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0237B - 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0237B
CN101990237B CN200910160687.4A CN200910160687A CN101990237B CN 101990237 B CN101990237 B CN 101990237B CN 200910160687 A CN200910160687 A CN 200910160687A CN 101990237 B CN101990237 B CN 1019902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block
mobile terminal
head
relay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06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0237A (zh
Inventor
袁明
杨瑾
毕峰
梁枫
吴栓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091016068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902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90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0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0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02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此方法包括:演进的节点B与中继站之间进行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时,构造聚合数据传输块,聚合数据传输块包括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以及与各数据传输块一一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用于指示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此移动终端的标识;演进的节点B或中继站对此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后发送,并在接收到聚合数据传输块后根据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数据传输块头部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本发明可节省控制信令的开销,减少中继站盲检测次数和数据的传输时延,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引入中继站(Relay Station,简称RS)后演进的节点B与中继站之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未来无线通信或蜂窝系统要求增加覆盖范围,支持更高速率传输,这对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系统建造和维护的费用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传输速率及通信距离的增加,电池的耗能问题也变得突出,而且未来的无线通信将会采用更高频率,由此造成的路径损耗衰减更加严重。为了增加高数据速率、组移动性、临时网络部署的覆盖范围,提高小区边缘的吞吐量,以及为蜂窝系统的覆盖漏洞内的用户提供服务,无线通信系统中引入了中继(Relay)技术,因此中继技术被视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4G)的一项关键技术。
在引入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如图1所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 B,简称eNB)与中继站(Relay Station,简称RS)之间的链路称为中继链路(Backhaul Link,也称为回程链路),中继站与其覆盖范围下的中继移动终端(Relay-User Equipment,简称R-UE)之间的链路称为接入链路(Access Link),演进的节点B与其覆盖范围下的用户终端(UserEquipment,简称UE)之间的链路称之为直传链路(Direct Link)。
在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中,当每个UE的数据经过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层、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 Control)层传输,最终到达物理层入口时,分别只对应一个传输块(Transport Block,简称TB),进而完成该TB的一系列物理层过程。其中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信道编码,物理层混合自动重传(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信道交织,加扰,调制,层映射和预编码,最后映射到时频资源和天线端口,如图2所示。
在系统中引入了中继站后,进行数据的下行传输时,演进的节点B要给中继站发送该中继站覆盖下所有移动终端的传输块,上行传输时,中继站要给演进的节点B转发其下属移动终端上传的所有传输块。如果仍然沿用LTE系统中的方法,即每个移动终端的传输块独立传输的话,不但会给控制信令带来巨大的开销,而且中继链路的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还增加了中继站盲检测的次数,增加了传输时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节省了控制信令开销,减少中继站盲检测次数和数据的传输时延,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演进的节点B与中继站之间进行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时,构造聚合数据传输块,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包括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以及与各数据传输块一一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用于指示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此移动终端的标识;所述演进的节点B或所述中继站对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后发送;所述演进的节点B或所述中继站接收到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后,根据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数据传输块头部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所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采用以下两种组成方式中的一种:一,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长度域和格式域;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大小;格式域用于指示所述长度域的大小;二,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和长度域;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种类。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长度域和格式域;所述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所述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大小或种类;所述格式域用于指示所述长度域的大小。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所占用的比特数不是8的整数倍时,对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进行比特填充,使聚合数据传输块所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包含的内容中依次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每个移动终端的数据组包括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和数据传输块。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依次包括头部区域和传输块区域,头部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传输块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还包括结束标识符,用于指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否是所述头部区域中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演进的节点B或所述中继站对所述头部区域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后,再对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演进的节点B、中继站、中继站管理的移动终端,
