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3320A - 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3320A
CN102073320A CN 201010552508 CN201010552508A CN102073320A CN 102073320 A CN102073320 A CN 102073320A CN 201010552508 CN201010552508 CN 201010552508 CN 201010552508 A CN201010552508 A CN 201010552508A CN 102073320 A CN102073320 A CN 102073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bot
track
orbital
angular velocity
tra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55250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3320B (zh
Inventor
陈杨杨
田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01055250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733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73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3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3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寻迹编队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对于平面中一组目标轨道,将目标轨道沿其中心指向轨道上各点的向量扩展为关于轨道函数等值轨道簇,并确定机器人的可运动范围;b)由轨道函数计算寻迹误差,设计机器人的虚拟角速度使寻迹误差达到设计要求;c)由轨道函数和目标轨道对应的参数计算机器人沿轨道运动的广义弧长及其导数,由通信得到的邻居信息,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实现编队;d)计算真实与虚拟角速度的误差,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矩完成寻迹;e)通过伺服系统完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本发明对非完整约束的动力学机器人和简单凸闭轨道尤其适用。该方法简单可靠、精度较高,可用于多机器人最优化信息采集等。

Description

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机器人的寻迹控制技术因其控制律比较简单、控制系统具有好的鲁棒性以及易于工程实践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灾难搜救以及信息采集等各种领域中。所谓机器人的寻迹控制,是指在控制系统的驱动下,机器人从任意初始位置驶入预先规划好的轨迹,并沿此轨迹运动或者最终运动到目的地。例如:轮式机器人按预定的路径去搜救幸存者、水下机器人运动于椭圆轨道采集海洋信息等。近些年来,随着灵敏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将传感器安装于多个移动机器人,从而构成移动传感器网络像生物体那样通过编队来共同采集某一区域的信息。为了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移动传感器网络测量的最优化,需要根据所测区域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规划每个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并且在规划好的轨迹上协调机器人间的编队运动,这样的控制任务称为寻迹编队控制问题。
当前,已有的寻迹方法都是针对单个机器人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研究甚少。Princeton大学的Leonard教授指导的团队采用沿曲线法向量扩展的方法将简单闭曲线扩展为一组关于轨道函数的闭曲线设计了多个质点机器人在单条简单闭曲线上的寻迹编队控制律(F.Zhang et al,″Control of coordinated patternsfor ocean sampling,″Int.J.Control,vol.80,pp.1186-1199,2007)。但是,该方法对一些简单闭曲线(如:椭圆、圆角正方形以及圆角平行四边形等)是很难求出轨道函数显示表达式,而轨道函数在控制律的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使得某些情况下寻迹编队控制很难实现。其次,该方法将通信拓扑限制为双向链式结构、运动中质点机器人的速度要求始终不能为0并且控制律设计中需要用到邻居的加速度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该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中国专利“基于投影的多运动体的协同路径跟踪控制方法”(专利号:ZL200810196368.4)采用基于沿着横轴或纵轴投影的方法设计多质点机器人的协同路径跟踪控制律,由于该方法需要在目标路径上一直能够找到运动体的唯一的投影点,因而不适应目标路径是闭曲线的情况。此外,实际中应用较多的轮式机器人含有非完整约束(如:不能侧滑等),而上述两种方法针对的模型都是满足牛顿第二定律的质点运动,因而不能直接用于真实机器人的控制。
