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8001A - 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8001A
CN102028001A CN2010105867895A CN201010586789A CN102028001A CN 102028001 A CN102028001 A CN 102028001A CN 2010105867895 A CN2010105867895 A CN 2010105867895A CN 201010586789 A CN201010586789 A CN 201010586789A CN 102028001 A CN102028001 A CN 1020280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pentine oil
alkali
sophora alopecuroides
sophora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867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8001B (zh
Inventor
何军
祝传书
王智辉
马志卿
冯俊涛
张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gling Nongkeda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Of Biorational Pesticid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ling Nongkeda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Of Biorational Pesticide filed Critical Yangling Nongkeda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Of Biorational Pesticide
Priority to CN20101058678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280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28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8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8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80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制得的该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由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为主要成分并加入助剂复配而成,制剂形态是乳油剂、微乳剂和水乳剂;制剂中含有苦豆子生物碱1.0~20.0%,松节油5.0%~40.0%,其余为助剂。主要应用于防治果树、蔬菜及花卉上的烟蚜、甘蓝蚜、菊小长管蚜及枸杞蚜等蚜虫。该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不含任何化学农药成分,对人、畜低毒,对环境友好,可以防治果树、蔬菜及花卉上的各种蚜虫,在有机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极大应用推广价值,是理想的新型无公害杀蚜剂。

Description

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以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两种植物源物质为活性成分的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主要应用于防治果树、蔬菜及花卉上的烟蚜、甘蓝蚜、菊小长管蚜及枸杞蚜等蚜虫。
背景技术
蚜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且具有繁殖快,数量大,种类多,危害重且危害范围广的特点,在防治上难度较大。目前对于蚜虫的防治大多使用化学药剂,然而长期大量的化学用药导致产生了抗药性、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等问题的出现。从天然资源宝库中寻找杀蚜活性物质,正在成为新型杀蚜剂创制的重要途径和研究热点。特别是通过多种成份的科学复配之后,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的效果可显著提高。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s L.)为豆科(Leguminosae)槐属植物,分布面积广泛,蕴藏量丰富。据调查,仅宁夏的苦豆子自然分布面积达2×10hm2,全区苦豆子总量在8×10kg以上。作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均在其次生代谢产物生物碱上。苦豆子生物碱属于喹诺里西啶(Quinolizidine)生物碱,目前已从苦豆子中分离出14种生物碱,其中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苦豆碱等生物碱的含量较高。研究表明,从苦豆子种子中提取的野靛碱对萝卜蚜的毒力优于著名的杀蚜生物碱毒藜碱和烟碱。苦豆碱对松材线虫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已作为制剂应用于林业虫害的防治;另外,苦豆子中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强的拒食作用,槐定碱和苦豆碱对该虫有较高的毒性;野靛碱对桑天牛有明显的拒食作用,并能显著降低其产卵量和卵孵化率;苦豆子植物的生物碱(金雀花碱)的杀虫能力介于假木贼碱和羽扇豆碱之间;国内曾报道,用苦豆子生物碱可防治小菜蛾、菜蚜虫。
松节油是目前产量最大、最廉价的植物精油,无色至深棕色液体,有特殊气味,由烃的混合物组成,含有大量的蒎烯(大约64%的α-蒎烯和33%的β-蒎烯),为松科松属数种植物中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被广泛用于合成精细有机化工产品、药物和香料。在松节油的精细化学产品之中,有传统的合成产品,有品种十分丰富的香料产品,有药理活性产品,同时,还有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农用及家用化学品。如农药增效活性、驱虫或引诱活性、除草活性、抗菌、杀菌活性的产品等。近些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尤其是在农药增效剂及杀虫剂的应用方面。
根据申请人所作的资料检索,目前还未见有苦豆子生物碱与松节油复配或以苦豆子生物碱、松节油复配为基础的混配杀蚜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植物源物质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为杀蚜活性物质的增效复配剂及其制备方法,制得的该增效复配制剂主要应用于防治果树、蔬菜及花卉上的烟蚜、甘蓝蚜、菊小长管蚜及枸杞蚜等蚜虫。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其特征在于,制得的该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由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为主要成分并加入助剂复配而成,制剂形态是乳油剂、微乳剂和水乳剂;其中:
