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7926B - 电源供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供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7926B
CN102117926B CN200910215716.2A CN200910215716A CN102117926B CN 102117926 B CN102117926 B CN 102117926B CN 200910215716 A CN200910215716 A CN 200910215716A CN 102117926 B CN102117926 B CN 1021179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gen
housing
power supply
connecting portion
fuel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157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7926A (zh
Inventor
谷杰人
薛展立
许雅意
曹芳海
太原丽子
蔡幸芬
洪剑长
郑名山
陈政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to CN20091021571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179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17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7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7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79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电源供应装置包括一燃料电池、一制氢单元、一止逆阀及一排气阀。燃料电池具有一氢气入口及一氢气出口。制氢单元连接氢气入口并用以产生一氢气。止逆阀设于氢气入口,用以防止燃料电池内部的氢气流至制氢单元,及外界空气进入燃料电池内部。排气阀设于氢气出口,用以排出燃料电池内的氢气。本发明通过两个阀分别设于燃料电池的氢气入口及氢气出口,用于控制燃料电池内部的压力,提高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

Description

电源供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供应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整合燃料电池的电源供应装置。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原理为利用氢气当原料,以氧气当氧化剂,使氢气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而得到水和电。
燃料电池包括氢气出口及氢气入口。氢气出口与大气环境连通,而氢气入口连接于一氢气源。进入燃料电池内部但未及参与反应的氢气,随即从氢气出口流出至大气环境,使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有限,且造成清气的浪费使氢气的使用率无法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供应装置,其包括燃料电池及两个阀(valve),该两个阀分别设于燃料电池的氢气入口及氢气出口,用于控制燃料电池内部的压力,提高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及防止空气进入燃料电池,以延长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电源供应装置。电源供应装置包括一燃料电池、一制氢单元、一止逆阀及一排气阀。燃料电池具有一氢气入口及一氢气出口。制氢单元连接于氢气入口并用以产生一氢气进入燃料电池内。止逆阀设于氢气入口,用以防止燃料电池内部的氢气从氢气入口流出。排气阀设于氢气出口,用以排出燃料电池内部的氢气。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源供应装置的功能方块图;
图2为图1的电源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局部A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局部B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固态氢燃料与吸水性材料接触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固态氢燃料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第三连接部卡扣于第一连接部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电源供应装置
102、202:燃料电池
104、304、404:制氢单元
106:止逆阀
108:排气阀
110:质子交换膜
112:氢气入口
114:氢气出口
116:正电极
118:负电极
120:进气门
122:弹性元件
124:排气门
126:内壁
128、428:固态氢燃料
130:吸水性材料
132、332、432:第一壳体
134、334:第二壳体
136:第一开口
138、338:第三开口
140:第二开口
142、144:一端
146:薄膜
148:尖部
150、350:第一连接部
152、352:第二连接部
154、354:第三连接部
156、390:另一端
158:固定部
160、360:吸水元件
162、362:气液分离膜
164:载体
178:卡合部
188:盖体
190:第一密封元件
192:第二密封元件
194:通道
266:脱氧剂
268:脱氧元件