所述演进的节点B包括聚合模块、物理层处理模块、发送模块、接收模块和拆分模块;所述中继站包括第一接收模块、聚合模块、物理层处理模块、发送模块、第二接收模块、拆分模块、转发模块;所述物理层处理模块用于对从聚合模块接收的数据进行物理层处理;所述物理层处理模块包括校验单元;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聚合模块,用于构造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将此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传送至物理层处理模块,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包括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以及与各数据传输块一一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用于指示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此移动终端的标识;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校验单元,用于对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发送模块,用于将从物理层处理模块获取的数据向所述中继站转发;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中继站发送的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传送至拆分模块;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拆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数据传输块头部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所述中继站的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各移动终端发送的数据传输块并发送至聚合模块;所述中继站的聚合模块,用于构造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将此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传送至物理层处理模块,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包括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以及与各数据传输块一一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用于指示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此移动终端的标识;所述中继站的校验单元,用于对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所述中继站的发送模块,用于将从物理层处理模块获取的数据向所述演进的节点B转发;所述中继站的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演进的节点B发送的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传送至拆分模块;所述中继站的拆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数据传输块头部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并转发至所述发送模块;所述中继站的发送模块,用于将各数据传输块分别发送至此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所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采用以下两种组成方式中的一种:一,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长度域和格式域;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大小;格式域用于指示所述长度域的大小;二,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和长度域;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种类。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长度域和格式域;所述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所述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大小或种类;所述格式域用于指示所述长度域的大小;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所占用的比特数不是8的整数倍时,对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进行比特填充,使聚合数据传输块所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聚合模块,还用于根据下述方法构造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包含的内容中依次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每个移动终端的数据组包括数据传输块头部和数据传输块;所述中继站的聚合模块,还用于根据下述方法构造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包含的内容中依次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每个移动终端的数据组包括数据传输块头部和数据传输块。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聚合模块,还用于根据下述方法构造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依次包括头部区域和传输块区域,头部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传输块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所述中继站的聚合模块,还用于根据下述方法构造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依次包括头部区域和传输块区域,头部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传输块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还包括结束标识符,用于指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否是所述头部区域中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
进一步地,上述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校验单元,还用于对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的头部区域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后,再对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所述中继站的校验单元,还用于对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的头部区域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后,再对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不仅大大节省控制信令的开销,减少中继站盲检测次数和数据的传输时延,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eNB和RN之间相对较好的链路质量,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并且采用压缩的C-RNTI,则可以进一步的降低开销。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引入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LTE系统中数据包在物理层的处理流程图;
图3是实施例中进行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的系统的结构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聚合数据传输块的构造方法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聚合数据传输块的构造方法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中对聚合数据传输块的头部区域进行校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实施例中进行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的系统包括演进的节点B、中继站、中继站管理的移动终端(图中以n个表示)。
演进的节点B的下行数据处理模块中包括聚合模块、物理层处理模块、发送模块;上行数据处理模块中包括接收模块和拆分模块;物理层处理模块用于对从聚合模块接收的数据进行物理层处理;物理层处理模块中包括校验单元;
中继站的上行数据处理模块中包括第一接收模块、聚合模块、物理层处理模块、发送模块;下行数据处理模块中第二接收模块、拆分模块、转发模块;物理层处理模块用于对从聚合模块接收的数据进行物理层处理;物理层处理模块也包括校验单元。
对上行数据的处理过程中,系统中各模块的功能描述如下:
中继站的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各移动终端发送的数据传输块并发送至聚合模块;
中继站的聚合模块,用于构造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将此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传送至物理层处理模块,此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包括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以及与此数据传输块一一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此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用于指示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此移动终端的标识;
