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44565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44565U CN209944565U CN201920810283.4U CN201920810283U CN209944565U CN 209944565 U CN209944565 U CN 209944565U CN 201920810283 U CN201920810283 U CN 201920810283U CN 209944565 U CN209944565 U CN 2099445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air conditioner
- heat exchanger
- liquid
- dehumidif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8236 heat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400 supply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室外换热器,室内单元包括除湿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空调器还包括:排出管,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排出管、室外换热器、除湿节流调节装置、除湿换热器的液侧配管,以及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室内单元还包括再热换热器、再热节流调节装置;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和从排出管分岔出的分岔管,高低压配管将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再热换热器和分岔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高低压配管分别与分岔管和低压吸入管连通,在分岔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在低压吸入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空调器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天气的复杂性,使得空调器同时需要具备多种功能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人们为了克服湿度非常高的天气,需要空调器具有除湿功能。但现有具有除湿功能的空调器,在由恒温除湿模式切换至其它模式的过程中,由于冷媒系统设计不够合理,使得切换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靠,不利于对空调器的稳定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省电、可靠的实现包括恒温除湿模式在内的模式切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内单元包括除湿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除湿换热器的液侧配管,以及连接所述除湿换热器与所述低压吸入管的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再热换热器、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和用于将所述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和从所述排出管分岔出的分岔管,所述高低压配管将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再热换热器和所述分岔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联通管,所述联通管的一端与所述高低压配管连通,另一端与气侧配管连通,或者与低压吸入管连通,在分岔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在联通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高低压配管、分岔管和联通管连接于第一连接处。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设置在第一连接处,使得高低压配管分别连通联通管和分岔管,并且可以分别控制联通管和分岔管的通断;所述三通阀替换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经济器;所述经济器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第一交叉点之间的液侧配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可选地,回流管与中压吸入口之间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回流管或者第一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低压吸入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回流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通。
可选地,所述回流管通过低压吸入管与气液分离器连通,回流管与低压吸入管之间的第二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经济器内设置有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第一冷媒流路的两端分别与经济器两端的液侧配管连通;第二冷媒流路的一端通过取液管与液侧配管连通,另一端通过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在所述取液管上设置有取液节流阀。
可选地,所述室外单元还包括第一切换器,该第一切换器能在第一切换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一切换器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器使所述液侧配管与所述吸入管连通并使所述气侧配管与所述排出管连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器使所述液侧配管与所述排出管连通并使所述气侧配管与所述吸入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从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二交叉点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室内单元,所述多个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
可选地,在排出管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述高低压配管分别与分岔管和联通管连通,其中,联通管与低压吸入管或者气侧配管连通,在分岔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在低压吸入管或者联通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即通过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来来控制高低压配管和分岔管,高低压配管和联通管(低压吸入管、气侧配管)之间的通断;由于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为单独的控制阀,相较于四通阀来说,结构更加简单,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另外,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可以为电磁阀;电磁阀在液态冷媒进入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稳定、可靠的工作,而四通阀中,如果进入液态冷媒,将影响其工作的稳定性,因此,使用独立的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可以提高空调器运行以及状态切换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经济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恒温除湿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恒温除湿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单元冷量总需求大于热量总需求的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单元冷量总需求等于热量总需求的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单元冷量总需求小于热量总需求的示意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空调器恒温除湿模式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室外单元 | 110 | 压缩机 |
