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1540A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1540A
CN102111540A CN2010105991765A CN201010599176A CN102111540A CN 102111540 A CN102111540 A CN 102111540A CN 2010105991765 A CN2010105991765 A CN 2010105991765A CN 201010599176 A CN201010599176 A CN 201010599176A CN 102111540 A CN102111540 A CN 1021115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omposition
image pickup
picture
p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991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善积真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11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15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5Control of camera direction for changing a field of view, e.g. pan, tilt or based on tracking of objec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1Support related camera 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03B37/04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with cameras or projectors providing touching or overlapping fields of view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4Computer-aided capture of images, e.g. transfer from script file into camera, check of taken image quality, advice or proposal for image composition or decision on when to tak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04N7/183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for receiving images from a single remote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Abstract

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包括: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其适合于可变地设置图像数据的画面范围限度;以及构图处理部分,其适合于检测目标图像是否包括在画面范围内,同时由所述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可变地设置画面范围限度,并且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所检测目标图像周围的不同目标图像的确认。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处理装置与一种图像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图像处理装置或者图像拾取系统中执行构图(composition)过程的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和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中,例如,自动地改变图像拾取视场,以执行图像拾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实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的程序。
背景技术
已知存在着这样一种图像拾取系统:包括数字静物照相机以及电力地改变数字静物(still)照相机的摇动-倾斜(pan-tilt)方向的照相机平台。另外,在日本专利公开号2009-100300(以下,将其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和披露了一种执行自动构图调整和自动记录通过构图调整获得拾取图像的技术。
根据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例如,使用一种面部检测技术来执行对作为人的图像拾取对象的搜索。具体地讲,数字静物照相机通过照相机平台沿摇动方向旋转时,执行反射在画面范围内的图像拾取对象(即人的面部)的检测。
接下来,作为对图像拾取对象如此搜索的结果,如果在画面范围内检测到图像拾取对象,则此时在画面范围内,根据图像拾取对象的检测形式,例如,图像拾取对象的数目、位置、大小等,执行对最佳构图的判定(最佳构图判定)。简而言之,确定那些被估计为最佳的摇动、倾斜以及变焦操作角度。
而且,在最佳构图判定按这一方式确定了最佳摇动、倾斜以及变焦操作角度之后,把所确定的角度作为目标角度执行对摇动、倾斜和变焦角度的调整(构图调整)。
在完成了构图调整之后,执行所拾取图像的自动记录。
使用这样的自动构图调整所进行的自动图像拾取操作,即使用通过这样的自动构图调整对所拾取图像的自动记录,消除了用户对图像拾取的任何手工操作的需要,并且能够自动执行对优化构图的所拾取图像的记录。
发明内容
然而,尽管当检测到图像拾取对象时执行用于构图调整的过程,但很可能会仅用于多个图像拾取对象中的某些图像拾取对象执行这样的构图调整。
例如,假设,当把人作为图像拾取对象加以检测时,存在挨着(next to)这个人的不同的人。尽管响应对图像拾取对象的检测开始了构图调整,然而在用于搜索图像拾取对象的摇动和倾斜规程中,如果当一个人进入图像拾取视场时开始这样的构图调整,则仅把这一单个的人作为执行构图调整的目标判定最佳构图。
然而,实际上频繁出现的是,人们更希望执行这样一种构图调整:把多个人,包括特定(particular)的人和挨着该特定人的某人设置为目标,以拍摄一张更好照片。
因此,人们希望提供这样一种构图处理方法:在静物画面等的自动图像拾取时,其执行最佳构图过程,该最佳构图过程包括可能多的多个诸如人的图像拾取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包括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其适合于可变地设置图像数据的画面范围限度(extent);以及构图处理部分,其适合于检测目标图像是否包括在画面范围内,同时由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可变地设置画面范围限度,并且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所检测目标图像周围的不同目标图像的确认。
图像数据可以某一图像拾取装置中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所述图像拾取装置用于执行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的拾取以及把所拾取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目标图像为目标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提供了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其为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用于控制图像拾取装置中用于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机构的驱动,提供了构图处理部分,其为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用于根据图像拾取装置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检测是否把目标图像拾时取对象包括在的图像拾取视场中,同时由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控制改变机构的驱动,并且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的不同图像拾取对象的确认。
在这一例子中,构图确定过程可以包括临时(tentative)构图调整过程,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这一临时构图调整过程用于执行构图调整,同时改变图像拾取视场,以致可以确认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的不同的图像拾取对象;以及正式(regular)构图调整过程,在完成了临时构图调整之后,这一正式构图调整过程用于改变图像拾取视场,以优化(optimize)构图。
可以把图像处理装置配置为能够把构图调整过程作为用于控制改变机构的驱动的过程加以执行,从而可以把关于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的重心放置在画面范围内所设置的目标范围内,而且在临时构图调整过程和正式构图调整过程之间,目标范围的设置不同。
临时构图调整过程时可以把目标范围设置为令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宽度大于正式构图调整过程时的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可变地设置图像数据的画面范围限度,检测目标图像是否包括在画面范围内,同时可变地设置画面范围限度,并且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所检测目标图像周围的不同目标图像的确认。
根据本发明的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图像拾取装置或者图像拾取系统的图像处理方法,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或者图像拾取系统包括静物画面图像拾取部分,用于执行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拾取和把所拾取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中;以及用于静物画面图像拾取部分的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机构,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根据图像拾取装置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检测是否把目标图像拾取对象包括在的图像拾取视场中,同时控制改变机构的驱动,并且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的不同图像拾取对象的确认。
根据本发明的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处理程序,用于执行用于图像数据的过程,所述控制处理程序致使计算处理装置执行下列步骤:可变地设置图像数据的画面范围限度,检测目标图像是否包括在画面范围内,同时可变地设置画面范围限度,并且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所检测目标图像周围的不同目标图像的确认。
根据本发明的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图像拾取装置或者图像拾取系统的控制处理程序,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或者图像拾取系统包括静物画面图像拾取部分,用于执行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拾取和把所拾取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中;以及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机构,所述控制处理程序致使计算处理装置执行下列步骤:根据图像拾取装置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检测是否把目标图像拾取对象包括在的图像拾取视场中,同时控制改变机构的驱动,并且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的不同图像拾取对象的确认。
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程序中,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或者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这一构图确定过程包括确认一个或多个所检测目标图像周围,即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的不同目标图像或者图像拾取对象。因此,不仅仅响应对目标图像或者图像拾取对象的局部检测执行了构图调整。具体地讲,在一个或多个所检测目标图像周围存在不同目标图像或者图像拾取对象的情况下,在较大的范围内执行目标图像或者图像拾取对象的检测,并且可以执行最佳构图,该最佳构图包括所有这样的目标图像或者图像拾取对象。
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程序的优点在于,在确认所检测目标图像或者图像拾取对象周围是否存在某一其它目标图像或者图像拾取对象之后,可以在不执行旨在对目标图像或者图像拾取对象进行检测的构图过程,而执行构图调整过程的情况下,执行对更加偏好的静物画面的构图调整。
附图说明
图1A和1B分别为采用了本实施例的作为图像拾取系统部件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前视图和后视图;
图2为作为图像拾取系统另部件的照相机平台的透视图;
图3为前视图,描述了附接于照相机平台的数字静物照相机;
图4为示意性俯视图,说明了在其中把数字静物照相机附接于照相机平台的状态下,沿摇动方向的移动;
图5A和5B为侧视图,说明了在其中把数字静物照相机附接于照相机平台的状态下,沿倾斜方向的移动;
图6为照相机平台的后视图;
图7为结构图,描述了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内部配置的实例;
图8为结构图,描述了照相机平台的内部配置的实例;
图9为结构图,描述了数字静物照相机和照相机平台的控制功能的配置;
图10为流程图,说明了图像拾取系统的自动图像拾取过程;
图11和12为示意图,说明了基本构图过程;
图13A和13B为示意图,说明了构图过程中的目标范围;
图14A和14B为示意图,说明了构图过程中目标范围内重心的设置;
图15、16A和16B为示意图,说明了构图过程中的局部方案和最佳方案;
图17A和17B为示意图,说明了临时构图调整;
图18A和18B为示意图,说明了临时构图调整之后的正式构图调整;
图19A和19B为示意图,说明了临时构图调整中的目标范围;
图20为流程图,说明了图像拾取系统的构图过程;
图21A和21B为流程图,说明了分别用于临时构图调整和正式构图调整的过程;
