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3750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3750A
CN102003750A CN2010102688130A CN201010268813A CN102003750A CN 102003750 A CN102003750 A CN 102003750A CN 2010102688130 A CN2010102688130 A CN 2010102688130A CN 201010268813 A CN201010268813 A CN 201010268813A CN 102003750 A CN102003750 A CN 102003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unit
cold
producing medium
trachea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88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3750B (zh
Inventor
关根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03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3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3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37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而能够使室内单元混合实施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室外单元(2),该室外单元具备压缩机(20)、四通阀(21)及室外换热器(22);切换单元(3),该切换单元与从该室外单元延伸的气管(6)及液管(7)这两根单元间配管(5)连接,具备使该气管择一地与高压气管(51)和低压气管(52)分支连接的四通阀(31)、制冷剂吸入管(36)连接到低压气管且制冷剂喷出管(34)连接到高压气管的辅助压缩机(30);多台室内单元(4A~4D),该多台室内单元具备一端择一地与高压气管和低压气管分支连接、另一端经由液体分支管(18A~18D)与液管连接的室内换热器(10A~10D)。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能够使多台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供暖运转和制冷运转。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有一种通过由液管及气管构成的两根单元间配管将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连接、且使所述多台室内单元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的液管及气管连接式(以下,称为两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另外,近年来,提出有一种通过由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及液管构成的三根单元间配管将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连接且使所述多台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及液管连接式(以下,称为三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2804527号公报
然而,在三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室外单元与三根单元间配管连接,因此该室外单元与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相比,存在配管连接的设备的结构或配管的处理烦杂且装置结构大型化的趋势。而且,需要设置三根单元间配管,因此存在配管成本升高且配管施工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而能够使室内单元混合实施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具备:室外单元,该室外单元具备压缩机、四通阀及室外换热器;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与从该室外单元延伸的气管及液管这两根单元间配管连接,且具备使该气管择一地与高压气管和低压气管分支连接的切换阀、制冷剂吸入管连接到所述低压气管且制冷剂喷出管连接到所述高压气管的辅助压缩机;多台室内单元,该多台室内单元具备室内换热器,该室内换热器的一端择一地与所述高压气管和所述低压气管分支连接,另一端经由液体分支管与所述液管连接。
以上述结构为基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切换阀是具有四个口的单向的四通阀,在该四通阀的第一口连接有所述气管,在第二口连接有所述高压气管,在第三口连接有所述低压气管,在第四口经由具有开度调节阀的连结管连接有所述制冷剂吸入管。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切换单元接近所述室内单元配置。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切换单元的制冷剂吸入管连接有在所述辅助压缩机和所述切换阀之间分支出的制冷剂吸入分支管,该制冷剂吸入分支管的另一端经由开度调节阀与所述液管连接。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切换单元的所述辅助压缩机具备所述室外单元的压缩机的至少一半的能力。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使各室内单元以制冷为主体而实施冷暖混合运转时,所述切换阀隔断所述室外单元的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管与所述切换单元的辅助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管的连通。
