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2266A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2266A
CN102072266A CN2010105644280A CN201010564428A CN102072266A CN 102072266 A CN102072266 A CN 102072266A CN 2010105644280 A CN2010105644280 A CN 2010105644280A CN 201010564428 A CN201010564428 A CN 201010564428A CN 102072266 A CN102072266 A CN 102072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along
leaf spring
rotary component
powe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644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2266B (zh
Inventor
石田俊彦
竹内务
宫崎重行
酒井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51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382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51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1817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72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2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2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22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6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 E05F15/60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HINGES OR OTHE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AND 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AND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e
    • E05Y2201/20Brakes; Disengaging means, e.g. clutches; Holders, e.g. locks; Stops; Accessories therefore
    • E05Y2201/214Disengaging means
    • E05Y2201/216Clutch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HINGES OR OTHE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AND 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AND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e
    • E05Y2201/20Brakes; Disengaging means, e.g. clutches; Holders, e.g. locks; Stops; Accessories therefore
    • E05Y2201/23Actuation thereof
    • E05Y2201/246Actuation thereof by motors, magnets, springs or weigh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HINGES OR OTHE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AND 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AND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e
    • E05Y2201/40Motors; Magnets; Springs; Weights; Accessories therefore
    • E05Y2201/46Magnets
    • E05Y2201/462Electromagnet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Arrangement And Mounting Of Devices That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Motive Fo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旋转部件(13);能够与第一旋转部件一起移动并旋转的电枢部件(15);能够相对于电枢部件旋转的第二旋转部件(17);用于产生磁力的磁力产生装置(19),磁力用于朝第二旋转部件吸引电枢部件以在电枢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建立连接以便能够一体地旋转;固定到第二旋转部件上的传感器磁体(21);设置用于检测磁场变化的传感器(22);以及形成有与第二旋转部件接合的第一爪部(20d)和与传感器磁体接合的第二爪部(20e)同时沿传感器磁体径向压配合于其上的固定部件(20),其中,传感器磁体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第二旋转部件。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设置在驱动装置上的电磁离合器。
背景技术
JP2000-177391A和JP2000-179233A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驱动装置,包括具有第一旋转部件、电枢部件、第二旋转部件和磁力产生装置的电磁离合器。第一旋转部件由用作动力源的电机旋转,电枢部件通过在轴向上具有挠性的板簧与第一旋转部件连接,第二旋转部件布置成沿其轴向面对电枢部件,磁力产生装置产生磁力,通过该磁力,板簧以电枢部件压配合在第二旋转部件上以便一体旋转的方式变形。
具体地,根据JP2000-179233A中的驱动装置,电磁离合器包括传感器磁体,该传感器磁体固定到响应于要被打开或关闭的滑动门的位置而旋转的第二旋转部件上,并且该传感器磁体用于产生沿其圆周方向变化的磁场。该电磁离合器还包括布置成面对传感器磁体并用于检测磁场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磁体形成为环形,并通过粘合剂等大致沿外周面固定到第二旋转部件上。
由于传感器磁体通过粘合剂固定到第二旋转部件上,因此,传感器磁体向第二旋转部件上的可安装水平降低,同时,由于干燥粘合剂需要时间,可能延长制造时间,从而增加驱动装置的成本。
此外,在传感器磁体牢固地固定到由其它材料制成的第二旋转部件上的情况下,由于每个部件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因此,传感器磁体可由于其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别而破裂。另外,传感器磁体在形成为沿第二旋转部件的轴向延伸的表面处固定到第二旋转部件上,同时,在传感器磁体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沿径向设置有间隙,所以传感器磁体不能恰当地沿其径向定位,另外,由于传感器磁体的轴向中心相对于转轴的轴向中心错位,所以在传感器处会出现误差。
根据JP2000-177391A中的驱动装置,电磁离合器的板簧形成有小环形部、大环形部和连接件,板簧在小环形部处通过紧固部件比如螺钉、铆钉等与第一旋转部件连接,板簧在大环形部处通过紧固部件比如螺钉、铆钉等与电枢部件连接,连接件沿板簧的沿圆周方向布置以便沿板簧的径向将小环形部连接到大环形部。具体地,根据上述电磁离合器,板簧的连接件通过磁力产生装置产生的磁力变形,以使电枢部件压配合到第二旋转部件以便在其间建立接合从而一体旋转。在不为磁力产生装置供能的状态中,电枢部件不向第二旋转部件运动,因此板簧(在连接件处)不变形,从而电枢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脱开。在该状态中,第二旋转部件的旋转力不传递至电机,车辆的滑动门可由使用者手动操作。
