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3365A - 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3365A
CN102123365A CN201010033706XA CN201010033706A CN102123365A CN 102123365 A CN102123365 A CN 102123365A CN 201010033706X A CN201010033706X A CN 201010033706XA CN 201010033706 A CN201010033706 A CN 201010033706A CN 102123365 A CN102123365 A CN 1021233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ortable terminal
fixed terminal
service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0337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月令
郑元九
彭晓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03370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2336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123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33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其中,方法包括: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所述业务信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用户有权使用的通信业务类型;所述固定终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所述固定终端处理所述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实现通信业务的自动转移,避免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带来的操作复杂与呼叫业务丢失的问题。

Description

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是一种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
背景技术
由于移动终端的可移动性,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移动终端通过无线网络通信,相对于固定终端来说,具有较大辐射,长时间通话会使人感到不舒适,因此,人们在家里或到达办公室等固定场所时,还是希望能使用固定终端来处理呼叫业务,包括拨打与接听电话。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现有技术实现了呼叫转移业务,可以将呼叫业务从移动终端转移到固定终端。
目前,用户从移动终端支持的呼叫业务转移方式中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后,通过人工设置一个呼叫业务转移号码,该号码为固定终端用户标识。在后续移动终端被呼叫时,如果满足选择的呼叫业务转移方式指定的条件,就将该呼叫业务转移到固定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固定终端。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上述设置呼叫转移业务的方法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需要由用户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到的固定终端用户标识,如果用户由于地理位置变化需要变更呼叫业务转移到的固定终端用户标识,就必须取消原有的呼叫转移业务重新人工设置新的呼叫转移业务,操作复杂,不方便用户使用;用户离开固定终端所在的地理位置时,也需要人工取消原有的呼叫转移业务,否则,如果用户忘记取消原有的呼叫转移业务,则会导致呼叫业务的丢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实现通信业务的自动转移,避免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带来的操作复杂与呼叫业务丢失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转移处理方法,包括:
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所述固定终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所述固定终端处理所述移动终端上的业务信息对应的通信业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转移处理系统,包括固定终端与业务处理系统,所述固定终端用于检测移动终端;在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所述固定终端处理所述移动终端上的业务信息对应的通信业务;
所述业务处理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固定终端发送的注册请求消息,为所述移动终端用户创建注册信息,注册所述通信业务转移服务,指示通过所述固定终端处理所述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终端,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移动终端;
读取模块,用于在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通信业务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所述固定终端处理所述移动终端上的业务信息对应的通信业务。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当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可以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从而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实现通信业务的自动转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方法的第五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固定终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固定终端可以自动检测移动终端的到达与离开,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可以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在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销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将通信业务恢复到移动终端上处理,从而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实现通信业务的自动转移,不需要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也不需要预先手动设置被转移呼叫业务的移动终端用户标识,从而避免了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以及预先手动设置被转移呼叫业务的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带来的操作复杂与呼叫业务丢失的问题;并且,固定终端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中的业务信息向相应的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不仅可以实现呼叫业务的自动转移,还可以实现呼叫业务以外的其它通信业务,例如:增值业务的自动转移,从而充分利用固定终端无辐射、大屏幕、长手柄、时间通话时舒适性较好、固定网络带宽较宽的优势,为用户提供移动业务到固定业务的平滑转移,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图1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业务转移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101,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该业务信息可以包括移动终端用户有权使用的通信业务类型。固定终端可以从移动终端中读取业务信息,从而使得固定终端获取移动终端可使用的通信业务,也即需要从移动终端转移到固定终端处理的通信业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固定终端可以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有线接口或无线接口检测移动终端的到达与离开。具体地,无线接口可以包括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RFID)接口和/或蓝牙(bluetooth)接口;有线接口可以包括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以下简称:USB接口和/或串口。
