。B向主隧道下游发送Path消息,提前切换标志位置位。C收到此报文后,检测到C为D的直接上游,则C不需要继续向下发送提前切换消息,而是在C执行提前切换,C暂时缓存主隧道来的流量,优先转发FRR隧道的流量,即将FRR隧道的流量放到转发队列的前面。待转发队列中无此FRR隧道报文后,C使用FRR隧道来转发主隧道报文。然后C向主隧道上游节点发送切换完成消息。B收到切换完成消息后,开始切换流量,步骤同C节点。
当C-D链路故障恢复后,C会向上游通告故障恢复,并将恢复使用主隧道。
B收到C故障恢复信息后,检查B到E之间主链路上,所有节点是否都恢复,若是,则将流量切换回主隧道,否则,仍然使用FRR隧道。
上述给出了全部节点均重合的情况,下面再简要论述部分节点重合的情况。假设C先完成FRR隧道创建,D再创建FRR隧道,则C到E的隧道先完成创建FRR隧道TunnelE,FRR路径上标签交换路径为:
C上TunnelH与FRR隧道TunnelE绑定,记录TunnelE为TunnelH作为FRR隧道。
D上需要创建到E的FRR隧道,D为Ingress。D向C发送Path消息,其中携带:
Figure BDA0000379417000000281
C收到后检查此新建隧道的路径,发现从C到目的地址E的路径与已有隧道TunnelE重合,则C会尝试与隧道TunnelE复用。在新建隧道的Path中携带了保护隧道列表,与TunnelE保护的隧道相同,则C上不需要修改带宽,直接将这两条隧道复用。C为新建隧道创建Transit节点,其中入标签为D的出标签,出标签为C在隧道TunnelE中的出标签,从而C不向下游节点单独发送Path信息,而将已有隧道TunnelE的Path作为新建隧道的Path。同时,C向D节点发送RESV消息,携带标签101.形成如下隧道:
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环形链路的组网举例论述,但实际处理并不限于环形组网,其他组网也适用,方法与上述方法一致,因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保护隧道建立装置,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待保护的主隧道由至少三个节点构成,所述主隧道的保护按保护对象的不同分为节点保护和链路保护。
参照图6,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护隧道建立装置结构图。
所述装置包括:
计算模块61,用于计算对所述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备选保护隧道.
检测模块62,用于检测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节点的重合情况。
复用及建立模块63,用于当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节点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其中,所述汇聚点为保护隧道的出节点。
可选的,所述计算模块,包括: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除主隧道外从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到主隧道的出节点的最优路径;筛选子模块,用于从所述最优路径中筛选除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和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上的上游节点外,与所述主隧道重合的第一个节点;建立子模块,用于以所述重合的第一个节点作为汇聚点,建立从所述本地修复节点至所述汇聚点的隧道,将所述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所述备选保护隧道。
可选的,复用及建立模块,还用于当不存在已建立的保护隧道,或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不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将所述备选保护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可选的,所述复用及建立模块,用于当所述重合路径为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全部节点时,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对应重合的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并将所述入口信息中配置的出标签与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所述对应重合的节点的出标签相同,以使得所述本地修复节点通过复用所述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可选的,所述复用及建立模块,用于当所述重合路径为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部分节点时,在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针对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重合部分的首节点,以及除本地修复节点以外不重合的节点,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中间节点信息,并将所述首节点的中间节点信息中配置的出标签与其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的出标签相同,使得所述首节点通过复用所述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可选的,还包括:带宽配置模块,用于当具有重合的节点,且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满足带宽扩大条件时,计算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中非重合节点的保护带宽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的保护带宽的和值,并将所述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扩大为所述和值。
可选的,还包括:切换模块,用于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后,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保护隧道上进行传输。
其中,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具体为当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的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保护同一条主隧道,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在备份隧道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本实施例装置中的各模块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上述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说明,各模块之间可通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实现保护隧道的建立,其具体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实施例六
参照图7,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流量切换装置流程图。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流量切换装置,配置于依据节点复用确定的上游切换节点中,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具有主隧道和主隧道的保护隧道。
所述的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71,用于当主隧道存在通过节点复用建立的保护隧道,且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
传输切换模块72,用于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保护隧道上进行传输;其中,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具体为当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的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保护同一条主隧道,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在备份隧道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可选的,所述传输切换模块72,用于若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接收到保护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则将所述主隧道传输的数据进行缓存;当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传输完成后,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备份隧道上进行传输。
本实施例装置可以实现主CRLSP与保护隧道,即Bypass CRLSP之间的流量切换,其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上述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说明,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切换装置可与上述的保护隧道建立装置集成在图1所示的一个节点时。
对于系统/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发明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发明,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以及一种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待保护的主隧道由至少三个节点构成,所述主隧道的保护按保护对象的不同分为节点保护和链路保护,为待保护对象建立保护隧道的方法包括:
计算对所述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备选保护隧道;
检测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节点的重合情况;
当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其中,所述汇聚点为保护隧道的出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对所述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备选保护隧道的步骤包括:
计算除主隧道外从本地修复节点到主隧道的出节点的最优路径;
从所述最优路径中获取除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和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上的上游节点外,与所述主隧道重合的第一个节点;
以所述重合的第一个节点作为汇聚点,建立从所述本地修复节点至所述汇聚点的隧道,将所述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备选保护隧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不存在已建立的保护隧道,或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不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将所述备选保护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重合路径包括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全部节点时,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对应重合的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并将所述入口信息中配置的出标签与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所述对应重合的节点的出标签相同,以使得所述本地修复节点通过复用所述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中的节点进行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重合路径包括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部分节点时,在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