图22为结构图,描述了数字静物照相机和照相机平台的控制功能的配置;
图23为概要图,描述了图像处理装置的功能配置;以及
图24为流程图,说明了图像拾取系统的图像处理装置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按下述次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把本发明应用于包括数字静物照相机和照相机平台的图像拾取装置或者图像拾取系统。
1.图像拾取系统的配置
1-1.总配置
1-2.数字静物照相机
1-3.照相机平台
2.功能配置实例
3.自动图像拾取过程中的构图过程
4.功能配置的修改
5.其它实施例
6.程序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画面范围”、“观看角度”、“图像拾取视场”以及“构图”,分别定义如下。
术语“画面范围”为相应于屏幕的区域的范围,例如,图像看上去适合放置在其中的范围,而且通常具有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为长的矩形外框形状。
“观看角度”通常被称为变焦角度等,并且是包括在画面范围内的范围的角度的表示,其依赖于图像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中变焦透镜的位置。尽管通常认为观看角度依赖于图像拾取光学系统的焦距和图像表面的大小,即图像传感器或者胶片,但此处把能够响应焦距而变化的因素称为观看角度。
术语“图像拾取视场”表示图像拾取光学系统的视场。换句话说,图像拾取视场为图像拾取装置的外围视域的范围,在图像拾取装置中,把外围视域作为图像拾取对象保持在画面范围内。图像拾取视场依赖于沿摇动方向,即沿水平方向的转动角度,沿倾斜方向,即沿垂直方向的角度,或者,换句话说,由仰角和俯角加以定义。
术语“构图”也称为组帧,代表画面范围内图像拾取对象的设置状态,例如,其依赖于图像拾取视场,包括图像拾取对象的大小设置。
1.图像拾取系统的配置
1-1.总配置
首先参照图1A和1B,图1A和1B描述了把本发明应用于其的图像拾取系统。所述图像拾取系统包括数字静物照相机1和可拆卸地附接于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照相机平台10。
图1A和1B中描述了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外观。具体地讲,图1A和1B中分别描述了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前视图和后视图。
数字静物照相机1包括提供在主体部分2前侧的透镜部分21a,如在图1A中所看到的。透镜部分21a为暴露在主体部分2外侧的、用于图像拾取的光学系统的元件。
把释放按钮31a提供在主体部分2的上表面。在图像拾取模式下,把透镜部分21a所拾取的图像,即所拾取图像,生成为图像信号。在图像处理模式下,由以下将加以描述的图像传感器按预先确定的帧率获取每一帧的所拾取图像数据。
如果执行了用于释放按钮31a的操作,即,如果执行了释放操作/快门操作,则此时把所拾取图像,即帧图像,作为静物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中。换句话说,执行通常称为拍照的静物图像拾取。
数字静物照相机1还具有位于其后表面上的显示屏幕部分33a,如图1B中所示。
在图像拾取模式下,把为透镜部分21a当前所拾取的图像的、称为贯通画面(through-picture)等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屏幕部分33a上。贯通画面是基于图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帧图像的移动画面,而且是代表当时图像拾取对象的原样的图像。
另一方面,在再现模式下,再现并显示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图像数据。
另外,还响应用户用于数字静物照相机1所执行的操作,把作为GUI(图形用户接口)的操作图像显示在显示屏幕部分33a上。
而且,如果把触摸面板与显示屏幕部分33a相组合,则用户可以通过用其手指触摸显示屏幕部分33a执行必要的操作。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尽管未在图中加以显示,然而数字静物照相机1还可以包括除释放按钮31a之外的诸如键和拨号盘等的各种操作元件。
图2描述了照相机平台10的外观。作为图像拾取系统的外观,图3~5B描述了放置在照相机平台10上的呈某一相应状态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图3描述了前视图,图4描述了俯视图,图5A和5B描述了侧视图,特别是,图5B说明了以下将加以描述的倾斜机构移动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移动范围。
参照图2~5B,照相机平台10大致构造为:主体部分11上结合并设置有基础支架部分15,并且照相机底座部分12附接于主体部分11。
为了把数字静物照相机1附接在照相机平台10上,数字静物照相机1以其底表面侧放置在照相机底座部分12的上表面侧上。
特别是,参照图2,在照相机底座部分12的上表面提供了凸起部分13和连接器14。尽管未在图中加以显示,但实际上在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主体部分2的下表面上形成了用于与凸起部分13相配合的孔。在其中把数字静物照相机1相应地放置在照相机底座部分12上的状态下,所述孔与凸起部分13互相配合。在这一状态下,当执行照相机平台10的常见的摇动和倾斜移动时,不会出现数字静物照相机1在照相机平台10上移动或者从照相机平台10上脱落的情况。
另外,在数字静物照相机1中,在其下表面的预先确定的位置还提供了连接器。如以上所描述的,在其中把数字静物照相机1相应地附接于照相机底座部分12的状态下,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连接器和和照相机平台10的连接器14互相连接,从而至少允许数字静物照相机1和照相机平台10之间的通信。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例如,实际上连接器14和凸起部分13可以在照相机底座部分12上,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或者移动其位置。例如,如果额外地使用了与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底表面的形状相适的适配器等,则可以把不同类型的数字静物照相机附接于底座部分12,以与照相机平台10进行通信。
现在,将描述照相机平台10沿摇动和倾斜方向对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基本移动。
首先,描述数字静物照相机1沿摇动方向的基本移动。
例如,在其中把照相机平台10放置在桌子或者地面的状态下,基础支架部分15的底表面与桌子或者地面相接触。在这一状态下,主体部分11侧可以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围绕旋转轴11a旋转,如图4中所看到的。因此,可以沿附接于照相机平台10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水平方向,即左右方向执行图像拾取视场的变化,换句话说,可以执行摇动。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在这一例子中,把照相机平台10的摇动机构构造为能够在对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均无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进行360°以上的旋转。
而且,照相机平台10的摇动机构具有用于摇动方向所确定的参照位置。
此处,假设由0°表示摇动参照位置,由0°或者360°表示摇动参照位置,并且由0°或者360°表示沿摇动方向主体部分11的旋转位置,即摇动位置或者摇动角度。
按下列方式、沿倾斜方向执行照相机平台10的基本移动。
通过沿围绕一条枢轴线12a的、按与仰角和俯角相反的方向转动底座部分12的角位置,获得沿倾斜方向的照相机平台10的移动。如在图5A和5B中所看到的。
图5A具体地描述了处于为0°的倾斜参考位置Y0处照相机底座部分12。在这一状态下,与光学系统部分的透镜部分21a的图像拾取光轴相重合的图像拾取方向F1以及基础支架部分15与其接触的基础面部分GR互相平行延伸。
根据这一状态,照相机底座部分12可以在围绕枢轴线12a、从0°的倾斜参考位置Y0的预先确定的最大旋转角度+f°的范围内朝仰角方向移动,如图5B中所看到的。另一方面,相机底座部分12也可以在从0°的倾斜参考位置Y0的预先确定的最大旋转角度-g°的范围内朝俯角方向移动。
由于照相机底座部分12按这一方式参照0°的倾斜参考位置Y0,在从最大旋转角度+f°到最大旋转角度-g°的范围内移动,所以可以沿附接于照相机平台10,即附接于照相机底座部分12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倾斜方向,即上下方向,改变图像拾取视场。换句话说,获得了倾斜移动。
图6描述了照相机平台10的后表面。
参照图6,照相机平台10具有形成在其主体部分11的后表面上的电源端子部分t-Vin和视频端子部分t-视频(t-Video)。把一条电源电缆可拆卸地连接于电源端子部分t-Vin,并且把一条视频电缆可拆卸地连接于视频端子部分t-Video。
照相机平台10通过电源端子部分t-Vin向附接于以上所描述的照相机底座部分12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提供输入于其的电能,以对数字静物照相机1进行充电。
简而言之,照相机平台10还作为用于对数字静物照相机1进行充电的托架或者泊台。
另外,还把照相机平台10配置为:例如,当把基于所拾取图像的图像信号从数字静物照相机1侧加以传输时,照相机平台10通过视频端子部分t-Video向外输出图像信号。
而且,也如图6和图4中所示,把菜单按钮60a提供在照相机平台10的主体部分11的后表面。如果操作菜单按钮60a,则通过照相机平台10和数字静物照相机1之间的通信,例如,在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显示屏幕部分33a侧显示菜单屏幕图像。通过菜单屏幕图像,用户可以执行所希望的操作。
另外,尽管未在图中加以显示,但实际上照相机平台10还可以包括具有麦克风的声音输入部分和类似以下将加以描述的声音输入部分62的声音输入电路系统。
另外,照相机平台10还可以包括图像拾取部分,该图像拾取部分包括图像拾取透镜、图像传感器、所拾取图像信号处理系统等,类似以下将加以描述的图像拾取部分63。
1-2.数字静物照相机
图7描述了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内部配置的实例。
参照图7,光学系统部分21包括预先确定数目的、用于图像拾取的透镜组,例如,该透镜组包括变焦透镜和聚焦透镜、光圈等。,光学系统部分21形成向其入射的、作为图像传感器22的光接收表面上的图像拾取光的光的图像。
光学系统部分21还包括若干用于驱动以上所描述的变焦透镜、聚焦透镜以及光圈的驱动机构单元和相关元件。由诸如变焦操作或者观看角度控制、自动聚焦控制以及自动曝光控制的照相机控制,例如由控制部分27执行的,控制驱动机构单元的操作。
图像传感器22执行把光学系统部分21所获得的图像拾取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电转换。为此,图像传感器22通过光电转换元件的光接收表面从光学系统部分21接收图像拾取光,并且响应按预先确定的时刻所接收的光的强度,连续地输出所积累的信号电荷。从而,输出相应于图像拾取光的电信号,即,输出所拾取图像信号。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尽管对用作图像传感器22的光电转换元件,即图像拾取元件未特别加以限制,然而,在现存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的是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CCD(电荷藕合器件)传感器等传感器。在采用CMOS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把相应于图像传感器22的器件或部件构造为包括相应于以下所描述的A/D转换器23的A模拟-数字转换器。
把从图像传感器22输出的所拾取图像信号输入于A/D转换器23,A/D转换器23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把这一数字信号输入于信号处理部分24。
例如,通过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对信号处理部分24进行配置,信号处理部分24根据用于从A/D转换器23输出的数字所拾取图像信号的程序,执行预先确定的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部分24按相应于静物画面的,即按相应于帧图像的单位提取从A/D转换器23输出的数字所拾取图像信号。然后,信号处理部分24对以静物画面为单位的提取的所拾取图像信号进行预先确定的信号处理,以生成为相应于静物画面的图像信号数据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或者所拾取静物图像数据。
而且,信号处理部分24有时还利用按这一方式所采集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执行以下将加以描述的用于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或者构图过程的图像分析过程。
为了把按如以上所描述的方式由信号处理部分24所生成的所拾取图像数据作为图像信息记录于作为记录介质的存储卡40中,例如,把相应于静物画面的所拾取图像数据从信号处理部分24输出至编码/解码部分25。
编码/解码部分25根据预先确定的静物画面压缩编码方法,用于从信号处理部分24所输出的单位中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执行压缩编码,然后把头标等添加于所得到的所拾取图像数据,例如,在控制部分27的控制下,把所拾取图像数据转换成一种预先确定压缩格式的图像数据。接下来,把按这一方式所产生的图像数据传送于介质控制器26。
在控制部分27的控制下,介质控制器26把传送于其的图像数据写入和记录于存储卡40中。在这一例子中,存储卡40为一种如此配置的记录介质:例如,其具有所形成的卡类型的外形,符合预先确定的标准,而且内部具有诸如闪存的非易半导体存储器。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用于记录图像数据的记录介质可以具有与以上所描述的存储卡不同的类型、形式等。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记录介质,例如光盘、硬盘、诸如用于可拆卸形式所附接的闪存芯片的半导体存储芯片、以及全息摄影存储器等。
另外,也可能这样地配置数字静物照相机1:显示部分33利用信号处理部分24所获得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执行图像显示,以显示为当前正被拾取的图像的贯通画面。
例如,在信号处理部分24提取从A/D转换器23所输出的所拾取图像信号,以生成相应于如以上所描述的单一静物画面的所拾取图像信号的同时,其连续地执行连续生成相应于动态画面的帧图像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接下来,在控制部分27的控制下,把按这一方式把连续生成的所拾取图像数据传送于显示驱动器32。
显示驱动器32根据从如以上所描述的信号处理部分24输入于其的所拾取图像数据生成用于驱动显示部分33的驱动信号,并且向显示部分33输出这一驱动信号。因此,显示部分33能够根据所拾取图像数据在单位的静物画面中连续显示图像。
如果用户观看,则此时把所拾取的图像显示在移动图像的显示部分33上。即,显示贯通画面。
而且,数字静物照相机1还可以再现记录在存储卡40中的图像数据,并且致使显示部分33显示图像数据的图像。
为此,控制部分27指定图像数据,并且向介质控制器26发布从存储卡40读出数据的指令。根据这一指令,介质控制器26访问把所指定的图像数据记录于其上的存储卡40上的地址,以执行数据读取,并且把所读出的数据传送于编码/解码部分25。