但是,根据这种结构的电磁离合器,由于板簧通过紧固部件比如螺钉、铆钉等在板簧的小环形部处与第一旋转部件连接,因此,载荷集中地施加到小环形部与第一旋转部件之间的连接部上(比如,紧固部件或与紧固部件接合的通孔)。具体地,由于小环形部相对于与电枢部件连接的大环形部具有径向向内布置的小直径,因此,载荷集中地施加到小环形部与第一旋转部件之间的连接部上。因此,板簧可能在其连接部处变形,并且板簧可设计成使其厚度增大到超过需要。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在该驱动装置中,传感器磁体沿其径向的定位水平提高,同时提高可安装性,减少制造时间并防止驱动装置的元件损坏,另外可减少载荷集中地施加到某个部分上的情况。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驱动装置,包括:被驱动以便旋转的第一旋转部件;电枢部件,所述电枢部件能够沿其轴向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一起运动并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旋转;第二旋转部件,所述第二旋转部件沿其轴向面向所述电枢部件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电枢部件旋转;用于通过供能产生磁力的磁力产生装置,所述磁力用于朝向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吸引所述电枢部件,以在所述电枢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建立连接使其能够一体地旋转;传感器磁体,所述传感器磁体固定到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上用于产生沿所述传感器磁体的圆周方向变化的磁场;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成面向所述传感器磁体以便检测所述磁场的变化;和形成有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的固定部件,所述第一爪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接合同时沿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径向压配合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上,所述第二爪部与所述传感器磁体接合同时沿所述传感器磁体的径向压配合于所述传感器磁体上,其中,所述传感器磁体通过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到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上。
与传感器磁体通过利用粘合剂固定到转子(第二旋转部件)上的已知驱动装置相比,在本公开中,可改善可安装性,同时,由于不需要用于干燥粘合剂的时间,因此可缩短制造时间。另外,由于第一爪部通过沿第二旋转部件的径向压配合于其上而与第二旋转部件接合,并且第二爪部通过沿传感器磁体的径向压配合于其上而与传感器磁体接合,因此,传感器磁体可沿第二旋转部件的径向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准确定位,同时防止由热膨胀等引起的对传感器磁体的损坏。换句话说,在传感器磁体牢固地固定到由其它材料制成的转子(第二旋转部件)上的情况下,由于每个部件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因此,传感器磁体可由于其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别而破裂。另一方面,在传感器磁体与转子(第二旋转部件)之间设置有间隙的情况下,传感器磁体不能沿其径向恰当地定位,另外,由于传感器磁体的错位,在传感器处可能出现误差。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由于其间设置有固定部件,因此可消除对传感器磁体的损坏和传感器磁体的错位。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传感器磁体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第二旋转部件的外周面上。
因此,可降低磁力产生装置引起的磁力的不良影响的水平,该磁力用于沿轴向吸引电枢部件。换句话说,由于传感器磁体相对于磁力产生装置产生的磁力(其磁性闭环)设置在径向外侧,因此,传感器磁体不会被所产生的磁力不利地影响,从而减小传感器处的误差。另外,根据该实施例,由于固定部件设置在传感器磁体与第二旋转部件的外周面之间,与传感器磁体直接固定到第二旋转部件的外周面上的情况相比,传感器磁体径向向外地布置了固定部件的厚度,因此传感器磁体不会受磁力的不利影响。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磁力产生装置固定到第二旋转部件上以便能够一体地旋转,固定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磁力产生装置的第一供电部件,所述第一供电部件布置为在外壳处的第二供电部件上滑动,以便通过所述第二供电部件将电力供给到所述磁力产生装置。
因此,与第一供电部件独立设置的情况相比,可简化驱动装置的构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传感器磁体形成为环形,并且固定部件包括沿固定部件的圆周方向等角度布置的多个第二爪部。
因此,形成为环形的传感器磁体在圆周方向上以均衡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固定部件包括沿固定部件的圆周方向等角度布置的多个第一爪部。
因此,第二旋转部件在圆周方向上以均衡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沿固定部件的圆周方向相互交替地形成。
因此,第二旋转部件和传感器磁体在圆周方向上以均衡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具有挠性的板簧,所述板簧设置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电枢部件之间用于将第一旋转部件连接到电枢部件并用于当电枢部件被磁力产生装置朝向第二旋转部件吸引时变形,其中,板簧包括:环形部;多个动力传送片,其形成为从环形部沿板簧的径向延伸并与第一旋转部件连接,所述动力传送片沿板簧的圆周方向布置;和多个挠性片,其形成为从环形部沿板簧的径向延伸并具有比动力传送片的挠性水平更大的挠性,并且挠性片与电枢部件连接,挠性片沿板簧的圆周方向布置,其中,动力传送片包括沿动力传送片的厚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旋转接合面,动力传送片在所述旋转接合面处沿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接合第一旋转部件。
因此,与板簧通过紧固部件(螺钉或铆钉)等与蜗轮(第一旋转部件)连接的已知旋转装置相比,可降低集中施加到某个部分(比如,第一旋转部件与板簧连接的部分,在该实施例中,为压配合部与压配合接收部之间的连接部)上的载荷的水平。因此,可减小板簧的厚度(板簧的厚度可以不必没必要地增大),同时防止连接部(根据本实施例的压配合部与压配合接收部之间的连接部)的损坏和变形。另外,由于板簧的挠性作用仅设定在挠性片上,即使在电枢部件被吸引(压接触)到第二旋转部件的状态下,传送片的位置也不会移动并稳定在板簧的轴向上。因此,板簧的旋转接合面可以恒定的面积沿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与第一旋转部件正常接合,从而稳定地降低集中地施加到接合部上的载荷的水平。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动力传送片和挠性片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从环形部沿板簧的径向向外延伸。
因此,与这些片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的驱动装置相比,可降低集中地施加到某个部分(比如,连接部)上的载荷的水平。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动力传送片包括通过弯曲形成以便沿板簧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压配合部,并且动力传送片以所述压配合部压配合入第一旋转部件的压配合接收部内的方式与第一旋转部件连接。
因此,与这些元件通过紧固部件(比如,螺钉或铆钉)连接的驱动装置相比,可减少部件的数量,同时可简化组装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压配合部包括沿板簧的径向延伸形成的压配合旋转接合部,所述压配合旋转接合部沿蜗轮的旋转方向与蜗轮的压配合接收部的内壁接合。
在该构造中,载荷可沿板簧的径向施加到宽的区域上,并且可减少载荷集中地施加到板簧的某个部分(比如,旋转接合面等)上的情况。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压配合部包括:弯曲部,其通过在动力传送片的端部进行弯曲而形成从而具有沿垂直于板簧径向的方向延伸的面;圆弧部,其从弯曲部沿板簧的圆周方向延伸而形成;和压配合旋转接合部,其通过在圆弧部的端部处进行弯曲而形成,其中,压配合旋转接合部布置为当压配合部压配合入压配合接收部内时沿板簧的圆周方向压接触压配合接收部的内壁。
在该构造中,挠性可容易地施加到压配合部上,从而沿板簧的圆周方向建立压配合旋转接合部到压配合接收部的内壁部(在径向延伸凹部处)的压接触。当压配合部压配合入压配合接收部内时,由于压配合旋转接合部布置为沿板簧的圆周方向压接触压配合接收部的内壁部(在径向延伸凹部),因此,板簧稳固地压配合到第一旋转部件上,同时,可减少载荷集中地施加到板簧的某个部分(比如,旋转接合面等上的情况。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挠性片包括输出侧旋转接合面,所述输出侧旋转接合面沿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与第一旋转部件接合并形成在沿板簧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面上。
因此,可减少载荷集中地施加到板簧的某个部分(比如,电枢部件与板簧之间的连接部,特别是本实施例中的紧固通孔和铆钉)上的情况。尽管由于电枢部件被吸引以便压接触第二旋转部件而使挠性片的位置沿板簧的轴向部分地变化(位移)(挠性片主要在其与电枢部件连接的径向外部处沿轴向位移),由于挠性片仍然在更靠近环形部的部分沿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与第一旋转部件接合,因此,可减少载荷集中地施加到某个部分上的情况。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挠性片在其端部处与电枢部件连接并在沿挠性片径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沿挠性片的厚度方向穿过的通孔。