针对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重合部分的首节点,以及除本地修复节点以外不重合的节点,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中间节点信息,并将所述首节点的中间节点信息中配置的出标签与其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的出标签相同,使得所述首节点通过复用所述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且重合路径中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满足带宽扩大条件时,计算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中非重合节点的保护带宽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的保护带宽的和值,并将所述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扩大为所述和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后,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
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保护隧道上进行传输;
其中,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具体为当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的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保护同一条主隧道,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在备份隧道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8.一种流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主隧道和保护隧道之间的流量切换,该方法包括:
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后,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
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保护隧道上进行传输;
其中,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具体为当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的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保护同一条主隧道,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在备份隧道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备份隧道上进行传输,具体包括:
若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接收到保护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则将所述主隧道传输的数据进行缓存;
当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传输完成后,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备份隧道上进行传输。
10.一种保护隧道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待保护的主隧道由至少三个节点构成,所述主隧道的保护按保护对象的不同分为节点保护和链路保护,为待保护对象建立保护隧道的装置包括:
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对所述待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备选保护隧道;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节点的重合情况;
复用及建立模块,用于当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通过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重合路径进行节点复用,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其中,所述汇聚点为保护隧道的出节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模块,包括:
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除主隧道外从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到主隧道的出节点的最优路径;
筛选子模块,用于从所述最优路径中筛选除所述本地修复节点外,与所述主隧道重合的第一个节点;
建立子模块,用于以所述重合的第一个节点作为汇聚点,建立从所述本地修复节点至所述汇聚点的隧道,将所述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所述备选保护隧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复用及建立模块,还用于当不存在已建立的保护隧道,或所述备选保护隧道和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不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时,将所述备选保护隧道作为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用及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重合路径为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全部节点时,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对应重合的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并将所述入口信息中配置的出标签与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所述对应重合的节点的出标签相同,以使得所述本地修复节点通过复用所述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用及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重合路径为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部分节点时,在所述备选保护隧道的本地修复节点上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入口信息;针对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与所述备选保护隧道重合部分的首节点,以及除本地修复节点以外不重合的节点,配置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的中间节点信息,并将所述首节点的中间节点信息中配置的出标签与其在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中的出标签相同,使得所述首节点通过复用所述重合路径中的节点的标签来建立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带宽配置模块,用于当具有汇聚点重合的重合路径,且重合路径中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满足带宽扩大条件时,计算所述待保护对象的保护隧道中非重合节点的保护带宽与所述已建立的保护隧道的保护带宽的和值,并将所述重合节点构成的隧道的保护带宽扩大为所述和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切换模块,用于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后,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保护隧道上进行传输;
其中,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具体为当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的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保护同一条主隧道,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在备份隧道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17.一种流量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多标签协议交换的流量工程中,主隧道和保护隧道之间的流量切换,该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当主隧道存在通过节点复用建立的保护隧道,且依据节点复用情况检测到自身为上游切换节点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
传输切换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数据的流量报文具有两层标签,且外层标签为保护隧道的标签,内层标签为所述保护隧道的汇聚点在主隧道上发布的标签时,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保护隧道上进行传输;其中,所述上游切换节点,具体为当节点检测到自身同时具有的入口信息和中间节点信息保护同一条主隧道,且所述节点作为中间节点在备份隧道的第一个上游节点与所述节点在所述主隧道中的第一个下游节点相同时,所述节点将自身设置为上游切换节点。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切换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接收到保护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则将所述主隧道传输的数据进行缓存;当所述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传输完成后,将所述主隧道的上游节点发送的数据切换到所述上游切换节点所在的备份隧道上进行传输。
CN201310407980.2A 2013-09-09 2013-09-09 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34909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07980.2A CN103490998B (zh) 2013-09-09 2013-09-09 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07980.2A CN103490998B (zh) 2013-09-09 2013-09-09 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0998A true CN103490998A (zh) 2014-01-01
CN103490998B CN103490998B (zh) 2017-09-05

Family

