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7578A - 经由上行信道来发送包含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经由上行信道来发送包含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47578A CN102047578A CN2009801193009A CN200980119300A CN102047578A CN 102047578 A CN102047578 A CN 102047578A CN 2009801193009 A CN2009801193009 A CN 2009801193009A CN 200980119300 A CN200980119300 A CN 200980119300A CN 102047578 A CN102047578 A CN 1020475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uplink signal
- control information
- channel
- symbo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908 quality contro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139 quan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09944 Colon canc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FFBHFFJDDLITSX-UHFFFAOYSA-N benzyl N-[2-hydroxy-4-(3-oxomorpholin-4-yl)phenyl]carbamate Chemical compound OC1=C(NC(=O)OCC2=CC=CC=C2)C=CC(=C1)N1CCOCC1=O FFBHFFJDDLITS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OVSKIKFHRZPJSS-UHFFFAOYSA-N 2,4-D Chemical compound OC(=O)COC1=CC=C(Cl)C=C1Cl OVSKIKFHRZPJS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31—Multiple signaling transmis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16—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1—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 H04L65/612—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for unicas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101—Session protocols
- H04L65/1104—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发送第一上行信号和第二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该第一上行信号和该第二上行信号分别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控制信息的符号数来对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以生成第一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该信道编码步骤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第一上行信号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的总数,来确定所述符号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上行信道来发送包含控制信息和数据的上行信号的方法。
背景技术
LTE的信道结构和映射
现在将说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的链路信道结构和映射。下行物理信道包括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广播信道(PBCH)、物理多播信道(PM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CFI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以及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上行物理信道包括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和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
下行传输信道包括广播信道(BCH)、下行共享信道(DL-SCH)、寻呼信道(PCH)和多播信道(MCH)。上行传输信道包括上行共享信道(UL-SCH)和随机接入信道(RACH)。
图1示出下行物理信道和下行传输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图2示出上行物理信道和上行传输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上述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按照图1和图2所示彼此映射。
此外,划分为控制信道的逻辑信道包括广播控制信道(BCCH)、寻呼控制信道(PCCH)、公共控制信道(CCCH)、多播控制信道(MCCH)和专用控制信道(DCCH)。划分为业务信道的逻辑信道包括专用业务信道(DTCH)和多播业务信道(MTCH)。
图3示出下行传输信道和下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图4示出上行传输信道和上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LTE的时隙结构
在蜂窝正交频分复用(OFDM)无线分组通信系统中,以子帧为单位来发送上行/下行数据分组。一个子帧定义为包含多个OFDM符号的预定的持续时长。
3GPP支持适用于频分双工(FDD)的无线帧结构类型1和适用于时分双工(TDD)的无线帧结构类型2。
图5示出无线帧结构类型1。无线帧类型1包括10个子帧。一个子帧包括2个时隙。
图6示出无线帧结构类型2。无线帧结构类型2包括两个半帧(half-frame)。各个半帧包括5个子帧、下行导频时隙(DwPTS)、保护间隔(GP)和上行导频时隙(UpPTS)。一个子帧包括两个时隙。DwPTS用于初始小区搜索、同步或者信道估计。UpPTS用于演进型节点B(eNB)中的信道估计、用户设备(UE)的上行传输同步。GP是用来在上行和下行之间消除由于下行信号的多径延迟所导致的干扰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说,与无线帧类型无关,一个子帧包括两个时隙。
图7示出LTE的下行时隙结构。如图7所示,可以利用包括子载波和OFDM符号的资源网格(grid)来表示在各个时隙中发送的信号。此时,表示下行中的资源块(RB)的数量,表示组成一个RB的子载波的数量,并且,表示一个下行时隙中的OFDM符号的数量。
图8示出LTE的上行时隙结构。如图8所示,可以利用包括子载波和OFDM符号的资源网格来表示在各个时隙中发送的信号。此时,表示上行中的资源块的数量,表示组成一个RB的子载波的数量,并且,表示一个上行时隙中的OFDM符号的数量。“资源单元”是指在上行时隙和下行时隙中作为资源单位的一个子载波和一个OFDM符号,该资源单位由索引(a,b)(其中,a是频域的索引,b是时域的索引)定义。
此外,eNB向下行链路发送控制信息,以对作为上行传输信道的UL-SCH进行控制。发送到下行链路的控制信息将调制阶数(modulation order)以及通过UL-SCH发送的RB的数量通知给UE。此外,当向上行链路发送数据时,该控制信息将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通知给UE。“有效载荷大小”定义为从介质访问控制(MAC)层发送的信息的大小(例如,数据的大小或者控制信息的大小)与在物理层中任意附加到该信息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的大小的总和。在将CRC附加到该控制信息之前,因为按照该控制信息的大小不能将CRC附加到该控制信息,所以该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并不包括CRC的大小。具体地说,如果没有附加CRC的控制信息的大小小于或等于11比特,则不将CRC附加到该控制信息。此外,如果没有附加CRC的控制信息的大小大于或等于12比特,则将CRC附加到该控制信息。
可以对数据和控制信息(例如,信道质量信息(CQ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或秩指示(RI))一起复用,并通过UL-SCH来发送该数据和控制信息。在传统的系统中,对数据进行编码的方案与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的方案彼此不同。此外,在传统的系统中,eNB所要求的针对数据的块差错率(BLER)和针对控制信息的BLER可能彼此不同。
此外,在传统的系统中,虽然利用调制阶数、RB的数量和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而获知了数据的码速率,但是,仍然不能获知控制信息的码速率。此外,由于对数据和控制信息一起复用并通过UL-SCH来发送该数据和控制信息,所以不能获知该数据的已发送符号的数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升级了传统的系统,使得与数据的码速率相比,能够通过可由eNB改变的偏移来对控制信息的码速率进行补偿。
即使如上所述来管理该系统,但是,与数据复用后的信息仍然也会改变该数据的码速率。并且,如果不发送该数据,则UE例如不能估计出CQI/PMI或秩指示的码速率。因此,需要一种根据通过UL-SCH所发送的信息的组合来计算所发送的信息(例如,CQI/PMI或秩指示)的码速率的方法。
并且,在传统的通信系统中,在发送数据分组之后如果由于接收失败而导致数据分组出现错误,则重新发送相应的数据分组。
并且,在进行重新发送的情况下,如果利用初始接收到的数据分组和通过重新发送而接收到的数据分组来进行解码,则即使在并没有全部使用在初始发送数据分组时所采用的资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成功接收数据分组的概率。
例如,当通信系统进行操作以使得以90%的无差错概率来发送初始数据分组时,即使在以比初始数据分组的码速率更高的码速率来重新发送该数据分组的情况下,该系统也不会遇到任何问题。以较高码速率来发送数据分组意味着与初始发送数据分组相比,所使用的物理传输资源更少。
重新发送数据分组时如果利用该数据的符号总数来计算CQI/PMI或秩指示的码速率,则不能设置用来稳定地发送CQI/PMI或秩指示的码速率。因此,当重新发送数据时,要求一种稳定地发送CQI/PMI或秩指示的码速率设置方法。
总之,在进行重新发送时试图节省带宽的情况下,基站命令传统移动台减少重新发送的总信息比特(即,数据和控制比特)的量。因为将重新发送的有效载荷数据与原始的有效载荷数据软组合(soft-combined),所以,这不会导致数据比特的错误率增大。然而,并没有针对解码/解调来将这两个信号的相应控制数据进行组合。也就是说,在传统的系统中,重新发送的信号的截短后的控制比特用于码速率设置,从而导致性能劣化。因此,本发明通过以新的方式重新使用原始的控制数据来对性能劣化进行补偿。
发明内容
如果利用重新发送数据分组时的数据的符号总数来计算CQI/PMI或秩指示的码速率,则并不设置用来稳定地发送CQI/PMI或秩指示的码速率。因此,当重新发送数据时,要求一种稳定地发送CQI/PMI或秩指示的码速率设置方法。
总之,在进行重新发送时试图节省带宽的情况下,基站命令传统手机减少重新发送的总信息比特(即,数据和控制比特)量。因为将重新发送的有效载荷数据与原始的有效载荷数据软组合,所以,这不会导致数据比特的错误率增大。然而,并没有针对解码/解调制来将这两个信号的相应控制数据进行组合。也就是说,在传统的系统中,重新发送的信号的截短后的控制比特用于码速率设置,从而导致性能劣化。因此,本发明通过以新的方式重新使用原始的控制数据来对性能劣化进行补偿。
因此,本发明致力于用来发送第一上行信号和第二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该第一上行信号和该第二上行信号分别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控制信息的符号数来对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以生成第一信道编码后的数据。所述信道编码包括步骤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第一上行信号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的总数来确定所述符号数。
优选的是,确定步骤包括以下处理:根据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应用于该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偏移值,来确定所述符号数。
优选的是,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对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以生成第二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对所述第一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和所述第二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信道交织,以生成所述第二上行信号;以及发送所述第二上行信号。
优选的是,所述控制信息的符号数满足下式:
其中,MX是所述控制信息的符号数,
NX是所述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
βX是所述偏移值,
Ndata是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大小,
优选的是,所述控制信息是信道质量控制信息和秩指示中的一个,并且,该信道质量控制信息包括信道质量信息(CQI)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中的至少一个。
优选的是,所述控制信息是信道质量控制信息和秩指示中的一个,并且,该信道质量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包括附加到该信道质量控制信息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的大小。