实际上,最优化信息采集中的目标轨道多为简单凸闭曲线。例如,海洋探测中设定的轨道通常为边很长且接近直线的超椭圆曲线(包括椭圆、圆角正方形以及圆角平行四边形等),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多个轮式机器人协同采集某一陆地的信息。与此同时,机器人的运动通常满足非完整约束的动力学方程。因此,设计多个满足非完整约束的动力学机器人在一组简单凸闭轨道上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还不存在此类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法简单可靠、精度较高,可用于多机器人最优化信息采集等复杂任务的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本发明是一种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寻迹编队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的机器人的运动满足非完整约束的动力学方程并且目标轨道是简单凸闭曲线,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对于平面中一组目标轨道,将目标轨道沿其中心指向轨道上各点的向量扩展为关于轨道函数等值轨道簇,并确定机器人的可运动范围;
b)由轨道函数计算寻迹误差,设计机器人的虚拟角速度使寻迹误差达到设计要求;
c)由轨道函数和目标轨道对应的参数计算机器人沿目标轨道运动的广义弧长及其导数,由通信得到的邻居信息,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来实现编队;
d)计算真实与虚拟角速度间的误差,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矩完成寻迹;
e)通过伺服系统完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其中所述步骤a)包括如下步骤:
a1)将目标轨道沿其中心指向轨道上各点的向量扩展为等值轨道簇;
a2)根据曲线的正则条件,确定对应机器人的可运动范围;
a3)在可运动范围上构建轨道函数,使得每条等值轨道可由轨道函数取不同的值来表示。
其中所述步骤b)包括如下步骤:
b1)由机器人的位置和轨道函数,计算轨道函数值与期望值间的位置寻迹误差;
b2)由轨道函数得到轨道的切向量,计算机器人的运动方向与轨道切方向间的角度寻迹误差;
b3)由位置寻迹误差和角度寻迹误差,设计机器人的虚拟角速度使使得寻迹误差减少到满足的设计要求,同时保证机器人始终在可运动范围内运动。
其中所述步骤c)包括如下步骤:
c1)规定好目标轨道对应的参数和弧长计算的起始点,由此确定等值轨道簇中其他轨道的弧长计算的起始点;
c2)由轨道函数和目标轨道对应的参数,计算机器人沿轨道从起始点到当前位置间的弧长;
c3)根据队形要求确定广义弧长与弧长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广义弧长及其对时间的导数;
c4)由通信的相邻运动体的广义弧长及其导数,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完成编队。
其中所述步骤d)包括如下步骤:
d1)由机器人的真实角速度,计算其与步骤b)得出的虚拟角速度间的角速度误差;
d2)由寻迹误差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步骤c)得出的机器人的控制力,计算虚拟角速度对时间的导数;
d3)根据角速度误差和虚拟角速度的导数,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矩使角速度误差减少到满足的设计要求从而最终完成寻迹。
其中所述步骤e)包括如下步骤:
由上位机将机器人的控制力和力矩发送给下位机中,通过伺服系统来完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方法具有简单可靠、精度较高以及便于实际运用的特点,可用于多机器人最优化信息采集等复杂任务;本发明对非完整约束的动力学机器人和简单凸闭轨道尤其适用。
附图说明
图1为通信拓扑对应的连通图;
图2为三个机器人以三角形队形编队运动于各自的目标轨道上;
图3为三个机器人运动于各自同心圆轨道并保持他们的位置与圆心在一条直线上;
图4为由目标轨道扩展出的等值轨道簇;
图5为单个机器人在等值轨道簇中的运动;
图6为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设计流程图。
以上的图中:V1、V2、V3和V4分别表示机器人1、2、3和4;Ci0、Cj0和Ck0分别表示机器人i、j和k对应的目标轨道;hi、hj和hk分别为机器人i、j和k对应的期望队形向量;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1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2
分别为轨道Ci0、Cj0和Ck0上弧长计算的起始点;si、sj和sk分别为轨道Ci0、Cj0和Ck0上的弧长;ξi、ξj和ξk分别为Ci0、Cj0和Ck0上的广义弧长;ηi、ηj和ηk分别为沿轨道运动时ξi、ξj和ξk对时间的导数;Ri、Rj和Rk分别为机器人i、j和k的目标圆轨道的半径;ρi:轨道Ci0的中心指向轨道上各点的向量;λi1和λi2分别为沿ρi平移的不同长度;Ci1和Ci2分别为目标轨道Ci0沿向量ρi平移λi1和λi2得到的轨道;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4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5
分别为Ci1和Ci2上弧长计算的起始点;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6