所述的乳油剂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制:
苦豆子生物碱:1.0~20.0%,松节油:5.0~40.0%,有机溶剂:0~30%,乳化剂:5~15%,增效剂:0~20%,渗透剂:5~40%,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的微乳剂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制:
苦豆子生物碱:1.0~20.0%,松节油:5.0~40.0%,有机溶剂:0~20%,表面活性剂:5~15%,增效剂:0~20%,防冻剂:4~10%,余量为水,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的水乳剂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制:
苦豆子生物碱:1.0~20.0%,松节油:5.0~40.0%,,有机溶剂:0~20%,表面活性剂:5~20%,增效剂:0~20%,防冻剂:4~10%,增稠剂:0.2~1%,余量为水,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乙酸乙酯、环己酮、油酸甲酯、乙醇、甲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乳化剂是烷基苯磺酸盐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类及其类似物质、斯潘系列、吐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盐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类及其类似物质、蓖麻油与环氧乙烷的加成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中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增效剂为有机硅、增效醚、增效胺、碳酸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渗透剂为桐油、环氧大豆油或月桂氮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防冻剂为乙二醇或丙二醇;
所述的增稠剂为聚乙烯醇、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硅酸铝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上述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剂形态是乳油剂、微乳剂和水乳剂,其中:
乳油剂的制备方法是:按照配方量将苦豆子生物碱、松节油、乳化剂、有机溶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在反应釜中搅拌均匀,经过质量检验即得成品;
微乳剂的制备方法是:按照配方量将苦豆子生物碱、松节油、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增效剂、防冻剂和水混合,在反应釜中搅拌透明,经过质量检验即得成品;
水乳剂的制备方法是:按照配方量将苦豆子生物碱、松节油、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增效剂、防冻剂、增稠剂和水混合,在高速剪切机的作用下乳化分散,经过质量检验后,制成成品。
本发明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是一种新型的杀蚜剂,可以防治果树、蔬菜、花卉及经济作物上的多种蚜虫危害,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在有机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极大应用推广价值,是理想的新型无公害杀蚜剂。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1.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均为天然活性物质,在环境中易降解,对人畜等哺乳动物低毒,对害虫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安全。
2.所采用的剂型主要为环保型乳油剂、微乳剂、水乳剂等,不用二甲苯等芳烃类溶剂,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了施药过程中对施药者的毒害。
3.光稳定性提高、持效期适宜,能够降低施药频率和防治成本,并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4.本发明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不仅对园艺、花卉上的蚜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对小麦、玉米、蔬菜及花卉上的蚜虫防治作用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申请人经过对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深入研究,确定两者经过合理复配后,以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为活性成分,加入一定比例的溶剂和助溶剂以及其它农药助剂,进行剂型加工,可以制得环保型乳油剂、微乳剂或水乳剂,其中,苦豆子生物碱用量按重量百分比计1.0%~20.0%,松节油用量按重量百分比计5%~40%,其余是助剂。用于防治多种农业害虫,尤其是对于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经发明人的试验证明,在本发明的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中,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的质量比例为2:27~2:3之间是合适的,主要应用于防治果树、蔬菜及花卉上的烟蚜、甘蓝蚜、菊小长管蚜及枸杞蚜等蚜虫。
1)乳油剂:苦豆子生物碱含量按重量计1.0~20.0%,松节油5~40%;其余是助剂,助剂包括:乳化剂、有机溶剂、增效剂、渗透剂。
乳化剂:5~15%,为烷基苯磺酸盐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类及其类似物质、斯潘系列、吐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有机溶剂:0~30%,为乙酸乙酯、丙酮、乙醇、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增效剂:0~20%,为有机硅、增效醚、增效胺、碳酸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渗透剂:为桐油、环氧大豆油或月桂氮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2)微乳剂:苦豆子生物碱含量按重量计1.0~20.0%,松节油5~40%;其余是助剂,助剂包括: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增效剂、防冻剂、水。