111 | 排出管 | 112 | 分岔管 |
120 | 气液分离器 | 131 | 第一切换器 |
132 | 第二切换器 | 133 | 第一控制阀 |
134 | 单向阀 | 140 | 液侧配管 |
141 | 室外侧换热器 | 142 | 室外侧节流调节装置 |
143 | 经济器 | 144 | 取液节流阀 |
145 | 取液管 | 146 | 回流管 |
147 | 第二连通管 | 148 | 第一连通管 |
149 | 第二控制阀 | 150 | 气侧配管 |
160 | 高低压配管 | 170 | 辅助支管 |
171 | 过滤器 | 172 | 毛细管 |
200 | 室内单元 | 210 | 再热换热器 |
220 | 除湿换热器 | 230 | 再热节流调节装置 |
240 | 除湿节流调节装置 | 250 | 第二连接管 |
260 | 第一连接管 | 211 | 第一交叉点 |
212 | 第二交叉点 | P | 排气口 |
M | 中压吸气口 | S | 低压吸气口 |
113 | 低压吸入管 | 310 | 第三控制阀 |
320 | 第四控制阀 | 330 | 第五控制阀 |
143a | 第一冷媒流路 | 143b | 第二冷媒流路 |
114 | 联通管 | Q | 第一连接处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以下将主要描述空调器的具体结构。
参照图1至图8,首先介绍空调器的整个管路结构和部件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空调器包括室外单元100和室内单元200,所述室外单元100包括增焓压缩机110构和室外换热器141,所述室内单元200包括除湿换热器220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40;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110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111,与所述压缩机110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113,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111、所述室外换热器141、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40、所述除湿换热器220的液侧配管140,以及连接所述除湿换热器220与所述低压吸入管113的气侧配管150,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室内单元200还包括再热换热器210、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30和用于将所述室内单元200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160和从所述排出管111分岔出的分岔管112,所述高低压配管160将所述液侧配管140的第一交叉点211、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30、所述再热换热器210和所述分岔管112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211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4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41之间。
其中,热循环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为风轮,风轮转动将与初始换热器和再热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输送至室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热循环装置还可以为水循环装置,除湿换热器和再热换热器通过在水循环装置中流动的循环水将热量或者冷量送入室内。
在上述管路的基础上,空调器的除湿换热器220制冷,再热换热器210制热,如此可以实现恒温除湿。其中,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40包括除湿节流阀,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30包括再热节流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单元100还包括第一切换器131,该第一切换器131能在第一切换器131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一切换器131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器131使所述液侧配管140与所述吸入管连通并使所述气侧配管150与所述排出管111连通,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器131使所述液侧配管140与所述排出管111连通并使所述气侧配管150与所述吸入管连通。
通过第一切换器131的设置,在第一切换状态下,空调器处于加热状态,即除湿换热器220和再热换热器210同时制热;在第二切换状态下,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状态。第一切换器131可以为四通阀。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切换器132,该第二切换器132能在第二切换器132的第三切换状态与第四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第三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切换器132使所述高低压配管160与所述分岔管112连通,在所述第四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切换器132使所述高低压配管160与所述吸入管连通。
通过第二切换器132的设置,在第三切换状态下,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状态;在第四切换状态下,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即除湿换热器220和再热换热器210同时制冷。第二切换器132可以为四通阀。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30包括再热节流阀,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40包括除湿节流阀。与第二切换器132连接的还有辅助支管170,当高低压配管160与分岔管112连通时,辅助支管170与吸入管连通;当高低压配管160与低压吸入管113连通时,辅助支管170连通低压吸入管113和分岔管112。辅助支管170上设置有过滤器171和毛细管172。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切换器131和第二切换器132可以同时存在,使得空调器可以在恒温除湿、单加热、单制冷三种状态下切换。