根据本发明,具备如下切换单元,因此,通过夹设该切换单元而将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与多台室内单元连接,从而能够使所述室内单元混合实施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其中,所述切换单元与从室外单元延伸的气管及液管这两根单元间配管连接,且具备使该气管择一地与高压气管和低压气管分支连接的切换阀、制冷剂吸入管连接到所述低压气管且制冷剂喷出管连接到所述高压气管的辅助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并示出该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2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进行供暖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3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在极低温度下进行供暖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4是示出图3的制冷剂循环的P-h线图。
图5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以制冷为主体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6是示出图5的制冷剂循环的P-h线图。
图7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以供暖为主体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8是示出图7的制冷剂循环的P-h线图。
符号说明:
1空气调节装置
2室外单元
3切换单元
4A~4D室内单元
5单元间配管
6气管
7液管
20压缩机
21四通阀
22室外换热器
30辅助压缩机
31四通阀
32单元箱体
34制冷剂喷出管
34A制冷剂喷出分支管
36制冷剂吸入管
36A第一制冷剂吸入分支管
36B第二制冷剂吸入分支管
37电磁开闭阀
39开度调节阀
40单元内液管
42连结管
51高压气管
52低压气管
53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回路图。该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2;多台(例如4台)室内单元4A、4B、4C、4D;配置在所述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A~4D之间的切换单元3。该切换单元3是如下所述的单元:与由从室外单元2延伸的气管6及液管7构成的两根单元间配管5连接,用于将该气管6及液管7切换成高压气管51、低压气管52及液管53而与室内单元4A~4D连接。
在本结构中,空气调节装置1通过夹设切换单元3,从而使用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2能够使室内单元4A~4D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
室内单元4A具备室内换热器10A和室内膨胀阀11A而构成,该室内换热器10A的一端经由设有室内膨胀阀11A的液体分支管18A与液管53连接。而且,在室内换热器10A的另一端连接有分支管12A,该分支管12A分支成高压气体分支管13A和低压气体分支管14A。高压气体分支管13A经由第一开闭阀15A与高压气管51连接,低压气体分支管14A经由第二开闭阀16A与低压气管52连接。
另外,在室内单元4A中配置有检测室内换热器10A的出入口温度或室温的温度传感器(省略图示)和检测室内换热器10A内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省略图示)等,除此之外,还具备输入所述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进行该室内单元4A的控制的室内控制装置(省略图示)。此外,室内单元4B~4D与室内单元4A为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部分标注同样的符号进行表示,而省略说明。
室外单元2具备:能力可变型的压缩机(DC变换器压缩机)20;四通阀21;室外换热器22;室外膨胀阀23;收容上述部件的单元箱体24。在该单元箱体24中设有将单元箱体24内的设备与气管6及液管7这两根配管分别连接的气管辅助阀24A、液管辅助阀24B。
室外单元2是通过切换四通阀21而能够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的既有的两根配管式(两通路)的室外单元。压缩机20的制冷剂喷出管25与四通阀21连接,在该四通阀21上经由单元内气管26连接有室外换热器22的一端。在该室外换热器22的另一端连接有单元内液管27,该单元内液管27经由室外膨胀阀23与液管辅助阀24B连接。
另一方面,压缩机20的制冷剂吸入管28与四通阀21连接,在该四通阀21上经由单元内气管29连接有气管辅助阀24A。
另外,在室外单元2中配置有分别对压缩机20的吸入压力、喷出压力或室外换热器22内的制冷剂压力进行检测的各压力传感器(省略图示)和对室外换热器22的出入口温度或外气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省略图示)等,除此之外,还具备输入所述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进行室外单元2的控制的室外控制装置(省略图示)。
切换单元3具备辅助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0而形成制冷循环的能力可变型的辅助压缩机(DC变换器压缩机)30、四通阀31、收容上述部件的单元箱体32。在该单元箱体32中设有将单元箱体32内的设备与单元间配管5的气管6及液管7分别连接的气管辅助阀32A、第一液管辅助阀32B、将上述设备与高压气管51、低压气管52及液管53分别连接的高压气管辅助阀32C、低压气管辅助阀32D及第二液管辅助阀32E。
在本结构中,辅助压缩机30的能力具备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0的至少一半的能力而构成。由此,例如在制冷负载和供暖负载为50%∶50%的负载平衡下执行冷暖混合运转时,仅使用辅助压缩机30就能够进行各室内单元4A~4D的制冷及供暖运转,因此能够使室外单元2的运转停止。而且,在制冷负载或供暖负载增加,例如将负载平衡变更为制冷负载和供暖负载为60%∶40%时,室外单元2能够承受多余的制冷负载。因此,无论冷暖混合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A~4D的制冷负载及供暖负载的负载平衡怎样变化,都能够实现该负载平衡下的空调运转。