270:第二贯孔
272:第五连接部
274:第一贯孔
276:第四连接部
480:泵
482:入水口
484:出水口
486:第三开口
a:段差结构
A、B:局部
D1、D2:内径
D4、D5:外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出较佳实施例作为本发明的说明,然而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仅为举例说明之用,而绘制的附图为配合说明,并非作为限缩本发明保护范围之用。再者,实施例的图示也省略不必要的元件,以利清楚显示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源供应装置的功能方块图。电源供应装置100包括一燃料电池(Fuel Cell)102、一制氢单元104、一止逆阀(check valve)106及一排气阀108。制氢单元104用以产生一氢气进入燃料电池102内。
通过止逆阀106及排气阀108,可控制并稳定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压力,使燃料电池102在一稳定且足够的氢气压力下产生电力,并减少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及杂质进入燃料电池102内部。
电源供应装置100可用于与一电子装置(未绘示)电连接,以供电给该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例如是可携式通讯装置、计算机(computer)、手电筒或其它种类的电子装置。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另一实施状态中,电源供应装置100也可与一蓄电元件,例如是锂电池电连接,以供电给该蓄电元件,让该蓄电元件储存电力,然后蓄电元件再将储存的电力提供给电子装置。
燃料电池102可以是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型或其它型式的燃料电池。本实施例以质子交换膜型的燃料电池为例作说明。
请参照图2,其绘示图1的电源供应装置的示意图。燃料电池102包括一质子交换膜110、正电极116及负电极118及并具有一氢气入口112及一氢气出口114。
一管路(未绘示)可连接氢气入口112与制氢单元104,以将制氢单元104产生的氢气传输至燃料电池102。止逆阀106设于氢气入口112,用以防止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回流至制氢单元104。排气阀108设于氢气出口114,用以排出燃料电池102内的氢气。
详细而言,止逆阀106可防止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流出至大气环境,具有累积氢气的作用,使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压力蓄压至该预设压力。排气阀108在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压力达到该预设压力时开启,以排出过量的氢气,维持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压力在该预设压力范围内。其中,该预设压力可以是燃料电池102内部的安全工作压力或使燃料电池102具高发电效率的工作压力。以下详细说明止逆阀106及排气阀108的细部结构。
请参照图3,其绘示图2中局部A的示意图。止逆阀106包括一进气门120,其以例如是枢接的方式,可动地设于燃料电池102的内部并选择性地露出氢气入口112,以让氢气进入燃料电池102的内部。
由于氢气入口112的内壁具有一段差结构a,故当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欲从氢气入口112流出时,进气门120被段差结构a止挡,因此燃料电池102内部的氢气无法从氢气入口112流出。然,本实施例的止逆阀106并不限于图3的结构,在其它实施态样中,止逆阀106可以是其它构造的止逆阀或方向控制阀等,本实施例并不对止逆阀106的结构作任何限制。
请参照图4,其绘示图2中局部B的示意图。排气阀108包括一弹性元件122及一排气门124。弹性元件122的一端固设于燃料电池102的氢气出口114的内壁126,弹性元件122用以提供一弹性力以遮蔽氢气出口114。排气门124可动地连接于弹性元件122的另一端。当燃料电池102内氢气压力的作用在排气门124的力量达到该弹性力时,排气门124被推动而开启以排出燃料电池102内过量的氢气。
本实施例的排气阀108并不限于图4所示的结构,在其它实施态样中,排气阀108可以是其它型式的阀。亦即,本实施例并不对排气阀108的结构及型式作任何限制。举例来说,在一实施态样中,排气阀108也可为止逆阀,用以防止外界的气体及杂质进入燃料电池102的内部。或者,在另一实施态样中,排气阀108可为压力控制阀或方向控制阀等。
以下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的制氢单元104。请参照图5,其绘示图1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制氢单元104包括一第一壳体132、一第二壳体134、一固态氢燃料128及一吸水性材料130。吸水性材料130吸附有水,用以与固态氢燃料128进行放氢反应。
固态氢燃料128包括一氢化物粉体及一放氢触媒粉体,该氢化物粉体例如是硼氢化钠(NaBH4),该放氢触媒粉体为数个金属纳米粒子。该些金属纳米粒子选自于由钌(Ru)、钴(Co)、镍(Ni)、铁(Fe)、锰(Mn)以及铜(Cu)所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或两种以上金属纳米粒子搭配。其中,放氢触媒粉体的一平均粒径为1μm至10mm。
在一实施态样中,该放氢触媒粉体包括数个触媒载体及上述的金属纳米粒子,该些金属纳米粒子可披覆于该些触媒载体的表面。在另一实施态样中,该放氢触媒粉体包括数个触媒载体及上述的金属离子,该些金属离子可螯合于该些触媒载体的表面。
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132可以是具有中空部的管体,固态氢燃料128设于第一壳体132内。第一壳体132具有一第一开口136及一第三开口138。第一开口136设于第一壳体132的一端142,第三开口138可通过一管路(未绘示)连通氢气入口112。