步骤102,固定终端根据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该通信转移业务也可以称为手机伴侣业务,以便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
当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可以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从而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实现通信业务的自动转移,与现有技术相比,不需要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也不需要预先手动设置被转移呼叫业务的移动终端用户标识,从而避免了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以及预先手动设置被转移呼叫业务的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带来的操作复杂与呼叫业务丢失的问题。
可选地,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步骤103,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销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将通信业务恢复到移动终端上处理。
为了提高安全性,可以采用加密机制对移动终端上的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进行保护。步骤101中,固定终端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前,需要在固定终端上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进入移动终端。此外,也可以通过配对机制对移动终端上的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进行保护,例如:当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同时按下特定键后完成配对,用户才能通过固定终端访问移动终端上的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另外,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采用预先定义的机制进行数据加密保护,具体的加密算法可以采用业界一些通用的算法,例如:高级加密标准(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以下简称:AES)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上述步骤101可以包括三种方式:
1、所述固定终端未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在本方式中,固定终端在移动终端没有到达时,处于未使用状态,本身不具备独立的号码资源,即未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一旦检测到移动终端,则启动向网络侧的注册。为了使得移动终端上的所有通信业务都能在此固定终端上进行使用,该移动终端即需要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2、所述固定终端已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向网络侧注销所述固定终端用户信息,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在本方式中,固定终端自己有独立的号码资源,即该固定终端已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在没有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固定终端可以处理自身业务;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则固定终端可以向网络侧注销原有的固定终端用户信息,在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后,该固定终端即可采用新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向网络侧重新发起注册。
3、所述固定终端已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在本方式中,固定终端自己有独立的号码资源,即该固定终端已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在没有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固定终端可以处理自身的业务;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则固定终端可以在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后,采用新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向网络侧重新发起注册,而其本身的固定终端用户信息业保留,也就是说,该固定终端在网络侧拥有两个不同的用户号码资源。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步骤102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固定终端向业务处理系统发送第一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一注册请求消息中包括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以便业务处理系统为移动终端用户创建注册信息,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可以理解为:固定终端向业务处理系统发送第一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一注册请求消息中包括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固定终端接收到业务处理系统返回的鉴权请求消息时,将鉴权请求消息转发给移动终端,鉴权请求消息中包括鉴权参数;固定终端接收移动终端返回的业务鉴权信息,业务鉴权信息由移动终端根据鉴权参数对移动终端中存储的业务鉴权数据处理得到;固定终端向业务处理系统发送第二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二注册请求消息中包括业务鉴权信息,以便业务处理系统在业务鉴权信息通过鉴权后,为移动终端用户创建注册信息,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
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中,通信业务类型可以是呼叫业务。相应的,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为呼叫转移业务;业务处理系统包括智能网、固定通信网络中的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与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具体为:通过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向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注册呼叫转移业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应用,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具体为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以下简称:IMS)、下一代网络(NextGeneration Network,以下简称:NGN)系统、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以下简称:SIP)服务器或网守(Gatekeeper,以下简称:GK)系统;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具体为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Center,以下简称:MSC)。
本发明实施例中,固定终端可以自动检测移动终端的到达与离开,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可以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在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销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将通信业务恢复到移动终端上处理,从而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实现通信业务的自动转移,不需要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也不需要预先手动设置被转移呼叫业务的移动终端用户标识,从而避免了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以及预先手动设置被转移呼叫业务的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带来的操作复杂与呼叫业务丢失的问题。
