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4173A -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84173A CN102084173A CN2009801263410A CN200980126341A CN102084173A CN 102084173 A CN102084173 A CN 102084173A CN 2009801263410 A CN2009801263410 A CN 2009801263410A CN 200980126341 A CN200980126341 A CN 200980126341A CN 102084173 A CN102084173 A CN 1020841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conductor
- light conductor
- face
- ligh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 G02B6/00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of the partially overlapping typ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16—Grooves, prisms, gratings, scattering particles or rough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46—Tapered light guide, e.g. wedge-shaped light guid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背光源(照明装置)(2)包括:多个光源(5);使来自光源(5)的光面发光的多个导光体(7,17,……)。各个导光体(7,17,……)具有:具有发光面(7a)的发光部(7b,17b,……);将来自光源(5)的光向发光部(7b,17b,……)引导的导光部(7c),以在一个导光体(7)的导光部(7c)上搁置与该一个导光体(7)相邻的另一个导光体(17)的发光部(17b)的方式配置。搁置一侧的导光体(17)的发光部(17b)的端面(7e)形成凹凸形状,发挥作为减少光的透射量的光量调整部的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等的照明装置、以及配备该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取代阴极射线管(CRT)而迅速普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发挥其节能、薄型、轻量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在液晶电视机、显示器、移动电话等中。作为进一步发挥这些优点的方法,可以列举改良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后配置的照明装置(所谓的背光源)。
照明装置主要可以分为侧光式(也称作边缘光式)和正下式。侧光式具有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后设置导光体,在导光体的横向端部设置光源的构造。从光源出射的光在导光体中反射,然后间接地均匀照射液晶显示面板。采用这种构造,虽然亮度低,但是,能够实现薄型化,同时能够实现亮度均匀性好的照明装置。因此,侧光式的照明装置主要被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等中小型液晶显示器中。
作为侧光式照明装置的一个实例,列举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内容。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多个点的面发光装置,从而能够从发光面均匀地发光。在该面发光装置中,因光源的指向性而使光无法到达,反射面的角落部变暗,因此,与其它部分相比,增加了该角落部的点密度。
此外,正下式照明装置是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后排列多个光源,直接照射液晶显示面板。因此,即使是大画面,也很容易获得高的亮度,它主要用于20英寸以上的大型液晶显示器。但是,目前的正下式装置的厚度大约为20毫米~40毫米,影响显示器的更薄型化。
为了在大型液晶显示器中实现更薄型化,通过缩小光源和液晶显示面板的距离就能解决,但是,在此情况下,如果不增加光源的数量,那么,就无法获得照明装置中的亮度的均匀性。另一方面,如果增加光源的数量,那么,成本就会增加。因此,期待开发出一种不增加光源的数量,薄型且亮度均匀性好的照明装置。
过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尝试通过排列多个侧光式的照明装置,实现大型液晶显示器的薄型化。
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面光源装置,由于能够在紧凑的构造中确保大的发光区域,因此,最能适用于大型液晶显示器。该面光源装置具有串联型的构造,串联排列板状的导光块,配备分别向各个导光块供给初级光的初级光源。
如上所述,将通过组合光源和导光体而构成的多个发光单元排列所构成的照明装置称作串联型的照明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43266号公报”(公开日期:2003年2月13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1-288611号公报”(公开日期:1999年10月19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312916号公报”(公开日期:2001年11月9日)
但是,如上所述,在通过组合导光体和光源而构成的照明装置中,在将多个导光体排列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因在相当于导光体的接头部分的区域中产生的亮线发生亮度不均,仍然存在亮度不均这样的问题。
此处,对产生亮线的原理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构成串联型的背光源的导光体的大致构造的剖视图。图13及图14是在上述导光体内传播的光的行进方向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一个导光体(图中左侧)和与该导光体相邻的另一个导光体(图中右侧)无间隙地重叠构成。此处,如图13所示,从光源出射的光的大部分一边在导光体内重复全反射一边传播,从发光面向外部出射。但是,如图14所示,从光源出射的光的一部分不在导光体内全反射,而是直接到达远离光源的端面(7e)。这样的光不会因全反射而发生光量衰减,因此,其强度强。因此,从上述端面(7e)出射的光变成亮线而显现出来。