优选的是,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从存储器或缓存器获取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第一上行信号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的总数。
优选的是,所述控制信息的符号数满足下式:
Q′是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符号数,
O是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
此外,提供了对接收到的第一上行信号和第二上行信号进行处理的方法和装置,该第一上行信号和该第二上行信号分别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第一上行信号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的总数来对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解码,以生成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
优选的是,信道解码步骤包括以下处理:利用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应用于该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偏移值,来对所述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优选的是,在解码步骤中解码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符号数满足下式:
Q′是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符号数,
O是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
是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r是在对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之前该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码块编号,Kr是编号r的码块中的比特数,并且C是码块总数。
当经由上行信道来发送数据和控制信息时,可以通过准确地计算所述数据及控制信息的码速率来发送包含该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上行信号。
附图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包括附图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结合到本说明书中而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例示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下行物理信道和下行传输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图2示出上行物理信道和上行传输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图3示出下行传输信道和下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图4示出上行传输信道和上行逻辑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图5示出无线帧结构类型1。
图6示出无线帧结构类型2。
图7示出LTE的下行时隙结构。
图8示出LTE的上行时隙结构。
图9示出对通过作为上行传输信道的UL-SCH而发送的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一种处理。
图10示出对通过作为上行传输信道的UL-SCH而发送的数据及控制信息的另选处理。
图11示出对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复用之后的子帧结构。
图12示出调制星座图的一个示例。
图13示出调制星座图的一个示例。
图14示出用于解释数据重传的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过程。
图15是解释在数据重传期间基准MCS的使用关系的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UE的框图。
图17是示出可作为UE或者eNB的装置50的构成元件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阐释了这些实施方式的示例。以下参照附图给出的详细说明旨在解释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不是为了表明根据本发明仅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以下详细说明包括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入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显的是,无需这些具体细节也可以实施本发明。例如,围绕具体术语而给出以下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任何其它术语来表示相同的含义。
图9示出对通过作为上行传输信道的UL-SCH而发送的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一种处理。
在步骤S901中,将传输块(TB)CRC附加到发送到上行链路的数据的TB。将该数据与控制信息(CQI/PMI或秩指示)进行复用。在步骤S902中,根据TB的大小将附加有CRC的数据分段成多个码块(CB),并且在步骤S903中,将CB CRC附加到CB。在步骤S904中,对附加有CRC的CB进行信道编码。在步骤S905中,对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速率匹配,并且在步骤S906中串接这些CB。在步骤S907中,将所串接的CB与控制信息进行复用。
此外,在步骤S908中,将CRC附加到CQI/PMI,并且在步骤S909中,对附加有CRC的CQI/PMI进行信道编码。在步骤S910中,对信道编码后的CQI/PMI进行速率匹配,并且在步骤S907中,将信道编码后的CQI/PMI与数据进行复用。虽然将信道编码处理和速率匹配处理描述为单独的处理,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信道编码处理可以包括速率匹配处理。
在步骤S911中,按照独立于数据的方式来对秩指示进行信道编码。在步骤S912中,对信道编码后的秩指示进行速率匹配。虽然将信道编码处理和速率匹配处理描述为单独的处理,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信道编码处理可以包括速率匹配处理。
在步骤S913中,对复用后的数据、CQI/PMI和秩指示进行信道交织处理。在步骤S914中,按照独立于数据、CQI/PMI和秩指示的方式来对肯定确认(ACK)和否定确认(NACK)进行信道编码。
通过对信道交织后的信号的一部分进行打孔来插入ACK/NACK信息。在步骤S915中,将插入了ACK/NACK信息的交织后的信号在进行物理资源映射之后发送到上行链路。
通过速率匹配,将特定大小的信道编码后的数据、CQI/PMI和秩指示转换为在物理层发送的、具有预定符号数或比特数的数据、CQI/PMI和秩指示。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数据、CQI/PMI和秩指示中的各个应当存在在物理层中发送的符号数或比特数。
图10示出对通过作为上行传输信道的UL-SCH而发送的数据及控制信息的另选处理。
在步骤S100中,通过循环冗余校验(CRC)来对UL-SCH传输块提供错误检测。
使用整个传输块来计算CRC校验比特。a0,a1,a2,a3,...,aA-1表示传送到层1的传输块中的比特。p0,p1,p2,p3,...,pL-1表示校验比特。A是传输块的大小,L是校验比特的数量。
在步骤S110中,在传输块CRC附加之后进行码块分段和码块CRC附加。b0,b1,b2,b3,...,bB-1表示输入到码块分段的比特,其中B是传输块(包括CRC)中的比特数。cr0,cr1,cr2,cr3,...,cr(Kr-1)表示码块分段之后的比特,其中,r是码块编号,Kr是针对码块编号r的比特数。
在步骤S130中,在信道编码之后对经Turbo编码的块进行速率匹配。在速率匹配之后,er0,er1,er2,er3,...,er(Er-1)表示各个比特,其中,r是编码后的块的编号,并且其中Er是针对编号r的码块的速率匹配后的比特数。
在步骤S140中,在速率匹配之后进行码块串接。f0,f1,f2,f3,...,fG-1表示码块串接之后的各个比特,其中,G是用于传输的已编码比特的总数(当将控制信息与UL-SCH传输进行复用时排除了用于控制传输的比特)。
在步骤170中,利用输入序列或来对HARQ-ACK进行信道编码。将各个肯定确认(ACK)编码为二进制“1”,并将各个否定确认(NAK)编码为二进制“0”。HARQ-ACK能够包括1比特信息(即,),或2比特信息(即,),其中,对应于码字0的ACK/NACK比特,而对应于码字1的ACK/NACK比特。此外,HARQ-ACK能够包括多于两个比特信息,即,其中,OACK>2。通过串接多个编码后的HARQ-ACK块来得到比特序列其中,QACK是全部编码后的HARQ-ACK块的已编码比特的总数。
在步骤180中,数据和控制复用的输入是控制信息的已编码比特(由q0,q1,q2,q3,...,表示)以及UL-SCH的已编码比特(由f0,f1,f2,f3,...,fG-1表示)。g 0,g 1,g 2,g 3,...,g H′-1表示数据和控制复用操作的输出,其中,H=(G+QCQI)并且H’=H/Qm,并且其中,g i是长度为Qm的列向量,i=0,…,H’-1。H是针对UL-SCH数据和CQI/PMI信息而分配的已编码比特的总数。
利用数据和控制复用操作的输出(由g 0,g 1,g 2,g 3,…,g H′-1表示)、编码后的秩指示(由q0,q1,q2,q3,...,表示)以及编码后的HARQ-ACK(由表示),来进行信道交织。
h0,h1,h2,...,表示信道交织后的各个比特。由H”=H’+QRI’给出子帧中的调制符号数。
图11示出对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复用之后的子帧结构。在物理层中在对数据、CQI/PMI、秩指示和ACK/NACK信息进行了适当的复用之后的子帧如图11所示。
此后,将说明在通过UL-SCH发送数据时用于计算数据及控制信息的码速率的方法。
当一起同时发送数据与其它信息(例如,CQI/PMI信息和秩指示中的至少一个)时,由于在速率匹配之后将与该数据一起发送的这些控制信息与该数据一起进行复用,所以,在数据发送时需要该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以及与该数据一起发送的控制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这里,“已发送符号数”是指通过速率匹配而输出的符号数。因此,在本发明中,“已发送符号数”是指通过速率匹配而输出的符号数。
此外,在本发明中,“有效载荷大小”定义为从介质访问控制(MAC)层发送的信息的大小(例如,数据的大小或者控制信息的大小)与在物理层中任意附加到该信息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的大小的总和。在将CRC附加到该控制信息之前,因为按照该控制信息的大小不能将CRC附加到该控制信息,所以该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并不包括CRC的大小。具体地说,如果没有附加CRC的控制信息的大小小于或等于11比特,则不将CRC附加到该控制信息。此外,如果没有附加CRC的控制信息的大小大于或等于12比特,则将CRC附加到该控制信息。
如果准确获知了已发送数据的码速率和调制阶数,则可以利用该数据的码速率和调制阶数来定义基准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可以利用基准MCS并利用控制信息的偏移信息来对与该数据一起发送的控制信息的MCS进行估计。
假设通过数据的码速率和调制阶数得到的频谱效率倒数是MCSdata,则可以利用下式1来计算MCSdata。
[式1]
如果基准MCS是MCSref,CQI/PMI的有效载荷大小是NCQI,并且ΔCQI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CQI/PMI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CQI/PMI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则可以利用下式2来计算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MCQI。
[式2]
此外,如果基准MCS是MCSref,秩指示的有效载荷大小是NRI,并且ΔRI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秩指示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秩指示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则可以利用下式3来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MRI。
[式3]
如果已知在计算基准MCS时使用的数据的码速率和调制阶数,则可以计算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然而,如果eNB要求在UL-SCH上发送数据,则eNB仅将在对数据和其它信息进行复用时能够发送的符号总数、该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数据的调制阶数这些内容通知给UE。因此,eNB与UE之间需要一种协议来计算基准MCS。
实施方式1-A
如图9所示,当将数据、CQI/PMI与秩指示一起发送时,对数据、CQI/PMI和秩指示进行速率匹配、然后进行复用。为了计算数据、CQI/PMI和秩指示中的各个的已发送符号数,应当使用复闭合形式的方程或迭代方程。
因此,提出了一种简要地计算基准MCS的方法。然而,如果对计算基准MCS的方法进行简化,则不能使用该信息的准确码速率。
假设在UL-SCH上仅发送数据而并不发送CQI/PMI或秩指示,计算基准MCS的方法使用数据的码速率和调制阶数。
具体地说,可以利用下式4来计算基准码速率。
[式4]