图2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以业务处理系统包括智能网、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与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为例,示出了固定终端根据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呼叫转移业务的流程。如图2所示,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固定终端通过RFID接口,也称为RFID读卡器,检测到移动终端。
步骤202,固定终端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该用户信息可以是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者与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名信息。
步骤203,固定终端向IMS发送第一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一注册请求消息中包括移动终端用户信息。
步骤204,如果IMS要求鉴权,则向固定终端返回要求鉴权的鉴权请求消息,该鉴权请求消息中包括鉴权参数,例如:鉴权算法,随机数等。
步骤205,固定终端向移动终端转发鉴权请求消息。
步骤206,移动终端根据鉴权参数对移动终端中存储的业务鉴权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业务鉴权信息,并返回给固定终端。
步骤207,固定终端向IMS发送第二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二注册请求消息中包括业务鉴权信息。
步骤208,IMS识别业务鉴权信息是否通过鉴权。若通过鉴权,执行步骤209;否则,若未通过鉴权,执行步骤210。
步骤209,IMS请求智能网为移动终端用户创建注册信息,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之后,移动终端上的呼叫业务就可以自动转移到固定终端上。
另外,IMS还可以向固定终端返回注册成功的消息。
步骤210,IMS向固定终端返回注册失败的消息。
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相应,固定终端通过RFID读卡器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时,向IMS发送注销请求消息,请求注销呼叫转移业务,IMS请求智能网将为移动终端用户创建的注册信息注销,注销成功后,移动终端恢复其正常的呼叫业务使用模式,便可以将移动终端上的呼叫业务恢复到该移动终端上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主叫为固定终端,被叫为移动终端时,该主叫固定终端通过与被叫移动终端对应的固定终端处理该被叫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包括:
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接收到主叫固定终端发送的呼叫业务请求时,若呼叫业务请求中被叫方用户标识为移动终端用户标识,请求智能网查询注册信息是否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
若注册信息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且注册信息中与该被叫移动终端对应的固定终端的网络状态为在线,则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与移动终端对应的固定终端;在本实施例中,该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与注册消息中的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相对应。
若注册信息中未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与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或者注册信息中与被叫移动终端对应的固定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离线,或者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与被叫移动终端对应的固定终端后,该固定终端超时未接听呼叫业务,此时,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根据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将呼叫业务请求转发给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该被叫移动终端。
图3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以业务处理系统包括智能网、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与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为例,示出了主叫为固定终端时,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的流程。如图3所示,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IMS接收主叫固定终端发送的呼叫业务请求消息,其中包括作为主叫方的该主叫固定终端用户标识和作为被叫方的移动终端用户标识。
步骤302,IMS请求智能网查询注册信息是否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即:确定作为被叫方的移动终端用户是否申请了手机伴侣业务。
步骤303,若注册信息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则说明作为被叫方的移动终端用户申请了手机伴侣业务,执行步骤304;否则,若注册信息中未包括移动终端用户标识与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执行步骤308。
步骤304,智能网查询注册信息中与该被叫移动终端对应的固定终端的网络状态是否为在线,若为在线,执行步骤305;否则,执行步骤308。在本实施例中,该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与注册消息中的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相对应。
步骤305,智能网向IMS返回注册信息中与该被叫移动终端对应的固定终端用户标识,指示IMS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注册信息中与该被叫移动终端对应的固定终端。
步骤306,IMS向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发送振铃指示。
步骤307,IMS检测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受呼叫业务,若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在预设时间内接受呼叫业务,主叫方固定终端与被叫方固定终端进行通话。若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未在预设时间内接受呼叫业务,执行步骤308。
步骤308,智能网指示IMS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移动终端。
步骤309,IMS将呼叫业务请求转发给MSC。
步骤310,MSC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移动终端,向移动终端发送振铃指示。之后,作为被叫方的移动终端可以与作为主叫方的固定终端进入通话。
在图3所示的业务转移处理方法实施例中,主叫方与作为被叫方的固定终端用户均为IMS下的用户,作为被叫方的移动终端用户为MSC下的用户。若主叫方、作为被叫方的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用户均为直接挂在IMS下的用户,步骤309-310中,MIS直接向移动终端发送振铃指示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在主叫为移动终端时,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包括:
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接收到呼叫业务请求时,若呼叫业务请求中被叫方用户标识为移动终端用户标识,请求智能网查询注册信息是否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
若注册信息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且注册信息中与该被叫移动终端对应的固定终端的网络状态为在线,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将呼叫业务请求转发给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与该被叫移动终端对应的固定终端;在本实施例中,该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与注册消息中的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相对应。