为了更好的调节室外换热器141的过冷度,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室外侧节流调节装置142,所述室外侧节流调节装置142位于所述经济器143和所述室外侧换热器141之间的液侧配管140上。室外侧节流调节装置142包括室外节流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降低液侧配管140上冷媒压力的损失,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单向阀134,所述第一单向阀134与所述室外侧节流调节装置142并联设置。第一单向阀134导通的方向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需要设置,既可以设置为室外换热器141向第一交叉点211单向导通,也可设置为第一交叉点211向室外换热器141单向导通,以前者为例。在不需要进行节流时,尽量通过单向阀134导通,当需要节流时打开室外侧节流调节装置142。室外侧节流调节装置142可以为电磁节流阀。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室外侧节流调节装置为大口径的节流阀时,可以不设置第一单向阀;当室外侧节流调节装置为小口径的节流阀时,尽量的设置第一单向阀来缓解节流装置内的压力,进而保护节流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空调器在低温下制热的能力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经济器143;所述经济器143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41和第一交叉点211之间的液侧配管140上,所述经济器143的回流管146与所述压缩机110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回流管146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所述回流管146可以仅仅包括回流管本体,也可以包括回流管本体和第一连通管148,第一连通管148的一端与回流管本体连通,另一端与压缩机110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所述回流管146上或者回流管146与压缩机110的中压吸入口之间的第一连通管148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33。此时的压缩机110为喷气增焓压缩机110,具有低压吸入口和中压吸入口。
经济器143本身具有节流功能,所述经济器143内设置有第一冷媒流路143a和第二冷媒流路143b,第一冷媒流路143a的两端分别与经济器143两端的液侧配管140连通;第二冷媒流路143b的一端通过取液管145与液侧配管140连通,另一端通过回流管146与压缩机110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在所述取液管145上设置有取液节流阀144。第一冷媒流体的一端与经济器143的冷媒入口连通,另一端与经济器143的冷媒出口连通。取液管145的一端与液侧配管140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143b连通,回流管146的一端与压缩机110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143b连通。
如此,压缩机110排气经过第一切换器131和第二切换器132切换后,分别进入再热换热器210和除湿换热器220进行制热,从再热换热器210和除湿换热器220出来的液态冷媒进入经济器143后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直接经过室外侧节流调节装置142(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外换热器141蒸发吸热,第二部分经过取液节流阀144(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后经过取液管145再进入经济器143吸热蒸发,蒸发后的中压饱和蒸汽经过回流管146,第一控制阀133和连接管148进入压缩机110的中压吸气口,与压缩机110的低压吸气口的冷媒混合后一起压缩,解决了低温环境下冷媒流量小,回气压力低,压缩比高等问题,提高了低温制热量和系统的可靠性。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在室外环境温度低温时,通过喷气增焓压缩机110和经济器143的系统设计,增加压缩机110低温环境下的冷媒吸气量,进而提高低温制热量,同时降低低温环境下的压缩比,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取液效果,所述取液管145的流入端与经济器143和室外换热器141之间的液侧配管140连通,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取液管145的流入端也可以经济器143和第一交叉点211之间的液侧配管140连通。即冷媒从经济器143的冷媒流出端流入,如此,有利于提高取液的可靠性。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汽液两相态的冷媒在经过室内节流装置时产生难听的异音,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气液分离器120和经济器143,所述气液分离器120设置在低压吸入管113上;所述经济器143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41和第一交叉点211之间的液侧配管140上,所述经济器143的回流管146与所述气液分离器120连通。回流管146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所述回流管146可以仅仅包括回流管本体,也可以包括回流管本体和第二连通管147,第二连通管147的一端与回流管本体连通,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120连通。
为了便于控制,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回流管146通过低压吸入管113与气液分离器120连通,所述回流管146或者回流管146与低压吸入管113之间的第二连接管147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149。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三管制除湿再热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带经济器143的系统设计,通过控制带经济器143系统设计回路中的取液节流阀144(电子膨胀阀),进一步降低室外换热器141出口的冷媒冷凝温度,提高过冷度,使冷媒完全冷凝为液态,液态冷媒经过室内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内换热器吸热蒸发,经过室内节流装置的冷媒为全液态时,可以解决气液两相态产生的冷媒异音。
压缩机110排气经过第一切换器131切换后,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141进行冷凝换热,从室外换热器141出来的气液两相态中温高压冷媒进入经济器143后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经过取液节流阀144节流降压后经过取液管145再进入经济器143吸热蒸发,蒸发后的气态冷媒经过回流管146,第二控制阀149(电磁阀)和连接管147进入气液分离器120后和经过室内换热器吸热蒸发后的气态冷媒混合后一起进入压缩机110吸气口,第二部分从经济器143进一步冷凝换热后,气液两相态冷媒变成为纯液态冷媒,该部分纯液态冷媒流到室内,经过除湿节流阀和再热节流阀节流降压后分别进入除湿换热器220和再热换热器210进行吸热蒸发。由于进入除湿调节阀和再热调节阀(电子膨胀阀)的冷媒状态从气液两相态变成了纯液态,从而解决了气液两相态冷媒经过节流装置所产生的冷媒异音问题。
本实施例中,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降低室外换热器141出口的冷媒冷凝温度,提高过冷度,使冷媒从气液两相态完全冷凝为液态,液态冷媒经过室内电子膨胀阀(除湿节流阀和再热节流阀)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内换热器吸热蒸发,经过室内节流装置(除湿节流阀和再热节流阀)的冷媒为全液态时,可以解决气液两相态冷媒经过节流装置所产生的冷媒异音问题,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流管146通过不同的连通管分别连通压缩机110的中压吸入口和气液分离器120,此时,两连通管(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上分别设置第一控制阀133(靠近压缩机110)和第二控制阀149(靠近气液分离器120)。此时的回流管包括回流管本体和两根连通管。在制热模式下,关闭第二控制阀149,打开第一控制阀133,使冷媒流入压缩机110,以提高制热能力;在制冷模式或者恒温除湿模式下,关闭第一控制阀133,打开第二控制阀149,以消除异音。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特殊的工况需要,也可以关闭第二控制阀149,打开第一控制阀133。如此设置,使得空调器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对第一控制阀133和第二控制阀149进行调节,从而在制热模式下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力,在制冷和恒温除湿模式下降低噪音。
关于压缩机110和经济器143的具体连接,压缩机110为喷气增焓压缩机110,该压缩机110除了常规的高压排气口P,低压吸气口S,还有中压吸气口M(即为蒸汽喷射口),中压的冷媒蒸汽通过蒸汽喷射口进入压缩机110,以增加冷媒的有效流量。
