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9535A - 耳机装置及耳机装置主体 - Google Patents
耳机装置及耳机装置主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19535A CN102119535A CN2010800021794A CN201080002179A CN102119535A CN 102119535 A CN102119535 A CN 102119535A CN 2010800021794 A CN2010800021794 A CN 2010800021794A CN 201080002179 A CN201080002179 A CN 201080002179A CN 102119535 A CN102119535 A CN 1021195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portion
- projection
- headphone device
- sound
- sound cond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16—Earpieces of the intra-aural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靠地安装耳体的耳机装置。耳机装置(100)具备壳体主体(10)、音导管(3)、耳体(5)。音导管(3)具有从壳体主体(10)突出,大致形成为筒状,并且从与壳体主体(10)相反侧的端部沿径向突出的凸缘(32)。耳体(5)由具有伸缩性的材质形成且具有设置成能够嵌入音导管(3)的环部(53),能得到通过凸缘(32)限制向中心线方向的移动的第一状态。而且,音导管(3)在凸缘(32)与壳体主体(10)之间具有与中心线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一截面(64)。并且,第一截面(64)的第一外周(64a)的长度长于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机装置,尤其是涉及在插入到用户的外耳道的状态下使用的耳机装置及耳机装置中使用的耳机装置主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一部分插入到用户的外耳道中的状态下使用的插入方式的耳机装置被广泛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此种耳机装置具有:接收电信号的输入而发出声音的发音体;收容发音体的壳体主体;从壳体主体突出的音导管;耳体。耳体由具有伸缩性的材质(例如,软质橡胶)形成,能够安装于音导管。用户使用耳机装置时,在音导管上安装耳体,在音导管被耳体覆盖的状态下插入到用户的外耳道。发音体发出的声音在音导管上形成的贯通孔中传递,从耳体的前端向耳机装置的外部传递。
在引用文献1及引用文献2所示的耳机装置中,耳体通过嵌入音导管,而相对于音导管固定。
上述的插入方式的耳机装置在使耳体以塞住用户的外耳道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使用。如此,通过减少外部的噪音的影响,而实现音质的提高。而且,耳体也作为缓冲材料发挥作用,防止音导管与用户的外耳道相接触的情况。
另一方面,还已知有考虑了用户的外耳道的形状或大小的多样性的耳机装置。例如,存在有用户能够根据用户自身的嗜好或外耳道的大小而更换耳体的方式提供了尺寸或设计不同的多个耳体作为耳机装置的附属品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16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89468号公报
然而,仅将耳体嵌入音导管时,有耳体容易从音导管脱落的可能性。即,在以往的耳机装置中,无法将耳体在音导管上可靠地固定成能够防止耳体从音导管的脱落的程度。
发明内容
在此公开的耳机装置具备壳体主体、音导管、耳体。音导管具有从壳体主体突出,大致形成为筒状,并且从与壳体主体相反侧的端部沿径向突出的凸缘。耳体由具有伸缩性的材质形成且具有设置成能够嵌入音导管的环部,能得到通过凸缘限制向第一方向的移动的第一状态。而且,音导管在凸缘与壳体主体之间具有与第一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一截面。并且,第一截面的第一外周的长度长于环部的内周的长度。
在此,所谓筒状表示形成有贯通孔的部件的形状。将筒状的部件沿贯通孔的延伸方向(以下,称为贯通方向)剖开时,剖截面沿贯通方向较长地延伸。因此,所谓筒状是包含圆筒以外的形状的概念,例如,是包含与贯通方向垂直的截面为椭圆的情况的概念。
在该耳机装置中,由于音导管的第一外周的长度长于环部的内周的长度,因此能够使环部不松弛地嵌入音导管。其结果是,耳体与音导管的结合增强,能够可靠地将耳体安装于音导管。
如此,能够可靠地将耳体固定于音导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未安装耳体5的状态下的耳机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状态下的耳机装置100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第二状态下的耳机装置100的纵剖视图。
图5是未安装耳体5的状态下的耳机装置200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状态下的耳机装置200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耳机装置100。
<1.1:结构>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耳机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是将耳体5固定在音导管3的前端侧时(即,后述的第一状态时)的耳机装置100的剖视图。其中,在图2中,省略了背部罩15及软线4。图3是图2的剖截线III-III的剖视图。其中,一并记载了壳体主体10的俯视图。在此,在图1~图6中导入三维正交坐标系O。在三维正交坐标系O中,Z轴方向与中心线CL(后述)的方向一致,X轴方向与1对第一突起134(后述)相对向的方向一致,Y轴方向与1对第二突起133(后述)相对向的方向一致。
如图1及图2所示,耳机装置100具有耳机装置主体1和能够安装在耳机装置主体1上的耳体5。耳机装置主体1具有壳体主体10、固定在壳体主体10内部的发音体2、软线4、从壳体主体10延伸的音导管3。
<1.1.1:壳体主体>
壳体主体10具有:使用合成树脂等不容易变形的材质成形为杯状的背部罩15;固定在背部罩15上的前部罩11。
背部罩15配置在用户将耳机装置100安装于耳朵的状态下从外面能看见的位置。背部罩15具有用于支承软线4的软线支承部16。软线支承部16从背部罩15突出且具有用于供软线4通过的孔部。
前部罩11与背部罩15一起形成用于收容发音体2的空间。前部罩11具有筒状的侧面部、设置在侧面部的与背部罩15相反侧的前表面11a及第四卡止面11b。前表面11a配置成在用户使用耳机装置100时朝向用户侧。前表面11a具有在其大致中央形成的开口,经由该开口与音导管3连结。第四卡止面11b是形成在音导管3与前表面11a的开口的连结部分上的环状的面,与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后述)连结。
发音体2是对应于输入的声音信号而产生振动的驱动单元,基于经由软线4输入的声音信号而发出声音。发音体2收容在由前部罩11及背部罩15形成的空间的内部。
软线4与发音体2连接。而且,软线4也与发出声音信号的音频设备等电子设备连接,而将从所述电子设备输出的声音信号向发音体2传递。软线4通过形成在软线支承部16上的孔部,被导向壳体主体10的内侧。
<1.1.2:音导管>
音导管3大致形成为筒状,从前部罩11的前表面11a突出,传递由发音体2发出的声音。音导管3具有音导管主体35、凸缘32、第一突起134、第二突起133。
《音导管主体》
音导管主体35是具有中心线CL的圆筒,从前表面11a向沿中心线CL的方向(以下,称为中心线方向)延伸。音导管主体35具有能够供耳体5的环部53嵌入的外周面35a。而且,在音导管主体35上形成有将壳体主体1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并传导发音体2发出的声音的作为贯通孔的音通孔31。如上所述,在壳体主体10的前表面11a的中心部分上设有开口,并以包围该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细长的音导管主体35。并且,音导管主体35的直径设定为小于前部罩11的直径。包含音导管主体35在内的音导管3例如与壳体主体10(更详细来说为前部罩11)一体形成。此外,中心线CL也是音导管3的中心线。
《凸缘》
凸缘32设置在音导管3的与壳体主体10相反侧的端部,从音导管主体35沿音导管3的径向突出。在此,所谓径向是指从中心线CL沿与中心线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例)垂直的平面呈放射状扩展的方向。如图1所示,凸缘32以沿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的周向形成一周的方式设置成环状。
如图2所示,凸缘32具有第一卡止面32a。第一卡止面32a是设置在凸缘32的壳体主体10侧的环状的面,形成为与中心线方向大致垂直。凸缘32在耳体5处于第一状态(后述)时,通过使耳体5的环部53与第一卡止面32a抵接,而限制耳体5向中心线方向的移动。