因此,由于除沿旋转方向以外的张力,挠性片不容易变形,而保持弹簧特性(沿轴向的挠性)以恰当地使电枢部件沿轴向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动力传送片和挠性片沿板簧的圆周方向相互等角度地交替地形成。
因此,旋转力可以均衡方式传递。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动力传送片和挠性片形成为从环形部径向向外延伸,并且轴承固定到第一旋转部件的中心通孔内,能够与第二旋转部件一体旋转的旋转轴插入穿过所述轴承(16),轴承(16)一体地形成有调节部,环形部沿第一旋转部件的轴向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的运动通过所述调节部进行调节。
因此,动力传送片可不沿轴向变形,同时减小元件数量的增加。在动力传送片沿轴向的位置恒定设定的状态下可防止动力传送片沿轴向变形,并且旋转接合面在一定的区域沿旋转方向与第一旋转部件正常接合,从而有助于减少载荷集中地施加到某个部分上的情况。
附图说明
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说明将能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及另外的特征和特性,其中:
图1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截面;
图3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蜗轮和板簧的平面图;
图4示出沿图3中的IV-IV线看的驱动装置的截面;
图5示出用于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固定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以及
图6示出用于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固定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6说明与本公开有关的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通过电缆或类似部件与车辆的滑动门连接,并用于致动滑动门以便使其打开或关闭。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包括用作动力源的电机1、组装到电机1上的输出部2和组装到输出部2上的控制电路部3。电机1用作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并由直流(比如,直流电机)致动以驱动蜗杆1a旋转。蜗杆1a设置在输出部2的壳体11上以便向内突出。
输出部2包括壳体11、壳体盖12、蜗轮13、板簧14、电枢部件15、轴承16、转子17、旋转轴18、线圈部件19(见图2)、固定部件20、传感器磁体21、用作传感器的霍尔IC22(见图2)等。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电磁离合器由用作第一旋转部件的蜗轮13、板簧14、电枢部件15、轴承16、用作第二旋转部件的转子17和用作磁力产生装置的线圈部件19(见图2)形成。外壳由壳体11和壳体盖12构成。
壳体11包括:固定部11a,壳体11由其固定到电机1上;蜗杆1a容纳其内的蜗杆容纳部11b;和蜗轮13容纳其内的蜗轮容纳凹部11c。蜗杆容纳部11b形成为圆筒状以便从固定部11a伸出,蜗轮容纳凹部11c形成为具有底部的圆筒状。蜗轮容纳凹部11c具有沿与蜗杆1a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轴线,并布置成与蜗杆容纳部11b连通。在蜗轮容纳凹部11c的底部,圆筒部11d形成为向外和向内突出并穿过蜗轮容纳凹部11c的底部,如图2所示。圆筒部11d具有与蜗轮容纳凹部11c相同的轴线。
如图1和2所示,壳体盖12形成为具有底部的圆筒状,并通过螺钉N以壳体盖12的开口的端部接触蜗轮容纳凹部11c的开口的端部的方式固定到壳体11上,以便在其间限定大致密封的容纳空间K(以下称之为容纳空间K)。
蜗轮13以蜗轮13啮合蜗杆1a的方式旋转地设置在容纳空间K(比如,蜗轮容纳凹部11c内的容纳空间K)内,从而通过蜗杆1a的旋转转动蜗轮13。在每个图中,蜗杆1a和蜗轮13的齿部未在图1和2中示出。
电枢部件15设置成经由轴向上具有挠性的板簧14可与蜗轮13一体地旋转。特别地,该实施例的蜗轮13由树脂制成,并形成为具有中心通孔13a的大致圆盘状,如图3所示。在蜗轮13的一个表面(在图2中靠近壳体盖12的上表面)上,以凹进方式形成多个压配合接收部13c。根据该实施例,三个压配合接收部13c等角度地形成为沿蜗轮13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120度的间隔。每个压配合接收部13c形成为包括周向延伸凹部13d和径向延伸凹部13e。周向延伸凹部13d形成为相对于蜗轮13的轴线X沿蜗轮13的圆周方向延伸。径向延伸凹部13e形成为从周向延伸凹部13d的圆周方向的两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压配合接收部13c形成有在其开口部周围延伸的倾斜面13f。倾斜面13f形成为从蜗轮13的一个端面向压配合接收部13c的底部倾斜。
在蜗轮13的第一端面13b上,如图3和4中所示形成多个可接合凸部13g和13h。根据该实施例,三对可接合凸部13g和13h(总共六个可接合凸部)等角度地形成,以沿蜗轮13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120度的间隔。该对可接合凸部13g和13h设置成当沿蜗轮13的轴向看时相对于直线L1对称,直线L1设定为穿过轴线X和压配合接收部13c的沿蜗轮13圆周方向的中心。每个可接合凸部13g和13h形成为包括第一动力传送部13i和第二动力传送部13j。可接合凸部13g和13h布置成使得第一动力传送部13i延伸为当沿蜗轮13的轴向看时平行于直线L1且第二动力传送部13j延伸为当沿蜗轮13的轴向看时平行于直线L2。直线L2设定为穿过轴线X和沿蜗轮13的圆周方向彼此靠近设置的压配合接收部13c之间的间隔的中心。每个可接合凸部13g和13h形成为使得第一动力传送部13i和第二动力传送部13j在其径向内端处连接,以便形成边缘为圆形并向轴线X凸出的V形。在蜗轮13的第一端面13b上,辅助可接合凸部13k形成在彼此靠近设置的第二动力传送部13j之间的直线L2上。另外,在蜗轮13的第一端面13b上,在蜗轮13的径向外端部和辅助可接合凸部13k的径向外部处形成台阶部13l,并且台阶部13l的表面设定为低于第一端面13b。此外,在蜗轮13的第一端面13b上,凹部13m形成为沿对应于直线L1的线(在沿蜗轮13的圆周方向彼此靠近设置的压配合接收部13c之间的间隔的中心处)在蜗轮13的径向上延伸。
板簧14形成有环形部14a、多个动力传送片14b和多个挠性片14c。动力传送片14b沿板簧14的圆周方向布置,以便从环形部14a沿板簧14的径向延伸并配合入蜗轮13内。比动力传送片14b更具挠性的挠性片14c沿板簧14的圆周方向布置,以便从环形部14a沿板簧14的径向延伸并与电枢部件15连接。根据该实施例,三个动力传送片14b和三个挠性片14c等角度地交替形成,以沿板簧14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60度的间隔。
环形部14a的内径与蜗轮13的内径(中心通孔13a的直径)大致相同,并且其外径稍微小于通过连接可接合凸部13g和13h的径向内端形成的假想圆。
每个动力传送片14b包括旋转接合面14d,可接合凸部13g和13h(具体在第一动力传送部13i的端面处)可与旋转接合面14d沿蜗轮13的旋转方向接合。旋转接合面14d形成在沿板簧14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面上。具体地,当沿板簧14的轴向看时的动力传送片14b的宽度大致与成对设置的可接合凸部13g和13h之间的间隔(具体地,彼此靠近设置的第一动力传送部13i的端面之间的间隔)相同。根据该实施例,动力传送片14b的宽度设定为稍微小于可接合凸部13g和13h之间的间隔,以便在组装操作期间,动力传送片14b沿蜗轮13的轴向平顺地插入第一动力传送部13i之间。沿板簧14的径向延伸的动力传送片14b的两个侧面设定为旋转接合面14d。每个可接合凸部13g和13h沿蜗轮13的轴向的高度(具体地,第一动力传送部13i的侧表面的高度)设定为与动力传送片14b的厚度大致相同,动力传送片14b与用作板簧14的材料的金属板具有相同的厚度。
另外,如图1和3所示,动力传送片14b包括通过弯曲形成以便沿板簧14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压配合部14e,板簧14在动力传送片14b处以压配合部14e压配合入压配合接收部13c内的方式与蜗轮13连接。压配合部14e形成为包括沿板簧14的径向向外延伸的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压配合部14e在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处沿旋转方向与压配合接收部13c的内壁相接合。具体地,压配合部14e包括弯曲部14g、圆弧部14h和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通过在动力传送片14b的径向外端部进行弯曲以便具有垂直于板簧14径向的面而形成弯曲部14g。每个圆弧部14h形成为从弯曲部14g的圆周方向上的每个端部沿板簧14的圆周方向突出。每个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通过从每个圆弧部14h的端部进行弯曲以便沿板簧14的径向延伸而形成。在该构造中,一旦压配合部14e压配合入压配合接收部13c内,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就沿蜗轮13的圆周方向压接触压配合接收部13c的内壁(在径向延伸凹部13e处)。具体地,由于圆弧部14h沿圆周方向延伸并且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从圆弧部14h的端部弯曲,因此,压配合部14e具有用于向压配合接收部13c的径向延伸凹部13e的内壁(沿蜗轮13的径向延伸的面)按压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的适当的弹性。