对于这一点,根据图11的构造,从另一个导光体(图中右侧)中的远离光源一侧的端面(7e)出射的光入射一个导光体(图中左侧),并且在其内部传播(图中的粗箭头)。在该一个导光体内重复全反射,并且从一个导光体的发光面出射。于是,在图11的构造中,由多个导光体连续地形成发光面,因此,不会产生亮线,能够获得均匀的亮度。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一般情况下,考虑导光体间的损伤、照明装置的薄型化、以及制造上的误差等因素,按照负公差制造。因此,如图12所示,在一个导光体和另一个导光体的接头部分产生公差大小的间隙。因此,从另一个导光体中的远离光源一侧的端面(7e)出射的光被分成入射一个导光体的光、以及并不入射一个导光体而是朝着上方出射的光(图中的粗箭头)。如上所述,从非这种发光面的端面(7e)出射的光的光量比从发光面出射的光的光量多,因此,其亮度增高。因此,从该端面(7e)朝着上方出射的光变成亮线而显现出来。
这样的亮线问题不仅在串联型的背光源中会发生,在图12所示的多个导光体并不重叠而是在同一平面上排列配置的背光源(这种背光源称作瓷砖式背光源)中也会发生。
为了解决上述的亮线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在导光体和扩散板之间沿着整个前表面配置用来扩散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的点图形的构造。根据该构造,能够使变成亮线的光扩散,因此,能够减少亮度的不均匀。
但是,在上述构造中,能够减轻因亮线导致的亮度不均的问题,但是,因点图形的点图样产生新的亮度不均的问题。点图形具有扩散光使亮度变得均匀的功能,但是,难以使亮度完全均匀。因此,根据与光源的距离,按照其分布密度各异的方式而配置的点图形的点图样将会影响亮度不均。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在成为亮线原因的光所出射的上述端面设置遮光层的构造。根据该构造,能够遮挡从端面出射的亮度高的光,因此,能够防止亮线。但是,在该构造中,光不从上述端面出射,因此,相当于该部分的区域变成暗线,依然难以获得均匀的亮度。
在使用这种照明装置作为背光源的显示装置中,显示品质将会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在由多个导光体构成的照明装置中,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亮度的均匀性的照明装置。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在包括多个光源;和使从该光源中的至少一个光源入射的光进行面发光的多个导光体的照明装置中,在来自所述光源的出射光的光轴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导光体彼此之间,设置有减少光的透射量的光量调整部,所述光量调整部被配置在所述相邻的各个导光体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且具有凹凸形状。
如上所述,在组合多个导光体和多个光源而构成的照明装置中,在从来自光源的出射光的光轴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导光体之间存在的端面出射的光不会因全反射发生光量衰减,因此,其光量比从发光面出射的光的光量多,结果亮度就会增高。因此,从上述端面出射的光变成亮线,发生亮度不均。
对于这一点,根据上述构造,使光的透射量减少的光量调整部被配置在来自光源的出射光的光轴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导光体之间。此处,来自光源的出射光的光轴方向是指,从光源具有指向性出射的光的主成分的方向(指向方向)。也可以说是从光源出射,并且入射导光体的光主要被引导的方向(动光方向)。
这样,就能减少从上述端面出射的光的光量。因此,与从上述端面直接向外部出射的光的亮度相比,能够降低该光的亮度,因此,能够减少亮线的发生。此外,在传统的构造中遮挡从上述端面出射的光,与此相反,在本发明的构造中,能够减少光量,然后向外部出射。因此,能够防止过去所产生的暗线。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照明装置的亮度均匀性。
此外,根据上述构造,将导光体的端面加工成凹凸形状,这样就能实现光量调整部,因此,无需单独制作与导光体不同的光量调整部,并且将其粘贴在导光体的端部。因此。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同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因此,根据本发明,与传统的构造相比,采用更加简单的构造就能实现亮度的均匀性得以提高的照明装置。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所述凹凸形状可以是将多个由形成直角棱部的两个面所构成的凸部平行地排列的形状。
根据上述构造,上述凸部成为反射棱镜,能够反射到达导光体的端面的来自光源的入射光。这样就能将从导光体的端面出射的光量减少至一半左右。
此外,上述凸部既可以沿着导光体的厚度方向(即,与导光体的发光面垂直的方向)并列配置,也可以沿着与导光体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配置。上述凹凸形状最好是将多个上述凸部按照与上述导光体的发光面平行的方式分别排列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所述凹凸形状可以是将多个四角锥形的凸部纵横排列的形状。
根据上述构造,上述凸部成为反射棱镜,能够反射到达导光体的端面的来自光源的入射光。这样就能将从导光体的端面出射的光量减少至一半左右。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所述各个导光体可以具有:具有发光面的发光部;和将所述光源的光向该发光部引导的导光部,并且以一个导光体的导光部搁置在与该一个导光体相邻的另一个导光体的发光部上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搁置一侧的导光体的发光部的端面设置所述光量调整部。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实现串联式的照明装置。在搁置一侧的导光体的发光部的端面(即,导光体中的远离光源的端面)设置凹凸形状的光量调整部,这样采用更加简单的构造,就能减少亮线,提高亮度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所述各个导光体可以按照互不重叠的方式并列配置,对各个导光体至少设置有一对所述光源,所述成对的各个光源相对地配置,所述凹凸形状分别形成于所述相邻的各个导光体的端面上。
根据上述构造,相对配置的一对光源照射光线,以弥补彼此照射不到的区域,因此,能够实现没有暗部的瓷砖式的照明装置。作为光量调整部的凹凸形状分别形成于相邻的各个导光体的端面,这样,采用更加简单的构造,就能减少亮线,提高亮度均匀性。
此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它配备本发明的任意一种构造的照明装置作为背光源。
根据上述构造,配备本发明的照明装置,这样就能实现亮度的均匀性好的液晶显示装置。