其中,CRdata表示基准码速率,Ndata表示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Qdata表示数据的调制阶数(作为基准调制阶数),并且,是在通过UL-SCH发送数据时能够通过物理信道而发送的符号总数。在本发明中,对应于其中,是在针对传输块的当前子帧中的针对PUSCH传输的经调度[YING1]的带宽,是当前的PUSCH传输子帧中的SC-FDMA符号数。
因此,可以利用下式5来计算基准MCS MCSref。
[式5]
其中,CRdata表示基准码速率,Ndata表示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Qdata表示数据的调制阶数(作为基准调制阶数),并且,是在通过UL-SCH发送数据时能够通过物理信道而发送的符号总数。
一般地说,将CRC附加到数据以检查错误。在式4和式5中,将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Ndata定义为包含CRC的值,但是,为了简单的近似,也可以不包含CRC。
实施方式1-A的应用:在将数据与CQI/PMI一起发送的情况下
当在UL-SCH上发送数据和CQI/PMI时,利用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Ndata来计算基准MCS。可以利用下式6来计算CQI/PMI的最终已发送符号数。
[式6]
其中,NCQI表示CQI/PMI的有效载荷大小,ΔCQI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CQI/PMI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CQI/PMI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CQI表示在速率匹配之后的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
如果利用式6得到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MCQI,则可以利用下式7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Mdata。
[式7]
其中,表示在UL-SCH上发送数据时能够通过物理信道而发送的符号总数。由于在对数据和CQI/PMI进行速率匹配之后将数据和CQI/PMI进行复用,所以,从中减去MCQI所得到的符号数是数据的符号数Mdata。
实施方式1-A的应用:在将数据与秩指示一起发送的情况下
当在UL-SCH上发送数据和秩指示时,可以利用下式8来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MRI,与发送数据和CQI/PMI时类似。
[式8]
其中,NRI表示秩指示的有效载荷大小,ΔRI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秩指示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秩指示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RI表示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
一旦利用式8得到了MRI,则可以利用下式9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Mdata。
[式9]
实施方式1-A的应用:在将数据、CQI/PMI与秩指示一起发送的情况下
当将数据、CQI/PMI与秩指示一起发送时,利用基准MCS来计算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MCQ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MRI,如下所示。
[式10]
[式11]
[式12]
为了在UE与eNB之间准确地对数据、CQI/PMI和秩指示进行解码,应当准确地执行上述计算。然而,由于以上等式包括等,所以会计算出不合理的数值。因此,UE和eNB中的计算结果会随着UE和eNB中的乘法、除法以及和的计算方法而变化。
提出了一种计算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的方法,使得除法的计算结果不会生成余数。
利用下式13来计算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
[式13]
其中,NX表示信息X的有效载荷大小,ΔX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信息X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解码方案与信息X解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X表示信息X的已发送符号数。
以下列出的表1示出对进行量化的结果。例如,UE和eNB可以如表1所示将限定为经量化的数值。在表1中,表示对进行量化的值。可以利用N个比特来表示的分数部分。在表1中,示出对βX进行量化的结果,使得可以利用6个比特来表示对βX进行量化的结果的分数部分。
[表1]
以下列出的表2和表3示出当信息X是CQI/PMI或秩指示时计算βX的结果。
[表2]
索引 | βRI |
0 | 1.250 |
1 | 1.625 |
2 | 2.000 |
3 | 2.500 |
4 | 3.125 |
5 | 4.000 |
6 | 5.000 |
7 | 6.250 |
8 | 8.000 |
9 | 10.000 |
10 | 12.625 |
11 | 15.875 |
12 | 20.000 |
13 | 预留 |
14 | 预留 |
15 | 预留 |
[表3]
索引 | βCQI |
0 | 0.750 |
1 | 1.000 |
2 | 1.125 |
3 | 1.250 |
4 | 1.375 |
5 | 1.625 |
6 | 1.750 |
7 | 2.000 |
8 | 2.250 |
9 | 2.500 |
10 | 2.875 |
11 | 3.125 |
12 | 3.500 |
13 | 4.000 |
14 | 5.000 |
15 | 6.250 |
由于MCSref可以具有各种值,所以UE和eNB应当存储大量数值,以便在UE与eNB之间将MCSref限定为量化的值。然而,为了不存储经量化的数值,应当排除可能会生成非整数计算结果的除法。
利用式13和式5,可以如下计算信息X的已发送符号数MX。
[式14]
在式14中,可以将MCSref的分母置换(transpose)到MX。当对向上取整函数内的值进行置换时,可以将等号(“=”)变换为不等号(“≥”)。也就是说,在向上取整函数中,在Z是满足Z·X≥Y的最小整数的条件下,可以将表示为Z·X≥Y。
因此,可以如下定义用来计算通过物理信道发送的信息X的已发送符号数、以解决量化问题的等式。
[式15]
其中,表示在UL-SCH上发送数据时能够通过物理信道而发送的符号总数,Ndata表示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NX表示信息X的有效载荷大小,MX表示信息X的已发送符号数,并且βX表示对进行量化的值。当给定Ndata、NX、βX和时,MX是满足式15的最小整数。
此外,由于βX大于1,所以在式15中可以使用βX的倒数,即,β′X=1/βX。使用β′X的原因在于,当存储βX时,应当存储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但是当存储β′X时,可以仅存储分数部分。因此,可以如下定义用来计算能够通过物理信道而发送的信息X的已发送符号数的式15,以解决量化问题。
[式16]
在实施方式1-A中,基于在UL-SCH上仅发送数据而不发送CQI/PMI或秩指示的假设,利用数据的码速率和调制阶数来计算基准MCS。因此,基准MCS可能不是准确值。
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1-A中,可能并未将准确的码速率应用于信息(即,CQI/PMI和秩指示)。假设基准码速率是数据的码速率,则仅当应该确定了CQI/PMI和秩指示在全部信息量中所占的比例时,才能够确定数据的码速率。仅当应该确定了数据的码速率时,才能够[YING2]获知CQI/PMI和秩指示在全部信息量中所占的比例。
实施方式1-B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B中,利用已发送符号总数是在UL-SCH上的数据、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的总和的事实,提出了一种以闭合形式来同时计算数据、CQI/PMI和秩指示的基准码速率的方法。具体地说,假设基准MCS是未知参数,并将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表示为基准MCS的函数,由于数据、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总数是已知的,所以能够得到准确的基准MCS。
实施方式1-B的应用:在将数据与CQI/PMI一起发送的情况下
当仅发送数据和CQI/PMI时,可以通过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与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的总和来表示已发送的符号总数。因此,利用用来计算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的等式和用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的等式,来计算基准MCS。接着,利用所计算的基准MCS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并且计算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
更具体地说,利用下式17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在这种情况下,由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的函数来表示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并且,如下式18所示获取闭合形式的等式。
[式17]
[式18]
在式17和式18中,Ndata表示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Mdata表示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表示能够通过物理信道而发送的符号总数,MCSref表示基准MCS,NCQI表示CQI/PMI的有效载荷大小,ΔCQI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CQI/PMI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CQI/PMI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CQI表示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
此外,为了解决量化问题,可以利用式19来代替式18。
[式19]
如果利用式19得到Mdata,则可以利用下式20来计算MCQI。
[式20]
实施方式1-B的应用:在将数据与秩指示一起发送的情况下
当在UL-SCH上仅发送数据和秩指示时,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总数,与仅发送数据和CQI/PMI的情况类似。利用用来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的等式和用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的等式,来计算基准MCS。利用所计算的基准MCS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并且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
更具体地说,利用下式21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在这种情况下,由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的函数来表示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并且,如下式22所示获取闭合形式的等式。
[式21]
[式22]
在式21和式22中,Ndata表示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Mdata表示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表示能够通过物理信道而发送的符号总数,MCSref表示基准MCS,NRI表示秩指示的有效载荷大小,ΔRI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秩指示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秩指示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RI表示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
此外,为了解决量化问题,可以利用式23来代替式22。
[式23]
如果利用式23得到Mdata,则可以利用下式24来计算MRI。
[式24]
实施方式1-B的应用:在将数据、CQI/PMI与秩指示一起发送的情况下
当发送数据、CQI/PMI和秩指示时,可以通过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和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的总和,来表示在UL-SCH上发送的符号总数。因此,利用用来计算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的等式、用来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的等式和用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的等式,来计算基准MCS。利用所计算的基准MCS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并且计算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
更具体地说,利用下式25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在这种情况下,由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的函数来表示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并且,如下式26所示获取闭合形式的等式。
[式25]
[式26]