表面活性剂:5~30%,为烷基苯磺酸盐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类及其类似物质、蓖麻油与环氧乙烷的加成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中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有机溶剂:0~20%,为甲醇、环己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酸乙酯、丙酮、乙醇、异丙醇中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增效剂:0~20%,为有机硅、增效醚、增效胺、碳酸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防冻剂:4~10%,可以是乙二醇、丙二醇中的一种;
余量用水补齐至100%。
3)水乳剂:苦豆子生物碱含量按重量计1.0~20.0%,松节油5~40%;其余是助剂,助剂包括: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增效剂、防冻剂、增稠剂和水。
表面活性剂:5~20%,为烷基磷酸酯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类、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类、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类及其类似物、蓖麻油与环氧乙烷的加成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中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有机溶剂:0~20%,为甲醇、环己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酸乙酯、丙酮、乙醇、异丙醇中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增效剂:0~20%,为有机硅、增效醚、增效胺、碳酸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防冻剂:4~10%,为乙二醇或丙二醇的任一种;
增稠剂:0.2~1%,为黄原胶、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硅酸铝镁中的任一种;其它助剂含量为0~5%,包括润湿剂、密度调节剂;
余量用水补齐至100%。
所述的乳油剂的制备方法是:按照配方量将苦豆子生物碱、松节油、乳化剂、有机溶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在反应釜中搅拌均匀,经过质量检验即得成品。
上述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微乳剂的生产方法为:将原料配方称量,依次加入混合,在反应釜中搅拌透明,经过质量检验后,最后制成成品。
上述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水乳剂的生产方法为:将原料按配方称量,依次加入混合,最后在高速剪切机的作用下乳化分散,经过质量检验后,最后制成成品。
实验实施例:
为了更好的理解发明的实质,下面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发明的技术内容,但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苦豆子生物碱与松节油复配对烟蚜室内联合毒力研究
1.1材料与方法
1.1.1试虫
烟蚜(Apzus Persicae (Sulzer)),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饲养。
供试药剂
A.苦豆子生物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提供;
B.松节油,广西省上思县十万山林化厂提供。
测定方法
采用浸虫浸叶法对蚜虫进行室内生物测定。先将供试药剂用水稀释成母液,再稀释成6-7个浓度梯度,再将挑好的试虫连带叶片一起在药液中浸渍5s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干药液,放入预先保湿好的铺有滤纸的9cm培养皿中。每30-40头一皿,每浓度处理90-120头蚜虫。对照用水处理,8h后检查试虫死亡数,若对照死亡率高于20%则当天试验作废,反之用abott校正公式对死亡率进行校正后,计算校正死亡率。
联合毒力评价
1.3.1两种药剂合理配比的确定
参照Mansour等的方法和张宗炳的方法进行。具体为:
①Mansour方法:具体方法是:将两种单剂分别配成一定浓度(试虫死亡率介于30-70%的浓度),并将两种单剂配制成混合药液(混合药液中各单剂浓度与它们单用时的浓度度相同),分别测定各单剂和混剂对试虫的室内药效,生物测定采用1.2方法。依照下列公式判定增效与否:
Figure 395413DEST_PATH_IMAGE001
Pa,Pb分别为各单剂的试虫死亡率
Figure 250236DEST_PATH_IMAGE002
c.f值大小来评判两种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当c.f>20时为增效作用,c.f<-20时为拮杭作用,-20<c.f<20时为相加作用
②张宗炳方法:先测定各单剂对蚜虫的毒力,然后以二者的LC50值为基础,测定两者不同配比组合的药效,并求出各配比组合的预测抑制率和毒性比率(实测抑制率/预期抑制率)。当毒性比率>1时,为增效作用;毒性比率<1为拮抗作用;毒性比率为1左右时为相加作用。毒性比率最高者,即为最佳配比。
混剂共毒系数的测定及计算
生测方法同前。用Sun氏法求出各种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并以CTC值评判混剂的增效作用。本实验研究认为:当CTC>120时为增效作用,CTC<80时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200时则有显著增效作用。
结果与分析
1.4.1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对烟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了苦豆子生物碱EC和松节油EC对烟蚜的室内毒力,结果见表1。
表1: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两种种药剂对烟蚜室内生物测定结果
Figure 2010105867895100002DEST_PATH_IMAGE003
1.4.2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间混用协同毒力指数(c.f)的测定结果
对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两种药剂混用对烟蚜进行室内生物测定,求出各混用的c.f值,结果见表2。
表2: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间混配的c.f值(烟蚜)
Figure 967656DEST_PATH_IMAGE004
由上表可以看出,通过对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两种药剂间混配增效试验,此组合具有增效作用,混用c.f值达到23.1462。
针对以上结果,下步将对其具体混配比例间的增效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
混剂合理配比的确定
根据上述结果,进行了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之间的合理配比的确定试验,具体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不同配比对烟蚜生物测定结果
注:苦豆子生物碱LC50为537.3717mg/L,松节油LC50为1006.0356mg/L,实际测定时,苦豆子生物碱LC50为538mg/L,松节油LC50为1006mg/L。