例如,在控制部分27的控制下,编码/解码部分25从所拾取图像数据中抽取作为压缩的静物画面数据的实体数据,其中所拾取图像数据是从介质控制器26向编码/解码部分25传送的,接下来,用于压缩的静物画面数据执行相应于压缩编码的解码过程,以获得相应于静物画面的所拾取图像数据。然后,编码/解码部分25把所拾取图像数据传送于显示驱动器32。因此,可以把记录在存储卡40上的所拾取图像数据的图像再现和显示在显示部分33上。
显示部分33不仅可以显示图像数据的所复制图像的这样贯通画面,而且还可以显示用户接口图像或者操作图像。
在这一例子中,接下来,例如,控制部分27响应操作状态,生成作为必要的用户接口图像的显示图像数据,并且把所生成的显示图像数据输出于显示驱动器32。从而,把用户接口图像显示在显示部分33上。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可以独立于所拾取图像数据的监视图像或者再现图像,把用户接口图像(例如,类似特定的菜单屏幕图像)显示在显示部分33的显示屏幕上,也可以显示在所拾取图像数据的监视屏幕或者再现图像的一部分处的重叠或者组合的图像中。
控制部分27包括CPU(中央处理器),并且还配置了具有ROM 28、RAM29等的微型计算机。
例如,ROM 28存储将由作为控制部分27的CPU所执行的程序和与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操作相关的各种设置信息。
RAM 29用作CPU的主存储设备。
而且,在这一例子中,把闪存30作为非易失存储区加以提供,例如,用于存储那些响应用户操作或者操作历史,需要对其进行改变或者重写的各种类型的设置信息。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例如,在把诸如闪存等的非易失存储器作为ROM 28加以采用的情况下,可以用ROM 28的一部分存储区取代闪存30。
在数字静物照相机1中,控制部分27执行用于自动图像拾取的各种图像拾取准备过程。
首先,作为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控制部分27执行或者控制信号处理部分24执行这样过程:根据信号处理部分24所获取的帧图像,执行图像拾取对象检测,同时改变图像拾取视场,然后搜索数字静物照相机1周围的图像拾取对象。
而且,作为构图过程,控制部分27还执行这样最佳构图判定:响应图像拾取对象检测所检测的图像拾取对象的模式,并且把最佳构图确定确定为最佳的构图用作目标构图,进行与构图比较,判定被视为的最佳的构图。
在这样的图像拾取准备过程之后,控制部分27进行用于执行所拾取图像的自动记录的控制与处理。
以下,将描述这样的控制过程。
操作部分31包括提供在数字静物照相机1上的各种操作元件和操作信息信号输出元件,其中操作信息信号输出元件用于生成相应于用于这些操作元件所执行操作的操作信息信号,并且向控制部分27输出这些操作信息信号。
操作元件包括释放按钮31a和电源按钮、模式按钮、变焦操作按钮、操作拨号盘等。图1中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
在把显示部分33作为触摸面板加以形成的情况下,也把显示部分33的触摸传感器部分包括在操作部分31中。
而且,也可以把用于从遥控器接收命令信号的接收部分包括在操作部分31中。
控制部分27响应从操作部分31向其输入的操作信息信号,执行预先确定的处理。从而可,根据用户操作执行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操作。
照相机平台响应通信部分34根据一种预先确定的通信方法,执行照相机平台10侧和数字静物照相机1侧之间的通信。
照相机平台响应通信部分34具有允许使用照相机平台10侧的通信部分传输和接收通信信号的物理层配置,例如,在其中把数字静物照相机1附接于照相机平台10的状态下;以及用于实现相应于预先确定的层的通信过程的配置,其中,所述预先确定的层为相对物理层的较上层。作为物理层配置,包括连接于图2中连接器14的连接器。
另外,为了使从照相机平台10侧进行充电成为可能,所提到的每连接器不仅包括用于传送通信信号的端子,而且还包括用于传输充电电能的端子。尽管未在图中加以显示,但实际上数字静物照相机1还包括电池接纳部分,用于可拆卸地接纳电池,并且根据从照相机平台10侧所发送的电能对电池接纳部分中所接纳的电池进行充电。
数字静物照相机1有时还包括声音输入部分35,例如,声音输入部分35用作释放定时(timing)的判定,以检测诸如某一特定单词的发音或者诸如拍手声等特定声音的输入,其中,把所述某一特定单词的发音或者拍手声等特定声音的输入作为响应以下所描述的图像拾取模式的请求的触发输入。
声音输入部分35包括声音信号处理电路,该声音信号处理电路包括麦克风和麦克风放大器、用于判定特定声音的声音分析部分等。应该加以注意的是,也可以由控制部分27执行声音分析。
而且,在为快门释放定时的判定而判定特定单词的发音或者特定声音的输入的情况下,提供了声音输入部分35。
1-3.照相机平台
图8描述了照相机平台10的内部配置的实例。
参照图8,照相机平台10包括电源端子部分t-Vin和视频端子部分t-Video,如以上参照图6所描述的。
把通过电源端子部分t-Vin输入的电能作为照相机平台10各部件所需的操作能量经由电源电路61加以提交。电源电路61还生成用于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充电电能,并且通过通信部分52和相关的连接器把充电电能提交于数字静物照相机1侧。
与此同时,通过通信部分52和控制部分51,把从数字静物照相机1侧所传输的图像信号提交于视频端子部分t-Video。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尽管以上所描述的是仅通过电源端子部分t-Vin提交用于照相机平台10各部件的操作电能,然而,实际上,照相机平台10还具有蓄电池接纳部分,从而可以从接纳部分中所接纳的蓄电池提交各部件的操作电能。
照相机平台10还包括连接检测部分59,用于检测是否把电缆分别连接于电源端子部分t-Vin和视频端子部分t-Video。用于电缆连接的检测机制的具体配置,例如,可以把交换器用作电缆的连接/断开的开/关交换。然而,连接检测部分59可以具有任何配置,只要其输出用于标识电缆的连接/断开的检测信号即可,而且没有对连接检测部分59的具体配置特别加以限制。
把连接检测部分59的检测信号提交于控制部分51。更具体地讲,把关于电源端子部分t-Vin的检测信号和关于视频端子部分t-Video的检测信号提交于控制部分51。
另外,如以上所描述的,照相机平台10还包括摇动倾斜机构。更具体地讲,作为摇动倾斜机构,照相机平台10包括摇动机构部分53、摇动马达54、倾斜机构部分56以及倾斜马达57,如图8中所示。
把摇动机构部分53配置为包括用于向附接于照相机平台10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提供沿图4中所说明的摇动方向,即沿水平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移动的机制。通过沿向前方向或者反方向旋转摇动马达54,获得所述机制的移动。
相类似,把倾斜机构部分56配置为包括用于向附接于照相机平台10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提供沿图5A和5B中所说明的倾斜方向,即沿垂直方向或者上下方向移动的机制。通过沿向前方向或者反方向旋转摇倾斜马达57,获得所述机制的移动。
例如,把控制部分51配置为由CPU、ROM、RAM等的组合所形成的微型计算机,并且能够控制摇动机构部分53和倾斜机构部分56的移动。
例如,当控制部分51控制摇动机构部分53的移动时,其向摇动驱动部分55输出指示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的信号。摇动驱动部分55生成相应于向其输入的信号的马达驱动信号,并且向摇动马达54输出马达驱动信号。例如,如果摇动马达54是步进马达,则马达驱动信号为用于PWN控制的脉冲信号。
例如,响应所述马达驱动信号,摇动马达54按所希望的速度、沿所希望的方向旋转。因此,也驱动了摇动机构部分53按相应的速度、沿相应的方向移动。
相类似,例如,当控制部分51控制倾斜机构部分54的移动时,其向倾斜驱动部分58输出指示倾斜机构部分56所需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的信号。倾斜驱动部分58生成相应于向其输入的信号的马达驱动信号,并且向倾斜马达57输出这一马达驱动信号。例如,响应所述马达驱动信号,倾斜马达57按所希望的速度、沿所希望的方向旋转,因此,也驱动了倾斜机构部分56按相应的速度、沿相应的方向移动。
摇动机构部分53包括旋转编码器或者旋转检测器53a。旋转编码器53a响应摇动机构部分53的旋转移动,向控制部分51输出代表旋转角度的检测信号。与此同时,倾斜机构部分56包括旋转编码器56a旋转编码器56a也响应倾斜机构部分56的旋转移动,向控制部分51输出代表旋转角度的检测信号。
因此,控制部分51可以实时采集或者监视所驱动的摇动机构部分53和倾斜机构部分56的旋转角度量的信息。
通信部分52根据一种预先确定的通信方法,执行与附接于照相机平台10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中的照相机平台响应通信部分34的通信。
通信部分52具有允许通过无线或者有线通信、使用相对侧通信部分传输和接收通信信号的物理层配置;以及用于实现相应于预先确定的层的通信过程的配置,类似于照相机平台响应通信部分34,其中所述预先确定的层为相对所述物理层的较高层。作为物理层配置,包括了图2中的照相机底座部分12的连接器14。
操作部分60包括如图4或者6中所示的菜单按钮60a的操作元件,以及操作信息信号输出功能块,该操作信息信号输出功能块用于生成相应于用于所述操作元件所执行的操作的操作信息信号,并且向控制部分51输出这一输出操作信息信号。控制部分51响应从操作部分60输入于其的操作信息信号,执行预先确定的过程。
而且,在为照相机平台10准备了遥控器的情况下,还在操作部分60中包括用于来自遥控器的命令信号的接收部分。
照相机平台10可以包括声音输入部分62。其为这样一种情况:当判定了释放定时时,在照相机平台10侧确定特定单词的发音或者诸如拍手声的特定声音的输入。
声音输入部分62包括声音信号处理电路,该声音信号处理电路包括麦克风和麦克风放大器、用于判定特定声音等的声音分析部分。应该加以注意的是,也可以由控制部分51执行声音分析。
另外,照相机平台10还可以包括图像拾取部分63。提供图像拾取部分63旨在检测具体的图像拾取对象状态,例如,图像拾取侧用户的具体的姿势、眼光等,以判定释放定时。
图像拾取部分63包括光学系统部分、图像传感器、A/D转换器、信号处理部分、图像分析部分等。应该加以注意的是,也可以由控制部分51执行图像分析。
2.功能配置实例
现在,图9中描述了通过硬件和软件(程序)所实现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和照相机平台10功能配置的实例,其中,数字静物照相机1和照相机平台10配置了图像拾取系统。
对本功能配置实例的配置,旨在实现用于执行图像拾取系统的图像拾取操作控制的图像拾取控制装置。这一功能配置实例包括硬件配置和控制处理功能,其中,硬件配置主要包括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控制部分27、照相机平台10的控制部分51等,而控制处理功能由硬件配置启动的一组相关软件模块所形成。在图9中,分别以功能块的形式描述了本实施例构图过程所需的控制功能。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尽管可变的功能配置实例是可行的,但图9仅描述了实例,而以下参照图22所描述的是另实例。
参照图9,数字静物照相机1,具体地讲是控制部分27,包括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以及通信处理部分85。
与此同时,照相机平台10,具体地讲是控制部分51,例如,包括通信处理部分71和摇动-倾斜控制部分72。
首先,在数字静物照相机1侧,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采集作为图像信号的数据,即作为所拾取图像数据,通过图像拾取所获得的图像,并且执行用于把所拾取图像数据存储在记录介质中的控制过程。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也执行对所记录静物画面数据的再现或者显示操作、对图像拾取时贯通画面的显示操作等的控制。
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执行对图7的光学系统部分21、图像传感器22、A/D转换器23、信号处理部分24、编码/解码部分25、介质控制器26、显示驱动器32等的控制。换句话说,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通过发布用于光学系统部分21的透镜驱动控制、图像传感器22的图像拾取操作、图像信号处理、记录与再现处理等,以致能够执行静物画面拾取等的指令,控制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基本操作。
当不依赖于用户释放操作的静物画面的自动图像拾取被执行时,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执行图像拾取准备过程。
图像拾取准备过程包括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在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中,在照相机平台10执行摇动和倾斜移动的同时,连续确认和处理信号处理部分24所获得的帧图像,从而可以把诸如人的面部等的图像拾取对象包括在图像拾取视场中。为此,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执行诸如判定照相机平台10必要的摇动和倾斜移动、通过对帧图像数据的图像分析对人进行检测、面部检测等过程。
图像拾取准备过程还包括构图过程。在这一构图过程中,判定图像拾取视场中的图像拾取对象图像的设置是否处于最佳状态(构图判定),然后对构图进行调整(构图调整)。对于构图的这一调整,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执行对照相机平台10必须的摇动和倾斜移动的判定、对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透镜驱动的判定。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可以由控制部分27,而不是由用作信号处理部分24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执行对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执行图像分析的处理功能。因此,可以通过提供于控制部分27和作为信号处理部分24的DSP之一或者两者的程序和指令,实现作为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的处理部分。
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控制实际改变图像拾取视场的操作。可以由照相机平台10的摇动-倾斜移动或者由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操作执行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因此,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为执行摇动-倾斜控制与/或变焦控制的功能块。
在摄影师使用数字静物照相机1手工执行图像拾取的情况下,例如,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响应摄影师的变焦操作控制变焦透镜驱动。
在自动图像处理模式下,在执行自动静物画面图像拾取的情况下,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根据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的判定或者指令,执行变焦驱动控制、摇动驱动控制以及倾斜驱动控制。对于摇动驱动控制和倾斜驱动控制,通过通信处理部分85从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向照相机平台10传输摇动-倾斜控制信号。