四通阀31具备四个口,在第一口A上连接有单元内气管33的一端,该单元内气管33的另一端经由气管辅助阀32A与单元间配管5的气管6连接。
另外,在四通阀31的第二口B上连接有辅助压缩机30的制冷剂喷出管34。在该制冷剂喷出管34连接有在辅助压缩机30与四通阀31之间分支的制冷剂喷出分支管34A的一端,该制冷剂喷出分支管34A的另一端经由高压气管辅助阀32C与高压气管51连接。符号35是止回阀。
在四通阀31的第三口C上连接有辅助压缩机30的制冷剂吸入管36。在该制冷剂吸入管36上设有电磁开闭阀37和止回阀38。而且,在制冷剂吸入管36连接有在电磁开闭阀37与四通阀31之间分支的第一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A的一端,该第一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A的另一端经由低压气管辅助阀32D与低压气管52连接。进而,在制冷剂吸入管36连接有在止回阀38与辅助压缩机30之间分支的第二制冷剂吸入分支管(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B的一端,该第二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B的另一端经由开度调节阀39与单元内液管40连接。该单元内液管40经由第一液管辅助阀32B及第二液管辅助阀32E与单元间配管5的液管7及液管53分别连接。
另外,在四通阀31的第四口D上连接有具备毛细管41的连结管42的一端,该连结管42的另一端在辅助压缩机30和止回阀38之间与制冷剂吸入管36连接。例如,通过断热(サ一モオフ)等使室外单元2停止时,设有该毛细管41的连结管42使与该室外单元2连接的室内换热器10A~10D中的制冷剂的积存慢慢地返回辅助压缩机30的制冷剂吸入管36(即,防止制冷剂的积留(寝込み))。
该切换单元3优选接近各室内单元4A~4D设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由气管6及液管7构成的既有的单元间配管5构成空气调节装置1,通过将室外单元2、切换单元3及室内单元4A~4D与既有的单元间配管5连接这一简单的结构,能够使各室内单元4A~4D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
接下来,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1的运转动作。
使全部的室内单元4A~4D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时,如图1所示,在室外单元2中,四通阀21被切换到将压缩机20的喷出制冷剂向室外换热器22引导的制冷运转的位置,在室内单元4A~4D中,关闭第一开闭阀15A~15D,打开第二开闭阀16A~16D。
另外,在切换单元3中,辅助压缩机30的运转停止,并且四通阀31被切换到使单元间配管5的气管6与低压气管52连通的位置(第一切换位置)、即四通阀31的第一口A与第三口C以及第二口B与第四口D分别连通的位置,并且关闭电磁开闭阀37及开度调节阀39。
由此,从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依次向制冷剂喷出管25、四通阀21、单元内气管26、室外换热器22流动,在该室外换热器22中冷凝液化后,通过单元内液管27、单元间配管5的液管7、切换单元3的单元内液管40,流入液管53。
在液管53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被分配给各室内单元4A~4D的室内膨胀阀11A~11D,并在此被减压。并且,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各室内换热器10A~10D中蒸发气化后,分别通过第二开闭阀16A~16D、低压气体分支管14A~14D流入低压气管52。在该低压气管52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切换单元3的第一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A、制冷剂吸入管36、四通阀31,在单元间配管5的气管6中流动,流入室外单元2,通过单元内气管29、四通阀21及制冷剂吸入管28而被吸入压缩机20。如此,通过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各室内换热器10A~10D对全部室内单元4A~4D同时进行制冷。
在使全部的室内单元4A~4D同时进行供暖运转时,如图2所示,在室外单元2中,四通阀21被切换到将压缩机20的喷出制冷剂向气管6引导的供暖运转的位置,在全部的室内单元4A~4D中,打开第一开闭阀15A~15D,关闭第二开闭阀16A~16D。
另外,在切换单元3中,辅助压缩机30的运转停止,并且四通阀31被切换到使单元间配管5的气管6与高压气管51连通的位置(第二切换位置)、即四通阀31的第一口A与第二口B以及第三口C与第四口D分别连通的位置,并且关闭电磁开闭阀37及开度调节阀39。
由此,从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管25、四通阀21、单元内气管29而流入单元间配管5的气管6。在该气管6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切换单元3内,通过该切换单元3的单元内气管33、四通阀31、制冷剂喷出管34、制冷剂喷出分支管34A,流入高压气管51。在该高压气管51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被分配到各室内单元4A~4D的高压气体分支管13A~13D后,向第一开闭阀15A~15D、室内换热器10A~10D流动,在此分别被冷凝液化。该液化后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分支管18A~18D流入液管53。
在液管53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切换单元3的单元内液管40,流入室外单元2,到达该室外单元2的单元内液管27、室外膨胀阀23,并在此被减压。然后,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22中蒸发气化后,通过单元内气管26、四通阀21及制冷剂吸入管28而被吸入压缩机20。如此,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各室内换热器10A~10D对全部室内单元4A~4D同时进行供暖。