中继站的校验单元,用于对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中继站的发送模块,用于将从物理层处理模块获取的数据向所述演进的节点B转发;
演进的节点B的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中继站发送的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传送至拆分模块;
演进的节点B的拆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
对下行数据的处理过程中,系统中各模块的功能描述如下:
演进的节点B的聚合模块,用于构造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将此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传送至物理层处理模块,此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包括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以及与此数据传输块一一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此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用于指示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此移动终端的标识;
演进的节点B的校验单元,用于对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演进的节点B的发送模块,用于将从物理层处理模块获取的数据向所述中继站转发;
中继站的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演进的节点B发送的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传送至拆分模块;
中继站的拆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并转发至所述发送模块;
中继站的发送模块,用于将各数据传输块分别发送至此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
演进的节点B的聚合模块构造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的方式与中继站的聚合模块构造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的方式相同,可以使用以下方式中的一种:
第一种方式,聚合数据传输块包含的内容中依次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每个移动终端的数据组包括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和数据传输块。
第二种方式,聚合数据传输块依次包括头部区域和传输块区域,头部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传输块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数据传输块头部还包括结束标识符,用于指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否是所述头部区域中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
演进的节点B或中继站采用第二种方式构造聚合数据传输块时,演进的节点B或中继站中的校验单元还用于对聚合数据传输块的头部区域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后,再对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以保证此聚合数据传输块的头部区域数据的安全性。
聚合数据传输块中数据传输块头部的组成结构可以是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1)数据传输块头部所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数据传输块头部采用以下两种组成方式中的一种:
1、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长度域和格式域;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占用的比特数;格式域用于指示所述长度域所占用的比特数。
2、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和长度域;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种类。
(2)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长度域和格式域;所述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所述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占用的比特数或种类;所述格式域用于指示所述长度域所占用的比特数;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所占用的比特数不是8的整数倍时,对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进行比特填充,使聚合数据传输块所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
区别于独立编码(即对每个移动终端的TB分别进行不同的CRC校验),本发明构造聚合数据传输块并采用联合编码方式(即将所有中继站覆盖下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组合在一起后总体进行一次CRC校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以及与此数据传输块一一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为每个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设置一个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用来指示其对应TB的长度及其所属R-UE的ID。因此,数据传输块头部中不仅需要指示其相应TB的长度,还需要指明该TB是属于那个移动终端的,即指明具体的移动终端标识。
对下行数据,构造聚合数据传输块的操作由演进的节点B完成,对于上行数据,构造聚合数据传输块的操作由中继站完成,具体实现方式相同,下面以对下行数据的处理过程为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
演进的节点B构造的聚合数据传输块包含的内容依次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每个移动终端的数据组包括数据传输块头部和数据传输块。
系统对下行数据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演进的节点B将所述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组合成一个聚合数据传输块;具体组合聚合数据传输块的方法包括: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设置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指示其对应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该数据传输块所属移动终端的标识;将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和数据传输块构成此移动终端的数据组,演进的节点B将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依次串联构成聚合数据传输块;例如,如图4所示,中继站下覆盖n个移动终端,n为大于零的正整数,第i个移动终端的数据组为第i个数据传输块头部(由Hi表示)与第i个数据传输块(由TBi表示)的集合,演进的节点B将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依次串联,成为内容为H1+TB1+H2+TB2……Hn+TBn的聚合数据传输块。
步骤2,演进的节点B对此聚合数据传输块进行CRC校验,统一进行物理层处理(包括信道编码、物理层混合式自动重送请求、信道交织、加扰、调制、层映射和预编码),映射到时频资源和天线端口,并向中继站发送;
步骤3,中继站接收后,根据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指示的内容,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下行数据传输块,并分别向各移动终端发送,流程结束。
步骤1中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设置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的格式有两种形式,具体说明如下:
1、固定大小的数据传输块头部
与媒体接入层(MAC)头部的格式类似,数据传输块头部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具体又分为以下两种。在系统中具体使用哪一种格式,由高层信令来通知。
1、1L域采用直接指示的方式
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即C-RNTI域、长度域即L域和格式域即F域。
C-RNTI域,用于指示该TB是所属于的移动终端的标识,如果沿用LTE系统的方式,则C-RNTI域需要占用16bits,如表1所示:
表1
考虑到中继站下属移动终端的个数相比于演进的节点B相对较少的情况,也可以设置C-RNTI所占用的比特为8,以减少信令开销,如表2所示。本发明不限于表1和表2限定的C-RNTI所占用的比特数,只要C-RNTI域能够唯一的标识出所属移动终端的ID即可。
表2
长度域(L域),用于指示相应TB的真实大小,即所占用的比特数;
格式域(即F域),用于指示相应的L域的大小,即L域占用的比特数。