具体地讲,当执行构图调整等时,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响应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所判定的摇动-倾斜移动量向照相机平台10输出指示移动量的摇动-倾斜控制信号。
而且,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还响应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所判定的变焦放大倍数,驱动和控制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移动。
通信处理部分85根据预先确定的通信协议,执行与提供在照相机平台10侧的通信处理部分71的通信。
根据通信处理部分85的通信,把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所生成的摇动-倾斜控制信号传输于照相机平台10的通信处理部分71。
而且,在照相机平台10侧,通信处理部分71执行与数字静物照相机1侧的通信处理部分85的通信。
如果接收到以上所描述的摇动-倾斜控制信号,通信处理部分71向摇动-倾斜控制部分72输出摇动-倾斜控制信号。
摇动-倾斜控制部分72执行有关照相机平台10侧的控制部分51所执行的控制过程中摇动-倾斜控制的处理,例如,如图8中所示。
摇动-倾斜控制部分72根据输入于其的摇动-倾斜控制信号,控制图8中所示的摇动驱动部分55和倾斜驱动部分58。因此,例如,为了获得最佳水平观看角度和最佳垂直观看角度,执行用于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或者摇动、倾斜等的摇动和倾斜移动。
3.自动图像拾取过程中的构图过程
本实施例为有关自动静物画面图像拾取的构图过程,其不涉及用户的释放操作。
首先,参照图10描述自动静物画面图像拾取过程的规程。
在其中执行自动静物画面图像拾取的模式(以下,将这一模式称为自动静物画面图像处理模式)下,当用于图像拾取准备执行自动构图调整操作时,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系统执行用于图像拾取对象检测或者搜索的操作,在所述动构图调整操作中,把响应图像拾取对象检测所检测的图像拾取对象的模式通过判定所判定为最佳的构图确定为目标构图。接下来,按预先确定的条件自动地执行释放处理。从而,执行了相应的静物图像拾取,同时消除了对摄影师的操作的需求。
图10说明了其中图9中所示功能块执行作为自动静物图像拾取模式操作的各预先确定的过程的规程。
在启动了自动图像拾取模式下的静物图像拾取操作之后,在图10的步骤F1处开始所拾取图像数据的提取。
具体地讲,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控制图像传感器22和信号处理部分24,以开始用于每一帧的所拾取图像数据的提取。
在步骤F2处执行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在步骤F3处执行构图过程。
可以通过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的功能,具体地讲是通过控制部分27与/或信号处理部分24的处理,执行包括最佳构图判定与构图调整的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与构图过程。
在步骤F1处开始了所拾取图像数据的提取之后,作为所拾取图像数据,信号处理部分24通过图像传感器22连续地采集相应于的静物画面的帧图像数据。
作为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执行从每一帧的帧图像数据中检测相应于人面部的图像部分的处理。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可以用于所有帧或者按预先确定数目的帧间隔的帧,执行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
在本例中的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中,例如,用于从图像中所检测的每图像拾取对象,使用一种面部检测技术设置相应于图像拾取对象面部的图像部分区域的面部范围。然后,从这样的面部区域的数目、大小、位置等的信息中获得帧范围内图像拾取对象的数目、每图像拾取对象的大小、以及相应画面范围内每一图像拾取对象的位置的信息。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尽管多种用于面部检测的技术已为人们所熟悉,而且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制应该采取这些检测技术中的哪一种技术,但本发明在采用一种适合的技术时,需考虑检测精度、设计难度等因素。
作为步骤F2处的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首先,执行对存在于数字静物照相机1周围的图像拾取对象的搜索。
具体地讲,执行对图像拾取对象的搜索,从而可以在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在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和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执行对照相机平台10的摇动-倾斜控制和对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控制,以改变图像拾取视场的同时,例如,信号处理部分24或者控制部分27执行通过图像分析的图像拾取对象检测。
一直执行这样的图像拾取对象搜索,直至在帧图像中检测到作为所拾取图像数据的图像拾取对象之后。然后,当达到这样一种状况时结束图像拾取对象搜索:此时,在帧图像中,即在图像拾取视场中存在图像拾取对象(面部)。
在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结束之后,在步骤F3处,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执行构图过程。
在本例中,尽管把临时构图过程和正式构图过程作为构图过程加以执行,以下对它们加以描述,但此处仅简要地描述了构图过程。
在构图过程中,判定此时构图是否处于最佳状态。在这一例子中,首先执行对画面结构的判定,即,在这一例子中,首先,根据图像拾取对象检测的结果,执行对画面范围内图像拾取对象的数目、图像拾取对象的大小、以及图像拾取对象的位置的判定。接下来,基于图像结构判定所判定的图像结构的信息,根据一种预先确定的算法,判定被估计为最佳的构图。
此处,在这一例子中,根据摇动、倾斜以及变焦操作中的各图像拾取视场确定构图。因此,依据关于构图是否为最佳的判定过程,响应图像拾取检测结果,即响应画面范围内的图像拾取的模式,作为判定过程的判定结果,获得用于得到最佳图像拾取视场的摇动、倾斜以及变焦操作的控制量信息。
然后,如果构图未处于最佳状态,则执行摇动-倾斜控制和变焦控制,以获得最佳构图状态。
具体地讲,作为构图调整控制,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和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向照相机平台10侧的控制部分51发布一条指令,指示改变最佳构图判定过程所确定的摇动-倾斜控制量。
响应这一指令,照相机平台10的控制部分51根据指示控制量,计算与摇动机构部分53和倾斜机构部分56相关的移动量,并且把控制信号提交于摇动驱动部分55和倾斜驱动部分58,以执行所计算移动量摇动驱动和倾斜驱动。
而且,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和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向光学系统部分21发布一条与最佳构图判定过程所计算的变焦操作相关的观看角度的信息指示,以使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操作得以执行,从而获得所指示的观看角度。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如果构图过程判定构图不是最佳构图,并且把摇动-倾斜和变焦控制作为构图调整加以执行,则处理过程从步骤F3返回至步骤F2,以再次执行图像拾取检测过程。其原因在于,图像拾取对象可能因摇动、倾斜或者变焦操作,或者因人的移动,移出图像拾取视场。
如果获得最佳构图,则在步骤F4处,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执行释放定时判定过程。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在这一例子中,尽管在步骤F4处释放定时判定过程判定释放定时可能不OK,但处理过程会再次从步骤F1处的图像拾取对象检测开始执行处理过程。其原因在于,图像拾取对象可能会因图像拾取对象人等的移动移出图像拾取视场或者构图可能变形。
如果释放定时判定过程判定不满足释放条件,则在步骤F5处,作为释放过程,执行所拾取图像数据的自动记录。具体地讲,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执行对编码/解码部分25和介质控制器26的控制,以把此时所获得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或者帧图像记录于存储卡40中。
顺便提及,尽管步骤F4处的释放定时判定过程为为获得适当的静物画面,判定是否满足预先确定的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条件的过程,但也可以使用不同的例子。
例如,可以使用基于时间的释放定时判定。例如,把从获得与构图过程相关的OK判定时逝去的预先确定的时间周期确定为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条件,例如,预先确定的时间周期为两或者三秒等。在这一例子中,在步骤F4处,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执行对预先确定的时间周期的统计。然后,如果预先确定的时间周期逝去,则在步骤F5处执行释放过程。
另外,当检测到具体的声音输入时,可以判定满足了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条件。
例如,可以把用户所讲出的具体的单词、拍手声、口哨声等用作作为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条件的具体的声音。
在步骤F4处,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执行对这样的具体声音的输入检测。
接下来,如果根据来自图7中所示的声音输入部分35的输入声音信号分析的结果,确认任何一种这样的具体的声音,则判定达到了释放定时,并且在步骤F5处执行释放过程。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可以把声音输入部分62或者图像拾取部分63提供在照相机平台10侧,如以上参照图8所描述的。
在把声音输入部分62提供在照相机平台10侧的情况下,如果根据与向声音输入部分62输入的输入声音信号相关的输入声音信号分析结果确认了具体地声音,则可以判定达到了释放定时。例如,照相机平台10侧的控制部分51可以执行具体声音的检测,并且向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控制部分27通知这样的检测。
否则,当具体的图像拾取对象状态与拾取对象不同时,可以判定满足了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条件。
在步骤F4处,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监视所拾取图像的分析所检测的具体图像拾取对象状态的存在/不存在。
具体图像拾取对象状态可以为由构图过程所捕获的诸如图像拾取对象的微笑的具体的表情;诸如向图像拾取系统挥手、举手、拍手等的具体的姿态;或者诸如在图像拾取系统处做V字手势或者眨眼的举止。或者,具体的图像拾取对象状态可以为图像拾取对象的用户在图像拾取系统处的凝视。
控制部分27根据所拾取图像的图像分析过程,判定用户的任何具体状态。然后,如果检测到具体的图像拾取对象状态,则判定释放定时到来,并且在步骤F5处执行释放过程。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可以把图像拾取部分63提供在照相机平台10侧,如以上参照图8所描述的。
在把图像拾取部分63提供在照相机平台10侧的情况下,如果根据来自图像拾取部分63的所拾取图像数据的分析结果确认了具体的图像拾取对象状态,则可以确定达到释放定时。例如,照相机平台10侧的控制部分51可以执行对具体图像拾取状态的检测,并且向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控制部分27通知这样的检测。
如以上参照图10所描述的,使用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系统,根据控制部分27的控制和处理,实现自动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模式下的静物画面图像拾取。
此处,在本实施例中,尽管作为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和构图过程执行了摇动-倾斜控制,然而也可以根据所拾取图像数据检测是否把目标图像拾取对象包括在图像拾取视场中。
接下来,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执行伴随对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另外图像拾取对象进行确认的构图调整的过程。
然后,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首先,执行执行构图调整,同时改变图像拾取视场,以致可以确认任何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某一或某些其它图像拾取对象的临时构图调整的过程。接下来,在完成了临时构图调整之后,执行用于正式构图、用于改变图像拾取视场,以优化构图的过程。
以下,将详细描述按临时构图调整和正式构图调整两个阶段执行的构图过程。
首先,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施例,将描述本例中相应于正式构图过程的基本构图过程。
此处假设,在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的规程中,这样的画面内容的所拾取图像数据如在图11的画面范围300内所示。此处,所拾取图像数据的画面内容包括作为人的图像拾取对象。
在这一例子中,画面范围300相应相应于所拾取图像数据的帧的图像区域。此处,假设这样地配置作为画面范围300的帧图像:其中,水平像素数目,即水平画面大小,为Cx,垂直像素数目,即垂直画面大小,为Cy,其具有Cx=320和Cy=240的画面大小。
而且,在这一例子中,由坐标(X,Y)表示画面范围300内的位置,并且把画面范围300的左上角的位置定义为坐标(0,0)。
另外,还把垂直参照线Ld1和水平参照线Ld2虚拟地定义在画面范围300内。
垂直参照线Ld1为沿水平方向穿过画面范围300的中间点的一条直线,水平参照线Ld2为沿垂直方向穿过画面范围300的中间点的一条直线。当在构图控制中分别沿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画面范围300内的图像拾取对象的位置时,垂直参照线Ld1和水平参照线Ld2用作参照线。
与此同时,把垂直参照线Ld1和水平参照线Ld2的交叉点的坐标(160,-120)作为构图控制中的参照点P。
如果用于图11中所说明的画面内容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执行图像拾取对象检测或者面部检测,则把图11中所示的图像拾取对象SBJ的面部检测为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具体地讲,把面部检测过程对面部的检测视为对图像拾取对象的检测。接下来,在这一方式下,作为图像拾取对象的检测结果,例如,获得了图像拾取对象的数目、方向、位置以及大小。