挠性片14c包括形成在沿挠性片14c的厚度方向延伸的表面上的第一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i,以便沿蜗轮13的旋转方向与可接合凸部13g和13h(第二动力传送部13j的侧面)接合。具体地,当沿板簧14的轴向看时的挠性片14c的宽度与彼此靠近设置的第二动力传送部13j的侧面之间设定的间隔大致相同。根据该实施例,挠性片14c的宽度设定为稍微小于彼此靠近设置的第二动力传送部13j的侧面之间的间隔,因此,在组装操作期间,挠性片14c沿蜗轮13的轴向平顺地插入第二动力传送部13j的侧面之间。沿板簧14的径向延伸的三个挠性片14c的两个侧面设定为第一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i。
每个挠性片14c形成有紧固通孔14j和通孔14k。紧固通孔14j形成在每个挠性片14c的径向外端部,通孔14k沿每个挠性片14c的径向形成在每个挠性片14c的中间部上(相对于紧固通孔14j位于径向内部)。紧固通孔14j和通孔14k两者均形成为沿其厚度方向穿过挠性片14c。由于通孔14k,挠性片14c能够获得想要的弹簧特性(沿板簧14的轴向的挠性)。每个挠性片14c的通孔14k的内侧面(通孔14k在挠性片14c的厚度方向上的面)设定为沿蜗轮13的旋转方向可与辅助可接合凸部13k接合的第二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l。通孔14k在垂直于板簧14径向的方向上的宽度设定为与辅助可接合凸部13k的宽度大致相同。根据该实施例,通孔14k的沿上述方向的宽度稍微大于辅助可接合凸部13k的宽度,以使辅助可接合凸部13k能够沿板簧14的轴向平顺地插入其中。沿板簧14的径向延伸的通孔14k的内侧面设定为第二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l。
在该构造中,如图2所示,板簧14通过铆钉31固定到电枢部件15上,每个铆钉31穿过挠性片14c的紧固通孔14j和电枢部件15的紧固通孔15a。电枢部件15由磁性材料制成并形成为在其中心具有中心通孔15b的大致圆盘形状,多个紧固通孔15a等角度形成在电枢部件15的圆周方向上。根据该实施例,三个紧固通孔15a等角度形成,以便在电枢部件15的圆周方向上在其间具有120度的间隔。中心通孔15b的直径设定为大于蜗轮13的内径(比如,中心通孔13a的直径)和环形部14a的内径的直径。当不为线圈部件19(见图2)供能时,板簧14的挠性片14c不变形以使环形部14a和动力传送片14b(除压配合部14e外)位于相同平面上,因此电枢部件15保持在被朝向蜗轮13拉动的状态。
轴承16固定在蜗轮13的中心通孔13a内,与转子17一体旋转的旋转轴18插入轴承16内以便可相对旋转。轴承16为金属轴承并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以使轴承16压配合入中心通孔13a内。轴承16与调节部16a一体成形,板簧14的环形部14a由调节部16a调节,以便不相对于蜗轮13沿板簧14的轴向运动。调节部16a形成在轴承16的一端(图2中的上端)相对于中心通孔13a径向向外延伸以便形成凸缘。在该构造中,板簧14布置成夹在轴承16的调节部16a与蜗轮13的第一端面13b之间。调节部16a的外径设定为稍微小于电枢部件15的中心通孔15b的直径。
转子17设置成沿转子17的轴向面向电枢部件15并与电枢部件15相对旋转。转子17由磁性材料制成并形成为在其中心具有中心通孔17a的大致圆盘形状,如图2所示。旋转轴18压配合入转子17的中心通孔17a内。旋转轴18由设置在壳体11的圆筒部11d上的轴承32和设置在壳体盖12的底部上的轴承33旋转地支承,以使转子17旋转地设置成在转子17的轴向上面向电枢部件15。如上所述,蜗轮13由旋转轴18以旋转轴18插入固定到蜗轮13上的轴承16内的方式旋转地支承。转子17布置成使得转子17的面对电枢部件15的面(转子17在其轴向上的另一端侧,图2中转子17的下面)在不为线圈部件19(见图2)供能的条件下稍微远离电枢部件15(远离的距离为板簧14的厚度的1/3),换句话说,电枢部件15处于被朝向蜗轮13拉动的状态。
线圈容纳部17b在转子17的径向外部处形成为朝向电枢部件15的环形开口(在转子17的轴向上的另一端侧,在图2的下部)。在转子17的面向电枢部件15的面上的径向外端部处形成多个接合槽17c。根据该实施例,三个接合槽17c等角度形成以便沿转子17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120度的间隔(在图1中,仅示出三个接合槽17c中的两个)。另外,转子17上形成多个通孔17d(在图2中,仅示出其中之一),以便沿转子17的轴向穿过线圈容纳部17b的底部。
如图2所示,线圈部件19容纳并支承在转子17的线圈容纳部17b处。线圈部件19由绕线管19a和绕制在绕线管19a上的线圈19b构成。绕线管19a的凸部19c插入通孔17d内,从而阻止线圈部件19相对于转子17的旋转。换句话说,线圈部件19由线圈容纳部17b支承以便与转子17一体旋转。
传感器磁体21通过固定部件20固定在转子17的外周面上。具体地,传感器磁体21形成为环形,在该环形中,磁极(S极和N极)沿传感器磁体32的圆周方向交替设置,以便产生沿圆周方向变化的磁场。
固定部件20由树脂制成并形成为具有圆筒部20c和底部20a的圆筒状,底部20a上形成中心通孔20b。在固定部件20的圆筒部20c上,一体地形成第一爪部20d和第二爪部20e,如图5所示。第一爪部20d通过沿固定部件20的径向的压配合与转子17接合,第二爪部20e通过沿固定部件20的径向的压配合与传感器磁体21接合,如图6所示。
根据该实施例,三个第一爪部20d等角度形成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120度的间隔,并且如图5所示,每个第一爪部20d包括第一片20f和第一弯曲部20g。第一片20f形成为从圆筒部20c的底部20a向固定部件20的开口部延伸。第一弯曲部20g形成为从第一片20f的端部沿固定部件20的径向向内延伸。固定部件20在转子17插入固定部件20的圆筒部20c内以便接触底部20a的状态下以每个第一弯曲部20g与接合槽17c接合的方式在第一爪部20d处固定到转子17上,以使转子17沿其轴向夹持在底部20a与第一弯曲部20g之间。在该构造中,由于第一片20f相对于圆筒部20c的内圆周面稍微径向向内地布置,因此,第一片20f通常沿固定部件20的径向压配合到转子17的外周面上。
根据该实施例,三个第二爪部20e等角度形成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120度的间隔。如图6所示,每个第二爪部20e形成有第二片20h和第二弯曲部20i。第二片20h形成为从圆筒部20c的开口部向底部20a延伸,第二弯曲部20i形成为从第二片20h的端部沿固定部件20的径向向外延伸。在圆筒部20c的开口部处,凸缘部20j形成为沿固定部件20的径向向外延伸。在该构造中,传感器磁体21配合到固定部件20的圆筒部20c的外周面上,以便接触凸缘部20j。具体地,在传感器磁体21设置在圆筒部20c上并接触凸缘部20j的条件下,以传感器磁体21沿固定部件20的轴向夹持在凸缘部20j与第二弯曲部20i之间的方式通过爪部20e保持传感器磁体21。第二片20h相对于圆筒部20c的外周面布置在稍微地径向外部,因此,第二片20h沿固定部20的径向压配合到传感器磁体21的内圆周面上。第一爪部20d和第二爪部20e沿固定部20的圆周方向等角度交替形成,在其间具有60度的间隔。
分别用作磁力产生装置的第一供电部件的阳极侧电刷34和阴极侧电刷35分别通过偏置板簧36和37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偏置板簧36和37布置成沿固定部件20的径向向内并朝壳体盖12向上(朝与圆筒部20c相反的方向)延伸,电刷34和35分别固定到偏置板簧36和37的端部上。偏置板簧36和37的位置沿固定部件20的径向相互移位,以使阳极侧电刷34和阴极侧电刷35以从固定部件20的轴线到电刷34的距离不同于从固定部件20的轴线到电刷35的距离的方式沿固定部件20的径向移位。另外,根据该实施例,分别用作外壳处的第二供电部件的阳极侧导电板38和阴极侧导电板39固定到壳体盖12上。每个导电板38和39形成为具有不同直径的环形。阳极侧电刷34通过偏置板簧36偏置以便压接触(滑动地接触)阳极侧导电板38,阴极侧电刷35通过偏置板簧37偏置以便压接触(滑动地接触)阴极侧导电板39。
在固定部件20的底部20a上形成通孔20k,线圈部件19的凸部19c的端部在穿过转子17的通孔17d之后插入通孔20k。
在控制电路部3内,在沿固定部件20的径向与传感器磁体21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处,霍尔IC22附装到传感器基板22a的内周面上以便检测壳体盖12内的磁场变化。
控制电路部3还在其外壳内容纳控制IC和各类电子元件,并通过固定到输出部2的壳体11上而电连接到霍尔IC22和导电板38和39。外部连接器与控制电路部3的外壳连接,电源控制装置通过外部连接器电连接。用于车辆的滑动门通过缆线或类似部件连接到从壳体11的圆筒部11d向外凸出的旋转轴18的端部。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驱动装置,在不为线圈部件19(见图2)供能的情况下,板簧14的挠性片14c不变形,此时,电枢部件15定位成远离转子17,从而在其间建立脱开状态。在该状态中,转子17的旋转力不传递至蜗轮13,换句话说,转子17的旋转力不传递至电机1,此时,滑动门可以简单方式手动打开或关闭。另一方面,当为线圈部件19供能从而产生磁力时,通过产生的磁力使板簧14的挠性片14c变形,此时,电枢部件15定位成压接触转子17(以便被吸引),从而在其间建立接合状态,在该状态中,电枢部件15与转子17一体旋转地接合。在接合状态中,当电机1(蜗轮13)旋转时,电机1的旋转力按顺序传递至动力传送片14b、环形部14a、挠性片14c和电枢部件15,转子17和旋转轴18与电枢部件15一起旋转。因此,致动车辆的滑动门以便使其打开或关闭。此时,根据由霍尔IC22检测的磁场的变化(磁场在打开-关闭操作期间对应于滑动门的位置而变化)控制电机1的旋转。