是轨道切方向与横轴间的夹角;fi:轨道函数;机器人i的运动方向;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8
垂直的方向;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10
轨道的切向量;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11
轨道的法向量;αi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13
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一个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考虑平面中由n个机器人组成的寻迹编队控制系统,机器人在Frenet-Serret坐标系中的动力学方程为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14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15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17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418
其中zi=[zxi,zyi]T表示机器人i重心的位置坐标,υi为重心平移的线速度的大小,ωi是角速度的大小,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
表示机器人的单位速度方向,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2
为与单位速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并且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3
满足右手定则,mi为机器人的质量,Ii为转动惯量,Fi为机器人的控制力输入,Ni为控制力矩输入,i=1,K,n。
多机器人在寻迹编队运动中,机器人间的通信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我们用无向图G=(V,E)来描述,其中V={V1,V2,K,Vn}为节点集,为有向边的集合。如果存在一条边连接节点Vi和Vk表明机器人i和k可以交换信息,它们互为相邻节点(即,邻居)。机器人i的相邻节点集合用Ni表示。当图中任意两个节点间都存在着一条路径,那么图是连通的。这里的两个节点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5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6
间的路径是指由不同节点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7
和边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8
构成的图。图的邻接矩阵A=[aij]可以定义为aij>0当且仅当(Vi,Vj)∈E时,其他aij=0。图1为4个机器人间的通信拓扑对应的连通图。设计时,我们一旦规定好多机器人间通信关系,那么以后每一个时刻机器人i的Ni都是不变的,且对应的无向图是连通的。
设机器人i的目标轨道Ci0是平面中一条曲率κi0为正的简单凸闭曲线。该目标轨道可以在以Ci0的中心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9
为原点的参考坐标系中表示为光滑的映射: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0
ρi:[0,2π)→2,φi  ρii),其中光滑函数φi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1
是轨道切方向与横轴间的夹角,T为一维环空间(即:如果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2
我们视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3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4
等价),并且ρii)对所有的φi满足||ρii)||≠0且vi=||dρii)/dφi||>0。目标轨道的Frenet表述为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5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6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7
其中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8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519
分别为轨道的单位切向量和法向量。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根据通信得到的相邻机器人的信息,设计每个机器人的控制力和控制力矩使其运动在目标轨道的同时,机器人间保持一定的队形。
在本发明中,对于沿着目标轨道运动的各机器人之间的队形位置关系采用如下方式规定:设目标轨道Ci0上的固定点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61
为弧长计算的起始点,si是从起始点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62