通过下述的记载,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会更加明白。此外,本发明的优点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说明,将会更加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配备的背光源的概略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背光源中所配备的导光体单元的概略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2所示的背光源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导光体的端面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导光体的端面形成的凹凸形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导光体的端面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其它实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导光体的端面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其它实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导光体单元的各个部分的尺寸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图9所示的导光体单元中测定从端面泄漏的光量的结果的图。
图11是表示构成相邻的两个导光体单元无间隙地并列配置的传统的串联型背光源的导光体的概略构造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构成实际使用的串联型背光源的传统导光体的概略构造的剖视图。
图13是在导光体内传播的光的行进方向的示意图。
图14是在导光体内传播的光的行进方向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造的剖视图。
图16是将图1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在图1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配备的背光源的概略构造的俯视图。
图18(a)是从液晶显示面板一侧观察在图1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配备的导光体单元时的俯视图。图18(b)是从背光源一侧观察在图1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配备的导光体单元时的俯视图。图18(c)是(a)所示的导光体单元的A-A剖视图。
图19(a)是在导光体单元的一侧(左侧)所设置的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的示意图。图19(b)是在导光体单元的另一侧(右侧)所设置的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相邻的两个导光体单元无间隙地并列配置的传统瓷砖式背光源的概略构造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实际使用的传统的瓷砖式背光源的概略构造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1 液晶显示装置
2,22 背光源(照明装置)
3,23 液晶显示面板
4,24 基板
5 光源(LED、冷阴极管)
25(25L,25R) 光源(LED)
6,26 反射片
7,17,27 导光体
7a,27a (导光体的)发光面
7b,17b 发光部
7c 导光部
7e,27e 端面
8,28 扩散板
9,29 光学片
10,30 透明板
12,32 导光体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根据图1~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被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的照明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概略构造的剖视图。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背光源2(照明装置);与背光源2相对地配置的液晶显示面板3。
液晶显示面板3与在传统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普通液晶显示面板同样,虽然图中并未表示,但它包括:例如形成多个TFT(薄膜晶体管)的有源矩阵基板以及与其相对的CF基板,并且具有在这些基板之间使用密封材料封入液晶层的构造。
下面,对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所配备的背光源2的构造进行详细的说明。
背光源2被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3的背后(与显示面相反一侧)。如图1所示,背光源2具备:基板4;光源5;反射片6;导光体7;扩散板8;光学片9;透明板10。此外,构成背光源2的导光体至少由两个以上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说明,以一个导光体7和另一个导光体17为例进行说明。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作为两个导光体7、17的代表,以一个导光体7为例进行说明。
光源5是例如侧光式的发光二极管(LED)或者冷阴极管(CCFL)等。以下,作为光源5,以LED为例进行说明。光源5使用R、G、B的芯片被压入一个封装中的侧光式的LED,这样就能得到颜色再现范围大的照明装置。此外,光源5被配置在基板4上。
导光体7用来使从光源5出射的光从发光面7A进行面发光。发光面7a是用来向照射对象照射光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导光体7采用串联构造。即,导光体7具有:具有发光面7a的发光部7b;以及将光源5的光向该发光部7b引导的导光部7c,至少在发光部7b和导光部7c的连接部分,彼此的厚度各异,同时,按照另一个导光体17的发光部17b搁置导光体7的导光部7c的方式配置。这样,由多个导光体7,17,……形成齐平状的发光面(整个背光源2的发光面:发光区域)。此外,标记7e表示远离光源5的端面。
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所配备的背光源2的构造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背光源2按照纵横排列的方式形成导光体单元12,该导光体单元12将光源5和使从该光源出射的光面发光的导光体7组合。