(1)驱动装置包括被驱动旋转的第一旋转部件;沿轴向可与第一旋转部件一起运动并可与第一旋转部件一体旋转的电枢部件;沿轴向面向电枢部件并相对于电枢部件可旋转的第二旋转部件;用于通过供能产生磁力的磁力产生装置,该磁力用于朝第二旋转部件吸引电枢部件以在电枢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建立连接以便使其可一体地旋转;固定到第二旋转部件上用于产生沿传感器磁体的圆周方向变化的磁场的传感器磁体;设置成面向传感器磁体以便检测磁场变化的传感器;和形成有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的固定部件,第一爪部与第二旋转部件接合,同时沿第二旋转部件的径向压配合于其上,第二爪部与传感器磁体接合,同时沿传感器磁体的径向压配合于其上,其中,传感器磁体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第二旋转部件上。
因此,传感器磁体21通过固定部件20固定到转子17上,其中在固定部件20上一体地形成有通过沿转子17的径向压配合于其上而与转子17接合的第一爪部20d和通过沿传感器磁体21的径向压配合于其上而与传感器磁体21接合的第二爪部20e。与传感器磁体通过利用粘合剂固定到转子上的已知驱动装置相比,可改善可安装性,同时,由于不需要用于干燥粘合剂的时间,因此可缩短制造时间。另外,由于第一爪部20d通过沿转子17的径向压配合于其上而与转子17接合并且第二爪部20e通过沿传感器磁体21的径向压配合于其上而与传感器磁体21接合,因此,传感器磁体21可沿转子17的径向相对于转子17准确地定位,同时防止由热膨胀等引起的对传感器磁体21的损坏。换句话说,在传感器磁体牢固地固定到由其它材料制成的转子上的情况下,由于每个部件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因此,传感器磁体可能由于其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别而破裂。另一方面,在传感器磁体与转子之间设置有间隙的情况下,传感器磁体不能沿其径向恰当地定位,另外,由于传感器磁体的错位,在传感器(霍尔IC22)处可能出现误差。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由于其间设置有固定部件20,因此可消除对传感器磁体的损坏和传感器磁体的错位。
(2)根据该实施例,由于传感器磁体21固定到转子17的外周面上,因此可降低由线圈部件19引起的磁力的不良影响的水平,该磁力用于沿轴向吸引电枢部件15。换句话说,由于传感器磁体21相对于由线圈部件19产生的磁力(其磁性闭环)设置在径向外侧,因此,传感器磁体21不会被所产生的磁力不利地影响,从而减小传感器(霍尔IC22)处的误差。另外,根据该实施例,由于固定部件20设置在传感器磁体21与转子17的外周面之间,所以与传感器磁体21直接固定到转子17的外周面上的情况相比,传感器磁体21径向向外布置得隔开了固定部件20的厚度,因此传感器磁体21不会受磁力的不利影响。
(3)根据该实施例,线圈部件19固定成可与转子17一体旋转,并且可滑动地接触设置在壳体盖12上的阳极侧导电板38和阴极侧导电板39的阳极侧电刷34和阴极侧电刷35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其中电力通过导电板38和导电板39供给到线圈部件。因此,与电刷34和35独立设置的情况相比,简化了驱动装置的构造。
(4)第二爪部20e等角度形成在固定部件20上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120度的间隔,从而将形成为环形的传感器磁体21以沿圆周方向均衡的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
(5)第一爪部20d等角度形成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120度的间隔,从而将转子17以沿圆周方向均衡的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
(6)第一爪部20d和第二爪部20e沿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等角度交替形成,从而将转子17和传感器磁体21以沿圆周方向均衡的方式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
根据该实施例,传感器磁体21通过固定部件20固定到转子17的外周面上,但是,传感器磁体21可固定到转子17的另一部分上,除非通过一体成形有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的固定部件20固定,在此,第一爪部通过沿转子的径向压配合于其上而与转子接合,第二爪部通过沿传感器磁体的径向压配合于其上而与传感器磁体接合。在该构造中,传感器磁体需要固定到传感器磁体不会受到线圈部件的磁力(其磁性闭环)的影响的另一部分上。
根据该实施例,固定部件20设置在传感器磁体21与转子17的外周面之间,但是,该构造不限于此,并可以改型成使得传感器磁体直接接触转子的外周面,此时,转子和传感器磁体沿固定部件的径向设置在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之间。换句话说,传感器磁体可固定到转子的外周面上以便通过固定部件和通过固定部件的致动与转子直接接触。在该构造中,由于传感器磁体21相对于线圈部件19的磁力(其磁性闭环)沿径向布置在径向外侧,因此,传感器磁体不会受到磁力的影响,从而减小传感器(霍尔IC22)处的误差。
根据该实施例,线圈部件19固定成与转子17一体地旋转,但是,该构造不限于此并可以改型成使得线圈部件19固定到壳体盖12上以面向转子17。在该构造中,固定部件20可能不具有阳极侧电刷34和阴极侧电刷35,壳体盖12可能不具有阳极侧导电板38和阴极侧导电板39。
根据该实施例,分别用作外壳处的供电部件的阳极侧导电板38和阴极侧导电板39设置在壳体盖12上,分别用作磁力产生装置处的供电部件的阳极侧电刷34和阴极侧电刷35设置在固定部件20上,但是,每个供电部件可改型为通过相互滑动而电连接的其它部件。例如,用作外壳处的供电部件的电刷可设置在壳体盖12上,形成为环形并用作磁力产生装置处的供电部件的导电板可设置在固定部件20上。另外,在另一个构造中,磁力产生装置处的供电部件可固定到转子17(不固定到固定部件20)上。
第二爪部20e等角度形成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120度的间隔,但是,该构造不限于此,第二爪部20e形成为在其间具有不均匀的角度。第二爪部20e的数量可变化,可形成任意数量的第二爪部20e。
第一爪部20d等角度形成以便沿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120度的间隔,但是,该构造不限于此,第一爪部20d形成为在其间具有不均匀的角度。第一爪部20d的数量可变化,可形成任意数量的第一爪部20d。
根据该实施例,第一爪部20d和第二爪部20e沿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等角度交替形成(以便具有60度的间隔),但是,该构造不限于此,并可以改型成使得比如沿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两个第一爪部20d。
根据该实施例,霍尔IC22用作传感器,但是,任意类型的传感器可用作传感器,只要其检测由传感器磁体产生的磁场变化即可。另外,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用于打开和关闭车辆的滑动门;但是,该驱动装置可变换为执行其它致动。
(7)根据该实施例,动力传送片14b形成有旋转接合面14d,旋转接合面14d形成在沿动力传送片14b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面上,并可沿蜗轮13的旋转方向与可接合凸部13g和13h接合(具体地,与第一动力传送部13i的侧面接合)。因此,与板簧通过紧固部件(螺钉或铆钉)等与蜗轮(第一旋转部件)连接的已知旋转装置相比,可降低集中施加到某一部分(比如,蜗轮13与板簧14连接的部分,在该实施例中,为压配合部14e与压配合接收部13c之间的连接部)上的载荷的水平。因此,可减小板簧14的厚度(板簧14的厚度可不必要地增大),同时防止连接部(根据本实施例,压配合部14e与压配合接收部13c之间的连接部)的损坏和变形。另外,由于板簧14的挠性作用仅设定在挠性片14c处,因此即使在电枢部件15被吸引(压接触)到转子17的状态下,传送片14b的位置也不会移动,而是稳定在板簧14的轴向上。因此,板簧14的旋转接合面14d以恒定的面积沿蜗轮13的旋转方向与蜗轮13正常接合,从而稳定地降低集中施加到接合部上的载荷的水平。
(8)由于板簧14形成为使得与蜗轮13连接的动力传送片14b和与电枢部件15连接的挠性片14c形成为从板簧14的环形部14a径向向外延伸,因此与这些片形成为径向向内延伸的驱动装置相比,板簧14与蜗轮13和电枢部件15二者相连接的连接部可远离旋转轴的中心定位。因此,与这些片形成为径向向内延伸的驱动装置相比,可降低集中施加到某个部分(比如连接部)上的载荷的水平。
(9)根据该实施例,动力传送片14b形成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压配合部14e,压配合部14e压配合入形成在蜗轮13上的压配合接收部13c内,从而将动力传送片14b连接至蜗轮13。因此,与这些元件通过紧固部件(比如,螺钉或铆钉)连接的驱动装置相比,可减少部件数量,同时可简化组装操作。
(10)根据该实施例,每个压配合部14e形成有沿板簧14的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布置为沿蜗轮13的旋转方向与压配合接收部13c的内壁面接合。在该构造中,载荷可施加到沿板簧14径向的宽的区域上,可减少载荷集中施加到板簧14的某一部分(比如,旋转接合面14d等)上的情况。