在式25和式26中,Ndata表示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Mdata表示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表示能够通过物理信道而发送的符号总数,MCSref表示基准MCS,NCQI表示CQI/PMI的有效载荷大小,ΔCQI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CQI/PMI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CQI/PMI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CQI表示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NRI表示秩指示的有效载荷大小,ΔRI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秩指示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秩指示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RI表示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
此外,为了解决量化问题,可以利用式27来代替式26。
[式27]
如果得到Mdata,则可以计算MRI或MCQI。此时,提出了一种在计算Mdata之后利用下式28来计算MCQI的方法,使得通过向上取整函数得到的秩指示的码速率可以低于基准码速率。这是因为,秩指示可能比CQI/PMI更重要。
[式28]
此外,为了解决量化问题,可以利用式29来代替式28。
[式29]
如果得到Mdata和MCQI,则可以如下计算MRI。
[式30]
此外,如果在计算MCQI之前计算MRI,则可以利用下式31。
[式31]
此外,为了解决量化问题,可以利用式32来代替式31。
[式32]
如果得到Mdata和MRI,则可以如下计算MCQI。
[式33]
在将具有不同长度的CRC附加到数据和CQI/PMI中的各个、或者在将多个CRC附加到数据和CQI/PMI中的各个时,和的值不能表示大致相同的基准MCS。因此,为了根据同一个基准MCS来计算全部这些值,可以利用下式34来表示式28。
[式34]
此外,为了解决量化问题,可以利用式35来代替式34。
[式35]
当给定Mdata、Ndata、NRI、βRI和时,MCQI是满足式35的最小整数。
如果得到Mdata和MCQI,则可以如下计算MRI。
[式36]
类似地,可以利用下式37来表示式31。利用式37来计算Mdata、MCQI和MRI。
[式37]
此外,为了解决量化问题,可以利用式38来代替式37。
[式38]
如果得到Mdata和MRI,则可以如下计算MCQI。
[式39]
在实施方式1-B中,计算Mdata、MRI和MCQI的次序如下。
(1)步骤1(用来获取Mdata的步骤):
(2)步骤2(用来获取MCQI的步骤):
(3)步骤3(用来获取MRI的步骤)
实施方式1-C
在实施方式1-A中,当发送数据、CQI/PMI和秩指示时,基准MCS实际上不考虑信息的准确码速率和调制阶数。在实施方式1-B中,计算各个信息字段的方法过于复杂。在实施方式1-C中,利用当采用实施方式1-B时信息的MCS基本上接近于基准MCS的事实,提出了将基准MCS表示为各个信息的函数的方法。也就是说,使用如下的近似式。
[式40]
其中,符号“≈”表示左侧值和右侧值近似相等。
当将基准MCS定义为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与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比率时,会出现不知道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的问题。然而,由于已发送符号总数是已知的,所以,可以利用下式41来得到基准MCS,而无需计算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
[式41]
利用式41,可以导出下式41。
[式41]
虽然对各种信息进行复用然后发送,但是UE仍然知道相应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总数以及有效载荷大小。此外,即使相应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是未知的,但是,可以利用相应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的总和等于在UL-SCH上发送的符号总数的事实,来计算近似的基准MCS。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由相对于数据用于对编码增益或操作块差错率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来确定相应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所以可以如下定义基准MCS。
(1)当在UL-SCH上发送数据和CQI/PMI时,可以利用下式43来定义基准MCS。
[式43]
(2)当在UL-SCH上发送数据和秩指示时,可以如下定义基准MCS。
[式44]
(3)当在UL-SCH上发送数据、CQI/PMI和秩指示时,可以如下定义基准MCS。
[式45]
也就是说,基准MCS定义为通过将在UL-SCH上发送的符号总数除以已发送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总和而得到的值。此时,将用于对与数据的基准MCS的差异(诸如编码方案的差异以及操作块差错率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乘以相应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
因此,可以利用下式46来计算CQI/PMI和秩指示的实际已发送符号数。
[式46]
其中,NX表示信息X的有效载荷大小,ΔX是表示用来对数据解码方案与信息(X)解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X表示信息X的已发送符号数。在这种情况下,信息X可以是CQI/PMI或秩指示。
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是通过从所发送的符号总数中减去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所得到的值。
以下示例表示用来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的方法。
(1)当在UL-SCH上发送数据和CQI/PMI时,如下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
[式47]
(2)当在UL-SCH上发送数据和秩指示时,如下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
[式48]
(3)当在UL-SCH上发送数据、CQI/PMI和秩指示时,如下计算数据的已发送符号数。
[式49]
虽然已经说明了在UL-SCH上发送数据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在UL-SCH上发送CQI/PMI和秩指示,而不发送数据。
以下将说明一种当不在UL-SCH上发送数据时计算控制信息的码速率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eNB仅将在UL-SCH上所发送的符号总数通知给UE。因此,不存在基准MCS。提出了一种当在UL-SCH上发送CQI/PMI和秩指示时计算基准MCS的方法。
实施方式2-A
在实施方式2-A中,基于在发送CQI/PMI和秩指示时在UL-SCH上仅发送CQI/PMI的假设,提出了一种利用CQI/PMI的码速率和调制阶数来计算基准MCS的方法。
可以如下定义CQI/PMI的码速率。
[式50]
其中,CRCQI表示基准码速率,NCQI表示CQI/PMI的有效载荷大小,QCQI表示CQI/PMI的调制阶数(作为基准调制阶数),表示当在UL-SCH上发送CQI/PMI时通过物理信道所发送的符号数。
因此,可以如下计算基准MCS。
[式51]
实施方式2-A的应用:在将CQI/PMI与秩指示一起发送的情况下
当将CQI/PMI与秩指示一起发送时,首先利用下式52所示的基准MCS来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接着,通过从通过物理信道所发送的符号总数中减去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来计算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
[式52]
[式53]
在式52和式53中,NRI表示秩指示的有效载荷大小,ΔRI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秩指示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秩指示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RI表示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表示能够通过物理信道而发送的符号总数,MCQI表示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
然而,可以按照与实施方式1-A和1-B所述不同的方式,来在UE和eNB中实现实施方式2-A中所述的方法。
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利用下式54来代替式52。
[式54]
如果得到MRI,则可以利用式53来计算MCQI。
当利用实施方式2-A所述的方法来计算CQI/PMI的码速率时,并不将准确的码速率应用于信息(即,CQI/PMI和秩指示)。假设基准码速率是CQI/PMI的码速率时,则仅当应该确定了秩指示在全部信息量中所占的比例时,才能够确定CQI/PMI的码速率。也就是说,基于仅发送CQI/PMI的假设,实施方式2-A所述的方法将理想状态下的CQI/PMI的码速率视为基准码速率。
实施方式2-B
在实施方式2-B中,利用已发送符号总数是在UL-SCH上发送的CQI/PMI和秩指示的符号数的总和的事实,提出了一种以闭合形式来同时计算CQI/PMI和秩指示的基准码速率的方法。
具体地说,假设基准MCS是未知参数,并将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表示为基准MCS的函数,由于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总数是已知的,所以能够得到准确的基准MCS。
当在UL-SCH上发送CQI/PMI和秩指示时,可以利用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的总和来表示在UL-SCH上发送的符号总数。因此,利用用来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的等式和用来计算CQI/PMI的最终发送符号数的等式,来计算基准MCS。利用所计算的基准MCS来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并且计算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
也就是说,利用下式55来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在这种情况下,由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的函数来表示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并且,如下式56所示获取闭合形式的等式。
[式55]
[式56]
在式54和式55中,NRI表示秩指示的有效载荷大小,ΔRI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秩指示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秩指示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RI表示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表示能够通过物理信道而发送的符号总数,MCQI表示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
为了解决量化问题,利用下式57来代替式56。
[式57]
实施方式2-C
实施方式2-C所使用的原理与实施方式1-C相同。由于没有已发送的数据,所以当计算CQI/PMI时,首先计算秩指示。因此,当在UL-SCH上发送秩指示和CQI/PMI时,如下定义基准MCS。
[式58]
利用下式59来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通过从在UL-SCH上发送的符号总数中减去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来计算CQI/PMI的已发送符号数。
[式59]
其中,NX表示信息X的有效载荷大小,而ΔX是表示用来对数据解码方案与信息(X)解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X表示信息X的已发送符号数。在式59中,信息X可以对应于秩指示。
实施方式3
通过对复用后的数据、CQI/PMI和秩指示进行打孔来插入ACK/NACK信息,从而能够改变信息的码速率。然而,由于eNB并不始终知道UE是否发送ACK/NACK信息,所以,利用在UL-SCH上所占符号数之后的基准MCS来独立地计算ACK/NACK的已发送符号数。
当存在数据时,将或作为基准MCS。当不存在数据并且在UL-SCH上仅发送CQI/PMI和秩指示时,将或作为基准MCS。也就是说,由ACK/NACK信息使用的基准MCS可以概括为并且可以如下表示ACK/NACK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
[式60]
其中,NA/N表示ACK/NACK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ΔA/N是表示用来对数据的块差错率与ACK/NACK信息的块差错率之间的差异并且对数据编码方案与ACK/NACK信息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A/N表示ACK/NACK信息的最终发送符号数。
为了解决量化问题,用来计算通过物理层发送的ACK/NACK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的方法如下所示。
[式61]
MA/N·NX≥NA/N·βA/N·MX
实施方式4
与数据或者CQI/PMI不同,在UL-SCH上发送的ACK/NACK和秩指示始终使用四相相移键控(QPSK)或二相相移键控(BPSK)调制。为了实现这种特定调制方案,ACK/NACK和秩指示可以仅使用数据或CQI/PMI的调制星座的4个最外侧的坐标(当使用BPSK时,使用2个最外侧的坐标)。