对于图像拾取对象的数目,例如,可以确定面部检测所检测的面部的数目。在图11的情况下,由于加以检测的面部的数目为1,所以获得目标图像拾取对象的数目为1的结果。
而且,当使用一种面部检测技术执行图像拾取对象检测时,作为检测结果,把框架,即面部框架FR设置为图像拾取对象的所检测面部部分。
在图11中,描述的是相应于图像拾取对象SBJ的图像的面部部分设置面部框架FR的情况。在这一例子中,面部框架FR具有相应于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面部图像部分的四边形形状。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假设面部框架FR具有正方形形状。
另外,还把面部框架FR设置于作为画面范围300内面部的图像部分。因此,此时也可以响应面部检测过程所检测画面范围300内的图像拾取对象面部的位置、大小等,改变画面范围300内面部框架FR位置和大小的设置。
而且,对于每一图像拾取对象的位置信息,在作为拾取图像数据的图像中,至少确定了为图像拾取对象SBJ的重心的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X,Y)。
另外,对于如何设置目标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例如,可以采用任何已知的图像拾取对象重心检测方法。例如,把相应于图像拾取对象SBJ的所检测的面部框架FR的四边形对角线的交叉点确定为图像拾取对象重心。
与此同时,对于图像拾取对象的大小,假设其由沿垂直或者水平方向的面部框架FR的一边的大小,即像素的数目加以表示。
在图11中,例如,说明了其中把面部框架FR的垂直大小sizey检测为sizey=32的状态。
而且,还假设,对于每一图像拾取对象的面部方向,将其检测为包括向左、向前以及向右方向的3个方向。
假设根据图11中所示的面部方向为向前方向的图像拾取对象SBJ进行检测。
此处,假设构图确定过程根据按这样的方式所检测的图像拾取对象SBJ的图像拾取对象检测信息获得应该使用诸如图12中所示构图的判定结果,如图11中所看到的。
参照图12,在所示的构图中,把图像拾取对象的大小设置为垂直大小sizey=64,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定位在G(160,-120+Δy)处。
尽管构图不同,例如,也依赖于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的数目,但是为了获得好的构图,最好使画面范围300内的图像拾取对象的大小不过度地小或者大,而应适当。把图12中所示的垂直大小sizey=64的图像拾取对象大小判定为画面范围300内图像拾取对象SBJ的最佳大小值。
与此同时,例如,根据下列理由确定以上所描述的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的配置位置。
在涉及单一图像拾取对象SBJ的情况下,图像拾取对象SBJ的最简单和最基本的位置是画面范围300的中心。换句话说,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定位在参照点P处。
然而,通常把图像拾取对象定位在屏幕的中心的这样构图视为不理想构图的典型构图。例如,通常认为,好的构图可通过根据由三划分方法(three-division moethod)或三分律(golden rule)方法所表示的某一规则使得图像拾取对象的位置移动离开屏幕的中心而获得。
于是,在这一例子中,把画面范围300的垂直方向中的图像拾取对象SBJ,即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的位置从水平参照线Ld2移动一段固定的距离。
在这一方式下,把以水平参照线Ld2为参照的垂直方向中的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的偏移量定义为Δy。例如,可以由像素数量代表这一垂直偏移量Δy和以下将加以描述的水平偏移量Δx。在这一例子中,把图12中的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的Y坐标表示为(-129+Δy)。
此处,应该加以注意的是,给定垂直偏移量Δy正值,从而可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定位在水平参照线Ld2上侧的画面范围300的区域中,如图12中所看到的。
与此同时,水平方向中图像拾取对象的位置基于根据图像拾取对象所检测的面部方向。
如以上参照图11所描述的,在这一例子中,按向右、向前以及左方向中的向前方向检测图像拾取对象SBJ的面部方向。
此处,在把图像拾取对象SBJ的面部方向检测为向前方向的情况下,把图像拾取对象定位在水平方向的中心。换句话说,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的X坐标设置为水平方向的中点,即,设置为与垂直参照线Ld1的X坐标相同的X坐标(160),即参照点P。
在这一例子中,把参照垂直参照线Ld1、定义为水平方向中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的移动量的水平偏移量Δx设置为0。
图12说明了根据诸如以上所描述的确认构图判定的规则与算法设置的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160,-120+Δy)。
最终,对从图11的状态到图12的状态的构图进行调整的过程是通过摇动-倾斜操作把图像拾取对象面部的重心移至预先确定的目标位置,并且通过变焦操作把图像拾取对象的大小设置为适当大小的过程。于是,可以响应这样的图像拾取对象SBJ的大小、数目、面部方向等设置目标范围。
例如,在图12的情况下,由于面部向前,所以把目标范围TA设置为如图23A中所看到的,并且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包括在目标范围TA中。
响应目标范围TA的设置,确定水平偏移量Δx和垂直偏移量Δy,然后执行构图调整,以致能够最终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包括在目标范围TA中。
尽管图13说明了其中图像拾取对象SBJ的面部方向为向前方向的目标范围TA,然而也可以依据面部的方向,按不同的方式设置目标范围TA。
例如,假设图像拾取对象的所检测面部方向为向左方向。此处,应该加以注意的是,这里的向左面部方向表示面部方向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在实际观看画面范围300的画面内容的情况下,对于观看画面范围300的人,图像拾取对象SBJ的面部看上去导向画面范围300的左侧。顺便提及,在其中把人面对拾取人的图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方向为向前方向的情况下,实际上把图像拾取对象SBJ的人本身导向右侧。
在这一例子中,在与由面部方向所指示的“左”相反侧的“右”图像区域中,画面范围300的区域被垂直参照线Ld1划分的左右两个图像区域,即划分成两个分区域,对于水平方向中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的位置,将其定位在这两个分区域之一中。因此,在画面范围300中,在把图像拾取对象SBJ的面部导向其的左侧获得了空间。
简而言之,相对垂直参照线Ld1,把目标范围TA设置于右侧图像区域,如图13B中所看到的。然后,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移入目标范围TA。
通过按诸如以上所描述的方式设置构图,获得较好的结果,例如,与其中令沿向左和向右方向其面部方向为向左方向的图像拾取对象SBJ的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相应于屏幕的中心或者与屏幕的中心重合定位图像拾取系统另构图相比,或者与又其中相对垂直参照线Ld1把目标范围TA设置为左侧图像区域的构图相比。
另一方面,在图像拾取对象的所检测面部方向为向右方向的情况下,与其中所检测面部方向为向左方向的情况相反,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设置于由垂直参照线Ld1划分的两个左和右分图像区域中的左侧图像区域。
另外,在检测多个图像拾取对象的情况下,把包括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区域视为单一整体图像拾取对象,并且根据这一整体图像拾取对象确定单一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即单一整体图像拾取重心GG。
例如,图14A说明了其中检测两个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2的例子。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2的重心G1和G2的重心变为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12。
假设根据图像拾取对象的数目、面部方向以及大小,把目标范围TA设置至图14A中所示的位置。
在这一例子中,按这样的一种方式执行构图调整:把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12包括在目标范围TA中,如箭头标记所指示的。
于是,获得了诸如图14B中所示的构图。
可以按多种不同的方式设置目标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图14A和14B说明了如此设置的最简单的实例:其中,把互连定位在画面范围300内最左侧和最右侧的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中的某些图像拾取对象的重心(G1和G2)的线段的中点设置为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12。
在涉及多个图像拾取对象的情况下,根据各图像拾取对象所分别检测的面部方向有时互不相同。在这一例子中,可以根据用于各图像拾取对象所检测的面部方向的关系确定整体图像拾取对象的面部方向。作为用于各图像拾取对象所检测的面部方向的关系,在相同面部方向的数目占大于图像拾取对象总数的预先确定的比率的情况下,把所述相同面部方向确定为整体图像拾取对象的面部方向,并且将其用于构图设置和目标范围TA的设置。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根据图像拾取对象的大小、数目以及方向确定将在其中设置图像拾取对象重心或者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的目标范围TA。然后,依据是否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或者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包括在目标范围TA中,判定构图是否为最佳。另外,还确定图像拾取对象大小是否为最佳。
接下来,如果判定构图不是最佳,则作为用于构图调整的过程,改变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的位置,以致可以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或者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包括在目标范围TA中,或者改变图像拾取对象大小,以使图像拾取对象大小变得适当。
对于水平方向,由用于照相机平台10的摇动机构的摇动控制执行对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或者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的位置的改变。另一方面,对于垂直方向,由用于照相机平台10的倾斜机构的倾斜控制执行这一改变。
由用于移动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透镜的控制,即由变焦控制执行对图像拾取对象大小的改变。作为选择,也可以由诸如用于所拾取图像数据对图像进行裁剪的图像信号过程执行这一改变。
基本的构图过程如以上所描述的。在本实施例中,把基本的构图过程作为用于本实施例的正式构图调整的过程加以执行。
然而,当执行以上所描述的把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移入目标范围TA的控制时,即使此时在图像拾取视场中获得最佳构图,实际上仍存在一种其中存在更合适的构图的情况。
例如,尽管相邻存在多个人,但也可以使用较少数目的人调整构图,并且可能为不同于用于最大数目的人的构图。
图15中描述了实例。
参照图15,作为局部方案,画面范围300A所指示的图像拾取视场为最佳构图。具体地讲,如果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检测到两个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2,则尽管相邻定位了3个人,然而也可以把两个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2的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12包括在目标范围TA中,即包括在画面范围300A中。
然而,在这一例子中,作为最佳方案的图像拾取视场如画面范围300B中所示。具体地讲,把3个人的图像拾取对象SBJ1、SBJ2以及SBJ3的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123包括在画面范围300B的目标范围TA中。
如果执行这样搜索:在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的规程中,执行自下向上的倾斜,并且首先检测两个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2,则仅使用两个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2执行构图过程,并且使用作为局部方案的构图执行静物画面图像拾取。
图16A也类似地描述了其中构图为局部方案的画面范围300A和另其中构图为最佳方案的构图画面范围300B。
如果假设这样搜索:在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的规程中,摇动操作从左向右进行,而且首先检测两个图像拾取对象SBJ2和SBJ3,则仅使用两个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3执行构图过程。因此,使用作为局部方案的构图执行静物画面图像拾取。
在自动静物画面图像处理模式下的图像拾取中,即使使用作为局部方案的构图执行静物画面图像拾取,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其原因在于自动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模式下的图像拾取不需要摄影师,此外,存在另用户凭其获得在未意识到照相机存在的情况下的自然图像的对象。
然而,如果旨在精确地拾取数目尽可能多的人的图像,则可以使用更适当的构图,作为图像拾取的结果,作为局部方案的构图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例如,对于其中多个人正在聊天的聚会等场景或者类似的场景,把包括一群人的构图视为比仅包括人的另构图更适当。
在试图包括数目尽可能多的人情况下,需要再次观察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自动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模式下的构图过程包括这样一过程:当在图像拾取视场中检测到一个或多个图像拾取对象时,根据图像拾取请求,移动图像拾取视场,以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某一或某些其它图像拾取对象。
具体地讲,按以下所描述的临时构图调整和正式构图调整两个阶段执行用于构图调整的过程。