(11)板簧14的圆弧部14h形成为从弯曲部14g的沿圆周方向的每个端部突出,弯曲部14g通过从动力传送片14b的端部弯曲而形成,以便包括垂直于板簧14的径向的平面。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通过弯曲每个圆弧部14h的端部形成。在该构造中,挠性可容易地施加到压配合部14e上,从而沿板簧14的圆周方向建立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到压配合接收部13c的内壁部(在径向延伸凹部13e处)的压接触。当压配合部14e压配合入压配合接收部13c内时,由于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布置为沿板簧14的圆周方向压接触压配合接收部13c的内壁部(在径向延伸凹部13e处),因此,板簧14稳固地压配合到蜗轮13上,同时,可减少载荷集中施加到板簧14的某个部分(比如,旋转接合面14d等)上的情况。
在压配合旋转接合部形成为不提供上述挠性的情况下,可在另一部分上设置使板簧14稳固地压配合到蜗轮13上的辅助结构,或者由于压配合旋转接合部与压配合接收部的内壁部(沿圆周方向)之间可形成间隙,因此两者可优选地不接合,所以,载荷可集中地施加到板簧14的某一部分(比如,旋转接合面14d等)上。根据该实施例,可减少这种情况,此外,由于圆弧部14h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18沿圆周方向延伸,因此可提高抵抗旋转力的刚性。
(12)在挠性片14c沿板簧14的厚度方向的表面上,形成第一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i以沿蜗轮13的旋转方向与蜗轮13的可接合凸部13g和13h(第二动力传送部13j的侧面)接合。因此,可减少载荷集中地施加到板簧14的某一部分(比如,电枢部件15与板簧14之间的连接部,特别是本实施例中的紧固通孔14j和铆钉31)上的情况。尽管由于电枢部件15被吸引以便压接触转子17而使挠性片14c的位置沿板簧14的轴向部分地变化(位移)(挠性片14c主要在其与电枢部件15连接的径向外部处沿轴向位移),但是由于挠性片14c仍然在更靠近环形部14a的部分沿蜗轮13的旋转方向与蜗轮13接合,因此可减少载荷集中地施加到某个部分上的情况。
根据该实施例,每个挠性片14c的通孔14k的内面(沿厚度方向延伸的面)设定为沿蜗轮13的旋转方向与蜗轮13的辅助可接合凸部13k接合的第二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l。因此,可进一步减少载荷集中地施加到某个部分(比如,电枢部件15与板簧14之间的连接部)上的情况。
(13)板簧14在挠性片14c的端部处与电枢部件15连接,挠性片14c形成有在其径向中心部处沿厚度方向穿过的通孔14k。因此,由于除沿旋转方向以外的张力,挠性片14c不容易变形,同时保持沿轴向恰当地使电枢部件15运动的弹簧特性(沿轴向的挠性)。
(14)动力传送片14b和挠性片14c等角度交替形成以沿板簧14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60度的间隔,从而以均衡方式传递旋转力。
(15)固定到蜗轮13的中心通孔13a上并且与转子17一体旋转的旋转轴18相对旋转地插入其中的轴承16形成有调节部16a,在调节部16a处调节板簧14的环形部14a沿轴向相对于蜗轮13的运动。
因此,动力传送片14b可不沿轴向变形,同时减小元件数量的增加。在动力传送片14b沿轴向的位置被恒定设定的状态下可防止动力传送片14b沿轴向变形,并且旋转接合面14d在某个区域沿旋转方向与蜗轮13正常接合,从而有助于减少载荷集中地施加到某个部分上的情况。
上述实施例可进行如下改型。与蜗轮13连接的动力传送片14b和与电枢部件15连接的挠性片14c形成为从环形部14a沿板簧14的径向向外延伸,但是,动力传送片14b和挠性片14c可形成为从环形部沿板簧14的径向向内延伸。
本实施例的动力传送片14b以动力传送片14b的压配合部14e压配合入压配合接收部13c的方式与蜗轮13连接,但是,动力传送片14b可通过紧固部件(螺钉、铆钉等)与蜗轮13连接。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挠性片14c通过铆钉与电枢部件15连接,但是,挠性片14c可通过其它构造比如压配合与电枢部件15连接。
只要本实施例的压配合部14e能够压配合入蜗轮13的压配合接收部13c内,压配合部14e的构造(包括弯曲部14g、圆弧部14h和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可与压配合接收部13c的形状一起改型。比如,根据本实施例,压配合部14e形成有沿旋转方向与压配合接收部13c的内壁部(径向延伸凹部13e)接合的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但是,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可形成为沿板簧14的径向向内延伸,或者甚至可不形成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径向延伸凹部13e)。
根据本实施例,每个挠性片14c形成有使挠性片14c沿蜗轮13的旋转方向与蜗轮13接合的第一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i和第二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l,但是,挠性片14c的构造不限于此,并可改型为不包括第一和第二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i和14l。
根据该实施例,挠性片14c形成有设置在其径向中心部处以便沿其厚度方向穿过的通孔14k,但是,挠性片14c的构造不限于此并可改型为不包括通孔14k。
根据该实施例,动力传送片14b和挠性片14c等角度交替形成以沿板簧14的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60度的间隔,但是,动力传送片14b和挠性片14c的构造不限于此并可改型为在其间具有各种度数的间隔。另外,动力传送片14b的数量和挠性片14c的数量可变化。
根据该实施例,与调节部16a一体成形的轴承16固定到蜗轮13的中心通孔13a,但是,蜗轮13和轴承16的构造不限于此并可改型为不包括一体成形的调节部16a。
根据该实施例,每个动力传送片14b形成有旋转接合面14d,但是,动力传送片14b的构造不限于此,并可以改型成使得不设置旋转接合面14d的动力传送片14b与不设置可接合凸部13g和13h的蜗轮13接合。在该构造中,与蜗轮13连接的动力传送片14b和与电枢部件15连接的挠性片14c形成为从环形部沿板簧14的径向向外延伸,以便降低集中施加到某个部分(比如接合部)上的载荷的水平。
根据该实施例,在不为线圈部件19(见图2)供能的状态下,板簧14的挠性片14c不变形并布置在与形成环形部14a和动力传送片14b(除压配合部14e外)相同的平面上,但是,板簧14的构造不限于此并可以改型成使得当不为线圈部件19供能时使板簧14的挠性片14c稍微变形。具体地,蜗轮13可形成为在与挠性片14c重叠的部分处包括稍微向外凸出的台阶部。在该改型构造中,当电枢部件15被拉向蜗轮13时,板簧14的其它部分(比如,动力传送片14b)可不接触电枢部件15,因此可不产生由接触引起的噪音。
根据该实施例,动力传送片14b形成为使得当沿轴向看时其宽度稍微小于成对设置的接合凸部13g和13h之间的距离(具体为可接合凸部13g的第一动力传送部13i与可接合凸部13j的第一动力传送部13i之间的距离),小于的程度为使动力传送片14b沿轴向容易插入的程度,但是,动力传送片14b形成为沿旋转方向与接合凸部13g和13h接合。例如,动力传送片14b可形成为不允许其自身与可接合凸部13g和13h之间在圆周方向上具有间隙。在该构造中,尽管可能降低动力传送片14b的可安装性水平,但是,可消除动力传送片14b与可接合凸部13g和13h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空隙。由于板簧14的变形等,动力传送片14b的宽度可设定为在旋转方向上不包括间隙,以便可在接合凸部13g和13h(第一动力传送部13i的表面)与旋转接合面14d之间建立接合。
根据该实施例,传感器磁体21通过固定部件20固定到转子17上,但是,传感器磁体21可通过利用粘合剂固定到转子17上。
根据该实施例,线圈部件19固定为可与转子17一体旋转,但是,线圈部件19也可固定到壳体盖12上以便面向转子17。在该构造中,固定部件20可不具有阳极侧电刷34和阴极侧电刷35,壳体盖12可不具有阳极侧导电板38和阴极侧导电板39。
根据该实施例,驱动装置用于打开或关闭车辆的滑动门;但是,该驱动装置还可变换为执行其它致动。

Claims (15)

1.一种驱动装置,包括:
被驱动以便旋转的第一旋转部件(13);
电枢部件(15),所述电枢部件能够沿其轴向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一起运动并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一体旋转;
第二旋转部件(17),所述第二旋转部件沿其轴向面向所述电枢部件(15)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电枢部件(15)旋转;
用于通过供能产生磁力的磁力产生装置(19),所述磁力用于朝向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吸引所述电枢部件(15),以在所述电枢部件(15)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之间建立连接使其能够一体地旋转;
传感器磁体(21),所述传感器磁体固定到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上用于产生沿所述传感器磁体(21)的圆周方向变化的磁场;
传感器(22),所述传感器设置成面向所述传感器磁体(21)以便检测所述磁场的变化;和