涉及长期演进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以及长期演进增强无线技术(LTE-Advanced radio technology)的36.213协议(主要针对物理层过程的描述)中给出的TB大小表格中,最大的TB块为75376字节。如果TB头部中的L域指示的是TB的真实大小,那么L域最多需要17bits。F域需用2比特来指明相应L域的大小,具体如表3:
表3
  F域的取值   L域大小(bits)
  00   6
  01   14
  10   22
  11   保留
1、2L域采用间接指示的方式即指示TB的种类
数据传输块头部只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即C-RNTI域和长度域即L域。
C-RNTI域,用于指示该TB是所属于的移动终端的标识,如果沿用LTE系统的方式,则C-RNTI域需要占用16bits,如表4所示;
表4
考虑到中继站下属移动终端的个数相比于演进的节点B相对较少的情况,也可以设置C-RNTI所占用的比特为8,以减少信令开销,如表5所示。本发明不限于表4和表5限定的C-RNTI所占用的比特数,只要C-RNTI域能够唯一的标识出所属移动终端的ID即可。
表5
长度域(L域),8bits用于指示相应TB的种类;
36.213协议中给出的TB大小表格中总共包含27×110=2970个TB值,其中有很多TB值是相同的,尤其是当系统带宽越大时,TB值重复的次数就越多。其中,真正具有不同大小的TB种类只有176种。如果将TB种类和TB的真实大小进行一一对应的话,那么最多只需要8bits就足够指示出所有的TB真实大小了。因此,可以无需F域,直接用8bits的L域来指明相应TB的种类,再依据TB种类和TB真实大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获得TB的实际长度。其中,TB种类与TB真实大小的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2、可变大小的数据传输块头部
数据传输块头部占用的比特数是可变的,不固定为8的倍数。当数据传输块头部占用的比特数不是8的整数倍时,需对聚合数据传输块进行填充,将其补齐为8的整数倍。
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即C-RNTI域、长度域即L域和格式域即F域。如下表6所示:
表6
  C-RNTI   F   L
C-RNTI域,用于指示该TB是所属于的移动终端的标识,占用16bits或8bits。
长度域(L域),用于指示相应TB的大小,即所占用的比特数;
格式域(即F域),用于指示相应的L域的大小,即L域占用的比特数。
其中,F域用2bits来指示L的长度,L域可以指示TB真实大小,也可以指示TB的种类,以后者为例,如表7所示。
表7
  F域的取值   L域大小(bits)
  00   4
  01   5
  10   6
  11   7
F域的取值为“00”代表L的长度为4bits,即对应了第1-16个TB种类所对应的TB大小;F域的取值为“01”代表L的长度为5bits,对应第17-48个TB种类所对应的TB大小;F域的取值为“10”代表L的长度为6bits对应第49-112个TB种类所对应的TB大小;F域的取值为“11”代表L的长度为7bits对应第113-176个TB种类所对应的TB大小,具体如下述对应关系所示。
实施例二:
步骤1,演进的节点B将所述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组合成一个聚合数据传输块;具体组合聚合数据传输块的方法包括: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设置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指示其对应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该数据传输块所属移动终端的标识;如图5所示,聚合数据传输块依次包括头部区域和传输块区域,头部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传输块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例如,中继站下覆盖n个移动终端,n为大于零的正整数,第i个移动终端的数据组为第i个数据传输块头部(由Hi表示)与第i个数据传输块(由TBi表示)的集合,演进的节点B将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依次串联,成为内容为H1+H2……+Hn+TB1+TB2+……TBn的聚合数据传输块。
步骤2,演进的节点B对此聚合数据传输块进行CRC校验,统一进行物理层处理(包括信道编码、物理层混合式自动重送请求、信道交织、加扰、调制、层映射和预编码),映射到时频资源和天线端口,并向中继站发送;
步骤3,中继站接收后,根据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指示的内容,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下行数据传输块,并分别向各移动终端发送,流程结束。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块头部的准确接收,还可以对所有串联在一起的TBheaders,即Hi,i=1…n进行一次CRC校验后,再对整个聚合传输块进行统一的CRC校验,如图6所示,图中的CRCh就是Hi,i=1…n对应的CRC校验。
步骤1中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设置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的格式有两种形式,具体说明如下:
1、固定大小的数据传输块头部
与媒体接入层(MAC)头部的格式类似,数据传输块头部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具体又分为以下两种
2、1L域采用直接指示的方式
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即C-RNTI域、长度域即L域和格式域即F域、结束域即END域。
C-RNTI域,用于指示该TB是所属于的移动终端的标识,如果沿用LTE系统的方式,则C-RNTI域需要占用16bits,如表8所示:
表8
考虑到存在中继站下属移动终端的个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也可以设置C-RNTI所占用的比特为8,如表9所示。本发明不限于表8和表9限定的C-RNTI所占用的比特数,只要C-RNTI域能够唯一的标识出所属移动终端的ID即可。
表9
长度域(L域),用于指示相应TB的真实大小,即所占用的比特数;
格式域(即F域),用于指示相应的L域的大小,即L域占用的比特数。
结束域(即END域),占用1比特,用于指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否是头部区域的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为“1”表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头部区域的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为“0”表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不是头部区域的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
2、2L域采用间接指示的方式即指示TB的种类
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即C-RNTI域,长度域即L域和结束域即END域。
C-RNTI域,用于指示该TB是所属于的移动终端的标识,如果沿用LTE系统的方式,则C-RNTI域需要占用16bits,如表10所示;
表10
考虑到中继站下属移动终端的个数相比于演进的节点B相对较少的情况,也可以设置C-RNTI所占用的比特为8,以减少信令开销,如表11所示。本发明不限于表10和表11限定的C-RNTI所占用的比特数,只要C-RNTI域能够唯一的标识出所属移动终端的ID即可。
表11
长度域(L域),用于指示相应TB的种类;TB种类和TB真实大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参见实施例一中的图。
结束域(即END域),占用1比特,用于指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否是头部区域的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为“1”表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头部区域的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为“0”表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不是头部区域的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
这里由于END域占用了1bit,L域只有7bits是可用的,此时便无法指示出全部的176种TB种类,因此当L域采用间接指示的方式时,L域的长度为15bits。
2、可变大小的数据传输块头部
数据传输块头部占用的比特数是可变的,不固定为8的倍数。当数据传输块头部占用的比特数不是8的整数倍时,需对聚合数据传输块进行填充,将其补齐为8的整数倍。
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即C-RNTI域、长度域即L域和格式域即F域、结束域即END域。如下表12所示:
表12
  C-RNTI   F   END   L
C-RNTI域,用于指示该TB是所属于的移动终端的标识,占用16bits或8bits。
长度域(L域),用于指示相应TB的大小,即所占用的比特数;
格式域(即F域),用于指示相应的L域的大小,即L域占用的比特数。
结束域(即END域),占用1比特,用于指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否是头部区域的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为“1”表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头部区域的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为“0”表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不是头部区域的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