沿着目标轨道到机器人位置间的路程(即弧长),广义弧长ξi=τi(si)是关于si一个具有二阶连续导数的函数,并且对于所有的si满足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63
以及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64
各机器人之间保持队形位置关系是指:
τi(si)-τj(sj)=0。
如果机器人i的目标轨道是由参考轨道平移期望的队形向量hi而得到的(如图2所示),规定的弧长计算的起始点满足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65
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定义弧长si即为广义弧长ξi,弧长si和机器人沿目标轨道的速度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66
达到一致就能保证多机器人以期望的队形zi(t)-zj(t)=hi-hj编队运动。对于更复杂的情况,弧长和机器人沿着目标轨道的速度达到一致并不能保证多机器人以期望的队形编队运动。图3所示的是三个机器人运动在不同半径Ri的同心圆轨道上并且保持与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例子,显然只有当ξi=si/Ri及其导数ηi达到一致时才能保证多机器人以期望的队形编队运动。因此,本方法选择用沿着轨道运动的广义弧长ξi达到一致、其导数ηi达到一致或给定值η*(t)来描述多机器人的编队运动,这里我们要求一致值和η*(t)是一个对时间t一致有界非0的信号。
本发明中,控制器的设计思想是先将目标轨道Ci0沿着其中心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67
指向轨道上各点的向量ρi扩展为关于轨道函数fi(z)的等值轨道簇,并由曲线的正则性确定对应机器人i的可运动范围Ωi(如图4所示)。通过设计机器人的力矩使得初始位于Ωi中的机器人i始终在Ωi中运动,与此同时,轨道函数值fi(zi)与期望值间的位置寻迹误差di以及机器人的运动方向与轨道的切方向间的夹角(即,角度寻迹误差)αi减少到满足设计的要求(如图5所示)。为了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矩,本发明中我们是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设计虚拟角速度使得寻迹误差减少到满足设计的要求,同时保证机器人不离开Ωi;第二步,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矩使得真实角速度和虚拟角速度间的误差减少到满足设计的要求。当机器人运动在各自的目标轨道上,多机器人间的编队运动就退化为机器人沿轨道运动的位置与速度达到一致。根据通信得到相邻机器人的信息,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使得沿轨道运动的广义弧长ξi(t)达到一致、其导数ηi(t)达到一致值或期望值η*(t)来实现多机器人的在轨编队运动。
图6是本发明的设计流程图,由模块P1、P2、P3、P4和P5构成,各模块叙述如下:
1)模块P1
由于本发明设计寻迹编队控制器的前提是将每条目标轨道扩展为由不同轨道函数值表示的等值轨道簇,模块P1用于得到等值轨道簇、轨道函数以及对应机器人的可运动范围,具体按下列步骤实现:
第一步:在Ci0附近,将Ci0上的每一点沿其中心指向轨道上各点的向量ρi平移实数λik得到扩展轨道Cik,即
Ciki,λik)=Ci0i)+λikρi0i).
第二步:由扩展轨道的切向量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72
以及正则条件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73
我们选择机器人i的可运动范围Ωi为平面中所有满足-1<λik<ε<∞的轨道上点的集合。
第三步:由于集合Ωi中的每一点都属于Ωi中的一条扩展轨道,我们可以在Ωi上构建轨道函数
fi:Ωi→(-1,ε)
并且满足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74
进而,Ωi可以表示为Ωi={z∈i2|-1<fi(z)<ε}。Cik是关于轨道函数fi的一条等值平面凸闭轨道,即z=[zx,zy]T∈Cik,则fi(z)=λik;当z∈Ci0,fi(z)=0。
例如:(倾斜)超椭圆曲线
ρ i ( φ i ) = [ a ( cos φ i ) 1 p + μb ( sin φ i ) 1 p , b ( sin φ i ) 1 p ] T
其中μ∈i,a≥b>0,p=1,3,5...。对于μ=0且a>b(特别的,a=b),p=1表示椭圆(特别的,圆)而p≥3表示圆角矩形(特别的,圆角正方形)。如果μ≠0且p>1,则表示圆角平行四边形。按照模块P1的轨道扩展方式,上述超椭圆曲线可以扩展为关于轨道函数
f i ( z ) = ( ( z x - μ z y a ) 2 p + ( z y b ) 2 p ) 1 2 p - 1
的等值轨道簇。
2)模块P2
模块P2是用来设计虚拟角速度使得寻迹误差减少到满足设计的要求,同时保证机器人始终在可运动范围内运动,具体的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轨道函数fi和机器人的当前位置zi,计算寻迹位置误差di(t)
di=fi(zi)-0=fi(zi).
第二步:由轨道函数fi得到轨道的切向量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83
T r i = 0 1 - 1 0 N r i
其中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85
为轨道的法向量,由此计算寻迹角度误差αi(t)∈(-π,π]
α i = arccos ( x r i · T r i ) .