在凸缘32的壳体主体10的相反侧设有端面38。端面38是由凸缘32及音导管主体35形成的环状的面,设置成与中心线方向大致垂直。端面38是音导管3的与壳体主体10相反侧的前端。
《第一突起》
第一突起134(第一突出部的一例)是从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向音导管3的径向突出的1对突起,具有第二卡止面134a和第一阶梯面134b。如图2所示,第一突起134配置在凸缘32与壳体主体10(更详细来说为前表面11a)之间。第一突起134沿音导管主体35的周向形成,沿周向延伸。
1对第一突起134隔着中心线CL沿X轴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例)相对向。而且,在形成有第一突起134的位置将音导管3沿中心线方向垂直剖开时,得到第一截面64。第一截面64具有第一外周64a(图3)。以使第一外周64a的长度长于耳体5的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的方式形成第一突起134。
第二卡止面134a设置在第一突起134的壳体主体10侧,形成为与中心线方向大致垂直。第一突起134在耳体5处于第二状态(后述)时,通过使耳体5的环部53与第二卡止面134a抵接,而限制耳体5向中心线方向(更详细来说为Z轴正方向)的移动。第一阶梯面134b设置在第一突起134的凸缘32侧,形成为与中心线方向大致垂直。
在此,通过调节音导管3的壁厚,能够形成第一突起134。如图3所示,壁厚T1是在第一截面64中的形成有第一突起134的部位测定的音导管3的壁厚。壁厚T1沿第一突起134的突出方向(即,径向)测定。并且,壁厚T1大于图3所示的壁厚T2。壁厚T2是在未形成第一突起134的位置测定的音导管3的壁厚。此外,壁厚T2的测定位置是一例,只要是未形成第一突起134的位置,就可以将在其它位置测定的壁厚作为壁厚T2。第一截面64中的音导管3的壁厚在形成有第一突起134的部位成为最大。
《第二突起》
第二突起133(第二突出部的一例)是从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向音导管3的径向突出的1对突起,具有第三卡止面133a和第二阶梯面133b。如图2所示,第二突起133在中心线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突起134与壳体主体10(更详细来说为前表面11a)之间。在图3中如虚线所示,第二突起133沿音导管主体35的周向形成,且沿周向延伸。
1对第二突起133隔着中心线CL沿Y轴方向(第三方向的一例)相对向。即,1对第二突起133相对向的方向与一对的第一突起134相对向的方向正交。
另外,在形成有第二突起133的位置将音导管3沿与中心线CL垂直的方向剖开时,得到第二截面63。例如,通过在点划线VL(图4)的位置进行剖开,能得到第二截面63。第二截面63具有第二外周63a。以使第二截面63的第二外周63a的长度长于耳体5的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的方式设置第二突起133。如上所述,由于第二突起133配置在比第一突起134靠壳体主体10侧,因此第二截面63存在于比第一截面64靠壳体主体10侧。
第三卡止面133a设置在第二突起133的凸缘32侧,形成为与中心线方向大致垂直。第二突起133在耳体5处于第一状态时,通过使耳体5的环部53与第三卡止面133a抵接,而限制耳体5向中心线方向(更详细来说为Z轴负方向)的移动。第二阶梯面133b设置在第二突起133的壳体主体10侧,形成为与中心线方向大致垂直。
此外,与第一突起134同样地,在第二截面63中的设有第二突起133的部位,音导管3的壁厚成为最大。
如上所述,在音导管主体35的端部形成有凸缘32,在音导管3的前端侧(即,凸缘32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固定耳体5的第一突起134。此外,在音导管3的根侧(即,壳体主体10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固定耳体5的第二突起133。
在此,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第一突起134、第二突起133形成音导管3的外周部。能够使耳体5的环部53嵌入音导管3的外周部。
如上所述,第四卡止面11b是设置在比第二突起133靠壳体主体10侧的环状的面,形成为朝向凸缘32侧。第四卡止面11b在耳体5处于第二状态时,通过使耳体5的环部53抵接,而限制耳体5向中心线方向(更详细来说为Z轴负方向)的移动。
《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的位置关系》
在此,说明第一突起134与第二突起133的位置关系。
如图2及图4所示,距离G1是凸缘32的第一卡止面32a与第三卡止面133a的中心线方向的距离,距离G2是第一突起134的第二卡止面134a与第四卡止面11b的中心线方向的距离。第一突起134及第二突起133设置成使距离G1与距离G2大致相等。
此外,距离G1设定为大于第一卡止面32a与第二卡止面134a的中心线方向的距离W1(第一距离的一例)。其结果是,测定距离G1的区域和测定距离G2的区域在中心线方向上重叠。
另外,尺寸P1是第一突起134的中心线方向的尺寸,尺寸P2是第二突起133的中心线方向的尺寸。第一突起134形成为使尺寸P1小于距离G1。同样地,第二突起133形成为使尺寸P2小于距离G2。
如上所述,第一突起134的相对向的方向与第二突起133的相对向的方向不同。因此,从中心线方向观察时,配置第一突起134的位置从配置第二突起133的位置偏离。此外,如图3所示,从中心线方向观察时,第一突起134与第二突起133不重合。
如此,第一突起134及第二突起133不是绕音导管主体35外周一周的环状的突起,而是仅配置在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局部的突起。并且,第一突起134和第二突起133配置在沿音导管3的中心线方向错开的位置,且在音导管主体35的周向上交替排列。
<1.1.3:耳体>
耳体5是能够嵌入音导管3的缓冲材料,具有筒部51、伞状部52、环部53。
耳体5由柔软的材质形成,以能够作为缓冲材料发挥作用。具体来说,耳体5由软质橡胶或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而且,环部53为了能够向音导管3嵌入而由具有伸缩性的材质形成。在通常的情况下,由于弹性材料具有伸缩性,因此作为耳体5的成形方法,考虑有使用弹性材料的一体成形。
筒部51形成为筒状,具有第一端51a和第二端51b。在第一端51a形成有环部53,在第二端51b连结有伞状部52。在将耳体5安装于音导管3的状态下,筒部51的轴向即从第一端51a朝向第二端51b的方向与中心线方向一致,第一端51a配置在壳体主体10侧。
伞状部52以覆盖筒部51的方式形成,在用户安装耳机装置100时与用户的外耳道接触。伞状部52与筒部51的第二端51b连结,以从第二端51b朝向第一端51a折返的方式延伸。因此,如图2及图4所示,在将耳体5安装于音导管3的状态下,伞状部52以覆盖音导管3的方式配置。
环部53在筒部51的第一端51a侧形成为环状,能够嵌入音导管3的外周部。如图2所示,环部53向耳体5的内侧突出,能够与形成在凸缘32上的第一卡止面32a或形成在第一突起134上的第二卡止面134a抵接。更详细来说,环部53具有与形成在第二端51b侧的耳体5的轴向(即,筒部51的轴向)大致垂直的第一卡合面53a。第一卡合面53a能够与第一卡止面32a或第二卡止面134a抵接。
另外,环部53具有内周面53b。如图2至图4所示,内周面53b在将耳体5安装于音导管3的状态下与音导管3的外周部相接。
如图4所示,尺寸L1(第一尺寸的一例)是耳体5的轴向上的环部53的尺寸。尺寸L1设定为与第一卡止面32a和第三卡止面133a的中心线方向的距离G1大致相等或比距离G1略小。由于如此设定尺寸L1,因此环部53能够嵌入到凸缘32与第二突起133之间。同样地,尺寸L1设定为与第二卡止面134a和第四卡止面11b的中心线方向的距离G2大致相等或比距离G2略小。因此,环部53能够嵌入到第一突起134与第四卡止面11b之间。
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设定小于第一截面64的第一外周64a及第二截面63的第二外周63a。因此,环部53被安装于音导管3时,以被音导管3的外周部压开的状态嵌入到音导管3的外周部。
<1.2:耳体的安装>
<1.2.1:耳体的安装状态>
在耳机装置100中,使用附图说明在音导管3安装有耳体5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耳机装置100中,安装于音导管3的耳体5根据安装形态而能取得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即,由于形成有用于将耳体5的环部53固定在音导管3的前端侧(即,凸缘32侧)的第二突起133和用于固定在根侧(即,壳体主体10侧)的第一突起134,因此能够将耳体5选择性地安装在音导管3的前端侧及根侧的任一方。
《第一状态》
将耳体5的第一端51a侧按压到凸缘32,通过将环部53压入到比凸缘32靠壳体主体10侧,而将耳体5安装于音导管3。被压入到音导管3的耳体5通过使环部53嵌入到凸缘32与第二突起133之间而成为第一状态。
图2示出选择耳体5的第一状态(即,环部53处于音导管3的前端侧的状态)的情况。在图2中,示出以包含音导管3的中心线CL的方式通过ZY平面剖开第一突起134时的剖面。而且,图3也示出选择第一状态时的耳机装置100。