其中,F域和L域的指示格式可以沿用实例一中可变大小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的格式。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演进的节点B与中继站之间进行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时,将所述中继站覆盖下的所有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组合在一起构造聚合数据传输块,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包括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以及与各数据传输块一一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用于指示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此移动终端的标识;所述演进的节点B或所述中继站对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后发送;
所述演进的节点B或所述中继站接收到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后,根据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数据传输块头部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所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采用以下两种组成方式中的一种:
一,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长度域和格式域;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大小;格式域用于指示所述长度域的大小;
二,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和长度域;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种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长度域和格式域;所述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所述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大小或种类;所述格式域用于指示所述长度域的大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所占用的比特数不是8的整数倍时,对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进行比特填充,使聚合数据传输块所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
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包含的内容中依次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每个移动终端的数据组包括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和数据传输块。
6.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依次包括头部区域和传输块区域,头部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传输块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还包括结束标识符,用于指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否是所述头部区域中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演进的节点B或所述中继站对所述头部区域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后,再对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9.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演进的节点B、中继站、中继站管理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演进的节点B包括聚合模块、物理层处理模块、发送模块、接收模块和拆分模块;所述中继站包括第一接收模块、聚合模块、物理层处理模块、发送模块、第二接收模块、拆分模块、转发模块;所述物理层处理模块用于对从聚合模块接收的数据进行物理层处理;所述物理层处理模块包括校验单元;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聚合模块,用于将所述中继站覆盖下的所有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组合在一起构造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将此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传送至物理层处理模块,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包括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以及与各数据传输块一一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用于指示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此移动终端的标识;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校验单元,用于对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发送模块,用于将从物理层处理模块获取的数据向所述中继站转发;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中继站发送的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传送至拆分模块;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拆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数据传输块头部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
所述中继站的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各移动终端发送的数据传输块并发送至聚合模块;
所述中继站的聚合模块,用于将所述中继站覆盖下的所有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组合在一起构造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将此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传送至物理层处理模块,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包括中继站覆盖下的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以及与各数据传输块一一对应的数据传输块头部;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用于指示此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的长度以及此移动终端的标识;
所述中继站的校验单元,用于对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所述中继站的发送模块,用于将从物理层处理模块获取的数据向所述演进的节点B转发;
所述中继站的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演进的节点B发送的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并传送至拆分模块;
所述中继站的拆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中各数据传输块头部解析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并转发至所述发送模块;
所述中继站的发送模块,用于将各数据传输块分别发送至此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所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采用以下两种组成方式中的一种:
一,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长度域和格式域;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大小;格式域用于指示所述长度域的大小;
二,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和长度域;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种类。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包括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长度域和格式域;所述小区无线网络临时识别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所属的移动终端的标识;所述长度域用于指示与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对应的数据传输块的大小或种类;所述格式域用于指示所述长度域的大小;