第三步:设计机器人的虚拟角速度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87
ω ‾ i = υ i ( k ai cos α i + k bi sin α i + 2 ψ i ( d i ) | | ▿ f i | | cos 2 α i 2 ) + k 1 sin α i 2
其中
k ai = 1 | | ▿ f i | | T r i · ▿ 2 f i T r i ,
k bi = - 1 | | ▿ f i | | T r i · ▿ 2 f i N r i ,
ψi(di)=1/(ε-di)-1/(di+1)+ln(1+di)-ln(ε-di)-1/ε+1+lnε,
控制参数k1>0。函数ψi(di)是用于保证初始位于Ωi的机器人i始终在Ωi中运动且最终运动于目标轨道。
3)模块P3
如图5所示,机器人i沿轨道切方向的运动可以改变机器人沿当前轨道运动的弧长si。与此同时,机器人i投影到轨道法向量上的运动可以改变平面中机器人所在的轨道(即轨道函数值fi(zi)发生变化),同样也可以改变弧长。因此,本方法选择目标轨道对应的参数φi来刻画机器人运动在Ωi中所有轨道上的弧长。
模块P3根据通信得到邻居的广义弧长ξj(t)和ηj(t)来设计机器人i的控制力从而实现编队,具体的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步:规定好目标轨道对应的参数φi和弧长计算的起始点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93
由此我们可以选择等值轨道簇中其他轨道上弧长计算的起始点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94
使得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96
对应的参数值是一致的。
第二步:由轨道函数和弧长参数φi,计算沿机器人当前轨道从起始点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97
到位置zi间的弧长si
s i ( f i , φ i ) @ ∫ φ i 0 * φ i ∂ s i ( f i , τ ) ∂ τ dτ
其中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99
为起始点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0910
对应的参数值;
第三步:由队形的要求设计好广义弧长函数ξi,即ξi是关于si一个具有二阶连续导数的函数,并且对于所有的si满足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01
由弧长si计算广义弧长ξi(si)。于是,广义弧长对时间的导数为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02
考虑到机器人最终会运动于目标轨道,因此我们选择ηj(t)为αi=0时的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03
即:
η i = ∂ ξ i ∂ s i υ i .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简化计算量和控制律的设计。
第四步:根据信息交互所得到的相邻运动体的广义弧长ξj和ηj,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Fi(t)
F i = m i ( ∂ ξ i ∂ s i ) - 1 ( - ( cos α i + ∂ s i ( f i , φ i ) ∂ f i | | ▿ f i | | sin α i ) ( Σ j = 1 n a ij ( ξ i - ξ j ) + ∂ 2 ξ i ∂ s i 2 υ i 2 ) - k 2 Σ j = 1 n a ij ( η i - η j ) ) .
其中控制参数k2>0。
对于运动体的沿着目标轨道的速度达到期望值η*(t)的编队要求,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Fi(t)为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06
4)模块P4
模块P4根据真实角速度和虚拟角速度来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矩使得两者间的角速度误差减少到满足设计的要求从而最终实现寻迹。设计按下列步骤实现:
第一步:由机器人的真实角速度ωi(t),计算其与模块P2得出的虚拟角速度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07
的角速度误差ωie(t)
ω ie = ω i - ω ‾ i .