如图2所示,在第一状态下,环部53的第一卡合面53a与凸缘32的第一卡止面32a相对向。而且,第一端51a处于与第二突起133的第三卡止面133a大致相接的位置。如此,环部53配置成在第一卡止面32a及第三卡止面133a之间实质上不产生间隙的状态。并且,即使中心线方向的力作用于耳体5,通过使环部53与第一卡止面32a或第三卡止面133a抵接,也能限制耳体5的中心线方向的移动。
另外,在第一状态下,环部53的中心线方向的位置与第一截面64的位置重叠。因此,如图3所示,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外周64a的至少一部分与环部53的内周面53b相接。即,内周面53b与第一外周64a的X轴方向的两端及Y轴方向的两端相接。第一外周64a的X轴方向的两端是第一突起134的一部分。另外,第一外周64a的Y轴方向的两端是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的一部分。
如此,在第一状态下,耳体5的环部53在由凸缘32和第二突起133夹持的状态下与音导管3嵌合,并且上行至由虚线所示的第一突起134而配置(图2)。
在第一状态下,环部53被音导管3的外周部压开,因此在环部53收缩的方向上产生张力。如上所述,环部53由具有伸缩性的材质形成。而且,第一外周64a的长度以能够压开环部53的方式设定为长于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因此,在第一状态下,与未安装于音导管3的状态相比,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伸长,且在环部53产生有使内周的长度要返回原来长度的张力。
在第一状态下,在环部53上产生的张力作用在紧固音导管3的外周部的方向上。其结果是,环部53的内周面53b被压到第一突起134及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上。因此,只要在将环部53从音导管3的外周部剥落的方向上未作用有与环部53产生的张力相平衡的程度的力,就能够维持将耳体5嵌入音导管3的状态。
此外,在第一状态下张力作用于环部53,因此当中心线方向的力经由凸缘32的第一卡止面32a作用于环部53时,环部53难以发生变形。在此,为了将耳体5从音导管3取下,而需要使Z轴正方向的力作用于耳体5,使环部53变形并使环部53沿Z轴正方向移动。即,需要使环部53变形到超过凸缘32的程度。然而,在耳机装置100中,由于环部53难以发生变形,因此只要环部53上未作用有与环部53产生的张力相平衡的程度的力,环部53就不会超过凸缘32。换言之,由于环部53牢固地与凸缘32啮合,因此耳体5难以从音导管3脱落。
如上所述,形成音导管3外周部的第一突起134配置在音导管主体35的左右(图3),且第二突起133配置在上下(图3)时,由于耳体5的环部53上行至第一突起134而环部53的张力增加。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环部53对音导管3啮合的强度。
《第二状态》
使耳体5从第一状态向壳体主体10侧移动,能够相对于音导管3进行固定。从第一状态开始被进一步压入到音导管3的耳体5在环部53嵌入到第一突起134与第四卡止面11b之间时成为第二状态。
图4示出耳体5的第二状态(即,使耳体5移动到音导管3的根侧的状态)。在图4中,示出以包含音导管3的中心线CL的方式利用ZX平面剖开第一突起134时的剖面。
如图4所示,在第二状态下,环部53的第一卡合面53a与第一突起134的第二卡止面134a相对向。而且,第一端51a处于与第四卡止面11b大致相接的位置。如此,环部53配置成在第二卡止面134a及第四卡止面11b之间实际上不产生间隙的状态。并且,既使中心线方向的力作用于耳体5,通过使环部53与第二卡止面134a或第四卡止面11b抵接,也能限制耳体5的中心线方向的移动。
另外,在第二状态下,环部53的中心线方向的位置与第二截面63的中心线方向的位置重叠。因此,在第二状态下,第二外周63a的至少一部分与环部53的内周面53b相接。即,内周面53b与第二外周63a的X轴方向的两端及Y轴方向的两端相接。第二外周63a的X轴方向的两端是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的一部分。而且,第二外周63a的Y轴方向的两端是第二突起133的一部分。第二截面63例如通过在图4的点划线VL的位置剖开音导管3而得到。
如此,在第二状态下,耳体5的环部53在被第一突起134和第四卡止面11b夹持的状态下与音导管3嵌合,并且上行至第二突起133而配置。
在第二状态下,由于环部53被音导管3的外周部压开,因此沿环部53收缩的方向产生张力。将第二外周63a的长度设定为长于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以能够压开环部53。因此,在第二状态下,与未安装于音导管3的状态相比,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伸长,且在环部53产生使内周的长度要返回原来长度的张力。
在第二状态下,在环部53产生的张力作用在紧固音导管3的外周部的方向上。其结果是,环部53的内周面53b被按压到第二突起133及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上。因此,只要在将环部53从音导管3的外周部剥落的方向上未作用有与环部53产生的张力相平衡的程度的力,就能维持将耳体5嵌入音导管3的状态。
此外,在第二状态下由于张力作用于环部53,因此中心线方向的力经由第一突起134的第二卡止面134a作用于环部53时,环部53难以发生变形。在此,为了将耳体5从音导管3取下(或向第一状态移动),而需要使Z轴正方向的力作用于耳体5,使环部53变形并使环部53向Z轴正方向移动。即,需要使环部53变形到超过第一突起134的程度。然而,在耳机装置100中,由于环部53难以发生变形,因此只要环部53上未作用有与环部53产生的张力相平衡的程度的力,环部53就不会超过第一突起134。换言之,由于环部53与第一突起134牢固地啮合,因此耳体5难以偏离中心线方向。
此外,在第二状态下,从中心线方向观察时,在配置有第一突起134的位置上,环部53与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相接(参照图3)。这是因为将第一突起134及第二突起133的周向的长度设定为适度的长度,并使1对第一突起134的相对向的方向与1对第二突起133的相对向的方向错开的缘故。如此,在第二状态下,环部53完全进入到第一突起134与第四卡止面11b之间,因此环部53可靠地与第二卡止面134a啮合。
《弯曲部分》
如上所述,耳机装置100根据耳体5的安装状态而能取得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耳体5配置在比处于第一状态时靠近壳体主体10的前表面11a的位置。如此,在耳机装置100中,能够调节中心线方向上的耳体5的位置。
在此,说明能够调节中心线方向上的耳体5的位置的优点。如上所述,插入方式的耳机装置在将耳体插入到外耳道时,通过耳体相对于外耳道的摩擦力而保持在用户的耳朵中。此时,耳体相对于壳体主体的距离不可变时,不容易进行外耳道内的耳体的位置的微调。即,难以对应于将耳体以难以从耳朵拔出的方式强烈地插入或相反地不产生压迫感的平缓插入的这些使用的多样性。因此,优选能够调节耳体相对于音导管的位置。
因此,例如延长音导管并设置上下2段的槽时,通过使耳体嵌入到各个槽而能够调节耳体的位置。在此种耳机装置中,通过阶段性地调节耳体相对于壳体主体的距离,而能够对应于用户的嗜好或外耳道的大小等多样性。然而,为了在音导管设置2段的槽而需要延长音导管。
在音导管长的情况下,将耳体较深地插入音导管时,耳体前端难以弯曲,从而耳体有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作为缓冲材料的功能。在耳体产生的缓冲不充分时,用户无法舒适地使用耳机装置。尤其是将小型的耳体安装于音导管时缓冲功能显著下降,因此用户根据耳朵的大小而选择小型的耳体时,有可能无法确保用户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耳机装置100中,能够抑制音导管3的长度并调节耳体5的中心线方向的位置。具体来说,通过使耳体5的环部53的根侧的固定位置与前端侧的固定位置重叠,而抑制音导管3的长度。即,凸缘32的第一卡止面32a与第一突起134的第二卡止面134a的中心线方向的距离W1设定为小于耳体5的轴向上的环部53的尺寸L1。其结果是,如图2及图4所示,第一状态下的环部53的中心线方向的位置与第二状态下的环部53的中心线方向的位置的一部分重复。
如此,在耳机装置100中,由于能够抑制音导管3的长度,因此在第二状态下,能够增大从音导管3的端面38到第二端51b的中心线方向的距离W2。即,能够增大弯曲部分5b,从而能够提高耳体5的缓冲性。在此,所谓弯曲部分5b是指在将耳体5安装于音导管3的状态(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下,耳体5中的配置在比音导管3的端面38靠Z轴正侧的部分。
如上所述,由于能够抑制音导管3从壳体主体10的突出量,因此能够调节2阶段的耳体5的位置并能够增大耳体的弯曲部分5b,从而能够提高向用户的外耳道的安装性及音质。
<1.2.2:安装>
说明耳机装置100向用户的耳朵的安装。
使用耳机装置100时,壳体主体10配置在由耳屏、耳廓及对耳屏包围的区域,并且耳体5被插入成与外耳道密接。