图12示出当数据和CQI/PMI使用16相幅度调制(QAM)方案时由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所使用的调制星座图的示例。图13示出当数据和CQI/PMI使用64QAM方案时由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所使用的调制星座图的示例。
如图12和图13所示,如果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使用4个最外侧的坐标,则由于就欧式距离而言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的各个符号位置彼此相距最远,所以可以提高性能。
然而,如果仅使用调制星座图上最远侧的坐标,则基于数据和CQI/PMI的平均发射功率为1的假设,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的平均发射功率大于1。因此,当计算在UL-SCH上发送的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时,如果数据或CQI/PMI的调制阶数是16QAM或64QAM,则提出了以下这种方法:利用补偿偏移参数或以及额外的补偿偏移参数来计算在UL-SCH上发送的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
当数据或CQI/PMI的调制阶数是QPSK时,利用上述实施方式1-A、1-B、2-A和2-B来计算MA/N和MRI。当数据或CQI/PMI的调制阶数是16QAM时,利用或者来计算相应信息的符号数,而不是使用实施方式1-A、1-B、2-A和2-B中的或
为了在使用16QAM或64QAM作为数据或CQI/PMI的调制阶数时对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的功率的差异进行补偿,可以根据调制阶数来按照其它方式设置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的偏移值和因此,根据数据或CQI/PMI的调制阶数来使用相应的偏移值。
实施方式5
秩指示和ACK/NACK信息的可发送符号最大值可能受到限制。作为本发明中提出的方法,当计算作为ACK/NACK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的MA/N时,如果MA/N大于ACK/NACK信息的可发送符号的最大值,则将MA/N设置为ACK/NACK信息的可发送符号的最大值。此外,当计算作为ACK/NACK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的MRI时,如果MRI大于秩指示的可发送符号的最大值,则将MRI设置为秩指示的可发送符号的最大值。MA/N和MRI的最大数或最大值可以是12×NRB×4。这里,NRB表示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发送的资源块(RB)的数量。如果通过PUSCH发送一个RB,则MA/N和MRI的最大值是48。
如实施方式1-B所述,如果对数据、CQI/PMI和秩指示进行复用,则可以根据情况最后计算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然后,对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MRI是否超过最大可发送值进行确认。如果MRI超过该最大值,则将MRI限制为该最大值,并且,还发送与所计算的MRI与最大可发送值之间的差异相对应的数据或CQI/PMI的符号。
实施方式6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设置或计算大于1的基准码速率。如果基准码速率大于1,则不在eNB中对CQI/PMI、秩指示和ACK/NACK信息进行解码,并且,UE可能会发送不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CQI/PMI、秩指示和ACK/NACK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设置为0,并且仅发送数据。
为了高效地使用一个上行链路,eNB不能生成码速率大于1的环境。如果UE感测到这种环境,则确定eNB出现错误或者UE读取了不同的控制信息,使得并不将信息发送到上行链路。
实施方式7
在通信系统中,如果由于发送数据分组之后的接收失败而导致在数据分组中出现错误,则重新发送相应的数据分组。可由eNB命令进行重新发送,或者可以经由预定的调度来执行重新发送。
图14说明用于解释数据重传的HARQ过程。如图14所示,进行配置以将最多过程设置为8个过程,而将最大重传次数设置为4。在各个过程中,当UE在第n个子帧定时处从eNB接收到UL_Grant时,UE在第n+4子帧开始发送数据。
例如,在过程1中,如果UE在第n+4子帧开始发送数据之后在对缓冲器中存储的数据(例如,在图14中用“1”表示)进行三次重传期间并未从eNB接收到ACK,则UE进行缓冲器刷新,重新构造数据并发送所重新构造的数据(例如,在图14中用“1re”表示)。过程2与过程1情况相同。在过程3中,如果UE在两次重新发送数据(例如,在图14中用“3”表示)之后从eNB接收到ACK,则UE在第四个发送定时发送新数据(例如,在图14中用“3’”表示)。此外,在过程3中,如果UE在发送了新数据之后并未从eNB接收到ACK,则UE在第五个发送定时重新发送该新数据。过程4至过程6如上所解释。此外,过程1至过程8中的各个彼此独立地工作。
在出现重新发送的情况下,如果利用最初接收到的数据分组和通过重新发送而接收到的数据分组来进行解码,则即使在并没有全部使用在初始发送数据分组时所采用的资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成功接收数据分组的概率。
例如,当通信系统进行操作以使得以90%的无差错概率来发送初始数据分组时,即使在以比初始数据分组的码速率更高的码速率来重新发送该数据分组的情况下,该系统也不会遇到任何问题。以较高码速率来发送数据分组意味着与初始发送数据分组相比,所使用的物理传输资源更少。
在本发明中,提出了一种利用数据的分组大小和能够通过PUSCH传送的符号总数来计算基准MCS的方法、以及利用该基准MCS来计算CQI/PMI和秩指示的已发送符号数的方法。
然而,虽然所发送的数据的符号数比初始发送期间更低,但是,系统操作并没有出现问题,并且提高了效率。因此,可以在重新发送数据期间在PUSCH上分配更小的符号总数。此时,可将CQI/PMI和/或秩指示与重传的数据进行复用,然后进行发送。
如果利用能够在相应的PUSCH发送时刻所发送的符号总数来计算基准MCS,则并不设置能够稳定地发送CQI/PMI和/或秩指示的码速率。图15是解释在数据重传期间基准MCS的使用关系的图。如图15所示,当通过PUSCH重新发送数据时,提出了一种利用数据初始发送期间所使用的码速率来计算CQI/PMI、秩指示和ACK/NACK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的方法。
更具体地说,下式62中用来计算信息X的已发送符号数的基准MCS采用在初始发送数据时所使用的基准MCS。
[式62]
其中,MCSref表示当初始发送数据时的基准MCS,NX表示信息X的有效载荷大小,ΔX是表示用来对数据解码方案与信息(X)解码方案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偿的偏移值的参数(按照dB),MX表示信息X的已发送符号数。信息X可以是CQI/PMI、秩指示或ACK/NACK信息。
可以利用下式63来表示式62。
[式63]
在式63中,Q′是重新发送数据时控制信息(例如,CQI/PMI、秩指示或者ACK/NACK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O是重新发送数据时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是初始发送数据时针对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传输的、每子帧的SC-FDMA符号数,并且是初始发送数据时经调度的带宽PUSCH传输。因此,是在初始发送数据时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总数。
在LTE系统中,当重新发送数据分组时,根据重传形式来分配冗余版本(RV)号。然而,在通过PUSCH发送时,RV号0、1、2和3中的RV号1、2和3仅用于重传。因此,如果利用RV号1、2和3在PUSCH发送期间发送数据,则通过利用RV号0发送数据时的基准MCS来计算CQI/PMI、秩指示和ACK/NACK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也就是说,如果重新发送数据,则利用式63来计算CQI/PMI、秩指示和ACK/NACK信息的已发送符号数。
在实施方式7中,重新发送数据期间UE的各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UE的框图。UE 130包括第一信道编码模块131、第二信道编码模块132以及传输模块133。UE 130还包括诸如复用模块、传输模块以及交织模块的模块,但是为便于解释,省略了这些模块。
第一信道编码模块131对要重传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第二信道编码模块132对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
第二信道编码模块132利用式63来计算控制信道的已发送符号数。
传输模块133对第一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和第二信道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进行信道交织,并向上行链路发送信道交织后的上行信号。
根据上述构造,可以设置在重新发送数据期间稳定地发送CQI/PMI和/或秩指示的码速率。
从以上说明可见,当经由上行信道来发送数据和控制信息时,可以通过准确地计算数据及控制信息的码速率来发送包含该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上行信号。
本发明可应用于UE、eNB或者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其它设备。如果应用于eNB,则eNB执行解交织和解码操作,以从由UE发送的编码/交织后的信号获得信号。
图17是示出能够执行上述方法的装置50(可作为UE或者eNB)的构成元件的框图。装置50包括处理器51、存储器52、射频(RF)单元53、显示单元54和用户接口单元55。在处理器51中实现无线接口协议的各个层。处理器51提供控制面和用户面。可以在处理器51中实现各层的功能。处理器51还可包括竞争解决定时器。存储器52连接到处理器51,并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一般文件。如果装置50是UE,则显示单元54显示各种信息,并可以使用诸如液晶显示器(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公知的元件。能够使用诸如键盘、触摸屏等公知的用户接口的组合来构成用户接口单元55。RF单元53连接到处理器51,并发送和/或接收无线信号。
通过根据特定形式将本发明的构成元素和特征进行组合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各个构成元素或特征应当视为是可选的。可以实现各个构成元素或特征而无需与其它构成元素或特征进行组合。此外,可以将一些构成元素和/或特征彼此进行组合,以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改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的次序。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一些构成元素或特征可以包括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或者由另一实施方式的相应构成元素或特征来代替。很明显的是,可以将引用特定权利要求的一些权利要求与引用除了该特定权利要求以外的其它权利要求的另一些权利要求进行组合,以构成实施方式或者在提交本申请之后通过修改的方式来增加新的权利要求。
侧重于eNB与UE之间的数据通信关系来说明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这里,eNB是指与UE直接进行网络通信的终端节点。在一些情况中,可以由eNB的上级节点来执行在本说明中由eNB执行的特定操作。
也就是说,明显的是,可以由eNB或者任何其它网络节点来执行与包括各种网络节点(包括该eNB)在内的网络中的UE进行通信的各种操作。可以用术语“固定站”、“节点B”、“接入点”等来替换术语“eNB”。术语“UE”对应于移动台(MS),并且可以用术语“用户台(SS)”、“移动用户台’(MSS)”、“移动终端”等来替换MS。
本发明中采用的UE可以是个人数字助理(PDA)、蜂窝电话、个人通信业务(PCS)电话、全球移动系统(GSM)电话、宽带码分多址(宽带CDMA)电话、移动宽带系统(MBS)电话等。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硬件、固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
在硬件实现中,可以通过一个或更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等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的方法。
在固件或软件实现中,可以按照执行上述功能或操作的模块、过程、函数的形式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的方法。可以在存储单元中存储软件代码,从而可以由处理器来驱动该软件代码。该存储单元可以位于该处理器的内部或外部,并且可以经由各种公知方式向该处理器发送数据并从该处理器接收数据。
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特征的情况下,按照与这里所述的方式不同的具体方式来实现本发明。因此,上述说明在各个方面应当被视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由对所附权利要求的合理解释来确定,并且旨在将落入本发明的等同范围内的全部变化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发送第一上行信号和第二上行信号的方法,该第一上行信号和该第二上行信号分别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控制信息的符号数来对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以生成第一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该信道编码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第一上行信号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的总数,来确定所述符号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步骤包括以下处理:
根据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应用于该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偏移值,来确定所述符号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对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以生成第二信道编码后的数据;
对所述第一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和所述第二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信道交织,以生成所述第二上行信号;以及
发送所述第二上行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信息是信道质量控制信息和秩指示中的一个,并且,
其中,该信道质量控制信息包括信道质量信息CQI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信息是信道质量控制信息和秩指示中的一个,并且,
其中,该信道质量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包括附加到该信道质量控制信息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的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从存储器或缓存器获取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第一上行信号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的总数。
9.一种对接收到的第一上行信号和第二上行信号进行处理的方法,该第一上行信号和该第二上行信号分别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第一上行信号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的总数来对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解码,以生成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信道解码步骤包括以下处理:
利用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应用于该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偏移值,来对所述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12.一种被设置为发送第一上行信号和第二上行信号的装置,该第一上行信号和该第二上行信号分别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该装置包括:
RF单元;
存储器;以及
处理器,其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RF单元和所述存储器,该处理器被设置为通过根据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第一上行信号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的总数来确定控制信息的符号数的方式,从而基于该控制信息的符号数来对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以生成第一信道编码后的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根据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应用于该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偏移值,来确定所述符号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执行以下操作:
对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以生成第二信道编码后的数据;
对所述第一信道编码后的数据和所述第二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信道交织,以生成所述第二上行信号;以及
发送所述第二上行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控制信息是信道质量控制信息和秩指示中的一个,并且,
其中,该信道质量控制信息包括信道质量信息CQI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中的至少一个。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控制信息是信道质量控制信息和秩指示中的一个,并且,
其中,该信道质量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包括附加到该信道质量控制信息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的大小。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从存储器或缓存器获取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第一上行信号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的总数。
20.一种被设置为对接收到的第一上行信号和第二上行信号进行处理的装置,该第一上行信号和该第二上行信号分别包含数据和控制信息,该装置包括:
RF单元;
存储器;以及
处理器,其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RF单元和所述存储器,该处理器被设置为利用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数据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该第一上行信号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可发送符号的总数来对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利用所述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有效载荷大小以及应用于该第二上行信号的控制信息的偏移值,来对所述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解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26084.7A CN102355337B (zh) | 2008-05-27 | 2009-05-22 | 经由上行信道来发送包含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5606808P | 2008-05-27 | 2008-05-27 | |
US61/056,068 | 2008-05-27 | ||
US7467908P | 2008-06-23 | 2008-06-23 | |
US61/074,679 | 2008-06-23 | ||
KR1020090033078A KR100925444B1 (ko) | 2008-05-27 | 2009-04-16 | 상향링크 채널을 통해 데이터와 제어 정보를 포함하는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
KR10-2009-0033078 | 2009-04-16 | ||
PCT/KR2009/002709 WO2009145525A2 (en) | 2008-05-27 | 2009-05-22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includ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via uplink channel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26084.7A Division CN102355337B (zh) | 2008-05-27 | 2009-05-22 | 经由上行信道来发送包含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47578A true CN102047578A (zh) | 2011-05-04 |
CN102047578B CN102047578B (zh) | 2013-12-25 |
Family
ID=416664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26084.7A Active CN102355337B (zh) | 2008-05-27 | 2009-05-22 | 经由上行信道来发送包含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CN2009801193009A Active CN102047578B (zh) | 2008-05-27 | 2009-05-22 | 经由上行信道来发送包含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26084.7A Active CN102355337B (zh) | 2008-05-27 | 2009-05-22 | 经由上行信道来发送包含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 Link |
---|---|
US (5) | US7912133B2 (zh) |
EP (3) | EP2242201B1 (zh) |
JP (4) | JP5329651B2 (zh) |
KR (1) | KR100925444B1 (zh) |
CN (2) | CN102355337B (zh) |
AT (1) | ATE484897T1 (zh) |
AU (1) | AU2009252060B2 (zh) |
CA (1) | CA2725684C (zh) |
DE (1) | DE602009000274D1 (zh) |
ES (1) | ES2525555T3 (zh) |
GB (1) | GB2458827B (zh) |
RU (1) | RU2462815C2 (zh) |
WO (1) | WO2009145525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86878B2 (en) * | 2007-07-12 | 2013-02-2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compute CRC for multiple code blocks |
KR101558571B1 (ko) | 2008-02-03 | 2015-10-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Harq를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WO2009096752A1 (en) | 2008-02-03 | 2009-08-0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harq |
US20090196366A1 (en) * | 2008-02-04 | 2009-08-06 | Zukang Shen |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with Data in Wireless Networks |
US8737517B2 (en) | 2008-03-26 | 2014-05-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crambling and modulation to constrain the constellation size of ACK/NAK transmission on the data channel |
CN101267679B (zh) * | 2008-04-26 | 2013-03-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映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方法 |
KR100925444B1 (ko) | 2008-05-27 | 2009-11-0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채널을 통해 데이터와 제어 정보를 포함하는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
US8072899B2 (en) * | 2008-07-02 | 2011-12-0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a rank and a precoding matrix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
CN101394251A (zh) * | 2008-07-23 | 2009-03-2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秩指示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
KR101638900B1 (ko) * | 2008-08-05 | 2016-07-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멀티 캐리어에 대한 제어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
KR101253190B1 (ko) | 2008-08-08 | 2013-04-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정보 보고 방법 및 상기 채널 품질 정보에 따라 무선 자원을 할당하는 방법 |
US8483076B2 (en) * | 2008-08-18 | 2013-07-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eriodic PUCCH transmission on PUSCH |
US8264992B2 (en) | 2008-11-26 | 2012-09-11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Control information feedback over the long-term evolution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