图3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背光源2中所配备的导光体单元12的概略构造的立体图。导光体单元12使从光源5出射的光扩散然后面发光,它由光源5、基板4(参照图1)、反射片6、导光体7构成。如图3所示,从光源5出射的光入射导光体7的导光部7c,在导光部7c内传播然后到达发光部7b。虽然图中并未表示,但对导光体7的发光部7b的前表面(发光面7a)或者背面实施用来将引导而来光的光朝着前面出射的加工和处理,光从导光体7的发光面7a向液晶显示面板3一侧出射。在导光体7的发光部7b上所实施的具体的加工方法和处理方法可以列举例如等离子体加工、前表面加工(シボ加工)、印刷处理等,但是并无特别限制,也可以适当地使用众所周知的方法。
此外,导光体7主要由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透明树脂构成,但是并无特别限制,最好采用光透过率高的材质。此外,导光体7例如可以通过注射模塑成型、挤压成型、热压成型、以及切削加工等成形。但是,并非局限于这些成形方法,只要是能够发挥同样的特性的加工方法即可。
反射片6按照与导光体7的背面(发光面7a的相对面)接触的方式设置。反射片6反射光,使更多的光从发光面7a出射。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多个导光体7,因此,在各个导光体7,17,……的每个都设置反射片6。
扩散板8与发光面7a相对地配置,以搁置由各个导光体7,17,……的发光面7a所形成的齐平状的整个发光面(发光区域)。扩散板8使从导光体7的发光面7a出射的光扩散,然后照射在光学片9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板8使用厚度为2.0毫米的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SUMIPEX E RMA10”。
光学片9由在导光体7的前面一侧重叠配置的多个片构成,它使从导光体7的发光面7a出射的光变得均匀并且聚光,然后向液晶显示面板3照射。即,光学片9能够应用聚光并使其散射的扩散片、聚光后提高正面方向(液晶显示面板方向)的亮度的透镜片、将光的一个偏光成分反射并使另一个偏光成分透射,以此提高液晶显示装置1的亮度的偏光反射片等。这些片最好根据液晶显示装置1的价格和性能适当地组合使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实例,扩散片使用KIMOTO(株式会社)制造的“LIGHT UP 250GM2”,棱镜片使用住友3M(株式会社)制造的“Thick RBEF”,偏光片使用住友3M(株式会社)制造的“DBEF-D400”等。
透明板10在将导光体7和扩散板8的距离保持一定的情况下使用,形成光的扩散区域。透明板10采用聚乙烯薄膜等透光性材料形成。此外,也可以省略透明板10,而将导光体7和扩散板8相对地配置。
根据上述各个部件的构造,如图3以及图13所示,从光源5出射的光一边受到散射作用和反射作用一边在导光体7内传播,从发光面7a出射,通过扩散板8以及光学片9到达液晶显示面板3。
(关于亮度的均匀性)
下面,对亮度不均的原理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以某个临界角从光源5入射导光体7的导光部7c内的光,在导光部7c内反复进行全反射,同时到达发光部分7b,被在发光部7b的背面所设置的反射片6反射,于是从发光面7a出射。这样,从光源5出射的光的大部分在导光体7内反复进行全反射,因此,随着远离光源5,光量就会逐渐减少。
但是,如图14所示,从光源5出射的光的一部分不在导光体7内全反射,而是直接到达距离光源5远的端面7e。这种光不会发生因全反射所致的光量衰减,因此,与从发光面7a出射的光相比,其强度更强。
而且,如图12所示,在串联构造的导光体中,由于在一个导光体的发光部和与该导光体相邻的另一个导光体的发光部的边界产生间隙,因此,从光源出射的光从导光体的端面7e直接向外部出射。因此,该强度强的光成为亮线,整体的亮度就会变得不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种方法是在产生亮线的区域设置减少光透射量的光量调整部。光量调整部减少被照射在其本身的光量,然后向外部出射。作为实现该光量调整部的方法,可以列举在产生导光体的亮线的区域粘贴半透过性材料的方法等。但是,在该方法中,需要制作作为与导光体不同的部件的光量调整部,并且设置在导光体的确切位置的操作,因此,制造成本就会增加。而且,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导光体和光量调整部的定位,那么,就不能改善亮度不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少成为亮线原因的、从导光体的端面7e出射的光的光量,端面7e具有凹凸形状,该凹凸形状发挥光量调整部的作用。
(关于凹凸形状)
图4是将图2所示的背光源2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作为光量调整部发挥作用的凹凸形状被设置在与从光源5出射的光的光轴方向d1相邻的各个导光体7,17之间。此处,出射光的光轴方向是指出射光的指向方向,或者也可以说是向导光体入射的入射光的导光方向。具体来讲,凹凸形状形成于,以搁置导光体7的导光部7c的方式配置的导光体17中的、与发光面7a不同的远离光源5的端面7e。
在图5中表示形成凹凸的导光体7的端面7e中的光线的路线。在图6中放大表示形成于端面7e的凹凸形状。如图6所示,形成于端面7e的凹凸形状是沿着导光体7的厚度方向d2(参照图6)排列多个由形成直角棱部的两个面构成的凸部37a(由成直角的两个平面所形成的凸部37a)而形成的。此外,导光体7的厚度方向d2是与导光体7的发光面7a垂直的方向。即,图6所示的凹凸形状具有多个凸部37a按照与发光面7a平行的方式配置的形状。该凹凸形状也可以说是并列地配置多个相同大小的三角棱镜的形状。
如图5所示,在具有凹凸形状的端面7e中,所到达的来自光源的光的大部分因各个棱镜的作用被反射。即,导光体7的端面7e形成上述的凹凸形状,这样,到达端面7e的光受到凹凸形状的作用,大部分的光在导光体内被反射。更具体地来讲,在使用折射率n=1.5的导光体的情况下,如果假设与形成凹凸形状的各个棱镜形状面垂直的方向为0°,那么,在±42°以内(-42°~42°)入射的光被出射,而42°~90°和-42°~-90°的入射光被反射。
这样,就能减少从光源5直接到达端面7e且从端面7e出射的光的光量,因此,能够降低从端面7e出射的光的亮度。因此,能够抑制亮线的产生,从而与传统的构造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亮度的均匀性。
此外,具有上述凹凸形状的导光体7可以通过在用来形成导光体的金属模自身上刻出棱镜,然后使用该金属模进行注射模塑成形来制作。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作导光体7时,也能同时形成光量调整部。因此,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也能降低制造成本。
将导光体7的端面7e形成凹凸形状,这样就能降低从该端面7e出射的光的强度,因此,不必在发光面7e和扩散板8之间的区域设置用来使光量均匀的光量调整部。因此,也具有能够实现背光源2的薄型化的效果。