在此,例如严冬那样外气温度显著降低时,在室外换热器22中,由于很难从极低温的外气汲取热量,因此供暖运转的效率降低。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在切换单元3中,辅助压缩机30运转,并且四通阀31被切换到使单元间配管5的气管6与辅助压缩机30的制冷剂吸入管36连通的第一切换位置,打开电磁开闭阀37及开度调节阀39。
由此,从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管25、四通阀21、单元内气管29而流入单元间配管5的气管6。在该气管6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切换单元3内,通过该切换单元3的单元内气管33、四通阀31、制冷剂吸入管36,被吸入辅助压缩机30。在该辅助压缩机30中被二级压缩。从辅助压缩机3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管34、制冷剂喷出分支管34A,流入高压气管51。流入该高压气管51的气体制冷剂被分配到各室内单元4A~4D的高压气体分支管13A~13D后,向第一开闭阀15A~15D、室内换热器10A~10D流动,在此分别被冷凝液化。该液化后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分支管18A~18D流入液管53。
在该液管53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向切换单元3的单元内液管40流动,并在该单元内液管40中分支成两股。一方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二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B及开度调节阀39中流动,被该开度调节阀39减压后,流入辅助压缩机30的制冷剂吸入管36,在该制冷剂吸入管36中,与从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合流而被吸入辅助压缩机30。而且,另一方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室外单元2,到达该室外单元2的单元内液管27、室外膨胀阀23,并在此被减压,该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22中蒸发气化后,通过单元内气管26、四通阀21及制冷剂吸入管28,被吸入压缩机20。
图4是示出图3的制冷剂循环的P-h线图。在该图4中,点a~点g表示图3中标注了该符号的位置处的压力与焓的关系。
在该结构中,由于被压缩机20压缩后的喷出制冷剂被切换单元3的辅助压缩机30二级压缩,因此能够将供给该辅助压缩机30的喷出制冷剂的室内换热器10A~10D中的冷凝压力(冷凝温度)保持得高,即使在外气温度显著下降时,也能够实施室内单元4A~4D中的供暖运转。而且,这种情况下,被室内换热器10A~10D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B及开度调节阀39返回辅助压缩机30的吸入侧,因此能够降低该辅助压缩机30的吸入制冷剂温度,在使该辅助压缩机30的喷出压力升压到所希望的喷出压力时,能够防止该辅助压缩机30的喷出温度过度上升。
在使室内单元4A~4D以制冷为主体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例如,使室内单元4A~4C进行制冷运转而使室内单元4D进行供暖运转时,如图5所示,在室外单元2中,四通阀21被切换到将压缩机20的喷出制冷剂向室外换热器22引导的制冷运转的位置,在室内单元4A~4C中,关闭第一开闭阀15A~15C,打开第二开闭阀16A~16C,并且,在室内单元4D中,打开第一开闭阀15D,关闭第二开闭阀16D。
而且,在切换单元3中,辅助压缩机30运转,并且四通阀31被切换到上述第一切换位置,打开电磁开闭阀37,关闭开度调节阀39。
由此,从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依次向制冷剂喷出管25、四通阀21、单元内气管26、室外换热器22流动,在该室外换热器22中被冷凝液化后,通过单元内液管27、单元间配管5的液管7、切换单元3的单元内液管40,流入液管53。
另一方面,从辅助压缩机3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管34、制冷剂喷出分支管34A及高压气管51,流入室内单元4D。流入该室内单元4D的制冷剂通过高压气体分支管13D、第一开闭阀15D,向室内换热器10D流动,在此被冷凝液化后,经由液体分支管18D流入液管53,在该液管53内与从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合流。
在液管53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被分配到各室内单元4A~4C的室内膨胀阀11A~11C后,在此被减压。并且,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各室内换热器10A~10C中蒸发气化后,分别通过第二开闭阀16A~16C、低压气体分支管14A~14C、低压气管52,流入切换单元3,并在该切换单元3内分配为两股。
一方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A、制冷剂吸入管36被吸入辅助压缩机30。而且,另一方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吸入管36、四通阀31、气管6,流入室外单元2,通过单元内气管29、四通阀21及制冷剂吸入管28被吸入压缩机20。如此,通过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换热器10A~10C分别对室内单元4A~4C进行制冷,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其他室内换热器10D对室内单元4D进行供暖。
图6是示出图5的制冷剂循环的P-h线图。通常,使室内单元以制冷为主体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由于考虑到外气温度比夏季的外气温度低的情况,因此制冷剂循环中的冷凝温度能够下降外气温度所降低的量。
然而,在以往的三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室外单元的室外换热器与室内单元的室内换热器经由高压气管连通,因此为了执行室内换热器的供暖运转,必须使室外换热器的冷凝温度比外气温度高,即升高压缩机的喷出压力(高压)。