经济器143的a口和室外换热器141的一端连接,经济器143的b口和第二交叉点212连接,经济器143的c口和取液管145连接,经济器143的d口和回流管146连接,取液节流阀144串接在取液管145上,第一控制阀133串接在连接管上,第二控制阀149串接另一连接管上,连接管的一端和压缩机110的中压吸气口M连接,另一连接管和气液分离器120进口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室内单元200,各个室内单元200所包括的换热器形式可以不同,如可以包括带恒温除湿功能内机(同时具有除湿换热器220和再热换热器210)、普通的制冷/制热内机(只具有一个换热器270和对应的节流装置280),以及带转换装置的可自由切换制冷或制热状态的内机,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空调器可以同时进行恒温除湿、制冷、制热等混合运行。
具体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从所述液侧配管140的第二交叉点212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260,以及从所述气侧配管150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250,所述第二交叉点212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4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41之间,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室内单元200,所述多个室内单元200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260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5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切换器132的可靠性,第二切换器132不使用四通阀,而是利用两个电磁阀来控制。具体地,所述高低压配管160与分岔管112连通,并且与低压吸入管113或者气侧配管150连通,在分岔管112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310,高低压配管160通过联通管114与低压吸入管113连通或者与气侧配管连通,联通管114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320。值得说明的是,联通管114远离高低压配管160的一端既可以与第一切换器131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气侧配管150连通,也可以与第一切换器131与气液分离器之间的气侧配管150连通。由于第三控制阀310和第四控制阀320为单独的控制阀,相较于四通阀来说,结构更加简单,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另外,第三控制阀310和第四控制阀320可以为电磁阀。电磁阀在液态冷媒进入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稳定、可靠的工作,而四通阀中,如果进入液态冷媒,将影响其工作的稳定性,因此,使用独立的第三控制阀310和第四控制阀320可以提高空调器运行以及状态切换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值得说明的是,第三控制阀310和第四控制阀320,可以根据实际的工况需求来设置其断电时的状态。以第三控制阀310为例,在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第三控制阀310维持常开状态的时间较长,此时,可以选择第三控制阀310为常开阀,也即在断电状态下,就可以完成其大部分的工作,只有在需要切换第三控制阀310的状态时,才需要对其上电;同理,若第三控制阀310维持常闭的时间长,则选择其为常闭阀。如此,有利用降低第二切换器132(包括第三控制阀310)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从而有利于对能量的合理利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管路结构,所述高低压配管160、分岔管112和低压吸入管113连接于第一连接处Q,当然,低压吸入管113可以通过联通管114与其它两管连通。此时,可以在第一连接处Q设置一个三通阀来代替两个二通阀。三通阀实现高低压配管160分别与联通管114和分岔管连通,并且可以分别控制联通管114和分岔管的通断,如此,有利于提高高低压配管160、联通管114和分岔管112连接的便捷性。
制冷模式:
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管111排出,依次经过第一切换器131、液侧配管140、室外侧换热器以及经济器,然后分别进入到蒸发换热器和除湿换热器中进行制冷。一部分从除湿换热器流出,经过气侧配管150和第一切换器1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没有),流入气液分离器;另一部分则从蒸发换热器流出,经过高低压配管160后进入到联通管114,当联通管114与低压吸入管连通时,冷媒从通过低压吸入管113进入气液分离器;当联通管114与气侧配管150连通时,冷媒通过联通管114流入到气侧配管150内,并通过气侧配管150流入到气液分离器内。此过程中,第三控制阀310关闭,第四控制阀320打开。
制热模式:
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管111排出,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切换器1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没有)、气侧配管150然后进入到除湿换热器进行制热,从除湿换热器流出后进入到液侧配管140;另一部分依次经过分岔管112和高低压配管160进入到再热换热器进行加热,从再热换热器流出后进入到液侧配管140,经过经济器、室外侧换热器、第一切换器131后流入到气液分离器。此过程中,第三控制阀310打开,第四控制阀320关闭。
恒温除湿模式:
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管111排出,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切换器1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没有)、液侧配管140、室外侧换热器以及经济器,然后进入到除湿换热器中进行制冷,然后经过气侧配管150、第一切换器131流入到气液分离器中。另一部分依次经过分岔管112和高低压配管160进入到再热换热器进行制热,然后流入到除湿换热器进行制冷。此过程中,第三控制阀310打开,第四控制阀320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用于为地暖供水或者为人们制备生活用水。
空调器还包括地暖模块时,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水箱以及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地暖水流管;所述换热水箱内设置有地暖换热器,所述地暖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与高低压配管连通,冷媒出口与液侧配管连通,并且在气侧配管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地暖水管可以埋设于地面或者墙壁当中,地暖水管与换热水箱连通,换热水箱中的水可以在地暖水管中循环,使得地暖水管中的水温与换热水箱中的水温相当。地暖换热器在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时,与换热水箱中的水进行换热,加热水箱中的冷水;地暖换热器在低压的冷媒经过时,与换热水箱中的水进行换热,对换热水箱中的水进行降温。当地暖换热器工作时,可以选择性的关闭第六控制阀(需要高效加热地暖时关闭),此时,室外单元主要为地暖换热器进行服务,以提高地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从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二交叉点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水处理装置,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水换热器和水容器,所述水换热器用于对所述水容器中的水进行加热或者制冷,所述水换热器与所述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水换热器对水容器中的水进行加热或者制冷,当然,水容器可以有多个,水换热器也可以为多个,并且并列设置,如此,可以实现一个水容器盛放热水,另一个水容器盛发冷水,使得冷水和热水可以同时供应。