形成于导光体7的端面7e上的凹凸形状并非局限于图6所示的实例。图7、图8表示凹凸形状的其它实例。
形成于图7所示的导光体7的端面7e上的凹凸形状是沿着与导光体7的厚度方向d2正交的方向d3排列与图6所示的凸部37a相同的三角棱镜形状的凸部37b而形成的。即,图7所示的凹凸形状具有多个凸部37b按照与导光体7的发光面7a垂直的方式并列配置的形状。此外,形成于图8所示的导光体7的端面7e的凹凸形状是纵横地(纵向以及横向)排列多个四角锥形的凸部37c的形状。此处,上述纵向是导光体7的厚度方向d2,上述横向是与该厚度方向d2正交的方向d3(参照图7)。此外,构成四角锥形的凸部37c的四个面的四角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测定从导光体7的端面7e泄漏的漏光量)
下面表示在端面7e上形成图6~图8所示的凹凸形状的导光体7中,测定从端面7e泄漏的漏光量的结果。
图9表示测定时所使用的导光体单元12的各个部分的尺寸。此外,各个凹凸形状的尺寸如下所述。在图6所示的凹凸形状中,凸部37a的间距a1是30μm,凸部37a的高度a2是15μm。在图7所示的凹凸形状中,凸部37b的间距b1是30μm,凸部37b的高度b2是15μm。在图8所示的凹凸形状中,凸部37c的间距c1是100μm,凸部37c的高度c2(图中未示)是50μm。
图10表示从各个导光体7的端面7e泄漏的漏光量的测定结果。此外,在图10中,作为比较例,表示在端面7e未形成凹凸形状时的漏光量的测定结果。图10中的“从端面泄漏的漏光量”是指,假设从光源5(LED)入射导光体7的入射光量为100%时,用%表示端面7e的漏光量的比例。
如该图所示,在端面7e形成凹凸形状的情况下,可以确认与端面7e为平坦面的比较例相比,漏光量减少40~60%。此外,在图6~图8所示的各个凹凸形状中,图6所示的凹凸形状的减少光量的效果最高。
由以上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2中,能够减少从导光体7的端面7e泄漏的漏光量,抑制亮线的发生,因此,能够提高亮度的均匀性。
此外,如在专利文献3的图14、15、16等中所述的背光源那样,对于导光体为一体式的实例,根据液晶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的显示亮度,改变背光源一侧的对应的区域的发光亮度,进行所谓的区域有源驱动时,难以明确地区分各个区域,每个区域难以达到峰值亮度。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各个导光体的发光部被明确地区分,因此,在进行区域有源驱动的情况下,每个导光体都能达到峰值亮度。而且,通过在相邻的各个导光体之间的端面形成凹凸,能够更加容易地达到每个导光体的峰值亮度。因此,能够在各个区域中进行更加准确地反映来自驱动部的指令的亮度调整。此外,区域有源驱动的方法能够应用传统的众所周知的方法。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在发光面积增大的情况下,亮度均匀性也很好,因此,尤其适合用作具有大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但是,并非局限于此,能够用作所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
(实施方式2)
下面,根据图15~图19,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串联型的背光源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并不相互重叠而是在同一平面上排列配置多个导光体的瓷砖式的背光源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1的概略构造的剖视图,图16是将该液晶显示装置21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液晶显示装置21包括:背光源22(照明装置);与背光源22相对地配置的液晶显示面板23。液晶显示面板23是与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面板3相同的构造。
下面,对在液晶显示装置21中所配备的背光源22的构造进行说明。
背光源22被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3的背后(与显示面相反一侧)。如图15所示,背光源22包括:基板24;光源25;反射片26;导光体27;扩散板28;光学片29;透明板30。
光源25是例如侧光式的发光二极管(LED)等点状光源。以下,作为光源25,以LED为例进行说明。光源25使用R、G、B的芯片被压入一个封装中的侧光式的LED,这样就能得到颜色再现范围大的照明装置。此外,光源25被配置在基板24上。
导光体27将从光源25出射的光从发光面27a面发光。发光面27a是用来向照射对象照射光的面。
其它的构件与实施方式1中的背光源2基本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背光源22的导光体27至少由两个以上构成。即,背光源22通过将组合导光体27和光源25而形成的多个导光体单元32在同一平面上排列而构成。
此外,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22中,各个导光体单元32按照互不重叠的方式在同一平面上排列配置,于是就在多个导光体27,27,……的各个发光面27a上形成齐平状的发光面(整个背光源22的发光面:发光区域)。
另外,图17示意地表示背光源22的平面构造。如图17所示,背光源22的具有两个光源25L、25R(成对的光源)的多个导光体单元32沿着纵横方向整齐地排列配置。于是,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22的多个导光体单元32按照铺满瓷砖的方式并列配置,因此,它被称作瓷砖式背光源。
图18表示包含在背光源22中的一个导光体单元32的构造。图18(a)是从液晶显示面板23一侧(将其作为上面一侧)观察导光体单元32时的俯视图(鸟瞰图)。图18(b)是从图18(a)的相反一侧观察导光体单元32时的平面图(仰视图)。图18(c)是图18(a)所示的导光体单元32的A-A剖视图。
图18所示的导光体单元32具有:两个光源25L、25R;使来自光源的光面发光的导光体27。各个光源25L、25R被分别收纳在设于导光体27内部的空洞状的凹部27f内,并且互相相对地配置。此外,各个光源25L、25R被载放在基板24上。如图18所示,来自各个光源25L、25R的光的出射方向(实线箭头和虚线箭头)按照来自一个光源的光朝着另一个光源照射的方式设定。
这样,在导光体单元32中,相对的两个点状光源按照弥补相互不能照射的区域的方式配置。
在图19中示意地表示设在导光体单元32中的各个光源25L、25R的光的行进方向。图19(a)表示从上面观察设在导光体单元的左侧的光源25L的光的行进方向,图19(b)表示从上面观察设在导光体单元的右侧的光源25R的光的行进方向。