相对于此,在本结构中,在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A~4D之间配置切换单元3,通过该切换单元3的四通阀31使压缩机20的制冷剂喷出管25与辅助压缩机30的制冷剂喷出管34脱离。因此,如图6所示,与有助于室内单元4D的供暖运转的辅助压缩机30的喷出压力(图6中c-d)相比,能够将压缩机20的喷出压力(图6中a-f)抑制得低,从而能够实现该压缩机20的作功量(消耗功率)的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压缩机30具有压缩机20的大致一半的能力,因此例如在室内单元4A~4D的制冷负载与供暖负载相平衡(50∶50)时,压缩机20停止运转,仅通过辅助压缩机30就能够实施空调运转,因此能够实现空气调节装置1的消耗功率的减少。
在使室内单元4A~4D以供暖为主体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例如,使室内单元4A进行制冷运转而使室内单元4B~4D进行供暖运转时,如图7所示,在室外单元2中,四通阀21被切换到将压缩机20的喷出制冷剂向气管6引导的供暖运转的位置,在室内单元4A中,关闭第一开闭阀15A,打开第二开闭阀16A,并且,在室内单元4B~4D中,打开第一开闭阀15B~15D,关闭第二开闭阀16B~16D。
而且,在切换单元3中,辅助压缩机30运转,并且四通阀31被切换到使单元间配管5的气管6与辅助压缩机30的制冷剂喷出管34连通的第二切换位置,打开电磁开闭阀37,关闭开度调节阀39。
由此,从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管25、四通阀21、单元内气管29,流入单元间配管5的气管6。在该气管6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切换单元3的单元内气管33、四通阀31、制冷剂喷出管34。
另一方面,从辅助压缩机30喷出的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喷出管34,在该制冷剂喷出管34内与从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合流。该合流后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分支管34A、高压气管51,被分配到各室内单元4B~4D的高压气体分支管13B~13D后,向第一开闭阀15B~15D、室内换热器10B~10D流动,在此分别被冷凝液化。该液化后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分支管18B~18D流入液管53。
流入该液管53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室内单元4A,被该室内单元4A的室内膨胀阀11A减压,该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10A中蒸发气化。并且,气化后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二开闭阀16A、低压气体分支管14A、低压气管52,流入切换单元3,通过第一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A、制冷剂吸入管36,被吸入辅助压缩机30。
另一方面,流入液管53的液体制冷剂的其余通过切换单元3的单元内液管40,流入室外单元2,到达该室外单元2的单元内液管27、室外膨胀阀23,在此被减压。并且,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22中蒸发气化后,通过单元内气管26、四通阀21及制冷剂吸入管28,被吸入压缩机20。如此,通过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换热器10A对室内单元4A进行制冷,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其他室内换热器10B~10D分别对室内单元4B~4D进行供暖。
图8是示出图7的制冷剂循环的P-h线图。
通常,在冬季那样外气温度低的季节实施制冷运转时,在室外换热器中,为了从低温的外气汲取热量,需要降低蒸发温度。在以往的三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室外单元的室外换热器与室内单元的室内换热器经由低压气管连通,因此室内换热器中的蒸发温度下降,运转效率下降,而且存在室内换热器冻结而不得不中断制冷运转的情况。
相对于此,在本结构中,在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A~4D之间配置切换单元3,通过该切换单元3的四通阀31使压缩机的制冷剂吸入管28与辅助压缩机30的制冷剂吸入管36脱离。因此,如图8所示,能够将室内单元4A的制冷运转时的室内换热器10A的蒸发温度(蒸发压力:图8中f-c)设定为高于室外换热器22的蒸发温度(蒸发压力:图8中g-a),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室内单元4A的制冷运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压缩机30具有压缩机20的大致一半的能力,因此例如在室内单元4A~4D的制冷负载与供暖负载相平衡(50∶50)时,压缩机20停止运转,仅通过辅助压缩机30就能够实施空调运转,因此能够实现空气调节装置1的消耗功率的减少。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室外单元2,该室外单元2具备压缩机20、四通阀21及室外换热器22;切换单元3,该切换单元3与从该室外单元2延伸的气管6及液管7这两根单元间配管5连接,且具备使该气管6择一地与高压气管51和低压气管52分支连接的四通阀31、制冷剂吸入管36连接到低压气管52且制冷剂喷出管34连接高压气管51的辅助压缩机30;多台室内单元4A~4D,该多台室内单元4A~4D具备室内换热器10A~10D,该室内换热器10A~10D的一端择一地与高压气管51和低压气管52分支连接,另一端经由液体分支管18A~18D与液管7连接,因此,能够使用所谓的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2使室内单元4A~4D混合实施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切换单元3接近室内单元4A~4D配置,因此,能够使用由气管6及液管7构成的既有的单元间配管5来构成空气调节装置1,从而通过在既有的单元间配管5上连接室外单元2、切换单元3及室内单元4A~4D这一简单的结构就能够使各室内单元4A~4D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切换单元3的制冷剂吸入管28连接有在辅助压缩机30和四通阀31之间分支出的第二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B的一端,该第二制冷剂吸入分支管36B的另一端经由开度调节阀39与单元内液管40连接,因此,室内单元4A~4D进行供暖运转时,通过将四通阀31切换到第一切换位置,并且打开开度调节阀39,能够使由室内单元4A~4D的室内换热器10A~10D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与从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混合而被吸入辅助压缩机。