由软质橡胶等形成的耳体5嵌入到外耳道,因此即使将音导管3插入到外耳道也不会感到疼痛,而能抑制安装感的下降。尤其是在耳机装置100中,由于确保较大的弯曲部分5b,因此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插入型的耳机装置的耳体5塞住外耳道,因此低音的再生能力优良。即,插入型的耳机装置能够比较忠实地再现低音域的声音。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耳机装置100中,由于较大地确保弯曲部分5b,因此通过使弯曲部分5b变形,能够容易使耳体5与外耳道密接。即,耳体5能够更可靠地堵塞外耳道,减少声音的泄漏。其结果是,在耳机装置100中,能进一步提高低音域的声音的再现性。如此,耳机装置100为小型,漏音少,隔音性高,因此音质良好。
<1.3:效果>
在此,总结第一实施方式的耳机装置200的效果。
(1)在该耳机装置100中,由于音导管3的第一外周64a的长度长于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因此能够使环部53不松弛地嵌入音导管3。其结果是,耳体5与音导管3的结合增强,能够可靠地将耳体5安装于音导管3。
(2)在该耳机装置100中,在耳体5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外周64a的至少一部分与环部53的内周面53b相接,因此环部53被音导管3压开,而在环部53沿紧固音导管3的方向产生张力。通过产生的张力将环部53按压到音导管3上,环部53不松弛地嵌入音导管3,因此能够可靠地将耳体5安装于音导管3。
(3)在该耳机装置100中,耳体5能取得环部53配置在比第一截面64靠壳体主体10侧且相对于音导管3的移动被限制的第二状态。即,将耳体5安装于音导管3时,能够安装在与第一状态下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如此,能够调整耳体5相对于音导管3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4)在该耳机装置100中,由于具有配置在与第一截面64不同的位置且与中心线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二截面63,第二截面63的第二外周63a的长度长于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因此即使在第一截面64以外的位置也能够可靠地将耳体5固定于音导管3。如此,能够选择耳体5向音导管3的安装形态,并且在任何形态下都能够可靠地将耳体5嵌入音导管3。
(5)在该耳机装置100中,当耳体5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外周63a的至少一部分与环部53的内周面53b相接,因此环部53可靠地被音导管3压开,从而在环部53沿紧固音导管3的方向产生张力。通过产生的张力将环部53按压到音导管3上,环部53不会松弛地嵌入音导管3,因此能够可靠地将耳体5安装于音导管3。
(6)在该耳机装置100中,在与第一截面64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从音导管主体35沿径向突出的第一突起134,因此环部53被第一突起134可靠地压开,不会松弛地嵌入到音导管3。
(7)在该耳机装置100中,在与第二截面63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从音导管主体35沿径向突出的第二突起133,因此环部53被第二突出部可靠地压开,不会松弛地嵌入到音导管3。
(8)在该耳机装置100中,从中心线方向观察时第一突起134与第二突起133相互错开配置,因此即使在通过第二突起133压开环部53的状态下,环部53也能够可靠地与第一突起134啮合。因此,在第二状态下,通过第一突起134限制环部53向中心线方向的移动,并且通过环部53产生的张力将环部53按压到音导管3上。其结果是,即使在第二状态下,也能够将耳体5可靠地嵌入音导管3。
(9)在该耳机装置100中,由于第一突起134具有第二卡止面134a,因此在第二状态下通过使环部53与第二卡止面134a抵接,能可靠地限制耳体5向中心线方向的移动。如此,能够将耳体5以第二状态可靠地安装于音导管3。
(10)在该耳机装置100中,由于从第一卡止面32a到第二卡止面134a的中心线方向的距离W1小于耳体5的轴向上的环部53的尺寸L1,因此第一状态下的环部53的位置与第二状态下的环部53的位置在中心线方向上部分重叠。如此,能够抑制音导管3的中心线方向的长度并阶段性地调整耳体5相对于音导管3的中心线方向上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增大耳体5的弯曲部分5b,提高耳体5作为缓冲材料的功能。
即,在耳机装置100中,通过使从壳体主体10到耳体5的距离阶段性地变化,而对应于用户的嗜好或外耳道的大小等多样性。而且,能够可靠地将耳体5固定于音导管3,同时能够抑制音导管3从壳体主体10的突出,因此能够提高安装性及音质。
(11)在该耳机装置100中,由于第二突起133具有第三卡止面133a,因此在第一状态下通过使环部53与第三卡止面133a抵接,而能够限制耳体5向中心线方向的移动。即,能够使耳体5相对于音导管3的位置稳定。〔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突起134上设置了与中心线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一阶梯面134b,但也可以取代第一阶梯面134b,而设置相对于中心线方向具有倾斜度的面。同样地,也可以取代第二阶梯面133b而在第二突起133上设置相对于中心线方向具有倾斜度的面。
以下,使用图5及图6,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耳机装置200。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同样的结构,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耳机装置100中通过将第一突起134置换成第一突起234(第一突出部的一例),并将第二突起133置换成第二突起233(第二突出部的一例)而得到耳机装置200。
第一突起234具有第二卡止面134a、第一倾斜面234b。在耳机装置100中,通过使第一阶梯面134b倾斜成随着从中心线CL沿径向离开而接近第二卡止面134a,而得到第一倾斜面234b。
在图6中,示出耳体5处于第一状态时的耳机装置200。即,在图6中,环部53嵌入凸缘32与第二突起233之间,上行至第一突起234。如图6所示,第一倾斜面234b倾斜成随着朝向壳体主体10侧而从中心线CL离开。换言之,第一倾斜面234b朝凸缘32侧倾斜。
另一方面,环部53沿紧固第一突起234的方向产生张力时,阻力从第一倾斜面234b作用于环部53。由于第一倾斜面234b朝凸缘32侧倾斜,因此从第一倾斜面234b作用于环部53的阻力沿中心线方向包含朝向凸缘32侧的方向(即,Z轴正方向)的分量。其结果是,沿中心线方向朝凸缘32侧的力作用于环部53,环部53被按压到凸缘32的第一卡止面32a上。如此,环部53按压音导管3的外周部的力被第一倾斜面234b变换成沿中心线方向朝凸缘32侧压出环部53的力。
环部53被按压到第一卡止面32a时,环部53的第一卡合面53a与第一卡止面32a保持相对向的状态。如此,第一卡合面53a与第一卡止面32a密接,因此能可靠地防止耳体5的中心线方向的移动,使耳体5的位置稳定。而且,能防止耳体5从音导管3脱落。
另外,由于第一倾斜面234b倾斜成随着从中心线CL离开而接近第二卡止面134a,因此凸缘32的第一卡止面32a与第一倾斜面234b之间形成的间隙237的中心线方向的宽度随着从中心线CL离开而增大。如此,由于间隙237的径向外侧打开,因此环部53容易嵌入间隙237。由于环部53进入间隙237,在第一状态下,能够使环部53的第一卡合面53a与凸缘32的第一卡止面32a可靠地相面对。也就是说,即使在环部53上行至第一突起234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第一卡止面32a与第一卡合面53a的径向上的错位。如此,在耳机装置200中,环部53可靠地与凸缘32啮合,因此耳体5难以从音导管3脱落。
如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耳机装置200构成为第一突起234的截面形状成为三角形(图6)。因此,由于耳体5的环部53上行至形成为三角形的第一突起234的前端而环部53产生的张力增加。此外,环部53沿三角形的斜面被向凸缘32侧及外周面35a侧施力并固定,因此可靠地挂在凸缘32上。其结果是,在耳机装置200中,能够提高耳体5与音导管3的嵌合强度。
第二突起233具有第三卡止面133a和第二倾斜面233b。在耳机装置100中,通过使第二阶梯面133b倾斜成随着从中心线CL沿径向离开而接近第三卡止面133a,能得到第二倾斜面233b。如此,第二突起233具有随着从中心线CL离开而中心线方向的宽度变窄的锥形状。因此,即使在环部53上行至第二突起233的第二状态下,由于第二突起233陷入环部53的内周面53b,因此能可靠地将耳体5固定于音导管3。
〔其它实施方式〕