第二步:由寻迹误差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步骤c)得出的机器人的控制力Fi(t),计算虚拟角速度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09
随时间的变化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010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11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12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13
其中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14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15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16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17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18
Figure BDA0000033111010000119
第三步: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矩Ni(t)
其中控制参数k3>0。
5)模块P5
模块P5将模块P3和P4的得到机器人的控制力和力矩发送给下位机,通过伺服系统完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具体的按照以下步骤实现:
由上位机将机器人的控制力和力矩发送给下位机中,通过伺服系统来完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并返回到模块P2。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发明,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发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6)

1.一种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中机器人的运动需满足非完整约束的动力学方程并且目标轨道是简单凸闭曲线,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对于平面中一组目标轨道,将目标轨道沿其中心指向轨道上各点的向量扩展为关于轨道函数等值轨道簇,并确定机器人的可运动范围;
b)由轨道函数计算寻迹误差,设计机器人的虚拟角速度使寻迹误差达到设计要求;
c)由轨道函数和目标轨道对应的参数计算机器人沿轨道运动的广义弧长及其导数,由通信得到的邻居信息,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来实现编队;
d)计算真实与虚拟角速度的误差,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矩完成寻迹;
e)通过伺服系统完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步骤a)包括如下步骤:
a1)将目标轨道沿其中心指向轨道上各点的向量扩展为等值轨道簇;
a2)根据曲线的正则条件,确定对应机器人的可运动范围;
a3)在可运动范围上构建轨道函数,使得每条等值轨道可由轨道函数取不同的值来表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步骤b)包括如下步骤:
b1)由机器人的位置和轨道函数,计算轨道函数值与期望值间的位置寻迹误差;
b2)由轨道函数得到轨道的切向量,计算机器人的运动方向与轨道切方向间的角度寻迹误差;
b3)由位置寻迹误差和角度寻迹误差,设计机器人的虚拟角速度使得寻迹误差减少到满足的设计要求,同时保证机器人始终在可运动范围内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步骤c)包括如下步骤:
c1)规定好目标轨道对应的参数和弧长计算的起始点,由此确定等值轨道簇中其他轨道的弧长计算的起始点;
c2)由轨道函数和目标轨道对应的参数,计算机器人沿轨道从起始点到当前位置间的弧长;
c3)根据队形要求确定广义弧长与弧长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广义弧长及其对时间的导数;
c4)由通信得到的相邻机器人的广义弧长及其导数,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力完成编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步骤d)包括如下步骤:
d1)由机器人的真实角速度,计算其与步骤b)得出的虚拟角速度间的角速度误差;
d2)由寻迹误差及其对时间的导数以及步骤c)得出的机器人的控制力,计算虚拟角速度对时间的导数;
d3)根据角速度误差和虚拟角速度的导数,设计机器人的力矩使得角速度误差减少到满足的设计要求从而最终完成寻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步骤e)包括如下步骤:
由上位机将机器人的控制力和力矩发送给下位机中,通过伺服系统来完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CN2010105525084A 2010-11-19 2010-11-19 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33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525084A CN102073320B (zh) 2010-11-19 2010-11-19 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525084A CN102073320B (zh) 2010-11-19 2010-11-19 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3320A true CN102073320A (zh) 2011-05-25
CN102073320B CN102073320B (zh) 2012-06-13

Family

ID=44031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250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3320B (zh) 2010-11-19 2010-11-19 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73320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9575A (zh) * 2013-07-26 2013-11-20 东南大学 一种二维定常风速场中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N103713641A (zh) * 2013-12-19 2014-04-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飞行器密集自主编队的队形拆分方法
CN104331080A (zh) * 2014-11-21 2015-02-0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用于移动式机器人的定点跟踪路径规划方法
CN105573307A (zh) * 2016-01-19 2016-05-11 东南大学 基于流速场协作自适应估计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N105629966A (zh) * 2016-02-01 2016-06-01 东南大学 一种多层环绕编队包围的几何设计方法
CN106094835A (zh) * 2016-08-01 2016-11-09 西北工业大学 前轮驱动车式移动机器人的动态编队控制方法
CN104008549B (zh) * 2014-06-05 2017-04-05 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循迹机器人的轨迹动态提取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3808A (en) * 1987-04-06 1991-06-1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ual-arm manipulators with adaptive control