ID=49830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07980.2A Active CN103490998B (zh) 2013-09-09 2013-09-09 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9099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78332A1 (zh) * 2014-11-17 2016-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点对多点组播流量工程隧道系统及其路径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5634948A (zh) * 2014-10-28 2016-06-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2mp中lsp重汇聚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6899513A (zh) * 2017-03-29 2017-06-27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Vxlan隧道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0336743A (zh) * 2019-06-27 2019-10-15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保护隧道的合并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21816A1 (en) * 2005-03-31 2006-10-05 Fujitsu Limited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label allocation method
US20070165515A1 (en) * 2006-01-18 2007-07-19 Jean-Philippe Vasseur Dynamic protection against failure of a head-end node of one or more TE-LSPs
CN101026590A (zh) * 2007-04-05 2007-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链路失效的处理方法及标签交换路由器
CN101056268A (zh) * 2007-05-30 2007-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快速重路由的方法和路由器
CN101145930A (zh) * 2007-09-19 2008-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保证组播业务可靠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552715A (zh) * 2008-03-31 2009-10-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备份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及节点和系统
CN101753409A (zh) * 2008-12-01 2010-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共享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771610A (zh) * 2009-12-24 2010-07-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送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系统和链路保护方法
US20100278040A1 (en) * 2007-12-29 2010-11-04 Jia He Protection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i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21816A1 (en) * 2005-03-31 2006-10-05 Fujitsu Limited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label allocation method
US20070165515A1 (en) * 2006-01-18 2007-07-19 Jean-Philippe Vasseur Dynamic protection against failure of a head-end node of one or more TE-LSPs
CN101026590A (zh) * 2007-04-05 2007-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链路失效的处理方法及标签交换路由器
CN101056268A (zh) * 2007-05-30 2007-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快速重路由的方法和路由器
CN101145930A (zh) * 2007-09-19 2008-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保证组播业务可靠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US20100278040A1 (en) * 2007-12-29 2010-11-04 Jia He Protection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i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CN101552715A (zh) * 2008-03-31 2009-10-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备份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及节点和系统
CN101753409A (zh) * 2008-12-01 2010-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共享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771610A (zh) * 2009-12-24 2010-07-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送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系统和链路保护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4948A (zh) * 2014-10-28 2016-06-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2mp中lsp重汇聚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5634948B (zh) * 2014-10-28 2020-04-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2mp中lsp重汇聚识别方法和装置
WO2016078332A1 (zh) * 2014-11-17 2016-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点对多点组播流量工程隧道系统及其路径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5656782A (zh) * 2014-11-17 2016-06-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点对多点组播流量工程隧道系统及其路径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5656782B (zh) * 2014-11-17 2020-03-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点对多点组播流量工程隧道系统及其路径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6899513A (zh) * 2017-03-29 2017-06-27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Vxlan隧道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0336743A (zh) * 2019-06-27 2019-10-15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保护隧道的合并方法及系统
CN110336743B (zh) * 2019-06-27 2021-12-14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保护隧道的合并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0998B (zh) 2017-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94167B2 (en) Bicasting using non-congruent paths in a loop-free routing topology having routing arcs
US9338086B2 (en) Hierarchal label distribution and route installation in a loop-free routing topology using routing arcs at multiple hierarchal levels for ring topologies
EP208771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uting alternate multicast/broadcast paths in a routed network
CN108337157A (zh) 一种网络中传输报文的方法和节点
EP1890458B1 (en) A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a data message on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tunnel and a node device thereof
US10164867B2 (en) Generating non-congruent paths having minimal latency difference in a loop-free routing topology having routing arcs
EP2624590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interconnected ring protection
EP2880826B1 (en) Label distribution and route installation in a loop-free routing topology using routing arcs
CN100553232C (zh) 一种流量工程隧道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07547371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3841017B (zh) 环网保护中标签自动分配的方法及设备
CN101227399B (zh) 报文传输方法、系统及转发节点
CN101371150A (zh) 针对一个或多个te-lsp的头端节点的故障的动态保护
CN103843293A (zh) 通信系统、传输装置、通信装置、故障通知方法以及存储程序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11021179A1 (en) Technique for dual homing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8234200B (zh) 基于接入环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3490998A (zh) 保护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流量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2143043A (zh) 一种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29869A (zh) 用于在路由网络中计算备选多播/广播路径的方法和设备
CN101964743A (zh) 多协议标签交换路径aps保护管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297338A (zh) 一种vpn路由通告方法和设备
CN106572012A (zh) 一种vpn frr的实现方法和pe设备
CN105264799B (zh) 保护倒换的方法、节点和控制设备
CN105681149A (zh) 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CN106330701A (zh) 环形组网的快速重路由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Applicant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high tech park, No. six and road, No. 310

Applicant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