在此公开的耳机装置的具体结构并未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而在不变更发明的主要内容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及修正。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音导管主体35为圆筒,但音导管主体35也可以是圆筒之外。即,音导管主体35只要为筒状即可,因此例如,音导管主体35的截面可以是椭圆,也可以是多边形。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134(或第一突起234)及第二突起133(或第二突起233)成对形成,但突起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未必非为两个。通过在音导管主体35设置突起,能得到具有比环部53的内周的长度长的外周的截面即可。因此,第一突起134(或第一突起234)包含的突起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3个以上。同样地,第二突起133(或第二突起233)包含的突起的数目也可以为1个或3个以上。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中心线方向观察时,第一突起134(或第一突起234)及第二突起133(或第二突起233)仅形成在音导管主体35的局部。例如,构成第一突起134的两个突起的周向尺寸分别设定为音导管主体35的一周长度的1/8~1/6左右(参照图3)。
然而,所述突起的周向的尺寸并未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即,只要在能够与环部53可靠地啮合的范围内即可,作为第一突起134(或第一突起234)及第二突起133(或第二突起233)的周向尺寸,也可以设定为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尺寸。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缘32沿音导管主体35的周向以绕一周的方式设置成环状,但也可以沿周向仅形成在音导管主体35的局部。即,凸缘32只要设置成通过与环部53抵接而能够限制耳体5向中心线方向移动的程度的尺寸即可。
(E)另外,从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测量到的凸缘32的径向的幅度(以下,称为突出幅度)沿音导管主体35的周向也可以不一样。例如,也可以将第二突起133的突出方向(即,Y轴方向)上的突出幅度D1(图2)设定为大于第一突起134的突出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突出幅度D2(图4)。通过如此设置凸缘32,如图3所示,在环部53与音导管主体35的外周面35a相接的位置上,凸缘32的突出幅度增大。其结果是,在第一状态下能够使环部53与凸缘32更可靠地啮合,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耳体5从音导管3的脱落。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沿中心线方向设置了两个突起(即,第一突起134及第二突起133),但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突起。
具体来说,还能够以使耳体5(更详细来说,环部53)的固定位置沿中心线方向重叠的方式在与第一突起134及第二突起133沿中心线方向错开的位置上进一步设置突起。如此通过将三个以上的突起沿中心线方向排列,能够更细微地阶段性地调整耳体相对于音导管的安装位置。
工业实用性
由于上述所示的耳机装置例如能够在便携式的音频设备中使用,因此有用。
符号说明:
100耳机装置(第一实施方式)
1耳机装置主体
2发音体
10壳体主体
11前部罩
11a前表面
11b第四卡止面
15背部罩
16软线支承部
3音导管
31音通孔
32凸缘
32a第一卡止面
35音导管主体
35a外周面
38端面
133第二突起(第二突出部的一例)
133a第三卡止面
133b第二阶梯面
134第一突起(第一突出部的一例)
134a第二卡止面
134b第一阶梯面
4软线
5耳体
5b弯曲部分
51筒部
51a第一端
51b第二端
52伞状部
53环部
53a第一卡合面
53b内周面
63第二截面
63a第二外周
64第一截面
64a第一外周
200耳机装置(第二实施方式)
233第二突起(第二突出部的一例)
233b第二倾斜面
234第一突起(第一突出部的一例)
234b第一倾斜面
237间隙
Claims (17)
1.一种耳机装置,具备:
壳体主体;
音导管,其具有从所述壳体主体突出,大致形成为筒状,并且从与所述壳体主体相反侧的端部沿径向突出的凸缘;
耳体,其由具有伸缩性的材料形成且具有设置成能够嵌入音导管的环部,能得到通过所述凸缘限制向第一方向的移动的第一状态,
所述音导管在所述凸缘与所述壳体主体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一截面,
所述第一截面的第一外周的长度长于所述环部的内周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环部的内周面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所述耳体能得到所述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截面靠所述壳体主体侧且相对于所述音导管的移动被限制的第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所述音导管具有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截面不同的位置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二截面,所述第二截面的第二外周的长度长于所述环部的内周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环部的内周面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所述音导管包括:具有中心线的筒状的音导管主体和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截面相对应的位置上且从所述音导管主体沿所述径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所述音导管具有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截面相对应的位置上且从所述音导管主体沿所述径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相互错开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具有隔着所述中心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相对向的一对第一突起,
所述第二突出部具有隔着所述中心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相对向的一对第二突起,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错开。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具有以随着朝向所述壳体侧而从所述中心线离开的方式倾斜的第一倾斜面。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垂直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侧的第二卡止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所述凸缘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垂直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侧的第一卡止面,
从所述第一卡止面到所述第二卡止面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耳体的轴向上的所述环部的第一尺寸。
13.根据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突出部具有设置在所述凸缘侧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三卡止面。
14.根据权利要求6~13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截面上测量时,所述音导管的壁厚在形成有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位置上成为最大。
15.根据权利要求7~14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截面上测量时,所述音导管的壁厚在形成有所述第二突出部的位置上成为最大。
16.一种耳机装置主体,具备:
壳体主体;
筒状的音导管主体,其从所述壳体主体突出;
凸缘,其设置在所述音导管的与所述壳体主体相反侧的端部,并从所述音导管主体沿径向突出;
第一突出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凸缘之间,并从所述音导管主体沿所述径向突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耳机装置主体,其中,
还具备设置在比所述第一突出部靠所述壳体主体侧并从所述音导管主体沿所述径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16123 | 2009-05-13 | ||
JP2009-116123 | 2009-05-13 | ||
PCT/JP2010/002907 WO2010131426A1 (ja) | 2009-05-13 | 2010-04-22 | イヤホン装置およびイヤホン装置本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19535A true CN102119535A (zh) | 2011-07-06 |