第二壳体134可以是具有中空部的管体,吸水性材料130设于第二壳体134内。第二壳体134具有一第二开口140。第二开口140设于第二壳体134的一端144,第一壳体132的该端142连接于第二壳体134的该端144。
第一壳体132及第二壳体134可制成笔状或其它轻薄短小的壳体,可随身携带,相当方便。
如图5所示,第二开口140的内径D2大于固态氢燃料128的外径D4,第二壳体134的外径D5小于第一开口136的内径D1,使第二壳体134可经由第一开口136进入到第一壳体132内后,吸水性材料130与固态氢燃料128接触而进行放氢反应,产生的氢气由第三开口138流至燃料电池102。
本文所称的“外径”指元件外侧的径向尺寸,而“内径”指元件内侧的径向尺寸,并不限于是圆形截面的内侧直径或外侧直径。
制氢单元104更包括一盖体188、一吸水元件160、一气液分离膜162及一第一密封元件190。盖体188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壳体132,例如盖体188以螺纹锁附或压配的方式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壳体132。盖体188可具有一通道194,通道194与第三开口138相连通。
气液分离膜162可设于盖体188上,吸水元件160可设于第一壳体132内,吸水元件160及气液分离膜162位于第三开口138与固态氢燃料128之间。
吸水元件160例如是棉花、海绵或酚醛塑料发泡物可设于第一壳体132内,用以吸收未参与反应的水,防止未参与反应的水流至燃料电池102。较佳地但非限定地,吸水元件160遮蔽整个第三开口138。
气液分离膜162可挡住未反应的水并只让氢气通过,较佳地但非限定地,气液分离膜162遮蔽整个第三开口138。
在一实施状态中,若吸水性材料130与固态氢燃料完全反应或未参与反应的水量较少,则可省略吸水元件160及气液分离膜162。少量的未参与反应的水会沾附于第一壳体132及第二壳体134的壁面上,故即使省略吸水元件160及气液分离膜162也不会有水流出至外界或从第三开口138流出。
第一密封元件190,例如是具有弹性的O型环,其设于盖体188上。当盖体188锁附于第一壳体132时,第一密封元件190被挤压于盖体188与第一壳体132之间而产生密封效果,可防止未反应的水从第三开口138泄漏出去。
第二壳体134包括一第二密封元件192及一薄膜146。薄膜146遮蔽第二开口140,避免吸水性材料130从第二开口140掉出。固态氢燃料128具有一尖部148,其设于固态氢燃料128中朝向薄膜146的一端,用以刺破薄膜146。当第二壳体134进入第一壳体132的过程中,固态氢燃料128将穿破薄膜146,使固态氢燃料128与吸水性材料130得以接触,如图6所示,其绘示图5的固态氢燃料与吸水性材料接触的示意图。
第二密封元件192,例如是具有弹性的O型环,其设于第二壳体134的另一端156。当第二壳体134进入第一壳体132时,第二密封元件192被挤压于第二壳体134与第一壳体132之间而产生密封效果,可防止未反应的水泄漏至外界。
如第一壳体132更包括一第一连接部150,其设于第一壳体132的该端142。第二壳体134更包括一第二连接部152及一第三连接部154。第二连接部152设于第二壳体134的该端144,第三连接部154设于第二壳体134的另一端15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50与第二连接部152为相配合的螺纹,而第一连接部150与第三连接部154为相配合的螺纹。
第二连接部152选择性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50或第三连接部154。进一步地说,当第二壳体134未进入第一壳体132内部时,第一连接部150连接第二连接部152,而当第二壳体134进入第一壳体132内部后,第一连接部150可连接第三连接部154。进一步地说,当使用者欲使用制氢单元104时,可转动图5的第一壳体132或第二壳体134,使第二壳体134进入第一壳体132,如图6的状态。当使用者不使用制氢单元104时,可转动图6的第一壳体132,使固态氢燃料128与吸水性材料130脱离,如图5所示。通过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152及第三连接部154的设置,使第一壳体132与第二壳体134可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请回到图5,第一壳体132更包括一固定部158,其设于第一壳体132的内侧壁与固态氢燃料128之间,以固定固态氢燃料128。固定部158可固设于第一壳体132的内侧壁,固定部158可具有一卡合部178,例如是贯孔,固态氢燃料128卡合于卡合部178。
以下详细说明固态氢燃料128的构造。
请参照图7,其绘示图5的固态氢燃料的示意图。制氢单元104可更包括一载体164,固态氢燃料128设于载体164。载体164的外形可以是中空柱状,固态氢燃料128可附着于载体164的外表面。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在一实施状态中,固态氢燃料128也可同时附着于载体164的内、外表面。或者,固态氢燃料128也可仅附着于载体164的内表面。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在另一实施状态中,固态氢燃料128也可不形成于载体164上。
载体164为一中空载体,可提供更多的表面积,使更多的固态氢燃料128可设于载体164上,增加固态氢燃料128与水产生放氢反应的速率。
在一实施状态中,载体的外形也可为平板状或其它任意外形。载体的外形可配合第一壳体132及第二壳体134的外形而定,本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制。
载体164可以是一具有可挠性的多孔隙载体,其可由金属形成,例如是发泡镍(Ni-foam)网、镍网、铁丝网或铜丝网。由于载体164具可挠性,故可被卷曲成如图7所示中空柱状。
多孔隙的载体164可将固态氢燃料128吸附于多孔隙内,使固态氢燃料128可使用涂布方式形成于载体164上。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固态氢燃料128可使用其它方式形成于载体164上,例如是喷布,浸泡等其它方式。