由上表可以看出,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以LC50剂量50:50~10:90混配后的毒性比率均大于1,而均呈增效作用;其中当LC50剂量比为20:80(有效成分计1:6)时毒性比率最高达1.78,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综上所述可根据此配比将两个有效成分加工成特定的复配制剂,用于防治蚜虫。
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混剂共毒系数(CTC)的测定结果
根据以上测定结果,配制了3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EC)、2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EC)、1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EC)、20%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ME)、10%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ME)、5%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ME)、40%苦豆子碱·松节油水乳剂(EW)、20%苦豆子碱·松节油水乳剂(EW)、10%苦豆子碱·松节油水乳剂(EW)等9种复配制剂,分别测定了5%苦豆子生物碱、40%松节油乳油和上述三类9种复配制剂对烟蚜的室内毒力,并以Sun氏法求得CTC值,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及其复配制剂对烟蚜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238232DEST_PATH_IMAGE006
由以上测定结果可以看出,9种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复配剂均有增效作用,且CTC>180,均表现为显著增效作用。
实施例2:3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剂配制
在20~25℃下,取30份苦豆子碱·松节油(苦豆子碱和松节油的复配比为1:2),在上述混合物基础上依次加入10份有机硅,20份桐油,7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份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和2份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有机溶剂(乙酸乙酯:异丙醇:二甲基甲酰胺=7:2:1)补齐至100份,以搅拌速度800~1000转/分钟搅拌10~30分钟,即可制得3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剂。
实施例3:2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剂配制
在20~25℃下,取20份苦豆子碱·松节油(苦豆子碱和松节油的复配比为1:3),在上述混合物基础上依次加入8份有机硅,16份桐油,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份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和2份苯乙基酚聚氧丙烯醚,有机溶剂(乙酸乙酯:二甲亚砜=9.5:0.5)补齐至100份,以搅拌速度800~1000转/分钟搅拌10~30分钟,即可制得2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剂。
实施例4:1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剂配制
在20~25℃下,取10份苦豆子碱·松节油(苦豆子碱和松节油的复配比为1:1),在上述混合物基础上依次加入6份有机硅,12份桐油,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份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和1份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有机溶剂(乙酸乙酯:异丙醇:二甲基甲酰胺=7.5:2:0.5)补齐至100份,以搅拌速度800~1000转/分钟搅拌10~30分钟,即可制得1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剂。
实施例5:40%苦豆子碱·松节油水乳剂配制
在20~25℃下,取40份苦豆子碱·松节油(苦豆子碱和松节油的复配比为1:3),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2份有机硅,12份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份,甘油5份,混合均匀后加入黄原胶0.5份,水溶液补齐至100份,在高速剪切机转速为10000转/分钟下搅拌10~20分钟,即可制得4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剂。
实施例6:20%苦豆子碱·松节油水乳剂配制
在20~25℃下,取20份苦豆子碱·松节油(苦豆子碱和松节油的复配比为1:1),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1份有机硅,7份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4份,甘油5份,混合均匀后加入黄原胶0.5份,水溶液补齐至100份,在高速剪切机转速为10000转/分钟下搅拌10~20分钟,即可制得2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剂。
实施例7:10%苦豆子碱·松节油水乳剂配制
在20~25℃下,取10份苦豆子碱·松节油(苦豆子碱和松节油的复配比为1:1),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1份有机硅,4份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份,甘油3份,混合均匀后加入黄原胶0.5份,水溶液补齐至100份,在高速剪切机转速为10000转/分钟下搅拌10~20分钟,即可制得1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剂。
实施例8:20%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配制
在20~25℃下,取20份苦豆子碱·松节油(苦豆子碱和松节油的复配比为1:1),然后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5份有机硅、1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份苯乙烯酚聚氧乙烯(n30)醚、6份乙二醇,水补齐至100份,混合均匀后以搅拌速度800~1000转/分钟搅拌10~30分钟,即可制得20%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
实施例9:10%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配制
在20~25℃下,取10份苦豆子碱·松节油(苦豆子碱和松节油的复配比为1:1),然后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4份有机硅、8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份苯乙烯酚聚氧乙烯(n30)醚、4份乙二醇,水补齐至100份,混合均匀后以搅拌速度800~1000转/分钟搅拌10~30分钟,即可制得10%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