Family
ID=43084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021794A Pending CN102119535A (zh) | 2009-05-13 | 2010-04-22 | 耳机装置及耳机装置主体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91536B2 (zh) |
JP (1) | JP5382821B2 (zh) |
CN (1) | CN102119535A (zh) |
WO (1) | WO2010131426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07424A (zh) * | 2014-09-05 | 2016-03-16 | 哈博拉有限公司 | 一种免提耳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249287B2 (en) | 2010-08-16 | 2012-08-21 | Bose Corporation | Earpiece positioning and retaining |
US10291980B2 (en) | 2006-06-30 | 2019-05-14 | Bose Corporation | Earpiece positioning and retaining |
US8280093B2 (en) * | 2008-09-05 | 2012-10-02 | Apple Inc. | Deformable ear tip for earphone and method therefor |
EP2443842B1 (en) * | 2009-06-16 | 2017-12-20 | Sivantos Pte. Ltd. | Hearing aid with a replaceable insertion cap |
US8737669B2 (en) | 2011-07-28 | 2014-05-27 | Bose Corporation | Earpiece passive noise attenuating |
DE102011088356A1 (de) * | 2011-12-13 | 2013-06-13 | Sennheiser Electronic Gmbh & Co. Kg | In-Ear Hörer oder Ohrkanalhörer |
ES2650616T3 (es) | 2012-07-27 | 2018-01-19 | Freebit As | Unidad de oído de subtragus |
USD707652S1 (en) * | 2013-01-03 | 2014-06-24 | Beats Electronics, Llc | Audio listening system |
USD712382S1 (en) | 2013-01-03 | 2014-09-02 | Beats Electronics, Llc | Audio listening system |
TW201440542A (zh) * | 2013-04-03 | 2014-10-16 | Cotron Corp | 耳機 |
USD738864S1 (en) * | 2014-02-21 | 2015-09-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arphone |
USD732508S1 (en) * | 2014-03-03 | 2015-06-23 | Pioneer Corporation | Earphone |
USD728533S1 (en) | 2014-03-31 | 2015-05-05 | Skullcandy, Inc. | Headphone |
KR101539662B1 (ko) * | 2014-05-12 | 2015-07-29 | 최수민 | 이어핀을 이어폰에 고정시키기 위한 링 |
USD734744S1 (en) * | 2014-05-15 | 2015-07-21 | Apple Inc. | Audio listening system |
USD958776S1 (en) | 2014-05-15 | 2022-07-26 | Apple Inc. | Earpiece |
USD752542S1 (en) | 2014-05-30 | 2016-03-29 | Roam, Inc. | Earbud system |
JP1529559S (zh) * | 2014-08-27 | 2015-07-27 | ||
USD760189S1 (en) * | 2014-09-03 | 2016-06-28 | Sennheiser Electronic Gmbh & Co. Kg | Earphones |
USD752020S1 (en) * | 2014-09-03 | 2016-03-22 | Zound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Ab | Earphone |
USD755759S1 (en) * | 2014-11-14 | 2016-05-10 | Hejin Cai | In-ear headphone |
USD746792S1 (en) * | 2014-11-21 | 2016-01-05 | Spigen Korea Co., Ltd. | Earphone |
JP1527145S (zh) * | 2014-12-25 | 2015-06-22 | ||
USD760202S1 (en) * | 2015-03-20 | 2016-06-28 | Imore Inc. | Earphone |
USD775108S1 (en) * | 2015-03-27 | 2016-12-27 | 1More Inc. | Earphone |
USD780157S1 (en) * | 2015-04-21 | 2017-02-28 | Zound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Ab | In ear headphone |
USD782998S1 (en) * | 2015-06-08 | 2017-04-04 | Lg Electronics Inc. | Earphone |
USD782997S1 (en) * | 2015-06-08 | 2017-04-04 | Lg Electronics Inc. | Earphone |
USD799316S1 (en) | 2015-06-09 | 2017-10-10 | Apple Inc. | Package with earphones |
JP1544500S (zh) * | 2015-06-17 | 2016-02-29 | ||
USD772844S1 (en) * | 2015-08-05 | 2016-11-29 |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 Headphone |
USD773435S1 (en) * | 2015-08-05 | 2016-12-06 |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 Headphone |
USD778268S1 (en) * | 2015-09-18 | 2017-02-07 | 1More Inc. | Earphone |
JP1556458S (zh) * | 2015-12-04 | 2016-08-15 | ||
US10321219B2 (en) | 2015-12-28 | 2019-06-11 | Hearing Components, Inc. | Earphone tip with universal sound port attachment core |
USD825523S1 (en) * | 2016-01-06 | 2018-08-14 | I.Am.Plus, Llc | Set of earbuds |
USD813849S1 (en) * | 2016-01-13 | 2018-03-27 | Urbanista AB | Headphone |
USD796475S1 (en) * | 2016-03-09 | 2017-09-05 | Plantronics, Inc. | Communications headset |
USD789911S1 (en) * | 2016-03-14 | 2017-06-20 | Chris J. Katopis | Earbud |
USD816636S1 (en) * | 2016-05-06 | 2018-05-01 | Gn Audio A/S | Headphones |
JP1575302S (zh) * | 2016-05-06 | 2017-05-01 | ||
USD809487S1 (en) * | 2016-06-30 | 2018-02-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arphone |
USD817301S1 (en) | 2016-08-26 | 2018-05-08 | Apple Inc. | Headphones |
USD806059S1 (en) * | 2016-08-31 | 2017-12-26 |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 Headphone |
JP1580450S (zh) | 2016-08-31 | 2017-07-03 | ||