ES2808564T3 (es) * | 2008-12-02 | 2021-03-01 | Sun Patent Trust | Procedimiento de ajuste de la relación de codificación y dispositivo de comunicación por radio |
US20100189039A1 (en) * | 2009-01-23 | 2010-07-29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Derivation of lte system information retransmission redundancy versions |
JP2012521166A (ja) | 2009-03-16 | 2012-09-10 |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およびクラスタードdftを用いたアップリンクmimoのためのデータおよび制御多重化 |
JP5212539B2 (ja) * | 2009-03-25 | 2013-06-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 |
US9236985B2 (en) * | 2009-04-23 | 2016-01-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
AU2010240406B2 (en) | 2009-04-24 | 2014-08-2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
US8396170B2 (en) * | 2009-07-30 | 2013-03-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tilization of a known portion of a payload to decode a payload having a known and an unknown portion |
EP2306667A3 (en) | 2009-10-01 | 2012-11-21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using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region in MIMO antenna system |
CN102013938B (zh) | 2009-12-07 | 2012-07-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KR101148727B1 (ko) * | 2009-12-15 | 2012-05-21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제어 정보를 기지국으로 전송하는 데이터 전송 시스템 |
CN102082625B (zh) | 2010-01-11 | 2014-10-2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反馈多载波信道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US9270427B2 (en) | 2010-01-11 | 2016-02-23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 |
KR101785656B1 (ko) * | 2010-03-04 | 2017-10-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Ack/nack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AU2011230149B2 (en) | 2010-03-22 | 2014-04-0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information from a User Equipment in a Physical data channel |
US8958380B2 (en) * | 2010-03-22 | 2015-02-1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
KR101813031B1 (ko) * | 2010-04-13 | 2017-12-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US20110255631A1 (en) * | 2010-04-20 | 2011-10-2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ast synchronization using tail biting convolutional codes |
JP5276047B2 (ja) * | 2010-04-30 | 2013-08-28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端末装置 |
US9100155B2 (en) * | 2010-05-03 | 2015-08-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PL3565153T3 (pl) | 2010-05-11 | 2022-12-12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Sposób nadawania informacji o randze kanału zstępującego przez fizyczny, współdzielony kanał wstępujący |
US8605810B2 (en) * | 2010-06-08 | 2013-12-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information from a user equipment in MIMO transmission mode |
US8989156B2 (en) | 2010-06-18 | 2015-03-2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electing a codeword and determining a symbol length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US8634345B2 (en) | 2010-06-18 | 2014-01-21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multiplexing on the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USCH) |
JP5715129B2 (ja) * | 2010-06-21 | 2015-05-07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端末装置及びその通信方法 |
KR101362116B1 (ko) | 2010-07-29 | 2014-02-12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사용자 기기 모뎀을 위한 물리 상향링크 공유 채널 인코더 및 그것의 인코딩 방법 |
US9236977B2 (en) * | 2010-10-04 | 2016-01-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UCCH and PUSCH encoding |
WO2012057480A2 (ko) * | 2010-10-27 | 2012-05-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RU2559898C2 (ru) * | 2010-11-10 | 2015-08-20 | ЗетТиИ Корпорейшн |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передачи восходящей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количества кодированных символов |
KR101923440B1 (ko) * | 2011-02-15 | 2018-11-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채널품질제어정보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
US8780789B2 (en) * | 2011-02-16 | 2014-07-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nodes related to coding of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CSI) payload |
WO2012115465A2 (ko) * | 2011-02-23 | 2012-08-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접속시스렘에서 상향링크제어정보 코딩방법 및 전송방법 |
US20130083746A1 (en) * | 2011-09-30 | 2013-04-04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an enhanced 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 |
USRE49468E1 (en) * | 2012-10-24 | 2023-03-2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mmon channe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6165323B (zh) | 2014-03-04 | 2018-10-1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接收用于接收发现参考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
WO2016093600A1 (ko) * | 2014-12-08 | 2016-06-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WO2016143411A1 (ja) * | 2015-03-09 | 2016-09-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 |
US10348466B2 (en) | 2015-11-03 | 2019-07-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port block segmentation and signaling |
US10419176B2 (en) | 2015-11-12 | 2019-09-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in-band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10973018B2 (en) * | 2015-11-23 | 2021-04-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resource blocks with integrated control and data |
US11323966B2 (en) | 2016-10-28 | 2022-05-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in low lat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10142074B2 (en) | 2016-11-03 | 2018-11-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common uplink burst |
MX2019005177A (es) * | 2016-11-04 | 2019-08-05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Configuracion de pt-rs dependiendo de parametros de programacion. |
CN110100389B (zh) | 2016-12-19 | 2021-03-02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无线设备收发器的参考晶体振荡器切换的系统和方法 |
US10225046B2 (en) | 2017-01-09 | 2019-03-05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Adaptive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encoding |
MX2019009207A (es) * | 2017-02-03 | 2019-09-10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Compensador dinamico mcs para tti corto. |
CN112994844B (zh) * | 2017-06-23 | 2023-02-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道编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16095854A (zh) * | 2017-06-27 | 2023-05-09 | 苹果公司 |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传输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处理标识 |
JP7058087B2 (ja) | 2017-07-03 | 2022-04-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US20210105084A1 (en) * | 2019-10-02 | 2021-04-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lection of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s for control information multiplexed with data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44199A1 (en) * | 1997-08-01 | 1999-09-22 |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 Data sequence generator, transmitter, information data decoder, receiver, transceiver, data sequence generating method, information data deco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