请回到图5,吸水性材料130包括吸水体及水。吸水体可以是高分子聚合物或该高分子与一棉质材料的组合,其成份包括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酯、聚环氧乙烷、淀粉接枝共聚物、或橡胶共混物。较佳但非限定地,吸水性材料130的吸水率可介于1∶10至1∶40之间,以得到较佳的放氢反应。其中,吸水率1∶10指1公克的吸水体可吸附10公克的水。此外,吸水性材料130可形成颗粒状,较佳但非限定地,每颗吸水性材料130的大小大致上均匀。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8,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的示意图。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之处沿用相同标号,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实施例的燃料电池202与第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102不同之处在于,燃料电池202更包括一脱氧剂266。脱氧剂266可吸收未参与反应的氧气,避免氧气与氢气反应后产生过高的热量将质子交换膜110烧毁。
燃料电池202更包括一脱氧元件268并具有一第一贯孔274及一第四连接部276。第一贯孔274贯穿燃料电池202的壁厚以连通燃料电池202的内部与外界。第四连接部276,例如是螺纹,设于第一贯孔274的内壁面。
脱氧元件268具有一中空部(未绘示)、一第二贯孔270及一第五连接部272。第二贯孔270从脱氧元件268的外壁面(未标示)贯穿至该中空部。第五连接部272,例如是与第四连接部276相配合的螺纹,设于脱氧元件268的外壁面,用以连接于第四连接部276。其中,脱氧剂266设于中空部,氧气可通过第二贯孔270进入到脱氧元件268内部,并被脱氧剂266吸附。在一实施状态中,第四连接部276与第五连接部272的外形可以是相配合的锥形,用于使第四连接部276与第五连接部272连接时产生密封效果,也可使脱氧元件268成为抽取式的脱氧元件。
由于脱氧元件268为可分离式,方便使用者更换脱氧剂266。较佳地,脱氧元件268更包括一盖子(未绘示),在取下该盖子后即可更换位于该中空部内的脱氧剂266。
虽然本实施例燃料电池202的脱氧剂266以位于脱氧元件268内为例作说明,然此非用限制本实施例,在一实施状态中,燃料电池也可省略脱氧元件268、第一贯孔274及第四连接部276,脱氧剂266改以应用贴附、锁附或其它方式设于燃料电池202的内部,例如是氢气入口112或氢气出口114的内壁。在启动制氢单元104后,可吸附来自于制氢单元104和燃料电池202内部的氧气,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功效。
此外,在其它实施状态中,脱氧剂266也可设于制氢单元104内部,例如是出口通道194内。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9,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之处沿用相同标号,在此不再赘述。第三实施例的制氢单元304与第一实施例的制氢单元104不同之处在于,制氢单元304的连接部为凸部或凹部。
第一连接部350为一凹部,设于第一壳体332。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54为一凸部,设于第二壳体334,用以卡扣于第一连接部350,如图9所示。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实施例,在另一实施状态中,第一连接部350也可为凸部,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54可为凹部。
此外,本实施例的制氢单元304可省略盖体,第三开口338设于第一壳体332的另一端390并用以连接于氢气入口。
吸水元件360及气液分离膜362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吸水元件160及气液分离膜162,在此不再赘述。
特别一提的是,吸水元件360及气液分离膜362防止未反应的水从第三开口338流出,而第二连接部352卡扣于第一连接部350,可防止异物侵入制氢单元304内部。此外,当第二壳体334进入第一壳体332后,第三连接部354可卡扣于第一连接部350而产生密封效果,防止未反应的水泄漏出来,如图10所示,其绘示图9的第三连接部卡扣于第一连接部的示意图。
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54的尺寸可略大于第一连接部350,使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54紧密地卡扣于第一连接部350,提升制氢单元304的密封性。
此外,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54的材质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材质,例如是橡胶、硅胶,只要稍微用力便能将第二连接部352及第三连接部354卡扣于第一连接部350内。
虽然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制氢方式以固态氢燃料与吸水性材料混合为例作说明,然而也可使用液态水代替吸水性材料。以下以第四实施例说明。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制氢单元的示意图。第四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之处沿用相同标号,在此不再赘述。第四实施例的制氢单元404与第一实施例的制氢单元104不同之处在于,制氢单元404可省略吸水性材料。
制氢单元404包括一第一壳体432、一泵(pump)480及一固态氢燃料428。
第一壳体432具有一入水口482、一出水口484及一第三开口486,第三开口486连接于氢气入口112。
固态氢燃料428设于第一壳体432内。固态氢燃料428用以与液态水进行放氢反应。