形成有第一爪部(20d)和第二爪部(20e)的固定部件(20),所述第一爪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接合同时沿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的径向压配合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上,所述第二爪部与所述传感器磁体(21)接合同时沿所述传感器磁体(21)的径向压配合于所述传感器磁体(21)上,其中,所述传感器磁体(21)通过所述固定部件(20)固定到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磁体(21)通过所述固定部件(20)固定到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的外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磁力产生装置(19)固定到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上以便能够一体地旋转,所述固定部件(20)包括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20)上的所述磁力产生装置(19)的第一供电部件(34、35),所述第一供电部件(34、35)布置为在外壳(12)处的第二供电部件(38、39)上滑动,以便通过所述第二供电部件将电力供给到所述磁力产生装置(19)。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磁体(21)形成为环形,并且所述固定部件(20)包括沿所述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等角度布置的多个第二爪部(20e)。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固定部件(20)包括沿所述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等角度布置的多个第一爪部(20d)。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爪部(20d)和所述第二爪部(20e)沿所述固定部件(20)的圆周方向相互交替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具有挠性的板簧(14),所述板簧(14)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与所述电枢部件(15)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连接到所述电枢部件(15)并用于当所述电枢部件(15)被所述磁力产生装置(19)朝向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吸引时变形,其中,所述板簧(14)包括:环形部(14a);多个动力传送片(14b),其形成为从所述环形部(14a)沿所述板簧(14)的径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连接,所述动力传送片(14b)沿所述板簧(14)的圆周方向布置;和多个挠性片(14c),其形成为从所述环形部(14a)沿所述板簧(14)的径向延伸并具有比所述动力传送片(14b)的挠性水平更大的挠性,并且所述挠性片(14c)与所述电枢部件(15)连接,所述挠性片(14c)沿所述板簧(14)的圆周方向布置,其中,所述动力传送片(14b)包括沿所述动力传送片(14b)的厚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旋转接合面(14d),所述动力传送片(14b)在所述旋转接合面(14d)处沿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的旋转方向接合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动力传送片(14b)和所述挠性片(14c)中的每一个形成为沿所述板簧(14)的径向从所述环形部(14a)向外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动力传送片(14b)包括通过弯曲形成以便沿所述板簧(14)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压配合部(14e),并且所述动力传送片(14b)以所述压配合部(14e)压配合入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的压配合接收部(13c)内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压配合部(14e)包括沿所述板簧(14)的径向延伸形成的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所述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沿所述蜗轮(13)的旋转方向与所述蜗轮(13)的所述压配合接收部(13c)的内壁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压配合部(14e)包括:弯曲部(14g),其通过在所述动力传送片(14b)的端部进行弯曲而形成从而具有沿垂直于所述板簧(14)的径向的方向延伸的面;圆弧部(14h),其从所述弯曲部(14g)沿所述板簧(14)的圆周方向延伸而形成;和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其通过在所述圆弧部(14h)的端部处进行弯曲而形成,其中,所述压配合旋转接合部(14f)布置为当所述压配合部(14e)压配合入所述压配合接收部(13c)内时沿所述板簧(14)的圆周方向压接触所述压配合接收部(13c)的所述内壁。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挠性片(14c)包括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i),所述输出侧旋转接合面(14i)沿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接合并形成在沿所述板簧(14)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挠性片(14c)在其端部处与所述电枢部件(15)连接并在沿所述挠性片(14c)的径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沿所述挠性片(14c)的厚度方向穿过的通孔(14k)。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动力传送片(14b)和所述挠性片(14c)沿所述板簧(14)的圆周方向相互等角度地交替地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动力传送片(14b)和所述挠性片(14c)形成为从所述环形部(14a)径向向外延伸,并且轴承(16)固定到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的中心通孔(13a)内,能够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17)一体旋转的旋转轴插入穿过所述轴承(16),所述轴承(16)一体地形成有调节部(16a),所述环形部(14a)沿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的轴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13)的运动通过所述调节部(16a)进行调节。
CN201010564428.0A 2009-11-20 2010-11-18 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2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5140A JP5343824B2 (ja) 2009-11-20 2009-11-20 駆動装置
JP2009-265140 2009-11-20
JP2009265141A JP5418170B2 (ja) 2009-11-20 2009-11-20 電磁クラッチ
JP2009-265141 2009-1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2266A true CN102072266A (zh) 2011-05-25
CN102072266B CN102072266B (zh) 2015-01-14

Family

ID=43480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6442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2266B (zh) 2009-11-20 2010-11-18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18827B2 (zh)
EP (1) EP2325426B1 (zh)
CN (1) CN10207226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5056A (zh) * 2015-05-28 2016-12-0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电磁离心离合器
CN108278061A (zh) * 2018-02-09 2018-07-13 王力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手动控制的电动开窗机
CN108347682A (zh) * 2018-03-28 2018-07-31 深圳倍声声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枢结构
CN109681544A (zh) * 2019-01-24 2019-04-26 南通联科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式离合器