若注册信息中未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与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或者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离线,或者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固定终端后,固定终端超时未接听呼叫业务,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根据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移动终端。
图4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流程图,以业务处理系统包括智能网、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与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为例,示出了主叫为移动终端时,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的流程。如图4所示,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MSC接收主叫方移动终端发送的呼叫业务请求消息,其中包括作为主叫方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和被叫方移动终端用户标识。
步骤402,MSC请求智能网查询注册信息是否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即:确定作为被叫方的移动终端用户是否申请了手机伴侣业务。
步骤403,若注册信息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则说明作为被叫方的移动终端用户申请了手机伴侣业务,执行步骤404;否则,若注册信息中未包括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与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执行步骤409。
步骤404,智能网查询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的网络状态是否为在线,若为在线,执行步骤405;否则,执行步骤409。在本实施例中,该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与注册消息中的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相对应。
步骤405,智能网向MSC返回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用户标识,指示MSC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
步骤406,MSC根据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用户标识,将呼叫业务请求转发给IMS。
步骤407,IMS向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发送振铃指示。
步骤408,IMS检测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受呼叫业务,若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在预设时间内接受呼叫业务,主叫方移动终端与被叫方固定终端进行通话。若注册信息中对应的固定终端未在预设时间内接受呼叫业务,执行步骤409。
步骤409,智能网指示MSC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移动终端。
步骤410,MSC将呼叫业务请求路由到移动终端,向移动终端发送振铃指示。之后,作为被叫方的移动终端可以与作为主叫方的移动终端进入通话。
图3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以呼叫业务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其它由服务器侧来触发的信息类业务,例如:短消息业务(Short Message Service,以下简称:SMS)、多媒体短消息业务、(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以下简称:MMS),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流程同样适用。
此外,除了呼叫业务与其它由服务器侧来触发的信息类业务,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用于增值业务,例如:信息浏览、流媒体播放、网络游戏等业务的转移。增值业务特点是用户使用时才进行相应的业务注册处理。相应的,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为增值转移业务;业务处理系统包括增值业务服务器。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具体为:向增值业务服务器注册增值转移业务。在步骤101中,固定终端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时,还可以从移动终端中读取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固定终端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后,还根据业务信息与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刷新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操作界面,提供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交互界面。而在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时,还刷新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操作界面,取消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交互界面。
图5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方法的第五实施例的流程图,以在增值业务服务器中注册增值转移业务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固定终端通过RFID接口,也称为RFID读卡器,检测到移动终端到达。
步骤502,固定终端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其中的用户信息可以是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者与该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名信息。
步骤503,当移动终端用户需要使用某项增值业务时,固定终端根据从移动终端读取到的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向该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对应的服务器发送第一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一注册请求消息中包括移动终端用户信息。
步骤504,如果增值业务服务器要求鉴权,则向固定终端返回要求鉴权的鉴权请求消息,该鉴权请求消息中包括鉴权参数,例如:鉴权算法,随机数等。
步骤505,固定终端向移动终端转发鉴权请求消息。
步骤506,移动终端根据鉴权参数对移动终端中存储的业务鉴权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业务鉴权信息,并返回给固定终端。
步骤507,固定终端向增值业务服务器发送第二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二注册请求消息中包括业务鉴权信息。
步骤508,增值业务服务器识别业务鉴权信息是否通过鉴权。若通过鉴权,执行步骤509;否则,若未通过鉴权,执行步骤510。
步骤509,增值业务服务器为移动终端用户创建注册信息,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之后,移动终端上的呼叫业务就可以自动转移到固定终端上。
另外,增值业务服务器还可以向固定终端返回注册成功的消息
步骤510,增值业务服务器向固定终端返回注册失败的消息。
需要使用通信业务转移服务的移动终端用户,可以预先向运营商申请开通此业务,在此业务开通后,运营商会在智能网上为用户配置相应的业务权限,同时为该移动终端用户绑定一个IMS下的虚拟用户并为该虚拟用户开户,该虚拟用户的用户名可以为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或者其它任意形式,密码根据运营商要求的安全认证机制来确定。虚拟用户的用户名为移动终端用户标识时,可以减少号码资源的占用,并且可以将移动终端与某固定终端捆绑,这样,固定终端向外拨打电话时,被叫方终端显示的主叫号码为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另外,当移动终端与某固定终端捆绑时,使用固定终端进行通信业务发生的费用,可以较容易记到移动终端用户的账单上。
固定终端有三种使用状态,相应的,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是固定终端在移动终端没有到达时,处于未使用状态,其未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本身不具备独立的号码资源,一旦有移动终端到达,则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启动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之后移动终端上的所有通信业务都能通过该固定终端处理。