如图19(a)(b)所示,按照各个光源的光入射导光体27的内部的方式相对地配置光源25L及光源25R,这样就能使各个光源的发光区域相互重叠,从导光体27的整个发光面27a获得发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并列配置多个这样的导光体单元32,这样就能获得没有暗部的大型背光源。
如上所述,从光源25出射的光如图15所示,一边受到散射作用和反射作用,一边在导光体27内传播,从发光面27a出射,通过扩散板28及光学片29到达液晶显示面板23。
(关于亮度的均匀性)
此处,与串联型的背光源相同,在瓷砖式的背光源中,因在相邻的两个导光体之间产生间隙,从而产生亮线,也会发生亮度的均匀性受到破坏这样的问题。下面,对亮度不均的原理进行说明。
与使用图13所说明的实例同样,从光源25出射的光在导光体27内反复进行全反射,同时从发光面27a出射。但是,从光源25出射的光的一部分与图12所示的同样,在导光体27内没有全反射,而是直接到达距离光源25远的端面27a(参照图20)。这种光不会因全反射发生光量衰减,因此,与从发光面27a出射的光相比,其强度更强。
如图20所示,在一个导光体(图中左侧)和与该导光体相邻的另一个导光体(图中右侧)无间隙地排列的情况下,从一个导光体的端面27e泄漏的光入射到另一个导光体的端面27e,在该另一个导光体的内部全反射,然后从发光面27a出射,因此,不会产生亮线。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如图21所示,由于在一个导光体和与该导光体相邻的另一个导光体的边界产生间隙,因此,从光源出射的光从导光体的端面27e直接向外部出射。因此,该强度强的光变成亮线,整体的亮度就会变得不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中的背光源2的构造同样,如图15及图16所示,为了减少从导光体的端面27e出射的光的光量,端面27e形成凹凸形状。
此外,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这种瓷砖式背光源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根据相对配置的两个光源(光源25L及光源25R),光从光源的出射光的光轴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面27e、27e出射。此处,出射光的光轴方向是指出射光的指向方向,或者也可以说是入射导光体的入射光的导光方向。因此,该两侧的端面27e、27e形成凹凸形状。即,凹凸形状分别形成于在光源25(25L、25R)的出射光的光轴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导光体之间、且该相邻的各个导光体27、27……的端面27e、27e……上。凹凸形状的具体实例可以应用与在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形状(例如,图6、图7、图8所示的形状)相同的形状,此处,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及2的液晶显示装置1、21配备上述背光源2、22,这样就能向液晶显示面板3、23照射更加均匀的光,因此,能够提高显示品味。
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更改。即,组合在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内适当更改的技术手段、或者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技术手段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畴之内。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在上述光源的出射光的光轴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导光体之间,设置用来减少光的透射量的光量调整部,上述光量调整部是在上述相邻的各个导光体中的至少一个导光体的端面所形成的凹凸形状。
因此,根据上述构造,采用更加简单的构造就能实现亮度的均匀性得以提高的照明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配备本发明的照明装置来用作背光源,因此,能够实现亮度的均匀性好的液晶显示装置。
发明的详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归根结底是用来阐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不应该狭义地解释为局限于这些具体实例,在本发明的主旨和下述的权利要求书中,可以进行多种修改,然后实施。
本发明的工业实用性如下: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能够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尤其适合用作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
Claims (7)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多个光源;和使从该光源中的至少一个光源入射的光进行面发光的多个导光体,其特征在于,
在来自所述光源的出射光的光轴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导光体彼此之间,设置有减少光的透射量的光量调整部,
所述光量调整部被设置在所述相邻的各个导光体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且所述光量调整部具有凹凸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形状是将多个由形成直角棱部的两个面所构成的凸部平行地排列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形状是将多个四角锥形的凸部纵横排列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形状是将多个所述凸部分别与所述导光体的发光面平行地排列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导光体具有:具有发光面的发光部;和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向该发光部引导的导光部,并且,所述各个导光体以一个导光体的导光部搁置在与该一个导光体相邻的另一个导光体的发光部上的方式配置,
所述光量调整部在所述的搁置一侧的导光体的发光部的端面上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导光体以互不重叠的方式排列配置,并且,对各个导光体至少设置有一对所述光源,所述成对的各个光源相对地配置,
所述凹凸形状分别形成于所述相邻的各个导光体的端面上。
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作为背光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76761 | 2008-07-07 | ||