CN110242684A (zh) * 2019-05-15 2019-09-17 上海瑞吉机械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弹离合式联轴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2010B2 (ja) * 2014-06-27 2018-02-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7523B1 (en) * 1998-12-14 2002-06-04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rive device for a vehicle slide door
US6408573B1 (en) * 1998-12-14 2002-06-25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rive device for vehicular slide doors
CN101087089A (zh) * 2006-06-09 2007-12-12 株式会社美姿把 车辆自动开关装置
CN100394678C (zh) * 2002-11-05 2008-06-11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机单元
CN101397876A (zh) * 2007-09-29 2009-04-01 台全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滑门的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21032C2 (de) * 1979-05-23 1981-09-17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7990 Friedrichshafen Vorrichtung zum Überwachen des Schaltzustandes einer schaltbaren Kupplung
DE19754843A1 (de) * 1997-12-10 1999-06-24 Bosch Gmbh Robert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ein zwischen Endstellungen bewegbares Teil eines 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JP3675202B2 (ja) * 1998-11-30 2005-07-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開閉体制御装置
JP2000160935A (ja) * 1998-11-30 2000-06-13 Aisin Seiki Co Ltd ドア制御装置
CN100385240C (zh) * 2003-09-16 2008-04-30 Ntn株式会社 磁性编码器及具有该磁性编码器的车辆用轴承
JP4789539B2 (ja) * 2005-08-05 2011-10-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US8256161B2 (en) * 2006-06-09 2012-09-04 Mitsuba Corporation Automatic opening/clos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20110036678A1 (en) * 2007-11-15 2011-02-17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magnetic clutch
US20110011697A1 (en) * 2008-07-02 2011-01-2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magnetic clutch, ring hold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ring hold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7523B1 (en) * 1998-12-14 2002-06-04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rive device for a vehicle slide door
US6408573B1 (en) * 1998-12-14 2002-06-25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rive device for vehicular slide doors
CN100394678C (zh) * 2002-11-05 2008-06-11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机单元
CN101087089A (zh) * 2006-06-09 2007-12-12 株式会社美姿把 车辆自动开关装置
CN101397876A (zh) * 2007-09-29 2009-04-01 台全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滑门的驱动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5056A (zh) * 2015-05-28 2016-12-0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电磁离心离合器
CN106195056B (zh) * 2015-05-28 2019-10-1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电磁离心离合器
CN108278061A (zh) * 2018-02-09 2018-07-13 王力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手动控制的电动开窗机
CN108347682A (zh) * 2018-03-28 2018-07-31 深圳倍声声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枢结构
CN109681544A (zh) * 2019-01-24 2019-04-26 南通联科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式离合器
CN110242684A (zh) * 2019-05-15 2019-09-17 上海瑞吉机械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弹离合式联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25426B1 (en) 2015-06-17
US20110121693A1 (en) 2011-05-26
CN102072266B (zh) 2015-01-14
EP2325426A3 (en) 2014-07-02
US8418827B2 (en) 2013-04-16
EP2325426A2 (en) 201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2266A (zh) 驱动装置
US7193343B2 (en) Electric motor
US7619337B2 (en) Brushless motor, brushless type fan motor and electric device comprising a brushless type fan motor
US8217543B2 (e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US8723381B2 (en) Electric motor
JP6238054B2 (ja)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モータ
KR100300848B1 (ko) 자석스페이서를가진영구자석직류모터
JP2010048775A (ja) バリアブルリラクタンス型レゾルバロ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3893682B2 (ja) 電磁クラッチ
RU2292622C2 (ru) Узел щитка универсального двигателя
JP4701554B2 (ja) モータ
US20050052087A1 (en) Motor holding arrangement and motor actuator having the same
KR102224049B1 (ko) 차량용 인휠 모터
JP5343824B2 (ja) 駆動装置
TW423196B (en) Housing for electric motor
JP2008148451A (ja) 電動モータ及び電動モータの組立て方法
EP3567206A1 (en) Modular drive system for a window blind
JP3239642U (ja) 回転モータの構造
CN215186321U (zh) 一种新型旋变安装结构
CN219322162U (zh) 一种定子固定结构以及带有该结构的电机、园林设备
US11606013B2 (en) Resolver integration kit for variable reluctance resolver
WO2024058199A1 (ja) 軸受装置および機械装置
EP3567208A1 (en) Modular drive system for a window blind
CN114825735A (zh) 马达
CN105932811A (zh) 电机结构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Termination date: 201711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