第二种是固定终端已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自己具备独立的号码资源,可以处理自己的通信业务。在移动终端到达时,向网络侧注销固定终端用户信息,并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采用移动终端的用户信息向网络侧重新发起注册。
第三种是固定终端已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自己具备独立的号码资源,可以处理自己的通信业务。在移动终端到达时,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再次采用移动终端的用户信息向网络侧重新发起注册。此时,固定终端同时拥有固定终端用户和移动终端用户两个不同用户的号码资源。
本发明上述各实施例以第一种使用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其它两种使用方式同样适用,不同的是,第二种使用方式比第一种使用方式多了一个注销被转移到的固定终端用户的注销过程,第三种使用方式比第一种使用方式的业务流程完全一致,只是被转移到的固定终端上同时存在两个注册用户,用户发起通信业务时,需要选择缺省的用户或手动选择其中的一个用户作为业务发起方,对于被动接收类业务,则两个用户申请的业务都可以进入。
本发明实施例中,固定终端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中的业务信息向相应的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不仅可以实现呼叫业务的自动转移,还可以实现呼叫业务以外的其它通信业务,例如:增值业务的自动转移,从而充分利用固定终端无辐射、大屏幕、长手柄、时间通话时舒适性较好、固定网络带宽较宽的优势,为用户提供移动业务到固定业务的平滑转移,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图6为本发明固定终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固定终端可用于实现本发明上述各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中固定终端的相应功能。如图6所示,其包括检测模块601、读取模块602与通信业务处理模块603。其中,检测模块601用于检测移动终端的到达与离开。读取模块602用于在检测模块601检测到移动终端到达时,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该业务信息包括移动终端用户有权使用的通信业务类型。通信业务处理模块603用于根据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以及在检测模块601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销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将通信业务恢复到移动终端上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检测模块601具体可以是有线接口或无线接口。其中,无线接口包括RFID接口和/或蓝牙接口;有线接口包括USB接口和/或串口。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终端的读取模块602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时,还可以从移动终端中读取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读取模块602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后,通信业务处理模块603还可以根据业务信息与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刷新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操作界面,提供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交互界面。而在检测模块601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时,通信业务处理模块603还可以刷新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操作界面,取消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交互界面。
图7为本发明业务转移处理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实施例的业务转移处理系统包括固定终端701与业务处理系统702。其中,固定终端701用于检测移动终端;在检测到移动终端到达时,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业务信息包括移动终端用户有权使用的通信业务类型;根据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以及在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销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将通信业务恢复到移动终端上处理。
业务处理系统用于根据固定终端发送的注册请求消息,为移动终端用户创建注册信息,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指示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以及根据固定终端发送的注销请求,删除注册信息,注销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将通信业务恢复到移动终端上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业务转移处理系统中,包括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和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具体可以是IMS、NGN系统、SIP服务器或GK系统;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具体可以是MSC。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业务转移处理系统中,通信业务类型可以是增值业务,相应的,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为增值转移业务,业务处理系统包括增值业务服务器。
具体来说,固定终端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时,还可以从移动终端中读取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固定终端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后,还根据业务信息与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刷新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操作界面,提供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交互界面。而在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时,还刷新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操作界面,取消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交互界面。
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具备与固定终端通讯的能力,通讯的接口可以是有线接口或无线接口,例如:RFID接口、蓝牙接口、USB接口、串口等,同时移动终端内存储有用户信息,例如:用户标识,以及业务信息,例如:移动终端用户有权使用的通信业务类型,还可以存储有业务鉴权数据等。以RFID接口为例,移动终端可以内嵌RFID卡,该RFID卡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SIM卡一体设置。可以在RFID卡内存储用户信息、业务信息与业务鉴权数据。
同样,固定终端也具备与移动终端通讯的能力,通讯的接口可以是有线接口或无线接口,例如:RFID接口、bluetooth接口、USB接口、串口等,且固定终端能检测到移动终端的到达与离开。以RFID接口为例,需要固定终端支持RFID读卡器功能,读卡器可以是内嵌的,也可以是通过外部接口外接的形式,当移动终端进入RFID有效范围内时,能读取移动终端RFID卡内的用户信息并向IMS发起通信业务转移注册请求;当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后,则自动向IMS发起通信业务转移注销请求。
IMS、NGN系统、SIP服务器或GK系统主要用于控制固定终端侧的通信业务。
MSC主要用户控制移动终端侧的通信业务。
智能网主要用于为移动终端用户创建注册信息,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为通信业务转移服务提供支撑。