当需要制热水时,使水换热器内通过高温的冷媒,以使热能传递给容器中的水;当需要制冷水时,使水换热器中通过低温的冷媒,以使冷能传递给容器中的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内单元包括除湿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除湿换热器的液侧配管,以及连接所述除湿换热器与所述低压吸入管的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再热换热器、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和用于将所述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和从所述排出管分岔出的分岔管,所述高低压配管将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再热换热器和所述分岔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联通管,所述联通管的一端与所述高低压配管连通,另一端与气侧配管连通,或者与低压吸入管连通,在分岔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在联通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低压配管、分岔管和联通管连接于第一连接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设置在第一连接处,使得高低压配管分别连通联通管和分岔管,并且可以分别控制联通管和分岔管的通断;所述三通阀替换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经济器;所述经济器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第一交叉点之间的液侧配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回流管与中压吸入口之间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回流管或者第一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低压吸入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回流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通过低压吸入管与气液分离器连通,回流管与低压吸入管之间的第二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经济器内设置有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第一冷媒流路的两端分别与经济器两端的液侧配管连通;第二冷媒流路的一端通过取液管与液侧配管连通,另一端通过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在所述取液管上设置有取液节流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还包括第一切换器,该第一切换器能在第一切换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一切换器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器使所述液侧配管与所述吸入管连通并使所述气侧配管与所述排出管连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器使所述液侧配管与所述排出管连通并使所述气侧配管与所述吸入管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从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二交叉点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室内单元,所述多个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排出管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10283.4U CN209944565U (zh) | 2019-05-30 | 2019-05-30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10283.4U CN209944565U (zh) | 2019-05-30 | 2019-05-30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44565U true CN209944565U (zh) | 2020-01-14 |
Family
ID=69134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10283.4U Active CN209944565U (zh) | 2019-05-30 | 2019-05-30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94456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13474A (zh) * | 2019-05-30 | 2020-12-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539455A (zh) * | 2020-12-18 | 2021-03-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539457A (zh) * | 2020-12-18 | 2021-03-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577103A (zh) * | 2020-12-18 | 2021-03-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2019
- 2019-05-30 CN CN201920810283.4U patent/CN20994456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13474A (zh) * | 2019-05-30 | 2020-12-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539455A (zh) * | 2020-12-18 | 2021-03-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539457A (zh) * | 2020-12-18 | 2021-03-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577103A (zh) * | 2020-12-18 | 2021-03-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05102B (zh) | 空调系统 | |
CN209944565U (zh) | 空调器 | |
CN107178833B (zh) | 热回收外机系统和空调系统 | |
CN112013472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013471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832604U (zh) | 空调器 | |
CN210832605U (zh) | 空调器 | |
CN112013515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210832213U (zh) | 空调器 | |
CN208901671U (zh) | 一种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 | |
CN112728800A (zh) | 空调器 | |
CN210832603U (zh) | 空调器 | |
CN112710100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9944564U (zh) | 空调器 | |
CN209944563U (zh) | 空调器 | |
CN210832268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832381U (zh) | 空调系统 | |
CN112797675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177490U (zh) | 空调器 | |
CN112013473A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112013474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710101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832602U (zh) | 空调器 | |
CN206514563U (zh) | 空调系统单元及空调系统 | |
CN214249789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