USD806685S1 (en) * | 2016-08-31 | 2018-01-02 |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 Headphone |
USD824359S1 (en) | 2016-08-31 | 2018-07-31 |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 Headphone |
USD822009S1 (en) * | 2016-09-20 | 2018-07-03 | Audio-Technica Corporation | Earphone |
JP1578195S (zh) * | 2016-09-20 | 2017-06-05 | ||
USD816637S1 (en) * | 2016-11-08 | 2018-05-01 | Muzik Inc. | Convertible wired or wireless earbud |
KR101827386B1 (ko) * | 2016-12-30 | 2018-02-09 | 크레신 주식회사 | 이어폰용 가변 이어팁 |
USD815069S1 (en) * | 2017-01-02 | 2018-04-10 | Jayfi Inc | Earphone |
USD825534S1 (en) * | 2017-01-04 | 2018-08-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arphone |
USD847782S1 (en) * | 2017-02-08 | 2019-05-07 | Sennheiser Communications A/S | Snap on-off headset |
USD847783S1 (en) * | 2017-02-09 | 2019-05-07 | Sennheiser Communications A/S | Headset including an earhook |
USD837768S1 (en) * | 2017-02-16 | 2019-01-08 | Tong De Limited | Pair of in-ear headphones |
USD847784S1 (en) * | 2017-02-20 | 2019-05-07 | Sennheiser Communications A/S | Headset including a neckband |
TWM549497U (zh) * | 2017-05-17 | 2017-09-21 | 尤世璋 | 耳塞結構及耳機裝置 |
JP6482600B2 (ja) * | 2017-06-09 | 2019-03-13 | エレコム株式会社 | インイヤー型イヤホン用のカバー |
USD843971S1 (en) * | 2017-06-27 | 2019-03-26 | 1More Inc. | Earphone |
JP1598689S (zh) * | 2017-08-10 | 2018-03-05 | ||
USD862412S1 (en) | 2017-11-29 | 2019-10-08 |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 Headphone |
USD846533S1 (en) * | 2017-12-12 | 2019-04-23 | Yong Guo | Earphones |
USD862422S1 (en) | 2017-12-29 | 2019-10-08 |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 Headphone |
USD855581S1 (en) * | 2018-01-17 | 2019-08-06 | Lindero Electronics Co., Ltd. | Wireless earphone |
WO2019168504A1 (en) * | 2018-02-27 | 2019-09-06 | Advanced Bionics Ag | Sound delivery apparatuses for audiometric measurements |
USD882545S1 (en) * | 2018-06-06 | 2020-04-28 | Lindero Electronics Co., Ltd. | Wireless earphone |
USD872065S1 (en) * | 2018-08-16 | 2020-01-07 | Guangzhou Lanshidun Electronic Limited Company | Earphone |
USD918180S1 (en) * | 2018-09-07 | 2021-05-04 | Plantronics, Inc. | Ear loop earbud |
US10652644B2 (en) * | 2018-09-20 | 2020-05-12 | Apple Inc. | Ear tip designed to enable in-ear detect with pressure change in acoustic volume |
USD876399S1 (en) * | 2018-09-27 | 2020-02-25 | Logitech Europe S.A. | Single piece headphone |
CA187877S (en) * | 2018-12-10 | 2020-10-02 | Huawei Tech Co Ltd | Earphone |
USD918177S1 (en) * | 2018-12-17 | 2021-05-04 | Sony Corporation | Earphone |
USD897320S1 (en) | 2019-03-25 | 2020-09-29 | Apple Inc. | Pair of earphones |
USD905002S1 (en) | 2019-05-09 | 2020-12-15 | Apple Inc. | Case with earphones |
USD896200S1 (en) | 2019-03-25 | 2020-09-15 | Apple Inc. | Earphones |
USD904901S1 (en) | 2019-03-25 | 2020-12-15 | Apple Inc. | Case with earphones |
CA190078S (en) | 2019-03-25 | 2021-04-23 | Apple Inc | Case |
WO2020238619A1 (en) * | 2019-05-28 | 2020-12-03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Earphone |
USD906297S1 (en) * | 2019-09-13 | 2020-12-29 | Apple Inc. | Pair of earphones |
USD909347S1 (en) | 2019-09-20 | 2021-02-02 | Apple Inc. | Earphone |
USD887396S1 (en) * | 2019-10-23 | 2020-06-16 | Shenzhen Earfun Technology Co., Ltd. | Wireless headset |
USD1009842S1 (en) * | 2019-10-29 | 2024-01-02 | Sony Corporation | Pair of earphones |
USD882553S1 (en) * | 2019-12-06 | 2020-04-28 | Shenzhen Xinzhengyu Technology Co., Ltd | Earphones |
USD945405S1 (en) * | 2020-04-01 | 2022-03-08 | Target Brands, Inc. | Earphone |
USD938399S1 (en) * | 2020-04-01 | 2021-12-14 | Target Brands, Inc. | Earphone |
USD963611S1 (en) * | 2020-05-04 | 2022-09-13 | Jawb Acquisition, Llc | Earphone |
USD953301S1 (en) * | 2020-05-11 | 2022-05-31 | Shenzhen Vantide Technology Co. LTD | Wireless headset |
USD903639S1 (en) * | 2020-06-24 | 2020-12-01 | Shenzhen Ginto E-commerce Co., Limited | Earphone |
USD980185S1 (en) | 2020-07-02 | 2023-03-07 | Apple Inc. | Earphones |
USD905667S1 (en) * | 2020-08-13 | 2020-12-22 | Shenzhen Taifeitong Technology Co., Ltd. | Earphones |
KR102292926B1 (ko) * | 2020-08-27 | 2021-08-25 | 주식회사 알머스 | 이어폰용 가변 이어팁 |
USD956720S1 (en) * | 2020-09-30 | 2022-07-05 | Shenzhen Zi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 Earphone |
USD951916S1 (en) * | 2020-11-19 | 2022-05-17 | Shenzhen Ginto E-commerce Co., Limited | Earphone |