因此,由压缩机20压缩的喷出制冷剂被切换单元3的辅助压缩机30二级压缩,从而能够将供给该辅助压缩机30的喷出制冷剂的室内换热器10A~10D中的冷凝压力(冷凝温度)保持得高,即使在外气温度显著下降时,也能够实施室内单元4A~4D中的供暖运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切换单元3的辅助压缩机30具备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0的至少一半的能力,因此,例如在制冷负载和供暖负载为50%∶50%的负载平衡下执行冷暖混合运转时,仅使用辅助压缩机30就能够进行各室内单元4A~4D的制冷及供暖运转,因此能够使室外单元2的运转停止。另外,在制冷负载或供暖负载增加,例如将负载平衡变更为制冷负载和供暖负载为60%∶40%时,室外单元2能够承受多余的制冷负载。因此,无论冷暖混合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A~4D的制冷负载及供暖负载的负载平衡怎样变化,都能够实现该负载平衡下的空调运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各室内单元4A~4D以制冷为主体而实施冷暖混合运转时,四通阀31将室外单元2的压缩机20的制冷剂喷出管25与切换单元3的辅助压缩机30的制冷剂喷出管34的连通隔断,因此,与供应给进行供暖运转的室内单元4D的辅助压缩机30的喷出压力相比,能够将压缩机20的喷出压力抑制得低,从而能够实现该压缩机20的作功量(消耗功率)的减少。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单元3具备四通阀31作为切换阀,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组合设置电磁开闭阀的结构代替四通阀31。另外,切换单元3将四通阀31收容在单元箱体32内,但是也可以将该四通阀31设置在单元箱体32的外部。

Claims (6)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室外单元,该室外单元具备压缩机、四通阀及室外换热器;
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与从该室外单元延伸的气管及液管这两根单元间配管连接,且具备使该气管择一地与高压气管和低压气管分支连接的切换阀、制冷剂吸入管连接到所述低压气管且制冷剂喷出管连接到所述高压气管的辅助压缩机;
多台室内单元,该多台室内单元具备室内换热器,该室内换热器的一端择一地与所述高压气管和所述低压气管分支连接,另一端经由液体分支管与所述液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阀是具有四个口的单向的四通阀,在该四通阀的第一口连接有所述气管,在第二口连接有所述高压气管,在第三口连接有所述低压气管,在第四口经由具有开度调节阀的连结管连接有所述制冷剂吸入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单元接近所述室内单元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吸入管连接有在所述辅助压缩机和所述切换阀之间分支出的制冷剂吸入分支管,该制冷剂吸入分支管的另一端经由开度调节阀与所述液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单元的所述辅助压缩机具备所述室外单元的压缩机的至少一半的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各室内单元以制冷为主体而实施冷暖混合运转时,所述切换阀将所述室外单元的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管与所述切换单元的辅助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管的连通隔断。
CN2010102688130A 2009-08-31 2010-08-30 空气调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3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0326 2009-08-31
JP2009200326A JP5465491B2 (ja) 2009-08-31 2009-08-31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3750A true CN102003750A (zh) 2011-04-06
CN102003750B CN102003750B (zh) 2013-01-30

Family

ID=43811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881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3750B (zh) 2009-08-31 2010-08-30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65491B2 (zh)