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所占用的比特数不是8的整数倍时,对所述聚合数据传输块进行比特填充,使聚合数据传输块所占用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聚合模块,还用于根据下述方法构造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包含的内容中依次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每个移动终端的数据组包括数据传输块头部和数据传输块;
所述中继站的聚合模块,还用于根据下述方法构造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包含的内容中依次为各移动终端的数据组,每个移动终端的数据组包括数据传输块头部和数据传输块。
13.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聚合模块,还用于根据下述方法构造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依次包括头部区域和传输块区域,头部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传输块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
所述中继站的聚合模块,还用于根据下述方法构造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依次包括头部区域和传输块区域,头部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头部,传输块区域中依次包括各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块。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传输块头部还包括结束标识符,用于指示此数据传输块头部是否是所述头部区域中最后一个数据传输块头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演进的节点B的校验单元,还用于对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的头部区域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后,再对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所述中继站的校验单元,还用于对所述上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的头部区域进行循环冗余校验后,再对所述下行聚合数据传输块统一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CN200910160687.4A 2009-07-29 2009-07-29 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02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0687.4A CN101990237B (zh) 2009-07-29 2009-07-29 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0687.4A CN101990237B (zh) 2009-07-29 2009-07-29 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0237A CN101990237A (zh) 2011-03-23
CN101990237B true CN101990237B (zh) 2015-05-13

Family

ID=43746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068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0237B (zh) 2009-07-29 2009-07-29 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902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41880B2 (en) * 2015-06-16 2019-07-02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functionality
CN112703680B (zh) * 2018-09-13 2023-0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发上行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WO2021035573A1 (en) * 2019-08-28 2021-03-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yload segmentation and resource mapping for gf transmissions
WO2021223199A1 (en) * 2020-05-08 2021-1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schemes for multi-user payloa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1734A (zh) * 2005-09-26 2007-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中转站实现差错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34965B (zh) * 2006-03-07 2010-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中协议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及其系统
GB2442783A (en) * 2006-10-13 2008-04-16 Fujitsu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465847B (zh) * 2007-12-21 2013-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ac消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0237A (zh) 201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00489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dicating bit number
US8913548B2 (en) Method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supporting relay system
US1117248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 in UE and base station
US2012022021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sion of paging messages in relay network
US20120008547A1 (en) Relay station, base station, relay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e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2892083B (zh) 一种集群组呼中数据的传输方法
CN102301818A (zh) 中继链路中处理数据的方法、中继节点和系统
CN106559896B (zh) 多用户协作通信的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1448337B (zh) 联合网络编码与信道编码的用户协作方法
KR20110021678A (ko)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릴레이 매체접속제어 프로토콜 데이터 유닛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1054733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1990237B (zh) 一种中继链路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2480343B (zh) 回程链路ack/nack信息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6170140A (zh) 一种最小化系统功耗的d2d协作传输方法
CN102148673A (zh) 下行确认/非确认信息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2994759B (zh) 一种基于ofdm的协作中继d2d通信方法
CN102404078B (zh) 一种在lte-a中实现网络编码的方法
US9083432B2 (en) Relay method, and relay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989889B (zh) 中继链路数据传输的方法、演进的节点b和中继站
CN102694629B (zh) Tdd系统中回程链路上行反馈信息的处理方法与系统
US8605641B2 (en) Method of supporting a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service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supporting relay
CN104219710A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中间节点和终端
CN104393965B (zh) 多用户无线网络中的用户协作传输方法
CN113573249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US2022024836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used for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7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