CN101373386A (zh) * 2008-09-03 2009-02-25 东南大学 基于投影的多运动体协同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CN101650569A (zh) * 2009-08-31 2010-02-17 东南大学 三维空间中多运动体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N101706665A (zh) * 2009-12-03 2010-05-12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移动焊接机器人自寻迹的位姿调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3808A (en) * 1987-04-06 1991-06-1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ual-arm manipulators with adaptive control
CN101373386A (zh) * 2008-09-03 2009-02-25 东南大学 基于投影的多运动体协同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CN101650569A (zh) * 2009-08-31 2010-02-17 东南大学 三维空间中多运动体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N101706665A (zh) * 2009-12-03 2010-05-12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移动焊接机器人自寻迹的位姿调整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自动化学报》 20091231 陈杨杨 田玉平 多智能体沿多条给定路径编队运动的有向协同控制 第25卷, 第12期 2 *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9575A (zh) * 2013-07-26 2013-11-20 东南大学 一种二维定常风速场中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N103399575B (zh) * 2013-07-26 2015-12-02 东南大学 一种二维定常风速场中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N103713641B (zh) * 2013-12-19 2016-02-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飞行器密集自主编队的队形拆分方法
CN103713641A (zh) * 2013-12-19 2014-04-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飞行器密集自主编队的队形拆分方法
CN104008549B (zh) * 2014-06-05 2017-04-05 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循迹机器人的轨迹动态提取方法及系统
CN104331080B (zh) * 2014-11-21 2015-08-2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用于移动式机器人的定点跟踪路径规划方法
CN104331080A (zh) * 2014-11-21 2015-02-0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用于移动式机器人的定点跟踪路径规划方法
CN105573307A (zh) * 2016-01-19 2016-05-11 东南大学 基于流速场协作自适应估计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N105573307B (zh) * 2016-01-19 2019-02-05 东南大学 基于流速场协作自适应估计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N105629966A (zh) * 2016-02-01 2016-06-01 东南大学 一种多层环绕编队包围的几何设计方法
CN105629966B (zh) * 2016-02-01 2019-05-21 东南大学 一种多层环绕编队包围的几何设计方法
CN106094835A (zh) * 2016-08-01 2016-11-09 西北工业大学 前轮驱动车式移动机器人的动态编队控制方法
CN106094835B (zh) * 2016-08-01 2019-02-12 西北工业大学 前轮驱动车式移动机器人的动态编队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3320B (zh) 2012-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3320B (zh) 基于轨道扩展的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Luo et al. Surface optimal path planning using an extended Dijkstra algorithm
CN105093934B (zh) 考虑干扰与模型不确定性的多机器人系统分布式有限时间跟踪控制方法
CN101650569B (zh) 三维空间中多运动体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N106094835B (zh) 前轮驱动车式移动机器人的动态编队控制方法
CN105116899B (zh) 基于eso的分布式多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
Muñoz et al. Unified framework for path-planning and task-planning for autonomous robots
CN109508035A (zh) 基于分布式控制的多区域分级式无人机编队路径规划方法
Correll et al. Multirobot inspection of industrial machinery
Xu et al. Two-layer distributed hybrid affine formation control of networked Euler–Lagrange systems
CN105116900B (zh) 基于Nash迭代的分布式多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
CN109032137A (zh) 多Euler-Lagrange系统分布式跟踪控制方法
Clark et al. Applying kinodynamic randomized motion planning with a dynamic priority system to multi-robot space systems
CN101373386A (zh) 基于投影的多运动体协同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CN103399575B (zh) 一种二维定常风速场中多机器人的寻迹编队控制方法
CN102608997A (zh) 一种基于人工场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Ramer et al. A robot motion planner for 6-DOF industrial robots based on the cell decomposition of the workspace
Navarro et al. A framework for the collective movement of mobile robots based on distributed decisions
CN105629966B (zh) 一种多层环绕编队包围的几何设计方法
CN110989350A (zh) 一种基于膜计算实现井下移动机器人位姿优化方法及装置
Navarro et al. Distributed vs. centraliz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 learning flocking behaviors
Hughes et al. Colony of robots for exploration based on multi-agent system
Huang et al. Dynamic motion planning for driverless vehicles via decentraliz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Hur et al. Modeling distributed autonomous robots using CHARON: Formation control case study
Bayrak et al. Formation preserving path finding in 3-D terrai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Termination date: 2014111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