本发明实施例中,固定终端可以自动检测移动终端的到达与离开,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可以从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固定终端处理移动终端上的通信业务,在检测到移动终端离开时,向业务处理系统注销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将通信业务恢复到移动终端上处理,从而在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实现通信业务的自动转移,不需要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也不需要预先手动设置被转移呼叫业务的移动终端用户标识,从而避免了人工选择呼叫业务转移方式并设置呼叫业务转移、以及预先手动设置被转移呼叫业务的移动终端用户标识带来的操作复杂与呼叫业务丢失的问题;并且,固定终端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中的业务信息向相应的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不仅可以实现呼叫业务的自动转移,还可以实现呼叫业务以外的其它通信业务,例如:增值业务的自动转移,从而充分利用固定终端无辐射、大屏幕、长手柄、时间通话时舒适性较好、固定网络带宽较宽的优势,为用户提供移动业务到固定业务的平滑转移,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作限制性理解。尽管参照上述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种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并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业务转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所述固定终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所述固定终端处理所述移动终端上的所述业务信息对应的通信业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业务转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固定终端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离开时,向所述业务处理系统注销所述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将所述通信业务恢复到所述移动终端上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终端通过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有线接口或无线接口检测所述移动终端的到达与离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口包括射频识别RFID接口和/或蓝牙接口;所述有线接口包括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和/或串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终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包括:
所述固定终端未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或者
所述固定终端已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向网络侧注销所述固定终端用户信息,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或者
所述固定终端已在网络侧注册固定终端用户信息,检测到移动终端时,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终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用户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包括:
所述固定终端向所述业务处理系统发送第一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一注册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以便所述业务处理系统为所述移动终端用户创建注册信息,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或者
所述固定终端向所述业务处理系统发送第一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一注册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移动终端用户信息;所述固定终端接收到所述业务处理系统返回的鉴权请求消息时,将所述鉴权请求消息转发给所述移动终端,所述鉴权请求消息中包括鉴权参数;所述固定终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返回的业务鉴权信息,所述业务鉴权信息由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鉴权参数对所述移动终端中存储的业务鉴权数据处理得到;所述固定终端向所述业务处理系统发送第二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二注册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业务鉴权信息,以便所述业务处理系统在所述业务鉴权信息通过鉴权后,为所述移动终端用户创建注册信息,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业务转移服务包括呼叫转移业务,所述业务处理系统包括智能网、固定通信网络中的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与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
所述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具体为:通过所述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向所述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注册所述呼叫转移业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具体为多媒体子系统IMS、下一代网络NGN系统、会话初始协议SIP服务器或网守GK系统;或者
所述第二呼叫业务控制系统具体为移动交换中心MSC。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业务转移服务还包括增值转移业务,所述业务处理系统包括增值业务服务器;
所述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具体为:向所述增值业务服务器注册所述增值转移业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时,还包括: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
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后,还包括:所述固定终端根据所述业务信息与所述增值业务服务器地址刷新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操作界面,提供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交互界面;
所述固定终端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离开时,还包括:所述固定终端刷新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操作界面,取消相应增值业务的用户交互界面。
11.一种固定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移动终端;
读取模块,用于在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
通信业务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向业务处理系统注册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通过所述固定终端处理所述移动终端上的所述业务信息对应的通信业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业务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离开时,向所述业务处理系统注销所述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将所述通信业务恢复到所述移动终端上处理。
13.一种业务转移处理系统,包括固定终端与业务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终端用于检测移动终端;在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时,从所述移动终端中读取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用户信息与业务信息,向所述业务处理系统发送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业务处理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固定终端发送的注册请求消息,为所述移动终端用户创建注册信息,注册所述通信业务转移服务,指示通过所述固定终端处理所述移动终端上的所述业务信息对应的通信业务。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终端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离开时,向所述业务处理系统发送所述业务信息对应的通信业务转移服务的注销请求;