JP2008-176761 | 2008-07-07 | ||
PCT/JP2009/057997 WO2010004801A1 (ja) | 2008-07-07 | 2009-04-22 |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84173A true CN102084173A (zh) | 2011-06-01 |
Family
ID=41506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263410A Pending CN102084173A (zh) | 2008-07-07 | 2009-04-22 |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109836A1 (zh) |
CN (1) | CN102084173A (zh) |
WO (1) | WO201000480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109840A1 (en) * | 2008-07-03 | 2011-05-1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ght guide unit,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KR20110011463A (ko) * | 2009-07-28 | 2011-02-08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장치 |
TWI406056B (zh) * | 2009-12-04 | 2013-08-21 | Au Optronics Corp | 背光模組結構 |
JPWO2011135907A1 (ja) * | 2010-04-27 | 2013-07-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5533611B2 (ja) * | 2010-12-03 | 2014-06-25 |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映像表示装置 |
CN102003664B (zh) * | 2010-12-20 | 2013-11-06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led侧背光模组 |
TWI512344B (zh) * | 2013-06-26 | 2015-12-11 |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 導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組 |
JP6622965B2 (ja) * | 2015-01-06 | 2019-12-18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輌用灯具 |
CN113990211B (zh) * | 2021-11-15 | 2022-11-01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22726A (zh) * | 2003-11-24 | 2005-06-01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照明设备 |
US20070139575A1 (en) * | 2005-12-16 | 2007-06-21 | Ceramate Technical Co., Ltd. | Display module for LCD |
US20070147073A1 (en) * | 2005-12-15 | 2007-06-2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CN101023379A (zh) * | 2004-09-15 | 2007-08-22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光学片和面光源装置 |
CN100338487C (zh) * | 2003-03-31 | 2007-09-19 | 奥斯兰姆奥普托半导体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 制造照明装置的方法以及该照明装置 |
CN101061347A (zh) * | 2004-11-19 | 2007-10-24 | 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 导光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14069A (ja) * | 1993-03-03 | 1994-11-08 | Fujitsu Ltd | 照明装置 |
JP3373427B2 (ja) * | 1998-03-31 | 2003-02-04 | 日東樹脂工業株式会社 | タンデム型面光源装置 |
JP2000171641A (ja) * | 1998-12-10 | 2000-06-23 | Hitachi Ltd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
JP2001184929A (ja) * | 1999-12-24 | 2001-07-06 | Nec Corp |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1312916A (ja) * | 2000-02-24 | 2001-11-09 | Sony Corp | 面光源装置 |
TWI254815B (en) * | 2001-05-22 | 2006-05-11 | Nichia Corp | Guide-plate for a plane-luminous device |
JP4182848B2 (ja) * | 2002-09-09 | 2008-11-19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面状発光装置 |
JP2004103501A (ja) * | 2002-09-12 | 2004-04-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線状光源とそれを利用し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4142016B2 (ja) * | 2002-12-18 | 2008-08-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装置、平面光源装置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TW200604674A (en) * | 2004-03-31 | 2006-02-01 | Tadahiro Ohmi | A light guide plate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reof |