临时构图调整是这样过程:在构图调整时,用于在对作为正式构图的、为目标的构图执行摇动-倾斜操作之前,搜索是否存在某些其它图像拾取对象。例如,临时构图调整是这样过程:执行摇动-倾斜操作,以特意令摇动-倾斜量超过正式构图的目标范围TA,以搜索是否存在某些其它图像拾取对象。
通过在临时构图调整和正式构图调整之间改变目标范围TA,执行实际的过程。
参照图17A和17B描述临时构图调整。
图17A说明了其中存在人的3个图像拾取对象SBJ1、SBJ2以及SBJ3的实例。此处,假设在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中从下至上倾斜的规程中检测两个人的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2。
此时,进入构图过程,首先执行临时构图调整。
在这一例子中,如图17A中所示,在画面范围300中,与在以上所描述的正常构图调整情况下的位置相比,把目标范围TA设置在较低的位置上。
首先,由于已经检测到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2,在构图调整中,执行摇动-倾斜控制,以致能够把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2的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12包括在目标范围TA中。在本例的情况下,执行向上倾斜,以致可以把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12包括地目标范围TA中。
然而,在这一例子中,由于与正常设置的情况下的位置相比,把目标范围TA设置在较低的位置上,所以向上倾斜量大于正常构图调整的情况下的向上倾斜量,并且进一步向上执行向上倾斜。
接下来,在这一规程中,新检测图像拾取对象SBJ3。
在这一例子中,响应对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2以及SBJ3的检测,再次执行构图过程。在这一情况下,首先执行临时构图过程。现在,执行向上倾斜,以把图像拾取对象SBJ1、SBJ2以及SBJ3的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123包括在目标范围TA中。
接下来,如果在图像拾取对象SBJ3之上不存在其它图像拾取对象,则最终完成了临时构图调整,如在图17B中所看到的。
如果完成了临时构图调整,则接着执行正式构图调整。此处,正式构图调整指的是以上所描述的正常构图调整。
图18A说明了处于其中完成了临时构图调整的画面范围300。当准备执行正式构图调整时,把目标范围TA设置成图18A中所示的正常位置。具体地讲,在这一例子中,把用于临时构图调整的目标范围TA重新设置至画面范围300中的较上位置。
然后,执行摇动-倾斜控制,以致能够把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123包括在目标范围TA中。在这一例子中,执行向下倾斜控制。
接下来,建立图18B中所说明的状态,由于把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123包括在目标范围TA中,所以完成了正式构图调整。
最终,在正式构图调整完成时,获得包括3个人的图像拾取对象SBJ1和SBJ2以及SBJ3的最佳构图。
例如,在临时构图调整中,根据正式构图调整时的搜索方向,把目标范围TA设置至不同于正常位置的位置,具体地讲,设置至相对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方向这一侧的画面范围300中的位置,如以上所描述的。因此,再次把目标范围TA定位在略微超过应该最终调整至其处的构图位置的位置。于是,可以确认在沿搜索方向的范围内是否存在某一其它图像拾取对象。
在图17A~18B中所示的例子中,由于在临时构图调整时连续地执行了向上倾斜,所以把在临时构图调整时的目标范围TA设置为低于正常位置。
假设在临时构图调整时从右向左执行摇动操作,把正式构图中的目标范围TA放置在垂直参照线Ld1上,然后把临时构图调整时的目标范围TA放置在相对垂直参照线Ld1的右侧,如图19A中所示。从而,可以确认在更左侧是否存在某一图像拾取对象。
另外,如果假设在临时构图调整时从左向右执行摇动,并且把正式构图中的目标范围TA放置在垂直参照线Ld1上,则把临时构图调整时的目标范围TA放置在相对垂直参照线Ld1的左侧,如图19B中所示。从而可以确认在更右侧是否存在某一图像拾取对象。
在这一方式下,设置不同于正式构图调整中的目标范围TA的目标范围TA,以执行临时构图调整。可以认为这样地设置临时构图调整的处理过程中的目标范围TA: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宽度大于正式构图调整时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宽度。
在这样的临时构图调整之后,执行正式构图调整。
通过以上所描述的构图调整,可以在不失丢图像拾取对象的情况下预测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条件。换句话说,可以通过尽可能多地设置多个作为目标的图像拾取对象,执行静物画面图像拾取。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在某一图像拾取对象的所检测面部与在临时构图调整中摇动-倾斜操作的规程中的画面区域的结束区域相重叠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不执行进一步摇动-倾斜过程的过程。
而且,即使重心随正式构图调整时面部的方向改变,然而忽略临时构图调整时面部方向的想法似乎也是可行的。
另外,尽管图像拾取对象的代表性的实例为人的面部,但在抽取诸如图16B中的图像拾取对象SBJ4的除人面部之外的所关注区域的情况下,把人的面部与如刚刚所描述的这样所关注区相结合,执行构图调整的想法似乎也是可行的。
参照图20A和21B描述包括临时构图调整的构图过程。
图20说明了在图10中步骤F2和F3处所执行的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和构图过程。
首先,作为参照图10所描述的步骤F2处的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确认在图20中步骤F201处是否检测到图像拾取对象。
如果没有检测到图像拾取对象,则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在步骤F202处执行搜索过程。然后,控制部分27确认在步骤F201处是否检测到图像拾取对象。
具体地讲,在步骤F201和步骤F202处,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以及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83,执行对照相机平台10的摇动-倾斜控制和执行对光学系统部分21的变焦控制,以确认是否信号处理部分24或者控制部分27根据图像分析执行了图像拾取对象检测,同时改变了图像拾取视场。
如果检测到图像拾取对象,则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在图20的步骤F210和F213处执行与图10的步骤F3处的构图过程相同的过程。
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82执行临时构图过程。
参照图20,控制部分27执行这样过程:作为步骤F210处的临时构图,确认临时构图是否处于最佳构图状态,并且在步骤F211处执行临时构图的过程。例如,这些过程是以上参照图17A和17B以及图19A和19B所描述的过程。
具体地讲,首先执行基于图像拾取对象检测结果的画面结构的判定,即画面范围内图像拾取对象的数目、图像拾取对象大小、面部的方向等的判定,然后确定用于临时构图的目标范围TA。接下来,判定临时构图是否处于最佳状态,如果临时构图不处于最佳状态,则通过作为临时构图调整的摇动-倾斜与变焦控制改变图像拾取视场。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也是在把摇动-倾斜与变焦控制作为临时构图调整加以执行的情况下,处理过程返回至步骤F201,以再次从图像拾取检测开始执行各个过程。其原因在于,存在着因图像拾取视场的变化或者用户的移动图像拾取对象可能消失的可能性。
而且,在诸如以上所描述的临时构图调整中,因为按大于正常构图调整量的量移动图像拾取视场,所以存在着可以检测新的图像拾取对象的可能性。在这一例子中,根据包括新的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或者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再次执行临时构图调整。
图21B中说明了步骤F211处的临时构图调整的规程的实例。
参照图21B,在步骤F310处控制部分27设置用于获得临时构图的目标范围TA。例如,如参照图17A、17B、19A和19B所描述的,响应搜索方向,设置不同于原始目标范围TA的目标范围TA。
然后,在步骤F311处,控制部分27响应所设置的目标范围TA,判定水平偏移量Δx。
接下来,在步骤F312处,控制部分27执行摇动控制,以致能够在相应于所判定水平偏移量Δx的X-坐标上定位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或者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
然后,在步骤F313处,控制部分27判定用于目标范围TA的垂直偏移量Δy。接下来,在步骤F314处,控制部分27执行倾斜控制,以致能够在相应于所判定垂直偏移量Δy的Y-坐标上定位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或者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
接下来,在步骤F315处,控制部分27判定变焦放大倍数Z。
如以上所描述的,通过由变焦控制改变画面角度,执行画面范围300中图像拾取对象SBJ的改变。此处,变焦放大倍数表示:当图像拾取对象检测过程检测到图像拾取对象时,为获得响应最佳构图、根据图像拾取对象大小所判定的图像拾取对象大小所需的画面角度的放大倍数。
因此,控制部分27首先响应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的条件,根据预先确定的规则,判定最佳构图所需的目标图像拾取对象大小,即,变焦控制目标值。
然后,计算如以上所描述的、所确定的目标图像拾取对象size_trg和作为面部框架FR的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一侧的像素的大小或者数目的图像拾取对象大小size_org之间的比率,接下来,把所计算的比率确定为变焦放大倍数Z。具体地讲,通过下列表达式计算变焦放大倍数Z:
Z=size_trg /size_org
然后,在步骤F316处,控制部分27使用变焦放大倍数Z执行变焦控制。
图21B中所说明的临时构图调整的规程为结束的实例。例如,在首先执行变焦控制之后,可以执行摇动-倾斜控制。另外,也可以在考虑到变焦放大倍数所引起的图像拾取对象的变化的情况下,计算水平偏移量Δx和垂直偏移量Δy。
如果用于图20中步骤F210处的临时构图执行了诸如以上所描述的临时构图调整,并且获得OK判定,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在用于临时构图的目标范围TA内定位了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或者整体图像拾取对象重心GG,则执行步骤F212和F213处的实际构图的各个过程。
步骤F212和F213处的正式构图的各个过程为如以上所描述的普通构图过程,例如,是以上参照图11~14B所描述的普通构图过程。
具体地讲,在根据图像拾取对象检测结果判定了画面结构之后,即,在判定了画面范围内图像拾取对象的数目、图像拾取对象大小、面部的方向等之后,执行所述过程,根据一种预先确定的算法、基于画面结构判定所判定的画面结构的信息,判定正式构图是否为最佳构图。
然后,如果正式构图不是最佳构图,则在步骤F213处通过作为正式构图的摇动-倾斜与变焦控制改变图像拾取视场。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如以上参照图10所描述的,如果作为构图调整执行摇动-倾斜与变焦控制,则在步骤F3之后,在步骤F2处,从图像拾取对象检测处理开始再次执行所述处理。对于图20,当在步骤F213处执行了构图调整时,从步骤F201处开始再次执行处理过程。
例如,根据诸如图21A中所说明的过程,执行步骤F213处的正式构图调整。
首先参照图21A,在步骤F300处,控制部分27设置用于获得最佳构图的目标范围TA。例如,控制部分27按诸如图13A和13B中所说明的方式设置目标范围TA。
在步骤F301~F306处,分别执行与作为以上所描述的临时构图调整、以上参照图21B所描述的步骤F311~F316处的过程相类似的过程。
图21A的正式构图调整的规程也是结束的实例。例如,可以在首先执行变焦控制之后执行摇动-倾斜控制。在考虑到变焦放大倍数对图像拾取对象大小改变的情况下,计算水平偏移量Δx和垂直偏移量Δy也是可行的。
如果在步骤F212处获得OK判定,则结束构图过程,然后处理过程前进至步骤F4。
如以上所描述的,按临时构图调整和正式构图调整两个阶段执行构图过程。
因此,作为自动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模式下的静物画面图像,可以自动拾取在画面角度范围内包括人数尽可能多的图像。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尽管作为一种用于临时构图调整的技术,描述了其中把目标范围TA设置于搜索方向附近侧的例子,然而也可以使用其它特定的技术。
例如,当检测到图像拾取对象时,根据图像拾取对象执行临时构图调整,然后执行围绕图像拾取对象的搜索,以确认是否存在某一其它图像拾取对象的想法似乎也是可行的。或者,可以使用这样例子:当检测到图像拾取对象时,简单执行围绕图像拾取对象的搜索。
4.功能配置的修改
尽管描述了实施例的各个过程实例,然而这些过程是根据以上参照图9所描述的功能配置、作为控制过程加以描述的。
例如,在包括数字静物照相机1和照相机平台10的图像拾取系统中,除了图9的配置外,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配置实例。以下描述了多个实例。
参照图22,在所示的配置实例中,仅提供了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和通信处理部分85。与此同时,在照相机平台10侧,具体地讲是在控制部分51中,提供了通信处理部分71、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74以及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75。
尽管所述各功能块所执行的各控制过程大体上类似于以上参照图9所描述的控制过程,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具体地讲,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74从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信号处理部分24接收作为帧图像的所拾取图像数据的提交,以执行图像拾取对象过程和构图过程。更具体地讲,通过通信处理部分85和71之间的通信把所拾取图像数据从数字静物照相机1提交于照相机平台10侧。然后,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74执行对所接收所拾取图像数据的图像分析,并且执行类似于以上所描述的图像拾取对象过程和构图过程的图像拾取对象过程和构图过程。
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75根据来自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74的一条指令控制摇动驱动部分55和倾斜驱动部分58,以执行用于图像拾取对象检测和构图调整的摇动-倾斜操作。