CN1716837A (zh) * | 2004-06-09 | 2006-01-0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移动电信系统中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WO2008018468A1 (fr) * | 2006-08-08 | 2008-02-1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appareil de transmission radio multi-antenne et procédé de transmission radio multi-antenne |
WO2008054735A1 (en) * | 2006-10-30 | 2008-05-0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high speed shared control channel data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659148B1 (fr) | 1990-03-01 | 1993-04-16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Procede de connexion entre une fibre optique et un microguide optique. |
US20020071407A1 (en) * | 2000-07-08 | 2002-06-1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HARQ method in a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980540B1 (en) * | 2000-08-16 | 2005-12-27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cquiring an uplink traffic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KR20030011136A (ko) * | 2003-01-09 | 2003-02-06 | 백정광 | 건설 폐기물 처리 방법 |
KR101061116B1 (ko) * | 2004-09-15 | 2011-08-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수신측에서의 제어정보의 복호 방법 |
JP4616070B2 (ja) * | 2005-05-02 | 2011-01-19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伝送速度制御方法及び移動局 |
KR100785789B1 (ko) * | 2005-12-07 | 2007-12-13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가상 홈 게이트웨이를 포함한 통합관리 시스템 및 그시스템을 이용한 긴급상황 처리 방법 |
US9143288B2 (en) * | 2006-07-24 | 2015-09-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ariable control channel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BRPI0809870B1 (pt) * | 2007-04-30 | 2020-11-10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étodo e dispositivo de detecção e verificação de erros de sinalização de feedback em sistemas de comunicação mimo |
US8031688B2 (en) | 2007-06-11 | 2011-10-0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Partitioning of frequency resources for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signals and data signals in SC-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8189559B2 (en) * | 2007-07-23 | 2012-05-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ate matching for hybrid ARQ operations |
WO2009022566A1 (ja) | 2007-08-10 | 2009-02-19 | Nec Corporation |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8630184B2 (en) * | 2007-08-15 | 2014-01-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mat |
US20090047984A1 (en) | 2007-08-16 | 2009-02-19 | Sridhar Gollamudi | Method for selecting a serving carrier in a multi-carrier system |
KR101531416B1 (ko) * | 2007-09-13 | 2015-06-24 | 옵티스 셀룰러 테크놀로지, 엘엘씨 |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
JP5022859B2 (ja) | 2007-10-22 | 2012-09-12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伝送速度制御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基地局 |
WO2009096752A1 (en) * | 2008-02-03 | 2009-08-0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harq |
KR100925444B1 (ko) | 2008-05-27 | 2009-11-0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채널을 통해 데이터와 제어 정보를 포함하는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
US8422439B2 (en) * | 2008-12-31 | 2013-04-16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over a data channel in the absence of user data |
US8625554B2 (en) * | 2009-01-30 | 2014-01-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data and control signal transmission in MIMO wireless systems |
US8989156B2 (en) * | 2010-06-18 | 2015-03-2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electing a codeword and determining a symbol length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
2009
- 2009-04-16 KR KR1020090033078A patent/KR10092544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05-22 WO PCT/KR2009/002709 patent/WO2009145525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5-22 CN CN201110226084.7A patent/CN102355337B/zh active Active
- 2009-05-22 JP JP2011510430A patent/JP5329651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5-22 CN CN2009801193009A patent/CN102047578B/zh active Active
- 2009-05-22 RU RU2010143008/07A patent/RU2462815C2/ru active
- 2009-05-22 AU AU2009252060A patent/AU2009252060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5-22 CA CA2725684A patent/CA2725684C/en active Active
- 2009-05-26 ES ES10171033.3T patent/ES2525555T3/es active Active
- 2009-05-26 AT AT09161114T patent/ATE484897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5-26 EP EP10171033.3A patent/EP2242201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5-26 EP EP11157996.7A patent/EP2328294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5-26 US US12/472,162 patent/US7912133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5-26 EP EP09161114A patent/EP2129030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5-26 DE DE602009000274T patent/DE602009000274D1/de active Active
- 2009-05-27 GB GB0909099A patent/GB2458827B/en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2-08 US US13/023,351 patent/US8406148B2/en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1-15 US US13/742,204 patent/US9113456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1-15 US US13/742,221 patent/US9125192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7-24 JP JP2013153761A patent/JP5625092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9-29 JP JP2014198146A patent/JP5844446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8-03 US US14/816,664 patent/US95040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1-18 JP JP2015225381A patent/JP600175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44199A1 (en) * | 1997-08-01 | 1999-09-22 |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 Data sequence generator, transmitter, information data decoder, receiver, transceiver, data sequence generating method, information data deco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
CN1716837A (zh) * | 2004-06-09 | 2006-01-0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移动电信系统中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WO2008018468A1 (fr) * | 2006-08-08 | 2008-02-1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appareil de transmission radio multi-antenne et procédé de transmission radio multi-antenne |
WO2008054735A1 (en) * | 2006-10-30 | 2008-05-0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high speed shared control channel data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3GPP: "《3GPP TS 36.212 V8.2.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8)》", 31 March 2008 *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47578B (zh) | 经由上行信道来发送包含数据及控制信息的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US1049133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HARQ | |
USRE50044E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HARQ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