JP3898217B1 (ja) * | 2006-05-30 | 2007-03-28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US7961271B2 (en) * | 2007-02-27 | 2011-06-14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CN101680637B (zh) * | 2007-08-07 | 2011-07-13 | 夏普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2009
- 2009-04-22 CN CN2009801263410A patent/CN102084173A/zh active Pending
- 2009-04-22 US US13/002,535 patent/US2011010983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04-22 WO PCT/JP2009/057997 patent/WO20100048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38487C (zh) * | 2003-03-31 | 2007-09-19 | 奥斯兰姆奥普托半导体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 制造照明装置的方法以及该照明装置 |
CN1622726A (zh) * | 2003-11-24 | 2005-06-01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照明设备 |
CN101023379A (zh) * | 2004-09-15 | 2007-08-22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光学片和面光源装置 |
CN101061347A (zh) * | 2004-11-19 | 2007-10-24 | 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 导光板 |
US20070147073A1 (en) * | 2005-12-15 | 2007-06-2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US20070139575A1 (en) * | 2005-12-16 | 2007-06-21 | Ceramate Technical Co., Ltd. | Display module for LC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0004801A1 (ja) | 2010-01-14 |
US20110109836A1 (en) | 2011-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96765B (zh) |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1680636B (zh) |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2084173A (zh) |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1680637B (zh) |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US7400817B2 (en) | Light guide member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light guide member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light guide members and backlight units | |
CN102016399B (zh) | 导光体、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2588887A (zh) |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110267563A1 (en) | Light guid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KR20160022221A (ko) | 도광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01939586B (zh) |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4879685B (zh) | 背光模组及其显示屏 | |
CN101680635B (zh) | 导光体单元、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WO2016194716A1 (ja) |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070041215A1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in and method for diminishing corner shadow area | |
CN201218442Y (zh) | 一种背光模块及包含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1779078B (zh) |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US8405796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2301177A (zh) | 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3105695A (zh) | 液晶面板组件和具有该液晶面板组件的图像显示装置 | |
CN110428736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20160047973A1 (en) |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KR20140112809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TW201939129A (zh) | 導光元件之結構 | |
KR20080001981A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KR100889222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의 도광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