与此同时,对于变焦控制,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74通过通信处理部分71向数字静物照相机1侧的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向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输出变焦控制信号。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根据变焦控制信号控制用于构图调整的变焦过程的执行。
另外,在完成构图过程时,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74通过通信处理部分71向数字静物照相机1侧的控制部分27,具体地讲是向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输出释放控制信号。所拾取图像记录控制部分81可以根据释放控制信号执行图10的步骤F4和F5处的过程。
简而言之,在图22的功能配置的情况下,控制部分51执行图10的步骤F2和F3处的过程,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控制部分27执行步骤F1、F4以及F5处的过程。
作为对图22的配置实例的修改,可以使用相应于这样一种情况的实例:其中,在照相机平台10侧提供图像拾取部分63,如以上参照图8所提到的。
在这一例子中,图22中所示的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74不从数字静物照相机1侧,而从图像拾取部分63接收帧图像数据。接下来,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74执行图像分析,然后执行类似于如以上所描述的图像拾取对象过程和构图过程的图像拾取对象过程和构图过程。
尽管以上描述了控制功能的配置实例,当然进一步的各种控制功能配置也是可行的。
从这样的配置中可以看出,不仅可以把本发明的图像拾取控制装置作为诸如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控制功能配置,也可以作为诸如照相机平台10的控制功能配置加以实现。另外,也可以把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控制装置作为包括数字静物照相机1和照相机平台10的图像拾取系统的控制功能配置加以实现。换句话说,可以把数字静物照相机1、照相机平台10以及包括数字静物照相机1和照相机平台10的图像拾取系统作为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控制装置,或者作为凭其执行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控制方法的产品加以提供。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尽管图9和22把各控制功能部分说明为功能块,然而不必把它们配置为互相独立的程序模块或者硬部件。事实上,可以按任何方式对它们进行配置,只要把本实施例上述描述中所描述的处理操作作为控制功能部分的组合的过程加以实现即可。
5.其它实施例
尽管以上把其中把本发明应用于包括数字静物照相机1和照相机平台10的图像拾取系统的例子描述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也可以按各种其它实施例实现本发明。
此处,描述了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500,其具有一种更流行的配置。
图23说明了图像处理装置500的功能配置的实例。通过CPU、DPS等的计算处理实现图像处理装置500。
参照图23,作为其一种功能配置,图像处理装置500包括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501和构图处理部分502。图像处理装置500用于向其输入的图像数据执行构图过程。尽管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图像拾取系统用于所拾取图像数据执行构图过程,然而图像处理装置500不仅用于所拾取图像数据,而且也用于向其输入的各种图像数据执行构图过程。
例如,图像处理装置500用于从记录介质所复制和所输入的图像数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所接收的图像数据等,执行构图过程。
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501用于向其输入的图像数据执行图像范围的改变设置。例如,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501把图像范围设置为其中对图像数据进行裁剪或者删除的范围。在以上所描述的自动图像拾取系统中,尽管在摇动-倾斜和变焦操作改变图像拾取视场时执行画面范围的改变设置,然而,在这一例子中,将由过程执行画面范围设置的改变,所述过程改变所输入图像数据的全部像素的范围内将加以输出的像素范围的设置。
构图处理部分502执行对目标图像的检测,并且执行构图过程,同时由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501执行画面范围限度的设置改变。具体地讲,作为构图过程,执行临时构图调整和正式构图调整两个阶段的处理。
接下来,把构图过程所确定的所输入所拾取图像数据作为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加以输出。
图24中说明了所述处理的实例。
在步骤F500处,图像处理装置500接收数据。
然后,在步骤F501处,例如,在所输入图像数据的预先确定的像素范围内,构图处理部分502确认是否检测到目标图像拾取对象。
如果没有检测到目标图像拾取对象,则在步骤F502处构图处理部分502执行搜索过程。接下来,构图处理部分502在步骤F501处确认目标图像的存在/不存在。
构图处理部分502执行步骤F501和F502处的过程,以确认目标图像的检测的存在/不存在,同时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501连续地改变目标图像范围。
如果检测到目标图像,则构图处理部分502首先执行临时构图过程。
具体地讲,构图处理部分502在步骤F510处执行对临时构图是否处于最佳构图状态的确认,并且在步骤F511处执行临时构图调整。可以认为这些过程类似于以上参照图17和19时描述的过程,同时要考虑到不同之处,即不同之处在于,由作为画面范围的像素范围的改变设置取代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设置。
在步骤F502处,如果在执行了临时构图过程之后判定临时构图OK,则在步骤F512和F513处执行正式构图。简而言之,执行普通的构图过程。
可以认为步骤F512和F513处正式构图的各个过程类似于以上参照图11~14B描述的过程。
接着,如果在步骤F512处获得正式构图的OK判定,那么结束构图过程,并且处理前进到步骤F514。在步骤F514处,图像处理装置500在所设置的像素范围内切断图像数据作为正式构图并输出所切断的图像数据作为输出图像数据。
在具有诸如以上所描述的配置的图像处理装置500中,作为实例,可以执行把具有设置为目标图像的人面部图像的原始输入图像数据的一部分加以裁剪的过程。
因此,在通过从所输入图像数据中删除任意像素范围产生输出图像数据的过程中,例如,可以自动生成和输出包括最多人数的图像数据。
应该加以注意的是,诸如以上所描述的图像处理装置500把以上所描述的图像拾取系统的所述实施例的构图过程用于一般的图像数据处理。
于是,所述图像处理过程,即构图过程不仅可以普遍用于诸如裁剪的图像处理过程,而且也可以普遍用于图像数据中像素范围的设置。例如,也可以使用所述处理过程,即构图过程,例如,在所输入图像数据中设置可体现图像效果的具有部分像素的范围、设置将对其加以屏蔽的像素范围等。
6.程序
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程序致使诸如CPU的处理器执行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处理操作。具体地讲,通过控制部分27或者51的启动,所述程序实现对以上参照图10、20、21A和21B、24等所描述的各构图过程。
可以把所述程序预先记录在作为内置于诸如个人计算机、数字静物照相机1或者照相机平台10的一种装置中的记录介质的HDD(硬盘驱动器)中、具有CPU的微型计算机中的ROM中等。
也可以把所述程序临时或者永久性地记录在诸如软盘、CD-ROM(紧致盘只读存储器)、MO(磁光)盘、DVD(数字通用盘)、蓝射线盘、磁盘、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卡的可拆卸记录介质中。可以作为包装软件提供诸如刚刚提到的那些可拆卸记录介质。
也可以把所述程序从可拆卸记录介质安装在个人计算机等中,并且可以通过诸如LAN(局域网)或者Internet从下载网点进行下载。
本实施例的所述程序适合于那些能够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各个过程的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拾取系统的实现与广泛提供。
本申请包含与2009年12月2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优先专利申请发表物JP 2009-297172中所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特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此处,以作参考。
这一技术领域中的熟练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可以依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对本发明进行多方面的修改、组合、局部组合以及变动,只要这些修改、组合、局部组合以及变动处于所附权利要求或者其等效要求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包含:
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其适合于可变地设置图像数据的画面范围限度;以及
构图处理部分,其适合于在画面范围限度由所述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可变地设置时检测目标图像是否包括在画面范围内,以及适合于在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所检测目标图像周围的不同目标图像的确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图像数据为图像拾取装置中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所述图像拾取装置适合于执行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的拾取以及把所拾取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上;
目标图像为目标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
所述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为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适合于控制用于图像拾取装置中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机构的驱动;
所述构图处理部分为图像拾取准备处理部分,适合于在所述改变机构的驱动由所述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控制时从图像拾取装置的所拾取图像数据中检测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是否包括在图像拾取视场中,并且适合于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的不同图像拾取对象的确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构图确定过程包括:
临时构图调整过程,用于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在图像拾取视场改变的同时执行构图调整,使得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的不同的图像拾取对象能得以确认;以及
正式构图调整过程,用于在临时构图调整完成之后改变图像拾取视场,以优化构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构图调整过程被执行为用于控制改变机构的驱动的过程,使得关于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的重心被置于设置在所述画面范围内的目标范围内;并且
所述目标范围的设置在所述临时构图调整过程和正式构图调整过程之间是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在临时构图调整过程时设置目标范围使得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宽度大于在正式构图调整过程时的图像拾取视场的改变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控制部分作为改变机构,执行对摇动机构、倾斜机构或者变焦机构的驱动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构图确定过程被执行为在不依赖于用户的释放操作的自动静物画面图像拾取操作被执行时将被执行的过程。
8.一种用于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可变地设置图像数据的画面范围限度;
检测在可变地设置画面范围限度时目标图像是否包括在画面范围内;以及
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所检测目标图像周围的不同目标图像的确认。
9.一种用于图像拾取装置或者图像拾取系统的图像处理方法,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或者图像拾取系统包括静物画面图像拾取部分,适合于执行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拾取和把所拾取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中;以及用于静物画面图像拾取部分的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机构,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从图像拾取装置的所拾取图像数据中,检测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是否包括在图像拾取视场中,同时控制改变机构的驱动;并且
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的不同图像拾取对象的确认。
10.一种用于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处理程序,该图像处理装置适合于执行用于图像数据的过程,所述控制处理程序致使计算处理装置执行下列步骤:
可变地设置图像数据的画面范围限度;
在可变地设置画面范围限度的同时检测目标图像是否包括在画面范围内;并且
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所检测目标图像周围的不同目标图像的确认。
11.一种用于图像拾取装置或者图像拾取系统的控制处理程序,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或者图像拾取系统包括静物画面图像拾取部分,其配置旨在执行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拾取和把所拾取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中;以及用于静止画面图像拾取部分的图像拾取视场改变机构,所述控制处理程序致使计算处理装置执行下列步骤:
在控制改变机构的驱动的同时,根据图像拾取装置的所拾取图像数据,检测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是否包括在图像拾取视场中;并且
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拾取对象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所检测图像拾取对象周围的不同图像拾取对象的确认。
12.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包含:
画面范围改变控制机制,用于可变地设置图像数据的画面范围限度;以及
构图处理机制,用于检测目标图像是否包括在画面范围内,同时由所述画面范围改变控制部分可变地设置画面范围限度,并且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目标图像时,执行构图确定过程,该构图确定过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所检测目标图像周围的不同目标图像的确认。
CN2010105991765A 2009-12-28 2010-12-21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程序 Pending CN1021115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97172/09 2009-12-28
JP2009297172A JP2011139231A (ja) 2009-12-28 2009-12-28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1540A true CN102111540A (zh) 2011-06-29

Family

ID=44175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991765A Pending CN102111540A (zh) 2009-12-28 2010-12-21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程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14285B2 (zh)
JP (1) JP2011139231A (zh)
CN (1) CN10211154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5310A (zh) * 2013-12-24 2015-06-24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功能扩充系统
CN106902513A (zh) * 2017-03-02 2017-06-30 苏州蜗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vr游戏画面进行优化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6095B2 (ja) 2008-04-25 2013-06-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347802B2 (ja) * 2009-07-27 2013-11-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構図制御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構図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434339B2 (ja) 2009-07-29 2014-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434338B2 (ja) 2009-07-29 2014-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
US8605158B2 (en) * 2009-12-28 2013-12-10 Sony Corporation Image pickup control apparatus, image pickup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changing an image pickup mode
US10366299B2 (en) * 2011-10-25 2019-07-30 Bull Hn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Sorting/scanning system camera upgrade apparatus with backwards compatibility
US9674409B2 (en) 2012-09-19 2017-06-06 Michael J. Jones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KR20160088719A (ko) * 2015-01-16 2016-07-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를 촬영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JP6107844B2 (ja) * 2015-01-28 2017-04-0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検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8032436A1 (zh) 2016-08-17 2018-02-22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云台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无人机
JP2018206295A (ja) * 2017-06-09 2018-12-2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画像認識装置
CN113841087A (zh) * 2019-05-27 2021-12-24 索尼集团公司 构图控制设备、构图控制方法和程序
CN112543935A (zh) * 2019-12-31 2021-03-23 商汤国际私人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识别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036319B (zh) * 2020-08-31 2023-04-18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图片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88601A (ja) * 2002-03-28 2003-10-10 Konica Corp 画像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情報分類サービス方法
US20050212913A1 (en) * 2004-03-29 2005-09-29 Smiths Heimann Biometrics Gmbh;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recording regions of interest of moving objects
CN101098403A (zh) * 2006-06-30 2008-01-02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出的记录介质
CN101415076A (zh) * 2007-10-17 2009-04-22 索尼株式会社 构图判定设备、构图判定方法和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8368A (en) * 1992-06-22 1998-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mote camera control system with compensation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delay
JPH09186927A (ja) * 1995-12-28 1997-07-15 Sony Corp 追尾装置および追尾方法
US6661450B2 (en) * 1999-12-03 2003-12-0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Automatic following device
US7256817B2 (en) * 2000-10-26 2007-08-14 Fujinon Corporation Following device
JP2003219225A (ja) * 2002-01-25 2003-07-31 Nippon Micro Systems Kk 動体画像監視装置
US7400344B2 (en) * 2002-12-19 2008-07-15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Object tracking method and object tracking apparatus
JP4656331B2 (ja) * 2006-12-27 2011-03-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JP5115139B2 (ja) * 2007-10-17 2013-01-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1639610B (zh) * 2008-08-01 2011-03-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码摄影装置及其自拍引导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88601A (ja) * 2002-03-28 2003-10-10 Konica Corp 画像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情報分類サービス方法
US20050212913A1 (en) * 2004-03-29 2005-09-29 Smiths Heimann Biometrics Gmbh;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recording regions of interest of moving objects
CN101098403A (zh) * 2006-06-30 2008-01-02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出的记录介质
CN101415076A (zh) * 2007-10-17 2009-04-22 索尼株式会社 构图判定设备、构图判定方法和程序
US20090102942A1 (en) * 2007-10-17 2009-04-23 Sony Corporation Composition determining apparatus, composition determining method, and progra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5310A (zh) * 2013-12-24 2015-06-24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功能扩充系统
CN106902513A (zh) * 2017-03-02 2017-06-30 苏州蜗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vr游戏画面进行优化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57394A1 (en) 2011-06-30
JP2011139231A (ja) 2011-07-14
US8514285B2 (en) 2013-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1540A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程序
US8994831B2 (en) Image pickup control apparatus, image pickup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changing an image pickup mode
US9456141B2 (en) Light-field based autofocus
US9516201B2 (en) Imaging control apparatus, imaging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8594390B2 (en)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 device,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JP5446546B2 (ja)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撮像システム
CN102158646A (zh) 成像控制设备、成像设备、成像控制方法及程序
CN102196173A (zh) 成像控制设备与成像控制方法
JP5434339B2 (ja)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434338B2 (ja)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
US20050237631A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method
CN105794197A (zh) 能够生成全景文件的便携式设备
US8786722B2 (en) Composition control device, imaging system, composi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JP5407640B2 (ja) 画像対応装置、動作設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US20100328524A1 (en) Movable-mechanical-section controlling device, method of controlling movable mechanical section, and program
JP2011188065A (ja) 撮像制御装置、被写体検出方法、プログラム
US20100328467A1 (en) Movable-mechanical-section controlling device, method of controlling movable mechanical section, and program
JP5251779B2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撮像システム
JP2001141423A (ja) 画像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5651951B2 (ja)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098917B2 (ja)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