实施例10:5%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配制
在20~25℃下,取5份苦豆子碱·松节油(苦豆子碱和松节油的复配比为1:2),然后在上述混合物中依次加入2份有机硅、6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份苯乙烯酚聚氧乙烯(n30)醚、2份乙二醇,水补齐至100份,混合均匀后以搅拌速度800~1000转/分钟搅拌10~30分钟,即可制得5%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
实施例11:九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对烟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为明确九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的田间药效情况,我们于201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烤烟基地对该药剂进行了防治烟蚜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供试药剂
3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剂,药剂代号KSR-1;
2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剂,药剂代号KSR-2;
10%苦豆子碱·松节油乳油剂,药剂代号KSR-3;
20%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药剂代号KSW-1;
10%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药剂代号KSW-2;
5%苦豆子碱·松节油微乳剂,药剂代号KSW-3;
40%苦豆子碱·松节油水乳剂,药剂代号KSS-1;
20%苦豆子碱·松节油水乳剂,药剂代号KSS-2;
10%苦豆子碱·松节油水乳剂,药剂代号KSS-3;
20%吡虫啉乳油,江苏建农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试验物品
注射器(10ml )3支,背负式喷雾器两个,吊牌(300个),搪瓷缸(1000ml)1个,铅笔3支,记录本1个,拨针若干,以及照相机一部。
供试作物
烤烟。
试验设计及方法
小区试验为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视实际情况而定。用供试药剂500、750、1000倍液量进行叶面常量喷雾,常用杀蚜剂1000倍液为对照药剂进行叶面常量喷雾,并设清水对照。每小区定株标记5-10片有蚜叶片,调查全叶蚜量(每叶片蚜虫数尽量不少于120头)。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3、7天调查活虫数。通过各药剂处理施药前后虫量,计算虫口减退率,与空白对照区相比,计算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并用“DMRT”法进行显著性测定。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2010105867895100002DEST_PATH_IMAGE007
Ta:药剂处理后虫口数,Tb:药剂处理前虫口数,Ca:对照处理后虫口数,Cb:对照处理前虫口数。
试验结果与统计
采用常规喷雾法对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9种复配剂对烟蚜的田间防效进行了试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9个植物源药剂500倍下,1天后防效均在75%以上,3天后,药剂防效上升至85%以上, 7天后KSS-1、KSS-2、KSR-1、KSW-1分别达到100%、98.63%、96.62%和94.58%;在750倍处理下,3天和7天防效(除KSR-3、KSW-3和KSS-3在3d时防效为79.36%、75.21%和74.87%外)也均达80%以上,这可能是由于植物源物质的缓效特性决定的。1000倍处理浓度下7d时,九种药剂的防效均在75%以上。综合来看,9个植物源药剂中以药剂KSS-1、KSS-2、KSR-1和KSW-1的防治效果较其他药剂为佳。
表5:9种植物源杀蚜剂对烟蚜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930900DEST_PATH_IMAGE008
注:①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之平均值;②“防效”栏中,数列后标相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在方差分析(DMRT法)中,于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表6同。
实施例12:9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防治苹果黄蚜田间药效试验
申请人于2010年在陕西省白水县还进行了9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防治苹果黄蚜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试验设计同实施例11,药效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植物源杀蚜剂对苹果黄蚜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Figure 2010105867895100002DEST_PATH_IMAGE009
由上表可以看出,9个植物源药剂500倍下,1天后防效均在75%以上,3天后,药剂防效上升至85%以上, 7天后KSS-1、KSS-2、KSW-1、KSR-1分别达到95.99%、92.67%、96.74%和97.90%;在750倍处理下,9个药剂3天时的防效(除KSW-3和KSS-3的防效分别为71.35%和72.19%外)均在76%以上,7天时的防效均在82%以上,植物源物质的缓效特性表现的更明显。综合来看,9个植物源药剂中以药剂KSS-1、KSS-2、KSW-1、KSR-1的防治效果较其他药剂为佳。
综合实施例11和12的大田试验结果可见,9种植物源杀蚜剂在田间试验中,都表现出了缓效性,速效性不如20%吡虫啉乳油。分析原因,这可能是由植物源农药复杂的构成成分决定的,增效作用的本质正是由于多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这也可以通过苹果黄蚜和烟蚜在药后的中毒症状观察出来,药后1天蚜虫体色变暗,3天时虫体失水变黑,说明药剂在逐步起到作用。另外,植物源杀蚜剂具有一定的持效期(7-9天),且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友好,因此在经济作物和有机食品开发中极为适用,具有很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Claims (3)

1.一种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其特征在于,制得的该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由苦豆子生物碱和松节油为主要成分并加入助剂复配而成,制剂形态是乳油剂、微乳剂和水乳剂;其中:
所述的乳油剂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制:
苦豆子生物碱:1.0~20.0%,松节油:5.0~40.0%,有机溶剂:0~30%,乳化剂:5~15%,增效剂:0~20%,渗透剂:5~40%,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的微乳剂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制:
苦豆子生物碱:1.0~20.0%,松节油:5.0~40.0%,有机溶剂:0~20%,表面活性剂:5~15%,增效剂:0~20%,防冻剂:4~10%,余量为水,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的水乳剂由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制:
苦豆子生物碱:1.0~20.0%,松节油:5.0~40.0%,有机溶剂:0~20%,表面活性剂:5~20%,增效剂:0~20%,防冻剂:4~10%,增稠剂:0.2~1%,余量为水,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乙酸乙酯、环己酮、油酸甲酯、乙醇、甲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乳化剂是烷基苯磺酸盐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类及其类似物质、斯潘系列、吐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盐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类及其类似物质、蓖麻油与环氧乙烷的加成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中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增效剂为有机硅、增效醚、增效胺、碳酸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渗透剂为桐油、环氧大豆油或月桂氮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防冻剂为乙二醇或丙二醇;
所述的增稠剂为聚乙烯醇、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硅酸铝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3.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剂形态是乳油剂、微乳剂和水乳剂,其中:
乳油剂的制备方法是:按照配方量将苦豆子生物碱、松节油、乳化剂、有机溶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在反应釜中搅拌均匀,经过质量检验即得成品;
微乳剂的制备方法是:按照配方量将苦豆子生物碱、松节油、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增效剂、防冻剂和水混合,在反应釜中搅拌透明,经过质量检验即得成品;
水乳剂的制备方法是:按照配方量将苦豆子生物碱、松节油、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增效剂、防冻剂、增稠剂和水混合,在高速剪切机的作用下乳化分散,经过质量检验后,制成成品。
CN2010105867895A 2010-12-14 2010-12-14 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0280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867895A CN102028001B (zh) 2010-12-14 2010-12-14 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867895A CN102028001B (zh) 2010-12-14 2010-12-14 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8001A true CN102028001A (zh) 2011-04-27
CN102028001B CN102028001B (zh) 2013-04-03

Family

ID=43881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867895A Active CN102028001B (zh) 2010-12-14 2010-12-14 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28001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3255A (zh) * 2011-05-30 2011-12-21 杨凌农科大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 一种含烟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78164A (zh) * 2012-01-20 2012-07-18 山西德威生化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含苦参碱和博落回生物碱的植物源复配增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48891A (zh) * 2013-10-24 2014-02-05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治烟蚜的植物源农药及其应用
CN103609611A (zh) * 2013-11-11 2014-03-05 李文斌 一种绿色环保杀虫剂增效剂
CN112341284A (zh) * 2020-11-24 2021-02-09 商洛学院 一种烟草专用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698653A (zh) * 2022-04-29 2022-07-05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 一种松节油纳米水乳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54A (zh) * 1994-12-19 1995-09-06 彭君 苦楝素植物杀虫剂的制备及使用法
CN1276160A (zh) * 2000-05-09 2000-12-13 吕世禄 0.36%苦参碱水剂
CN1280775A (zh) * 2000-08-15 2001-01-24 西北农业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 苦豆子杀菌剂及其制法
CN1650710A (zh) * 2005-02-18 2005-08-10 李建中 一种含有甲氨基阿维菌素和苦参碱的杀虫组合物
CN101036475A (zh) * 2006-03-13 2007-09-19 孙伟年 无公害高效植物性农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54A (zh) * 1994-12-19 1995-09-06 彭君 苦楝素植物杀虫剂的制备及使用法
CN1276160A (zh) * 2000-05-09 2000-12-13 吕世禄 0.36%苦参碱水剂
CN1280775A (zh) * 2000-08-15 2001-01-24 西北农业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 苦豆子杀菌剂及其制法