泵480连接于入水口482及出水口484,用以将液态水传输至第一壳体432内或抽出第一壳体432内的液态水。进一步地说,当使用者欲使用制氢单元404时,可启动泵480的供水功能,使液态水进入第一壳体432内。当使用者不使用制氢单元404时,可启动泵480的抽水功能,抽出第一壳体432内的液态水。
虽然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制氢方式以固态氢燃料混合吸水性材料或液态水为例作说明,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它实施状态中,制氢单元可以是其它型式的制氢设备,例如是以储存有氢气的高压钢瓶、应用金属放氢技术的制氢装置,或是使用其它化学产氢方式的制氢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电源供应装置,通过两个阀分别设于燃料电池的氢气入口及氢气出口,用于控制燃料电池内部的压力,提高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
综上所述,虽然已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4)

1.一种电源供应装置,包括:
燃料电池(Fuel Cell),具有氢气入口及氢气出口;
制氢单元,连接于该氢气入口并用以产生一氢气进入该燃料电池内;该制氢单元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入水口、出水口及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用以连通于该氢气入口;
泵(pump),连接于该入水口及该出水口,用以将水传输至该第一壳体内或抽出该第一壳体内的水;及
固态氢燃料,设于该第一壳体内,该固态氢燃料用以与水进行放氢反应;
止逆阀(check valve),设于该氢气入口,用以防止该燃料电池内部的该氢气从该氢气入口流出;以及
排气阀,设于该氢气出口,用以排出该燃料电池内部的该氢气,该排气阀用以防止外界的气体进入该燃料电池的内部且当该燃料电池内部的氢气压力达到一预设压力时,该排气阀开启以排出该燃料电池内的该氢气,该排气阀包括:
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的一端固设于该燃料电池,该弹性元件用以提供一弹性力;以及
排气门,可动地连接于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
其中,当该燃料电池内的该氢气的作用力达到该弹性力时,该排气门被推动而开启以排出该燃料电池内的该氢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止逆阀包括:
进气门,可动地设于该燃料电池并选择性地露出该氢气入口,以让该氢气进入该燃料电池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包括:
吸水性材料,吸附有水,以与该固态氢燃料进行放氢反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更具有第一开口,该制氢单元包括:
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开口,该吸水性材料设于该第二壳体内,该第二开口的内径大于该固态氢燃料的外径,该第二壳体的外径小于该第一开口的内径,使该第二壳体经由该第一开口进入到该第一壳体内后,该吸水性材料与该固态氢燃料接触而产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开口设于该第一壳体的一端,该第二开口设于该第二壳体的一端,该第一壳体连接于该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包括一薄膜,该薄膜遮蔽该第二开口;
其中,该第二壳体进入该第一壳体的过程中,该固态氢燃料穿破该薄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固态氢燃料具有一尖部,该尖部设于该固态氢燃料中朝向该薄膜的一端,用以刺破该薄膜。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壳体包括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设于该第一壳体的该端,该第二壳体包括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设于该第二壳体的该端,该第二连接部用以连接于该第一连接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二壳体还包括第三连接部,用以当该第二壳体进入该第一壳体后,连接于该第二连接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之一者为凸部,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之另一者为凹部,该凸部用以卡扣于该凹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二连接部为相配合的螺纹。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第一壳体还包括:
固定部,设于该第一壳体的内侧壁与该固态氢燃料之间,以固定该固态氢燃料。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还包括吸水元件,设于该第三开口与该固态氢燃料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吸水元件为棉花、海绵或酚醛塑料发泡物。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还包括气液分离膜,设于该第三开口与该固态氢燃料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还包括盖体,可分离地连接于该第一壳体,该盖体具有通道,该通道用以连通该第三开口。
1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制氢单元还包括:
载体,该固态氢燃料设于该载体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载体的外形为中空柱状或平板状。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载体为多孔隙的载体。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载体为金属网。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载体为发泡镍(Ni-foam)网、镍网、铁丝网或铜丝网。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燃料电池还包括:
脱氧剂,设于该燃料电池与该制氢单元中至少一者的内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燃料电池还具有第一贯孔及第四连接部,该第四连接部设于该第一贯孔的内壁面,该燃料电池还包括:
脱氧元件,具有中空部、第二贯孔及第五连接部,该第二贯孔从该脱氧元件的外壁面贯穿至该中空部,该第五连接部设于该脱氧元件的外壁面,用以连接于该第四连接部;
其中,该脱氧剂设于该中空部。
2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吸水性材料包括吸水体及水;
其中,该吸水体包括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酯、聚环氧乙烷、淀粉接枝共聚物、或橡胶共混物。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吸水性材料的吸水率介于1∶10至1∶40之间。
CN200910215716.2A 2009-12-30 2009-12-30 电源供应装置 Active CN1021179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15716.2A CN102117926B (zh) 2009-12-30 2009-12-30 电源供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15716.2A CN102117926B (zh) 2009-12-30 2009-12-30 电源供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7926A CN102117926A (zh) 2011-07-06
CN102117926B true CN102117926B (zh) 2014-11-26

Family

ID=44216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15716.2A Active CN102117926B (zh) 2009-12-30 2009-12-30 电源供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1792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0895A (ja) * 1994-12-26 1996-07-12 Aisin Aw Co Ltd 燃料電池発電装置
JP4742444B2 (ja) * 2001-04-26 2011-08-10 株式会社エクォス・リサーチ 燃料電池装置
JP4745314B2 (ja) * 2007-11-05 2011-08-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オン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324564A 2002.11.08 *
JP特开2009-114012A 2009.05.28 *
JP特开平8-180895A 1996.07.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7926A (zh) 201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9406B (zh) 压力调节阀
CN101243162B (zh) 生成氢的燃料电池盒
US8196894B2 (en) Check valves for fuel cartridges
KR101011700B1 (ko) 연료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1461082B (zh) 燃料盒
EP2055669A3 (en) Hydrogen producing fuel for power generator
WO2008082691A3 (en) Electrochemical catalysts
JP2007502248A5 (zh)
CN104106017A (zh) 制氢燃料电池盒
CN101388468B (zh) 一种无膜型直接硼氢化物燃料电池堆
KR101955696B1 (ko) 이산화탄소를 이용하여 수소를 생산하는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복합 발전 시스템
CN102117926B (zh) 电源供应装置
JP5201398B2 (ja) 燃料電池
TWI384679B (zh) 電源供應裝置
CN217876675U (zh) 气体处理装置以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16303998U (zh) 一种制氧装置及制氧空调
CN212770985U (zh) 一种制氢组件及制氢机
CN206301882U (zh) 一种微型燃料电池装置
CN107293772B (zh) 燃料电池
CN211295284U (zh) 一种微型燃料电池结构
CN217026087U (zh) 一种设有浮动开关结构的电解液盒、制氧装置及制氧空调
CN215070071U (zh) 一种新结构增湿器
CN100576614C (zh) 燃料电池
CN111293341A (zh) 一种微型燃料电池结构
TW200830621A (en) Fuel cell module having dry cell compatible configur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