USD935434S1 (en) * | 2021-03-02 | 2021-11-09 | Ruibo Cai | Earphone |
USD935435S1 (en) * | 2021-03-10 | 2021-11-09 | Ruibo Cai | Earphone |
USD963607S1 (en) * | 2021-04-07 | 2022-09-13 | Logitech Europe S.A. | Audio earpiece |
KR102417567B1 (ko) * | 2021-04-12 | 2022-07-06 | 부전전자 주식회사 | 타원형 노즐을 구비한 마이크로스피커의 이어팁 구조 |
USD947159S1 (en) * | 2021-04-30 | 2022-03-29 | Xiaochun Liang | Earphones |
USD1021864S1 (en) * | 2021-07-19 | 2024-04-09 | Zound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Ab | Earbud |
USD1044768S1 (en) * | 2023-03-16 | 2024-10-01 | Fengyang Huang | Earphone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44899A (ja) * | 1988-08-04 | 1990-02-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インナーイヤー型ヘッドホン |
CN1929692A (zh) * | 2006-09-11 | 2007-03-14 | 任炎胜 | 入耳式小耳机 |
CN201114716Y (zh) * | 2007-07-10 | 2008-09-10 | 三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陶瓷内壳罩的耳机及其发话器 |
CN201150118Y (zh) * | 2007-01-19 | 2008-11-12 | 深圳市冠旭电子有限公司 | 入耳式耳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82211B2 (ja) | 1995-08-23 | 2007-02-1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イヤホン装置 |
JP3798402B2 (ja) | 2003-12-24 | 2006-07-19 | フォスター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サート型ヘッドホン |
JP2005278015A (ja) * | 2004-03-26 | 2005-10-06 | Star Micronics Co Ltd | イヤホン |
US7512243B2 (en) * | 2004-08-25 | 2009-03-31 | Phonak Ag | Hearing protection earplug with a movable attenuation butt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use of the same |
JP4709017B2 (ja) | 2006-01-12 | 2011-06-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イヤホン装置 |
US8101103B2 (en) | 2007-02-06 | 2012-01-24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Earbu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JP2008277909A (ja) | 2007-04-25 | 2008-11-13 | Audio Technica Corp | 挿入型イヤホン |
JP2009055248A (ja) * | 2007-08-24 | 2009-03-12 | Sony Corp | イヤホン |
-
2010
- 2010-04-22 US US13/059,201 patent/US839153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4-22 JP JP2011513231A patent/JP538282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4-22 WO PCT/JP2010/002907 patent/WO201013142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4-22 CN CN2010800021794A patent/CN10211953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44899A (ja) * | 1988-08-04 | 1990-02-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インナーイヤー型ヘッドホン |
CN1929692A (zh) * | 2006-09-11 | 2007-03-14 | 任炎胜 | 入耳式小耳机 |
CN201150118Y (zh) * | 2007-01-19 | 2008-11-12 | 深圳市冠旭电子有限公司 | 入耳式耳机 |
CN201114716Y (zh) * | 2007-07-10 | 2008-09-10 | 三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陶瓷内壳罩的耳机及其发话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唐文其: ""有源抗噪耳机的设计实现"",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07424A (zh) * | 2014-09-05 | 2016-03-16 | 哈博拉有限公司 | 一种免提耳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382821B2 (ja) | 2014-01-08 |
JPWO2010131426A1 (ja) | 2012-11-01 |
US20110176700A1 (en) | 2011-07-21 |
US8391536B2 (en) | 2013-03-05 |
WO2010131426A1 (ja) | 2010-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19535A (zh) | 耳机装置及耳机装置主体 | |
USRE48424E1 (en) | Custom fit in-ear monitors utilizing a single piece driver module | |
US7477756B2 (en) | Isolating deep canal fitting earphone | |
CN101420646B (zh) | 耳垫和耳机 | |
KR101558020B1 (ko) | 방한용 귓집 타입의 쌍방향 통화용 헤드셋 | |
CN1812632B (zh) | 耳廓用支撑部件以及具有耳廓用支撑部件的耳机 | |
CN107113487B (zh) | 声音输出装置和声音引导装置 | |
US9774963B1 (en) | Ear-wing | |
CN101933340A (zh) | 入耳式耳机和头戴式耳机 | |
JP2015511805A (ja) | イヤーセット用防音ハウジング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有無線イヤーセット | |
US11381897B2 (en) | Variable eartip for earphone | |
KR102545214B1 (ko) | 이어폰용 이어팁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어폰 | |
CN105407424A (zh) | 一种免提耳机 | |
KR101535916B1 (ko) | 음향필터가 설치된 이어피스 및 이어폰 | |
RU2657691C1 (ru) | Персональные акустические системы и гибкие элементы крепления наушников для них | |
CN205081917U (zh) | 多耳挂切换式耳机 | |
CN101023707B (zh) | 用于助听器的耳机以及助听器 | |
JP6025244B2 (ja) | イヤパッドおよびこのイヤパッドを用いたイヤホン | |
CN205081918U (zh) | 耳挂式耳机 | |
KR100850988B1 (ko) | 이탈방지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어셋 | |
JP2008042310A (ja) | 補聴器 | |
KR200200161Y1 (ko) | 이어폰 커버 | |
CN110858946A (zh) | 用于助听器的听筒的弹性的阻尼元件和助听器 | |
TWI831019B (zh) | 入耳式耳機 | |
KR200417044Y1 (ko) | 이어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