所述业务处理系统还用于根据所述固定终端发送的注销请求,删除注册信息,注销通信业务转移服务,以便将所述业务信息对应的通信业务恢复到所述移动终端上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业务转移服务包括增值转移业务,所述业务处理系统包括增值业务服务器。
CN201010033706XA 2010-01-11 2010-01-11 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 Pending CN1021233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033706XA CN102123365A (zh) 2010-01-11 2010-01-11 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033706XA CN102123365A (zh) 2010-01-11 2010-01-11 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3365A true CN102123365A (zh) 2011-07-13

Family

ID=44251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033706XA Pending CN102123365A (zh) 2010-01-11 2010-01-11 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23365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7449A (zh) * 2011-12-15 2013-06-1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为通信终端本机设置呼叫转移的方法和系统
WO2014048110A1 (zh) * 2012-09-29 2014-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关系的处理方法及系统、代理服务器、终端
WO2016165429A1 (zh) * 2015-07-31 2016-10-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11052780A (zh) * 2018-03-29 202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Sim卡鉴权方法及终端
CN112580911A (zh) * 2019-09-29 2021-03-30 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 资源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7008A (zh) * 2005-11-15 2006-11-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呼叫转移功能的装置及方法
CN101043511A (zh) * 2006-03-22 2007-09-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扩充蓝牙语音网关与蓝牙手机业务和功能的方法及设备
JP2008259210A (ja) * 2007-04-02 2008-10-23 Ntt Docomo Inc 電話自動呼出転送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7008A (zh) * 2005-11-15 2006-11-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呼叫转移功能的装置及方法
CN101043511A (zh) * 2006-03-22 2007-09-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扩充蓝牙语音网关与蓝牙手机业务和功能的方法及设备
JP2008259210A (ja) * 2007-04-02 2008-10-23 Ntt Docomo Inc 電話自動呼出転送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7449A (zh) * 2011-12-15 2013-06-1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为通信终端本机设置呼叫转移的方法和系统
CN103167449B (zh) * 2011-12-15 2015-12-16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为通信终端本机设置呼叫转移的方法和系统
WO2014048110A1 (zh) * 2012-09-29 2014-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关系的处理方法及系统、代理服务器、终端
CN103716344A (zh) * 2012-09-29 2014-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关系的处理方法及系统、代理服务器、终端设备
WO2016165429A1 (zh) * 2015-07-31 2016-10-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06412885A (zh) * 2015-07-31 2017-0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11052780A (zh) * 2018-03-29 202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Sim卡鉴权方法及终端
CN112580911A (zh) * 2019-09-29 2021-03-30 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 资源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6149A (zh) 一种运营商网络切换方法及通信终端
EP1839457B1 (en) Method for activating a network-based service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apparatus, device and network therefor
US8532695B2 (en) Mobile telephone, telephone number managing server, telephone number changing system, telephone number requesting method, and telephone number requesting program
US8340637B2 (en) Securely establishing pres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s
JP6031634B2 (ja) 電話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その方法
US20140228071A1 (en) Method to switch subscriptions of a personal device supporting multiple subscriptions
CN102970419B (zh) 移动终端通信的方法及其移动终端
CN108141716A (zh) 使用寻线组和隐式注册的通信终止
KR20080101147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파라미터 정보를 저장하기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2123365A (zh) 业务转移处理方法与系统、固定终端
CN109672688A (zh) 呼叫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198028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switching method of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CN102802152B (zh) 无线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信息处理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5188046A (zh) 无sim卡手机、无sim卡手机的网络注册方法及装置
JP4499166B2 (ja) 加入者識別符号通知装置
JP2011522449A (ja) デュアルモードで移動体端末から通信を確立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0444693C (zh) 一种接入移动通信装置的方法
US8000678B1 (en) Information provisioning for emergency calls
KR100401701B1 (ko) 무선 데이터 사용중의 음성 호 착신 통보 방법 및 이를처리하는 방법
US20050119021A1 (en) Telephon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ll transfer function
KR100603049B1 (ko) 레터링 서비스 방법
CN108282588B (zh) 业务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和业务漫游网络
CN104284315B (zh) 来电处理方法和系统
JP3766622B2 (ja) 借用電話番号を使用した通信方法および電話端末装置
JP6320718B2 (ja) 携帯端末装置、発番サーバ、及び携帯端末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