CN1650710A (zh) * 2005-02-18 2005-08-10 李建中 一种含有甲氨基阿维菌素和苦参碱的杀虫组合物
CN101036475A (zh) * 2006-03-13 2007-09-19 孙伟年 无公害高效植物性农药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3255A (zh) * 2011-05-30 2011-12-21 杨凌农科大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 一种含烟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78164A (zh) * 2012-01-20 2012-07-18 山西德威生化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含苦参碱和博落回生物碱的植物源复配增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78164B (zh) * 2012-01-20 2013-11-27 山西德威生化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含苦参碱和博落回生物碱的植物源复配增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48891A (zh) * 2013-10-24 2014-02-05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治烟蚜的植物源农药及其应用
CN103548891B (zh) * 2013-10-24 2015-11-18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治烟蚜的植物源农药及其应用
CN103609611A (zh) * 2013-11-11 2014-03-05 李文斌 一种绿色环保杀虫剂增效剂
CN103609611B (zh) * 2013-11-11 2015-11-11 李文斌 一种绿色环保杀虫剂增效剂
CN112341284A (zh) * 2020-11-24 2021-02-09 商洛学院 一种烟草专用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698653A (zh) * 2022-04-29 2022-07-05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 一种松节油纳米水乳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698653B (zh) * 2022-04-29 2023-10-20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 一种松节油纳米水乳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8001B (zh) 201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8164B (zh) 一种含苦参碱和博落回生物碱的植物源复配增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28001B (zh) 含苦豆子生物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88998A (zh) 一种含苦参碱的增效复配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83255B (zh) 一种含烟碱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72205A (zh) 用于烟草土传病害防治的混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04186562A (zh) 一种含壬酸的生物源增效复配除草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225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329943A (zh) 一种含有天然苦皮藤素和天然除虫菊素的杀虫组合物
CN102224830B (zh) 一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螨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49556B (zh) 一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螨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43268B (zh) 一种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07944B (zh) 一种含鱼藤酮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蚜杀螨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22054A (zh) 一种生物源增效复配杀虫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284917B (zh) 一种含印楝素和丁香油的植物源农药组合物
CN109430258A (zh) 一种防治柑橘木虱的含石墨烯纳米材料的树木注干液剂
CN102239891B (zh) 一种含楝素的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68078B (zh) 一种包含土荆芥精油的增效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746563A (zh) 一种多杀菌素与辣根素复配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3875764A (zh)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溶液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734168B (zh) 一种含有生物农药鱼藤酮的杀虫农药制剂
CN106376584A (zh) 一种用于茶叶上的植物源杀虫剂
CN108042558B (zh) 水产养殖用阿维菌素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19306A (zh) 一种含稻瘟灵与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9006855A (zh) 一种含氟啶虫胺腈和香芹酚的杀虫组合物
CN107114373A (zh) 一种农药增效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22

Address after: 712100 Shaanxi Province, Xi'an city Yangling District Tai Road No. 3 demonstration

Patentee after: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712100 Shaanxi Province, Xi'an city Yangling District Tai Road No. 3 demonstration

Patentee befor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OF BIORATIONAL PESTICIDE YANGLING NONGKE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