CN (1) CN10200375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88362A (zh) * 2015-11-09 2016-05-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84392A (zh) * 2017-06-14 2018-12-25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8862B2 (ja) * 2016-10-28 2020-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2933A (en) * 1989-04-14 1990-04-03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means for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a heating cycle
CN1469084A (zh) * 2002-06-12 2004-01-21 Lg������ʽ���� 多型空调器及其操作方法
JP2005282889A (ja) * 2004-03-29 2005-10-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調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01028872Y (zh) * 2007-04-23 2008-02-27 朱大金 二十四小时提供免费高温热水的中央空调系统
WO2008062769A1 (en) * 2006-11-21 2008-05-29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77459B2 (ja) * 1990-05-11 1998-07-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036310B2 (ja) * 1992-08-01 2000-04-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による多温度生成回路
JP4909093B2 (ja) * 2007-01-11 2012-04-04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2933A (en) * 1989-04-14 1990-04-03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means for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a heating cycle
CN1469084A (zh) * 2002-06-12 2004-01-21 Lg������ʽ���� 多型空调器及其操作方法
JP2005282889A (ja) * 2004-03-29 2005-10-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調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WO2008062769A1 (en) * 2006-11-21 2008-05-29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CN201028872Y (zh) * 2007-04-23 2008-02-27 朱大金 二十四小时提供免费高温热水的中央空调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88362A (zh) * 2015-11-09 2016-05-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84392A (zh) * 2017-06-14 2018-12-25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65491B2 (ja) 2014-04-09
JP2011052865A (ja) 2011-03-17
CN102003750B (zh) 2013-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75344B (zh) 一种寒冷地区用多联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8109111B2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ntermediate-pressure refrigerant gas-liquid separator for performing refrigeration cycle
CN100453924C (zh) 空调裝置
CN107178833B (zh) 热回收外机系统和空调系统
CN107860151B (zh) 热泵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1223405B (zh) 冷冻装置
US10401064B2 (en) Heat pump and flow path switching apparatus
CN100375874C (zh) 过冷却装置
CN201387176Y (zh) 低温增焓型空调器或热泵热水器
CN102003749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00383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7975869B (zh) 空调系统
CN102003751B (zh) 空气调和装置
CN10200375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10078165A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210832603U (zh) 空调器
CN11271010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8779748U (zh) 空调系统
CN108375255B (zh) 空调器系统
CN203083058U (zh) 空调器
CN214841173U (zh) 一种双四通阀多联机的水力模块
CN112361634B (zh) 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制冷控制方法及制冷设备
CN11271010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0832602U (zh) 空调器
CN209944565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Termination date: 201908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